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教学设计 >

2023高三语文教案设计

时间: 新华 教学设计

2023高三语文教案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体会叙事、写景中抒发的感情。

2.了解诗句含义,领悟诗词的意境。

3.熟读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忠而获罪的愤慨。

2.叙事、写景、抒情的融合。

教学设想:

1.以朗读、吟诵来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感情。

2.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注音并简介作者

1.给下列加点词注音。

朝奏()

九重天()

2.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①本诗作者是唐代人韩愈(768-824),字退之,他倡导古文运动,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改变了当时的文风,推动了文学的发展。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②写出诗歌中描写冬景的句子(雪拥蓝关马不前);为国家赤胆衷心袒露一片豪情的句子(肯将衰朽惜残年)。

3.背景:

元和十四年(819)正月上书谏迎佛骨,触怒宪宗,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这是他在南行途中所作。左迁,犹言下迁,古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当韩愈到达蓝田关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送行。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歌鉴赏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奏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韩愈一生,以辟佛为己任,晚年上《论佛骨表》,力谏宪宗“迎佛骨人大内”,触犯“人主之怒”,几被定为死罪,经裴度等人说情,才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

潮州在今广东东部,距当时京师长安确有八千里之遥,那路途的困顿是可想而知的。当韩愈到达离京师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同行。韩愈此时,悲歌当哭,慷慨激昂地写下这首名篇。

首联直写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他很有气概地说,这个“罪”是自己主动招来的。就因那“一封书”之罪,所得的命运是“朝奏”而“夕贬”。且一贬就是八千里。但是既本着“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论佛骨表》)的精神,则虽遭获严谴亦无怨悔。

三、四句直书“除弊事”,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真有胆气。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还是“肯将衰朽惜残年”,且老而弥坚,使人如见到他的刚直不阿之态。

五、六句就景抒情,情悲且壮。韩愈在一首哭女之作中写道:“以罪贬潮州刺史,乘驿赴任;其后家亦谴逐,小女道死,殡之层峰驿旁山下。”可知他当日仓猝先行,告别妻儿时的心情若何。韩愈为上表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家何在”三字中,有他的血泪。

此两句一回顾,一前瞻。“秦岭”指终南山。云横而不见家,亦不见长安:“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诗),何况天子更在“九重”之上,岂能体恤下情?他此时不独系念家人,更多的是伤怀国事。“马不前”用古乐府:“驱马涉阴山,山高马不前”意。他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危。“马不前”三字,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结语沉痛而稳重。《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记老臣蹇叔哭师时有:“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之语,韩愈用其意,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语意紧扣第四句,进一步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从思想上看,此诗与《论佛骨表》,一诗一文,可称双璧,很能表现韩愈思想中进步的一面。

就艺术上看,此诗是韩诗七律中佳作。其特点诚如何焯所评“沉郁顿挫”,风格近似杜甫。沉郁指其风格的沉雄,感情的深厚抑郁,而顿挫是指其手法的高妙:笔势纵横,开合动荡。如“朝奏”、“夕贬”、“九重天”、“路八千”等,对比鲜明,高度概括。一上来就有高屋建瓴之势。三、四句用“流水对”,十四字形成一整体,紧紧承接上文,令人有浑成之感。五、六句宕开一笔,写景抒情,“云横雪拥”,境界雄阔。“横”状广度,“拥”状高度,二字皆下得极有力。故全诗大气磅礴,卷洪波巨澜于方寸,能产生撼动人心的力量。

此诗虽追步杜甫,但能变化而自成面目,表现出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律诗有谨严的格律上的要求,而此诗仍能以“文章之法”行之,而且用得较好。好在虽有“文”的特点,如表现在直叙的方法上,虚词的运用上(“欲为”、“肯将”之类)等;同时亦有诗歌的特点,表现在形象的塑造上(特别是五、六一联,于苍凉的景色中有诗人自己的形象)和沉挚深厚的感情的抒发上。全诗叙事、写景、抒情融合为一,诗味浓郁,诗意盎然。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阅读练习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一联中,“朝”和“夕”、“九重天”、“路八千”都包含有鲜明的对比之意,这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处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对比反映了诗人命运急剧变化的处境。表现了诗人对自己忠心为国却遭贬谪的怨愤之情。

(2).“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一联中,作者将眼前之景和心中之情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请加以分析。

表面上写的是山高云深、大雪阻路,自己无法前行,实际上作者也是在挂念家人、感叹人生之路的难行,读来诗人顿生英雄失路之感。

2023高三语文教案设计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3.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2.初步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德育目标

1.学习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

2.摈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内容。

2.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3.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对庄子的“逍遥之游”主旨的理解。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对古代文言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2.问答法。对文中较容易的问题,采用问答法,简捷明快。

3.讨论法。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对“逍遥游”的理解),必须广泛地谈论。

教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及课文朗读带、多媒体。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介绍庄子及《庄子》。

2.在诵读基础上,疏通、研习第一自然段。

3.引导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教案 导语设计

1、“诗仙”李白《上李邕》诗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使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诗人在自由的心态中获得了满足,明显地烙上了战国时期一派名家庄子的印迹。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庄子的一篇奇文--《逍遥游》(节选)。(板书课题)

2、庄周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3、大家可能知道李白有一句诗:“大鹏一日腾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_有两句诗词:“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都是化用了古代一位名人的文句。这位名人是谁,能有这样大的魅力,竟使诗仙李白、一代伟大领袖__都借鉴他?使历代文人如陶渊明、苏轼模仿他,连鲁迅都给予他很高的评价。这人是谁?他就是庄子!前几句诗词就是化用了他《逍遥游》中的文句。《逍遥游》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吸引力?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逍遥游》。这一课是本单元最难的一课,希望同学们学习时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敏捷一点。那么,我们从《逍遥游》中学习什么呢?

