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小学教案 > 数学教案 > 三年级 >

三年级数学教案下载

时间: 新华 三年级

编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如何写出优秀的三年级数学教案下载?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三年级数学教案下载,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数学教案下载篇1

第一单元时、分、秒

单元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2、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单元重、难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第一课时时、分、秒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体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3.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渗透珍惜时间、交通安全等思品教育。

教学重点:

1.知道时间单位秒,理解并掌握1分=60秒。

2.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

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你们看,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让我们一起倒计时,十、九、

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2.揭示: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3.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1.谈话:你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2.结合学生回答引导探究。

(1)认识秒针。

①出示钟面(没有秒针):你看到了些什么?(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

②出示钟面(有秒针):它与刚才的钟面有什么不同?(多了一根指针。)揭示: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就是秒针。

③观察钟面,秒针还有什么特点?(最细最长走得最快)

④找一找:找一找自己学具钟面上的秒针,指给同桌看看。

(2)认识1秒和几秒。

①揭示: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

②秒针走2小格的时间是几秒?走一大格呢?你是怎么想的?秒针走1圈的时间呢?为什么?

(3)理解1分=60秒。

①课件演示秒针走动1圈,学生边观察边说出时间:1秒,2秒,3秒??58秒,59秒,60秒。

②课件演示,学生仔细观察钟面,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③学生汇报,教师引导:秒针走了一圈用了多少秒?在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走了几小格?也就是几分钟?你发现了什么?(1分=60秒)

④你发现时、分、秒这三个单位间有什么关系?(1时=60分,1分=60秒)

(3)认识秒表和秒的计时方法。

①课件出示。

这是秒表。一般在体育运动中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②介绍秒表的计时方法。

③课件出示。

有的电子表可以显示到秒。你知道这个电子表显示的时刻吗?(6时55分57秒)④读出电子表上的时刻。

⑤你还知道哪些地方、哪些工具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4)体验1分钟、1秒和几秒

①1分钟有多长?

课件播放《时间像小马车》,猜猜播放多长时间?

课件验证。

②学生闭眼感受1分钟。

③1分钟能做哪些事?

④1秒究竟有多长呢?

出示钟表滴答声,学生闭眼感受。

⑤1秒钟能做哪些事?

学生畅谈,课件出示。

一秒钟,猎豹在草原上可飞奔28米;

一秒钟,蜂鸟振翅55次;

1秒钟,地球绕太阳转动29.8千米,从太阳接收486亿千瓦的能量,太阳系在银河系内运行220千米,宇宙空间里有79个星体发生爆炸结束其“生命”。

⑥感受几秒

师吟诵《明日歌》。猜一猜,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想的?

计时验证。

师吟诵《长歌行》。估一估,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估的?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课本第6页第2题。

2.课本第6页第1题。

3.课本第6页第3题。

4.课本第7页第7题。

四、全课总结,升华新认识

1.课件播放《长歌行》,说说你从中知道什么。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时间的名言警句?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

第二课时时间的换算及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5时,3时20分,6时,9时50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2时=()分

(1)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馈

a、60+60=120分

b、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4)教师小结。

2、完成第4页“做一做”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方法(1)时、分、秒是从大到小的单位,像百位、十位、个位一样;

方法(2)时、分、秒中从小单位向相邻大单位换算,即秒向分换算,分向时换算是满六十进一,进位原理与个位到十位、十位到百位的进位类似。

60秒=1分(10个1=1个10)

60分=1时(10个10=1个100)

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3、教学例2:

(1)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a、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b、45-30=15,是15分钟。

4、小结

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5页“做一做”。

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时少()分,1时比45分多()分。

(2)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时。

3、竞赛:

教师口头报时刻,如: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四、全课总结,回归评价:

教师:现在是几时几分?我们刚才是从9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在经过了几分?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啊,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长大更好地建设祖国。

第三课时时、分、秒的巩固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时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3题。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

2、完成“练习一”第4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练习一”第5题。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

三年级数学教案下载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简单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是几十几的数),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的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口算除法的全过程。渗透转化和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加深对口算除法的理解,发展数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是几十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是几十几除法的算理。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练习

60÷3=360÷9=80÷4=

300÷6=2400÷6=4000÷5=

2、想一想,填一填

(1)84里有()个十,()个一。

(2)46里有()个十,()个一。

(3)62里有()个十,()个一。

(二)探究新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来我们一起看看这道题。

1、动手操作,理解算法

(1)出示例题:

把66张彩色手工纸平均分给3人,每人得到多少张?

(2)读题,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要求什么呢?

生:要把66张彩色手工纸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

(3)理解题意并列式

板书:66÷3=

3、学生自己试着做一做并说明理由,可以借助小棒图。

4、全班交流,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

生1:66就是6捆和6根小棒,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得到2捆和2根小棒,就是22根小棒。

生2:我是这样想的:把6个十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十,6个一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一,和起来就是22。

师用多媒体演示分一分

5、借助图片,理解算理

出示图片1:

60÷3=20

6÷3=2

20+2=22

小结: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是:先用十位上的数除以一位数,再用个位的数去除以一位数,最后把两部分合起来就是商。

6、口算,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96÷3=46÷2=

(三)巩固练习:

练一练

64÷2=84÷4=77÷7=

28÷2=69÷3=63÷3=

210÷3=350÷5=8100÷9=

420÷6=160÷2=1200÷6=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

作业:第13页练习三,第5题;

第14页练习三,第7题、第9题、

第10题

三年级数学教案下载篇3

【教学内容】

教材第2至3页。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对书中情境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按顺序数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按顺序数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们,从今天开始,你们就是小学生了,要与老师一起学习很多的数学知识。

数学知识是很有用的,学会它,你就会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大家想不想学好它?大家会从1数到10吗?谁来数一数?

二、探索新知:

1、 寻找身体上的数

师:1——10这几个数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我们身上就有许多,快找一找,说一说!

(1) 学生之间互相观察,互相说。

(2) 集体反馈交流。

(学生可能说:有1个脑袋,1张嘴,10个手指等。只要说得对,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同时要注意让学生把话说完整。)

2、 寻找教室里的数

师:同学们在自己身上找到了这么多的数,真了不起!快来看看我们的教室,你们能发现哪些数?

