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教学设计 >

初一数学教案范本

时间: 新华 教学设计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预测和解决问题,以避免课堂上出现不可预料的突发情况。写好初一数学教案范本不是那么简单,下面给大家分享初一数学教案范本,供大家参考。

初一数学教案范本篇1

教学目的

1.理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工程问题的本质规律;通过对“工程问题”的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用代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工程中的工作量、工作的效率和工作时间的关系。

难点:把全部工作量看作“1”。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一件工作,如果甲单独做2小时完成,那么甲独做I小时完成全部工作量的多少?

2.一件工作,如果甲单独做。小时完成,那么甲独做1小时,完成全部工作量的多少?

3.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二、新授

阅读教科书第18页中的问题6。

分析:1.这是一个关于工程问题的实际问题,在这个问题中,已经知道了什么? 已知:制作一块广告牌,师傅单独完成需4天,徒弟单独做要6天。

2.怎样用列方程解决这个问题?本题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等量关系是:师傅做的工作量+徒弟做的工作量=1)

[先要求出师傅与徒弟各完成的工作量是多少?]

两人的工效已知,因此要先求他们各自所做的天数,因此,设师傅做了x天,则徒弟做(x+1)天,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 解方程得 x=2

师傅完成的工作量为= ,徒弟完成的工作量为=

所以他们两人完成的工作量相同,因此每人各得225元。

三、巩固练习

一件工作,甲独做需30小时完成,由甲、乙合做需24小时完成,现由甲独做10小时;请你提出问题,并加以解答。

例如 (1)剩下的乙独做要几小时完成?

(2)剩下的由甲、乙合作,还需多少小时完成?

(3)乙又独做5小时,然后甲、乙合做,还需多少小时完成?

四、小结

1.本节课主要分析了工作问题中工作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之间的关系,即 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 工作时间=

2.解题时要全面审题,寻找全部工作,单独完成工作量和合作完成工作量的一个等量关系列方程。

五、作业

教科书习题6.3.3第1、2题。

初一数学教案范本篇2

教案

第一章有理数

(1)本周小张一共用掉了多少钱?存进了多少钱?

根据上面的记录,问:哪几天生产的摩托车比计划量多?星期几生产的摩托车最多,是多少辆?星期几生产的摩托车最少,是多少辆?

夯实基础

(1)序号为几的零件最接近标准?

④-(-)0.025.

第2课时加法运算律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加法运算.

2.理解加法运算律在加法运算中的作用,适当进行推理训练.

教学重点:如何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运算.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情境创设,导入新课

思考:在小学里,我们学过的加法运算有哪些运算律?它们的内容是什么?能否举一两个例子来?那这些加法运算律还适用于有理数范围吗?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计算:20+(-30)与(-30)+20两次得到的和相同吗?

得出结论:20+(-30)=(-30)+20

换几组数去试:得到加法交换律:a+b=(学生填).

其实,学生在小学中就已经接触到运算律,此时,可以让学生回忆在小学中除了学习了加法的交换律,还学习了加法的哪种运算律?(结合律)

计算:(1)[8+(-5)]+(-4);

(2)8+[(-5)+(-4)].

得出结论:加法结合律:(a+b)+c=.

【例1】计算:

16+(-25)+24+(-35)

【例2】课本P20例3

说明:把互为相反数的一对数结合起来相加,可以使运算简化,这种方法是使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总结:在进行多个有理数相加时,在下列情况下一般可以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简化运算:①有些加数相加后可以得到整数时,可以先行相加;②有相反数可以互相消去,和为0,可以先行相加;③有许多正数和负数相加时,可以先把符号相同的&39;数相加,即正数和正数相加,负数和负数相加,再把一个正数和一个负数相加.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3】利用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计算,使运算简便.

(1)(+9)+(-7)+(+10)+(-3)+(-9)

(2)(+0.36)+(-7.4)+(+0.03)+(-0.6)+(+0.64)

(3)(+1)+(-2)+(+3)+(-4)+…+(+20__)+(-20__)

【例4】某出租司机某天下午营运全是在东西走向的人民大道上进行的,如果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他这天下午行车里程如下:(单位:千米)+15,+14,-3,-11,+10,-12,+4,-15,+16,-18.

(1)他将最后一名乘客送到目的地,该司机与下午出发点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2)若汽车耗油量为a公升/千米,这天下午汽车共耗油多少公升?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本节课我们探索了有理数的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灵活运用加法的运算律会使运算简便.一般情况下,我们将互为相反数的数相结合,同分母的分数相结合,能凑整数的数相结合,正数负数分别相加,从而使计算简便.

(五)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

1.运用加法的运算律计算(+6)+(-18)+(+4)+(-6.8)+18+(-3.2)最适当的是()

A.[(+6)+(+4)+18]+[(-18)+(-6.8)+(-3.2)]

B.[(+6)+(-6.8)+(+4)]+[(-18)+18+(-3.2)]

C.[(+6)+(-18)]+[(+4)+(-6.8)]+[18+(-3.2)]

D.[(+6)+(+4)]+[(-3.2)+(-6.8)]+[(-18)+18)]

2.计算:(-2)+4+(-6)+8+…+(-98)+100.

提升能力

3.小李到银行共办理了四笔业务,第一笔存入了120元,第二笔支取了85元,第三笔支取了70元,第四笔存入了130元.如果将这四笔业务合并为一笔,请你替他策划一下这一笔业务该怎样做?

4.某检修小组乘汽车沿公路检修线路,约定前进为正,后退为负.某天自A地出发到收工时所走路线(单位:千米)为:+10,-3,+4,+2,-8,+13,-2,+12,+8,+5.