二、解题

1.庄子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我国战国中期思想家。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一说今山东曹县)人。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做过蒙地的漆园吏。家境贫困,曾向监河侯(官名)借粟而受到奚落,又以麻鞋布衣见魏王。相传楚威王闻其贤,以厚礼聘之为楚相,遭其拒绝,明确表示:“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霸,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他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

2.背景材料

庄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其时周王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战争也空前残酷。孟子所说:“争地以战,__盈野;争城以战,__盈城。”(《孟子离娄上》)就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庄子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及统治者深为不满,时时进行尖锐的批判,发出沉痛的__;他对自己无力改变这样的社会现实心有不甘,想用自己的一套思想和人生观来影响和改造人们。这正是庄子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和主观原因。

3.《庄子》简介

《庄子》(也称《南华经》《南华真经》)一书,计五十二篇,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定内篇为庄子自撰,其余则出自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庄子》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在战国时代的丰富和发展,这两个方面都给了后世以深刻、巨大的影响。从积极的方面来看,他关于道的理论,为中华民族的思维能力的提高作出了贡献;他关于逍遥、齐物的论述是对世俗观念、日常意识的重大超越;他关于生死问题的看法有助于人们破除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为后世中国无神论传统的形成提供了思想资源;他关于社会政治文化的学说具有反抗__制度和等级压迫的进步作用,对于人类社会纠正自身的文化偏向,也具有很大价值。从文学价值方面来讲,《庄子》一书展现出来的浪漫主义才力,更为后世称道和借鉴,鲁迅先生说:“其为文辟阖,仪态万千,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这是很精当的评论。至于书中主观、消极、无为的一面,我们应当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与庄子的经历加以理解和批判。

三、整体感知课文,学习第一自然段

1.投影展示庄子画像,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读,注意疑难字的读音以及断句和语气。

2.再放录音,学生跟读全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出古代散文的韵味来。

诵读指导

《逍遥游》“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恣肆。诵读时,针对不同的描述对象,应读出不同的描述情感。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势和力量;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明的对比;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读出对斥鷃渺小、短视的蔑视。第三段举例论证,对“知效一官……而征一国者”,读时要带不屑一顾的态度;对宋荣子、列子,既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有未树”、“犹有所待”。结尾“故曰”一句是结论,要读得十分肯定。

3.学生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参照注解自己翻译,随时质疑,教师解疑。

出示投影:

(1)注意下列加粗字的读音

北冥mínɡ鲲kūn抟扶摇而上tuán坳堂āo

蜩tiáo莫之夭阏yāo枪榆枋fānɡ夜舂米chōnɡ

(2)注意下列加粗词以及语句的意义

①怒而飞:振翅而奋飞。怒,通“努”,振奋的意思。

②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海动风起,这大鹏鸟就借风力迁往南海。海运,指海的运动,海动必然风起涛涌。

③《齐谐》者,志怪者也:《齐谐》这本书,是记载怪异事情的。《齐谐》,书名。志,记载。“……者……也”,表示判断的句式。

④“谐之言曰”五句:《齐谐》书上说:大鹏迁往南海时,初飞时以翅膀击起水花而上,高达三千里,然后拍击大翼,凭借旋风直上高空九万里。它是乘着六月大风而飞去的。

⑤“天之苍苍”三句:天色深青,难道是它的本色吗?它是高远而没有什么边际的吗?其,通“岂”。至极,穷尽。

⑥“且夫风之积也不厚”两句:水的聚积不深厚,那么它负载大船就没有力量。且夫,承接连词,表示进一层议论。

⑦莫之夭阏:即莫夭阏之,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夭阏:阻挡。

⑧奚以……为:表示反问,哪里用得着……呢?为,句末疑问语气助词,呢。

⑨三餐而反:反,通“返”。

⑩之二虫又何知: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之,此,这。何知,即知何,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四、研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并背诵。

1.指定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学生思考:

问题①:大鹏飞往南冥,需要什么?

问题②: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什么?

问题③:蜩与学鸠不能远走高飞,是因为什么?

(解说:这三个问题较为浅显,让学生细读课文,力求用原文中词语回答。)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评价,明确答案:

问题①:大鹏飞往南冥,需要“海运”。

问题②: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以息相吹”。

问题③:蜩与学鸠不能远走高飞,是因为“枪榆枋而止”。

3.理清第一段思路

①学生齐读第一段。

②学生自己理思路,自由发表自己意见。

③教师点评本段思路:

本段内容阐明世间万物都“有所待”。首先,作者大笔挥洒,以夸张手法描写神奇莫测巨鲲大鹏,言其背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翼大,“如垂天之云”。这只鸟不止于大,它还要腾空而起,还要乘海风作万里之游,给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其次,作者以“野马”“尘埃”的“以息相吹”与大鹏的“海运将徙”作对比,说明万物皆“有所待”。接着,作者以童话般的叙述,写蜩与学鸠对大鹏高飞远行的嘲笑,并以行路备粮的比喻予以反驳,表现了毫无自知之明的可怜和可笑。

④师生共同归纳思路(板书)。

4.根据思路,引导学生背诵。

5.学生齐背第一自然段。

五、课堂小结

本节内容主要是第一段,而万物“有所待”是更好理解“逍遥”的基础,必须抓住意象特征,通彻理解。理清思路,是背诵课文的途径。

六、布置作业

1.熟背第一自然段。

2.预习第二、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检查背诵。

2.研习二、三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检查第一段的背诵情况

1.学生分小组背诵,由另外小组订正。

2.学生齐背第一段。

3.学生听写疑难词语。

二、学生自读、自译二、三自然段

1.听读。听录音带,注意疑难字的读音、朗读过程中的断句以及语气。

2.跟读。(要求:声音低点,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语气来)

3.默读。参照注解自译二、三自然段,有疑难之处,随时质疑,教师巡回指导。

出示投影:

(一)注意下列加粗字的读音。

小知不及大知zhì朝菌zhāo蟪蛄huì穷发之北fà斥yàn

沮jǔ数数然shuó泠然línɡ恶乎待哉wū

(二)注意下列加粗词的用法以及句子的意思。

①小知不及大知:见识短浅的小智比不上见识深远的大智。知,即“智”,指智慧才能。

②奚以知其然:凭什么知道它是这样的呢?奚以,即“以奚”,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然,代词,这样。

③穷发之北:草木不生的北极荒远之地。

④彼且奚适也:它将要到哪里去?“奚适”,即“适奚”,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⑤此小大之辩也:这就是小和大的区别。辩,通“辨”,区别。

⑥而征一国:能力使一国的人信任,“而”,通“耐”,能。

⑦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世人都非议他,他却并不因此而更为沮丧。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非,非议。

⑧犹有未树也:树,名词用作动词,树立。

⑨旬有五日:“有”通“又”。

⑩恶乎待哉:凭借什么呢?恶,何,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三、研习二、三自然段

(一)研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2.学生思考:

(1)第二自然段具体写了些什么内容?和第一自然段有何联系?

