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小学教案 > 数学教案 > 二年级 >

二年级数学教案免费下载

时间: 新华 二年级

教案中的教学目标应该清晰明确,具体可行,并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二年级数学教案免费下载怎么写才规范?下面给大家分享二年级数学教案免费下载,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年级数学教案免费下载篇1

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的例1和练习一的第1、2小题。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做出判断的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性;2、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学会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教学难点: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新的学期开始了,学校要给同学们定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出示例1中的四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呢?

生:选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

师: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

生:可以在全校的同学们中去调查一下。生:全校学生有那么多,怎样调查呢?

生:我觉得可以先在班里进行调查。

生:还可以现在组内进行调查。

师:你们真聪明,你们刚才说的调查,其实也就是进行统计。揭示课题:统计。要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首先要进行数据的收集过程。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调查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

二、亲历统计过程,体会收集数据的形式和过程。

1、收集数据。

师:在这四种颜色中,你最喜欢哪种颜色?为什么?

师:要想知道喜欢哪种颜色的同学最多?我们应该怎样调查呢?生:自由发言。

师:我们可以采用举手、起立、画“√”、“○”作记号等很多方式来收集数据。但是这些方式中举手既快速又简捷。

2

下面我们就用举手的方式来进行调查。请听规则:每个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每当老师说出一种颜色时,喜欢这种颜色的同学就举手,好吗?一个人能选两种颜色或不选吗?

生:不能。师:为什么?

生:如果选一种以上就重复了,而不选又遗漏了。

师:是呀,收集数据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调查,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也就是说你只能选择一次。那好,现在我们开始举手调查。

2、整理数据。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通过举手这种方式选出了自己喜欢的颜色了,老师也知道了,但是负责定制校服的领导还不知道,那该怎么办呢?

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真会想办法。那我们现在再举一次手,在这张表中【出示统计表】

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好吗?

3

师:喜欢红色的请举手,请一个学生数出人数,老师记录在统计表中。其余三种颜色采用同样的方式进行统计。

3、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将统计后的结果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这种表格就是简单的统计表。仔细观察统计表。

师:你看懂什么?生:

4、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

师:是的,这张统计表的第一行表示的是同学们最喜欢的颜色,第二行表示的是最喜欢的每种颜色的人数。

统计表可以直接看出各种数据的多少,同学们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分析和解决一些问题。下面大家就请你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解决下面的问题。

(1)全班共有()人。

生:要想知道全班有多少人,应该把喜欢这四种颜色的人数全部合起来,即9+6+15+8=38(人)所以全班共有38人。

师:你真聪明,谁能解决第二个问题?(2)喜欢()色的人数最多。

4

生:比较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19>9>8>6,通过对比得出:喜欢蓝色的人数最多。师:你真是个会思考的孩子。那你能解决最后这个问题吗?

(3)如果这个班定做校服,选择()色合适。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生:因为全班喜欢蓝色的人数最多,所以如果这个班定做校服,选择蓝色合适。

生:但是全校选择这种颜色做校服不一定合适,因为全校学生不一定喜欢蓝色的最多,应该再调查其他班级同学喜欢什么颜色的人数最多,最后比较全校学生喜欢哪种颜色的人数最多,从而确定全校学生做哪种颜色的校服。

师:你们真的很厉害,会帮助领导分析并解决问题,相信学校的领导一定会采纳你们的意见。

三、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下面老师请你们用刚才学到的知识解决数学书第4页练习一的相关问题,你们敢挑战吗?

完成练习一的第1小题。

二年级数学教案免费下载篇2

教学目标:

掌握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培养学生迁移、思维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培养学生正确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自我探究中掌握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地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运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填空

()九二十七八()七十二

四()三十六五()四十五

()九六十三六()五十四

抢答,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4÷821÷740÷528÷4

引导学生说出求商的思路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节日里,小朋友们除了做了旗子之外,还不止了很多心形的&39;气球,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有27个气球,每行9个,共3行。

(1)如果知道有27个气球,每行摆9个,怎么求一共可以摆几行呢?

(列式27÷9)

怎么计算呢?用哪句口诀呢?

(三九二十七)

(2)如果知道有27个气球,摆了3行,怎么求每行摆几个呢?

(列式27÷3,根据口诀三九二十七可以计算出结果是9)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1——3题。

(1)让学生人人参与,将得数直接写在课本上。

(2)在同一时间内看谁对的多。

(3)尽可能的采用各个小组比赛的形式来完成,利用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完成“练习八”第6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然后集体订正。

完成“练习八”第7题。

(1)引导学生审题,从图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无论是获胜队还是负队,队员都是8个人。

(2)独立思考后求出获胜队员平均每人可得几本书。

(3)发散思维,利用图中收集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答案不。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谈谈你的想法。

板书设计:

第2课时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

27÷9=3

27÷3=9

获胜队员平均每人可得几本书?

48÷8=6(本)

二年级数学教案免费下载篇3

本课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学生认识了100以内数的基础之上的,同时也是学生进一步认识更大的数的基础,因此,教学中,通过学生的多样活动,数形结合,内化迁移,让学生掌握数数方法的同时,体会计数单位“千”的产生及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能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

2、能在数数的过程中,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感受数位产生的必要性,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3、通过数一数、拨一拨和估一估等活动,充分感悟大数的意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能正确数出1000以内的数,体会计数单位“千”的产生。

教学难点:数“拐弯数”,即接近整百、整千拐弯处的数如何数。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纸张和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一)课件演示:体育馆情境图

1、猜一猜:体育馆大约能坐多少人。

2、数一数:

(1)一排位置:学生说说可以怎么数?(一个一个的数)

(2)一百个位置:学生说说怎么数方便?(十个十个的数)

(二)揭示课题:比一百更大的数怎么数呢?今天,大家一起来探究1000以内数的认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借助主题图,为学生提供现实素材,初步感知大数的产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培养学生的数感埋下伏笔。

二、经历数数,感悟方法

(一)在演示中感知:

1、课件演示:10个小正方体。

(1)数一数:学生跟着一个一个地数。

(2)说一说:数出了几个一,也就是多少?板书:10个一是一十。

2、课件演示:100个小正方体。

(1)数一数:学生跟着十个十个地数。

(2)说一说:数出了几个十,也就是多少?板书:10个十是一百。

3、想一想:找到了一百个小正方体,接下来你想怎么数呢?