(1)问收工时距A地多远?

(2)若每千米路程耗油0.2升,问从A地出发到收工共耗油多少升?

第3课时有理数的减法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减法法则.

2.会熟练进行有理数减法运算.

教学重点:有理数减法法则和运算.

教学难点: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推导.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观察温度计:

你能从温度计看出4℃比-3℃高出多少度吗?

学生普遍能直观地看出4℃比-3℃高7℃,进一步地假定某地一天的气温是-3~4℃,那么温差(减最低气温,单位℃)如何用算式表示?

按照刚才观察到的结果,可知4-(-3)=7①,而4+(+3)=7②,∴由①②可知:4-(-3)=4+(+3)③,上述结论的获得应放手让学生回答.

(二)动手实践,发现新知

观察、探究、讨论:从③式能看出减-3相当于加哪个数吗?

结论:减去-3等于加上-3的相反数+3.

(三)类比探究,总结提高

如果将4换成-1,还有类似于上述的结论吗?

先让学生直观观察,然后教师再利用“减法是与加法相反的运算”引导学生换一个角度去验算.

计算(-1)-(-3)就是要求一个数x,使x与-3相加得-1,因为2与-3相加得-1,所以x应是2,即(-1)-(-3)=2①,

又因为(-1)+(+3)=2②,

由①②有(-1)-(-3)=-1+(+3)③,

即上述结论依然成立.

试一试:如果把4换成0、-5,用上面的方法考虑0-(-3),(-5)-(-3),这些数减-3的结果与它加上+3的结果相同吗?

让学生利用“减法是加法的相反运算”得出结果,再与加法算式的结果进行比较,从而得出这些数减-3的结果与它们加+3的结果相同的结论.

再试:把减数-3换成正数,结果又如何呢?

计算9-8与9+(-8);15-7与15+(-7)

从中又能有新发现吗?

让学生通过计算总结如下结论:减去一个正数等于加上这个正数的相反数.

归纳:由上述实验可发现,有理数的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来进行.

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用字母表示:a-b=a+(-b).

(在上述实验中,逐步渗透了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转化)

(四)例题分析,运用法则

【例】计算:

(1)(-3)-(-5);(2)0-7;

(3)7.2-(-4.8);(4)-3-5.

(五)总结巩固,初步应用

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你能说一说吗?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内容,学生回忆交流,教师和学生一起补充完善,使学生更加明晰所学的知识.

初一数学教案范本篇3

教学目标

在了解同底数幂乘法意义的基础上掌握法则,会进行同底数幂的乘法基本运算。

在推导法则的过程中,培养观察、概括与抽象的能力。

通过对具体事例的观察和分析,归纳、总结出同底数幂乘法的法则,培养学生归纳、总结,以及从特殊到一般的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让学生通过参与探索过程,培养合作、探索问题的能力,以及质疑、独立思考的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

同底数幂相乘的法则的推理过程及运用

难点

同底数幂相乘的运算法则的推理过程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表示什么意义?(是乘方运算,表示10个2相乘;也可以用来表示运算的&39;结果)

2.下列四个式子①,②,③④中,运算结果是的有哪些?你能说明理由吗?(学生通过讨论,明确两个幂只有当底数相同时才可以乘起来,同时初步感受计算的方法)

3.光的传播速度是每秒米,若一年以秒计算,那么光走一年的路程是多少米呢?

学生列出式子。这个式子怎样运算呢?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弄清楚两个同底数幂相乘的一般方法,下面我们就来探索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二、新课讲解

探究新知

你能计算出吗?

学生解答,教师板书

那么等于多少呢?更一般的,等于多少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你发现运算的方法了吗?

师生共同概括归纳出同底数幂乘法的法则:

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用公式表示是:(、n都是正整数)

动脑筋

当3个或三个以上的同底数幂相乘时,怎样用公式表示运算的结果呢?

学生思考并讨论解答,最后教师总结:(,n,p都是正整数)

三、典例剖析

例1计算:(1);(2)

分析:直接运用公式计算,教师板书计算过程,强调初学时要注意弄清楚计算的步骤。

例2计算:(1);(2)

让学生独立完成。这题意在进一步训练运用法则进行计算,注意观察学生是否会用法则进行计算,点评时要强调对法则的运用。

例3计算:(1);(2)

学生解答并讨论,教师注意拓展学生对法则的运用,培养符号演算的能力,指出公式中的底数可以是具体的数,也可以是字母或式子表示的数,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四、课堂练习

基础训练:

1.计算:

(1);(2);(3);(4)

2.计算:

(1);(2);(3);(4)

(学生解答各题,教师组织学生互相批改,对学生出错比较多的地方做讲解和变式训练)

提高训练

3.计算;(2)

4.制作拉面需将长条形面团摔匀拉伸后对折,并不断重复若干次这组动作.随着不断地对折,面条根数不断增加.若一碗面约有64根面条,则面团需要对折多少次?若一个拉面店一天能卖出2048碗拉面,用底数为2的幂表示拉面的总根数。

(用以提升学生运算的灵活性,提高学习兴趣。)

五、小结

师生互相交流总结本节课上应该掌握的同底数幂的乘法的特征,教师对课堂上学生掌握不够牢固的知识进行辨析、强调与补充,学生也可以谈一谈个人的学习感受。(如:对法则的理解,解决了什么问题,体会从特殊到一般探索规律的数学思想等等)

六、布置作业

教材P40第1题,P41第12题

初一数学教案范本篇4

1.知识与技能

会用代数式表示简单的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能用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法则验证所探索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数量关系,运用符号表示规律,通过运算验证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学习态度,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感受符号运算的作用。

老师:请同学们观察并找出规律

学生独立完成

老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学具按要求亲自动手摆一摆,算一算。

学生:老师,摆几个三角形呀?

