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初中教案 > 八年级教案 > 地理教案 >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人教版免费

时间: 梦荧 地理教案

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关于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一些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人教版免费,仅供参考。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人教版免费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人教版免费精选篇1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数据等资料,比较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学会根据实际需要合理地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2.运用地图说出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并能根据地图说出我国重要的铁路干线和铁路枢纽。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重要的铁路干线名称、分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2.教学难点: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名称。

三、教学策略

本节内容中的“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是教学重点,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体会,总结出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课堂上多用实例练习加以巩固。“运用地图说出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需要给学生提供我国铁路干线分布示意图,以及充足的练习,帮助他们去理解和说出我国主要铁路干线的名称和分布。例如,可以设计虚拟旅行,让学生在模拟旅行中掌握我国的主要铁路干线和交通枢纽;也可以利用事先准备好的铁路干线空白图让学生填图。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课前预热

老师:播放音乐“我要去西藏”,同时播放图片,让学生欣赏青藏高原上的铁路、当地的特有动物──藏羚羊、牦牛,以及拉萨布达拉宫。

设计目的:音乐轻松、优美、欢快,可以舒缓情绪,放松心情。这些音乐、图片,为进入新课做了铺垫,同时也为后面的一个教学环节的完成埋下了伏笔。

引入新课

老师:我们现在去西藏拉萨困难吗?都有哪些交通方式呢?在众多的交通运输方式中,我们如何做好最佳选择和线路换乘呢?为什么青藏铁路修了那么久?铁路的修建都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交通运输”这一节。

设计目的:通过身边的例子形象地告诉学生,西藏那么遥远的地方,那么难修的路段,不仅路通了,而且交通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这说明我国的交通运输也越来越发达,越来越完善。

讲授新课

老师:大家想一想,交通工具和交通运输方式有什么区别呢?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交通工具:汽车、火车、船舶、飞机、管道

交通运输方式: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

老师:你出去旅行时,经常选择的交通工具是什么呢?说一下你选择这种交通工具所考虑的因素是什么?

学生回答。

老师:大家可能会考虑价格、时间、速度、运输重量、物品特性、距离等因素。

老师:现在我们现场举行一场开心辞典的交通版:选择出不同运输方式的速度、载重量、和价格排名。

学生:速度:飞机>火车>汽车>轮船;价格:飞机>汽车>火车>轮船;载重:轮船>火车>汽车>飞机。

设计目的:为学习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及依据做好铺垫,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活动:分组讨论并说出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及依据。

1.两箱急救药品从乌鲁木齐运到北京。

2. 两顿活鱼从密云水库运到北京。

3.500吨的钢材从上海运到济南。

4.3000吨的大米从武汉运到上海。

总结:贵重或急需的货物(数量不大)──航空;容易死亡、变质的活物、鲜货──短途选择公路运输,长途且数量大选择铁路运输;大宗笨重的货物(远距离运输)──水运或铁路运输。

过渡:铁路、公路、水运、空运等构成了我国现代立体交通运输网络。

老师:给出数据,看看哪种交通运输方式占比例最大?让学生读图4.4,说出我国铁路干线分布格局的特点。同时给学生出示我国地形地势图、资源图、人口密度图等,讨论这样的分布格局的形成,主要受什么因素影响。

学生:铁路运输占比例最大,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分组讨论:铁路干线的分布主要受制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自然条件包括地形地势、资源等;社会经济条件包括人口密度、民族团结等,形成了我国铁路干线分布东密西疏的格局,同时,西部地区的铁路干线也在不断完善。

设计目的:这几个问题的解决过程,是对前面几章所学内容的一个综合回顾,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以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事物。

老师:你知道铁路干线是怎么命名的吗?下面我们来看几种铁路干线的`命名方式。

京沪线:采用起讫点的城市简称命名。

湘黔线:采用起讫点省级行政区域名称的简称命名。

兰新线:采用起讫点城市和省级行政区域名称的首字命名。

老师:除了这几种命名方式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命名方式。例如,陇海线的由来。“陇”是甘肃旧称,“海”是连云港明清时期旧称,以前连云港称为“海州”,这些称呼沿用下来继续使用。请同学们再补充几个你所知道的铁路干线的命名方式。

