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教学设计 >

高三地理教案反思

时间: 新华 教学设计

高三地理教案反思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旅游活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了解现代旅游发展的特点,认识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

教学重难点:

重点:现代旅游的主要特点和基本要素

难点:现代旅游的主要特点。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导思——点拨、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旅游的发展及现代旅游的特点

1.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

旅游活动自古就有。根据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古代旅游、近代旅游和现代旅游。

(1)古代旅游:

时间:1840年以前

特点:只局限于一定社会阶层的少数人,事务性出游占绝大多数,出游的距离较短,没有出现提供旅游专业化服务的企业。

(2)近代旅游:

时间:1840年~1950年

标志:1841年,英国首次出现以盈利为目的、面向普通人的专门化旅游服务,随后诞生了旅行社

特点:仍是高消费活动,普及程度、活动范围和规模仍然有限,没有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结构。

(3)现代旅游:

时间:1950年以后

发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

原因:①新的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迅速发展,世界局势也日趋稳定,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安定,使人们外出旅游的欲望日益增强。②交通条件的改善,尤其是超音速大型客机的出现,使世界各地的距离日益“缩短”。

2.现代旅游的特点

(1)旅游主体的大众化

图1.1国际旅游人数及收入的增长通过读图,了解到:

国际旅游人数及收入呈快速增长的趋势,反映了旅游逐渐成为大众化的消费活动。据世界旅游组织的统计,全球旅游人数每年多达30亿人次。

思考

1.作为一名旅游者,应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点拨:旅游者的基本条件:闲暇时间、经济条件(即金钱)、动机(即旅游欲望)。

2.旅游主体的大众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点拨:旅游主体的大众化说明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广大人民的经济收入提高,劳动时间缩短使闲暇时间延长,为外出旅游提供了金钱和时间的保证。此外,随着竞争的激烈化,人们逐渐进入了节奏快、强度高、风险大的工作状态。在这种背景下,大众对旅游休闲的需要也随之提高。

(2)旅游形式的多样化

常见形式: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商务旅游和文化旅游等。

新出现的特种旅游形式:农业旅游、红色旅游、寻根旅游等。

图1.2农村果园采摘

图1.2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农业旅游的真实写照。农业旅游又称观光农业,是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新型的交叉行业。

图1.3革命圣地——延安

图1.3是革命圣地——延安的远景。

阅读形形色色的现代旅游

通过阅读材料,了解了其他国家的一些特色旅游形式,进一步理解旅游形式的多样化。

思考

高三地理教案反思篇2

地球的运动

一、说教材

1、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

地球运动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是地理教学中的难点之一,也是高考的重点内容。对后面知识的学习,比如有关气候知识、地理环境分异等有着重要意义。

2、三维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以及四季五带的形成,运用地球运动的有关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和分析实际问题。

②过程与方法:学会根据光照图分析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及季节变化,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变化的。进行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3.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和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四季、五带的形成和划分。

二、说学生

高一学生尚未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思维能力较差,对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一定感性认识,但理性的认识很少。但本节知识在现实中作用很大,对学生来说具有新鲜感,

学习热情高,教学中要多加利用和保护。

三、说教法

教师导学法、对比分析法、自主探究法、读图导析法、多媒体演示法。

四、说学法

1、自主探究

通过制作地球光照模型、晨昏仪模型,加强对抽象知识的形象化理解。

2、学会读图、绘图、用图

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图形都内含于地球运动的图示之中,多且复杂。所以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3、理论联系实际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生活中可以体验到的,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用所学理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利于更好的掌握理论。

4、及时归纳总结

适时对地理现象进行归纳总结,提高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并增强记忆。

五、说教学过程

联系生活,导入新课---(作息时间的调整、俄罗斯与美国的夏时制、夏季为何有午休等)

1、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造成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直接原因是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是理解本节内容的关键。

2、昼夜长短的分布和变化:

(1)比较任意一点位于昼半球和夜半球的时间长短,使学生掌握判断一地昼夜长短的方法,即只要判断所求地昼弧与夜弧的长短即可。

(2)展示“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光照图”,让学生读图分析二分二至日全球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情况。

(为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我将通过提问来督促。分析完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后,播放全球昼夜长短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变化的动画,让学生观察动画分析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最后归纳总结出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并补充昼长、夜长的计算方法及日出、日落时间的计算方法)

(3)昼夜长短的分布、变化规律-----由于这部分知识空间性强,为利于学生掌握,要求学生在课下制作晨昏仪模型(二分日的比较简单,只要做一个夏至日的就够了,翻过来就是冬至日的).

