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初中教案 > 八年级教案 > 语文教案 >

初二语文“爱莲说”课程教案

时间: 沐钦 语文教案

初二语文“爱莲说”课程教案都有哪些?《爱莲说》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初二语文“爱莲说”课程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二语文“爱莲说”课程教案

初二语文“爱莲说”课程教案精选篇1

教学目标:

1.结合预习检查,疏通文意,背诵课文。

2.通过对莲形象的品读,归纳莲的品质。

3.通过对主旨的探究,学习衬托和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对莲形象的品读,归纳莲的品质。

2.学习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

通过对莲形象的品读,领悟莲的精神内涵。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微视频

学生:1. 预习课文,准确熟练朗读,完成课文通译。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情况,及“说”这种文体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一组花卉图片,配乐,创设情境

教师:欣赏了这么多美丽的花儿,你用《爱莲说》中的一个句子来形容一下?(看来你把文章读懂了)__最爱梅花,因为梅花总在风雪中傲然绽放;陶渊明最爱菊,用菊花来表明自己喜欢归隐的志向。北宋哲学家周敦颐毕生酷爱莲花。他爱的是莲的什么呢?我们一起从《爱莲说》中寻找答案。

二、检查预习情况

1.齐读,正音。强调易错读音:鲜 xiǎn 蕃 fán 予 yú

2.出示多媒体,出示教师总结的学生预习中的困惑,集体讨论解答.

(白居易的诗《买花》就如实的记录了长安贵族买牡丹花的场面。其中有两个句子: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意思是——富贵闲人一束花,挥霍掉十户中等人家一年的租税)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人人都乐在其中。所以说,唐宋时期人们喜爱牡丹花是真实的。)

3.通译全文。(巩固背诵)

4.在线检测,解决存在主要问题。

5.学生巩固(根据刚才的检查情况,再巩固一下)

三、精读细品(一) ——品“爱莲”

1.教师:周敦颐为了能和莲花日日相伴,在自己住的地方专门挖了一个池塘,种满莲花,而且起的名字就叫“爱莲池”,周敦颐为什么如此爱莲,你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

明确: = 1 GB3 ①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 2 GB3 ② “莲,花之君子者也”

2.教师:齐读第一段中描写莲花的文字。

(第一遍读)生齐读

教师:作者在写这段文字的时候,内心对莲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喜爱)那你读出来了吗?

(第二遍读)学生试读

朗读指导:

读出轻重,哪个词最能表达情感就重读,注意断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运用你的表情。(脸上带着喜爱的表情,再来读读看!)

教师:你能用你的语言描述一下莲的形象吗?

(你的表达清楚流畅或你的语言很优美)

教师:周敦颐爱的只是莲这美丽的外形吗?他爱的究竟是莲的什么呢?

明确:不是(品质、精神)

教师:那么你怎么从这段描写中发现它的品质精神?

(看来,我们需要一个好的方法帮我们来解决这个困难)

打开学习任务单,按照要求完成第二大题第一小题。如果有困难,可以借助微视频——《透过外在形象 探究内在品质》

学生活动:

= 1 GB3 ① 品读文段,观看视频,归纳概括,写在任务单上。

= 2 GB3 ② 小组交流探讨,继续完善答案

= 3 GB3 ③ 选一个人代表本组准备班级交流。

班级交流。

总结:我们可以选最有代表性的词语做好笔记重点记忆。(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正直等)

带着对对莲花高洁品质的理解,让我们再来朗读一遍这段话。你来试试?

(你的朗读让我们听出了

背诵本文段。

3. 教师:再来看你找到的第二个句子齐读“莲,花之君子者也”

教师:翻译这个句子(顾玲钰)。

初二语文“爱莲说”课程教案精选篇2

教学目的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

1、课型:语言自读涵咏课

2、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同学们,我们能够很好地生活在世上,是因为大自然为我们创设了一个美好的生活空间,它用神异之笔为我们渲染了一个清新的绿色世界,还不忘用万紫千红的花来点缀它。正因为有花,这个世界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所以,人们都非常爱花,并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比如大家熟悉的描写梅花的诗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描写牡丹的诗句“天下无双艳,人间第一香”,描写杏花的诗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可以说,描写花的诗句比比皆是。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设计二:

师:同学们,你们爱花吗?