(1)数一数:学生独立一百一百地数。

(2)说一说:数到九百后是几个百?(10个百)10个百是多少呢?板书:10个百是一千。

(3)整体感知1000个小正方体。(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数形结合,体会计数单位“千”的产生和意义;通过知识迁移,发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

(二)在操作中感受:

1、分组合作数小棒。(4人一组,每人准备53根小棒,10根一捆)

(1)一根一根地数:从一百起,一根一根地数到一百二十二;从一百九十八起,一根一根地数到二百零三。

(2)十个十根地数:从一百起,十个十根地数到二百一十。

(3)师生合作数小棒。

一百一百地数:从二百起,一百一百地数到一千;从一百二十起,一百一百地数到六百二十。

2、同桌合作拨珠子。

按下列要求在计数器上边拨珠子边数数。

(1)从一百起,一百一百地数到一千。

(2)从九百六十起,一十一十地数到一千。

(3)从九百八十二起,一个一个地数到一千。

3、合作归纳说方法。在数数时要注意什么?遇到拐弯数时怎么办。

设计意图: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借助小棒、计数器,边操作边数数,感悟多样的数数方式,充分感受十进制关系,主动建构了1000的意义。而且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培养与人合作的学习习惯。

(三)在比较中感悟:

估一估,比一比,感悟生活中的1000。

1、1000张纸。教师先出示100张纸,让学生猜一猜,再用手比划1000张纸有多厚,最后教师出示1000张纸让学生实际体验。

2、1000个人。一个班的学生大约50人,多少个这样的班级才有1000人呢?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生活中的1000,作为学生比较的对象,从而加深对1000的认识,领会大数的意义,进一步培养数感。

三、深化练习,提升数感

(一)填一填。

1、10个一是(),10个十是(),10个一百是()。

2、九百七十七后面的第五个数是()。

3、六百八十九的相邻数是()和()。

(二)数一数。

1、练习十六的第1题。让学生脱离计数器抽象地数数。

2、练习十六的第2题。让学生用不同的计数单位数数,深化学生对计数单位的认识。

(三)想一想。

找规律填数:

1、336、337、338、339、()、()

2、580、590、()、()、620

3、()、900、800、700、600、()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练习设计,旨在巩固新知,感受数数方法的同时,深化对计数单位的理解。

四、全课总结,归纳延伸

(一)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二)归纳延伸:通过个、十、百、千的认识,你还想到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让学生既能对本课知识有个整体的把握,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又为后续学习做好延伸,留给学生更大的思考空间。

二年级数学教案免费下载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观察和讨论,学生会整理简单的数据。

2.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并会填写。

教学重点:

数据在工农业生产及科技工作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投影片、学习用品(多种)、米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场景,进入角色

1.先看我们学校的男、女生人数及全校各年级人数的统计表。(投影出示)

2.动手计算各段(指低、中、高三段)的学生总数,算出后填人表内。

3.进行小组比赛,算出全校的学生总人数。(每个小组以2人为代表,到黑板上写出总人数。不事先指定,由学生自发上来书写答案,快而对者为优胜者)。

二、自学例1,指名解释

1.仔细观察画面的意图并设问:

(1)画面所呈示的事由是什么?

(2)为什么要用“正”字来记数?

(3)“正”字的数据转换用的乘法口诀是哪几句?

2.依照要求,填人数据。

(1)看仔细,填正确,把数字填上去以前应当先再次看一遍数据是否正确。

(2)先请中等学生说出最多、最少的车属哪类车。

(3)平均每分钟开过多少辆?

三、设计活动,选出队长

1.教师布置去林场帮助植树,分男、女生两个队;要选出男生和女生中各2名队长。(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在教室里当场投票)男生面向黑板(讲台)由一名培训过的学生唱票。女生背朝黑板(讲台)由一名培训过的学生唱票。其余同学都作记录。

2.选出的学生向全班同学表示决心,其余同学拍手表示祝贺。并且教师在最后予以小结。类似这样的选法,要求每位学生都能掌握。

四、课内练习,独立完成

1.做第“练一练”中的第一题。

(1)先明事,再理数。试问有几种学习用品?

(2)先检查,再填数。

2.补充本小组学生的身高、体重表。(以小小组为宜)

五、回顾,小结

本节课的内容,实际上是从生活中引人的`好方法,必须掌握。

二年级数学教案免费下载篇5

学习内容:教科书p40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直角的特点,并能从生活中找到直角。

2、通过探索、尝试掌握直角的画法。

3、培养学生的教学猜测意识。

学习重难点:

重点:认识直角

难点:画直角

学习准备:直角三角形、活动角、一些纸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谁能来说一说角。拿出昨天我们制作的活动角。一个完整的角有几部分组成?同桌互相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在拉活动角中我们的能着到一个特殊的角,它不大也不小。现在老师来用活动角来比划比划,你们来看看。

你能拉个和老师这个活动角一样大的角嘛?

有点难是吗,其实用任意形状的纸片我们都能制作出这样一个角。对了,它的名字叫直角。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做直角

跟着老师一起来做一个直角。拿出一张纸,任意折一折。再沿着折痕对折。看,这两条边所夹的角就是直角。

用手摸一摸,感觉直角的大小。和同桌说说你的感受。

你觉得直角是什么样的,和大家说一说。(汇报)

2、找直角

其实直角就藏在我们的周围,很多地方都能找到它。现在请同学们在教室里找一找。并和小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汇报:

如果学生出现课桌是直角,请学生具体说明,请他对自己的语言进行调整。

学生回答时请其余学生进行互评。在评价中巩固直角的概念。

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有直角,但由于它的实际用途,象课桌,为了防止小朋友们碰伤并把课桌磨成圆角,那么我们可以说他们像直角。

3、判断

老师也找来了一些直角,小朋友们帮老师判断哪些是真正的直角?

为什么?

4、画直角

小朋友都认识了直角,现在我们要来画一个直角,你有什么好办法?怎样才能使我们的直角画得标准?引导学生寻找合适的工具。

s:我可以沿着直角的边画直角

t:那你用什么画呢?你真聪明。很多工程师和你有同样的方法。让我们一起来试试。

先看老师来画一画,先画一条直直的线。把三角板直角中的一边和它重合,倚着另一条边再画一条线,你看。这就是我画的直角。你也来试一试。

比一比,谁画的直角最标准。

学生试画,教师巡视指导。展台展示个别作品,请学生判断。再说注意点。

延伸问题:老师在黑板上的直角比你画的直角要大,对嘛?

三、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角王国中的特殊的朋友,它的名字叫?你能来介绍你这位朋友吗?现在如果老师想让你们用活动角再来摆一个直角,你有什么方法?

四、作业:寻找身边的直角。

二年级数学教案免费下载篇6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7页观察物体。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物体的样子是不一样的,知道要全面的了解物体的特征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全面观察物体的兴趣和热情。

教具学具:

小企鹅,茶壶,练习卡,电脑课件等。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四人一组,围桌而坐

师:这儿有一张照片,猜猜看,他是谁?

电脑出示一张一个人背面的照片,教师又出示这个人侧面的照片,一部分学生会猜到,此时教师又出示这个人的正面照片,学生为自己的正确猜测叫好。

师:请你用一句话来描述老师。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大家都喜欢拍照片吗?

