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小学教案 > 语文教案 > 五年级 >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时间: 新华 五年级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师进行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写好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是有技巧的,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1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20课《军神》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真响亮,知道谁是军神吗?

出示刘伯承图片简介:刘伯承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人解放军的创始人和杰出领导之一,1927年参加领导南昌起义。其后参加领导过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无数战役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师:今天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其中,一起来学习这位传奇人物的英雄事迹。

二、初读生字、整体感知

看来同学们读课文的热情是非常高涨的,不知道生字掌握了没有,下面咱们一起来看一下。

先自己小声的试一试。谁想读?(指名读)同位两个互相读一下,指正对方存在的问题,

齐读。

看来生字大家掌握的比较不错,现在老师让生字回到课文,谁想起来读一下,其他同学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进了一个诊所,拒绝使用麻醉剂的经过)

三、精读课文

这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为我们展现了一位了不起的军神,请学们再次浏览课文,找到描写军神的这个句子。(示:沃克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一位军神)

师: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带着体会到的这种感情,再次读读这个句子。

师:读得真好。读了这个句子此刻你最想弄明白的是什么?

沃克为什么惊呆了?为什么说他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板书:钢板。为什么要说刘伯承是军神?为什么说刘伯承是真正的男子汉。板书:男子汉

会提问题就会读书,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浏览全篇,如果你在读课文当中,发现哪句话能回答这个问题,就用笔画下来。当然可以把你画下来的句子和你身边的同学交流交流。

师: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记叙的,我们也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学。就诊时,你画的哪个句子。

谁来说。生(我的眼睛被土匪打伤了,请您给我治治……只有军人才能如此镇定)

这些句子能说明什么?

沃克医生的不悦,刘伯承的镇定谁能从朗读中表达出来。

师:就诊时哪些句子还能说明刘伯承受伤非常严重。

(第二自然段)你是怎么认为的?

理解的真好,刘伯承说话的语气是怎样的呢?(恳切)

抓住这个词,谁能读一读这句话?

他是多么怕会损伤到自己的脑神经啊!于是他对医生恳求道。(指名读)

沃克医生又有什么反应呢?(沃克医生楞住了…….受得了吗?)

你是怎么理解的?

同学们能抓住人物特点分析课文,这是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刚才同学们说了这是普通人不能忍受的痛苦,为什么刘伯承还极力要求不使用麻醉剂呢?

师:这一切都是因为刘伯承有一个清醒的大脑。可此时此刻他却要承受常人难以承受的痛苦,同学们,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一起来读读这一段话。

师:刘伯承的精神的确让人感动,现在我们来看一下沃克医生手术前和手术中神态

的变化。谁想起来谈一谈:(术前沃克先生对刘伯承冷冷的,甚至有些不悦听说他不用麻醉剂有些吃惊,手术中他的手都颤抖了,语气也变得关切起来)

那他是怎样说的呢?(你要是……可以叫出声来)

同学们自己读一读,体会一下沃克这句话有哪些感情。生读。师:你体会到了什么?带着关切的语气谁来读读这句话

放电影片断:沃克医生和刘伯承手术前的对话及手术过程。师:同学们,你看见了什么?师:你听见了什么?师:你的心情怎样?

从课文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他非常的疼(第四自然段)

多么顽强的意志啊,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啊,指导朗读。

一向镇定的沃克医生,此时擦着汗对年轻人说(我真担心你会晕过去)

语气充满了关切,他对年轻人说(我真担心你会晕过去)

师:此时此刻刘伯承在做什么?(生在忍受痛苦。生:他可能在数刀数)师:同学们,你有过受伤的经历吗?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摘除眼球比我们摔破口子要疼几百倍几千倍,而刘伯承在不使用麻醉的情况下,因此沃克医生惊呆了,失声喊道——生读。师:同学们请大声地再读一次。生读。

师:刘伯承以他超凡的毅志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个人,让我们再读这两个自然段,再来体会一下文中包含的深深感情。

从冷冷的态度到俯下身子,沃克医生的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深深地被刘伯承的精神所感动,此时此刻亲爱的同学们,你想对刘伯承说点什么呢?

军神的所作所为让我们震惊,让我们感动。我们唯有加倍的学习才能报答英雄们血的付出,你们能做到吗?

作业设计:

回家吧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教学反思:

本着“简简单单教语文”的原则,我在本堂课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只设计了一个主干问题: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提出这个质疑后,由教师将这个疑问进一步内化为可操作性更强的具体问题: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刘伯承是一个真正的“军神”?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引领学生走进课文。本堂课的教学就此展开,最终以这个问题的解决而完成课堂教学的任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朗读是引导学生体验课文情感的有效途径。因此,我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刘伯承忍受剧痛却一声也不吭,把床单都抓破了的句子。为了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刘伯承坚韧不拔的意志力,我又让学生观看刘伯承实施手术过程中的影视片断,孩子们看完电影后,我让他们再读句子,这时,他们把自己的感情已经深深地融入到朗读中了,学生和文本真正地产生了共鸣。

在注重朗读的同时,我也设计了引领学生通过想象情景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指导学生想象如果自己亲眼目睹了这次手术可能会看到什么,可能会听到什么,并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引领学生一步步走进人物的内心。通过入情入境的感悟和朗读,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步步深入,课前预设的问题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但在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例如学生在感悟文章的时候,难以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只能在教师的步步引领中“挤牙膏”式的说出一个个孤立的词语,难以形成完整的语言。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在读中感悟文本,并完整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将是为一段时间中日常教学中的重点。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2

一、揭题导入

1、板书课题,学生随教师书空。

2、齐读课题,简要谈谈读后的感受。

3、大屏幕出示刘伯承元帅生前的一组照片,简介元帅生平。

(刘伯承,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他在硝烟与战火中度过了几十个春秋,戎马生七十多年,他为中国革命事业,解放事业新中国的建设建立了卓越的功勋。他的一充满了传奇色彩。人们不仅尊称他为“军神”,还有人称他为“武神”“教书先生”“编外参谋”等,这每一种称呼的后面,都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那么,《军神》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点评:真实的照片,极富感染力的语言,让刘伯承元帅光辉而活的形象印入学生的心田,心油然升起一种崇敬之情,带着这样的情感走入文本,为后面的教学作好了情感铺垫。这样的情境创设,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急于探求军神”背后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看谁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3、简单交流读后的感受。

(点评:对于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来说,学生很容易就能了解故事的梗概。要求学生快速阅读,可以训练学生快速捕获文章重要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习惯。)

三、锁定重点,品读“军神”内涵

1、再次快速浏览全文,到沃克医生称赞军神刘伯承的话,并画下来。

(大屏幕出示重点句:沃克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2、齐读这句话,体会沃克医生说这句话时带着怎样的感情?

(惊讶、激动、美、崇敬……)

3、带着自己的体会再读读这个句子!

4、引导质疑:此刻你最想弄明白什么?

(学生问题预设:沃克什么会惊呆了?为什说刘伯承是一个真正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为什么称他为军神?……)

5、引导学生自主解疑:其实这些“为什么”的答案就在课文之中,只要我们用心去读课文,去体会,你一定会从文中找到答案!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问题阅读讨论、合作解疑;教师参与讨论。)

(点评:带着自己的疑问与文本进行全身心的对话,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能力和阅读经验,进行自我解疑的尝试,是语文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自主实践过程。同时,个性化的学习,也需要群体合作,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四、汇报交流,解读“军神”内涵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自己的研读成果,进行集体交流。

(学生自由表达,老师相机点拨,把握重点。)

(点评:在以自学探究为主的课堂里,“交流”成了提升探究过程的重要环节。老师因势利导,更不可缺。老师、学生、文本的再次对话,使学生对自己获取的信息印象更为明晰,更为深刻。)

⑴就诊时,抓沃克医生的语言和表情神态的词句进行体会。

①“你是军人!”沃克医生一针见血地说,“我当过军医,这么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这样从容镇定!”

②“他愣住了,蓝色的眼睛里闪出惊疑的神情。”

③从沃一开始的“冷冷”到“目光柔和”。

……

沃克医生的语言和神态变化足以说明刘伯承的伤势严重;而刘伯承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依然保持着从容镇定,可见他的坚强、勇敢,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而正是他的坚强意志使沃克的“目光柔和了”。

(出示刘伯承这次负伤前后经过的资料,让学生的体验更加强烈、明晰。)

(点评:有意识地给学生提示阅读的价值取向,渗透阅读的方法,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人物的语言、神态的描写之上。)

⑵手术前,抓伯承与沃克医生关于“拒绝麻醉剂”的对话,进行体会。

(大屏幕出示:沃克医生与刘伯承的这组对话。)

在学生自我感悟的基础上。重点指导学生分角色读,在读中体会刘伯承为了有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甘愿承受剧烈疼痛时的坚毅;体会沃克医生生气到吃惊,再到由衷佩服的情感变化。

(出示刘伯承在不同时期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不朽功勋的资料)

老师小结:事实证明,刘伯承的确以自己清醒的大脑,超凡的才智以及他的勇敢无畏,为中国革命事业、解放事业,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但此刻他将为此付出──承受常人难以忍受的剧痛!他的确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

(点评: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纽带,因为学生只有真正明白了蕴含在言文字中的情感,才能读出感情;而读的过程正是学生正确理解文本,领会作者表达的过程,这种体验是心灵深处的,也是最长久、最深刻的。)

⑶手术中,抓住课文里沃克医生和刘伯承的表现,体会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

在学生自我感悟的基础上,适时播放电影《青年刘伯承》“手术台上”的片断。通过让学生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刘伯承承受的剧烈疼痛,去体会做手术的沃克医生的心情是何等紧张。再反复朗读课文第16和第17自然段,从文字中再现画面。

⑷手术后,抓住“72刀”,体会刘伯承超凡的意志。

通过让学生回忆不小心使自己受伤的经历,老师相机引出:据医生介绍,摘除眼球手术要比割口子疼几百倍、上千倍,因为视神经和颅内神经紧密相连……,而刘伯承在没有使用麻醉剂的情况下,整整承受了72刀!这样的对比使学生的体会更深刻。

2、此刻大屏幕再次出示重点句,师引读:“沃克惊呆了,大声嚷道:……”(生齐读!)这是沃克医生发自内心深处的赞美!(生再读)

3、老师小结,升华情感,再读重点段。

刘伯承以他超凡的意志征服了沃克,也征服了我们。手术台上那惊心动魄的一幕更让我们每个人难忘!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第16和第17自然段,永远记住刘伯承在手术台上的表现!

