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小学教案 > 语文教案 > 五年级 >

小学五年级最新语文教案

时间: 新华 五年级

编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更好地规划教学流程,提高教学效率。写好小学五年级最新语文教案要注意什么?小编给大家分享小学五年级最新语文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五年级最新语文教案篇1

《莲叶青青》

教学要求

1、 抓住课文重点词语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睹物思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抓重点词句、指导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2、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扫清文字障碍,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2、理解“一望无边、左邻右舍、念念有词”等词语。

3、学习课文第1段。

教学准备: 课文中的插图、生字卡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导入

1、(出示荷花图,音乐、引入)同学们,盛夏季节,当你看到一池色泽碧绿、青翠清凉的莲叶时,你会想些什么,又会说些什么呢?

2、是呀,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看了感受也是不一样的。这一池青青的莲叶,勾起了我无限的思念与遐想,使我的眼前渐渐地浮现出了祖母那慈祥的、淡淡的笑脸,使我生出了许多感动。到底令作者感动的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再一次走进课文《莲叶青青》,到字里行间去寻找答案。

3、齐读课题。生:莲叶青青(读出色彩的碧绿给人以清凉的感觉 再读 莲叶\青 青)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2、解决上面质疑中容易解决的问题。

三、检查读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练读。

2、分自然段读课文。

3、再读课文,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反馈学习情况。

3、各个小组修改各段意。

4、重点引导朗读描写“祖国”喜爱莲叶的语句。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定小组朗读第一段。

2、自主学习第一段,并针对第一段提出质疑。

3、我喜欢莲叶吗?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呢?(喜欢,我生出了许多感动,心里急急忙忙地寻找着合适的句子。)

4、那么,为什么作者偏偏找不到自己要的诗句呢?

5、你知道我的心事是什么吗?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品读体会,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品读,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

的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为什么看到一池青青的莲叶,就心生感动,想起了祖母?”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3、通过课文的学习,观察自己熟悉的一个人的长相,抓住特点写下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二、整体阅读 把握重点

现在,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哪一部分回忆了祖母那些令“我”心生感动的事?(第5-7自然段)什么事让我如此感动?(祖母拿荷叶给小孩治病)

三、品读2-4自然段 体会喜爱

1、过渡:祖母拿几片普通的荷叶给小孩儿治病不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儿吗?我为什么会如此感动?(因为荷叶是祖母最心爱的东西)

师: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引导学生找出重点语句谈体会)

2、学生汇报(读句子,以读答问):

当雇人挑来河泥时,祖母(还要抓一把看看成色,就像看粮食。)

当把一枝枝早已挑好的种藕种下时,祖母(弄得两手污泥,一直糊到胳膊肘。)

当小莲叶快要冒尖时,祖母(就守着荷花缸,不让孩子们靠近。)

当小荷叶终于长出来时,祖母(一脸欣喜,就像看一个新生的孙子。)

当荷叶长大了,有人夸奖时,祖母(就把人家让进来,倒贴茶水请人观赏。

[相机板书:爱莲]

过渡:最能表现祖母喜爱荷叶的句子是---

相机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小荷叶终于长出来,那是一片太小太小的叶子。孩子们都很不以为然地看着祖母,祖母却是一脸欣喜,就像看一个新生的孙子。”

你认为哪些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评读,体会“一脸欣喜”。

再练习朗读,体现对关键词语的理解。

3、无论从荷花种植、还是生长的整个过程我们都深切地体会祖母确实非常喜欢荷叶。因为是十分喜爱,祖母下的功夫才会“令人吃惊”。可她为什么要剪下心爱的荷叶呢?

四、品析5-7自然段 体会关爱

1、(师:下面咱们再来仔细阅读一下课文的5-7自然段)大屏幕出示阅读提示,请生读。

(1)默读课文5-7自然段,画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旁边做好批注。

(2)小组内交流自己画的句子,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小组学习, 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 ,适时点拨。

(随机交流。本环节以学生发言为序,不以课文自然段为序,学生交流过程中,师适时点拨,并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A、“祖母丝丝地吸着冷气,好象要替那个小孩儿忍受痛苦。” (大屏幕出示)

(1)、请生读。

(2)、交流:你体会到了什么?追问:主要是从哪些词体会到的?你能把你的这种体会读出来吗?(个别读)

(3)、看图想象:这个孩子的疮到底有多严重?满头的疮又红又肿,又痒又痛,有的已经渗出了脓血,发出一股浓浓的脓血味,头发粘在一起 夏天 暑热长疮)是啊,小孩满头都是又红又肿,又痛又痒的疮,严重得让人吃惊,可能祖母这么大年纪了,也很少见过这么严重的疮。所以令祖母吃惊得“丝丝地吸着冷气”,想替小孩忍受痛苦。疼在孩子身上,可真是急在祖母心里,可见祖母是个多么慈祥、多么善良的老人。

(4)、师:你认为这句话该怎样朗读?谁再来读读这句话,评议,挑战刚才这位孩子。(读的时候,前半句语速稍慢一些,“替”字重读,着急。体会祖母的善良。)

过渡:看到这种情况,祖母是怎么做的呢?

B、“看了一会儿,她醒过神来,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的荷叶。”(大屏幕出示)

(1)、(出示句子)请生读,谈你体会到什么?(从“醒过神来”体会到了祖母明白了孩子需要荷叶放到中药里煎,以荷叶的凉气驱除孩子的暑气。——很好,你能联系上下文来谈。“赶快”可以看出祖母动作快。(从动作快中你又体会到什么?)想快点剪,好让小女孩早点用上(早点剪早点用早点好), “咔的一声”可以体会到祖母剪得非常干脆,没有一点犹豫,“的”叶大,作用大,效果好→大方。祖母爱孩子超过爱荷叶,一心为他人着想。师:你认为这句话该怎样朗读?(语速要快,语气坚定,不迟疑)(谈完抽生读,读得好:干脆,毫不犹豫 谁来向他挑战)齐读。(读出祖母想尽快帮小孩治好病,尽快减轻小孩的痛苦,急切的心情。) 板书:剪叶

(2)、推波助澜式的朗读,对比体会祖母对莲叶的喜爱和对别人无私的帮助。

老师来引读,孩子们反复读“您却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的荷叶。”这一句,读的时候孩子们请起立,还可加上动作。(出示句子、音乐)第一次由男生读,第二次由女生读,最后一次,全班孩子读。

尽管种藕时,您弄得两手污泥一直到胳膊肘,可为了小女孩的病,您却

——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的荷叶。

尽管小莲叶快要冒尖时,您百般呵护,可为了小女孩的病,您却

——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的荷叶。

尽管您对莲叶的喜爱就像疼爱新生的孙子,可为了治小女孩的病,您却

——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的荷叶。

(3)过渡:不仅如此,而且——(读):每隔几天,她就要给那个小孩儿剪一枝荷叶,荷花缸里也就越来越萧条。为了小孩的病,您舍弃了自己最爱的荷叶,一家人都觉得可惜了这一缸好荷叶,可您却——谁来读读祖母说的话?

C、老太太却念念有词地说:“真是一物降一物,凉气逼暑气,荷叶派上了大用场,不开花也罢了。” (大屏幕出示)

(1)(出示句子,加点)注意,祖母说这番话时是怎样说的?(“念念有词”)怎样说才叫“念念有词”地说?(念念有词:老年人语气语调慢 ,低声,自言自语)谁来“念念有词”地说一说。 从祖母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2)、一物降一物,凉气逼暑气:一物指什么?(荷叶)降是什么意思?(降伏制服)第二个一物又指什么?(疮)(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你真聪明)

派上大用场:莲叶可以观赏,是我家的独特风景。荷叶也曾年年被祖母送给邻居们泡茶喝。可是今年给孩子治病,才叫派上了大用场。(你能联系前文来谈,你真会读书。)

罢了:能换一个词(算了)带进句中吗?(不开花也就算了)(祖母爱莲叶,盼开花,没了莲叶,自然开不了荷花。在祖母看来,孩子的病治好了,比看开荷花还重要。不开花就算了,不开花胜过了开花的价值。

[板书:关爱他人 或乐于助人]

(3)、你认为该怎样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呢?(读出祖母的语气,“大用场”的肯定、“不开花也罢了”的淡然)请生读。评议,再读。

4、看板书,小结主要内容。

师:祖母十分爱莲,却毫不犹豫地拿来给小孩儿治病,从这件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课前,孩子们提出的疑问:为什么看到一池莲叶,“我”就会心生感动,想起了祖母?相信大家都能解答了吧。

五、学习写法 拓展延伸

1、体会写法。

师:祖母的这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品质一直影响着作者,不时地勾起作者对祖母深深地怀念,所以作者一看到这田田的莲叶,就触景生情,不由得心生感动,想起了祖母。看看文中哪些段落抒发了我对祖母的怀念之情?(第1段和第8段)(大屏幕出示,音乐)指两名同学读这两个自然段。

齐读首尾段。

师:文章开头有莲叶想到祖母,结尾也是有莲叶想到祖母,像这种写法叫首尾呼应,这样写能使文章浑然一体,主体更加鲜明,同学们在今后的作文中不妨借鉴一下。

2、探究课题:老师有个疑问,课文明明一直是在写祖母,为什么以《莲叶青青》为题呢?青青的莲叶给人们带来的是清凉,祖母就是那为大家带来清凉,带来关爱的青青莲叶。 [板书:勾画荷叶]

孩子们,请在深情地读读课题。

3、拓展延伸:孩子们,其实在我们身边像祖母这样的人还有许多许多,你能举例说说吗?孩子们,祖母的爱感动着作者,感动着你,也感动着我。让我们每个人都像祖母那样,把爱的火种,撒向人间吧。

小学五年级最新语文教案篇2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受牧童自在快活的生活,体会牧童悠然自得的心情。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熟读成诵。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小学五年级最新语文教案篇3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趣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所讲的人物不是一个普通的人,而是(学生答:军神),齐读课题

2、学生质疑课题,提出问题(估计学生会提出:军神指的是谁?为什么称他为军神呢?)

