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小学教案 > 数学教案 > 三年级 >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大全

时间: 新华 三年级

教案编写需要依据不同的学科和教学内容,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以确保教学质量。好的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大全是怎样的?这里给大家提供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大全,供大家参考。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大全篇1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除法的简便算法。

2、能正确、灵活地进行计算。

3、通过练习,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除法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

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复习、整理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这节课我

们继续来复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二、复习

1、回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怎么进行简便计算的?进行简便算法时要注意什么?

2、全班交流:个别汇报

当一个两位数可以分解为两个一位数相乘时,可以把两位数除法改为除数是一位数的连除式题。

要注意:不是所以的题目都可以这样的,有些题目这样并不能很简便,做时要灵活运用。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大全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活动,让学生结合活动内容作实例,感知镜面对称现象

2、通过实际操作,让全体学生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的一些特征的过程

3、逐步发展学生空间知觉和空间观念

教材分析:

利用镜子进行几个简单而有趣的试验,向学生呈现生活中有趣的镜面对称现象,激发学生们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发展他们的空间知觉。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本校的学生大部分家庭条件不是很好,父母大都没有时间辅导孩子,镜子虽然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但是他们是否能去认真仔细观察镜子中的学问呢?要以此来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带着问题去学习对他们来说会更有趣味。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导入新课

1、讲《猴子捞月》的故事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请你们仔细听,然后看看谁是咱班的故事大王,能把这个故事给大家续讲下去,‘猴子在路边散步,看到天空高挂一轮圆月,猴子走到井边,发现井里也有一轮,猴子以为……’

生:天上的月亮掉到了井里,猴子大喊,同伴扛来长长的网兜。众猴子怎么也捞不出“月亮”。

也许学生还有其它版本的故事,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师:这是为什么呢?

生:不是月亮掉到井里,而是井水倒映出月亮。

师:在生活中,你们还有没有发现类似的现象?(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与同伴流。)学生可能知道:

(1) 照镜子时,出现的现象

(2) 雨过天晴,路里积水中会倒映一些影子

(3) 光滑亮丽的地板,也出现倒映

2、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些倒映的影子,看一看“镜子中的数学”。(板书课题:镜子中的数学)

二、组织活动

1、教师示范

(1) 在实物投影上放一个大的黑体字——“王”的一半;

E

(2) 把镜子放在虚线上(对称轴上),让全班学生观察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

(3) 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发现?

A、看到了整个的“王”字

B、镜子里的图形是镜子外的图形的对称图形。

2、试一试

拿出学具袋中的学具——一面小镜子,做一下第(1)题

(1) 让学生把镜子放在虚线上,看看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

(2) 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3) 在书上画出对称图形。

A 8

(4) 全班交流,选出几份在投影上展示。

第(2)题

(1)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小镜子,按本题图示的情境,把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纸片在镜面前摆一摆,对比镜面中的图形和桌面上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2)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3) 全班交流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镜面的对称现象。

第(3)题

投影出示课文情境图,想一想:机灵狗镜子判断“现在是5时”对吗?

猜一猜:现在是几时?

(4) 实验证明

A、取一时钟,将时间调至7时正(时钟钟面上不显示数字)

B、时钟背对学生,举起

C、取一镜子,对准钟面。镜子自然朝向学生。

D、让学生观察镜子里的图形,比较课文里的钟面图形,可以看出是一样的。

E、将钟面反转,让学生看清钟面时间。(7时)

(5) 练一练

A、教师将时间调至3时

B、时钟背对学生,举起

C、取一镜子,对准时钟

D、让学生观察镜子,想一想:现在是几时?

E、反转时钟,进行验证。

三、巩固练习

1、课文第18页“练一练”的第1—3题。

第一题:

(1) 先让学生猜一猜,并打上对号

(2) 用镜子来试一试,进行验证。

第2题:

这是一种寻找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位置的简易方法,通过练习活动,使学生明白,如果对称图形能对折,那么折痕就是对称轴所在的位置。如果是生活中具有对称特征的物体,无法对折,那么租用镜面对称原理的对称图轴的办法也是明智的。

2、实践活动

3、(1)让学生收集一些对称图形、图案和照片,在班里展览。

(2)会剪纸的学生,自己动手剪一些简单的作品。

开展这类活动,不仅能让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得到张扬,满足那些具有较强空间观念的学生的学习需要,而且也进一步促进学生对对称图形的特征的理解和掌握。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大全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速度;速度是复合单位;会正确读写速度单位。

(2)认识速度、时间与路程,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生活中感悟数学、体验问题冲突及解决问题的过程。

(2)培养观察、比较和概括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

教学重点:

认识速度、时间与路程,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知道速度是复合单位,会正确读写速度单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小朋友们都跑过步吧,那你们知道我们班谁跑的最快吗?

我们就以50米为例,请5位你认为跑得最快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所用的时间。

[引用学生体育活动中熟悉的50米跑为情景,使学生感悟生活中的数学,并对数学产生亲近感,进而进一步对下文的路程相同、时间相同时,速度的变化情况讨论作铺垫。]

二、新授

(一)路程相同时,比速度。

师:你们认为这5位小朋友中,谁跑的最快?

为什么? (生说理由)

师:可见,在路程相等时,谁用的时间短,谁就跑得快。

(二)时间相同时,比速度。

师:一年级的小A同学看到( )号运动员跑的这个成绩,他乐坏了,高兴得说,我居然和三年级的大哥哥跑的一样快。

师:说说你的想法。(生说想法)

师:可见,在时间相同时,谁跑的路程长,谁就跑得快。

(三)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时,比速度。

1、学习速度的单位

师:刚刚我们说,路程相等时,时间越短,速度越快;时间相等时,路程越长,速度越快。那么,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时,该怎么比快慢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揭题)谁跑得快

来看看小丁丁和小胖之间的PK赛,小丁丁说“我3分钟走了180米,小胖说“我5分钟走了250米,谁跑的快?”说说你准备怎么比?(算出每分钟所行的路程)

师:请你在1号本上完成(1学生板演、校对)。   师:再来看看摩托赛车与小汽车之间的较量。

师:小丁丁这里是60米,摩托赛车这里也是60米,大家都是60米,是不是就是说,小丁丁和摩托赛车一样快呢?

