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小学教案 > 数学教案 > 一年级 >

一年级教案数学教案反思

时间: 新华 一年级

通过编写教案,教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自信心。什么样的一年级教案数学教案反思才算是优秀的呢?这里整理一些一年级教案数学教案反思,方便大家学习。

一年级教案数学教案反思篇1

教学内容:

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数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试验本)P15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对星空中的一些星座(由7颗星组成的)的星星计数。

2、按给出的数在方格纸上画星图。

3、联系生活实际,学生初步了解常见的星座知识。

能力目标

1、发展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2、在画点图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在情境创设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宇宙奥秘的欲望。

重点难点:

按给出的数在纸上画出星图。

教学准备:

1、教师方面的准备:多媒体课件、方格纸、小圆片

2、学生方面的准备:课前有关星座的知识探究、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播放歌曲《一闪一闪亮晶晶》

师:夜晚悄悄地来临了,美丽的月亮散发着淡淡的光芒,可爱的小星星在对你调皮地闪动着大眼睛,这些星星用直线连接起来,就形成很多的星座。请学生分组交流介绍收集到的有关星座的知识。

2、个别回答:你知道有哪些星座吗?星座对于我们人类有什么作用呢?

3、出示课题:美丽的星座

二、新授实施

1、教师边操作多媒体课件,边介绍:天鹅座、狮子座、猎户座,北斗七星座。

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小结:同样是7颗星星,可是由于排列的位置不一样,所以就形成了不同的星座。

2、请你用7个小圆片模仿摆出以上的四个星座,教师巡视辅导。

3、你还能用7个小圆片摆出其他的形状,并取个合适的名字吗?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组织评比:谁的星座最可爱、最美丽?

4、小结:奥妙无穷的宇宙世界等着小朋友长大以后去探索、去求知。

三、练习尝试

1、我们可以把这些星星看作是一个小圆点,然后我们可以在方格纸上画出星座。你们想不想也来动手画画看呢?(教师选择其中的一个星座带领小朋友尝试画)

师:先画4个圆点,将点与点用线联系起来,这样就能形成一幅星座图。

生:选择喜欢的颜色画4个圆点来画出星座。

2、想一想,画一画:用4个圆点、5个圆点创作出其他的星座,小组内交流评比。

3、教师指导写数:7的写法

四、探究巩固

1、比一比,赛一赛:我是小小天文家。让学生展开想象自己来发明星座,并展示学生作品,给予一定的奖励。

2、总结:今天学习了什么本领?你还想了解什么知识呢?

一年级教案数学教案反思篇2

火柴棒可以摆出许多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等,也可以摆成一些生活中的物品,通过移动火柴棒,它们之间会出现一些有趣的转化。下面,我们用火柴棒来做一些有趣的游戏。

例1用火柴棒摆出一个三角形、一个正方形、一个长方形、一个五边形、一个六边形。

例2用三根火柴棒可以摆出一个三角形,如图.

(1)再加两根火柴棒,摆出两个三角形;

(2)再加两根,摆出三个三角形来;

(3)再加两根,摆出五个三角形来.

解(1)(2)(3)

例3把两根火柴棒添在那里,可以摆出5个正方形?

例4请给下面的'每个数字只添上1根火柴棒,使它们变成一个新的数字。

例5请你在下面的算式中添上一根火柴,使其等式成立。

例6拿走1根火柴棒,使等式成立。

例7你能只移动下面算式中的一根火柴棒,使其等式成立吗?

三.达标测试

1、看图填数。

()个三角形,()根火柴

2、请你添加上三根火柴,使下面的正方形变成3个。你知道共用的火柴是哪几根吗?

3、如图,9根火柴棒已摆成了5个三角形。

(1)拿掉哪三根,可以变成一个三角形?

(2)拿掉哪两根,就可以变成两个三角形?

(3)拿掉哪一根,就可以变成3个三角形?

4、移动下面每个数字中的一根火柴棒,使它们变成一个新的数字。

5、请你在下面的算式中添上一根火柴,使其等式成立。

6、在下面的算式中拿掉一根火柴后,使等式成立。

四.家庭作业

1、下图是用12根火柴摆成的"田"字,能不能拿走2根火柴棒,使它变成两个正方形?

2、你能拿走2根火柴棒,使下面的等式成立吗?

一年级教案数学教案反思篇3

本单元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分1~5各数、0、6~9各数、10四段安排。在认识1~5 各数后插入几和第几的教学,在认识0后插入=、>和<的教学,全单元还编排了两个练习。10以内的数都比较小,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这些数,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认识。教材把1~5各数和6~9各数相对集中起来教学,能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效率。适时安排几和第几,=、>和<的教学,能促进学生理解数的意义。0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而且不同场合往往有不同的含义。10对以后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因此,教材把0和10的认识单独安排。 1.把认识1~10各数的教学都安排成四个环节。

学生认、读、写1~10各数并不困难,但初步形成这些数的概念却不容易,后者是教学的重点。为此,教材把认数教学分成四个连贯的环节,让学生经历认数的过程,体会数的意义。下面以1~5各数的教学为例,分析这四个环节。

(1) 在现实情境中数物体的个数。例题的主题图中有人和许多物体,数量各不相同。让学生仔细看图,分别数出各种物体的个数,一方面获得认数的感性材料,另一方面感受数(shù)产生于数(shǔ)。数图中的物体,可以看到什么数什么。如1块黑板,上面有5个字;3个女孩跳舞,1个男孩拉手风琴……通过指出物体及其数量的活动,体会数能反映物体的量的属性。

(2) 用算珠表示物体的个数。1个男孩、1架手风琴、1块黑板的个数都是1,都可以用1粒算珠来表示。2盆花、2个红气球、2个黄气球的个数都是2,都可以用2粒算珠来表示。教材通过1粒、2粒……5粒算珠,分别表示一类等价集合的元素个数,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教学的时候,先让学生在主题图中寻找哪些物体是1个、哪些物体是2个……再分别用1粒、2粒……算珠表示个数。

2粒算珠表示2的时候,1粒算珠浅色,1粒算珠深色;3粒算珠表示3的时候,2粒算珠浅色,1粒算珠深色;4粒算珠、5粒算珠里也各有1粒深色的算珠。这是因为教学1~5各数,是先认识1,再依次认识2、3、4、5。1粒浅色珠和1粒深色珠,表示1添上1是2;2粒浅色珠和1粒深色珠,表示2添1是3……这里的1粒深色珠表达了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教学的时候,要渗透这样的关系。

(3) 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一类等价集合的元素个数,不仅可以用算珠表示,还能用数表示。男孩、手风琴、黑板的数量都用“1”表示,盆花、红气球、黄气球都是“2”个……学生从中体会1~5各数都是有意义的符号。对这些符号意义的体会,就是建立数的概念。

(4) 写数指导。通过示范、描红、独立书写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规范、工整地在“日”字格上写数。教材十分注重学生把数写好,除了本单元的写数指导与练习,在第七单元仍然安排了写数的练习。

2.几和第几的教学分三个层次进行。

非“0”自然数有时表示物体的数量(一共有几个),有时表示物体的次序(是第几个)。教学几和第几,在生活中恰当地应用数,可以加强对数的认识。学生在认识1~5各数时,已经能够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教学几和第几,要懂得第几的含义,区分几和第几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1)教学分三个层次进行。①例题中先数出有几个人排队买票,再数出戴帽子的男孩和不戴帽子的男孩各排在第几。在数的活动中感知几和第几的含义,初步体会它们的区别。②“想想做做”第1题,通过涂4个和涂第4个的操作与比较,进一步体会几和第几有什么不同。③“想想做做”其他题,应用几和第几的知识回答实际问题。

(2)所有学生都在生活中接触过有关几和第几的现象与问题。教学几和第几,要提取这些现象,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研究、理解。在例题里,要让学生说说怎样数出一共几个人排队,怎样数出两个男孩分别排在第几。明白前者要数队伍里所有的人,后者只要数到那个男孩为止。体会“5个人”表示队伍的总人数,“第5个”表示不戴帽子的男孩在队伍里的位置。同样,“想想做做”第1题里涂4个和涂第4个,从两次涂的个数不同,两次涂色的灯笼表示的意思不同,体会几和第几的区别。

(3)正确表述或判断第几要联系方位,离开方位讲的第几往往是不确定的。教材中有三种情况: 一是规定了方位,如“从左边起”涂第4个,“4号车前面”是几号车。二是遵循生活习惯。如在队伍里一般“从前往后”数,楼房的层数都是“从下往上”数。三是允许多样,给学生空间。如猴子捞月亮的图中,戴帽子的那只猴,可以是从上往下第2只,也可以是从下往上第4只。教学时,除已经约定俗成的外,讲第几的同时,应该讲方位。

