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小学教案 > 数学教案 > 四年级 >

四年级数学集合教案

时间: 新华 四年级

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例如讲解、实验、讨论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教学效果。四年级数学集合教案应该写成什么样的?快来看看四年级数学集合教案,本文为你提供四年级数学集合教案写作技巧和示例!

四年级数学集合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中的实例,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具体的情境中能利用字母表示数进行表达和交流。

2、在探索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过程中,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明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渗透归纳猜想、数形结合等数学思维方法。

3、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合作学习及相互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探索规律,并用字母表示一般规律的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表格……。

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

很高兴能有机会和我们____小学____班的同学一起上这节数学课,请大家看大屏幕,老师为了给大家上好这节课,(课件)我用了a天时间备课,b个小时做课件,看到张老师的话,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字母

师:字母表示的是什么?

生:表示的是数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字母表示数(板书:字母表示数)。

看来我们班的同学既善于观察,又爱动脑筋,我很喜欢你们,很想和你们交朋友,谁愿意告诉老师你叫什么名字?今年几岁了?(生说,对其中一个。)

活动(一)“猜年龄” 在加法中体会用字母表示数

(1) 体会用字母表示数

我把你的名字和年龄写在黑板上好吗?(师板书)

去年他几岁呢?前年几岁呢?最小的时候几岁啊?明年____同学几岁?再过一年呢?

观察黑板上的数字你发现了什么?(一个比一个大;没有相同的……)这是一些变化的数。

师:还有谁能继续往下说?这么多同学想发言,那张老师就在黑板一直写下去,怎么样?(黑板写不下、麻烦)

既然说不完,又麻烦,谁能想出一个最简洁的办法来表示____同学的年龄呢?、

生:用字母表示。

师:用什么字母呢?

师:你想的办法可真好!用一个小小的字母就把这么多数都概括进去了,他的威力可真大,

师:除了用字母a来表示____同学的年龄,还可以用其他的吗?(b.c.d……)所有的字母都可以。   师:n可以是哪些数呢?(生:2、6、9、21、56……)那么这儿的n可以是哪些数呢?(生: n不可能是200,因为人一般活不到200 岁。学生产生争议)

师生总结:字母可以表示任何数,但用字母表示生活中的数量时,字母所取的数要符合生活实际。

小练习

师:谁还能用字母表示我们身边的数量呢?(生举例)

师:你觉得用字母怎么样?(方便、简洁……)

师:这种方法这么好?想知道是谁发明的吗?(课件)

法国的数学家——韦达

他是第一个有意识地和系统地用字母来表示数的人,是他确定了符号代数的原理与方法。在欧洲他被称为“代数学之父”。

(2) 体会含有字母的式子

刚才有几个同学介绍了自己,我也和大家做一下介绍,我叫张丹,来自辽阳市,叫我张老师就可以了,年龄吗?你们猜猜(25、26、28)

到底谁猜得最接近呢?告诉大家,张老师比____大17岁,你知道我今年多大年龄吗?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吗?当____同学10岁时,张老师多大,用式子表示。当____同学12岁时呢?

____的年龄   张老师的年龄

1   1+17

……   ……

10   10+17

11   11+17

12   12+17

13   13+17

…   …

师:你还能继续往下写吗?好,拿出练习本开始写吧。(全班学生写)

师:有的同学已经不再写了,为什么?是不是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和你的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小组交流)

师:说说你们组同学的发现。(同学汇报,师板书)

(学生汇报时,1、指导学生边写,边说当____同学几岁时,老师多大。

2、当学生说出当____同学n岁时,张老师n+17岁时,师追问,为什么?

3、学生说出,因为学生的年龄在变化,老师的年龄也是变化的,但老师与学生的年龄差是永远不变的,当____同学n岁时,张老师的年龄就是n+17岁。还谁说一说n+17表示什么?为什么?(强化)n+17既可以表示张老师的年龄,也可以看出老师比同学大17岁。   4、指出在这里,你们把变化的量用字母来表示,不变的量不变。

5、这里的n是同一个数吗?同一道题一个字母表示同一个数。

小练习

我们用字母和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了数,张老师n岁时,____同学的年龄就是(n-__),那么上一道题中的n和这一道题中的n表示的是同一个数吗?(总结出不是同一道题,同一个字母表示的不是同一个数。)你也能用我们身边的数量,说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吗?(鼓励学生用加减乘除)

活动(二)填表格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陆续出现三根小棒,组成三角形)同学们看见了什么?(三根小棒组成了三角形)一个小小的三角形里也隐藏着有关字母的秘密,想知道吗?下面请同学完成表格。(课件出示表格)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1、汇报

师:谁愿意和大家说说你的发现?(生汇报:我们可以看出三角形的个数在不断的变化,小棒的根数也在不断的变化,但是摆一个三角形要用小棒的根数始终不变。我们小组用__表示三角形的个数,用__×3表示要用小棒的根数。)

2、简写方法

师小结:n×3还有更简便的写法,谁见过?

在乘法算式中,当字母与数字相乘的时候,我们可以将乘号简化为一个小圆点,也可以省略不写。当省略乘号时,数字应写在字母的前边。例如:n×3写作3.n或3n。

小练习:8×x简写成 67×y简写成

是不是所有的含有字母的式子都能简写呢?(生总结出:加号、减号和除号不能省略。)

三、实践运用,巩固新知。

师:这节课同学们学得真不错,咱们到快乐广场去轻松一下(课件)

1、同学们能看懂线路图中的x米和y米,分别表示什么吗?你想去哪?从人口出发,要走的路程是多少米?

2、生活馆

(1)一件上衣a元,一条裤子比一件上衣便宜12元,一条裤子 元。

(2)超市里的商品可真多,一个作业本要1元,笑笑买了a本,要用( )元。

(3)一辆公共汽车上原来有15人,到新街车站下去x人,又上来y人,现在车上有 人。   (4)有m个苹果,每盘6个,可以装在( )个盘子里。

3、音乐吧

随音乐说儿歌。

生: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

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

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

你能用一句话说一说这首儿歌吗?

4、图形馆

用字母a表示我的长,用字母b表示我的宽,用字母c表示我的周长,用字母s表示我的面积,你能试着写出我的周长和面积公式吗?

