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小学教案 > 英语教案 > 五年级 >

学生高一化学教案

时间: 沐钦 五年级

学生高一化学教案都有哪些?化学是高校本科专业,是化学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理学学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学生高一化学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学生高一化学教案

学生高一化学教案(精选篇1)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2能力方面: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阅读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资料,认同科学是在不断地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2、教学难点:

⑴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

⑵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问题探讨

介绍教材P78斯帕兰扎尼的实验,讨论下列问题:

⑴这个实验要解决什么问题?

⑵是什么物质使肉块消失了?

对细胞来说,能量的获得和利用都必须通过化学反应。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细胞中代谢过程离不开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学生回忆:⑴化学反应中无机催化剂的概念?⑵无机催化剂的作用、特点和条件是什么?

学生思考:细胞内的环境是一个常温常压下的状态,在这种环境下化学反应却能高效有序地发生,应该有适合的生物催化剂——酶。

【讲授】一、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1、实验原理:2H2O22H2O+O22H2O22H2O+O2

2、实验步骤及现象

3、讨论

⑴——⑷见教材P79。

⑸这个实验为什么要选用新鲜的肝脏?为什么要将肝脏制成研磨液?

⑹滴入肝脏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时,可否共用一个吸管?为什么?

4、实验结论

5、实验过程的理论分析

⑴在做该实验时让学生感悟酶作为催化剂的突出特点——高效。

⑵控制变量:讲解教材P79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实验设计的原则。

⑶进行实验:

[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称为活化能。

用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如H2O2的分解,20℃无催化剂时需活化能75kJ/mol;用铂作催化剂时,只需活化能54kJ/mol;用H2O2酶时,活化能下降到29kJ/mol以下。(结合教材P80图讲解)

正是由于酶的催化作用,细胞代谢才能在温和条件下快速进行。

【讲授】二、酶的本质

[资料分析]教师设置下列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P81——82相关内容。

1、巴斯德和李比希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2、巴斯德和李比希的观点各有什么积极意义?各有什么局限性?

3、科学发展过程中出现争论是正常的。试分析巴斯德和李比希之间出现争论的原因是什么,这一争论对后人进一步研究酶的本质起到了什么作用?

4、巴斯德和李比希之间的争论被哪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平息了?

5、简述毕希纳实验的过程?

6、从毕希纳的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7、要证明酵母细胞的提取液和活酵母细胞的作用一样还需要对实验如何改进?

8、萨姆纳提取到了脲酶,他是如何证明它的化学成分的?

9、萨姆纳历时9年才证明脲酶是蛋白质,并因此荣获诺贝尔化学奖。你认为他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0、请给酶下一个较完整的定义?

11、结合酶本质的探索历程谈谈你对马克思说的:“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这句话的理解。

学生讨论回答:

二、总结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学生高一化学教案(精选篇2)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并尝试按不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

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初步学会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分类法的意义及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引入]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物质形态多样而丰富。如此之多的东西,如果不进行分类,那对于科学研究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比如到图书馆借书,如果书目没有进行分类,要找一本书简直是大海捞针。所以说分类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必备的手段,物质进行分类后,同一类物质由于具有相似的性质,故更方便对比。

[投影]图书馆中陈列的图书、超市中的商品摆放。

[导入]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物质的分类方法,今天我们继续在初中的基础上来进行研究。

[板书]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一)

[引入]我们知道分类如果从不同角度入手就会有很多不同方法,例如,人类按照年龄分可以分为老年、中年、青年、少年、儿童;按性别分分为男性和女性;按职业分为教师、医生、工程师等等。同样的道理,化学物质从不同角度有很多不同的分类方法。

[板书]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思考与交流]请尝试对HCl、SO2、CaO、KOH、Na2SO4、H2SO3进行分类。

(氧化物:SO2、CaO酸:HCl、H2SO3碱:KOH盐:Na2SO4)

(固体:CaO、KOH、Na2SO4气体:HCl、SO2液体:H2SO3)

[讲]在分类的标准确定之后,同类中的事物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可以帮助我们做到举一反三;对于不同事物的了解使我们有可能做到由此及彼。所以,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问]对于Na2CO3,如果从其阳离子来看,它属于什么盐?从阴离子来看,又属于什么盐?

(从阳离子来看,属于钠盐,从阴离子来看,属于碳酸盐。)

[讲]由于一种分类方法所依据的标准有一定局限,所能提供的信息较少,因此,人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往往采取多种分类方法,比如交叉分类法,就像我们刚才举的Na2CO3的例子。

[板书]1.交叉分类法

[讲]交叉分类法可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那么对同类事物可以通过树状分类法进行再分类。

[板书]2、树状分类法

[问]如果我们再继续分类的话,还可以怎么分?

(单质可以分为金属和非金属,氧化物可以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_氧化物,酸可以分为一元酸、二元酸和多元酸,碱可以分为强碱和弱碱,盐可以分为正盐、酸式盐和碱式盐。)

(氧化物还可以分成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酸还可以分成含氧酸和无氧酸。)

(碱可以分成可溶性碱和不溶性碱。)

(盐可以分成含氧酸盐和无氧酸盐……)

[投影]

[问]很好,那我们发现树状分类法有什么优点吗?