(生再读第16和第17自然段。到此,学生对“军神”已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点评:教学紧扣刘伯承在手术台上的表现,并辅之以撼动人心的电影片断。画面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刺激着学生各种感官,他们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对军神刘伯承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在此基础,让学生谈感受,说体会,再带着这种情感体验回到语言文字之中,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此刻,无论是军神的光辉形象,还是文章撼动人心的语言文字都已深深刻入学生的心灵。疑问迎刃而解,可谓水到渠成。)

五、升华情感,小结写法

1、抓沃克医生前后情绪变化的关键词:

“冷冷的”──“肃然起敬”

是什么让沃克医生的态度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刘伯承的钢铁般意志!)

2、从“冷冷”到“肃然起敬”,沃克医生的心中充满了敬佩!那么此刻你想对刘伯承说些什么?

(生自由谈话,升华情感。)

3、小结:为了表现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课文不仅从正面描写刘伯承的表现,还用了大量的语言去表现沃克医生的神态、情绪的变化,从侧面进行烘托。课后,请同学们从文中画出描写沃克医生神态、情绪变化的词句,再读一读,好好体会。

六、延伸拓展

这节课,我们读懂了《军神》这个故事,知道了“军神”是人们对刘伯承的由衷赞美。还有人称刘伯承为“武神”“编外参谋”“教书先生”,那么这些称呼的背后又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继续查阅刘伯承的相关资料,看看他的其他称号背后又会有什么样的故事。

(点评:拓展语文学习广阔天地,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此环节设计与开课遥相呼应。)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懂得一心想使祖国富值、一心为百姓做好事的人,必将受到人民的敬仰和怀念。

2、潜心会文,合作探究,了解端午风俗人情。

3、自主学习,借助课题,以人物行动为线索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4、学会10个生字,理解“热气腾腾,锣鼓喧天”等词语的意思,在感情朗读课文。

第1课时

课前谈话:

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历史的变迁,沉淀下的是丰厚的文化遗产。其中就流传下来许多传统的节日,你们都知道哪些呢?

〔畅谈:元宵节、清节节、端午节、中秋节??〕

你能背一背关于这些节日的耳熟解详的古诗词吗?

〔背诵:杜牧《清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安石《元日》〕

设计意图:

课前谈话看似为活跃气氛,促进师生情感交流,实则是为新课拉开一个文化的序幕,情感的序幕,精神的序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走近端阳

1、导入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祖国的又一个传统节日――端阳。

2、揭题读题

3、找一找课文哪一小节告诉端阳的时间以及别称。

4、读一读第1小节

5、畅谈自己家乡过端阳的习俗。

二、初读感知 走入端阳

1、过渡:那课文又向我们介绍了哪些过端阳的风俗人情呢?

2、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正确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同桌互读,交流读懂了什么?

4、检查字词

①自由读课文生字,记一记,提出需要提醒自己或别人的生字。

②自主提出初读后不懂的词语,合作交流释疑。(如菖蒲、艾草、菱角??)③出示课件;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词义。

淡淡的幽香 并指导谈出沁人心脾的“幽香”

形状各异 读出令人眼花缭乱的“形状各异”

热气腾腾 读出令人垂涎三尺的“热气腾腾”

锣鼓喧天 读出振奋人心的“锣鼓喧天”

〔设计意图〕

强调自主学习,凸现语文本体。词语教学突出工具性的同时,又努力联系语境,读出字词背后的人文内涵。

5、逐段检查朗读(自主选择喜欢的一段话练读→个别读→随机梳通文句)

三、再读文本 走进端阳

1、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你了解到哪些有关端午节的风俗》

2、请大家用“每到端午节,”的句式说,让每个人说一个风俗,让更多孩子发表自己的读书心得。(随机板书)

3、换一种句式:“每到端午节。”的句式说说端午节的风俗。

4、你能我们刚才所说的内容合成一段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5、同桌互说――指名说

6、出示民谣

粽子香,生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看麦八黄。这儿端阳,那么端阳,处处都是端阳。

7、自由读→合着节拍齐读。

8、你能把课文的主要内容,编成一首儿歌吗?

9、自由练写,交流评议。

10、齐读: 五月里,端阳到,家家户户真热闹;

缝告袋,包粽子,家家门前挂文章;

赛龙舟,忆屈原,中华传统代代传。

四、布置任务 走进生活

1、中央电视台《民俗民风》栏目组准备拍摄一期《五月端阳》的节目。如果你是本期节目的导演,准备拍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课外认真阅读课文内容,还可以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作补充。

2、作业:①搜集屈原的故事与生平,著作简介。②若有条件,搜集若干香袋。

第2课时

一、 情境导入,泛起悠悠的端午记忆

1、情境创设,再诵童谣

粽子香,生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看麦八黄。这儿端阳,那么端阳,处处都是端阳。

二、深入文本,寻找绵绵的端阳风俗

1、过渡:这一个个有趣的活动,在23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流传至今,形成了我们今天的端午节文化。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五月端阳。

2、自主认真研读3——5小节,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段落深入探究。

3、反复品诵,哪些地方的描写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它划下来。

4、寻找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重组学习小组。

5、合作交流,同伴互助。

三、赏词品句,品悟深深的端午文化

(根据学生选择,顺学而导,随机学习课文3-5小节。这三个板块,各有侧重,又互为联系,单独学习,又合为整体。)

板块一:缝香袋——体会福文化

1、你读懂了什么?细细读读,看谁能找到一个最能体现姑娘们“心灵手巧”的词?

2、品悟用词的精妙,随机指导朗读

3、姑娘们这么一抽,抽出了———。

(抽出了一个个美丽的香袋,抽出了姑娘们的 心灵手巧,抽出了各式各样的香袋,抽出了节日的快乐,抽出了五彩的云霞,抽出了幸福的憧憬??)

设计意图:“抽”是个具有形象特征的词语,抓住这一点,就抓住了语言的神韵,从而广化,深化了学生的语感)

4、把自己的感受溶入文句之中,有感情朗读文句。

5、点击课件,欣赏各式各样的香袋,品悟香袋的含义

猜猜看,这些香袋分别代表什么含义?

(鸡心——永结同心,虎头——辟邪讨吉,辣椒——红红火火,菱角形——恭喜发财??)

6、别看小小的香袋,它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让我们带着这份美好的愿望,一齐读读这段话。

板块二:吃粽子——体会亲情文化

1、让我们一起走进农家小院,看看妇女们正在忙什么。

2、齐读,交流。

3、随机采访

你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4、穿插句式训练

①包好的粽子有斧头粽、狗头粽、尖角粽、抱儿粽等,这里形状来分的。指导说:按形状来分,包好的粽子有 、 、 、 等。

②至于白头粽、枣子粽、赤豆粽,那是按用料来分的。

放手说: 。

5、范读。学生闭目想象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

(仿佛看到了一个活泼的小男孩正用双手接拄热腾腾,粽子,眼睛还在盯着锅里;仿佛看到一个小女孩告诞三尺,直嚷着:“妈妈,熟了吗?熟了吗?”;仿佛看到一个小孩活蹦乱跳,欢呼着:熟了,熟了!”??)

6、创设情境,表演朗读:“熟了,熟了??”

“妈妈,我要吃狗头粽??”

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

② 读懂了屈原一心为国,却惨遭削职流放的噩运,引导:难怪诗人发生如此的感慨――课件出示,齐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③读懂了屈原听到楚国沦陷,无限悲痛,引导:此时的诗人悲愤交集,无耐心碎地唱道――课件出示,齐诵“悲霜雪之俱下兮,听潮水之相击。” ④读懂了屈原最后绝望投江自尽,引导:诗人带着绝望,带着对祖国无限思念,发出最后的叹息――课件出示齐诵,“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独我醒。”

5、深情引读重点句

①诗人为自己一心想使国家富强,却遭流放而长叹――生“永别了??祖国!”

②诗人为楚王不任用忠心报国之贤臣而无忍地长叹――生“永别了??祖 国!”

③诗人为国灭亡,百姓遭难而悲愤地长叹――生“永别了????祖国!” ④使人为自己空有一腔热血,却报国无门,故国无强,绝望地长叹――生“永别了????祖国!”

6、深情缅怀屈原:假如你来到江边,最想对奔腾的江水说什么?捎去一份怎样思念呢?

