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小学教案 > 数学教案 > 六年级 >

六年级数学教案的内容

时间: 新华 六年级

教案的内容应该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展开,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需要讲解的知识点。下面小编给大家提供一些六年级数学教案的内容参考,希望对大家写六年级数学教案的内容有帮助。

六年级数学教案的内容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填空

已知六年级1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3∶2。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2、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3、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4、全班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5、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6、全班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全班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二)口答应用题

六年级(1)班和二年级(1)班共同承担了面积为100平方米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平均每个班的保洁区是多少平方米?

1、学生口答:1002=50(平方米)。

2、教师提问

这是一道分配问题,分谁?(100平方米)怎么分?(平均分)

六年级学生和二年级学生承担同样多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合理吗?

这样分还是平均分吗?

3、谈话引入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分配问题都不是平均分配,那么,你们想知道还可以按照什么分配吗?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分配问题。(板书:分配)

二、讲授新课

(一)把复习题2增加条件如果按3∶2分配,两个班的保洁区各是多少平方米?

(二)教师提问

1、分谁?(100平方米)

2、怎么分?(按3∶2分)

3、求的是什么?(两个班的保洁区各是多少平方米?)

六年级数学教案的内容篇2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探究情境,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一步应用题。

2、在观察、猜想、尝试练习、交流反馈等活动中,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3、创设开放、民主、有趣的自主探究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题中的单位“1”和问题的关系。

教学难点:抓住知识关键,正确、灵活判断单位“1”。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先说下列各算式表示的意义,再口算出得数。

2、列式计算。

(1)20的是多少?(2)6的是多少?

3、学生得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

二、新知探究

(一)课件出示自学目标

1、通过学习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解

题方法并会分析数量关系。

2、知道解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3、知道如何找单位“1”。

(二)、教学例1

1、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正确理解关键句“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

(2)、结合线段图理解题意,找到解题思路。

(3)、如何来理解单位“1”?(小组讨论,理解这句话是把“我们人均耕地面积”与“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相比较,其中“世界人均耕地面积”是表示单位“1”的量,知道世界人均耕地面积为2500平方米,求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就是求2500的是多少)

(4)、在分析题意的基础上,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学生根据提示自学

全班交流汇报:

2500×=1000(平方米)

3、结合计算结果,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进行国情教育。

4、巩固练习:“做一做”,让学生画线段图表示题意,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依据是什么?然后独立解答。

三、当堂测评

练习四第2题、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点,照顾差生。

小组内订正后

四、课堂总结

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解题步骤是什么?(找出关键句、确定单位“1”,画出线段图帮助理解题意,最后再列式解答)

设计意图:

本堂课是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教学中,我紧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进行复习,并事先复习如“20的是多少?”的文字题,为解决与此相似的应用题做好准备。

由于本节课是分数应用题学习的初始,因而教学中,我除了帮助学生分析、理解题意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教给学生分析、解答分数应用题的方法,特别是在如何找单位“1”这个关键点上,更是花了较多的时间,但我认为这是十分必要的。

六年级数学教案的内容篇3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根据这一理念,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突出两点,一是让学生主动经历数学结论的猜想动手操作,实践验证以及表述的过程;二是对学生放手,还学生自主的空间,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贯穿课堂的始终。

二、教材及学情分析:

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并初步认识了圆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是学生初步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的开始,又是后面学习“圆的面积”以及今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的基础。学情分析:学生虽然有计算直线图形周长的基础,但第一次接触曲线图形,概念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推导圆周长的计算方法、理解圆周率的含义会有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目标、重点及难点:

1、知识和技能:

使学生直观认识圆的周长,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并能正确灵活应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组织学生观察和实验等活动,引导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归纳、概括”的学习过程,认识圆周率。

(2)经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发现、探索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抽象、概括,以及发现规律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

(1)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发现,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体验探究问题的乐趣;

(2)结合圆周率的介绍,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科学精神的教育。

(3)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增强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利用实验的手段,通过测量、计算、猜测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验证猜测等过程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对圆周率的认识。

教学准备:

⒈圆形物体实物,。

⒉每个学生准备三个大小不同的圆片,一根线,一把直尺。

四、教法:

1、自主探究法。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寻求测量圆周长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

2、合作交流法。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通过学生的团结协作,自主探索,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五、主要教学环节与设计:

通过以下环节教学本课: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三、实践应用,解决问题四、畅谈收获,课外延伸

六、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师:

哪些同学会骑自行车?在骑车时,车轮向前滚动一周,行驶了多长的路程?怎样计算?(出示车轮向前滚动的录像。)

生:求行驶多长的路程就是求圆形的周长。

师:今天就来学习怎样计算圆的周长。

此环节的设计目的:从学生熟悉的自行车入手,让学生感知求车轮滚动一周就是求圆的周长,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第二个环节: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直观感知什么圆的周长通过以下活动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圆的周长。

1、请你指出老师手中圆形物体的周长。准备一些实物有硬币、茶杯垫,让学生用手在圆周上滑摸等方式认识并理解圆的周长。

2、分析比较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周长各有什么不同?

3、指一指、描一描自己手中圆片的周长。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摸一摸后,初步感知圆的周长就是圆一周的长度。更增强了对圆周长的感性认识,并形象理解圆周长的意义。

(二)探究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圆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这一内容,我安排了三个环节:

1、揭示矛盾,产生探索新知欲望。请同学们结合我们手里的圆想一想,有没有办法来测量它们的周长?

预设的几种情况:

(1)“滚动”——把实物圆沿直尺滚动一周;

(2)“缠绕”——用绳子缠绕实物圆一周并拉直;

(3)“折叠”——把圆形纸片对折几次,再进行测量和计算;

小结:以上的几种方法都是要“化曲为直”。

出示地球图片。

如果要计算地球赤道一周的长度,用刚才的绕线法、滚动法显然都无法测量怎么办?我们需要探讨求圆周长的一般方法。

设计意图: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明白“缠绕”、“滚动”的方法是有局限性的,引发其探索“计算公式”的积极性、必要性,为深入研究圆周长的计算问题作好了“心理”铺垫。这样的矛盾,反而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操作实验,探究圆周长计算方法在这一内容中,探究圆周率,理解圆周率是本课的难点,因此我设计让学生分小组合作,通过“猜想——实验验证——归纳概括得到结论”来完成。

(1)猜想,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重点解决“周长与什么有关”的问题。

师:圆的周长与它的什么有关呢?

生: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关。圆直径长,周长就大;直径短,圆周长就小。

(2)实验验证,目的是让学生发现周长与直径之间固定的倍数关系,重点解决“周长与直径有怎样的实质关系”的问题。

师:我们知道正方形周长是边长的4倍,那么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几倍呢?我们能不能像求正方形周长那样找到求圆周长的一般方法呢?

请同学们分组做个小实验,请利用手中的学具,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记录在表格中。请你按照“我们组利用什么方法——过程怎样——结果如何”的顺序汇报实验过程

小组汇报:

生:我们测量的第一个圆直径是10厘米,周长是31厘米,周长是直径的3.1倍。第二个圆直径是2厘米,周长是6.5厘米,周长是直径的3.25倍。第三个圆直径是5.5厘米,周长是16.5厘米,周长是直径的3倍。

师:通过计算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每个圆的周长,都是它的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些。

追问: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圆周长与它直径都有这种关系呢?