(1) 学生独立观察,寻找个数。

(2)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

(3) 集体交流。

(学生可能会说:有1块黑板,2扇门,6盏灯,25张桌子,47名学生……对于能说出比10大的数的学生要及时鼓励。)

3、 寻找校园里的数

师:现在,我们要数一数“可爱的校园”中的数。

(1) 学生独立观察,寻找个数。

(2)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

(3) 集体交流。

4、 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在忙什么啊?你发现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在数数,发现我们身边到处都是数学)

三、 课堂总结

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紧相连,每一个数学王国的成员都睁着智慧的眼睛看着我们,你想和他们交朋友吗?你打算怎么做?课后到校园到处看看,边看,边和小朋友交流,再把看到的记下来,明天上课和大家一起交流。

四、布置作业:

从1到10写5遍。

【板书设计】

可爱的校园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年级数学教案下载篇4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会以千克为单位读出电子称上小数形式显示的重量,并能说出表示的实际含义。

2. 能力目标:结合对电子称上显示重量的认识,能进行以千克为单位的名数与克为单位的名数之间的改写。

3. 情感目标:实践、交流、探究与讨论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以千克为单位读出电子称上小数形式显示的重量,并能说出表示的实际含义。

教学难点:

能进行以千克为单位的名数与克为单位的名数之间的改写。

教学过程:

一、引入阶段

师:小丁丁是个爱劳动的好孩子,星期天,他陪妈妈去菜场买菜。(媒体出示主题图)他们先买了什么?(鱼)

二、探究阶段

师:小丁丁在秤上会看到什么?(重量和价钱)

师:小丁丁看到什么?(1.528)

问:那么这里的1.528表示的是什么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结:小朋友说得真好!电子秤上的1.528是1.528㎏,也就是1528g。

问:1.528㎏中的1和小数点后面的528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小组讨论)

生反馈:1.528表示鱼的重量,小数点前面的1表示1千克,后面的528表示528克。1.528就是1.528千克。(多请几个小朋友汇报)

师:小丁丁又买了些什么?谁来读读这些水果和蔬菜的重量?它们各表示几千克或几克?

练一练:

问:从上面的练习中你体会到什么?

小结: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是1000,小数点前面的表示多少千克,小数点后面的表示多少克。

三、跟进阶段

1. 用千克表示

苹果1970克()

葡萄1485克()

花菜730克()

卢笋545克()

蘑菇258克()

2. 填一填

2.432kg=()g

4.056kg=()g

0.630kg=()g

120g=()kg

0.078g=()g

1547g=()kg

42.24kg=()g

10000g=()kg

365g=()kg

3. 在〇填上<、>、=。

※5.3kg〇530g

0.655kg〇0.566kg

※7800g〇7.8kg

8.05kg〇8500g

3.35kg〇3.350kg

65.2kg〇6520g

问:打※你是怎样想的?

四、拓展阶段

选择

一袋糖重250克,()袋这样的糖重1千克。

A、4

B、8

C、4000

D、8000

8000克水与8千克铁比较,()重。

A、水

B、铁

C、一样

D、无法比较

一只西瓜重2.540千克,一只香蕉重480克,一只西瓜比一只香蕉重()克。

A、2.60

B、20__

C、2.060

D、2600

问:你是怎么想的?

五、总结

问: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数学教案下载篇5

一、基本情况分析:

三年级五班有学生70名,经过训练,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有了较大的进步,上课能懂得怎样听讲,知道按老师的要求完成作业,能上课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同学之间能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团结。个别学生知识的掌握较差,有些学生现在还是不会阅读课本,注意力不集中,理解能力较差,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等。

二、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1.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学生初步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4.学生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其他的经验和总结:

1、运用恰当的教具、学具。让学生在实践中去获得知识。直观有效地利用多媒体的声、像、色,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成生动活泼的具体形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数学课教学中,教具和学具的选用是否恰当,对于学生获取知识的影响,体现的很明显。让学生用学具盆中的数字卡片摆出算式,比让学生在作业本上写出结果要方便,而且组成一个数时,更能显示“摆”的优越性,注重微机在课堂中的使用,用各种有趣的动画形象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活动效果。

2、数学课上,强化了知识的趣味性,以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结合事例和史料对学生进行了学习目的的教育,如:数学家的故事,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了任何一个数学家的成功后面都包含着他的辛勤汗水。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因此,在上学期我注意了课内容丰富多采,形式多样,富有吸引力,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学生在数学课中感到新颖有趣。并得到成功的满足,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学生乐在其中,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了学生的意志力,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3、挖掘数学中知识美的因素,数学本身具有无穷的美妙,认为数学枯燥,没有艺术性,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数学知识的内在魅力,可以诱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数学符号、公式的抽象美,数学知识的协调美,数学语言的逻辑美,数学比例的技巧美,引导学生去探索数学知识的规律,收到了良好效果。

4、通过数学游戏培养兴趣的目的,爱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绝大多数学生对数学游戏都有浓厚的兴趣。例如:扑克、幻方、火柴等都可纳入数学游戏中,学生在玩中学,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发现有一部分同学很善于动脑。

5、把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当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后,把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使学生立足实际,面向未来,进一步实现素质教育。

三、存在的不足之处:

1、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的目的不够明确,方法不对,主要表现在:上课听讲不认真,家庭作业经常完不成;加上学生家庭的不配合,造成了学习差。还有一部分是,反映问题慢,基础太差。

2、在教学中,不注意学生知识面的扩展,只是一味的教学课本内容,教学太死板,不够灵活,不注意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还比较差,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4、在上课时,有时会留下一些小问题,比如说,有个别的落后生不能作到当堂内容当堂掌握,还需要课下辅导。

5、教师的教育思想有待于进一步更新,要多掌握一些现代教育理念,并把这种理念转化为自身的思想,切实的知道自己的教育行为。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1、针对我们班学困生比较多的特点,我主要是课上多提问,课下多辅导,和家长取得联系,争取家长的配合,不冷眼对待学困生,再就是利用星期四下午给差生补课的时间进行辅导,及时对学生进行家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课后练习要把握训练的要求和重点,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明确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内容。继续抓好常规管理,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以便更好的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2、适当加强口算,提前口算教学。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掌握这些口算可以为学习本册的笔算打下基础,对以后学习除法试商、简便算法等也有重要作用。为了使学生较好的掌握这些口算,并为笔算作好准备,在教材中分别把口算提到笔算之前教学。

3、加强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运用七巧板拼图形,初步理解所学的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材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安排形式多样的练习和数学游戏,应用题注意选择儿童喜闻乐见的和富有思想性、知识性的内容,适当增加有关本册数学内容的历史知识,这些不仅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重要作用,而且有助于进行思想品德,注意引导学生想出不同的算法,并找出哪种算法简便。

5、加强学科教学研究,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并及时应用于教学实践,同时注意总结经验,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所提高。

6、利用先进的电教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象的理解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三年级数学教案下载篇6