(树状分类法可以清楚地表示物质间的从属关系。)

[小结]学习了分类的方法以后,大家应学会对以前和将要学的化学知识进行及时的归纳和整理,学会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并通过对各类物质的代表物质的研究来了解这类物质的性质,从而提高我们化学学习的效率。

[点击试题]下列物质中:①Na2SO4②Ba(OH)2③NaHCO3④NaBr⑤Fe3O4⑥H2O⑦HNO3⑧AgNO3⑨H2SO4中,

其中属于氧化物的是;属于碱的是;属于酸的是;属于盐的是.

[过]化学物质世界中,与生活接触最密切的是混合物,象空气、溶液、合金等等。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还要接触更多的混合物。今天要与我们见面的是什么样的混合物呢?请大家阅读课本P25最后一段。理解分散系的概念。

[板书]二、分散系(dispersionsystem)及其分类

1、分散系

(1)分散系:将一种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称为分散系。

(2)分散质和分散剂: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叫做分散质,另一种物质叫做分散剂。

[讲]对溶液来说,溶质是分散质,溶剂是分散剂;对悬浊液和乳浊液来说,其中的固体小颗粒或小液滴是分散质,所用的溶剂是分散剂。

[思考与交流]按照分散剂和分散质所处的状态(气态、液态、固态),他们之间可以有几种组合方式?并举例。

[投影]分散系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聚集状态不同分类,有9种类型。对比如下:

[问]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能对分散系进行分类吗?

[讲]如果分散介质是液态的,叫液态分散体系,在化学反应中此类分散体系最为常见和重要,水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都属液态分散体系。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分散质粒子的大小(近似其直径大小)来分类。一般地说,溶液分散质粒子小于1nm,浊液中离子通常大于100nm,介于1nm~100nm的为胶体。在分散体系中,分散相的颗粒大小有所不同,分散体系的性质也随之改变,溶液、胶体和浊液各具有不同的特性。

[板书](3)、分类:

常见的分散系有溶液、悬浊液、乳浊液、胶体等。

一般地说,溶液分散质粒子小于1nm,浊液中离子通常大于100nm,介于1nm~100nm的为胶体。

[小结]那么不同的分散系有什么区别呢?胶体又有些什么性质呢?欲之这些问题,请等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

[点击高考]

1.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高锰酸钾受热分解以后生成的固体物质

B.将纯水结成的冰放入纯水中,得到冰与水的混合物

C.将食盐溶于水制成无色、透明、纯净的食盐溶液

D.液态空气

解析:选B。纯净物与混合物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由一种物质组成,后者则由不同种物质组成。高锰酸钾受热后生成的固态物质是由锰酸钾和二氧化锰组成的混合物;纯水是由水分子构成,冰同样由水分子构成,其化学式均为H2O,是由存在状态不同的同一种物质构成的纯净物;食盐溶液中溶质是食盐、溶剂是水,由不同种物质组成,属混合物;液态空气主要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属混合物。

2.(2011年河北衡水中学高一阶段检测)下列各物质的分类、名称(或俗名)、化学式都正确的是()

A.碱性氧化物氧化铁Fe3O4

B.酸性氧化物二氧化碳CO2

C.酸硫酸H2SO3

D.碱纯碱Na2CO3

解析:选B。氧化铁的化学式为Fe2O3,A错误;硫酸的化学式为H2SO4,H2SO3为亚硫酸,C错误;Na2CO3不属于碱,它是一种盐,D错误。

3.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铁胶体具有的共同性质是()

A.分散质粒子直径都在1~100nm之间

B.能透过半透膜

C.加入浓氢氧化钠溶液都产生红褐色沉淀

D.颜色都呈红褐色

解析:选C。溶液中分散质微粒直径小于1nm,A错误;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直径比较大,在1~100nm之间,不能透过半透膜,B错误,FeCl3溶液呈棕_,D错误。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直径介于1~100nm之间的粒子称为胶体

B.电泳现象可证明胶体带电

C.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别溶液与胶体

D.胶体粒子很小,可以透过半透膜

解析:选C。分散质粒子大小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电泳现象说明胶体粒子带电荷;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可以用半透膜提纯胶体。

5.(2010年北师附中高一检测)丁达尔效应是区分胶体与溶液的一种最常用的方法。

(1)如图是在实验室中进行氢氧化铁胶体丁达尔效应实验的示意图,该图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从分散系的分类进行讨论说明)。

(2)欲在树林中观察到丁达尔效应,你认为一天中最有可能观察到该现象的时间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去树林观察丁达尔效应有诸多不便,聪明的你想出了许多在家里看到丁达尔效应的方法,其中最简单、最环保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进入烧杯前,光穿过的空气是溶液,不是胶体,不会产生丁达尔效应,所以该图中的明显错误是空气中也出现了光柱。