最后师生共同概括出:任何一个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些。

师:由于测量时存在误差,导致结果不太一样,这很正常。你们的研究结果已经很接近数学家的结果了。谁知道我们把这个3倍多一些的数叫做什么?

生:圆周率。

师:你对圆周率还有哪些了解?

这个3倍多一些的数经过数学家周密计算发现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我们把这个倍数叫做圆周率。读作π。对圆周率的发现最杰出的贡献者是祖冲之。圆周率是一个无限小数,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已经计算到了小数点后上亿位。小学阶段取它的近似值为3.14。板书:π≈3.14(出示相关的资料)

设计意图:通过同学们在小组中操作、交流、观察等活动,亲历感悟发现知识,达到理解的目的。圆周率有的学生早已知道,圆周率的有关知识是在师生共同补充交流中得到的,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祖冲之的事迹是一个非常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典型。使学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3)得出结论师:你知道圆周长的计算方法了吗?

生:知道。

板书公式:C=πd,C=2πr

设计意图:推导圆周长公式,解决好了圆周率的问题,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只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第三个环节:实践应用,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是对我们所探究结果的运用,即运用圆周长的计算公式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解决刚上课时提出的问题:车轮向前滚动一周,行驶了多长的路程?做到首尾呼应。

2、设计了三道有梯度的练习:①d=5米,C=?②r=5厘米C=?③C=6.28米d=?3、明辨是非,下面的说法对吗?

①π=3.14()

②大圆的圆周率小于小圆的圆周率。()

③圆的周长是它的半径的2π倍。()

意图:设计有关圆周率的判断,是帮助学生巩固新概念,加深对圆周率的理解。

第四个环节:畅谈收获,课外延伸作业:

赤道就像地球的“腰带”,它的长度大约是4万千米。你知道地球的半径大约是多少吗?

设计意图:在课堂即将结束时,我设置了与前面相呼应的求赤道周长的课外的拓展。这样的设置,把课堂的教学延伸到课外,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学习方法,获得情感态度等体验。)

七、板书设计:

圆的周长

化曲为直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C÷d=π3.14×20=62.8(英寸)

C=πd答:车轮向前滚动一周,行驶了62.8英寸。

C=2πr

六年级数学教案的内容篇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0~41页例2,练习九第3~7题。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能较熟练地运用圆锥的体积公式解决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习惯。

3.在探究问题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运用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灵活运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问题。

小黑板

一、复习引入课题

教师: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体积公式:V=13SH

教师:谁能说说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抽学生简要叙述圆锥的推导过程。

教师:要求圆锥的体积,应该知道哪些条件?

让学生弄清要求圆锥的体积应该知道圆锥的底面积和高。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利用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和学习中常见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圆锥的体积二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教师用投影仪出示例2。

一煤堆的底面周长18.84M,高1.8M,这个煤堆近似一个圆锥体。准备用载重5吨的车来运。一次运走这堆煤,需要多少辆车?(1M3煤重1.4吨)

教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理解题意。用投影仪出示问题。

(1)这道题讲的是什么事情?知道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2)要求这堆煤的质量,必须先求什么?

(3)要求煤的.体积应该怎么办?

(4)这题应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

教师鼓励学生立思考,教师适时点拨。

反馈:要求学生用完整的语言叙述题意。

教师抽学生叙述思考过程,要求语言简洁,思路清晰。

在反馈过程中,尽量多抽几个学生叙述。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这题的关键是求出圆锥形煤堆的体积,也就求出了煤堆的质量。

教师抽学生上台板算。

板书:

煤堆的底面积:3.14×(18.842×3.14)2=3.14×9=28.26(M2)

煤堆的体积:13×28.26×1.8=16.956(M3)

1.4×16.956÷5≈5(辆)答:……

教师:最后的结果为什么要取整数部分再加1?

让学生明白装了4辆车后,剩下的虽然不够装一车,仍然要用一辆车装,因此要取整数。

教师: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经常会遇到不知道底面积的情况,这时怎样求圆锥的体积?

2.小结

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底面积和高,如果只知道底面半径、底面直径或底面周长和高,要先算出圆锥的底面积,再利用圆锥的体积公式求出圆锥的体积。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巩固练习

1.教师用投影仪出示教科书第42页第3题

观察图形,立解答。抽二生上台板算。

让学生理解此题应先算出圆锥的底面积,才能求出容器的体积。

2.解答教科书第42页第4题

学生立解答,抽生反馈说出思考过程。

通过这一题的练习,体会圆锥与圆柱之间的关系。

3.解答练习九第6题

学生立完成,小组交流,展示思考过程,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体积不变进行解答。

4.发展练习

有一个底面周长是31.4DM,高9DM的圆锥形容器里装满了黄豆,现在要把这些黄豆放入另一个高9DM的圆柱形容器里,刚好装满。这个圆柱形容器的底面直径有多大?

教师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弄清已知条件和问题,根据条件寻找中间问题。明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小组内交流,探讨解决方案。

反馈:学生用完整清晰的语言叙述解题思路。

弄清解决这题的关键是抓住黄豆的体积不变,即圆柱和圆锥的体积相等。这是解答此题的突破口。教科书练习九第5题,第7题。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对圆锥的体积计算更熟悉了。知道圆锥和圆柱的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应有序思考,灵活运用知识。

例2……

煤堆的底面积:3.14×(18.842×3.14)2=3.14×9=28.26(M2)

煤堆的体积:13×28.26×1.8=16.956(M3)

1.4×16.956÷5≈5(辆)答:

六年级数学教案的内容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事例,经历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找等量关系并用方程解答简单分数除法问题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能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3、情感与态度:认识到许多分数除法问题可以借助方程来解决,能够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重点:

学会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

学会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15x=534x=63x=910

5x=101112x=8923x=67

2、口答下列各题的数量关系式。

⑴某数的.35是36。

⑵全厂人数的58是210人。

⑶完成了300个,刚好是计划的14。

⑷一个数的3倍是1225。

3、解答:小营村全村有耕地75公顷,其中棉田占35。小营村的棉田有多少公顷?

生练习,提问:这道题为什么用乘法计算?把谁看作单位"1"?

二、探究新知

师:请看黑板,同学们开联欢会布置会场,用的红气球占总数的49,一共用了多少个气球?

师:指名读题,谁能找出这道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师:题中"总数的49"这个条件你是怎样理解的?

师:边画图边理解

师:请同学们看图说说题里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师:观察图示,你发现数量间有怎样的相等关系。

师:你是根据什么列出等量关系的?(同桌讨论)

师:在这个等量关系中,哪个量是已知的?哪个量是未知的?

师:未知的可以设为X,根据等量关系我们可以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答,同学们自己能解答吗?(指名板演,其他自练,并提醒学生做完要检验。)

师:做完的同学把书打开72页,对照例题检查自己做对了吗?谁愿意说说你是怎样检验的?

