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小学教案 > 语文教案 > 四年级 >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案

时间: 新华 四年级

教案通过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教师提供了全面而系统的指导。怎么写出优秀的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案?这里给大家分享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能独立认识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并积累“恭恭敬敬、生死置之度外”等词语。

2、了解“苏武牧羊”故事的内容。体会文中描写苏武言行句子所表达的含义,体会句子之间的关系,并尝试有感情地朗读。了解“旌节”所表达的含义。

3、感受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坚贞的民族气节。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西汉中期,为了和平,汉武帝派苏武为使者出使匈奴。那一年,苏武恭恭敬敬地接过汉武帝手中的旌节,离开长安——出示课文的第1小节;19年后,他怀揣着旌节又回了故里——出示课文的第6节

二、研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

比较第1和第6小节内容,发现“变化”。

1认真读这两小节,你发现写苏武出使前后内容有些什么变化?(学生交流时,出示媒体,相机介绍“旌节”——古代用彩色羽毛装饰的旗子。)

2自由读课文思考:19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因而产生如此巨大的变化?

了解苏武牧羊的内容,感受苏武“心坚如铁,毫不动摇”的爱国评价之心。

1自由读课文,简单交流“变化”的原因。

2学习第4节和第5小节,出示:苏武已受各种折磨。

(1)通过引读使学生继续感受总分的写作方法。感受苏武“心坚如铁,毫不动摇”的爱国之心。

(2)理解“生死置之度外”的意思。置:放;度:所打算或所计较的。“置之度外”连起来是什么意思呢?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中哪些具体的事例告诉了我们苏武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3学习第2和第3小节

(1)交流事例。u匈奴王硬说苏武参与匈奴内乱,要他认罪。苏武抽刀自尽,宁死不受辱。u匈奴王早已投降汉使卫律劝苏武投降,苏武痛斥卫律。

(2)指导朗读,深入体会。苏武出示说的两句话。请联系文章的内容和苏武的行为,尝试读出自己的体会。

①“我是代表国家的,宁死也不能爱侮辱!”过渡:苏武是怎样接过旌节的?教师补充资料:当时出使的使者或被除死,或倒在途中,无一人能生还。因此当苏武接过旌节时,就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

②“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汉朝的臣下,而今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u苏武是国家的使者,见了卫律似乎应该这样说:“我是汉人的儿子,我不会背叛……,不会……”u比较两种说法,有何不同?u后一句中“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这里的“我”指谁?(通过变换说话的角度,体悟苏武对背叛国家的叛徒的憎恨。)

4、补充李陵劝降的资料,深入体会人物形象。u李陵曾称苏武为“义士”,并说:“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引导学生读懂,“义士”的意思是——

5、小结板书。

(1)教师引读板书。

(2)思考:你有什么发现。

(3)在苏武的心中这“旌节”意味着——意味着——

三、感悟苏武“不变”的气节。

师:整整19年啊,这19所使苏武变成了满头白发的老人,这19年让旌节脱光了羽毛,一切都变了,然而什么没有变?

1交流。

2想像:苏武终于又回到了京城,此时此刻,他在心里大声呼喊些什么?

3想像:来迎接苏武的人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四、总结

媒体播放赞颂苏武的歌曲及出示词。

附板书:

整整19年匈奴苏武

心坚如铁、毫不动摇气节握抽刀自尽举旌节

痛斥卫律持忍受折磨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溢、添、拆”等12个生字;结合语境理解“洋溢,喧闹,冷酷”等词语的意思,并能复述故事梗概,把握故事的主旨。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理清故事的发展脉络。

3.从故事中体会“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的深刻含义,明白“与人交往要和善友好”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几次情节的对比来理清故事发展脉络。

【教学难点】

明白故事带来的深刻道理并运用到生活实际。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情境创设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故事导入:请同学上台讲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

导入语:同学们之前都看过哪些童话故事?谁上台给咱们讲讲《皇帝的新装》这个故事,你们从中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今天学习新的童话故事《巨人的花园》,看看学完之后你又有怎样的启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疏通文意)

1.读准字音,认识生字。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3.疏通文意:文中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简单复述。

(生回答并总结)(三)抓住重点,体会情感

1.请两名同学,一个扮演旁白,一个扮演巨人,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在读完之后,给予及时的朗读指导。

2.接下来请同学们4人为一小组,按照以下3个问题进行5分钟的讨论,也可以列提纲的方式进行讨论:

巨人几次斥责孩子们?

每一次孩子们又都是怎样反应的?

每一次都发生了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

最后结局怎样?

巨人最终明白了什么样的道理?

在讲的过程中,锻炼同学们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例如:理解“洋溢,喧闹,冷酷”等词语的意思。

3.请同学们齐读巨人明白的第9自然段,并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深刻含义。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把“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这句话让学生进行换句表达,增强表达能力的同时能够让这个道理深入孩子们的心里,并指导自己以后的生活。

(五)总结全文,回顾知识

请同学上台当小老师,总结本节课后所学习的内容,可以从字词、情感等方面来谈谈。

(六)课后作业

搜集其他童话故事来读一读,下节课与同学进行分享。

五、板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正确读写“恐龙、凶猛、鸽子、欣喜若狂、描绘、形态各异、轻盈、敏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3、有条理地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2、引导学生感悟课文语言的准确生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词语练习,激趣导入

1、(多媒体出示词语:小鸟蓝天恐龙)师:谁愿意来读一读大屏幕上的这些词语?(指名生读)

2、师:谁能任意选择其中的词语说句子呢?

3、师:在人们的脑海中,恐龙体骼庞大,小鸟娇小轻盈,它们之间似乎毫不相干。但是,近年来科学家们却有这样一个重大发现:(多媒体出示句子: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全班齐读句子。

4、师: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说、想问的呢?(鼓励学生质疑)

5、师: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来合作学习一篇新课文《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师板书,全班齐读课题)

二、认读生字,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划出生字词。

2、(大屏幕出示词语)学生开火车认读词语。

3、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互助理解,相机总结理解词语的方法。

三、解答质疑,理解感悟

(一)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师:读了课文后,课前的疑问有答案了吗?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交流,谁先来说说,恐龙的一支演化成了鸟儿,科学家们找到的依据是什么?

2、(多媒体出示句子)

20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顿时使全世界的的研究者们欣喜若狂。

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1)自由地读读这两句话,从中你体会到什么?从那些词语中体会到的?(理解“欣喜若狂”“点睛之笔”)

(2)指导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师: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证实了恐龙的一支最终演化成了鸟儿,那恐龙是如何演化成鸟儿飞向蓝天的呢?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想一想,恐龙演化成鸟儿经历了哪几个时期?每个时期有什么特征,用笔在书上划一划。(学生自学)

2、小组讨论学习。

3、全班交流:

(1)恐龙演化成鸟儿经历了几个时期,每个时期各有什么特征?读一读你划的句子。(学生回答,教师利用多媒体完成表格)

(2)你觉得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有趣吗?那现在就选择你喜欢的一个时期练习读一读,待会请你读给大家听。(学生练读,展示朗读)

(3)学生根据屏幕上的提示语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演化的过程说一说。

(4)师:课后把这个有趣的演化过程说给爸爸妈妈或小伙伴听吧!

4、师:了解了恐龙飞向蓝天的过程,让我们再一次认识到:(多媒体出示,全班齐读: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1)师:老师想把这句话这样改一改,行不行?(多媒体出示: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经过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2)师:课文中还有不少这样语句表达准确的句子,找一找,读一读。

5、全班齐读第四自然段。

四、教师总结全文。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字、词典自主识字,读准“见”在文中的读音,理解“从”、“遇”、“云”、“岁”等词的意思,积累古文中表示“说”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文,借助译文了解全文的意思。

3、理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意思。体会“余日勤读”的意思。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借助注释和字、词典以及译文了解全文的意思。

2、理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意思,体会“余日勤读”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

2、你是怎样理解这两个词的?

3、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课文的题目。看看课文,谁知道这篇课文选自于哪?

4、董遇是三国时期魏国有名的大学者,可谓学富五车。这段古文写的是他劝人勤学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

1、范读全文。认真听我读课文。

2、自渎全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导难读句;

三、再读懂意思

1、课文读通了。能否借助注释,根据译文内容,一句一句对照着理解古文的意思呢?

2、交流。

(1)“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者:的人遇:董遇云:说。古文中表示说的字还有哪些?

(2)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言:说见:现。出现,明白

(3)从学者云“苦渴无日”苦于没有时间干什么?

(4)遇言“当以三余。”“当以三余。”干什么?

(5)或问“三余”之意。或:有的人。回顾“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中“或”的含义,进行比较。

(6)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这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日:一天。时:时令岁:年。还有哪些词或者诗句中“岁“有年的意思?岁月、年年岁岁花相似、守岁句意解释:古时候下雨就没法下田地干活,所以也是空余时间。冬天,不种庄稼也有时间读书,晚上在家没有现代的娱乐活动,有多余时间读书了。

3、看了注释,读了译文,了解了古文,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谁能连起来说说这段古文的意思。

四、三读明道理

1、读通了古文,了解了意思,再认真读读这段古文,边读边想:关于“勤读”,你知道了些什么?明白了什么道理?

2、交流。老师点拨。

(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书读得次数多了,它的意思自然就明白了,不能只简单地读一、两遍。书读得次数多,这就是“勤读”啊!

(2)苦渴无日——不要总是“苦渴无日”,要善于挤时间读书。

(3)冬者岁之余,夜者这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这里的“冬者、夜者、阴雨者”就是董遇说的“三余”。这些剩下的时间用来干什么?(古时候,人们趁农闲的时间,一天中休息的时间来读书。)闲时读书,这也是“勤读”啊!董遇建议我们用“三余”来读书,而宋朝的大文学家欧阳修是利用“三上”来写课文。他们“勤读”“勤写”出示:余平生所作课文,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读句、理解、简单讲解。

五、拓展

1、董遇有“三余”,欧阳修有“三上”,同学们想想,你有没有“一余”“多余”可以用来看书呢?