(2)清晨,树林中存在水雾,阳光透过树叶间隙形成光束,穿过这些水雾会产生丁达尔效应,所以一天中最有可能观察到该现象的时间是清晨。

(3)打开暖瓶(加热水)让水汽升腾起来,用一束光照射即可。

答案:(1)空气中也出现了光柱进入烧杯前,光穿过的空气是溶液,不是胶体,不会产生丁达尔效应

(2)清晨清晨树林中存在水雾,雾是胶体,阳光透过树叶间隙形成光束,穿过这些水雾会产生丁达尔效应

(3)打开暖瓶(加热水)让水汽升腾起来,用一束光照射即可

课堂总结及评价:

学生在初中已经初步学过对物质的分类,重点强调分类的标准和交叉分类法。知道溶液和浊液性质的区别,但不知道二者在微观本质上的不同。

板书设计: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1、对物质分类的目的和意义

2、分类方法

(1)树状分类法

(2)交叉分类法

学生高一化学教案(精选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通过对Na2O和Na2O2性质的探究,掌握Na2O2的重要化学性质及用途。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用途;初步学会实验探究过程中的基本操作技能;学会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采用对比的方法,学会从同类化合物找出性质的差异性、相似性,形成规律性的知识的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过程,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实验对比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教学与探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运用对比教学,培养学生对比研究的思维习惯。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培养善于合作的科学品质,树立严谨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的性质;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Na2O2与H2O,Na2O2与CO2的反应及碳酸钠、碳酸氢钠与酸的反应

【教学过程】

【设置情境】同学们,俗话说“水火不相容”。水可以用来灭火,那水可不可以用来生火呢?今天,我给大家做一个小魔术,叫“滴水生火”,大家看好了

【实验演示】滴水生火

【提问】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

【讨论】叙述观察到的现象

【引入】奥妙是什么?——过氧化钠,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钠的重要化合物。首先学习钠的氧化物

【提问】(1)钠有哪些氧化物?

(2)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的颜色、状态以及化合价是怎样的?

(3)氧化钠有哪些化学性质

【学生】书写氧化钠与水、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过渡】我们已经学习了第一种钠的氧化物,接下来继续学习钠的另一种氧化物——过氧化钠

【问题引导】过氧化钠有怎样的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实验3-5:探究Na2O2和水反应

操作+现象

初步结论

把水滴入少量的Na2O2中,现象_____________;

有O2产生

带火星的火柴伸入试管内,现象:__________;

有O2产生

手触摸试管外壁,现象:_____________

反应放热

加1-2滴酚酞溶液,

现象:______________;

生成碱(NaOH)

【问题引导】请说明从上述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并解释原因。

【学生活动】书写Na2O2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判断该反应的反应类型,并用双线桥进行分析。

【分析推理】通过对比氧化钠与水、过氧化钠与水,推测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问题引导】结合Na2O2的化学性质,Na2O2可能有那些用途呢?

【问题引导】展示食用纯碱、食用小苏打商品图片,提出探究问题

Na2CO3

NaHCO3

(1)在2支小试管里分别加入0.5g碳酸钠和碳酸氢钠观察二者外观上的细小差别,记录它们的颜色和状态。

白色粉末

白色细小晶体

(2)向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入5滴水,振荡试管,观察现象。并用手摸一摸试管底部,有什么感觉?

加水结块成

晶体,放热

加水部分溶解,感受不到热量变化

(3)继续向两支试管内加4mL的水,用力振荡,有什么现象?

振荡长时间后可溶解

振荡长时间后仍有固体剩余

(4)向试管内滴入1~2滴酚酞溶液,各有什么现象?

溶液变红

(较深)

溶液变

微红色

初步结论

两者都易溶于水,其中Na2CO3更易溶于水;

碳酸钠溶液碱性比碳酸氢钠强。

【问题引导】请说明从上述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并解释原因。

【提出问题】通过小苏打的用途介绍,引出热稳定性的探究

实验装置图

Na2CO3

NaHCO3

澄清石灰水

不变浑浊

澄清石灰

水变浑浊

结论

受热不分解

具有热稳定性

受热易分解

热稳定性差

【问题引导】请说明从上述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并解释原因。

【提出问题】通过碳酸氢钠药片的适用症,推出碳酸氢钠可以和盐酸反应,

写出碳酸钠和碳酸钠反应的方程式。

【小结】

【布置作业】

学生高一化学教案(精选篇4)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掌握钠、铝、铁与氧气的反应。

3.了解金属钠与水的反应,会解释钠与水反应的各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4.设计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装置,了解铁与水蒸气的反应。

1.2过程与方法

通过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和钠加热时氧化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比能力和分析能力。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2.1教学重点

1.钠的氧化反应

2.钠与水的反应

3.铝与NaOH溶液的反应

2.2课题难点

1.金属与氧气反应规律

2.钠与水的反应,铁与水蒸气的反应

4.铝与NaOH溶液的反应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的金属有铁、铝、铜、银等,你知道这些金属元素是以化合态存在还是以游离态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吗?

