教育巴巴 > 教学设计 >

高三语文教案2023

时间: 新华 教学设计

高三语文教案2023篇1

学习重点:

由于平时人们常把“结构”和“层次”连在一起说成“结构层次”,便有人误解分析结构就是分析层次。其实结构包括下列要素:

(1)层次和段落

层次是指文章思想内容的表现次序。它是事物发展的阶段性、客观矛盾的各个侧面、人们认识问题的思维进程在文章中的反应。换一句话说,层次是文章思路发展变化的阶段。这就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合为一个考点的原因所在。

(2)过渡和照应

为使文章脉络清晰,文路畅通,写文章总要运用过渡和照应。过渡,是指上下文之间的衔接转换,照应是指前后文的关照呼应。照应有文章内容与标题照应,各部分之间的照应,某些词语的前后照应等形式。

(3)开头和结尾

开头和结尾是文章结构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阅读的角度看,抓住开头和结尾,不仅有助于把握文章的思路和结构,而且有助于把握文章主旨,有助于对某些表达技巧的分析评价。

此外,还有线索等。

这样看来,分析文章结构就包含着对上述要素的分析。

金题体悟:

例如(1993年高考第24题)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人们越来越要求把所有人类意识的一切潜能都解放出来”,然而,“人们的创造能力是最容易受文化影响的能力”。它强调说:“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这样双重力量是并存的。”因此,有必要警惕教学中妨碍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因素:概念的内涵固定化□a限制了思考□b无法产生突破和解决新问题□c对问题的固定反映方式□d限制了发散思维的发挥□e墨守成规更窒息了创新的愿望和灵感□f强调记忆、练习、再现的聚敛性思考□g忽略应用、联想的扩散性思维训练□h情感因素不足□i缺乏形象和审美内容□j缺乏认知中的愉悦和激励。

第二段(上段)中自a到j有10处没有标点,其中有几处应加分号,其余均为逗号。应该使用分号的是(只填字母)___________。

方法指导:

分析层次,就是分析文章各部分之间的组合关系。分析层次有两项要求:一是辨明关系,即辨明各部分之间是承递关系、并列关系,还是总分关系等等;二是分出逻辑结构中的等次,与多重复句的分析在原理和要求上是一致的。

层次是着眼于内容划分的,因此,分析层次的依据是对各部分内容的准确概括。就全文的层次分析而言,是以对各自然段内容的准确概括为基础的,也就是把内容一致的段归在一起为一层。就段内层次分析而言,是以对各句的内容准确概括为依据的,也就是把内容一致的句子合在一起为一层,余者以此类推。段内层次分析,首先要认清段的类型。从表达方式来说,可以分为记叙段、描写段、说明段和议论段。段的类型不同,其组合规律不完全相同。还要注意句子之间意义衔接转换的语言标志。全文的层次分析和段内层次分析的原理、步骤是相同的。

有时,考查理解文章结构层次的试题也可以用简答方式或填写图表、调整顺序、编提纲、加标点等方式。

这里,考查的是划分语段内部层次的分析能力。10个语句单位,实际上只能分为4个意群,在c、f、h三处要用分号隔开,才能明确显示这个长句构成的语段内部的层次。仔细阅读,不难看出这样四个并列的意思:①概念的内涵固定化;②对问题的固定反映方式;③强调记忆和聚敛性思考练习④情感因素不足。如果不能理清这个思路,则会将其他阐释性语句当作层次的关键,致使答案出错。

又如:(1991年高考第27题)

下面这段话共有八句,每句都已给了标号。对该段思路的分析和图解,正确的一项是

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a)这块将被后代永远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尊严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b)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墓冢前;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庇。(c)他的外甥女跟我讲,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d)小的时候,他的哥哥尼古莱和他听保姆或村妇讲过一个古老的传说,提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e)于是他们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栽了几种树苗,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就忘了。(f)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得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g)他当即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h)

A、全段先叙述参观过程(顺序),再交待选择墓地的经过(转入插叙),共分两层:(a)(b)(c)(d)(e)(f)(g)(h)

B、全段先总述,再介绍坟墓,然后从树的来历入手,引出托尔斯泰的愿望,共分三层:(a)(b)(c)(d)(e)(f)(g)(h)

C、全段先说明坟墓将永远对后代产生巨大影响(将来),再介绍坟墓的现状(现在),又追述选择墓地的经过(过去),共分三层:

——(a)(b)

——(c)(d)

——(e)(f)(g)(h)

D、全段以说明托尔斯泰埋骨树下的愿望为最终目标,由大到小,层层递进,共分五层:(a)(b)(c)(d)(e)(f)(g)(h)

这是一段描述性文字,(a)为总领句,(b)(c)紧接着介绍坟墓,接下来是由墓及树、由树及人,引出托尔斯泰的愿望。由此可见,答案应是B。

练习巩固: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5题。

山因雨长秀,石因雨生色。

沿着东山仄仄的曲径石道慢行,眼光穿过春雨编织的雨帘,东山奇岩异笋尽收眼底,满山石头嶙峋突兀,经春雨的浸润,尽显出奇异的色彩;赤橙黄绿青蓝紫,七彩缤纷在其中。

远处观望,烟雨雾霭里,有的岩石似舟船渡海,有的似巨龙腾飞,有的似骏马奋蹄,有的似雄狮眈视;近处审视,有似刀斧之形,有似巨笔之态,有似剑戟之状,还有那数不尽的石屋石道石洞石廊石缝,似幽深莫测的大世界,又似一部千古不朽的史书。

离我不远的一块巨石,负重承托着一块两头翘起的弯弯石头,似一艘即将出海的渔船。我凝神视之,只见船儿动了,似缓缓破浪入海,溅起团团白色浪花。定神视之,原来是一簇簇轻如棉絮的乳白云烟从石船底下悠游而过,使人对石船产生了游动的幻觉。我转到一尊赤红色的巨石面前,只见一个老石匠和两个青年石匠,头戴雨笠,站立在麻竹粗壮的手脚架上,依着巨大的岩石雕凿,看那精神矍铄的老工匠和血气方刚的青年工匠,春雨淋透了他们的衣裳,隆凸起的肌肤清晰地显露出来,宛如一座立体的浮雕。我斗胆走上前去,问他们为何要雕凿题字,他们却哈哈大笑起来,指着漫山飘洒的烟雨对我说:“我们雕的是‘烟雨东山,荟萃奇石’,这可是一次难以寻觅的机遇呀。”