教学目标:

1、知道时间可以分钟面时间、经过时间两个方面,从而正确把握有关时间计算的概念。

2、正确计算一天之内的经过时间,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认识两种时间概念:

1、我们学习了两种记时法,老师这儿有一句关于时间的话,来看一下:妈妈上午8时,上班一天工作8小时。(板书:8时、8小时)

(1)读一读,问:它们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的?请你分别说说自己的想法。

(2)教师要在学生说的基础上加以规范:

8时:它表示上午的一个时刻,那时我们正在上课,它还可以写成8:00;

8小时:它指的是一段时间。

出示钟面(画一画)……

指出:8时,是表示的某一时刻,用“时”来说,它是一个钟面时间。(板书:钟面时间—时)

而8小时,是从8:00开始数8个小时,到下午4时下班,这一段时间里经过了8个小时,它不是一个具体的时刻。)(板书:经过时间—小时)

(3)指板书说:时,一般是指钟面上的几时,它表示的是钟面时间;小时,它一般表示的是从某一个时间开始到另一个时间结束,它是一个经过时间。(用点●和箭头在钟面旁加以区分)

2、判断,仔细听老师说的话,想:这是钟面时间还是经过时间?

老师晚上10时睡觉;老师晚上睡10小时。

3、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要通过一些钟面时间来简单地算经过时间。

二、教学经过时间的计算:

1、出示:老师今天早上7:00上班,一直到中午11时下班,上午要上班几小时?

(1)出示题目:这里的早上7:00、中午11时是什么时间?问题求上午要上班几小时是什么时间?

(2)学生计算。

(3)交流:用什么方法比较好?(实物投影反馈)

板书:11-7=4(小时)

11:00-7:00=4(小时)

讨论:4的单位是时?还是小时?可以写成4:00吗,为什么?

(4)结:像这样简单的计算,我们可以直接用后面的几时减前面的几时。

2、王师傅上午7:30上班,中午11:00吃饭,他上午工作了多少时间?

(1)独立思考

(2)全班交流,说说怎样计算:要求的是什么时间?(经过时间)还能用后面的时间减去前面的时间吗?你是怎么减的?

教师借助0—24小时图帮助学生理解、体会不同方法。

7:30——10:303小时,再加30分钟,是3小时30分

7:30——11:304小时,再减30分,是3小时30分

教师重点介绍横式书写方法,先减分再减时,分不够减想时借1作60。

11:00(10:60)-7:30=3小时30分

3、练一练:同学们下午1:00开始上课,下午4:25放学,同学们下午在校有多长时间?

三、综合练习

1、想想做做第2题

示图,补充银行营业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1)计算每个商场的营业时间

说说所标内容是什么意思?尝试练习

(2)交流:说说你是怎样计算每个商场的营业时间的?

(3)比较得出结果

师结:用普通记时法表示时,若两个时间都在上午或下午,就可以直接用后面的时间减去前面的时间,若两个时间,一个在上午,一个在下午,就要把下午的时间先化成24时记时法,再用后面的时间减去前面的时间。

四、总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要求经过时间只要怎样计算?该注意什么?(单位;下午时间转化成24时记时法;退1作60来计算)

三年级数学教案下载篇7

第一课时: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引导感知时间单位“秒”,体验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多种感官参与,帮助学生建立“1秒”概念;

2、创设游戏活动,引导学生经历“几秒”,并从中培养学生估算时间的能力,进而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验证等数学活动中,发现“1分=60秒”;

3、通过对秒的体验、感受,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分与秒的进率,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知道分与秒的进率,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景导入

同学们,在今年十月一日国庆节这一天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把嫦娥二号探月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让我们再重新回顾一下这激动人心的时刻。(火箭马上就要发射了,我们一起跟着倒计时。)嫦娥二号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的航天事业又向前迈进了一步,所有中国人都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所以同学们才这么激动和兴奋。同学们,我们刚才倒数的5、4、3、2、1用的什么时间单位?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时间单位。要计量很短的时间,就需要用到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秒这个时间单位。板书:秒的认识。

对于秒这个新朋友,你了解多少?

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是用秒来计时的?

二、学习新知:

1、生活中很多地方用到秒,咱们看看钟面上哪根针是表示秒的?请看大屏幕,叫什么针?秒针是什么样的?同桌互相说说看。

这根最细最长走的最快的针就是秒针。

秒针是怎么走的?(一小格一小格的走的)

秒针走一小格是多长时间呢?(秒针走一小格是一秒)多说几遍。板书。

咱们再来感受一下一秒

你能不能用一个动作一个手势来表示1秒这个时间呢、

经过刚才的活动你对1秒有什么感受?

2、一秒的价值。一秒很短一下就过去了,其实1秒钟能干好多事情呢。老师搜集了一些资料,一起看一看。

想不到吧,短短的一秒钟那么有价值,不仅如此有时候一秒对事情起决定性作用。

如果刘翔再慢一秒钟,那取得金牌的人还会是他吗?1秒对他来说,至关重要。在赛场上要争分夺秒、分秒必争。在学习上也要如此。

认识5秒:5秒有多长呢?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同学们可以跟着秒针走动的节奏做一下动作。

秒针走一圈是多长时间?你是怎么想的?

秒针走一圈,分针有什么变化?请同学们猜一猜

同学们说的很对,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了一个小格。

分针走一小格是多长时间

秒针走一圈是60秒的同时,分针刚好走了一个小格,也就是1分,那么……你有什么发现吗?

1分=60秒

半分等于多少秒?

2分钟等于多少秒?你是怎么知道的?

三分钟呢?

120秒是多少分钟?

感受一分钟

60秒也就是一分钟有多长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的感受一下。

1分钟能做什么呢?咱们来个一分钟体验活动好不好?

学生汇报。

一分钟同学们做的事情可真不少。

3、看书60—61页。

三、自主练习:

1、读出钟面上的时间。

2、填上合适的单位

3、比较大小

4、秒针分针时针走5个小格格式多长时间。

四、小结:

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时、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会秒的实际意义,建立秒的时间观念,逐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和意识。由于时间单位比较抽象。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学生感到不习惯。这就给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学习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效果还好。

第二课时:时间的计算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会进行有关时间的简单换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安排自己课余时间的活动,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运用时间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准确地进行简单的时间换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时间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时间单位有哪些?

时间单位有时、分、秒。

1时=(60)分1分=(60)秒

二、主动探究,学习新知

1、学习例1。

(1)2时=()分

学生自由说一说括号里应该填多少,是怎么想的?