学生分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

师生共同归纳,明确:

朝菌、蟪蛄为小年;冥灵、大椿为大年。

二方比较可知:“小年不及大年”;彭祖以长寿闻名,众人匹之,以小及大,可悲。汤之问棘,点明了“小大之辩”。归纳上文,补充印证。

板书:

(2)问:“汤之问棘”一段话与第一自然段相关内容似有重复之嫌,你是如何理解的?

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对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可质疑,也可予以反驳。

教师点拨:第一自然段中对大鹏的描述出自《齐谐》,《齐谐》是记载怪异之事的,人们会怀疑它的真实性,故而,作者引“汤之问棘”来加以证实;再者,前后两处描写详略不同,描写也有异:对于鹏之背,前者为“不知其几千里也”,后者为“背若泰山”;对于“扶摇”,前者没有描述其形状,后者用“羊角”描其状。其实,这是庄子的有意之笔,通过“重言”(即重复之言)来加重论说的分量,加深读者对“小大之辩”的理解,与开头部分呼应和印证。

明确:并非简单重复,同中有异,是对前文内容的补充、印证,与篇首内容照应。

(二)研习第三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2.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第三自然段内容。(解说:允许学生停留在翻译的基础上)

复述范例:本段作者从奇妙莫测的描写后接以现实社会中四种人的具体论述,他们分别能“效”“比”“合”“征”,但却以世俗之见自视,以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自居,作为人生的境界,他们也仅仅是斥翱翔于蓬蒿之间罢了。宋荣子已经淡漠了功名,看清了内外荣辱的界限,却“犹有未树”;子列子能御风而行,超然于世,但还是要依赖于风(即“犹有所待”)。这两个人都比众人高出一筹,但未入道,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何谓“逍遥”呢?庄子告诉我们:“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怎样才能达到“逍遥”呢?用庄子之言即为“无己”“无功”“无名”。

3.问:作者在本段中阐明了什么观点?作者是如何阐述此观点的?

学生讨论,教师适当点拨,归纳如下:

本段中阐明了“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即“无所待”的观点。

作者从自然界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进而说明“小大之辩”,但本质相同,即万物皆有所待,不是真正的逍遥。接着,作者从自然界转而写现实社会,现实中的人有高出众人之上者,但仍是有所待,还不是真正的“逍遥”。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

四、探究式阅读

关于“至人”“神人”“圣人”的说法。

课文补遗

“至人”“神人”“圣人”说法种种。

说法之一:“至人”“神人”“圣人”境界不同。《全日制高校通用教材大学语文》对此句的注释是:“至人无己:修养的人忘掉自我。神人无功:修养较高的人无意追求功业。圣人无名:有学问道德的人无意追求名声。”《古代散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的注释为:“无己,无我。也就是忘掉一切外物,连自己的形骸也忘掉。庄子认为能达到这样的境界,才算逍遥游。无功,不追求功。无名,不追求名。庄子认为‘至人’比‘神人’‘圣人’为高。”《先秦文学参考资料》(中华书局1980年)在注释《逍遥游》时也说:“第一句,‘至人’是庄子理想中修养的人,能达到任天顺物、忘其自我(所谓‘无己’)的境界。第二句‘神人’,是庄子理想中修养仅次于‘至人’一等的人。……第三句,‘圣人’,本是儒家理想中修养的人,而庄子却置于‘至人’‘神人’之下,作为第三等。”

说法之二:“至人”“神人”“圣人”属同一境界。“《逍遥游》全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论证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境界。第二部分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论证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以及通过‘无为’达到这一境界的主张。”(见《语文第四册教师教学用书课文鉴赏说明》,人民教育出版社年)“真正的逍遥游是要‘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也就是要达到至人、神人、圣人那样的忘我、无为、无用、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见《新讲台:学者教授讲析新版中学语文名篇古代散文中的一道异观》,中央编译出版社年)“神游宇宙忘记自身存在的‘至人’,无用无为抛弃功名利禄的‘神人’,隐姓埋名鄙夷是非荣辱的‘圣人’,才达到庄子推崇的‘逍遥游’之境。”(见《寓言重言卮言》,《中学语文教学》年第六期)

说法之三:含糊其辞,闪烁不定。《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四册》(人民教育出版社年)第21课《逍遥游》的课__解是:“至人,庄子认为修养的人。下文‘神人’‘圣人’义相近。无己,无我,即忘掉一切。庄子认为达到此境界方是逍遥游。无功,无所为,故无功利。无名,不求声名。”“至人”“神人”“圣人”义相近,仿佛是说三者属同一境界。“无己”,庄子认为达到此境界方是逍遥游,那么,“无功”呢?“无名”呢?它们算不算逍遥游?“至人”“神人”“圣人”到底是什么关系?这些都不得而知。

说法之四:如果把“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三句话看做是运用了“互文”辞格,互文见义,参互理解,情形当会明朗得多。即“至人”“神人”“圣人”都一样,都“无己”“无功”“无名”。或曰,只要“无己”“无功”“无名”,就可以称作“至人”,也可以称作“神人”或者“圣人”。也就是说,无己、无功、无名,共同构成了庄子心目中最为理想的人格特征。庄子认为,做到“无己”“无功”“无名”,便进入了“无所待”的绝对自由国,即“逍遥游”。或曰,能够进入“逍遥游”,便会“无己”“无功”“无名”。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研习二、三自然段,把握作者由对“有所待”的否定提出“无所待”的主张,进而通过浅显短文的练习,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文章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难怪鲁迅先生会说:“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那怎样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逍遥?庄子的“逍遥”其内涵指的又是什么?这种思想对后世又有什么影响?下一节课我们再来探讨。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找出文中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句子。