阅读教材第46页第一自然段,回答并解释原因。

PPT投影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百分含量示意图。

学生读图,并说出地壳中含量前五位的元素。

归纳整理:地壳中含量前五位的元素:O、Si、Al、Fe、Ca。

过渡: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过一些金属单质的性质,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将了解金属更多的性质。首先请同学们根据你对金属的观察和使用,说出金属都有哪些物理性质?

学生思考回答。

二、新课教学

归纳整理:金属的物理性质:有金属光泽、易导电、易导热、有延展性。

阅读教材,观察并分析第46页图3-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离子反应的,写出离子方程式。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交流,回答。

归纳整理:金属的化学性质:

(1)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物。

(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与酸反应放出氢气。

(3)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思考与交流: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比较Na、Mg、Al、Fe的还原性强弱,预测钠与氧气反应的条件。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评析。

实验探究:

1.用镊子夹取存放在煤油中较大块的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放在玻璃片上,观察钠的表面。

2.用小刀从中间切开,观察钠的“真面目”:颜色、光泽,感受钠的硬度,并注意观察切面的颜色变化。

(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1.钠与氧气的反应

常温下:4Na+O2=2Na2O

过渡:如果加热,钠又有什么变化呢?

实验探究:

1.用坩埚钳夹持坩埚放在三角架的泥三角上,用小刀切下绿豆粒大小的钠块,用滤纸吸干煤油后放入坩埚中,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

2.观察现象和生成的固体颜色、形态。

归纳整理并板书:

加热条件下:钠在空气中剧烈燃烧,产生_火焰,生成淡_粉末状固体——过氧化钠。2Na+O2Na2O2

思考与交流:你认为铝能否与氧气反应?若能,反应的理由是什么?若不能,依据是什么?

讨论推测:铁能与氧气反应,根据金属活动性,铝比铁活泼,应该能与氧气反应,但在生产生活中铝却不会生锈,也可能不与氧气反应。

实验探究:

1.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并轻轻晃动,观察现象。

2.重新取一块铝箔,用砂纸打磨,除去其表面的氧化膜,加热。

学生观察、对比、思考,描述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氧化膜熔点高,加热时氧化膜包裹着的内层铝熔化而不会滴落。

思考与交流:请解释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铁制品需要刷漆或采用其他措施防腐,而铝制品则不用。

解释:这是因为铁锈比较疏松,不能保护内层金属,而铝表面的氧化膜比较致密,可以保护内层金属不被氧化。1.金属钠是_______色固体,质地_______,将钠放在空气中一会儿,会发现金属钠的表面变暗,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钠放在空气中燃烧,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生成物的颜色是___________色。

2.保存金属钠时,应放在()

A.水中B.煤油中C.棕色瓶中D.酒精中

过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的金属如铁、铝、铜等是不和水反应的,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不和水反应呢?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钠的几点性质,并且知道了钠比较活泼,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探究钠是否和水反应?

实验探究:在烧杯中加一些水,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然后放入一小块钠。

学生观察并描述现象。

归纳整理:现象:浮、熔、游、响、红。

思考与交流: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回答。

归纳整理:

浮:钠的密度比水小。

熔:反应放热且钠的熔点比较低。

游:有气体生成。

响:生成的气体能燃烧。

红:有碱生成。

思考与交流:结合实验现象,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分析生成气体的成分。并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解释:钠的化合价升高,必然有一种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在水中氧的化合价为不能降低,只能是氢元素的化合价降低,产物为氢气。

(二)金属与水和酸的反应

1.钠和水的反应

化学方程式:2Na+2H2O=2NaOH+H2↑

离子方程式:2Na+2H2O=2Na++2OH-+H2↑

思考与交流:设计一个实验证明钠与水反应产生的气体是H2。

实验设计:

通过点燃生成的气体来证明。

思考与交流:金属钠着火,能否用水灭?为什么?应该如何处理?

学生交流回答。

解释:不能。因为钠能与水发生反应,且生成的氢气能燃烧,火会更旺,应用沙子盖灭。

思考与交流:根据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规律,请你预测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现象。

学生交流回答。

过渡:下面我们来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你的预测是否正确。

实验探究:取一试管,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再加入一小块钠,观察现象。

归纳整理:现象:有蓝色沉淀生成。

思考与交流:根据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规律,我们预测应该有红色固体铜生成,而实验结果是有蓝色沉淀生成,那么沉淀的成分是什么?试解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学生思考交流回答,教师补充。

归纳整理:当把钠放入硫酸铜溶液时,由于钠非常活泼,先与水反应,生成的NaOH再与CuSO4反应,生成Cu(OH)2沉淀。

过渡:通过生活常识我们知道铁不与冷水反应,也不与热水反应,那么铁能否与水蒸气反应呢?