设计目的:从身边的例子出发,知道我国主要铁路干线的名称及几种命名方式。

老师:给出我国主要铁路干线上的重点站名,让学生回答铁路干线名称,在图中找出来,并说出铁路干线的延伸方向。延伸方向不同的铁路干线用不同颜色在地图上标示出来。

1.北京、天津、济南、徐州、南京、上海

2.北京、商丘、南昌、赣州、深圳、香港(九龙)

3.北京、天津、秦皇岛、锦州、沈阳、长春、哈尔滨;北京、石家庄、郑州、武汉、长沙、株洲、韶关、广州

4.焦作、洛阳、襄樊、枝城、怀化、柳州

5.宝鸡、成都、西昌、昆明

6.北京、大同、呼和浩特、包头;包头、银川、兰州

7.连云港、徐州、商丘、郑州、洛阳、西安、宝鸡、兰州、嘉峪关、哈密、乌鲁木齐

8.上海、杭州、鹰潭、株洲、怀化、贵阳、昆明

学生:南北铁路干线:京沪线;京广线─京哈线;京九线;焦柳线;宝成─成昆线;东西铁路干线:京包─包兰线;陇海─兰新线;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

设计目的:通过站名,学生比较容易找出铁路干线来,另外加上首尾站名,学生能够总结出铁路干线命名的方法。

老师:知识运用:

1.请问从北京去上海看世博会要走哪条铁路线?

2.请问从北京去广州看亚运会要走哪条铁路线?

3.请问从北京去香港购物需要走哪条铁路线?

4.请问从北京去哈尔滨看冰雕乘坐哪条铁路线?

学生:分别是京沪线;京广线;京九线;京哈线。

设计目的:结合身边的旅游实例,学生比较容易将书本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加深对铁路干线的理解和运用。

加深应用:如果我们要从哈尔滨到南京、从乌鲁木齐到成都、从武汉到贵阳又需要经过哪些铁路干线呢?

学生1:京哈线─京沪线

学生2:兰新线─陇海线─宝成线

学生3:京广线─湘黔线

设计目的:这些和学生日常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事物,学生很熟悉,比较感兴趣,学习起来也很轻松愉快。通过这些活动,加深学生对铁路干线的了解,为后面学习铁路枢纽做好铺垫。

六、教学反思

这节课设计了大量的学生活动,为学生做了大量铺垫,学生参与度较高,课堂效果也不错,最后到落实环节,学生都能轻松掌握相关知识。因为本节课容量较大,时间方面还要斟酌,拓展环节需要根据班级学习情况而定。总之,这节课的落实要结合生活,将抽象的铁路干线内容生活化、有趣化,将知识点落实,真正做到内容有趣、课堂有效、后续有用。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人教版免费精选篇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了解我国主要山脉及其走向。

2.让学生了解我国地形的分布规律,五种地形的面积比例。

3.初步掌握地形剖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景观图等地图的读图方法,学会从这些图中提取多种信息,归纳分析相关地理特征(本章主要是地形特征)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

2.我国地形的地理意义和影响。

教学难点

1.我国地形的地理意义和影响。

2.熟记较多的地形区名称。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入:我国不同地形区的(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资料,先让学生对地形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也通过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爱国热情。

二、新课教学

(一)地形类型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1.设疑导读

(1)有没有同学知道,在地球陆地表面有哪些地形类型呢?

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

(2)我们为什么说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呢?他们呈现出什么特点?

①类型齐全。

②纵横交错、相互交织。高原中有盆地,盆地间夹着山脉,山脉间又镶嵌着平原、高原、盆地。

③在每一种地形内部,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2.看图学新知

下面我们再来具体地认识一下我国的一些地形(请对照图2.2)。

(1)高原:我国有四大高原,它们是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

请一位同学告诉我们,这些高原都在什么地方。(青藏高原在西部,云贵高原在西南,黄土高原在北方,内蒙古高原在黄土高原北面。)

它们虽然都是高原,但是还是存在很大差别。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这里有高原牧场、荒漠、草原,还有许多世界知名的山脉、高峰,比如珠穆朗玛峰。山巔白雪皑皑,冰川广布。黄土高原身披深厚的黄土,地形丰富多彩。黄土质地疏松,缺乏植被覆盖的地方水土流失严重,许多地方沟壑纵横。云贵高原地面崎岖不平,农田多为重重叠叠的梯田,城市、村庄多集中在“坝子”里。内蒙古高原地面平坦,一望无垠。东部水草丰美,西部是荒漠草原。