3.0的含义比较宽广,教材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0,在不同场合,0往往有不同的意思。对此,教材有明确的要求。

(1)着重教学“一个也没有,可以用0表示”。这个内容安排两道例题,第一道例题里三只兔都采到了蘑菇,分别用3、2、1表示蘑菇的个数。还有一只兔没有采到蘑菇,可以用0表示个数。学生在这个情景中体会0也是一个数,它的产生也是计数的需要。第二道例题中,地上原有4个萝卜,都拔掉后,地上一个萝卜也没有,让学生用0表示萝卜的个数。从4个到0个,渗透了“有”与“无”的相对关系,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2)结合直尺教学0。直尺上有0~5六个数,0在直尺的左端,直观显示出0在直尺上的意思:从这里开始。这是数轴上表示数和用直尺量长度必须具备的认识。从0开始,向右依次是1、2、3、4、5,按顺序整合了0~5各数,这也是“想想做做”第3题按顺序写数的基础。

(3)“想想做做”第4题展示了0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只要学生有所体会,不必解释其中0的具体含义。

4.在=、>和<的教材中突出两点内容。

=、>和<都是数学里的关系符号。教学中,除了要帮助学生建立“同样多”“多”“少”等数学概念,认识和使用这三个符号外,还要培养符号化思想。

(1)例题从森林运动会的情境图中分别提取兔与猴、松鼠与熊的只数进行比较,是让学生知道,比较两种物体数量的多少,只要把两种物体对齐着排一排、比一比。这是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后继学习中经常进行的数学活动,从现在起就要帮助学生逐渐掌握。通过排和比,获得对“同样多”“多”“少”的体验。

(2)例题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和×同样多”“×比×多”“×比×少”等数量关系,分别用符号=、>、<表示两个数间的大小关系,让学生感受用符号表示关系比图画和文字语言简便。教材把>和<同时教学,5>3和3<5都表示松鼠与熊的只数关系,让学生体会符号和关系的表达是可以转换的。这些都是最初步的符号化思想。

“想想做做”通过比较数的大小,加强数的概念。两道题设计成两个认知层次,第1题在图形直观下比较两个数的大小。题目要求先“摆一摆”,目的是经历两种图形对齐着排排、比比的活动,体会并初步学会这种比较的思想方法。教学时不能仅看教材里的图画就进行数的大小比较。再根据图形的数量写出数,从图形个数的有多有少,理解数的大小关系,在这些活动中能再次体验数的意义。第2题没有具体情境的支持,直接比较数的大小,可以借助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题里获得的经验,也可以依据数的排列顺序进行思考,使数的概念得到再次加强。

练习一是0~5认数的综合练习。有三个特点: 一是重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第1题看直线上的点写数,回忆各个数的意义,进一步掌握数的排列顺序。第5题写0、2、3和5,这些数比1和4难写,给学生多一些练习机会。二是重视知识的现实应用。第2题在数出三种动物套中圈的个数以后,比较这些数的大小才能得出名次。这里就应用了比较数的大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第3题应用数数和比较数的大小的知识回答现实情境里的问题。图中蜻蜓的只数是0,把0和3比大小,知识有了扩展。三是适度地开放。第4题除5=外,其他题都有多个答案。通过自己填写和相互交流,体会思考问题要全面。

5.教学数10,丰富学生的认识。

认识10的教学仍然按“数物体个数—用算珠表示个数—用数表示个数—写数指导与练习”的线索进行。“想想做做”中设计了形式多样的练习,丰富学生的认识。

(1)渗透10个一是1个十。让学生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在这项活动中感受10根和1捆的关系,直观接触10个一和1个十,为以后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作些铺垫。

(2)学习按群数数。引导学生2个2个地数樱桃的个数,5个5个地数手指的个数,既提高数物体个数的效率,又具体感受10与2、10与5的关系。

(3)体会双数和单数。10只鸭排成一行,戴帽子的和不戴帽子的一一间隔。从左边数起,戴帽子的鸭依次是第2、第4……第10只,这些数都是双数。从右边数起,戴帽子的鸭依次是第1、第3……第9只,这些数都是单数。学生照这样数一数,感受了双数和单数。

(4)辨认左和右。在数物体的个数时,联系左边和右边等内容,帮助学生正确分辨左和右。

(5)直观看出相差数。正方形和三角形上下两行对齐着排列,不但能比出哪种图形的个数多,哪种图形的个数少,还能数出正方形比三角形少3个,三角形比正方形多3个。这些都是以后探索相差数问题所需要的知识。

6.培养数感。

数感是自觉地理解和应用数的态度和意识。数感强的人,在遇到与数学有关的具体问题时,能主动地与数学联系起来,用数学的思想、方法、知识进行思考、解释和交流。数感是人的基本数学素养,与具有的.数学知识有关,但不一定成正比例。数感要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逐步发展,尤其要从小培养。

本单元主要从理解数的意义,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和用数表达、交流信息三个方面培养数感。

(1)理解数的意义。一方面根据已有的物体,通过数一数,用适宜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如第12页第1题、第13页第5题、第21页第1题等。另一方面根据已有的数,通过画图的方式,表达它的含义。如第12页第2题、第22页第2、3题等。

(2)体会数之间的关系。不仅用=、>和<等符号表示数与数的大小关系,还体会数与数的接近程度。如5离8近一些还是离1近一些。又如>3,方框里可以填许多数,最小应填4。<10,方框里也可以填许多数,最大应填9。

(3)用数交流、表达信息。让学生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体会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可以用数描述。如果缺少数,交流就不清楚,表达就不准确。

一年级教案数学教案反思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加法“+”和等号“=”,学习列加法算式。

2、让学生体验数运算活动的乐趣。

教学准备:

1、教师演示材料:实物玩具娃娃3个,贴绒教具梨5个,“2+1=3”卡片和“+”、“-”的图片、操作纸,教育挂图。

2、分组活动材料:写有5以内加法算式苹果卡片若干、树卡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教师用实物口述应用题,引导学生理解5以内的加法含义。

1、师:今天老师买了几个玩具娃娃,老师先买了2个玩具娃娃,又买了一个玩具娃娃,老师一共买了几个玩具娃娃?

2、引导认识符号“+”、“=”

师:哦,是的小朋友们真棒,是的2个玩具娃娃加上1个玩具娃娃,一共有3个玩具娃娃。(教师边说边列出“2+1=3”的算式。)

师:小朋友们看这里除了数字之外有两个特别的符号你们认识吗?师出示“+”这个是什么符号,你们认识它吗?你们觉得这个是什么意思?师出示“=”这个是什么符号,你们认识它吗?你们觉得这个是什么意思?

师小结:告诉学生:“+”叫“加号”,读作“加上”。“+”表示把东西合并起来,东西变多了。“=”叫“等于”,“=”是表示左边的两个数加起来是右边的这个数。引导学生正确地读算式“2+1=3”这个有数字和这“+”、“=”加起来的叫做算式。

二、引导学生根据教师的口述应用题列式计算。

1、教师边演示贴绒教具边口述应用题。

师:老师又买了几个梨,分别在红盘子里放了2个梨,黄盘子里放了3个梨,两个盘子里一共有几个梨呀?

师:今天老师要交给小朋友一个任务,看着这个图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出来,这个任务你们能不能完成呢?(请小朋友拿出操作纸)

交流分享:说一说你列的式子。两个盘子里一共有几个梨?

师:小朋友们你们的任务都完成了吗?小手举高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你们完成任务的情况。

三、出示教育挂图《学习5以内数的加法》,引导学生根据图片内容列式你计算。

师:小朋友完成任务的情况可真好啊!老师摆好水果后,就去花园散散步,那你们看,(出示图)这里的花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请学生回答)那你们能不能用这些花列一个加法算式题呢?请小朋友们开动你们的脑筋看谁最快列出算式题(请学生列算式,回答)

四、学生分组活动,巩固5以内数的加法知识。

师介绍分组材料。

(1)师:老师去了花园后,走着走着就来到了果园,可是果园的伯伯说:要进果园要算出果子上的算式把果子送到果子树上,都算对了才让老师进去,可是果子太多了,请小朋友来帮老师算一算好吗?

