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教学设计 >

免费的语文教案电子版

时间: 新华 教学设计

优秀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写好免费的语文教案电子版不是那么简单,下面给大家分享免费的语文教案电子版,供大家参考。

免费的语文教案电子版

免费的语文教案电子版篇1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语文天地》复习形近生字,积累优美词语,进行动词和时间词的学习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文我们一起来学习《语文天地》。

二、讲授新课:

进行形近生字的比较,组词练习。

1、出示投影片:从——丛评——坪静——净搏——博

2、学生自己读生字。想一想:观察这每一组生字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进行小组内交流。老师进行巡视了解情况。

4、指学生回答。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完整。

5、这些生字形状和发音差不多,那么我们怎么来区分他们呢?

6、引导学生理解生字的意思。

7、进行生字的组词练习。有能力的学生可以鼓励进行说话练习。

进行词语抄写、说话练习。

出示投影:渴求盘旋滑行绿盈盈空隙撒落追逐

立即猛烈敏捷晴朗摇晃遮蔽讨人喜欢

学生自己朗读词语,画出不懂的词语。

互相交流不懂的词语意思。(老师重点指导“滑行、渴求、遮蔽”)

学生学习运用词语。选择自己明白意思的词语,进行说话练习。要求:可以说一句也可以说几句。

先指有能力的学生进行说话,给其它学生做个范例。

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然后说给同位听一听,互相进行纠正。

(三)积累表示动作的词语,练习使用。

1、学生看书中给出的例子:蹦跳、捧扒、退、追

2、学生模仿例子,自己思考表示动作的词语。

3、指学生回答。老师进行板书。

结合自己的词语进行造句练习,然后全班交流。

仔细观察和动作有关的词语有什么规律?

指学生回答,老师将相应的部分进行标示。

(四)积累表示时间的词语,练习使用。

出示描写小虾吃东西、松鼠搭窝的两段话。

学生自己朗读,找一找表示时间的词语划出来。

指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思考这些时间词语之间有什么联系?

指学生尝试用这些时间词语说说话。

小组内互相交流,互相电平,推荐好的全班交流。

老师重点关注口头表达能力一般的学生进行辅导。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形近生字生字、表示动作、时间的词语和句子,尝试自己也用表示时间和动作的词语造句。

四、板书设计:

动词:

时间词:

第二时

教学内容:

继续学习《语文天地》,进行阅读训练,掌握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语文天地》。

二、讲授新课:

(一)阅读短文《带刺的朋友》。

1、学生在提前预习的基础上,默读短文。

2、指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思考:带刺的朋友是谁?

3、在预习过程中,你对短文有哪些感想?说一说。

4、指学生结合自己朗读的情况,说说阅读体会和感想。

5、集体交流,互相补充,点评。

(二)畅所欲言,积累学习方法。

小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你都收集到了哪些和动物有关的消息和资料?

指学生结合自己的收集交流相关的资料。

老师结合学生交流的资料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

讨论:我们应该怎样的爱护小动物呢?(小组内先交流)

指学生集体交流发表想法,互相点评,互相补充。老师结合学生的意见进行板书。

总结:大家都是从哪里获得的这些信息?大家再看的时候有哪些方面需要提醒大家?

老师将学生的建议用投影片进行展示,学生阅读。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说了说怎样保护人类的朋友——动物,如果请大家来想些方法,使大家都能来保护动物,你们有什么好建议?(大面积提问)好我们就请大家用自己想出的合理的方法来表达对动物的爱护。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作文写喜欢的小动物

教学目标

1、写一个你喜欢的动物。

2、可以写它的外形、脾气等特点,也可以写它怎样捕食、怎样嬉戏、怎样休息等习性,还可以写和它之间发生的事情。

3、要按一定的顺序写,写出对它的喜爱。

4、写完后要多读几遍,认真修改。

课前准备

1、观察自己喜爱的小动物

2、收集、积累查找有关动物的资料。

教学重难点

1、按一定的顺序写。

2、表达自己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我们刚学了几篇与动物有关的课文,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动物世界》,去看看那些人类的朋友们过的怎么样。(播放录像《动物世界—小松鼠》)

2、启发。《动物世界》的录像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生畅谈感受)

播放“动物世界”录像,引入新课。

3提问:动物世界里的动物有趣吗?有哪些动物,它们长得什么样子?

小结:同学们介绍了录像里的这么多小动物,现在大家将课前看到的动物也说给大家听一听。

二、学生自愿结合,小组练说。

1.喜爱同一种小动物的学生自愿结成小组,讲自己喜欢什么小动物,再讲它的外形,生活习性、与人类的关系和用处等。(讨论中鼓励学生质疑,特别是对某种小动物不太了解同学,可以向喜欢这种小动物的同学咨询。)

2.各小组推荐成员,讲一讲喜欢的小动物。(①说说动物的外形。如眼睛、耳朵各有什么特点?②说说各种动物的叫声有什么不同?③说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和作用。)

三、摆设擂台,分组交流

1。抓住特征、指导描述。

2。每组推选两名代表上台交流,学生相互评议,教师相机点拨。

(1)外形主要讲:身子、头、耳朵、鼻子、眼睛、嘴、尾巴、腿等。

(2)说说动物的脾气、活动情况(如捕食、嬉戏、休息的情况)。

(3)还可以写你和它之间发生的事情。

四、习作指导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各种动物的特点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类动物,也有不同的特点。例如同样是猫,有的调皮活泼,有的懒惰,有的温顺,有的凶猛,各有各的特点,因此,观察时一定要认真仔细,找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弄清它们的生活习性,了解它们对人类的用处。

五、范例引路,指导写作。

1.复习:

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它玲珑的小面孔上,嵌着一对闪闪发光的小眼睛。一身灰褐色的毛,光滑得好像搽过油。一条毛茸茸的大尾巴总是向上翘着,显得格外漂亮。(注:先总写松鼠外形美丽,然后按头部、身体、尾巴的顺序具体写外形美。)

2.复习《小虾》、《松鼠》,了解描写动物的方法。

3.学生作文。

①提出作文要求。(怎样才能写出小动物的样子和生活习性呢?)

a、写自己最熟悉的动物,仔细观察它的外形──头部、身子、叫声和动作各有什么特点。从颜色、形状、大小及作用等方面去写。此外,还要写它的动作情态。

b、写出动物的生活习性。如吃食、睡觉、活动等。

六、布置回家写作文

1、按老师要求写

2、写完自己先通读修改,再让父母审阅、签名。

教学后记:

学生对本单元的字词掌握的'教好,但在仿照课文写一写这个环节掌握的不是很好。作文能把握文章结构,但选材和语言表达不够好,还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免费的语文教案电子版篇2

【教学目的】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高傲、郑重、京剧、滋味、倘若、侍侯、脾气、责备、临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4、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动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

【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动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观察(或查找)家禽──鹅、复习唐朝骆宾王《鹅》、了解作者丰子恺、自学课文。

2、教师准备:

课件以及相关的教学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课

1、教师:唐朝骆宾王七岁就作了一首儿诗《鹅》大家还记得吧!一起比比谁背诵得更好。同学们都喜欢鹅吧!请用自己手中的笔画一画鹅。

(抽生用粉笔在黑板上简笔画鹅。)

请同学们相互简单评一评。

2、课件出示丰子恺的画《鹅》,现在老师给你们看一幅著名当代画家丰子恺所作的&39;画《白鹅》,同学们认真观察后与自己的画比较然后说一说,评一评,议一议。

3、是的,画家所作的画真是惟妙惟肖啊!就其根本的原因,那是画家在生活中观察入微,掌握了鹅的外形结构,了解了它独特的习性。

4、著名艺术家丰子恺先生,不仅用画笔把白鹅栩栩如生地画出来了,还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写出了文章──《白鹅》。

教师板书课题:

白鹅

(学生可以简单介绍丰子恺。)

二、营造氛围学课

1、请学生独立朗读课文:

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在朗读的过程中遇到生字、难字、难句时作上不同的标记。

2、读生字及词语:

把难读的句子提出来,同学们相互启发读。

3、通读全文:

整体感知课文。

全文主要写了什么?

它的特点是什么?

三、生字以及词语的处理

1、读音:

有“颈、吭、倘、供、郑”(后鼻韵)、“饮、邻等”(前鼻韵)。

2、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主识记生字,如:

可以联系已经学过的生字,用加减或者替换偏旁的办法学习生字:“坑、躺、共”;或者联系生活经验,结合班级同学的姓氏学习“郑”。

3、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其结构上的特点,然后把重点放在部件比例的大小上,指导临写。

有个别字的笔画需要特别说明:

指导“厉、餐、侍、脾、蹲、邻”时,要注意、它们与其他字之间的联系。

四、课堂作业

1、写生字。

2、抄写生词。

3、自由读文,勾出不理解的地方。下节课交流。

第二课时

一、读课文、理解课文

1、想想全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又是怎样展开写的?你有发现就可以与同伴交流,你有疑惑也可以去与朋友讨论。

(学生分组可以自主、合作、交流学习。)

课件出示:

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听听同学们是怎样来理解这一句话的。

2、课件出示:

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

这句话同学们交流之后的感悟是什么?