[相同的数据,不同的意义,提出这样的问题,旨在使学生在头脑中出现“冲突”,通过学生自己感悟,得出每个数据表示的是在单位时间内行走的路程的表达,从而引出速度的单位,并对速度的意义产生初步的感悟。]

师:为什么?说说你的想法。(第一个60米表示的是小丁丁每分钟行60米,第二个60米是摩托赛的1秒钟行了60米)

师:我们光从数据上看,是一样的,这样很难区分,所以这时候,我们很需要一个能正确表示速度的单位,像小丁丁这样1分钟行使60米,指的就是他的速度(板书),我们把它写作60米/分。读作、表示?而摩托赛车的速度则应该是60米/秒。读作、表示?如果我们把速度单位这样来写,我们就能很好地进行区分了。

师:照着老师的样子,将自己本子上的单位修改一下吧。

师:思考这道题目,现在,你能尝试着用刚刚学到的这个本领来完整地解答了吗?(一学生黑板)

师:请你来说一说,你所计算的吉普车的速度表示的是什么意思?读作?

2、感受生活中的速度,并理解速度的意义

师:其实,除了我们刚才遇到的物体的速度外,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关于速度的信息,让我们一起到生活中去感受一下速度吧。

(当遇到狮子的追捕时,鸵鸟甚至奔跑的还要更快;豹子奔跑的技能,其实是一种生存的技能;遇到过电闪雷鸣吗?你能说一说,是先看到闪电还是先听到雷声呢?你知道为什么吗?)

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关于速度的信息,做一个有心人,相信你会了解更多。

[通过感悟生活中的速度,一方面是让学生练习速度的读法和表示的意义的过程,使学生在有趣的欣赏、阅读过程中,进一步巩固知识点;其次,使学生通过这个过程了解速度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另一方面,通过这样的介绍,拓宽学生知识面的过程,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了解更多。其实,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速度的意义。]   3、概括什么是速度:

师:看来,2250米/分、340米/秒、4千米/时等等表示的都是速度,那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什么是速度吗? (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行驶的路程。)

4、速度与路程和时间的关系

师:这是我们刚刚用过的6组数据(PPT呈现出之前计算过的6组数据),仔细观察,想一想,速度与路程和时间有怎样的关系?

5、口答:

⑴一列火车2小时行驶180千米,这列火车的速度是_____ 。

⑵自行车3分钟行驶了600米,这辆自行车的速度是_____ 。

⑶一名运动员8秒跑了80米,这名运动员的速度是______ 。

[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根据“速度、路程和时间”三个量之间的关系解决一些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

带有这个标志(标志上标有60)的路共长180千米,张叔叔驾车想花2小时开完这一路段。他会超速吗?

[本节课是《谁跑得快》的第一课时,因而在授课时着重安排解决“速度”,将“路程”与“时间”安排在第二课时,但考虑到学生思维的需求,也预设到了学生求出“路程”或“时间”来解决此题的可能,因此,除了上面练习中集中练习了解决不同物体的速度外,在此题中,我特意编写了一些特殊的数据,旨在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需要。]

四、回顾

师:今天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大全篇4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六册第242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图片,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按要求将简单图形平移。2、在探索物体或图形的运动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3、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世界,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情感。

教学重、难点:能将一个图形沿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进行平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课件,演示火车、电梯、缆车、风扇、旋转木马、钟摆摆动的动画。

师:这几种物体的运动方式相同吗?它们分别是怎样运动的?请大家用手势比划。你能根据它们的运动方式分类吗?先在小组里商量商量吧,你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要这么分?

学生说分类的方法

师:像上面这三种(火车、电梯、缆车)都是沿着直线运动的,我们把这样的运动方式称为平移;而像(风扇、旋转木马、钟摆)都是绕着一个固定的点转动的,这样的运动方式我们就称为旋转。

平移和旋转是物体的两种不同运动方式,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是很多的,你还见到过那些物体的平移和旋转?学生举例说明。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平移和旋转。

二、新知探索

1、观察讨论,感知平移的距离。

师:出示小兔搬家图,看这三只小兔正忙着搬家呢,出示简化的格子图,瞧,小房子的运动方式是什么?(平移)向哪个方向平移的?(右边)

小兔子们觉得累了就停下来休息。(出示3段录音)

第一只小兔说:你们看,我们的房子向右平移了3格。

第二只小兔说:不对,向右平移了5格。

第三只小兔说;你们说的都不对,我们的房子向右平移了7格。

师:你们同意哪种说法?在小组里说说。

学生汇报各自的想法。(结合画面指一指,动态演示平移的过程。)

2、动手实践,理解平移的距离。

师:请同学们拿出练习纸(例图),在左边的图上找到一个你最喜欢的点,再到右边的图上指出它平移后的位置,并数一数,说说它向右平移了几个。

师:你选的是哪个点?它平移后的位置在哪里?平移了几格?

指名学生回答

师:还有谁和他选的不一样?你们找的点向右平移了几格?都是7格吗?

我们再来看看,小房子到底向右平移了几格?(小房子整体动态演示)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总结并板书。

3、师:把书翻到第24页,看看金鱼图和火箭图分别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请仔细观察后完成书上的填空然后相互交流。

4、师:观察三组图形,在平移前和平移后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学生发表意见。

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物体或图形在平移前后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大小和形状都是不变的。

5、看图填一填,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三、巩固练习

1、做书上25页的试一试。

你能画出三角形向右平移6格后的图形吗?