大家提的问题非常好!让我们一起回到1916年,在一场讨伐袁世凯的护国斗争中,年仅24岁的刘泊承率四川护国军,率先攻下了丰都,不幸右眼受伤。当时袁世凯悬重赏要捉拿这为川将军名将,他只好在一家外国人开的诊所里治疗,于是就向一场特殊的手术,大家想知道吗?》请打开书本。

二、初读感知,谈感受

1.请同学们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2.交流你感受最深的内容(①沃克医生的感情变化②刘伯承很勇敢,爱国,拒绝用麻醉剂,一刀刀割掉,需以后继续为祖国作贡献。③很坚强,堪称军神,您们是怎样体会神的?什么都不怕,超乎寻常的人是神)

三、梳理问题,确定重点

大家都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我想问问同学们,沃克医生为什么会露出惊疑的神情?根据内容,你觉得本文应重点研究什么问题?哪个问题最能概括?(为什么称他为军神)

四、研读交流,提炼主题

紧紧围绕最有价值的哪个问题来引导学生阅读,讨论交流,体会感悟,然后再指导他们有感情的饿朗读课文。

1.抓住课文第13自然段,讨论交流读后感受,理解刘泊承手术时拒绝使用麻醉剂的原因,感受其高尚品质。

2.朗读第14自然段,理解沃克医生第二次发愣的原因。抓住“沃克再一次愣住了”中的“再”字让学生学习7—9自然段,理解沃克第一次发愣的原因。

3.小结;从沃克医生两次发愣的表情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4.阅读理解第18—21自然段的内容

(1)抓住“数刀数”、“七十二刀”等关键词并联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病人的坚强意志(播放课件,轻轻地数数刘伯承做手术的刀数)

(2)出示课件并朗读沃克的话:“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勘称军神!”

(3)播放《青年刘伯承》中的有关片段,感受手术时的气氛,再次体会病人坚如钢铁的意志。

(4)分角色感情朗读

5、谈感受:望着这只青筋暴起,汗如雨下的手,你想说些什么?让我们牢牢记住这位伟大军神的名字---刘伯承。

五、总结延伸,强化主题

1、请大家读读课文,走进刘伯承,当你亲眼看到刘伯承做手术的经过后,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2、联系我们所看过的影视作品和学过的课文想一想,你心目中哪些任务还可以被称为“军神”,让我们再次借用沃克医生的话来表达对所以军神的崇敬之情!(齐读)

六、拓展思维,升华主题

搜集有关刘伯承元帅的英雄事迹,并结合字的实际情况,筹备《学英雄,颂英雄》的主题班会。

小学五年级最新语文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

2.学会生字新词。

3.理解课文意思,了解楚王是用什么办法三次侮辱晏子的,晏子是用什么办法反驳楚王的。

4.引导学生理解宴子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聪明、才智和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教学重点:能理解课文意思,了解楚王是用什么办法三次侮辱晏子的,晏子是用什么办法反驳楚王的。理解宴子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聪明、才智和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教学难点: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说明:

晏子,春秋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当过齐国宰相。课文记叙了晏子出使楚国时,智斗楚王,维护齐国尊严的三个小故事。课文就是由“进城门”、“见楚王”、“赴酒席”三个小故事组成。三个小故事的记叙方法基本一致,都是先写楚王想侮辱晏子,再是写晏子智斗楚王,最后写楚王只好认输。课文中晏子是怎样智斗楚王的,为什么晏子的话会驳得楚王无言以对?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

教学步骤:

一、揭示课题。

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出现过许多政治家、思想家,晏子就是其中的一个。晏子是春秋时代齐国人,当过齐国的宰相。晏子善于言辞,机智果敢,是当时著名的外交家。这篇课文就是写晏子的故事。

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说说课题中的“使”作什么解释?并且说出课题的意思。

(“使”是出使的意思,课题的意思是“晏子作为齐国的使者出使楚国。”)

二、读课文,自学字词。

要求读准生字字音,理解字词。

读准字音:淄

指导书写:淄、敝(笔顺)辱、臣(笔顺)

理解词语:大夫、欺君之罪、侮辱、敝国

安居乐业、得意洋洋、囚犯

三、再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1.课文写了晏子的几个故事?从哪里到哪里是写这几个故事的,给课文分段。

2.读课文中的三个小故事,用晏子说的话概括每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四、阅读了解三个故事。

(一)阅读理解第一个故事。

1.默读思考: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

2.晏子说“楚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句话的言下之意是什么?

理解晏子的推理方法:

访问狗国得钻狗洞,楚国开的是狗洞,所以________

3.楚王听到传话,为什么只好吩咐打开城门,楚王当时是怎样想的?

(如果让晏子从狗洞进来,那么楚国就成了狗国,楚王也成了狗国之王了。所以他只好吩咐打开城门。)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个小故事。

(二)阅读理解第2、3两个故事。

1.默读思考:这两个故事中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晏子是怎样回击楚王的,结果怎样?

结合填空理解晏子话的含义:

(1)上等人访问上等国家,下等人访问下等国家,我最不中用,所以派我来访问楚国,因为楚国是____。

(2)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到了楚国却做起了强盗,因为____。这句话中的“水土不同”是指____

2.有感情地朗读两个小故事。

(三)总结课文,巩固练习。

1.朗读全文。读后讨论: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机智果敢,善于言辞,热爱自己的国家)

2.复述故事。

每人选择一个小故事,准备后复述。

3.按要求摘录课文中的词语。

(1)写动作的:____

(2)写神态的:____

(3)写外貌的:____

小学五年级最新语文教案篇5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教材分析: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是一首轻快而又充满激情的现代诗歌。它主要描绘了植树活动给荒山带来的巨变,表达了少年儿童以实际行动改造荒山野岭的决心。

教学理念:

把读贯穿课堂始终:朗读——读中感悟;诵读——读中生情;诗歌朗诵——以诵立志。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2)领会诗句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

2.技能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能用提供的词语写一段反映荒山植树后美好景象的话。

3.情感目标:(1)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作者绿化祖国、改造自然的壮志豪情;(2)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从而激起忧患意识,环保意识。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人

冰雪融化,春天的脚步又近了。谁都向往春天,向往沾衣欲湿的杏花雨,向往吹面不寒的杨柳风。今天就来读一首春风扑面的现代诗——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谁来读题。从他的声音里你听出什么?还可以怎么读?你为什么这么来读。(陶醉或发问)

二、尽情朗读诗文,读出心情,读出感受

1、情绪渲染:诗歌是美的语言,诗歌是情的艺术。诗歌也是练习朗读的好教材。今天我们就来尽情朗读这首诗。让我们看看谁朗读得更投入,更专注,更有感情。

2、这一课中有许多生字,通过预习认识它们了吗?(1)出示本课生字(包括二类字)认读。(2)出示生字组成的词语,读读说说自己的理解。

3、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想一想怎样读能读得出彩出色。

4、师:读了以后知道这首诗歌写的是什么吗?

5、师:下面想请同学们尽情地表演或表现自己的朗读,读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好吗?学生朗读水平不一,是一种资源,可以充分利用,所以学生的朗读过程可以这样进行:1、指名学生逐节朗读。2、群体评议高低,个体介绍朗读理解。3、再作新的朗读体验。教师的欣赏、评点、引导有机结合在其间。

三、指导写字1、出示生字,说说自己学会了哪些字?哪些字感觉较难写难记?2、重点指导下列生字。袍、裸:衣字旁,别写成示字旁。鼠:笔画较多,注意笔顺、间架。(学生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一、上节课我就说,诗歌是美的语言,诗歌是——(情的艺术),诗歌也是练习朗读的好材料。我们分小组再来次朗诵比赛,怎么样?