思考与交流:设计一套实验装置,使铁粉与水蒸气反应。(提示:从水蒸气的产生、铁粉与水蒸气的反应,反应产物的检验等环节,讨论反应装置的设计。)

PPT展示几名学生画的装置图,师生共同分析各装置的优缺点,归纳整理出方案。

实验探究:按照教材第51页图3-9进行演示,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强调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2.铁和水蒸气的反应3Fe+4H2O(g)Fe3O4+4H2

思考与交流:对比钠、铁与水的反应条件,以及钠与铁的活泼性,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归纳整理:当不同的还原剂和同一种氧化剂反应时,所需要的条件越低,该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

过渡: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较活泼的金属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水反应,那么金属与酸反应会是怎样一种规律呢?下面请同学们回顾初中学习过的金属与酸的反应,总结金属与酸反应的规律。

(三)金属与酸的反应

[学生实验探究金属与酸的反应情况]

实验目的:能否通过实验的方法比较镁、锌、铁、铜的金属活动性?

实验用品:铁丝、铜丝、铝条、稀盐酸、稀硫酸、试管

实验要求:

每4名学生为一组,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探究,并将全体学生分成A、B两大组

A组: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一小段铁丝、铜丝、铝条,然后分别加入少量的稀盐酸(控制相似的实验条件,即保证同种酸的体积相同),仔细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

B组: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进行类似的实验。

盐酸稀硫酸

2.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1)哪些金属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反应后生成了什么气体?哪些金属不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

(2)比较三种金属分别与盐酸、稀硫酸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将三种金属的活动性按由强到弱的顺序进行排列。

3.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从以上实验可以看出,铁、铝能置换出盐酸或稀硫酸中的氢元素,而铜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元素。由此得出,这几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铁、铝比铜活泼。而铝跟酸反应比铁剧烈,则铝的活动性比铁强。

人们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常见金属在溶液中的活动性顺序如下: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学生讨论:金属活动顺序中为什么有氢的位置?有何作用?

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与酸反应放出氢气,而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与酸反应放出氢气。

【说明:学生亲眼看到了上述三种金属与酸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通过比较、讨论,容易认知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从而为后面给出金属活动性顺序打下基础。】

[活动天地]

1).在上面的实验中,铁分别与盐酸、稀硫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硫酸亚铁,并放出氢气;铝分别与盐酸、稀硫酸反应生成氯化铝、硫酸铝,并放出氢气。试写出这些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Fe+HCl—Fe+H2SO4—

Al+HCl—Al+H2SO4—

2).观察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析这些反应有什么共同特点?

3).得出置换反应定义: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这类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4).强调:铁跟稀盐酸、稀硫酸反应后显+2价,用铁锅炒菜,铁和胃酸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给人体补充铁元素,可以预防缺铁性贫血。

【说明:在实验的基础上,根据实验事实,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根据反应物、生成物的特点得出置换反应的定义。】

(四)、实验探究金属与盐的反应

【实验探究金属与盐的反应】

实验目的:金属能否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

实验用品:锌片、铁丝、铜丝、硫酸铜溶液、_银溶液、氯化钠溶液、试管

实验要求: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一小段锌片、铁丝、铜丝,然后分别加入适量的硫酸铜溶液、_银溶液、氯化钠溶液,仔细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

CuSO4溶液AgNO3溶液NaCl溶液

Zn

Fe

Cu

1).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1)哪些物质之间会发生反应?反应产物是什么?

(2)对照金属活动性顺序,找出金属和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有什么规律?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小结: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置在前面的金属可以把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里置换出来。

【说明:在探究金属与酸的反应规律后,学生对不同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利用给出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结合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现象,通过学生讨论,得出金属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规律。这样安排,既找出了规律,又应用了金属活动性顺序,起到对当堂所学知识加深巩固的作用。】

(五)、金属铝与氢氧化钠的反应

2Al+2NaOH+2H2O===2NaAlO2+3H2↑

金属铝既能和酸反应也能和碱反应

(六)、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2.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

3.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溶液里置换出来。

问题与思考:

1.银、铂、金等经常被用作贵重首饰这与它们的化学性质稳定有很大关系,试想,用铁做首饰行吗?

2.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会利用金属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原理来冶炼金属,你能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吗?

【说明:利用问题导思,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处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曾青得铁则化为铜”是现代湿法冶金的先驱,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激励学生加倍努力把我们祖先的业绩发扬光大。】

在线测试

1.家用铝锅、铁锅为什么不能用来长时间盛放酸性食品?下列物质能否发生反应?写出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银与稀盐酸

(2)锌与硫酸铜溶液

(3)铜与硫酸锌溶液

(4)铁与稀盐酸反应

2.波尔多液是一种农业上常用的杀菌剂,它是由硫酸铜、石灰加水配制而成,为什么不能用铁质容器来配制波尔多液?