(1)先在小组里交流你打算怎样画,再画一画。

(2)相互交流方法。可能是:

a)先把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右平移6格,再根据三角形中另外两点与这点的关系,画出三角形。

b)把三角形的三个顶点都向右平移6格,然后把三个点连起来。

(3)小结:同学们的方法都很好,实际他们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先吧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向右平移6格,然后再把三个点连起来。

为了表示平移的方向,还应该画上箭头。

(4)那么大家画的对不对呢,你认为可以怎样检验?

a)看看方向对不对。

b)找两个对应点,数数它们中间的格子数对不对。

c)看看图形的大小、形状有没有改变。

d)同桌互相检验,对的握手祝贺对方。

2、谈话:请大家独立画出平行四边形向下平移5格后的图形,组织反馈。

3、学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然后同桌检验。

四、拓展延伸

教你一招:在音乐声中多媒体演示将一个简单的图形通过平移或旋转变成一组美丽的图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大全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镜子的反射的图案有什么特点。

2、能够根据镜子的反射画出对称图形。

3、使学生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的一些特征的过程,培养并发展学生的空间知觉和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能力。

4、充分挖掘课程资源,进而培养学生钻研数学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具准备

一面小镜子、美术字“王”、收集一些照片。

教学过程

一、观察导入

事先准备一个小镜子夹在一本书里,然后说:“老师的书里夹了几张伟人的照片,谁想来看一看?但是看完的同学不能够说出来。”

问:你看到了什么?在镜子中看到的是谁?你想到什么?

揭示课题:镜子中的数学。

二、学习新课

1、引导谈话:

镜子能做什么?镜子里的图象和实际中的图象有什么关系?镜子中也有很多的数学知识等着我们去探索呢

老师演示:把镜子放在“王”字的上面,你观察到了什么?

放在一半的蝴蝶图形上面,你又看到了什么?

问:和原来的图有什么不同?这是什么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2、从镜子中看到的图象是一个什么图形?哪一条线是它的对称轴呢?

3、是不是所有在镜子中形成的图象都是一个对称图形?观察图3,你发现了什么?

在镜子中看到的数字和实际中的数字是相反的,但是形成的图形也是对称图形。

4、运用这个原理,你能想到什么?用镜子观察物体时需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镜子有什么作用?它能帮我们做什么?你能用镜子做哪些事情?

在学生的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小结。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1、完成18页第1题:

从镜子中看到的是哪一个图形?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操作,正确地进行判断:镜子中的图象和实际的图象是相反的,并是对称的。

1、第2题:

把镜子放在一个对称图形的适当的位置,使你仍然能看到图的全部。

小组讨论,把镜子放在哪里合适?为什么?

实际上镜子放在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上就可以了,想一想这是什么道理?

(二)拓展练习:

从镜子里反射的时间有什么特点?

实践操作:从镜子中观察一个钟表的时刻:5时整。镜子中的时刻是7时整。

再让学生观察一些这样的时刻,引导学生注意发现其中的奥秘。

四、全课总结

本课你学到了什么?小小的一面镜子中蕴藏了哪些知识?

五、布置作业

收集一些对称的图形、图案和照片,班里展览。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大全篇6

一、教材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经理解了除法的意义和表内除法的基础上,通过单元主题图创设情境逐步引入有余数的除法问题,使学生通过具体问题体会余数的意义,并明确余数小于除数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确定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能够正确口算和笔算有余数的除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三、重点与难点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我制定的:重点:能正确地将表内除法列成竖式来计算。

难点: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一步计算所表示的意思,并明确余数小于除数的道理。

四、教法与学法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精神并结合本节课的重难点,我确定的教法与学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启发教学法。

学法:学生通过观察交流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五、教学过程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学生为本”,设计了这四大板块的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引导探究,感悟新知。

(三)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下面,我先说第一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伊始,我引入“快乐数学园”情景图,“同学们,小动物们在布置房间呢,这是它们挂的气球。仔细看看,有什么发现?(按黄、红、绿排列)。你们能很快说出第18个是什么颜色的吗?(绿色)。(出示编号检验猜测结果。)”

“挑选你们喜欢的编号让老师猜猜看。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能猜得又快又准吗?学了今天的知识,你们也能行。”

(二)引导探究,感悟新知。

在这个环节,首先出示场景,“我们周末要开场联欢会,用鲜花装扮是不是更漂亮呢?”(出示场景图)

这一环节复习表内除法的知识,让学生对竖式有初步认识,为下一步更好地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感知余数的产生

“同学们,23盆花都摆上,每组5盆的时候,最多可以摆几组?还多几盆?(学生还剩3盆)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同学们做得很好,大家列的算式不一样,大家互相交流的时候是不是不太方便呢?我们都写成一种形式,即23÷5=4(组)3(盆)

(板书:23÷5=4(组)3(盆))

剩下的3盆我们怎么称呼它呢?我们大家一起给它取个名字吧?我们叫它余数。我们在商的后面点上6个小圆点,然后写上余数。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竖式怎样列呢?引导学生列式,并分析每个数字的含义(商4表示可以摆4组,余数3表示剩下3盆),23除以5等于4组余3盆。

当我们平均分物体的时候,并不是每次都能正好分完,有时会有多余的数产生,这个数被称为余数。

如果有16盆花可以摆几组?如果是17盆,18盆,24盆,25盆呢?,现在用你手中的学具摆一摆,并列出相应的算式。

教师展示学生列式。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余数和除数,“同学们,你发现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余数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反思性活动让学生自己探索出余数与除数的大小关系:即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三)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俗话说得好,“熟能生巧”,要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一定要通过练习。因此我针对本节课的重点精心设计了这样三道题,首先让学生判断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计算是否正确,及时巩固“余数比除数小”,接下来通过“动手练一练”熟悉“除法竖式”的基本结构,最后结合生活场景引导学生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这样的练习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体会有余数的除法。

我再次出示“数学游乐园”情景,“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老师快速猜出气球颜色的奥妙了吗!”,你们也来试试吧!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对除法有了哪些新的认识?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说一说,相互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请同学们从以下提供的练习和活动中,挑选喜欢的一项或两项在课外完成。这样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学习和生活的素材,让学生自主选择量力而行,以便于因材施教。

六、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简洁明了既显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又用彩色粉笔标记重点,使学生一目了然。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大全篇7

一、教学目标:

1、利用已学的24时记时法和生活中对经过时间的感受,探索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

2、在运用不同方法计算时间的过程中,体会简单的时间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3、进一步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和多渠收集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计算经过时间的思路与方法。

三、教学难点:

计算从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经过了多少分钟的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过星期天吗?老师相信我们的星期天都过得很快乐!明明也有一个愉快的星期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明明的一天,好吗?

