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小学教案 > 数学教案 > 四年级 >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模版

时间: 新华 四年级

优秀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好的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模版应该怎么写?快来看看,小编给大家分享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模版的写作技巧和示例,供大家参考!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模版篇1

一、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一些立体图形、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让学生经历具体的图形分类活动,对已学过的一些图形进行归类和梳理,了解图形的类别特征以及图形之间的联系。通过拉一拉,亲身体验、发现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性。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感受三角形稳定性和平行四边形不稳定性在实践中的应用。教材安排了三次对图形的分类活动。第一次是对已学的一些图形按是否是平面图形进行分类,第二次是对平面图形按其是否由线段围成进行分类,第三次是对线段围成的图形的边数进行分类。由此可见,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图形进行分类,了解这些图形的类别特征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应该是一个主要的目标。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平行四边形的易变性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实用价值很高。由于特性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这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过分类,对已学过的一些图形进行整理归类,了解图形之间的类别特征;

2、通过实际实践,体会到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三角形的稳定性,认识这些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一、二个教学目标将在教学第二个环节“合作交流,探究新知”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来落实。第三个教学目标主要通过第三个教学环节“运用拓展,课外延伸”来落实。

二、说学情

学生在前面已经认识了这些图形,对它们的特征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分类的思想,学生也已经接触过,曾进行过数的分类。加上城区学生基础比较好,所以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应该不难。只是学生对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应用平时关注的较少,理解起来可能会有困难。

三、说教法与学法

1、说教法

(1)多媒体教学法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特别是通过课件展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的实例,非常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

(2)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教学法

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2、说学法

(1)自主观察思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当学生真正自己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时,才能最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引导学生自己来观察图形的特点,思考分类的标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与他人的合作获取更多的方法,找到合适、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课让学生在自主观察思考的前提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五大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通过对话交流,引导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图形,借机引出课题,交代学习目标。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学生分组尝试分类

提出分类问题之后,让学生先思考一下如何分类,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借助学具分小组动手分一分,说一说。

2、集中交流分类标准

先让学生上台粘贴,再说一说是怎样分的。然后逐步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分。边分边交流分类的标准。

3、梳理思路,展示过程。教师用课件演示分类的过程,加深学生对图形类别特征的认识。

4、动手实践,探讨特性

先由生活中大桥、伸缩门等图片引出问题,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如果换成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将会出现怎样的情况。然后让学生借助学具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发现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再让学生回忆学生中应用了特性的实例,加深对特性的理解。

(三)运用拓展,课外延伸

1、谁能说说图的意思(教材23页第3题)。为什么现在可以坐了?

2、欣赏图片:其实在我们生活当中存在着许多我们学过的图形,聪明的建筑师们不仅利用他们设计出了许多漂亮的建筑,同时又利用他们的特性设计出了不可思议的雄伟建筑。它们中有的都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虽然历经风雨沧桑,但是依然完好无损保持了原样。下面就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欣赏这些有名的建筑图片,去感受图形带来的魅力。

3、课外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4、运用今天学过的知识加固摇晃的椅子。

(四)总结评价,交流收获

“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你能谈谈你的收获,并对自己或者其他同学的学习给出一个评价吗?” 学生可以说知识上的收获,也可以说情感上的收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又将本堂课的内容进行了总结。评价自己或他人的学习表现,生生互动评价,学生既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又共同体验了成功,促进了发展。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模版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从中发现一些特殊的规律。

2、通过猜测、列表、假设或方程解等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知道与鸡兔同笼有关的.数学史,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教师:在我国古代流传着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鸡兔同笼就是其中之一。这个问题早在1500多年前人们就已经开始探讨了。

出示题目: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上面数,有35个头,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笼子里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让学生以两人为一组讨论。

汇报讨论的结果。

(1)、列表:

鸡876543

兔012345

脚161820222426

(2)、假设法:

假设笼子里都是鸡,那么就是82=16(只)脚,这样就比题目多26-16=10(只)脚。

因为刚才是把兔子当成鸡,一只兔子少算两只脚,那么多出的10只脚就有102=5(只)兔子。

因此,鸡就有:8-5=3(只)

(3)、用方程解:

解:设鸡有x只,那么兔就有(8-x)只。

根据鸡兔共有26只脚来列方程式

2x+(8-x)4=26

2x+84-4x=26

32-26=4x-2x

2x=6

x=3

8-3=5(只)

2、小结解题方法:

教师:以上三种解法,哪一种更方便?

小结:要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可以采用假设法或方程解都可以。用方程解更直接。

3、独立解决书中的趣题。

(1)、方程解:

解:设鸡有x只,那么兔就有(35-x)只。

根据鸡兔共有94只脚来列方程式

2x+(35-x)4=94

2x+354-4x=94

140-94=4x-2x

2x=46

x=23

35-23=12(只)

答:鸡有23只,兔有12只。

(2)、算术解:

假设都是鸡。

235=70(只)

94-70=24(只)

24(4-2)=12(只)

35-12=23(只)

答:鸡有23只,兔有12只。

三、巩固与运用

1、完成教科书第115页做一做的第1题。

学生独立读题分析后,列式解答。鼓励用方程解。

2、完成教科书第115页做一做的第2题。

提问:根据图中你能了解什么信息?(一条大船乘6人,一条小船乘4人)

请同学独立列式解答。(讲评时重点解释算术解的每步的算理)

68=48(人)

假设8条都是大船可坐48人。

48-38=10(人)

假设人数比实际的人数多10人。

多10人的原因是把部分的小船当成了大船,也就是每条小船多算了2人。多的10人除以每条船多算的人数,就是有多少条小船。

10(6-4)=5(条)

8-5=3(条)

这是表示有3条大船。

四、作业

练习二十六第一、二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模版篇3

教学目标:

1、结合问题情境,理解和掌握小数进、退位的加减法。

2、能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理解、掌握小数进退位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

课件、星星。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途径,都是自己去发现。学习学习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探索的过程。的教法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本节课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算法的多样化,发展其作出决策的能力。并通过小组讨论,把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体现了“小课堂,大社会”的课堂教学理念。

三、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旧知铺垫

1.师:今天数学游乐园开张了。老师准备带大家一起去游一游。只要大家答对门口的几道题,就可以免费进去了,你们有信心吗?