C=2(a+b) s=ab

用字母a表示我的边长,用字母c表示我的周长,用字母s表示我的面积,你能试着写出我的周长和面积公式吗?

C=4a s=aa=a2

5、智慧屋

用小正方形摆图形,并寻找所摆图形的个数与所需小正方形数的规律。

同学们你们在快乐广场里玩的高兴吗?(高兴)

四、总结

结束语:那你觉得自己这节课表现的怎么样?如果用a表示非常满意;用b比较满意;用c表示有点遗憾。请你对自己今天这堂课的表现的满意程度做个选择,说说满意在哪里,遗憾在哪里,有什么希望。

四年级数学集合教案篇2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一、教学内容: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P20——P21

二、教学目标:

1、知道简便运算的基本思想方法是凑整,利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使运算简便;会正确运用加法运算律,对某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2、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简便计算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难点:能正确迅速找出凑成整十、整百或整千数的两个加数。

四、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根据运算定律,在 上填上合适的数或字母。

(a+b)+ = +(b+c)

125+38+75=(125+ )+38

2、计算并验算。

480+547 456+358 789+457

利用加法交换律,我们可以进行加法的验算。在计算过程中,这两个运算律还可以使计算简便。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知识。板书课题: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二)探索发现

1、出示教材第20页例3情境图。

创设情境:回顾李叔叔骑车旅行一事,得知李叔叔后四天将继续行驶并计划好了骑车的行程。

李叔叔是如何安排后四天的行程计划的?按照计划李叔叔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你会计算吗?

2、解决问题。

教师出示问题:按照计划,李叔叔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学生独立解答。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15+132+118+85。

3、组织交流。

交流各自的算法,全班汇报。

汇报预设:

方法一:

115+132+118+85

=247+118+85

=365+85

=450(千米)

方法二: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115+85)+(132+118)

=200+250

=450(千米)

4、比较算法。

比较一下哪种算法更简便,你是怎么想的,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改变其运算顺序,可以使计算更为简便)

教师强调:在计算时,应先观察题目,分析是否能够应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学生小结:把能凑成整十、整百的数结合起来先算,可使运算简便。(板书:关键:“凑整” 方法:“用运算律”)

5.基本运用。

用简便方法计算。

718+57+82 57+62+138

(1)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

(2)师生共同归纳方法:碰到一个加法算式,先看有没有能“凑整”的数,如有,再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①观察有没有能凑整的数。

②如无,按顺序计算或竖式计算;如有,用加法运算律计算。

6、凑整训练。

把左边和右边的数相加的和是整百、整千的用线连起来。

36 283

1597 253

47 164

317 403

决定是否运用运算律,关键看题中有没有可凑整的数。因此要正确迅速地做出决定,必须加快我们分辨凑整数的速度。

(三)检测评价

1、完成教材第20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集体订正。交流时让学生说清楚应用了什么运算律。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

60+145+40+355 372+42+258 146+143+54+257

(四)评价反馈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如何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让学生互相补充,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明确只要把能凑成整十、整百或整千的数结合起来先算,就可使运算简便。

(五)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例3:按照计划,李叔叔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 加法结合律

=200+250

=450(千米)

关键:“凑整” 方法:“用运算律”

在计算加法时,运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六、教学后记

四年级数学集合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计算大面积的土地用平方千米,知道平方千米与公顷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掌握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和简单换算,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平方千米和公顷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和简单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板演:一块长方形稻田,长200米,宽150米,合多少公顷?

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卡片口算.

1公顷=()平方米4公顷=()平方米

20000平方米=()公顷70000平方米=()公顷

二、学习新课.

1.引入.

教师提问:(1)计算土地面积的单位有哪些?

(2)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公顷?

(3)1公顷等于多少平方米?

教师叙述:计算土地面积的单位有平方米、公顷,计算大面积的土地用平方千米做单位.今天我们学习土地面积单位―――平方千米.(教师板书课题:土地面积单位―――平方千米)

2.教学平方千米.

教师叙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它的面积是100×100=10000(平方米),也就是1公顷.(板书:1公顷=10000平方米)

边长1000米(1千米)的正方形土地,它的面积是1000×1000=1000000(平方米),也就是1平方千米.1平方千米也叫1平方公里,我国领土面积大约是960万平方千米,也可以说我国领土面积大约是960万平方公里.

同学们想一想:1平方千米等于多少公顷呢?

(1000000÷10000=100,被除数和除数各划去4个零.)

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100公顷

从上面可以看出,公顷和平方千米这两个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前面我们学过平方米与公顷这两个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0.我们把这些土地面积单位按从大到小排列,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

1平方千米=100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

三、巩固反馈.

1.基本练习.

2平方千米=()公顷8平方千米=()公顷

4000公顷=()平方千米30000公顷=()平方千米

2.综合练习.

(1)8公顷=()平方米4平方千米=()公顷

30000平方米=()公顷9000000平方米=()平方千米

3400公顷=()平方千米

(2)在下面○里填上>、<或=.

3公顷○2900平方米200公顷○2平方千米

4平方千米○404公顷8000平方米○8公顷

3.课后练习.

(1)了解本区或本乡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千米.

(2)5平方千米=()公顷300公顷=()平方千米

4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

12000000平方米=()公顷=()平方千米

(3)3公顷○2900平方米200公顷○2平方千米

4平方千米○404公顷8000平方米○8公顷

板书设计:

土地面积单位——平方千米

计算土地的面积单位有:平方米,公顷,平方千米

四年级数学集合教案篇4

第一、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有助于计算教学。李老师很好地把握了学生学习的起点,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教学目标。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计算题中的一部分,因此具有计算题的普遍特征,学生较易掌握,但枯燥、乏味。如果只是一味地讲、练,学生的兴致会提不起来,学习就显得很被动。而王老师的情景创设比较成功。课一开始,就将学生的学习欲望激了起来。让学生在主动中探索,在快乐中求知。超市购物活动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由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要求。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更加亲近数学。而且真切地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真谛。然后运用学生最喜爱的闯关题和抽卡比大小游戏,不断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成为本课的特点。