(2)平原:集中在东部,这里经济发达,人口集中。有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3)丘陵: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如东南丘陵,地形起伏和缓,也有不少人口生活在这里。

(4)盆地:主要位于群山环抱中。主要的是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3.前面我们已经知道五种地形在我国都有分布,下面让我们对照图2.3来分析我国各类地形所占的面积比例。

通过对比,我们进一步了解了我国的山地、高原占有很大比例,如果再加上丘陵,比例可以达到70%.这说明山区在我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广大的山区给我们国家的经济开发建设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许多困难,但也有不少有利条件。请同学们从利和弊两个方面来考虑山区对我国的影响。

(学生讨论)

(二)认识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

1.我国有众多的山脉,请同学们首先阅读图2.6《中国陆上主要山脉的分布》,让我们从图中找出一些规律,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我国山脉的走向主要有哪几个方向?

(生答)东西走向、南北走向、东北-西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

(2)在几个主要方向上有哪几条山脉?

(生答)①东西走向的山脉有天山、阴山、燕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②南北走向的山脉有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

③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有长白山、武夷山、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④西北-东南走向的有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

⑤弧形走向的有喜马拉雅山。

大家看看,在这些走向中,哪些走向的山脉比较多呢?(以东西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为主。)

2.完成课本P25“活动2”和“活动3”.

我们按照课本的要求,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将不同走向的山脉分别连线。

连线以后,可以看到:这些山脉将大陆分隔成许多网格,盆地、高原、平原等就分布在这些网格中。

三、课外作业

此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的五种地形,同学们下课后去调査一下我们家乡所处的地形是什么,有什么特点。进而对我们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人教版免费精选篇3

教材分析

黄河流域知识信息多、容量大、空间概念强、重点集中,尤其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的素材极其丰富。黄河的问题较多,如果处理不当,易引起学生怒黄河、恨黄河,所以应该尽量用录像和教师的情感流露来感染学生,使其触景生情,情不自禁地为黄河的伟大和开发成就而惊喜,为黄河的灾难而忧思,为黄河的治理而出谋划策,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和实事求是等方面的教育。

学情分析

通 通过自主收集有关黄河的地理信息,开展小组合作的角色扮演;引导学生发挥自己想象力;何有效利用并且治理黄河提出设想,对黄河存在的其他问题进行探讨;养学生分析、归纳、创新等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黄河的源流概况;

2、了解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

3、了解黄河水能资源和著名的水利枢纽的分布;

4、理解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5、了解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指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中尽可能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角色扮演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对黄河的“利”与“害”有一个辨证的认识

2、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治理黄河所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

3、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辨证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2、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难点:

1、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及黄河水害的由来。

2、黄河的治理措施。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人教版免费精选篇4

教学目标

使学生知道我国的三级行政区的划分,记住我国33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及位置,并且会在“中国政区图”上正确填图。

教学重点

1.准确记忆我国的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位置。

2.培养填绘地图确认地理事物空间位置关系及空间想象、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方法

学习指导法。

教学手段

每人一份“中国政区图”,黄、绿、橘黄、粉四色彩色笔,剪刀,若干单个省区政区轮廓图,8开大的中国空白政区图(每个学生一张)、“中国政区挂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中国的疆域十分辽阔,为了便于管理好这样大的国家,我们要进行行政区的划分。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的行政区划。

【板书】第二节中国的行政区划

一、三级行政区划

【讲授】我国的三级行政区划的划分

【承转到省级行政区的学习】

【板书】二、33个省级行政单位

(出示“中国政区挂图”,同时学生将书翻到第6页)

【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活动】下列行政区,按(1)至(3)的教学步骤进行。

山西、湖北、广东、云南、青海、黑龙江、沿海岸线的行政区

(1)认形状:教师出示一个轮廓图,让学生在课本的政区图上找出该行政区的名称,掌握轮廓的特征,如山西像平行四边形,湖北像民警的帽子等;