3、是啊!全文都是围绕“高傲”这个词语来展开的,那现在你对“高傲”这个词语有了哪些不同的理解。

4、作者写“高傲的白鹅”表达出自己怎样的情感呢?

5、作者经过仔细观察,认真了解鹅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后,用生花妙笔表达了自己的对鹅的喜爱之情。那你想从本课中,学习些什么呢?

同学们相互启发议论。

6、主要内容:

⑴词语通俗、准确:

左顾右盼、厉声呵斥、三眼一板、从容不迫……

⑵句子生动有趣:

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鹅吃饭时,非有一个人侍侯不可,真是架子十足!

⑶文章围绕一个中心展开来写:

“鹅是高傲的动物”。

⑷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来印证鹅的高傲:

叫声高傲、步态高傲和吃相高傲。

二、感悟课文,并拓展

1、课文有哪些值得我们在作文时借鉴的地方?

2、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说一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说:它的特点、外形、脾气、以及它是怎样进食的、怎样嬉戏、休息等等。

3、把说的内容整理一下,然后写下来。

免费的语文教案电子版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特殊母爱。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母爱;

2、激励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处处注意磨炼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从生活自理的角度,为人生奠基。

【教学准备】

媒体资源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当你生病的时候,你是怎么办的,是自己一个人去医院看病还是由父母陪同你一起去呢?(学生讨论回答)可是有这样一位母亲,她在儿子生病发烧时却忍心让他独自一个人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为什么会这样做呢?我们一起学习这篇课文,看看谁先找到其中的原因。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过查工具书,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教师播放课文朗读,进一步学习课文。

3、引导学生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三、再读课文,重点感悟

1、在朗读过程中思考:哪些句子最让你感动,为什么?

2、小组内交流,无法解决的问题留待进一步阅读时解决。

教师点拨:

(1)“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因为担心孩子,心疼孩子,所以觉得时间的流动艰难缓慢。母亲等待独自看病的儿子归来,“度日如年”,足见爱子真情。

(2)“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炼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炼自己。”

让孩子独自去看病,是对孩子的考验。在这个过程中,母亲饱受担心与痛苦的折磨,所以说也是对母亲自己的考验。

(3)“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聊胜于无。”

这段话讲的是母亲这样做的目的,即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学会生活。“口授一张路线图”,文中指告诉儿子看病的程序。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到,“路线图”泛指面对生活、面对困难种种应对的办法,指生存的能力,生活的能力。这是做父母的责任。

小结:题目中的“学会看病”指的是让谁学会看病?母亲为什么要求儿子自己去看病?你觉得母亲的行为合适吗?为什么?

四、作业设计

想一想:日常生活中父母是怎样培养你的自理能力,当时你的的想法又是怎样的?

免费的语文教案电子版篇4

学习目标

1.交流自身爱看的有关__或其他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影视作品或故事.交流时做到内容空虚、表达流利.

2.从本组课文中学习一些写作方法,从“描写一个场景”“写一篇文章或影视作品的梗概”中选择一个角度进行写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谈话导入

◆在这段时间里,俺们在课内外阅读了不少有关主席的故事,了解了这个伟人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事迹,感受了他那普通又不普通的情怀.你还看过哪些__或其他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电影、电视呢?

◆同学交流已看过的影视作品.

分组交流 在你们看过的这些影视作品中,哪一部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呢?让俺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没看过影视作品的话,也可以讲述自身听过或读过的相关故事.可参考以下提示进行交流.

提示:

a.讲清影视作品的名称,主要讲了谁的什么事.

b.讲述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情节,还可以谈谈自身的感想.

c.认真听他人讲述,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询问.

全班交流 推荐同学在全班交流.

听的同学要认真倾听,给讲述的同学评选出“内容空虚奖”“感受真实奖”“表达流利奖”等等.

拓展交流

◆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此时此刻,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其实,在当今社会也有许多令人感动的英雄事迹.假如你是一个摄影记者,你会拍摄俺们周围的哪些英雄人物的哪些事情呢?

第二、三课时习作

提炼写作方法

回忆本单元课文中的一些写作方法,如《开国大典》中,把开国大典的过程和场景写得很清楚.

运用写作方法

◆可以运用《开国大典》中描写局面的方法,选取一个场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

a.师生一起回忆印象深刻的场景,要紧密结合同学的学校生活或社会生活.

b.要将局面描写得真实、具体、清楚.

◆可以把你在课堂上介绍的一部影视作品或者一本书,以写梗概的方法用文字介绍给大家.

a.把你在口语交际课上讲的或听到的一部影视作品或一本书的主要内容用简练的语言说一说,请同学提出意见.

b.根据同学意见进行修改.

进行写作练习

从以上提供的两个角度中任选一个进行写作.

免费的语文教案电子版篇5

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字里行间表达的浓厚感情。

2.品读含义丰富的语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特别是品评鉴赏能力。

3.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家是爱的港湾,乍看平平淡淡的生活,往往满溢亲情的浓浆,纵然是一次极平常的散步,也能让人体会到温馨的亲情。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向南方初春的田野!去感受一家祖孙三代的相亲相爱、和和美美!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读准下面这些加点字的读音。

散步(sàn)熬(áo)咕咕(gū)

分歧(qí)霎时(shà)粼粼(lín)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信服:相信并佩服。

各得其所: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适当的安置。

委屈:受到不应该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3.作者简介

莫怀戚,1951年生,重庆人。当代作家,现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从事文学创作二十余年,用多种体裁创作,以小说见长。著有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中篇小说《诗礼人家》,长篇小说《经典关系》《透支时代》等。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把握温和、亲切中含着庄重的语气和平稳的语调,声音不宜过高或过低,并思考下列问题。

1.散步的地点在哪?哪个季节?哪些人物散步?散步时发生了什么?

【交流点拨】散步的地点是:田野;散步的季节是:初春;散步的人物有:“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散步的过程发生了分歧。

2.分歧是怎样产生的?

【交流点拨】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

3.分歧是怎样解决的?

【交流点拨】“我”决定委屈儿子,顺从母亲,走大路。母亲固然听儿子的,但在这种特定的情景下,更爱孙子,“变了主意”走小路。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4.在解决分歧的过程中,谁做得?你可以看出谁的权力?研讨中对每个人物作简要的分析并让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注意品评,读出感情。

【交流点拨】

(1)可以说每个人做得都好,因为“我”:孝顺善良;母亲:慈爱亲切;妻子:温柔贤惠;儿子:聪明乖巧。

(2)家庭成员之间不存在权力的大小,他们之间好像构成了一个循环的关系链,那是因为有亲情。作者在字里行间都表达出这种永恒的情感,阐释了一个重大主题——互敬互爱、珍爱亲情、珍惜生命。

5.在解决分歧时“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

【交流点拨】因为一切都取决于“我”。文章告诉我们:“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我”正好处在中间,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破坏家庭和睦,破坏家中这份浓浓的亲情。所以“我”感到中年人的责任重大。

6.年迈的母亲和年幼的儿子对于“我”和妻子来说,背起来应该很轻松,可为什么我们都走得很慢很仔细?

【交流点拨】“我们”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人的尊敬,对小孩的爱护。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

7.这是怎样的一家人?

【交流点拨】互敬互爱、温馨幸福、融洽和谐、尊老爱幼。

(二)深层探究

1.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交流点拨】这句话表达了文章主旨。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大责任。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我们把母亲和儿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背负着完整的生命世界。因为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

2.这篇短文为什么大词小用、小题大做?

【交流点拨】大词小用确有好几处。一处把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说成“分歧”。一处说面对“分歧”,“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一处把自己的话说成“决定”。一处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样的大词小用,小题大做,透露出作者这一篇《散步》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事情本身,是在借散步这件事讲一个道理,即:对家庭的热爱,对亲情的珍惜和重视。

3.作者选取“散步”这个生活的一角,以“我”和母亲的关系为主线,逐步展现了一家四口祖孙三代和睦、互敬互爱的关系。那么作者是怎样由小见大,从平凡的事中挖掘出深意的呢?