空间分布规律

①太阳直射北(或南)半球,则北(或南)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往北(或南),昼越长,夜越短;

②太阳直射赤道,则全球昼夜等长。

时间变化规律

①太阳直射点往北(或南)移动,则北(或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

②赤道上始终昼夜等长。

极昼与极夜:

①太阳直射北(或南)半球,则北(或南)极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极点出现极夜。

②从春分到夏至与从秋分到冬至,极昼极夜区的范围逐渐扩大;

从夏至到秋分与从冬至到春分,极昼极夜区的范围逐渐缩小。

讲完这部分内容后布置一个探究活动,即南极圈内地区与北极圈内地区相比,其同纬度地区的极昼、极夜天数是否一样长,为什么?

3、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与变化

(首先通过提问“一天中有几个太阳高度?何时太阳高度?”来帮助学生理解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

结合“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分布规律及随季节的变化规律,通过公式“正午太阳高度差=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差”计算一些特殊点、特殊时刻的正午太阳高度,然后归纳总结出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空间分布规律

任意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对程度较好的班级可以指出:在任意时刻,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四周递减,且每111公里递减1度。)

时间变化规律

当太阳直射点朝向地球上某条纬线移动时,则该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渐大;反之渐小。

推论:夏至日那天,______(范围)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值;_________(范围)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那天,__________(范围)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值;_________(范围)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

4、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由于此部分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可以自学完成目标,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加强知识的体系性我设计了下面几个问题:

(1)四季的划分依据是什么?若黄赤交角不存在还有四季吗?

(2)五带的划分界限和划分依据是什么?若黄赤交角增大或减小3度,五带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5、课堂练习

①自主探究今天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同时掌握直射点移动的量的规律。)

②读某日太阳照射示意图,填空:

(1)指出A、B、C、D、F、H、L、N、S各点的昼夜长短关系并按昼长由长到短的顺序排列;

(2)说出极昼极夜的纬度分布范围;【参考答案:极昼---(90-a)ºN及其以北地区;极夜---(90-a)ºS及其以南地区】

(3)说出C、J两点的太阳高度;(设计意图:强化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区别)

(4)已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aºN,计算N、G、H、I、J、K、L、F各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设计意图:力图给学生一个一般规律,,产生整体印象而不是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正午太阳高度割裂开来)

【参考答案:N--aº、G--2aº、H--23º26¹aº、I--66º34¹aº、J---90º、K--(90-a)º、L--66º34¹-aº、F--0º】

这篇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说课稿范文就介绍到这里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高三地理教案反思篇3

本文题目:高三地理教案:岩石圈与地表形专题复习学案

岩石圈与地表形

【考纲及对应教材】

考纲:

1.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地壳物质循环。

3.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教材:《必修一》P27—35页。

【专题网络】

【真题考向引航】感悟真题找准考向:考什么?怎么考?

.(2007—3)图2为某地地质地貌剖面示意图。读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是

A.①处的地表形态主要是风蚀作用的结果B.②处的地貌形态主要是由崩塌作用造成的

C.③指示的岩层分解面曾遭受过风化作用D.④指示的岩层弯曲现象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009--26)图6为我国某地区地形图,右上方小图是图6中C地实测高程点分布图(单位:m)读图回答(1)题。

(1)指出图6中主要的陆地地形类型及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4分)

(2010—5,6)为某地地质的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岩石和地貌形态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②④①B.③①④C.④②①D.④①③

6.该类地貌发育典型的山区

A.风蚀现象显著B.岩石类型是花岗岩

C.土层较薄,土壤贫瘠D.地表水丰富,地下水贫乏

(2011—(3)(4))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区域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下列土地整治方式中合理的是()