2.课件出示情境:

0.24+0.1   0.82-0.32  1.54+2.3   9.88-4.32

售票员阿姨:“只要小朋友能准确地计算出得数,不管用什么方法都可以。

3.师引导:可以口算,可以列竖式计算、还可以请教别人,等等。

4.学生计算后、汇报结果。

(华裔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崔琦先生说过:“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针对学生的喜欢和好奇心,以游乐园的情境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本环节目的是激活学生学习本课所需的知识,选择不同算法,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特别给予后进生再次学习的机会。)

(二)提出问题

1、问题情境

师:大家计算得真准确!我们可以进去数学游乐园喽!你们瞧,游乐园里真乐闹啊!大象伯伯在那里给大家量体重,我们去看看!哦,有三位小朋友量出来的体重是……(课件出示游乐园情境图)

笑笑  38千克

淘气  45.2千克

丁丁  33.4千克

2、大象伯伯要考考你们:你能不能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一个问题呢?

3、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从中选择出本节课将解决的问题:(退位减法)

(1)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2)丁丁比笑笑轻多少千克?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出问题,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联。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中的事物。)

三、探索算法

(1)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1、学生列出算式:45.2-33.4=2、师:请小朋友们开动脑筋,把得数算出来。

2、学生独立探究算法。

3、全班交流:生1:我算出得数是11.8。

(师追问: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生1:我先算出452-334=118,那么45.2-33.4就等于11.8。

师:很好,不过这种算法的前提是小数的位数相同。

生2:我是把这道题想成钱来算的。我先从45.2元里面拿出33元……

师:你能把生活经验用在这里解决算术问题真不错。

生3:我能用列竖式的方法来算。

师:你的算法很特别,能不能上台来跟同学们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生3:(一边板书,一边讲)我把先45.2写在上面,33.4写在下面,要注意小数点对齐,然后2减4不够减,找前一位借1,变成12-4=8,……最后算出来的得数是11.8

师:谢谢你。

师:你们觉得哪一种方法计算起来更方便呢?

(列竖式)

师:那好,我们就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第二个问题。

(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自行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的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本环节让学生从具体的问题出发,主动参与,探究小数退位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而且有效的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在师生交流过程中,学生感受到数学算法的多样化,并且学会优化选择。)

(2)丁丁比笑笑轻多少千克?

(课件出示问题及智慧爷爷说的话“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

1、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2、请2位学生板演。

3、引导学生评价。

(课件出示情境)

4、师:数学游乐园里还有个小朋友晶晶还不明白,我们一起来帮帮他。

5、小组讨论:列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不够减时怎么办?如果碰到整数怎么办?

6、分组讨论,并做好记录。

7、汇报交流。(强调智慧爷爷说的话)

8、师小结:计算小数退位减法时,小数点要对齐,不够减时要向前一位借一。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

(教师通过课件进行板书。)

(通过小组讨论,促进生生互动,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归纳、概括数学知识的能力。)

四、巩固和应用

“有奖解答”

1、师:小朋友们都学好了本领,接来老师要带大家去参加游乐园的“有奖解答”活动,看谁获得的奖品最多?

2、P16第一题。

(课件出示)

(1)看谁算得最准确。

8.25

+1.55

-

7.3

-2.25

-

10

- 2.45

-

教师着重引导小数进位加法的计算问题。

小结:计算小数进位加法时,小数点要对齐,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

3、P16第二题。

新学期开学了,笑笑到商店买了1个书包和1个文具盒,笑笑一共花了多少元?

名称    单价/元

书包    32.50

文具盒  7.60

4、分发奖品。(星星——贴在光荣榜)

(在“有奖解答”的具体情境中,学生既巩固新知,同时又引出了小数进位加法的计算问题。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五、总 结 回 顾

1、师:我们今天的游园活动到这里就结束了,你愿意把今天的收获和大象伯伯分享吗?

2、学生谈收获。

3、师总结:这就是我们所今天学习的——小数进、退位的加减法。相信以后遇到小数加减法的问题,应该难不倒你们了。

(让学生分享收获,体现了 “反思”的思想,使学生学会总结,深化认识,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内在的东西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模版篇4

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出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能正确地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以及将几个小数按大小顺序排列。

2.在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3.通过小数比较大小,使学生初步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二、教材分析

教材创设了少年演讲比赛的情境,设计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比较郑强和李明两个同学“谁的得分高”。在比较9.87 和9.90哪个数大时,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想法。有的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可以得到9.90分比9.87分高,最后可以引导学生从数位来思考,两个数的整数部分相同,就看十分位,十分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所以9.87<9.90。

第二个问题是比较三人的得分情况,张华的得分是9.96分,要比较郑强、李明、张华的成绩,就需将三个同学的得分按顺序排列起来,首先要让学生看清楚是按从大到小排列还是小到大排列,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比的。使学生体会到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大;整数部分相同就要看十分位,十分位上大的那个数大;十分位上相同,就要看百分位,百分位上大的那个数大。

第3个问题“王平可能是多少分呢?”是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小数的大小,确定其范围。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乡镇小学,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只有极少数学生来自于乡镇企事业单位。我校实施新课程改革已是第四个年头,新的教材,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方法,使孩子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敢于提出问题,敢于相互质疑,大胆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索,自主学习。学生活泼可爱,思维灵活,敢说敢做,既有着农村孩子特有的淳朴与耿直,又有着良好的合作和创新意识。只要是贴近孩子生活的实际的学习材料和内容,他们都会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看过歌手大奖赛吗?

生:看过。

师:一场比赛结束后,你最关心的是什么?

生1:我最想知道谁得了第一。

生2:我一般最想知道我喜欢的那个选手得了第几名。

生3:我最想知道他们的名次情况。

……

(二)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师:我调查到在一次歌手大奖赛中,郑强和李明两名选手的最后成绩是这样的,请大家看!(出示图片)

郑强:9.87分;李明:9.90分。

1.提出问题。

师: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郑强和李明谁得了冠军?

生2:郑强和李明谁的得分高一些?

生3:他俩相差多少分?