(2)定位置:在空白地图找到该行政区的位置,并涂上颜色,写出名称,注意该行政区与长江、黄河的位置关系;

(3)找邻居:从北部顺时针找起,每找出一个,都要注意指导学生观察轮廓的典型特征,涂上颜色,写出名称。

【转入行政区简称的教学】

【板书】三、各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

请学生将书翻到本节的附表。

【讲授】简称的由来

学生在已上色的地图中填写简称。

【展示投影】简称和全称连线。

学生练习。

课后练习

练习1.拼图:把上好颜色的地图粘在硬纸片上,分行政区剪下制成拼图。

练习2.不看政区图,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1)按沿海、沿江、沿陆上国境线(底图上画有长江和黄河)拼图;

(2)按课本本节末“课堂活动(一)”的要求,进行拼图游戏比赛。

板书设计

第二节中国的行政区划

一、三级行政区划

二、33个省级行政单位

三、各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人教版免费精选篇5

一、教学内容分析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是八年级上册的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内容,本节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教材在编排上也注意突出中国的气候特征。气候特征可以通过其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反映出来,要了解气候特征首先应了解气温和降水,而且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及特点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掌握这些知识,对后面的河流、自然资源、农业、区域地理的学习都非常有利,所以我对本节内容及时给以巩固。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读图、利用地图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能力;在技能训练方面,进一步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和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

三、设计思想

结合我们中考的大纲要求,这章节是学好中国地理的基本章节,在这章节中我认为情感教育目标的实现相对容易,而知识和能力的实现比较难。因此,在落实知识目标方面,我设计了三个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读图分析,比较归纳得出结论,逐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培养能力的目标方面,我重点训练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以及通过阅读某地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描述其气候特点的技能。由于我们学校学困生人数所占比重大,因此,问题的设计尽量简单化,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兴趣。在教学中注重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由于本节中有些知识点是年年中考必考的,因此在复习时特别强调。

四、教学目的

1、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和划分地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3、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使学生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我国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我国也是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我国季风气候的基本规律及季风气候的影响范围,季风给我国带来的好处及不利影响。

难点: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

六、教学过程

提倡探究式学习,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结合多媒体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图、析图、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能力。

导入:播放几张反映气候与人们生活生产密切联系的图片。以此引入本节课的教学。

探究一:我国气温分布特点是什么?影响因素是什么?

互动一:出示“我国1月份平均气温图”指导学生阅读等值线图的方法,共同分析、归纳我国气温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出示)阅读等值线图的步骤是:

(1) 根据图例,读数值,了解气温递变规律,概括总结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

(2) 观察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及突变部分,了解、分析气温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

(3) 根据等温线的疏密了解气温空间变化的梯度或变化幅度;

(4) 阅读南北气温极端数值,了解气温空间分布的具体差异。

(练习一)阅读分析“我国7月平均气温图”,讨论回答下列问题。(让学生根据以上方法阅读“7月份气温图”,总结7月份气温分布特点,从而达到技能训练的目的。)

(1)夏季最北的气温在 ℃以下,最南的气温在 ℃以下,我国南北气温大约相差 ℃。

(2)与1月等温线分布特点相比,7月等温线分布 (密集或稀疏)。说明夏季我国气温南北温差 (大或小)。主要是受 因素的影响。

(3)等温线在 出现向南的弯曲,并且 的气温明显低于全国其他地区,这主要是受 因素的影响。

(4)泉州夏季气温大约是 ℃。

互动二:出示“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观察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与我国1月0°C等温线的对应关系。

小结:(学生完成练习二)归纳我国气温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探究二:我国降水分布特点是什么?影响因素是什么?

互动一:学生阅读“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在图上找出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并观察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与哪条等温线相吻合,加深秦岭-淮河自然地理分界线的印象。说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互动二:出示“我国的干湿地区”图,问:干湿地区划分的依据是什么?(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湿润,降水量小于蒸发量——干燥。);出示“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和“我国的干湿地区”图,学生观察各干湿地区之间的界线大致与哪条等降水量线相吻合,了解不同干湿地区的降水量状况。

学生完成练习三:归纳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探究三:分析总结我国的气候特征,说说你对我国气候特征有何评价?