一阵豪豪爽爽、清清朗朗的笑声,伴着春雨融入东山缓缓流动的烟云雾气里。

1.本文二、三自然段抓住了东山岩石什么特点来写的?(10字以内)

答:□□□□□□□□□□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三自然段突出了雨中东山岩石之美。

B、二、三自然段表达了雨中游东山的情趣。

C、二、三自然段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D、二、三自然段点明了大自然也有着令人思考的深刻寓意。

3.第四段写石匠一段文字的作用是()

A、说明人是大自然的主宰。

B、说明大自然的美景要靠人的智慧和力量来创造。

C、说明抓住机遇才能创造美好生活。

D、说明人与大自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4.结合本文内容回答下面问题。

①全文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围绕_______________展开景物描写。

②全文主要的修辞方法是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5.用一个短句概括出全文景物描写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都江堰

余秋雨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励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不管孟姜女们如何痛哭流涕,站远了看,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长城到了八达岭一带已经没有什么味道,而在甘肃、陕西、山西、内蒙一带,劲厉的寒风在时断时续的颓壁残垣间呼啸,淡淡的夕照、荒凉的旷野溶成一气,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感觉就深厚的多了。

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但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了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说得近一点,有了它,抗日战争的中国才有了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

它的水源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决不炫耀、毫无所求得乡间母亲,只知贡献。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

它,就是都江堰。

6.(1)用一句话概括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不超过10个字)

答:作用是□□□□□□□□□□

(2)第一段的意思,如果换成以都江堰为主体,应如何表述?(不超过2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1)第二段首先概述长城的伟大,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不超过12个字)

答:因为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第二段中“站远了看”和“味道”分别指什么?

答:“站远了看”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8个字)

“味道”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十五个字)

8.第三段从哪三个方面对都江堰和长城作了比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五段中,作者指出都江堰和长城的文明大不相同,请加以概括。(各不超过15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对文章的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观点,以反衬的手法贬长城褒都江堰,满怀激情地赞美了都江堰的千古功绩。

B、开始不写都江堰而写长城,是为下面更好地写都江堰作铺垫,因为二者有许多一致的地方。

C、本文在评述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工程时,融进了自己的文化认识和感受,抒写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D、作者赞美都江堰,主要是因为它历史悠久,长城只是它的小弟弟,是它的后辈。

E、作者着眼于造福人民大众的角度,鲜明的提出了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励人心的工程,字里行间洋溢着对都江堰热爱和崇敬的感情。

第29课时参考答案

1.形状奇异,七彩缤纷

2.D

3。C

4。①我的所见所闻;雨字②比喻;使所写的事物具体形象。

5.东山春日烟雨图。

6.(1)揭示主旨,总领全文。

(2)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

7.(1)留下人类意志力的骄傲

(2)“站远了看”指从今天看历史;“味道”指保持自然古朴,给人浑厚感觉。

8.修建时间、社会功用、文明特点。

9.长城:突兀在外,讲求排场,缺乏活力。

都江堰:浸润延伸,朴实真诚,充满活力。

10.AD

高三语文教案2023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背诵全文。

2.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积累文化知识。

3.体会作者怀才而又自励志节,愤郁不平而又不甘沉沦的复杂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注释,疏通文意,体会骈文特点。

2、指导诵读,注意停顿,通过诵读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

3、利用句式特点理解实词的义项及虚词的作用。

一、知识背景介绍

1、江南三大名楼

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名楼,有联赞曰:“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波撼气蒸,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崔灏诗,范相记,王勃序,两楼一阁,数江南文物,各有千秋。”

2、介绍作者

王勃生于公元650年或649年,字子安,龙门人(今山西河津人),6岁善文辞,构思无滞,词情英迈。9岁鉴赏力超群,得颜师古注《汉书》,读而作《指瑕》以正其失。史载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道祥赞为神童,并向朝廷表荐,而王勃对策高第,被授朝散郎。到17岁时就做了沛王李贤征的王府侍读。

可是,种种打击却接二连三地向他袭来。大约做王府侍读一年多的时候,他因为“戏为《檄英王鸡》”一文,竟然被唐高宗怒逐出府,这时他很失落,随即出游巴蜀。

到他22岁时,他好容易又得补为虢州参军,可是又因为“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于是,他又犯下死罪,所幸遇上大赦天下才得以免除灾难。可是,他的父亲王福畤因此受到牵连,被贬为交趾令(今越南河内)。大约26岁时,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没想到在渡海时溺水,最后惊悸而死。

王勃的一生,首先叹其英年早逝。其次,他一生多有不得志者,其内心应当是时有不平,或者愤怒悲凉,或者又心存幻想,渴望着自己能够大展鸿图。

3、作序的背景

就在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的途中,适逢九月重阳之日,王勃途经洪州(现在的江西南昌),正赶上洪州都督阎某人重修了名楼滕王阁,于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借以标榜政绩。

王勃面临那“群贤毕集”的场面怎么能不感慨万千?当时,他孤身作客,内心戚戚,自然是感到压抑而难以兴奋,如果能够让他一吐胸怀,或许他会欣然命笔的。

二、解题

1.介绍“序”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2.介绍“骈文”

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第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三、通读全文。

1、通读课文,把生字找出来,看注释注音。

2、看注释,粗通文意。

3、集体齐读课文。

明确:诵读的停顿关系到语气的准确性,本文是骈文,都是偶句,字数或四或六,也少数七字句。

①四字句的读法有“二二式”。

②六字句的读法大致有五种:“三三式”;“一四式”;“二二二式”;“二四式”;“一二三式”。

③七字句大致有四种读法:“三四式”;“二一四式”;“二三二式”;“二二三式”。

四字句的读法只有一种模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六字句的读法有五种模式:

(1)、孟学士/词宗;访风景/崇阿。

(2)、临/子之长洲;穷/屿之萦回。

(3)、钟鸣/鼎食/之家;谁悲/失路/之人?