2、小结:学了这篇课文后,希望你们不要以“苦渴无日”为借口不读书,而要借用你的“余日”或者片刻之时来读书。同时书需要反复阅读,才能理解。这也需要你善于挤时间来读啊!这就是“勤读”,也是课文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3、在古人勤读的名言中结束本课。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三国志的作者)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能用“一面……一面……”、“只好”造句。

3.感悟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不拘生活小节的品质及他关爱孩子、乐于和孩子相处的一颗心。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感悟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不拘生活小节的品质及他关爱孩子、乐于和孩子相处的一颗心。

教学难点:

1.能用“一面……一面……”、“只好”造句。

2.讨论爱因斯坦是不是一个伟大的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爱因斯坦,去看一看他和小女孩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2.请同学们根据上一节课的内容来说说看课文主要写了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几次见面?(三次)

过渡:今天,我们就从这三次见面中去看看爱因斯坦是个怎么样的人物。

二、第一次见面

1.请同学们默读1-3自然段,去找找第一次见面时的爱因斯坦是怎么样的呢?(指名回答)

2.出示:“蓄着一撮短而硬的小胡子,一双棕褐色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长着一头蓬乱的灰白头发。”“只见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趿拉着一双卧室里穿的鞋子。”(齐读)提问:从这些外貌描写中,你觉得爱因斯坦怎样呢?

(1)他为什么不刮胡子呢?为什么头发蓬蓬的呢?联系我们生活中怎样的人才会这样呢?原来他很不注意自己的形象。我们可以概括为“不拘小节”。(板书:不拘小节)

(师:如果我们直接说爱因斯坦是个不拘小节的人,你们会认同吗?可能不会相信,通过对胡子、眼睛、头发等细致的描写,会更加有说服力,更加生动形象,让我们仿佛看到了这样一位不拘小节的科学家。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2)爱因斯坦怎么把卧室里的鞋子都穿出来了呢?(引导学生回答,他可能思考问题太认真、太入迷,以至于忘了换鞋子。)

3.真是一个爱思考的人呢?在第一次见面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爱因斯坦很爱思考呢?(指明回答)

4.出示:他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什么。冷不丁被小姑娘一撞,他抬起头,友好地冲小女孩一笑:“对不起,小姑娘,是我不小心。”说完,又低头向前走去。

(1)什么是“一边……一边……”呢?就是同时进行两个动作。同学们,你们平时走路的时候会思考学习上的难题吗?不会,他可真是爱思考!(板书:爱思考)

(2)我来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爱因斯坦说的话。读的真好,你抓住了“友好地”这一提示语。被撞后的爱因斯坦还如此有礼貌,可见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宽容、平易近人)

(3)被撞后的爱因斯坦道歉后立刻低头向前走去,他急着干嘛去啊?哦,他又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中了,他真是爱思考,舍得不浪费一丁点时间。

过渡:小女孩回到家后,她的父亲听了这件事后是如何评价爱因斯坦的呢?“你今天撞着了当今世界上伟大的人!”

5.小女孩觉得爱因斯坦伟大吗?(不伟大)

出示:女孩直纳闷: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伟大的人”呢?

(1)谁能用陈述句的语气来说一说这句话呢?

(2)在小女孩的眼里,他只是一个连衣服都穿不整齐的“普通人”。

过渡:那么爱因斯坦会觉得自己伟大吗?下面我们自由地来读一读4-6自然段,看看爱因斯坦是如何评价自己的。

三、第二次见面

1.请两位同学来分角色朗读,一位同学扮演爱因斯坦,一位同学扮演小女孩。老师来念旁白。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爱因斯坦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要向爱因斯坦一样爱思考哦!

预设学生回答

(1)爱因斯坦明明是个伟大的科学家,但却不觉得自己伟大。他很谦逊诚恳。(板书:谦逊诚恳)

(2)在小女孩的眼中,任何人都只是身边的普通人,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这都是天真无邪的表现。

(3)然而成熟的爱因斯坦也跟着小女孩“胡闹”。出示: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装束,两手一摊,肩膀一耸,冲小女孩做了个鬼脸:“你说得对,我是不会对付衣服鞋子这类玩意儿,但愿你肯教我。”提问:通过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我们能感受到什么呢?(调皮、友善)(板书)也感受到了爱因斯坦对小女孩的喜爱。

2.提问:找一找第二次见面中用了哪些笔墨来写爱因斯坦不会穿衣服呢?

出示:他仍是衣衫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思考。

(1)衣衫不整是怎样的呢?引导同学们用第一次见面时的外貌描写来陈述。

(2)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思考。爱因斯坦真是一个爱思考的人。将“一面……一面……”与“一边……一边……”联系起来理解,都是表示两个同时进行的动作。请同学们联系生活也来试试造个句。

(师:为什么在这里不进行详细的外貌描写了呢?如果再写,就和上文重复了。在这一部分作者抓住了爱因斯坦的一系列小动作来突出他不拘小节、爱思考之外的友善和调皮。)

过渡:爱因斯坦虚心地像小女孩请教穿戴要领,他只是随便问问的吗?不是,他真的去做了,我们来看看他们第三次见面的情况。

三、第三次见面

1.小女孩对爱因斯坦说的穿戴要领有用吗?(有用)

出示:“小姑娘看见他的时候简直吓了一跳,他整个变了一个人,按小姑娘说的那样穿戴的整整齐齐。”提问:从这我们可以看出爱因斯坦不仅友善、调皮,而且真的去认真听取了小女孩的话,他真是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2.请同学们呢快速浏览课文第6自然段,读一读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对话,想一想这两个人仿佛是什么样的关系啊?(朋友)

3.一个严谨的科学家能和一位天真可爱的小女孩成为朋友,可见这位科学家非常的友善、有童心,同时也可以看出爱因斯坦对小女孩的喜爱。

过渡:就因为爱因斯坦保持着一颗童心,所以他们两成了好朋友,这极大地引起了小姑娘的母亲的好奇心,她不知道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和一个普通的小女孩有什么共同话题。

四、总结延伸

1.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聊些啥呢?

出示:“她教我怎样穿戴,怎么样放东西和布置房间。我呢,什么也帮不了她,只好教她做数学作业。”

提问:什么是“只好”呢?就是除此以外什么都不会做了。可爱因斯坦真的什么都不会做了吗?不是的,因为他非常的谦虚。

2.小女孩的母亲之所以好奇是因为把爱因斯坦看成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学了这篇课文后,你觉得爱因斯坦伟大吗?(自由发言,言之有理既可)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对,爱因斯坦是伟大的,但不是因为他是一个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而是因为他身上闪闪发光的品质,他爱思考、生活不拘小节;他谦逊诚恳、友善调皮,拥有一颗童心;他善于和小朋友相处,十分喜爱小朋友……这些品质让他变得伟大。

3.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旨在通过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相处过程来体现爱因斯坦的伟大之处。在我们平时的写作中我们也可以学习作者的写好,通过一些外貌、动作、语言描写把人物写得更加生动形象。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补充习题》

2.课后多读读一些写人的文章。

板书设计: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爱思考不拘小节

谦逊诚恳友善调皮有童心

“伟大”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语。

2、学生在熟读课文的过程中感受到九寨沟的秀美与神奇,受到美的熏陶,激起对大自然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四段。

4、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句段,结合在课内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能给风景图片配上一两句解说词。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作者描写九寨沟美景所用的方法,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结合在课内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能给风景图片配上一两句解说词。

课时划分: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教师饱含深情地述说:“同学们,在中国,风景秀美的旅游胜地多如繁星,九寨沟就是其中最闪亮的一颗。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和画一样的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九寨沟的神奇与秀美。相信大家读了这篇课文,一定会被美妙绝伦的九寨沟所陶醉、所感染。”展示九寨沟美丽风光的图片。(板书:九寨沟)生齐读课题。

二、学习第二、三段:九寨沟水美山美

1、初步感知课文。

师:大家想去吗?让我们边看课文边听录音,跟着书中的导游来感受一下九寨沟的美丽风光吧!

师:你读了课文,欣赏了九寨沟的美景,有什么感受?

生:九寨沟真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生:九寨沟真像一个魔术师。

生:九寨沟真是一个迷人的人间仙境。

……

(板书:迷人人间仙境)

师:同学们听了课文,感受可真多呀!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它那迷人的景色。

师: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想你最喜欢九寨沟哪儿的美。这些美都表现在哪儿?找到句子用直线画下来。

学生交流谈体会。(随机出示图片、出示句子、圈画关键的词语。)

2、感受九寨沟水的色彩斑斓。

师:你觉得九寨沟美在哪里?

生:我觉得九寨沟的湖水很清澈,色彩斑斓,很美。“水晶晶亮亮的,乳白色、深蓝色、翠绿色、橙黄色……令人叹为观止。”(出示这句话的字幕和图片)

(1)“叹为观止”是什么意思?

(2)积累这类表示颜色的词语。

(3)学生练读,感受九寨沟的湖水很清澈,色彩斑斓。

(板书:水色彩斑斓)

3、感受九寨沟山林的绚丽多彩。

生:我喜欢九寨沟的山林。“松杉青绿,椴木浅黄,朱紫的是山杏,殷红的是枫树,还有无数山花和野果,把沟沟岭岭点染得绚丽多彩。”(出示字幕和图片)

(1)理解“绚丽多彩”。

(2)你还知道什么颜色呢?

(3)朗读体会树林色彩绚丽多彩。

师:同学们,九寨沟的水晶晶亮亮、色彩斑斓,山林绚丽多彩,真是美不胜收!你们想把它记下来吗?