互动一:教师讲清描述气候特征的方法,出示图2。26,学生阅读四幅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说出四个地区的气候特点。出示泉州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说出泉州的气候特点。在“不同的气候类型图”中找出这五个地区,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出我国的气候特征之一——气候复杂多样。

互动二:学生阅读“我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及“不同的气候类型图”,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出我国的气候特征之二——季风气候显著。

互动三:学生完成练习四,(阅读北京、上海、广州三地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完成:从图上可以看出,季风区内哪几个月降水量较多?哪几个月气温较高?这种降雨和热量的配合特点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好处?)总结季风气候的特点:雨热同期。

互动四:讨论我国的季风气候会带来哪些灾害性天气?

学生完成(练习五):总结我国的气候特征,说说你对我国气候特征有何评价?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人教版免费精选篇6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中国地理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一章重要的组成部分。教材主要安排了“土地资源的利用,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三个内容,其意图是让学生认识土地

资源的主要利用类型和分布以及人类面临的诸多土地荒漠化,

水土流失,耕地急剧减少等土地资源问题,人类合理利用土地

资源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并

从自身做起的必要性。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思维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强,在接受知识上

带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乐于接受有趣的感情内容,所以在处理

教材内容上,让学生实际操作练习实际生活,展开讨论,使其

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土地资源的类型和分布,理解

人类所面临的土地资源问题以及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 初步学会阅读土地资源类型分布图

2 分析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原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对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的教学,帮助学生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审美标准,从而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审美观,并以此来衡量人类活动的正确与否及善恶美丑。

2 通过我国在保护土地资源方面取得的成就,使学生树立起信心,相信祖国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

(1)土地资源的主要类型和耕地,林地,草地的分布。

(2)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耕地急剧减少等土地资源问题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含义。

2 难点: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分布的原因及土地利用中产生的问题和对策。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人教版免费精选篇7

一、教材分析

学生通过学习上一节长江,对学习河流的方法有一定的了解,本节教材主要从中国第二长河,“母亲河”的奉献中国的忧患,根治黄河四方面概况了黄河的整体地势特征本节的教学对学生今后学习我国的水资源,水能源,生态环境的保护西部大开发等知识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由于具备了学习地理的一般方法,具有了一定的读图和析图的能力,同时学生学过《长江》一课,对河流的学习方法有了了解,为学习本课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学生对于本课提及的地上河的成因的分析及产生的危害和治理的分析,还不够具体和深入,需要在老师的帮助下进一步探究完成。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读图说出黄河的发源地、流经省区、注入的海洋、长度和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并了解黄河的开发利用状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学会用地图等资料,说明黄河的基本概况;能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黄河治理的案例,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因地制宜、兴利除弊的观念;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黄河的水文特征,了解黄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探究黄河开发和治理的方案。

难点:运用有关资料和已有知识储备,探究黄河成为地上河的成因和黄河的治理措施。

分析:从了解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过程中可体现出生态环境的破坏,人地关系的不协调,从而可引出治黄的根本措施,所以“地上河”的成因是本节的重点。黄河的水资源和水能资源都很丰富,如果利用好这些资源将有利于加快西北内陆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不合理利用也将产生一系列问题,所以黄河的开发是本节的另一个重点。现实中,因为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等原因使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下游形成“地上河”且近年出现断流现象,这是人地关系不和谐的后果,也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所以黄河的治理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五、教学方法

学法:

(1)自主探究这是教学的准备阶段,我设计学案了提前发下去,为学生预习和自主学习提供了帮助。

(2)合作交流我采用组内交流、组际交流、同桌交流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给每一个学生以机会。

教法:

(1)目标重现:重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锻炼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评价能力。

(2)自主学习,通过小组内展示预习学案,检测预习效果

(3)合作探究,通过做综合题来联系所学的知识,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精讲点拨,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疑问、重难点、易错的、易混的、易漏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探究。

(5)巩固检测,针对学生对本节课的检测查漏补缺,提高学习效率。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观看黄河录像导出本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3分钟)[引入]用课件播放黄河景观视频,激昂的音乐伴着滚滚黄河水展现在学生眼前。

[教师过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古代就有许多文人墨客歌颂过它。请同学们展示搜集的有关黄河的诗。

[学生展示]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等等。

[师过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河。

(二)(10分钟)[课件出示]黄河探险

[教师]先请同学们完成学案上的题:读图思考。

[课件展示]黄河流域图

“动态移入”法首先画好黄河“几”字形状作为文本。

[师]“黄河的干流像什么形状?”