①甲处平整土地,提高土地质量②乙处修建护坡堤,防止岸坡侵蚀

③丙处修建梯田,增加耕地面积④丁处修建挡土坝,拦截泥沙以淤地

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②

(4)图中Ⅰ、Ⅱ、Ⅲ、Ⅳ处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A.Ⅰ、ⅡB.Ⅲ、ⅣC.Ⅰ、ⅢD.Ⅱ、Ⅳ

【主干知识回顾】

1.说出花岗岩、石灰岩、大理岩,煤等岩石的类型,简述沉积岩的特点?

2.如图写出①--⑧的地质擢用名称,简述地壳物质循环的意义。

3.如图写出①--③的地质构造名称,推断该区域地壳运动地质演变过程。

4.分别写出图中甲、乙、丙三处地质构造及地形类型,简述地形类型的成因。

5.如图写出乙、丙、丁、戊四处的外力、表现形式及其地貌名称,简要分析戊、丁两者的关系?

6.读图理解内、外力的相互关系

结论: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只有内力作用;地形、地貌往往是内、外力共同作用。

【典例剖析】例1:(2011•苏北四市3月调研)读下图,完成(1)~(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c、d类岩石中含有化石②大理岩属于c类岩石③a、b类岩石为岩浆岩

④甲处是向斜,乙处是背斜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有关图中大气受热过程与各圈层间关系的说法正确是()

①煤炭资源的形成与N地质作用无关

②a处喷发出来的火山灰削弱了③作用

③①②③④大气受热过程对M地质作用有深刻影响

④岩浆活动释放出大量气体能导致④作用增强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规律方法总结】

【变式训练1】1.2010年11月24日,中国地质工作者首次深入敦煌附近180千米处的无人区魔鬼城,对这一国内的雅丹地貌区域进行了全面考察。读图,回答(1)~(2)题。

(1)形成雅丹地貌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地壳上升运动B.风力侵蚀作用C.流水沉积作用D.冰川侵蚀作用

(2)形成雅丹地貌的岩石类型对应图中的()

A.①B.⑤C.③D.④

[例2](2011•临海模拟)下图所示是我国南方某一地区地质剖面。读图,回答(1)~(2)题。

(1)乙处的地质构造是()

A.背斜B.向斜C.断层D.谷地

(2)该地区地质演变过程可能是()

A.水平挤压—岩层下降—外力侵蚀B.岩层下降—外力侵蚀—水平运动

C.水平挤压—岩层上升—外力侵蚀D.岩层下降—水平运动—外力侵蚀

【规律方法总结】

【变式训练2】下图是某区域地质地貌剖面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高速公路隧道穿过()

A.向斜谷B.背斜谷C.向斜山D.背斜山

(2)图中甲地多见石芽、溶洞等地形,推断未知岩层应为()

A.页岩B.板岩C.石灰岩D.花岗岩

【专题提升】

(2011•潍坊模拟)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1~2题。

1.喀斯特地貌区岩石类型属于图中的()

A.甲B.乙C.丙D.丁

2.形成沙丘的地质过程属于()

A.①B.②C.③D.④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3~5题。

3.图示①、②、③、④处中,最适宜建水库大坝的是()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4.甲地区的构造地貌属()

A.向斜谷地B.背斜谷地C.向斜山岭D.背斜山岭

5.图示景观图片中,能代表甲地区典型地貌景观的是()

A.①B.②C.③D.④

读“四幅地理景观示意图”,回答6~7题。

6.图示景观反映的外力作用类型中,属于同一类的是()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7.图示景观与华北平原在形成机制上相同的是()

A.①B.②C.③D.④

读黄河示意图,回答8~10题。

8.图中河床剖面呈“V”字形的河段是()

A.aB.bC.cD.d

9.下列关于a处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聚落规模一般较大B.聚落一般分布在地势比较高的开阔地

C.聚落一般分布在水能丰富的峡谷区

D.聚落一般沿河谷呈狭长条带状

10.关于d处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A.黄河泥沙含量大,因此三角洲增长速度快

B.d处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航海运输

C.d处因河网密布、地形平坦,成为我国的“鱼米之乡”