第二、从知识与技能方面来看,李老师创设了现实超市购物情景,让学生主动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通过有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正确进行计算,并能用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而这样的教学是建立在旧知迁移的基础上的。而这种情境的创设,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中的数学”引入到“教材中的数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真正能为探究新知识服务。另外,教学完小数加减法后,老师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面对“列竖式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数位对齐就是小数点对齐,让学生在做中,说中发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学生在愉悦中学数学、用数学,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情感态度上来看,李老师开展了一连串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们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掌握新知,让学生在明白了算理,掌握了算法的基础上进行闯关游戏。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方法,总结收获,巩固新知。

四年级数学集合教案篇5

一、认识角

1、角的特征:一个顶点,两条边(直的)

2、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3、角的画法:

(1)定顶点。

(2)由这一点引一条直线。

(3)画另一条边(直角时,用直角边对准画好的一条边后,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线)

二、角的分类:

1、认识直角:直角的特点,

2、认识锐角和钝角: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

3、会用三角尺来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吧三角尺上直角的顶点与被比较角的顶点重叠在一起,再将三角尺上直角的一条边与被比角的一条边重合,最后比较三角尺上直角的另一条边与被比角的另一条边,线上为直角,内为锐角,外为钝角。

4、画直角、锐角和钝角。

四年级数学集合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经历量角器的形成过程,认识量角器。

2.会使用量角器正确测量角的度数。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量角的方法,能够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

教学难点:

1.灵活使用量角器。

2.能根据测量的情况,区分内、外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张练习纸,两种量角工具(单个小角和半圆量角工具),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两个角,角一和角二)课前纪翔和李毅画了两个角,让我帮忙比较大小,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帮他俩比较一下,哪一个角大?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度量”。<板书>角的度量

(此处更改为直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目的是更贴近生活,引出矛盾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

1.测量工具的选择

看到这四个字,你有什么问题?(用什么量?怎么量?……)咱们一个个的来解决,先看第一个问题“用什么量?”谁来猜猜看?(尺子……)这都是大家的猜想,究竟谁说的对呢?咱们一起想一下以前学过的有关测量的知识,能不能有所启发。(课件)线段的测量和面积的测量。大家想想看,用什么来测量角的大小呢?(用小线段的长度测量大线段的长度,用小正方形的面积来测量大图形的面积,应该用小角来测量大角。)

2.两种量角工具的选择

(1)用单个小角量角

用单个小角量一量练习纸一上的角一是几个小角?(先自己量,然后生演示操作,是两个小角。)那么角二是几个小角呢?试着量一量。(学生演示)这次需要四个小角,有没有比较简便快捷的方法,一下就能量出来呢?

(此处,更改为量取四个小角的角,比较麻烦,从而引出半圆量角工具。四个小角的目的让学生知道每个小角的顶点都聚在一个点上,就是半圆量角工具的中心,为后续角的度量打下基础。)

(2)连在一起的角

我们可以将这些小角连在一起,组成这样一个量角工具(出示半圆)。我们再用这第二种工具来量一量角2是多少个角?(4个小角)用第二种工具来量角3是多少个角?(3个半小角)

【设计意图:4个小角制造麻烦,促使改进量角工具为半圆量角工具,更为简单快捷。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每个小角的顶点都在半圆量角工具的中心;由3个半小角制造认识的冲突,促使学生思考改进量角工具的方法。】

3.改进量角工具

(1)同学们能不能想办法改动一下手中的量角工具,是我们的测量结果精确的用一个整数来表示呢?(课件)将每一小角再分成两个小角,数出一共有七个小角。

(2)给量角工具标上数字

如果每次都是一个一个的数,有什么感受?能不能想个办法,不用一个一个的数,一眼就能看出这是12呢?

开始的这条边上应该表上数字几?想想我们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时,都是从刻度几开始的?

(3)再测量一个角,但是还是不能用一个整数表示,怎么办呢?(课件)把每个小角平均分成十分,可以得到多少个更小的角?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数出7个、12个角,体会到一个个数比较麻烦,引发出进一步改进量角器的必要。】

4.简化量角工具

看看现在的量角工具有什么感受?简化量角工具,得到的工具和量角器几乎是一样的。

5.量角器上读角

(1)认识一度角

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叫做一度角。记作“1°”。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那两个一度角是几度角?三个一度角是几度角?

(2)认识几度角

①认识5度,145度角。②反方向读角,怎么能看出是50度的角?

(3)能不能想办法不用计算不用数,一眼就能看出是50度的角?

【设计意图:认识角的计量单位,感知1度角的大小,初步理解量角的方法。50度角同时引发读角过程中的矛盾冲突,引出外刻度。】

6.认识量角器各部分名称

量角器外圈数字叫外刻度,量角器内圈数字叫内刻度。量角器有两个0刻度线,分别对应着内外刻度。所有小角顶点聚集在一起的这个点就是量角器的中心。

同学们看我手中的大量器,和老师一起说说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称。

7.(1)读出下列各角的度数

开口向右70度角和开口向左60度角,开口向右用到量角器的内刻度,开口向左用到量角器的外刻度。

(2)在2号练习纸上画出下列各角(注意强调中心点、0刻度线、内外刻度线)90°,180°,120°,60°(强调内外刻度两种表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正确区分和使用内刻度和外刻度,在会读的基础上正确的画出各个角。】

(此处增加开口向右70度角和开口向左60度角,以及在纸上画角,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内外角,也为量角做好了准备。)

(3)拿出自己的量角器,试着量一量3号练习纸上角一的大小。(学生操作演示)强调注意中心点对齐,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对齐,看是内刻度还是外刻度并读出度数。

(4)量一量3号练习纸上其余各角的度数。

三、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年级数学集合教案篇7

认识毫升

教学内容:p.15~17

教学目标:

1、认识容量单位毫升,知道毫升是一个比较小的容量单位。

2、掌握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知道1升=1000毫升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准备量杯、滴管、量桶、水等。

教学过程:

一、了解预习情况:

通过预习,你知道我们这节课要学习什么?你知道了相关的哪些知识?

随学生回答板书:毫升

学生可能会知道:毫升可以用字母ml表示;1升=1000毫升;……

二、认识1毫升

1、取量筒,介绍:这个量筒最少的刻度是5毫升,现在我们要用它和这个滴管来找1毫升有多少滴,

2、用滴管向量筒里滴水,大家数一数,几滴大约是1毫升。

3、通过这个实验,你对毫升有了什么认识?