2.浅析《庄周家贫》在写作方法上有何特色。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及艺术特色。

2.初探对“逍遥之游”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第1题,学生自由口述,作一般检查。

第2题,抽一至两名同学简析,然后教师评价、归纳、明确:

《庄周家贫》是一则寓言,既体现了《庄子》以寓言见长的特点,又体现了庄子散文的又一特色:写得幽默、辛辣,表现了很高的讽刺艺术手腕。

二、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及艺术特色

1.学生根据自己找出的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句子,简析文章的艺术特色。

(解说:可以给学生作一些提示,如从比喻时选材的特点、夸张、拟人达到的效果等方面去分析,以避免学生无从下手)

2.学生分小组交流看法,统一意见,然后各小组推荐一名代表陈述本组的分析情况。

3.教师点拨

①看奇特的描写

文中的描写奇妙莫测,运用了生动的寓言故事。如“大鹏徙南冥”的寓言,对大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夸张描写,创造出了一种雄奇深邃的境界,无形中联系了普通人的生活经验,调动了人们的联想和想象,把作者心目中那种为一般人难于理解和想象的高远哲学境界,变得易于理解和想象了。蜩与学鸠、斥的两则寓言故事,庄子则以拟人手法,寥寥数语,将其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一方面说明小虫小鸟局限于自己促狭的活动天地;另一方面也说明,它们和大鹏一样,也是自得其乐适性逍遥的。这几则寓言故事,善于发挥惊人的想象力,虚构出了神奇莫测、叹为观止的故事,创造出了多姿多彩的令人瞠目结舌的艺术形象。

②探大胆的构思

文中的想象不仅体现在具体形象的描写上,更主要的表现在整个文章的构思上,那“其翼若垂天之云”,其背“不知其几千里也”的鸟的雄伟,那“以11千岁为春,11千岁为秋”的大椿的长寿,固然令人咋舌,但更令人神往的却是庄子用来说明观点的奇特的事物、奇特的境界和奇特的用意上。在庄子的笔下,鱼可以化而为鸟,冲天飞起;鸟可以自视甚高,互相嘲笑;人可以有俗人、至人、神人、圣人之分,他所想象的境界也是独一无二的,那“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境界,又有谁能创造得出呢?那种境界的人格化、具体化,使人明知其假,宁信其真。庄子随心所欲想象出的物事、境界,并非空言诳人,而是其构思匠心的必然体现。他极写鹏之大、椿之寿,一则造成一种声势,一种氛围,引人入胜;二则形成一种对比,一种暗示--以鹏之大暗示人之小,以椿之长寿暗示人生之短暂。大鹏乘风而飞尚且要有所待,人生的不自由不言而喻。重负之下,立言、立功、立德、立名还有什么意义,争名夺利根本没有价值,而出路只有一条,就是“无己”“无功”“无名”。

③析隐蔽的情感

庄子看透了人间的沉浊肮脏,沉溺于纯洁无瑕的幻想王国中,否定了争名夺利、尔虞我诈的世人,醉心于动物、植物与神仙的世界里。为此,文章的大部分篇幅都在写虚的、空的、幻想的、非人世的事物,似乎做到了“无己”,但是,在虚幻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呢?那就是作者深深的苦闷,对人世间的绝望,追求逍遥却无法摆脱人生的羁绊。他把“至人”的境界写得那样不可企及,其实不正隐约露出他追求逍遥而不可得的苦恼、失望吗?他虽然提出“无己”,物我不分,却发自内心地认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由此可见他对智慧的重视,对生命的热爱。可见,这个一心要飞离人世的作者要否定的不是人生社会,而只是人生社会的黑暗和肮脏。

4.师生共同归纳文章的艺术特色。

①借用寓言说理,生动透彻。

鲁迅评庄子的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万余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文中的鲲、鹏、学鸠、斥鷃,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②想象奇特丰富,意境开阔。

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③构思大胆奇妙,叹为观止。

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如第1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与人的情性,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三、初探对“逍遥之游”的理解

1.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

①学生各抒己见,谈自己的看法。

②教师在学生意见的表述后,加以深化。

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认为它的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但是,作者又义正辞严地驳斥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给学生思考、回答的时间,以便拓展学生的思维)也许作者在才能无双、向往着逍遥却又无法逍遥的大鹏的形象里,正隐藏着自己难言的苦情。什么苦情呢?我们不妨作出这样的比较想象:一只大鹏在茫茫北冥中冲天而起,一颗心灵在深深苦闷中挣扎而出,幻想的翅膀张开了,怒而飞向“无何有之乡”;有所待的大鹏失败了,那么心灵呢?有所求的心灵能在那污浊黑暗的广漠之野找到慰藉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

2.什么是作者所谓的“逍遥游”呢?

①学生可以根据前面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从大鹏形象的探求中得到点启示;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3.教师评析:

“逍遥游”如果望文生义地解释这三个字,就是自由自在地遨游。而读完全文后,大家不免会产生疑问,如何才是“自由自在地遨游”?怎样才能做到呢?下面从两个方面来浅析一下:

①解“逍遥”之含义。

“逍遥”二字旧作“消摇”,郭庆藩《庄子集释》引文云:“消摇者,调畅逸豫之意。夫至理内足,无时不适,止怀应物,何往不通。以斯而游天下,故曰消摇。”是一种闲适自得的心理状态。细品课文之后,不难发现,“游”主要有两层含义:a.无限的思维空间。既然摆脱了仁义是非的束缚,思想就可以自由遨游了,庄子称之为“游心”,是超脱功利和现实境遇的神游。b.自由无碍的心境。“逍遥”之“游”,没有世俗的羁绊,也没有孔子那种不得已而“游”的不平情绪,就可以真正做到无所忌惮,“安时处顺”的畅达,保持淳朴真实的自然心态。摆脱了世俗标准,心理状态成了的尺度,如此自由的心境,人何以能不“逍遥”呢?