二、咀嚼诗歌韵味,探究表现特点。

1、师:同学们朗读得都很尽兴,很投入,朗读中你体会到诗歌韵味了吗?(板书暗示:语言——情韵)

2、师:请同学们先自己默读,体会,将自己的感受、发现有书上注下来。然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议一议,十分钟后集体交流。

3、学生交流,教师相机作出评价或引导。

[咀嚼要点]之一:植树的场景结合生活经验,说说你的植树经历。如言:提着水桶,扛着树苗,走向旷野——满怀激情。挖坑,放苗,回土,浇水——一脸欢笑。这样的场景,这样的情感作者表达出来了吗?品赏体会:“踏”春风?意韵:春风是轻柔的,脚步是轻盈的。

之二:植树的意义1、课文中写了几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荒山披绿装

动物有家园

环境变美丽2、有哪些语言特别有味?品赏:山岩“结束了烈日的煎熬”、“寂寞多年的荒山”、“荡漾的碧波轻抚河畔的小草”……

之三、结尾段的色彩1、教师引读第1.8节。2、比较两节有什么异同?两段能交换吗?(学生比较并说说理由)3、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呼应开头,点明主题,深化中心)4、哪个词呼应了开头,写出了荒山的变化,表现出植树的意义之大?(划出有关词语)(板书:荒山野岭——青山碧岭)5、此刻“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是什么样的一种心情?你读着呢?

小学五年级最新语文教案篇6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解文章主要内容,学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3、习作者是怎样抓住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的。

二、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解文章主要内容,学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1、导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的。

2、解文章主要内容,学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

五、教学过程:

(一)预习准备

出示演示文稿(预习题):

1、你认为黄道婆是怎样的一个人,举例说明。

2、全文写了黄道婆的几件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自由读书,把词语读正确,句子读通顺。

2、检查词语

(1)听写

虐待漂泊思念传授歌谣研究创造推动认真赢得

(2)订正

3、演示文稿:默读课文,从听写的词语中选择几个词语,说说文章讲了什么事?

(三)理清文章结构,学习概括主要内容

1、读课文,试着给文章分段,并说说每段的段意。

2、把段意连起来读读,这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3、出示文稿

黄道婆是中国历的“棉神”。黄道婆不堪忍受封建家庭的压迫而流落崖州,并向当地的黎族人学习植棉方法和纺织技术。黄道婆向父老乡亲们传授植棉技术和改革纺织生产工具。黄道婆去世后,人们对她的功绩的追念。

(1)读读这段话,有没有问题,想想怎样修改,就简练通顺了。

(2)学生分组讨论修改主要内容。

出示演示文稿(修改后的主要内容):

黄道婆是中国历的“棉神”。她不堪忍受封建家庭的压迫而流落崖州,并向当地的黎族人学习植棉方法和纺织技术,随后她回到家乡,向父老乡亲们传授植棉技术和改革纺织生产工具。黄道婆去世后,人们很怀念她的功绩。

(3)谁能总结出连接段意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重复的删去,啰嗦的地方要用词语概括。缺少连接词的地方加连接词。)

4、课文主要写谁?她做了什么事情?

(黄道婆在崖州学习植棉方法和纺织技术,并回乡教给家乡的人民。)

5、论一下,学会了几种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6、论结果

(1)连段意,归纳文章主要内容。

(2)抓主要人物的主要事件归纳主要内容。

(四)交流有关黄道婆的资料

出示演示文稿:

黄道婆(约1254—?)又名黄婆。我国元代的棉纺织技术家。松江乌泥泾镇(今上海县华泾镇)人。出身贫苦,小时为童养媳,不堪虐待,逃离家乡后流落到崖州(今海南省的三亚市),向黎族人民学得纺织技术。1295—1296年间,她返回家乡,着手改革纺织生产工具,创造了轧花车、弹花弓、纺车,改革了织机,提高了生产效率。她热心地把纺织技术传授给乡人,促使松江一带棉纺织业繁荣发展,对当时植棉和纺织业起了推动作用。至今她的家乡仍建有黄母祠。北京的国家博物馆里还陈列着她的塑像和松江布。

(五)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的。

2、了解我国历的巾帼英杰黄道婆对我国纺织业的伟大贡献及她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了解我国历的巾帼英杰黄道婆对我国纺织业的伟大贡献及她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的。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民谣……”

1、听了这段民谣,你知道了什么?

(黄婆婆能帮人织布,她是个织布能手。)

2、还想了解什么?

(黄婆婆为什么要叫这儿的人织布。两只哨子,两匹布是什么意思?黄道婆她自己织布的水平有多高……)

(二)初读课文,试着解疑

1、自由读书,试着从文中找到答案。

2、初读课文后,你可以回答哪些问题?

生:她教的是自己的家乡人。

生:她是在崖州学会了织布,并且生活得很好。

生:她从小受公婆、丈夫的虐待所以……

(三)深入质疑,探究学习

1、黄道婆好不容易从家乡逃了出来,学习手艺,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可她又回到了家乡,文章读到这儿,你有什么新的疑问?

(为什么她要放弃衣食无忧的生活回到那个让她受苦的地方?)

2、读读文章,你能否找到答案。

3、学生读句子

出示演示文稿:

虽然黄道婆在崖州过得衣食无忧,但是她常常思念家乡。每次想起家乡的贫穷和人们劳作的艰辛,黄道婆便百感交集。终于,到老年的时候,黄道婆毅然搭上顺道的海船,回到了故乡。

(1)从这句话中你们读懂了什么?批注在自己书的边上。

(2)指名有感情地读。

(3)出示演示文稿:

虽然黄道婆在崖州过得衣食无忧,但是她常常思念家乡。每次想起家乡的贫穷和人们劳作的艰辛,黄道婆便百感交集。终于,到老年的时候,黄道婆毅然搭上顺道的海船,回到了故乡。

虽然黄道婆在崖州过得衣食无忧,但是她思念家乡。每次想起家乡的贫穷和人们劳作的艰辛,黄道婆便百感交集。终于,到老年的时候,黄道婆毅然搭上顺道的海船,回到了故乡。

对比读读这两句话有什么新的感受。

(特别思念家乡)

(4)是啊,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她想念。

在中秋佳节的时候,她想念。

(5)从中你觉得黄道婆是怎样的一个人。(爱家乡)

4、从文章中什么地方感受到黄道婆爱家乡?

5、认为黄道婆是怎样的人?

生:聪明,改进了纺纱的工具

生:手艺高超,教大家织物上绘画。

生:为家乡做了很大的贡献。

生:杰出的人才

6、料补充

(1)找有关黄道婆推动家乡变化的内容

(2)出示演示文稿:

各种各样布的图

松江布的图

(3)看到这一切,如果作为黄道婆的家乡人,你现在想对这位老婆婆说些什么?

(四)自主归纳

1、出示演示文稿:

黄道婆对家乡的爱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

2、学生填写手中的小练习。

(五)读写结合

1、出示演示文稿:

我对集体的爱表现在:

2、学生讨论发言

五、教学结束:

布置作业

把黄道婆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小学五年级最新语文教案篇7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将相和》谈

浙江陈建红

设计理念

《将相和》一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从故事中我们可知,两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个性品质: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等,廉颇的知错就改等;共性品质:他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爱国。个性的品质学生容易把握,共性品质学生把握还是有一定难度。为此,我把丰满人物形象作为本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摒弃对课文内容、故事情节的繁琐分析,将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读、悟、演,去丰满人物形象,领悟人物的个性品质和共性品质。这一过程充分体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主体参与性和创造性原则。

教学过程 

一、在反复读课文,读通、读熟、读好的基础上,借助成语游戏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1.填空练习:“将”→(廉颇)→(大将军)→(元帅)

“相”→(蔺相如)→(宰相)→(总理)“和”→(同心协力)

2.“人物开花”成语游戏。(填出可以用在这两个人物身上的成语——课内、课外的成语都可。)

(以上这两个练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两位人物的形象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对课文内容也有个基本了解。所以在教学这一内容时,给足时间让学生自读、自学课文,找出有关的词语填写。通过递等式形式和游戏方式,学习了词语,积累了成语,也了解了课文,充分体现语文的趣味性原则,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二、借助过渡句理清三个故事之间的基本关系。

1.学习单元提示,学生通读课文找到文章过渡句,结合上面对“和”的理解,引出了哪三个故事?

