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小学教案 > 语文教案 > 六年级 >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范文

时间: 新华 六年级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预测和解决问题,以避免课堂上出现不可预料的突发情况。好的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范文要怎么写?小编给大家带来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范文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歼灭、憧憬、千钧一发”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顺序。

3、通过理解重点词句,感悟革命先烈为理想而献身的无私和伟大,珍惜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幸福生活。

4、掌握学习课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流程:

一、扣文题,整体感知

1、出示课题“灯光”,本文围绕灯光讲了一件什么事?

2、自由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遇到重要的或难读的词语做个标记。

3、学生推荐要注意的词语,给大家一些温馨的提醒。

如:豫皖苏平原、围歼战、胸墙、憧憬、黑魆魆、千钧一发、璀璨等。

4、寻找灯光:划出带有“灯”或“灯光”的句子。

学生勾画,同桌轮读。

5、(课件出示)紧扣文章题目,寻找相关语句,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之一。静静地读,依据这些语句,用精炼的语言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引导学生避免重复,抓住重点:__广场上的千万盏灯,让我想起了亲爱的战友——郝副营长。他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6、理清课文表达顺序:通过初步阅读,你发现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认识倒叙的写法及首尾呼应的特点。

(设计意图:传授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略读课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针对文章篇幅较长,引导学生扣文题,勾画相关语句,使学生快速抓住文章主要内容,这正是学法的传授。生字教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课堂给他们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理清课文表达顺序,认识倒叙写法及首尾呼应的特点,积累写作经验。)

二、理文脉,认知文本

1、面对灯光,文中的人们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多好啊!”)这是文章的文眼。学课文时,依据文眼,理清脉络,我们的目光便不会游离于次要内容,围绕文章重点展开学习,这是学习课文的又一个好方法。

2、自读自悟,认知文本

“多好啊!”出现了   次,第  次是(谁) 在        这一情况下说的。他们在说这句话时,看到了     ,会想        。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其他同学可作补充或提出不同的见解。

引导学生体会第三次郝副营长说这句话时的神态。

什么叫“陷”?怎样地陷?他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顺着文脉来认知文本,利于学生有重点地自读自悟。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语文教学应更多地关注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传授学文的方法,利于学生长远的发展。略读课文的教学,教师应提出提纲挈领的问题,组织学生有方向的学习,展示学的过程。)

三、奔中心,聚焦“灯光”

1、学到这,能说说文章为什么以灯光为题呢?(灯光给人带来光明和温暖,这也是郝副营长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如果只想到这一层,远远不够。我们的学习应由表及里,进行深层次的思考。默读课文,再想想这个问题。

2、学生默读。教师引导:文中还有一处特殊的“灯光”,你发现到了吗?(郝副营长在黑暗中点燃书本,照亮后续部队前进的道路。)

3、聚焦“灯光”。让我们静下心来读第十自然段,用心感受这特殊的“灯光”

(1)“千钧一发”能用拆词法说说它的意思吗?请联系文中语句介绍当时的情况。

“灯光”对战友意味着什么?(生的希望,战斗的胜利……)

(2)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郝副营长清楚会有这样的后果吗?这样做是为了谁?请联系上文对郝副营长的描写,静静地思考。

“灯光”对郝副营长意味着什么?(为了全国解放,为了让后代过上安宁生活而牺牲自己。)

4、再现“灯光”。

(1)想:(配乐)教师深情而满含敬意地范读。请大家在脑海中再现这一感人的画面。

(2)写:根据刚才的想象,写写郝副营长当时的心情、动作、神情,让英雄的形象刻画得更清晰。

(3)读:郝副营长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的幸福和安乐,让我们满怀敬意来读这特殊的“灯光”。

(设计意图:略读课文的教学并不是一味地放,对于重点及难点,也应适当地点拨。以“灯光”为突破口,直奔文本的中心。通过理解重点词“千钧一发”,了解当时危急的情况,认识“灯光”对战友与对郝副营长自己的不同意义,理解他是为了理想而英勇献身。采用“想”“写”“读”三种方式,引领学生多层次感悟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受到情感熏陶。)

四、拓文路,升华主题

1、最后的告别:战斗结束后,我们把郝副营长埋在茂密的沙柳丛里。战友们脱下帽子,泪眼婆娑。他们即将奔赴下一个战场,心中涌动着无数的心里话想对亲爱的郝副营长说。你听见了吗?

2、这“灯光”会熄灭吗?请发表你的看法。(这“灯光”其实象征着英雄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因此不会熄灭,必将永远闪耀在人们的心中。)

3、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涌现出无数“灯光”式的人物。正是他们默默地燃烧自己,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你知道他们的故事吗?

推荐影片:《长征》《太行山上》……

推荐书籍:《红岩》《英雄人物的故事》

4、无论过去多少时间,生活在幸福中的人们不要忘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开创的,不要忘记那些革命先烈。

(设计意图:拓展文路,让孩子们郝副营长作最后的告别,给学生一个情感的宣泄口。由直观可感的“灯光”,升华到象征着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联想到诸多英雄人物,深感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同时由课内走向课外,引导学生观看影片,阅读书籍,了解更多革命先辈的事迹,受到情感的熏陶。)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范文篇2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介绍的科学知识。

2、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了解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地介绍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的。并体会课文语言的特点。

3、学会“泌、玫、瑰”3个会认字和“搬、玫、瑰、柿、供”5个会写字,掌握“搬家、玫瑰、西红柿、供不应求”等词语。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搜集有关基因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组织谈话:同学们,你们长得都像谁呢?

2、学生自由发言。(“像爸爸”、“像妈妈”、“像舅舅”、“谁都很像”)

3、教师追问:为什么有的同学与父母那么相似,好像同一个模子倒出来的,有的却找不到与父母相同的特征呢?

4、学生畅所欲言,教师评价。

5、教师描述、揭题:原来在我们的体内有一种叫做基因的东西会遗传,它决定了我们每个人的特点。当妈妈生下我们时,爸爸、妈妈的基因就传到了我们身上,如果这些基因没有发生意外情况时,我们就会长得与爸爸妈妈很像,但如果碰到一些异常的情况,基因就会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长得不怎么像或根本不像爸爸妈妈了。基因啊,是一个很神秘也很神奇的东西,所有生物体内都有基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基因有关的文章。

6、教师板书课题:种瓜得豆。

7、学生读题并对课题提出疑问。(种瓜应该得瓜,种豆才会得豆,种瓜怎么会得豆呢?)

8、教师引导读文:从常理来讲,种瓜是不可能收获豆子,但如果你读了课文,认识了基因及其有关技术,你就会豁然开朗了。

二、自学探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自学生字新词,认读识记。

3、理解词语。

发号施令:号,号令;施,发布。发命令,下指示。前所未有:从来没有过的。水土不服:水土,泛指自然环境和气候。指不能适应某个地方的自然环境和气候。

乐不可支:形容快乐到了极点。

供不应求:供,供应,供给;求,需要。供应不能满足需要。和平共处:指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彼此争端,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彼此间经济和文化联系。在本课中指转基因猪的心脏移植到人体后可以在人体中适应并工作。

4、讨论解疑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⑴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一个什么科学知识?

⑵围绕着这一知识都介绍了哪些内容?

⑶课文是怎样一步一步介绍的,读后,列一个阅读提纲。

5、小组交流后,再全班交流解疑。

全文按总—分结构,每个分述部分都有总述句概括该部分的主要内容。

6、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转基因技术能做到“种瓜得豆”。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介绍了什么是转基因技术。

第三部分(第5—10自然段):介绍了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三、编列提纲,理清层次

指导编写课文第二部分的阅读提纲。

1、认真默读课文第2—4自然段,弄清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2、想想各个自然段间的联系,说说作者是如何向人们说明转基因技术的?

3、指名反馈,全班交流。

4、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示范编写阅读提纲,理清文章层次。

第2自然段以“什么是转基因技术呢?”为过渡段,点明这一部分要写的内容。

第3自然段介绍了基因的作用。

第4自然段介绍了什么是转基因技术。可分两层;

第一层:摸清一些生物体内基因的本领,让一种生物里的“大管家”搬到另一种生物里去发挥它应有的本领。

第二层:转基因技术也因有“水土不服”或不被接受而失败的。

学法小结,独立编写课文第三部分的阅读提纲。

1、指名反馈。

2、集体评议,达成共识。

第5自然段是过渡段,引出科学家研究基因技术的意义。

第6—9自然段写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大有用武之地。

第6段概述;789段举例说明:培育转基因棉花、培育出蓝色玫瑰、培育转基因大豆和西红柿。

第10自然段讲转基因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范文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新词。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3、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4、深入文本内容。通过穷人桑娜、渔夫的言行,剖析人物内心世界。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2、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描写桑娜心理活动变化的句子,掌握心理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主要目标要求】

1、学会本课十个生字,正确读写生词。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通过环境描写有力地烘托出主人公勤劳、善良的品质的方法。

3、流利地朗读课文。

一、质疑导入,引出“穷人”

1、揭示课题,看题质疑。

2、学生汇报收集资料,教师介绍作家。

3、穷人是什么意思?(穷苦的人)看着这个课题,你心里想到些什么?

课文为什么用“穷人”做题目?

4、为了解开同学们的疑问,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篇课文的作者和当时的时代背景。

5、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

教师和学生共同了解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的作家,出身贵族,但是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青年时期

就开始文学创作,他全部的创作时间达六十多年。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

种罪恶。他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世界文学中的不朽名作。

6、师:托尔斯泰晚年时把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叙事诗《穷人》改编成了一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穷人》,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全文。

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提醒注意“溅、填、怨”都是前鼻音。)

2、再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桑娜和她的丈夫,在邻居西蒙病死后,主动收养了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

3、抽生检查读书情况,并正音。

三、自读课文,理解文意。穷人(物质上的贫穷)

1、穷人是什么意思?(物质上的贫穷)课文中写了哪些穷人?(桑娜渔夫西蒙)课文哪些内容描写了他

们的穷?

2、给课文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第l、2自然段)写渔夫的妻子桑娜在寒风呼啸的深夜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捕鱼的丈夫归来。

第二部分(第3—11自然段)写桑娜抱回了西蒙的两个遗孤,内心忐忑不安。

第三部分(第12—27自然段)写渔夫回来后知道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抱回两个孩子。

四、自读课文,理解文意,体悟“穷”

1、质疑激趣师:同学们,这篇课文老师读了很多遍,除了题目之外,文中一个“穷”字也没有,让我们来试着找一找,课文哪些内容描写了他们的穷??老师可以为大家提供两种表达观点的方式:第一,默读课文,找到能证明你的观点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第二,朗读课文,抓住最能证明你观点的句段,展开想象,读好这些句段。

2、学生自学课文──探究穷人“穷”在哪里。(小组交流观点。)

3、交流探究成果,多角度感悟穷人的“穷”。学生或谈看法,或朗读,充分体会穷人的“穷”。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梳理,把握下面几个要点:

(1)从“屋内装饰”看出“穷”。(课件)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

(2)从“吃、穿”看出“穷”。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3)从桑娜和渔夫的忙碌看出“穷”。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糟糕,真糟糕!什么也没有打到,还把网给撕破了。倒霉,倒霉!天气可真厉害!我简直记不起几时有过这样的夜晚了,还谈得上什么打鱼!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相机引导学生反复读描写恶劣环境的句子,(品读夫妻的对话。)

五、作业

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出示课题,回顾复习

1、回忆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师:《穷人》一文的写作年代,正是俄国历史上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的时期。封建农奴制一步步地崩溃瓦解,广大人民对沙皇专制的反抗斗争日趋高涨,逐渐形成了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在这个时期,贵族、资产阶级吮吸人民的血汗,生活奢华而道德堕落,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

二、理解:“穷”人(精神上的富有)

1、课文只写了穷人的穷吗?你认为他们穷吗?