2、小黑板出示明明星期天的时间安排。

7:10-7:30起床、刷牙、洗脸;

7:40-8:20早锻炼;

8:30-9:00吃早饭;

9:00-11:00看书、做作业

3、看了刚才明明星期天的时间安排,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自主探究,寻找方法

1、谈话:小明在星期天做了不少的事,那你知道小明做每件事情用了多少时间吗?每个小组从中选出2件事情计算一下各用了多少时间。

(1)分组学习。

(2)集体交流。

2、根据学生的提问顺序学习时间的计算。从整时到整时经过时间的计算。

(1)学生尝试练习9:00-11:00明明看书、做作业所用的时间。

(2)交流计算方法:11时-9时=2小时。

3、经过时间是几十分钟的时间计算。

(1)明明从7:40到8:20进行早锻炼用了多少时间呢?出示线段图。

师:7:00-8:00、8:00-9:00中间各分6格,每格表示10分钟,两个线段下边的箭头分别指早锻炼开始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线段图涂色部分表示早锻炼的时间。谈话:从图上看一看,从7时40分到8时经过了多少分钟?(20分)从8时到8时20分又经过了多少时间?所以一共经过了多少分钟。(20+20=40分)小朋友们,如果你每天都坚持锻炼几十分钟,那你的身体一定会棒棒的。

(2)你还能用别的方法计算出明明早锻炼的时间吗?(7:40-8:40用了一个小时,去掉多算的20分,就是40分。或者7:20-8:20用了1个小时,去掉多算的20分,就是40分。)

(3)练习:找出明明的一天中做哪些事情也用了几十分钟?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明明做这几件事情用了几十分钟吗?你是怎么算的?

(三)综合练习,巩固深化

1、想想做做1:图书室的借书时间。你知道图书室每天的借书时间有多长吗?学生计算。

(1)学生尝试练习,交流计算方法。

(2)教师板书。

2、想想做做2。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

3、想想做做3。

学生独立练习,全班交流。

4、想想做做4。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

5、想想做做5。

(1)同桌交流。

(2)集体交流。

(3)小结归纳时间计算的一般方法。

(四)知识延伸,课外实践

1、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

2、看来我们已经了解了许多有关时间的知识,学会了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体会到了时间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你还想知道有关时间的其他知识吗?让学生阅读书上第55页“你知道吗”的内容。

师:那你知道其他有关时间的知识吗?(学生提问)其实这些有关时间的知识很多很多,小朋友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从课外书、电视上和网络中去搜集更多这方面的知识。

3、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时间的知识。

(2)用24时记时法为自己设计一天的作息时间表。

4、出示本课上课时间和下课时间,请学生用最快的速度计算出这节课的时间。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大全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回顾本单元的知识,是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较为系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水平。

2、巩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    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总结算法。

下面各题你会选择合适的算法吗?

(1)小军每分钟大约走65米,他从家到学校大约要走8分钟。他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

(2)每套课桌椅坐2个人没学校新买来200套课桌椅,一共可以坐多少个人?

(3)阳光小学每个年级都有136人,全校6个年级共有多少人?

学生独立思考后与小组内同学讨论,然后集体交流。交流时说出各题选择的方法,并说明理由。

第(1)题应选择估算。因为不需要求出准确结果,从题目可以看出问题是求大约多远,所以只知道大概的结果就可

以了,因此用估算,65×8≈560;

第(2)题应选择口算,因为题目中的多位数是整百数,口算比较方便,

200×2=400;

第(3)题应选择笔算,因为题目要求求出精确的结果,口算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就要进行笔算。

二、练一练。

1、口算下面各题。

20×4  70×3  12×3  120×4  3×6+5

200×4  600×8  21×4  320×3  4×8+7

500×2  1000×7  32×2  1100×68×8+6

做完后说一说口算的方法。

(用多位数中0前面的数和一位数相乘,再看多位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2、估算下面各题。

98×4  79×3  102×5  287×6

53×6  212×4  319×7  72×8

做完后说一说估算的方法。

(把多位数看成和它接近的整十或整百数,用这个接近的整十或整百数去乘一位数,就得出了估算的结果)

3、笔算下面各题。

213×3  89×7  28×4  507×5

213×6  354×4  146×9  470×3

做完后说一说笔算的方法。

(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去乘多位数中每一位上的数,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它的前一位进几)

三、课堂作业。

学校组织同学们去华山旅游,成人票每张125元,儿童票每张60元,有2位老师,9名学生,买票一共要用多少钱?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大全篇9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而认识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教材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分数的理解:分数是一种过程,是一种数量关系的刻画,分数是过程的记录,并不只是结果,是分数关系的表征,并不仅仅是对象的本身。

理念与策略:

1、找准起点。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走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以1/2为基本模型构建对分数意义的初步理解。

2、充实素材。应用了课件的优势和学生手中的材料,让学生折一折,涂一涂,看一看,比一比。从不同角度体会把一个图形“平均分”,得到的每一份都是这个图形的二分之一。

3、充分活动。提供充分的实际操作时空,让学生选一选、涂一涂、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充分理解几分之一的数学意义,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4、开放选择:习题拓展,让各层次水平的学生进行数学参与。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几分之一,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通过操作、比较、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认识几分之一的过程,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发现过程和操作过程。

教学准备:

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和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经验

师:同学们小新想邀请大家去他的生日派对,你们想去吗?那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师:小新的好朋友妮妮和阿呆也来到了小新的生日派对,他们走进了蛋糕房,这有4个蛋糕,怎样分给他们才公平了?你能用一个整数表示出一个人有多少块蛋糕吗?

生:每人两个。用数字2表示。

师:像刚刚这种分法数学上我们叫做?

生:平均分。(副板书:平均分)

师:这两块蛋糕平均分给他们,每人分多少?你能用一个整数表示吗?

师:这只有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他们两个每人分几个?

师:那么“半个”就是“一半”,半个蛋糕还能用整数表示吗?