②析“逍遥”之层次。

作为“逍遥游”的象征,庄子在文中运用他所擅长的“寓言”方式塑造了多种动物、植物和人物形象,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或者说有观念意义的是斥、大鹏和至人,表现了庄子对“游”的三个不同层次的认识:“小知”“有待”和“无穷”。斥之流不知大鹏的九万里图南之志,朝菌等“小年”之物不知“大年”,它们虽然也有“决起而飞”“腾跃而上”的快乐之游,但根本无涉于“逍遥”,这是最低层次的“游”。宋荣子、列子都是世人中的佼佼者,可谓超凡脱俗了,但仍未达到逍遥之游,原因就在于“有待”。而真正的“逍遥游”是彻底的“无待”之“游”,即“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这才是真正的“无穷”之“游”。

四、德育渗透

提问:学习本文之后有何启示?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的思想观点?

学生讨论后明确:

文章从高远之志、厚积之力、小大之辩到无待之游的描述,给人的启示是远大的志向应当通向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而不应局限于“一官”“一君”的现实功利,人应该有精神自由、个性解放的追求,这些都是庄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而对于庄子思想中的虚无主义、绝对自由以及遁世避患的全身意识等消极因素,我们则应当摈弃。作为新世纪的弄潮儿,同学们应该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五、课文总结

《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表现了庄子的人生观--“无待”之境。比喻之奇特,联想之丰富,意象之变幻,文字之跳跃,真可谓妙笔纵横,别具一格,无愧鲁迅先生“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的评价。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

2.就文章的艺术特色中的某一点,写一篇300~400字的鉴赏片断。

2023高三语文教案设计篇3

站在高三门口,有人犹豫彷徨,有人急躁心烦,有人踌躇满志。这些是刚刚进入高三同学的不同表现,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表现呢?因为高三时间紧、压力大、任务重。

面对高三,我们应该怎样呢?我们只有拼搏、努力、向前,同时应注意劳逸结合。

进入高三,第一节课,我想和大家交流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复习计划

1、复习文言文专题,复习达到的效果是选择题全对,翻译尽量不失分。

2、复习基础知识中的字音、字形、词语、病句专题

3、复习语言表达及运用(1)(简明、连贯、得体)

4、复习诗歌鉴赏专题

5、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

6、在复习期间,两周一次作文;每月一次考试。

二、思想、心理、身体准备

1、要有目标,并且要对目标保有坚定的态度。有的同学常立志,不能立长志,在玩到尽兴之时,忽而想到了高三的目标,于是乎,内心恐慌,导致兴尽而归,这样只能是玩没玩好,学也没学好。我们只有树立目标,并坚定不移地为了目标而不懈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既定目标。(还记得讲《沁园春·长沙》是我给大家说的毛泽东的立志诗吗?)

【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一次在授课时对自己的学生们说:“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做一件事。”

学生们都暗暗猜想:“老师要求的肯定很难吧?可是苏格拉底说的却是:“请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每人每天坚持甩手300下。”大家顿时哄堂大笑,觉得老师让他们做这么简单的事情,是拿他们开涮。

到了第二天,苏格拉底问:“有多少人坚持甩手300下了?”90%的学生都举起了手。一个月过去了,苏格拉底再问第二次,还有80%的学生举起了手,表示自己坚持下来了。一年以后,苏格拉底突然再次提起这件当时大家都觉得简单而微不足道的事情,又一次问所有的学生:“一年之前我说的每人每天坚持甩手300下,请做到的人举手。”

这时候全场鸦雀无声,大家面面相觑,都觉得十分惭愧,只有一个人举起了手,他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又一哲学泰斗的柏拉图。】

所以,坚持是最容易的,也是最难的事情,因为没有几个人能够真正坚持下去。对学习时刻保有百分百的热情,不能一曝十寒。谁能够坚持,谁就能成就大事。

2、心态决定一切。

【有人问建筑工地上的三个瓦匠:“你们在干什么?”第一个说:“我在彻砖块。”第二个说:“我在赚五十块钱。”第三个说:“我在建高楼大厦!”不同的心态,产生的人生体验和结果是截然不一样的。十年后第一个人依然是瓦匠,第二个人依然每天为生计而忙碌,第三个人则成为了工程师。】

3、让反思成为习惯。在高三的学习中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学习,无论是语文还是其他学科,都要学会反思。只有反思才能不断进步。我们在高三会做题,那么只是为了做题吗?当然不是,而是从题中找到规律,从对题目的反思中不断进步。

4、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身体,是成功的保障。你要把高三平时的每一次测验看作是高考,只有这样才能让你认真对待每一次检测,也只有这样才能像平时一样对待高考。健康的身体是一切的前提,高三既是一个考验知识的时期,也是一个考验身体的时期,良好的身体素质不只是为了高考的体育测试,更是为了能够健康工作50年,快乐生活一辈子。

三、学习要求

1、工具书准备

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2、文具准备

红色笔、笔记本(整理、积累、反思一体)

3、让读书成为习惯

要求每位同学每天拿出15分钟的时间去阅读,可以使优秀作文,也可以是名家名作。

四、课堂作业

站在高三门口,我对自己说……

要求:写出来能够在高三一年中不断激励自己,并在课堂上大声说出来。

五、结束语

美国夏威夷岛上的学生们每天上课前总要全体虔诚地祈祷,祈祷词是:“一个人的一生中只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昨天已经过去,永不复返;今天已经和你在一起,但很快也会过去;明天就要到来,但也会消逝。抓紧时间吧,一生只有三天。”同学们,高三的语文学习时间紧,任务重,显然需要我们师生一起努力,加强合作,争分惜妙,共享语文乐园,决胜高考战场,铸就人生辉煌!