(4)、响穷/彭蠡之滨;气凌/彭泽之樽。

(5)、抚/凌云/而自惜;幸/承恩/于伟饯。

七字句读法有四种:

(1)、襟三江/而带五湖;潦水尽/而寒潭清。

(2)、龙光/射/牛斗之墟;宾主/尽/东南之美。

(3)、台隍/枕夷夏/之交;秋水/共长天/一色。

(4)、都督/阎公/之雅望。

4、熟读课文。

四、整体把握全文框架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概写洪洲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扣“洪府”)

第二部分(2):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扣“秋日登阁”)

第三部分(3—4):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慨。(扣“饯”)

第四部分(5):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扣“别”)

高三语文教案2023篇3

教学目标:

1.体会叙事、写景中抒发的感情。

2.了解诗句含义,领悟诗词的意境。

3.熟读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忠而获罪的愤慨。

2.叙事、写景、抒情的融合。

教学设想:

1.以朗读、吟诵来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感情。

2.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注音并简介作者

1.给下列加点词注音。

朝奏()

九重天()

2.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①本诗作者是唐代人韩愈(768-824),字退之,他倡导古文运动,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改变了当时的文风,推动了文学的发展。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②写出诗歌中描写冬景的句子(雪拥蓝关马不前);为国家赤胆衷心袒露一片豪情的句子(肯将衰朽惜残年)。

3.背景:

元和十四年(819)正月上书谏迎佛骨,触怒宪宗,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这是他在南行途中所作。左迁,犹言下迁,古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当韩愈到达蓝田关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送行。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歌鉴赏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奏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韩愈一生,以辟佛为己任,晚年上《论佛骨表》,力谏宪宗“迎佛骨人大内”,触犯“人主之怒”,几被定为死罪,经裴度等人说情,才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

潮州在今广东东部,距当时京师长安确有八千里之遥,那路途的困顿是可想而知的。当韩愈到达离京师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同行。韩愈此时,悲歌当哭,慷慨激昂地写下这首名篇。

首联直写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他很有气概地说,这个“罪”是自己主动招来的。就因那“一封书”之罪,所得的命运是“朝奏”而“夕贬”。且一贬就是八千里。但是既本着“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论佛骨表》)的精神,则虽遭获严谴亦无怨悔。

三、四句直书“除弊事”,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真有胆气。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还是“肯将衰朽惜残年”,且老而弥坚,使人如见到他的刚直不阿之态。

五、六句就景抒情,情悲且壮。韩愈在一首哭女之作中写道:“以罪贬潮州刺史,乘驿赴任;其后家亦谴逐,小女道死,殡之层峰驿旁山下。”可知他当日仓猝先行,告别妻儿时的心情若何。韩愈为上表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家何在”三字中,有他的血泪。

此两句一回顾,一前瞻。“秦岭”指终南山。云横而不见家,亦不见长安:“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诗),何况天子更在“九重”之上,岂能体恤下情?他此时不独系念家人,更多的是伤怀国事。“马不前”用古乐府:“驱马涉阴山,山高马不前”意。他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危。“马不前”三字,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结语沉痛而稳重。《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记老臣蹇叔哭师时有:“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之语,韩愈用其意,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语意紧扣第四句,进一步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从思想上看,此诗与《论佛骨表》,一诗一文,可称双璧,很能表现韩愈思想中进步的一面。

就艺术上看,此诗是韩诗七律中佳作。其特点诚如何焯所评“沉郁顿挫”,风格近似杜甫。沉郁指其风格的沉雄,感情的深厚抑郁,而顿挫是指其手法的高妙:笔势纵横,开合动荡。如“朝奏”、“夕贬”、“九重天”、“路八千”等,对比鲜明,高度概括。一上来就有高屋建瓴之势。三、四句用“流水对”,十四字形成一整体,紧紧承接上文,令人有浑成之感。五、六句宕开一笔,写景抒情,“云横雪拥”,境界雄阔。“横”状广度,“拥”状高度,二字皆下得极有力。故全诗大气磅礴,卷洪波巨澜于方寸,能产生撼动人心的力量。

此诗虽追步杜甫,但能变化而自成面目,表现出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律诗有谨严的格律上的要求,而此诗仍能以“文章之法”行之,而且用得较好。好在虽有“文”的特点,如表现在直叙的方法上,虚词的运用上(“欲为”、“肯将”之类)等;同时亦有诗歌的特点,表现在形象的塑造上(特别是五、六一联,于苍凉的景色中有诗人自己的形象)和沉挚深厚的感情的抒发上。全诗叙事、写景、抒情融合为一,诗味浓郁,诗意盎然。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阅读练习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一联中,“朝”和“夕”、“九重天”、“路八千”都包含有鲜明的对比之意,这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处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对比反映了诗人命运急剧变化的处境。表现了诗人对自己忠心为国却遭贬谪的怨愤之情。

(2).“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一联中,作者将眼前之景和心中之情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请加以分析。

表面上写的是山高云深、大雪阻路,自己无法前行,实际上作者也是在挂念家人、感叹人生之路的难行,读来诗人顿生英雄失路之感。

高三语文教案2023篇4

编写者:淳安中学蒋金海

课题:修辞(修辞方法)复习第一课时

课型:复习策略指导课

教学目标:

学会理清修辞方法部分的复习目标;

学会把握修辞方法部分的复习重点;

学会设计修辞方法部分的复习方法;

学会调控修辞方法部分的训练内容。

教学重点:,

如何引导学生把握复习重点。

教学难点:

如何指导学生设计合理的复习方法。

课前预习:

学生解答近几年高中会考、高考中有关修辞方法部分的.试题(印成讲义),教师借此了解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统计分数);学生分析.试题中的考查内容、考查形式,形成对修辞方法部分考核的初步感知,以便在课堂上深入讨论。

教学过程:

理清修辞方法部分的复习目标

教师提问:大家知道修辞方法部分的复习目标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

可能一:不知道,或不太知道。

可能二:根据高考说明回答“辨析并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教师提示,:要理清一个知识点的复习目标,其根据有哪些?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应该根据以下两方面——

考试说明(包括会考高考)B、考试.试题

结合以上两方面,我们可以分解出如下4个能力考核点:(幻灯投影)

能够辨识常见的修辞方法(高考列出8种,会考列出12种);

能够理解修辞所表达的内容和表达作用;

能够评价修辞运用的优劣;

能够根据要求运用修辞方法。

本环节小结:有效的复习,其前提就是要有明确的复习目标,所以每一个同学在进行每一个知识点的复习时,都应该首先要理清复习目标。从以上的分析操作,我们也基本了解了理清复习目标的方法。

二、把握修辞部分的复习重点

教师提引:目标的确立,为我们把握复习重点提供了范围。目标是针对所有学生的,而复习重点则应该是针对个人的。所以我们还有必要围绕目标,确立自己的复习重点。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确立自己的复习重点?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说说各自的想法及做法。