7、齐读张耒《和端午》

课件呈现

〔设计意图〕

了解端午风俗,感受屈原文化,有效整合课程资源,丰厚文本的人文内涵。立足文本,对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体现的正是新课标提出的“大语文观”的教学思想。

五、总结延伸 情感升华

1、深情总结

那一个个精致的香袋,缝出的是代代相传的中华文明;

那一个个精美的粽子,传承的是五千年的古老文化;

那一艘艘龙舟,赛出的是万众一心,众志成诚的决心;

那一个个鼓点,敲出的是顽强拼搏永往直前的精神;

千百年传颂的屈原故事将继续传唱,

千百年中华古老文明在新世纪将绽放更加绚丽的光芒。

2、拓展作业

①制作一课端午节的名片

②给家人讲讲屈原故事

③搜集更有传统节日的风俗人情与传说故事。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4

一、课前解析

课文是一篇小说,作者是毕必成。该文主要讲述了刘伯承右眼受伤后,到德国人开设的诊所就医的故事,表现了他钢铁般的意志,体现出能全身心地投入革命,不惜自己承受巨大痛苦的精神。旨在让学生体会刘伯承意志如钢的英雄气概。教学时,要抓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内心变化,再以沃克医生的口吻讲述这个故事。

课后的“阅读连接”安排了《丰碑》一文,供学生拓展阅读使用。文章讲述了红军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把棉衣让给了战友,自己却冻死在严寒之中,赞扬了他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然后运用本课所学的方法体会人物的内心。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沃、匪”等5个生字,会写“庆、诊”等15个字,会写“诊所、年龄”等16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能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

3,能说出沃克医生是怎样发现刘伯承是军人的,以及称他为“军神”的原因。

4,能从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中体会人物的内心。

5,能用沃克医生的口吻讲述这个故事。

三、教学重点

1,能说出沃克医生是怎样发现刘伯承是军人的,以及称他为“军神”的原因。

2,能从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中体会人物的内心。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沃、匪”等5个生字,会写“庆、诊”等15个字,会写“诊所、年龄”等16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

3,能说出沃克医生是怎样发现刘伯承是军人的,以及称他为“军神”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走进这样一位革命者。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的13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年龄、土匪、拒绝、麻醉剂、施行、勉强、过奖、诊所、惊疑、从容镇定、目光柔和、肃然起敬。

2、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出示本课生字,读一读,并组词。

沃刘龄匪拒醉剂施哼晕勉堪承

2、学生互相说说易错的字:

容易少横的字:龄醉

容易多横的字:哼

注意字的笔顺:匪

二、谈话导入新课

军神,好响亮、好威风的称呼,为什么要称他为军神呢?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指名读课文,思考文章按怎样的顺序来叙述事情的?

板书:

手术前(1~10)

手术经过(11~17)

手术之后(18~26)

2、出示自学提示,学生默读思考:

⑴划出描写沃克医生神态、情绪变化的句子,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简单批注在书上。

⑵有不懂的地方画下来,学生互相质疑。

3、小组讨论交流。

4、在全班交流并质疑。

⑴指名读划的相关的句子,简单说体会。

⑵解词:

审视—仔细看。

肃然起敬—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附:板书设计

17军神

沃克医生称刘伯承──军神

手术前(16.10)

手术经过(116.17)

手术之后(186.26)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的写作方法。

3、学习刘伯承坚韧不拔的意志,立志做一个性格坚强的人。

〖教学重点〗

1、根据提示读出语气、语调。

2、理解刘伯承为“军神”的重点语句,体会刘伯承坚强的意志。进一步学习快速阅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填空:课文中的“军神”是指(),这是()对他的敬称。

2、指名朗读课文。

二、抓中心句突破全文

1、沃克医生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呢?你知道沃克医生当时是怎么想的?

⑴学生自由读课文。

⑵小组交流、讨论。

2、全班交流。

三、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导学课文

1、导学“求治”部分

⑴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⑵沃克医生开始是怎样识别刘伯承是军人的?

⑶刘伯承的“镇定”是从哪几个地方反映出来的?

⑷分角色朗读第一自然段。

2、导学“术前”部分。

⑴读读、想想、画画、议议。刘伯承为什么不肯用麻药?

⑵联系课前收集的关于刘伯承的资料猜想:刘伯承担心损坏脑神经只是从爱惜自己身体的角度考虑的吗?说说你的理由。

⑶不用麻药意味着什么?

⑷刘伯承能忍受这种难以忍受的疼痛吗?课文是怎样反映出来的?

⑸有感情地朗读,根据提示读出坚定的语气。

3、导学“术中”部分。

⑴自由读课文,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手术中刘伯承、沃克表现的词句。想想这些词句各起什么作用?

⑵课堂交流

⑶联系自己生病的经历,说说刘伯承忍受的是怎样的痛苦。

⑷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从中感悟刘伯承的“军神”形象。

⑸小结。

4、导学“术后”部分。

⑴快速默读课文,思考:刘伯承在手术中除了一声不吭紧紧抓住垫单外,还要求什么?沃克医生听了有什么反应?沃克医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

⑵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做完手术……了不起的军神!”

⑶震惊的沃克先生不敢相信地注视着眼前的这位年轻人,他心中会怎么想?

⑷根据提示语自由朗读,注意根据提示揣摩语意、把握语气,突出“军神”形象。

⑸指导分角色朗读这一段。

〖板书设计〗

17军神

沃克医生称──刘伯承──军神(惊人的毅力)

求治──术前──术中──术后

镇定、平静──一声不吭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6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参加开国大典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总数达三十万人。观礼台上还有外宾。

会场在__广场。广场呈丁字形。丁字形一横的北面是一道河,河上并排架着五座白石桥;再北面是城墙,城墙中央高高耸起__的城楼。丁字形的一竖向南直伸到中华门。在一横一竖的交点的南面,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

主席台设在__城楼上。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qíng)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__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__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就位。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接着,_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接着,升国旗。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niǔ),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zhān)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54门大炮齐发,一共28响。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接着,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他读到“选举了__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宣读公告完毕,阅兵式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朱德总司令任检阅司令员,聂(niè)荣臻(zhēn)将军任阅兵总指挥。朱总司令和聂将军同乘汽车,先检阅部队,然后朱总司令回到主席台,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的命令。受检阅的部队就由聂将军率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由东往西,缓缓进场。

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__。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山炮、榴弹炮、火箭炮,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一字形的横列前进。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五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以上这些部队,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当战车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首先向空中招手。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__接着一个__。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阅兵式完毕,已经是傍晚的时候。__广场上的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群众__就在这时候开始。__队伍分东西两个方向出发,他们擎着灯,舞着火把,高呼“中国共产党(dǎng)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他们一队一队按照次序走,走过正对__的白石桥前,就举起灯笼火把,高声欢呼“万岁!”“万岁!”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晚上9点30分,__队伍才完全走出了会场。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整个北京城。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7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刷子李”高超的刷墙技艺,想象“刷子李”刷墙时的风采。

2.能抓住重点句段反复朗读,体会文章是怎样表现“刷子李”的技艺高超的,感受独特的语言韵味。

3.认识课文中的6个生字,摘录描写精彩的句子。

学习重点

学习本文写人的写作方法,摘录描写精彩的句子。

课时安排

1课时

A案

教学过程

一、扣题导入

1.出示课题。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见姓李的老师称李老师,看见姓李的会计称李会计,看见姓李的厂长称李厂长,那看见姓李的粉刷师傅,我们称什么呢?

3.可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作者为什么称河北大街一家营造厂的师傅为“刷子李”呢?请同学们结合预习,猜猜原因。

4.“刷子李”他的技艺到底有多高?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要读得流利。

1.师巡视指导。

2.检查自读情况,正音,特别注意以下几个字的读音:蘸(zhàn)和(hè)着琴音必得(dě)发怔(zhèng)调(tiáo)浆天衣无缝(fèng)

3.再读课文,画出能表现“刷子李”技艺高超的语句。

三、小组讨论,深化感悟

根据学生所画句子,顺势导入以下两个话题的讨论:

话题一:黑衣服的描写

1.文中多次写到“刷子李”的黑衣服,你们发现了几处?

2.学生交流列举。(四处)

3.教师小结:听说黑衣服──看到黑衣服──检查黑衣服──发现“小白点”。

4.出示:“最叫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白刷不要钱。”

5.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技艺高超)

6.你从哪些词体会到了他的技艺高超?

7.读一读,读出对他高超技艺的赞叹。

8.刚才我们通过对一些重点词句的品析来体会作者描写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小组讨论其它三处地方描写的好处。

9.小组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10.小组派代表朗读,要让同学听出“刷子李”的高超技艺,在读之前可让其他同学友情提醒,促进交流,深化感悟。

11.为什么要着重写“发现‘小白点’”?

12.指导学生读出曹小三心理的变化。

话题二:刷墙的描写(第五小节)

1.“刷子李”的粉刷本领到底有多强?课文中是怎样具体描写的?

2.学生自读。

3.这一小节,有哪些令你惊叹的地方,找出来读一读,与小组成员交流交流看法。

4.小组派代表小组讨论的结果。

(1)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像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折得清爽。(蘸浆的手法高明,或者调浆配料方法巧妙。)

(2)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声,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动作熟练,优美。)

(3)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做的活,效果非同一般。)

5.请一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6.自由练读。

话题三:写法的妙处

1.课文是写“刷子李”的技艺高超,本该花大篇幅描写他是怎样刷墙,刷得怎样好,可为什么却花了那么多的笔墨写他的黑衣服呢?