老师:先摆一个,再摆两个、三个、四个。关注学生与他人进行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鼓励每个同学尽可能独立思考,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关注学生在探索数量关系活动中的参与态度、思维水平和抽象能力:分析:

三角形个数12345

火柴棍根数357911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老师:每增加一个三角形,火柴棍根数增加多少?

学生:2根

老师:火柴棍根数是一组怎样的数?

生:连续奇数。

师:奇数可用整式2n+1(或2n-1)表示。

师:从多角度思考,也可以分析表格中火柴棍根数与三角形个数之间的关系生:怎样找?

师:如3=2×1+1,5=2×2+1

生:哦,明白了

师:从而得排n个三角形需要火柴棍根数为什么?

生:2n+1

师:请同学们亲自拼一拼,想一想,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从多个角度进行考虑,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生:好

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态度,能否积极地从事数量关系的探索过程,不要以教师的演示代替学生的实际活动。

提出问题后,学生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并派代表在班组交流。

师:当n≤100时,n本笔记本所需钱数为多少?

生:2.3n元,

师:当n>100时,n本笔记本需要多少元?

生:2.2n元。

生:观察这两个整式,当n=100时,需花钱230元,而当n=101时,只需花钱2.2×101=222.2(元),出现多买比少买反而付钱少的情况,所以如果需要100本笔记本,应该购买101本能省钱。

师:请同学们继续探索,至少需要多少本时,可以按上面方式购买。

组织学生按四人小组,进行探究,鼓励每个学生尽可能独立思考,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师:请同学们再找几个方框试试,看自己的规律是否还成立

生:好

教学时,也可以先开放,让学生发现月历中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再讨论浅色方框中数字和与该方框正中间的关系课本。让学生独立完成之后,再小组讨论,让学生自己整理这节课的内容。

初一数学教案范本篇5

学习目标

1.知道数轴上有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的已知点所表示的数,知道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2.了解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进一步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巩固在数轴上由数找点、由点读数的方法;

4.会借用数轴直观的进行有理数的大小比较,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重点是掌握数轴的概念和画法,明确其三要素缺一不可;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并归纳出一般规律。

难点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的对应关系的理解是难点。教学中要求学生多动手,增强对“形”的感性认识,培养动手、动脑和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一)、自学课文P(二)、导学练习

1.有理数包括哪些数?0是正数还是负数?

2.温度计的用途是什么?类似于这种用带有刻度的物体表示数的东西还有哪些(直尺、弹簧秤等)?

3.思考:

①零上25℃用正数_____表示。0℃用数____表示;零下10℃用负数_____表示。

②什么叫数轴?数轴要具备哪三个要素?

③原点表示什么数?原点右方表示什么数?原点左方表示什么数?

④表示+2的点在什么位置?表示-3的点在什么位置?

⑤原点向右0.5个单位长度的A点表示什么数?原点向左1个单位长度的B点表示什么数

4.数轴的画法,有哪几个步骤?

5.我们还可以更简便的得出数轴的定义:规定了、和的直线叫做数轴。

、和是数轴的三要素,原点位置的选定、正方向的取向、单位长度大小的确定,都是根据需要认为规定的。直线也不一定是水平的。

6.温度计里的大小:观察温度计的刻度,发现上边的温度总比下边的高。类似地,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的数总比的数大。

进一步观察数轴,发现所有的负数都在“0”的,所有的正数都在“0”的,这说明什么?

正数都0;负数都0;正数一切负数。

(三)自学疑难摘要:

组长检查等级:

二合作探究

1:判断下图中所画的数轴是否正确?如不正确,指出错在哪里?

2.把下面各小题的数分别表示在三条数轴上:

(1)2,-1,0,+3.5

(2)-5,0,+5,15,20;

(3)-1500,-500,0,500,1000。

想想看,第(3)小题数据比较大,那怎样表示呢?

3.把下列各组数用“<”号连接起来.

(1)–10,2,–14;

(2)–100,0,0.01;

(3),–4.75,3.75。

三、展示提升

1、每个同学自主完成二中的练习后先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2、每个组根据分配的任务把自己组的结论板书到黑板上准备展示。

3、每个组在展示的过程中其他组的同学认真听作好补充和提问。

四、反馈与检测

1.判断下图中所画的数轴是否正确?

(1)

2.下面数轴上的点A、B、C、D、E分别表示什么数?

(2)

3.将-3、1.5、、-6、2.25、、-5、1各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

4.画一条数轴,并在上面标出下列的点。

±100±200±300

初一数学教案范本篇6

教学目的

1.通过对多个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体会到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

2.使学生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3.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某个方程的解。

重点、难点

1.重点: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2.难点:弄清题意,找出“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一本笔记本1.2元。小红有6元钱,那么她最多能买到几本这样的笔记本呢?

解:设小红能买到工本笔记本,那么根据题意,得

1.2x=6

因为1.2×5=6,所以小红能买到5本笔记本。

二、新授:

问题1:某校初中一年级328名师生乘车外出春游,已有2辆校车可以乘坐64人,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多少辆? (让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再作讲评)

算术法:(328-64)÷44=264÷44=6(辆)

列方程:设需要租用x辆客车,可得。

44x+64=328 (1)

解这个方程,就能得到所求的结果。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试试看?

问题2:在课外活动中,张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年龄大多是13岁,就问同学:“我今年45岁,几年以后你们的年龄是我年龄的三分之一?”