根据学生的讨论,小结如下:

根据考试命题的倾向:

会考的选择题中,修辞方法是必考题,题型已由单一的辨识题演变为辨识修辞方法与理解表达作用结合考的形式。

高考的选择题中,近几年已没有单纯的修辞题。而是放在以下题型中去考:a诗歌鉴赏题中,结合诗句内容考查包括修辞方法在内的写法;b现代文阅读题中,结合文章内容考查修辞方法所表达的内容及作用;c语言运用题(第五大题)中,根据表达需要运用修辞方法.写作(造句)。②根据自己的知能结构现状:

在预习中,我们利用会考高考.试题作了先测,大家可以针对自己答题的情况,分析自己在修辞方面掌握的程度,找出薄弱点,以此作为自己以后复习的重点。

设计合理的复习方法

1.教师导引:确立了复习重点后,我们还要设计好合理科学的复习方法,才能使复习真正有效。我们要时刻都有学习效率观,并努力探索有效的学习方法,科学地安排复习的内容、复习的时间,这样才是一个真正会学习的人。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讨论一下如何设计有效的复习方法。

2.学生讨论献策,教师点评。

3.师生共同小结:

遵循的原则:全面与重点相结合的原则,

以训练带知识的原则,

查漏补缺及时矫正的原则。

具体的方法:

辨识题。我们要善于抓住各修辞方法的特征加以辨析,特别是几种不易辨别的修辞。同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来分析。辨识题的复习要结合理解题同时进行。

理解题。对于理解语意,我们要考虑不同文体的特点,并且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表达作用,我们则既要考虑各种修辞的一般作用,也要考虑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特殊作用。

评价题。我们要掌握各种修辞在具体运用中的要求,也就是要掌握评价的标准。评价题虽不常见,但也应做好相应的准备。

运用题。往往是综合题,需要我们考虑各方面的.命题要求,既有修辞上的,也有可能是句式上的,还有可能是内容上的。我们可以结合小.写作练习进行。

调控训练内容

教师提问:

大家都很反对“题海战术”,但缺乏必要的训练,也是不可能形成能力的,所以我们有必要掌握好训练的“度”。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调控自己的训练呢?大家不妨讨论讨论。

学生讨论,教师指点以下内容:

大家可以对《强化训练精编》中的修辞练习题作一分析,按照复习目标中的四个考查点,看一看这个练习题题型分布得合理不合理?

(辨识题太多,运用题、评价题太少)

每一个能力点大致需要训练多少次才能达标?

我们还应该再增加一些什么题型才能复习到位?

师生一起.总结:

对现有的训练材料,我们千万不能拿来就作,不加辨析,不加选择。否则既有可能造成无效劳动,也有可能造成训练不到位。

要调控好训练,应注意几点:

要注意题型分布的合理。

要根据自己的现状确定训练的“度”。

要会选择有效的训练题。

要学会控制训练的节奏。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没有在修辞本身的认知上作更多的讨论讲解,而是着眼在如何复习修辞,其目的就是希望大家能提高自我复习的能力,能够提高语文学科元认知的能力。这种能力才是我们要培养的终身需要的能力。

这种元认知能力,具体地说,就是需要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清楚地认识到“我应该学哪些内容?”“我应该如何地学?”“我学的效果怎样?”“我应该怎样改进自己的学习?”等等问题。

语文学科的知识是非结构性的,学习效果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是否有良好的学习策略。只会被动的学习,而毫不讲究学习策略,决不会提高语文的素质。

因此,希望大家树立主动学习的观念,提高自己在语文学习上的元认知能力。这才是本节课的主要目标。

六、作业布置:

用25分钟的时间作完《强化训练题精编》的修辞练习,并思考评价修辞运用优劣的标准是什么。

高三语文教案2023篇5

一、字词:

商贾gǔ云集(像云一样聚集了许多商人)积弱(长期衰弱)

励精图治(振作精神,想办法把国家治理好)脉mài络(比喻条理和头绪)

兑duì付(兑现、兑换)贬值(这里指单位货币中的含金量降低)

本位(这里指货币价值的计算标准)应运而生(顺应时机而产生)

双赢(双方都得到赢利)毋wú庸置疑(无须怀疑)

谈虎色变(比喻一提到可怕的事情,脸色就变了)独领风骚(独自领先)

豆腐渣工程(因腐败而造成质量低劣的工程)

二、课文研讨:

(一)分组集体朗读课文。

(二)研读课文,总体把握。回答:

1、本课的体裁是什么?为什么?

——议论性散文。比起议论文,内容上要散一些。

2、本课关注了“钱”的什么的方面的问题?“钱”还有别的方面的问题吗?作者限定问题的范围有什么好处?

——钱的“经济学脉络”。有,比如政治思想、道德、法律、教育等方面。作者限定问题的范围,可使说明的问题集中,不至于太散。

3、“经济学脉络”的含意:

——“经济学”是研究国民经济各方面问题的学科的总称。脉络,比喻条理和头绪。探讨钱的“经济学脉络”是指从经济学的层面探讨钱的发展情况。

4、全文的议论中心在哪里?请在书上找出。

——第二自然段。

(三)重点研讨

1、课文第二自然段提到,“从钱的角度,探讨一下其中的经济学脉络”请梳理出本文的“经济学脉络”。(练习二。做这题首先要给全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次大意)

——1、教给学生概括层次大意的方法。

概括段意,就是从段落的具体表象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其思维步骤是:首先弄清全文的内容;再读懂各自然段的内容,在正确地理解句与句、层与层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区别主次;最后用明确、完整、简要的语句表述。

常见的基本方法有:

①摘录归纳法。就是从段落中摘录现成句子或词语连成段意。这是最简便的概括段意的方法。

②分层归纳法。用多层归纳的方法概括段落大意,要先分好一个段落的层次,再弄清每层的意思,然后归纳这个段落的大意。

③归纳中心法。有许多段落往往找不到中心句。其实,没有中心句的段落,仍然有个中心,它融合在字里行间。这就必须把中心归纳总结出来。

④缩句法。这种方法就是将段落的句子加以压缩,即压缩句子的次要意思。采用这种方法有时可以添加或改写个别词语。

——2、划分层次,概括层次大意

第一部分:提出议论的中心——探讨钱的“经济学脉络”,使我们的头脑保持清醒。①摘录归纳法

第二部分:从上一个千年之交展开,说明纸币的功能,并指出纸币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②分层归纳法。