(这一环节侧重读的训练,以读懂为基础,向读深、读透发展。把学会读书作为一个训练训点来抓:因为读书能力是语文素养基本内容之一。)

2.细读三个故事,自学讨论,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学生参与板书。

3.在找到三个故事各自因果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朗读,领会每个故事之间的因果联系。

三、借助名言丰满人物形象。

1.出示“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名句,围绕这句话对蔺相如这个人物形象展开讨论。

2.出示“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句,围绕这句话对廉颇这个人物形象展开讨论。

(以上的讨论与练习旨在使这两个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凝聚,给学生一个整体的形象。通过练习,学生不仅看到了蔺相如和廉颇的个性品质,而且悟出他们的共性品质,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名言、成语的运用,亦能提高语文知识的积累,开拓学生思维,充分体现语文的开放性。)

3.根据课文内容对对子:如: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负荆。

填空练习:因为蔺相如(顾全大局)、廉颇(知错能改),更因为他们都有(精忠报国)的精神,所以他们能化干戈为玉帛,(同心协力)保卫赵国,他们文武双全,真是赵国的(无价之宝)。

四、借助课剧形式,展现人物形象

通过上面三方面的学习,学生对两个人物的形象有了基本认识,但是要想真正领悟品质还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为此,我大胆地请同学自编、自演,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学生可以从中选择一个故事或一个角色进行表演,不必强求要达到什么效果,学生理解的深浅也可以不一。因为作为表演的同学来说,实践了一次,本身就多一次体验;对于观演的同学来说,又有了一次很真切,很实在的感悟。◆

小学五年级最新语文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利用「KWL表」连结文本与学生的经验、知识。

2.学生练习带着问题阅读信息性文章。

3.利用小标题整理信息。

4.鼓励学生发言,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

导入:

阅读《听那鲸鱼在唱歌》,引发学生对鲸鱼的好奇,导入教学。

这是一则故事,充满了文学想象之美。接下来的学习则是很严谨的信息性阅读,帮助我们对鲸油更深刻、更正确的认识。

一、阅读前:我知道什么?

利用KWL表来整理自己的想法,为读文章作准备。

1.先让大家会想自己的旧经验,知道哪些关于鲸的知识,填写工作单(关于鲸我知道……)上。然后请学生轮流说出个人关于「鲸」的知识,其他同学注意倾听,鼓励互相质疑与好奇,顺便检核自己所知是否是正确的。

2.经过初步的交流分享后,关于鲸你想知道什么?将你的好奇写在工作单上(我想知道……)。小组成员互相交换工作单,分享彼此问题,并且考虑下述事项:

○小组有共同的问题吗?

○看到一些自己也想问的问题吗?

○把问题分类

二、阅读文章——边读边想问题

1.发下文章,请学生快速浏览一遍。浏览时,在可能与自己的问题有关的段落旁作上记号。

2.找到答案吗?——信息阅读

请学生找出跟自己提问相关的部分,再读一遍。读的时候,将重点信息加上底线或是用荧光笔标示出来。

提示:学生标示的不一定是「答案」,可能只是「相关数据」。文本的信息可能没有直接回答学生的提问,大多时候,学生所求的答案是从文本的信息再推论出来的,而这也正是练习从阅读中做推论的时机。

3.邀请一组学生说一说,哪些问题文章中直接回答了?哪些问题还需要想一想,或需要更多的信息帮助?

4.将所得到的答案或信息,填到工作单中(我学到了……)

5.小组同学聊一聊,检查一下有没有原本以为知道,但却是错误的认识。

三、信息整理——为文章下小标题

再重读一次文章,这次阅读重点在为段落下小标题。看看这个段落主要在介绍或说明关于鲸的哪些信息,用简单的语句概括,例如:鲸的大小。

提示:经过整理后,就可以清楚掌握文章提供了哪些信息。

四、统整与反思

1.这次的阅读,从文章中我学到了什么?

哪些信息是你预期到的?(或是猜想到的)

哪些信息让你惊讶?

哪些信息让你质疑它的真实性?

哪些信息让你产生更多好奇?

2.关于鲸,我还想知道什么?要如何去寻找这方面的信息?

3.关于信息性的文章,我知道如何阅读了吗?

提示:活动中,学生练习了以下的阅读策略:

◎建立阅读目的——有意识的阅读

◎配合目标和提问,选择阅读内容

◎边读边想:思考问题

回想已知

思索新知

知识性文章的阅读

赵镜中

一、学生为什么读不懂知识性文章

阅读的困难其实多发生在知识性阅读上。不论是阅读的兴趣或是理解,知识性阅读对学生的挑战均较大。

读不懂的原因:

1.只记零碎的知识,不知如何组织

2.对叙写方式不熟悉,看不到数据之间的关联

3.分不出重点

4.缺乏背景知识

5.文章本身的问题

二、知识性文章的组织形态

掌握知识性文章的组织形态,就能看出知识间的关系,帮助理解与记忆。

1.定义或说明

2.论点或命题的陈述

3.异同的比较

4.因果关系的叙述

5.指引和方法

6.问题和回答

三、教学策略

1.介绍关键词汇,充实先备知识

2.注意阅读历程中多元的思维技巧

3.区辨事实与意见

4.正确的使用图表

5.自我提问(针对上述文章的组织形态自问自答)

6.讨论与探索

7.读写结合

小学五年级最新语文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了解西部的过去与今天,历史与发展。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品味语言的优美,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时间】

6~8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由阅读导语和1~4课,课后资料袋以及P168补充阅读材料《拉萨古城》

1、认识生字,自己勾画喜欢的词语。

2、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明确关于西部的话题。

3、聊一聊:

通过四篇课文,你对祖国的西部有了哪些了解?地貌,气候,风俗,历史,发展……

二、提问

关于西部,你还有哪些话题愿意和大家交流?你还想了解些什么内容?

在笔记本上进行罗列:

草原风景

蒙古族的生活

丝绸之路

匈奴族的迁徙

张骞出使西域

西域部落

新疆建设兵团(解放军进疆)

青藏铁路

拉萨

藏教寺庙……

三、网上查阅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及图片,重要的在笔记本上做简要记录,同学之间做交流

四、处理精读课文

1、《草原》:

⑴明确:

课文从两部分内容入手,草原的景色迷人;草原人热情好客。

⑵体会:

静态的景物描写;动态的迎客场面。

2、《白杨》:

⑴生存环境──茫茫戈壁,渺无人烟

⑵明确:

白杨的形象外型──高大挺秀,笔直

个性──坚强、不动摇、适应力强

⑶明确:

写白杨是为了突出像白杨一样坚强勇敢扎根边疆的建设者,结合阅读链接内容(艾青《帐篷》)明确借物喻人的&39;写法。

3、学生解决课后练习,教师做适当指点。

4、背诵描写草原和白杨的有关段落。

五、处理略读课文

1、《丝绸之路》:

借助标志性词句进行分段训练。明确作者以回想的笔触描写了发生在公元前115年的东西方交流的一个场面。

小学五年级最新语文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能在读文中理解“水泄不通、悦耳动听、哀伤凄婉、凄厉、四面楚歌、千古佳话”等词语的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把课题补充具体的方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能在研读课文中感悟孤城凄凉的意境和胡笳曲的魅力。

4、知道四面楚歌的故事,感受名将刘琨的勇敢和智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 同学们,我们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有不少成语都是历史长河中一个个精彩故事的缩影。如我们曾经学过的完璧归赵、起死回生、卧薪尝胆。今天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一个成语。

(媒体出示词语:闻鸡起舞)

2 谁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

3 简介刘琨:他是西晋末年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音乐家、他精通音律,曾创作了《胡笳五弄》。

4 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就讲述了一个与刘琨有关的历史故事。

(板书课题:一曲胡笳救孤城)

5 读课题,认识胡笳乐器

(媒体出示胡笳图和文字资料:胡笳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乐器,也是匈奴人最喜欢的一种乐器。它类似笛子。民间又称潮尔,冒顿潮尔。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

6 一读课题,我们的脑海中马上会出现这样一个问题,就是“一曲胡笳怎么能救一座孤城”呢?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回到西晋末年,解开这个谜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正音:并州刺史、边塞

3、课文中的词语你们都理解了吗?让我们做个小游戏,同学们来猜一猜好吗?

(1)这是个四字词语,经常形容十分拥挤或包围得十分严密,好象连水都不能泄出。

(媒体出示词语:水泄不通)

(2)听两段乐曲声,能用文中的哪两个词来表示?