【交流点拨】通过散步,体现美好的家庭生活,写一家人的互敬互爱。“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我小时候是一个乖孩子,很听母亲的话;母亲现在老了,而我已到中年,母亲很尊重我。母子之间互相尊重,相处和谐,充满骨肉之情。“我的母亲老了……她总是听我的。”母亲老了,尊重我的选择;儿子还小,习惯听我的话;妻子呢?在外面往往听从我的意见。一家人互敬互爱,非常和谐。

通过细节描写表现祖孙三代的感情。母亲和儿子发生分歧,我经过思考决定:“走大路”。大路平坦,方便老人,反映了我对母亲的尊敬。母亲改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小路崎岖,孩子感兴趣。母亲慈祥,想让孙子高兴,改变了主意,反映了老母亲对孙子的爱护。

(三)语言品析

1.写景的句子

(1)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交流点拨】这段文字描绘了新绿、嫩芽、冬水,展现了春天的气息、生命的呼唤,写得富有诗意,读后使人似乎闻到了乡间田野泥土的芬芳,表现出勃勃的生机,同时也衬托了一家人散步时祥和、欢乐的心情。

(2)她的眼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交流点拨】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充分展现了母亲理解孙儿愿望的内心世界,同时渲染了一种和谐美好的氛围。

2.传情的句子(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师生适时点评)

(1)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交流点拨】这几句把母子二人的情态都显现出来了,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情态毕现。“正因为如此”一句,又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缺乏文化修养的人,话是不会这样说的。由此可以明白,表现什么样的情态,就要用什么样的语言。

(2)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交流点拨】比得多妙!从内容上说,有回环的关系,把母子关系一下子追溯到几十年前,把母子二人温顺的性格都表现出来了。

3.对称的句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来,体会它们的对称美,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交流点拨】

(1)有的浓,有的淡。

(2)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3)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4)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

(5)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6)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

(7)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作用:语言精美,两两对称,整齐和谐,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4.含义深刻的语句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交流点拨】“我”是家庭主脑,如果处理不好母亲、儿子两者间的“分歧”,会影响家庭和谐。“我”把这种“分歧”的处理看得很重,可见“我”对家庭的重大责任感,表达了“我”对母亲、儿子两人浓浓的亲情。

【小结】本环节意在让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美点,引导学生学会寻找“美”的感觉、表达“美”的感受、增强“美”的判断、注重“美”的咀嚼,以此帮助学生养成一种阅读习惯,拓宽学生观察课文的角度与视点。同时指导学生以后在写作的时候也可以学习这样的语言,不需要太多华丽的辞藻,要的只是一份朴实自然,一份真情的流露。

(四)写作技巧

本文采用了哪些写作技巧?有怎样的作用?

【交流点拨】生甲:以小见大,小题大做,大词小用。文章以平常事来探讨家庭伦理中的大原则,中年人在家庭中的作用,由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行为到原则,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几处大词小用更有利于主题的表达,展现了作者的匠心。

生乙:尺水兴波,一波三折的写法。母亲不愿散步却让“我”劝出来了,大小路的分歧及其解决——“我”决定走大路,母亲却改变了主意。亲情、伦理、人性的亮丽之光在波谷与波峰上折射得熠熠生辉。

生丙:语言平易朴实却生动活泼,内涵丰富,音韵铿锵。全文无生僻华丽的词语,更无令人费解的句子。不少句子充满着生活的情趣,表现了家庭的幸福和温馨,不少句子言微意远,意在言外,含义丰富。句式的整齐与错杂,语意的对称和反衬,似乎都是信手拈来,于平实中见灵气,在浅易中见哲理。

四、板书设计

开篇点题:写一家人一同在田野上散步

散步散步路上环境情趣

化解分歧——表现亲情

五、拓展延伸

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该怎么办?请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和同学们分享。

【交流】把遥控器交给爷爷奶奶;主动将台调到戏曲节目频道。

免费的语文教案电子版篇6

教学目标:

1.自我介绍,建立良好的师生初次见面印象

2.谈语文学习的作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3.提学习语文的要求,规范学习行为

教学步骤:

一、开场白(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板书名字)我的父母希望我成为优秀的人,今天我更希望我的学生各个都成为优秀的人。在这个温和的九月我们初次相识,在以后的一年时间里我们将朝夕相处,我希望和大家在语文学习的天地里快乐地耕耘收获,更希望和大家成为知心的朋友。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聊聊,让我走近你,也让你了解我。

二、语文学习的认识(读书的作用)

我们同学从幼儿园开始认字,到小学初中一直到高中,已经学了近十年的语文,那我想问问同学,学习语文有什么用?

会听说读写,是一切学习的基矗

如果仅此,那我们只要学到小学的程度就可以了。为什么高中大学还要学呢?

巴金曾说过一句话:“人不是单靠吃米活着的`”意思是说人除了物质需求外还要有精神需求。一个人只有精神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而学习语文,阅读书籍就是我们获取精神食粮的重要途径。一项最新的调查显示读书已经是现代人生存的需要。

阅读使人充实,笛卡儿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在温州这样一个非常物质的城市,人们浮躁功利,同学们平时也经常会遇到一些麻烦的不顺心的事情。如果在这个时候能静下心来读一篇好的文章,就像吃了一剂定心丸一样地舒畅。

举例子:一个学生很聪明,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即使趴着睡觉最后也能通过考试——当然成绩是不理想的。他喜欢理科,不学语文,觉得语文学习没用。性格偏激,行动鲁莽,和同学老师关系紧张,自己也很痛苦,如果他能多读一点书,陶冶性情,心态自然会平和许多。

古今中外有大智慧成大事业的人都是喜欢读书的。古代有个钱思公家里虽然非常富贵,但很少其他嗜好,曾跟朋友说:“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宋代的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说:“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这就是著名的“三上”的由来。可见古人阅读写作思考之勤。

三.学习读书三境界: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

(3)“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

(1)是说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虽然环境不好,但应该登高远眺,树立大志。如果立志考浙大,纵然考不上,温大也必唾手可得。

(2)是说做学问成大事业不是轻而易举的,必须经过辛勤劳动的过程,“为依消得人憔悴”,就是说要像渴望恋人那样,废寝忘食,孜孜不倦,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态度决定结果。

情商重于智商。

语文学习重在日积月累。别忽视自己平时比别人少学一点。平时小小的差距会使你莫名其妙地落后。要重视自己比别人多一份努力,相信量变一定会达到质变。

(3)是说经过反复追寻,研究,到底取得了成功。可见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四.语文学习的要求

三要求:一预习的要求——标段落抄写课文生字词(注解)

二上课的要求——圈点勾画写批注

三课后的要求——作业本文海拾贝

准备三本本子:预习本(课代表1负责收发批改,每课一次)

练习本(课代表2负责收发,披阅,每课一次)

文海拾贝(教师批改讲析,每周一次)

我会给两位课代表各一张作业登记表,每次作业分五个等级登记。按一定比例记入学期结束的成绩单中,未即使上交的你要向我说明理由。

五.结束语

所谓“教学相长”,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什么疑问,意见,请向我提出来。你可以在课后跟我聊天,也可以在随笔里向我提出来,也可以在qq里讲。我希望成为你们的好老师,更希望成为你们的好朋友。

现在我需要两个非常负责认真又能干的课代表,如果有意向的同学课后可以跟我讲一下。

课代表一定要选很负责很听话的。最好有一个能力也很强的。可以向班主任咨询,也可以向学生了解。也可以让学生自我推荐。

免费的语文教案电子版篇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故事梗概,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3、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在朗读过程中,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2、体会普罗米修斯的伟大精神。

教学手法:

放手自学、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火,是光明的使者,是文明的象征。古今中外,关于火的传说有很多。在我们中国,有燧人氏钻木取火的传说;在古希腊,有普罗米修斯盗取天火的神话故事。那么,普罗米修斯是怎样的一个人?他又是怎样盗取火种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天上偷来得火种》,到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huíqūráojiù

茴香驱赶饶恕鹫鹰

2、再读课文,说说文章大意。

普罗米修斯为了解除人类没有火种的困苦,不惜触犯天规,勇敢地盗取天火,从而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智慧,但他却被宙斯锁在高加锁山的悬崖上,饱受折磨,但普罗米修斯没有屈服,与宙斯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最终被大力神解救,获得了自由。

三、精读课文,重点感悟。

1、人类没有火的日子是什么样的?自读第一自然段,说一说。

2、火是怎么来到人间的?自读2、3、4自然段。

品读句子的意思,体会宙斯的性格特征。

他看到人类没有火的悲惨情景,决心冒着生命危险,背着众神之首宙斯,到太阳神阿波罗那里去偷取火种。

3、火为人类带来了什么?研读5、6自然段。

(光明和智慧)

具体表现在哪儿?

(烧熟食物、驱寒取暖、打造工具……)

4、火为普罗米修斯带来了什么?品读7至13自然段。

(1)、指名读7至13自然段,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

(2)、普罗米修斯受折磨时,你能猜出他是怎么想的吗?