(2)学生操作练习,教师观察学生列式及运算情况。

(3)师集中同学看学生挂果子情况。

(4)师:谢谢你们哟,帮了老师一个大忙了。

五、教学结束。

一年级教案数学教案反思篇5

设计说明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物体的轻重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对常用的质量单位也有初步的了解,但是由于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具体、直观,且大部分学生对质量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因此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建立千克与克的质量观念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基于上述情况,本设计关注了下面几点:

1.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

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学具,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在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等活动中,获得有关千克的丰富体验,从而牢固地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注重对实践过程的指导和实践结果的总结。

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注意实时调控和指导,使学生的实践更有层次,目的性更强;在每项操作之后都帮助学生得出相应的结论,有效地促进了知识的生成。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天平 盘秤

学生准备

盐 牛奶 黄豆 回形针 花生米 军棋 2分硬币 苹果 鸡蛋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观察主题图,找出有关信息。

提问:(1)图中淘气和小鸟分别在做什么?

(2)淘气和小鸟分别有多重?

(3)谁的体重更重一些?你是怎样知道的?

引导学生发现:淘气的体重是30千克,小鸟的体重是50克,淘气比小鸟重。

小结:淘气的体重用“千克”作单位,小鸟的体重用“克”作单位,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这两个质量单位。

⊙探究新知

1.认识秤,学会读数的方法。

(1)了解学生知道的秤。

师: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标示的净重知道物品的质量,但是很多物品没有包装。例如桌上摆的鸡蛋、苹果等。要想知道它们的质量该怎么办呢?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在什么地方见过?(课件出示各种秤)

请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见过的秤,比如学生可能通过看图,看电视,逛市场见过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等。

(2)了解读数的方法。

出示盘秤,提问:你知道圆盘上的刻度数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吗?如果指针指向1,表示托盘上的物品有多重?

学生观察盘秤上的圆盘,知道一个大格表示1千克。

过渡:下面我们就来认识质量单位“千克”。

2.动手实践,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1)称一称。

以小组为单位,称一称两袋盐的质量,知道两袋盐的质量是1千克。

(2)掂一掂。

请每个小组的成员轮流把两袋盐放在手里掂一掂,感受1千克有多重。

(3)估一估。

用手掂一掂苹果,估计一下大约几个苹果的质量是1千克,然后用秤来称一称,验证自己的估计。

(4)找一找。

找一找周围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

预设

生1:2瓶矿泉水大约是1千克。

生2:1大袋洗衣粉大约是1千克。

生3:10本数学书大约是1千克。

(5)体会几千克有多重。

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任意称出几千克重的物品,然后用手掂一掂。(苹果、洗衣液、白菜等课前准备好的物品)

(6)抱一抱。

汇报自己的体重,互相抱一抱,感受几十千克(或几十几千克)的质量。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环节,学生依次体会到了1千克、几千克、几十千克(或几十几千克)的质量,给了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对于帮助学生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大有益处。

一年级教案数学教案反思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整理3种水果学具,探索出由比物体数量的多少到比较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

2.使学生认识符号“>”、“<”、“=”及其含义,会根据所出示的“>”、“<”、“=”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培养学生初步的符号化的思想方法。

3.引导学生从事简单的初步的统计活动,用象形统计图来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7~18页的教学内容,“做一做”第1题,练习二的第5、6题。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准备:

1.小猴吃水果的课件。

2.投影仪。

3.4个梨、5个苹果、9朵花的磁性软件。

学具准备:

每人准备:3只猴、4个梨、3个桃、2根香蕉、5个苹果、9朵花的图片;“>”、“<”、“=”3张符号卡片和“1”、“1”、“2”、“3”、“4”、“5”、“6”张数字卡片;小棒2根。

教学设计

创设童话情境,引入象形统计图

1.课件展示。

a.3只小猴在美丽的大森林里玩耍的情况。

b.3只小猴共进午餐。草地上凌乱地摆放着3种水果──梨、桃和香蕉。

2.画外音(小猴说):我还没看清楚每种水果各有几人,你怎么就开始吃了?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一共有几种水果?它们各有几个?怎样摆脱一眼看出哪种水果够吃,哪种水果不够吃?

3.学生用学具卡片按自己的想法,摆放小猴和3种水果。

4.展示学生摆放的结果。学生的摆法一般有以下两种。

5.课件展示:主题画中的猴、梨、桃和香蕉,从画面中跳下来,摆成课本第17页的象形图。

6.提问:观察摆放的图,数一数几只猴吃几个桃,几个梨和几根香蕉?

学生回答后,在象形图下面写“3”、“4”、“3”、“2”。

教学比较2、3、4的大小1.教学“3=3”。

a.画外音(小猴说):我可喜欢吃桃了,可我们每人能吃到一个桃吗?

学生回答后,出示课件。

b.提问:每只猴能吃上一个桃,桃子一个没也多,猴的只数与桃的个数有什么关系?(相同、相等、同样多)

学生回答后,告诉学生,同样多可以用符号“=”表示,并在上图下面写上“3=3”。进而教读这个式子。

2.教学“3>2”。

方法和教学“3=3”相同。

告诉学生“3比2大”可以用符号“>”表示。学生说一说大于号的形状。可用语言表示,也可用手势表示。

3.教学“3<4”。

方法如前。

让学生说一说小于号“<”的形状是怎样的,与大于号的形状对比来说。

4.区分“>”、“<”和“=”。

a.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认识,记忆“>”、“<”、“=”的方法。学生可能会用“左边大,大于号;左边小,小于号”,“大于号开口在左边、小于号开口在右边”等语言描述。教师都加以肯定。

b.以游戏方式,熟悉、记忆这3种关系符号。

①看谁举得对:教师说符号名称,学生举出相应符号;

②看谁摆得好:教师说符号名称,学生用小棒摆出相应的符号。

小结

1.让小朋友说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2.教师加以概括: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可以用关系符号“>”、“<”、“=”来表示。比时仍然可用一个对着一个的方法来比较。

巩固深化

1.基本练习:完成18页“做一做”第1题。

2.补充练习。

a.左边摆2个梨,右边摆1个苹果。填()>()

b.左边摆4朵花,右边摆3个梨。填()>()

c.左边摆3个苹果,右边摆5朵花。填()>()

3.巩固练习,完成练习二的第5题。

4.综合练习:完成练习二的第6题。

5.开放练习:这里有1、1、2、3、4、5、=、>、<一些数字和符号。用这些数字和符号组成各种不同的式子。

一年级教案数学教案反思篇7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小学生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刚入学时,40分钟的课堂学习对于他们来说真的很难。针对这些特点,我得想方设法运用各种手段来激发学生专心听讲的兴趣,从而培养好习惯。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及时个别辅导,对于优秀生尽量让他“吃得饱”。

一年级学生刚进入小学学习,新的学习和生活对孩子们来说充满了好奇和有趣,对学校的一切都充满了新鲜感。此时正是对他们进行养成教育的关键时刻,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以爱心、恒心来引导学生,指导家长,共同让孩子们慢慢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选取学生熟悉的、新颖的、感兴趣的内容为素材,目的是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认识家庭、认识学校、认识社会、了解自然。使学生能观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会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

主要包括以下教学内容:

数与代数领域:海底世界——数数

1、快乐的校园——10以内数的认识

2、走进花果山——10以内数的加减法

3、海鸥回来了——11~20各数的认识

4、小小运动会——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空间与图形:

1、谁的手儿巧——认识图形

2、有趣的游戏——图形与位置

统计与概率:

1、妈妈的小帮手——分类和比较

2、我换牙了——统计

实践与综合应用:实践活动——找找周围的数;实践活动——大蒜有几瓣。

教材生活性强,生动有趣。

四、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能熟练地认读、写20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形成数的概念;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抽象、概括的能力;在比较数的大小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和对应思想。

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加减法的意义;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结合现实素材,进行初步的估算,形成估算意识。

3、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4、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和分类;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5、通过简单的统计活动,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并从中知道简单统计的结果,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的方法,形成初步的统计观念。

6、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用2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在探索、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了解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

7、在与同伴交流认数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合作意识。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39;事物产生好奇心和兴趣,初步喜欢学习数学,养成观察并提出问题的习惯。

8、在数学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

1、20以内加减法及应用。

2、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难点:

1、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勇于创新的学习习惯。

2、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六、教学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一年级教案数学教案反思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学生能比较正确地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式题。

2、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仔细、认真的良好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对比、观察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带有小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用具:

小黑板,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教师: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2、计算下面各题:

教师:分数连加、连减为什么可以一次通分再计算?

二、学习新课

尝试计算例1。

通过订正找出简便的计算方法。

教师:

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吗?

②例1与准备题比较哪相同?哪不同?(讨论)

③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板书:明确: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相同,为了简便,几个分数可以一次通分,然后按照运算顺序依次进行加减计算。说明:虚线框的部分,我们在计算带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可以按照这样的方法去想,但在做题时这一过程可以省略不写,而直接写出计算结果。

教师:计算结果要注意什么问题?