4、介绍生活中量毫升的容器:有时我们生病了,要喝一些药水,(取一药水瓶)读:成人每次喝15~20毫升。问:我没有量杯,那怎么才能找到这15~20毫升药水呢?

取生活中最常见的勺子,舀满1勺水,倒入量筒,测得大约是10毫升

指出:这勺子是我们每天都要用的东西,现在你会利用它找适量的药水了么?

三、完成想想做做1、2:

1、下面的容器里各有多少毫升药水?

指出:饮料我们可以多喝点少喝点,但在医学上却不能有一点点的马虎,所以在用药的时候都要严格按照规定。下面这些是常见的一些规格,分别说说是多少毫升?

2、老师用量筒量出一个50毫升,然后倒入一个常见的一次性透明的杯子里,让学生感受一下其高度,然后再让学生想象如果倒入题中的这几个容器中,水面高度各可能是什么情况?

回家练习:用刚才认识的勺子(10毫升),舀50毫升水,分别倒入这几个容器里,看看水面各在哪里?

四、升和毫升的进率

1.出示500毫升的量杯,请同学们观察量杯上的刻度,指一指,100毫升,150毫升,250毫升,400毫升和500毫升各在什么地方。

2.把1升水倒入量杯中,看看可以倒几杯。(两杯)

3.问:1升等于多少毫升。

4.指名学生回答,板书(1升=1000毫升)说明升与毫升的进率是1000。

5.练习:2000毫升=()升4000毫升=()升

9升=()毫升10升=()毫升

五、完成想想做做3、4、5:

1、说说下面每种饮料分别需要多少瓶才正好是1升:

请学生完整的列出解答算式。在交流第一个的时候指名说说列式理由。

2、倒出100ml饮料,数一数你要多少口才能把它喝完。再算一算,喝一口大约有多少毫升?

先交流:做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喝?然后多请几个学生自然地喝这100ml水。算一算。

3.完成想想做做4

(1)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

四.你知道吗?

学生自由阅读后交流感想。

课后小记:“1毫升概念的确立”,让学生观察1毫升在量器、瓶盖中的情况、用滴管装,使每个学生都清楚地看到了1毫升的多少,学生感兴趣。认识一把普通勺子容量约10毫升,可以帮助学生更容易地在生活中寻找、认识毫升,是一个非常好的学具。

授后小记:

前两课时给我的感受就是,教学容量单位应该以动手操作及实物演示为主要的教学及学习方式,因此,在课前我利用学生群体收集了大量练习中出现的容器实物,在课上展示给所有学生看,学生通过观察,切实地感受到了“1毫升”是一个很小的容量单位及各种小容量容器的实际大小。

四年级数学集合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线。

2、会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教学重、难点]

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小棒、三角尺、直尺

[教学过程]

一、平移

平移铅笔:让学生动手用铅笔在方格纸上移一移,并说一说移的前后铅笔的位置关系。说明铅笔平移前后的线条是互相平行的。

二、平行

1、移一移:

第1题:这幅图中有许多组平行线,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时,先让学生用小棒移一移,然后说一说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

第2题:本题平移后线段之间的平行关系是比较复杂的,特别是寻找一些斜线之间的平行关系学生可能更困难一些。可先安排一些简单图形如:菱形、直角三角形等,让学生说说这些图形在平移前后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

2、折一折

通过折一折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行线的特征。活动中让学生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就互相平行的折痕进行讨论;然后可以鼓励学生讨论如何说明两条折痕是互相平行的。

3、说一说

在生活中,每天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平行线。根据书中给出的图片,想一想日常生活中还看到了哪些平行线,与同学交流。

三、画平行线

教学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方法。

四、实践活动

从长方体和正方体中找平行线。

四年级数学集合教案篇9

学习内容:

P61页例5

学习目标:

通过合作探究,总结出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学习重难点:

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一、【知识链接】

1、小数的性质是什么?

2、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

3、比较下列每组数的大小。

0.54○0.540

2.8○2.80

03.26○32.6

6.19○61.9

小结:一个小数在它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没有变,是因为没有移动小数点的位置;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了,小数的大小也发生了变化。

二、【自主学习】

自学课本第61页例5,回答问题:

①0.009米=()毫米

②0.09米=()毫米

③0.9米=()毫米

④9米=()毫米

三、【合作探究】

1、从上往下观察,从0.009米变成0.09米,小数点向移动了位,即长度由毫米变成了毫米,长度到原数的倍。因此,小数点向移动一位,小数就到原数的倍。同理,比较①和③,小数点向移动了位,即长度由毫米变成了毫米,长度到原数的倍。比较①和④,小数点向移动了位,即长度由毫米变成了毫米,长度到原数的倍。

从下往上观察,小数点的位置依次向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这个数就到原数的___。

2、练习:4.5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是(),向右移动两位是()

0.305的小数点向右移动()是3.05,向左移动()是0.0305,向()移动()是305,向()移动()是30.5。

3、小结:小数点移动要牢记:右移,左移。移动一(二、三……)位是扩大(或缩小)10(100、1000……)倍,位数不够用补位。

四、【拓展延伸】

原数扩大还是缩小由什么决定?移动的位数决定什么?

五、【课堂小结】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这个数就到原数的__。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这个数就到原数的__。

六、【课堂检测】

1、填空

(1)把6.2扩大()倍是62。

(2)把59缩小到它的()是0.59。

(3)0.28去掉小数点得(),原数扩大了()倍。

(4)73.21变为0.7321,原数就()。

2、判断

(1)、0.8的小数点向右移三位,原来的数就缩小到了它的1/1000()

(2)、3.69扩大1000倍是36.9。()

(3)、把一个数缩小到它的1/10,就要把这个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

四年级数学集合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实例,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掌握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创设情景,帮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实际、用于实际的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概念及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并能运用三边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难点

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应用三边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本节课件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回顾与思考、情境引入、三角形的概念、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练习应用、课堂小结、探究拓展思考、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 回顾与思考

1、如何表示线段、射线和直线?

2、如何表示一个角?

第二环节 情境引入

活动内容:让学生收集生活中有关三角形的图片,课上让学生举例,并观察图片.