D.入海口处三角洲增长慢

下图是四条河流的纵剖面图。若四河的落差相同,且仅从河流落差的角度考虑,回答11~12题。

11.从源头到一半流程的河段内,水能最丰富是()

A.①河B.②河C.③河D.④河

12.河口三角洲和冲积平原发育最广泛的是()

A.①河B.②河C.③河D.④河

下图为某沿海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读图完成13~15题。

13.图中地貌、岩石和地质作用相匹配的是()

A.花岗岩——变质作用B.大理岩——沉积作用

C.乙地缓坡——流水侵蚀作用D.丙地丘陵——化学溶蚀作用

14.图中各岩层、岩体的生成时代按由老至新的顺序依次是()

A.砂岩、砾岩、页岩、花岗岩、石灰岩

B.砂岩、砾岩、花岗岩、页岩、石灰岩

C.石灰岩、页岩、砾岩、花岗岩、砂岩

D.石灰岩、页岩、砾岩、砂岩、花岗岩

15.该地区地表水资源缺乏,适宜开采地下水的地点是()

A.甲B.乙C.丙D.丁

二.综合题

16.读我国某流域地质构造与地貌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水循环类型是________,图中河流最主要的水源补给类型是________。

(2)图中②③处可能找到石油、天然气的是________。

①处山岭的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流水作用下,图中乙、丙、丁处依次形成的地貌类型有哪些?

(4)如果形成暴雨天气,乙、丙、丁处最容易形成洪灾的是________;若在乙处修建一水库,对河口三角洲的主要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湖泊对径流的调节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2011•东莞模拟)某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考察了我国某区域一段河流(如图,虚线部分表示主航道中心线)。读图后回答问题。

(1)该研究小组考察的区域,其地形是________。

(2)图中河道主航道中心线分布特点是________,这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小组认为A湖是一段旧河道,你认为他们的观点对吗?________。请解释湖泊的形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此种河道往往给沿岸带来________灾害,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治理的措施通常有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全国大半地区有明显震感,震中位于阿坝州汶川县,地震造成了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材料二某中学地理兴趣研究小组用模拟实验法研究内力作用过程和地质构造,以4cm×30cm的竹片为材料把______的时间变化过程“浓缩”在几分钟内完成了岩石变形过程。在下图中方框内画上相应的示意图以完善实验过程和现象,并说明地球上最容易发生地震的地区是。

(4)填表回答:①②两地地形区中典型的地貌类型及其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

典型地貌类型外力作用

(5)B所在高原地区人口、聚落分布有何特点?为什么?

19.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图表示的是在作用下形成的地貌。

(2)B图是地貌,往往形成于地区;近年由于人类等不合理的活动,造成B图中的景观出现不断蔓延、扩大的趋势。治理这种危害应采取的措施为。

(3)根据等高线数值判断,C图中地形是五种基本类型中的,判断理由;图上的地质构造是,

判断理由是;此处地形的形成原因是。

岩石圈与地表形

【规律总结】

地质作用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1)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区别

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能量

来源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来自地球外

部,主要是太

阳辐射能

表现

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风化、侵蚀、

搬运、堆积

对地表形

态的影响形成陆地与海洋、

山脉与盆地,使地

表变得高低不平对地表进行破坏,

把物质从高处搬到

低处堆积起来,使

地表起伏状况趋向

于平缓

相互

关系①两者同时存在,同时对地表形态变化

起作用

②在一定时间、一定的地点往往是某一

种作用占优势

③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

的基本格局

二、

地质构造判断依据构造地貌实例

形态岩层顺序地形成因

皱背

斜上拱中间老、两翼新山岩层上拱而成山喜马拉雅山脉、

阿尔卑斯山脉

谷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而

成谷岩层下弯而

斜下弯中问新、两翼老谷成谷

山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而成山

层地

垒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于两侧上升块状山地庐山、泰山

堑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于侧下沉裂谷、凹陷地带东非大裂谷、汾河

谷地、渭河平原

1.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①找矿、找水: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石油、天然气一般存在于背斜构造之中;向斜构造有利于储存地下水。②工程建设:隧道工程通过断层时必须采取相应的工程加固措施,以免发生崩塌;山地开凿隧道,通常选在背斜部位;③水库等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带,以免诱发断层活动,导致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