[生]像个巨大的“几”字。

[师]鼠标点击动态移入地图上黄河的原位契合并重复几次。

[学生自主学习]

请学生读“黄河流域水系略图”,并在小组内总结以下几个问题。

1、找出黄河的发源地和入海口:巴颜喀拉山脉和渤海;

2、读课本及地图,明确黄河干流的长度和形状:5500多千米;

3、找出黄河干流流经的省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共九个省区;

[课件出示中国地形图]

4、看看黄河流经了哪些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5、在图上明确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内蒙古自治区河口镇和河南旧孟津;

6、找到黄河的主要支流:汾河和渭河,并请学生注意,这两条支流分别位于黄河的哪一个河段。

[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由各小组充分讨论后,派代表上台交流。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黄河的简图,并根据自己画的图进行讲解。

[学生活动]自探空间: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而不是第二大河?

学生讨论、回答]黄河仅仅是长度居全国第二位,而年入海水量却远远少于长江、珠江。

[师]黄河源于雪域高原,曲折东流,注入渤海湾,那么,它有哪些主要特征?

(三)[课件出示]黄河的水文特征(10分)

[师]请学生自学课本49—50页的阅读来找出正确答案。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总结出上游的水文特征。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人教版免费精选篇8

教材分析

《黄河的治理》选自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的第二课时,初中地理教材编排的重要原则是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主线,正确阐明人地关系。本节正是侧重讲述了黄河对人类的功与过,突出了黄河水患的自然、人为原因及人类如何治理黄河,从而使学生明确人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人类必须保护和合理利用环境。

学情分析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初中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表现出稳定性差和可塑性大的特点,易接受以感性材料为主的富于情感色彩的地理内容,因此,在教材中适当增加风土人情、奇闻趣事、名胜古迹等内容。注意培养和维持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适当的增加“乡土地理知识”(身边的地理)。如在学习完本节内容后,我要求学生调查汉江的.河流现状并提出合理建议。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黄河的自然特征;了解黄河的三个奉献;理解“地上河”的成因;知道如何根治黄河。

(2)技能目标(能力的培养)

通过学生读图、填图,使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得到提高;通过分析下游“地上河”的成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黄河治理的今昔对比,培养学生爱国情感;通过黄河多泥沙的人为原因,加深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通过黄河利与弊共存的事实,增强学生的辩证观,学会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黄河自然特征是了解黄河的基础;

(2)黄河下游地上河成因是理解黄河水患的关键,也是根治黄河措施提出的依据;

(3)根治黄河的措施是最终体现学习地理为人类服务的落脚点。都是本节的重点。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人教版免费精选篇9

一、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了解地球是人类成长的摇篮,也是人类生活的唯一家园。

2、了解世界海陆分布的基本情况以及海洋与陆地面积的比例关系。

3、要求学生撑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

4、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

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和大小;大陆、大洲、岛屿、半岛、海峡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

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四、教具准备:

世界政区图和空白填充图。

五、教学方法:

阅读读图法、对比法。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七、板书设计

(一)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1、海陆面积

类别面积(亿平方千米)比例

海洋3.6171%

陆地1.4929%

地球表面3.61+1.49=5.1100%

2、海陆分布

类别南北半球东西半球

海洋南半球西半球

陆地北半球东半球

(二)七大洲

1、概念:大洲、大陆、岛屿、半岛。

2、大洲的名称及分界线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有的借助了天然的界线,如山脉、河流、湖泊、海峡等;有的借助了非天然界线,如运河等。

如:亚洲―――欧洲(天然界线);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非天然界线)。

3、大洲的大小

最大是亚洲,最小是大洋洲。顺口溜: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三)四大洋

1、概念:海峡

2、分布

太平洋:东面是南、北美洲,西面是亚洲和大洋洲北部凭借白令海峡与北冰洋相通。

大西洋:位于南、北美洲与欧洲及非洲之间南接南极洲,北通北冰洋,形状如“S”。

4、大小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

入:同学们,上一学年我们学习过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但是我们生活在这个星球里,它的真正的面目是怎样的呢?(让学生形容一下各抒己见)

生:各抒己见。

师: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越来越多,发现地球是太阳系里最美丽的一个星球。

活动:指导学生完成“观察月球了解地球”的活动。(地球上具有液态水)

承转:正是因为这样,地球具备了生命生存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所以我们首先认识地球的表面。

【板书】(一)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1、海陆面积(略)

师:同学们通过“观察月球了解地球”的活动,已经知道了海洋的面积比陆地的要大得多,那么,它们的大小和比例是怎样的呢?