活动目的:让学生能从生活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感受到我们生活在几何图形的世界之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乐于探索研究的学习品质,从而更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三环节 三角形概念的讲解

(1)你能从中找出四个不同的三角形吗?

(2)与你的同伴交流各自找到的三角形.

(3)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通过上题的分析引出三角形的概念、三角形的表示方法及三角形的边角的表示方法.并出两道习题加以练习,从练习中归纳出三角形的三要素和注意事项.

第四环节 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

四年级数学集合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理解相交与垂直的基本概念,掌握互相垂直、垂足、垂线等内容,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段最短的知识要点,掌握作垂线的基本技能。

2、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领悟相交与垂直的内涵,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抽象概念。让学生感知、实践作垂线的方法。

3、通过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感知数学的趣味性,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建立抽象的互相垂直的概念,让学生掌握作垂线的技能。

一、导入

老师拍摄了一些漂亮的照片,大家想看吗?这些直线都有一个特点,它们都(相交)。

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相交的线,相交的两条直线会组成角,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与相交有关。

二、新授

1、两根小棒相交可以得出角,大家想动手玩玩吗?(要求)同桌合作摆小棒,摆好后把两根小棒相交得出的角在中画出来。

2观察一下这些直线,相交后线与线之间形成了(角)有(锐角、钝角)还有(直角)你有什么方法证明自己摆的角是直角吗?

(生:用量角器量一量、用三角板上的直角量一量、用30度和60度角拼、用书的角去比……)。(课件示范用三角尺直角去量)

这三组直线都相交成什么角?(板书:成直角)它是由几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板书:两条直线相交)

3.揭示概念

像这样,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判断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关键是看什么?(相交成直角)

4.质疑:对于互相垂直你们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的吗?“互相”是什么意思?

师举高一根小棒,能不能说这根小棒垂直?(不能)必须有另一根小棒与它垂直。

我们以图①为例,为了区别它们,在直线上取一点。我们不能说线段OA是垂直的。

应该是OA垂直于OB,还可以说OB也垂直于OA。记作:OA⊥OB

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都有一个交点,叫做垂足。

两条直线相互垂直时,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4、进一步认识概念

(1)让学生举出见过的物品中哪两条边是互相垂直的。

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

(2)判断并指出下列图形哪几个图的哪两条直线是相互垂直的?为什么?

学生判断,并说出理由。

(3)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折一折,使两条折痕相互垂直。

学生试折,再汇报。(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折。)

3、变换形式,强化概念

(1)说一说正方体的哪几条边是相互垂直的。

(2)我说你摆:课本21面练一练第1题。

(3)看一看:课本21面练一练第2题。

三、应用------画垂线。

1、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

(先画一条直线,再用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和直线对齐重合,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另一条直线。)

2、过直线上一点作垂线。

将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平移三角尺使已知点A与三角尺的另一条边也重合,沿三角尺的另一条边(过A点)画一条直线,这条直线就与已知直线垂直。

3、过直线外一点作垂线。

方法同2,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

4、实践感知: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段最短。

四、解决问题

让学生应用所学的内容,解决上课引入的问题,用正确的方法找到小明到公路边的最短路线。

四年级数学集合教案篇12

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61—63页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一组数的比较,观察各数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发现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并应用这一规律计算有关的乘、除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观察、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知识迁移和推理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应探索及掌握。

难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理解及灵活应用。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挂图(小数点移动)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1)把5米分别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米?(2)把5000厘米分别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厘米?

2、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0.004 0.4 0.04

(二)导入新课

1.师:[出示小黑板]下面是四年级三位同学的身高纪录。请大家看一看,这些数据对不对?

(小明14.5米,小红1.38米,小李0.14米)

2.师:你们笑什么呀?

生:小明的身高不对。14.5米太高了。

生:[用手比]小李0.14米也不对,0.14米只有这么高

师:两个错的数据错在哪里?小数点写错了位置。

师:是啊,在小数点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不改变小数的大小,但是小数点的位置移动直接引起小数的大小发生变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小数点移动的知识。[板书课题:小数点移动]

(三)探究规律

1、出示情景

出示(例5教学挂图):教师便叙述边板书0.009米---0.9米—0.9米---9米{同学们都看过西游记吧,齐天大圣孙悟空的“金箍棒”平时放在耳朵里,长只有0.009米,遇到妖怪的时候,才亮出来,由小变大,0.009米、0.09米、0.9米、9米、90 米……

师:观察这组数和金箍棒的变化,你有什么发现?(从上往下观察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吗?从下往上观察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小结:看来小数点向后移动,原来的数就扩大;小数点向左移动,原来的数就缩小。

板书:右移扩 左移缩

2、合作探究

(1)提问:从上往下观察它们都是把小数点向右移动,却得到了三个不同的数,对吗?看来小数点移动的位数不一样,原数大小的变化也就不一样。数的大小的变化既与小数点移动的方向有关,还与小数点移动位数的多少有关。

(2)合作探究:

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来继续深入研究。各组有这样一张表格和一张小数数位表,请你们小组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法进行研究。先吧空白处填写完整,再观察小数点移动的位数与原来小数的大小变化。小数点可以向左移动,也可以向右移动。

方法1:表格

  小数点移动的位数

  ( )米=( )毫米

  小数的大小变化

  从( )往( )观察  小数点向( )移动

  移动( )位

  ( )米=( )毫米

  移动( )位

  ( )米=( )毫米

  移动( )位

  ( )米=( )毫米

方法2:(学具中的数位表)

(3)交流汇报

谁来说一说,你们是选择哪种方法研究的? 你们发现了什么?

能概括地说一说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吗?

[指名学生对照板书说明小数向右移动引起小数扩大的规律]

悟空打完妖怪,金箍棒要放回去了,谁来说一说这个时候金箍棒怎么变的?(从下到上观察)

(四)实际应用

1.明确数的变化的方法

我们大家研究得出这个规律有什么作用呢?

1.如果要吧一个小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可以怎么办?

如果要缩小为1/10、1/100、1/1000……呢?

2.集体交流

根据小数点移动的变化规律,如果要吧一个数扩大到它的10倍、100倍、1000倍,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就行了。要把一个数缩小到它的1/10、1/100、1/1000,只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3.强化去0、添0的问题

出示例6、7 把0.01扩大到它的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

把1缩小到它的1/10、1/100、1/1000,各是多少?