通过分析,列出方程:13+x=(45+x)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你能否从小敏同学的解法中得到启发?

把x=3代人方程(2),左边=13+3=16,右边=(45+3)=×48=16,

因为左边=右边,所以x=3就是这个方程的解。

这种通过试验的方法得出方程的解,这也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可以据此检验一下一个数是不是方程的解。

问:若把例2中的“三分之一”改为“二分之一”,那么答案是多少?动手试一试,大家发现了什么问题?

同样,用检验的方法也很难得到方程的解,因为这里x的值很大。另外,有的方程的解不一定是整数,该从何试起?如何试验根本无法人手,又该怎么办?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3页练习1、2。

四、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怎样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五、作业 。教科书第3页,习题6.1第1、3题。

初一数学教案范本篇7

学习目标:

1.理解平行线的意义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

2.理解并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的内容;

3.会根据几何语句画图,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

学习重点:探索和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学习难点:对平行线本质属性的理解,用几何语言描述图形的性质

一、学习过程:预习提问

两条直线相交有几个交点?

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除相交外,还有哪些呢?

(一)画平行线

1、 工具:直尺、三角板

2、 方法:一"落";二"靠";三"移";四"画"。

3、请你根据此方法练习画平行线:

已知:直线a,点B,点C.

(1)过点B画直线a的平行线,能画几条?

(2)过点C画直线a的平行线,它与过点B的平行线平行吗?

(二)平行公理及推论

1、思考:上图中,①过点B画直线a的平行线,能画 条;

②过点C画直线a的平行线,能画 条;

③你画的直线有什么位置关系? 。

②探索:如图,P是直线AB外一点,CD与EF相交于P.若CD与AB平行,则EF与AB平行吗?为什么?

二、自我检测:(一)选择题:

1、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

A、因为a//d, b//c,所以c//d B、因为a//c, b//d,所以c//d

C、因为a//b, a//c,所以b//c D、因为a//b, d//c,所以a//c

2.在同一平面内有三条直线,若其中有两条且只有两条直线平行,则它们交点的个数为( )

A.0个 B.1个 C.2个 D.3个

(二)填空题:

1、在同一平面内,与已知直线L平行的直线有 条,而经过L外一点,与已知直线L平行的直线有且只有 条。

2、在同一平面内,直线L1与L2满足下列条件,写出其对应的位置关系:

(1)L1与L2 没有公共点,则 L1与L2 ;

(2)L1与L2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则L1与L2 ;

(3)L1与L2有两个公共点,则L1与L2 。

3、在同一平面内,一个角的两边与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的大小关系是 。

4、平面内有a 、b、c三条直线,则它们的交点个数可能是 个。

三、CD⊥AB于D,E是BC上一点,EF⊥AB于F,∠1=∠2.试说明∠BDG+∠B=180°.

初一数学教案范本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零”的意义的探讨,进一步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能利用正负数正确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规定了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

2.进一步体验正负数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深化对正负数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和表示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知识回顾和理解

通过对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着具有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为了区分它们,我们用正数和负数来分别表示它们.

[问题1]:“零”为什么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呢?

学生思考讨论,借助举例说明.

参考例子:用正数、负数和零表示零上温度、零下温度和零度.

思考 “0”在实际问题中有什么意义?

归纳 “0”在实际问题中不仅表示“没有”的意思,它还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如:水位不升不降时的水位变化,记作:0 m.

[问题2]:引入负数后,数按照“具有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来分,可以分成几类?分别是什么?

(二)深化理解,解决问题

[问题3]:(课本P3例题)

【例1】(1)一个月内,小明体重增加2 kg,小华体重减少1kg,小强体重无变化,写出他们这个月的体重增长值;

【例2】(2)某年,下列国家的商品进出口总额比上年的变化情况是:

美国减少6.4%,德国增长1.3%,

法国减少2.4%,英国减少3.5%,

意大利增长0.2%,中国增长7.5%.

写出这些国家这一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

解后语:在同一个问题中,分别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量具有相反的意义.写出体重的增长值和进出口的增长率就暗示着用正数来表示增长的量.类似的还有水位上升、收入上涨等等.我们要在解决问题时注意体会这些指明方向的量,正确地用正负数表示它们.

巩固练习

1.通过例题(2)提醒学生审题时要注意要求,题中求的是增长率,不是增长值.

2.让学生再举出一些常见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1990~1995年下列国家年平均森林面积(单位:千米2)的变化情况是:

中国减少866,印度增长72,

韩国减少130,新西兰增长434,

泰国减少3247, 孟加拉减少88.

(1)用正数和负数表示这六国1990~1995年平均森林面积的增长量;

(2)如何表示森林面积减少量,所得结果与增长量有什么关系?

(3)哪个国家森林面积减少最多?

(4)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你想到了什么?

阅读与思考

(课本P6)用正数和负数表示加工允许误差.

问题:1.直径为30.032 mm和直径为29.97 mm的零件是否合格?

2.你知道还有哪些事件可以用正负数表示允许误差吗?请举例.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甲冷库的温度是-12℃,乙冷库的温度比甲冷库低5 ℃,则乙冷库的温度是    .

2.一种零件的内径尺寸在图纸上是9±0.05(单位:mm),表示这种零件的标准尺寸是9 mm,加工要求不超过标准尺寸多少?最小不小于标准尺寸多少?

3.摩托车厂本周计划每天生产250辆摩托车,由于工人实行轮休,每天上班的人数不一定相等,实际每天生产量(与计划量相比)的增减值如下表:

星期 一 二 三 四

增减 -5 +7 -3 +4

根据上面的记录,问:哪几天生产的摩托车比计划量多?星期几生产的摩托车最多,是多少辆?星期几生产的摩托车最少,是多少辆?