归纳:1时等于60分可以推出2时就是2个60,等于120分。

(2)练一练。

3时=()分

4分=()秒

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填的。

(3)1分30秒=()秒

80秒=()分()秒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得出:第一个题目要先把1分转化为60秒,再用60秒加30秒得90秒。第二个题目要看80秒里面有几个60秒还剩多少秒,有1个60秒就是1分,还剩20秒。

(4)生生之间互相出题,进行抢答比赛。

2、学习例2。

(1)多媒体课件出示主题图。

(2)说一说图上给出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回答:图上告诉我们小明在早上7∶30从家出发去学校,7∶45时就到校了。

提出问题:小明从家到学校一共用了多长时间?

(3)小组讨论,看哪个组想到的办法好。

交流:①钟面上数格:从7∶30到7∶45,分针走了3个大格,是15分钟。

②列算式:45—30=15(分)

(4)练一练。

①学校春游,7∶30出发,8∶50到达。路上用了几时几分?

②同学们去春游,路上用了1时30分,9时到达。他们是几时几分出发的?

③一列火车本应11∶20到达,现在要晚点25分钟。它什么时候到达?

3、合理设计时间表。

起床离家到校放学睡觉

(2)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每组推荐一份表格。

(3)小组内学习。

①了解推荐表格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②请你在作业纸上提出三个问题。

③组内同学相互交换解答。

此处放手让学生组内学习,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交流,大家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简单的时间计算,在交流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探究过程,使学生的学习活动轻松有趣。

三、学以致用,实践创新

利用今天学习的知识,为自己每日的学习做一个合理的作息时间表。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简单的时间计算,你有什么体会?

课后反思:

本节课有两个主要的知识点,一是简单的单位换算,另一个是会计算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历的时间段,尤其是第二个则更是难点,找时间段的方法很多,如正着数时间,用后边的时刻减去前一个时刻等,学生有自己的思考方式,不好统一处理。但格式上还要有统一的要求,个别学生学起来很困难。

第三课时:综合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十四部分习题

教学目的:

1、进一步认识时间单位“秒”。

2、会进行一些时间的简单计算。

3、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会进行一些时间的简单计算。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课件、秒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课

1、时、分、秒之间有什么关系?

2、填空。

4时=()分

3分=()秒

二、自主练习

1、第3题。

读一读,说一说。由于让学生课前进行了这方面的调查,可以让学生互相交流还了解哪些类似的信息?

如:光1秒钟能传播多少路程,声音1秒钟能传播多远,飞机1秒能飞多远,1分钟一般正常呼吸多少下等。

2、第4题。(实物投影仪出示)

让学生把认识时间和时间的计算结合起来,既要写出时刻,又要计算一段时间。注意算法多样,既可数格,也可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第5题。

一列火车本应11:20到达,现在要晚点25分钟。它什么时候到达?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独立完成,再交流想法。

4、第6题。

穿衣服需要多长时间?刷牙需要多长时间?吃早点需要多长时间?整理书包需要多长时间?同学们不能浪费时间,要节约时间,把自己的每一件事情做的又快又好。

指名说。

5、第7题。学生交流。

6、第9题。

联系自己的作息时间填一下,使自己更合理地安排生活。

三、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你们还有什么疑问?

四、布置作业

第66页课后实践与调查

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综合练习课,关于时间段的计算还是本节课的难点,比如;后边的时刻是9:00,前边的时刻是8:45。求中间的时间段,0分不能减45分,怎么处理?要让学生弄清不够减时,要从9:00借1时当60分,60减45等于15,这样中间的时间段就是15分钟,在这部分教学里,书写格式是个难点,不知道怎么写才合适,是个不好把握的知识点。

第四课时:综合练习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时间单位的进率,会正确地换算。

2、能正确地求出经过的时间。

3、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重点难点:

会灵活地计算经过的时间和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1分=()秒1时=()分

2、上午第一节课()时()分开始,一节课是()分,()下课。

3、张小琴跑60米的成绩是9()。

4、吃一顿饭大约要用15()。

二、巩固提高:

1、完成练习十四第8题。

学生先进行小组讨论,再进行全班交流。

(1)上午第一节课用了40分。

(2)下午2:10同学们在上第一节课。

(3)我最晚7:00起床,学校要求7:40到校,我最晚7:30从家出发,那么7:00起床到7:30这段时间我可以锻炼一下身体,大约用15分钟,再洗漱和吃早饭大约用15分钟。

(4)提出许多问题,如:

A、中午11:30同学们正在做什么?

B、下午第二节课结束到放学大约间隔多少时间?

C、中间休息多少时间?

三、课堂练习题:

1、4时=()分3分=()秒

5时=()分8分=()秒

1时20分=()分2分15秒=()秒

65秒=()分()秒80分=()时()分

2、在()里填上“>、<或=”。

48秒()1分1秒()60分1时()60秒

1时()55分3分()3秒2分()120秒

四、思维训练:

1、时针与分针重合在一起时是()时整,时针与分针组成一条线时是()时整,时针与分针成直角时是()时整。

2、小强开始做作业,从镜子里看到钟面(该钟面只有刻度没有数字)是6:15,做完作业后,再看桌上的钟正好也是6:15,这是怎么回事?他做作业花了多少时间?

五、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练习了简单的时间换算和简单的计算经过时间。时间不等人,只要你抓紧每一分每一秒,生活就会有意义。

课后反思:

时间方面的换算学生已经掌握了不错了。比较大小方面也掌握方法了,就是计算时间段还是掌握的不是很理想,部分同学就是知道答案但也不会叙述思考方法,还需要训练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年级数学教案下载篇8

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纪上册,P49上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认识表内除法竖式的含义。

2、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余数”现象,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气息,初步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3、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开展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表内除法竖式的含义

2、教学难点:正确计算表内除法竖式。

四、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小组合作探究

五、教学准备:

主题图、情境图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数学王国里的小精灵聪聪和明明同我们一块儿学习数学知识已经有两年多了。今天,他们又要带我们去哪儿呢?请同学们跟着去看看吧!(出示第49页主题图的挂图)原来希望小学的同学们正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场面真是热闹非凡啊!认真观察,说说从图上你看到了些什么?

2、学生充分自由地说。

(二)解决问题,学习新知

1、分小组解决主题图中的数学问题。

(1)观察主题图,解决数学问题

刚才同学们都观察得非常仔细,说得也很具体。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选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情境场面。根据这个场面来提出一个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并把它解答出来。

(2)小组活动。

(3)分小组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教学例1

(1)创设故事情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3)15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5÷5=3(组)

(4)学习表内除法竖式。

①除法算式除了15÷5=3这种横式的表示方式,还可以用竖式表示。

②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

③让学生联系横式认识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④请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3……商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

除数……515……被除数

15……5和3的乘积

⑤想想:上面的15和下面的15是同一个意义吗?