(3)普罗米修斯又是怎么回答的?

四、品读课文,突破难点。

1、宙斯是个怎样的人?

(正义、善良、勇于牺牲、无私无畏、不屈不挠)

2、你对火神和大力神又有哪些认识和看法?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同学们,为了人类的光明,普罗米修斯冒着生命危险去偷火种。宙斯发现后,将他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上,烈日的煎熬、暴雨的抽打、鹫鹰的啄食,使他裸露的身躯变得血肉模糊,他忍受着撕心裂肺的疼痛。但他没有后悔,不屈不挠。他的善良、勇敢、无私怎能不让我们敬佩,他为人类造福的坚定信念怎能不让我们折服?

布置作业:

1、把故事讲给他人听。

2、课外阅读《古希腊神话故事》。

板书设计:

无火同情心

盗火勇敢机智

天上偷来的火种用火光明温暖

受罚坚强不屈

获救获得自由

免费的语文教案电子版篇8

教学目标:

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2。学习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方法:

通过多读,有感情朗读,达到理解本课的目的。

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青松迎客,寒梅报春。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意。我们这学期学习的第一组课文,将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

2,揭题:今天,我们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3,看课题猜猜,作者拜访的会是怎样一位朋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

2,读后交流,了解大意。

三,读通课文,学习字词: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幽静:隐蔽,僻静的小路。

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波光明灭:水波忽明忽暗的样子。

唱和:一个人做了诗或词,别的人相应作答。

津津乐道:很感兴趣地谈论。

吟咏:有节奏地诵读诗文。

2,学生自由读,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3,谁能把自己读得最流畅的一段读给大家听

四,拜访古桥,朗读体验:

1,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文第3自然段。

2,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有关句子。

3,再读读画线的话,体会体会,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对古桥诉说的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4,交流感受:

结合理解"德高望重",体会老桥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为大家服务的品质。

"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家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5,体会写法: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读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进山林去访友。

二,读文感悟,体验情感:

1,默读课文第4—7自然段,用横线划出,访问了哪些朋友

2,再读课文,找一找,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

3,交流感受,随机教学:

(1)第4自然段:重点点拨对树的有关句子的体验。

①"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鸟儿不是在啁啾,而是在"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也不是在晨光中闪光,而是在"与我交换眼神"。一声"呼唤",一个"眼神",这种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之间的默契和情谊。

②"我脚下长出的须根,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a,这是作者走进树林,靠在一棵树上产生的联想。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一体。这是多么奇妙的一种境界!从这些联想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树之间的那种"知己"情谊,那种走进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

b,读一读,体会作者当时人树相融的感受。

c,感受幻境,体会写法。

(2)第5自然段:通过朗读,感受与山中朋友的亲热。

"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

a,朗读,读得亲切,热情,像是在对老朋友打招呼。

b,这一组句子是写"我"跟山中的"朋友"在打招呼,内容一致,结构相似,是一组排比句,同时运用拟人手法,把"我"和山里"朋友"之间的那种深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采用第二人称,读来倍感亲切,热情。

c,体会写法:排比的句式,拟人的手法。

(3)第6自然段:难点是体验作者是在用心地感受。

①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石头"中,让我们感觉到生命的轮回,世事的变迁。这就是大自然的魅力。只有像作者那样用心地去感受,才能感受得到。

②"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大自然就这样在循环中生生不息,从而作者感受到了世事的变迁,生命的轮回。可见,作者是用心在感受。

(4)第7自然段:一场突如其来的雨,给作者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也使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真是变幻莫测,令人陶醉。

"忽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满世界都是雨,头顶的岩石像为我撑起的巨伞。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①雨大吗下雨时的情景什么样子用一个或几个词语来概括。(电闪雷鸣,瓢泼大雨等)

②如何理解"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③齐读。

三,学习首尾,体会写法:

1,再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

(1)"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香气。"

"撞了个满怀"形象地写出了沐浴在令人心旷神怡的和风中的那种感觉。因为风中含着"露水",所以特别滋润心脾;也因为风中含着栀子花的气息,所以在滋润中还带着一丝甜蜜。这"走出门"后给作者的第一感觉就不同寻常,说明了"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同时,也间接地点明山中访友是在初夏的一个早晨。

(2)作者清晨进山,到"带回一路月色",从这儿看出他在山中整整一天,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那份亲密无间。

2,体会写法: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前后两次写到"满怀的好心情",突出"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

四,课外延伸,强化体验:

1,找出你最喜欢的一位山中朋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并有表情地朗读。

2,你从众朋友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

3,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山一水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她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她们成了我们的朋友,难怪作者进山看景,变成了"山中访友"。

4,这种类体验,你们也有过吗

五,背诵积累,提升感悟:

1,选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背下来。

2,假设你是一处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你最想成为什么景物你最想与游人说什么(发挥联想,50字左右)

板书设计:

古桥:如老人,弓着腰,俯身凝望

鸟儿呼唤我的名字

树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树,我的知己

山泉:清凉,要我梳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山中访友

溪流:邀我唱喝快乐,幸福

瀑布:雄浑,有气势

悬崖:身躯挺拔

白云:谈风景

免费的语文教案电子版篇9

学习目标:

1.认识“钥、匙、趁”等8个生字。会写“盒、扇、邮”等10个字。能读写“清凉、留意、扇子”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3.喜欢秋天,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秋雨的喜爱。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秋天景象的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2.课文朗读录音磁带,《秋日私语》音乐录音带。

3.根据课文第2自然段内容绘制成各色秋景图,如枫叶图、菊花图等。

第一课时

欣赏秋色,育情导学

1.教师引述:这儿有几幅画面,想让同学们欣赏一下,并说说是什么季节的景色,好吗?

2.在舒缓的音乐声中,教师一一出示有关秋天景象的图片或展示课件。

3.唤起情感:你喜欢秋天吗?为什么?

4.学生交流看法和感受。

5.想象导学:

a、请发挥一下你们的想象力,说说是谁把美好的秋色带到我们的眼前?

b、有位朋友觉得是那清凉而又温柔的雨把秋天带给了我们。在他的眼里,那细细的雨犹如一位变幻神奇的魔术师,想听听他是怎么说的吗?

听读课文,感知内容

1.播放朗读录音或配乐范读课文。

2.你们觉得秋天的雨神奇吗?

3.你们最喜欢哪几段内容?

品读课文,感受神奇

1.品读第1自然段。

a、自由朗读:能不能怀着喜欢的感情把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b、指名多人次地朗读第1自然段:谁愿意把第1自然段内容朗读给大家听听?

c、引导学生用审美的情趣体悟情感:你觉得秋天的雨神奇在何处?

d、指名交流并读出神奇之处。

e、激发情趣:秋天的大门被打开以后,你最想看到的是什么?

2.品读第2自然段。

a、引导学生朗读:秋天的大门打开后,作者首先看到的是什么?

b、指名学生朗读后并回答。

c、采取赛读的方式让学生欣赏性地朗读课文,喜欢哪一句就读哪一句,并把那一句所描画的景物图片贴到黑板上。

d、品说文字:你觉得这一段中哪一句说得格外有趣?

e、联系生活,丰富想象:你能联系家乡秋天的某一景物特色,像书上说的那样有趣吗?

变读为述,积累语言

1.师引:假如是在诗歌朗诵会上,你打算用怎样的方式把这两段内容朗诵给大家听?

2.让学生先在四人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进行朗诵练习。

3.指名学生上台进行表演性朗诵并评点。

习写生字和词语,当堂展评

拓展练习

1.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和自己喜欢的语句。

2.联系家乡秋天的某一景物特点,仿照书上某一句式写一句话。(两个作业可以任选其一)

第二课时

复习回顾

1.听写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用多种方式激励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语段。

免费的语文教案电子版篇10

《回声》

教学目标:

★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乐、奇怪、亲切的语气。

★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初步感知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写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叫回声吗?你在哪儿听过?