生:不能。

师:是的,当整数不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请分数帮帮忙,这半个蛋糕我们可以用分数1/2来表示。(副板书:1/2)

师:读分数时我们从下往上读,为什么能用1/2表示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认识简单的分数几分之一。(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导入环节,由学生所喜爱的动画人物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回顾平均分,从整数过度到分数,初步感知分数产生的意义。“一半”是学生的生活经验,而“1/2”是生活数字化的结果。学生借助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在“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之间架构起知识桥梁。

二、动手操作、学习新知

师:一个蛋糕应该怎样平均分了?请你用课前老师发的圆片代替蛋糕试着分一分。

师:找一个同学上来分一分。

关注:学生操作的语言表达教师引导对折重合,虚线描折痕,为了能让大家看得更清晰,老师快速的涂色(斜线表示)

师:你们也是这样分的吗?那好,现在请孩子们把圆放进课桌里面去。

师:孩子们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圆,这个圆被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多少?

追问:这一份是谁的1/2?

师:老师也分了一次,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是怎样分的?(PPT演示)

小结:分后的两块月饼大小完全一样,这种分法就叫作平均分。

设计意图:接下来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折1/2,让学生上台操作,把一个圆片平均分成两份。全班一起说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认识后,初步感知和理解二分之一的含义。

三、认识几分之一。

师:这个月饼被我们分成了几份?怎样分的?其中的一份是这个月饼的一半,这半个月饼就是?

追问:半块月饼是谁的1/2。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这句话。

师:这条横线表示平均分,那这个2表示什么?生:分成了2份。追问:怎样分的?

师:1表示2份中的一份。(副板书:二份中的一份)谁能完整的说一说?

师:这根接力棒红色的部分请你用一个分数表示。这条线段的红色部分用分数表示为?

师:孩子们,不同的三个物品,为什么都能用1/2表示了?

生:因为都是平均分。

师:平均分成了几份?那其中的一份就是?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

小结;

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分,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1/2。师:圆红色的部分用一个分数表示,现在圆有什么变化?红色的部分怎么表示?现在了?

师:为什么大小不一样的圆都能用1/2来表示?

生:因为是把圆平均分成了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2。

师:谁能像他这样有条理的再来说一说?

师:出示不是平均分的一个圆。这个圆的阴影部分能用1/2表示吗?

小结:看来要想用分数表示必须要平均分。

认识1/4

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一,写作( )/( )为什么填4。

认识1/3

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 ),写作( )/( ) 。

为什么填4?为什么填1,你是怎样想的?

认识1/5

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5份。指出它的五分之一。

除了第一块,还有吗?(这三个分数结合PPT讲)思维拓展:如果分成10份取其中的一份是?如果分成50份取其中的一份是?如果分成100份取其中的一份是?如果分成9份取其中的两份是?设计意图:学生初步感知和理解1/2后,我通过月饼、接力棒、线段三种不同物体、以及大小不同的圆强调平均分成两份,理解分数意义。然后在理解1/2的基础上认识1/3、1/4、1/5,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内化分数意义的理解。从分数意义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习分数的读、写法。

四、分数的写法和读法

先写分数线,表示把月饼平均分;

再写分母“3”,表示平均分成三份;

最后写分子“1”,表示三份中的一份。(板书:分数各部分名称。)同桌间互相说一说1/2各部分的名称。

五、动手折1/4。

投影展示不同的形式。

小结:虽然折的方法不同,但都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正方形的1/4。

六、练习。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大全篇10

火柴棒的游戏

火柴棒可以摆出许多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等,也可以摆成一些生活中的物品,通过移动火柴棒,它们之间会出现一些有趣的转化。下面,我们用火柴棒来做一些有趣的游戏。

例1用火柴棒摆出一个三角形、一个正方形、一个长方形、一个五边形、一个六边形。

例2用三根火柴棒可以摆出一个三角形,如图.

(1)再加两根火柴棒,摆出两个三角形;

(2)再加两根,摆出三个三角形来;

(3)再加两根,摆出五个三角形来.

解(1)(2)(3)

例3把两根火柴棒添在那里,可以摆出5个正方形?

例4请给下面的'每个数字只添上1根火柴棒,使它们变成一个新的数字。

例5请你在下面的算式中添上一根火柴,使其等式成立。

例6拿走1根火柴棒,使等式成立。

例7你能只移动下面算式中的一根火柴棒,使其等式成立吗?

三.达标测试

1、看图填数。

()个三角形,()根火柴

2、请你添加上三根火柴,使下面的正方形变成3个。你知道共用的火柴是哪几根吗?

3、如图,9根火柴棒已摆成了5个三角形。

(1)拿掉哪三根,可以变成一个三角形?

(2)拿掉哪两根,就可以变成两个三角形?

(3)拿掉哪一根,就可以变成3个三角形?

4、移动下面每个数字中的一根火柴棒,使它们变成一个新的数字。

5、请你在下面的算式中添上一根火柴,使其等式成立。

6、在下面的算式中拿掉一根火柴后,使等式成立。

四.家庭作业

1、下图是用12根火柴摆成的"田"字,能不能拿走2根火柴棒,使它变成两个正方形?

2、你能拿走2根火柴棒,使下面的等式成立吗?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大全篇11

单元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

3、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检验和验算的习惯。

第一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内容:

万以内进位加法

教学目标:

1、经历万以内进位加法的认识过程,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

2、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两位数进位的加法题

教学重点:

万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1、口算:50+70300+500900—50044+22

30+5035+5587+49(遇到困难)

2、87+49不能用口算一下子就算出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万以内进位加法。

二、新课展开

1、春天到了,学校安排我们坐车去动物园春游,三年级一班有45人,二班有47人,一辆车限坐88人,两个班坐一辆车能坐的下吗?

2、列式计算。用举手的方式,认为不行的举手?为什么不行?说明理由。

3、同桌交流算法5+7=1240+40=8012+80=92

45+7=5252+40=92

47+5=5252+40=92

4、同学们用了这么多的方法,真能干!那有没有同学直接用45+47算的,说一说你是怎样思考的?(请生上台演示)

5、列竖式计算

6、多媒体出示例1图片,独立完成计算,(两个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书上完成)

7、列竖式计算(重点讲解)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独立完成做一做1、2

2、请生回答,集体讲解订正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位数的运算法则,你们学会了吗?