师:同学们是用把原方程的解代入原方程看方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的方法检验的,其实还可以根据题意进行检验,我们可以计算28是不是占X的49,如果是就说明你的方程不但列对了,而且解对了。如果不是就说明有错误出现,好及时改正。

师:回顾例题的学习过程,你认为解题关键是什么?

师:同学们真聪明!自己不但能学懂知识,还能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

师:其实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不光能解决有关联欢会的问题,还能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比如说"十、一假期,老师上街买了一套衣服,裤子75元,是上衣价钱的23,"应用今天所学的知识,你能求出一件上衣多少钱吗?(能)

指名板演,其他自练。

三、巩固练习

试一试

四、全课

师: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用乘法,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

五、作业

六年级数学教案的内容篇6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圆的认识(一)》,在课本的2——5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并认识到“同一个圆中半径都相等、直径都相等”,体会圆的特征及圆心和半径的作用,会用圆规画圆。

过程与方法: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认识圆及圆的一些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具体的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教学重点:

在观察和操作中体会圆的特征,知道直径和半径的概念。

教学难点:

用圆规画圆。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知圆

师:我本想让大家做一个套圈游戏,但对于大家站在什么位置参与游戏更公平,老师一直没有想好,请大家帮我参谋一下。(课件出示三种游戏方式,触控笔画出同学与小旗标志之间的距离。)

导入:为什么圆会有这么大的优点呢?让我们一起来探寻圆的奥秘吧!

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学生对于三种游戏方式进行评价,并说原因。

二、互动探究认识圆

1.欣赏图形。

(课件出示生活中的圆,同时用触控笔“抽”出圆形)

师:圆和以前学过的图形有什么不同呢?(出示以前学过的图形)

(出示一个椭圆和一个凹凸不平的圆)问:这是圆吗?为什么?

2.尝试画圆。

(1)(实物投影仪出示学生画出的失败作品和成功作品)师:猜一猜,为什么有些圆会“咧着嘴”呢?

(2)(实物投影仪)老师示范画圆。

3.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

老师在白板上用圆规、直尺等工具演示画圆、圆心、半径、直径及用字母表示的方式。

4.探究圆的特征。

(1)画:在刚才自己画的较成功的一个圆中继续画3条半径、3条直径。

想:a.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b.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直径呢?怎么发现的?

(2)画:a.以点A为圆心画两个大小不同的圆;b.在另外一个地方画两个半径都是2厘米的圆。

想:圆的位置与什么有关系?圆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5.首尾呼应

师:在刚上课的套圈游戏中,小旗标志在圆的什么位置?每个同学站在圆的什么位置?小旗标志与同学之间的距离是什么?能解释为什么设计成圆形的队形比较公平吗?

三、巩固练习拓展圆:(闯关练习)

(第一关用白板遮盖的方式逐一呈现练习题,在学生回答出结果时,用触控笔及时给出结果。第二关演示圆形、正方形、椭圆滚动过程及中心点留下的痕迹。)

四、史料再现升华圆

(调用电子白板上的“科技素材”)

五、全课总结理知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感受圆的历史。

六、课后思考;

如果要在操场上画一个很大的圆,你有什么方法吗?

谈收获。

板书设计:

圆心O位置

半径r圆的大小

直径d

六年级数学教案的内容篇7

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小学生分数乘法的数学教案,我们来看看。

教具、学具准备

1.根据例题制作的挂图、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

2.每个学生准备一张长15cm、宽10cm的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谈话,以学校粉刷教室或家庭装修新房等学生身边的实例引入。

出示粉刷墙壁的画面,给出条件:每小时粉刷这面墙的1/5。

师: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题,教师板书。

以分数乘整数的问题作研究内容,如“4小时可以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

师:怎样列式?(板书1/5×4)

师:列式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用乘法?(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让学生计算,并说说怎样计算。

师:我们解决了4小时粉刷多少的问题,那么1/4小时可以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出示问题)怎样列式?依据是什么?

学生讨论汇报。(根据“4小时可以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的列式类推出,或根据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可以列出1/5×1/4)。板书算式。

师:(结合板书讲解)我们已经知道求4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就是求4个1/5是多少。求1/4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就是求1/5的1/4是多少。那么1/5×1/4如何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分数乘分数

二、操作探究计算算理

1?笔合旅嫖颐抢刺教址质?乘分数怎样计算。我们每人准备了一张纸,把它看作这面墙,先在纸上涂出1小时粉刷的面积,应该涂出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学生操作。

学生交流是怎样涂的?(用折或量、分的方法把纸平均分成5份,涂出其中的1份,如下图)

师:我们已经知道,求1/4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就是求1/5的1/4是多少。再涂出1/5的1/4,小组讨论一下,应该怎样涂?

小组汇报(把涂出的1/5部分再平均分成4份,涂出其中的1份)。

学生自己涂色。

师:从涂色的结果看,1/5的1/4占这张纸的几分之几?1/20

师:我们可以得到1/5×1/4=1/20。根据涂色的过程,你能说说是怎样得到的吗?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教师归纳(用多媒体或投影片演示涂色过程):我们先把这张纸平均分成5份,1份是这张纸的1/5,又把这1/5平均分成4份,也就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5×4=20份,1份是这张纸的1/20。由此可以得到(板书)。

三、迁移延伸,归纳法则

提出问题:3/4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

师:“3/4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是求什么?(1/5的3/4是多少?)

小组讨论并操作:怎样列式?涂色表示15的34。怎样计算?

交流计算方法和思路:与前面一样,也是把这张纸分成5×4份,不同的是取其中的3份,可以得到(板书)

根据板书的两个计算算式讨论归纳计算方法。

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得到:分数乘分数,用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四、反馈提高,巩固计算

出示例4,读题。

师:怎样列式?依据什么列式?

由学生讨论得到:根据“速度×时间=路程”,列出3/10×2/3。

让学生独立计算。通过请学生在黑板演算或用投影展示学生的演算过程及结果交流计算情况,强调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乘,这样可以使计算简便。并结合学生的演算情况说明约分的书写格式。

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分数乘分数怎样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从而掌握计算方法。

2.发展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

六年级数学教案的内容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2、会使用工具画圆。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圆的认识,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

画圆的方法,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行有哪些?这些图形都是用什么线围成的?简单说说这些图形的特征?

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

2、示圆片图形:圆是用什么线围成的?(圆是一种曲线图形)

举例:生活中有哪些圆形的物体?

二、认识圆的特征。

1、学生自己在准备好的纸上画一个圆,并动手剪下。

2、动手折一折。

(1)折过2次后,你发现了什么?(两折痕的交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2)再折出另外两条折痕,看看圆心是否相同。

3、认识直径和半径。

(1)将折痕用铅笔画出来,比一比是否相等?

(2)观察这些线段的特征。(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3)板书: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

4、讨论:

(1)什么叫半径?圆上是什么意思?画一画两条半径,量一量它们的长短,发现了什么?