生:(略)

师:既然爱花,那么请你说出一种你喜爱的花,并说出喜爱的原因。

生答:(略)

师:看来,同学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设计三:

师:这节课,咱们先一起欣赏一幅画(打开多媒体课件----国画“莲花”)。多美的莲花啊!清纯,脱俗,她从来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爱物。请同学们搜索一下记忆中有关描写莲花的古诗文句,并朗读给全班同学听。

生答:(略)(充分利用教室内的多媒体网络资源现场调阅网上有关“莲花”的古诗文句)

师:同学们平时看的书很多,朗读得也不错,这些诗句都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莲花,赞美了莲花,令人陶醉,令人难忘。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宋代哲学家的名作----《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注:三种“导语设计”根据课堂需要任选一种。]

二、整体把握,感知语言

1、教师范读,同时要求学生给生字注音,并标出难句。

2、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3、任抽两名学生朗读课文,同时让其余学生注意纠正错误的字音、语气、语调、节奏等。

4、全班齐读课文,并结合注解,疏通文意(字面意思)。

三、品味语言,领悟语感

师:我们把课文读好了,理解课文就容易多了。作者如此爱莲,那么,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①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

②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

③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师: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文章是不是仅仅写莲花呢?

作者借莲花来写人。

①在社会大环境中,作者自喻自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高洁质朴;

②作者自喻不与俗人为伍,以莲花的正直芳香的形象比拟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③把莲花人格化,自喻自己刚直、庄重,大有如屈原所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高贵品质。

师:作者借莲花来写人,而又直接在文中点出来,那这种写法叫什么?(明确:托物喻人)那么,下面我们结合“时代与环境资料”(打开多媒体中的“背景文字”),看完后,想一想,周敦颐身上具有哪些“莲花”的品格?

提示:学生活动,教师小结。

小结:大家说得棒极了。作者之所以能写出“出淤泥而不染”这样的千古名句,是和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息息相关,更和他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保持的自身特性息息相关。周敦颐那笔笔传神、句句融情的文笔是不是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要写出有分量、有深度、有新意的文章,就不仅要贴近生活,有真实的经历,还要体现自身价值的鲜明的独特的个性。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把周敦颐为什么要借莲花来抒发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情感的原因阐述清楚了。下面同学们回顾一下,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提出来,请同学帮助解决。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篇文章的主体写的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

[提示]对比、衬托(正衬、反衬)

(2)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连用两个“独”字?

[提示]第一、说明周敦颐和陶渊明一样,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第二、作者赞同陶渊明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但不赞同陶渊明的隐居、逃避现实。连用两个“独”字,非常鲜明地阐述了自己还有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3)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前半部分均按“菊——牡丹——莲”的顺序写的,为什么文末却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呢?

[提示]前半部分按“菊——牡丹——莲”的顺序,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后文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写,是从褒贬的角度,说明凡是超凡脱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少,而趋势媚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多。把正面放在前写,最后用反面的反衬一下,更有独到之处;三句分别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述,特别是最后写牡丹时用了感叹号,更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四、实践语言,习得语感

1、读了《爱莲说》,我们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但要注意两点:第一,要注意内在联系;第二,要有新意。

(学生活动,教师适时点评)

2、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正之风,我们作为中学生该怎么对待这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老师适时引导点评)

五、背诵积累,积淀语感

1、延伸积累,师生补充有关描写“莲花”的诗句。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六、结束语

课上,同学们想到了人、事、物、名言,如果稍加整理,就可成为一篇很有说服力的文章,为了使这篇课文进一步得到深化和运用,今天回家的作业就是写一篇托物言志的小散文。希望同学们在欣赏莲花的“亭亭净植”同时,别忘了“出淤泥而不染”所带给我们的深刻的启示。

初二语文“爱莲说”课程教案精选篇3

目标:

1、熟读成诵;

2、品析莲的形象美;

3、感悟诗人的品德

设想:

读析品分四块推进

过程:

一、课前预习:

熟读课文,并阅读课文注释及练习

二、导入:

教师检查对词义的理解。“之”、“焉”、“者也”、“噫”、“矣”等虚词和若干实词

三、分四块推进

(一)朗读

1、备读:要求畅读五分钟,每个人都必须讲出这篇文章之所以朗朗上口的一个原因。

2、学生尽情朗读

3、课堂发言:如:散句与骈句的交错运用,长句短语的错落有致,叙述、描写、议句的熔为一炉、疑问句、感叹句的穿插使用。全文言简意丰,文笔摇曳多姿,诵读起来格外舒畅。

(二)析读

1、学生带着问题继续诵读课文

2、教师出思考题:

①全文的主体形象和陪衬形象。(莲——菊和牡丹)

②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了莲的形象。(作者从生长环境方面描绘了莲的高洁和质朴;从体态香气方面,写了莲的正直和芳香;从风度方面,写了莲的清高。)