2、默读课文,说说桑娜和和她丈夫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善良、爱帮助人、勤劳、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有同情心、淳朴……)

师:广大劳动人民生活虽然极端贫困然而他们的道德情操却高尚淳朴,他们不是穷人!

3、你是从作者的哪些描写中感受到的?

(环境、人物对话、心理活动)

4、品读对话,进入桑娜与渔夫的心理,体会渔夫的善良。

⑴指名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第12—27自然段)中的对话部分。

⑵找找:对话中几次写到沉默?并联系上下文想象:桑娜和渔夫为什么沉默?在沉默中他们各自会想些什么?

5、指名发言,出示句子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①指名朗读句子。

②议议:渔夫的脸为什么变得严肃?他忧虑些什么?(西蒙死了,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确实是个严重的问题,但无论如何孩子是不能和死人呆在一起的,总要有人抚养。可是自己现在的生活已十分艰难,如果再添上两个孩子,往后的日子就更难过了。)

③说说:渔夫经过一番简短的考虑,最后作出了一个什么决定?(把孩子抱来,一家人熬下去。)

④理解句子:“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a.换词法理解“熬”字。(挺、度、顶、坚持、克服)

b.讨论:这里为什么要用“熬”而不用其他的字词呢?(体会:“熬”是极度忍受的意思。反映了渔夫明知困难大,却宁愿自己多受苦,也要帮助这两个孤儿的善良而美好的心灵。同时,也表现了渔夫的坚强,虽身处困境,却相信一定能战胜困难,渡过难关。)

三、细读重点句,体会人物的高贵品质并感情朗读

1、交流描写环境的句子:

课件出示:

(1)屋外寒风呼啸……五个孩子在海风呼啸中安静地睡着。读了描写环境的句子,你能体会到什么?(桑娜虽贫穷但很勤劳)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那就通过读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

(2)对西蒙家场景的描写。(西蒙的贫穷艰难使她无法给予孩子更多的爱,但她尽到了母亲的职责。)

2、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

(1)桑娜沉思……桑娜在继续等待丈夫的时候想到了哪些?

(2)她忐忑不安地想:……为什么会想到这些?这里如此多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呢?(由于桑娜家庭的贫穷,由于桑娜热爱丈夫、同情孤儿,所以才会有如此复杂的心理活动。虽然桑娜的内心活动十分复杂,但是收养孤儿的决心没有动摇。)

学生围绕省略号进行合理想象,体会桑娜善良的好品质。读了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让我们看到了桑娜矛盾的心理世界。她先是激动,继而紧张、担忧甚至责备自己,最后坚定的复杂心理。那你们能不能把这个矛盾的心理过程通过读展示出来呢?抽生读。

(3)“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你觉得呢?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不仅桑娜有高尚的品质,文中还有谁有?找出描写人物对话的句子,体会渔夫高尚品质。

(1)分角色朗读桑娜和渔夫的对话。

(2)说说自己体会到了什么?

(读了人物对话的句子,我们被桑娜和她丈夫的善良,乐于助人的品质所感动。自己都过得不容易,还要领养别人家的孩子,这种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品质实在让人感动。)

(3)同桌分角色读。

读完后,你有什么疑问?两个“沉默”各有什么含义?

(第一次,当丈夫走进屋时,本来焦急盼着丈夫归来的桑娜,现在却不敢抬起眼睛看他;当丈夫询问她在家的情况时,她脸色发白,说话断断续续,丈夫平安归来,该有多少话要说呀,而现在却变得沉默,是因为桑娜不知怎么向丈夫说出抱回孩子的事,她正盘算着从何说起,这种沉默正掩盖着桑娜内心的激烈斗争。第二次,桑娜向丈夫提起西蒙死了,谈到她留下了两个可怜的孩子,她沉默是带着试探意图,想看看丈夫对这件事有什么反应。)

(4)课件出示:“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这个熬字说明什么?(他为了抚养邻居家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劳动。他与妻子同样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

四、小结全文、续写课文

1、渔夫和妻子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以后的日子将是何等的难熬,相信此刻同学们的心中都充满了无限的忧虑。请大家打开想象的翅膀,续写‘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

2、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对话部分。

3、想象:渔夫一家今后的生活会是如何。

4、学生交流续写,评价作品。

板书:

穷人

桑娜:等待渔夫探望西蒙-------勤劳善良

渔夫:回来能熬-------勇敢坚强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范文篇4

文本分析:

本文由四份阅读材料构成。材料一介绍了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对故宫的热爱与赞颂之情;材料二介绍了故宫因火而遭毁坏,后又修复的过程,具体介绍了梁九是如何克服困难完成重建太和殿的工作的,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智慧和技艺;材料三是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上的一幅截图,向游客简单介绍了故宫,并介绍了去故宫博物院参观的方案;材料四是故宫博物院平面示意图。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阅读材料虽然多,但是给学生提供了两种不同的阅读任务,要求学生针对不同的阅读目的来选择阅读材料,因为在本单元的前两课中已经进行过类似的阅读训练,所以本课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故宫的建筑群非常复杂,学生在学习时要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握故宫的整体面貌。同时,本课不仅仅是描述了故宫的建筑、布局,更体现了中华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引导学生体会这一点。

教学目标:

1.了解故宫的建筑布局及特点。

2.了解事物说明文常用的说明顺序——空间顺序;感受材料一详略得当地说明事物的写法。

3.开阔眼界,激发对祖国传统建筑艺术的自豪感。

4.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选择对应的阅读材料。

教学重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的说明技巧;体会材料一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提取文本主要信息;学会从纷杂的材料中选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

过渡: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吗?去过北京的同学都参观过哪些景点?没有去过北京的同学如果有机会去那儿,又想去参观哪些景点呢?(同学们自由发言)

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或想法,大家应该发现了一点,不管是去过的同学,还是没去过的同学,都提到了几处同样的景点,比如长城和故宫。今天啊,我们就去故宫看一看。

2.出示课题,师生交流准备的资料。

预设: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故宫的图片和资料。学生收集的资料可能包括故宫的修建经过、规模、作用、地位和与故宫有关的重大史实,介绍这些资料有助于学生熟悉说明对象,为理解课文做准备。可以请去过故宫的同学谈谈见闻和感受。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说说课文中的四则材料分别讲了些什么,明确阅读任务。

预设:本文整体篇幅较长,阅读材料比较多,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应该对每则材料的侧重点有所了解。请同学们说一说,再结合课前导语提供的阅读任务,分组学习。

2.学生交流汇报,分组填写任务表。

明确:材料一:介绍故宫的悠久历史、文化价值以及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

材料二:介绍太和殿被毁和重修的过程。

材料三:网页资料,简单介绍故宫以及参观故宫博物院的方案。

材料四:网站资料,故宫博物院的平面示意图。

3.学生根据阅读任务阅读相关材料。

预设:因课程时间有限,而这两个阅读任务都涉及实践操作,所以此处只引导学生根据阅读任务选择相关的阅读材料,可对重点字词、语段进行圈画,交流简单思路,具体操作可放在课后完成。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合作学习“材料一”

1.教师出示“自主学习卡”,小组合作探究。

过渡:在本文中,材料一篇幅最长,内容最多,信息量最大,不管是完成哪个阅读任务,材料一都是阅读的重点。下面是一份自主学习卡,请大家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认真思考,分组交流。

2.汇报交流自主学习卡上第②小题。

预设:如果能正确填写此图,说明学生对课文的说明顺序已经把握到位了;若填错,则引导学生再回看相关文字或段落,修改错误的同时也能加深印象。教师无须再逐字逐句地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了。

3.汇报交流自主学习卡上第③小题。

明确:天安门→端门→午门→汉白玉石桥→太和门→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小广场→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顺贞门→神武门

4.汇报交流自主学习卡上第④小题。

学生思考后明确:第1、2自然段是总说,概括介绍故宫的位置、历史、地位、总体布局和艺术风格。中间(第3—15自然段)是分说。根据故宫的特点,以保和殿后面的小广场为界,把故宫分为前朝和内廷两部分分别加以说明。前朝主要介绍“前三殿”,先介绍殿前建筑(第4自然段),然后依次介绍太和殿(第5—8自然段)、中和殿(第9自然段)、保和殿(第10自然数)。内廷主要介绍“后三宫”,分别是乾清宫(第12自然段)、交泰殿和坤宁宫(第13自然段),接着概括介绍后三宫的彩画图案(第14自然段)和御花园(第15自然段)。最后一段借登临景山俯瞰故宫全景,对上文进行综合总括,再次突出故宫建筑群布局的和谐统一,使读者获得明确、完整的印象。

5.师生共同解读疑难问题。

(1)作者为什么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

明确:因为太和殿是“前朝”乃至整个故宫的重点建筑物,是封建皇帝行使统治权力和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它的地位非常重要;另外,它在整个建筑群中最具代表性,所以作者把太和殿作为介绍的重点。

(2)揣摩文中写“龙”的句子,探究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课件出示相关语句,还可以出示相关图片,以助理解。)

明确:龙有象征意义,历朝历代的皇帝把自己神化为受命于天的“真龙天子”,把龙作为自己的化身,龙即是皇权的象征,所以大殿上才会有这么多龙的造型。

预设:明确这一点后,还可以引导学生找找文中出现的其他动物的造型,若学生感兴趣,教师可简要讲解,如鳌是传说中海里的大龟或大鳖,它是长寿的象征,而且人们认为它具有预知未来的灵性。在古代,每当举行重大活动之前,巫师都要烧龟甲,根据龟甲上爆裂的纹路来占卜吉凶。又如鹤,也被看成长寿的象征,神话中鹤常为仙人所骑,老寿星也常以驾鹤翔云的形象出现。可见,故宫的每一处建筑细节都有其特定的含义。

(3)本文是一篇说明文,却非常讲究语言的锤炼,找出一些语句来朗读、探讨。

城墙的四角,各有一座玲珑奇巧的角楼。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这里的建筑布局、环境气氛,和前几部分迥然不同。亭台楼阁、池馆水榭,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假山怪石、花坛盆景、藤萝翠竹,点缀其间。