⑥让学生快速记忆各部分名称。

3、巩固练习

(1)请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27÷336÷425÷5

(2)我会算

你会写、会算哪些竖式?在本子上愿意写几道就写几道,同桌相互检查。

(三)联系实际,初步感知

1、操作探究“篮球比赛”情境中的数学问题。

“篮球比赛”中有21个同学,5人分成一组,可以分成几组?同学们可以用小棒摆一摆,看看可以正好分完吗?

2、初步感知“有余数的除法”

21个同学,5人分成一组,可以分成4组后,分不完了,还剩1人。这种现象就是本单元我们学习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

3、你能说说在生活中遇到的这种现象吗?

(四)课堂小结,深化提高

谈一谈这节课你的收获有哪些呢?

七、板书设计:

除法的意义

3……商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

除数……515……被除数

15……5和3的乘积

三年级数学教案下载篇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用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迅速地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认真口算和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口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用一位数除的算理,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口答

(1)24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84呢?

(2)42个十,90个十各是多少?

2、口算:

36÷324÷230÷360÷6

48÷484÷480÷290÷3

二、教授新课:

出示主题图:

根据你的观察,你看看这幅图里面有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用你已有的知识解决途中提出的问题吗?

1、3次就能运完这60箱,赵伯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和你小组里的同学商量商量。也可以用你们手中的工具帮助你说明你的思路。

小组汇报:解题思路

(1)想口诀二三得六2×3=66÷3=260÷3=30

(2)20×3=6060÷3=30

(3)把60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0。60÷3=30第一个问题轻松解决,第二个问题也没问题

2、王叔叔有600箱西红柿,他也运3次就运完了,王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你是怎样计算的?小组里面说说。

600÷3=200(箱)

3、李阿姨要运240箱黄瓜,也运3次,李阿姨平均一次运多少箱?

240÷3=

这题如何考虑?

4、小结: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在计算时可以如何思考?

可以想口诀,还可以用以前学的乘法运算来思考,还可以用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解决。只要能正确的计算,什么方法都可以。

二、课堂练习:做一做

知识介绍:除号的由来

三年级数学教案下载篇10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9~21页的例1、例2及练习四中的题目。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笔算方法。

2、使学生感受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谈话。

师:每年的植树节全国许多部门与单位都组织植树活动。比如,去年植树节洛阳市植树约有1538万棵。谁能说说植树有什么好处?

生:抵御风沙、绿化、提供新鲜氧气

2、引出实际问题。

(1)呈现植树画面(教科书第19页主题图)。

师:这是我们学校今年植树的情景,你看到些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解决问题。

① 对学生提出的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请学生随时解决。

② 对学生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请学生说出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二、探究笔算方法

1、探索解决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的方法。

(1)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2)小组内交流。每位学生介绍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3)全班交流。为学生创造交流展示探索成果的机会。

请小组推荐代表,介绍本组解决问题的方法。

2、师生交流笔算过程。

(1)谈话。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问题。有的用口算方法算出422=21;有的通过分小棒,知道了结果;还有一些同学用除法竖式解决了这个问题。今天我们重点研究笔算除法。(板书课题:笔算除法。)

(2)再现422的笔算过程。

3、试一试。

放手让学生解决四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的问题。

(1)师:我们已经解决了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的'问题,四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该怎样解决呢?再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出结果。(告诉学生:也可以先用小棒分一分,再写出竖式。)

(2)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之后,全班交流。

(3)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呈现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实践与应用

1、帮小兔拔萝卜(课件出示)。

先请学生完成计算,在小组内相互检查。

然后,课件显示拔萝卜的收获,使学生体尝成功的快乐。

2、帮小动物检查对错。

师:我们班小朋友真棒!不但自己学会了用竖式计算除法,还帮助小动物解决了问题,检查出了错误。通过这些活动,你想提醒大家在笔算除法时应注意些什么呢?

3、设计活动(练习四第3题)。

(1)请学生欣赏广场上花卉图案(出示广场一角画面),接着引出布置学校的情景。

师: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一起解决提出的问题。

(2)自主设计图案,并解决问题。

(可以独立解决,也可以2~3人结合。)

完成设计后,全班交流。

4、猜数谜。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体会?

三年级数学教案下载篇11

复习目标:

进一步巩固用两步连除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了解题目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通过具体练习,进一步培养分析和推理能力。

复习过程:

一、基本训练

1、P15.5

先让学生独立填表,再组织交流。

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发现挖的天数和每天挖的米数之间的变化规律,适当渗透一些函数思想。

2、P15.6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半价出售“的意思,求出每件玩具的半价是多少。

组织讨论能买道哪些玩具。

鼓励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灵活解决问题。

3、P16.9

组织学生讨论第一个问题,明确所买的商品的理由。

组织讨论第二个问题的解决方法,需要两步计算求出问题。

二、课内练习

1、学校新买来840本故事书,分给6个年级,每个年级有4个班,平均每个班分得多少本?

2、三(4)班有4个小组,每组8人,平均每人采5个昆虫标本。他们班一共采集多少个昆虫标本?

3、电器商店里,电饭锅原价250元,电话机原价180元,收音机原价480元,洗衣机原价780元。为了促销,现在所有电器一律半价出售。400元钱能买到哪些电器?最多能买到几件?

4、P16思考题

学生分组完成或独立完成。

组织讨论

左题可先根据除数和十位商的商求出它们的积,再根据十位上的余数2算出被除数的前两位数,然后根据个位上的余数2,填出被除数个位上的数9。

右题商的百位上只能是1,十位上只能是0,个位上可以是2~9中任何一个数。

三、全课总结。

四、作业:P16.7~8

三年级数学教案下载篇12

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第113页、第11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此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发展符号感。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重、难点:

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能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

难点:引导学生发现和应用规律,注意有一定的顺序,保证不重复也不遗漏地找出事物的排列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课件出示情景)一天,小猴、小狗、小松鼠到企鹅博士家做客,却发现大门紧闭,门上还挂着一把锁。咦!锁上还有一张纸条!看看纸条上写着什么呢?(欢迎你们的到来,为了考考你们的智慧,请你们先想办法把这把密码锁打开,锁的密码提示是:请用数字7、3、9摆出所有的三位数,密码就是这些数从小到大排列中的第四个。)他们三个好朋友都犯傻了,怎么办呢?同学们能帮帮他们吗?生:能。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情景设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师:这三个数能组成多少个三位数呢?密码到底是什么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先试着写一写,如果你觉得直接写有困难的话可以借

助手中的数字卡片摆一摆,可以一个人思考,也可以和同桌合作。

学生开始动手操作,边摆数字边记数,有的一个人思考,有的则跟同桌合作,一个操作另一个记数,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刚才都在很认真的'思考,你们一共写出了多少个三位数,现在谁愿意说说你的探索结果?