五、作业

完成练习四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3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

教学目标:

1、经历3位数加3位数连续进位加的认识过程,在掌握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3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2、通过观察、计算等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合估算的方法

3、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性和计算速度

教学重点:

3位数加3位数连续进位加

教学难点:

3位数加3位数连续进位加的口算和笔算算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昨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运算法则,同学们还记得怎样算吗?现在老师要考你们一下。

1、完成下列各题76+3724+8998+66980+660985+665

2、980+660985+665不能用上节课学的计算,有同学算出来了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好不好?

二、探究新知

1、多媒体出示主题图,估算爬行类和两栖类一共有多少种?

2、小组讨论估算值,说明理由。

3、请生列式做精确计算,看看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4、指明学生板演,集体讲评(教师强调: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在计算到前一位的时候不能忘记加进位1。)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完成教科书上做一做,集体讲评订正。

2、多媒体出示教科书练习五第10题,开动脑筋,独立完成。

四、小结

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掌握了连续进位加法,而且懂得了中国爬行类和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的种数,其实我国还有许多珍稀野生动物,打开课本15页,说一说在表中发现了什么数量关系?自己找出表中的数量关系,形成问题,并列式解决问题。

五、作业

课本练习五1~9题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万以内数的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目标:

1、经历万以内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认识过程,学会三位数与三位数的退位减法

2、通过观察、估算等方法,能正确的笔算多位数减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万以内数的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难点:

万以内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笔算算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指生回答)

80—7=56—3=76—12=98—35=

2、竖式计算(指生板演)

654—12=123—100=876—123=587—198=

师小结:587—198=竖式计算应该注意点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学习。

二、新授

(一)例1

1、多媒体出示教学例题1:放假同学们都喜欢去旅游,在我国云南有三个美丽的地方,

分别是丽江、大理和昆明。请同学们课本,这就是我们的行车路线,我们坐飞机到昆明,然后从昆明出发行348千米到达了大理,又从大理出发去丽江。大家在书上可以看到从昆明到丽江有517千米。那么大理到丽江有多少米呢?

2、小组讨论估算大理到丽江有多远?说明方法

3、用线段图的方法来理清问题,图中昆明到丽江的路程拉成一条直线,可以使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更加明了。

4、列竖式计算,指生到黑板演示

(二)例2

1、现在我们把517改成507,想一想,计算上有什么不同?自由发言。

2、同桌交流计算方法,然后选出代表,指生到黑板前讲,把你们认为最容易的方法说给大家听,边讲边板书。然后请其他学生讲评。

师小结:改了数字之后还是要按照减法运算法则来计算

(三)例3

1、怎样计算500—185(自由发表意见,方法越多越好)

2、用竖式计算,指生板书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完成第23页的做一做

四、小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完成作业练习六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大全篇12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在图上表示各建筑物的位置关系,并集体交流,使学生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2、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

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前预习:

1、查找有关指南针的资料。

2、寻找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二、谈话导入

(出示课本情境图)通过前几堂课的学习小明学会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今天他带了一个指示方向的工具,再次来到校园中的操场上,准备继续学习更多与方向有关的知识。你们猜他带的是什么?(指南针)

三、亲身实践,接受新知

1、了解指南针的历史和使用方法,增强民族自豪感。

(出示指南针图)由学生汇报交流预习1收集的资料,教师给予归纳,并重点指导怎样利用指南针辨别方向:

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用磁石制作了指示方向的仪器——司南,后来又发明了罗盘。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盘面上的指针受地球磁场的影响,红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北,白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南。人们根据这一原理利用指南针来辨别方向。

2、根据指南针现在的指示说说校园里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有什么建筑。(北面是教学楼,南面是花坛,东面是图书馆,西面是体育馆)

3、借助指南针盘面上的标记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

问:多功能厅、食堂分别在校园的什么位置?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学生归纳:从“东”出发,东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北,东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南。从“西”出发,西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北,西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南。

4、找出校园的东南方和西北方有什么建筑。

四、巩固运用

1、给出一个方向由学生讨论后制成方向板。↑北

2、利用方向板辨认教室中的八个方向。

3、坐在座位上,说一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

4、练习二第1、2、3题。

5、练习二第4题:出示我国行政区域图,问:这是哪国的地图?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让学生找出我国首都北京的位置和十堰的位置,说说十堰在北京的什么方向,北京在武汉的什么方向?

五、全课小结

1、这堂课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交流预习2: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大全篇13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实例,认识图形的面积的含义,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为后面的面积单位做好铺垫。

(二)过程目标

通过观察、重叠、数格子的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通过“拼一拼”、“摆一摆”、“画一画”,从实际生活中形成面积单位的表象。

(三)情感目标

学会自主学习、参与学习、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认识面积,知道面积的含义,建立面积的概念,能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

【教学难点】

理解面积的含义,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设境激趣,导入新课

请两个同学做一个涂树叶比赛,看谁先涂完。哪位同学愿意参加?你会选哪片树叶?为什么?

二、操作探究,构建新知

(一)初步认识面积。

1.认识物体的表面的面积

摸数学书的封面,再摸课桌面,这两个面哪个大?哪个小?

摸文具盒的上面,橡皮的正面,哪个面大呢?

引出:物体的表面就是它们的面积。

看一看1元硬币与1角硬币的大小。

2.认识封闭图形的面积

(课件抽象出面积)

这些图形都是封闭图形,也就是说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封闭图形)

(出示课件:缺角的长方形)

师:这个图形的面积在什么地方?它不是封闭图形,没有面积。

(二)进一步认识面积(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

1.探密游戏

这里有5个图形,秘密就在其中的一个里面,想知道它在哪个图形里吗?老师给你一些提示,排除一些错误答案,请听好:①它不在面积最大的图形里,去掉谁?(提醒学生这是用观察的方法。)②它不在面积最小的图形里,去掉谁?③它不在圆里。④它在剩下的两个图形中面积较大的图形里,猜一猜它在哪里?

师:这两个图已经在桌面上了,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比较大小。打开信封,可以让里面的学具帮助你,先思考后小组合作。比比哪个小组想的办法多?

2.小组合作探究、汇报。

小组成员到投影前展示自己的方法。

(课件出示)游戏的秘密

原来是智慧老人,为我们带来一个宝盒,猜猜里面装着什么?学生猜。

打开看看是什么?

三、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这节课已接近尾声,谈谈自己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吧?