(2)什么叫直径?过圆心是什么意思?量一量手上的圆的直径的长短,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且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且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5、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1)学生独立量出自己手中圆的直径与半径的长度,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然后讨论测量结果,找出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得出结论:在同一个圆里,

6、巩固练习:课本58“做一做”的第1-4题。

三、学习画圆。

1、介绍圆规的各部分名称及使用方法。

2、引导学生自学用圆规画圆,并小结出画圆的步骤和方法。

四、巩固练习。

1、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再画一个直径是5厘米的圆。

2、判断,并说为什么。

(1)半径的长短决定圆的大小。()

(2)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3)直径是半径的2倍。()

(4)圆的半径都相等。()

3、思考题:在操场如何画半径是5米的大圆?

五、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在教授《圆的认识》后,有如下反思,希望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能扬长短,促进教学。

一、联系生活,体现生活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物体哪些是圆形的。课后引导学生探讨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圆的认识,而且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身边有数学,伸出手就能触摸到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二、自主探索,培养创新精神。

1、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本节课中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型的探究性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实验、讨论、交流、合作学习中,理解新知识,使所有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如教学圆心、直径、半径,不急于传授,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折圆,发现圆中心的一点,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发现圆的一些特征;通过观察、比较,自主看书,发现同圆中,所有半径都相等,所有直径也相等,半径是直径的一半,直径是半径的2倍,教师适时引导,使学生懂得归纳知识的一般方法,同时学会了观察、实验、操作、发现等学习方法,并伴随新知识的获得,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增强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2、在画圆这个教学片段中我没有像以前一样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圆的画法,我发现很多学生都有画圆的经验了,就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在学生介绍画圆的经验时,我利用动态生成的资源教学,借助学生的实践操作,我很自然地解决了“画圆时,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圆规两脚张开的大小是圆的半径,圆的半径决定圆的大小”的问题,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学会了圆的画法。

3.应用知识,体验价值。提问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车轴装在哪里?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机演示自制教具车轮,让学生再好奇,愉悦的氛围中明白了车轮做成圆的车就跑的既快又稳道理。这些生活化的问题,对学生既有挑战性又体现了学习的乐趣。正真体现了数学来源生活又服务生活。

不足之处:

1、在本节课画圆的部分,没有在黑板上示范圆的画法,因此并没有规范学生对圆的画法的认识,学生并没有一个直观的感觉,没有创设出一个理解的空间。、

2、本节课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没有完全充分地发挥出来。

3、在尊重学生方面还应注意不能打消学生的积极性

4、圆与点、直线、圆的位置关系还不是很清楚、证明题中还不会找条件。

5、扇形的面积计算还不太熟练,有待于进一步巩固。

六年级数学教案的内容篇9

一、学情分析:

我们六(五)班有学生48人,男生有19人,女生有29人,自上学年实行小组合作学习以来,每个学生都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在平时学习中主动、努力,每组中的1、2号对3、4号的帮扶起了很大的作用,使这部分学困生在思维方法和技能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数学情感上,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册内容共有8个单元。一单元分数乘法,二单元分数除法,三单元比,五单元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这四个单元所属领域是数与代数。四单元的圆所属领域是空间和图形。六单元的统计,七单元的可能性,八单元的百分数所属领域是统计与概率。美的奥秘,数学与生活,远离肥胖所属领域是综合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有: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如何求圆的周长和面积,化简比和求比值的区别和联系。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分数乘除的意义,能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

2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解决有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3结合具体情境,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用百分数解决问题。

4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解

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认识众数、中位数,会求一组数的众数和中位数,会对一组数据作出合理的分析推理。

6结合具体实例,设计一个符合要求的方案。

(二)数学思考目标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转化”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中,

进步发展抽象概括推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目标

1能积极参加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获取成功的学习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2体会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

确定性。

3学会倾听与质疑,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四、教学措施:

1整合学习内容,强化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及学科间的融合。

2恰当确立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树立单元教学思想,在重点例题上下功夫。

3精心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探索中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方法。

4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解决问题策略的方法。

在本册中结合教学内容渗透“极限”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在教学中学生经历“现实问题——数学问题——联系已有知识经验寻找方法——归纳概括总结公式——运用公式解决现实问题”这一首尾相接的全过程。

5改进评估方法实行小组“捆绑式”评价方法和个人评价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评价形式也有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等多种形式。

五、课时安排

一、分数乘法

理解一个数和分数相乘的意义,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会求一个数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二、分数除法

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

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会计算,会解决实际问题。

三、比

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理解比的意义,会求比值掌握比的基质,会化简比。

四、圆

圆的周长和面积

认识圆的特征,会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五、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分析稍复杂的有关分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则混合运算问题的数量关系及理解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六、统计

理解众数、中位数的意义,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描述数据的特征。会求一组数的中位数、众数,会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描述数据,分析问题。

七、可能性

能按要求根据可能性大小设计方案

能根据可能性大小设计符合要求的方案

八、百分数

百分数的意义,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百分之几

的问题能进行百分小的互化,解决实际问题

总复习

整理知识点

养成总结与反思的习惯

六年级数学教案的内容篇10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读写负数。

2、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量,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3、在认识负数和应用负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坚定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巩固对负数的认识。

教学难点:

掌握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自学教材、整理梳理、巩固练习

教学过程:

一、梳理知识。

1、认真看课本第87页到91页的内容,回忆整理有关负数的知识

(1)举例说明如何读写正负数?在书写正数和负数时应注意些什么?

(2)为什么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____0;负数都_____0。

(3)正数负数表示什么样的两种量?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吗?

2、4分钟后,对子之间相互交流,如用疑问可以小组讨论!

3、小结:我们把像+3、+15、+8844.43……等这样的数叫做正数;像-6、,-10,-155……等这样的数叫做负数。0小于一切正数,大于一切负数,0是正、负数的分界点。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正数、负数表示意义相反的两种量。

二、基础练习。

1、展示一

(1)如果前进30m记作+30m,那么-20m表示( ),后退10m记作( )。

(2)如果+60m表示上升60m,那么-60m表示( ),下降50m记作( )。

(3)如果+120m表示向东行120m,那么-70m表示(),向西行50m记作( )。

要求:1、独立做题,。

2、写完的同学对子之间相互检查

3、展示二

(1)读一读,填一填。

37,-78,+20,-5,0,+121, 98, -1000, -13, 34, -34。

负数 正数

最后剩下一个数没有填入上面的框中,这个数是( ) 。

(2)六年级3个班进行智力抢答赛,答对1题得10分,答错1题扣10分,不答题得0分。已知一班答对1题,二班答错1题,三班对、错各1题,请写出这3个班的得分情况。

一班( )分 二班( )分 三班( )分

三、提高练习。

(一)填一填

1、如果向南行50m记作-50m,那么向北行45m记作( ),-45m表示( )。

2、如果支出180元记作-180元,那么收入800元记作( ),-200元表示( )。

3、如果逆时针旋转28°记作+28°,那么顺时针旋转16°记作( ),+16°表示( )。

(二)做一做

1、同学们利用休息日帮助果农采摘苹果,从4棵苹果树上摘下的苹果分别放成4堆。果农王大伯估计每棵树可产苹果100kg,同学们以此估计数为标准,超过的千克数记为正数,不足的千克数记为负数。

(1)这4堆苹果共重多少千克?