③文章怎样表现了莲的品质。(文章表现莲的高洁品质,从三个方面入手:直接描写形美,菊和牡丹烘托,作者抒情议论。)

(三)讲读

对课文需要着重理解的地方进行讲解。主要内容有:

1、直接写莲花的句子,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句句赞莲花,又是句句赞君子,既是描写,又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情趣和清高思想。

2、第一段文字是状物,第二段文字是言志。状物意在赞颂君子的品德,言志则表达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抄读和背读

课末留几分钟时间,学生自行完成。

初二语文“爱莲说”课程教案精选篇4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和“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朗读课文,能够感受到文学的美,试着当堂背诵。

结合注释,领会文章内容。

能够了解什么是“托物言志”;了解什么是正衬和反衬

领悟短文所表现的作者的志趣和情操,学习作者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追求高洁德行的志向

感受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讽喻之情并能够联系实际谈自身感受

教学重点:

“莲”美丽的形象,优美语言的欣赏,作者的志趣和情感。

教学难点:

是正衬和反衬的理解。

预习:

1、收集有关各种花的诗句和图片,最好能诗画相配。展示自我才情。可参考后面的综合性学习。布置综合性学习。

2、理解文义

3、文中哪些语句是在直接描写莲花的?分别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呢?找出相应的句子。

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气质风度

4、作者写的难道仅仅是莲花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还歌颂了具有莲花那样高尚品质的人——君子,作者写莲花是为了写人,用莲花的高洁品质来象征君子的高尚的品质。写物是为了写人——托物言志

5、文中的三种花分别象征什么?作者对它们的感情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莲——君子——洁身自好,不慕名利——赞美

菊——隐逸者——志向高洁,隐居避世——惋惜

牡丹—富贵者——贪慕荣华,追求名利——厌恶讽刺

6、作者为什么要写菊花和牡丹,直接写莲就行了吗,这样写对表现文章的主题有何作用?这种写法是什么?理解衬托——正衬、反衬的写法

7、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8、能否模仿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记得我刚到培正学校的时候老师们对八年一班的同学赞不绝口,后来我也看到我们班得的流动红旗最多,为了回报学校领导和老师对我们八年一班的厚爱,请同学们展示自己创作的诗画,并以热烈的掌声欢迎老师们莅临指导。

今天老师也收集了几幅诗画送给大家,看到这么优美的意境同学们一定想说点什么,那么今天我们先听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然后再让同学们说。

“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既可以发表议论,也可用来抒发感情。

《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听配乐朗诵范读。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订正读音。

认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及朗读时的语气语调。

听后学生齐读一遍

要求:注意字音,停顿,抑扬顿挫。

朗读要点:

1、读准字音。

2、用舒缓的语气。

3、注意抑扬顿挫,有高低起伏。

4、流利有感情

四、理解文义

五、快速背诵,比赛选取一名,掌声鼓励

六、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1、阅读思考:

文中哪些语句是在直接描写莲花的?

2、这些语句分别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莲花的?生长环境、体态、气味、气质风度

3、连线

4、小结托物言志

七、写作方法探究二

1、作者写莲花,可是文章开头并没有从莲花写起,在写莲花之前,作者写了什么?

作者还写了人们对这些花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

2、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菊”和“牡丹”分别比作什么人呢?作者对它们的感情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隐逸者、富贵者

陶渊明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他志向高洁,隐居避世,对于这样的一位高人,作者抱着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从文末的一句话中可以看出: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惋惜。

在评选国花的时候很多人推崇牡丹,其实早在唐朝初期特别推崇牡丹,把它从山西一带移植到长安,视为珍品。暮春时节,权贵们往往不惜高价争相购买。由于唐朝统治者的爱好和提倡,以致长期以来形成一种社会风气,直到宋代仍然存在。因此,牡丹被认为是“富贵”的象征。对于这位贪慕荣华追求名利的富贵者作者又抱什么态度呢,从文末“牡丹之爱,宜乎众宜”可看出——厌恶讽刺

3、作者为什么要写菊花和牡丹,直接写莲就行了吗,这样写对表现文章的主题有何作用?这种写法是什么?