①自由练读。

②齐读。

③背诵。

(板书:山绚丽多彩)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四段:深秋的九寨沟

师:九寨沟山美水美,然而深秋的九寨沟更是变幻莫测,它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变换着不同的天气和感觉。让我们一起来朗读,感受深秋的九寨沟吧!

生:齐读。

师:“天气多变”表现在哪里?

生:“天气多变,一会儿晴,一会儿阴,一会儿雨,一会儿雾,也有同时出现东边云雨西边晴的现象。”

师:“一会儿……一会儿……”表示什么?

生:变换快。

师:练习用“一会儿……一会儿……”说话。

生练习说话。

师:“天气变,感觉也变”表现在哪里?

生:“雨水洗过的九寨沟,像一幅水粉画;阳光沐浴着的九寨沟,像一幅油画;云雾缭绕的九寨沟,又像一幅国画。”

(出示三种情况下的九寨沟图片)

看图感受九寨沟神奇的美。

练读体会九寨沟迷人的美。

用“像……像……又像……”说话。

师:这么美的景色,这么美的句子,你们愿意记住它吗?

自由练读。

齐读。

背诵。

(板书:天气变幻莫测)

四、知识延伸

1、查找资料。

(1)九寨沟的水为什么会呈现不同的颜色?

(2)九寨沟为什么会出现东边云雨西边晴的现象?

2、学做小导游。

(1)我们来为旅游公司写介绍九寨沟的广告语或导游词吧。

(2)为课后的风景图片配解说词。

板书设计

5迷人的九寨沟

迷人水色彩斑斓

山绚丽多彩

天气变幻莫测人间仙境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案篇7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童话那动人的故事和优美的语言,总能把我们带入美好的情境,使我们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今天,我们就将进入童话单元的学习。齐读课题,提问。

学情估计:

学生会提到巨人的花园是怎样一座花园?这个问题,教师以此展开教学。

〖学习课文

一、粗读感知

1、自读课文:

要求:采用比赛等方式,让学生仔细读课文,并作简单的批注。

2、谈谈读后的感受。

3、认读生字

二、重点阅读,体会道理

1、再读课文,思考:

这是怎样一座花园?

学情估计:学生会说这是一个美丽的花园,这是一个神奇的花园……

2、从哪里看出这个花园很美丽,很漂亮?

3、能通过你的朗读来让大家感受到这个花园的漂亮、迷人吗?

注:在这里,教师指导学生反复阅读,方式要多样,如:赛读、品读。

4、为什么又说这是一个神奇的花园呢?

方法:学生再次读课文,并自己做简单的分析,教师巡视指导。

⑴第6自然段:

春天到村子里时,巨人的花园还是隆冬。

①反复读3、4句,要读出村子和花园不同景色所蕴涵的不同情感。

②同是春天巨人的感受是什么?想象孩子们又在做什么?

学情估计:如果学生能说到孩子们想到他们的乐园──花园里去,教师可以点拨:巨人在里面日子过得并不好,孩子们也想进去玩,现在最好的是什么?

⑵第7自然段:

孩子们在时,花园草翠花开;孩子们离开后,花园冰雪覆盖。

①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②体会“与此同时”。

③朗读本段。

⑶第8、9自然段:

小男孩用手摸了一下树枝,桃树开花了,巨人明白了其中的原因。

①巨人终于明白了,他究竟明白了什么?

②讨论:“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是什么意思?

5、句型训练,理解中心:

⑴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

⑵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注:要结合讨论的结果,让学生体会,教师要引导。

⑶反复阅读这两句话,在读中深化感受。

三、学习生字

1、认读要求学会的生字。

2、师板书左右结构的字:

溢、墙、牌……

方法:先让学生自由识字,再汇报交流,教师根据出现的情况做有针对性的讲解。

需要重点讲解的字:

溢:满;拆──折。

3、指导书写:

“酷”左右差不多,其他的是左窄右宽。

4、学习剩下的生字“允、覆、”:

“允”和“充”可辨析,“覆”的上面部分同“西”辨析。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快乐需要和大家一起分享,不然,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请大家结合上节课你所懂得的道理来说一说。明白了道理,那你还有不懂的问题吗?请大家再读读课文。

〖学习新课

一、解决细节问题

1、自读课文:

要求:提出不懂的问题。

2、全班交流:

需要指导的有:

⑴花园里常年洋溢着孩子们欢乐的笑声:

方法:洋溢是什么意思?可以换成哪个词语?(荡漾)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⑵不知怎么,巨人看着他的眼神,心里感到火辣辣的:

方法:巨人为什么感到火辣辣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回答,必要时要引导。

⑶巨人第一次感到了温暖和愉快:

方法:从第一次你体会到了什么?

二、想象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说、写

1、读课文,要求:看在读什么地方时脑袋里会出现相应的画面。

读写结合的点:

⑴巨人推倒围墙前后的情景。

⑵巨人生活在隆冬中的情景。

⑶孩子们在花园中玩耍的情景。

⑷巨人和孩子们一起生活、玩耍的情景。

……

2、交流汇报:

建议:学生说的时候,要进行语言规范性的指导,同时要引导学生尽量用积累的好词佳句。

3、把刚才说的写下来。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语言积累:

抄写喜欢的句子段落。

本课小结:

童话读起来不仅有趣,而且还能让我们明白许多道理,以后可以多读读,在后面的活动课上我们要举行一次讲童话、演童话的比赛。推荐童话:《豪夫童话选》、《一千零一夜》等。

〖板书设计

9、巨人的花园

分享

冬────────────春

(孩子)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运用工具书、联系课文内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清课文顺序,知道这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3、了解西门豹为民除害的事迹,知道他是我国历一个敢于破除迷信,为民办实事的好官。

教学重点

了解西门豹是怎样为民除害、破除迷信的。

教学难点

西门豹破除“为河伯娶媳妇”这一迷信的`办法妙在哪里。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距今2000多年的战国时期,有一位地方官名叫西门豹(板书,并注意“豹”字的写法),西门豹,姓“西门”是个复姓,名“豹”,是战国时期魏国人。他是历的政治家、军事家,曾立下赫赫战功,同时,他又是一个无神论者。在他为官期间,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虽然他官职很小,却一直被人称颂。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让我们通过课文学习来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引疑:

师:请同学们自由课文,读完后仔细思考:课文讲了怎样的一件事?

三、合作探究、美读课文:

(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西门豹初到邺这个地方,看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究竟是什么原因呢?面对这样的景象,他立即展开调查。

1、小声读1-9自然段

(1)画一画:西门豹几次问话的内容。

(2)读一读:老大爷是怎样回答的。

2、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为:

(1)巫婆官绅给河伯娶媳妇

(2)年年闹旱灾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师:西门豹已经知道了原因,但是他却故意说——(生读:“这样说来,河伯还真灵啊。下一回他娶媳妇,告诉我一声,我也去送送新娘。”)

西门豹到底有何打算呢?那么他此行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1、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看一看西门豹是如何设计破除迷信的?你认为西门豹破除迷信的方法巧妙吗?妙在哪里?

2、小组讨论、交流。

3、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适当引导,重点研读四个重点句,品析词句,边读边体会西门豹的将计就计。

A、他回过头来对巫婆说:“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巫婆去跟河伯说一声,说我要另外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说完,他叫卫士抱起巫婆,把她投进了漳河。

巧妙之一:安排周密。西门豹先是以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为由,救出了新娘,同时又派巫婆去跟河伯“说一声”,这样做既保护了新娘,又惩办了巫婆。(板书:救出新娘、惩治巫婆)

B、等了一会儿,西门豹对官绅的头子说:“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说完,又叫卫士把那个人投进漳河。

巧妙之二:不动声色。西门豹假装客气,“麻烦”那些恶人去跟河伯“说一声”,在不动声色中坚决地将他们扔进漳河。(板书:惩治官绅)

C、西门豹回过头来看着他们说:“怎么还不回来,请你们去催催吧!”说完又叫卫士把他们扔下漳河去。这些官绅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跪下来磕头求饶,把头都磕破了,直淌血。

巧妙之三:假戏真做。西门豹自始至终严肃认真地演好“送送新娘”这场戏。西门豹很客气地“请”官绅们去催巫婆和官绅头子回来时,官绅们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磕头求饶”。西门豹等了很长时间才让他们回去,目的是要吓唬那些官绅们,警告他们不许再为非作歹。(板书:破除迷信)

D、西门豹说:“好吧,再等一会儿。”过了一会儿,他才说:“起来吧。看样子是河伯把他们留下了。你们都回去吧。”老百姓明白了,巫婆和官绅都是骗人的。

总结:西门豹将计就计,不动声色,假戏真做。设想一下,如果不用这种办法,按照常理下禁令,抓巫婆,对官绅头子治罪,相比较哪种方法更好、更有效?

(这个故事发生在2000多年前,当时的科学不发达,许多人都非常迷信,使人们自然而然地破除了迷信,比劝说、命令不知好多少倍!)

4、指名分角色读这部分。

(三)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送走了巫婆和官绅,破除了迷信,解决了主要问题,解除了老百姓的精神枷锁。要想彻底改变邺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状况,还有一个什么问题没解决?他还做了什么?

引读……“西门豹发动老百姓开凿了十二条渠道,把漳河的水引到田里。庄稼得到了灌溉,每年的收成都很好。”从这里,你觉得西门豹还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深化专题,体验情感:

1、小结提升:西门豹用什么计策来惩治他们的?在三十六计中叫什么计?(将计就计)还可以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你能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1)以迷信治迷信破迷信;

(2)以巫婆、官绅的河伯娶媳妇办法来惩治他们。

2、补充题目:()的西门豹

总结:这个故事虽然发生在两千多年前,可流传至今,人们会永远记住这个成功治邺的县官——西门豹。

五、作业布置:

知识性作业:摘录西门豹言行巧妙的语句。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案篇9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了,我们已经学过了不少童话,童话有动人的故事,优美的语言,总能把我们带入美好的境界,使我们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英国作家王尔德的童话。请读题目(事先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两次)

二、初读感知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记住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思考一个个问题:你觉得故事中的花园是一个怎样的花园?