生:阅读、看图C、D、E。海洋面积为3.61亿平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面积为1.49亿平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积的29%,因此人们通常说“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师:那么,陆地和海洋是不是分别集中分布在一个地方?

生:不。是分散的。

师:它们的分布有什么规律吗?

生:阅读、看图E。海洋把陆地分割成若干块,海洋相互连成一体。按南北半球分,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按东西半球分,海洋主要分布在西半球,陆地主要分布在东半球。

【板书】2、海陆分布(略)

承转:既然海洋把陆地分割成若干块,我们用什么方法去记忆它们呢?

生:我们可以给它们都起了名字。

师:对。

【板书】(二)七大洲

1、概念:(略)

师: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几个概念:大洲、大陆、半岛、岛屿。

生:阅读、讨论、对比,找出自己的记忆方法。

师:我们了解了大洲的概念,那么把它们分成了多少个大洲?又起了什么名称?

生:七个大洲,分别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板书】2、大洲的名称及分界线。(略)

生:读图F、G、H、I进行分析比较。

【板书】3、大洲的大小(略)

师:通过对图I的比较,七大洲中的大小排列是怎样的呢?

生:?(各抒己见)

师:我们可以通过这个顺口溜来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海陆分布和七大洲的分布,认识到地球是人类生活的唯一家园,在地球表面分布着宽广的陆地,但是从海陆比例来看我们得知海洋的面积比陆大得多,在今天的21世纪里将海洋的世界。

作业布置:

收集有关海洋和陆地的资料。

第二课时

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海陆分布和七大洲的分布和置,现在我们又来研究地球上的海洋。

承转:海洋把陆地分割成若干块,反过来陆地也把海洋分割成若干块,把海洋分成多少块?

生:四块。

【板书】(三)四大洋(略)

师:首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海峡?

生:四大洋是海洋的主体部分,大洋的边缘部分称为海,沟通两个海域之间的狭窄水道叫做海峡。

师:对,同学们对课文的预习很充分,那么,这四大洋的名称、大小及特点又是怎么样的呢?

生:思考、讨论、发言。(略)

课堂练习:课后的复习题1、2、3题。

师:示出第1、2题的空白挂图。

生:让学生上讲台填,其余在课本上填。

师:巡视学生填写情况。

师:示出第3题的世界政治地图。

生:自告奋勇上讲台指出划定这些界线借助的地里事物名称。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陆地和海洋的大小及分布,认识到地球是人类生活的唯一家园,在地球表面分布着宽广的陆地和浩瀚的海洋。陆地是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基本空间,海洋为人类提供着丰富的资源,在21世纪里将是海洋的世界。

作业布置:

1、课后查阅世界地图,辨认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和位置。

2、收集海陆变迁的证据。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人教版免费精选篇10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地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基本特征。

2、了解我国各阶梯的主要特征,并能识记各阶梯分界线的名称。

3、学会分析地势对我国气候和河流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示意(北纬36?剖面)”图,了解我国地势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我国地势特征,了解我国国情,树立科学的人地观。

重点

读图分析总结我国的地势特点。

难点

读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对气候和河流的影响。

一、导入新课

我国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纵横交错的山脉之间镶嵌着众多的地形区。地势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换句话说也就是哪边高,哪边低的问题。读我国地势分布图,分析我国地势有何特点。

二、讲授新课

读图讨论:读图2.9“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示意(北纬36?剖面)”,讨论以下问题:

(1)这是一张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的海拔大约是多少?