2.课本第50页“练一练”第5题(2)。

“面积”是学生学习几何形体的基础,因此,教师需要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面积”概念。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大全篇14

一、学情分析

我们三年级(1)班学生一共有__人,其中男生__人,女生__人。通过两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部分学生思维比较灵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较浓,但也有部分学生懒散,基础差,上课又不专心听讲,成绩不太理想,就有必要对他们进行辅导,针对性为他们设计一些练习,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和理解能力。如闻有城、陈波涛等同学,除了老师辅导外,还要经常让成绩好的同学帮助他们,采用“结对子”等方式。

二、教材分析

苏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材上册与原来相比有大的变动,现在本册教材安排了八个单元的内容: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千克和克,长方形和正方形,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解决问题的策略,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分数的初步认识(一),期末复习。一个“探索规律”的活动“间隔排列”,两个实践活动“周长是多少”和“多彩的分数条”。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和“综合与实践”三个部分。

1、数与代数领域:

一共安排了5个单元,包括: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千克和克,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解决问题的策略,分数的初步认识(一)。

数的认识安排了分数的初步认识,主要教学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丰富的操作活动认识几分之一,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几分之几。并能进行简单的小数大小的比较和简单的分数加减法。通过练习,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数的运算安排了两个单元,包括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在二年级学生已完成表内乘除法的学习,掌握了简单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本册教材首先安排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本单元涉及乘法的口算、估算、笔算等不同计算方式,在例题编排上是先口算与估算,笔算稍后一些。主要教学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中间有0和末尾有0乘法,并掌握相应的乘法笔算法则,教学有关倍数问题,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结合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第四单元是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主要教学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三位数的),商中间有0、末尾有0的除法。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一方面能使学生掌握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另一方面,本单元首次安排了除法的验算,这就为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的关系,体会不同计算方式的特点和作用提供了机会。此外,“千克和克”属于常见的量的知识。

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教学用列表和画线段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图形与几何”领域:

教材共安排了两个单元,其中第三单元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一些简单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一步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及其周长计算方法。第六单元编写时注意以生活中丰富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体会,初步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3、“综合与实践”:

主要是结合单元教学内容安排了3次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拓展对相关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认识,如结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安排的“周长是多少”。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结合解决问题策略安排的“间隔排列”。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锻炼时间能力,如结合分数的初步认识安排的“多彩的分数条”。

三、总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方面

1、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会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掌握笔算乘法法则;能正确列竖式笔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会验算除法。

2、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3、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4、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会进行一些有关质量的简单计算。

5、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用列表的方法和画线段图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性,并能灵活地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问题。

6、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能在方格纸上将图形平移。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抽对称图形。

(二)数学思考方面

1、经历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并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过程,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发展数感和符号感。

2、在探索口算、笔算和估算方法的过程中,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发展抽象思维。

3、在观察常用物体并把几何体与其相应视图进行转换的过程中,在通过折、量、比,探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点的过程中,在动手围、量、画、算平面图形周长的活动中,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和推理能力。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并在与同伴交流中,逐步学会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三)解决问题方面

1、能应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些简单的一、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到现实生活中蕴含大量的数学信息,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初步具有主动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积累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初步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经常与同学共同开展学习活动,经常与同学交流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初步体会到合作的意义。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与形都能用来描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逐步产生对数学的兴趣,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经过独立思考、动手实践以及与同学合作交流,克服学习中的一些困难,经常获得成功的体验,相信自己有能力学好数学。

2、通过多种学习资源,了解更多的有关数学的知识,初步感受到数学的文化价值,体会数学是人类文明的结晶。

四、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理解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地笔算

2、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并掌握除法验算。

3、理解周长的含义,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4、初步体会分数的含义。

(二)难点

1、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乘法笔算。

2、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3、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4、能根据实际问题灵活地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问题。

5、能在方格图中进行图形的平移,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五、方法措施

1、认真钻研新教材,精心备课,能更好完成教案中个性化补充,及时细致地批改作业,对学困生实行面批面改。

2、重视教学情景的创设,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的数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估算的意识,重视培养学生的估测、估算能力。

4、切实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5、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合作学习能力。

(1)本册教材设计了适量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数学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和一个比较充分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肯于钻研、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科学态度。

(2)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适时,有效的帮助和引导。

6、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7、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发挥教具、学具的作用。

8、注重学生对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圆片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演示教具各种秤尺子方格纸教学挂图彩笔等

七、教时安排

本学期实际教学时间17周,三年级数学每周5教时,计85教时。本册教材共安排81课时的教学内容,结余4教时作为机动时间,详细安排见进度表。

一、两、三位数乘一位数21课时

二、千克和克6课时

三、长方形和正方形8课时

四、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18课时

五、解决问题的策略8课时

六、平移、旋转和轴对称5课时

七、分数的初步认识8课时

八、期末复习4课时期中测评3课时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大全篇1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活动,学会推算出日期。

2、培养学生尊敬长辈、关心他人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推算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实际情景学会根据条件推算日期。

教学难点

掌握倒推和跨月的日期推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 结合生活,引入新课。

1、说一说。

引导学生说自己的生日。

2、猜老师的生日

你想知道老师的生日吗?谁来猜一猜?

逐步给出提示,如:

(1)第二季度。

(2)这个月是大月。

(3)是这个月的第12天。

二、 创设情境,探究推理。

1、一看,猜一猜,说一说。(独立思考)出示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理解情境,收集数学信息。)

2、说一说,解决简单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两个简单的推理过程。(可以适当地给学生出一些模仿练习,如:一年的倒数第5天是哪一天?)引导学生讨论:淘气的生日是哪一天呢?你你自己的看法。

3、议一议。

师巡视、提示、纠错 。重点关注没有想到解决问题的学生。鼓励他们用多种方法思考。

三、教学效果测评

1、完成书上P72上的填一填。

2、读一读。

引导学生读你知道吗?你想到了什么?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大全篇16

教学内容:

认识面积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比较两个物品表面、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

2、认识面积的含义,探索、研究面积比较的多种方法。

3、积极参加观察、比较、交流活动,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面积的含义,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教具、学具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纸片、方格纸、硬币、剪刀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师:游戏引入

〔设计意图:以谈话的形式导入,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为下面的学习作好准备〕

二、动手实践,感知面的概念

1、物体表面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鼓掌时两手掌接触的地方就是手掌的面,请你摸摸手掌表面在哪了?