(生各自读课文)

师:谁能把这些词语念下来

(3生逐排读词语后全体齐读,师订正“拆除”的读音和“火辣辣”ABB式词语的变调。)

师:读了课文,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花园?

生1:这是一个漂亮的花园。

生2:这是一个美丽的花园。

师:美丽的花园也就是一个漂亮的花园。

生3:这是一个鲜花盛开的花园。

师:鲜花盛开的花园也就是一个美丽的花园。

生4:这是一个神奇的花园,这是一个……

师:为什么说这是一个神奇的花园?

生4:我从第三自然知道。

师:是从课文中知道的。

生5:这是一个变化多端的花园。

师:哦,还是一个变化多端的花园。

三、精读感悟

师生:这是一个美丽的、漂亮的、神奇的、变化多端的花园。

师:那你能用课文中的语句说一说这个花园的神奇、变化多端吗?根据老师的提示,再读读课文,然后跟同桌说一说,讨论讨论。

(生各自读课文。)

师:当巨人外出的时候,孩子们在花园里玩耍的时候,巨人的花园-----------

生6:很美丽。

师:你能从课文中找出花园美丽的语句吗?

(生说不清)

师:当巨人外出时,花园很美丽,课文的`哪些语句写出来了呢?

生7:我从第一段感受到,“那里春天鲜花盛开……冬天白雪一片……”我从这句话感受到花园很漂亮。

师:你是从具体语句中感受到花园很美丽。(点击出示学生读的句子)

师引读:春天是……夏天是……冬天……

(指名读、齐读)

师:读书不仅要读在口里,更要读在心里,读着读着,我们仿佛来到了花园,这时候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生8:我仿佛看到了许多小草从地里偷偷地钻出来,还有----------

师:还可以说闻到了什么。

生8:我还仿佛闻到了花飘出来的香味。

生9:走进花园,我仿佛看到了小朋友们在大树下乘凉,仿佛听到了小狗汪汪的叫声,仿佛闻到了水果的香气……

师:花园里可能还有果树。

生10:我仿佛看到了农民伯伯在收割庄稼。

师:这是在哪里呀?

生齐:是在花园里。

生11:我仿佛看到花园里下了雪,风呼呼地刮着,闻到了-----

师:闻到了什么?(生说不出)闻到了水果的香味。

师:我们看到花园里不仅有美丽的风景,还有小朋友们在玩耍,所以呀------

生齐:到处洋溢着欢乐的笑声。

师:“洋溢”可以换上什么词?

生12:可以换成充满。

师:我们把充满换进去读。

(生齐读两次)

师:所以呀孩子们在花园里生活、玩耍感到非常----

师生齐:欢乐、幸福

师:可是当巨人回来,拒绝孩子们支玩耍的时候,花园变得--------

生13:当巨人回来,不许孩子去玩耍的时候,花园变得清静了。

师:哦,花园变得清静了,因为没有了孩子。

生14:花园变得北风呼啸,刺的寒风吹拂着。

师:这时候你觉得怎么样?

生14:非常寒冷。

师:还可以说花园变得怎么样了?

生15:花园变得茺凉了。

师:当巨人不许孩子们到花园里去玩的时候,花园就变得清静、寒冷、茺凉了。那么你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生15:(读句子“但不知为会么……”)我从这里感受到花园非常寒冷。

师:这个时候外面是什么季节了?(生说:春季)巨人的花园还是冬天,而且是天天雪花飞舞。巨人在这样的花园里感到非常-------

生齐:孤独、寒冷。

(齐读句子)

师:难怪巨人裹着毯子------

(生接读以下的句子)

师:在没有孩子的花园里非常寒冷,非常冷清。可是当孩子悄悄进入花园玩耍时,花园又怎么样了?

生16:变得草翠花开了。

生16:花园又有了春意。

师:有了孩子,花园又有了春意,你能读出课文中的这些句子吗?

(一生读出后师出示句子再由学生齐读)

师:当孩子们偷偷进入花园玩耍时,花园又充满了春意,可是当巨人把孩子赶出花园时,花园又变得怎么样了?

生齐:寒冷、荒凉。(师出示句子后生齐读)

师:当孩子们被巨人赶走花园又变得荒凉、寒冷了。这真是一个-------

师生齐:神奇、变化多端的花园。

师:同样的花园为什么会有这们的变化呢?

生17:因为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师点击出示: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师: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有孩子的地方就有春天,有孩子的花园里面常年洋溢着孩子们欢乐的笑声。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笑声使花园变得生机勃勃,所以-----

生齐: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师:当巨人回来,不许孩子们玩耍时,花园就变得-----

生齐:寒冷、荒泠。

师:所以我们说----

生齐: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师:当巨人看到孩子们钻进花园,又把孩子们赶走时,花园又变得----

生齐:寒冷、荒凉。

师:这是因为----

生齐: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师:可是巨人明白吗?

生齐:不明白。

师:巨人面对孩子们一次一次地进入他的花园,他却一次又一次把孩子们赶走。请拿出铅笔找一找,巨人一次又一次地对孩子们的态度怎么样。也可以在旁边作上批注。(生各自默读并划句子)

师:当孩子们第一次进入花园玩耍的时候,被巨人发现了。巨人的态度怎么样?

生18:当时巨人开始是很生气(读出有关的句子)

师:巨人发现孩子们到花园里玩耍,感到----

生齐:很生气

(指名读出巨人说的话)

师:谁允许你到这儿来玩的?能说得明白点吗?

生19:没有人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玩的。

师:当时他是怎么想的?

生19:这花园是我的,我不准你们到这儿来玩,你们就不能来。

师:这里的‘谁’换成什么?

生20:我

师:也就是我不允许你们到这来玩。你能当当巨人来说说这一句话吗?

(1生感情读巨人说的话)

师:听到这巨人生气的话后,孩子们被赶跑了,巨人还怎么做?

生读巨人怎么做的句子

师:当孩子们又偷偷地溜进花园玩耍时,巨人的感情怎么样?

生21:发脾气

师:想象一下,巨人会怎样发脾气?

(学生想象说话)

师:巨人不仅发脾气还会训斥孩子们,读读训斥的话。

(2生分别读句子后齐读)

师:孩子们听到训斥就------

(生接说文中的句子)

师:巨人发现还有一个小男孩没走时,他说-------

(学生接读文中的句子)

师:斥责是什么意思?

生22:责备的意思

生23:大声责备。

师:怎样大声责备?

生:就是严厉责备。

师:你能大声责备吗?

(3生读后齐读)

师:刚才巨人先是生气地对孩子们发脾气,后来是训斥孩子们,现在又是大声斥责,巨人的态度一次比一次-----------

生齐:生气、凶

师:巨人越来越生气,现在请你们再读读巨人言行的句子,你觉得是一个怎样的巨人。(生读相关句子)

师:你觉得是一个怎样的巨人?

生1:这是一个自私的巨人。

生2:这是一个讨人厌的巨人。

生3:这是一个很爱花的巨人。

生4:这是一个很凶的巨人。

生5:这是一个冷酷的巨人。

生6:这是一个任性的巨人。

生7:这是一个不会分享的巨人。

生8:这是一个霸道的巨人,自己有花园不想让人们进来。

师:这个自私的、霸道、冷酷的巨人就像一年四季中的-------

生齐:冬季

师:给人带来------

生齐:寒冷

师:孩子就像是一年四季中的-------

生齐:春季

师:给人带来------

生齐:温暖。

师:这个小男孩可能会对巨人说什么?

生:巨人你太自私了,这么大的花园只有你一个人玩。

生:巨人你太自私了,应该学会分享,做个无私的巨人。

师:与别人分享你的快乐,做个无私的巨人。

生:带来严冬的是你,你要知道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与人分享是快乐的。

师:巨人听到了小男孩说的话,又看见------

(生齐声接读句子)

师:这时候,巨人终于明白了------

生齐: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师:巨人明白了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他告诉孩子换来寒冷的是我——

师生齐: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

师:巨人终于醒悟了。醒悟了的巨人不再------

生:自私、冷酷、任性、霸道。

师:他和孩子一起分享花园,和孩子们成了好朋友。齐读最后一节

(生齐读最后一节)

四、总结延伸:

师:巨人感到无比快乐,无比幸福;孩子们也感到幸福、快乐。所以我们说(点击出示)

生齐: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师:巨人明白了(点击出示)------

生齐:快乐要与人分享。

师:一个人的快乐是你一个人的。要把你的快乐与大家分享。所以我们说-----

生齐:快乐应该和大家一起分享。

师:要把一个人的快乐变成大家的快乐。

(下课)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案篇10

教学年级:小学四年级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兴趣的部分。

2.有条理地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3.体会文中准确的语言。

4.激发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学情分析: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对科学有浓厚的兴趣,但并未接触太多的科学知识,教学本文应结合这一实际展开教学。

对于恐龙的演变过程,学生知之甚微,所以抓住重点段落,采用合作交流的方法学习是本文教学的突破点。

在语言文字的体会上,应加强训练,在训练中体会语言的准确生动。

教学重点:恐龙的演化过程。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整体感知。

1、请看老师写一个词语,大声读出来。(板书:恐龙)

2、请看一组图片,并大声叫叫它们的名字。这些恐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恐龙能飞,你们相信吗?(板书:飞)

3、根据课题质疑。

①只有有翅膀的鸟儿才能飞,恐龙怎么能飞呢?(板书:恐龙、鸟儿)

②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

③他们为什么要飞向蓝天?

④哪些恐龙飞向蓝天?