2.学生交流。

3.教师小结:刷墙的描写是直接写他的刷墙的技艺高超,而黑衣服的描写虽然不是直接写,可从这些描写中却也让我们体会到了他的技艺高超,我们可以称这种描写为侧面描写,但无论是直接描写还是侧面描写,都是为了表现“刷子李”的技艺高超。

四、紧扣末句,总结课文

1.出示最后一小节。

2.曹小三学徒的头一天分别见到、听到?

五、课后作业

用这节课学到的方法,夸一夸身边有一技之长的人,用一段话写下来。

(福建省福鼎市实验小学张)

B案

教学过程

一、解课题,初识“刷子李”

1.出示课题“刷子李”,说说从课题中你可以看出一些什么?

可能的答案:(1)课文描写的是一个姓李的人;(2)这是一个用刷子干活的人;(3)这个人刷墙特别好,所以才叫“刷子李”……

2.刷墙特别好的,姓李人叫“刷子李”,这是一种很有趣的称呼。你还知道类似的称呼吗?

比如:做豆腐特别好的,姓王的人叫“豆腐王”,剃头特别好的,姓陈德任叫“剃刀陈”……

二、读课文,了解“刷子李”

1.自由朗读课文,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说说“刷子李”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学生可以自由说说初读课文后的感受,谈谈初步印象,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也可以用课文里的话来说。

3.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最能表现“刷子李”技艺高超的句子,做好标记。

4.课堂交流,用一个词来说说“刷子李”的粉刷技艺高超到了什么程度,并在课文中找出理由。

学生可以多个词语来形容“刷子李”的粉刷技艺高超,比如:出神入化、天衣无缝、出乎意料、不可思议。

理由主要有以下这些,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调整教学顺序。教学时要把理解、朗读结合起来。

(1)“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上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

──通过动作和声音的描写,写出了“刷子李”刷墙时动作熟练优美。

(2)“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一个“天衣无缝”,一个比喻,写出了“刷子李”粉刷的墙面十分平整,质量很高。

(3)“这时候,刷子李忽然朝他说话……看上去就跟粉浆落上去的白点一模一样。”

──这段话可以和文章开头的一段话联系起来,理解“刷子李”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真的没有白点,不可思议。

……

5.选择最有兴趣,认为写的最好的句段有感情朗读。

三、悟语言,体会韵味

1.熟读课文,体会课文语言独特的感觉。

2.通读课文,在头脑中想象“刷子李”的形象,刷墙时的样子。再和同位说一说。

四、作业

1.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背诵。

2.摘录精彩的语句。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抓住中心句,联系上下文,体悟其真正内涵。

2、运用课文语言练说,以内化语言,强化感受。

3、分角色朗读,读出体会和感悟。

4、联系自身情况,谈谈感受。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点明中心句。

1、题目“军神”是从哪儿来的?

2、把沃克医生说的话读一读。

二、理解中心句

1、齐读。

2、有几句话?

3、指导朗读:体会一下该怎样读?

三、联系上文内容,体会内涵。

1、沃克医生怎么知道刘伯承是一位军人的呢?哪一节写的?(生边默读边思考)

2、分组朗读第一节。师读旁白,生体会镇定。

3、沃克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呢?我们分别从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来体会朗读。

4、手术前,从哪儿看出刘伯承是“军神”?

生边默读边练说:手术前,刘伯承坚决______,坚定认为能_____,行为也很________!

追问:他为什么坚决不愿意使用麻醉剂?

5、分角色朗读第2节,体会坚决。

6、手术中,从哪儿看出刘伯承是位军神?生边默读边划重点词边练说:手术中,连一向镇定的沃克医生都_____,可刘伯承______,一条崭新的床单竟然被他______。

追问:一向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为什么双手微微发抖?联系下文说说。

“一条崭新的床单竟然被他抓破了”,你可以从中体会到什么?

7、男女生分角色朗读:女生读出沃克医生担心、紧张的神态,男生读出刘伯承忍受剧痛的坚强。

8、过渡:沃克是在什么情况下称刘伯承为“军神”的?同学们轻声读第5节,然后回答。

练说:沃克问刘伯承_____,刘伯承笑着说___。在这种情况下,沃克称刘伯承为________。

9、想象一下,沃克这样喊时脸上会露出怎样的神情?哪个词语告诉我们这一点?

师点拨:失声喊道,不由自主地喊起来,人只有在惊讶到了极点的时候才会这样喊。

10、师述:是啊,手术中不用麻醉剂能忍受剧烈疼痛的病人沃克医生也许碰到过,但能一刀由一刀数清刀数的病人沃克医生在此之前绝对没有碰到过,所以他才会惊奇到极点。同学们想想看吧,一刀,一刀,又一刀,72刀啊,该要忍受多长时间的剧痛啊!沃克医生担心他会晕过去,可他数得清清楚楚。这需要多么坚强的意志啊!这种意志超乎寻常,不可思议!常人是绝对、绝对做不到的。

练说:刘伯承爷爷,你的意志_________!真不愧是_____!

11、分角色朗读第四节。

四、总结:最后,让我们再次感受一下刘伯承这位军神超乎寻常的顽强意志吧!

欣赏配乐朗读,激情跟读。

五、作业

写写读后感。

[评析]

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充满生命活力的对话过程。教师深入钻研教材,领会文章的思想、情感、内涵;深刻认识学生,把握学生的基础、态度、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富有个性的教学设计。通过品词析句、表达训练、朗读指导,用教师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用文本的情境塑造教学的情境,展开动人心弦、情味浓郁的教学过程,不仅达成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使“军神”的形象和教学的情景印到了学生心灵深处。这不正是我们语文教学所孜孜追求的目标吗?(万小强)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学习象征手法;

2、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记叙、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

象征手法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认识白杨:看一看白杨树,查一查白杨树的相关资料。

2、了解作者:查找茅盾介绍和《白杨礼赞》的写作背景。

二、导入新课

1、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白杨树是极易见的一种树,房前、屋后、河畔,公路旁都有它的身影。(多媒体再现白杨画卷,配以舒缓的背景音乐)。这些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优美、宁静……

但是这节课,我们却要随着茅盾的笔回到抗日战争的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样的英姿。(多媒体播放西北高原的视频,配以苍劲、粗犷的锁呐《黄土情》)。

2、检查预习

学生之间交流作者资料,教师加以补充、提炼,多媒体出示茅盾的照片,简介及写作背景介绍。

三、解读文本

1、听课文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1)有人把散文《白杨礼赞》比作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那么,听读中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画面?

高原风景图白杨特写图物人联想图

(2)你是否感受到了属于黄土地属于白杨树的另一种类?那是一种怎样的树?

用“白杨树是的树”的句式表达。

如“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

“白杨树是质朴、坚强的树”

“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

……

2、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给予朗读指导,(即:把握基调,读出感受,读准节奏)

(2)学生配乐朗读,其它同学就三个方面给予评价。

(3)在同学们的朗读中,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作者的赞美之情,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在气质

3、寻读课文,品味美点

语言犹如文章的衣服,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精彩的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句子用得最帖切、生动、富于表现力。

把它们摘录下来,并且谈一谈你的理由,(先在小组内交流,每组选一个代表小组发言,最后把大家的回答加以整理,做成《白杨》一课词语积累的卡片)。

教师为学生品味语言进行方法指导。如删一删、换一换、比一比等。

并对其回答做出补充和完善。

4、精读语段,探究主旨

《白杨》所赞美的并不仅是白杨树,本文深刻的主旨,集中表现在第六自然段,精读这一语段,说说白杨有什么象征意义?

理解象征手法关键在于找出象征本体和象征对象之间的联系。白杨树与农民、哨兵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精神之间的联系在于什么?假如你是老师,你将如何为学生理解象征搭建一座桥梁。(多媒体同步出示,白杨树、农民、哨兵等图片视频,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其相似点)

[学生间互学互教,使学生由消极、被动、机械的听众转变为积极、自主、富有创造性的参与者,并促进其深刻牢固的掌握知识。]

四、对话文本

1、与文本对话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

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写“楠木”,你觉得多余吗?为什么?

2、与作者对话

有人说文章第5小节,对白杨树的形象的描写,语言太过平实,没有一般的写景散文生动,甚至有一些词语单调地重复“……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也像加过人工似的。”

你是怎样看的?你是否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白杨树的形象描绘出来?

讨论交流:表现朴素的事物,是否也要用朴素的语言?

[此问题重在培养学生质疑的意识,思辨的思维品质,不强调答案的统一。]

3、与心灵对话

在你身边是否有一些和白杨树一样平凡的普通人,你是否也能发现他们身上的美?