第三部分:世界最近一千年来人们对钱的追求及其结果。②分层归纳法。

1、总启下文。③归纳中心法。

2、二次世界大战前人们对钱的追求及其结果。③归纳中心法。

3、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对钱的追求及其“双赢”。③归纳中心法。

4、“知识经济”时代发达国家拥有了大部分钱。③归纳中心法。

5、举例说明现代“钱”灾。③归纳中心法。

6、经济发展的后劲在于提高“国家增长能力”。①摘录归纳法

第四部分:对“钱”带来的问题和“钱灾”要特别注意。③归纳中心法。

——3、本文总思路:

提出问题(第一部分:提出探讨钱的“经济学脉络”问题)──

分析问题(“第二部分:从上一个千年之交展开,说明纸币的功能,并指出纸币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第三部分:世界最近一千年来人们对钱的追求及其结果)──

解决问题(第四部分:对“钱”带来的问题和“钱灾”要特别注意。)

2、课文为什么说“‘钱’变成‘纸’,表面上轻了,实际上重了”?

——表面上轻了,是指物理重量轻了;实际上重了,是指纸币具有一定的含金量。

(四)学生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探讨了钱的“经济学脉络”,指出了“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的新情况,对“钱”带来的问题和“钱灾”要特别注意,我们的头脑要保持清醒。

三、活动练习:

1、抄写生字词。

2、学习第2页《活动指引》,做好活动准备。

高三语文教案2023篇6

一、开场白: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长亭送别》。

二、说教材:

《长亭送别》选自新编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本单元学习中国古代戏曲,目的是培养学生鉴赏我国古代戏曲的初步鉴赏能力。

课文节选部分曲词优美,文采飞扬,高中语文大纲指出:“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据以上内容和所教学生特点,将学习目标确立为:

1、识记有关文学常识,了解故事情节。

2、鉴赏曲词的美

3、欣赏莺莺的人物形象。

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节选自我国古典名著《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剧中的经典之作,它的作者王实甫是我国古代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吸收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融化百家,创造了文才斑斓的元曲语汇.吸收借鉴这些,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写作,而且对加厚他们的传统文化底蕴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我们的学生的鉴赏能力又非常有限,有可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我把曲词鉴赏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用比较分析法来突破。

三、说教法:

适当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迁移教学法

它的特点是激发学生兴趣,增强信心,在本节课中主要体现为运用学过的古代戏剧知识,通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比较分析法

它能增强学生观察、分析、交流的主体意识,使全班学生积极参与到主动的学习活动中去。在本节课课中主要体现为让学生将书上内容与老师习进行以及动画类比,突破重点和难点。

3、启发--发现探究法

在本节课中主要体现为通过分析比较得出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四、说学法

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

1、动口动脑动手,讨论分析法。

2、鉴赏诵读法。

五、说教学程序:

语文教学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同时,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总是由一般到特殊,所以,要对剧中人物形象有更深的认识,就要对全篇的情节有细致的了解。因此,在进行新课之前,我让学生做了如下准备和预习:观看影片<<西厢记>>,运用上节课的有关戏剧知识,参看提示、注释,通读全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完成学习目。

高三语文教案2023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扩展语句的常见形式。

2、掌握扩展语句的步骤、具体方法和注意点。

教学重点:语句扩展的具体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训练

教学过程

一、考点阐述:

扩展语句是要求考生在提供的原句(包括词)的基础上,在不删减字词,不变动词序,不改变原句句型(有要求的除外)的情况下,通过增加原句修饰成分和增加分句,使简单结构复杂化,单纯语意更加具体、详尽、丰富的一种造句形式。

扩展语句题型的命题特点:

1、着眼于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重视语言表达的基础能力。

2、在内容上呈开放性特征,同时紧密结合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

3、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个人特长,展现自己的能力。

4、情景既有一定的限制,又有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

5、答案丰富多彩,有较大的弹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热情,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大有益处。

扩展语句主要考查四个方面的能力:

(1)对题目的分析能力

(2)对文句含意的理解能力

(3)联想想像的创新能力

(4)语言文字应用表达能力

扩展语句的要求:

①保持本义

②合乎情境

③紧扣重点

④表意清晰

二、常见的几种题型

1、串词设境型

示例:请展开想象,写一段描绘某种情境的话,其中必须包含“流水”“星辰”和“读”3个词语。(50个字左右)

2、话题阐发型

示例:请将“事业是人生不朽的丰碑”扩展为中心明确、语意连贯的一段话,不少于50字。

3、诗词素描型

示例:(20__湖北卷)请根据王维的诗句“竹喧归浣女”写一个场景。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语言生动;③不超过50字。

4、续写扩展型

示例:根据所给出文句的意思,续写一段话。听高雅的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可以激励人的斗志,可以抚慰受伤的心灵。你看,____________

三、高考回放

1、(20__天津卷)请从以下7个词语中任选4个,写一段话。要求语意完整,合乎情理,不超过48字。(4分)

给力雷人粉丝妙趣横生山重水复美不胜收怡然自得

现场答案展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算有挫折,也要怡然自得地生活。你会发现,在你身后有美不胜收的风景,生活会更加给力。

得失分分析:

①内容表述完整。富有哲理,且选用词语的个数符合要求。得2分。

②“怡然自得”的运用不恰当,面对挫折,我们应该坦然豁达,而“怡然自得”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且字数超过要求。失2分。实际得分:2分。

阅卷人点评:做串词设境型扩展语句题,不但要用上所要求的词语,还要注意每一个词语运用是否恰当,是否符合所设定的语境,能否与其他词语一起表达一个完整的语意。本答案设定的语意含有哲理,但“怡然自得”与所要表达的思想不一致,因此失分。

满分答案:聆听导游妙趣横生的讲解,观赏美不胜收的桂林山水,领略“山重水复”的境界,令人好不怡然自得。

我来阅卷和点评

现场答案展示:游客们欣赏着美不胜收的风景,吟诵着妙趣横生的文章。那文章时而给力,时而雷人,让人听了真是不亦乐乎!