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而井然有序。

明确:这些语句的共同特点是连用四字词语。本文原是一篇针对听众的广播稿,作为广播稿,更须注意语言上的锤炼。文中连用四字词语,听来悦耳,读来顺口,显得整齐匀称,富有节奏,增强了语势,有助于表现故宫建筑的壮美、典雅。

自主学习“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

快速默读后三则材料,根据提示自主完成下面的练习。

材料二:

(1)关注时间:

太和殿突然起火后,并没有立即修复,而是荒芜了()年。

太和殿上一次重建是在明朝天启年间,距离清朝此次决定重建相隔了()年。

梁九主持修复太和殿的工作,历时()年。

(2)概括修复太和殿时遇到的困难和修复的方法。

材料三:

信息概括:

1961年,故宫被定为。

1987年,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名录。

明明打算周末去参观故宫,他应该从进入故宫;参观结束后,他应从或离开故宫。

材料四:

画一画:

可根据材料一中的说明顺序,在故宫平面示意图上画一画,说说你的发现。四、语言训练,课堂回顾

1.课堂语言实践训练。(机动)

(1)画一画,说一说。

要求:明天我们班要开一次家长会,打算在校门口摆放一块小黑板做指示牌,请你画一幅简明示意图并做口头解说,注意方位词的运用。

(2)试一试,练一练。

要求:以教室正中位置为立足点,分解说明教室内的布局与主要物件,并选择其中一处作为解说重点。

2.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收束课程。

小结:本文的信息量非常大,如果你想为家人或自己做个游览计划,学习本课对你一定非常有帮助。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又巩固训练了本单元的阅读策略——根据阅读任务来确定阅读方法。我们也能够从文中得到非常好的写作借鉴——按照一定的方位顺序来介绍事物,就会介绍得清楚明白。我们更领略了故宫建筑的壮观、精美和蕴含其中的传统文化精髓。时间有限,故宫太博大精深,我们只能管中窥豹,但大家课后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故宫,去领会它的美。

五、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

教学重点片段实录:

◆找出文中表明故宫总特点的句子

师:我们的第三项任务是什么?

生:寻找故宫的总特点。

师:找到了吗?一起读——

生: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师:想想我们刚才第一眼看到故宫的图片时,都发出了“哇——”的惊叹声。现在我们看了课文后,在文中找到了这个重点句,这真是异曲同工之妙啊!我请同学们就在这句话旁边写上“哇——”这一批注,要的是大家明白:声音与文字是相通的。

(生做旁批。)

师:这篇文章很奇怪,要说明的是故宫博物院,可是有一段文字却写了另一处风景,请问是哪一段?写的是什么风景?

生:最后一段,写的是景山。

师:咱们来齐读最后一段,看是否离题了。

(生齐读末段。)

师:离题了吗?

生:没有啊,因为这景山是用护城河中挖出的泥土堆起来的,与故宫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师:仅凭此理由就来写它,那与故宫相关的东西多着呢,要知道故宫里面有九千多间房屋啊,作者干吗不一一写来?

生:因为作者还要站在景山高处望故宫。

师:站在景山上望到的故宫是怎么样的?

生: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而井然有序。

师:此话好像前面有过?

生:没有的。

师:话当然不是这么说的,意思还是这个意思的。

生:就是换汤不换药。

师:对,能找到吗?

生:找到了,就是第2自然段里的内容,“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间”,相当于这里的“重重殿宇,层层楼阁”。

生:还有写故宫总特点的句子,也是这个意思。

师:是啊,所以作者在最后情不自禁地再一次赞叹:“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现在明白了吧,最后来上这样一段,这不就是前呼——

生:后应!

师:此是其一,还有一个奥妙大家可能就看不出来了。(学生面现好奇。)

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前面介绍故宫的时候,是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写的,作者的观察点是在变化的,能找出表示地点变化的词句吗?

(生纷纷回答:“从天安门往里走”“走进午门”“进了太和门”“从保和殿出来”,等等。)

师:再来看最后一段里,作者此时的观察点是站在景山高处。如果说刚才是作者身在其中的话,那么现在是跳出其外,从另一个角度观察故宫了。学到这里,给课文分段已呈瓜熟蒂落之势。请大家以最快的速度给课文划分层次。

(生划分层次。)

生:分三层。第一层,第1、2自然段,总起;第二层,是第3自然段到倒数第2自然段,具体说明;第三层,最后一个自然段,总结。

师:思路是对的,不过层意的概括有些笼统,说最后一段是总结也似乎不太妥当。现在我们来给每一层概括一下意思。

(生动笔。)

生:第一层介绍故宫面貌,指出它的特点。第二层具体介绍故宫,写各部分的位置、外观、内饰、功能。第三层写从景山望故宫的印象,照应开头。

赏析:说明文中常常有些中心句,或说明每段段意,或概括文章内容。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便技巧性地引导学生留意这样的句子,且引导学生注意前后呼应的内容。另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还发现了作者观察位置及观察视角的变化,可以说,只是一个小小的片段,却自然融合了许多知识点和方法的讲解,可见教师对课堂的巧妙安排。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范文篇5

教学目标

1.在朗读中品味优美的语言,理解课文内容。

2.整体把握这首散文诗独特精巧的构思。

3.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以物喻人、寄托诗人心中美好情感的写法。

4.把课文与“阅读链接”中的材料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作者想象的奇妙。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品味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范文篇6

蒋军晶老师是杭州市余杭区临平二小的青年教师,听他的课,心中总有一种感动,一种扑面而来的亲切感。大概是我们年龄相仿的缘故,亦或是他那份对教育教学的执着以及拳拳的事业心打动了我。

蒋老师对课堂教学有三个“坚持”:坚持不试教;坚持不用大量美丽的图片,动听的音乐,精美的课件;坚持不用铺天盖地的排比式的缜密的语言。他认为我们的语文教师要学会解读文本,应该重内容轻形式,不作、少作表面文章。《瑞恩的井》就很好地实践了这一点。

一、注重基本训练

课始,在说说课文主要内容这个环节时,教师出示了“瑞恩”“为了”“终于”三个词,以训练学生的基本概括能力。不少学生以“瑞恩”为主人公来加以概括。此时,蒋老师适时地予以点拨:“能不能换一种说法?”“以井为主人公,该怎么说呢?”学生心领神会,顺利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又如,在教学生字后,教师花了两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巩固、记忆,当堂进行听写、校对、订正。基本训练扎扎实实。

二、创新生字教学

在教学课文中诸多生字时,蒋老师所采用的方法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他富有智慧性地编辑组合成的带生字语段很具课程创生价值与推广意义,细细品味,的确是一箭多雕。首先,生字在新语境中的再现遵循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语言习得规律,新语境的出现使学生学习生字有了新的生长力量,在鲜活的语境中,学生不断接受语言的视觉反应并形成语感。其次,字词理解形成生动,在反解释中让学生感悟到了新词的意思。

三、解读文本独到

教者在四个月前就已经接触了文本,并对其进行了个性解读,所花的时间和精力是可以想象的。课堂上呈现的亮点亦是熠熠生辉,夺人眼球。

亮点一:实话实说

在深入研读课文后,教者采用了“实话实说”的形式,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角色扮演“瑞恩”“非洲小伙伴”“老师”和“妈妈”,台下学生以观众身份自由发问,教师自己则担当主持人角色,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我们看到,课堂上即兴生成的精彩火花不断被擦亮,台上台下浑然一体,妙合无垠,赢得掌声一片。我想,这不仅是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更是对学生做人、处世的一次实践和检验。

亮点二:以情动人

“不真不诚,不能动人。”有人说,要想打动别人,首先得先感动自己。蒋老师正是在对文本反复多次地深读细究,被

6岁小男孩瑞恩感动、并在查阅大量翔实的资料后,产生了强烈的执教欲望,因而课堂教学才显得如此细腻动人,打动人心,感动学生,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瑞恩的信心、爱心、决心和那份难得的执着。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范文篇7

学习目标

1会有感情地朗读文章。

2能辨析“募集、募捐、捐助”这三个词语。

3知道瑞恩是一个善良、为实现目标而不懈努力的好孩子。领会“有决心、有毅力,总能把事情做好。”这个道理。

教学重点

1会有感情地朗读文章。

2领会“有决心、有毅力,总能把事情做好。”这个道理。

教学难点

1知道瑞恩是一个为实现目标而不懈努力的好孩子。

2理解“瑞恩的井一一为了这个痛苦的社会”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介绍“井”,导入新课。

(请看到过井的学生举举手,并请他们说说井的作用。)

(井一一从地面往下凿成的能取水的深洞,洞壁多砌上砖石。)

2出示课题——瑞恩的井,齐读。

3根据课题提问。

归纳学生的问题:

瑞恩是谁?

瑞恩怎么会有一口井的?(为什么这口井是瑞恩的?)

这口井在哪里?

……

(以上问题较为简单,当场可以解决。)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1自由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

2检查朗读的情况。

(1)文章共有几小节?(12小节)

(2)指名分小节读课文。

3出示:

瑞恩是。从老师口中,他知道,(6岁的加拿大一年级的小学生)(学校正在为非洲儿童募捐)还知道。于是,他挣到了70美元。可是这钱不足以打(70美元可以打一口井)(帮长辈做家务)一口井。在的帮助下,瑞恩开始了面向整个加拿大的,也加入(妈妈)(募捐活动)(他的同学)了捐助的行列。他们还与非洲的孩子们。两年后的,8岁的瑞(相互通信)(一个夏天的早晨)恩和妈妈来到,这里有一口,当地的孩子们(乌干达的一所小学附近)(瑞恩的井)(热烈欢迎瑞。现在,瑞恩的募集活动,那些钱将被用来。恩的到来)(还在继续)(在非洲打井和购买设备)

4交流答案,齐读这段话。

5辨析“捐助、募捐、募集”。

(1)这段话包括三层意思:

出示:

①学校正在为非洲儿童募捐。

②瑞恩靠做家务挣来了70美元,他的这笔钱将用来捐助乌干达北部一所小学的孩子们。③瑞恩在妈妈的帮助下开始了面向整个加拿大的募集活动,这一活动至今还在继续。

指名分别读这三句句子。

(2)从课文中找到与这三句句子相对应的小节。

(1~2节)

(3~4节)

(9~12节)

全班齐读1~2节,男生读3~8节,女生读9~12节。

板书:学校在募捐→瑞恩的捐助→瑞恩在募集

(3)利用工具书,比较三个词语的异同。

相同:都有捐款、捐物的意思。

不同:募捐是募集捐助的意思。

募集是广泛征集的意思。

捐助是拿出财物来帮助的意思。

“募集、募捐”有号召大家来捐助的一层意思。

捐助则是指自己捐款捐物。

三再读课文,谈谈感受。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你觉得瑞恩是个怎样的孩子?为什么?可以用书中的句子来说。

2交流:

瑞恩是个善良的孩子。(有同情心、助人为乐、关心别人、心好等都行。)

板书:善良

(1)瑞恩回家对妈妈说:“我需要70美元为非洲孩子打一口井。”

(2)瑞恩眼睛里充满了泪水,又一次提出请求:“非洲的孩子们就要死了,他们没有干净的水喝!”