2023高三语文教案设计篇4

《装在套子里的人》:

教学过程:

一、高三 导语激趣:

契诃夫是十九世纪俄国世界的短篇小说大师,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写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以及十来个剧本,深刻地揭露了俄国社会的各种病态,猛烈抨击了沙皇专制制度。他的小说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朴实、简练,同时富于幽默感;善于用不多和文字表现深刻的主题。

二、忆旧入新:

提问:初中时我们学过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什么小说?(联系前后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讨论,明确: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其主人公奥楚蔑洛夫是个见风使舵的警官,他一定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再学一篇契诃夫的短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

三、由标题设问引入探讨课文。(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教师提出如下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

1、“装在套子里的人”是谁?(找课文的主要人物。)

讨论,明确:一个普通的中学希腊语教员别里科夫,一个辖制了整个学校,甚至整个城市十五年的一个普通人。)

2、别里科夫有哪些套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讨论,明确:生活上的套子:衣着打扮方面,生活用具、习惯方面。

思想上的套子:凡是政府规定禁止什么,他无条件拥护;

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他就闷闷不乐。

职业上的套子:教古代语言,躲避现实生活。

论调上的套子: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3、别里科夫大热天装在套子里一定很不舒服,为什么不钻出来,却心甘情愿越钻越深?(产生这种悲剧的主观原因)

讨论,明确:现实生活刺激他,惊吓他,老是闹得他六神不安。他藏进套子,借此躲避现实生活。

4、标题可否改为《钻在套子里的人》或者《锁在套子里的人》?(由对教材的分析过度到理论的把握)

讨论,明确:不能。因为“钻”是自觉自愿的行为,“锁”是强制行为,而“装”有一定的自愿行为,也有被别人强行放进去的意思,别里科夫正是这样。

5、是被谁放进去的?为什么要放进去?(揭露社会根源)

讨论,明确:长期以来反动的沙皇专制统治,愚民政策。

6、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套子?可以分为哪几类?(理论联系实际)

(略)如课本,标准答案,各种规章制度。分为三类。

四、你喜欢什么样套子?为什么?(提高认知能力、判断能力)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时点拨。然后写一篇短文。)

五、教师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书本知识必须与生活广泛地联系起来,在学习中,展开充分的想象和联想,才能把课本学好,学活。

2023高三语文教案设计篇5

学习重点:

由于平时人们常把“结构”和“层次”连在一起说成“结构层次”,便有人误解分析结构就是分析层次。其实结构包括下列要素:

(1)层次和段落

层次是指文章思想内容的表现次序。它是事物发展的阶段性、客观矛盾的各个侧面、人们认识问题的思维进程在文章中的反应。换一句话说,层次是文章思路发展变化的阶段。这就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合为一个考点的原因所在。

(2)过渡和照应

为使文章脉络清晰,文路畅通,写文章总要运用过渡和照应。过渡,是指上下文之间的衔接转换,照应是指前后文的关照呼应。照应有文章内容与标题照应,各部分之间的照应,某些词语的前后照应等形式。

(3)开头和结尾

开头和结尾是文章结构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阅读的角度看,抓住开头和结尾,不仅有助于把握文章的思路和结构,而且有助于把握文章主旨,有助于对某些表达技巧的分析评价。

此外,还有线索等。

这样看来,分析文章结构就包含着对上述要素的分析。

金题体悟:

例如(1993年高考第24题)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人们越来越要求把所有人类意识的一切潜能都解放出来”,然而,“人们的创造能力是最容易受文化影响的能力”。它强调说:“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这样双重力量是并存的。”因此,有必要警惕教学中妨碍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因素:概念的内涵固定化□a限制了思考□b无法产生突破和解决新问题□c对问题的固定反映方式□d限制了发散思维的发挥□e墨守成规更窒息了创新的愿望和灵感□f强调记忆、练习、再现的聚敛性思考□g忽略应用、联想的扩散性思维训练□h情感因素不足□i缺乏形象和审美内容□j缺乏认知中的愉悦和激励。

第二段(上段)中自a到j有10处没有标点,其中有几处应加分号,其余均为逗号。应该使用分号的是(只填字母)___________。

方法指导:

分析层次,就是分析文章各部分之间的组合关系。分析层次有两项要求:一是辨明关系,即辨明各部分之间是承递关系、并列关系,还是总分关系等等;二是分出逻辑结构中的等次,与多重复句的分析在原理和要求上是一致的。

层次是着眼于内容划分的,因此,分析层次的依据是对各部分内容的准确概括。就全文的层次分析而言,是以对各自然段内容的准确概括为基础的,也就是把内容一致的段归在一起为一层。就段内层次分析而言,是以对各句的内容准确概括为依据的,也就是把内容一致的句子合在一起为一层,余者以此类推。段内层次分析,首先要认清段的类型。从表达方式来说,可以分为记叙段、描写段、说明段和议论段。段的类型不同,其组合规律不完全相同。还要注意句子之间意义衔接转换的语言标志。全文的层次分析和段内层次分析的原理、步骤是相同的。

有时,考查理解文章结构层次的试题也可以用简答方式或填写图表、调整顺序、编提纲、加标点等方式。

这里,考查的是划分语段内部层次的分析能力。10个语句单位,实际上只能分为4个意群,在c、f、h三处要用分号隔开,才能明确显示这个长句构成的语段内部的层次。仔细阅读,不难看出这样四个并列的意思:①概念的内涵固定化;②对问题的固定反映方式;③强调记忆和聚敛性思考练习④情感因素不足。如果不能理清这个思路,则会将其他阐释性语句当作层次的关键,致使答案出错。

又如:(1991年高考第27题)

下面这段话共有八句,每句都已给了标号。对该段思路的分析和图解,正确的一项是

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a)这块将被后代永远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尊严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b)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墓冢前;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庇。(c)他的外甥女跟我讲,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d)小的时候,他的哥哥尼古莱和他听保姆或村妇讲过一个古老的传说,提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e)于是他们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栽了几种树苗,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就忘了。(f)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得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g)他当即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h)

A、全段先叙述参观过程(顺序),再交待选择墓地的经过(转入插叙),共分两层:(a)(b)(c)(d)(e)(f)(g)(h)

B、全段先总述,再介绍坟墓,然后从树的来历入手,引出托尔斯泰的愿望,共分三层:(a)(b)(c)(d)(e)(f)(g)(h)

C、全段先说明坟墓将永远对后代产生巨大影响(将来),再介绍坟墓的现状(现在),又追述选择墓地的经过(过去),共分三层:

——(a)(b)

——(c)(d)

——(e)(f)(g)(h)

D、全段以说明托尔斯泰埋骨树下的愿望为最终目标,由大到小,层层递进,共分五层:(a)(b)(c)(d)(e)(f)(g)(h)