二、识字写字。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2、小组按自然段读、指名读课文。

3、学生自主识字、小组交流识字方法。

4、班上汇报。

5、写字指导。

(1)学生观察。

(2)教师示范:“纹、影、倒、游”四个字。

三、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3、学生质疑。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指名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二、朗读感悟。

1、默读思考:小青蛙听到了哪些声音?画出有关的句子。想一想,这些声音是在哪儿听到的?妈妈是怎样说的画出有关的句子。

2、把你画出的句子在小组里读一读。

3、课件演示回声的成因。在读读妈妈说的话。

4、自由读、指名读教师范读:理解回声的成因。

三、实践活动。

回家后做实验或到郊外听回声。

免费的语文教案电子版篇11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沙皇时代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感受桑娜、渔夫善良美好的高尚品质。

2、体会作者通过环境、人物心理、人物语言中等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3、理解桑娜矛盾的心理,体会省略号的不同用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沙皇时代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感受桑娜、渔夫善良美好的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通过环境描写、心理活动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穷人》这篇文章。

(二)学习第一段,感知“穷人”生活

自学提示:请你默读第一大段,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1、家境贫寒:吃的、穿的

2、外面环境恶劣:环境描写

3、家里温暖、和睦:温暖而舒适、安静地睡着。(与外面环境进行对比:感受渔夫和桑娜勤劳)

(三)自主合作,融入“穷人”境界

1、过渡:孩子们,就是如此穷困的“桑娜”一家,他们还有一个更加不幸的邻居“西蒙”——在重病中又没有一个人照顾的寡妇!已是深夜,桑娜推开屋门走出去,对丈夫十分担心。忽然想起了生病的女邻居西蒙,于是她推开了邻居“西蒙”的门。孩子们,拿起书来,饱含深情地齐读课文第7自然段,让我们与“桑娜”一起去看看可怜的“西蒙“吧!

2、(课件:“西蒙”惨死图。)师旁白:面对“西蒙”的凄惨死去,面对两个嗷嗷待哺的孤儿,亲爱的孩子们,此时此刻,假如你就是“桑娜”,你会怎样做?

同学们,那“桑娜”是怎样想的呢?又怎样做的?请自由地读读课文第8—11自然段,用波浪线勾画出让你最感动的句子,反复地体会体会,然后把你的体会说给周围的同学听听。当然,如果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也可以提出来大家讨论。就是标点符号也不要放过。

(1)“非这样做不可”就是应该而且必须这样做。完全是发自“桑娜”淳朴、善良的本质。师:是的,面对“西蒙”的悲惨病死,面对邻居留下的孤苦零丁的婴儿,“桑娜”——如此善良的渔民,怎能不这样做呢!?她本能地决定:非这样做不可!(来,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她忐忑不安地想。”你知道什么叫“忐忑不安”吗?(形容心神不定。)是啊,“桑娜”抱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为什么会“忐忑不安”呢?是啊,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过来,丈夫会同意吗?自己的生活已经贫困到了极点,再加两个孩子,养得活吗?但是不抱养两个孩子,他们也活不成啦!想到这些,桑娜矛盾极了,怎么安得下心来呢?!

(3)“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说自己的生活实在太艰难了,丈夫的担子实在太重了,再增加两个孩子,这不是闹着玩的。师:不错,作为“桑娜”和“渔夫”——生活极度贫苦的劳动人民,置身于沙皇的黑暗统治,还想有好日子过吗?

(4)“……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恩,揍我一顿也好!”是说“桑娜”只要丈夫愿意收留这两个孩子,自己宁愿挨揍。自己宁愿受苦,也要帮助别人。师:“桑娜”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她的决定让我们再一次看到了“桑娜”那善良的、金子般的美好心灵!

(5)“……”文中用了五个省略号,可以看出桑娜的心情是多么复杂啊!

3、是的,“桑娜”一家的生活是那么艰难,丈夫的负担是那么重,“西蒙”的孩子是那么可怜……当“桑娜”对亲人的挚爱和对别人的同情这两种情感不能兼容时,她多么的矛盾!先是激动,继而紧张、担忧,甚至责备自己,最后还是下了抱养孩子的决心!孩子们,相信你们对“桑娜”的所作所想一定有很深的感触,那就带着你独特的感受,让我们再读这段话(配乐齐读)

4、不仅桑娜有高尚的品质,文中还有谁有?找出描写人物的句子,说说自己体会到了什么?

(1)第16自然段的作用

(2)“皱眉”、“严肃、忧虑”、“搔搔后脑勺”

(3)“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这个熬字说明什么?(他为了抚养邻居家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劳动。他与妻子同样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

5、两个“沉默”各有什么含义?

第一次,当丈夫走进屋时,本来焦急盼着丈夫归来的桑娜,现在却不敢抬起眼睛看他;当丈夫询问她在家的情况时,她脸色发白,说话断断续续,丈夫平安归来,该有多少话要说呀,而现在却变得沉默,是因为桑娜不知怎么向丈夫说出抱回孩子的事,她正盘算着从何说起,这种沉默正掩盖着桑娜内心的激烈斗争。第二次,桑娜向丈夫提起西蒙死了,谈到她留下了两个可怜的孩子,她沉默是带着试探意图,想看看丈夫对这件事有什么反应。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这朴实的语句中深入领会桑娜渔夫高尚的品质。明确学习的任务,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用圈、点、勾、画法找出环境、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把阅读与思考有机结合,把阅读与感悟有机结合,让学生经历“读—思—悟—通”的学习过程,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行为中,获取新知识、形成能力。

(三)总结全文,续写“穷人”故事

课题是穷人,可文中没有一个“穷”字,但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穷人的贫困与艰辛。同样,全文没有一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由此看见,环境、心理和语言的描写十分重要。也让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伟大的文学家的文学功底。

渔夫和妻子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以后的日子将是何等的难熬,相信此刻同学们的心中都充满了无限的忧虑。请大家打开想象的翅膀,续写‘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学生交流续写,评价作品。

设计意图:这样续写,能激发学生续写兴趣,给学生留下一个思维空间,既发挥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又提高了其写作能力。

四、板书设计

穷人

生活贫困精神高尚

(副板书:环境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

免费的语文教案电子版篇12

【教学目标】

准确抄写单韵母,能用“圆、灯、年”扩词,能用“觉得”造句。初步认识。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听写:节日立正家家户户欢庆花灯金鱼真好一年

二.抄写aoiuü6个单韵母,抄写时主义者几个字母都站中格。

三.组词,看谁组得多。

圆:()()()()

灯:()()()()

年:()()()()

四.仿照例子说一说。

这个彩灯,我觉得很奇妙。

这个,我觉得很好吃。

------,我觉得。

五.认识对联

出示两幅对联

明月照九州明月皎皎千门雪

花灯映万家华灯盏盏万户春

1.学生借助拼音读对联。

2.观察对联有什么特点。

3.你还看到那里有对联。

【课堂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发言积极,你们学得真棒!

【教学回顾】

多数学生能掌握本节内容,个别学生在补充句子时有困难。

【板书设计】

语文天地

组词,看谁组得多。

圆:

灯:

年:

免费的语文教案电子版篇13

[设计理念]

新《语文课程规范》指出:要珍视同学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本设计以此为立脚点,强调阅读的个性化,让同学在美文的熏陶中有独到的感悟,并在有所积累的前提下有所表达。

[教学目标]

1、引导同学抓住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体会课文的意境。

2、感情朗读课文,初步感悟抓景物的形状、颜色来描写景物和景物变化的方法。

3、能在读熟、读懂课文基础上发明性的练习说话,写导游词提纲。

[教学具准备]

水彩笔、纸、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在以前我们学过了巴金爷爷的《海上日出》,知道日出非常的美、壮观。其实日落也很富有诗意的,它一点也不比日出逊色,夕阳滑落的景观可谓美妙绝伦!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日落的文章。

2.板书课题,同学齐读课题2遍。

(二)教师配乐范读全文。

(在舒缓、优美的钢琴曲伴奏下,教师美读全文,并要求同学)

1、标段落号。

2、喜欢的段落前做个记号。

(三)同学自由朗读全文。要求:

1、不添字、不漏字。

2、喜欢的句子、段落多读几遍。

(四)生字誊写练习。

1.教师在田字格内范写“溅”、“盏”

2.同学在下发的作业中描红。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画出作者描写的三亚景物有那些?。

2、用简单的线条画出蓝天、海水、白鸥、椰树、细沙。

3、同学根据有关段落作画。(要求同学用简笔画作图)

4、评画。

(注意是否能画出“蓝蓝的天”、“蓝蓝的海”、“低翔的白鸥”、“碧玉般的树冠”、“玉屑银末般的细沙”。)

5、感情朗读有关反映画面内容的句子。(最好要读出作者在细沙上行走的感觉以和作者的感受)

(六)学习第四自然段。

1、同学感情朗读。

2、出示本节的自学目标。

①感情朗读自身喜欢的句子。

②边读边想象夕阳滑落的过程,画出描写夕阳滑落动作的词。

③教师出示一组动词。

悬、入水、颤抖、停住、下沉、蹦跳、收敛。

3.教师演示有关夕阳下滑的动画(课件),边演示边出现相关的动词。

4.依照词在文中的顺序,让同学讲讲落日的过程。

(七)做小导游。

1、编写提纲,分小组互相讨论,准备提纲。(教师简要指导)

2、同学试演。(要求用上课文中学到的你认为优美的词语或句子)

3、出现同学讲的不熟练的地方,让同学再读课文的有关段落。

4、套入导游词的有关格式,让上来演示的同学带上“导游证”

5、在多名同学中评选“海南三亚十佳导游”,并现场颁发证书。

(八)课外延伸。

1.教师小结,用上课文最后一句。

2.向提供同学关于海南三亚的一个网址、一本课外书。让同学进一步去学习,去探究。

(九)课外作业。

回去向家长介绍三亚落日。要求用上美妙绝伦、风情、逊色、惊讶等词。

免费的语文教案电子版篇14

学习目标

①认识“匣、锯、阶”3个生字。会写“挖、鞋”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等15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在变化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

教学过程: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出示5岁时的“科利亚”人物像。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苏联小朋友,他的名字叫科利亚。课文讲了科利亚的什么事情呢?他是个怎样的孩子呢?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出示生字词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

③朗读展示: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评议: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④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带,学生边听边思考揭题时的两个问题。

⑤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⑥学生简单谈谈自己觉得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

⑦引导学生质疑。

精读感悟,明白道理

①学生轻声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思考问题: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他是怎样埋木匣的?为什么要埋木匣呢?