教师:

①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②分两步计算,是一次通分好,还是分步通分好呢?学生尝试计算并订正。教师:①怎样计算简便?

②为什么分步通分简便一些?

说明:虚线框的通分过程,以后计算熟练了可以不写,或写在草稿纸上,也可以直接写出结果,不断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教师:结果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反馈

1、做一做。

2、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3、按照下图的计算步聚列出综合算式,并算出得数。

4、思考题:华和王英比,谁高一些?高多少米?

一年级教案数学教案反思篇9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教材第10页“小熊购物”及“试一试”练习题。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小熊购物”的问题情境引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法,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3.能正确计算有关的两步试题。

三、教学重点:

掌握先乘法,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四、教学准备:

挂图,实物,课件。

五、教学流程:

(一)切入举偶

1、出示课件,故事引入。

今天是星期日,熊妈妈领着 小熊贝贝去超市购物,超市里的东西可真多呀!小熊贝贝都看不过来,这也摸摸,那也碰碰,嘴里还一个颈地嘟囔:“妈妈,我想买这个。妈妈,我还想买那个……”最后,他们来到了超市的东南角。

2、出示挂图,谈话引入。

谁能用故事的形式说出这幅图的图意。

(二)对话平台

玩中学

1、说一说。

通过看图,获取信息,提出问题。

(1) 同学们,请你也仔细观察一下超市的东南角,看一看从图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让学生把自己所看到的说出来,教师给予鼓励性的评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 如果你是小顾客,你想买些什么东西呢?

指名汇报。

(3) 如果只允许你买两种食品,每种食品数量不限,你又准备买些什么呢?

指名汇报,根据学生汇报,教师可板书问题。

(此问题的设计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准备。学生上面所提出和解答的问题大多是本节课的知识点,学会后可让学生自己独立解决。自己提出问题再自己解答,学生回兴趣浓,积极性高。)

2、算一算。

在解决问题中掌握运算顺序。

(1) 仔细看图,说一说小熊买了什么食品?

(2) 那么小熊该付多少钱呢?请你来帮它算一算。

学生独立解答后再小组交流汇报。

(学生的解答可能回出现多种形式:有的列两个算式分步解答;有的把两个算式 合在一起列综合算式解答。无论哪种形式,都必须让学生明确每一步求出的是什么。如果班中学生只有分步解答的,教师要启发学生将两个算式合在一起。教师可根据学生汇报把不同的三种形式进行板书。)

(3) 说一说有加法又有乘法,要先算什么?

(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得出运算的规律,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4) 教师介绍脱式计算的格式及方法。

(脱式计算的格式及运算顺序是本课难点,教师在此处要多加强调,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使他们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逐步提高计算能力。)

学中做

1、 做一做。

(1) 大家真聪明。你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黑板上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吗?

任选一题,做一做。

(2) 指名汇报。

(用所学知识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积极性高,兴趣浓。)

2、 想一想,议一议。

通过小组探究,进一步掌握运算顺序。

熊妈妈有20元钱,买3包饼干应找回多少钱?

(1) 试着做一做。

(2) 小组议一议。

(完全放手,给学生自学的空间,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这个问题。本题既可以用两个算式解答,也可以合并成一个算式解答)

(3) 说一说。

结合刚才的练习,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引导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既有减法又有乘法的情况下,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3、 试一试

(1) 如果用20元钱买3瓶饮料,应朝晖多少钱?

(2) 如果用50元钱买7包花生,应找回多少钱?

(通过试一试的练习,进一步巩固含有乘减的运算顺序。)

做中得

1、综合练习。

(1) 完成试一试的第(1)题。

先认真观察,然后说说图意,最后列式计算。

(2) 完成试一试的第(2)题。

先说一说运算顺序,然后再计算。

(3) 完成做一做的第(3)题。

(这是一题思考题,让学生根据“小熊购物”的情境叙述算式的意思。例如30—4×5可以这样叙述:小熊有30元钱,买4袋糖果应找回多少钱?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创设情境,再根据情境叙述算式的意图。)

2、全课总结。

提问:计算乘加、乘减两步式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一年级教案数学教案反思篇10

一、教学目标

1、在生活情境中认识左右,感知左、右的位置关系,能用左、右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经历观察、操作活动的过程,初步掌握判断左、右位置的方法。

3、体会位置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认识左右的必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左右的标准,初步掌握判断左、右位置的方法。

难点:能正确用左、右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上下前后的的位置关系,大家掌握的也很不错,现在老师考考大家,有没有同学知道还有哪些方位啊?

生:左右。

师:平时老师和大家说,上下楼梯应该从哪边走啊?

生:右边

师:我们这节课就开始学习左右。现在大家看看图片上的这位同学应该从哪边走啊?(展示图片)。

(学生指出从哪边走,指对的给予表扬,指错了请其他同学再说)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举起左手,认识一下左手,再举起右手,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左手和右手有什么区别(请同学单独说)

引导学生说出左手和右手手指的顺序不同。

(二)活动中感知,认识左和右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那么我们思考一下,我们的两只小手平时用来做什么呢?

生:右手写字、吃饭,左手压书。

师:左右手师一对好朋友,它们配合起来可以帮我们做很多事情,你身上还有这样的“左”和“右”的好朋友吗?快来找一找。

生:左腿和右腿,左眼和右眼,左脚和右脚等等。

师:大家说的很对,下面大家和老师一起来做个游戏好吗?

师:请几位同学到台前来做游戏,他们要听老师说的话做动作,大家看看这几位同学做的对不对,错的最多的同学,我们请他为大家表演一个节目。

游戏开始

师:摸摸你的左耳,摸摸你的右耳,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抬抬你的左腿,抬抬你的右腿。(请表演错误最多的同学表演节目)

师:我们再来做一个游戏,老师请几位同学说一说他的前后左右分别是哪几位同学,从前往后说他是第几人,从左往右数他是第几人。

老师先做一次示范,再让学生起来说。

师:出示一张和教室座位一样的图片,每一位同学都可以在图中找到自己相应的位置,请几位同学找出自己的位置。

四、课堂练习

数学书P12第4题。

五、课堂小结

师:大家想一想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一共学习了几个位置。

《左右》教学反思

《左右》这节课,我精心设计了让学生用眼观察,动口表达,动手操作,用心思考的游戏活动。学生始终在老师创设的具体场景中轻松、愉快的学习左右的空间位置关系。

下面是我对《左右》的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广泛的教学活动经验。

课堂教学中,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有意识的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特点,转化为让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教学活动。

二、游戏带给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这节课中,我利用游戏活动让学生增强成功感,使学生心中充满激动和挑战,获得内心的充实和满足。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大多数学生可以掌握所学的新知识,有一些同学对新知识的掌握还不够。这说明我这节课的设计还存在问题,需要做进一步的改进。这方面我会更加努力。

一年级教案数学教案反思篇11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渗透建模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教学难点:归纳、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师生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跳绳和踢毽子吗?我们班哪位同学跳绳比较强?谁踢毽子比较强?

学生自由发言。

2.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例题1情境图,你能从图中获取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自由说)

追问: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1)跳绳的有多少人?

(2)参加活动的女生有多少人?

(3)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3.导入新课。

在过去的学习中,我们进行过很多的加法运算,你知道在加法运算里有哪些基本规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加法中

的运算规律。(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加法交换律。

(1)提出问题:求跳绳的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计算?

(2)列式解答。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8+17=45(人)

追问:还可以怎样列式?

教师板书:17+28=45(人)

(3)观察发现。

提问: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数?结果都是多少?再观察算式,说说它们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发现:这两道算式都是求跳绳的总人数,加数相同,得数也一样,只不过是把两个加数的位置调换了一下。

引导: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将这两道算式连起来呢?(等号)

师板书:28+17=17+28

(4)照样子写一写。

让学生试写等式,并投影展示。

提问: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5)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这种规律。

学生在各自的练习本上表示规律后,交流各自的表示方法。

(6)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明确: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上面的规律可以写成:

a+b=b+a

教师指出: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

(1)课件出示问题:跳绳和踢毽子的一共有多少人?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注意不同的解答方法,并指名两人板演不同的方法。

(3)组织汇报交流。

解法一:先算出跳绳的有多少人。

(28+17)+23

=45+23

=68(人)

解法二:先算出女生有多少人。

28+(17+23)

=28+40

=68(人)

提问: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观察、比较这两个不同算式的计算结果。

追问:这两道算式的结果相同,我们可以把它写成等式吗?怎样写?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28+17)+23=28+(17+23)

(4)加深认识、探索规律。

①课件出示下面两道算式,让学生算一算,判断下面的○里能不能填等号。

(45+25)+16○45+(25+16)

(39+18)+22○39+(18+22)

②组织观察:这几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从这些例子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得出:这两个算式中,三个加数分别相同,加数的位置也相同;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

和不变。

追问: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这个规律可以怎样表示?