这是一段描述性文字,(a)为总领句,(b)(c)紧接着介绍坟墓,接下来是由墓及树、由树及人,引出托尔斯泰的愿望。由此可见,答案应是B。

练习巩固: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5题。

山因雨长秀,石因雨生色。

沿着东山仄仄的曲径石道慢行,眼光穿过春雨编织的雨帘,东山奇岩异笋尽收眼底,满山石头嶙峋突兀,经春雨的浸润,尽显出奇异的色彩;赤橙黄绿青蓝紫,七彩缤纷在其中。

远处观望,烟雨雾霭里,有的岩石似舟船渡海,有的似巨龙腾飞,有的似骏马奋蹄,有的似雄狮眈视;近处审视,有似刀斧之形,有似巨笔之态,有似剑戟之状,还有那数不尽的石屋石道石洞石廊石缝,似幽深莫测的大世界,又似一部千古不朽的史书。

离我不远的一块巨石,负重承托着一块两头翘起的弯弯石头,似一艘即将出海的渔船。我凝神视之,只见船儿动了,似缓缓破浪入海,溅起团团白色浪花。定神视之,原来是一簇簇轻如棉絮的乳白云烟从石船底下悠游而过,使人对石船产生了游动的幻觉。我转到一尊赤红色的巨石面前,只见一个老石匠和两个青年石匠,头戴雨笠,站立在麻竹粗壮的手脚架上,依着巨大的岩石雕凿,看那精神矍铄的老工匠和血气方刚的青年工匠,春雨淋透了他们的衣裳,隆凸起的肌肤清晰地显露出来,宛如一座立体的浮雕。我斗胆走上前去,问他们为何要雕凿题字,他们却哈哈大笑起来,指着漫山飘洒的烟雨对我说:“我们雕的是‘烟雨东山,荟萃奇石’,这可是一次难以寻觅的机遇呀。”

一阵豪豪爽爽、清清朗朗的笑声,伴着春雨融入东山缓缓流动的烟云雾气里。

1.本文二、三自然段抓住了东山岩石什么特点来写的?(10字以内)

答:□□□□□□□□□□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三自然段突出了雨中东山岩石之美。

B、二、三自然段表达了雨中游东山的情趣。

C、二、三自然段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D、二、三自然段点明了大自然也有着令人思考的深刻寓意。

3.第四段写石匠一段文字的作用是()

A、说明人是大自然的主宰。

B、说明大自然的美景要靠人的智慧和力量来创造。

C、说明抓住机遇才能创造美好生活。

D、说明人与大自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4.结合本文内容回答下面问题。

①全文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围绕_______________展开景物描写。

②全文主要的修辞方法是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5.用一个短句概括出全文景物描写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都江堰

余秋雨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励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不管孟姜女们如何痛哭流涕,站远了看,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长城到了八达岭一带已经没有什么味道,而在甘肃、陕西、山西、内蒙一带,劲厉的寒风在时断时续的颓壁残垣间呼啸,淡淡的夕照、荒凉的旷野溶成一气,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感觉就深厚的多了。

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但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了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说得近一点,有了它,抗日战争的中国才有了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

它的水源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决不炫耀、毫无所求得乡间母亲,只知贡献。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

它,就是都江堰。

6.(1)用一句话概括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不超过10个字)

答:作用是□□□□□□□□□□

(2)第一段的意思,如果换成以都江堰为主体,应如何表述?(不超过2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1)第二段首先概述长城的伟大,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不超过12个字)

答:因为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第二段中“站远了看”和“味道”分别指什么?

答:“站远了看”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8个字)

“味道”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十五个字)

8.第三段从哪三个方面对都江堰和长城作了比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五段中,作者指出都江堰和长城的文明大不相同,请加以概括。(各不超过15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对文章的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观点,以反衬的手法贬长城褒都江堰,满怀激情地赞美了都江堰的千古功绩。

B、开始不写都江堰而写长城,是为下面更好地写都江堰作铺垫,因为二者有许多一致的地方。

C、本文在评述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工程时,融进了自己的文化认识和感受,抒写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D、作者赞美都江堰,主要是因为它历史悠久,长城只是它的小弟弟,是它的后辈。

E、作者着眼于造福人民大众的角度,鲜明的提出了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励人心的工程,字里行间洋溢着对都江堰热爱和崇敬的感情。

第29课时参考答案

1.形状奇异,七彩缤纷

2.D

3。C

4。①我的所见所闻;雨字②比喻;使所写的事物具体形象。

5.东山春日烟雨图。

6.(1)揭示主旨,总领全文。

(2)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

7.(1)留下人类意志力的骄傲

(2)“站远了看”指从今天看历史;“味道”指保持自然古朴,给人浑厚感觉。

8.修建时间、社会功用、文明特点。

9.长城:突兀在外,讲求排场,缺乏活力。

都江堰:浸润延伸,朴实真诚,充满活力。

10.AD

2023高三语文教案设计篇6

一、教育教学指导思想

1、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有步骤地落实现代民主的、开放的和人文化的语文教育理念;

2、推广我们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已经获得的经验,继续发现新问题,探索新教法,把课堂的研究性阅读推向深入,争取形成一套与新课标配套的新课型并加以完善。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确实存在基础普遍不够扎实的问题,阅读能力、分析鉴赏能力及对文章整体感知能力均令人担忧,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重视语文。所以,在对学生全面强化督促的同时,如何抓好基础,强化针对性,有的放矢,探索改进讲与练的方法并努力提高效益,就成为这一阶段教学的重中之重。

考虑高一学生要进行军训,学校要举行秋季田径运动会,国庆放假等方面的影响,影响教学计划的实施,更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实际,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和积极性。

三、教材分析

新教材的体系和构建,在试验修订本的基础上作了"四大改革":一是建立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三线并行的教材编写体系;二是破除了比较复杂的记叙、比较复杂的说明、比较复杂的议论三个阶段模式,阅读部分不再以文体为中心编排,而是结合能力培养目标和课文本身实际组织单元;三是编写了与教材相配套的《语文读本》,作为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供学生在课外阅读;四是设计了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必修2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部分。前3个部分纳入课内学习计划,"名著导读"可在课外自主安排。