2.老师课前拍了两张照片,请大家看一看。出示教室的前后两张照片,让大家观察。

3.哪一老师站是在教室前面拍的?哪一张老师站在教室后面拍的?你是怎么知道的?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研究的内容:从不同的方位观察物体。

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探究学习,感知体验。

(一)观察小企鹅。

1.师:现在请小组长把塑料带里的小企鹅拿出来,像老师一样。下面我们就从不同的位置来观察观察这只小企鹅,好吗?好,请小组长将放在桌子的中间,将小老鼠的头朝前。放好了吗?请小朋友们围坐在一起。(出示图)我们也像他们这样来观察观察我们的小企鹅。

2.师:你现在看到的小企鹅是什么样子呢?小企鹅头在哪一边?(稍停)闭上眼睛想一想,再睁开眼睛看一看。

3.投影出示企鹅图片,汇报观察结果。电脑逐个出示企鹅的另外三面,分别请看到这三面的同学起立(对起立并判断正确的同学加以赞扬)。

4.换位观察。师:你们想知道其他同学看到的企鹅是什么样子的吗?下面我们就来交换位置再观察。(让学生顺时针逐个交换位置观察)请同学逐个说出你观察到的企鹅是投影片上的几号水壶,其他同学做裁判,看他说得对不对。

5.师:好,小朋友们合作得非常好。刚才我们从不同的位置来观察企鹅,看到的形状是一样的吗?

小结:观察物体的位置不同,看到的物体的形状自然也不同。

三、组织活动,内化新知。

1、师:。

那就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和小企鹅一起闯关吧!

你们敢和我比一比吗?

第一关:师:出示课本67页图(小恐龙)

同学们观察,三位小朋友看到的恐龙照片。用自己的话描述。

你们真聪明!下面我们接着比好吗?

答题卡先做,学生先说,在电脑对答案

第二关:

拿出水壶放在讲台上请四位同学说一说你看到的是茶壶的哪一面

电脑出示情景图(操作完了,回答课件出示的问题)下面学生回答。

你们真棒,还敢比吗?

第三关

投示冰箱图:介绍:(指正面)这是冰箱的正面,这是冰箱的哪一面?(侧面)我们能看到这个冰箱的哪些面?看不到哪些面?看不到的这几个面大概会是什么样子,请大家想象一下。每个小组讨论。根据哪些来确定呢?汇报交流。说一说你的理由?你是根据什么来确定的?

第四关:

猜一猜

1.电脑出示一张三轮车背面的照片,请你猜一猜这是几个轮子的汽车。

2.电脑出示一张三轮车正面的照片,让大家观察。

(原来是三个轮子的汽车)

师:你为什么看到正面照片时,才敢下结论?

四、谈收获,总结

师:看来,我们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这位车的样子也就不同,观察物体要全面。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物体,所看到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候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物体、理解物体、感受物体,这样对物体的认识才会更加全面。

五、请你欣赏:

生活中一些美的照片(只要大家认真观察,生活很美丽)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1.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新知。本节课安排猜物体观察小企鹅观察茶壶等活动,让学生进行观察、想象、猜测和推理的探究活动。教师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每个活动,使所有的学生都真正地、实实在在地进行观察和操作。让学生用实物去摆放,使学生感受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能力。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和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本节课的每一个活动,我都精心设计,课中以小企鹅为主线,创设了承载知识重难点、适合学生心理年龄的教学情境,组织了一个个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的活动,调动了全体学生参与到破案的活动中,课中每个学生在动手、体验和思考中,在与同伴合作、交流、探究中,掌握了知识,启迪了智慧,发展了能力。

3.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本节课不仅仅赋予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取到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用生活中从不同方向拍到的美丽照片结尾,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

二年级数学教案免费下载篇7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解决含有减法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独立地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会解决含有减法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教学资源:

例题插图,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小兔妈妈买了10个萝卜,小兔一天吃了7个,还剩下几个?

2、小免妈妈买了10个萝卜,小兔上午吃了2个,下午吃了5个,还剩下几个?

小结:刚才的题目,都是求它吃了几个后还剩下几个,大家都反应很快,真是不错。今天我们就要用刚才这股热情来解决一些实际。

二、互动探索

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1、教师引导:图书馆里的书架上共有民间故事书185本,上午借出36本,下午借出52本。

根据这些信息,你准备解决什么问题呢?怎么解决呢?

对于学生的回答要进行评析。

教师引导:要解决“还剩多少本这一问题该怎么办?

你能想一个办法吗?想好后试着将算式写在自己的本子上,然后和你的同战术交流交流。

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185-36=149(本)36+52=88(本)

149-52=97(本)185-88=97(本)

教师追问:你们是怎么想的?

2、组织学生观察、讨论、比较

重点突出每种解法先算出的表示什么。

3、小结: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先算出上午借出36本后还剩下多少本?也可以先算出上午和下午一共借出了多少本,再求还剩下多少本?

这样从不同的方面,选择了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但得到的结果是相同的。这两种方法都是正确的,我们在解决有些像今天所碰到的这类问题时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解答。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中第1题

出示情境放大图。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解答。

完成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解答时怎样想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指名回答后小结:买东西如果在一个柜组中购买的一般先算出所购物品一共需要用多少钱?这儿就是先算出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共用多少钱,再算出应找回多少钱?

2、完成“想想做做”中第2题。

出示情境图。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解答,指名两个板演。

集体评析。让板演的同学说说解答时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算,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小朋友做了哪几种颜色的花。

做了黄花24朵,紫花15朵,做的红花呢?那么做的红花跟黄花、紫花有什么关系?

现在你能列式求出做了多少红花吗?

独立解题。指名口答,解题时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有什么新的想法?

五、综合运用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解决含有减法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独立地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3、形成学生的估计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策略。经历探索减法验算的过程,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会解决含有减法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估算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

教学资源:

投影、口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根据我们所学的知识,这切课继续来学习怎样更好的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二、解决问题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2题。

(1)请学生们看图后,完整地口述题意。

(2)学生们独立完成。

(3)集体订正时,请说一说解题思路。

2、完成“练习五”第4题。

(1)学生们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时,请说一说解题思路。

小结:在解答像刚才这两题时,我们可以从条件出发思考,也可以从问题出发思考。但在解答时一定要注意:只有相互联系的条件才能求出问题。

3、完成“练习五”第9题。

(1)理解题意:女孩比左边男孩矮15厘米,右边男孩比女孩高24厘米。

可以分别给3个人取上名字。

(2)学生们独立完成。

(3)集体订正时,说说解题思路。

4、完成“练习五”第10题。

(1)学生们独立完成。

(2)指名说说解题思路。

5、小结。

解答像这些题目时,要先理解题意之后再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三、估算练习

1、完顾“练习五”第1题。

注意了解全班的速度和准确率,发现错误要及时改正。

2、说出下面各数接近几百。

602398799101209

3、把下面算式看作几百加几百,再估算结果。

503+192797+296498+307

(1)学生们进行估计,老师相应板书。

提问:为什么用约等号?