3.新买的铝壶用来烧开水时,凡是水浸到的地方都会变黑,这与水含下列哪种盐有关()

A.钠盐B.钾盐C.钙盐D.铁盐

4.填写下列表格。(“混合物”栏中括号内为杂质。)

混合物除去杂质使用的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铜粉(铁粉)

FeCl2溶液(CuCl2)

5.有X、Y、Z三种金属,如果把X和Y分别放入稀硫酸中,X溶解并产生氢气,Y不反应;如果把Y和Z分别放入_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在Y表面有银析出,而Z没有变化。根据以上实验事实,判断X、Y和Z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感悟与收获

1.金属能与氧气、酸以及某些盐溶液发生化学反应。

2.金属活动性顺序能表示常见金属的化学活动性,还能用来判断金属和酸、金属和盐溶液之间能否发生置换反应。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请同学们再来谈一谈鉴别真假黄金的几种办法。

【说明:请学生总结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判断和应用,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并引导学生利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设计实验鉴别真假黄金,跟开始创设的情境照应,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

课后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1、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设想解决问题的途径,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科学引导,启发学生运用已学过的化学知识设计实验方案,验证提出的设想;

3、集体讨论,组织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比较观察到的不同现象,分析产生的原因,得出正确的结论。

通过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逐步懂得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知道观察和实验是获得知识的基本方法,初步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勇气。

实际教学中,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操作、纪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这一系列步骤,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巩固练习

1.在进行钠和水反应的实验中,有如下操作和实验现象,请根据钠的性质解释说明。

(1)刚用小刀切开的金属钠断面呈_____色,在空气中放置几分钟后发生的变化为

________________。

(2)切下来的金属钠块要用吸干煤油后方可放入水中实验。

(3)金属钠块必须用_______夹取,而不能用手拿取。

(4)金属钠块投入水中后,钠很快熔成一个闪亮的小球并浮于水面上,这是因为

(5)钠小球在水面上迅速游动,这是因为。

(6)如果水中在未加钠之前已滴入酚酞试液,反应后溶液由无色变为____________色,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实验室里做钠跟水反应的实验时,用到的仪器有()

a.试管夹b.镊子c.小刀d.冷凝管e.滤纸f.研钵g.烧杯h.坩埚i.石棉网j.玻璃片k.药匙l.燃烧匙

A.abdiB.ecfkC.fghlD.bcegj

多数金属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在自然界多数以化合态形式存在。

分析对比:完成下表

本课小结

1.钠与氧气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现象和产物。

2.不同金属相同条件下与氧气反应,反应现象和产物不同。说明与金属的活泼性有关系。

3.通过钠与水和盐的反应,我们知道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性质和其他金属有所不同。

4.学习了铁与水蒸气的反应。

5.总结归纳了金属与酸反应规律。

板书设计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1.钠与氧气的反应

常温下:4Na+O2====2Na2O

加热条件下:2Na+O2Na2O2

2.铝与氧气的反应:4Al+3O2=2Al2O3

二、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

1.钠与水的反应

现象:浮、熔、游、响、红

化学方程式:2Na+2H2O=2NaOH+H2↑

离子方程式:2Na+2H2O=2Na++2OH-+H2↑

2.铁与水的反应:3Fe+4H2O(g)Fe3O4+4H2

3.金属与酸的反应

三、铝与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化学方程式:2Al+6HCl=2AlCl3+3H2↑

2Al+2NaOH+2H2O=2NaAlO2+3H2↑

离子方程式:2Al+6H+=2Al3++3H2↑

2Al+2OH-+2H2O=2AlO2-+3H2↑

【作业】课本P48、P50科学探究;P53习题1-9。

学生高一化学教案(精选篇5)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了解钠的物理性质,掌握钠的化学性质。

2.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探究、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钠的性质

教学难点

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教学过程

【复习】初中所学有关铁的性质。

【学生】探究、回顾。

【学生探究】教材P38

思考与交流

金属有哪些共同的化学性质?

1.举例说明金属能发生哪些化学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图是一些化学反应的照片,请分析这些反应,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言】在人类已发现的一百多种元素中,大约有4/5是金属元素(引导学生看元素周表),多数金属的化学性质都比较活泼。因此,绝大多数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总是以化合态存在。但亦有游离态存在的金属(如,Ag、Cu、Au、Pt)。今天我们学习一种常见的活泼金属——钠

【板书】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板书】一、金属钠(Na)

【学生探究】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讨论其化学性质。

(复习: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

【板书】1.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学生】探究钠的物理性质,探究实验(教材P39实验3-1)

【板书】2.钠的物理性质:

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热、电的良导体,质软,密度小,熔点低。

【问题】刚才切开钠时看到银白色,但很快就失去光泽,为什么?(引导学生从原子结构示意图进行分析、探究,推导出钠的化学性质)

【板书】3.钠的化学性质

【板书】(1)与氧气反应

4Na+O2=2Na2O(判断其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分别是哪一种物质)

【学生实验探究】教材P39实验3-2(让学生描述出反应的实验现象)

现象:钠先熔成小球,然后燃烧,发出黄光,生成一种淡_固体——过氧化钠(Na2O2)

【板书】

2Na+O2==Na2O2(判断其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分别是哪一种物质)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40科学视野过氧化钠的特殊用途

【探究】人们常用金属器皿来盛水,也常用铁、铝或铜制的水壶来烧水,说明这几种金属与热水是不反应的。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不与水反应呢?