(一)必修1"阅读鉴赏"部分所选的课文,既有写景抒情的诗歌散文名篇,也有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用文章。4个单元分别是:情感与意象(现代诗歌),提要钩玄(古代叙事散文),品人与品文(记叙散文),博观约取(新闻、报告文学)。"表达交流"中的写作部分主要从写作内容的角度训练记叙文的写作,写作专题分别是:《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人性光辉写人要凸显个性》《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口语交际"专题为《朗诵》。"梳理探究"设计的专题有:《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名著导读"介绍了《论语》和《大卫科波菲尔》。

(二)必修2"阅读鉴赏"部分4个单元分别是:情趣与理趣(中外抒情散文),含英咀华(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歌),情景交融(古代抒情文),对话与交流(演讲辞)。"表达交流"中的写作部分主要从写作方法的角度进行记叙文的训练,写作专题分别是:直面挫折学习描写,美的发现学习抒情,园丁赞歌学习选取记叙的角度,想象世界学习虚构。"口语交际"专题为演讲。"梳理探究"设计的专题有:成语,中华文化的缩微景观;修辞无处不在;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名著导读"介绍了《家》和《巴黎圣母院》两部长篇小说。

四、教育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阅读优秀作品,感受其思想,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引导学生能围绕教学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避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具体对象,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会整合,切实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

五、教学构想

1、继续贯彻国家课程标准计划的教学思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2、新教材的"减负增效"尤为重要,加强探究性阅读教学和创造性作文教学的实践和总结,共同研究课堂三种方式的变革(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

3、阅读教学要以"点"带面,关注能力培养的不同层级目标,不断反思教学的实效性。写作、口语、文言等内容可作穿插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语言的感悟、文言的积累、文化的积淀、文学的评鉴等教学要点的夯实。

4、自由写作实践活动也纳入正常的语文课堂教学工作之中,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活动。此外,在常规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等语文实践性能力的培养。

5、继续探讨新教材活动课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式。

六、具体措施

(一)积极研究课改实施办法。

认真学习语文新课程内容,探究其精神。充分利用每周的备课组活动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讨论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操作程序、教学方法。

(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堂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而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因此,我们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为了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我们提倡并实施在课堂上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组织学习小组,开展合作性学习。落实课前预习疑难问题收集制。课堂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努力创设交流、表达空间。

(三)多阅读,开阔眼界,陶冶情操。

除教学上安排的阅读内容外,充分利用《语文读本》扩展学生的阅读面,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积极开展周末阅读活动,每周精选较有思想性、篇幅短小的现当代美文和文言短文,提供给学生阅读,努力通过学生的自身积累和教师的指导,从阅读习惯、语感等多方面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网上的资源,让学生阅读更多的课外知识,同时要求做好摘记,写读后感、随笔等,这样,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理解文章内容的水平,训练学生学会自己找资料,既达到开阔学生的视野又积累资料的目的。课前语文活动突出成语、古诗词、好书等介绍。

(四)加强备课组合作交流,统一教学和复习进度、统一练习等。加强备课组内听课评课活动。为完成教学目标,在集体备课、分工合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电子备课、电脑教学的优势,努力探索并走出一条课改的路子,使学生真正想学、乐学和会学,真正爱上语文这门课。明确职责,分工合作,同心协力,面对新教材、新内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实行备课资料资源共享,备课方式各施所长。同时,通过相互听课、评课,相互促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

(五)注重初高中知识衔接,充分利用课前3分钟。课上,引导学生动起来,质疑问难,深入探究,师生一起切磋学问,砥砺思想;课外,通过少而精的作业,积累知识,激发兴趣,培养能力。课堂内外,都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

(六)注重基础知识和积累和阅读能力的提高相结合,注重鉴赏水平和表达能力的提高,讲练结合。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利用好早读、早自习和课间时间。作业精选精批,及时校对讲解。认真组织好单元考、模块考试、期末考试的复习工作。

(七)积极参加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安排组织的各项教学教研活动,发挥学科组和备课组的集体优势,集思广益,共同进步。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想和业务素质。强化教学教研意识,积极承担课题研究及学校校本教材的编写,撰写学科教学论文,提高教学教研能力。加强与外界交流,及时了解教学、高考的最新信息。

(八)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及教研活动。20__年1月上旬组织举办高一学生"感恩"为主题的演讲比赛,20__年10月下旬到11月中旬举办学科组课堂教学竞赛活动。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观看钢笔字规范书写视频,强化学生规范书写的意识。引导和指导学生成立语文学习相关的兴趣小组及社团。

2023高三语文教案设计篇7

一、开场白: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长亭送别》。

二、说教材:

《长亭送别》选自新编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本单元学习中国古代戏曲,目的是培养学生鉴赏我国古代戏曲的初步鉴赏能力。

课文节选部分曲词优美,文采飞扬,高中语文大纲指出:“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据以上内容和所教学生特点,将学习目标确立为:

1、识记有关文学常识,了解故事情节。

2、鉴赏曲词的美

3、欣赏莺莺的人物形象。

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节选自我国古典名著《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剧中的经典之作,它的作者王实甫是我国古代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吸收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融化百家,创造了文才斑斓的元曲语汇.吸收借鉴这些,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写作,而且对加厚他们的传统文化底蕴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我们的学生的鉴赏能力又非常有限,有可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我把曲词鉴赏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用比较分析法来突破。

三、说教法:

适当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迁移教学法

它的特点是激发学生兴趣,增强信心,在本节课中主要体现为运用学过的古代戏剧知识,通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比较分析法

它能增强学生观察、分析、交流的主体意识,使全班学生积极参与到主动的学习活动中去。在本节课课中主要体现为让学生将书上内容与老师习进行以及动画类比,突破重点和难点。

3、启发--发现探究法

在本节课中主要体现为通过分析比较得出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四、说学法

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

1、动口动脑动手,讨论分析法。

2、鉴赏诵读法。

五、说教学程序:

语文教学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同时,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总是由一般到特殊,所以,要对剧中人物形象有更深的认识,就要对全篇的情节有细致的了解。因此,在进行新课之前,我让学生做了如下准备和预习:观看影片<<西厢记>>,运用上节课的有关戏剧知识,参看提示、注释,通读全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完成学习目。

61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