(3)瑞恩眼睛一亮,爽快地答应了。

(4)这一天晚上,瑞恩一直默默地对自己说:“我希望非洲每个人都能喝上干净的水。”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注意黑体字的读法。)

瑞恩是个为了实现目标而不懈努力的孩子。(有毅力、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等都行。)

板书:为实现目标而不懈努力

(1)第一项工作是为地板吸尘,瑞恩干了两个小时。当朋友们在外边玩的时候,他得到了第一个2美元。

(2)瑞恩说:“我将继续努力,我希望非洲的每个人都能喝上干净的水。”

(3)这一天晚上,瑞恩一直默默地对自己说:“我希望非洲每个人都能喝上干净的水。”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注意黑体字的读法。)

四三读课文,悟悟道理。

1齐读课文,找找直接点题的一句话:瑞恩的井——为了这个痛苦的社会。

(个别读)

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生活在非洲这片平脊的土地,其实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没有食物,没有水,饥饿、疾病、死亡威胁着人们。而瑞恩捐助的这口井给那里的人带来了希望。

2我们从瑞恩身上学些什么?

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任何事情都能做好!

这就是瑞恩的井带给我们的启示。

3说话练习:

以《好样的!瑞恩!》为题,说说你读了这篇文章后有什么感受。

4总结全文。

附板书:

瑞恩的井

学校在募捐→瑞恩的捐助→瑞恩在募集

善良为实现目标而不懈努力

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任何事情都能做好!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范文篇8

《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会写2个生字,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着读出磅礴的气势;背诵诗歌。

3.了解律诗的有关知识,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4.理解诗意,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教学难点

理解第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崖、渡”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与生字有关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

3.了解长征这段历史以及本课的写作背景。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交流阅读的收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播放《七律•长征》音乐,展示长征图片。

导语:同学们,我们现在听到的这首歌叫《七律•长征》,看到的图片是长征途中的一幕幕情景。听着这样激昂的音乐,看到这些令人震撼的图片,大家内心有怎样的感受?我们先来看看一些作家和记者对长征的评价吧!(出示课件)

它像一支鲜艳夺目的红飘带挂在这个星球上,给人类、给后世留下永远的纪念。——魏巍《地球的红飘带》卷首语

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

——[美]埃德加•斯诺

2.板书课文题目,进入本课学习。

过渡:红军长征历时两年,行程二万五千里,它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长征胜利结束后,毛主席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了这首《七律•长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毛主席的满怀豪情吧!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出示学习要求,学生结合自学提示自读课文。

自学提示

①大声朗读诗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歌。

②借助字典掌握生字的字形,注意生字的书写。

③根据注释或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

④结合课后“资料袋”及课前预习搜集的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背景知识。

⑤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与大家讨论。

2.汇报交流自学成果。

(1)出示字词,指名认读,注意变色的字,教师纠正字音。

逶迤腾细浪磅礴泥丸云崖大渡桥岷山

◆易读错的字:“腾”是后鼻音,“岷”是前鼻音。

(2)认清字形,区分容易记混、写错的字。

腾——滕丸——九渡——度崖——涯

(3)理解较难的字词。

[等闲]平常,不放在眼里。

[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诗中指山势高大、险峻。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三军]文中指红军队伍。

(4)学生介绍有关长征的历史事实,教师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加以补充。

教师:请同学们看图: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_的围剿,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了五岭,突破了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接着又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然后爬雪山,过草地,最终于1936年10月全部会师于甘肃会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战士用自己的双脚长驱二万五千多里,纵横十一个省,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了解文体,指导朗读。

过渡: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不少诗歌了,谁来说说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应该怎么读呢?

明确: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诗有八小句,每句七个字。律诗的格律较严,字的平仄也有规定。“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诗中四大句也叫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按照规定,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1)教师相机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等几个方面进行指导。

(2)教师范读,读出诗句的停顿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3)学生根据指导再次读诗,注意节奏和停顿。

2.再读诗歌,理解诗意,理清层次。

(1)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过渡:这首诗写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时刻,它写了哪些内容?我们再来读读全诗,想一想这首诗的大意。如果遇到自己难以理解的诗句,就在旁边画上问号。

全诗大意: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的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2)思考全诗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各层次之间有什么联系。

◆结构层次:

第一层(首联,第一句):总述红军不怕困难,把艰难困苦看成平平常常的小事。

第二层(颔联和颈联,第二、三句):讲述了红军在长征中“不怕难”的具体事例,承接上一层的内容。

第三层(尾联,第四句):总结全诗,表达出红军长征胜利后喜悦的心情。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课堂表现。

过渡: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的重点放在了朗读上,大家也从读通、读顺,到读出了节奏、读出了情感。看来,大家掌握了学习诗歌的一个重要方法——朗读。通过课前搜集资料,以及我们在课堂上的共同学习,大家掌握了诗歌大意、划清了诗歌层次,同时对长征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下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去回顾长征中一个个激动人心的故事。今天这堂课大家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让老师来点评一下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诗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抓住重点词句,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2.理解第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复习引入,教师提问,引发思考。

导语:上节课同学们在熟读的基础上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谁愿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上节课的收获?

预设:学生自由发言,收获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如朗读上的收获、历史知识上的收获、对诗歌的整体把握等。

生:我知道这首诗写于长征期间,当时毛主席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途中红军战士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诗篇。

2.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诗歌。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细读全诗,入境入情读明白。

【学习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指名读诗句。

(2)提出问题,质疑思考。

①你能说出诗中哪个词说明红军翻过的山多,涉过的水多吗?(万水千山)

②红军越过千山万水,历尽坎坷磨难,诗中用哪个字对此历程进行了高度概括?(难)

③面对千山万水的阻隔和千难万险,我们的红军战士怕不怕?(不怕)

④你从哪里具体感受到了红军战士的不怕?读一读。(万水千山只等闲)

预设:这四个问题虽然不难,却一环套一环,能引导学生思考这两句诗所揭示的深刻含义,也能帮助学生背诵。

(3)指导朗读,读中感悟。

①朗读指导:这两句诗是整首律诗的首联,首联是诗的总纲,应以高昂的语调、略快的节奏朗读,以表现对红军战士的赞颂之情。“不怕”要读得坚定有力;“万水千山”音节略拖长,表现红军长征路途的漫长和艰辛;“等闲”语气略舒缓,读出不畏艰险的感觉。

②交流总结:请学生说说从这两句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体会到红军不怕困难、轻视困难的精神。)

【学习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过渡:红军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山,蹚过了一条又一条河,可谓山重水复。那么诗中选了哪些山、哪些水作为长征途中千山万水的代表呢?(五岭、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桥、岷山)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红军长征途中跨过的山。

(1)指名读诗句。

(2)课件出示五岭的图片,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到五岭和乌蒙山的险要。

过渡:同学们请看,这就是红军要攀越的五岭,它们绵延数千里,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逶迤)这幅图是乌蒙山,它高大巍峨,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磅礴)那么“细浪”和“泥丸”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在纸上画一画,我也来画一画。

预设:通过出示山的图片,让同学们直观地感受到山的逶迤与磅礴;通过让同学们自己画一画水面腾起的小浪花和泥地上溅起的泥丸,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和心理反差,从而自然过渡到诗句的学习。

(3)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汇报。

①理解诗意,关注写法。

预设:引导学生关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还可以引出七律中对仗的手法,体会作者用词的精练。

明确:连绵不绝的五岭在红军战士的眼里就像跳动的细小浪花,高大的乌蒙山在战士们的眼里也不过是脚下滚动的小泥丸。这两句诗用生动的比喻和夸张写出了战士们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和不怕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②抓住重点词语理解。

生:“逶迤、磅礴”说明山之险,“细浪、泥丸”是说细小的浪花、小小的泥丸。从这几个重点词语中能看出红军战士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③结合注释或课外资料理解。

生:五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和广西四省边境,乌蒙山在云南和贵州两省交界处。通过查资料,我深深地体会到长征之路有多么艰险,感悟到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精神。

(4)指导朗读。

朗读指导:这两句诗开始叙述长征的经过,节奏应较首联略舒缓。“腾”和“走”要读得刚劲有力,为后面蓄势;“细浪”和“泥丸”的语气略重,以表现红军战士的“不怕难”。

【学习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过渡:面对山,我们的红军战士不仅不怕,而且“只等闲”。面对水呢?请同学们读读诗歌第五、六句。

(1)指名读诗句。

(2)结合背景知识,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诗句。

过渡:同学们读这两句诗时,一定会注意到两个形容词,对,就是“寒”和“暖”,水拍山崖怎么会“暖”,桥上的铁索又怎么会“寒”呢?这就要结合背景知识来理解了。我们先来看“暖”,请大家听一听,看一看。

①课件展示图片,教师边展示边解说。

解说词:1935年5月,当红军到达金沙江畔的时候,只见金沙江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滚滚江水飞溅起层层浪花,撞击着两岸的山崖,发出轰隆的巨响。敌人为了阻挠红军北上,封锁各处渡口,而且抢走了江面所有的渡船。同学们想一想,面对汹涌的江水和狡猾的敌人,红军要渡过金沙江难不难?但是红军战士采取了声东击西的办法,顺利地俘获了敌人侦察用的两只船。结果我军不费一枪一弹,捉到俘虏六十多个,夺取了金沙江的主要渡口。很快,红军所有大队人马全部胜利渡过金沙江,跳出了几十万敌人的包围圈,取得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胜利。

②学生结合故事,说说对“暖”的理解。

A.同学们,听完了这个故事,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怎样?(心潮澎湃,暖洋洋)

B.你们感受到毛主席与红军怎样的心情呢?(喜悦,欢欣鼓舞)

过渡:金沙江两岸峭壁陡立,水流湍急,惊涛骇浪,但红军战士巧妙地渡过了,所以感到了“暖”。那么红军战士又是如何跨越大渡河的呢?泸定桥上的铁索给红军战士什么样的感觉呢?

③课件出示《飞夺泸定桥》电影片段。

描述词:泸定桥的桥头刻有两行诗:“泸定桥边万重山,高峰入云千里长。”大渡河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泸定桥由13根碗粗的铁索组成,长101米,宽2.6米,高达14.5米,东西横跨,高悬于湍急的大渡河上。1935年5月25日,22位突击勇士就是在这座桥上,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勇敢地冲进火海,冒着枪林弹雨向东岸发起进攻,为后继部队杀出了一条血路。

④学生谈谈对“寒”的理解。

过渡:现在你们的脑海里出现了哪些词语?请写在诗句旁边。(心惊胆寒、惊心动魄、枪林弹雨、浴血奋战等)你们又从这个“寒”字中读出了什么呢?