(2)这4堆苹果平均每堆重多少千克?与王大伯的估计数比较,结果用正、负数表示。

2、一个小组8名同学的身高如下表

(1)算出8人的平均身高。

(2)如果把平均身高记为0,用正、负数表示每位同学的身高。

(3)上表中与平均身高相差为0cm,表示( );与平均身高相差为正数,表示( );与平均身高相差为负数,表示( )。

同桌讨论,集体讲评后,学生独立完成,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收获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五、课堂作业

家庭作业

板书设计:

负数的初步认识整理与复习

像+3、+15、+8844.43……等这样的数叫做正数;

像-6、,-10,-155……等这样的数叫做负数。

0小于一切正数,大于一切负数,0是正、负数的分界点。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负数表示意义相反的两种量。

六年级数学教案的内容篇11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

圆锥的体积是在学生直观认识圆锥的特征,会算圆的面积,以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的基础上安排教学的。以往几次,都是按老方法进行,一开始教师就准备了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先比较它们的底面积相等,再分别量出它们的高也相等。进而由老师做实验,把圆锥装满水(或沙)往圆柱里倒,学生观察倒了几次正好把圆柱装满。接着推导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并重点强调求圆锥的体积一定要乘三分之一。一节课上下来非常轻松,非常顺利,时间也充足,作业效果也还不错。可是到了综合运用问题就出来了:忘记乘三分之一的,计算出错的,已知圆锥的体积和底面积,求高时,直接用体积除以底面积的,出的错误五花八门。

再上这节课时,我加强了以下几个点的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教学新课时,我出示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圆锥的体积和什么有关,学生联系到了圆柱的体积,通过师生交流、问答、猜想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迫切希望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实验就兴趣盎然;

2、实验时,让学生小组合作亲自动手实验,以实验要求为主线,即动手操作,又动脑思考,努力探索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并获得了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学生获得的不仅是新活的数学知识,同时也获得了探究学习的科学方法,探究成功的喜悦以及探究失败的深刻反思,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会逐步变的有思想、会思考、会逐渐发现自身的价值。

3、学生做图形应用题时,引导学生审题,先确定是什么图形,再想相应的计算公式,最后根据公式列出算式。这样对于后面的综合运用题,学生有了这种固定思维模式,就不会乱列式,

4、列出算式后,不要按部就班的从左算到右,先观察算式的特点,寻求简单的计算方法,把口算和计算有机结合。如:3.14(4÷2)²8时,先口算(4÷2)²=4,再口算48=32,最后再计算3.1432。又如:3.14(4÷2)²9时,先口算9=3,(4÷2)²=4,34=12,再计算3.1412。这样就大大地减少了学生计算难度,提高了计算的正确率。

教后反思:

上课一开始,有针对性地对圆锥体积公式进行复习,了解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程度,便于教师调控教学进度,为本节课的教学起到较好的铺垫作用。学生在已有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通过自主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与思相结合,教师适时的点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时学会有序的思考,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对生活中的常见问题的解答,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拓展,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在教学中,重视学生自主探究,尊重学生的意见,重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意识到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利用以学生认识发展规律为依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解决问题,探究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实际应用使学生在“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中理解运用知识。反思教学过程,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观察引导

让学生观察用卷笔刀削铅笔,明白刚才那一截是圆柱体,现在这一截变成了圆锥体。启发学生:削成后的这一部分体积与原体积比较有无变化?学生回答是肯定的,削后体积变小了。变小了以后的圆锥体是原圆柱体的几分之几?也就是说圆锥体体积与圆柱体体积有什么联系?圆锥体体积公式如何推导?带着问题去看书。

二、巧置陷阱

学生看书后知道圆锥体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但对“等底、等高”这个条件往往不注意。为了突出“等底、等高”这个条件的重要性,我巧置陷阱,让学生分组操作,(有一组的圆柱和圆锥体的容器不是等底等高的,有一组的圆柱和圆锥体的容器是等底等高的),去验证课本上的知识。学生进行倒水实验:用圆锥体容器盛满水倒入圆柱体容器。过了一会儿,一个小组倒了3次水,还没灌满;而另一小组的同学却大叫:“水溢出来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学生们议论纷纷。

三、柳暗花明

这时正是学生思维活动进入高潮时,我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两个容器,用圆锥体量水三次正好灌满圆柱体,引导学生与上次演示比较,1比3的关系是在什么基础上建立的?学生恍然大悟,明白圆锥体和圆柱体等底、等高,圆锥体体积才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而在这样的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去想、去做,鼓励学生以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并获得了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

四、归纳总结

刚才同学们发现圆锥体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体积的,现在圆锥体体积公式如何推导?学生很容易得出:

v圆锥体=sh÷3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几个值得我思考和改正的问题:

1、在教学之后感觉到遗憾的是,由于教具有限,参与实验的学生不多。

2、有些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常忘记除以3,需要加强练习。

3、对学生的操作关注不够到位。

采取的措施:

1、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题时认真仔细。

2、上课要用心去感受学生课堂上出现的各种情况,使自己更有激情,把自己更好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同时也会把时间更多的放在钻研教材上,把每一节课上得有声有色。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圆锥体积计算时,一改以前教师演示或在教师指令下实验的做法;采取提供学生材料和机会,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表现在:

(1)密切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富有儿童情趣。

学生从熟悉的经典历史故事《曹操称象》中,理解了“大象”转化为“石头”的等量代换的数学方法,渗透转化的方法,为新知识作好铺垫和准备。又从刨铅笔直观引入,引发学生大胆猜想,学生的主动性,探究性得到培养。实验中的米;最后,习题中又回归生活,延伸了课堂。

(2)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和动手操作上,经过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解决了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课堂中,启发学生提问,猜想,动手测量,注重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3)学习过程中揭示了一般科学的研究方法。

提出问题——直觉猜想——实验探索——合作交流——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实践运用。这为以后的探究学习提供了一个基本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掌握了知识,同时获得了最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理想和方法,更发展了学生的反思意识、小组自我评价意识。

纵观本节课的设计,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以新课程的理念指导教学,较好的处理了主导和主体、知识和能力、过程和结论的关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全体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整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层次清楚。结构严谨,重点突出,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年级数学教案的内容篇12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百分数的认识》。

教材分析:

百分数的认识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分数,特别是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分之几”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一内容是学习百分数与分数、小数互化和用百分数知识解决问题的基础,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百分数在学生生活、社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大部分学生都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一些简单的百分数,对百分数有了一些零散的感性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我从学生实际入手,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感知并能正确地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真正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教材中安排了“派谁去罚点球”以及“哪个品种的发芽情况最好”两个主题情境,由于学生平时对足球接触甚少,考虑到原教材例1中的素材“罚点球”这一概念可能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我先用两则熟悉的新闻做铺垫再过渡到罚点球,并通过多元的训练来丰富学生对百分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2、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学习方法,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3、让学生感悟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并适时地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教学难点:

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真有趣(3分钟)