师板书:(a+b)+c=a+(b+c)

小结: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56页“练一练”。

让学生说说每个等式各运用了什么运算律及判断的依据。

第三小题既交换了位置,又改变了运算顺序,所以该小题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完成教材第58页“练习九”第1、2、3题。

(1)第1题中的最后一小题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第2题是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这在过去的计算过程中有学习过,通过这几题的练习加深学生的认识。

(3)第3小题让学生通过计算和观察、比较,进一步认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让学生计算,并说说每组中两题的联系。

比较每组中的两题,说说哪一题计算起来更加简便。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一年级教案数学教案反思篇12

教学要求:

1、联系生活实际中的具体事物,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会识别并能做出一些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2、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判别对称图形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电脑、实物投影仪、彩纸、剪刀、钉子板、图片。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中感知

1、欣赏建筑中的对称美

同学们,你知道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建筑物吗?老师这里也收集了一些著名建筑物的照片,咱们来欣赏一下,好吗?(播放照片)

你觉得这些建筑物怎么样?

这些建筑物之所以看起来这样赏心悦目,是因为它们都具有一种对称美。

2、欣赏生活中其他具有对称性的物体

除了有些建筑具有对称的特点,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也是对称的。你能来说一说吗?

是啊,对称的物体的确很多。大家看,边解说:许多动物的外形是对称的。有些艺术品是对称的。飞机的外形也是对称的,如果飞机不对称的话,会怎么样?看来对称不仅能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有时也是必须的。

二、在操作中研究。

1、在操作中探究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现在把这些对称的物体画下来,可以得到一些平面图形,(出示图形)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咱们来比比看,哪个小组的同学最会研究!现在就请轻轻打开1号信封取出图形,开始!(学生活动)

交流:研究之后,你们发现了什么?

指名4个学生回答一下,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师指导他举起图形展示,同时将他研究的图形贴到黑板上。

把没有讨论的图形贴上黑板,

那其余的图形是不是也具有这样的特点呢?

是啊,我们发现这些图形都能对折,(板书:对折)(课件演示)

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大小一样、形状一样,(课件演示)能够完全重合。(板书;完全重合)

中间的折痕呢,就像一条轴,这种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完成板书)

2、试一试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2号信封里的这些图形(出示信封)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请一个小组的同学一起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教师收掉黑板上的六个图形。

交流:

在我们研究的这六个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呢?你是怎么发现的,你能很快地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方法吗?

(三角形:这种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梯形:这种梯形是轴对称图形。

五边形:这种五边形是轴对称图形。

长方形:还有谁和他折得不一样?

长方形除了竖着折两边能完全重合,横着折也可以。(教师演示)

正方形:正方形也有几种折法可以使两边完全重合

那有没有不是轴对称图形的呢?你怎么会认为它不是呢?

4、制作一个轴对称图形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是轴对称图形,那你想不想自己动手来制作一个呢?在动手之前,我们先来开个小小讨论会,每个小组讨论这三个问题:

(1)做什么图形?

(2)选什么工具?

(3)怎么分工?

好,开始!

学生讨论。

你们讨论出一个方案了吗?

那就请大家各显神通吧,我们来比一比哪个小组的作品最有创意。

教师巡视,要是他们时间够的话可以请他们多做一个。要是发现做两个的,请他们展示做的好的那个。

交流:你们做的是什么图形?是怎么做的?

三、识别轴对称图形

1、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可以找到它。

现在就请同学们在纸上的这些图形中找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谁上台来说说你找到了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紫荆花:它为什么不是呢?教师拿教鞭在屏幕上一指,因为它里面的图案对折后两边不能完全重合。

为什么是呢?/谁有不同意见。这就说明并不一定要左右对称才行,换个方向对折也可以,一次折不出,就多试几次。

2、画一画。

请同学们看第二张纸,图上都只画出了每个图形的一半,你能画出它们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吗?

我们先来画第一个。

请你说说你是怎么画的?还有其他画法吗?

第二种画法更容易。

先观察给出的一半图形,确定另一半图形的各个顶点,再连点成线比较容易。

再来画一下第二个。

请一个学生来展示一下。

你和他一样吗?

四、全课小结

好,现在我们来轻松一下,请同学们看这,教师表演剪纸。谁来说说我刚刚剪纸时运用了什么知识?课后请同学们到生活中去寻找一下,看看哪些地方也用到了轴对称图形的知识。

你还能想到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作用吗?

五、机动:连一连

你是怎么判断的?

教学后记:第一节课,笑话百出,就到对称图形,王玲灵说有衣服、裤子;罗润城说我的屁股也是,全班哄堂大笑……

对于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这个问题,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甚至剪了图形来画、对折。有些学生的空间感十分强,一看图形就能说出哪些地方是不能完全重合的`(陈慧婷等),可有的学生就是不死心(覃旭、罗润城等),我为孩子们这种探究精神感到由衷的高兴。最后得出结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虽然耽搁了时间,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可我认为还是值得的。

一年级教案数学教案反思篇13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从课本第56页~第68页,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10以内数和加减法的基础上,将认数范围从10以内扩大到20以内,10以内的数及认数的方法都将成为本单元的认知基础。同时,20以内的数、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是进一步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基础,掌握好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本单元内容包括:认识11~20各数;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整理与复习。

教学目标: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从中体会11〜20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2.认识计数单位“十”和“一”,初步知道“十位”“个位”,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

3.能认、读、写11〜20各数,会用11〜20表示物体的个数与顺序。

4.能用“大一些”“小一些”“大得多”“小得多”等语言描述20以内各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5.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6.在与同伴合作探索的过程中体验成功,从中产生主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11~20各数。

教学难点:

理解数的位置值。让学生爱上学数学。

教学建议:

1.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11~20各数。数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得相当广泛,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11〜20各数,掌握一些数学学习的有效策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2.要依靠原有的知识经验,借助操作、观察等活动在头脑中建立丰富的表象,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及时抽象出数。

3.强化学生对数的位置值的理解,突出位置值在单元知识中的重要作用。同一个数字在不同的位置表示不同的数值是学习难点,也是掌握20以内数的关键所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计数器上直观地理解位置值。

4.沟通单元知识的内在联系,把认数和计算紧密地结合起来。教学时注意在数的组成中渗透加减法的意义及其计算等内容,在加减计算中强化学生对数的组成的认识,从而实现认数与计算的有机结合。

5.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建议:可以预设几个情景来进行导入。如谈话法、教具导入、等。

谈话法:同学们,前几天我们学到了什么?指名答,回答得好的给予鼓励或表扬。从这节课起我们来学习较大一些的数。板书课题:“认识11~20各数”

教具导入法:师:大家看看这里,这是我给大家准备的奖品。猜猜是什么?有多少呢?大家先来摸一摸。

学生猜后,师打开袋子,展示铅笔,并和学生一起数一数。

数到10以后,还多余几根,师问:接着怎么数?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给予评议。

师:“同学们的想法真不错。这一节课我们就来认识‘11~20各数’。”板书课题,并朗读2遍。

【设计意图】学生碰到“猜一猜奖品是什么?”这种情景,心里活动是十分积极的。

二、探求新知

1.教学例题1

师问:“刚才我们一根一根的数铅笔3是不是很麻烦呢?”当铅笔摆出来时,怎样让别人一眼就知道有十几根呢?你有什么办法吗?

学生讨论,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

预设:学生可能会有“两根两根地数、5根5根地数、把10根放在一起数等”多种摆法。

师:“哪种方法好一些?”

生回答。

师:对,把铅笔数10支捆起来,1捆就是10支,这样好数多了。

师:一捆就是一个十(板书:1个十),再数数旁边有几个一(板书: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十几了。比如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就是十一。

教师指导学生说一说11~19各数。

2、教学例题2.

摆一摆、拨一拨、读数。

师:请同学们拿出计数器,看一看这些数如何在计数器上表示出来。

师出示1捆加5根,问:“如何在计数器上表示?这个数怎么写怎么读?”

师出示1捆加7根,问:“如何在计数器上表示?这个数怎么写怎么读?”

学生操作后,朗读数字两边。

师介绍:在计数器上不管是1个十还是1个一,都用1颗算珠表示。左边的算珠表示1个十,右边的算珠表示1个一。

师出示2捆,问:“如何在计数器上表示?这个数怎么写怎么读?”