(2)将3题的加号,改为减号,请学生们估计老师依次板书结果。

(3)提问:像这样的减法,如何估计出它的结果?

(把被减数和减数分别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再进行计算。)

4、完成“练习五”第5题。

学生们独立完成,注意“≈”的书写格式。

5、完成“练习五”第3、6、7、8题。

(1)学生们独立完成。

(2)组织交流,说说各自的想法。

二年级数学教案免费下载篇8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掌握脱式计算的写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二)正确进行脱式计算,并提高计算能力。

(三)培养学生认真负责、书写规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会脱式、分步写出每次计算结果,并能正确计算。

难点: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7-2=7+8=7×9=54÷6=

3×6=6÷3=9×7=6×5=

48+16=54÷9=47-18=21÷7=

60-18=7×8=5×4=8×6=

2.先观察下面每个算式里含有哪些运算,再说说它们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最后算出结果

24+8-63×6÷947-10+528÷7×6

学生算出结果后,师生共同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

(二)学习新课

1.教师谈话

为了看清楚运算的步骤、便于检查运算过程,上面同学们口算的四个两步混合式题,也可以写出每次运算结果,怎样进行书写呢?请同学们共同研究一道题。

2.出示例147-12+5

为了使学生理解掌握脱式计算的步骤,教师可逐题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观察并思考。

(1)这道题都含有哪些运算符号?

(2)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

(3)第一步计算得多少?写在哪儿?第二步计算得多少?写在哪儿?

这样使学生逐步理解掌握,在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完成脱式过程。

例147-12+5

=35+5

=40

3.教师出示:48+16-3754÷9×7

让学生尝试性地做一做,以模仿例1的书写格式,使学生初步学会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并请两个学生到黑板板演:

学生甲48+16-37

=64-3764是哪一步计算结果?

=27

学生乙54÷9×7

=6×7"7"照写下来,为什么?

=42

学生完成后,教师可提问旁注,强调两道题的书写步骤,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上述三道题计算时的书写格式。

通过观察讨论使学生清楚:

(1)每道题第一步计算结果,都要写在第一行的下面。

(2)还没有参加计算的数要照抄下来。

(3)在算式下面第二行要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

(4)左边的等号上下要对齐。

4.教师出示例26×3+5050-6×3

然后请同学们观察后回答:"这两个式题各含有什么运算符号?和前面学习的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后,教师可设问:"这样的混合式题应该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呢?"

学生思考片刻后,教师指出,像这样的题,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接着师生共同完成例题的计算过程。

例26×3+5050-6×3

=18+50=50-18

=68=32

请较好学生说出"6×3+50"先算6和3的积,再加上50,算出它们的和。"50-6×3"先算6和3的积,再从50里面减去。以渗透四则式题按运算顺序的读法。

为了巩固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教师可再强调指出50没有参加计算,在原算式下面先照抄下来,再写出要减去的6和3相乘的结果。

为了巩固例2的计算步骤,可出"19+5×3"和"7×8-29"两道同类题,让全班学生做一做。

5.教师出示例3"54÷6-7,7+54÷6"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两步式题。学生看清题目后,教师可指出:"像这样的两步混合式题有除法和加、减法,而没有括号,要先算除法。"

然后请同学们试着自己完成。并请两名学生板演。

学生甲54÷6-7学生乙7+54÷6

=9-7=7+9

=2=16

学生完成后,可让同座位同学互相说一说,每道题是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

学习了三道例题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本节课学习的两步混合式题的特点,小结出运算顺序和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及注意的问题,并有重点地板书在黑板上。

(三)巩固反馈

1.根据下面算式,正确填上()里的数

2.找出下面各题中的错误

3.脱式计算下面各题

(1)58-4×8(2)4×8+15

(3)45÷5-8(4)8+45÷5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着重教学含有两级运算而没有括号,乘除在后,但需要先算的两步式题。这是教学中的难点,因为学生较长时间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进行计算,开始做这样的题容易受原来思维定势的影响,因此在课堂设计上要注意突出这一难点。在三个例题安排的基础上,每个例题教学后,又安排了"试一试"的题目,以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使学生正确掌握运算顺序,提高计算能力。

板书设计

二年级数学教案免费下载篇9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乘法表示的意义,从情境图中提出有关乘法的数学问题,列出乘法算式进行计算,从而进一步地体会乘法的简单应用。

2. 在具体的情境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养成教育训练点: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乘法所表示的意义,能够列出乘法算式进行计算,体会乘法的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乘法表示的意义。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活动一

1. 创设情景:在美丽的地球上,有很多可爱的小动物与我们朝夕相处。瞧!它们来了!(多媒体演示:各种小动物慢慢走来。)

2. 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讲一讲关于它,你在画面上看到些什么。

3. 独立思考:提出关于数学方面的问题。(教师个别辅导)

组内交流。

在组内交流自己的问题,并请人或自己解决,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全班交流:将你们组里的问题告诉大家,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乘法问题上。

教师板书个别问题,并以学生的姓名命名,激发兴趣。

4. 讨论:小兔子一共有几个萝卜?

学生可能出现加、乘两种方法,让学生再次感受乘法运算的简便性,并回忆乘法各部分的名称。

质疑:算式3×4=12(根)中,3是从哪里来的?4表示什么?12呢?

5.“连一连”

(1)由学生独立完成,有问题的可与同桌或老师商量。

(2)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生1:“6+3”没有吃到水果。

生2:桃子表示3个6,松果表示6个3,但都可以与3×6,6×3连起来。

生3:桃子和松果同样多。

活动二

1.“说一说”:学生以看图讲故事的方式理解图意,再试说算式。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生1:四幅图都可以用2×3或3×2来表示。

生2:有的表示2个3,有的表示3个2,还有的既表示3个2,又表示2个3。

师:对!它们都可以用2×3来表示。

2.“摆一摆,说一说”: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实物,再出示算式。

(1)讨论:3×2表示几个几?动手摆出两种摆法。

(2)由“小老师”出题,其他同学动手摆一摆,并与同伴说一说。

3.“接力赛”

(1)出示“练一练”第一题的两个画面。

(2)小组接力完成:一个说图意,一个列算式。

一个说还可以怎样写,一个评价是否可以得到“智多星”。

活动三

1. 出示超市中商品乱放的场面,提问:这样的地方你们喜欢吗?该怎么办?

2. 学生口述,多媒体演示。

3. 以小组为单位,帮售货员阿姨清点货物。

4. 交流评价:老师这里有一张货物清单,看一看,你们点的对吗?

活动四

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与同伴说一说。可以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情说起,如:

每件衣服用5个扣子,4件衣服用几个扣子?