【学生实验探究】教材P41实验3-3

【问题思考】

1.钠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

2.钠为什么会熔化成一个小球?

3.小球为什么会在水面上游动?

4.滴入酚酞后溶液为什么会变色?

5.保存钠的无色液体是否为水?

【板书】(2)钠与水的反应:2Na+2H2O=2NaOH+H2↑

(判断其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分别是哪一种物质)

【探究】钠除了能和前面所述的非金属单质O2反应外,还能和哪些非金属单质反应?

(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Na与Cl2的反应)

【板书】(3)钠与氯气反应:2Na+Cl2==2NaCl

另外,钠还可以和硫单质反应,甚至发生爆炸,生成Na2S。

(4)钠与硫反应:2Na+S====Na2S

【学生探究总结】1.钠的化学性质怎样?与初中所学金属活动顺序表相比照。

2.分析上面各反应中,钠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能否从原子结构方面来说明?

【归纳、总结】1.钠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与金属活动顺序表一致。

2.钠在上述反应中,化合价均由0价变为+1价,这是由于钠原子的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之故,因此,钠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具有还原性,是一种强还原剂。

课后小结

【小结】钠是一种化学性质活泼的金属,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存在,有着广泛的用途。

课后习题

【课后作业】【拓展、探究】

1.钠元素在自然界中以什么形态存在?为什么?主要存在于哪些物质中?

2.怎样保存金属钠?为什么要这样保存?

3.钠能否与硫酸铜溶液发生置换反应?(进行实验探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钠着火以后能否用水来灭?

5.试分析钠在空气中久置所发生的变化现象?

板书

一、钠的性质

1.钠的物理性质

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热、电的良导体,质软、密度小、熔点低。

2.钠的化学性质

①钠和非金属单质的反应

a.4Na+O2====2Na2Ob.2Na+O2Na2O2

c.2Na+Cl22NaCld.2Na+S====Na2S

②钠与水的反应

2Na+2H2O==2NaOH+H2↑

4、钠的存在及保存

学生高一化学教案(精选篇6)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比较、归纳等对物质分类的方法

2、知道氧化物的分类依据、化合物的分类依据,并认识分类是可以逐级进行的

3、学会用观察、实验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归纳、概括、分类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4、通过对物质的分类,体验分类在化学研究和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5、发展学习科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喜悦,感受科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教学重难点

物质的分类方法

教学过程

新设计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当你进入书店时,你能一下子找到你所要的书,书店中除了指示的标志之外,书店的分类给予我们的信息非常重要的,现在你能把第一组的同学按照你的标准进行分类?

学生讨论,以两人为一组,谈谈自己的一种分类方法及分类结果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1:根据有没有戴眼镜的将学生分为戴眼镜学生和不戴眼镜学生学生2:根据性别将学生分为男同学和女同学……

教师对学生的陈述进行小结,得出结论:

1.分类必须有明确的标准

2.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学生3:根据学生是否戴眼镜对男、_进行分类。

学生4:根据学生的身高进一步分类……

教师对学生的陈述进行小结,得出另一种结论:

3.分类是可以逐级进行的

教师:生活中有哪些地方运用到分类?根据你的猜想,你认为分类的关键点是什么,它有哪些意义?

生答,教师出示图,并进行说明意义

活动2【讲授】新课教学

教师: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中不自觉地运用分类法对我们身边的各种物质、用品进行分类。它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同样要研究不同物质性质,同样也要进行分类,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第二章第4节物质的分类。

目前,在自然界中,人们已知的物质有1000多万种,它们的性质各异,为了更好地研究和识别它们,我们也要对它们进行分门别类。展示:氯化钠、硫酸、氧气、醋酸、氯气、氧化镁、高锰酸钾

问题:物质分类的方法很多,如何对这些物质进行分类,请同学们利用自己的方法将这些物质分类,并将分类的标准及分类的结果写在单子上,进行展示。

学生活动:对这些物质进行分类,并将学生分类的结果展示在实物展示台上,学生进行汇报,让其他同学进行评价。(说明:在这个活动期间,学生肯定会出现把物质分类进行到底的情况,教师在此可以给充分的肯定,这样可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还有其它分类方法吗?你认为哪种方法更科学?

学生思考:略

教师:物质的用途是由性质决定,而物质的性质是由物质的组成的所决定的,所以科学上的分类标准是物质的组成。

活动:请你写出这几种物质的化学式,并根据以往学过的知识,对这几种物质进行归类。

学生活动:写出这些物质的化学式,并让学生讲讲这些物质归属于哪类物质?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几种物质的概念

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单质中有金属和非金属、氧化物

教师:你能对应这些概念对写出的这些物质进行正确归类

学生归类:略

教师:其实对化合物的分类还可以进一步,现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氧化物的分类和化合物的分类,讨论:

(1)请你说说氧化物可以分成哪两类?

(2)无机物和有机物在组成上的不同点是什么?