二、把握演化过程,深入揣摩词语。

一)学习一二自然段,体会用词准确。

1.学习第一自然段。(在一生读、评价读、分角色读中想象恐龙、鸟儿的样子)

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一支”指恐龙的某一分支,而不是全部;“漫长的演化”指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过程,而不是突如其来的变化。)

2.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了解这一科学发现的大致过程。

②抓住重点句理解: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张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画卷”古生物学家漫长的研究历程与取得的成果;“点睛之笔”指最重要、最关键的内容。带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的发现,为研究工作者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加速了这项研究的进程。因此说是“点睛之笔”。

二)释疑: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学习三、四自然段)

1、学习第三自然段。

2、合作学习第四自然段。

①自由读课文,说说这一段介绍的是什么?(介绍的是亿万年前恐龙的庞大家族。)

②根据课文内容和表格的提示,与小组合作填写下面的表格。

恐龙的庞大家族

繁衍生息情况

时间

特点

第一种恐龙

两亿三千万年前

大小似狗,形态像鸵鸟

形态各异的

庞大家族

数千万年后

有些两足奔跑

有些四足行走

有些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

有些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

有些凶猛异常,茹毛饮血

有些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

(其中的)

猎食性恐龙

数千万年后

身体渐小,越来越像鸟类

骨骼中空,身体轻盈

脑颅膨大,行动敏捷

前肢渐长,像羽翼,会怕打

体表长出羽毛,无鳞片或鳞甲

转移到树上生存,渐渐具备滑翔、飞行能力

③引读:整体感知恐龙的进化过程。

④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把这样一个庞大家族清晰有序地介绍给我们的。(按照时间顺序)(板书:两亿三千万年前、数千万年后)

⑤回答开始提出的问题:在这个大家族里,哪种恐龙经过演变飞上了天?他们为什么要飞向蓝天?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小结:作者按时间顺序讲述了恐龙的演化过程,先讲了两亿三千万年前第一种恐龙大小、形态、行走方式;接着介绍了经过数千万年之后,它的后代繁衍变化、形态各异的情况;最后讲他们其中的一支猎食性恐龙变成了天之骄子,飞向了蓝天。

3.学习第五自然段。

1.齐读课文,说说科学家们又有怎么的愿望?(希望那个找到更多、更充分的证据,重现恐龙飞向蓝天这一历史进程。)

2.谈谈你对“科学家们希望能够重现这一历史进程”这个句子的理解。

三.总结概括全文,唤起对科学的兴趣。

1.学了课文,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还想了解哪些知识?或者你还想给自己布置什么作业?

2.播放电影《恐龙》片段。

3.总结:科学家们经过百年的努力的研究,帮助我们了解了体态本中的恐龙最终变为轻盈灵活的鸟儿的演化过程,这一切凝结着他们多少宝贵的心血啊!但他们并没有就此停步,心中仍然有更为美好的愿望——重现这一历史进程。同学们,也许我们中间就会有一些人,将来能用自己对科学孜孜不倦的追求,重现恐龙演变成鸟儿的这一历史进程。

板书设计:

31.飞向蓝天的恐龙

恐龙鸟儿

两亿三千万年前

数千万年后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认识“构、芍”等11个生字,会写“构、饰”等15个字,正确读写“屋檐、构成、装饰”等17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画面,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3、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和乡下人家最密切相关的景物来抒发感情的表达方法。

4、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画面,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构、芍”等11个生字,会写“构、饰”等15个字,正确读写“屋檐、构成、装饰”等17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理清课文层次,归纳课文描写的乡下生活的场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回顾古诗:同学们,乡村生活是美好的,像一幅画卷,一起回忆一下古诗《宿新市徐公店》、《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清平乐村居》。

2、导入新课:还有一位老人,他离开家乡几十年了,后来终于又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当看到家乡的美丽景色,禁不住写下了这样一篇美文——《乡下人家》,请齐读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遇到生字要借助拼音读一读。

2、认读生字新词。

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构、饰、蹲、率、倘、眠”。

教师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指导,学生仿写。(“构”是左右结构,右边是“勾”,不要写成“勺”。“蹲”是左右结构,右边“尊”中的短横一定不能忘记写。)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作者用一句话概括了他眼中的乡下人家,请用横线画出来。(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2、通读课文,作者介绍了哪几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请简单概括一下。(瓜藤攀檐图、鲜花绽放图、雨后春笋图、鸡鸭觅食图、院落晚餐图、秋夜睡梦图。)

四、关注有新鲜感的语句

1、自由朗读课文,并用直线画出表现独特、迷人风景的句子。

2、把自己感兴趣的段落和同组同学交流,并进行批注。

五、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抓住关键语句,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乡村生活的美好。

2、学习作者抓住乡村景物的特点,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2、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乡下人家的独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看看乡下人家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二、品读课文,感悟体会

(一)整体品读。

1、乡下人家的一幅幅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2、读句子,抓住关键词语理解体会。(独特、迷人)

3、课文围绕乡下人家的独特、迷人描写了哪些乡村风景,你最感兴趣的一处是哪里?

(二)根据学生的沟通,依次进行品读感悟。

1、品读第1自然段。

(1)要求:哪些同学被屋前瓜架吸引住了,就请站起来、读出来。

出示课件:“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2)那你能说出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吗?(对比)

师:对比之下,瓜架让人觉得——

生:可爱多了。生机勃勃……

师:同学们,这是我们今天游览的第一站——乡下人家屋前瓜架。谁想来说说自己的感受。(指名学生说)

2、品读第2自然段。

过渡语:乡下人家不但屋前有别有风趣的瓜架,门前还有令人眼前一亮的鲜花绽放。

(1)课件播放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的图片。

师:你能用哪些优美的词语来形容如此美妙的画面呢?

生:百花齐放、芬芳扑鼻、鸟语花香、五彩缤纷……

师课件出示句子:“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学生齐读)

师:“朴素”和“华丽”本来是一对反义词,但用在这里毫无违和之感。乡村的花随意地种在门前的场地上,不像城市里的花有漂亮的花盆、花瓶来衬托,有美丽的彩纸来包装,因此可以称得上“朴素”。但它们色彩鲜艳,光彩照人,又是“华丽”的,因此称其为“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

(2)研读:同学们,乡下人家门前的鲜花让人如痴如醉,屋后的风光也别有一番景象。瞧,几场春雨过后,鲜嫩的春笋迫不及待地探出头来。

课件出示句子:“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谁来读读写竹笋的句子?其他同学认真听,体会一下。

你刚才是怀着怎样的心情读“探出头来”的?把“探”换成“钻、伸、冒”可以吗?

(好奇、渴望、兴奋、激动……)

(不可以。这句话写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形象地呈现了“雨后春笋”的美妙画面。尤其是“探出头来”,拟人化的手法让人感到嫩笋长势的迅速,嫩笋如同一个个淘气顽皮的娃娃在和人捉迷藏一样从土里探出头,充分展示了春笋勃勃的生机。)

(3)带着小春笋们的渴望、迫切的心情再来读一读句子。(生齐读句子)

3、默读第3自然段。

(1)过渡语:农家小院的植物生机勃勃,动物也是悠闲自在,你们看谁来了?(课件出示:小鸡觅食。)

(2)指名读读,读完思考:我看到了()的母鸡,()的公鸡,它们走来走去干什么呢?这么慈爱的母鸡、尽职尽责的大公鸡,请大家带着幸福快乐的语气齐读。

4、品读第4自然段。

过渡语:除了母鸡、大公鸡,作者还生动地描写了哪种小动物?(鸭子)

出示:“他们的屋后倘若有一条小河……它们也从不吃惊。”(生自由读句子)

想想:除了鸡、鸭,乡下人家还会养些什么动物呢?(狗、鹅、羊……)

小结:这些动物、植物和乡下人家快乐地生活在一起,是多么和谐呀!

5、品读第5、6自然段。

(1)再读一读他们之间和谐相处的画面。(生读)乡下人家的生活就是这样平淡,但平淡中也不乏甜美。乡下人家就是吃晚饭也这么美。(师生接读)

(2)文中把纺织娘的叫声说成是唱歌,赛过催眠曲,谁来读读它的歌声?(缓缓的、柔柔的,像催眠曲)(指名读)这是什么写法?(拟人)谁再来给大家读读?

三、仿写练笔,拓展延伸

你们眼中乡村的景致是什么样子的?学习作者的一些写法,来写一写我们身边的乡下人家的风景或者是你喜欢的一处景物。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案篇12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是选自王尔德童话集的一篇意蕴深刻的童话。自古以来,童话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章体裁,尤其受孩子们的青睐。这篇童话主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巨人拥有一个美丽的花园,但当他看见孩子们在里面玩时很生气,把孩子们都赶了出去,他的自私换来了花园的寒冬,后来经一个男孩的提醒,巨人明白了自己的自私和冷酷,他把花园送给了孩子们。这篇童话要让学生明白是巨人的冷酷剥夺了孩子的快乐,气跑了美好的春光和快乐的花草树鸟,教学生懂得待人要宽容,要学会给予、奉献。

学情分析:

作为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已接触了不少童话,童话本身以其生动有趣深深吸引了这些爱幻想的孩子。孩子对童话的浓厚兴趣使本篇教材具有莫大的磁性,但磁性到底能吸引住多少孩子,得靠教师的精心引导,因为孩子们毕竟没真正掌握阅读童话的技巧。当然,教师在设计中必须不破坏童话的原汁原味,还要巧妙加料把味调得更浓,这就是得凭借教材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畅想。这样,孩子们不仅学会了读童话,而且也为成为一个小童话家而汲取养料。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探究的合作方式,充分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情感态度。我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的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读懂这篇意蕴深刻的童话,让每一位学生的心灵都为之一颤,为他们点燃心中的一盏明灯,让他们学有所获。

学习目标:

1、抓住巨人的言行细细品味,引导学生想象,体会巨人性格的变化。

2、让学生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懂得美好的东西应与别人同享。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自由推荐。

同学们,中外童话是一座巨大的宝库,篇篇动人优美的童话让我们深深陶醉,久久迷恋。有了童话,我们的童年生活变得绚丽多彩。

1、你能向大家推荐自己最爱的童话故事吗?(自由推荐)

2、老师也向大家推荐一篇童话故事,它就是王尔德的〈〈巨人的花园〉〉,相信同学们学了之后会有不少收获。(点击出示课题)

二、提炼主线,品读感悟

1、请你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读这个童话故事,划划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

2、集体交流,互谈感受。

3、老师和你们一样,也对这句话有很深的感触,出示: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你!