2、(20__四川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南山”是陶渊明不经意间所见。请对诗中“南山”之景展开合理想象,进行生动描写,表达诗人的“悠然”之情。(100字以内)(4分)

现场答案展示:南山静静地站在那里,深绿色的森林使它显得如此的肃穆。一阵阵的水雾从林中升起,偶尔

有几声猿鸣传来,带着些许悲凉……

得失分分析:

①本答案抓住了扩写的重点,紧扣“南山”之景展开想象,描写生动形象。得2分。

②忽视了题干所要求表达的“诗人的‘悠然’之情”,所扩展语段给人以凄凉之感,与整首诗的意境不合,即想象不够合理。失2分。实际得分:2分。

阅卷人点评:做诗词素描型扩展语句题,审题时不仅要注意扩展重点、字数要求等,还要注意扩展的语句必须符合整首诗的意蕴,还原到原诗中,要合乎情理。

满分答案:南山苍茫绵延,直到天边。山之巅,几缕如丝带般轻柔的白云飘荡着,给山增添了几许灵动与绰约。山腰上,一片苍翠中隐约透出了几点秋叶的暗红。山脚下,田园里劳作了一天的农人正沿着秋草满径的小道荷锄归来

3、(20__浙江卷)使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描写性文字,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不超过60字)(4分)

银杏树初冬疾风骤雨凋零

现场答案得失分评析

①能将题目提供的词语连缀

成句,得1分

②该答案侧重论述,且忽略

了修辞手法的运用。失3分

实际得分:1分

增分提示:

答题时注意审明题目的限制条件,依据要求进行扩展,确定好扩展中心,围绕中心进行合理想象,借助修辞手法加以生动描写,运用规定的词语时要合理、恰当,不能露出拼凑的痕迹。

规范答案:时序刚刚进入初冬,老天便迫不及待地显示出它的神威。一阵疾风骤雨,片片凋零的银杏树叶如同翻飞的金色蝴蝶,簌簌落下。

四、方法归纳:

(一)、明确方向,抓好“两审”

1、审显性要求

做题时首先要明确题干中关于扩展的内容与形式方面的要求,如扩展的重点、字数、表达方式或修辞等方面的规定。这些要求必须在扩展的语句或语段中体现出来。

例如:按要求把下面的句子扩写成一段话。

这个冬天,天气异常寒冷。

要求:

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②至少运用两种不同的修辞手法;

③不少于80字。

2、审隐性限制

审读题干,不仅要注意显性的要求,还要分析扩展的原句(词语),清楚其扩展内容重点、语体色彩以及情感色彩等因素,明确这些隐含在题干中的限制要求。

例如:请根据下面小令中的画线句扩写一个场景。要求:想象合理;语言生动;不超过60字。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二)、掌握方法,找到思路

1、添加成分,修饰限制

扩展单纯关系的句子可以采用补充附加成分的办法。句子的主干只是单纯的陈述与支配的关系,而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能起到修饰、限制和补充的作用,要使句子扩展开,变得生动具体,就要发挥附加成分的作用。

例如:扩展下面的语句,要求突出梅花不畏严寒的品格。

梅花开放了。

2、合理联想,描写渲染

有些语句只补充附加成分,不能满足具体生动的要求,特别是串词设境型扩展语句,这就需要以原句(词语)为基础展开合理的联想,并运用生动具体的语言加以描摹渲染。

例如:利用下面三个短语,运用描写手法将其扩展成一个内容丰富的语段,给人以美的享受。

远远的瀑布走近

3、围绕中心,阐发议论

对于给出话题或中心句的扩展语句题,可以根据要求找出中心句的内在逻辑关系,运用常用的论证方法(因果论证法、举例论证法、正反论证法)等进行阐发,使中心更加明确,内容更加丰富具体。

例如:把“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扩展成一段话,不少于50字。

4、多种手法,增加意蕴

扩展语句时要达到具体、丰富、有意蕴的要求就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法,充分调动多种表现手法(衬托、渲染等)或多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以期实现增强表达效果、增加意蕴的目的。

例如:运用多种手法扩展下面的句子,使之更有意蕴。

她笑了。

三、检查验证,弥补完善

重新审读所扩展的语句或语段,首先排查能否做到语句通顺,语意畅达;然后对照题干,验证要求是否一一落实到位。

如下面的两个例子是20__年湖北卷扩展语句题(具体题干见〔常见的几种题型〕题型3)的考生答案:

例1洗完衣服的少女们在明亮的月光下,穿过竹林,笑着,打闹着。

例2洗完衣服的少女们拿着水桶,从密密的竹林间走出来,笑着打闹着归来。

上述语句比原诗句内容要丰富一些,但例1没有扣住关键词“归”,例2虽扣住了关键词,但同例1一样语言欠生动,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缺少意境美,所以要扣分。由此可见,答完题之后一定要检查验证,查缺补漏。

做题口诀:明重点,辨情景;加枝叶,懂渲染;发议论,用修辞;善表达,重回顾。

五、跟踪练习

1、以下面给出的句子开头,分别以“玻璃”、“枷锁”为中心写一段话,每段不少于40字。

(1)让鱼不能畅游的是透明的玻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让人难以自由的是无形的枷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高中毕业在即,同窗三年的学友常用“赠言”表达彼此的情感。请选择下列一种“情境”写一条赠言。要求:表达要含蓄,不少于30字,不得出现校名、人名。

(1)给曾在你困难时真诚帮助过你的同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曾被你无意伤害过而你一直心怀内疚的同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创造”或以“爱心”为话题写一段文字,必须用比喻句和排比句。(8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下面一段话后续写。要求:

①先用一句话拟写出一种你自己不认同的看法

②然后写出自己的看法和充分的理解

③不超过100字。

据报道,很多明星代言的产品都有问题,而明星往往都以只负责代言而没有保证产品质量的义务为理由推卸责任。对此人们有着不同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根据“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这两句诗写一个场景。要求:

①想象合理;

②语言生动;

③不超过10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揣摩下面这首诗的内容和意境,把画线的诗句扩展成一段话,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扩展文字不超过60字。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杜甫《水槛遣心二首(其一)》)(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以“烟火”和“烛火”为意象写一段文字,要求表达某种感悟,不超过50个字。(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扩展下句,要求用三个比喻句描写出“秋叶”的情状,字数50字以内。(5分)

山谷中,溪流边,满眼是缤纷的秋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根据下面两种情景,以“一秒钟”为中心,分别扩展成一段话,每段不少于40个字。(5分)

面对高三同学:短暂变化惊人面对小学生:多久短长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三语文教案2023篇8

《咬文嚼字》

教学目的:

1.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2.从课文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3.了解咬文嚼字的基本方法和作用。

教学重点: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教学难点:写作技巧(将简单的内容表现得摇曳多姿)。

教学方法:评价讨论法。

第一课时

一.介绍作者:

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入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回国前的主要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开华人美学研究的先锋。

解放后,他一直是北大教授。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无人敢代他的地位,无作品敢代替此书。他早年就读爱丁堡大学时写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民国时期出版业的一大景观。_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朱光潜脚踏着中西文化,穿越20世纪,与苦难中奋斗的中国一同走过从前。他的一生是一部浅近而深奥的大书。我们对他的理解,只限于现在阅读的《咬文嚼字》,相信通过今天的阅读,同学们一定回收益匪浅。

二.思考问题(读书),教师板书字词。

1.第一个实例,“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两句话有什么差别?你得到什么启示?