同学们,老师喜欢打篮球,你们想知道老师最喜欢的篮球明星是谁吗?(姚明)姚明参加NBA、CBA、全明星赛投篮命中率为49.8%、65.1%、52.9%。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数叫什么数吗?看到这些数,你们想了解百分数的哪些知识?(意义、读写、作用、异同)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数学课堂,一起探究百分数,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大家有信心吗?板书:百分数的认识

(二)、自主学习我认真(20分钟)

龙凤小学校园广播室要招聘红领巾小记者,愿意竞聘吗?但有竞聘要求:

新闻一: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0%

新闻二:据统计,我国在校学生视力不合格人数中,小学生占18%、初中生占49%、高中生占64.2%

新闻三:学校足球比赛中,因罚点球引发了一场争议,飞虎队获得了罚点球的机会,但他们无法抉择,情况如下:

七号球员:罚20个进18个

三号球员:罚10个进7个

五号球员:罚100个进89个

根据招聘组给的新闻:A选择一条自己感兴趣的新闻说出新闻中百分数的意思。

B简洁的用一句话说出自己对这则新闻的感受。

学案提示:

1、我选择的新闻是()(填序号)

2、我认为该新闻中百分数的意思表示是()%

3、我的感受是

4、老师要求你们在生活中找百分数,找了多少?举起来,自己看,相互看,找这样的百分数,难找吗?在哪儿找的?你有什么感受?

5、我会说:汇报自己收集到的含有百分数的一条信息,用“谁是谁的百分之几”句式描述百分数的意义。

(三)、合作探究我能行(8分钟)

同学们这节课的表现真不错,已经知道百分数的意义,你会读写百分数吗?相信你能行。

1、我国的耕地面积约占世界的7%。

2、李大爷家今年收入是去年的120%。

3、今天五(3)班的出勤率为100%。

4、姚明加盟NBA联赛的第一年,投篮命中率为百分之四十九点八。

5、去年我校用水量是前年的百分之九十五。

学案提示:

1、我会读、写百分数

7%读作:

120%读作:

100%读作:

百分之四十九点八写作:

百分之九十五写作:

2、用30秒时间自由书写百分数,老师要求写10个,我能用百分数来表示我的完成情况。

我写了个百分数,写的个数是任务的()%,我发现。

3、比一比谁的眼睛最亮。

龙凤小学校园广播室在播一则奥运消息:鸟巢是奥运会上最大的比赛场馆,面积是百分之二十六平方千米。

小记者李丽记作:鸟巢面积是26/100平方千米。

小记者李梅记作:鸟巢面积是26%平方千米。

谁对谁错,小组内讨论交流,说说为什么?

(四)、达标检测我优秀(5分钟)

1、能说会道

(1)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目前我国男性人口约占总人口的52%,女性人口约占总人口的48%。

(2)今天全校学生的出勤率是98%

(3)80%棉、20%涤纶

(4)100%纯果汁

(5)2002年,北京城市绿化覆盖率为40.6%

2、火眼金睛

(1)百分数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2)百分数的分母都是100.()

(3)分母是100的分数叫百分数.()

(4)一根绳子长50%米()

3、成语猜数

百发百中()半壁江山()一箭双雕()

百里挑一()十拿九稳()

4、精挑细选

120%100%6%90%

(1)由于全班同学的互相帮助,共同努力,这次考试及格率达到()。

(2)轿车的速度是客车的()。

(3)开展节约活动以来,本月学校的用电量比上月减少了()。

(4)杨村在绿化造林中植树3000棵,成活2700棵,成活率是()。

小结:红领巾招聘小组看到同学的精彩表现,同意招聘503班所有同学为:红领巾小记者

(五)、课后小结我做主(2分钟)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1)我对自己表现的满意度为()%。

(2)我(非常、有一点、没有)遗憾,所以遗憾度为()%。

(3)在以后的课堂表现中,我要付出()%的努力!

(六)、知识拓展、我会设计(2分钟)

我能自己设计一幅图案,图案内容是(),整个图案占整幅图案的()%

六年级数学教案的内容篇13

教学目标

使学生加深对比的认识,进一步掌握比的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加深认识不同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并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应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

教学重难点

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基本训练

二、应用题练习

三、小结

四、作业

1、口算

练习1310

2、说出下面每句话的具体意思。

一本书,已看页数和剩下页数的比是2∶1。

苹果筐数和橘子筐数的比是3∶4

一个长方形长和宽的比是5∶3

男生与全班人数的比是4∶9

要求说出各占几份,再说出每个数量各占总数量的几份之几和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分之几或几倍。

3、用比表示下列数量之间的关系。

合唱组人数是美术组的3倍。

大米袋数是面粉的1.5倍。

公牛头数是母牛的1/3

摩托车辆数是自行车的2/5。

1、解答应用题

配制黑火药用的原料是火硝、硫磺和木炭。这三种原料重量的比是15∶2∶3。要配制240千克这种黑火药,需要三种原料各多少千克?

上下练习;

问:已知什么,要求什么?这是什么应用题?关键是什么?

2、练习1311

问:4∶1是哪两个数量的比?长和宽对应的总长度是40米吗?为什么?

要下求什么,再求长和宽?

上下练习。

3、练习1313

明确题意后指出:能根据数量与比之间的对应关系把它改编成分数应用题吗?

学生口述后解答。说想法。

能把(2)改编成分数应用题吗?

练习131213

课后感受

同学们能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年级数学教案的内容篇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圆柱体积公式,会用公式计算圆柱体积,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讨论等数学活动过程,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引导学生探讨问题,体验转化和极限的思想。

3、在图形的变换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并进一步发展其空间观念,领悟学习数学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唯物辨证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1、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正确应用。

2、借助教具演示,弄清圆柱与长方体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体、圆柱形容器若干个;学生准备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用学具。

教学设想

《圆柱的体积》是学生在有了圆柱、圆和长方体的相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知识与技能上,通过对圆柱的具体研究,理解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计算圆柱的体积,在方法的选择上,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想象、课件演示、实践操作,从经历和体验中思考,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解决问题,体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去”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善于探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疑引入

“水是生命之源!”节约用水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前两天,老师家的水龙头出了问题,拧上阀门之后,还是不停的滴水,你们看,一刻钟就滴了这么多的水。

1、出示装了水的圆柱容器。

(1)启发思考:容器里面的水形成了什么形状?(圆柱)你能知道这些水的体积?

(2)讨论后汇报:

生1:用量筒或量杯直接量出它的体积;

生2:用秤称出水的重量,然后进一步知道体积;

生3:把它倒入长方体容器中,从里面量出长、宽和水面的高后再计算。

师:现在老师只有这些工具(圆柱形容器,长方形容器,半圆形容器和其他不规则容器),你怎么办?

生1:把水到入长方体容器中……

生2:我们学过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只要量出长、宽、高就行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给学生创设一个生活中的情境,提出问题,学习身边的数学,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需要渗透圆柱体(新问题)和长方体(已知)的知识联系为所学内容作了铺垫的准备]

2、创设问题情境。

师:(课件显示)如果要求某些建筑中圆柱形柱子的体积,或是求压路机圆柱形大前轮的体积,能用同学们想出来的办法吗?