汇报交流。

生汇报所写个数,教师根据巡视的情况重点展示几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有的重复写了,有的漏写了。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体验,让学生初步感知排列的方法,学生出现了不同的答案,这一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进一步的探究欲望。)

2、小组合作交流

(1)师:每个同学写出的个数不同,那么开锁的密码也就不能确定,小猴、小鸭、小鸡可急坏了!怎样才能很快写出所有的用数字7、3、9组成的三位数,并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小组长记录下你们组讨论的结果,一会到上面来展示。

(2)小组内交流(师巡视,随机参与讨论)

(3)展示交流

师:你们一共摆了几个三位数?你是怎样摆的?用什么方法记录既清楚明了又不重不漏?

师:哪个小组愿意先来展示一下你们的探究成果?

生1:我们一共摆了6个三位数,我们的方法是首先确定左边的数字7,然后将后面两个交换位置,在确定中间的数字3,然后交换两边的数字,最后确定右边的数字9,将前面的两个数字交换位置,分别记录下来。(展示小组的记录)

师:说的很好,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2:我们也摆出了6个数,我们的方法是从高位到低位,数字由大到小。当百位上是9时,可以写出973、937;当百位上是7时,可以写出793、739;当百位上是3时,可以写出379、397。我们画了一张表格,把数字分别记录在里面,这样更加清楚。(展示小组的记录)

师:说的很棒!哪个小组还有其他的方法?

生3:我们也摆出了6位数,我们的方法是从高位到低位,数字由小到大。当百位上是3时,可以写出379、379;当百位上是7时,可以写出739、793;当百位上是9时,可以写出937、973。我们也制作了一张表格,把数字分别记录在里面。(展示小组记录)。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行有序思考,是本节课的重要学习目标。让学生自己讨论解觉这个关键性问题,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通过汇报不同的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此类问题解决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突出排列的有序性,培养了学生推理的能力,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师:(出示课件)这是其中部分同学的摆数过程,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发现他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摆的的,保证了结果的不重复,不遗漏。(师随机板书:有顺序不重复不遗漏)

现在我们继续帮助小动物们找开锁密码吧!(出示课件),这是同学们找出的六个数,现在你们知道开锁密码是什么了吗?

生:从小到大排列的第四个数,是739。

师:你们真棒!小动物们可高兴了!他们终于见到了企鹅博士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探究规律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数学广角的知识。(板书:数学广角)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他们三位好朋友在企鹅博士家做完客后,小猴提议说,在附近有个影视城,我们到那儿去游玩吧。在影视城他们不仅玩的非常愉快,而且还拍下了一些有趣的场景,同学们想看吗?(想)

2、课件出示场景1:

⑴请学生说说,图画里看到了什么?

(教师随即提出问题:"是啊,他们拍完了《西游记》打算拍照留念,像这样三个徒弟交换位置,共有几种交换方法呢?")

⑵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思考,可以用符号代替人物在纸上比划。

⑶汇报交流。

生1:先确定最左边的人,然后右边两个人交换;

生2:先确定最右边的人,然后左边的两个人交换;

生3:我认为也可以先确定最中间的人,然后左右两个人交换。

交流的过程中,把学生刚才用符号代替画下来的展示在黑板上,互相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课件出示场景2

⑴教师介绍:这几位小朋友正在影视城玩游戏,尝试当小演员的滋味呢!可是他们好像闹矛盾了,要交换角色了,看看明明说什么?(该让我演大灰狼了吧!)

⑵三人小组把自己当成小演员,也来做做这个游戏,要保证把所有情况都罗列出来。

①三人小组,开始讨论。

②上台演示,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拍照片和角色转换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排列问题。在解决场景1的问题时可以让学生用符号来代替,一方面是为了验证的方便,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另一方面也拓宽了知识面。提示学生:不但数字有排列问题,人物有排列问题,其实在变化万千的图形世界里也有排列问题。在解决场景2的问题时,采用三人小组身临其境排列法,不但巩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而且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检验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应用效果。)

(三)运用排列,制作奖品

1、今天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不错,老师要奖励每个学生几朵特别的花儿。这些花儿都已经在你们手中。可是都没涂颜色,需要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完成。出示:

(提示:每朵花都要不一样,涂出所有情况,看谁涂的方法好)

2、学生开始动手涂,教师巡回检查,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鼓励有进步的学生。

3、个别学生汇报展示,下面学生评价,教师奖励。

(设计意图:学生往往对老师发的奖品很感兴趣,教师课堂上让他们来涂发给自己的奖品,能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题目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看上去好像有8朵花要涂,其实所有方法罗列后,只有6朵花被上色了,以此进行思维拓展,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畅谈收获)

请同学们在课下尝试用辣、不、怕三个字可以组成多少句有意思的话,下节课我们一起交流。

(设计意图:使学生继续保持探究欲望,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

三年级数学教案下载篇13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通过买东西的情境图,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验算的意义和作是其次学生在以往学习加、减法计算中已经初步感受到加、减法的关系。

1、说课的内容:是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中加法验算部分的内容。

2、教材所处的地位和前后联系。

《加减法验算》是本单元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是在学习了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的基础上学习的。而且验算的熟练程度和学生良好的验算习惯还会影响到今后计算的准确率。所以一定要让学生掌握好这部分内容。

3、学情分析:

学生在以往学习加、减法计算中已经初步感受到加、减法的关系,例如,一年级时学生就能根据一幅图画,写出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可以想加法算减法等,本节课要从这些已有认识出发,去探索加法的验算方法。

4、教学目标:

①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加法的验算,并通过加法验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②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③让学生用所学到的验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5、基于以上对于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分析,我确立本课的重点为:使学生能够掌握加法的验算方法。而准确地进行加法验算和验算的书写格式是本节课的难点。

6、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

计算本身是枯燥乏味的,机械的训练更使学生厌烦,这是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适时的评价鼓励显得尤为重要,本节课,我努力做到这一点。我尽可能以学生为主体,放手让学生自己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比一比、算一算等探究情境,多给学生一些提问质疑、探索发现的机会和条件。力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认识验算的作用,并初步掌握验算加减法的方法。

三、说学法:

教学中让学生从已有的认识出发,去探索加法的验算方法。体现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索的要求。

四、说教学环节:

(一)复习导入:

师:根据第一个算式,不用计算直接说出另外三个算式的得数,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课。

出示主题图:

学校要召开运动会,妈妈带小明去商店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

1、从图上你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指名学生汇报)

2、在这买东西的过程中会有哪些数学问题呢?请同桌互相讨论讨论。

3、汇报:

提出问题

(1)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多少元?