②学生默读课文第四至十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科利亚后来是怎么找到木匣的?

③学生齐读最后一段课文,边读边思考:从这件事中,科利亚懂得了什么道理?

a.指名读这一段;分男生、女生读这一段。

b.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c.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上的事、社会上的事,也可以联系学过的课文或课外读到的来说说“我们周围有什么在起变化”。

作业

抄写课文最后一段

免费的语文教案电子版篇1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生词,理解诗句意思,背诵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语文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释题导入

1.以前你们学过不少古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现代诗,它的作者是毛泽东。(板书:七律·长征)

2.齐读课题。明白什么是七律吗?(每首八行,每行七个字)

【设计意图:导入朴实,“七律”对学生来说并不熟悉,这个知识点需不需要传授,很多老师觉得困惑。作为高年段学生,要与中学接轨,一定的讲述是必要的,但不深,可以让学生有个大概的印象。】

二、检查预习,交流资料

1.对于长征,你了解多少?让学生用概括性的语言叙述,教师注意小结并引向长征的“难”。

2.出示长征路线图并介绍红军长征路线。

你们知道吗?红军长征途中经过大河有24条,险峻高山有18座。还不只这些,整整12个月的漫漫征程中,每天天上有敌机轰炸,地面有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听完这些,你觉得长征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但在实践中往往成了信息的堆砌,教师要求学生用“概括性语言”实际培养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此处的说资料、留印象为深入体会长征的“千难万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创设情境,把握诗境

1.作为杰出的诗人、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何尝不知道长征途中的险恶重重?(课件出示毛泽东灯下写作情境,红军长征途中图片逐一展示)这是1935年9月的一个深夜,长征即将获得胜利,毛泽东坐在煤油灯下回首长征漫漫征程,他想到了这样的场景:翻越终年积雪的岷山、趟过水流湍急的大河、穿越茫茫无际的草地、血染大渡河上冰冷的铁链……诗人心潮激荡,挥笔写到——老师在悲壮、激昂的乐曲声中范读全诗。

2.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诗人去追忆那难忘的场景(板书:追忆),感受伟人的情怀(板书:抒怀)。

(1)自由读诗,读通读顺。指名读。

读七律有一个小窍门,它的二、四、六、八行最后一个字的韵母是一样的,叫韵脚。读的时候把韵脚拉长一些会更好听。教师带学生读。

(2)圈出不明白的词语,师生交流,疏通诗意。

(3)找出中心句。

师:它总领全诗,下面三句都是围绕它来写的。

【设计意图:音乐、背景、范读营造了一个穿越时空的情境,将学生带入那一段峥嵘岁月,让他们对全诗有了一个整体的感受。学生读诗的兴趣也被激发出来,“韵脚”知识的渗透让学生的读有了一定的滋味。】四、学习诗歌,品悟诗情

1.学习第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这是诗的首联,你读懂了什么?(读出豪迈:没有装备、征程漫漫、敌人疯狂,多少红军战士英勇牺牲,可这一切的难在红军眼里都是平平常常的小事)读——(学生读)。在你的眼中,这是怎样的红军战士呀?带着对红军战士的这种感受读——板书:豪迈。

(2)同学们,二万五千里漫漫征程,艰难困苦怎能一一记述,诗人写了五个地方,你们能找到吗?(学生默读用横线勾画,教师在课件上演示它们所处的地理位置)

2.先看五岭和乌蒙,诗的第二句是颔联,这样写到: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自己读读,难在何处?(这么长、这么高,又有敌人的围追堵截,狂轰乱炸,想要翻越该有多难)

(2)五岭山脉纵横四省,绵延千里;乌蒙山海拔2300米,气势磅礴。而在红军的眼中,逶迤的五岭成了——(板画细浪),磅礴的乌蒙山成了——(板画泥丸),这句诗被后人誉为“神来之笔”,你们明白它妙在何处吗?如此的轻松平常,谁能读出山的雄伟、细浪和泥丸的轻巧?学生练读后指名读再齐读。

(3)难呀!可在红军的眼里又算什么?想到这难忘的一幕一幕,想到英勇的红军战士,只有一句诗回荡在诗人的脑海中,这就是——(学生看情景图在音乐声中齐: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设计意图:高年段对语言表达形式的揣摩至关重要,要品其义、悟其神。在“妙在何处”的体会中,学生悟出一切在红军眼里都稀松平常,品出夸张修辞手法的使用是为体现红军精神服务的,即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这样有感情地读自然水到渠成。】

3.第三句是诗的颈联,读——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你们有什么发现吗?(“暖”和“寒”是一对)

(2)“暖”:了解云南五月的天气,读出温度给予的“暖”意。

(出示金沙江图)金沙江的形势险要,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水流湍急,敌人戒备森严。但红军一面假装攻打龙街,一面分兵到绞车渡奇袭守敌,缴获渡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敌兵。结果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对岸的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功。等敌人发觉赶来时,我军已安然到达江北。

请学生谈感受,教师引读:诗人回想起那欢快的场面,喜悦之情溢满胸怀,他仿佛看见:

我们胜利了——学生读:“金沙水拍云崖暖。”

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学生读:“金沙水拍云崖暖。”

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面对险要重重的金沙江,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学生读:“金沙水拍云崖暖。”

(3)“寒”:(出示泸定桥图片)介绍背景资料:大渡河在四川西部,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只有十三根铁索,横跨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真是寒气逼人。你有什么感受?(注意往“寒”上引导)

想当年,太平天国石达开在此全军覆没,敌人妄想依靠天险让红军队伍成为第二支太平军。(放电影《飞夺泸定桥》的片段)看了这段录像,你想到哪些词?(不畏艰难、不怕牺牲、视死如归、前赴后继……)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红军战士用血肉之躯铺就了胜利之桥,诗人回想起那悲壮的场面,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他仿佛看见:

面对十三根寒光闪闪的铁索浴血前进——学生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攀着寒光闪闪的铁索,红军勇士们浴血前进——学生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后有追兵,前有顽敌,红军勇士们攀着寒光闪闪的铁索浴血前进——学生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男、女生分读。

教师小结:一“暖”一“寒”,一“喜”一“悲”,真难呀!可在红军的眼里又算什么?想到这难忘的一幕一幕,想到英勇的红军战士,只有一句诗回荡在诗人的脑海中,这正是——学生看情景图在音乐声中齐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设计意图:紧扣重点词“暖”、“寒”,通过情境、体验等有效手段,尤其是通过情境语言的引读层层推进情感,读的效果一次比一次明显,人文性与工具性水乳交融。】

4.第四句是尾联,读——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岷山位于四川西北部,海拔5000米以上,终年积雪。要想翻越它,难度远远大于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

(配乐,出示雪山背景和写话训练)山陡路滑,红军战士踩着冰面艰难前行,有的滑倒后再也没有起来,但红军战士依然奋勇前进;面对如此情景,你想说什么?