(媒体播放两段乐曲,出示词语并板书:悦耳动听、哀伤凄婉)

(3)世代流传的美谈。

(媒体出示词语:千古佳话)

4、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故事发生在(西晋),主人公是(刘琨),选择性地用上这些词,加上自己的语言,把课题说说具体。

(媒体出示课题和词语:一曲胡笳救孤城

水泄不通、悦耳动听、哀伤凄婉、千古佳话)

同学们说的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把课题说具体也不失为概括一篇课文主要内容的办法。

5、阅读史料

故事发生在西晋,这就是西晋的地图。这块区域就是并州,这是晋阳城,就是现在的山西太原。这块就是匈奴活动的区域。

(媒体出示地图)

6、齐读第一小节

(媒体出示课文第一小节)

三、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1、了解背景 理解“孤城”

(1)从刚才的史料中我们知道“孤城”其实就是晋阳城。“孤城”的“孤”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读读第二小节找找句子。

(媒体出示句子:几天过去了,援军还未来到。城里的兵力在减弱,粮食在减少。)

(2)原来称晋阳城是“孤城”有这样几个原因:

(师生共同概括并板书:援军未到、兵力减弱、粮食减少)

“孤城”的“孤”原来还带有“孤立无援”的意思。

(3)齐读第二小节

2、得到启发 吹起胡笳

(1)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让刘琨着急呢?让我们进入到那个使战争反败为胜的晚上。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

(媒体出示图片:冷月荒漠图)

这番景色在刘琨的眼中可和你们不一样,是怎样的呢?读读课文,找找句子。

(媒体出示句子:刘琨凝视远方,面对边塞的冷月、荒漠、山丘、孤城……禁不住发出一声声长啸。)

(2)同样是这些景物,为什么在刘琨眼中,月亮是“冷”的,沙漠是“荒”的?

(媒体出示:“冷”、“荒”变红)

(3)作者用的词虽然简单,但用意却十分深刻。的确,连日来,援军未到、兵力减弱、粮食减少是始终牵挂在刘琨心头的烦恼。这番景色其实就是刘琨的心情写照。你想,面对这一切,刘琨会想些什么呢?

(媒体出示句子:刘琨凝视远方,面对边塞的冷月、荒漠、山丘、孤城……他想:( )禁不住发出一声声长啸。)

(4)刚才你们说的这些内容其实就是刘琨当时的想法。让我们把刘琨的着急、忧愁、孤独融入到句子中,来读一读吧。

(媒体出示句子:刘琨凝视远方,面对边塞的冷月、荒漠、山丘、孤城……禁不住发出一声声长啸。)

(5)个别读、朗读指导,给予点评、男生读、齐读。

(6)这是一声声凄厉的长啸,刚才我们学过凄婉这个词,能不能说凄婉的长箫?比较句子

(媒体出示句子:

那一声声凄厉的长啸,在夜深人静时传得很远,传到匈奴的兵营,把匈奴兵惊醒了。

那一声声凄婉的长啸,在夜深人静时传得很远,传到匈奴的兵营,把匈奴兵惊醒了。

(7)凄婉带有婉转,形容乐曲声。而凄厉带有尖锐的意思。指导朗读。

(8)没想到这情到浓时发出的一声声长啸惊醒了匈奴兵,也启发了刘琨,让他想起了当年项羽八千兵马被“四面楚歌”唱败的故事,想出了用“胡笳曲”救晋阳城的计谋。

3、理解救孤城的原因,感受胡笳曲的魅力

(1)让我们看看“四面楚歌”到底讲了一件什么事。

(媒体出示录象:秦朝末年,楚汉相争,项羽的楚军被刘邦带领的汉军重重包围,刘邦命人唱起了楚歌。楚军听见四周传来的他们家乡的楚歌,军心动摇,战斗失败。最终项羽在乌江边自刎。)

(媒体出示句子:项羽的部下听到楚歌,想起了家乡和亲人,军心动摇,战斗失败。)

(2)读读第7小节,你会马上明白一曲胡笳救一座孤城的原因,用简短的话说一说。(板书:瓦解军心)

(3)胡笳曲怎么就有那么大的魅力呢?使匈奴人甘愿做逃兵呢?让我们先来看看匈奴人原来的生活。

(媒体出示草原图片,老师解说: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匈奴人在草原上牧马放羊,树林里狩猎捕鱼,蒙古包里与亲人快乐地生活。与朋友们大块吃肉,大碗喝酒。)

而现在他们面对的是冷月、荒漠、山丘、孤城。这样的对比是何等的强烈。这时传来的胡笳曲会让匈奴人作何感想呢?设想一下,你就是那个匈奴士兵,离家已久,你听到了胡笳曲会作何感想呢?)

(媒体出示说话练习)

悦耳动听的胡笳曲,让我想起了( )。

哀伤凄婉的胡笳曲,让我想起了( )。

(4)指导朗读:

(媒体出示句子:

胡笳曲是那么悦耳动听,又是那么哀伤凄婉,就像是年老的慈母在呼唤久别的孩子,又像是年轻的妻子在思念在外的丈夫……)

(5)什么也抵挡不了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对长期在外作战的士兵更是如此。这浓浓的思乡之情不由得使我们想起这两句诗:

(媒体出示诗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四、课堂总结,复习巩固

1 让我们再回到课文,读读描写刘琨的语句,说说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刘琨呢?

2 难怪诗人陆游会做出这番评价

(媒体出示诗句:刘琨死后无奇士,独听荒鸡泪满衣。)

五、课后拓展,布置作业

1 抄写词语:水泄不通、悦耳动听、哀伤凄婉、凄厉、四面楚歌、千古佳话

__2 拓展作业:在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像刘琨这样足智多谋的将领,有许多像一曲胡笳救孤城这样不战而胜的战役。其中,诸葛亮的空城计与本课有异曲同工之妙!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看一看。

(媒体出示图片:空城计)

板书: 悦耳动听 援军未到

一曲胡笳救孤城 兵力减弱

哀伤凄婉 粮食减少

瓦解军心

小学五年级最新语文教案篇11

【教学过程】

一、以诗引题

(出示王安石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

二、学生初读词

1、要求:

⑴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

⑵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好自由读《长相思》,开始。

2、教师指导学生读通词句:

注意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

3、学生反复读,边读教师边指导停顿。

三、初读后想象

1、让学生说说词给自己什么印象?

2、要求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

四、悟词意

1、分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体会词意。

2、教师提两个关键的问题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⑴作者的“身”在那里?

⑵作者的“心”在那里?

3、学生再谈体会。

4、练习有感情朗读,读出作者“身”与“心”分离的感受。

五、想象画面

1、教师放音乐指一学生读,学生想象画面。

2、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3、练习朗读。

4、写片段:

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5、再读。

六、课堂延伸

1、出示“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2、创设情景,感情升华。

【教学反思】

《长相思》是校长扬州之行的一大发现,某次偶然的机会向本人推荐,本人初看教案,也被它深深的吸引了,决定一试。在此之前我从未曾想象到,一首简简单单的词,能上得如此之丰满,如此之浑厚,如此之动人,如一首悠悠旋律在不断的起承转合的节奏变迁中咏唱着那一份情感,让激越的思绪不断飞扬,不断扩散。

读是这节课的元神,是这节课的精粹,我注意到古诗词教学依托载体是读,所以我对读的训练是足够的,并都尽量做到每一次读都解决一个问题。从读准字音到理解词意的读,从感受身在征程到心系故园的读,从领悟故园梦美到征程心碎的读,一个“读”字里,把作者纳兰性德思乡的情切、思乡的无奈、思想的痛楚表现得一览无余。

小学五年级最新语文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及14个新词。

2、理清文章的思路。

3、通过对课文的了解,学习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__,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和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并从中得到启发和教育。

4、弄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5、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重点、难点:

准确概括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的7个生字词,理解文中的几个成语。

2、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重点、难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

一、设计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先给你们看一幅图片(出示图片),图片上的那两个人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这就是我们在新课文《将相和》的学习中所要探讨的问题。下面大家打开课本第91页,第18课——《将相和》。

1、出示课题《将相和》。老师上节课已经叫大家预习了,现在老师问你们:这里的“将”指谁?(廉颇);“相”指谁?(蔺相如);“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2、教师介绍时代背景:

故事发生在“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时期,当时秦国是大的一个,它总有吞掉其他国家的野心。因此,当时一些中、小国家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具有关系到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将相和》的故事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的。

二、学习生字词:

1、自渎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其意思。

2、注意几个字:

允:“yǔn”不念“rǔn”;要与“充”区别;

削:xūe削弱xiāo削铅笔

蔺:lìn蔺相如阑:lán阑尾炎

秦:上下结构臣:半包围结构璧:上下结构

颇:部首是“皮”或“页”辱:部首是“辰”或“寸”

3、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中下面几个词语的意思:

理直气壮:指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

攻无不克:攻城夺地,没有拿不下来的。

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每战每胜。

负荆请罪:自己犯了错误,主动请求责罚,赔礼道歉。

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三、听课文录音,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给文章划分结构段,并用小标题归纳段意:

第一大段(1—10):写“完璧归赵”的故事。

第二大段(11—15):写“渑池之会”的故事。

第三大段(16—18):写“负荆请罪”的故事。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预习思考练习2。

3、抄写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将相和》这篇课文,现在我们回忆一下整篇课文一共分多少段?(分三大段)每一大段的段意是什么?(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我们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三个故事,那么每一个故事的之间究竟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我们今天就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1、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主要交代了时代背景)

2、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它是后面三个故事发生的总起因)

三、阅读分析第一个故事,思考问题:

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么样?结果怎么样?