(2)应该找回给妈妈多少钱?

4、独立在本子上解答问题第一个问题,要求写横式,列竖式。

5、学生汇报,教师板演。(引导学生说清楚计算的过程,答题要完整)

(板书课题:加法的验算)

6、学习加法的验算:

(1)讨论:怎样检验135+48的计算结果?可以用哪些方法?

(2)学生汇报,师总结。

(3)用你喜欢的方法进行验算。

(4)学生汇报。

7、小结:

谁来说一说刚才我们是怎样进行加法的验算的?

(三)课堂练习:

1、计算并且验算下面各题。

2、学生自主完成。

(四)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回家调查一下爸爸、妈妈买东西,是怎样付钱的?

三年级数学教案下载篇14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在已掌握的“单价×数量=总价”等关系式的基础上推导出另外两个关系式正确理解三个关系式之间的联系.

(二)学会应用关系式解决实际计算问题.

(三)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用乘法求总价,推导出用除法求得另外两个量.

难点:揭示三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算:(投影出示)

14×5=         21×3=          13×7=

70÷14=        63÷3=          91÷7=

70÷5=         63÷21=          91÷13=

32×4=         12×6=          15×8=

128÷4=        72÷6=          120÷8=

128÷32=        72÷12=          120÷15=

(2)请同学回忆一下在乘数是两位数乘法中,学过哪些常见的数量关系?

(可以让学生讨论,互相启发,提醒一下,然后请同学回答.学生回答无序,老师要选择有序的板书在黑板上)

生:单价×数量=总价

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速度×时间=路程

工效×工时=工作总量

师:同学们能牢固掌握学过的数量关系,下面老师出一道常见数量关系的应用题请大家来思考.

(二)学习新课

1.学校鼓乐队买了8个鼓,每个34元,一共用了多少元?(事先写好贴在黑板上)

投影出示讨论题:(几个题都用这个讨论题)

(1)题目中已知哪些量?求什么量?

(2)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3)说出数量关系式.

通过讨论,根据问题回答.老师把学生说的列式板书在黑板上.

34×8=272(元)

使学生充分认识:34元是单价;8是数量;272元是总价.

单价×数量=总价

下面老师把(1)题,已知和所求改变一下,请看(2)题.(事先写好贴在黑板上)

(2)学校鼓乐队买8个鼓用了272元,每个鼓多少元?

投影出示讨论题:

学生讨论时老师巡视、启发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使每个人都参与.

(可以多请几名同学回答,尤其是中、下等同学,要多给他们机会)

生:已知“买了8个鼓”是数量,“用了272元”是总价.求“每个鼓多少元”是单价.也就是:已知总价和数量,求单价.

关系式:总价÷数量=单价

列式:272÷8=34(元)

(老师把它写在黑板上)

请同学按老师说的要求,把这个题目再改编一下,注意听.

如果这道题的总价不变,把问题(单价)改变为条件,把数量改变为问题.

请同学思考片刻,组织一下语言,把这道应用题叙述出来.

(学生回答、老师把事先写好的(3)题贴在黑板上)

(3)学校鼓乐队买鼓用了272元,每个34元,买了几个鼓?

投影出示讨论题:

(根据讨论题回答,请一些平时学习有困难的同学,看他们是否掌握了)

(生:已知总价是272元,单价是34元,求的是数量.)

关系式:总价÷单价=数量

列式:979÷34=8(个)

师:通过上面三个题目,你能说出单价、数量、总价这三个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同学们可以互相说一说)

生:已知单价和数量,可以求出总价,用乘法计算;已知总价和数量,可以求出单价,用除法计算;已知总价和单价,可以求出数量,用除法计算.

总之,单价、数量、总价这三个量,只要知道其中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

小结  今天我们研究了单价、数量、总价这三量之间的关系,只要知道这三个量中的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只要记住“单价×数量=总价”就容易想出另外两个关系式:“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这样我们就能很快地解决生活中的有关实际问题.

(三)巩固反馈

请同学利用我们刚学的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

(1)一辆汽车由胜利村开往县城,用了4小时,平均每小时行35千米,由胜利村到县城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

列式:35×4=140(千米)

(2)胜利村到县城的路程是140千米,一辆汽车平均每小时行35千米.这辆汽车由胜利村到县城要用多少小时?

关系式:路程÷速度=时间

列式:140÷35=4(时)

(3)胜利村到县城的路程是140千米,一辆汽车由胜利村开往县城用了4小时.这辆汽车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关系式:路程÷时间=速度

列式:140÷4=35(千米)

(订正时,老师板书)

下面请同学打开书第75页,练习十六第1题.谁知道每题括号里绿颜色的字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后,老师要求学生请在书上填写.(订正时老师板书)

(1)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2)总产量÷数量=单产量

(3)总产量÷单产量=数量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道题.(出示)

(1)一台织袜机每小时织32双儿童袜,8小时生产多少双?

提出问题再解答,并写出数量关系式.

读题并补充问题.老师填在黑板上.

关系式:工效×工时=工作总量

列式:32×8=256(双)

(2)把上题改编成求时间的应用题.

(同桌两个同学互相编,然后把关系式,列式计算写在自己的作业本上)

一台织袜机每小时织32双儿童袜,计划织256双,需要几小时?

关系式:工作总量÷工效=工时

列式: 256÷32=8(时)

(3)把上题改编成求工效的应用题.

(要求自己独立思考,编后,把关系式,列式计算写在作业本上,看谁最快)

一台织袜机8小时织儿童袜256双,平均每小时织儿童袜多少双?

关系式:工作总量÷工时=工效

列式:256÷8=32(双)

小结  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今天学习了哪些内容?

学习了几种常见的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的关系;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单产量、数量、总产量的关系;工效、工时、工作总量的关系.今后可以应用这些数量之间的关系解决一些乘法、除法应用题.

作业:看书第73页.

小资料

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都可以归结为:c÷a=b或c÷b=a(a,b都不等于0).