生:对泸定桥险恶自然环境的烘托;强渡大渡河的惊心动魄;对死去的英勇战士的悼念;体现出长征的惊险悲壮;体会到红军战士不怕流血牺牲、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

(3)指导朗读,读中感悟。

朗读指导:“云崖暖”“铁索寒”语调一扬一低,声音一实一虚,节奏一松一紧,处理为对比重音。“拍”“横”可适当拖长字音。

【学习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过渡:岷山是红军长征路上所要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战士们此时的心情如何呢?剩下的两句诗,请同学们自己学习。你们觉得诗句中的哪些字的含义很深,需重点理解?找到后要细细推敲、琢磨。

(1)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

①哪些词语写出了红军战士的心情?(喜;尽开颜)

②岷山,绵延千里,大雪覆盖,终年不化,可是红军战士却把翻越岷山看作一件欢喜的事,这是一种什么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指导朗读。

朗读指导:最后两句诗展现出了美好的前景,语调转高,要读得欢快、流畅,尤其是结尾的“尽开颜”三个字要一字一顿,高昂有力,形成全诗感情的峰。

2.整合全诗,概括画面谈感受。

过渡:同学们,我们按分句学习的方式学完了一整首诗。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下:这首诗一共向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哪一幅图给你的印象最深呢?请说明理由。

明确: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谈自己最欣赏的一幅图,可以结合具体的诗句,从对典型场景和事例的描述,对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感悟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3.品读全诗,升华情感。

(1)范读欣赏。

播放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型演唱会上《七律•长征》(濮存昕朗诵)视频,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一种大气磅礴的气势,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激情个性地演绎情感。

(2)朗读、背诵训练。(突出“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暖,寒,尽开颜”等词语,试着体会伟人的胸襟,强调个性化朗读。)

小结:同学们,学完了全诗,我们被红军的大无畏精神深深地感动着,也被伟人的胸襟深深地感动着。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难题,我们怎能轻易放弃呢?让我们鼓起勇气,克服我们这堂课上的最后一道难关,大胆地把全诗背下来,好吗?

三、拓展文本,延伸诗情。

1.阅读毛泽东对于长征的叙述与评价,谈谈感受。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历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2.阅读毛泽东的其他诗词。

念奴娇•昆仑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四、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范文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识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指尖的世界”的含义。

3、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盲人教育工作者的奉献精神,唤起对生活的自信与乐观。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自主预习,自学生字新词,读顺课文;教师准备一些身残志坚的典型人物图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示课题,带着“我”的世界走向“他们”的世界。

同学们,美丽的春天已经到来了,你们看到了吗?你看到了什么?从早上睁开眼睛到现在,还有哪些美好的事物进入了你的眼帘?小结揭题:是啊,这一切是多么美好,可是,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美好的一切,他们看不见!他们看不到美丽的鲜花,他们看不到妈妈的脸庞,他们也看不到镜子里自己的模样,他们的世界是由指尖开始的。(板书:指尖的世界)因为他们是一群盲孩子。

二、初入文本,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内容和情感

1、由“盲孩子”联想到什么?

2、预习了课文,从中了解了盲孩子学校生活的哪些方面?

3、读了课文,你又有怎样的感受呢?(能感受到孩子们在盲人学校里生活得很快乐、幸福)

三、深入文本,精读感悟,在品味中碰撞心灵,交流情感

理解课题,再读重点,扩展想象,丰富文本内容,感知“指尖的世界”。

1、浏览课文,思考:为什么说“他们的世界由指尖开始”?理解“触摸”。

2、文中讲了孩子们指尖世界的哪些片段?

3、启发想象:在指尖的世界里,他们还可能做些什么?

小结:是的,在学校里,他们用触摸来读书,写字,弹琴,画画,摆弄玩具,用触摸来指导自己行走,感受友谊:在家里,他们可能用触摸来做更多的事情。所以,对于常人来说,世界在我们的眼睛里,而对于他们来说,世界在他们的指尖上。

个性品读,赏词析句,体验盲童生活,引发情感共鸣,走进“心灵的世界”。

1、引读:每一个场景都是一幅生命跃动的画卷,文中的哪一个场景最打动你?读一读,试着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

2、组织读书交流。

★指名读段。

★说说自己的理解或感受。

★生生互动,交流感悟。

★引导情境体验,突破重难点。

交流中品读词句(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相机有选择地指导理解)

词语理解:凹凸陶醉完美色彩斑斓等“厚厚的盲文课本,由许许多多凹凸的小点组成。孩子们静静地读着,指尖灵巧地移动,仿佛走在通向光明世界的长廊里。”识记“凹凸”,重点指导写法;体验“触摸”,想象神态、动作、心理。“学校里有琴房,琴声悦耳,一个孩子正陶醉在音乐里。他的指尖轻快地在黑白琴键上移动,演奏心中已十分熟悉的曲谱。对喜欢音乐的盲孩子而言,音乐是另一个世界,一个自己创造的完美世界。”

读出“陶醉”,感受“完美”。

3、小结谈话:世界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都是新奇的,盲孩子除了学会用指尖去触摸,还会用耳朵去倾听,用鼻子去闻,更多的是用心去感受着周围的一切。所以,作者说,“虽然看不见,但他们的心能感知;尽管无光,这依然是一个美好可爱的世界。”

联系上下文,全面了解学校生活,品味文字背后的意蕴,解读“爱的世界”。

1、承上:是谁给了他们这个美好可爱的世界?(建学校的人,学校的老师,工作人员——“善良的人们”)

2、从课文的哪些描述中感受到他们的付出与奉献?从课文的哪些描述中感受到他们的付出与奉献?(学校美设施好想得细致周到老师好)是啊,“这个偏僻的世界不断地温暖着一个又一个失去光明的心灵”,也正因为如此,“这里,成了许多孩子世界中最鲜亮的部分”。

3、你觉得善良的人们除了给盲孩子提供好的环境,给予他们生活上帮助,还给了他们什么更宝贵的东西?(信心,乐观坚强的生活态度——培育“美好的心灵”)读解:。“所幸的是,总有善良的人们愿意给他们营造一个美好的.环境;他们相信,无法驱走黑暗的时候,美好的心灵更是可贵的明灯。”

4、师生小结:所以,作者说,“虽然看不见,但他们的心能感知;尽管无光,这依然是一个美好可爱的世界。”因为这是一个充满爱的世界——他人的爱心,盲孩子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同样让他们拥有了快乐幸福的生活。

四、走出文本,拓展升华,在阅读中收获成长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范文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知道地球是全人类共有的家园,人类的衣食住行和经济发展的各种需要,都是从地球上索取。

⑵使学生知道世界人口增长过快,资源和能源紧张,环境污染等世界性的社会问题。

⑶使学生知道只有一个地球,为了人类的持续发展必须爱护地球,以及如何以实际行动爱护地球。

⑷使学生明确,确立“地球日”是为了宣传和呼吁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地球。

2、能力目标:

通过上网教学和学生上网冲浪,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通过因特网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人口增长过快,资源和能源紧张,环境污染成为世界性问题。

2、为了人类的全面发展,我们必须爱护地球。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引入课题

1、播放地球丰富的资源,以及遭受破坏后的情景录象。

2、引导学生谈感受。

3、师小结、揭题。问题:

⑴我们为什么要保护地球?

⑵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地球?

三、探究新知

1、引导学生提问题,师小结。

2、上网自学:

自学书130~134页,也可以根据老师提供的网址,上网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然后把学到知识和小组的同学讨论、交流。

(课件出示问题和网址,学生上网自学,师巡视。)

3、交流汇报。

(教师相机小结、板书。)

四、课外延伸

1、设计保护地球的宣传标语或宣传画。

(学生用演示文稿设计,师巡视。)

2、展示交流。

3、谈收获。

五、总结全文

通过今天的学习,希望同学们从今天开始,从自己做起,共同把我们的地球装扮得更年轻、更漂亮!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范文篇1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破涕为笑、愀然不乐”等词的意思。

2、感受奶妈对作者那深沉的无私的爱,体会作者与奶妈之间那不是母子胜似母子的深情。

3、学会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感情。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文

1、同学们,平时在生活中最疼你最爱你的人是谁?

2、追问理由:为什么这么说?你能举一个例子说明一下吗?

3、导入:有一位作家叫冯亦代,在他刚足月时,母亲就去世了。对于自己的亲生母亲,一点儿也没有印象。可他后来却写了一篇很感人的文章——《我的母亲》(板题),这是怎么回事?文章真的是写他的母亲吗?

二、初读课文

1、请大家拿起课文,大声朗读。注意读的时候,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交流字词:

出示:破涕为笑孑然一身愀然不乐

笑容可掬杳无消息两鬓苍苍

(1)指名读,正音。

(2)联系上下文,理解‘‘愀然不乐”是指奶妈的脸色变了,变得不高兴了。

(3)什么事儿会让愀然不乐?

(4)齐读词语。

4、交流课文内容:文章写的是我的母亲吗?是写谁的?

三、细读课文

1、奶妈这样一个下人,作者为什么要尊称奶妈为我的母亲?

2、课文的字里行间,哪些地方可以让你感受到奶妈对我的关爱?请再次默读课文,划出有关词句。

3、学生默读思考。

4、全班交流。

四、品读课文

1、交流学生找的词句。

2、品读重点句子:

(1)出示句子:四季寒暖,衣被饮食,无一不是她亲自料理的。

(2)自由读,说说你的感受。

(3)你是特别从哪个词语感受到的?把你的感受有声有色地读出来。

(4)品读“无一不是”:

①“无一不是”是什么意思?

②我所有的事情都她料理的,联系你平时的生活,想象一下什么时候,她亲自为我干什么?

出示句式:时候,她亲自。学生进行

说话训练。

④让学生动笔写一写,可以写多几句。指导学生从“四季寒暖,衣被饮食”发散出去,体会奶妈在各方面把我照顾得无微不至。

⑤指导读句子、

(5)品读“亲自”:

①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么多的事情,为什么奶妈非得亲自去料理呢?

②不放心哪!那是因为我是奶妈的最爱,在奶妈心中没有什么比我更重要了!

③指导读好句子、

④刚才每个同学说的都只是一两个细节,如果把它们连起来,就是一首爱的诗篇

⑤指名学生连读刚才写的句子,组成一首诗、师生齐读“四季寒暖,衣被饮食,无一不是她亲自料理的”作为总结句、

(6)总结提升

①还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奶妈对我的爱?

②交流、

③提升:你觉得奶妈对我的爱是怎样的爱?

④总结:生活的每一个方面,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奶妈都无微不至地关心着我。如此无私,如此博大的爱不是母爱是什么呢?这样的人不是母亲还能是谁呢?作者由衷地在心里呼喊:奶妈,我的母亲!

⑥学到这里,我心里不禁想起了孟郊的一首诗——《游子吟》。让我们饱

含神情地来背一背这首诗,把这首诗献给作者的母亲,献给我们的母亲,献给全天下所有的母亲!