……

2.大胆猜测。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很好!他俩相差多少分这个问题,我们以后的学习中再来解决,而我们这一节课主要来解决像同学们提出的郑强和李明谁的得分高,谁的得分低这样的问题。那么他们谁的分高一些呢?   生1:李明的分高。

生2:我也认为李明的分高一些。

生3:对!和我的看法一样。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在谈论)

3.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师:你们都认为李明的分高一些,你是怎样想出来的?请大家自己先判断一下,然后再在小组内说一说你的想法。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

汇报交流。

生1:我们小组的同学都认为是9.90大一些,我们可以先看9.87和9.90的整数部分,都是“9”,没法比,我们又比下一位“9”和“8”9比8大,所以我们就认为9.90比9.87大一些。

生2:我们小组同意他们的想法,我们能说的更明白,在以前我们学习整数比较大小时,都是从位比起,所以我们认为小数也是从位比起,假如位同样大,那么我们就再比下一位,就这样依次往下比。

生3:我们小组认为在比较小数大小的时候,应该先比较整数部分,假如整数部分同样大就再比较小数部分……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有道理,就像大家所说的,通常我们在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时,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十分位上的数也相同的,百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师:那你们认为小数与整数比较大小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请大家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生1:我们认为都是从位比起。

生2:整数要先数一数位数的多少,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而小数有小数部分,不能比位数的多少。……

师:大家说得棒极了!在比较小数大小时是从位比起,按照数位顺序一位一位地比,这一点与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是相同的,比到能分出大小就不再往下比了;小数比较大小与整数比较大小还有不同的地方,整数比较大小当整数位数不同时,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而小数比较大小与位数的多少无关,是要按照数位顺序从高位到低位依次比较。

师:张华的得分是9.96分,同学们能将郑强、李明、张华的得分按顺序排列起来吗?

( )>( )>( )

(1)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2)全班反馈。

1组:我们先比整数部分,整数部分相同,再比较小数部分,十分位上两个是9,一个是8,是8的最小,再比较9.90和9.96的百分位,9.90的百分位是0,9.96的百分位是6,所以9.96,也就是(9.96 )>(9.90 )>( 9.87 )

(三)应用拓展。

1.排顺序。

师:在这次比赛中王平的表现要比张华差一些,比李明好一些,请大家猜一猜,评委会给王平多少分呢?请你将这三个同学的得分按顺序排列起来。   生1:我猜可能是9.95分,因为9.95比9.90大,比9.96小。学生投影展示:9.96>9.95>9.90。

生2:我猜可能是9.93分,9.93也比9.90大,同时也比9.96分小。学生投影展示:9.96>9.93>9.00。

生3:我猜也可能是9.905分。学生投影展示:9.96>9.905>9.90。

师:大家的想法都很好,王平的分数还可以是多少分呢?

生4:老师,我有个不一样的答案!我认为比李明高一些,而比比张华低一些的小数有无数个。

(此时大部分学生有点疑惑)

师:为什么?说说你的看法。

生4:我认为只要个位和十分位上都保证是“9”,然后小数十分位上的数大于0而小于6,千分位和后边的可以任意的添数,就都比9.90多,比9.96小,这样的数可以有无数个。

(众生鼓掌,同意他的想法。)

师:你的这个发现真了不起!老师也为你的出色表现感到自豪!

2.找朋友。

教师举起写有“13.21”的卡片。

师:请大家在卡片上任意写一个小数,找比我大的朋友在哪里?

(学生写好后,部分学生举起手中的卡片对照。)

生:比您大的朋友在这里是……

师:大家可以在组内玩这个找朋友的游戏,请小组的同学先自己写好一个小数,然后比一比谁写的大,谁写的小,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比的。

(学生活动)

3.猜一猜。

师:同学们,我买了一本书是7元左右,请大家猜一猜是多少?

生1:比7.20元少吗?

师:对!

生2:比7.10元少吗?

师:不对!

生3:是7.15元吗?

师:对了!

师:你还想玩这个游戏吗?

生(齐):想!

师:请大家在小组内玩一玩,小组的同学可以轮流当裁判。

……

(四)总结、评价。

师: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或感受?

生1:我学会了正确的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和三个小数的大小,还能给他们排顺序。

生2:我学会了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我感觉自己在这节课中的表现还可以,我很高兴。

生3:我又学到了一些关于小数的知识,我感觉很快乐。

……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模版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的结构特点,掌握用列表法、假设法、解决问题,初步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性策略。

2、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性,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

3、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习单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很高兴能跟大家一起度过一堂生动有趣的课。同学们有没有信心能上好这堂课?真棒!请同学们带着你们的信心和热情跟老师一起有进数学广角。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道我国古代非常有名的数学趣题,“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PPT投影展示原题。)这四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抽生回答。(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条脚。鸡和兔各有几只?)(PPT展示今意。)

2、这类题我们把它叫做什么问题好呢?(“鸡兔同笼”问题。)板书。其实,鸡兔同笼问题记载于《孙子算经》一书中,早在1500多年前就有古人在研究它,我们现代人还在研究它,而且还有很多外国人也在研究它。那么这个流传了上千年的问题到底有什么魅力,使得那么多的人乐此不疲地去解决这个问题呢?相信同学们学习了这节课,你们就会揭开这个秘密。老师再问一次大家:你们有没有信心把这节课的&39;内容学好?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活动一:探究用猜测列表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为了便于研究,我们可以先从简单的问题入手,来探讨解决这类问题好吗?出示例1

1、师:请大家读题。思考: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分别是什么意思?所求问题是什么?

生:鸡和兔一共有8个头。鸡兔一共有26条腿。求分别有几只?师:还有补充吗?有两个隐藏条件看谁细心发现了?。

生:鸡有2条腿,兔子有4条腿。鸡和兔一共有8个头。鸡兔一共有26条腿。求分别有几只?师评:他还发现了隐藏条件,审题真细心。

2、列表法

(1)猜想

要求鸡和兔各有几只,咱们不妨猜一猜,好吗?(学生猜)

(2)验证:

到底谁猜对了呢?我们来验证一下。解决问题要有理有据,不能随意猜。我们应该抓住什么样的条件来验证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首先要知道鸡和兔一共有8只,其次鸡的腿和兔的腿一共有26只,所以我们必须要把鸡的腿和兔的腿加起来看看等不等于26。这两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才是正确答案。

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表格把你们的猜测的数据按顺序填到表格中并找到正确答案。学生独立完成表格,之后交流完成情况,出示大屏幕的表格中。

(像这样把我们的猜测按一定的顺序列成表格,这种方法叫列表法)。观察这个表格,你找到答案了吗?答案是怎样的。

活动二:探究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师:列表的方法可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但是如果数据很大,会发生什么情况?(繁琐)。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解决?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探讨一下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解决。