引导体会:句子中的“我”指谁?(巨人)巨人的冷酷、任性你从哪些词句中能感受到?

4、学生研读,作记号。

5、自由交流,朗读体会:

1.谁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玩的!都滚出去!

体会:你能把巨人的话说得更明白些吗?(我不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玩。)

巨人说这句话时他是怎样想的?(孩子在花园里乱蹦乱跳,会踩坏绿茵,会折断花枝,会破坏花园的美,我就不能欣赏花园的美了;我自己的花园凭什么让你们玩耍……)

指导朗读:巨人想得如此自私,怪不得他这样生气,你能读出他的冷酷无情吗?(自由读、指名读、范读、自由读、齐读)

2.……砌起围墙,竖起一块“禁止入内”的告示牌。

师深入发问:巨人他把自己与孩子,与社会隔绝开了,让自己独赏花园的美,他难道不冷酷吗?

3.好容易才盼来春天,他们又来胡闹,滚出去。

指导朗读:蒙在鼓里的巨人他没弄明白春天又到花园来的原因,竟把带来春意的孩子再次赶走,还训斥他们,你能把他的无情读出来吗?(指名读、赛读)

4.“喂!你赶快滚出去!”巨人大声叱责。

指导朗读:巨人为孩子的再次到来而生气,虽也为孩子逃窜后花园的`又一次冷清而不解,但更为一个小男孩的不听训斥而愤怒,你能读好他的大声叱责吗?(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5.师小结:从巨人的言行举止中我们感受到了他的任性、冷酷,(出示冬景图)看着图,你还明白了什么?(师适当引导:是巨人剥夺了孩子们的欢乐,气跑了美好的春光和快乐的花草树鸟。)

6、巨人知道自己的任性和冷酷导致的不幸后果了吗?是呀,他经孩子的提醒终于醒悟了,他明白了什么?(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出示春光图,看着图你能说说自己的想法吗?(引导学生明白有孩子的地方充满了孩子天真烂漫的欢声笑语,洋溢着生机和活力,给人以蓬勃的朝气。)

7、巨人明白孩子给春天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他为以前的任性和冷酷而后悔,对小男孩充满了感激,你能读好这句话吗?出示: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你!

8、醒悟后的巨人不再冷酷、任性,我们从哪些地方能感受到?(立刻拆除围墙,把花园给了孩子们,还和孩子们同嬉戏共玩耍。)

9、(出示春光图)看啊!他们玩得多开心,你们能向人们描述这幅幸福的画面吗?(学生自由叙述)

三、写告示牌,懂得分享。

1、巨人获得了幸福,他的幸福来源于什么?(宽容、善良,愿意与别人共享美好的东西)

2、是呀,巨人变得不再自私无情,他学会了给予、奉献。他想让更多的人分享到他的幸福,欣赏到花园的美丽,特意想请小朋友们帮忙,帮他写块告示牌。

3、小组交流,合作写告示牌。

4、集体反馈,出示:

我的花园会因你们的到来焕发生机与活力

四、拓展延伸。

出示书名,推荐:我们从童话中可以得到更多的宝物,王尔德写的很多童话与《巨人的花园》一起编印成一本书,书名就是《巨人的花园》,请小朋友们课后认真读一读,也可以互相推荐好的童话故事,希望大家会获得更多。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案篇13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环境对比、想想象体会巨人的心理和行动变化。

2、理解童话故事所揭示的道理。

二、教学难点:

品读,体会巨人的行动和心理变化。

三、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课文,体会童话所揭示的道理:快乐要与人分享。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初步了解了

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品读这篇有趣的童话。

(二)学习课文

1、请同学们快速地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花园景象的句子,

用直线画下来。

2、谁愿意读花园美的句子呢?(个别读)

花园给你的感受是什么?(女生齐读)

3、请你闭着眼睛,边听老师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多美的画面啊,就让我们带着这么愉快的心情再次享受这么美的花园吧。(齐读)

4、可是不知道什么原因,花园里美丽的景色不见了,出现在人们的眼前竟然是这样的现象(播放图片,感受荒凉)看完以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课文里的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语气去读?(个别读)

仿佛我们就在巨人的花园里,听着北风,一起去感受花园的`荒凉(齐读)

(通过图片和朗读的对比,进一步体会环境的对比描写,提示对比手法也是写作的一个方法,语言优美、环境描写是童话的一个特点)

5、造成这么荒凉的景象都是谁造成的?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巨人,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去读,用波浪线画出巨人斥责孩子的话,并想想说这些话时巨人的样子,心里的想法。这是一个怎样的巨人,小组讨论。

(1)这三句话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案篇14

板书设计:

第二、三、四课时口语交际习作展示台

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1.小组交流,互说互评。边说边展示自己课外学习的成果,如:搜集的图片、文字或自己的感受、有关农村生活的人、事或故事等等。

2.代表交流,师生共评。评一评谁的收获大,感受深。

习作

1.精彩回放:

a.读一读:上节课整理的好词佳句。

b.想一想: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些词句的。

c.写一写:你感受最深的内容。

d.用一用:本组课文作者抓住生活中做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场面来展现乡村生活的表达方法。

2.学生习作:

a.教师启发思路。(将自己知道有关农村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把自己农村家的景象和生活描绘下来)

b.教师个别指导。c.同桌互相交流。d.推荐代表交流。e.师生共同评议。f.独立进行修改。

3.展示台:

将自己的习作展示在“学习园地”中,请同学们观看、评议。

反映自己农村家的景象和生活文字、画面或照片。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案篇15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洋溢、允许、围墙、告示牌、隆冬、孤独、狂风大作、雪花飞舞、草翠花开、训斥、覆盖、凝视、火辣辣、冷酷、愉快、拆除”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

3、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愿意和同学交流阅读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1、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

2、体会这篇童话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

1、收集巨人的花园相关的图片

2、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童话,激发兴趣

1、师:童话的世界神奇美丽,相信每一个同学都读过很多童话故事。想一想你们都读过哪些童话故事?

(灰姑娘、白雪公主、小红帽??)

师:这些童话都有什么特点?

(拟人化、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充满想象)

2、今天我们就来读一个全新的童话故事,看看这个童话又讲了一个怎样的神奇故事?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投影生字词,多种方式朗读。(开火车读、同桌互读、指名读、齐读)

重点指导:

添、覆、凝、辣字的书写。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洋溢:

训斥:

逃窜:

斥责:

凝视:

冷酷:

脸颊: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童话中有什么人物?在这些人物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情?读完故事后,你有什么想说的?

(巨人、小孩子)

2、抓住人物和课文中的关键词,引导学生概括出故事的内容。

(巨人、小孩、花园、赶走孩子、花园变化、小男孩的凝视、在花园愉快地玩耍)

巨人的花园曾经鸟语花香,充满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但巨人把孩子赶出花园后,花园发生了变化。最后,巨人在小男孩的凝视下终于明白了,他拆除了围墙,和小孩子们在花园愉快地玩耍。

3、读了故事后,你有什么想说的?

(对故事的感受、疑问)

四、精读课文、感受花园的变化。

1、自由朗读课文,小组讨论,思考:巨人的花园原本是怎样的?发生了哪些变化?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句说一说。

句子1:那里,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阴,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

(花园曾经鸟语花香)

句子2:花园里常年洋溢着孩子的欢乐的笑声。

(花园里曾经充满欢声笑语)

句子3:但不知为什么,巨人的花园仍然是冬天,天天狂风大作,雪花飞舞。

(花园变化1:狂风大作、雪花飞舞)

句子4:巨人激动地跑到花园里,他看到花园里草翠花开,有许多孩子在欢乐地游戏。孩子们的欢笑使花园增添春意。

(花园变化2:草翠花开、充满春意)

句子5:与此同时,鲜花凋谢,树叶飘落,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

(花园变化3:鲜花凋谢、树叶飘落、冰雪覆盖)(了无生意)

句子6:巨人的花园又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花园变化4:乐园)

板书设计:

9、巨人的花园

巨人

曾经变化

鸟语花香狂风大作雪花飞舞

花园欢声笑语草翠花开充满春意

了无生意成为乐园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1、《巨人的花园》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展示巨人花园的图片,回顾花园的变化。

二、精读课文,感受巨人行动和心理上的变化。

1、自由朗读课文,小组讨论,思考:巨人的花园为什会发生变化?

(巨人赶走孩子、砌起围墙,竖起告示牌)

2、找出巨人赶走孩子时说的话,思考,他说话时动作是怎样的?内心是怎么想的?

句子1:他见到孩子们在花园里玩耍,很生气:“谁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玩的!都滚出去!”

(动作:生气:叉着腰,双目怒视着孩子们)

(内心:这个花园是我,这些小孩子却随便进来玩,真讨厌。)

句子2:可是巨人又发脾气了:“好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滚出去!”

(动作:发脾气:更加不耐烦,样子更加凶)

(内心:我等了这么久才盼来春天,你们又来我的花园捣乱。)

句子3:“喂,你赶快滚出去!”巨人大声叱责。

(动作:双眼睁大,盯着小孩,双手气的发抖)

(内心:已经再次警告你们不准进来,还敢来,快点滚出去!)