类比例题,要求学生注意书写格式,体会正负数的应用.

(四)课时小结(师生共同完成)

初一数学教案范本篇9

回顾与反思

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教师指出注意的问题

沙场练兵

一、比一比看谁最快、最棒:

1、-0.4ab3的系数是次数是。

2、多项式3x2+2x-3x-4的最高次项是,同类项是,常数项是。

3、去括号3a-(2ab-3b2+4)=

4、与2a-1的和为7a2-4a+1的多项式是

二、应用知识,提高能力,你一定行:

已知小明的年龄是岁,小红的年龄比小明的2倍少4岁,小华的年龄比小红的年龄的一半多一岁,求三个人的年龄和。

学生抢答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本上做,找一名同学板书。

培养学生运算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回顾与反思

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应注意什么问题?(出示本章的知识结构图:)

师生互动梳理知识。弄清本章所学的概念、法则和有关的知识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写出知识结构图。

布置

作业P1926、8、11

板书设计:

回顾与反思

一、知识结构

二、1、整式有关概念注:单次

三、整式加减(注:同类项的确定,去括号的应注意问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学生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开展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使学生在反思交流的过程中,师生共同建立知识体系得出本章知识结构图,在整个过程中不仅注重对知识的总结,更注重对知识形成过程的反思归纳。留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反思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但由于留给学生时间较长,课时感到很紧张,今后要注意改进。

初一数学教案范本篇10

一、教材分析

分析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分析数学大纲的基础上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首先来看一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在整式的运算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让学生根据一些现实模型,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发展“用数学”的信心。运算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初一阶段完成。多项式除以单项式作为整式的运算的一部分,它是整式运算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整个初中代数的重要部分。

2、就第一章而言,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是本章的一个重点。整式的运算这一章,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是很重要的一块,整式的混合运算是这一章的难点,但混合运算是以各种基本运算为基础的。在整式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加、减法可以统一成为加法,乘法、除法和乘方可以统一成乘法,因此乘法的运算是本章的关键,而除法又是学生接触到的较复杂的整式的运算,学生能否接受和形成在整式的运算中转化思考方式及推理的方法等,都在本节中。

从以上两点不难看出它的地位和作用都是很重要的。

接下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新课程标准是我们确定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的依据。重点是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及其应用。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其基本方法与步骤是化归为单项式除以单项式,因此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关键是将它转化为单项式除法的运算,再准确应用相关的运算法则。

难点是理解法则导出的根据。根据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可知,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的实质是把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的运算转化为单项式的除法运算。由于,故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也可以看做是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的应用。

二、教材处理

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掌握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同底数幂的除法等知识,因此我没有把时间过多地放在复习这些旧知识上,而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用生动形象的课件引例,让学生自主参与,亲身参加探索发现,从而获取知识。在法则的得出过程中,我引进了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微机,让学生在微机演示的一种动态变化中自己发现规律归纳总结,这不但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而且直接地向学生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法则的应用这一环节我又选配了一些变式练习,通过书上的基本练习达到训练双基的目的,通过变式练习达到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目的。这些我将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具体体现。而且在做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互相提问,使课堂在学生的参与下积极有序的进行。

三、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体现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是新课内容的学习,教学过程中尽力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把教师的点拨和学生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情境,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不断克服学生学习中的被动情况,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在掌握知识同时、发展智力、受到教育。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1、回顾与思考,通过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法则的复习,完成四道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练习题,为本节课探索规律,概括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做好铺垫。

2、探索规律:法则的得出重要体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我通过了一个尝试练习启发学生自主解答,使学生该过程中体会多项式除以单项式规律。由于采用了较灵活的教学手段,学生能够积极的投入到思考问题中去,让学生亲身参加了探索发现,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最后由学生对规律进行归纳总结补充,从而得出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

3、例题解析,通过课件生动形象的课件,引导学生尝试完成例题,加深对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的理解与应用。

4、巩固练习:再习题的配备上,我注意了学生的思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习题的配备由易而难,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能够逐步的.提高能力,得到发展。并且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形式,使课堂气氛活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一种比较活跃的氛围中,解决各种问题。

5、归纳总结:归纳总结由学生完成,并且做适当的补充。最后教师对本节的课进行说明。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以达到提高个人教学能力的目的。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

2.运用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熟练、准确地进行计算.

3.通过总结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训练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和计算能力.

4.培养学生耐心细致、严谨的数学思维品质.

重点、难点:

(1)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及其应用.

(2)理解法则导出的根据。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授课人及时间:关龙二〇〇七年三月二十九日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l)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法则是什么?

(2)计算:

1)–12a5b3c÷(–4a2b)=

2)(–5a2b)2÷5a3b2=

3)4(a+b)7÷(a+b)3=

4)(–3ab2c)3÷(–3ab2c)2=

找规律:怎样寻找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

尝试练习引入分析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这个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2.例题解析

例3计算:见课本P49

(1)尝试练习

(2)提问:哪个等号是用到了法则?

(3)在计算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时,要注意什么?

注意:(l)先定商的符号;

(2)注意把除式(?后的式子)添括号;

要求学生说出式子每步变形的依据.

(3)让学生养成检验的习惯,利用乘除逆运算,检验除的对不对.