师:谁来演示一下?好谁再来摸摸数学书的封面在哪了?

(让学生演示)

师:好,现在请你摸一摸你铅笔盒盖的表面,再请你摸一摸你课桌的桌面在哪了?

(让学生充分的感受物体的表面)

师:刚刚我们摸了这么多其实摸得都是什么?物体的表面。(板书:物体的表面)

2、封闭图形,理解大小

师:好,老师给你们每个人都准备了一个图形。请你用彩笔涂涂图形的表面,男生给图一涂色,女生给图二涂色。现在开始!

师:谁能展示一下你涂的图形?

(将男、女同学代表的图形展示)

师:老师刚刚看到女生普遍涂得比较快,这是为什么啊?

生:因为图形有大有小。(板书:图形大小)

师:那物体表面呢?请你看看你铅笔盒盖的表面和课桌的表面。你发现了什么?

生:物体表面也有大有小。

师:那如果老师把这条线去掉行吗?你还能画出这个图形的面吗?为什么?

师:也就是说这些图形都是封闭图形(板书:封闭图形)

师:那好,我们把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内容什么是面积。

(引出课题)

三、动手实践,学会比较面积的多种方法

师:那么我们手掌表面的大小,其实就是手掌的什么?

师:现在请大家伸出你的右手,和老师右手手掌的面积比一比。谁能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

生:老师手掌的面积大

师:对了,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出来的(板书:看)

师:真棒!那如果你和同桌手掌面积比,你还看得出来吗?

(请两位同学举起手来演示)

师:你们看得出来谁的手掌面积大吗?

生:看不出来

师:那同桌之间想想办法。

师:谁来和大家说说你们是怎么比的?

(让学生上前演示)

师:哦,他们是把手掌怎么样?(板书:重叠)最后你们得到的结论是什么呢?

师:好,老师现在手里有两个图形?一个是……?一个是……?你看得出来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吗?那这样重叠比呢?

师:那好我们就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这两个图形哪个的面积大,哪个的面积小!你们可以用手里的工具,也可以想其他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现在开始讨论。

师:好,停!哪组同学向大家汇报一下你们组想到的办法?(学生上前演示)

1、摆硬币:你是用的什么来比的?大家看看他是用的硬币的哪?

好,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大约相当于9个硬币的面积之和。

那么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大约相当于10个硬币的面积之和

好,那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长方形的面积比正方形的面积大)

2、拼摆法:用小正方形。

总结:通过我们同学自己的思考想出了这么多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真棒!那你现在知道什么是面积了吗?你会不会比较面积的大小了呢?

师:那好,我们现在就一起来看一道题。

四、课堂练习,深化认知

1、说一说那个图形的面积大,那个图形的面积小?

2、下面方格中哪个图形面积大?

3、在下面的方格中画3个不同的图形,使他们的面积都等于7个方格那么大。

我们画的这三个图形是面积相等,形状不同的。

总结:所以我们就知道面积只与面的大小有关,与形状无关。

4、哪个图案的面积大?

板书:

什么是面积

物体的表面1、观察法

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2、重叠法

封闭图形3、数格子法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大全篇17

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这是学生在已学过的表内除法和简单的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使学生在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培养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用除法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两位数,以及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

2、会解决有余数的除法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教学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及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两位数除一位数的口算和竖式计算的方法;除法验算。

难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商末尾有0的除法。

关键: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课时:

9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生活动:25分钟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页。

教学目标:

1、理解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及其算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

2、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计算方法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和平共处算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竖式的书写。。

教学准备:

小棒,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知铺垫

1、口算练习。

指名口算。

63 82 93 55

口答。

46里面有( )个十( )个一。

95里面有( )个十( )个一。

84里面有( )个十( )个一。

73里面有( )个十( )个一。

二、探究新知

1、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揭示课题)

2、教学口算。

? 理解图意,学生观察场景图,说说知道了什么,想想能提出哪些问题。

? 讨论第一个问题:平均每个男孩买多少枝?小组交流。

? 小棒可以演示。

? 讨论第二个问题:平均和每个女孩子买多少枝?结合实际操作让学生形成思维。也可以先让学生模仿提问。

? 归纳:先把4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捆,即20枝,再把6枝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枝,合起来是23枝。板书:

402=20 62=3

20+3=23

3、即时训练,口答。(让学生说说算么算的)

402 603 642 555

505 804 844 363

4、教学竖式计算。

? 教师结合462说明竖式的写法,边说边板演。

? 探索算理。(步骤:除、乘、减、移)

? 思考: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

? 小结:用竖式计算,要从十位除起,先用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再用个位上的数除,除到哪商就写在哪一位上。

三、实际运用。

1、 完成第2页第1题。(注意区别与联系)

2、 完成第2题。

让学生试做前两题,再让学生独立完成后两题。注意笔算注意什么?以及联系与区别。

3、 完成第3题和第4题。

4、 第5题,先独立后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许学生不同的策略解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大全篇18

1、口算时要注意:

(1)0除以任何数(0除外)都等于0;

(2)0乘以任何数都得0;

(3)0加任何数都得任何数本身;

(4)任何数减0都得任何数本身。

2、没有余数的除法:

被除数÷除数=商

商×除数=被除数

被除数÷商=除数

有余数的除法: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被除数—余数)÷商=除数

3、笔算除法顺序:确定商的位数,试商,检查,验算。

(1)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先用一位数除十位上的数,如果有余数,要把余数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用除数去除。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上面。

(2)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方法:先从被除数的位除起,如果位不够商1,就看前两位,而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要把商写在那一位上,假如不够商1,就在这一位商0;每次除得的余数都要比除数小,再把被除数上的数落下来和余数合起来,再继续除。

(3)除法的验算方法:

没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商×除数:被除数;

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4、基本规律:

(1)从高位除起,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

(2)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百位上够除,商就是三位数;百位上不够除,商就是两位数;(位不够除,就看两位上商。)

(3)哪一位有余数,就和后面一位上的数合起来再除;

(4)哪一位上不够商1,就添0占位;每一次除得的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72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