遇到位数不够怎么解决?

小数点向左移动时,如果整数数位不够则要在数的左边用“0”补足。

整百、整千的数,小数点向左移动后,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

4.填空: 把2.3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 )到原数( )倍。

把0.375扩大到原数100倍,小数点向( )移动( )位。

把0.73的小数点向( )移动( )位,就缩小到原数的1/1000。

把30的小数点向( )移动( )位,原数变成0.003。

5. 把1.8改写成下面各数,它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0.018 180 0.0018 1.80

(五)总结本节知识,畅谈收获。

附:板书设计

小数点移动

0.009米→0.09米→0.9米→9米

0.009米=9毫米

0.09米=90毫米

0.9米=900毫米

9米=9000毫米

四年级数学集合教案篇13

一、教材内容分析

1.第95~97页例1、2

2.计算方法。

3.退位减法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的方法。

2、培养计算能力。

3、培养细心检查的好习惯。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说明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三个方面的学习准备(学习起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要注意结合特定的情境,切忌空泛。

说明教师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比如说是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或是通过预测题目的编制使用等。

一般应包括学生的年级段、年龄特征、已有的基础、兴趣、思维能力、学习习惯等。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说明本课题设计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实施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一是为支持教师教的资源;二是支持学生学习的资源,包括学习的环境、多媒体教学资源、特定的参考资料、参考网址、及其他需要特别说明的传统媒体。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复习引入

2、准备题:先计算,再说说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3、引入:小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是把两个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今天学习小数加法。

754+382620__-493

由本单元主题图创设的情境引入小数加减法的学习。

二、教授新课

1、创设情景:20__年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中,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中,中国的劳丽诗和李婷夺得冠军。

2、劳丽诗和李婷是如何夺得冠军的呢,现在我们就把当时的情景回放一下。

通过这个表,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现在你又得到了什么信息?

3、小组尝试总结:小数加减法需要注意什么?

注意:上面数据中并没有去掉0是为了统计分数的时候能够方便比较。

生活中还有的时候也不需要把0去掉,谁能举例?(价签上)

4、小结: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得数里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小组合作:

(1)根据上面表格中的信息,你了解到了什么?

(2)你是怎样知道的,说说你的方法。

(3)你为什么这么计算,说说具体的计算过程。

汇报:重点是计算过程

以故事形式动态呈现小数加减法。

与以往教材编写加减法的顺序不同,本例题是先学减法,再学加法,是以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来编排的。由于要知道“第一轮动作后,中国队领先多少分?”所以本例先安排小数减法的学习。接着,要知道“中国队两轮的总成绩是多少?”所以再学习小数加法。这样安排,合乎情理,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计算的兴趣。

三、复习巩固:

四、复习巩固:

1、口算下面各题:

0.7+0.94.7-0.50.56-0.451.2+0.81-0.4

0.39+0.157.7+0.63.6-0.84.8-31.7-0.3

2、算一算:

10.52+3.4815.24-3.849.9+10.11100-0.27

3、培红小学师生自己粉刷墙壁,节约了1118.32元;自己修桌椅,又节约了120.8元。一共节约了多少元?

4、一箱钉子,连箱共重52.5千克,箱重2.5千克,钉子净重多少千克?

五、总结: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要注意什么?

报:

(1)小数点对齐

(2)数位对齐

(3)得数的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法

小数加减法的方法: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得数里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七、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不必面面俱到:

1.反思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内容、教学理论、学习方法的认知变化。

2.反思教学设计的落实情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等,避免空谈出现的问题而不思考出现的原因,也不思考解决方案。

3.对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尤其是对以前教学方式进行的改进,通过设计教学反馈,实际的改进效果如何。

4.如果让你重新上这节课,你会怎样上?有什么新想法吗?或当时听课的老师或者专家对你这节课有什么评价?对你有什么启发?

四年级数学集合教案篇1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自然数,知道自然数可以分为奇数和偶数。了解自然数的规律以及奇数和偶数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数一数,看一看,议一议,说一说等活动,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概括能力以及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经历发现数学规律的形成过程,体验成功的感受。

教学准备:

七彩泡泡一瓶,幻灯片(电影院图片、练习题),小试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礼物,大家看是什么? 教师出示七彩泡泡。

请一名学生来吹泡泡。其他同学注意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 生开始吹泡泡。

吹了一会儿,师喊停。

问: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

有的学生说一共12个泡泡,有的说10个,还有的说13个……

师:这样吧,让这位同学重新吹一下,我们大家一起大声的数出来。

一生吹泡泡,其他人数:1、2、3、4、5、6、7、8、9、10、11、12、13、14、…… 师板书。

师写到20多的时候停了下来。

说:我太累了,什么时候能数完?

生:数到10000。

师:数到一万还能接着数吗?

生:能。10001,10002…

生:永远也数不完。

师:永远也数不完我应该用什么号结束?

生:省略号,代表还有无数个数。

师拿起七彩泡泡说:我也会吹。结果一个也没吹出来。这应该用几表示?

生:0. 师板书。

二、探索建模

探索自然数的规律。

师揭示:像0、1、2、3、4、5、6、7、8、9、10、11、12、13……这样数出来的数我们把它们叫做自然数。

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自然数。自然数除了可以这样一个一个写出来,还可用直线上的点来表示。

师在黑板上画数轴表示。

接下来我们一起研究研究自然数有哪些特点?

学生讨论。全班汇报。

师在学生汇报时注意帮学生完善语言,适时引导。

引导学生明确(幻灯片出示):

⑴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的自然数。

⑵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⑶相邻的两个自然数相差1.

3、再次体验。

⑴小游戏数一数。老师说一个数,学生接着数。

⑵幻灯片出示数轴,学生填空。

⑶(幻灯片出示)选一选哪些是自然数,哪些不是。

4、找一找生活中的自然数。

学生自由发言。如日历,电话号,车牌号书页…

5、探索奇数和偶数的规律。

师:自然数在生活中处处可见,请看老师找到的图片。(幻灯片出示电影院的座位号)

同学们读一读,师板书。

1、 3、 5、 7、 9 11、13、15、17、19 21、23、25、27、29…… 这些数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单数。

师:对,我们把生活中的单数叫做奇数。 奇数有哪些特点? 学生讨论,汇报。

最后(幻灯片出示)师总结这都是刚才大家自己总结的:

⑴最小的奇数是1,没有的奇数。

⑵奇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⑶相邻的两个奇数相差2.