2.读《史记》的原句和王若虚的改句,想想原句和改句意味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好?你有什么心得体会?

3.先想想“僧推月下门”好,还是“僧敲月下门”好?再读课文的分析,你从中又得出什么感想?

三.字、词(学生看书思考间隙,教师板书)。

1.选出注音无误的一项(D)

A下乘(cheng)岑寂(cen)付梓(zi)锱铢(zizhu)

B没镞(mozu)咬文嚼字(jiao)咀嚼(jue)嚼舌(jiao)

C蕴藉(yun)累积(lei)憎恶(zengwu)便宜(pianyi)

D尺牍(du)灞桥(ba)剥啄(zhuo)清沁肺腑(qing)

2.下列解释有误的是(B)

A援引:引用不求甚解:很深刻咬文嚼字:比喻斟酌

B尺牍:书信一川烟草:一片平地付梓:刻字

C蕴藉:含蓄拘礼:限制游离:不确定的

3.辨析词语:

①斤斤计较——锱铢必报

②顺畅——通畅

③简洁——简练

四.解题:

“咬文嚼字”的“嚼”是斟酌的意思,这个成语的含义是: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买弄才学。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题目的含义则是: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五.解答思考题,并分析课文。

(一)分析第一层(1、2段):更替文字意味不同。

1.用“这”和“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什么区别?有什么启示?

①“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语气坚决。

②六个“你这……”。——感情强烈。

→启示:A.思想感情不同

③“你是个好小子。”——表假定语气。

④“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启示:B.结构不同,不合逻辑

→启示:C.连郭沫若用好一个字也颇费周折,说明用好语言文字很不简单,一定要细细品味,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

2.作者列举改字不当之例,常常用怎样的写作方式?作用何在?

对比;正误比较分析,使之更有说服力。

3.所句举例子的共同点是什么?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例子来源于名家名篇。启示:要注意资料的积累、梳理。本文的材料丰富,无论是记忆中的,还是资料中的,都得有资料。如文中的《红楼梦》、《水浒》、《屈原》、《史记》等。积累知识的方式:笔记、卡片、索引等。

(二)分析第二层(3、4段):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

1.为什么我们在咬文嚼字时,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文字上的推敲,就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修改后的句子为什么不好?给你怎样的启示?

①原文“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②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之意。③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之意。总之,说明文字一增一减,这表面形式的变化,就引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启示:我们咬文嚼字也要有思路,或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这样品味才能到位。

3.由此例改文得到怎样的启示?

修改作文是推敲字是否恰当地表情达意。

(三)分析第三层(5段):不同的字眼不同的意境。

1.用“推”或用“敲”各自不同的意境是什么?

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

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

2.世人与钱钟书就“推敲”的用法是否一致?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A.世人认为“敲”字好,有动作、形象,有声音。

B.钱钟书不迷信,不盲从,独抒新见。他认为哪一种境界是诗人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就用哪一个字。

启示:品味语言要独立思考,只要言之成理(合情合理)就行。

3.与前面例比较,此事例从什么角度要求咬文嚼字?

从文字表达的意境。总之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强调语言是跟着思想感情走的,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意境。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六.总结:第一部分举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部分的写作特点:

即举事例,讲道理。不举例子,道理是空的;例子不典型,道理也不到位;例子解说不好,道理也讲不好;例子不充分,道理也不充分。本文例多,又分析精辟,令人心悦诚服。

例子是具体的,具体的例子可以给人以丰富的启发。

二.分析第二部分: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

1.文字联想意义的运用有两种情况,请各用一个成语概括。

A.正面:点石成金。B.负面:陈词滥调。

2.什么叫直指的意义?什么叫联想的意义?各有什么特点?各用什么修辞格?(略)

3.科学的文字与文学的文字的区别是什么?(略)

4.合情合理的想象,“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两句诗,回答问题:

①诗中人物所处的环境是(夜晚,月影朦胧,山间泉水旁)

②诗中人物所进行的活动是(品茶,赏月)

③诗中表达的是诗人(独处清净,安享自然,怡然自乐)的情趣。

④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

5.“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一句可否变换分句顺序?为什么?

不行。前句与“联想”衔接,后句与“熟路”衔接。换后,就不衔接连贯了。

6.作者举从前做诗文的人的例子,其意图何在?

表明他们的套语滥调根本与文艺无缘。

7.产生“套板反应”的弊端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作者无创作动机。②读者无新鲜真切的情趣。

8.作者认为人们为什么容易产生“套板反应”?怎样才能克服“套板反应”?

①套板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②遇事往深一层想。

9.最后一段文字中有哪些值得你吸收的东西?

A.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B.必须勤奋。C.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相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三.归纳总结:

1.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

2.写作目的:让读者明白①咬文嚼字的目标(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②咬文嚼字的要求(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的吻合)③咬文嚼字的方法:以谨严的态度,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

四.造句:活用词语,推陈出新的句子。

初来乍到→初学乍练。

五.读《如何积累知识》小报,让学生做累积工作。

六.作业:课后练习(第二题是两种读书方法,各有裨益)

(本文比较长,一共有5千多字。碰到这样的长文章,我们不用担心。也不用急于了解作者的观点。我们只要由易到难,通过多次阅读一步一步来就可以完全掌握全文。)

1,本文题目为“咬文嚼字”,显然作者将论证自己的观点。那他的论证方法最明显的是哪一种?

明确:例证法。

2,现在就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文章。找出作者用了哪些例子呢?

明确:(1),郭沫若改台词。(2),王若虚改“李广射虎”。(3),“推敲”。(4),《惠山烹小龙团》的诗句。(5),套语的实例。

3,作者举例子就是用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我们分析例子就是分析作者的观点。现在就请同学们前后形成小组,各自选五个例子中一个,来细读那一部分,看看作者是如何分析那一例子,他举这个例子想说明什么观点?