师小结:数字在不同的位置上表示不同的数值。

3、教学例题3.写11~20各数字。

(1)让学生自由读出11~20各数。(读数时,只要求学生口头读,不要求用汉字写出来。)

(2)教师在田字格中作书写示范,重点突出每一个数中各个数字的书写位置。写20时,要强调0不能丢。

(3)为了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教学时教师不必把所有的数都读写完,可让学生自己在认数的基础上试着去边读边写。

【设计意图】整个教学环节,重视学生数概念的抽象过程,用“小棒一算珠图一计数器一读写数”这样的教学过程,体现了“直观一半抽象一抽象”的认知过程。学生不但认识了“十位”“个位”两个数位,还通过用计数器强调位置值(同一数字在不同数位表示的数的大小不一样)在计数中的重要作用,深化了对数概念的理解。

4、教学例题4,学习计算10加几。

教师课件出示例题4:请你拿出和屏幕上同样多的小棒。学生拿出16根小棒。

教师:你能看着1捆小棒和6根小棒,根据“1个十和6个一组成16”写出相应的加法算式吗?学生试写,并抽学生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0+6=16或者6+10=16。教师:能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写吗?

学生自由说一说。

教师:请孩子们选一组你喜欢的小棒图,写出加法算式。屏幕上展示小棒图,分别为:1个十和9个一、1个十和3个一、1个十和7个一。

学生写算式。

教师:谁能来说一说你写的加法算式?你是怎么想的?分别抽几名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借助观察、操作等活动,根据11〜20各数的组成来写10加几的加法算式,并理解10加几的口算方法,在沟通知识间联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

教师:观察今天大家所写出来的加法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发言。引导学生得出:这些都是10加几的算式,结果都得十几。

教师:是的,大家观察得很仔细,10加几得十几,根据这个发现,我们能快速地口算10加几的算式。

完成试一试的题目,并集体订正。

5、教学例题5,11~20各数的大小比较

请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直尺。把直尺上的数字读一读,可从0读到20,再从20读到0。这样能完善学生对20以内数的认识,同时通过这些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数感。

师让学生观察直尺图上的数,由数与数之间的距离远近,得出“20比18大一些”和“20比1大得多”的结论。

让学生观察这些数字在尺子上的位置,说说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得出右边11~20的数都比10大。

三、巩固新知

完成课本第58页课堂活动第1~4题。

课堂活动第58页第1题通过“拨”强化学生对数的认识。可安排2人1组,我数你拨,然后交换角色。注意超过10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十位上1个算珠表示1个十。

课堂活动第58页第2题找书页、第3题打电话。

师介绍题目意思,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

课堂活动第58页第4题结合数位说数、写数。先让学生说出十位上的数字和个位上的数字,再让学生说出这个数后才书写。写完后师选择优秀作业展示,并给与鼓励(表扬、奖励)。对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作业,要学生说说问题在哪里。

四、达标反馈

(可选)课本第59页课堂活动内容

五、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自由回答,再总结得出:会算10加几的算式,知道10加几得十几;会比较数的大小,能用“大一些”、“大得多”来进行数的比较。教师:祝贺大家有这么多的收获!这节课学会了10加几的加法,20以内的其他加法怎样计算呢?这个问题留到我们下节课来研究。

【设计意图】回忆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既可以巩固所学知识,也能帮助学习注意到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年级教案数学教案反思篇14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64~66页。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由实物上的角抽象为几何图形的过程,通过观察、实物操作,让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 知道角有大小,初步感受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能够比较出角的大小。

3.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角;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角,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建立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 知道角有大有小,并会比较角的大小。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出示主题图)在这些物体的面上有哪些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

这些图形都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其实这里还藏着一位新的图形朋友,(课件抽象出角)谁知道它们叫什么?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感悟新知

(一)认识角

1.摸一摸,直观感知角特征

(1)(出示三角尺)三角尺上有角吗?在哪里?(学生可能会用手指尖指某一点)老师把这一点画在黑板上,问:这是角吗?(不是)那角是什么样子呢?拿出你的三角尺,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先把你的小手放这里按一下,看手上留下什么?(一个小坑、一个小点。)是的,这儿有一个点。

那我们从这一点往这边摸,什么感受?(直直的)

再从这个点往这边摸呢?也是……?(直直的)

同学们,我们摸到的就是角。

(2)刚才我们已经用手摸到了角,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回忆一下刚才你摸到的角的模样。

师:请睁开眼,屏幕上这几个角以及刚才咱们所摸的角,他们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生:都有一个点和两条直直的线(课件分别闪烁顶点、边)。

(3)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了角的特点,下面老师就依据你们的发现把屏幕上的角请到黑板上,小朋友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画。

师示范:首先画一个点,接着从这一点引出一条线,这条线怎么样?(直直的)然后再从这一点往另外一个方向再画一条直直的线。

师:这就是我们数学上的角了,而且为了更清晰地表示一个角,通常我们还会用弧线来给角作上标记。

2.学一学,角的各部分名称

很早以前,数学家们就给角的各个部分起了好听的名字,我们一起到数学书上找找看,把你找到的答案告诉你周围的小朋友。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顶点、边、边)

师: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师:由一个顶点引出两条边就组成了角。

3.辨一辨,巩固角的特征

师:老师这儿还有几个图形,它们是不是角呢?

4.数一数,图形中的角

师:下面我们来变个魔术,请大家盯住第一个图形,变!变成什么了?(三角形)三角形上有几个角呢?我已经知道其中一个,另外两个角在哪里?

还有几个图形朋友也吵着要来上我们的数学课,他们都说自己的身体上也有角,咱们一起来找一找、数一数。

师:三角形有3个角?四边形有几个角?五边形有?追问:六边形呢?十边形呢?是的,几边形就有(几个角)。

5.找一找,生活中的角

(出示主题图)图上还有哪些物体的面上有角呢?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上也有角?

6.做一做,创造角

(出示材料:一根吸管、一根皮筋、一张圆形纸、2根小棒)

思考一下,怎样利用这些材料做出角。(学生活动,小组汇报)

(二)比较角的大小

1.感知角的大小

老师也用小棒摆了两个角(课件出示),角1和角2有什么不一样?(一个大,一个小。)为什么角2大?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活动的角,怎样让它变得更大?(把角的两边张开)怎么让角变得更小?(把角的两边合拢)

小结:看来我们要使角变大,只要把角的两边张开,要使角变小,只要把角的边合拢。

2.比较角的大小(观察法)

老师又做了一个角(出示),请拿出你的活动角,做出一个比它大的角。你确信你这个角比它大吗?为什么?

做一个比它小的角,你确信你这个角比它小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角的两边张开的大,角就大;角的两边张开的小,角就小。

师:我们用眼睛看就能比较出大小,这种观察的方法在数学上经常用到。

3.比较角的大小(重叠法)

做好一个角同桌比比看,谁的角大?确信?有人不太确信(选大小近似的两个角)。哪个更大呢?(不同意见)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让我们确信哪一个角大吗?

师:当我们用眼睛观察,难以判断大小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把这两个角重叠在一起比一比。

4.比较角的大小(边的长度)

这儿还有两个角(出示红、黄角),哪个角大?

(1)老师要帮帮红角(剪短黄角的边),这样红角就比黄角大了吗?为什么?

(2)(拉长红角的边)这样呢?

师:看来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有没有关系?

(3)(课件出示放大镜)这样红角就比黄角大了吗?

(4)同学们,你们能帮帮它吗?

师:这说明角的大小其实只和什么有关系?

5.比较角的大小(捉迷藏)

辨别两组角的大小,每组只露出角的一小部分,让学生猜测哪个角大,并交流想法。

三、欣赏总结,走进生活

回顾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欣赏角(组图)。

师:关于角的奥秘还有很多,只要你们能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那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板书设计

一年级教案数学教案反思篇15

教学目的

1.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体会减法的含义并且能够应用.

2.使学生能够在交流合作中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减法的含义是本小节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看图说图意,并能够正确列式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一)出示图片:金鱼图和绵羊图

1.请你根据图意列式

2.教师总结

(1)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问题;

(2)当我们需要把两部分合并在一起的时候,我们需要用加法计算;

(3)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他们的和不变.

(二)教师设疑

我们知道把两部分合并在一起我们用加法计算;如果我想:从总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是多少,我们该怎样计算呢?

二、学习减法

(一)看图自主理解减法含义

1.出示图片:主题图

(1)请你自己想一想,这幅图什么意思?