(3)有机物有哪些相似的组成和性质?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说明:

1.两者在组成上的不同点:无机物一般指由碳元素以外的其他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有机物主要指含碳的化合物(但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盐等除外,因其性质与无机物相似,在分类上仍把它们归为无机物)

2.有机化合物的相似组成:含碳元素,相似的性质:大多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完全燃烧时会有黑色的碳产生;大多数难溶于水。

学生活动:请你把刚才的物质归类进行修正,并根据你的学习成果把下列这些物质进行分类。

水、酒精、石蜡、面粉、食盐、糖、生石灰、色拉油、油漆、米醋、天然气、汽油等。

活动3【活动】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回顾,要求将物质之间的分类写成一个图表进行总结。

活动4【练习】当堂作业

完成课本57页练习1(写出物质化学式及注明物质的类别)

学生高一化学教案(精选篇7)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教学目的:

1、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氯水的成分,知道氯水的漂白作用及其起作用的漂白物质

2、掌握氯气与水的反应,氯气与碱的反应以及漂白粉的制取和漂白原理

3、通过对氯水成分和氯水漂白作用的探究,再次体会到实验是学习和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重要方法,并能运用初步形成的观察方法进行全面观察;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演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通过比较、判断、不断地揭示矛盾和解决矛盾,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同时开发学生智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氯气与水反应,氯气与碱反应以及漂白粉的制取与漂白原理

教学难点:氯水成分的探究推理、氯水的漂白作用

教学工具

教学用具:氯气、蒸馏水、NaOH溶液、集气瓶、干燥的红纸、紫色石蕊试液、AgNO3溶液、稀HNO3探究实验:①往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注入少量蒸馏水,观察氯水的颜色②往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加入AgNO3,再滴加稀HNO3,观察现象③往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现象,探究其成分及其作用④分别将干燥的和湿润的红纸条放入盛有干燥的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探究氯水中具有漂白性的物质⑤把少量的NaOH溶液注入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体会Cl2与NaOH溶液的反应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氯气的物理性质、氯元素的原子结构、氯气与非金属和金属的反应

导入新课:利用一则报道,消防员用水驱散泄漏的氯气的事实引入新课

二、氯水成分、漂白性物质的探究和Cl2与H2O的反应

1、实验探究

实验(1):往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注入少量蒸馏水,观察其颜色变化

实验现象:氯水颜色变浅,呈浅绿色

实验结论:氯气少部分溶于水,氯水中含有Cl2分子

实验(2):往盛有氯水的试管中先滴加AgNO3溶液,再滴加稀HNO3,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有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生成

实验结论:氯水中含有Cl-

实验(3):往盛有氯水的试管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溶液出现红色,但后来红色又褪去

实验结论:氯水中含有H+和漂白性物质

实验(4):分别将干燥的和湿润的红纸条放进盛有干燥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干燥的红纸条不褪色,湿润的红纸条褪色

实验结论:干燥的Cl2不具有漂白性,Cl2与H2O反应生成了漂白性物质

2、Cl2与H2O反应的分析

化学反应方程式Cl2+H2O===HCl+HClO分析氯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指出氧化剂、还原剂

HClO的性质和用途:

a、弱酸性,其酸性比碳酸的酸性还弱

b、有强氧化性,具有漂白性,可用于漂白、杀菌、消毒

c、不稳定,容易分解放出氧气

总结:氯水的的成分(三分四离):H+、Cl-、OH-、ClO-、Cl2、H2O、HClO

思考:实验室为什么用棕色瓶盛装氯水?

三、氯气与碱的反应

1、补充实验:把少量NaOH溶液注入一瓶盛有Cl2的集气瓶中,观察其变化

实验现象:黄绿色全部消失,所得溶液为无色

2、从Cl2与H2O的反应来分析、理解Cl2与NaOH的反应

化学反应方程式:Cl2+2NaOH===NaCl+NaClO+H2O

漂白液的主要成分:NaCl、NaCl0,其中有效成分:NaClO

3、从Cl2与NaOH的反应,写出Cl2与Ca(OH)2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Cl2+2Ca(OH)2====CaCl2+Ca(ClO)2+2H2O(工业制备漂白粉的原理)

漂白粉精的主要成分:CaCl2、Ca(ClO)2,其中有效成分:Ca(ClO)2

总结氯气与碱反应的规律:氯气+碱====氯酸盐+次氯酸盐+水

思考:(1)次氯酸具有漂白作用,为什么不直接用次氯酸漂白,而要将氯气转换成次氯酸盐制成漂白粉来漂白?

(2)制成的漂白粉进行漂白时,如何体现漂白性?

漂白粉漂白的原理:

Ca(ClO)2+CO2+H2O====CaCO3↓+2HClO(家庭漂白粉的漂白和失效的原理)

Ca(ClO)2+2HCl====CaCl2+2HClO(工业上漂白粉的漂白原理)

思考:漂白粉应怎样保存?

四、氯气的用途

根据氯气的性质,结合课本阅读、总结氯气的用途

五、小结

六、学生练习

七、作业

35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