2.背斜、向斜构造的判断

形式从形态上看从岩层新老关系上看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

背斜向上拱起岩层中心老、两翼新背斜顶部受到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

向斜向下弯曲岩层中心新、两翼老

3.外力力作用的类型比较

作用类型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风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侵蚀作用①冲刷坡面,例如造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

②流水使谷底加宽加深,形成瀑布、峡谷等③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石林、石芽、溶蚀洼地等地表形态风力侵蚀可形成风蚀洼地、风蚀蘑菇、风蚀柱等地表形态

搬运作用砾石、泥沙在重力和流水的冲击力、浮力作用下,由高处向低处运动搬走地表沙尘、碎屑,形成戈壁、裸岩荒漠

堆积作用①形成山前冲积扇

②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①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垄②沙漠外缘黄土堆积,如黄土高原

都有沉积分选现象:颗粒较大、比重较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较小、比重较小的物质后沉积。

特别说明河流地貌及其形成过程(1)山区河流以侵蚀作用为主,河流下切,形成V形河谷,一般多峡谷,流速快,谷底沉积物较粗大。

(2)在河流出山口,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放慢,携带的砾石和泥沙大量堆积下来,形成扇形锥状堆积体,即冲积扇。一般顶部物质较粗,主要为砂、砾,边缘一般多为沙、粉沙及亚黏土,边缘常有泉水出露,可发展自流灌溉,干旱地区绿洲一般位于冲积扇边缘。在我国天山山麓、太行山东部山麓、昆仑山和祁连山北麓有较大面积的冲积扇。3)平原地区河流、河道开阔,水流平缓,以堆积作用为主,形成冲积平原。河底沉积物颗粒较细小,河流发育,往往在凹岸侵蚀而在凸岸堆积。这里一般土壤肥沃、地势低平、水源充足,有航运和养殖之利,人口、城市密集。在河流入海口处,受潮水顶托等影响,流速减慢,泥沙堆积成多个沙洲,逐渐发育成为三角洲。

【专题提升】参考答案

高考题:C低山丘陵流水侵蚀DCAD

例1答案:(1)B(2)C【变式训练1】(1)B(2)B

例21答案:(1)B(2)C【变式训练2】(1)D(2)C

【专题提升】

1.A2.B3.A4.B5.D6.D7.C8.A9.D10.A11.D12.D13.C14.D15.A

16.答案:(1)海陆间水循环雨水补给

(2)②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成山岭

(3)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4)丙滩涂增速变缓削峰补枯

17.答案:(1)平原

(2)弯曲河道段偏向河流的凹岸河流的凹岸接受侵蚀,河床较深;凸岸接受堆积,河床较浅

(3)对弯曲河段两岸不断接受侵蚀或堆积,河道将继续弯曲,最后弯曲段两端有可能连接在一起,河道自然取直,原弯曲河段被废弃成湖

(4)洪涝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排水不畅加固河堤,人工裁弯取直

18.

(褶皱要体现出“岩层连续”和“弯曲变形”,断层要体现出“断裂”和“上下错动”)活跃的断层处(板块交界处)

(4)

典型地貌类型外力作用

①雅丹地貌风力侵蚀

②喀斯特地貌流水溶蚀、侵蚀作用

(5)主要分布在湟水谷地、雅鲁藏布江谷地,多呈条带状。地势低平、气候温暖、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19.答案(1)流水沉积三角洲(平原)

(2)沙丘干旱、半干旱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退耕还林还草,严禁过度放牧

(3)丘陵地势起伏不大,坡度比较和缓,等高线数值小于250米向斜中心岩层较新,四周岩层较老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致密(坚硬)不易被侵蚀

高三地理教案反思篇4

课标要求:

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观察地图,建立流域和水系的概念,并总结归纳出流域的基本特点:特殊性和整体性。