五、小结课文

这节课,我们体会了奶妈对我的深情,那我对奶妈的感情又如何呢?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范文篇12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认真观。自主积累自然增长知识的学习习惯。

2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或挂图,结合事例,使学生懂得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道理,逐步养成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明白“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和“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道理,在今后学习中进行实践,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准备:

1投影片

2搜集有关中山陵、莫高窟、圆明园、故宫、漓江、黄山等名胜古迹的资料。

3课前出好一期黑板报。

4准备一次演讲(限定2分钟)参考话题(1)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2)通过多种渠道学习语文;(3)要有正确的读写姿势。

5课前参观校(或乡镇)的有线电视台,采访节目制作的有关情况。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出示明代画家董其昌的一幅绘画作品(如《黄山雪霁图》、《秋兴八景图》等),说说看了图的感受。

讲述:这是明代画家董其昌的画,怎样才能画好画呢?他说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板书)。其实不光是学画,这种方法对我们学习语文也很有益处。那么,“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什么意思呢?学习语文为什么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应该怎样通过“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途径来学习语文知识呢?学习了这一课我们就明白了。

二指导看图,学习怎样“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1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指导观察第一页的三幅图。

(1)观察第一幅图。

(2)讲述;图上画的天文台,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参观的是我国古代的天文仪器,我国远在五六千年以前就创造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测天仪器——浑天仪,并取得了辉煌的天文学成就。看到这些古代天文仪器,会想到什么?

指名说。

小结:同学们说得对,我们都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感到骄傲的。

(3)观察第二幅图

过渡:在参观了古天文仪器后,老师又带领同学们去了天文展览馆,他们看到了什么呢?

说说展览馆墙上的照片上有些什么内容。

指名说

小结:同学们要从小爱科学,努力学习,长大后去探索宇宙的奥秘。

(4)观察第四幅图

图上画了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指名说

小结:老师带领学生欣赏碑刻,碑刻就是刻在石碑上的文字或者图画,这些文字或图画大多出自画家之手,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

图上的同学们看到这块碑刻,会怎样想,怎么说?

指名说

同学们在书法课或外出旅游时,欣赏过哪些碑刻?在欣赏过程中,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讨论交流

2指导观察第2~3页通版插图。

(1)逐幅图观察第一行的四幅图。

观察第2页最上面的两幅图。

说说图上画了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他们游览了漓江和黄山之后会有什么感受?

分组讨论。

指名说。

观察第3页最上面的图。

分别说说图上画了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同学们参观了植物园会有什么收获?与丹顶鹤一起嬉戏会有什么样的乐趣?

指名说。

(2)观察大海图。

a.说说图上海面是什么样的景象。

b.小结:我国海域辽阔,海岸线很长,站在海边,眺望大海,能让人领略到“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和“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光灿烂,若出其里”的壮美景象(投影映示,教师简要释义,学生朗读)。

c.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所得(包括生活积累),结合自己所读的关于大海的文学作品,谈谈自己见到辽阔大海后的感受。

指名说。

观察右边的两幅图

a说说图上同学在干什么,中山陵和莫高窟在什么地方,同学们游览这些名胜后会说什么。

指名说

b让学生结合造假课前收集的关于中山陵和莫高窟的资料,介绍一下这两处名胜。

其余同学边听边思考:听了介绍,你有什么感受,获得了什么知识?

指名说

(3)观察第三行插图

观察左边一幅图

a说说图上是哪儿,在什么地方。

b说说圆明园美在哪里,它又是怎样被破坏的。

请同学介绍

c听了同学介绍有什么感想?

指名说

观察右边一幅图

a说好所图上是哪儿,在什么地方?

b故宫规模宏大,建筑技术高超,同学们课前已经查阅了资料,知道得一定比老师多,谁愿意老介绍?

指名说

评点

c听了同学们介绍你懂得了什么?

指名说

评点

(4)小结:听了同学们的介绍,老师也学到了不少知识。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同学们有机会去这些地方走走看看,一定会学到很多知识。

(5)你们的家长曾到过哪些地方,游览过什么名胜、什么景点,有什么感受?

指名说

三、总结

1通过观察插图,你知道了什么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吗?

2谈谈准备怎样“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讨论交流

3小结: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不仅可以从书本上获得,从课本上获得,还可以走出课堂,走出课本,走向社会,大自然中获取。大千世界万事万物,自然界的各色景观处处有学问,处处有语文。在学好各门功课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学会读社会和自然这样的大书,这就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图中的这些同学,他们走出课堂,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在这个过程中也增长了语文知识,收获很大。

当然,“行万里路”并不一定要有“万里”之遥,同学们可以从身边开始,通过多种渠道学习语文,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运用语文,读好社会和自然这本大书。同时还可以结合日记,记下自己的观察所得,这对于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很有帮助。

四作业

1阅读徐霞客的故事,学习他“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精神,加深对“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体会。

2深入大自然和社会,写观察日记。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通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十)》中“多种渠道学习语文”和上一课“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学习,你知道了应该怎样学好语文吗?

2、教师谈话:学习语文的渠道多种多样,我们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就是实践的重要。我们要在生活实践中学会运用语文这个工具,不仅在实践中学习语文,更要在运用中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板书课题)

二、指导看图,教学生学会运用语文

1、观察第4、5页第一行的两幅图。

(1)教师边指图边讲述:图上是一所学校的闭路电视系统,左边是控制室,里面的几位同学通过屏幕,既可以知道全校的情况,也可以把信号传到预定的地方,右边是学校电视台的播音室,通过摄像机和专门的路线可以把声音传导控制室,由控制室根据需要加以处理。

(2)图上的几位同学是怎样工作的?

指名说。教师给予提示和补充。

(3)课前同学们参观访问了校(或乡镇)有线视台,谁来说说他们是怎样制作节目的?指名说。

(4)小结。

2、观察第二行插图。

(1)左边一幅图。

1图上的同学在干什么,写字的同学是用什么姿势写字的?他们是怎样握笔的,字写得怎样?别的同学表情怎样?

同桌讨论、交流。

2、小结。

3、请班上毛笔字写得好的一两名同学作书法表演(字不宜多),并表扬认真写字的同学。

(2)右边一幅图。

1、说说图上画的是一次什么活动,参赛的同学什么样,神态怎样?指名说。

2、我们在第十一册已经学习过演讲,老师也请大家课前作了准备,哪位同学愿意到前面来演讲?请两位同学作演讲表演,同学予以简短评价。

3、观察第三行插图。

(1)左边一幅图。

1、图上的同学正在开展什么活动,大家分别在干什么?指名说。

2、讨论:古诗文课外活动的形式很多,如集体或单独朗诵、配乐朗诵、背诵、抽签朗诵或背某一诗文,突出某一主题的朗诵,比如背有关写月亮的诗句,指定某一作品的朗诵、背诵,比如背李白的诗句等。

3、抽签背诵古诗文。教师评价。

(2)右边一幅图。

1、说说图上有谁,在干什么,他们办的黑板报质量怎样。指名说。

2、我们班这期的黑板报出得也非常好,栏目丰富,插图精美,书写完整。我们请本期的作者和编辑分别来介绍一下他们是怎样选择内容、写好稿件、确定栏目、设计插图的。

指名介绍。同学评价。

3、同学们对出好黑板报还有什么建议?指名说。教师评价。

4、观察第4页左上角的图。

(1)说说图上有谁,在干什么,小报的质量怎么样。

指名说。

(2)展览各组课前出的小报,说说质量怎样,然后请几位编者或作者谈谈是怎样编这期报纸的。指名说。

5、观察第5页6右下脚的插图。

(1)讲述:这是一个学校的学生正在表演课本剧《母亲的恩情》,图中两个同学分别扮演孟郊和他的母亲。

(2)图上同学表演得怎样?指名说。

(3)同学们学过不少课文,也演过课本剧,请参加过演出活动的同学谈谈演出的要求和体会。

(4)小结。

三、总结

1、交流同学们在课前搜集的在实践中应用语文的例子。

2、小结。

四、作业

1、分组编辑出版小报。

2、练习排演课本剧。

3、多参加语文课外活动。

五、联系前面学过的有关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十一),说说自己在这方面的收获。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范文篇13

教材分析

当我们开始这一次综合性学习的时候,学生已经在小学学习了六年,并且即将离开小学,开始新的学习生活。六年来,学生从天真烂漫的幼儿成长为身心健壮的少年,这既是孩子自己努力的结果,也浸透着学校、老师的心血。这六年中,发生过多少令人激动、喜悦、忧愁和伤心的事;这六年,是孩子在人生道路上开始起步而永远难忘的岁月。在即将毕业的时候,开展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把师生情、同学情以及对母校的感激之情表达出来,并且永久珍藏,成为美好的回忆,是师生共同的需求。这次综合性学习就是充分运用多种语文形式,让学生回忆美好的小学生活,互相激励,继续前进。

教学目标

1.理自己小学阶段优秀的或喜欢的,在习作中感受自己的成长。

2.在与爸爸妈妈的沟通中,感受自己的成长。

3.自己的习作,自编或合编集。

教学重点

理自己小学阶段优秀的或喜欢的,在习作中感受自己的成长,并能有条理地将然后编辑成册。

教学难点

能有条理地将编辑成册。

教学准备

学生刚入学时的照片、课件

预设过程

·教学过程·

一、在照片中搜寻自己成长的痕迹

(一)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牵着爸爸妈妈的手第一次走进学校大门时的情景吗?还记得你们刚进一年级时那牙牙学语的样子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张照片,你们瞧,他是我们班级的一位同学,猜猜他是谁?

课件展示一位变化比较大的同学的照片。

师:他是谁?为什么?

(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二)学生展示自己刚入学时的照片

师:(揭示答案)是啊,当我们回家找到自己小时候的照片时,相信有些人不禁要感慨:啊,原来的我是这样的啊!下面谁来展示一下自己小时候的照片?

(生上台展示)

师:照片中的你和现在发生了哪些变化?(引导其他同学一起观察交流)

(三)揭示本节课的活动主题

师:六年的时间过得真快,看着小时候的照片,我们猛然发现自己长高了、变漂亮了、变得越来越像个小大人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寻自己的成长足迹。

师板书:金色足迹。

二、在编辑集中感受自己成长的印痕

(一)师:同学们,六年的时间,我们变得和一年级的时候不太一样了,而我们写的一也无不承载着我们成长中的点滴回忆。

说说令自己印象最深的一文章。

(二)编辑自己的成长集。

师:我们的是一次次与众不同的经历,是一幕幕令人难以忘怀的场景,是一颗颗童年的心,让我们把咱们的自编或合编成一本集吧,以后再来看看仿佛就能看到自己的心路历程!

1.将自己搜集的习作进行分类并列表。

师:相信课前一定搜集了很多自己的优秀习作,跟同学们说说你们挑选的习作都是有关什么内容的?

(生交流,师归纳并确定各分类。)

例如:心灵驿站——心理成长类的文章。

浪漫天空——想象类的文章

少年故事——生活类文章。

美丽时节——写景类文章。

2.将搜集的'习作进行分类列表

师:要让我们的集更有条理,我们就必须按各类

主题对文章分分类,下面请同学利用发下来的表格进行分类填写。

表格内容:主题题目年级文体字数自我

2.讨论如何才能让集更有意思?