设全都是鸡,每只鸡有两只脚2×8=16(条)8只鸡共长几条脚?26-16=10(条)表示什么?所有兔子少的脚4-2=2(条)2表示什么?每只兔子少的脚

10÷2=5(只)兔表示10条脚,每只鸡上添2只脚变成兔子,所以共有5只鸡变成了兔子,因此兔子有5只8-5=3(只)鸡表示总数减兔数等于鸡数

可能还有些同学有点迷糊,我们用画图法直观理解一下。

(1)请画8个圆表示鸡,每只鸡2只腿,一共有16只脚。

(2)还差10只脚,每只鸡再加两只脚变成兔子,共有5只鸡变成5只兔子。

(3)最后剩下的3只就是鸡。

现在大家清楚了吗?在引导学生回顾一遍。先怎么想?假设全是鸡,用总脚数减去鸡的脚数求出它们

的相差数是10,再用相差的数除以每只鸡相差的2只脚,就得到了兔的只数,最后用总只数减去兔的只数就是实际鸡的只数。这种方法好吗?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叫什么好呢?假设法。

②:如果假设全是兔,你们会解吗?好这个方法就留给你们课后完成。

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用很多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你觉得这些方法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假设。所以鸡兔同笼问题又叫假设问题。)

发散思考、加深理解:

现在我们能用上面的方法解决古人流传下来的问题了吗?出示:鸡兔同笼,有35个头,94只脚,鸡兔各有几只?学生独立自主完成

小结:现在你能从新总结一下这些方法的优势和适用范围吗?数目比较小时,用列表法。数目比较大时,列表法计算量大,就有局限性,比较麻烦,最好用假设法比较好。用假设法时要特别注意:如果假设是鸡而先求出的就是兔子,如果假设的是兔子那先求出的是鸡,两者相反。

三、巩固练习

课本105页“做一做”的1、2题。

四、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布置

课本106页练习二十四第一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模版篇6

教学目标

1.在已有的生活经验上体会数的意义,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2.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自主探索的能力.

3.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数数、读数、写数,初步体会数序的含义.

教学重点

正确数出物体的个数.

教学难点

正确书写数字.

教具、学具

数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一)引入

教师谈话:开学这几天,你认识了几个新朋友?能给大家介绍介绍吗?

1.同学之间互相介召、互相说.

2.指名回答.

教师提问:有认识一位新朋友的吗?谁认识了两位新朋友?有更多的吗?

这2个新朋友是谁?

教师板书:12345(根据学生所说的板书)

(点评: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数学,是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要求.通过“介绍新朋友”的情节引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教师谈话:有一位小朋友叫“淘气”,他也认识了一位新朋友“笑笑”.有一天,“淘气”

请“笑笑”到家里做客.

(二)出示主题图

教师提问

1.看到这幅图,你想说些什么?

2.他们在玩些什么玩具?请你数一数,说一说.引导学生说出图上的物体数量.

(学生:他们在玩玩具,有5个积木、4辆汽车、3个皮球等等)

(点评:创设情境,让学生不由自主的数数,从而感受到数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应用广泛,

同时也激发学生数数、用数的积极性.)

二、尝试探索.

(一)教师提问

1.你是怎样知道这些物体的数量的?(数出来的)

2.你是怎样数的?(一个一个的数、两个两个的数)

(二)指名数一数.说一说.

1.小组讨论:你认为怎样数数比较好?为什么?

思考:如果有更多的物体,又可以怎样数数呢?

(三个三个的数、五个五个的数、十个十个的数……)

2.小组合作:数出铅笔盒里文具的个数.(指名展示,全班交流.)

3.如果你想请你的新朋友到家里做客,你准备怎样做?

学生1:我准备拿2个洋娃娃请好朋友玩.

学生2:我准备拿4辆小汽车请好朋友玩.

学生3:我准备拿5把玩具请好朋友玩.

(点评:通过观察实物,使学生体会数数的方法,感悟出数物体的数量时要一一对应,为数更多物体数量进行渗透.同时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进一步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对数学逐渐产生亲切感.)

(三)揭示课题

教师谈话:刚才同学们准备了那么多的玩具,你们真是一个好客的小主人.同时我也听出来了,你们说出了许多数量是1、2、3、4、5的物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

教师板书:玩具(1、2、3、4、5)

(四)指导书写.

教师谈话:我们会数出数量是1、2、3、4、5的物体,这些数该怎么写呢?谁会写1?2怎么写?

(指名板书)

教师提问:你们觉得他们写的怎么样?那么怎样写才能写的又漂亮又规范呢?

出示田字格及示范字

教师提问:看到这些字你有什么感觉?

教师:让我们一起来练习怎么写的.(生描示范字,师巡视指导.)

比较:你认为哪儿写的比较好?还有什么不足之处?

(点评:先引导学生观察数的写法,有了认识之后再描,最后自己写,这样的过程实际上在不知不觉的演示过程当中学会了书写.)

(五)比较数序.

1.看图数数.

教师谈话:“淘气”和“笑笑”玩的高兴及了,妈妈给他们准备了一些水果.

出示水果图

教师提问:都有那些水果?各有多少个?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明确:1、3、5叫单数,2、4叫双数.

2.比一比.

什么水果最多?什么最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3.生活中你还在哪见过这些数字?它们有什么用?

(点评:通过观察实物,使学生感悟到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同时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进一步增加学习的兴趣,从而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4.数序

教师谈话:2个好朋友刚吃过水果,动画片开始了.

出示火车图

教师提问:他们在干什么?“淘气”说老虎在第一节,“笑笑”说熊猫排第一节,他们谁说的对?小松鼠在第几节?大象呢?

三、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最高兴的事是什么?

点评:

1.本节课,让学生在经历数数的过程当中,进一步体验、感悟一些数数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力求创设各种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情境,提供学生参与学习的各种机会,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增强了应用意识,感受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还可以应用于生活.

2.数学的学习不仅在课上、课下,也不应该局限于教师的“引”与学生的主动探索,还应该利用恰当时机进行拓展.如数数的方法,以及单数与双数的概念,教师巧妙的设计,把他们引入课堂,通过做游戏的形式,使学生感悟、理解,同时也为今后的加减法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模版篇7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它原先是奥数知识,是少部分学有余的孩子学习的。而新课程改革后,该内容被选入课本,每个孩子都要参与学习。这时,我们该怎样去组织课堂教学呢?