起因:秦国自以为强大,想骗取赵国的宝物和氏璧,赵王很着急。

经过:蔺相如不辱使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畏__的精神与秦王斗智斗勇。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2、秦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课文第三自然段: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3、蔺相如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这样对表现人物品质有什么用处?

蔺相如是在赵王与众臣“为难”的时候出现的。因为大家都觉得很为难,而蔺相如知难而上,由此更能突出他的机智勇敢的精神。

4、阅读第8自然段,找出表现蔺相如机智勇敢的动词。

(捧、退、靠、举、撞等)

5、蔺相如是真的要捧着宝玉撞柱子吗?他要求举行典礼的目的是什么?

由于对上文有了较深的理解,同学们马上明白捧玉撞柱是假,逼迫秦王应允是真。因为前面讲过秦王对宝玉爱不释手,所以他绝不会眼看着宝玉被蔺相如抱着撞碎在柱子上,这也是蔺相如机智之处。他要求举行典礼,其目的有两个,一个是造成这样一种声势,让世人都知道秦与赵国以城换宝;另一个就是拖延时间,好派人把和氏璧及时送回国。

6、仔细读课文第8、9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蔺相如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机智与秦王展开斗争做到完璧归赵的?(学生自由发挥)

四、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个故事,齐读11—15自然段,思考问题:

1、“瑟”是什么?“缶”又是什么?

瑟——古时候的一种弹奏乐器。

缶——瓦制的器皿。(瓦罐)

2、谁提出渑池之会?为什么提出?

秦王提出渑池之会,目的是为了报复。

3、赵王决定怎么做?

赵王决定由蔺相如陪同前往赴约。

4、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

(秦王叫赵王鼓瑟并叫人记录,表示秦赵地位不平等,以此侮辱赵国。蔺相如逼秦王击缶,也叫人记录,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5、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蔺相如的勇敢与机智?

第13自然段中的最后三句话。

6、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把赵王怎么样?”

(因为秦王知道了赵国文官蔺相如和武官廉颇的厉害,所以他不敢把赵王怎么样。)

五、自学第三个故事。

1、学生按照上面两个故事的学习方法阅读分析第16—18段,画出重点词句。

2、检查自学情况:

(1)廉颇为什么不服气?

因为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2)“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句话表现了廉颇的什么性格特点?(反映了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的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弄清楚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及三个故事与整篇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3)蔺相如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避着廉颇?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原因?从这可以看出蔺相如的什么品质?

蔺相如尽量避开廉颇,为的是避免两人之间发生矛盾。

句子: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这段话表现了蔺相如识大体,为国家利益着想,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4)廉颇为什么“负荆请罪”?用文中的句子说说他是如何“负荆请罪”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廉颇的什么品质?

①因为廉颇居功自傲,与蔺相如闹不团结,而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处处避让廉颇。他的那些深明大义的话和处处避让的行为深深地感化了廉颇,使他觉得自己心胸狭窄、羞愧难当。于是去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②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③从这可以看出廉颇知错能改的优秀品质。

3、总结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将相之间产生矛盾。

经过:蔺相如处处回避、忍辱退让。

结果: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六、总结全文: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这三个故事,对大家有没有什么启发?

(我们要学习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和学习廉颇知错能改的精神,在平常的班级活动中,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才能把班集体搞好。)

七、布置作业:

1、复述这三个故事。

2、根据“负荆请罪”这个故事,写一篇至少400字的感想。

附板书设计:

起因:秦强大,欲骗取和氏璧

完璧归赵经过:蔺相如与秦王斗智斗勇(捧、退、靠、举)

结果:完璧归赵

起因:秦王要报复

相渑池之会经过:鼓瑟、击缶、拼了

结果: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和起因:廉颇不服气(居功自傲、性格直率)

负荆请罪经过:脱下、背上、上门请罪

结果:将相和

小学五年级最新语文教案篇13

一、教学内容:

教科版第五册35页。

二、教材和学情分析: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的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全诗字句发自肺腑,悲愤交集,真挚感人。三年级学生已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对于这样以叙述口吻写的诗,借助于注解基本读懂诗句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学生在以往的学习古诗中,往往至“理解诗意”而止步,因此造成对诗歌的感受力不强。这个年段的学生学习诗歌时需要在解释诗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即感受诗歌的意象,于诗中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并真正提高古诗文阅读欣赏水平。唯如此,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实现提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能较好地朗读诗歌,熟读成诵,会默写。

过程与方法:能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掌握诗词大意,把握诗歌内涵,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本诗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从而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感情低沉的音乐

五、教学过程:

《示儿》教学设计

课前口语训练,《满江红》导入该课。

师:

1、自由朗读《示儿》把诗读顺口。

2、借助下面的注释来理解诗句所要表达的含义,再来练读。

3、教师范读,从老师的朗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4、出示《示儿》视频。

5、按老师划分节奏练读。

6、找生读,齐读,(适当评价)

7、师生合作读。

师:用一个字来形容、来表达你读完《示儿》这首诗后的感受、感觉和情绪,你会选哪个字?

师:作者“悲”的是什么?“悲”从何来?

师:你怎么理解“万事空”?

师:那人死有哪些都成空了?那怎样才能把这句读好呢,我们应该抓住哪个字来读?你从中读出什么?

师:介绍战乱是背景。指导读好“悲”和“不见”两字。

师:想象,你就是陆游,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出示《秋夜出篱门迎凉有感》

师:指导读前句,“三万里”“五千仞岳”从后两句你读懂了什么?

师:想象……如果在沦陷区,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想说的?

师:多媒体出示《题临安邸》

师:同学们轻声地读一读这首诗,林升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什么?

师:带着不同语气指导读。(生气,伤心,愤怒)

师:诗人还是放心不下自己的祖国,哪怕只有一丝的希望。

多媒体出示三四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师:从这两句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用一个字概括是?(盼)你是从哪个感受到的?(无忘)

假如你就是陆游,你会怎样交待儿女呢?

师:他到死都盼望祖国能够统一,这说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师:导读《示儿》

师:读着读着,你终于认识了一个怎样的陆游呢?

师:此时此刻,你想对诗人陆游说些什么呢?请用你的笔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师:总结。用清末梁启超对陆游的评价结束。

板书设计:

示儿

(宋)陆游

悲盼

不见九州同北定中原日

爱国不变

小学五年级最新语文教案篇14

教学目标:

1、读通诗句:读准字音,书写自己认为比较难写的字,读出诗的节奏。

2、品读诗句:了解诗所描写的将士雪夜准备追敌的情景,由景入情,感受诗人对将士不畏艰险、英勇无畏气概的赞美之情。

3、发挥想象,叙写古诗。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由题入手,简要了解《塞下曲》以及诗人卢纶。

二、引入古诗学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今天,我们重点学习的是这六首《塞下曲》中的其中一首,第三首。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古诗(3遍),要求借助注释,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正音:这首诗中,有些字在读的时候需要注意,出示:单于、遁逃 、欲将 、轻骑,指导学生读准字音的基础上,了解字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2、自主选择比较难写的字词写在田字格中,并说说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

3、请个别同学朗读,纠正读音,读出诗的节奏。

三、理解诗意:通过读并借助注释了解诗所描述的一件事情。

这首诗究竟写的是什么呢?请你根据注释了解一下,然后,我们看看谁能把这首诗读成简单的一两句话:单于趁着夜色逃跑,将军率领轻骑追赶。(板书)

四、品读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1、 解读“夜”:夜晚、黑夜、深夜,此时的夜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夜?由夜黑、夜深、夜静,宿雁惊气感受单于逃跑时惊恐的心情与狼狈的样子。读出单于溃败的样子。

2、解读“满”:满字用在这里,写出了什么?由满感受到突如其来的雪很大,天气严寒,塞外环境恶劣,将士们不顾严寒,英勇无畏的精神品质。读出对将士的赞美之情。

五、叙写古诗。

1、诗读到这儿事情却还没有讲完,作者跟我们买了个关子?将士们最后究竟是追到了单于呢还是没有追到?(发挥你的想象来写一写,学生叙写并交流。)

2、这首《塞下曲》是通过描述将士雪夜追敌来展示将士英勇无畏的气概的,那么剩下的5首塞下曲又写了什么呢?课后同学们自己读一读,交流交流。

小学五年级最新语文教案篇15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援助、惟一、惋惜、一声不吭”等词语。对世界二战有所了解,认识法西斯的罪恶。

2.根据提示语,有感情地朗读人物语言,自主尝试以人物、事件、为纲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感受孩子们对法西斯的痛恨,对西班牙人民的同情。

教学重难点:

1.感情朗读人物语言,自主尝试以人物、事件、为纲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感受孩子们对法西斯的痛恨,对西班牙人民的同情。