明确、衬托、正衬、反衬

八、小结本文主旨

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九、学生说话

周敦颐说完莲,现在由我们同学们来说了,说什么呢,模仿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

但要注意的是:

(1)要注意内在联系;

(2)要有新意。

初二语文“爱莲说”课程教案精选篇5

一、教材分析

《爱莲说》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文言散文。它是北宋哲学家周敦颐写的以议论为主的文章,这篇文章旨在托“莲”以表达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讽喻了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文章主要引导学生把握的是“莲”的形象,进而领略其内在的气质,最后知晓其象征意义,并从中感悟古人追求的“君子”之风。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和翻译浅近文言文的能力;了解“说”这种文体;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

三、教学重、难点

1、把握文中的重点字词

2、把握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

3、充分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贯穿朗读教学指导,欣赏本文精炼、间洁、含蓄、深刻的语言之美,并组织多种形式的诵读。

2、分组讨论法:教师提问,学生分组讨论,激发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花是大多数人比较喜欢的一种植物,你最喜欢什么花?为什么?

好了,大家都说出了自己喜欢的花和喜欢各种花的原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到底喜欢什么样的花,它又是怎样用语言来表达对花的喜爱之情。

2、作者介绍及题目

周敦颐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元公”是他死后的谥号他对宋、明两代的哲学思想影响很大,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兄弟都是他的学生。

解题:“说”,是一种古代文体,用于阐述作者对问题的见解,很讲究辞采,跟现代杂文或杂感相近。作者到底抒发了对莲花的哪些喜爱之情呢?

3、朗读课文,标出生字词,并给下列字注音:

蕃 、淤、 濯 、涟、 亵 、鲜

4、再度课文,结合注释学生自行翻译词句,老师找学生起来逐句翻译。

学生能够翻译时的要求

(1)尽量译出每一个字;

(2)补出省略成分;

(3)通畅,准确。

然后每个找学生起来,先朗读,再口译。

教学生起来翻译时,老师要注意把难句交给优秀生,容易的交给后进生,以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都享受到成功的欢乐。

5、教师在学生翻译过程中,解决重点字词

说:一种文体

清:清水

蔓:长蔓,长枝

益:更

谓:认为

予:我

蕃:多

染:沾染(污染)

濯:洗涤

亵:亲近而不庄重鲜:很少宜:应当

6、教师重点讲学生难懂两个文言句式: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字。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 。“莲之爱”、“牡丹之爱”与此相同。“何罪之有”、“惟利是图”也与此相同

7、译文

水里、陆上的草本、木本的花儿,可爱的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自唐代以来,世人十分喜爱牡丹。我却只爱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而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过而并不显得妖媚,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或:不长藤蔓,不长丫枝),香气在远处更加清幽,笔直的洁净的立在那里,可在远处观赏而不可(拿在手里)玩弄。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爱菊花,陶渊明之后很少听到。爱莲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爱牡丹的人,该是很多了。

8、再读课文,小组思考并讨论下面问题

(1)写“爱莲”,为什么写“爱菊”和“爱牡丹”?

答案:是衬托手法,其中,爱菊是正衬,爱牡丹是反衬。

(2)陶渊明爱不爱除菊花以外的花?为什么?

答案:不爱,他“独爱菊”。

可以根据这个答案延伸,将陶渊明的人品和他的一些作品作一下介绍,明确陶渊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气节。

(3)周敦颐对菊花持什么样的态度,为什么?

答案:周敦颐不爱菊花。

原因:

a 、他自己说“独爱莲”。

b 、他认为菊花象征隐士,而他不愿做隐士,因为隐士的生活态度太消极。他的生活态度是积极的,他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教师归纳: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和独特的个性。

(4)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

答案:主要象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的节操。

(5)作者将菊花、牡丹、莲花一一拟人,表达什么思想?

a 、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b 、用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况,表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6)本文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和写作方法?

答案:对偶,排比,比喻,拟人;托物言志——托“莲花”这个“物”,言“洁身自好”之志。作者赋予花以人的品格——他说花,其实是在说人;写爱莲,其实是写爱君子洁身自好,正直坚贞的节操

六、作业设计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你喜欢什么花草树木?为什么喜欢?请以“我喜欢的”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

初二语文“爱莲说”课程教案精选篇6

【教学目的】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巩固对中心意思的理解。

【教学重点】

对中心意思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难点】

托物言志、借花喻人和衬托的写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程序与内容】

一、情景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见过荷花吗?好,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哪几位同学能为大家描述一下荷花的形状?

2、 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它的区徽主要以什么作图案?你认为这样设计的理由什么?