免费的语文教案电子版篇16

教学目标:

1.理解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2.学习对比的手法来描写事物。

3.借助不同的语境理解多义词。

4.积累背诵《蝉》,懂得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学重点:

1.理解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2.积累背诵《蝉》,懂得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知道这是谁吗?(出示孔子图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你知道孔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这句话为孔子所提倡的一种读书及学习方法。指的是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今天就请同学们跟随老师进入《学习园地一》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吧。

二、交流平台

1.小组交流。

把本单元的四篇文章浏览一遍,想想:每篇文章都是借助哪些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你读了以后有什么感想或受到了哪些启发?与大家交流一下吧。

2.展示汇报。

预设:

甲:《桂花雨》一文运用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来表达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桂花使作者的思乡情有所依托,所以课文才感人。

乙:《落花生》一文借花生朴实无华、用处很多的特点,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能做只讲外表。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发人深思。

丙:《珍珠鸟》通过自己与珍珠鸟相处的过程,明白了信赖的珍贵。

丁:我发现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写事物的,或蕴含着作者浓浓的感情,或引发了作者深深的思考,就像单元提示音写的那样——一花一鸟总关情。

3.拓展延伸。

回忆以前学过或读过的文章,说一说哪篇文章应用了本单元借事物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方法。

学生交流,汇报。

预设:

甲:我读过一篇文章《白杨》,它也运用了和《落花生》一文相同的写作方法——借物喻人,作者借白杨树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们服从租国需要,扎根边疆的奉献精神和远大志向。

乙:……

三、词句段运用

(一)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它们在描写事物的方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1.出示句子。

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白鹭)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使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2.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预设:

(1)第一句。

这段话是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作比较,突出了花生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不计较名利的可贵品格。

(2)第二句。

这段话把白鹭与白鹤、朱鹭、苍鹭作比较,突出了白鹭平凡、朴实、和谐的美。

(3)第三句。

这段话把植物的装饰效果与门前石狮子和大旗杆的进行对比,突出植物装饰的天然和可爱。

3.小结相似之处。

这三句话都是用对比的手法来描写事物,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二)比较每组句子中画线词语的意思。

1.出示句子。

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

人工智能的出现为人类的生活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①开垦,开发。②开创,创立。)

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

大家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新年的到来。

(①姿势,样儿。②态度,气度。)

2.小结,交流。

预设:

甲:多义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我们可以借助不同的语境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乙:我还知道很多词语在不同语境中有时意思是不同的。

3.根据要求用“温和”写句子。

形容气候:()

形容性格:()

预设:

清明时节,气候温和湿润。

他的谈吐很温和。

四、日积月累

你见过这种昆虫吗?它是什么?蝉。

出示古诗《蝉》。学生试读。

1.方法指导。

学习古诗的方法

了解诗人和背景。

抓字眼明白诗意。

想象情景悟诗情。

2.小组合作学习古诗,交流你的心得,提出你的疑问。

3.了解诗人和背景。

(1)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是唐朝政治人物、文学家、诗人、书法家。越州(浙江省)余姚人。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

(2)虞世南任弘文馆学士,但他从不傲慢,踏实勤奋,使得李世民对其称赞有加,深得赏识,经常邀他参加一些典礼活动。一天,李世民起了雅兴,邀请弘文馆学士们共赏海池景色,谈诗论画,李世民询问大家是否有新的诗歌作品,虞世南便诵读出该诗。

4.抓字眼明白诗意。

(1)重点词语把握:

垂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清露:纯净的露水。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疏:开阔、稀疏。

藉:凭借。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

预设: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5.入诗境,悟诗情。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出示古诗.

想象作者在皇帝面前吟诵这首诗时的心情,然后用这种心情朗读诗歌。

背诵古诗。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请你说一说。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免费的语文教案电子版篇17

教学目的

1.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

2.学会辨析段的类型。

3.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教学设想

1.小说思想容量很大,距离学生生活又较远,因此教师可以布置课前预习。预习的内容有三点:

①学生熟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思考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②小说是怎样刻画闰土、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的?为什么以我为线索贯穿全文?在我的眼中,闰土和杨二嫂有什么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原因是什么?

③作者采用了哪些主要表达方式,各有什么作用?

2.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记忆中的故乡及人物与眼前的故乡及人物的对比关系,采取列表法分析小说内容,以加深印象和理解。

3.对于小说的主题,可在对内容分析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各抒己见,教师不可越俎代庖。

4.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内容,在对比中分析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解题

我于1919年12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深切感受到少年时的好友与乡邻同他之间的巨大隔膜,引起我内心无法消除的痛苦的感情波澜,同时也激起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

把小说同时代背景联系起来,我们不难发现,我记忆中的故乡及人物与眼前的故乡及人物所以发生了巨大变化,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

故乡这一题目,不仅交待了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具体地点,而且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的场所和环境。

题目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俗话说:亲不亲,故乡人。对于一般人来说,故乡总是美好的,亲切的,值得怀念的。但是在我眼中故乡却是如此衰败、萧条,让我感到悲凉、生疏,特别是人与人之间,都隔着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令我寒噤。

二、导入

鲁迅先生是1898年离开故乡的,1919年12月第二次回故乡,目的是变卖老屋接母亲到北京。小说以我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那么我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有怎样的想法和感受?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这篇小说的内容。

三、内容分析

1.教师提问:全文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前五个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写我回故乡。我在故乡所见到的萧条景象以及我的悲凉的心情,并且交待了回故乡的目的。第二部分从第六自然段开始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在故乡。这是小说的主体部分,主要刻画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深刻反映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给中国农村带来的苦难,给中国农民带来的心灵上的创伤。第三部分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全文结尾。这一部分写我离开故乡的心情和感受。

2.内容分析(第一部分)

①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是一句话。这句话既写出我回故乡的急切心情,又为下文内容的展开埋下了伏笔。

②教师提问:第二自然段一共两句话,是一个完整的语段。请用几个短语概括出这段景物描写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它的作用。

③教师提问:第三自然段只有一个句子。这个句子的结构形式有什么特点?应该怎样理解它的含义?联系上下文,这个句子起什么作用?

学生分析、明确:这个句子采用了否定形式的疑问语气这种结构。这不是是否定,句末加问号再否定,是否定之否定。由于故乡的荒凉出乎我的意料,因而产生怀疑,但又的确是自己的故乡,对怀疑加以否定,这不仅反映了我复杂的思绪,沉重的心情,也为下文故乡的对比作了铺垫和暗示。在文章结构上,它承上启下,转换自然。

④教师提问:第四段开头写道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按照一般写法,下文应该写故乡好在哪里。可是下面却用但字一转,说故乡的美丽、佳处却又没有影象,没有言辞了这是为什么?

学生思考,教师提示:这要联系全文来看。后面写记忆中的故乡,只是少年时代的我眼中的故乡,时时记起的也只是少年眼中故乡的局部的神异的图画,没有也不可能要求一个少年对故乡的全貌进行整体的深刻的概述。由于他的注意力集中在闰土身上,因而他时时记起的只能是闰土与他所到之处。同时在这二十余年里,中国始终处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之下,故乡不会有什么令人难忘的美好记忆。但是,故乡如此的荒凉又与少年时代的记忆产生了很大的矛盾,我刚刚回到故乡,在未了解到原因之前,就只能从自身的角度加以解释了棗本没有什么好心绪。这样在结构上自然地转入下文,点出此次回故乡的目的。

3.分析第二部分。

①教师提示:这一部分是全文的主体,主要采用了对比的写法。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找出描写闰土的段落,填写人物的形象对照表。

学生填表,然后教师出示黑板或用投影仪显示。

闰土的形象:

②为什么闰土变成木偶人了呢?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③对杨二嫂这个人物,我们应怎样认识?在文中杨二嫂起什么作用?

杨二嫂的形象

肖像凸颧骨,薄嘴唇,细脚伶仃的圆规

(尖刻、能说会道、令人可鄙)

行动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顺手牵羊,明索暗偷)

在小说中,杨二嫂是做为陪衬人物出现的,杨二嫂的尖刻、自私衬托了闰土的憨厚朴实。

4.分析第三部分。

①教师提问:这一部分开始写了我和宏儿的几句对话,作用是什么?

学生思考并明确:这几句对话反映出宏儿的天真和水生友情的留恋。童年我为了出外谋食不得不离开闰土、离开故乡;而今天是卖掉老屋,永远离开故乡了,因此,宏儿回来的想法不是很天真吗?我这次回故乡,已经感到与闰土的隔膜,那么宏儿与水生的将来会是怎样的情景?这就使我本来不平静的心情更加思绪万千,从而引出下文我对新的生活的议论和企盼。

②教师提问:小说最后三个自然段是以议论为主的议论段。这三段议论的论题是什么?有什么关系?请你概括出来。

教师提示:小说中的我既对新的生活充满信心,又不能明确解释新的生活的含义,反映了他的阶级局限性和觉悟水平。但是他也意识到,只要大多数人都向往和追求新的生活,敢于走向新生活之路,那么新的生活是能到来的,这又说明他比同一阶层的人眼光要敏锐,站得要高些。

四、布置作业

1.练习一

记忆中的故乡和眼前故乡的不同,反映了故乡自然环境的变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说明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统治给农村造成的悲惨现实,以及农民生活的日趋贫困。同时,暗示着小说人物的悲剧命运。

小说结尾再现记忆中故乡的美丽图画,是我的美好希望的象征,对记忆中的故乡的眷恋和怀念正反映了我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表达了我对新生活的渴求,对未来的一种朦胧的憧憬。

2.练习二

填写人物变化表尽量找出原句,这样可以进一步把握人物、加深理解。刻画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段,通过填表,才能细读作品,真正理解小说的主题。

3.练习三

见内容分析。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解决疑难语句的理解问题,进一步把握小说的内容和主题,强化学生对作品的认识。

2.辨析段的类型及其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小说的内容,分析了人物形象。但是,作品中还有一些语句需要认真分析、思考,才能深入把握小说的主题。

二、疑难语句的分析

1.远近横着几个萧萦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这一句中,为什么用横着?用了荒村,为什么还要用萧索?把活气改为生气行不行?