教学过程:

一、回顾知识,出示图片,积蓄感情

1.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课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还记得吗?那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什么?(为了……为了……为了…… 让我们要和平,不要战争!)的确,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令人难以忘却!不仅是大人,甚至是孩子!媒体出示“战火中的孩子”一组照片,让学生感受战争的残酷,积蓄感情。

2.今天我们学习《六个孩子的故事》,出示课题,齐读。

二、介绍作者、背景,整体感知主要内容

1.课文的作者是捷克作者伏契克,教师介绍作者(详细见教参)

2.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学生交流有关二次世界大战,教师归纳补充: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1939—1945年期间以德国、意大利、日本轴心国为主的法西斯力量与以中国、苏联、美国、英国等同盟国为主的反法西斯力量之间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人类历规模空前的战争(中国学术界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止时间为1931年9月至1945年9月,而以1931年9月18 日“九一八”事变至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为“大战的序幕与爆发”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蔓延到亚洲、欧洲和非洲,参战国家多达61个,卷入战争的人口达17亿,动员的武装力量总人数超过1.1亿。参战国军队伤亡总数为5000万人以上,再加上平民,伤亡总数达9000万。参战国军费消耗总额为13520万美元,再加上财政消耗和物资损失,损失总数达40000 亿美元。

3.指名分节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课文描写二战期间,德国法西斯轰炸西班牙,远在捷克的六个孩子卖掉自己的心爱之物,捐钱到前线去援助西班牙人民的故事,反映了孩子们对法西斯的憎恨。)

三、读悟体会,感受情感

1.分组学习,阅读课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按照要求填表:

孩子姓名捐出什么物品当时的神态、动作

交流,板书完成表格。

2.学生自由再读课文,思考,这是一群怎样的孩子?从文中找到有关的句子来说明。(这是一群天真、可爱、贫穷、痛恨法西斯的孩子)

3.讨论:这是他们最宝贵的东西吗?既然是,为什么还要捐?指名回答。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挑选最能打动你的一句话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结合犹豫、庄严、一声不响、惋惜、惭愧等词语体会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

5.教师引到读课文,根据表格,自主尝试以主要人物、事件为纲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安东尼、甫兰杰克、罗达、依沃塞夫等)主要事件?(卖掉自己的心爱之物,捐钱到前线去援助西班牙人民的故事)。

(2)加上时间、起因、事件的意义用概括的语言归纳。

(课文描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轰炸西班牙,捷克的安东尼、甫兰杰克、罗达、依沃塞夫等六个孩子卖掉自己的心爱之物,捐钱到前线去援助西班牙人民。反映了孩子们对法西斯的憎恨对西班牙人民的同情。)

小学五年级最新语文教案篇16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的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2.学习用注意事物之间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模仿”、“显然”造句。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事情的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和猴子的联系而产生、发展、变化的。

教学难点

学生认识事物在发展和变化中,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动。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二)学习用注意事物之间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三)学习课文内容,练习用“模仿”、“显然”造句。

(四)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理解事情的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和猴子的联系而产生、发展、变化的。

三、教学难点

让学生认识事物是在联系和发展变化中,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动。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跳水》一文是谁写的吗?

(他是俄国的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他的一生写了许多作品如:《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跳水》这篇文章是托尔斯泰为我们小朋友写的,故事内容惊心动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二)学习第一段

请一名同学读一读第1自然段,其他同学想一想,作者在这一段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作者首先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起因。地点:在帆船的甲板上;人物:水手们和猴子;起因:大家取乐猴子,猴子放肆起来。)

什么是放肆?从哪儿知道它放肆起来?

(放肆的意思是任性,一点也不受约束。

一只大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

“显然”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起什么作用?

(显然是非常明显的意思。它在这里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人们拿猴子取乐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请同学到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来。

同学齐读第一段,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教师归纳板书,在风平浪静的环境中,人们在甲板上拿猴子取乐。

(三)学习第二段

自由读一读第二段。

边读边想:从哪些地方看出猴子越来越放肆?

读完以后用“△”标出描写猴子动作的词,用直线画出描写孩子主要神态的词。让学生动手、动脑,加深对重点词语的理解,体会作者写作的方法。认识事物是在不断联系和变化中发展的。

(猴子的动作:跳到、摘下、戴在、爬上、坐在、咬、撕、抓着、爬。

孩子的神态:哭笑不得、脸都红了。)

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其他同学想一想:这一部分主要写的是什么?

(猴子戏弄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猴子。)

学生边概括教师边板书:

什么是“哭笑不得”?孩子为什么哭笑不得?

(“哭笑不得”在这里是指被惹人发笑的猴子戏弄,生气也不是,笑也笑不出来。形容处境尴尬,不知如何是好。

孩子哭笑不得,是因为猴子摘了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而且动作很滑稽,惹人发笑,孩子受到猴子的戏弄,自尊心受到伤害,因此他哭笑不得。)

现在同学们体会一下猴子的动作,孩子的神态,同位子的同学互相配合一下表演出来。

(板书:哭笑不得脸都红了)

在此基础上,老师再叫两三组同学在台前表演。这样的情境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还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

(四)学习第三段

孩子受到猴子的戏弄,并不甘心,他不停地追赶,结果如何呢?请同学默读第三段。

要求学生在课本上继续标出猴子的动作、画出孩子的神态的词语。然后请同学回答问题。

(孩子的动作:逗、爬到、钩住、挂在,坐在、扭着、龇、咧。孩子的神态:气极了。)

请两名同学上来表演。

此时猴子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孩子看到此时的猴子又会说什么呢?

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使文章内容充实,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为下文的发展高潮做准备。

(猴子心想:帽子在这里,上来呀!你敢来拿吗?不行吧!不如我吧!

孩子会说:“你跑不掉的,我非抓住你不可。”;“等着瞧吧,我一定要拿回帽子!”)

猴子这样放肆,孩子已经气极了,什么是“气极了”?

(板书:生气到达了极点,不考虑危险的存在。)

请一名同学把孩子气极了这部分内容读一下。

听老师来读这部分,同学们闭上眼晴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

教师读完后,请同学谈一谈感受,重点理解这两句话:“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到横木头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使学生感受到孩子处境的危险。结合书中的插图想一想:孩子会不会失足?为什么他拿到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学生在读书、看插图的基础上要充分展开讨论。

(孩子会失足的。因为横木离甲板太高,只要他往下一看,就会吓得发抖,一紧张就会失去平衡,就非常可能失足跌落,直摔在甲板上。

因为他即使拿到帽子后,由于横杆很窄,所以他很难转身,如果退着往回走,更容易失足从横杆上摔下来。)

正在这时,甲板上有个人吓得大叫起来,孩子听到叫声,也意识到自己已经处在十分危险的境地,不由得向下一望,两条腿发起抖来。就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谁出现了?(板书:船长)

(五)学习第四段落

船长是用什么办法解救孩子的呢?我们一起学习第四段。

老师引读,学生接读。教师重点指导“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读出爸爸严厉强迫的命令口气。然后再让学生回答问题。

(爸爸用手中的枪逼迫孩子往海里跳。)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大家讨论船长让孩子“跳水”的方法好在哪里?

(孩子只有跳到海水中,才不会直接跌在甲板上摔死,才能将他从危险的境地中解救出来,从而保全他的性命。)

船长不怕海浪将他的儿子卷起吗?再读一读第1自然段。

(这一天风平浪静。)

什么是风平浪静?

(没有风,没有浪,水面上十分平静。)

让学生认识“风平浪静”在文中的作用,它是事情发生、发展、结局的前提。在这个特定的环境中事物不断地发展、变化。

孩子从危机时刻到转危为安,我们看到船长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板书:(机智、勇敢、沉着、果断)

这部分是文章的高潮,要引导学生及时归纳出文章的中心思想。认识《跳水》一文的主要人物是船长,而不是孩子与猴子。请一名同学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作者用了一个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比有什么好处?

(把孩子的身体比作炮弹。这样比喻更能说明横木离水面很高,跳入水中时像炮弹出膛一样猛。另一方面衬托出人们的紧张心情。)

“40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句中的破折号起什么作用?大家为什么觉得40秒钟已经太长了?