[设计意图:进一步从实际需要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从问题中思考寻求一种更广泛的方法来解决圆柱体积的问题的欲望]

师:今天,就让我们来研究解决任意圆柱体积的方法。(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经历体验,探究新知

1、回顾旧知,帮助迁移

(1)教师首先提出具体问题:圆柱体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几何图形有联系?

生1:圆柱的上下两个底面是圆形

生2:侧面展开是长方形……

生3:说明圆柱和我们学过的圆和长方形有联系

师:请同学们想想圆柱的体积与什么有关?

生1:可能与它的大小有关

生2:不是吧,应该与它的高有关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引出了新知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学到了新知。]

(2)请大家回忆一下: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是怎样将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圆面积公式的。

配合学生回答演示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由“形”到“体”;同时使学生感悟圆柱的体积与它的底面积和高的联系,通过圆面积推导过程的再现,为实现经验和方法的迁移作铺垫]

2、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启发猜想:我们要解决圆柱的体积的问题,可以怎么办?(引导学生说出圆柱可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体。并通过讨论得出:反圆柱的底面积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反圆柱切开,再拼起来,就转化近似的长方体了。)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操作体验。

把圆柱的底面积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把圆柱切开,再把它拼起来,就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分的份数越多,形体中的越接近,也就越接近长方体。同时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等份、128等份……)

[设计意图: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大胆猜测、动手体验。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索、体验、领悟的过程中成为了发现者和创造者。]

(3)学生小组汇报交流:

近似的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近似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近似的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根据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得出圆柱的体积也等于底面积乘高。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用教具进行演示。

(4)概括板书:根据圆柱与近似长方体的关系,推导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V=sh

[设计意图:首先通过学生的联想建立圆柱体和长方体的联系,初步建立转化的雏形,然后再通过实践操作,动画演示,验证了学生的发现,从学生的认识和发现中,围绕着圆柱体和长方体之间的联系,抽象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这个过程,学生从形象具体的知识形成过程(想象、操作、演示)中,认识得以升华(较抽象的认识——公式)]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火眼金睛判对错。

(1)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乘高。()

(2)圆柱的高越大,圆柱的体积就越大。()

(3)如果两个圆柱的体积相等,则它们一定等底等高。()

[设计意图:加深对刚学知识的分析和理解。]

2、计算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1)底面积是30平方厘米,高4厘米。

(2)底面周长是12。56米,高是2米。

(3)底面半径是2厘米,高10厘米。

[设计意图:让学生灵活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3、实践练习。

提供在创设情景中圆柱形接水容器的内底面直径和高。

这个圆柱形容器,内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12厘米,水面高度10厘米。

[设计意图:让学生领悟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4、课堂作业。

为了美化环境,阳光小区在楼前的空地上建了四个同样大小的圆柱形花坛。花坛的底面内直径为4米,高为0、6米,如果里面填土的高度是0、4米,这四个花坛共需要填土多少立方米?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反思回顾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设计意图: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谈学习收获,可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的收获不仅只有知识,还包括能力、方法、情感等,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根据圆柱与近似长方体的关系,推导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V=sh

本节的教学从生活的实际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问题的能力,从学数学的角度,注意了数学知识的特点。运用已有的知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经验(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解决新的问题,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上,巧妙的利用想象、课件演示将圆和圆柱有机的联系到一起,使学生想象合理、联系有方。在探究新知中,通过想象和操作,让学生充分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为较抽象的理论概括提供了必要而有效的感性材料,加强了实践与知识的联系,并创造性的补充了一些与学生身边实际生活相联系的练习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年级数学教案的内容篇15

教学目标:

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2、下表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二、自主探究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提出观察思考要求:

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个表同复习的表相比,有什么不同?

(1)表中的两种量是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所需的加工时间。

教师板书:每小时加工数和加工时间

(2)每小时加工的数量扩大,所需的加工时间反而缩小;每小时加工的数量缩小,所需的加工时间反而扩大。

教师追问:这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吗?为什么?

(3)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都是600.

2.这个600实际上就是什么?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和零件总数,怎样用式子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师板书:零件总数

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零件总数

3.小结

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每小时加工数和加工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每小时加工数变化,加工时间也随着变化,每小时加工数乘以加工时间等于零件总数,这里的零件总数是一定的。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2,根据题意,学生口述填表。

2.教师提问:

(1)表中有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吗?

教师板书:每本张数和装订本数

(2)装订的本数是怎样随着每本的张数变化的?

(3)表中的两种量有什么变化规律?

(三)比较例1和例2,概括反比例的意义。

1.请你比较例1和例2,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1)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

(2)都是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3)都是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

2.教师小结

像这样的两种量,我们就把它们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3.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关系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

教师板书: xy =k(一定)

三、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成反比例的量,知道了什么样的两种量是成反比例的量,也学会了怎样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在判断时,同学们要按照反比例的意义,认真分析,做出正确的判断。

2、通过今天的学习,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课堂练习

完成教材43页做一做

五、课后作业

练习七6、7、8、9题。

六、板书设计

成反比例的量 xy=k(一定)

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零件总数(一定)

每本页数×装订本数=纸的总页数(一定)

六年级数学教案的内容篇16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观察、寻找图形的特点,结合图形从不同角度观察得出数学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应用“数形结合”,训练和培养数学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以形助数的直观生动性,体会数形结合,感受数学的趣味性。

教学重点

借助数形结合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从不同角度观察得出数学规律,借助数形结合这个载体,灵活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三幅贴图、多媒体课件。

学生:三张题卡

教学过程

一、激趣揭题

师:以同学们喜欢玩魔术激趣,请生说出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相加的算式,师很快说出得数,这其中一定有奥秘。通过今天的学习,就会知道这其中的奥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数与形”,揭示课题并板书。

二、新授

1、整体观察,初步感知。

师:这么多连续奇数相加,我们怎么样研究其中的规律呢?

生答

师引导学生从较小的数开始研究起。

师在黑板上出示三幅图。

师:仔细观察三幅图,分别说说每幅图是有几个小正方形组成的?后面的图形与前面的图形中小正方形的个数有什么样的关系?你能用一道加法和一道乘法算式表示每幅图中小正方形的个数吗?,

师:小组合作交流。

小组汇报,说明理由。

生1:第二幅图比第一幅图多3个,第三幅图比第二幅图多5个。

生2:发现第一幅图有1个小正方形,第二幅图左边一个小正方形,和3个小正方形正好拼成一个每行每列都是2的大正方形,加法算式是1+3是4,乘法算式是2乘2,也就是2的平方等于4,第三幅图,分别用1个、3个、5个小正方形正好能拼成每行每列都是3的大正方形,加法算式1+3+5等于9,乘法算式3乘3就是32等于9,所以1=12,1+3=22,1+3+5=32。

学生汇报的.同时教师在相应的图下面板书加法和乘法算式。

师:同学们不仅能用一个数表示每幅图小正方形的个数,而且还能用加法和乘法算式来表示这组图的规律。

2、展开想象,发现规律

师:想象一下,图4会是什么样子的?一共有几个小正方形?列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乘法算式,请生在第一张题卡上画一画,算一算。

展示学生作品,并请生汇报理由。

师:如果不画图,你能想想第5个图形是什么样的吗?一共有几个小正方形?第8个图呢?第100个图呢?