练习设计:

(1)随堂练习P50

(2)联系拓广P51

3.小结

你在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1)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

(2)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

正确地把多项式除以单项式问题转化为单项式除以单项式问题。计算不可丢项,分清“约掉”与“消掉”的区别:“约掉”对乘除法则言,不减项;“消掉”对加减法而言,减项。

4.作业

P50知识技能

5.综合练习(课件)

初一数学教案范本篇11

教学目标

1.会进行含有括号的整式加减运算。

2.会先进行整式的加减,再求值。

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

复习“去括号法则”,请同学们先完成题目1:

教师根据情况分析错误原因,并提醒学生注意括号前面的“—”号。分析:在去括号的运算中,当()前是“-”号时,容易犯的错误是只将第一项变号,而其他项不变。

通过练习题1的分析后,再让学生继续完成练习题2,进行知识强化。(让4个学生出黑板板示,允许其他同学出来修改)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合并同类项、去括号,本节课我们学习整式的加减。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实际上就是做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去括号,第二件事是合并同类项。请看例6.

(按去括号、合并同类项两步先让生尝试)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你能说出整式加减的基本运算步骤吗?

每一步应注意什么?

让学生观察例题的过程,找出解题的路径。

试探练习,回授调节

师:请学生4人出黑板板示,其他同学在自己座位上迅速完成,作好改错准备。

生:在自己座位上独立完成?

板示学生返回座位后,发现有错误的学生可出黑板改正。

师:提问学生,要求说出错误在什么地方,并加以改正。

学生练习,老师巡查并指导。

学生多数会漏写括号。

师:在这几个整式相加或相减时,为什么要加上括号

生:思考回答?

师:观察本例,并说出本例与之前练习有什么区别?

生:此例最后给出x、y的值,要求多项式的值。

师:请用两种方法做一做,并比较哪一种方法简单些?

学生通过比较,都会认为先化简,后求值较为简单些。

教师再板书规范的书写过程。

通过本题的解答,让学生进一步熟练整式加减法的一般解题步骤,让学生先化简再求值,并培养学生规范的解题格式。

学生练习,教师巡查指导,及时提醒出现差错的学生改正。注意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的调动,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训练中来,积极动脑、动手,同时教师对差生进行指导和鼓励。

初一数学教案范本篇12

教材分析

方程是应用广泛的数学工具,是代数学的核心内容,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是一节引入课,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方程的兴趣,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节课是结合学生已有学习经验,从算式到方程,继而对一元一次方程及方程的解进行了探究,让学生体验未知数参与运算的好处,用方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培养学生建模的思想),体会学习方程的意义和作用。本节课是在承接小学学习的简易方程和刚刚学习的整式的加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同时又是后续学习二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重要基础。因此,这节课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简单的方程及整式的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比较强烈的自我意识,对观察、猜想、探索性的问题充满好奇,因而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与呈现方式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上力求设置学生感兴趣的并且具有挑战性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实际,无形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

七年级学生对于方程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是对方程的理解还比较肤浅、模糊,还处于感性层面,缺乏理性的认识和把握,而且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时期,抽象思维能力有待提高,对于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教学要选取具体的问题情境,逐步抽象。

七年级的学生很想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通过对几个问题的分析、探讨、相互交流,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索、归纳等能力,提高对课本知识的运用能力,从而认识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概念,在练习中巩固和熟悉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知道什么是方程的解。

(2)体会字母表示数的好处,会根据实际问题的条件列方程,能检验出一个数值是否是方程的解。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认识到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39;一种进步。

(2)通过具体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在生活中挖掘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会利用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的探索、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和积极参与、勤于思考的意识。

(2)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树立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增强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的概念。

2.根据实际问题的条件列出方程。

教学难点: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形成概念

三、应用新知巩固提高

四、感悟反思

五、名题欣赏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初一数学教案范本篇13

一、教学目标:

⑴在具体情景中了解余角与补角,懂得余角和补角的性质,通过练习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及性质,并能运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⑵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学生的几何概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

⑶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余角与补角的性质

三、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⑴复习角的定义。你知道有哪些特殊的角?

⑵用量角器量一量图中每组两个角的.度数,并求出它们的和。

你有什么发现?

新课:

由学生的发现,给出余角和补角的定义(文字叙述)。

并且用数学符号语言进行理解。

问题1:如何求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

①∠1的余角:90°-∠1

②∠α的补角:180°-∠α

练习:填表(求一个角的余角、补角)

拓广:观察表格,你发现α的余角和α的补角有什么关系?

如何进行理论推导?

结论:α的补角比α的余角大90°

α一定是锐角

钝角没有余角,但一定有补角。

初一数学教案范本篇14

一、知识要点

本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有理数的概念与有理数的运算两部分。有理数的概念可以利用数轴来认识、理解,同时,利用数轴又可以把这些概念串在一起。有理数的运算是全章的重点。在具体运算时,要注意四个方面,一是运算法则,二是运算律,三是运算顺序,四是近似计算。

基础知识:

1、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

2、在正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做负数。

3、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有理数(rationalnumber):正整数、负整数、0、正分数、负分数都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这样的数称为有理数。

5、数轴(numberaxis):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

数轴满足以下要求:

(1)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这个点叫做原点(origin);

(2)通常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或上)为正方向,从原点向左(或下)为负方向;

(3)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

6、相反数(oppositenumber):绝对值相等,只有负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7、绝对值(absolutevalue)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做a。

由绝对值的定义可得:a-b表示数轴上a点到b点的距离。

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8、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加法交换律:有理数的加法中,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表达式:a+b=b+a。

加法结合律:有理数的加法中,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表达式:(a+b)+c=a+(b+c)

9、有理数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表达式:a-b=a+(-b)

10、有理数乘法法则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乘法交换律:一般地,有理数乘法中,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相等。表达式:ab=ba