横着是不整齐、不规则地放着的意思,有一种被遗弃的动感;萧索是形容词,突出了悲凉的气氛,荒字描绘出村落的凋蔽和沉寂,这里都是写我看到家乡的感觉。一动一静,动静结合,写得具体而形象。这样的荒村,自然没有活泼的生活气息,有的只是死气沉沉。生气指旺盛的生命力,用在这里不确切。

2.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景物的描写怎么能成为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

这里,我们不能把它当作一般的判断句来理解,而是要联系上文。这个描写是要突出一种气氛、一种心情。我要永离故乡,永离老屋了,心情的凄楚可想而知,况且我是那样的怀念故乡。这种心情与上文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本没有什么好心绪正是协调一致的。

3.小说为什么要用许多篇幅写少年闰土的许多新鲜事?这和全文内容有什么内在联系?

这要从两个方面去考虑。第一,这些叙述和描写,不仅说明少年闰土的见多识广,而且反映了这位小英雄一言一行都对生活充满了热爱之情。这与后面写他在现实的沉重压迫下喘不过气来,而把生活寄托在神灵身上,变得迟钝麻木恰成鲜明的对照。第二,正因为我从闰土那里知道了许多希奇事,所以我与闰土的深厚友谊是建立在我对闰土无比敬佩的基础之上的。这个基础一旦消失,小英雄变为木偶人时,我才深切感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意识给旧中国劳动人民造成的心灵上的创伤,才深切地认识到我们之间隔着的厚障壁了。但是,也正因为这位小英雄的形象和他讲述的许多希奇事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难以忘怀,所以在小说的结尾,美丽的景象又重现在眼前,从而使我的心底升起对未来的朦胧的希望。这两点正是全文内容的核心,是小说的主题所在。

4.小说中有两处写到高墙:

①他们(指我往常的朋友)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②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象,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第①处的高墙是实写,句子的意思是说我和我的朋友们孤陋寡闻,很单纯无知,很少与外界联系。第②处的高墙是虚写,是比喻的说法,指我与闰土之间隔着的厚障壁,即封建意识、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隔膜。

5.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作者特意写我在走我的路,有什么用意吗?

有。这句话有双重含义。一层是实写走在离乡的异地谋生的路上。第二层,与下文联系起来思考,这里的路正是指我想的内容,也就是希望。因此,这句话在结构上统领下面的三段文字,在内容上提示下文。

6.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迫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对这句话应怎样正确理解?这句话反映我一方面有追求新生活的坚定信念,另一方面也感到希望的茫远。因为任何作家都受世界观的制限。当时共产党还没成立,鲁迅并没找到解决中国问题的具体的路,因而我对路的憧憬不免朦胧。

7.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对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这段话强调了实践的意义。空有希望不去实践,这种希望是无所谓有的;有了希望,注重实践,这种希望是无所谓无的。路是由人走出来的,希望是要经过努力才能实现,这个比喻,表达了我追求新生活的坚定信念。

三、辨析段的类型

教师提问:作练习五,思考一下,怎样回答后面的问题?

以哪一种表达方式是主要的为依据,就可以确定段的类型。

第1段是以叙述为主的叙述段,显示少年时代我和闰土难舍难分的关系,以及我和闰土的交往过程。

第2段是以描写为主的描写段,具体、生动地描写了中年闰土的肖像。

第3段是以议论为主的议论段,这段议论以再现少年时神异的图画为新生活的象征,以路为比喻,用富于哲理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新的生活的渴求和态度。

四、小结

1.疑难语句的理解要紧紧联系全文的内容、人物的形象和性格以及作者的态度,不能凭空臆断。目的是进一步深入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题,认识事物的本质意义。

2.辨析段的类型要以不同表达方式的特点及作用为依据,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解说。

五、布置作业

1.练习六

小说中的议论文字只起辅助作用。它或者揭示所描写的人物,所叙述的事件内涵的意义,或直接表明作者对该人物、该事件的看法与态度,画龙点睛,一语道破,给读者指明理解作品主题的思路。小说中的议论只是用浓缩的语言表示自己的看法,表明自己的态度,不需要议论文所具有的论证过程。

2.练习八

把《可爱的故乡》与《故乡》进行比较,可以知道,它们在所写的内容,采用的体裁,写作的目的,写作的时代背景以及运用的写作方法上都不同。

免费的语文教案电子版篇18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向往古代文明,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2.认识本课9个生字,积累新词和优美的句子,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课时安排

1课时

A案

课前准备

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上网或者去图书馆等方式,查询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历史变迁或人物故事等相关信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出示丝绸之路的相关风景图片,配乐介绍:丝绸之路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被称为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的蛮荒之路,可是自汉代张骞冒死开拓之后,这条崎岖荒僻的道路上却出现了队队商旅,悠悠驼铃。从此,东方的文明古国和西方的许多国家便开始了不绝如缕的联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年来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意味深长地称作“对话之路”,当代的中国人称它为“开放之路”。为什么称它是“对话之路”“开放之路”呢?今天,我们就沿着这条丝绸之路,察看一番,感受一番。

二、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激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丝绸之路称为“对话之路”,当代的中国人称它为“开放之路”,那么,文中所写的中国使者称它为什么呢?

2.学生寻读课文,回答老师的提问。

3.齐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4.进一步激疑:听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启发学生多层面追问:为什么说这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一起了?联系我们的仅仅是一条路吗?中国使者为什么称它为“伟大的路呢”?伟大体现在哪里?

5.小组合作讨论。要求摆出观点,层次清晰地罗列事实以证明。

6.鼓励各小组陈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在和学生的对话中相机梳理思路──友谊之路、商贸之路、文化之路、科学之路……

三、深入读文,把握主旨

1.感受“友谊之路”。

(1)自由读课文描写大汉国和安息国使节见面的部分,在原来小组同学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两国人民友谊体现在什么地方?

(2)交流、生发。教师在对话中点拨:安息国(今伊朗)方面:迎候之远──边境线上;迎候之众──感受“浩浩荡荡”的意思,读出浩荡的气势,然后引史实以佐证:20000多人;迎候之热──表情、语言、动作、礼物、节目。大汉国方面:谦逊有礼──没有盛气凌人的傲慢;薄礼不薄──史料记载:西方宫廷皇族和贵族以穿丝绸服装为时尚,丝绸与黄金在当时几乎等价;罗马国和安息国交战,见安息帝国士兵身上穿的丝绸服装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宛如天神,吓得不知所措,结果溃不成军。教师同时注意鼓励学生不仅要理解正确,而且要读出人物当时的感情。

(3)小结:一条路,打通了隔膜,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有感情地再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2.感受经济(科技)之路。

(1)丝绸之路是伟大之路,除了因为这是一条友谊之路,还因为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2)读课文第十三自然段。

(3)为什么说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4)交流、生发。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以向深层探究:为什么说将中国的养蚕、冶铁等技术带向国外,将国外的葡萄、核桃等食品带到中国,就会促进经济或者科技的发展呢?

(5)有感情地朗读。

3.感受文化之路。

(1)丝绸之路的伟大还体现在它是一条文化之路。

(2)齐读“我国音乐、舞蹈、绘画,由于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3)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句的?(杨贵妃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其善跳胡旋舞,说明了这种舞蹈在当时的风行。已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向达先生曾撰有长篇论文《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我们可以从这篇史学名作中,一览唐代长安的种种胡化景象。)

(4)小结: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古文明联系在了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在延绵的丝绸之路古道上,遗留下大量的文明古迹,传达给人们的却是超越国界和民族差异的精神共鸣,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再次有感情地再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四、总结升华,领会现代意义

1.教师有感情地激疑:望着这座群雕,作者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望着这座群雕,作者情不自禁地引起了对往日商贸繁荣的遐想。同学们,从这些首尾似乎重复的话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交流、生发。(丝绸之路对古代经济、文明的巨大贡献;深情的民族自豪感;丝绸之路对现代西部人的一种感召力──西部大开发)

3.激情朗读。

五、作业

1.结合课文上所讲的内容,说说“为什么丝绸之路是一条伟大的路”。

2.有条件的,可以开一个“丝绸之路故事会”。

7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