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把数c平均分成b份,也就是求相同的加数a.二是求数c里面含有多少个a,也就是求相同加数a的个数b.至于求一个数c是另一个数a的多少倍,实际上也是求c里含有多少个a;已知一个数的b倍是c,求这个数,实际上就是把c平均分成b份,求这样的一份是多少.

三年级数学教案下载篇15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结合实际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熟记1千米=1000米。

教学步骤

二、通过观察等实践活动为新授知识作好准备。

教学前可利用课外活动、队活动等时间进行一些观察度量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一些感性知识。

A、参观车丫和码头,看看汽车、火车和轮船的航运里程票价表。

B、观察公路的里程碑,并从这块里程碑直到下块里和碑,实地观看100米------500米------1000米(就是1千米),体会一下1千米的实际长度。

C、测量操场四周的长度(或跑道的长度),算一算要绕几圈(或直几个来回)才是1000米。这样使学生对“千米”的长短有初步的了解。

三、复习

1、提问: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2、口答:1米等于几分米,1分米等于几厘米,1厘米等于几毫米,1米等于几厘米。

3、填括号(说一说推理过程):

2米=( )分米 50分米=( )米

6厘米=( )毫米 30厘米=( )分米

7分米=( )厘米 80毫米=( )厘米

四、新授

1、 导入新课

量比较精密的零件常用毫米作单位;量课本的长、宽一般用厘米作单位;量教室的长、宽可用米作单位;那么

测量两个城市之间的路程用什么单位合适呢?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

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2、 联系实际,初步认识“千米”。

(1)知道了1米的长度,你能想象出1000米有多长吗?

(2)出示运动场遗产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想象:运动场的跑道,一圈通常是400米,跑2圈半大约是1000米。

(3)推出“千米”概念,揭示进率。

A、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就是1千米,即1千米=1000米。

B、引导学生对上式等号两端进行比较:用等号连接,说明它们所表示的长度怎么样?等号两端的数字和单位相同吗?

要表示一个距离的长短,能一不能只看数字:还要看什么?

C、熟记进率。想想看:“千米”中的“千”相当于1000中的几个“0”?1000中的几个“0”相当于一个“千”?

五、练习

1、 根据实际情况正确选用单位。

教室长3( ),小明身高130( );高速公路长50( );铅笔尖长4( )。

2、 把下面各数按从小到大排列起来。

2厘米 2分米 2千米 2米粉2毫米

3、 带领学生观察:课前在一条直的路边量出100米的距离并在两端插上标杆。问学生:几个这样的长度是1千米?

4、 要求学生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做第71页“做一做”,中的两道实践题。

六、总结(略)

三年级数学教案下载篇16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的特征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理解和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3、通过对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长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机、投影片、铁丝等。

教学过程:

一、准备

教师出示动物园篮球场平面图,提问:动物园篮球场是什么形状?长方形有几条边?有什么特征?

二、诱发

投影:例1动物园篮球场长26米,宽14米,小狗花花绕篮球场跑一圈,它跑了多少米?

课件展示:小狗花花围着篮球场走一周。教师:它走了多少米?怎么计算出来?(激发学生动脑筋想办法)

26+14+26+14=80(米)

长+宽+长+宽=长方形的周长

三、释疑

1、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小狗花花走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长方形的四条边的总和。教师板书:长方形四边长度的和叫做长方形的周长。

2、让学生比划周围一些长方形的周长。例如:黑板、桌面、课本等。

3、展示:长方形对边相等。教师:根据长方形的特征,我们能不能找出计算长方形周长的其他方法。学生推导出下面的计算方法(利用对边相等)。

26X2+14X2=80(米)

长方形的周长=长X2+宽X2

4、展示:小狗花花先走一个长,再走一个宽。提问:这时它走了多少米?是长方形的周长的多少?展示:小狗花花接着走完全程。教师提问:剩下的路程是长方形的多少?长方形的周长还可以怎样求?学生进一步观察后,推导计算长方形周长的第三种方法。

(26+14)X2=14(厘米)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X2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板书几种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让学生观察以上几种计算方法,比一比发现第三种方法最简便。最后师生共同总结:长方形的周长=(长+宽)X2

5、让学生议一议:要计算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哪几个条件?

6、教师出示例2(投影),学生独立解答。

7、教学例3,学生读题后,教师操作:拿一段长50厘米的铁丝,先量出一个长,用铁钳拧成90度角,再量出一个宽,用铁钳拧成90度角拧成一个长方形后,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剩下的部分等于什么?(铁丝的长度-长方形的周长)然后让学生根据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解答此题。

8、投影:(让学生在课堂独立做两道题)

四、转化和应用

投影:

1、数一数,下图中有几个长方形。

2、量一量各个长方形的边长,计算各个长方形的周长。

课件:展示黄、红、蓝三个长方形。

三年级数学教案下载篇17

单元导学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倍的认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倍的认识是数与代数领域“数的运算”中的重要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比率。比率这一概念在数学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学生以后学习比例、一元函数的基础。理解两个量的倍数关系(比率)也是学生乘法认知结构建立的重要方面。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与除法的基础上安排的,在此基础上学习倍的认识,能够准确领会教材的层次和紧密衔接的用意,把握教材例题前后的联系。

备内容

倍的认识

倍的认识(1课时)倍的意义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1课时)

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1课时)

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备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操作活动中,获得“倍”的概念的直观体验。

2.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

通过具体情境,经历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过程。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等能力。

2.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几何直观,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备重难点

重点

1.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能正确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

3.能正确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难点

1.理解“倍”的意义,并能正确运用。

2.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转化成“求一个数里面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问题。

3.理解两个数量间的倍数关系。

三年级数学教案下载篇18

教学目的:

1.进一步加强学生计算能力的训练;

2.通过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数量关系式的意识;

3.让学生认识并掌握一个数与11相乘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口算

14×1020×2140×1280×30

小黑板出示。

二、笔算

小黑板出示:

34×5467×1940×87

集体反馈。

三、完成复习第6题

思考:怎么算总千克数?

集体反馈时,提问:如果这三题,要你要一句话概括一下,你是怎么算的,你会怎么说?

四、完成复习第7题

然后指点回答。

1.用35×90,得电脑的价格。

2.电脑的价格比计算器的价格多多少元?

3.电脑的价格与计算器的价格一共多少元?等等。

五、完成复习第8题

集体解答。

六、研究一个数与11相乘的规律。

出示:

24×1135×1157×11

完成后,让学生思考一个数与11相乘有怎么的规律?

最后通过竖式引导得出:一个数与11相乘,只要将这个数两边位,中间加,还要注意进位就可以了。

然后用比赛的形式完成思考后面的填空题。

七、补充作业。

7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