明确:(1)第一个实例,“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两句话有什么差别?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可以让同学读一下,比较情感变化。)

虽然只改变了一个字,但是句式已经变化。而且“你这……”一般都带有极端憎恶的语气,表示强烈的情感,因而也一般用于骂人时,在赞美是不适宜。看来要慎用字词。

不同的情感要用不同的句式。郭沫若这样的文学家,用词还斟酌很久,甚至有些地方用的不妥。何况我们呢?因而我们在阅读和写作中一定要咬文嚼字,有一字都不可以放松的谨严。

(2)第二个实例,读《史记》的原句和王若虚的改句,想想原句和改句意味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好?你有什么心得体会?字数不同,意味不同。

(读第四小节)

金代文学家王若虚把“三石”去掉,简洁多了,但却比原文少了韵味。原文把射虎者发现“虎”的紧张情绪、勇悍的性格,体现得淋漓尽致。可见,并不是字数越少越好,当然也不是越多越好,“老太婆的裹脚布,又长又臭。”是简笔还是繁笔,要“各得其宜,各得其妙”。

文字的好坏,主要是意味、表达效果,而不在繁简。所以用简用繁,需要我们斟酌。

(3)第三个实例,先想想“僧推月下门”好,还是“僧敲月下门”好?再读课文的分析,你从中又得出什么感想?字眼不同,情境不同。

韩愈代替贾岛定“敲”字,历来传为美谈。世人认为“敲”字好,有动作、形象,有声音。作者却不盲从,独抒新见。他认为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推”固然显得卤莽一点,而“敲”就显得拘礼些。所以选“推”“敲”,重要的是“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和全诗调和的。不同的字眼,要不同的情境相协调。

所以我们在阅读中推敲语言,其实是推敲思想感情,而写作中推敲语言是使感情更清楚、透彻。

(4)第四个实例,《惠山烹小龙团》诗句的分析。作者想说明什么?

联想的意义比直指的意义更意韵丰富,更适合文学的语言。“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上,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是固定的,偏于类型,易用;而联想的意义,随时变化,不宜捉摸,是游离的,是偏于个性的,难用,但却可以使意韵丰富。

“天上小团月”其实就是“小龙团”茶。正是因为苏轼善用字的联想意义,把“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感觉联起来,从而使诗句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含混中显得丰富,比直接说更有韵味。而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两句诗句想象当时那种场景:夜晚,月影朦胧,在山间泉水旁,诗人和好友在那品茶、赏月,十分之怡然自乐。如果直接写,那还会有这样的想象吗?(用书上的词语)这就是点石成金。

(合情合理的想象,“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两句诗,回答问题:

①诗中人物所处的环境是(夜晚,月影朦胧,山间泉水旁)

②诗中人物所进行的活动是(品茶,赏月)

③诗中表达的是诗人(独处清净,安享自然,怡然自乐)的情趣。

④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

因而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我们在平时应大胆发挥想象和联想,不能满足于平淡的表达,要从字词上咬文嚼字,达到。

(5)第五个实例,套语的实例。有哪些例子?作者想说明什么?

联想意义如果进入习惯,就回让你只想起一些套语滥调,而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最后就会形成“套板反应”,与艺术无缘。这种“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也引不起读者新鲜而真切的情趣。如果你用俗滥的语言,也就会用俗滥的思想。所以我们在写作文是一直强调要有创新的构思,要从创新的语言开始,才会有新的思想和感情。因而,千万不要形成“套板反应”,遇事应往深一层想。

(例子可以熟悉,了解)

总结:大家都说的非常好。现在我们对五个例子各自要表达的观点都很清楚了。其实这五个例子都是围绕“咬文嚼字”。(重复五个例子的道理)

5,到现在我们就只剩下最后一小节。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这一小节。同时思考这一小节起什么作用,又有哪些内容?

明确:这一小节是总结作用。让读者再次明白①咬文嚼字的目标(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②咬文嚼字的要求(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互相吻合)③咬文嚼字的方法(以谨严的态度,留心玩索,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轻易自满,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就是咬文嚼字的态度、方法、要求、最终目标。

今天,我们由《咬文嚼字》这篇课文的例子入手,清晰的分析了文章的思路和作者的观点。我们了解到作者所强调的“咬文嚼字”不在是是原本含义,作者赋予其新的意义,使这个词语贬词褒用了。同时作者的谆谆教诲,也是要求我们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要努力做到“咬文嚼字”。文字和思想感情密切联系。所以我们在阅读中,品味语言,在其基础上品味语言背后的思想感情。在写作中,时时咬文嚼字,推敲语言,从根本上调整思想感情,从而使语言与思想感情完全吻合,使作品达到。

扩展

下面我们就来试着咬文嚼字一下。

1,首先在阅读方面。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水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话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你简

要分析。

咽,冷。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2,其次在写作方面。

请根据特定的情境增加词语,使下面的文字表现出特定的意思。(扩句)

早晨,太阳发出光芒,树上的鸟儿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流向远方。

1,要求扩展后的句子抒发主人公欢快的心情。

早晨,温暖的太阳发出金色的光芒,茂密的树上有几只可爱的鸟儿清脆地鸣叫着,树下清澈的流水欢快地流向远方。

早晨,太阳发出柔和的光芒,树上的鸟儿欢快地鸣叫着,树下的流水叮叮当当奏着乐曲流向远方。

早晨,微风习习,暖融融的太阳发出金色的光芒,树上的鸟儿迎着金色的阳光欢快地鸣叫着,树下的流水轻快地流向远方。

2,要求扩展后的句子抒发主人公苦闷的心情。

早晨,太阳发出凄清而冷寂的光芒,光秃秃的树上几只寂寞的鸟儿凄惶地鸣叫着,树下的流水在清冷的寒风中无言地流向远方。

早晨,太阳发出刺眼的光芒,树上的鸟儿唧唧喳喳令人烦躁地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无精打采叹息着流向远方。

早晨,太阳发出冷清的光芒,树上那只离群的鸟儿不时悲哀地鸣叫着,树下寂寞的的流水懒洋洋流向远方。

总结。

“咬文嚼字”正如福楼拜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的句子、的动词、的形容词找出来。”一样。总之,在文学语言的运用上,都不能离开这一条:细细锤炼,细细品味。希望大家在以后的阅读和作文中时时进行“咬文嚼字”,从而使自己的作品更完美。返回

61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