(2)请同学们读图分析中国地势哪边高,哪边低。

(3)谈谈你是如何分析的。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请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适时指导订正,学生派代表展示讨论的成果。

学生:西部棕黄色的区域代表海拔4000米以上,中部浅黄色的区域代表海拔1000~20__米,东部绿色的区域代表海拔500米以下。西部的海拔高,东部的海拔较低,所以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教师总结:西高东低就是我国的地势特点。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教师用学生的教材展示说明西部高,东部低)。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通过读图分析、探究讨论,大家掌握了读图的方法,理解了我国地势的特点。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人教版免费精选篇11

教材分析

“多民族的大家庭”中蕴涵着丰富的国情教育内容,课文通过图片以及设计的问题和活动使学生了解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其中汉族占百分之九十二,民族分布呈现出“大杂局,小聚居”的特点。我国民族数量多,分布不均,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在衣、食、住、行、节日等方面,各民族有不同的生活习俗,使中华民族的文化绚丽多彩。这些都是中国人文社会环境的基本概况,本部分内容对学生今后的区域地理知识的学习,树立正确民族观,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热爱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学生们好奇心强,对中国的民族风俗感兴趣,有的学生还会表演民族舞蹈,具备一定的阅读和分析地图的能力,会基本的电脑操作,如浏览网页,复制和粘贴。教学设计中具体方案的难易程度,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能力相适应,同时也顾及程度较好的学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我国民族数量、构成及分布特点;

2、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自主进行意义建构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在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中占有资料,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2、通过任务驱动式的课堂活动,创设积极互动的情境,展示个性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我国的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激发民族自豪感

2、在学习中,产生对祖国各族人民及文化的热爱之情,学会尊重各族人民的不同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我国民族的构成和分布特点,民族文化绚丽多彩

难点: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欣赏“爱我中华”MTV,渲染气氛,让学生置身优美的音乐和画面中,引起学生注意,集中学生思维,使学生放松心情,为上课做好准备。

在学生课前欣赏了“爱我中华”优美的旋律和各民族风情的情景中导入新课:“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华,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美丽动听的歌曲把我们带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

二、自主学习

1、中国有多少个民族,其中汉族和少数民族占的比例分别是多少?

2、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和最少的分别是哪个民族?哪些民族人口超过了400万?

5、中华民族的分布有什么特点?汉族主要分布在哪里?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哪里?

三、释疑解惑

1、中华民族的数量共有56个,汉族人口数量最多,占中国人口总数的91%,所以其他55个民族被成为少数民族,约占中国总人口的9%。

2、少数民族中,壮族人口最多,约有1500万,主要集中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另外,还有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回族、满族、苗族、彝族、土家族的人口数量也较多,超过了400万。

3、我国各民族在地区分布上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汉族人口遍及全国,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在边疆,汉族多与少数民族杂居在一起。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东北的边疆地区。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集中的省份,有20多个少数民族。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人教版免费精选篇12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地壳是在运动变化中的,以及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

2、能通过思考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了解魏格纳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观察、质疑、假设、验证——

3、练习表达自己的观点。

4、尝试着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

5、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造性思维习惯。

6、尝试对学生的观点进行鼓励性评价和量化。

7、理解世界是在变化发展中的,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8、提出问题也是一种贡献。

9、理解科学研究既需要大胆的质疑、假设和验证,还需要有坚韧的毅力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10、培养尊重不同意见的胸怀,学习与持不同意见的人交流。

二、教学重点:

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海陆变迁的实证。

三、教学难点:

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批判和质疑的思维品质。

四、教学方法:

质疑、表达法。

五、课时安排:

1个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由海陆分布导入海陆变迁。

教师引导

海陆分布在很久以前就是这样的吗?指导阅读,鼓励学生将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

学生活动:到讲台前陈述自己的问题。

教师评价:对每位学生的发言给予恰当的评价,重点在于发掘问题中的创造性思维。

乘转:让我们来看一下一位的地理学家它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如何思考、如何去做的。

教师讲解:重点阐述魏格纳的观察、思考、验证以及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通过魏格纳探险遇难这一史料,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培养。

学生活动:寻找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到台前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发言过程和内容进行评价,重点鼓励其在方法方面的阐述。

教师引导:由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重点讲解由假说到学说这一科学研究的方法。

教师讲述:举例说明板块构造学说对火山地震的解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学生活动:学生宣读自己搜集的资料,或发表自己的问题或观点。

课后作业

59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