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相等。表达式:(ab)c=a(bc)

乘法分配律:一般地,一个数同两个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表达式:a(b+c)=ab+ac

11、倒数

1除以一个数(零除外)的商,叫做这个数的倒数。如果两个数互为倒数,那么这两个数的积等于1。

12、有理数除法法则:两数相除,同号得负,异号得正,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13、有理数的乘方: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power)。an中,a叫做底数(basenumber),n叫做指数(exponent)。

根据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可以得出: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0。

14、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

(1)“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的顺序进行;

(2)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

(3)如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

15、科学技术法: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a﹡10n的形式(其中a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即0

16、近似数(approximatenumber):

17、有理数可以写成m/n(m、n是整数,n≠0)的形式。另一方面,形如m/n(m、n是整数,n≠0)的数都是有理数。所以有理数可以用m/n(m、n是整数,n≠0)表示。

拓展知识:

1、数集:把一些数放在一起,就组成一个数的集合,简称数集。

一、(1)所有有理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有理数集;

二、(2)所有的整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整数集。

2、任何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根据绝对值的几何意义知道:a≥0,即对任何有理数a,它的绝对值是非负数。

4、比较两个有理数大小的方法有:

(1)根据有理数在数轴上对应的点的位置直接比较;

(2)根据规定进行比较:两个正数;正数与零;负数与零;正数与负数;两个负数,体现了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3)做差法:a-b>0a>b;

(4)做商法:a/b>1,b>0a>b.

二、基础训练

选择题

1、下列运算中正确的是().

A.a2a3=a6B.=2C.(3-π)=-π-3D.32=-9

2、下列各判断句中错误的是()

A.数轴上原点的位置可以任意选定

B.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等于个单位的点有两个

C.与原点距离等于-2的点应当用原点左边第2个单位的点来表示

D.数轴上无论怎样靠近的两个表示有理数的点之间,一定还存在着表示有理数的点。

3、、是有理数,若>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定是正数B.一定是负数C.一定是正数D.一定是负数

4、两数相加,如果比每个加数都小,那么这两个数是()

A.同为正数B.同为负数C.一个正数,一个负数D.0和一个负数

5、两个非零有理数的和为零,则它们的商是()

A.0B.-1C.+1D.不能确定

6、一个数和它的倒数相等,则这个数是()

A.1B.-1C.±1D.±1和0

7、如果a=-a,下列成立的是()

A.a>0B.a<0c.a>0或a=0D.a<0或a=0

8、(-2)11+(-2)10的值是()

A.-2B.(-2)21C.0D.-210

9、已知4个矿泉水空瓶可以换矿泉水一瓶,现有16个矿泉水空瓶,若不交钱,最多可以喝矿泉水()

A.3瓶B.4瓶C.5瓶D.6瓶

10、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是()

⑴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⑵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有理数

⑶任何有理数的绝对值都不可能是负数

⑷每个有理数都有相反数

A、1B、2C、3D、4

11、如果一个数的相反数比它本身大,那么这个数为()

A、正数B、负数

C、整数D、不等于零的有理数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几个有理数相乘,当因数有奇数个时,积为负;

B、几个有理数相乘,当正因数有奇数个时,积为负;

C、几个有理数相乘,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为负;

D、几个有理数相乘,当积为负数时,负因数有奇数个;

填空题

1、在有理数-7,,-(-1.43),,0,,-1.7321中,是整数的有_____________是负分数的有_______________。

2、一般地,设a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____边,与原点的距离是____个单位长度;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____边,与原点的距离是____个单位长度。

3、如果一个数是6位整数,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它时,10的指数是_____;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个n位整数,其中10的指数是___________.

4、实数a、b、c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化简a-b+b-c-c-a.

5、绝对值大于1而小于4的整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和为___________.

6、若a、b互为相反数,c、d互为倒数,则(a+b)3-3(cd)4=________.

7、1-2+3-4+5-6+……+20__-2002的值是____________.

8、若(a-1)2+b+2=0,那么a+b=_____________________.

9、平方等于它本身的有理数是___________,立方等于它本身的有理数是_____________.

10、用四舍五入法把3.1415926精确到千分位是,用科学记数法表示302400,应记为,近似数3.0×精确到位。

11、正数–a的绝对值为__________;负数–b的绝对值为________

12、甲乙两数的和为-23.4,乙数为-8.1,甲比乙大

13、在数轴上表示两个数,的数总比的大。(用“左边”“右边”填空)

14、数轴上原点右边4.8厘米处的点表示的有理数是32,那么,数轴左边18厘米处的点表示的有理数是____________。

三、强化训练

1、计算:1+2+3+…+20__+2003=__________.

2、已知:若(a,b均为整数)则a+b=

3、观察下列等式,你会发现什么规律:,,,。。。请将你发现的规律用只含一个字母n(n为正整数)的等式表示出来

4、已知,则___________

5、已知是整数,是一个偶数,则a是(奇,偶)

6、已知1+2+3+…+31+32+33==17×33,求1-3+2-6+3-9+4-12+…+31-93+32-96+33-99的值。

7、在数1,2,3,…,50前添“+”或“-”,并求它们的和,所得结果的最小非负数是多少?请列出算式解答。

8、如果有理数a,b满足∣ab-2∣+(1-b)2=0,试求+…+的值。

9、如果规定符号“__”的意义是a__b=ab/(a+b),求2__(-3)__4的值。

10、已知x+1=4,(y+2)2=4,求x+y的值。

11、投资股票是一种很重要的投资方式,但股市的风云变化又牵动了股民的心。

例:某股民在上星期五买进某种股票500股,每股60元,下表是本周每日该股票的涨跌情况(单位:元):

星期一二三四五

每股涨跌+4+4.5-1-2.5-6

第1章(1)星期三收盘时,每股是多少元?