3、自由读这三句话,体会巨人当时的感情。思考:这三句话有什么异同?

相同:滚出去、感叹号说明巨人当时非常愤怒。

不同点:句子1是玩耍,句子2是胡闹,句子3直接说“喂”,一句的语气比另一句更加强烈,说明巨人当时是越来越愤怒。

4、再次朗读三句话,说说你觉得巨人是怎样一个人?

(冷漠、自私、任性)

5、巨人的冷漠、自私、任性让花园再次变得鲜花凋谢,树叶飘落,冰雪覆盖,了无生意。是谁的出现让巨人发生变化,让花园最终变成小孩和巨人的乐园?自由朗读第8自然段,思考小男孩那双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时,心里想对巨人说什么?巨人看着他的眼神,心里又是怎么想的?

(小男孩:伯伯,这座花园这么漂亮,你却孤单地欣赏着它,即使它再美,久而久之,你不觉得孤独吗?打开花园吧,让我们一起陪你欣赏花园的春天。)

(巨人:对呀,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我应该和孩子们一起欣赏花园的春天。)

6、小男孩又对巨人做了什么?巨人又发生怎样的变化?

(小男孩在巨人宽大的脸颊上亲了一下。巨人感到温暖、愉快并立刻拆除了围墙,把花园给了孩子们。)

三、结合生活实际,领悟童话的道理

1、小男孩的凝视和亲吻,让巨人明白了什么?所以巨人才会温暖、愉快并拆除了围墙。

(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快乐应该和大家分享)

2、快乐是应该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加快乐就会更加快乐,那生活中,你有没有和别人分享的小故事呢?

四、感受童话的魅力,体会这篇童话故事的特点。

1、再次朗读全文,想一想,这篇童话哪些地方最吸引你,让你最感兴趣?

结合学生的回答,简单总结这篇童话的特点: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充满幻想,故事情节生动有趣。

板书设计:

9、巨人的花园

赶走孩子

巨人胡闹

砌围墙、竖告示牌

拆围墙,和孩子玩耍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案篇16

教学目标:

1、在有感情朗读课文中,体会作者对大柿子的喜爱、更深地体会对家乡的喜爱之情。

2、读中品悟,引领学生在想象中读,在比较中读,在画批后读,品悟词句所表达的物的特点及人物内心情感。

3、概括出第五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了解柿子的可爱之处和感受摘柿子时的欢乐,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品悟、理解词句的内涵,归纳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PPT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进入情境

我的家乡坐落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这里的土特产很多,其中最有名的要数……?(大柿子),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近他的家乡看一看吧。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读中品悟、体会情感

(一)引起回忆,了解内容

出示:回忆,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爱家乡的大柿子?

(柿子树开花、结果、丰收的景象很美。摘柿子、吃柿子的情景。)

板书:景象美摘吃

(二)精读批画,个性朗读

过渡:我们先跟作者去看看柿子树开花、结果、丰收的景象。也就是文章的第……

第二、三、四自然段(开花、坐果、丰收的景象)

1、学习第二自然段。

每年六月,柿子树上开满黄灿灿的小花。那花儿小巧精致,犹如童话王国中的金色皇冠。

(1)边读边想象:金色皇冠什么样?(运用比喻写出柿子花的漂亮、精致。)

(2)欣赏柿子花图片

(3)带着感受再读

2、学习第三自然段。

比较出示

柿子花谢过不久,碧绿的树叶间一下子冒出许许多多青里透亮的小生命。

那些熟透的柿子,皮儿薄薄的,用舌头轻轻一舔就会破裂,甜滋滋的果汁沾满了嘴唇,细细品尝一下,那甜美的滋味不知道该怎样形容。

(1)出示描写坐果的语句,读一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此处不作答)

(2)出示描写熟透部分,读一读,你读懂了什么?(此处不作答)

(3)读这两句,朗读中比较、画批。

①两句话分别写了什么时候的柿子?画横线。

②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圈词批注写在旁边。

③批注反馈。

④看图片,练习朗读。

⑤除了写出各自特点,还感受到了什么?读一读感受一下(喜爱)。

⑥再朗读,体会喜爱。

⑦总结写法:写事物、写特点,注入感情。

3、学习第四自然段。

田野里、山坡上到处可以看见缀满枝头的柿子。在秋日的阳光里,柿子闪闪发亮,令人馋涎欲滴。

(1)读句子,读出自己感受。

(2)个性情感朗读指导:教师抓住学生朗读中的动作、神态、语调的个性表现,采访朗读者。

(三)读思品悟,感受“快乐”

过渡:深秋时节里,那缀满枝头的大柿子,闪闪发亮,令人垂涎欲滴。这个时节里,小孩子们最快乐的事情就是……(摘柿子)

1、学习第五自然段(摘柿子时的快乐情景)。

(1)完整读第五自然段,边读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想:描写了几个场景?从中感受到什么?

出示:树下侦察—高手爬树—喜摘果实。

快乐。

(2)树下侦察:个性朗读。怎么读就能体会到孩子们快乐的心情?

(3)高手爬树:①仔细读一读,感受到什么?(敏捷、熟练)

②哪些动作让你感受到高手动作敏捷?边读边想象他的动作。

③圈出描写动作的词语。看谁圈得准。反馈。

④再读,读出自己的感受。(体会动作描写的形象、传神)。

⑤小结:通过连续动作描写可以展示人物特点。

⑥我们再来感受爬树高手爬树时的样子。

出示填空。

这时,我们中的一个爬树高手已经()树底下,只见他双手()树干,两腿用力(),()起腰,两只脚往下用力一(),胳膊就向上()了一大截子。他犹如一只敏捷的小猴子,一会儿就()到了高高的树杈上。

⑦如果你就是爬树高手,此时会是什么心情?(快乐)。

(4)喜摘柿子:(指着填空题)看来,抓住人物连续动作的描写可以形象生动地展现爬树高手爬树敏捷的特点和任务情感。下面我们再看喜摘柿子的情景,通过你的朗读,读出人物特点,体会内心情感。

(抓动作描写特点:熟练情感:喜爱)。

(5)归纳第五自然段主要内容。

①从树下侦察到高手爬树再到喜摘柿子这三个场景都展现了孩子们怎样的情感?(快乐)出示灯片。

②找一找,这个自然段哪句话概括出了孩子们快乐这一情感的?画双横线。

③读一读这句话,依据这一重点句概括这个自然段主要内容。

④独立思考,同桌交流,个性展示。

例1:深秋时节,摘柿子是孩子们最快乐的事情。

例2:孩子们最快乐的事情就是在柿子成熟的季节摘柿子。

2、学习第六自然段。

从开花、结果、成熟,盼啊盼啊,经过一番“战斗”,终于把大柿子捧到了手心里,同学们,赶快和文中的孩子们去分享那胜利的果实吧。齐读

(四)回顾全文,情感升华

1、出示填空。

怀着无限喜悦的心情,我读完《我爱家乡的柿子》一文,当我从文中看到(),我深深地感受到……

(学生根据前面学习感悟到的内容、情感进行填空)

2、教师引导:孩子们,你们深刻的感受,都展示这一种情,那就是……

教师板书:爱

3、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课题。

三、模仿创作,发展能力

课文第五自然段,通过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准确、生动地写出孩子们摘柿子时快乐的情景。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生活,说一句话,用连学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特点。

出示:写句子。

要求:联系生活体验,用连续动作描写写一句话,表现人物特点。

1、独立思考。

必要时教师可边演示边叙述教师习作内容。

如:进门后,老师面带笑容,环视四周,迈着矫健的步伐走向讲台,轻轻地把书放下,微笑着对同学们说:“同学们,上课!”

2、动情口述:试着自己说一句话。

3、互评赏析:全班交流。

板书设计:

景象美

我爱家乡的柿子爱

摘、吃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案篇17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荚、僵、苔”等8个生字,会写“豌、按、适”等12个生字。

2.采取多种方法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并能灵活运用。

3.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1.识记、积累生字新词。

2.结合具体语句理解词语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谜语,请学生猜猜谜底。

教案 导语: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吗?这是一种很有趣的活动,不仅能拓宽我们的思维,还能让我们学到很多有益的东西。请同学们看看PPT中给出的谜语,跟老师一起读读——两头尖尖,肚儿圆圆,脾气不小,内藏元宝。谁能告诉我谜底是什么。(学生答:豌豆)

2.出示豌豆花和豌豆荚,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

过渡:同学们真聪明,一下子就猜出来了。不错,正是豌豆。请看看老师给出的豌豆荚的图片,谁能给我们描述一下?