在你心中,美的标准是什么?(不需要给美下定义,只要谈出你对美独到的认识)

如:心灵善良是一种美

朴素是一种美

妈妈劳碌的身影是一种美

孩子纯真的笑容是一种美

……

五、链接生活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它不仅是文学创作的手法,而且在艺术生活中也广泛运用。

多媒体出示:象征运用欣赏(一):多媒体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年大庆平面广告的图片,并配以评析的文字。

象征运用欣赏(二):鲍金的油画《五种感觉》配以评析的文字。

象征运用(拓展练习):多媒体出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标。

查阅相关资料,谈一谈你对会标图像及象征意义的理解。

六、推荐阅读

1、比较阅读《白杨》

思考:这一篇文章突出了白杨树怎样的形象特征?作者又借此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相关阅读:《白杨》姐妹篇《风景谈》

多媒体出示《风景谈》内容简介,具体内容可查阅茅盾作品及研究的网站。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10

一、揭题导入:

1、板书课题,学生随教师书空。

2、齐读课文,简要谈谈读后的感受。

3、大屏幕出示刘伯承元帅生前的一组照片,简介元帅生平。

那么,《军神》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二、揭示自读要求:

三、初读指导。

1、自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的意思。

3、反复朗读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4、快速朗读(或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1、再次快速浏览全文,找到沃克医生称赞军神刘伯承的话,并画下来。

2、齐读这句话,体会沃克医生说这句话时带着怎样的感情?

(惊讶、激动、赞美、崇敬……)。

3、带着自己的体会再读读这个句子1

4、引导质疑:此刻你最想弄明白什么?

5、引导学生自主解疑:其实这些“为什么”的答案就在课文之中,只要我们用心去读课文,去体会,你一定会从文中找到答案!

四、汇报交流,解读“军神”内涵。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自己的研读成果,进行集交流。

(1)就诊时,抓沃克医生的语言和表情神态的词句进行体会。

a、“你是军人!”!沃克医生一针见血地说,“我当过军医这么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这样从容镇定!”

b、“他愣住了,蓝色的眼睛里闪出惊疑的神情。”

c、从沃克一开始的“冷冷”到“目光柔和”。

(2)手术前,抓刘伯承与沃克医生关于“拒绝麻醉剂”的对话,进行体会。

(大屏幕出示:沃克医生与刘伯承的这组对话。)

(3)手术中,抓住课文里沃克医生和刘伯承的表现,体会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

(4)手术后,抓住"72刀”,体会刘伯承超凡的意志。

2、此刻大屏幕再次出示重点句,师引读:“沃克惊呆了,大声嚷道:……”(生齐读!)这是沃克医生发白内心深处的赞美!(生再读)。

3、老师小结,升华情感,再读重点段。

刘伯承以他超凡的意志征服了沃克,也征服了我们。手术台上那惊心动魄的一幕更让我们每个人难忘!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第16和第17自然段,永远记住刘伯承在手术台上的表现!

(生再读第16和第17自然段。到此,学生对“军神”已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五、升华情感,小结写法。

1、抓沃克医生前后情绪变化的关键词:

“冷冷的”——“肃然起敬”

2、从“冷冷”到“肃然起敬”,沃克医生的心中充满了敬佩!那么此刻你想对刘伯承说些什么?

(生自由谈话,升华情感。)

3、小结:为了表现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课文不仅从正面描写刘伯承的表现,还用了大量的语言去表现沃克医生的神态、情绪的变化,从侧面进行烘托。课后,请同学们从文中画出描写沃克医生神态、情绪变化的词句,再读一读,好好体会。

六、延伸拓展。

这节课,我们读懂了《军神》这个故事,知道了“军神”是人们对刘伯承的由衷赞美。还有人称刘伯承为“武神”。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11

注释:

本文选自《韩非子·难一》

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矛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口骹式等。

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

鬻:卖。

誉:赞誉,夸耀。

曰:说,讲。

吾:我。

陷:穿透。

或:有人。

以:使用;用。

子:您,对人的尊称。

何如:怎么样。

应:回答。

利:锋利,锐利。

其:助词。这里指那个卖矛和盾的人。

弗能:不能。

之:的。

鬻(yù):卖。

者:...的人。

莫:没有什么。

夫:放在首句,表示将发议论。

译文:

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12

[教学目的]

1、作者对美好境界的热情赞美和执着追求的思想感情。

2、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3、如何抓住文章的“文眼”来组织材料。

4、散文的景和情: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依托。

[重点、难点]

1、重点:在写景中寄寓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变换写景角度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时数] 一课时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藉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

1916年考进北京大学预科学习,参加五四运动。

1925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致力古典文学研究,从事散文创作。

1931年至于932年留学英国。抗战前对前途充满胜利信心。抗战胜利后,反对国民党打内战。

1948年6月,在拒绝“美援加面粉”的宣言上签字。临终前嘱夫人:“有件事要记住,……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

8月12日,在贫病交加中逝世于北平。毛泽东高度评价他说:“我们中国人民是有骨气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慨。”

2、时代背景介绍。

《绿》,写于1924年。当时,南方成为革命的策源地,北伐战争已在酝酿之中。尽管朱自清并没有投身到革命的激流里去,但他对中国社会的前途,时刻都在关心着;对于以统一为大业的北伐,无疑也是抱支持态度的。他这一时期的思想,基本上还保持着“五四”运动时期青年人勇于进取的势头。这反映在他的散文作品里,则表现为格调的明朗,节奏的明快,满蓄着“为人生”、“写实”和昂扬向上的生命活力。《绿》虽然不过是一篇写景文,但只要仔细品味,还是很容易触摸到作者思想的跳动着的脉搏,看到一颗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

二、全文朗读(听录音、配音乐及画面)

思考:1、作者写景的立足点有几个?每个立足点写了什么景物?

2、这篇散文的“文眼”上什么?

3、作者是怎样抓住“文眼”来写“绿”的?

4、这篇散文上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三、学生精读课文,讨论并归纳

1、作者写景有三个立足点。

第一个立足点是山边,写梅雨潭的远景。

第二个立足点是梅雨亭边,写梅雨潭的环境:山、岩、亭、天、草、瀑布、水花。

第三个立足点是梅雨潭边,写梅雨潭的绿:潭面、水波、水光、水色,并联想。把三个立足点所绘之景合在一起,就是一幅悬瀑、飞亭、流云等作背景的“梅雨潭图”。

2、这篇散文的文眼是: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3、作者是这样抓住“文眼”来写“绿”的:

文章开头点题: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便按游踪之先后,远写飞瀑及梅雨潭周围的环境,实际上仍抓住“惊诧”来写:“飞瀑之下必有深潭”,暗示出梅雨潭并非死水之潭,则是有不尽的活水深潭,是充满生机之绿,这也是梅雨潭可爱之由。其瀑流飞泻而下的气势、威力令人“惊诧”,水花飞泻情景更可“惊诧”。然而写到梅雨潭的绿招引我们去“追捉”时,“我心中已没有瀑布了”,这显示作者先写瀑布,不过是用作陪衬,强调了“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惊诧于她的潭面、水波、水光、水色,最后,文章结尾照应开头:“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显示“惊诧”这“文眼”贯穿始终,而在“惊诧”之前加上“不禁”,更突出了“绿”的强烈印象。

文章充分体现了“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课文结构:(投影屏幕显示)

开头点题:惊诧于梅雨潭的绿

结尾扣题: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

4、本文是这样做到情景交融的:(以课文第三段为例)

我们先看作者怎样写景:当“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时,“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首先看到那醉人的绿,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然后作者用博喻来描写了潭水的水波、水光、水色,但还觉得未能很好地表现出这绿的可爱,于是用了一连串的比较,通过这比较,突出地说明了梅雨潭的水色不淡不浓,水光不明不暗,正如一个漂亮的姑娘,个儿要高,又不能太高,脸要白,又不能太白,白里透红,又不能太红——恰到好处。

通过比喻和比较,这奇异的绿,可爱的绿就呈现在我们的眼前。面对这奇异、可爱的绿,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呢?

当“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时,“我们开始追捕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作者用“招引”一词是拟人用法,把静态的“梅雨潭闪闪的绿色”写成动态,反衬“我”急于领略那可爱的绿的急切心情。用“追捉”、“揪着”、 “攀着”、“探身”、“鞠躬”等动词,准确、自然地写出了探奇揽胜的急切心情。这时,“我的心随着潭水的绿而摇荡”,看着那醉人的绿,作者情不自禁地“想张开两臂抱住她”。当作者尽情地欣赏发潭面、水波、水光、水色之后,当作者又用心地比较了水光、水色之后,那种狂喜、倾慕、欢愉、神往的感情终于倾泻而出,达到了高潮:“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那醉人的绿呀!……我含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这感情的倾泻,不但表现在语言上直接抒发,更表现在动作上的情不自禁:“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还忍不住要从此叫你‘女儿绿’。”

这样,作者在描绘景色的过程中,就把狂喜、倾慕、欢愉、神往的感情融汇在梅雨潭的一片绿色之中,情与景交织在一起。

四、谈谈《绿》的抒情特色

学生讨论并归纳。

朱自清散文《绿》中关于梅雨潭之绿的一段文字,高超地运用了融情于景的写作技法。情因景而起,因此无不与景物特征相吻合;对绿的特征描写得真切,尤其能体现作者地景物绿的感情。作者描写绿的润泽光亮,正是为了抒发对绿的倾慕、热爱、向往之情。但作者并没有直接地、静态地表达感情,阅读时,我们会感到他的感情是流动的、发展的。朱自清紧紧地扣住了接触之前、初次接触、不断感受、完全融入景场这一时间过程来抒发情感。表达了感情的流程,丰富了感情的层次,加深了感情的渲染力度,使文章呈现一种自由而细腻地展开心理流程的美感效应。

1、接触景物之前,表达对景物的神往之情。作者尚未到梅雨潭边,就感受到有“闪闪的绿色”、“离合的神光”在吸引着他。于是开始“追捉”美的诞生地。揪、攀、小心探身、鞠躬过了石穹门——这一系列动作,既写出了潭边之路的奇险,到潭之边行程的艰难;又突出表现了景物“绿”对作者的吸引力,作者对景物 “绿”的无比神往;同时也确定了读者的审美方向。