师:很多小组的同学已经将自己的进行了分类,那是不是就直接把所有的订成一本就可以了?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让集更有意思?

生讨论:画封面、写序言、编目录、配插图

三、在“累累果实”中感受自己成长

师:听着大家如此胸有成竹的介绍,相信我们的集一定能够编得非常出色。在小学的六年生活中,记录了大家的成长,很多的奖状也见证了大家的成长。

(一)荣誉台

(请同学们上台展示自己的获奖证书、奖状)

(二)家长感言。

师:真可谓硕果累累啊,其实我们的爸爸妈妈也见证了我们的成长,谁愿意来谈谈临近毕业,爸爸妈妈对你说的话。

(生交流)

四、后续活动

(一)师:真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回顾成长中的点滴,回去之后,大家可以把自己的作品集得更有序更美观,课后我们将展开作品集的展出活动。

当作品集展出后,请每位同学当当小评委,仔细阅读每一本作品集,完成我们表,我们将选择同学最喜欢的集中精彩的部分编入我们的班级纪念册。

(二)课件展示表格:

《作品集》表

小评委:

评选目录结果理由(30字左右)

最吸引你的封面设计

最有创意的主题编辑

最佳排版配图

最喜欢的

·板书设计·

金色足迹

——作品集

心灵驿站

浪漫天空

少年故事

美丽时节

板书设计心灵驿站——心理成长类的文章。

浪漫天空——想象类的文章

少年故事——生活类文章。

美丽时节——写景类文章。

作业设计

把自己的作品集得更有序更美观,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范文篇14

《孙悟空棒打白骨精》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运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在反复阅读中理解人物形象。

2、体会中国古代章回小说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理解人物形象。

难点:理解孙悟空性格的多样性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组织教学

(板书课题。)

这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三二课。

读一读课题:孙悟空棒打白骨精

二、学习探究

1、切入 询问:能否把课题换成“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示意:写作忌题文不对应。) 把标题中的“白骨精”换作“老公公”好不好?(示意:容易误解,认为行者不尊老。原文题应明了。) 问:白骨精为何要变成“老公公”? ——情节的延续。联系之前的两变——村姑、老婆婆,都是为了迷惑唐僧、猪八戒。

2、深入文本涵咏

▲孙悟空为什么要打她? 学生可能答:“害人”、“吃唐僧”“除害”等,是要求学生找孙悟空自己的原话:“„„三番来戏弄我师父„„” 有何依据证明白骨精要害人?

①节。白骨精的自言自语:“好个猴王„„若是被别处妖魔捞了去,好道就笑破他人口,使碎自家心„„”

②节。“长老啊„„安葬茔中。”

总结:白骨精奸诈、狡猾。

要求学生模仿白骨精朗读有关语句。

想不想给她一个忠告?——(害人之心不可有、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 白骨精的蒙骗有效果吗?

①蒙住了唐僧;

◇ 一节中的语言独白:“那公公路也走不上来„„”

◇ 念紧箍咒惩罚行者、驱赶行者,钻进离间计圈套。

②骗住了猪八戒;

◇ 一节中的语言:A.“师傅,你且莫要„„”B.“行者打杀„„”

◇ 三小节的语言:A.“好行者!疯发了!„„”B.“师傅,他的手重棍凶„„”

③但骗不了孙悟空:这叫“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要求一个学生读出: 行者笑道:“我是个„„你瞒得了诸人,瞒不过我!我认得你是个妖精!”

阐述:妖精要骗人、吃人、害人,可谓罪大恶极,孙悟空识破诡计,为民除害,那是天经地义。判处死刑,立即执行吗?

▲孙悟空怎样打白骨精的? 学生读出文中相关语句:“行者掣出„„才断了灵光。”

◇行者掣出棒来,自忖思道„„又思量道„„(想清楚了再打)

◇叫当坊土地、本处山神道:“„„与我在半空中作证,不许走了。”(定好证人后打)

◇那大圣棍起处,打到妖魔,才断绝了灵光。(干脆利索地打) ——表明行者勇敢、坚定、无私、心细。 ——妖怪打死了,孙悟空功德无量,换作你是他师傅,师弟,你将会怎样? 学生淡看法。 但课文的后续情节令人大跌眼镜:一个懵了;一个笑了。

▲ 唐僧为什么要念咒语并驱逐孙悟空?

◇ 他不识妖精。

依据;

①段中“阿弥陀佛„„”

◇ 受了挑唆。认为行者“滥杀无辜” 依据: ②段中“唐僧果然耳软„„” ③段中的语言描写。“唐僧道:‘猴头„„你回去罢!’”;

③、⑤段中的神态刻画。“唐僧发怒道„„越添恼怒„„转回身不睬„„不肯转意回心” ——请评价一下唐僧的行为。(太傻、太绝、太迂、太胆小„„) 你要不要提醒一下这样的师傅?(要明察秋毫,处事要明辨是非„„)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有一个人对唐僧后续行为的发生影响蛮大的,那个人是——(猪八戒) “八戒在旁边又笑.道”,如何理解他的笑?——幸灾乐祸 猪八戒扮演了怎样一个角色?——挑唆者。

这对小说的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使小说情节一波三折(章回小说的特点) 引导关注有杀伤力的语言描述:①③段。

A、“师傅,你且莫要„„”

B、“行者打杀„„”

C、“好行者!疯发了!„„”

D、“师傅,他的手重棍凶„„” ※猪八戒为何要挑唆师傅与行者关系?

(动机参考:不识妖、怨恨行者打死了“美女”、嫉妒行者功劳„„) 在做人方面,给八戒提个醒,如何?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家和万事兴;不要窝里斗„„)

▲ 孙悟空如何面对师傅的一再驱逐? 阅读文中描写悟空师徒关系的有关内容,圈画批点评价。

②段“凭我花言巧语„„”(顽)

③段“师傅错怪了我也„„只是你手下无人。”(怨)

④段“„„不如不作此意。”(怕)

⑤段“却又软款对唐僧说„„”(孝)

⑥段临走嘱托;忍气含悲而别。(义) 读出你认为最能体现他“义”的文字。

读到这里,你想对孙悟空说什么?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真金不怕火烧„„) ※离开师傅师弟,到花果山享受自由,这难道不正是行者所向往的吗,他为什么对惩罚他的师傅还那么留恋? 占山为王,享受自由,果然快乐,但他念念不忘师傅曾救他的恩情,可见他有情有义有度量,有智有勇有谋略。

3、小结。现在,你最想对课文中的哪个人做评价?有词语说出你对他的评价。(教师板书) 参考—— 白骨精: 奸诈狡猾,装腔作势,蒙骗人 猪八戒: 爱挑唆,搬弄是非,自私狭隘。

唐僧;

① 是非不分

② 胆小怕事;毫无主见

③ 固执 孙悟空;明察秋毫、行事心细、有智有勇、知恩图报、重情重义、赤胆忠心,忍辱负重。 我们了解到: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是——语言描写。现在请你在文中选个人,也对他说几句话,如何?

交流。

3、作业

完成文后学习建议“积累”诸题。

假如有一天,唐僧了解了真相,他会怎样想自己的行为?请站在唐僧的角度,写一 段心理活动。

板书设计:

孙悟空棒打白骨精

吴承恩

白骨精 狡猾奸诈

猪八戒 搬弄是非

唐三藏 人妖不分

孙悟空 重情重义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范文篇15

教学目标:

了解朗读中的几种基本语调,能准确、清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浓浓的祖孙情和作者向往自由的情感。

[设计说明]: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要善于运用朗读促说话、朗读促写作、朗读促理解及朗读促感悟。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是本课重点。

2.作者把“我”对祖父的深情与祖父对“我”的爱融入大花园的生活再现中,“我”对事物的热爱、自由自在的成长与祖父的爱密不可分,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设计说明]:学生在读到大花园的美景时,往往把那里的美丽、生机勃勃和祖父隔离开来。因此在学生了解“我”对大花园喜爱的基础上,能进一步感受这样美好的环境是疼爱“我”的祖父为“我”营造的,是因为祖父的爱才有了这片自由的天地,是本课的难点。

课时设计: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家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凝聚着温情的字眼,有家真好。在人生的旅途中,或许我们会偶尔彷徨、偶尔感伤,但家人永远是我们温暖的源泉。特别是儿时的我们,那个陪我嬉戏玩乐,为我们遮风防雨的至亲是谁呢?可能同学们想到了自己的爸爸、妈妈,也或者是祖母、祖父。《祖父和我》写了一副怎样的童年生活画卷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

[设计说明]:直接导入,通过质疑增加学生对这篇课文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

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散读课文,要求:标上小节号.圈出读不出或读不准的生词,让学生合作探究解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落实知识卡片关于语调的知识,读音上的共性问题板书重点落实,加强印象。

3.预设问题通读全完:你在读的时候有什么样的感受?(生:快乐、自由等)。

4.有感情地自由朗读你觉得能够体现“我”快乐、自由情感的句子或段落。

5.全班交流:请学生个体朗读,教师要追问“为什么选择这一句(段)?”或“这一句中什么词语最让你感受到她的快乐自由?”等问题,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语言表述。

[设计说明]:这篇文章不仅写出了童年的欢乐和情趣,写出了浓浓的亲情,更写出了我作为一个真正的人的自由和天性。而这些作者想表达的情感,都隐喻在美景和鲜活的童年趣事背后,需要反复朗读、细细品读感知。小组交流读后感,在体现合作学习的同时,也扩大了学生的认知。

四、布置作业

1.继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圈画出文中的比喻句,找出本体、喻体。

第二课时

一、回顾及解答作业

1.小结上一节课的内容:主要为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2.以第3-7段为例,让学生了解多角度描写的方法;并以第7段中“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一句为例,你认为这样比喻恰当吗?作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时美丽的样子(进一步明确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特点)。

[设计说明]: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景美”及修辞手法的作用。

二、选点读析

1.作者笔下如此美丽的大花园,无疑是“我”的乐土,小结上一节课学生对大花园的理解,我们可以用“生机勃勃、自由自在、美丽……”等词来概括。这样美好的环境从何而来?请大家再读课文,从中寻找答案。

2.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引导他们把美好的大花园和慈爱的祖父联系起来,让他们领悟到:这样美好的环境都是祖父营造的啊(“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是祖父日复一日地维系着这个园子;我调皮、胡闹,祖父都不责备我;祖父对我并非放任自流,他也会适时教我知识等等)。

3.重点欣赏感悟:

先引入作者及文章的背景的介绍,让学生感知到“我”的童年乐趣的来之不易,更加凸显祖父对我的爱和我对祖父的依恋。然后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29、30段,找出大花园里花草虫碟等的共同特点。

学生找出:“是凡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要怎样,就怎样,都是自由的”,将感知升华到作者对自由的向往。

4.拓展延伸:品读文章第1、2段,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不说“我的祖父住在呼兰河”?为什么重复介绍祖父的年龄?),通过全班讨论学生举手发言合作探究,老师总结释疑。(偌大的呼兰河,祖父是我的亲人、的依恋、的温暖;童年里,祖父和我在一起的每一天,我都记得清清楚楚。原来作者在文章一开头,就道出了浓浓的祖孙情。)

[设计说明]:大花园里的美景时祖父创造的,大花园里所有食物的随意自由是“我”赋予的,而“我”的快乐从何而来?通过质疑让学生思考。原来祖父给我的不止是爱,更给了我一颗享受快乐、向往自由的心。

四、作业

1.写一篇寄情于景的小文章,例如:通过对校园多角度的描写,表现你对学校生活和学习的热爱(300字左右)。

2、现在的孩子童年生活也可谓丰富,学弹琴、学画画……与课文中的小女孩相比,你更愿意选择拥有怎样的童年生活?为什么?