1、引导学生画图理解。

植树问题的思维有一定的复杂性,对于刚接触植树问题的四年级学生来说,则更有一定的难度了。所以,我觉得让学生画图来理解深化,更好一些。学生在画图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很好的理解题意,找到其数量间的关系,而且能很好的培养其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观察初步感知三种情况:两端都栽“棵树=间隔数+1”,一端栽一端不栽“棵树=间隔数”,两端都不栽“棵树=间隔数-1”。等学生找到规律后再解决这类问题就简单多了。

2、创设情境,让数学走近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在学生初步感知植树问题的几种不同种法的基础上,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以便能更好的理解与植树问题有关的生活题型,如插红旗,安路灯、排队做操等,让学生在具体生活中理解数学现象,并运用规律解决形式各异的生活问题,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3、加强训练。

数学离不开训练,特别是对小学生,因为他们的忘性较大,很多的知识在课堂上学的很好,但时间一长,就会遗忘。这样,就要求教师注重平时的有意识的强化和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加深理

4、这部分虽学得扎扎实实,但问题也存在着。

(1)针对学生能够找到简单植树问题的规律“棵数=间隔数+1”却无法运用这个规律求路长的问题,因为学生的认知起点与知识结构逻辑起点存在差异。以为学生能发现“棵数=间隔数+1”就能解决问题了,实际上这只是部分学生具备了继续学习的能力,这恰恰导致了能找规律却不会用规律。也就是在发现规律与运用规律间缺少了的链接,我要加强对规律的扩散教学,比如:得出规律时,可以说说“间隔数=棵数-1,路长=间隔数X间隔长”等等知识的扩散。

(2)把握每一个细节,问题即时解决,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比如:学生的质疑,间隔长和间隔数之间的区别,两端和两边的区别,应该考虑学生的知识构建,学生的知识认知一般是在具体情景中通过活动体验而自主建构的。没有体验,建构就会显得很抽象。在这一次的教学设计中,虽然我创设了情境,但学生仅凭一次体验是不可能全部达到继续建构学习主题的水平。我可以利用线段图或者实例来帮助学生学习。让学生有可以凭借的工具,借助数形结合将文字信息与学习基础结合,使得学习得以继续,使得学生思维发展有了凭借,也使得数学学习的思想方法真正得以渗透。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模版篇8

教学内容

课本第1—3页中的例1、例2及相应的“说一说”、“算一算”、“想一想”。

教学目标

1、通过“购物”的问题情境,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3、能正确计算有关(不含括号)的两步式题,掌握脱式计算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两步(不含括号)混合运算的顺序。

难点:按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例1、例2情境挂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挂图,引导观察,问:你们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生汇报,谈话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出示例1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示内容。

问: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2)引导解决问题。

①先让学生独立解决。

②让学生试着用一个算式解决问题,并说说每一步的含义,从而探讨运算顺序,强调书写格式。

③练习:99×11-900585÷9+15

2、教学例2.

出示例2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1)理解图示内容。

问: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2)引导解决问题。

①先让学生独立解决。

②让学生试着用一个算式解决“应找回多少元”这个问题,并说说每一步的含义,从而引导探讨运算顺序。

③练习:52+12×4110-11÷79

3对比、发现

引导对比所练习题,发现有何相通之处?

从而引导归纳出(不含括号)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先乘除、后加减。

4指导完成第3页“想一想”中的题。

三、巩固应用。

1、练习一第7页第3题:数学医院。

⑴先让学生说说运算顺序,找找错在哪?

⑵正确计算。

2、解决问题。

练习一第7页第2题

四、全课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练习一第7页第1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模版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电子计算器,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四则运算

2、会根据题目特点,有选择性地使用计算器;

3、让学生经历用计算器探究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从中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推理的能力;

4、能初步体会:计算器只是一种计算工具,人脑与之相比,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5。进行数学文化的教育

重点难点:

会根据题目特点,有选择性地使用计算器;

能用计算器探究简单的数学规律,并初步体会计算器只是一种计算工具,人脑与之相比,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教学准备:

课件、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请看一段录象(计算工具的发展)

师:刚才这段录象提到了哪几种计算工具?(示算筹图算盘图)

师:1945年第一台计算机在美国诞生了,1977年第一台微型计算机在日问世以后计算机就成为了人们计算经常用到的工具。

(课件出示各种常见的计算机)

师: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有人使用计算器?你会用吗?

二、使用计算器

1、计算器介绍

你知道计算器上各中按键的名称和功能吗?请同座相互说说介绍。(然后叫一人上台用展示仪演示数字键、符号键、功能键。ON、OF、AC、CE、C的功能是什么?如果要进行计算怎样按?数字——符号——等号——清除)

我们都知道了计算机的使用方法,那这节课咱们就用计算器来计算。(板书课题)

2、尝试练习,规范操作

(电脑)银盆岭小学在校学生775人,如果每人每天节约用水1千克,一天可节约用水775千克,一年(365天)共可节约用水多少千克?

(1)指名口头列式

(2)学生试算

(3)汇报结果,纠错

(电脑)一年节约282875千克,如果缺水地区一家三口每天用水25千克,这些水够他们用多少天?

学生试算

(电脑)每年按365天计算,115131天是多少年?

学生试算

师:通过我们做的题目的数字这么大,但是你感觉难不难?你认为使用计算器计算有什么好处?

3、灵活运用

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学生计算,教师巡视、辅导

219×35=41600÷128=24÷6=125×8=138976-138970=1379+34089=

(2)学生汇报,集体订正

师:这些题都是用计算器算的吗?哪些没有用?为什么?

(3)归纳总结

师:你认为什么样的题适合用计算器计算?

三、能力提升

师:想不想算一个又大又难算的题目?下面我们就做一个挑战极限的游戏。

我们就用9作为乘数吧。你准备几个九相乘?小了,8个九吧

999999999×999999999=

试算

报得数

你认为计算结果正确吗?

在计算器上你看到了什么不一样的?E对了,他是英文单词错误的缩写,你知道这个单词是什么意思吗?错误!

师:那老师不看这个E也可以知道这个结果上错误的,你知道我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吗?

师:是的,因为工具都有他的局限性,现在用我们的手中的计算器因为为数少了,看来这个题目没有办法做了。

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不着急,这个数字大了,那如果小一些我们能不能算?那我们就从简单的做起看能不能发现一些什么?

计算:9__9=81

99__99=9801

999×999=998001,

9999×9999=99980001

有很多同学举起了手,你想说什么?