⑷奇数的个位分别是1、3、5、7、9. 同样的方法认识偶数。

放手让学生自己总结偶数的规律。

6、小游戏。

抢答:快速判断老师说的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100045、2000140、3000019…

说一说怎样快速判断。

生:就是看个位。个位是1、3、5、7、9的数是奇数。个位是0、2、4、6、8的数偶数。

三、应用实践

小试卷

1、选择自然数,奇数,偶数,填到合适的圈内。

2、填数轴。

3、填数列。 全班订正同桌互判。

全课小结。

四年级数学集合教案篇15

教学内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自己提高熟练程度。

2、使学生在计算时遇到连续进位问题时会正确计算。

3、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类比、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0年广州亚运会取得圆满成功。广州市在比赛前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咱们一块儿去了解一下关于修建高速公路方面的`信息。

(多媒体出示)为迎亚运,广州市修建了高速公路。一期工程历时14个月,平均每月修路86米;二期工程历时15个月,平均每个月修建213米;三期工程历时12个月,平均每个月修建260米。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交流,师选择性板书:

一期工程全长多少米?

二期工程全长多少米?

三期工程全长多少米?

师:一期工程全长多少米?请同学们做在练习本上。比比谁做得又对又快。学生交流算法。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探究新知:因数中没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解决问题:二期工程全长多少米?

1、生列算式,师板书:213×15

2、揭示课题:

师:这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学生试做,抽一生板演。

做完小组内交流做法。

3、集体交流。(出示错误做法。)

1)展台展示,学生错误原因。

重点交流: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数去乘第一个因数的个位数时,积的末位应该写在哪一位上,说明理由。

(2)黑板板演的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师根据学生的说法板书:213×5的积,213×10的积。

4、小练习:456×19208×37

(二)探究新知:因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解决问题:三期工程全长多少米?

1、生试做。

2、师巡视,展台展示不同做法。

260260

×12×12

重点讨论:为什么积的末尾要加上0?(强调简便结果是384个10)

3)算法最优化:哪种做法更简便?

3、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

出示320×30,会做吗?

学生试做。

展示交流多种算法。

4、:在计算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时应注意什么?

计算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可以先用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乘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几个0。

三、巩固拓展

1、第55页第1题

2、第57页第8题生自己在书上改正后指名说说错误之处及错误原因。

四、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说说计算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四年级数学集合教案篇16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三角形边的关系”。

教材分析:

《三角形边的关系》是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四课内容,是小学 “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新增添的内容,是在线段、角、顶点、三角形分类等三角形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的延伸。为今后学习三角形面积和应用提供了重要条件。

学生分析:

从接触三角形以来,都是针对已成立的三角形进行学习和研究的,从未涉及到:“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的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一陌生领域。在生活实际中缺乏鲜活实例和经验,固而学生在学习该段内容时,会有与生活实践相割裂的感觉。学生对较抽象的问题无法明白其含义。所以这段知识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有相当的难度,学生不够自信,没有勇气参与,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不足,无法完全独立的进行探究活动。需要老师以学生体验过程为主,以感知探索的方法为重,给予指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发现并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能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归纳、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分析数据,体验探索和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及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探索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对数学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树立自己探索真理的勇气和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最近几天咱们一直在围绕哪种图形进行学习?

(生:三角形)。

师:什么是三角形?

(生: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平面图行就是三角形。)

师: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是三角形的什么?

(生:边。)

2、解释课题

今天咱们就来共同研究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奥秘。

二、探究活动

1、用4组不同长度的小棒围三角形,初步感受能否摆成三角形与小棒的长度有关。

①师:刚才咱们说了“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平面图行就是三角形”,那么如果用小棒代替线段来围三角形,得用几根小棒?

师:是不是只要给你3根小棒你就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师:怎么验证咱们说得对不对呢?

(生:实际动手摆一摆、围一围。)

师:那好,课前咱们都准备了几组长度不同的小棒,接下来咱们就来摆一摆。在动手之前咱们先来一起看一看“活动要求”。

②课件出示“活动要求”。

学生自读活动要求,师:清楚活动要求了吗?开始吧!。

③学生动手摆一摆并完成活动记录表。

④汇报活动结果。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是不是只要是3根小棒就一定能摆成三角形?(生:不一定。)

师:在刚才的4组小棒中,那几组能摆成三角形?哪几组摆不成三角形?你觉得能否摆成三角形跟小棒的什么有关?(生:小棒的长度。)

2、进一步探究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

①课件分别演示4组小棒摆三角形的过程。

②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

出示第3组小棒(2,3,6)。

师:这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吗?最后会出现什么情况?(2厘米和3厘米的两个短小棒与6厘米的小棒重合并且没能首尾相接。)

师:为什么这3根小棒摆不成三角形?(生:小棒太短了。)

师:为什么太短了?(生:2厘米加3厘米都不到6厘米,有缺口,接不上。)

师板书:2+3<6

师:这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吗?(1,2,5 2,2,8)

师:咱们来观察一下这几组小棒之间的关系,什么情况下的3根小棒摆不成三角形?

归纳: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

③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等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

师:既然你们觉得小棒太短了围不成三角形,那我现在把2厘米的小棒延长1厘米,这时就成了第4组小棒(3,3,6)的长度,你们刚才摆成三角形了吗?

课件演示。

师:出现了什么情况?(3厘米和3厘米的两个短小棒与6厘米的小棒刚好重合。)

板书:3+3=6

师:那么3,5,8这3根小棒能摆成吗?5,6,11呢?

师:那么怎样的3根小棒也摆不成三角形呢?

归纳: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等于长小棒时也摆不成三角形。

④小结

师:咱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摆不成三角形的两种情况?