2、结合地图和地理图表,分析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3、通过了解田纳西河流域不同时期开发措施和后果,分析流域综合开发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相关地图,建立流域和水系的概念,并总结归纳出流域的基本特点。

2、阅读相关图表,学会分析河流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掌握河流开发的分析方法

重点:1、分析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及开发的现状;

2、分析流域综合开发的措施

(四)重点、难点

难点:根据流域的自然背景,分析流域综合开发的措施及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

一、背景知识

1、河流与人类的关系

①人类文明大多发源于大河流域:尼罗河文明、两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黄河—长江、印度河—恒河;

②大河两岸多是人口、城市稠密地区。

2、流域和水系:图3.14

流域(供水区)——指供给河流地表水源的地面集水区和地下水源的地下集水区的总称;一般指地面集水区。

分水岭——相邻流域间的山岭或河间高地。分水岭最高点的连线,称为分水线或分水界。

水系(河系)——指河流干流、支流和流域内的湖泊、沼泽或地下暗河,彼此连接组成的庞大系统。

支流——注入干流;二级支流——注入一级支流;三级支流——注入二级支流。

3、流域的特性——特殊性、整体性。流域是一个自然区域,又是一个经济区域,区域内各自然要素之间,自然要素和经济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二、河流各部分与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图3.15(学生读图填表)

组成部分重要性保护重点山地是河流的发源地,其生态环境直接影响河流的水量和水质应保护它的植被河流是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在利用过程中要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河谷平原是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三、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决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开发方向。

1、地形——多山、地形起伏较大——(影响)水力丰富;陆路交通不便,河流航运作用突出

(分析水力丰富与否从两个方面分析:河流水量的大小;河流的落差)

2、气候——(图3.16)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降水丰富,冬末春初多降水,夏秋相对较少。

学习方法:(描述气候特征:从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着手。对气温的描述可参考下列数值指标:

描述酷寒严寒寒冷温和温暖炎热月均温℃-30℃∽-34.9℃<-20℃<0℃0℃∽15.9℃16℃∽19.9℃>20℃

P56思考:1、田纳西河水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河流的水量会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冬末春初多降水,河流在这个季节径流量也最大,其中3月份水位最高;夏秋季降水相对较少,河流流量在这一埋藏也最小,进入枯水期,其中以10月份水量最少。

2、从诺克斯维尔市气温降水柱状图看,田纳西河流域水热条件的匹配并不佳。冬末春初多阴雨,光照少,不利于作物的播种和生长;而在作物生长的旺季——夏季,正是需水量最大的季节,而该季节降水不足,极易形成旱灾,影响作物的生长和成熟。解决的措施就是发展农田灌溉。田纳西河水量圈套,能够为农田灌溉提供充足稳定的水源。

3、水系——对航运影响

⑴有利——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水量丰富;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

⑵不利——河流落差大;水量很不稳定。

学习方法:分析内河航运发达的条件——

发达——水量大;水量变化小;经济发展程度高

不发达——水量小;水量变化大;经济发展程度低

P56思考:田纳西河进入枯水期时,因水位过低,使吨位大的船只不能通航,将大大影响客货运量。可以通过修建水库大坝的方法调节水量,或是抬高水位。

4、矿产资源——煤、铁、铜、磷、锌、云母等,丰富。

知识储备:矿产分为金属矿和非金属矿。金属矿可分为黑色金属矿、有色金属矿、贵金属和稀有金属等。

高三地理教案反思篇5

第三节新加坡教学目的

1.了解新加坡的位置特点,领土组成及居民构成。掌握新加坡经济特点及发展原因。

2.通过对新加坡发展经济的基本条件分析,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地理事物的能力。

3.通过新加坡经济迅速发展的事实,联系我国国情对学生进行教育,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新加坡的经济特点及发展原因。

教学方法谈话法与讲述法结合。

教学用具《东南亚地形图》、《新加坡图》、热带经济作物及新加坡城市风光景观图。

教学提纲

第三节新加坡

一、位置、领土和居民

1.位于马六甲海峡东口

2.东南亚面积最小的岛国

3.世界上人口稠密国家

二、东南亚新兴的工业国

1.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

2.主要经济

三、花园城市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前面通过第一二节的学习,我们对东南亚的位置、居民特点,自然环境及经济状况有了一个整体了解,但各国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今天我们讲东南亚的国家地理。