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8000000001

做了这道题目,你有什么想法吗?

师、是呀!计算器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用自己聪明的头脑解决,为自己骄傲吧!但是在刚才的计算过程中我们计算器就没有一点作用吗?

师:是的,他可以帮助我们探索规律的工具。其实,我们手中的计算器因为位数少不能计算,但是还是有工具可以计算出的,比如我们教室现在就有的——电脑师演示

师、现在64位计算器已经在许多行业使用。尽管这样,是不是计算器就能够解决所以的问题呢?

师:工具都有他的局限性,需要不断发展。看来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工具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人的智慧才是天敌下最伟大的力量。(出示培根的名言)

希望同学们做个充满智慧的人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模版篇10

教学目标:

⒈通过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⒉通过探索怎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单位来表示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⒊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质量等。

教学过程:⒈想一想,忆一忆。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1米有多长吗?

用手势表示一下,我们来看看黑板有多长?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板书:测量活动)

⒉量一量

⑴每组各派一名代表,分别测量黑板的长度。

⑵汇报结果。

⑶小组合作学习,怎样以米为单位来表示呢?

⑷汇报:2米85厘米=2 米=2.85米

1米1分米=1 米=1.1米

小结: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作单位来表示的过程,就是我们这节课重点学习的内容。

⒊再量一量。

①同学们,在你的身边有许多物品,选择自己喜欢的量一量?以米为单位记录下来(学生自行完成填一填)。

②汇报结果。

⒋试一试

媒体出示燕子

春天来了,燕子也从南方赶来了,它给同学们提了几个问题请你们来回答,你们愿意回答吗?(愿意)

我(燕子)的体重是1千克500克,骨骼重113克,以千克为单位怎么表示?

全班汇报:1千克500克=(1.5)千克

113克=(0.113)千克

小结:同学们都能用千克把燕子的问题回答出来,那么同学们老师的身高用米作单位,你能表示出来吗?(能)

⒌激趣活动。

我请一名学生来测量我(老师)的身高,再请一名学生监督,不当之处,给予纠正。

汇报:1米70厘米=(1.7)米

下面请同学到自己的小组里任选一人,测量同学的身高,并以米为单位表示出来?

⒍多媒体出示,练一练。

(学生自行完成,同桌互批)

7 同学们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⒏布置作业,试一试1、2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模版篇11

第1课时 鸡兔同笼

教学内容:P116页的练习二十五的第20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鸡兔同笼”问题,感受中国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过程与方法:能熟练用列表、假设等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迁移思维的能力,进而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熟练理解和掌握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和方法,让学生再一次亲历列表法、假设法等解题的过程,深刻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性策略。

教学难点:建构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数学模型,运用学到的解题策略熟练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具学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鸡兔同笼”是一道有名的中国古算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许多小数数学问题都可以转化成这类问题。

师:你知道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有几种方法吗?通过比较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

生1:列表法,适合数据较小的问题。

生2:假设法,一般情况都适合,数量关系比较容易理解。

师:今天我们复习“鸡兔同笼”问题。

二、自主探究

师:摆三角形和正方形一共用了19根小棒。(任意两个图形之间没有公共边)你能算出分别摆了多少个三角形和多少个正方形吗?(学生回答)

师:星期日,小英一家八口人到博物馆参观,博物馆的票价是成人每人30元,儿童每人15元,买门票共花去210元钱,其中儿童有几人?(学生回答)

师:三年级(4)班48人去北海公园划船,租了大船和小船共10条,每6人克坐满一条大船,每4人可坐满一条小船,且每条船都没有空位,他们租大船和小船各几条?(学生回答)

三、探究结果汇报

师:通过复习“鸡兔同笼”问题,你有哪些收获?

生1:借助列表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生2:我学会了化繁为简的学习方法。

生3:用“假设”法解决问题的一般性。

四、师生总结收获

师: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总结得出:解决数学问题时,可以先提出假设,如果假设后的情况与实际不符,这时就需要进行调整。我们可以借助画图、列表等方法帮助我们进行调整,从而推算出正确结果,最后还要对结果进行检验。(逐一板书:假设、调整、检验)

板书设计

鸡兔同笼假设→调整(列表、画图)→检验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模版篇12

教学内容

课本第5—6页例4、例5,课本第6页“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学会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分析具体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3、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分析具体的实际问题。

难点: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出示下列习题:

12÷4+25400-20×16

213÷(102-99)(120-63)×45

先指名学生口答运算顺序,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最后进行全班订正。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4。

出示例4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示内容。

问: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找出图中所提供的信息,明确所提的问题:啄木鸟每天吃多少只害虫?

(2)自主探索

教师提示学生试着用线段图来表示图中的数量关系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

(3)合作交流

①指名板演,并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②教师引导分析,画图讲解,让学生明白题中的数量关系。

③探讨:为何表示“45只”的那一段要用虚线表示?

(4)即时练习。

指导完成课本第5页“议一议”

全班交流时,重点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表示“多45只”的那一段要用实线表示。

2、教学例5

出示例5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示内容。

问:从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2)自主探索,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3)合作交流。

交流时重点让学生明白,要求小青有多少张邮票,必须先知道什么?

三、巩固练习。

引导完成第6页课堂活动中的习题。

四、全课小结。

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练习一第8页第5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模版篇13

教学目标:

1、认识和了解“鸡兔同笼”问题,初步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体会“枚举”、“假设”等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归纳概括出鸡兔同笼问题的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

3、让学生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受到祖国优秀数学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增强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会用假设法和方程法解答“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难点:

明白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算理。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引入:

同学们,我们国家有着几千年的悠久文化,在我国古代更是产生了许多位数学家和许多部数学著作,《孙子算经》就是其中一部,大约产生于一千五百年前,书中记载着这样一道有名的数学趣题。你们想看一看吗?

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是:现在有一些鸡和兔被关在同一个笼子里。鸡和兔共有35个头,94只脚。鸡和兔各有多少只?

这就是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生活中类似的问题非常多,这类问题应如何解决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板书课题:“鸡兔同笼”。

为便于研究,我们先从简单的生活问题入手,请看下面问题。

●学校买来50张电影票,一部分是4元一张的学生票,一部分是6元一张的成人票,总票价是260元。两种票各买来了多少张?

【设计意图】以我国古代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引入,让学生感受我国悠久的数学文化,激起探知这类问题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对于这个问题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呢?请根据提示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

温馨提示:

①用列举法怎样解决问题?