学生每提出一个问题就列出算式并计算结果,此题可以在同桌之间进行,互相提问题并检验对方的计算结果。

课堂小结:

这节课后,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给这节课起名字。

板书设计:

动物聚会

一共有多少个胡萝卜? 3×4=12(个) 或 4×3=12(个)

一共拿了多少个松果? 3×6=18(个) 或 6×3=18(个)

一共有多少个桃子? 3×6=18(个) 或 6×3=18(个)

一共有几只小鸟? 3×3=9(只)

二年级数学教案免费下载篇10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让学生初步运用乘法解决简单问题,进一步体会加法与乘法之间的关系,加深理解乘法的意义。

2.能力目标:能根据具体情境列出乘法算式,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在情境中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乘法与加法的联系。

2、培养孩子对具体情境提取数学信息、进行推理概括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真实体验中感受乘法的简便性,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重点: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时直接用乘法算式表示。

教学难点:从乘法意义的角度解释乘法列式的理由。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有几块积木的挂图”或课件动画显示。

教学过程:

一、情境诱思

课件显示一堆摆放整齐有序的积木,教师顺势诱导:“这么多积木,怎样数才能数得又快又准呀?”(板书:有几块积木?)

二、解决问题

1、 学生各自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积木的块数。

2、 小组交流:你是怎样数的,所列的算式中每个数各代表什么意思?

3、 汇报情况。 加法 乘法

5+5+5+5+5+5+5=35(人) 5×7=35(人)

7+7+7+7+7=35(人) 7×5=35(人)

4、 你喜欢那种计算方法?为什么?(绝大部分学生会喜欢用乘法计算)

因此得出结论:直接用乘法计算会简便的多,因为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5、 从上面的两道乘法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

两个乘数前后调换位置,积不变。

三、巩固应用

完成“练一练”中的第1、2、、3、4题。

要求:1、独立读题、列式计算;

2、学生交流每个乘法算式中各个乘数的意义;

3、汇报,订正答案。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

“乘法的意义”、“乘法算式中乘数的可交换性”、“乘法和加法的联系”

五 、 作业:教科书P11“练一练”1、2、3题。

附录;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教师教学用书》

二年级数学教案免费下载篇11

教学内容:

第30~3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什么叫平均分,并能够几个几个地分;通过动手操作知道把一个数每几个分一分,分成几份,初步建立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的表象。

2、使学生通过操作、分析、综合、发展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平均分的方法。

教具、学具:

课件、萝卜图片、桃树画片、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在小黑板上摆上三角形,请学生看图回答;

△△△△△△△△

说说图中分别表示是()个()。

2、请学生摆一摆小棒:

3个23个4

二、新课:

1、教学例1

(1)教师出示6只桃子。

提问:这里有几只桃子?如果把它们分成2堆,你会分吗?

请同学们用圆片代替分一分,指各演示,○○○○○○

(2)请同学们把6个圆片分成3堆,指各演示,○○○○○○

(3)请学生们观察,并且指出,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2、试一试。

(1)每四人一组,同学们将自己分的过程,结果在小组中讨论、交流。

(2)让学生汇报,并演示。

(3)提问:为什么我们说这样分就是把8个桃子平均分?

(4)练习:第31页想想做做第1。

①让学生分别说说图意;

②学生判断;

③什么样的情况下,才称作平均分?

3、教学例题2;

(1)出示挂图,你在图上找到了什么?有几只小猴子,几只桃子?

提问:每只小猴子分2个桃,是要我们怎样去分?几个几个地分?

(2)教师演示:

①把2只桃子分给一只小猴,提问:分完了吗?再拿几只桃子分给第2只小猴?

②再把2只桃子分给第2只小猴,提问:分完了吗?怎么分;

③拿最后2只桃子分给第3只小猴。

④6只桃子每只小猴分2个桃,可以分给几个小猴?

⑤请说说刚才我们是几个几个分的?为什么?

4、试一试;

(1)拿出12根小棒,每2根一份,先拿出2根放一堆,再拿2根又放一堆……,一共分成6堆。

说明:每2根放一堆,就叫“每2根一份”;

(2)照样子分一分,说一说;

(3)学生填书;

(4)提问:刚刚在分小棒,分桃子时,我们都是几个几个分的,这种分法是一是“平均分”。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2;

2、完成想想做做第3。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什么叫做平均分?几个几个地分,属不属于平均分?

二年级数学教案免费下载篇12

一、说教材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冀教版第三册《七的乘法口诀》。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有了1~6的乘法口诀作为基础,本节课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在理解了七的乘法口诀的意义的基础上来熟记口诀,并能够运用在生活中,也为后面的口诀的学习做一个更好的铺垫。纵观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对教材的剖析,我确立了该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这节课的主要目标

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

让学生经历小组合作学习,归纳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记住7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进行计算。

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让学生在算一算,数一数中,归纳、总结7的乘法口诀。

3、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其中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在理解了七的乘法口诀的意义的基础上来熟记并运用口诀。

四、说教具、学具

本课我使用的教具、学具主要有多媒体课件和找朋友卡片

五、说教法、学法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上述三维目标呢?根据教材的特点,本节课我将采用多媒体为主要教学手段,以分组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算一算,数一数,归纳、总结7的乘法口诀。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角度出发,以学生分组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分如下三个环节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1、巧设游戏,复习导入。

2、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3、巩固提高,应用深化。

六、说总体设计

下面我就从这三方面谈谈本节课的总体设计

(一)巧设游戏,复习导入。

在这个环节中,用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同学们,我们玩个开火车背口诀的游戏好吗?老师叫到哪个同学就从哪个同学往后背诵一至六的乘法口决,每行为一列火车,各列火车比胜负。”二年级学生对游戏、活动充满了热情,从游戏中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即复习已有的旧知识,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学好七的乘法口诀的信心。游戏后我进行如下小结,一至六的乘法口诀大家学的都不错。今天我们就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从而引入新课。

(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这一环节是获取新知的过程,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在理解了七的乘法口诀的意义的基础上来熟记口诀。这是本节课其中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出这个重点和解决这个难点,教学中我将以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索这一基本思路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数一数中发现问题,在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这个环节我将分三个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骤是生活情景,引入交流

在这个步骤中,我首先以学生熟悉的昆虫为切入点,巧设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同学们,在学习之前,老师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昆虫?有的学生可能回答,我在奶奶家的院子里见过毛毛虫。有的学生也可能回答,我在花朵上见过蜻蜓,蝴蝶。学生的答案可能有各式各样,这时,我适时的引入有关七星瓢虫的知识窗,(出示课件知识窗)使学生了解昆虫的有关知识,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进行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鼓励学生细心观察生活。同时也为后面观察主题图作好铺垫。