学习新教材

[指导阅读]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38页《东南亚国家概况》表,使学生对东南亚国家有一概括的认识。

[教师讲授]在上述国家中各国都有自己的特色,尤以新加坡更为突出,本节我们重点分析新加坡。

第三节新加坡(板书)

一、位置、领土和居民(板书)

读《东南亚地形图》

[提问]新加坡的位置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位于马来半岛南面,把守着马六甲海峡东口,处在太平洋与印度洋的航运要道上。处在赤道附近。)位置特点非常突出。

1.位于马六甲海峡东口

[读新加坡地图]

[提问]新加坡领土、人口有什么特点?(新加坡是由新加坡岛及附近一些小岛组成。属世界人口稠密区。)

[教师补充]新加坡为一城市岛国,面积狭小,约600多平方千米,但人口达到260万,平均每平方千米4000人以上,属人口高度密集区。居民以华人为主,约占四分之三。

2.东南亚面积最小的岛国

3.世界上人口稠密国家

上述地理特征对新加坡的经济发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新加坡发展经济的条件。

二、东南亚新兴的工业国(板书)

1.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

[提问]新加坡发展经济有哪些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提示从所在位置、领土、自然资源等方面考虑。

[教师讲授]新加坡国土狭小,自然资源贫乏,境内几乎没有矿藏,又无重要的经济作物。但新加坡的地理位置优越,地处东南亚中心,扼守马六甲海峡咽喉,还是太平洋、印度洋以及亚欧非和澳大利亚之间海、空航线交汇处。加上新加坡沿海水深浪静,暗礁较少,拥有天然良港。新加坡正是从本国具体情况出发,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迅速发展了本国经济,成为东南亚新兴的工业国。

2.主要经济

新加坡是怎样利用这一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

[阅读思考]新加坡的经济以哪些方面为主?

[教师讲授]新加坡利用位置的优势发展对外贸易和航运业。利用引进的资金、技术及进口原料,发展了许多新兴工业,如炼油、海上钻井平台制造、电子电器等。还积极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优美的城市环境发展了旅游业。

对外贸易、航运、新兴工业、旅游业(板书)

新加坡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很注意环境保护和城市的美化,并在城市建设中进行合理规划布局。

[阅读课文]第137页“花园城市”。

[提问]新加坡市政建设如何布局的?(可按课本归纳,并配合新加坡城市风光景观图,做简单介绍。故新加坡有“花园城市”之称。)

三、花园城市

[读一读]指定学生朗读第137页“读一读”。

[提问]从上述新加坡经济发展特点中,可以吸取哪些对我们有益的经验?

[教师讲授]只有结合本国具体情况,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才是发展经济的正确方向。我们在发展经济时,一方面要借鉴外国的经验,同时还要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充分发挥其优势,促进经济的发展。

高三地理教案反思篇6

一、总体目标

以地理教学大纲为依据,以现行高中地理课本为依托,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要求:

1、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各年级都必须加强基础知识(概念、原理、规律)的教学。把知识点落实到课本中、地图中,做到章节过关,不留死角。立足于地理学科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培养学生检索信息、应用信息,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2、加强地理学科的专业语言——地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3、加强学与用的有机结合的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评价、论证实际问题的能力。

4、加强教研活动,提高教研质量。各学校必须集体备课,充分讨论,优化集中,提高教学、教研水平,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

5、教研活动安排:

①十月份参加全市优质课比武、优秀教案和优秀论文的.评选。

②参加市三次质检质量分析会。

③20_年4月上旬召开高三地理复习备考研讨会。

三、教学安排

高一

上学期、

时间教学内容、

期中前高中地理上册(必修)第一单元

期末前高中地理上册(必修)第二单元

下学期

时间教学内容

期中前高中地理上册(必修)第三单元

期末前高中地理上册(必修)第四单元

高二

上学期

时间教学内容

期中前高中地理下册(必修)