(2)小组内说一说

(3)你知道怎样解答吗?

2.全班讨论

3.教师小结

当我们从总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另外一部分时,我们用减法计算.“-”记做减号.

从5个里面减去2个,还剩3个,写作:5-2 =3

(二)反馈

1.出示图片:做一做1

2.出示图片:做一做2

3.出示图片:小刺猬拿苹果

(三)小结

当我们需要把两部分合并在一起的时候,我们需要用加法计算;当我们从总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另外一部分时,我们用减法计算.

三、练习

(一)出示图片:手指图

(二)出示图片:小鸟摘果子

(三)出示图片:老鼠做数学

四、小结

今天我们接触了减法,你知道什么时候运用减法进行计算吗?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吗?

一年级教案数学教案反思篇16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循环小数的概念.

2.掌握循环小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循环小数等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和掌握循环小数等概念.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一)口算

0.8times;0.5= 4times;0.25= 1.6+0.38=

0.15divide;0.5= 1-0.75= 0.48+0.03=

(二)计算

21divide;3= 15divide;3= 12divide;3= 10divide;3=

教师提问: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7

例7 10divide;3

1.列竖式计算

教师提问: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教师用两种颜色的笔分别将商3和余数1描一遍)

使学生明确:因为余数重复出现1,所以商就重复出现3,总也除不尽.

所以10divide;3=3.33……

(二)教学例 8

例8 计算58.6divide;11

1.学生独立计算

2.因为余数重复出现数字3和8,所以商就重复出现数字2和7,

所以58.6divide;11=5.32727……

3.观察比较 10divide;3=3.33…… 58.6divide;11=5.32727……

教师提问:你有什么发现?

(小数部分有的数字重复出现;有一个数字、有两个数字重复出现;)

4.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教师板书:循环小数.像3.33……和5.32727……是循环小数.

5.简便写法

3.33……可以写作 ;

5.32727……可以写作

6.练习

把下面各数中的循环小数用括起来

1.5353…… 0.19292…… 8.4666……

(三)教学例9

例9 一辆汽车的油箱里原来有130千克汽油,行驶一段路程以后用去了 .大约用去了多少千克汽油?(保留两位小数)

1.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130divide;6=21.666……

asymp;21.67(十克)

答:小汽车大约装21.67千克汽油.

2.集体订正

重点强调:保留两位小数,只要除到小数点后第三位即可.

3.练习

计算下面各题,除不尽的先用循环小数表示所得的商,再保留两位小数写出它的近似值.

28divide;18 2.29divide;1.1 153divide;7.2

(四)讨论:两个数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会有几种情况出现?

1.除到小数部分的某一位时,不再有余数,商里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也就是被除数能够被除数除尽.如3divide;2=1.5.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

2.除到小数部分后,余数重复出现,商也不断重复出现,商里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如10divide;3=3.33……,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

三、课堂练习

(一)计算下面各题,哪些商是循环小数?

5.7divide;9 14.2divide;11 5divide;8 10divide;7

(二)下面的循环小数,各保留三位小数写出它们的近似值.

1.29090…… 0.0183838……

0.4444…… 7.275275……

四、布置作业

(一)计算下面各题,除不尽的用循环小数表示商,再保留两位小数写出它们的近似值.

9.4divide;6 38.2divide;2.7 204divide;6.6 6.64divide;3.3

(二)一列火车从南京到上海运行305千米,用了3.5小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保留两位小数)

一年级教案数学教案反思篇17

第一单元:数一数 (共1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页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帮助学生初步认识1-10各数,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积极举手发言,认真倾听同学发言等。

3.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爱国主义和环保意识的教育。 教学重点:指导观察方法,培养观察兴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按要求观察。(课本2.3两页的主题图) 1.看第2页的图,这是一个美丽的乡村小学,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上学来了。大家来看看这里都有一些什么呢?谁能告诉大家,从这幅图上你知道了些什么?

2.仔细观察这幅图,看看图上到底有哪些东西。汇报的时候要说清楚,个数是1的是什么,个数是2的是什么,个数是10的是什么? 3学生独立观察。

二. 汇报。 1. 生按1、2、3……的顺序汇报,师板书1、2、3…… 个数是1的有…… 红旗、教学大楼、老师、操场、风向标、气温箱、足球 个数是2的有…… 双杠、跳绳、门柱 个数是3的有…… 石凳、帽子 个数是4的有…… 垃圾箱、国旗护栏 问:你是怎么知道有4个垃圾箱的? 个数是5的有…… 高楼、 个数是6的有…… 花、大树、 个数是7的有…… 小鸟、 个数是8的有…… 小树 个数是9的有…… 女同学 个数是10的有…… 男同学 (允许学生说10以上的。)

2.指板书,这些数你能数一数吗? 3.能完整的说有1个什么,2个…… 同桌互相说一说。

4.谁上来说给大家听。(要求其余学生认真听,说对了要拍手。) 三.讨论。刚才小朋友们都很能干,现在你能找一找,我们教室里有些什么吗?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等一下来汇报。 四.汇报。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五.小结:这节课小朋友的表现都很棒,现在你能说一说,你学会了哪些本领吗?今天我们数了美丽的乡村小学里的人呀、花呀、树呀、鸽子呀等好多东西,还数了教室里的`门和窗等等东西,放学后,你们还可以数数在家里或其他地方看到的东西。 板书设计; 数一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教后录:这是一年级学生入学学习的第一课。为了使学生了解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一上课,运用了轻松的谈话方式唤起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上下来之后感觉基本学生对这一知识都掌握得较好,更重要的是通过让学生大量的说1——10在身边的发现,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更浓了。

第二单元:比一比 (共3课时) 第一课时:同样多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7页内容及“做一做”,练习一的1~4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一一对应,知道“同样多”的含义;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多、少的含义。

2.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初步体验数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知道“同样多”的含义,知道多、少的含义。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实物投影仪,小兔头、小猪头、砖头、木头图片。 学具准备:铅笔.橡皮.梨片.苹果图.三角形.圆片.花朵片各若干。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故事,提问题 故事:三只小猪长大了,要离开爸爸、妈妈自己生活了。他们各自盖了一间小房子。大哥盖了一间草房子,二哥盖了一间木头房子,小弟盖了一间砖头房子。房子盖好了,他们高高兴兴搬进了自己的小屋。可是有一天,来了一只又饿又渴的大灰狼,他先来到大哥的房子前,使劲一吹,大哥的草房子给吹倒了,大哥逃到了二哥家里。可大灰狼又使劲一吹,结果二哥的木头房子也给吹垮了。没办法,哥俩赶紧逃到小弟家里。这次不管大灰狼怎么吹,砖头房子一动也不动。后来,三只小猪一起动脑筋赶走了那只坏透了的大灰狼。三兄弟都竖起大拇指说:“还是砖头房子最坚固。”这一天,天气可好了,河里的小鱼高兴地在水里游来游去,咦!为什么那边的草地上那么热闹!小鱼“哗啦”跳出水面一瞧,哦,原来三只热心的小猪在帮他们的邻居小兔盖最坚固的新房子呢!他们你搬木头我搬砖,干得可欢呢!小房子很快就盖好啦!那边的石桌上放着许多好吃的,肯定是热情好客的小兔招待小猪的。

(一)、教学“同样多”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三个猪兄弟》。

教师放录音《三个猪兄弟》,请学生听后回答(一边看书一边回答): 1、三个猪兄弟为什么要帮小兔盖房子? 渗透德育:教育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热情好客。

2、图上有几只小兔?每个小兔搬多少砖? 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贴小兔头图片、砖头图片。

3、一只小兔搬一块砖,有没有多余的砖头?有没有多余的小兔? 一只小兔对着一块砖,没有多余的小兔,也没有多余的砖头。我们就说:小兔和砖头同样多。(板书: 和 同样多。) 学生模仿说一遍。不要求学生和老师说得一模一样,只要能完整说明意思即可。

4、图上还有哪些物体同样多呢?(随意比较)

(二)、操作(教科书第8页“做一做”第1题) 1、师引导学生摆“同样多”。 教师摆六块橡皮后,要求学生把铅笔和橡皮摆得同样多。 指1名学生到投影仪上摆,其他学生在课桌上摆。最后学生看自己摆的和投影仪上摆的是否一样。

2、全班学生独立摆“同样多”。 在梨片(5个)下面摆苹果片,摆的梨片要和苹果片同样多。 摆好后回答:梨片有几个?一个苹果片对着一个梨片……,有没有多余的?梨片和苹果片怎样呢?