第二步骤是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学生了解了昆虫的有关知识之后,我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出示课件主题图)提出第二个问题“你们见过的昆虫可真多,老师这里有一副画,你在图中发现了什么?”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是想让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图中的昆虫——小瓢虫,去发现一个七是七,两个七是十四……。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也许不会很快能找到,但我不想一开始就给学生某些暗示。因为只有学生经过认真思考的,动手数过的印象才会深刻。如果学生仍然发现不了,同时也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我设计了一个争当一名小考官的环节:利用主题图让学生互相提出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顺着学生的思维走,可能有学生提出,一棵丝瓜秧上有五只七星瓢虫,另一棵丝瓜秧上有两只七星瓢虫,一共有几只七星瓢虫?也可能有学生提出:“一只七星瓢虫身上有七个点儿,两只七星瓢虫身上有几个点?”学生的这种提问是自然的,也正是我所需要的。于是我追问:“那三只呢,四只呢?七只呢?你是怎么想的?”学生的答案可能有多种多样,对此,我不打算作任何结论,只是想通过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显然这一目的已经达到,于是待学生回答后我引出学生喜欢的兔博士。(出示课件兔博士)。通过观察主题图,运用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巧妙自然地将七的乘法口诀搬到小组交流中,在小组合作交流,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参与其中,当小组成员遇到了交流的困难时,教师可及时加以引导(出示课件瓢虫图)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自主寻找要解决的问题,并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只起引导作用。

第三步骤是归纳总结,巩固记忆

在学生充分交流,讨论后,引出学生喜爱的蓝灵鼠,(出示课件蓝灵鼠)以小组为单位在班上发言交流。此时我提出第一个问题:你们这个组是怎么算的?有什么发现?通过全班交流说出自己编的乘法口诀,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表述可能不够准确,于是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小瓢虫自学结果(出示小瓢虫的自学结果)加以修正补充。并让学生议一议你有什么好办法,能很快记住这些口诀。教学中,我不打算强调各种记忆方法的优或劣,也不刻意去提示学生用哪种方法简便,而是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只要学生表达清楚意思就应该加以鼓励,重要的是以此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态度。接着让学生读一读七的乘法口诀。熟记七的乘法口诀,最后,水到渠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三)巩固提高,灵活运用。

这一环节是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灵活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这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难点,为此,我安排了如下四组练习。

第一个练习是对口令的小游戏,(出示课件对口令小游戏)两人一组,一个人说口诀,一个人说得数。第二个练习是找朋友的小游戏,(出示课件找朋友的小游戏)每个同学手里拿一张卡片,(出示学具找朋友卡片)有的同学手里拿的是算式,有的同学手里拿的是得数,然后大家自由的下座找朋友。游戏是学生最喜爱的活动,课堂上多给学生创造这样的机会,学生才会乐在其中。

第三个练习是孔雀开屏。二年级学生注意力不持久,在突破重难点之后,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色彩鲜艳的孔雀图,(出示课件孔雀图)然后,将7乘几和6乘几的算式展示出来,(出示课件孔雀习题)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全班交流结果及口诀,出现错误及时引导,回答正确给予鼓励和赞扬。(播放孔雀开屏课件)这样,既调节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巩固了七的乘法口诀的知识。

第四个练习是身边的数学,(出示课件身边的数学)1个星期有7天,2个星期有多少天?3个星期、4个星期……7个星期呢?设计这组练习的目的是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维,并把所学知识延伸到课外,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运用意识和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本节课我教学的基本思路就是教师只是精心设计一些问题,而让学生在算一算,数一数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我没有刻意去追求教学过程的完美,而是顺着学生的思维走,教师灵活把握。这样教学,学生的思维空间很大,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并在练习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也经常要用到。我认为,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思考走出课堂,这才是我们课堂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

二年级数学教案免费下载篇13

  课题

  小数乘法的意义

  内容

  P38--39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3.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

 重点

  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难点

  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关键

  结合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帮助理解

教学准备

  教师

  小黑板

  学生

  练习本

环节时间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复案

1分

15分

17分

2分

5分

  一、融入情境

二、探究概念

三、巩固概念

1.买3支铅笔需要多少钱?

2.买2把尺子需要多少钱?

3.计算4×0.3

4.涂一涂,填一填

0.01×10=

0.01×50=

0.01×100=

5.一支铅笔0.2元,效力买了6支送给妹妹,她一共花了多少远?

四、概括总结

五、检测

0.5×3

6×0.02

0.03×1000

同学们,你们有过到商店买东西的经历吗?今天老师带大家来到商店的一角,看看那里卖些什么?

1.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

2.学生观察并汇报

3.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4.你能试着列出算式吗?

5.探究0.2×4=?

(1)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研究一下。

(2)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全班交流。

①0.2×4

②0.2+0.2+0.2+0.2

③0.2元=2角

2×4=8(角)=0.8(元)

④画图的方法

6.引导提问

问:这几种解决问题的算式,是不是都表示球4个0.2是多少?

7.那么,0.2×4的积是多少?

8.你能利用方格纸表示出刚才的计算过程吗?

1.学生试做。

2.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

4.提醒算得数时,可把乘法转化成连加法或画图。

1.学生独立完成。

2.与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1.让学生说一说每个乘法算式即每幅图表示的意思。

2.学生独立涂一涂,得出结果。

3.同学之间交流。

结合练习中的第5题说说小数乘法的意义。

  “买4块橡皮需要多少钱?” 如果学生没有提出,教师可以直接提出。

通过四种方法使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学生在自己的方格纸上涂色。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小数乘法的意义。

想一想:0.01×1000=?

  板书设计

小数乘法的意义

①0.2×4

②0.2+0.2+0.2+0.2

③0.2元=2角

2×4=8(角)=0.8(元)

④画图的方法

二年级数学教案免费下载篇14

一、看谁都能算对。

6+60=20+9=90-8=40-7=75-5=

89-30=93-60=20+80=82-37=

二、用竖式计算。

61+39=8+29=82-28=40-13=

27+10+32=40-13-19=28+(45-19)=

三、在○里填上“>”“<”或“=”。

73-28○5082○65+1765-8○6328+72○99

1米○100厘米70厘米○1米2米○20厘米7米○500厘米

四、填空。

1、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来量。

2、量一个物体长度,一般把尺的()刻度对准物体左端。

3、小明身高120(),黑板长4()。

4、一个角有()个顶点,()条边。

5、一块三角板中,有()个角,其中有()个直角。

五、计算。

23厘米+7厘米=()厘米5米+67米=()米

80厘米-7厘米=()厘米1米-20厘米=()厘米

二年级数学教案免费下载篇15

第一课时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初步了解统计知识是应用广泛的数学内容.

2.了解的意义,会计算一组数据的.

3.当一组数据的数值较大时,会用简算公式计算一组数据的.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2.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反地来又作用于实践的观点.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渗透数学公式的简单美和结构的严谨美,展示了寓深奥于浅显,寓纷繁于严谨的辩证统一的数学美.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的概念及其计算.

2.教学难点:的简化计算.

3.教学疑点:简化公式的应用,a如何选择.