②你能用画图的方法解答吗?

③如果把这些票都看成学生票或都看成成人票如何解答?

④回顾列方程解决问题的经验,怎样用方程解决问题?

学生自己根据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

先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共同协商解决。

教师巡视,要注意发现学生的不同解法,同时参与小组的指导。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对于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一定有自己的好的方法,请把你的好办法同大家交流吧。

1、列举法。

可以有目的的先展示这种方法。(多媒体展示。)

学生票数(张)成人票数(张)钱数(元)

2525250

2426252

2327254

2228256

2129258

2030260

质疑:有50张票,是否有必要一一列举,你是如何列举的?

(引导学生通常先从总数的中间数列举。)

质疑:根据假设算出的钱数与实际总钱数不一样时,你是如何调整的?

(引导学生根据数据特点确定调整方向、调整幅度。)

师强调:像咱们这样,采用列表的方法列举出来,并最终找到答案的方法,在数学上叫列举法,也叫枚举法。

2、假设法

(1)假设全是成人票:

①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展示假设为成人票,学生试画的分析图。

②引导:上面的过程如果用算式怎样表示呢?请同学们试试看。

(学生试着列算式,请两个学生到黑板上去板演。)

预设板演:

50×6=300(元)300-260=40(元)40÷(6-4)=20(张)

50-20=30(张)

③质疑:你这样做是如何想的?你是如何理解多出的40元的?根据多出的40元如何求出学生票和成人票的?

预设回答:

假设全是成人票,就50×6=300元,而实际花260元,这样就多出了300-260=40元。

而1张学生票看做成人票就比1张学生票多2元,学生票的张数就是40÷(6-4)=20张了,成人票就是50-20=30张。

(2)假设全是学生票:

如果假设成全是学生票该如何解答?

总结方法归纳抽象出这类问题的模型。

学生票数=(成人票价×总张数-总钱数)÷(成人票价-学生票价)、

成人票数=(总钱数-学生票数×总张数)÷(成人票价-学生票价)、

3、方程法:

除了以上两种方法,还有别的计算方法了吗?

学生汇报列方程的方法。

(1)找出相等的数量关系。

(学生汇报,课件出示:成人票数+学生票数=50;成人钱数+学生钱数=260元)

(2)根据等量关系列式:

设成人票有x张,则学生票有(50-x)张。列方程为:6x+4(50-x)=260

4、学生比较以上几种方法解题方法。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让学生结合自己解决问题的经验,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总结。

列举法:适合数据比较简单的问题,但是如果数字比较大,这样一一列举法就太麻烦了。

画图法:操作简单,比较直观。但数字大的时候,画图也是比较麻烦的。

假设法:适合所有的这类问题,但比较抽象,不好理解。

方程法:适用面广,便捷,容易理解。

师:同学们,我们这节课研究“鸡兔同笼”问题,我们探讨出了用枚举法、假设法、解方程的方法解决这种题。只不过列举法对于数据较大时比较麻烦。一般我们采用假设法和解方程的方法比较简便。

【设计意图】通过适时的总结,引领学生归纳建立“鸡兔同笼”问题的模型,及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和策略。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有几何?

温馨提示:

A、先让学生认真读题。

B、然后自己解决,汇报交流。交流时同时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数学文化。

2、王丽有20张5元和2元的人民币,一共是82元。5元和2元的人民币各有多少张?

处理方法:

①学生认真读题,引导学生对比“鸡兔同笼”问题模型,分析数量关系,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法独立解答。

②小组内交流算法。

③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本题是“鸡兔同笼”问题模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进一步巩固“鸡兔同笼”问题的各种解法,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3、巩固练习:回应解决例题,引导学生用合适的方法计算。然后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类似鸡兔同笼的问题吗?(龟鹤问题、乘船问题、合作植树问题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鸡兔同笼问题,使学生感受到“鸡兔同笼”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4、全课小结:

回顾总结,引发思考

本节课,我们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采用了几种策略,在这节课中,我发现同学们还有其他的解决方法,下课后相互交流一下,并尝试一下。

师总结:

这节课大家共同探究,解决了生活中类似“鸡兔同笼”问题的实际问题。只要我们善于动脑,好多问题都可以归为一类问题,抽象出一个总的模型进行解决。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模版篇14

教学目标:

1、估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积的范围。

2、列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重难点)

教学过程:

1、竖式计算39×12(复习、小结两位数与两位数的乘法)

2、卫星运行动画导入

3、板书课题

4、明确教学目标

5、提问1:东方红1号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钟,则卫星绕地球运行2圈需

要多长时间?(复习三位数与一位数的乘法)

提问2:东方红1号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钟,则卫星绕地球运行21圈需

要多长时间?(提出三位数与两位数的乘法,设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完成导学案问题1(估算)

6、学生自学课本第30页内容,完成导学案的问题2,要求

(1)时间:5分钟;

(2)学生自己自学,独立完成;

7、分析、解答问题2,注意小结;重点在问题2.

提问3:通过竖式计算114×21,归纳一下“三位数如何乘以两位数”(重点与难点)

8、游戏(把课本第31页第3题练习以游戏的形式呈现)

9、小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10、分层作业

[1](必做题)课本第31页第1、2题;

[2](选做题)请你利用本节课学习到的知识,向老师提出一个问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模版篇1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根据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2.过程与方法:经历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规范有序的解决问题的步骤。

学习重点

能根据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学习难点

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优点?

二、自学指导。

1.情景导入:

(用蒜苗生长的动画图片引入新课)

2.由学生动手,演示笑笑的蒜苗生长情况统计表。

3.动画演示蒜苗生长情况折线统计图(要强调学生注意观察画折线统计图的步骤)。

让学生分析在格子图中画折线统计图可以分成哪两步。

三、习题巩固。

课本P89练一练1。

四、实践应用。

课本P89练一练2。

五、课堂小结。

1.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优点呢?

折线统计图有利于直观了解事物的变化情况。

2.怎样画折线统计图呢?

(1)先在格子图中描点。

(2)连线。

3.统计图一般有几种形式呢?

统计图一般有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三种形式。

4.进行预测时,先要找出数量变化趋势中的规律,再进行预测。

六、知识拓展。

为了寻找小玲跳绳成绩提高的秘密,笑笑帮助小玲记录了锻炼的情况,并制成了统计图。

(1)小玲跳绳中哪一阶段成绩提高最快?哪一阶段成绩提高比较缓慢?