学生汇报。

师:通过观察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1个、4个、9个、16个等小正方形都能拼成较大的正方形。

教师小结:像1、4、9、16等这些数在数学上称为平方数或正方形数。

生:有几个连续奇数相加,和就是几的平方。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从1开始,有几个连续奇数相加,和就是几的平方)。

4、小结归纳,提炼思想

师:老师刚才算的那道题对吗?为什么?知道其中的奥妙了吗?我们回忆一下,刚才是怎么样研究的?又结合什么找到规律的?

生答。

小结:教师提炼化繁为简和数形结合思想。

师:数形结合例子,以前我们在学习中就接触过,想一想。

生:植树问题就是采用化繁为简、数形结合的思想。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植树问题的图片。接着课件演示以前学习中用过数形结合的例子。

三、巩固练习

练习一

教材第108页“做一做”第1题,请生动笔在第二张题卡上算一算。

1+3+5+7+5+3+1=

1+3+5+7+9+11+13+11+9++7+5+3+1=指名答,说明理由。

练习二

教材第108页“做一做”第2题,请生拿出第三张题卡,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再汇报,并说出理由。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年级数学教案的内容篇1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及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训练学生认真审题,能够选择合理简便的解题方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正确、合理、灵活、迅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且能根据不同的情况选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灵活、合理地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第74页第1题。

(1)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

0.1250.30.50.60.250.75

(2)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

以上各题用投影片出示,指名口答。

2.我们已经知道,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可以根据已知数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是先把分数化成小数,还是先把小数化成分数,从而进行计算。

下面各题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比较简单?

提问: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一般情况下化成什么数做比较简便?为什么?

提问:分数和小数乘、除混合运算在一般情况下,化成什么数做比较简便?为什么?(第三种方法最简便,但这种做法只有小数能够被分数的分母除尽时才最方便,一般情况下分数、小数乘除混合运算把小数化成分数来做比较简便。)

(二)学习新课

以上这些计算方法是我们进行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本方法。

(板书课题: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1)小组讨论:这道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把小数化成分数计算比较简便。)

(2)全体同学在练习本上试做,通过试做,体会一下为什么用这种方法进行计算简便?

(3)订正,并且说说这种做法有什么好处?(因为计算分数乘、除法时,有时可以先约分再计算比较简便,所以,分数、小数乘除混合运算一般先把小数化成分数后再计算。)

(1)审题:例5与例4有什么不同之处?

(例4是分数、小数乘、除混合运算,例5是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2)想一想,做这道题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a.运算顺序;b.选择合理恰当的方法。)

(3)小组讨论:这道题是把小数化成分数算简便,还是把分数化成小数算简便?(把小数化成分数计算比较简便。)

(4)全体同学在练习本上试做。

(5)订正。

(6)小结:我们把题目中的小数都化成了分数,这样在乘除过程中,有时可以先约分,使得做起来比较简便,同时得到的是一个准确的结果。

(7)如果计算的结果允许取近似值,也可以先把分数化成小数,取它们的近似值进行计算。在本册教材中,一般要求只取两位小数,这种算法在现在电子计算机越来越被广泛使用的社会里是很有价值的,因为,大多数电子计算机都是用小数来计算的。请你用这种方法试做这道题:

≈5.2÷3.2-1.67×0.7(注意:这一步用“≈”)

=1.625-1.169

=0.456

订正此题,并且教师要强调:如果计算的结果允许取近似值,才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来计算。

3.小结。

两位同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1)分数、小数乘、除混合运算,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2)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又怎样计算简便?

看书质疑。

(三)巩固反馈

采用分小组巩固练习的形式。

1.用题板做练习,大面积反馈。

举题板订正,再把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进行比较:

不难看出,第二种方法更简便一些。所以解题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还要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如数的特征、运算符号等决定怎样做简便就怎样做,故在掌握了一般方法的基础上,还要灵活运用。

2.互相帮助:1,3,5组同学做题(1);2,4,6组同学做题(2)。之后,同桌同学交换检查,指出错误,加以改正,使学生掌握检查的方法,并养成检查的习惯。

教师出示正确答案,哪组的同学都做对了就给予表扬。

3.全体同学齐做。

把题中的分数化成小数后再计算。(保留两位小数。)

≈13×0.56-16.24÷3.5

=7.28-4.64

=2.64

(四)课堂总结

六年级数学教案的内容篇18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页例2,第68页课堂活动第2题及练习十五3~5题。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情境进一步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会根据扇形统计图前后的变化获取相关的数据和有用的信息。

2.体会数据对决策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进一步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会根据扇形统计图前后的变化获取相关的数据和有用的信息。

教学难点:

会根据扇形统计图前后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今天我们将在以前学习知识的基础上来进一步研究扇形统计图。

板书课题:扇形统计图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教学例2

(1)先后出示两个统计图。

先出示第一幅扇形统计图。

教师:从这幅图中我们能获得哪些信息?

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中点出相关部分。

教师:这些都是什么时候的数据?

再出示第二幅扇形统计图。

教师:从这幅图中我们又能获得哪些信息?这些又是什么时候的数据?

教师:耕地、森林、果园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千米呢?没有改造的荒山还有多少平方千米?请你们算一算。

将两幅图放在一块观察。

教师:看了这两幅扇形统计图,你想说些什么?看看谁的发现最多,最有价值。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部交流自己的发现(“退耕还林”前与2006年底相比土地的变化情况)。

(2)进一步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

教师:刚才同学们在小组内部互相交流了自己的发现,现在哪位同学能代表你们小组进行发言?

请一两位同学相互补充,找到统计图中发生变化的项目。

小结:对比两幅扇形统计图,同学们强调最多的是有许多项目发生了变化。有没有没发生变化的量呢?(课件重点强调:土地总面积没发生改变)也就是两个圆所代表的都是靠山村的土地总面积。

教师引导:结合我们的发现思考:森林面积的增加与荒山面积的减少会给这个村庄带来怎样的变化?如果你是村委会的领导面对2006年底的统计图你又会作哪些思考?

(3)根据扇形统计图解决问题。

教师:观察扇形统计图,你还能提出并解决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答,教师巡视找出典型的问题并进行解析。

2.课堂总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扇形统计图)你又有什么收获?

三、课堂活动

教师:刚才我们分析的两个扇形统计图的圆都代表相同的含义——土地总面积,(课件点出“课堂活动”第2题——改变题目增加两个参数——美国、俄罗斯的面积和人口)现在呢?

教师:仔细观察这些统计图,你有哪些发现?

教师引导:重点分析中国人口多耕地少的基本国情。

教师:面对我国人口多耕地少的局面,你会做哪些思考?

四、练习应用,促进发展

1.完成练习十五第3题

出示题中的两幅扇形统计图,引导学生对比。

(1)从两幅统计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算一算:从1996年到2006年,工业用地、居住用地、绿化用地分别增加或减少了多少平方千米?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抽几个学生上台板演,集体评议。

(3)议一议:你对这种变化有什么看法?

2.完成练习十五第4,5题

67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