让学生充分读这句话,同位子的同学互相讨论讨论,然后再请同学回答。

(破折号在这里表示转折,显示出当时紧张的气氛和人们急切的救人心情。

40秒钟非常短,为了救人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说明人们的心情太紧张了,紧张得让人们难以忍受,巴不得马上就能救出孩子,每一秒钟都关系到孩子生命的安危。)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感受现场人们的心情。

(六)看板书总结全文

这篇文章故事情节紧扣事物之间联系的发展变化展开,开始由于“取乐”水手与猴子之间发生了联系。接着,事物的联系不断向前发展,变成了猴子与孩子之间的联系。这些联系在变化中达到高潮,孩子遇到了危险,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出现了,从而又与孩子发生了联系,最终使孩子平安获救,显示出船长的机智、勇敢、沉着、果断的优良素质。

(七)读全文,谈启发

学完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有理,都给以肯定和表扬。

比如:学生会想到遇到危急情况要像船长那样冷静果断地采取有效措施;

再如:做事要考虑后果,不能像那个孩子一样因一时生气而不顾后果。等等。

(八)解决课后练习4

用“模仿”、“显然”造句。

先理解“模仿”、“显然”的词义,然后再试着让学生说一说,议一议。

举例如下:

模仿:邻居家的小弟弟才二岁,爱模仿大人的动作,样子天真可受,常常惹得人们哈哈大笑。

显然:天空中乌云滚滚,雷声大作,显然要下雨了。

小学五年级最新语文教案篇17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生字,正确认读“罚”等5个生字。掌握“假”这个多音字。会写“落、荒、笛”等13个生字。认读“湿润、荒野、簌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花在绿草上跳舞的情景。

3.在阅读、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的意境。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教师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年—1941年),印度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鸟集》《眼中沙》《四个人》《家庭与世界》《园丁集》《新月集》《最后的诗篇》《戈拉》《文明的危机》等。

二、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1.读准下列字的字音。

荒笛罚假裳

2.交流、识记生字。

A.加偏旁记忆的字:荒—谎

B.换偏旁记忆的字:笛—油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湿润:潮湿润泽。

荒野:荒凉的原野。

狂欢:纵情的欢乐。

急急忙忙:心里着急,行动加快。

三、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指名同学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其他同学思考每一段讲了什么内容?教师相机指导。

3.说说每段的内容。

第一段(第1自然段~第2自然段):想象阵雨降落时,花儿在绿草地上跳着狂欢的舞。

第二段(第3自然段~第5自然段):想象雨来时,关了门在做功课的花朵们便放假了。

第三段(第6自然段):想象花孩子们在雨中穿着各色的衣裳,冲了出来。

第四段(第7自然段~第9自然段):想象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他们对准妈妈扬起了双臂。

四、朗读课文,画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

1.听教师朗读。

2.教师领读,学生齐读课文。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

4.同桌交流,说一说这些句子美在哪里?

5.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佳句。

6.让同学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大家共同欣赏。

小学五年级最新语文教案篇18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托尔斯泰的一篇精彩短文,记叙了发生在一艘环游世界归来的帆船上的惊险故事。文章通过描写孩子、猴子、水手、船长几人之间的微妙关系,来表现船长在危急时刻的机智果断,沉着冷静。同时告诉人们做事的道理。

二、设计意图:

本文用了大量的篇幅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其中最吸引人的还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两部分,因此,我把这两部分作重点教学,学会从文字表面读出背后的故事,同时结合课后习题,让学生明白文章要表明的中心:船长的冷静沉着,机智果断,遇事应该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三、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的生字生词,明白破折号所起的作用。

2、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3、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想象能力。

4、学习作者按事物的发展顺序叙述故事的方法。

5、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明白遇事应该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四、教学重点:

了解孩子、水手及船长在同一事件中的不同表现,从而体会船长的性格特点和处理问题的正确方法。

五、教学准备:

学生查找列夫··托尔斯泰的相关资料;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不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只要求查找关于托尔斯泰的资料。

(设计意图:学习这样的文章,如果提前预习就没有了跟随着事情一步步发展的激动紧张的感受,因此不要求孩子提前看课文。)

二、激趣导入:

1、孩子们,都看过福尔摩斯的故事吧,他之所以引人入胜就是一个个故事情节环环相扣,而且能从结果推断出故事的所有过程。今天,老师也为你们带来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出示故事结局即课文最后一段)

2、请一位同学为大家读一下。

3、你也做一回福尔摩斯,对于这段文字你有哪些疑问?又推断出文字背后怎样的故事?

预设:学生读出——①孩子遇到了危险,或者是从海中的轮船上掉下水的。

②四十秒都觉得长,可见当时情况一定非常危险,孩子的生命危在旦夕。(由此讲解破折号的作用)

学生疑问——孩子怎么会从船上掉进海里呢?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以及联系文本的想象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读书兴趣。)

4、到底是怎么遇险的呢?请大家看这一段。(发放印有第5段的纸张)

5、请大家默读这部分,说说你从文字中又读出了什么?(写上批注)

预设:学生读出——

①从“瞄准儿子”看出一定是情况非常紧急,要不船长是不会用枪对准自己的孩子的。

②从两次“喊”看出一定是离孩子很远,这个孩子一定在很高的地方,不喊是听不到的。同时也能看出船长当时也为孩子捏着一把汗。

③从船长两次说的话中可以体会到当时的情况太危险了,连着用了几个感叹号而且还在“喊”着“一!二!”

④从“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看出当时孩子已经非常危险了,一不小心都有可能掉下来。

6、请你“读”出文字背后的内容。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把关键的语句有感情地读出来,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彩之处。)

7、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看当时孩子所处的位置,直观了解情况的紧急。

8、读了这样的文字后,你的感觉怎样?(学生谈读后感受)

9、我也和你们一样,就感觉像是有一根绳子在牢牢地牵着我们一步步走进故事当中。下面我们就来全面地读一读这个故事——《跳水》。(板书课题)

10、能写出这样扣人心弦的故事的就是——列夫·托尔斯泰。(板书作者)

11、你对托尔斯泰了解多少请跟大家说一说。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的文学家。他的一生写了许多作品,如:《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前面我们还学过他写的《穷人》一文。)

12、请打开书,读一读这个完整的故事。

三、理清课文脉络

1、自由读课文。思考: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说一说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快速读故事,概括说一说故事的起因、经过、高潮、结果。

第二课时

一、回顾全文:本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二、继续学习课文。

1、故事中的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危险境地的呢?请以小组为单位就这一问题分析一下,然后派代表联系课文内容说明理由。

2、小组讨论上一问题。

3、交流上一问题。

预设:主要是猴子故意挑逗孩子的原因,还有水手拿孩子和猴子开玩笑的原因,也有孩子自己要面子,不知道控制自己的情绪等原因。

4、让我们先来看看猴子的挑逗,读课文第二段,找出猴子逗孩子的语句,用“△”标出描写猴子动作的词,用直线画出描写孩子当时的神态的词。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动脑,加深对重点词语的理解,体会作者写作的方法。认识到事物是在不断联系和变化中发展的。)

5、谁给大家读一读这些语句。(猴子的动作:跳到、摘下、戴在、爬上、坐在、咬、撕、抓着、爬。孩子的神态:哭笑不得、脸都红了。)

6、联系这些词语想象当时画面,想想孩子什么感受?

预设:被惹人发笑的猴子戏弄,生气也不是,笑也笑不出来。很是尴尬,感觉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伤害。

7、按照刚才的方法学习第三自然段,也是抓住猴子和孩子两个方面来谈。问题同第二自然段:①找出猴子逗孩子的语句,用“△”标出描写猴子动作的词,用直线画出描写孩子当时的神态的词。②联系这些词语想象当时画面,想想孩子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学习读书方法,能够通过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对课文内容有个全面的认识。在此也是训练孩子语言的感悟能力和根据语句联想的能力。)

8、回过头,我们再看船长,在那种时候,难道就只有用枪逼着孩子跳海这一条路吗?

9、学生就此问题讨论。

(设计意图:学生能够创新思维,去想更多的办法,尝试解决问题,从而也能让学生对船长的行为做出进一步肯定。)

10、请看黑板(板书——水手、猴子、孩子、船长),请你把他们的关系用一个字或词连接起来,简单总结全文。

(设计意图:理清文章人物之间的关系,深化本文表现的主题)

三、拓展延伸:

1、学习写作手法:

当我们一步步跟随作者走进故事时,已经被一个个精彩的环节吸引。你觉得最让你难忘的是哪一部分?(预设:文章的最后两段)可见一篇故事,最关键的是高潮部分,作者在这部分都抓住了人物的哪些方面来落笔的呢?(预设:语言、动作、神态等)

回忆《穷人》一课,作者又是抓住人物的哪些方面展开记事的呢?(人物的心理、语言、动作、还有环境的渲染等)为了让人物更适合故事的情节,运用的描写方法也是不一样的。我们的文章也要选择更适合表达中心的描写方法,同时在高潮处着重下笔吸引住读者,用细致入微的贴切的描写突出人物的性格品质。

(设计意图: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能够指导学生今后的写作。)

2、总结文章中心:

这篇文章给了我们很多启示,请你说一说。(预设:从孩子那里得到的启示是做事时要考虑后果,不能武断,不假思索;从水手和猴子那里得到的启示是开玩笑要注意火候,不要过分,不要伤害到别人的自尊;从船长那里得到的启示是在危急关头要沉着冷静、果断的处理问题。)

72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