生1:豌豆荚像翡翠,碧绿碧绿的。

生2:豌豆荚弯弯的,像绿色的小船。

生3:豌豆荚像小豌豆的摇篮,小豌豆待在里面真舒服。

3.总结学生的表现,引出新课。

小结: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你们知道吗?伟大的童话作家安徒生也曾写过几粒小豌豆,在他的笔下,豌豆们不仅有思想,有行动,其中的一粒还给一个生病的小女孩带去了希望。在这些小豌豆身上究竟发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这节课我们就随安徒生一起去体验一下豌豆的生活,看看它们别样的人生。

4.出示课题,理解课题。(板书: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明确:“五粒豆”是本文的主角,在这五粒豆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呢?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及相关的创作情况。

安徒生(1805—1875)丹麦19世纪童话作家,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出生于欧登塞城一个贫穷的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贫苦。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即兴诗人》等。1835年开始写童话,共写了160多篇。安徒生的童话创作分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童话多充满绮丽的幻想、乐观的精神,体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点。中期童话,幻想成分减弱,现实成分相对增强。在鞭挞丑恶、歌颂善良中,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也流露了缺乏信心的忧郁情绪。晚期童话比中期更加面对现实,着力描写底层民众的悲苦命运,揭露社会生活的阴冷、黑暗和人间的不平,作品基调低沉。其代表作有《小锡兵》《海的女儿》《拇指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皇帝的新装》等。

2.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要求边读边做记号,画出生字新词以及感受深刻的句子、没有读懂的句子。

3.小组内交流,说说用什么办法来识记生字。

4.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并圈画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交流圈画内容,教师点拨理解重点词语。

(1)老这样坐下去,我恐怕会变得(僵硬)起来。

预设:可以先向学生出示“僵硬”的词典义——(肢体)不能活动,然后引导学生想象在哪些情况下手、脚等会变得僵硬,比如冬天手被冻僵、登山后两条腿僵硬等,这样结合生活场景理解词语,才能加深印象。

(2)她从窗台上牵了一根绳子到窗框的上端去,使这棵豌豆苗可以(盘绕)着它向上生长。

预设:理解这个词语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如,情境体验法,结合词语所在的句子,引导学生想象豌豆苗沿着绳子向上生长的情景,从而理解词义;寻找近义词法,引导学生说出“盘绕”的近义词,如围绕、环绕等,通过比较近义词把握词语含义。

(3)她的脸上(洋溢)着健康的光彩。

预设:这个词语比较抽象,学生可能比较难以把握。教师在讲解时,不妨引导学生用这个词语造句,如“读者们热情洋溢”“大街上洋溢着新年的气氛”等,通过造句,想象情景,或者用相近的词语替代所造句子中的“洋溢”一词,这样也能加深理解。

小结:同学们,理解词语不能只依靠词典。要想正确、深刻地理解词语的含义,我们需要根据实际采用各种方法,使词语真正与生活联系起来,力争做到学语文,用语文。

3.指导词语归类。

暖洋洋、金灿灿、白茫茫、亮晶晶、明晃晃、孤零零

4.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阅读与思考。

A.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豌豆)

B.小豌豆们都有怎样的愿望和理想?(第一粒:飞向广大的世界里去;第二粒:飞进太阳里去;另外两粒:飞得更高更远;最后一粒:随遇而安)

C.最后一粒豌豆生长的环境怎样?(长满了青苔的裂缝,环境艰苦)

D.最后一粒豌豆带给生病的小女孩怎样的变化?(豌豆生根、发芽、开花,给小女孩带来了快乐和希望,小女孩的病渐渐好起来)

E.从几粒豌豆的不同态度和命运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悟?(对他人要有爱心,不能无所作为)

预设:引导学生整体阅读课文,结合文中重要句子概括回答。

F.出示课件,填空并齐读:豆荚成熟了,里面的五粒豌豆怀着不同的打算和愿望,落到了不同的地方:有的落到,结果;有的落到,结果;有的落到,结果;只有那个落到的那粒豌豆,顽强地生根、发芽、开花,生病的小女孩看到了,受到鼓舞,渐渐地好起来了。作者通过几粒豌豆不同的态度和命运告诉我们:。

预设:以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2)合作与交流。

A.给课文段落标上序号,划分层次,指名学生说出每一层次的大意,并说说划分依据。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12自然段):写豆荚里的五粒豌豆各有不同的打算。

第二部分(第13~21自然段):写最后一粒豌豆落到窗子下面的裂缝里,顽强地生长,最终开出了漂亮的豌豆花,给生病的小女孩带来了希望。

第三部分(第22~24自然段):交代其他几粒豌豆的命运,表达作者对不同的生活态度的看法。

B.引导学生根据阅读理解,补全下面的结构图。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第一粒——

第二粒——毫无作为

第三粒——

第四粒——

第五粒——敬重生命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同学们,人生在世,总要有理想支撑。理想可大可小,不同的理想决定了不同的生活态度,不同的生活态度又会带来不同的命运。一个豆荚里的五粒小豌豆怀抱着不同的理想出发了。这些理想能实现吗?它们又将面临怎样不同的命运?下节课上我们再深入课文,随五粒小豌豆去广大世界体验一番。

小结:今天这节课上,我们学习了生字,了解了生字的音义以及相关的词语,并结合具体语句理解了重点词语的意思。同时在整体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还给课文划分了层次,弄清了每一部分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这节课的内容可真丰富,同学们的表现真是不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很善于总结,找到了一些特殊笔顺的书写规则;通过顺口溜的形式记住了这个生字,很生动;进入文中的角色朗读课文,确实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在划分课文的层次时有自己的见解,虽然不完全正确,但这种认真对待学习的态度是值得表扬的。同学们都很善于思考,老师感到很欣慰。希望大家能继续保持,也希望对待学习不太认真的同学能向刚才这几位同学学习,在以后的课堂上积极踊跃地发言。这样,大家的进步肯定会越来越大的。)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理解词语的方法。

(2)摘抄文中的重要词句,并相互说说感受。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高。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案篇18

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是一篇文艺性的'说明文,通过讲同学们观看《卫星比武》的电影,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几种人造地球卫星的特点和功能。文章介绍的是高科技知识,直观形象,趣味性强,又采用拟人的手法,生动活泼,通俗易懂,表现了少儿科普文章的特点。

学情分析:

本课设计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卫星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再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内的合作探究、分角色表演来理解五种人造地球卫星的特点和功能,以激励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学习课后的生字,掌握“培训、夏令营、兴致勃勃、喷射、侦察、某地、自豪、资源、矿藏”等词语。

二、过程与方法

说说课文介绍了哪几种人造地球卫星,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和功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表演卫星比武的情景。

教学重点:

理解五种卫星的特点和功能。

教学难点:

说说课文介绍了哪几种人造地球卫星,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和功能。

教学准备:

生:预习课文;生字、生词卡片;课前收集有关卫星的资料。

师:教学挂图或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齐读课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卫星的课文。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3、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在预习过程中搜集到的资料?

二、观看有关卫星的多媒体课件(或挂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画出生字词,每个生字词各练习拼读两遍。

2、用生字卡指名拼读、正音。注意指导学生读准“训、营、侦、讯”等字的读音。

3、指导学生识记字形,在田字格上书写。

(1)注意“喷”字的笔顺。

(2)注意“勃”字左下部分“子”横变提。

(3)注意“豪”与“毫”、“培”与“陪”、“训”与“讯”的区别。

(4)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上书写生字。

4、理解词语的意思。

人造地球卫星:简称“人造卫星”。用运载火箭发射到高空并使其水平方向速度达到或超过第一宇宙速度,成为沿一定轨道环绕地球运行的人造天体。

兴致勃勃:兴趣很高的样子。

炽烈:形容火旺盛、猛烈。

扶摇直上:形容迅速往上升。

宛如:好像。

大显身手:形容充分显示自己的本领。身手:指本领。

大鹏:传说中最大的鸟。

云图:云的图片,是辨认天空云况和云状的参考依据。从气象卫星发送来的云图,能显示大范围的云况。卫星云图是气象研究和预报的参考资料。

台风:发生在太平洋西部海洋或南海海上的热带空气漩涡,是一种极猛烈的风暴,风力常达12级以上。

飓风:发生在大西洋西部或西印度群岛一带海洋上的热带空气漩涡,是一种极猛烈的风暴,相当于西太平洋上的台风。

庄重:语言、举止不随便、不轻浮。

太阳能电池:把太阳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红外相机:利用红外线作为光源的一种摄影装置。

雷达:一般指利用无线电波发现目标并测定其位置的设备。

琳琅满目:比喻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

目不暇接:形容东西又多又好,来不及观看。暇:空闲。

各显神通:比喻各有各的办法和本领来完成共同的事业。

四、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课文主要介绍了哪几种人造地球卫星?

2、读后汇报。

五、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人造卫星。下一节课我们再来了解它的特点和功能。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搜集人造卫星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复习生字词。

2、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人造卫星的一些知识,这一堂课我们由同学们组成学习小组,继续深入学习课文。

二、细读课文,理解重点内容

学法指导: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内的合作探究、分角色表演来理解五种人造地球卫星的特点和功能,以激励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1、围绕“这五种人造地球卫星各有什么特点和功能”展开探究学习。

(1)自主学习,边读课文边画出描述每一种卫星各自特点和功能的语句。

(2)将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多读几遍。

(3)学生组成几个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学听,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4)在班上展示学习成果,用自己的话向同学介绍人造卫星的特点和功能。

(5)引导学生总结这几个自然段在表达上的共同点:先写它的外形特点,再写它的功能。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五种人造地球卫星有什么共同点与不同点?

三、表演卫星比武的情景

1、引导学生讨论:

(1)在我们的生活中,什么时候、哪些地方离不开人造卫星?是哪种人造卫星作出的贡献?

(2)你们还打算让这些人造卫星为人类做什么?还想发明什么人造卫星为人类服务?

2、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表演,也可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表演。

先在小组内表演,再推荐面向全班表演。

四、总结

第三课时

一、复习

课文介绍了哪几种人造地球卫星?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和功能?

二、朗读课文,激发情感

1、自由朗读全文。

2、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3、指导学生读好不同卫星的语气,体会它们各自的心情,表现出各自的本领。

(侦察卫星说话时很得意,气象卫星很庄重,导航卫星活泼有趣,通信卫星说话时很有把握,资源卫星内心很自豪。)

三、课堂练习

读下面的句子,说说带点的词语还可以换成什么词语。

1、垂直上升的火箭开始拐弯,宛如一条白龙在长空飞行。

2、约莫过了十来分钟,卫星脱离火箭,循着一定的轨道环绕地球旋转。

四、拓展延伸

1、仿照课文的表达方法,口头介绍一种卫星的特点和功能。

2、你还知道有哪些人造卫星?能说说它们的特点吗?

3、你还知道哪些航天知识?说给同学们听听。

五、总结

1、齐读全文。

2、我们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了解了有关人造卫星的知识。同学们以后要多读科普读物,主动学习科学知识。

板书设计:

卫星比武

侦察卫星、气象卫星、导航卫星、通信卫星、资源卫星

70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