4.解决办法:分清两个公式,公式②的运用要选择一个适当的a.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与数据打交道,例如,电视台每天晚上都要预报第二天当地的最低气温与最高气温,商店每天都要结算一下当天的营业额,每个班次的飞机都要统计一下乘客的人数等.这些都涉及数据的计算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下面问题.(教师出示幻灯片)

为了从甲乙两名学生中选拔一人参加射击比赛,对他们的射击水平进行了测验.两人在相同条件下各射靶10次,命中的环数如下:

甲78686591074

乙9578768677

1.怎样比较两个人的成绩?2.应选哪一个人参加射击比赛?

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并可以分成小组讨论解决办法.

对于这个问题,部分学生可能感到无从下手,部分学生可能想到去比较两组数据的平均,让学生动手具体算一下两组数据的结果它们相等在学生无法解决此问题的情况下,教师说明,这正是本章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写出课题).这样做的目的是教师有意创设问题情境、制造悬念,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引起学生对所学课程的注意,还能诱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浓厚兴趣.

(二)整体感知

解决类似上述的问题要用到统计学的知识,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并据之做出推断的科学,它以概率论为基础,着重研究如何根据样本的性质去推测总体的性质.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统计学的应用非常广泛,以至于它已渗透到整个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本章我们将学习统计学的一些初步知识.

(三)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们首先来学习.

1.(出示幻灯片)请同学看下面问题:

某班第一小组一次数学测验的成绩如下:

869110072938990857595

这个小组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教师引导学生动笔计算,并找一名学生到黑板板演,讲完引例后,引导学生归纳出求方法,这样做使学生对的计算公式能有深刻的认识.

2.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一般地,如果有n个数.

那么①

叫做这n个数的,读作“x拨”.

这是在初中数学课本中第一次出现带有省略号的用字母表示的n个数相加的一般写法.学生对此可能会感到比较抽象,不太习惯,要向学生强调,采用这种写法是简化表示,是为了使问题的讨论具有一般性 .教师应通过对公式的剖析,使学生正确理解公式,并掌握公式中各元素的意义.

3.计算公式①的应用

例1一个地区某年1月上旬各天的最低气温依次是(单位:℃):

-6,-5,-7,-6,-4,-5,-7,-8,-7

求它们的平均气温.

让学生动手计算,以巩固计算公式(一名学生板演)

教师应强调:①解题格式.②在统计学里处理的数据包括负数.③在本章中,如无特殊说明,计算结果保留的位数与原数据相同.

例2从一批机器零件毛坯中取出20件,称得它们的质量如下(单位:千克):

210208200205202218206214215207195207218192202216185227187215

计算它们的平均质量.(用投影仪打出)

引导学生两人一组完成计算,然后一起对答案.由于数据较大,计算较繁,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答案.正好为下面提出简化计算公式作好铺垫.

教师提出问题:像例2这样,数据较大,计算较繁,因而容易出错,有没有较为简便的&39;算法呢?引导学生观察数据有什么特点?都接近于哪一个数?启发学生讨论,寻找简便算法.

学生回答:数据都在200左右波动,可将各数据同时减去200,转而计算一组数值较小的新数据的,至此让学生再一次两人一组用简便方法计算例2,并与前面计算的结果相比较是否一样.

讲完例2后,教师指出几点:常数a的取法不是惟一的;读作“x——撇——拨”;;简化计算的结果与前面毛算的结果相同.

通过学生的动手计算,若产生困难或错误,教师及时点拨,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对公式②的推导更容易接受.

3.推导公式②

一般地,当一组数据的各个数值较大时,可将各数据同时减去一个适当的常数a,得到

那么,

因此,

即②

为了加深学生对公式②的认识,再让学生指出例2的、、各是什么?(学生回答)

课堂练习:

教材P148中~P149中1,2,3

(四)总结、扩展

知识小结:1.统计学是一门与数据打交道的学问,应用十分广泛.本章将要学习的是统计学的初步知识.

2.求n个数据的的公式①.

3.的简化计算公式②.这个公式很重要,要学会运用.

方法小结:通过本节课我们学到了示一组数据的方法.当数据比较小时,可用公式①直接计算.当数据比较大,而且都在某一个数左右波动时,可选用公式②进行计算.

八、布置作业

教材P153中1、2、3、4.

九、板书设计

二年级数学教案免费下载篇1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分米长度的直观表象。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和测量工具,会测量一些物体或线段的长度,并提高估测能力。

3.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尺,课件、彩纸条。

2.学生准备:彩纸条,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又认识了哪个长度单位?(毫米)现在我们学过哪几个长度单位?(板书:米、厘米、毫米)你能用手比画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吗?1厘米呢?1毫米呢?我们测量教室门的高度用什么单位比较好?测量一只小蚂蚁的长度该用什么单位呢?测量这张纸条的长度用什么单位?估计一下是几厘米?

〔说明: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一些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在前面的学习中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通过复习旧知引新,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

二、探索实践

1.认识分米。

(1)量一量。

要求:快用直尺量一量你的纸条长是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出示10厘米的彩条)“10厘米”我们还可以用另一个单位来表示——分米。(板书:认识分米)10厘米就是1分米。1分米等于几厘米?请同学们想一想,20厘米就是多少分米?5分米等于几厘米?

(2)认一认。

引导:请你拿出直尺,看看1分米可以从哪里到哪里。指名演示交流:不管从哪个刻度到哪个刻度,1分米都等于多少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②体验。

请你伸出大拇指和食指,并借助直尺比画出1分米。我们现在比画的就是一拃的长度,一拃大约是1分米。

一人比画1分米,另一人用尺量,看看比画得对不对。

拿出彩纸条,估计一下1分米的长度,在1分米的地方剪断。一起量一量,看谁估计得最准确。

〔说明:让学生大胆估测,并把估测与实际测量相结合。通过在直尺上数一数、徒手比画和估计彩纸条上1分米的长度,从借助测量工具到直接估测长度,逐渐加大了难度,有利于学生一步步加深对分米的认识,培养初步的估计能力和意识。虽然学生估计的1分米并不十分准确,但只要是较接近的,都应予以鼓励。〕

(3)画一画。

①要求:你能用尺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吗?你准备怎样画?先和同桌说说,再画在纸上。

②交流:你是怎样画的?请学生用实物投影展示汇报。

③引导:(边说边画)1分米我们可以从直尺上的刻度0画到刻度10。那么可不可以从刻度1开始画起呢?如果这样,应该画到哪里呢?为什么?如果从刻度2、3开始画呢?