【答案要点】

①它的区徽主要以荷花作图案,因为澳门的地形宛如一朵出水芙蓉。

②澳门长期沦为葡萄牙的殖民地,受外族管制,但澳门人民时刻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宛如荷花一般,志趣高洁。

同学们知道,春有桃花、夏有莲花、秋有菊花、冬有梅花。澳门人民之所以用莲花作为区徽的图案,由此看来,荷花在澳门人民心目中有不凡的意义。 对莲的这种认识自古就有,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古人颂莲言志的短文 ——《爱莲说》(板书课题)

二、配乐朗诵,初领文意

下面,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认真地听一遍本课的配乐朗诵,听的时候要注意两个问题:

①、把你对莲的描绘感受最深的语句画上横线;

②、思考如何复述课文内容。

三、课文复述,感知文意 (学生发言)

刚才听了一遍课文朗诵,之前,同学们在预习课上已经结合课下的注释,对本课内容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哪几位同学能为我们复述一遍课文内容?(提示:可以按原文内容直述,也可以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主要观点进行变式阐述)

四、录像欣赏,加深文意

为了便于同学们更好地把握、理解课文,请欣赏、感知一段精彩的录像。

五、课文分析,探究文意(展现莲的定格画面)

悠扬的音乐、声声入耳;精美的画面、映入眼帘。一段精彩的录像,确实把我们带入了对莲的一片遐思之中。 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文,我们一起对课文作进一步的品味和探究性的分析。

首先,请一名学生起来有表情地把课文朗读一遍,其他同学带着大屏幕上的三个问题进行思考、分析)

1、作者在文中把莲比作什么?——把莲比作君子。

2、你认为我们生活中君子的标准应该是怎样的?

——我们生活中的君子应该鄙弃那种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具有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3、文中是从哪些角度、用了哪些语句来展现莲花的品格?你认为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写莲的生长环境的句子有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样写的用意是:比喻君子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

写体态、香气方面的句子有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这样写的用意是: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

写风度方面的句子有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样写的用意是:比喻君子志洁行廉,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以上几位同学对莲的感悟和分析都很全面,对赞美莲的语句找得非常准确。为了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莲的美好印象,请同学们一起把描写莲的语句齐诵一遍。

初二语文“爱莲说”课程教案精选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周敦颐的文学常识;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识记重点文言词语。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骈散结合的句式特点,掌握衬托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3、理解文章的主旨,结合莲、菊、牡丹的象征意义,体会托物言志的写法。

4、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体味周敦颐的人格魅力,做一个洁身自好、品德高尚的人。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大自然为我们创设了一个美好的生活空间,它用用万紫千红的花来为我们渲染了一个清新的绿色世界。正因为有花,这个世界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所以,人们都非常爱花,并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可以说,描写花的诗句比比皆是。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爱莲说”这个题目的意思是论说一下喜爱莲花的道理。“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述道理,也可以通过叙事、写人、咏物来论说道理。《爱莲说》属于后一种。

2、作者:周敦颐(1017—1073),北宋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道州人。历任地方官吏,曾任虔州通判等职。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书堂讲书。世称之为濂溪先生,卒谥元。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

3、《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是周敦颐于熙宁初年(1068)擢为南康郡守时写下的。他曾于府治东侧开辟一块四十余丈宽长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批霞含露,亭亭玉立。每当微风吹过,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先生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后来,人们便把莲池誉为“爱莲池”,至今,星子县还有它的遗址。

4、学习生字:

蕃(fán) 颐(yí) 濯(zhuó) 淤(yū) 涟(lián)

蔓(màn) 亵(xiè) 噫(yī) 鲜(xiǎn)有闻

5、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古汉语知识:

1、词类活用:

(1)、不蔓不枝(名词“蔓”、“枝”受否定副词“不”修饰,用做动词。)

(2)、香远益清(形容词“远”充当“香”的谓语,用做动词:远播。形容词“清”受副词“益”修饰,用做动词:显得清幽。)

2、古今异义词:

宜乎众矣(宜:当。这里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今常用义为:合适;应当。)

3、古汉语句式:

(1)、判断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2)、倒装句: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省略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出”、“濯”后面均省略介词“于”,前者相当于“从”,后者相当于“在”。)

四、教师小结:

《爱莲说》这篇短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本篇文章言简意丰,文笔摇曳多姿,讲究散句和骈句的交错运用,读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

五、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 在这里指什么?“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爱莲说”的意思是“论说喜欢莲花的道理。”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指名读课文。

2、理清条理:

第一段主要从莲花的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清高风度等方面描写它的形象,表明自己“独爱莲”的原因。开头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番”总说花的可爱。然后分说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及其原因,表明作者对花的喜爱与众不同,中心明确。

第二段,揭示菊、牡丹、莲花的象征意义。以花喻人,在对爱菊者、爱牡丹者的品评中,慨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庸俗世风,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三、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四、细读课文,讨论探究:

37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