答:小玲第5~10天成绩提高最快,第15~20天和20~25天成绩提高比较缓慢。

(3)估计小玲第8天的成绩大约是多少,达到每分135个大约是在第几天?

答:估计小玲第8天的成绩大约是118个,达到每分135个大约是在第12天。

七、目标检测。

1.要表示上海20__年全年每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用()表示合适。

A.条形统计图

B.折线统计图

C.扇形统计图

2.统计图一般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的折线统计图表示的是李明从9时到11时由甲地到乙地骑车行驶的情况。

(1)李明从甲地到乙地一共用了多长时间?甲乙两地的路程是多少千米?他平均每时行驶多少千米?

(2)李明在中途停留了吗?如果停留了,那么停留了多长时间?

(3)李明在最后30分里行驶了多少千米?比他骑车行驶全程的平均速度快多少?

八、实践作业。

根据十几天观察蒜苗得到的结论,写一篇《我的蒜苗长得快》数学实践小论文。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模版篇16

一、素材的选取。

本单元我们选取的素材是高速运转的济南长途汽车总站和高速运转的济青高速,选取这个素材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济南长途汽车总站,连续多年创下旅客发送量、发送班次和售票收入三项全国第一,被称为“中华第一站”。 据说济南长途汽车站占地110亩,日客流量4万多,客票年收入达到4—5亿元。1999年被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授予“中华第一站”称号,这个荣誉一直保持到今天。

(2)山东的高速公路全国闻名。 说起山东的高速公路来,在全国是的,俗话说得好“要想富,先修路”。据有关经济专家研究,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与其公路的优劣,成正相关。可见,我省经济之所以能够高度发展,寻其原因,不言而喻。

(3)以比较真实的数据为素材,体现了数学的价值。 本单元提供的数据与第一单元一样,都是一些真实的数据。旨在说明交通生活中也实实在在存在着数学,数学无处不在。

二、本单元的情景串。

本单元有2个信息窗。

依次是: 单元知识分析 单元教材解读 信息窗1的解读 已学的知识 乘法的认识 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 (三下52×47-50×47 用字母表示数(四上1) 加法运算律 (四上1) 一般行程问题 (二下p105,三上p76,p78,三下5)路程、时间、速度三者 数量关系。 本单元新学知识 乘法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乘法分配律(相遇问题) 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 后续学习的知识 乘法运算律在小数和分数计算中的推广 用方程解行程问题 (山东版有关行程问题的学习都安排在简易方程单元。) 高速运转的长途汽车站 高速运转的济青高速

1、情景图的解读。

此信息窗的题目为“高速运转的长途汽车站”。情景图上呈现的是一幅济南长途汽车总站的真实照片。照片的下面附有一张2003年济南长途汽车总站大巴车中巴日发送旅客情况统计表。

2、情景图中的信息。

是2组数据:

(1)平均每天发车的数量

(2)平均每车次的乘客人数。

3、例题的设置与功能。

本信息窗一共有3个例题,包含的知识点分别是:

(1)乘法结合律。

(2)乘法交换律。

(3)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乘除法各部分的关系。(第六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模版篇17

教学目标

1?经历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情境中探索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过程。

2?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3?在解决数学问题中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发散思维能力,通过发现运算律培养探索、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探索发现乘法分配律,理解并能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对乘法分配律进行正向和逆向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探索新知

出示例4。

(1)出示问题情景,解决问题。

你从情景图中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养鸡场共有多少只鸡?"该怎样列式计算?(学生口答信息,然后独立列式计算)

全班汇报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师板书:

(50+30)×75  50×75+30×75

=80×75     =3750+2250

=6000(只)   =6000(只)

(2)比较两种解法,发现两种解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举出生活中的类似例子。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教师板书: (50+30)×75=50×75+30×75

(3)在计算中比较并发现乘法分配律。

算一算,比一比。

(3+2)×35=3×35+2×35=  3×(4+6)=3×4+3×6=

(13+12)×4=13×4+12×4=

比较每排的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每排的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相等吗?

学生独立计算验证自己的猜想。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板书:

(3+2)×35=3×35+2×35  3×(4+6)=3×4+3×6

(13+12)×4=13×4+12×4

教师:谁还能举出符合这个规律的例子?(学生举例)

教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这几组算式所反映的规律?(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将两个积相加,这叫乘法分配律。

(4)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可以用怎样的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呢?

(学生独立写出,然后全班交流)

教师整理并板书:(a+b)×c=a×c+b×c 或a×c+b×c=(a+b)×c

二、课堂活动

1?课堂活动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算一算,对有困难的也可先在小组中议一议。

最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算的?能说明乘法分配律吗?

2?课堂活动第2题:先让学生讨论,找出错误的原因,再汇报,最后让学生改正。

4?练习五中第1题:学生独立做在书上,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运用的是什么运算律?

先做,再议一议,最后与全班同学交流。

三、课堂小结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模版篇18

这学期的教研活动快要结束了,也就意味着这学期也即将结束。今天上午数学组没有课的老师都听了我讲的一节数学课,也是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植树问题,现对教学的反思总结如下:

一、导入

课前活动时,我选择学生的小手为素材,引入植树问题的学习。让学生清晰地看出手指的个数与空格数之间是相差1的。使学生直观认识并总结出了手指数与间隔数的关系,为下面的学习作了铺垫,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探究,发现“两端要种”的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1、小组合作,自由探究,发现规律

提示学生可以借助线段图来帮忙学习,让部分优生能顺利发现并总结规律

2、简单验证,总结规律。

棵数=间隔数+1

间隔数=棵树-1

3、例题学习,例题拓展,让学生明确两端和两边的概念区别

4.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这里我一共借用了课本练习的一道题:一个求车站的个数,目的是让他们利用所学植树问题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以为自己设计的教案考虑到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生活实际,重视了数学思维培养,方法的渗透,是可行的,学生们应该是能够掌握的。可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在“棵数”时还是跃跃欲试的学生们到求路长时一个个都感动困难重重。到后来参与的总是那几个平时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看来这样的设计很难顾及全体学生的发展,这与我的设计有关,如果再上这种课,我一定要再认真设计教案,已达到教学目标。

当然,再好的设计在实践中都会有不如意的地方。在以后的教学中在生生、师生互动的过程中不断开发课程资源,完善自我。

67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