2、接触景物之初,抓住第一感受。既到潭边,亲眼见到神往已久的景物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这是第一感受。“那醉人的绿呀!”“满是奇异的绿呀!”醉人和奇异,写出了景物的特征。心理学表明,第一印象(感受)往往能体现事物的概括性特征。下文对景物“绿”所作的具体描写,就是这一特征的展开。第一感受,不断地深入下去。

3、浮想联想,表达对景物的热爱。为了突出描写梅雨潭之绿的醉人和奇异,作者用一连串生动形象的比喻,从不同角度来显示潭水的绿:“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油一般……”这是对梅雨潭的涟漪以及颜色的亮度、纯洁的比喻,集中寄寓了作者的热爱之情。作者又用联想的方法进行比较,以北京什刹海绿杨之淡、杭州虎跑寺绿壁之浓、西湖波之明、秦淮河水之暗,和梅雨潭相比,把与眼前之景既有共性又有不同点的浓淡明暗的不同光色引入作品,不但为写绿色平添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感,而且也能在广阔的背景中,引导读者透过作品的语言文字,展开再创造的想像力。这一联想表现了作者对梅雨潭之绿挡不住的赞美。

4、感情逐步投入,探求景物特征的来源。为什么有这样奇异的醉人的绿呢?是潭水深吧!为什么会这般鲜润呢?是蓝天融了一块在里面吧!这种没有答案也不需要答案的猜问,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作者感情已慢慢放开,从景物联想到景物的来历,“爱屋及乌”,已投入到痴迷的状态。

5、刻画景物神奇的魔力,抒发作者和景物为一体的感情状态。朱自清热情奔放又不乏天真的幻想:如果有一个舞女,手持绿水裁成的丝带,一定能临风飘举,翩翩起舞;如果有一个盲妹,拿潭水作眼睛,一定能明眸善睐。绿是生命的灵动之气,万物赖绿而生机勃勃。作者忘乎其所,拍、摩、掬,一连串行为莫不是潭水之绿的魅力所致。至此,作者的感情也至高潮,读者也久久不能平息,和作者一起共鸣了。

五、小结

这篇散文热情地描写了梅雨潭之绿,抒发了作者对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绿的倾慕和向往,表现了作者对新生活的希望和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三。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13

教学目标

1.认识“浆、傅”等7个生字,会写“浆、傅”等15个字,会写“粉刷、师傅”等17个词语。

2.默读课文,说说刷子李这个人物的特点。

3.结合课文描写刷子李和曹小三的语句,体会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音乐导入:“我是一个粉刷匠,粉刷本领强,我要把那新房子刷得很漂亮,刷了房顶又刷墙,刷子飞舞忙,哎呀我的小鼻子,变呀变了样……”

2.在我们的印象中,粉刷匠就是那个花了鼻子的小工人,那么冯骥才先生笔下的粉刷匠又是怎样的形象呢?与我们之前所了解到的又有何不同?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位俗世奇人——刷子李。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白浆(jiāng)、师傅(fu)、包袱(fu)、蘸(zhàn)、发怔(zhèng)。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袱、馅、傻”,并在黑板上示范。

(“袱”是左右结构,是“衤”,不要写成“礻”。“馅”右下是“臼”,中间两横不相连,“傻”右上是“囟”,不要写成“白”。)

4.作者作品介绍。

冯骥才,1942年生于天津,祖籍浙江宁波,是当代著名作家和民间文艺家,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家。作品曾多次获得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散文(集)奖。著有《啊!》《俗世奇人》《雕花烟斗》等。他的作品选取素材的角度新颖,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底蕴,咀嚼人生百味。

《俗世奇人》是冯骥才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全书由18个短篇小说连缀构成,各篇文字极精短,半文半白,作品的风格也接近古典传奇色彩,取话本文学旨趣。书中所讲之事,多以清末民初天津卫市井生活为背景,每篇专讲一个传奇人物的生平事迹,素材均收集于长期流传于天津的民间传说。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刷子李这个人物的特点。

(1)刷子李是一个技艺高超的人。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

(2)刷子李是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他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刷浆时,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

(3)刷子李是一个心思细密的人。在刷浆时,不仅能圆满完成工作,还能细心观察,注意到徒弟的心思变化。

2.刷子李有什么绝活?用课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刷子李的绝活是刷墙。“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

3.课文是怎样表现他这一绝活的?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用“()”勾画,分组进行讨论。

(1)请一个小组的成员分别展示出他们的答案。

(2)请其他小组成员补充或点评。

(3)师点评。

(4)将所有相关的句子分类别出示,让学生有感情地齐读。然后让学生总结作者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体现刷子李的绝活的。

点拨要点:刷墙的衣服、刷墙的动作、刷墙的规矩、刷完墙的效果。

刷墙的衣服:

①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

②果然一身黑衣黑裤,一双黑布鞋。穿上这身黑,就好像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

③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

刷墙的动作:

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

刷墙的规矩:

①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

②一天只刷一间屋子;

③每刷完一面墙,必得在凳子上坐一会儿,抽一袋烟,喝一碗茶,再刷下一面墙。

刷完墙的效果:

①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

②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5)拓展。如果是你,你会选择跟刷子李一样立下规矩,重质,不求速度,慢慢地刷;还是会选择跟其他粉刷匠一样,重量,求速度呢?

(引导学生积极自由地回答,两者都正确,加以引导应重质量,在当今社会时间也很重要。)

四、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刷子李技艺的高超)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刷子李技艺的高超。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描绘出刷子李技艺的高超的呢?接下来,我们将一起来学习探讨。

思考问题:本文描写人物的方法与《描写人物一组》有何异同?

二、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语段赏析:画出第5自然段中描写刷子李的语句,小组交流汇报。

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这段话写得非常生动。第一句写师傅刷墙的动作;第二句写师傅刷墙的效果。为了说明效果好,作者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刷墙是一件辛苦的事,而对于刷子李来说却是一件(快乐、轻松、简单)的事。可见刷子李(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技艺高超)。

(1)小组讨论得出答案。

(2)点评学生的答案。

师:我们通过完成第5自然段的阅读,了解到刷子李确实技艺高超,可是他的徒弟曹小三最关心的是什么呢?

生:曹小三最关心的还是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

2.找出描写曹小三的语句,小组交流汇报。

(1)在文中找出所有描写曹小三的句子(可以加上横线),其中描写曹小三心理活动的句子请重点勾画(可以加上波浪线)。

(2)学生先独自阅读,再在小组交流,然后小组汇报。

(3)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①每一面墙刷完,他搜索一遍,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

②当刷子李刷完最后一面墙坐下来,曹小三给他点烟时,竟然看见刷子李裤子上出现一个白点,黄豆大小。黑中白,比白中黑更扎眼。完了,师傅露馅儿了,他不是神仙,往日传说中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

③说着,刷子李手指捏着裤子轻轻往上一提,那白点即刻没了,再一松手,白点又出现,奇了!他凑上脸用神再瞧,那白点原来是一个小洞!

(“居然”“竟然”“奇了”这三个词都表现了曹小三意外的心理活动。)

(4)你能简单地概括出曹小三的心理变化吗?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师小结曹小三心理变化。(半信半疑→神圣不可侵犯→轰然倒去→发怔发傻)

3.了解课文的写作方法。

(1)曹小三这一天跟着师傅所见所闻和传说有出入吗?

生齐读第1自然段。刷子李敢立这样的规矩,说明什么?

(自信,艺高人胆大)

(2)刷子李的自信、高超技艺是怎样来的?文中有一句话概括了,能找到吗?

出示:好好学本事吧!能将“好好”换个词来表示吗?(认真、刻苦、老实、乖乖等)

(3)描写曹小三有什么作用?

对曹小三的描写是侧面描写,能够衬托出刷子李技艺的高超。(烘托或衬托)

4.课件出示:曹小三学徒的头一天,见到听到学到的,恐怕别人一辈子也不一定能明白呢。

曹小三明白了什么?你又明白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刷子李的特点:技艺高超。

2.课文是怎样写出刷子李技艺的高超的?(正面描写:动作描写。侧面描写:刷墙的规矩、刷完墙的效果)

3.曹小三的心理变化(半信半疑→神圣不可侵犯→轰然倒去→发怔发傻),还有四个“然”相对应,是哪四个词?

(果然→居然→竟然→忽然)用这四个词写一段话。

4.点明应重视真才实干,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地学习与生活,好好学本事的道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由《刷子李》激发学生对原著的兴趣。对刷子李的形象抱着好奇的心,如条件允许,还可以介绍《俗世奇人》中的其他人物,如泥人张等。

2.本课着重讲通过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表现出刷子李技艺的高超,对修辞手法的分析较少,教师在课堂上可引导学生发言并简要分析。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14

教学目标:

1、了解细节描写的特点,学习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2、懂得生存的状态取决于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只有取法乎上,才能拥有精彩的人生。

3、拓展阅读《邓山东儿》。

教学重点:

学习通过细节描写体现刷子李“艺高人胆大“的自信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刷子李的生存状态及他对生活的态度。

教学准备:

收集作家资料,阅读其作品。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15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读记“蚂蚱、倭瓜”等词语。

2、自主探究文本,体会园子的特点,感悟作者自由、快乐的童年;了解作者“朴实无华、借物喻人”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

感悟作者自由、快乐的童年以及对祖父的怀念。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朴实无华、借物喻人”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一、课前引入

1、家里有菜园的同学请举手,说说你在菜园里都做过了哪些事?(指名说)

2、有个作家叫萧红,在她小时候的眼中,祖父的园子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19课,一起去分享萧红的童年。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认读词串,整体把握文本。

1、出示3组词串:①蜜蜂蝴蝶蜻蜓蚂蚱

②倭瓜黄瓜韭菜谷穗

③栽花拔草铲地浇菜

找一找这3组词串有什么特点?指名说

2、当我们把课文里的词语分分类,记忆起来就方便多了。比如:我和祖父的园子里的昆虫真多,有____;园子里还长着许多庄稼有_____;我和祖父还一起在园子里干农活______。(填词串)

3、根据这3组词串给课文分段。理清课文脉络。

课文哪个自然段写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干家、农活?那哪个自然段写园子里的昆虫?