第2章(2)本周内最高价是每股多少元?最低价是多少元?

第3章(3)已知买进股票是付了1.5‰的手续费,卖出时需付成交额1.5‰的手续费和1‰的交易费,如果在星期五收盘前将全部股票一次性地卖出,他的收益情况如何?

第4章(4)以买进的股价为0点,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本周该股的股价情况。

四、竞赛训练:

1、最小的非负有理数与最大的非正有理数的和是

2、乘积=

3、比较大小:A=,B=,则AB

4、满足不等式104≤A≤105的整数A的个数是x×104+1,则x的值是()

A、9B、8C、7D、6

5、最小的一位数的质数与最小的两位数的质数的积是()

A、11B、22C、26D、33

6、比较

7、计算:

8、计算:(2+1)(22+1)(24+1)(28+1)(216+1)(232+1).xkb1.com

9、计算:

10、计算

11、计算1+3+5+7+…+1997+1999的值

12、计算1+5+52+53+…+599+5100的值.

13、有理数均不为0,且设试求代数式20__之值。

14、已知a、b、c为实数,且,求的值。

15、已知:。

16、解方程组。

17、若a、b、c为整数,且,求的值。

1.2.1有理数

七年级上(1.1正数和负数,1.2有理数)

1.2有理数

初一数学教案范本篇15

教  学  设  计

教学后记

课 题

数据的收集(2)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经历调查与收集数据的过程,从中体会到数据在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中是有用的,学会收集数据,掌握收集数据的方法,利用数据解决问题。

过程和方法

组织学生开展调查,收集自己感兴趣的数据,课堂上集体讨论,在合作探究活动中获取知识,感受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兴趣于探究活动,愿意和他人交流,学会表达,学会质疑,逐步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数据的重要性,掌握数据收集的方法。

难点:如何收集数据,利用数据来解决问题。

教法选择

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开展课堂活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索、参与交流,发表意见。

学法引导

通过详细阅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亲身实践、自主探索,了解收集数据的过程、方法和用途并收集数据。

课堂组织形式

课堂活动课: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学生参与辩论,课堂展开调查,师生共同小结。

一、课堂导入  

寓言小故事:通过寓言小故事引入教学,使学生的注意力进入到课堂的活动中,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认识到数据的收集在生活中是有用的。

二、分组讨论

分小组讨论:把学生分成六个讨论小组,每位同学把自己经历调查所收集到的数据,和小组同学一起讨论,在小组中阐述自己的想法,介绍收集数据的过程和方法,选出有代表性的数据,进行修改认证。

三、集体分享

选派代表发言:每一个讨论小组派一至三位代表把本组有代表性的数据收集公布,阐述调查的问题,数据收集的对象、方法和过程,和同学们一起探讨数据的作用,分享调查的成果。学生或老师提出质疑,共同评价,达成共识。

四、课堂调查

课堂开展调查研究:在分享学生数据收集的基础上,师生合作交流,通过课堂调查,用唱票的方法,了解学生对老师的评价,用数据说话。

五、反思提高

活动过程 小结:对整个数据收集的过程做一个小结,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总结数据收集的方法,了解到实验次数增多对结果产生的影响,明白数据在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是有用的这个道理。

六、课后作业 

1、把收集的数据加以整理,写出一份报告。

2、课本第188页习题5.1第1、2题,可以到其它班级收集数据。

3、阅读课本第189~192页

备注:

初一数学教案范本篇16

教学目标:

1、明白生活中存在着无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能举例说明;

2、能体会引进负数的必要性和意义,建立正数和负数的数感。

重点:通过列举现实世界中的“相反意义的量”的例子来引进正数和负数,要求学生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意义,为以后通过实例引进有理数的大小比较、加法和乘法法则打基础。

难点:对负数的意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知识导向:本节课是一个从小学过渡的知识点,主要是要抓紧在数范围上扩充,对引进“负数”这一概念的必要性及意义的理解。

二、新课拆析:1、回顾小学中有关数的范围及数的分类,指出小学中的“数”是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发展起来的。如:0,1,2,3,…,,

2、能让学生举例出更多的有关生活中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能发现事物之间存在的对立面。

如:汽车向东行驶3千米和向西行驶2千米

温度是零上10°C和零下5°C;收入500元和支出237元;水位升高1.2米和下降0.7米;3、上面所列举的表示相反意义量,我们也许就会发现:如果只用原来所学过的数很难区分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一般地,对于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可把其中一种意义的量规定为正的,用过去学过的数表示;把与它意义相反的量规定为负的,用过去学过的`数(零除外)前面放上一个“—”号来表示。

如:在表示温度时,通常规定零上为“正”,零下为“负”即零上10°C表示为10°C,零下5°C表示为-5°C概括:我们把这一种新数,叫做负数,如:-3,-45,…过去学过的那些数(零除外)叫做正数,如:1,2.2…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例:下面各数中,哪些数是正数,哪些数是负数,1,2.3,-5.5,68,-,0,-11,+123,…

三、阶梯训练:P18练习:1,2,3,4。

四、知识小结:

从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中,应能从数的角度来区分小学与初中的异同点,通过运用发现相反意义量,能理解引进“负数”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五、作业巩固:

1、每个同学分别举出5个生活中表示相反意义量的的例子;并用正、负数来表示;2、分别举出几个正数与负数(最少6个)。3、P20习题2.1:1题。

70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