期末前高中地理选修(一)、世界地理、

下学期

时间教学内容

期中前中国地理

期末前高中地理选修(二)、期末复习

高三

时间复习内容

7月10日补课完,上完(复习)高中选修(二)

9月1~9月30日世界地理

10月1日~11月20日中国地理

11月21日~12月31日高中地理上册(必修)

元月1日~寒假补课放假高中地理下册(必修)

春节后补课~第Ⅱ次质检前高中地理选修(一)

第Ⅱ次质检后~4月30日专题复习

5月1日~5月15日地理学科内热点专题复习

5月16日~5月25日文综复习

5月26日~6月04日地理学科内重点知识回顾

高三地理教案反思篇7

(一)加强集体备课,优化课堂教学

在新的高考形式下,高三地理怎么去教,学生怎么样去学?尤其是争对我们这样的基础较差的学生应该怎样去教与学?怎样让学生少做无用功,提高学习效率,在未来高考中取得成功?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今后将通过加强集体备课。在备课组活动中,我们认真研究年高考试题和考试说明,在此基础上,科学制定了详细的复习计划,认真研究复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统一复习进度、复习的方式、方法,统一训练。

(二)回归课本,夯实基础

注重课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能够为学生打下坚实基础。解决问题也好,创新也好,都要以知识作为基础,没有知识的备考,只能是空想。另外地理的知识点很多,没有头绪的教学不可能是有效的。争对这个现象,我们将采取以下策略。在高三上学期基本完成一轮基础知识的基本梳理,在在接下来的复习中,考虑这些学生已有了知识的基本梳理,但是掌握的又不够牢固,为了避免“炒剩饭”,又要巩固基础知识,我们决定在复习中,以专题为主干,而又比专题复习要详细,这样进一步巩固知识,又避免重复复习。

(三)开拓创新,提高学生能力

我们在回归课本,狠抓“三基”的同时,又不过分依赖复习资料,对资料中过时、过偏、过难的内容,进行大胆舍弃,同时在练习中补充一些有新意的题目,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对课本内容进行加工、组合,对课本知识进行挖掘、引申,提高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四)培优补差,加强辅导是提高成绩的关键

做好尖子生和后进生的辅导工作。根据年级的统一部署,我们坚持每周一次的尖子生辅导,精心组织,学生学习得到一定提高。对于后进生,我们一对一耐心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辅导,提高学习积极性,寻找学习方法,增强学习动力。

(五)培养非智力因素

关心学生,在课后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纠正不良的答题习惯、优化答题策略、强化一些注意事项。

高三地理教案反思篇8

新的学期,为了更好的完成本学期的地理教学任务,特对本学期的教学定如下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

我所担任的2个班的地理教学任务,学生的基础不尽相同,对地理的重要性认识也不同,又加上一部分学生本身对学习的兴趣不浓,求知欲不强,这样的情况对地理的教学任务就显的较重,并且不易出成绩。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涉及的是高中人文地理的部分内容,是高中地理课的重中之重。通过本学期的学习让同学们了解高中地理的自然地理,本学期的教材分为四个单元,每个单元都从不同层面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其中前三单元是本教材的重点,占授课时间的三分之二。

三、方法措施

针对班级参次不齐的情况,试图采取以下措施:

1、学生试着了解地理这门新的学科,尽量让学生自己找出相关的知识资料,从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如手。

2、堂上多关注“弱势群体”,对那些在课堂上表现不积极的学生多给他们机会,让他们也感到学习的快乐,让他们在自己的解答过程中找回自信。

3、量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自己在生活中证明教材中的结论。

4、落实工作,为构建大厦打好根基。

四、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授课阶段2月---4月,第五、六单元,第七单元的前两节)

第二阶段期中考试复习阶段(4月中旬)

第三阶段授课阶段(4月底——5月初,第七、八单元)

第四阶段期末考试总复习阶段(归类、过课本、试题训练)

除了以上的大致安排外,我自己应好好钻研教材,学习大纲,吃透难点知识点,备好课,上好课,做好课外辅导,争取每个学生把基础知识掌握到位。

54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