师小结:根据词串,我们就发现了课文的两条主线:①是写园子里有的昆虫及农作物;②是写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干的农活。

三、文本探究,感悟特点

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是一个__的园子。

2、为什么说这是一个五彩缤纷、应有尽有、快乐、自由的`园子?让生快速的浏览课文,把相应的句子画下来,并在句子旁边写上注解。

3、找一找,圈一圈,“我”在园子里都做了一些什么?学生汇报,老师相机板书

4、你觉得哪件事最有趣?学生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5、师小结:因为“我”在园子里(栽花)、(拔草)、()、()、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所以“我”觉得这是个(自由快乐)的园子。

6、哪件事写得最具体?(铲地)

7、当我把韭菜当野草割掉,把狗尾草当谷穗留着犯下大错时,祖父是怎样的态度?从中看出祖父是个怎样的人?

小结:祖交的爱与宽容创造了这个自由的园子。

四、研读自由之景

1、你还从课文的那些地方感受到园子的自由?齐读第13自然段

认识排比句,拟人句感受园子的自由

①花开了就像花___(生接),鸟飞了就像___、

②黄瓜愿意爬上架,就__,愿意爬上房就__、

2、作者仅仅是在述说这些景物的自由吗?

3、只有自由的心灵才有自由的想像,作者想借这些景物抒发自己自由,这样的写法叫“借物喻人”。

五、阅读延伸

童年自由的时光总让作者萧红难忘,于是,她用笔写成了一部童年生活回忆录,这是就她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16

一、教材分析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课文对我国端午习俗的记叙,反映了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

课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哪一天是端午节和端午节家家门上挂菖蒲、艾草的节日气氛。第二部分(第3、4、5自然段)分别写姑娘们做香袋、妇女们包粽子、小伙子们赛龙舟过端午节的情景。第三部分(第6、7自然段)写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来历。

本文是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训练"回答问题,把问题的答案连接起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时,应该比较放手,以学生自己尝试为主。

二、教学目标

1会用回答几个问题,把答案连起来的方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2学会8个生字,理解"流苏、流放、雕饰、比试、心灵、手巧、幽香"等20个词语的意思。

3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懂得一心为祖国富强着想。为人民做好事的人,必将受到人民的敬仰。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课后第2题,"细读课文填表,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指导学生有条理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较难理解的词语和句子。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

四、教学准备:几枝草蒲、艾草,几只香袋,粽子、咸鸭蛋等。小黑板。

五、教学时间:3课时

第1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语

2初读课文,根据课文后第2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二)教学过程

1出示实物:粽子、咸鸭蛋,这是菖蒲、艾草,看,还有漂亮的、有五彩流苏的香袋呢!看到这些东西,你想到了我们中华民族哪一个传统节日呢?

揭题。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到五月的端阳节去看一看吧!

2学习生字词语。

(1)你仔细看看菖蒲和艾草,再细细闻一闻,有一股淡淡的幽香哩!它们都是草本植物,都有香气,被人们视为吉祥之物。在端午节,人们常常用它们来驱邪呢!

取粽子(未煮熟的生粽子),大家拿近了闻一闻,闻到竹叶的的清香了吗?

"幽香"和"清香"是两种不同的香,你还能说出几个来吗?

填一填:

香香香香

(2)看插图,这龙舟酷游龙,非常逼真,请写出几个:

似似似

(3)这龙舟雕饰得果然精巧,我们还可以说:

饰饰饰

(4)自学其他词语,不懂的提出来讨论。

3初读课文,填表,尝试独立初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出示表格:

人物干什么

姑娘们

妇女们

小伙子们

老人们

(2)边读课文,边填表。要求语言简洁。

(3)尝试整理表格中的内容,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写下来。

课文写端午节姑娘们做香袋、妇女们包粽子、小伙子们赛龙舟的热闹情景和老人们讲述的为纪念屈原包粽子、赛龙舟的来历。

4完成作业本第1、5题。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细读全文,理解课文内容。

2感受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懂得一心为祖国富强着想、为人民做好事的人,必将受到人民的敬仰。

(二)教学过程

1细读全文,理解课文

(1)自由读课文第3自然段,具体说说姑娘们怎样做香袋,做的香袋什么样?围绕"心灵手巧"说,然后有感情地朗读。

①香袋的式样很多。

出示句子:"香袋的式样很多,有鸡形的、虎头形的、菱角形的、辣椒形的。"

改写句子:鸡心形的、虎头形的、菱角形的、辣椒形的、香袋的式样很多。

②香袋的色彩鲜艳。朗读有关语句,划出词语:五颜六色,鲜艳夺目、五彩云霞。

③香袋做工精,巧用零碎的彩色绸布,袋口一抽就成。

(2)指名读第4自然段,说说妇妇们做的粽子是怎样的。

①形状多样,用料丰富。出示句子,改写:

"包好的粽子有斧头粽、狗头粽、尖角粽、抱儿粽等,这是按形状来分的。"

"白米粽、枣子粽、赤豆粽、猪肉粽、那是按用料分的。"

改写成:按形状来分,包好的粽子有斧头粽、狗头粽、尖角粽、抱儿粽等。

按用料来分,有白米粽、枣子粽、赤豆粽、猪肉粽。

②做工讲究:糯米浸泡,竹叶手掌般宽,煮。有声有色地读一读这一自然段。

(3)齐读第5自然段,小伙子们又是怎样"一显身手"的呢?

①船:精心雕饰,酷似游龙。

②装:穿彩衣、扎彩由。

③赛:整齐、坐、卧、划,箭一般驶去。

(4)自由读第6、7自然段,用深情的语气把故事讲给同桌听,

想一想为什么人们至今还纪念屈愿。

把名说。懂得一心为祖国富强着想,为人民做好事的人,必将受到人民的敬仰。

2小结:端午节的传统活动动项目还有很多,课文只精选了最有特色的、最有中华民族文化代表性的内容写,写出了我们国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值得我们学习。

3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多读几遍,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用自己的话说说端午节的传统。

4完成作业本第3、4题。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能说说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来历。

2学习课文的写法,仿写一段话或几段话。

(二)教学过程

(1)听写词语。

(2)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说说端午节包粽子和赛龙舟的来历。

(1)学生默读课文,划出有关语句,轻声准备。

(2)不看课本,完成作业本第6题:按课文内容填空。

(3)交流并订正。

(4)依据填空练习,指名说说端午节包粽子和赛龙舟的来历。

3课文写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写出我们国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告诉我们一心为祖国富强着想,为人民做好事的人,必将受到人民的敬仰。

4你还知道我们中华民族的哪些传统节日?这些节日里有些什么风俗,又有什么动人的故事、传说呢?说给大家听一听。

除夕:放爆竹、发压岁钱、守岁……

元宵:做元宵、吃元宵、看灯会、做花灯……

中秋:团圆饭、吃月饼、赏月、嫦娥奔月的故事……

清明、重阳……

5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节日,挑几个有代表性的内容,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或几段话。

(1)明确课文的写作顺序:

课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哪一天是端午节和端午节家家门上挂菖蒲、艾草的节日气氛。第二部分(第3、4、5自然段)分别写姑娘们做香袋、妇女们包粽子、小伙子们赛龙舟过端午节情景。第三部分(第6、7自然段)写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来历。

这是从内容这条思路整理的。我们还可以从时间这条思路来整理,除了课文第1、2自然段,课的后面几个自然段是按"早几天--前一天--这一天--这一天"的时间顺序写的,非常有条理。

(2)选择仿写。

6全班交流,评选优秀的张贴出来。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17

一、简要说明

《俗世奇人》奇妙双绝,奇在人物,妙在故事和语言。小说的成败是以人物为准的。那着一袭黑衣却不沾白点、那挥舞朴实刷子却悠然享受、那道出人生教诲却举重若轻、那守望平凡却追求卓越的刷子李令人暗暗叫绝,那形神兼备出神入化的精湛描写、那曲折有致丝丝入扣的情节、那津味十足本色朴素的精妙语言也令人拍案称奇。另外,这是一篇微型的民俗小说,人物的理解除了从自身个性魅力来解读外,还可作为民俗文化的一道风景来解读。本课教学便基于以上认识展开。在教学中力求体现以下教学理念:语文是审美的、语文是个性化的、语文是人文的。本课教学设计立足于小说文体教学,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化解读,立足于创设对话课堂。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刷子李之奇,感受刷子李个性魅力。

2.了解本文的情节艺术、感受鲜明的语言特点。

3.了解我国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初步培养重视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难点】