(以上两题选做一题。)

3.自查资料了解本文作者及文章背景,写一篇关于萧红的人物介绍(200字左右)。

4、阅读萧红的其他作品。

[设计说明]:这样设计作业的目的:

1、巩固学生对文章中写景手法的掌握;

2、提升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和感知;

3、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范文篇1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懂得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3、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地球的概况

教学重点:

1、了解地球的概况

2、理解作者为什么要以“只有一个地球”为题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采用梦中遨游太空与地球妈妈对话的形式引入课题,理解在宇宙中地球是渺小的,而供人类居住的陆地更小;地球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可人类却随意毁坏自然资源。在此基础上知道要好好保护地球。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导言: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老师昨晚做了一个奇妙的梦。老师梦见同学们制造了一艘奇特的宇宙飞船,邀请老师去参观。老师坐在宇宙飞船的驾驶舱里,高兴极了,忍不住这里看看,那里摸摸。忽然,飞船外面变得漆黑一片,只看见到处是闪闪的星星。坏了,飞船飞到宇宙中来了!可这时老师并不害怕,因为宇宙中的星星太美丽了,也太好客了!都说要请老师去它们家做客。忽然,老师看见一个晶莹透亮,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的圆东西(课件出示地球的图案)。这是什么东西,你们知道吗?(学生回答,老师板书:地球)这就是地球,地球就像妈妈一样,人类就生活在她的怀抱里。

2、师:地球妈妈也很好客,于是老师就和她聊了起来。你们有什么问题要老师问问地球妈妈吗?

(学生自由发问,老师不作回答。)

3、小结:同学们向地球妈妈提了许多问题,但地球妈妈并没有告诉老师答案,她说你们的问题有些可以从课文中找到答案,有些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从科普读物中了解,有些要等我们长大后去探索。那么,现在就让我们到课文中去看看吧。

二、初读课文

课文写了地球的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选择喜欢的文段读读。

(学生读了以后请几个说说写了什么。)

三、学文明理

师:现在,先让我们来遨游太空,看看地球妈妈的样子吧!

(电脑出示地球全貌图。)

1、谁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地球?(要说出地球美。)

2、课文中哪些句子写了地球美的,找出来读一读。

3、除了讲到地球的美,再好好读读第一、二自然段,看看还从中知道什么?

1)学生自由读,自己想,然后再小组交流讨论。

2)学生汇报。(板书:渺小人类活动范围小)

过渡引入:看来同学们对地球妈妈的样子还是比较了解的,地球妈妈知道了一定很高兴。可是,地球妈妈这几天生病了!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

4、让学生先讨论,再指名说说。

5、找出课文中的有关语句,画上“-----”线

6、学生汇报

7、学生讨论并举例说说人们如何随意毁坏自然资源和滥用化学品。

8、交流:你们还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做法也会给地球妈妈造成伤害呢?

9、指导有感情朗读。

四、双向导行

1、过渡: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就像是地球妈妈的血和肉,人类随意的&39;破坏和伤害,地球妈妈当然会生病了。地球妈妈生病了,我们人类会怎么样呢?

2、课件播放人类破坏地球的影象。

3、看了这些人类破坏地球的情况,你想对地球妈妈说些什么呢?说的时候可以用上一些关联词,如“因为……所以……”或“如果……就……”等,也可以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4、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地球妈妈知道她的孩子们那么爱她,想帮她把病治好,她肯定会重新露出笑容的。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保护地球。大家知道吗?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让我们从现在做起,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每人写一两条保护地球的宣传语,好吗?

1)学生写宣传标语

2)学生宣读自己写的宣传语,师生互动评价

五、拓展延伸

师:有人说,当地球的资源用完了后,我们可以到其它星球上去呀!到底我们能否到其它星球上去居住呢?课外请同学们去收集有关材料,下节课我们再一起来探讨。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范文篇1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本课“洗澡、机械、逆时针、玫瑰、领域、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等词语。

2、研读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着重从“问号”、“真理”及“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39;句子。

4、体会作者的写作特点,学习用事例说明道理的方法,并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

5、引导学生认识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2、体会并运用课文用事例说明道理的写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实验导入

1、课前老师先给大家带来一个实验,不过老师有个要求:你们必须用敏锐的眼睛观看,用睿智的心灵去倾听,用聪慧的脑子去思考。

从你们“哇”的一声中,老师知道你们心中有太多的疑问。(师板书:“?”那谁来?好思考的好孩子,只要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就一定能找到真理。(板书:真理)正如一句名言说得好:“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2、今天我们就与作者叶永烈一同走进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许你们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解决你们心中的疑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家默读课文,想想本文有写事吗?如果有的话,写了谁的什么事?

2、检查预习情况

3、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文章不是记叙文而是一篇——(议论文)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事例,就是为了证明一个观点,读(课题)。为了证明这个重要观点,课文写了哪些事例?那我们按顺序来说说都写了谁的什么事呢?

4、指名反馈,教师相机板书

他们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板书:横线和叹号)

5、这里的“?”号和“!”号,它们代表的是什么?“拉直”又指的是什么样的一个过程呢?此时在你的心中也产生了一个大大的问号,那么我们就来通过学习第一个事例来解决你心中的疑问,把它拉直变为叹号.

三、精读事例,感受精神

1、(看大屏幕)根据表格,我们看看谢皮罗教授,从普通小事中,看出了什么问题,他又是如何探索,最后找到了什么真理?下面同学们自由地,轻声地读读第三自然段,你能从中发现答案的。

2、反馈:

(1)谢皮罗教授从洗澡这件小事中看出了什么问题?指导朗读。

每一次都观察,每次观察到的情形都是一样的。谢皮罗教授从普通现象中看出出问题,(随机板书:看出问题)并且能够预知现象产生的原因……这就是具有见微知著的能力。为什么每次观察的情形都是一样的呢?在谢皮罗教授心中也产生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2)接下来他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号呢?他又是怎样做的呢?

(3)师幻灯出示这句话,要求:现在你们发挥一下想象,这个谢皮罗是怎样进行反复的实验和研究的,谁说?

谢皮罗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假设不同情况,进行反复实验和研究,其实我们联系上下文,知道这句话就是解释了第二段中哪个词的意思?追根求源(师随机板书)

(4)是啊,反复的实验和研究之后他终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随机板书:找到了真理)

1962年,他发表论文,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谁来读读?指名读课文

(5)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现在明白了第二自然段中的问号和叹号的意思了吗?

3、谢皮罗把问号变成叹号的过程是艰辛的,你们从他身上感受到了什么精神呢?(随机板书:锲而不舍)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范文篇18

教学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引导学生从人物语言、举止上去把握人物的精神世界。

3、知道瑞恩是一个为实现目标而不懈努力、付出爱心的孩子。

4、理解“瑞恩的井-----为了这个痛苦的社会”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资料。

一、导入新课。

谈话:通过刚才的介绍,我们对非洲,对乌干达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了解非洲的人很多,但有多少人能实实在在给予他们帮助呢,课文的主人公做到了。他是谁?

2、齐读课题。面对课题有什么疑问吗?

我们做了预习,听课老师还不了解课文讲了什么事,谁介绍一下课文内容?

谈话:六岁一年级的小男孩做出这么件惊天动地的事,究竟有多大魅力吸引这么多人,跟他一起做?走进课文,一起去感受瑞恩的魅力。

二、默读课文,感受瑞恩》

1、出示阅读提示。(课件)

2、自由读文,做批注。

3、交流感受。

三、感受人物魅力。。

预设:

1、有爱心,坚持不懈。师小结:2美元,70美元,干巴巴的数字放在语言文字中,文字赋予他丰富的内涵,就闪烁出更加明亮的光彩。这就是语言文字的魅力。

2、生相机质疑:渴望每个人喝干净的水“出现了2次?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出现,有什么作用?

3、“瑞恩的井------为了这个痛苦的社会。”(破折号作用是解释说明)

4、人们募捐。(25美元,7000美元,6万美元)

提问:瑞恩是不是召集所有人帮助,那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帮助?(联系单元主题)为什么说地球家庭?家—人与人之间有一种美好的情感,是什么?亲情-----亲情实际上就是—爱。这是怎样的爱?(真诚无私,无国界的爱),怎么读出这种感觉。

5、感受瑞恩的精神。

课件出示:

负责人对说:“这个数目对你来说太大了,你能做到现在这样,我们已经很感激了。”瑞恩说:“我将继续努力,我希望非洲每个人都能喝上干净的水。”

他和当地的孩子们一起跳舞、欢呼。这一天晚上,瑞恩一直默默地对自己说:“我希望非洲每一个人都能喝上干净的水。”

6、师小结:瑞恩终于从2美元,艰难挣了70美元,实现了他的愿望。他和妈妈亲自到了非洲,知道人们怎么欢迎他吗?假如你站在当时欢乐的人群中,把欢乐的场景再现一下。(强调兴奋,5000人一起欢呼场景。指导:刚才我们欢呼、鼓掌,听老师读,与你自己默读有什么区别?(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能进入文章的情境)

7、问题:得到这么多人帮助,失去什么?

8、师小结;得到了一般孩子想不到也做不到的,失去了一般孩子难以割舍的,这正是他与众不同的地方。如果瑞恩2美元,2美元的挣,可能坚持一辈子也未必做这么大,有了这么多人帮助,为他寄来25美元,7000美元,一直到6000美元,那为什么题目叫“瑞恩的井’?

9、为什么叫瑞恩的井?(瑞恩坚持不懈的精神感动了这么多人,无私的爱影响了这么多人,爱,在这么多人之间传递,传递,以至资金积累越来越多,爱越来越厚重。想不想看看做成这么大一件事的瑞恩什么样?想对他说什么?

四:全课小结:

你们看,(课件出示图片干旱、贫穷,饥饿……..)尽管小瑞恩和许多人在努力做这件事,但地球上还存在干旱,贫穷,饥饿,战争,但我相信只要每个人怀着真诚无私、跨越国界、跨越种族的爱,地球就会成为我们每个人真正的家园。

69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