生: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或等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

⑤探究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

师:现在咱们知道了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或等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那大家能不能大胆猜测一下,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

生: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大于长小棒时能摆成三角形。

师:是这样吗?咱们再来看看能摆成三角形的那两组小棒的长度,算一算是否验证了咱们的猜想。

学生算一算验证猜测。

师:那么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

归纳: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大于长小棒时能摆成三角形。

3、进一步探究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

①师:这是咱们摆成三角形的那2组小棒。当我们用小棒摆成三角形后,小棒相当于三角形的什么?(生:三角形的边。)

②师:请你算一算,比一比。

学生同桌两人交流。

个别学生汇报计算结果。

③师:那么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

④归纳总结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板书)

师:这就是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刚才咱们是从这两个三角形发现的这个结论。现在咱们利用课前画的任意三角形来算一算,看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都具备这样的规律。

(学生计算验证)

三、随堂练习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但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下面陈老师准备了一些习题,敢不敢试一试?

1、淘气从家到学校有两条路可以走。从下图中你能看出那条路近吗?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说说你的理由。

《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设计

2、完成“练一练”1-3

四、布置作业

练一练。4

五、全课小结

四年级数学集合教案篇1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知道1公顷有多大,1公顷与平方米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与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1公顷有多大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平方米与公顷之间的换算.

教具准备:

标杆与绳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什么叫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2.什么是1平方米?什么是1平方分米?什么是1平方厘米?(边长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米;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3.1平方米=()平方分米

3平方米5平方分米=()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15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二、学习新课.

1.谈话引入

计算一般物体的面积有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今天我们要学习计算土地的面积单位———公顷.(板书课题:土地面积单位———公顷)

2.公顷的认识.

(1)教师谈话:计算土地的面积有平方米和公顷.1平方米有多大,大家都知道了,边长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米.那么1公顷有多大呢?咱们去实际测量一下.

(2)实际测量.

带领学生到操场,先量出边长1米的正方形土地,用标杆和绳子围起来,说明这么大的土地是1平方米.

再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用标杆和绳子围起来,提问学生这块土地有多少平方米?让学生在这块土地四周看一看,这么大是100平方米.然后教师说明100个100平方米这么大的土地是1公顷,让学生闭眼想一想1公顷有多大.

(3)公顷与平方米之间的关系.

回到教室,教师提问,唤起学生的想象

①刚才在操场第一次围出的正方形有多大?它们的边长是多少?

②第二次围出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面积有多大?(教师板书:100平方米)

③1公顷有几个这样的正方形土地?(100个)

④1公顷有多少平方米?你是怎样推想出来的?(100×100=10000)

教师板书:1公顷=10000平方米.

教师说明:教室的面积一般有50平方米,200个教室面积大约是1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那么2公顷等于多少平方米?

30000平方米=()公顷.

(4)练一练.

4公顷=()平方米50000平方米=()公顷

3.教学例题.

(1)教师说明:丈量土地时,一般用米做长度单位来丈量,算出面积是多少平方米之后,再换算成公顷.

(2)出示例题:一个长方形果园,长250米,宽120米,这个果园有多少公顷?

提问

①长方形面积怎样求?

②怎样由平方米换算成公顷?

由学生列式计算.

(3)练一练.

一块边长是400米的正方形麦地,有多少公顷?

全体学生在本上做,由一名学生在投影片上做.订正时,提问学生怎样想的?已知正方形边长,可以求出什么?怎样换算成公顷?

三、巩固反馈.

1.课内练习.

(1)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的广场,面积约40公顷,约合()平方米.

(2)北京故宫是世界上的宫殿,占地面积720000平方米,合()公顷.

2.课后练习.

(1)量学校操场的长和宽,计算它的面积,看够不够1公顷.

(2)7公顷=()平方米60000平方米=()公顷

(3)一个飞机场新建一条跑道,长250米,宽80米.占地多少公顷?

板书设计:

土地面积单位——公顷

例.一个长方形果园,长250米,宽120米,这个果园有多少公顷?

250×120=30000(平方米)

30000平方米=3公顷

答:这个果园有3公顷.

土地面积单位有:平方米、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

四年级数学集合教案篇18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

1.口算.

0.3+0.4=   0.2+0.6=   1.4+1.5=   0.33+1.25=   0.9- 0.5=

4.8+2.2=   3.5-2.1=   5.5+4=   19.5-0.5=   7.2+1.6=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对答案。

2.竖式板算:(每组叫一名同学上黑板算,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计算)

4.89-2.64   3.61+1.37   7.75-6.35   2.82+3.17

点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强调: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或减起。)

3、揭示: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的小数减法.

二、目标实施

1、创设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为了促进你们健康成长,每学期我们都进行体检,其中有一项是量体重。你知道你的体重是多少吗?今天希望小学的孩子们也在量体重,想不想去看一看?

2、出示情境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指名汇报:(笑笑体重38千克、淘气体重45.2千克、丁丁体重33.4千克。)教师板书

3、根据情境图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1、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2、淘气比笑笑重多少千克? 3、丁丁比笑笑轻多少千克? 4、丁丁比淘气轻多少千克? 5、笑笑比淘气轻多少千克? 6、笑笑比丁丁重多少千克?7、淘气和丁丁一贯共重多少千克?。。。)

下面我们试着解决两个问题好吗?

4、课件出示: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指名列式:45.2-33.4= 为什么这样列式?

(1) 自主尝试计算:

(2) 交流汇报:

启发学生思考:根据45.2-33.4这个算式,想:计算小数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3)交流后师生共同小结

计算小数减法时,小数点要对齐即相同数位要对齐;十分位不够减要从个位退1作10,在十分位上加10再减.

(4)计算:23.5-16.8

(5)讨论归纳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低位减起;③十分位不够减向个位借1,然后再减.

5. 课件出示:丁丁比笑笑轻多少千克?

(1)自主列式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2)独立尝试计算

(3)小组内交流

(4)汇报:

(5)点拨:把38写成38.0你知道是根据什么吗?(这是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即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6、课件出示: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就是小数的基本性质。 练习说一说。

7、尝试做:

1.25+6.05=   78.3-6.9=

(1)观察第一题的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在小数的末尾添有0。)

我们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计算结果如果在小数的末尾有0可以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把0去掉,小数的大小不变。)

(2)强调:哪一位不够减要从本位退1作10,在前一位加10再减.

8、小结:今天通过量体重我们学习了什么?(小数加减法的进位加、退位减)

讨论交流:计算这样的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总结:(1)小数加、减法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或减起;

(2)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不够减就要向前一位借1;

(3)确定好小数点的位置.

69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