了解本文的一波三折的写作艺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播放《挑战群英会》绝活表演,上课后顺势导入:真是民间奇人啊,可谓市井里巷藏龙卧虎,他们都凭着自己的一手绝活赢得了满堂喝彩。今天让我们一起去拜会一个来自天津码头同样普通却同样也有一手绝活的奇人--刷子李(板书)作者冯骥才,有网友评价,说他的笔就像女娲的手。

2.检查预习情况。并请同学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造个句子。

二、吹吹码头之风

一同学读课文第一段,以“的码头”说说天津码头印象。要去拜会刷子李,还得先走进天津老码头,感受感受天津老码头之风俗人情。

(群英荟萃、强者生存、能出能人、人才济济jǐ、褒贬分明等。同时品味津味语言。)

三、感受情节之魅力

1、朗读课文其他语段,并给这个故事拟个标题。有人说,会读书,书如甘草,不会读,则如干草。让我们一起亲近课文,叩访刷子李吧!可根据你印象最深的一点来拟个标题。

出示一般刷浆师傅身布白点的照片。

2、找出带“然”的四个跟情节有关的词。这个故事的中心情节是曹小三找白点,老师发现,文中有几个带“然”的词跟白衣黑点的故事情节密切相关。并选出几个关键副词:果然-居然-竟然-忽然。忽然有一种豁然开朗、峰回路转之感!悠然是描写人物的,轰然是描写人物心理的。果然和居然能否互换。果然表示意料之中,而居然表示意料之外,作者说,好故事就等于想不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小小一个白点,为什么要做大大一篇文章,某种程度上说,小说的艺术就是情节的艺术,悬念、波折是小说的精彩华章!

3、通过第一人称复述进一步领会情节一波三折之魅力,感受曹小三心理之变化,并体会故事津味特点。

其间,曹小三的心理也是翻江倒海,起起伏伏,假如你是曹小三,请你来讲师傅黑衣白点的故事,注意要求:用第一人称来叙述,体现“我”的心理变化,用上四个“然”,吊足听众的胃口,说绝师傅之奇!

四、感受刷子李之魅力

1.感受悠然刷浆之妙。一袭黑衣衬奇绝,一个白点显奇绝。除了黑衣白点外,你们对师傅刷浆还有什么特别的印象?同学们试想这是一份能让人悠闲得起来的活吗。如果是你在刷屋顶,你会有什么感觉,腰酸、手酸、脖子酸,总而言之又苦又累,而刷子李却那么悠然刷之,享受其中、其乐无比。

学生带着动作“悠然”朗读。抽读后齐读悠然这一句。刷浆技艺之精湛令人称奇。简直就是一曲刷浆之歌、一段刷浆之舞。不仅仅是技术,更是艺术。悠然一词写出他很陶醉于刷浆,很享受这种工作。想起孔子一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带上动作读。难怪他刷出的墙那么美,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来,匀匀实实、天衣无缝、屏障、透亮、清爽!像升天一般美!也许只有享受工作,乐在其中,才能创造精品!绝!

2.说说刷子李是个怎样的人。

我们一起和听小三讲了刷子李黑衣白点的故事,一起聆听了刷子李的人生教诲,一起感受了刷子李悠然刷浆的情趣,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刷子李?

高度自信(自信就是魅力)、技艺精湛(手艺造就风度)、有名师派头、名符其实的、名至实归的、平凡而又非凡的、享受工作的。总而言之,是俗世中的奇人!

五、感悟刷子李形象、意义

1.合作完成一首小诗。有人说:你不在的时候,还有人传唱你,那一定是你把芬芳留在这个世界上了.不知道同学们拜访了刷子李后采撷到了怎样的芬芳。

建议:

①可以第二人称的方式表达对刷子李形象的理解。如:你是一个平凡的刷浆师傅,却刷出了一片精彩!

②可用上“于是,我们明白(读懂)了--”的句式表达你的感悟。

如:立足平凡,追求卓越!

想起梁启超先生的一句话: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努力把事情做到圆满,便是第一等人。

还可采用三字经如刷子李,真神奇,穿黑衣,显本事......

或采用打油诗如天津码头人才济,刷子李刷浆显神奇......

还可采用天津快板等形式。

2.出示老师的献给刷子李的诗。

你从茫茫人海中走来,

朴实得如同你手中的刷子,

一袭黑衣,诠释了铮铮诺言,

一手绝活,演绎了永世精彩,

一番教诲,书写了人生传奇!

于是,我们明白了:

享受平凡生活,可以演绎精彩人生!

2.引申刷子李形象意义。在我们心中,刷子李一本厚厚的人生之书,但在作者心中,刷子李还是一道民俗文化的独特风景,他在《俗世奇人》序里写道:“笔录奇人妙事供后世赏玩之中,得知往昔此地之众生相”。他要用他的笔来记录和解读当时的民俗文化,在他的笔下,凭着一手绝活智斗海张五的泥人张向我们走来,《俗世奇人》中的刷子李们向我们走来,《神鞭》中那凭一根辫子闯天下的傻二向我们走来,《三寸金莲》中那一生坎坷裹足女向我们走来,这一幅幅精雕细刻的市井风俗画,沉淀了一个民族曾经的记忆,于是,他成了民间文化守望者,他说,文化是民族的魂!让我们在感受刷子李人生魅力的同时,也把他和他们作为一道道亮丽的民俗风景线珍藏在心中!

作业(选其一)

1、推荐阅读:《俗世奇人》、《神鞭》、《三寸金莲》等民俗系列小说。

2、对比阅读载于《文摘报》上的《刷子李》,说说你的看法。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18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理解新词,弄清含义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相关段落。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那儿扎根作贡献的崇高品质;领悟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

了解白杨树有哪些特点;体会爸爸借白杨树表白自己的心的句子。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戈壁、白杨的录像。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白杨树是我国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庭前屋后,道路旁边随处可见。它既不像松树那样四季长青,也没有柳树那样清新妩媚,更不能与观赏树木相提并论。也许,我们平时根本没有注意他们,可是假如你在茫茫的戈壁上看到白杨的时候,你会是怎样的心情?作家袁鹰就抑制不住自己的激情,为我们写出了一篇寓意深刻的散文《白杨》。

二、播放课件

三、学生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读前出示思考题:“文中写了白杨的哪些特点?白杨生长的环境怎样?爸爸的心愿是什么?

四、认识白杨树的外形特点

1、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白杨的语句,比如”高大挺秀”、“卫士”,以及哥哥和妹妹的对话。人们描写树木一般都用高大挺拔、高大挺直等词语,本文作者却用“高大挺秀”,表达的感情很不一般。“秀”有清秀、秀丽、秀气、高雅等意思,通过这个词语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喜爱之情,尤其是对大戈壁上的白杨树的赞美敬佩之情。

2、白杨生长在什么地方?课文怎样描写哪里的环境的?

3、课文为什么要描写白杨生长的环境?

为了告诉我们白杨生长的环境恶劣,白杨的生命力强,以此来烘托白杨的兴趣,你想知道2白杨为什么长得这么直,长得这么高大吗?

4、认识白杨的内在性格

⑴从作者描写白杨的外形特点中,引起了我们对白杨的兴趣,你想知道白杨为什么长得这么直,长得这么高大吗?

⑵投影爸爸的回答,教师朗读,学生小声练习。

⑶讨论:爸爸为我们介绍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5、分角色朗读,品味文字。

6、领会白杨的象征的意义

⑴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表白”是什么意思?

⑵默读课文,思考:爸爸的心是什么?

⑶同桌或小组讨论。

7、出示提示,点拨题目

⑴爸爸在哪儿工作?那里的条件怎样?

⑵爸爸和白杨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⑶爸爸为什么要接孩子到新疆读书,而且“将来再念中学”?

⑷爸爸的“心”是什么?

8、学生回答。教师小结:爸爸勉励自己要像白杨一样,建设边疆。也希望孩子们像他一样,就在那里生根。

9、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白杨象征什么?

2、讨论:爸爸的心愿是什么?爸爸的心愿能实现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提示点拨

⑴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沉思什么?

⑵爸爸为什么“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⑶“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暗指什么?“几棵小树”又指谁?“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的含义是什么?

⑷小结:爸爸看到白杨,想到自己的孩子就要到边疆落户,于是他想,怎样才能将孩子培养得像白杨一样。当他看到几棵小白杨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时,他欣慰地笑了。因为他看到了建设边疆后继有人。他坚信他的孩子也会像白杨一样,茁壮成长扎根边疆。

二、总结全文

1、课文中还多次写到爸爸的神态,请找出这些词语。

2、爸爸的神态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联系全文,说说他神态变化时的心里活动。

三、识记生字、新词

四、总结写法

借物喻人。

五、延伸探讨

1、孩子到新疆后干了些什么?

2、以后新疆会变成什么样子?

六、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小声跟读

七、练习朗读背诵

练习课

一、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课文先讲大戈壁没有(),没有(),也没有()到处都是(),又将铁路沿线的白杨(),就像戈壁滩上的(),再讲爸爸向孩子介绍白杨不怕(),不怕(),那儿需要,他就在那(),最后讲爸爸借白杨树表达自己()。

二、写出近义词

清晰()表白()沉思()挺秀()消失()肯定()

三、读下面一段话,做练习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他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段话共三句,介绍了白杨树的三个特点,请用简短的句子概括出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用“没有没有也没有”写一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