〔说明:让学生知道用直尺画1分米的线段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既利于进一步理解分米与厘米的关系,又利于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④小结:只要画满10大格,就是10厘米,也就是1分米。

⑤请你帮同桌量一量,看看画的线段是不是1分米。

(4)找一找。

先在小组内相互说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再组织全班交流。

(5)数一数。出示1根纸条,几分米?2根……9根是几分米?也几厘米?10根是几分米?也几厘米?伸手比画一下,还可以用我们学过的哪个长度单位表示?(1米)(板书:1米=10分米=100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课桌和凳子的高各是多少厘米,再说说分别接近几分米。(也可以先让学生估测一下,再进行测量)

〔说明:学生估测的数据与结果有差距,但通过估测再进行实际测量,有利于学生增强对实际长度的感知,培养估计能力。〕

三、总结

1.提问: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分米)

提问:连同前面学习的,我们已经认识了4个长度单位,你能把这些单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吗?

〔说明:在教学中已经通过对直尺的观察,初步沟通了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总结能使学生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四、巩固练习

1.指导完成练习册第1题。

先让学生在练习册上填一填,再组织交流,启发学生说清楚选择的理由。必要时,可出示实物让学生观察。

2.指导完成练习册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理由。

3.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先让学生自由判断,再启发学生通过实际测量验证猜想。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二年级数学教案免费下载篇17

教学目标:

1、生经历由实物上的角抽象为几何图形的角的认识过程。知道角各部分名称,了解角有大小,会比较角的大小。

2、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增强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重点、难点:

1、理解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的程度与角的大小有关。

2、建立角的正确表象。

教学准备:

小棒、剪刀、三角尺、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感受生活中的角请同学们看几组都蕴含着“角”的截图。(课件)师:在这幅图的桌面上,你看到了哪些认识的图形?(生回答)在我们看到的这些图形里面还藏着一位朋友,其实刚才已经有小朋友提到了,老师知道她已经知道了,那到底是什么呢?(课件从具体图案中抽象出四个角)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角(板书:认识角)。

2、师:看到了这么多角,想不想自己也动手摸一摸?(举起大三角板)来,你们有吗?取出来!边摸变提问:这有角吗?(生:有)师:用我们的小手心(动作)你有什么感觉?(生回答)师动作,那咱们再顺着这个点往这摸,再顺着这个点往这摸。(让学生回答)还有吗?你再来说说?咱们刚刚摸到的这个其实就是怎么认识的这个就是(角)。

3、咱们动口,老师动手,把角给画出来。先画一个点,再顺着这个点(画一条线)看清楚了,这条线是怎么样的?再顺着这个点画一条线。这两条线是什么样的?再看这个点呢?这个图形就是什么了?

二、教学角的特征、各部分的名称

1、刚刚听到这个同学好听的名字,数学家爷爷也给角的各部分起了很好听的名字。刚刚这个尖尖的点叫做角的(顶点)。咱们说的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认识角了吗?

2、行,那么咱们现在就在教师里找一找,哪儿有角?(让学生边说边比划)

3、让我们闭着眼睛想想角好吗?角的顶点是怎样的?(一起说)边呢?几个顶点?几条边?清楚了吗?那咱们跟着电脑“书空”一遍。(先画一个点,直直的一条边,再从这个点,画一条直直的边,行了吗?)

4、乘大家闭眼睛的功夫,小猴来了,带了几个图形朋友来,想不想看看?那咱们看看有没有咱们认识的角?(巩固练习一,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5、调皮的小猴看到大家刚认识了角就对角这么熟悉了,它可高兴了,想邀请大家到他家去做客,你想去吗?

可是啊,这调皮的小猴把开门的密码给忘记了。密码在哪呢?大家帮帮他!(课件出示:想想练练二)密码是:1325,门开了,小猴送给老师和在座的小朋友们一份有意义的礼物:你们的见面礼在老师发的那张纸上。快,动手!(说说下面的图形里各有几个三角形)都填好啦?那咱们一起来说三角形里面有(三个)角,四边形里面有(四个)角,五边形里面有(五个)角,六边形里面有(六个)角。

6、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秘密?(生回答)那从你发现的秘密,能不能说一说八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那十边形呢?转一转,那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呢?

三、自己动手制作角

1、那小猴给了咱们这么有意思的见面礼,咱们也当回小设计师,设计出一些角来,给小猴亮亮咱们的作品。现在小组活动开始。(师巡视,帮助,指导)

2、现在咱们展示小朋友们的作品。(小木棒围,钉子板绕,用两个彩色的纸条围,用彩色的纸折)

四、认识角有大小之分及决定角的大小的因素

1、这些角有什么不一样吗?小结:角的开口不一样大。

2、请两个同学上来做两个角为什么这两个角不一样大?老师来做这个角,先请一个同学上位,让另一个同学做的角和自己做的角一样大,你有什么方法呢?

3、平时生活中,有这样的角(自己动手转一圈)这是什么?课件出示:(65页例题)

4、你能说出上面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呢?

5、调皮的小猴又来了,他拿走了最大的两个角,他拿的对吗?你是怎么比较出他们的大小的?(借助钟面上的格子)如果老师把钟面上的格子去掉,你是怎么比较大小的呢?

五、全课总结

1、咱们今天这节课认识了什么?(角)如果你就是这个角,你是怎么向大家介绍自己的?(请同学上来介绍)边用手比划比划。

2、父母亲把我们养这么大,我们应该好好感谢她们,我们就来送个礼物给父母吧。咱们来个约定,我们送的礼物里面必须有今天认识的新朋友:角。好,开始商量吧。

3、想不想和大家说说?

1)(贺卡),有角吗?你准备送什么形状的?

2)剪刀(剪刀有角吗?)课件展示咱们回家后可以再考虑考虑,今天这节课咱们就上到这里,谢谢同学们!

二年级数学教案免费下载篇18

教学内容:

旋转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旋转这中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2、通过学生的操做体会旋转,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难点:

感知旋转

教学过程:

一、体会感受

1、观察电风扇、风车等旋转的物体

2、请同学们用手比划一下它们是怎么动的。

3、举生活中有没有象这样子的一些运动呢,请呢举例子说明。

象这样的一类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什么什么呢?

判断:哪些物体的运动属于旋转。

二、感受旋转的方向。

1、展示两类按照不同方向旋转的物体,让学生进行分类。

2、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3、出示钟面,让学生观察,秒针是怎么样旋转的。

4、给旋转按不同的旋转方向起个名字。

小结:象这样一类跟秒针一样从左往右转动的叫作顺时针转动,而跟它相反的转动叫逆时针旋转。

三、动手做一做

1、完成43页第三题。

2、自己表演一个旋转。让你手里的东西旋转起来。

3、按照指示按照不同方向转动。

4、动手完成课本42页做做一做。

四、展示旋转美,创造旋转美

1、出示紫荆花图,让学生想想它是怎么样被创造出来的?

2、用旋转创造出美丽的图案。

全课总结

同样注重口语的表达,有的学生说电扇是旋转现象,还有的学生说水龙头是旋转现象,必须纠正:电扇扇叶转动是平移现象,打开或关闭水龙头时是旋转现象。

72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