(三)、教学“多些、少些”

1、图上有几只小猪?一共有几根木头?(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贴小猪头图片、木头图片。)

2、一个小猪头对着一根木头比,最后有没有多余的小猪头?有没有多余的木头?是小猪头多还是木头多?谁多谁少? 学生交流后请小组长代表回答。教师板书:多、少。 教师说明:木头多、小猪头少,我们还可以说木头比小猪头多,小猪头比木头少。学生模仿说出谁多谁少,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3、图上还可以比什么?(随意比较)

(四)、操作(“做一做”第2题)全班同学动手操作,1名同学到投影仪上操作。 1.第1行摆5个△,在△下面摆○,△要比○多1个。第2行摆几个○? 2.第1行摆4朵红花,摆的黄花比红花少1朵,第2行摆几朵黄花? 二、运用新知 1、第1题:左图是猴子多,右图是骨头多。(避免学生产生思维定势) 2、第2题:学生观察,看到公鸡和鸭子虽然摆的一样长,但疏密不同,进而判断摆的密的鸭子的只数多些,而公鸡只数少些。

3、第3题:学生在观察到第一排蛋糕同样多的基础上,只需比较两盒中的第二排。第二排多的就多些,反之,就少些。 4、第4题;此题是在同一排中比较多少,当第5次循环出现珠子时,只出现了一个黄色珠子,所以黄珠多而红珠少。介绍你的方法。 三、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比一比”,知道在比较时,一定要一个对着一个比,才会得到正确的结果。 板书设计: 和 同样多 多 少 第二课时:长、短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页,做一做及练习一5、6题。

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学生通过操作学会一般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知道长和短是比出来的。

2.培养学生操作、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爱护学具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掌握多种比较方法,会间接比几个物体的长短。 学具准备:十二袋不同的物品。两支不同颜色、不同长度的铅笔。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感知物体有长、有短 1引导观察 谈话:每组桌子上有两个纸袋,你们想知道里面装什么东西吗?两个人一袋把它们倒出来看一看,有什么?

2交流、汇报

(1)问: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交流 (3)学生汇报。 学生可能说出:三支铅笔,一支是红色,一支是白色,一支是绿色;两把尺子,一把是白色,一把是蓝色;三根毛线,一根是红色,有扣儿,一根是粉色,一根是蓝色等。 (设计说明 通过观察,使学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有长、有短。 板书:长chang、 短duan

二、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

1提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呢?

2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3小组汇报。 学生可能说出: (1)看出来的。 (2)把学具横着平放在桌面上,一头儿对齐或竖着戳在桌面上,比出物体的长短。

(3)两头儿都不对齐。如图: 从而比出物体的长、短。 …… (观察、比较的方法不同,会得出不同结论,只要有道理,教师就给予肯定。) (通过分组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比物体长短的方法,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4揭示比较的一般方法。我们不管把铅笔竖着戳在桌面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面上,还是把小棒平放在桌面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般把要比的几个物体一端对齐。

5出示铅笔图,引导学生说出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并板书长、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短的认识,培养学生言语表达能力。)

三、反馈练习 1教师谈话:现在,我们做一个比较长短的游戏,你们可以自由结组,想比什么就比什么,愿意比什么就比什么。

2学生活动。 学生会比学具、跳绳、胳膊、手、脚等。 (学生结组活动,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或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比长短,使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巩固练习

一年级教案数学教案反思篇18

(一)、在具体情境中领悟判断大约几时的方法。完成教材87页第6题。

自主探索

(二)、找规律认时间。完成教材87页第8题。

延伸知识

归纳小结

1、这节课练习了什么内容?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设计你的周末活动时间表

课外延伸 。

(三)、教学目标

1、巩固认识时钟的有关内容。

2、熟练掌握钟表和电子表上的时间,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会认、读、写整时,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3、结合生活实际进行遵守时间,爱惜时间的教育。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会认、写整时。

难点:正确熟练地认、读、写整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准备:钟表模型

学生准备:学生用钟面模型

(六)、教学策略

在本课时的设计上,主要构建一个“回忆知识 — 梳理知识 — 分层练习 — 应用知识 — 课外延伸为线索,贯穿课堂始终。这节课通过回忆激发学生已学的知识,让学生自己根据对知识的理解,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钟表的知识,整时的认读方法进行梳理,在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本节课运用情景教学法和多媒体教学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在设计每一个环节活动时,都采用了适时的评价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媒体作辅助,因为多媒体能做到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循序渐进,深化效果。课准备好,主是课本资源,采用实际生活活动情景作为练习素材,充分体现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让学生感受学以致用,学有所用。

(七)、教学过程

一、自我反思,梳理知识。

1、整理有关钟表的知识。

出示淘气猫时钟教具。

师:淘气的小猫闹钟在外玩了一天,把身上的东西都掉光了,根据同学们对闹钟的认识,你乐意帮小猫把掉了的东西找回来吗?

【设计意图】:通过帮小猫闹钟补上1~12个数字,时针和分针,激活学生头脑里有关钟表的知识。同时对学生进行助助人为乐的品德教育。

2、整理认识整时的方法。

师:请同学们观察小猫闹钟,说出钟面上的时间。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直观教具,进一步巩固: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整理过程,理解数学知识。

3、师生共同活动,完成87页第7题。

师:请同学们按老师说出的时间在学具钟上拨出正确的时间。

生: 拨钟活动。

【设计意图】:老师由易到难,由简单到综合,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会认、写整时,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复习认写整时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在钟表上表现整时。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87页第5题。

师:我们会认整时了,喜洋洋也说它也会认时间,请同学们判断喜洋洋写出的时间是不是正确,正确的就打√,不对的请同学们帮喜洋洋改正过来。

生:独立观察,独立完成。

生:独立汇报答案。

【设计意图】:利用辩错进行教学,更有效地强化整时的读法和写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的深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2、引导学生看图:完成教材86页第4题。

师:周末到了,小明很开心,妈妈答应星期六早上让他到公园放风筝。这就是小明愉快的周末活动,你能看懂图意,并完整的说一说每一幅图的图意吗?

生:个别学生说图意。

师:你能读出下面的几个电子钟表的时刻吗?

生:个别学生读时刻。

【设计意图】:通过读电子钟表的时刻,进一步认识电子钟表的时间表示方法。

师:图是按照先后顺序排列的,你能为每件事找到相应的时间吗?试试看!

生:独立连线。

生:汇报结果。

师:说所你们自己的周末每个时刻都在做什么?

生:发表意见。

师:周末不用上学,我们也要合理安排时间,可以去公园玩,开阔视野,但也要适当看看书,帮爸爸、妈妈做做家务,在家做个好孩子。

【设计意图】:以生活为依托,除了引导孩子学习知识,还要引导孩子珍惜时间,合理安排好时间。

三、自主探索,延伸知识。

1、在具体情境中领悟判断大约几时的方法。完成教材87页第6题。

师:我们会认整时,但时间不会总是整时的`,请看下面的三个钟面。(第一个钟面上的时刻正好是10时,第二个钟面上的时刻是不到10时,第三个钟面上的时刻是10时过一点儿。

师:观察这三个钟面上的针,你发现了什么?

生:独立思考。

师:把你的发现告诉同桌。

生:互相交流

师: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生:个别学生汇报,分享发现。

预设1:三个钟面的时针都指着10,第一个钟面的分针正好指着12,第二个钟面的分针指在11和12的中间,第三个钟面的分针指在12和1的中间。

预设2:不对,第一个钟面的时针正好指着10,后两个钟面的时针差不多指着10,不是正好指着10。

……

师:因为第二个钟面的分针差一点到12,时针肯定差一点到10,第三个钟面的分针刚过12一点,时针肯定也刚过10一点。

师:也就是后两个钟面的时针都是大约指着10。

师:每一个钟面的时间是多少呢?(讨论)

生:第一个钟面是10时,第二个钟面是快到10时了,第三个钟面是10时过一点儿。

师:像这样, 快到10时了和10时过一点儿。 ,我们就不能说正好是几时,而应该说大约是8时。

师:请大家说说教材87页第6题。

生:个别学生汇报。

【设计意图】: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数学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时空。在学生充分观察、对比三个钟面的异同点,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情境中领悟到判断大约几时的方法,通过让学生照样子说一说,可以深化学生对整时的认识,也为将来认识几时几分做好知识的铺垫。

2、按规律填时间。

师:请认真观察下面钟表,前面的钟表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有什么变化规律,思考最后一个钟面怎样表示?

生:同桌之间互相交流,完成教材87页第8题。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综合性练习,要求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规律,所以要留给学生充分的交流讨论的时间和空间,并让学生感受钟表的时针的运动中。

四、归纳小结,课外延伸。

6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