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初中教案 > 七年级教案 > 地理教案 >

怎么写教案地理

时间: 新华 地理教案

怎么写教案地理篇1

复习上节课内容提问:1.地球的形状是什么?

2.怎样描述地球的大小?

3.什么是地球仪?

4.地球仪与地球的区别。

导入新课:通过地球仪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全貌,研究地球表面地理事物的位置及分布状况。上并拿出教具──地球仪。

提问:大家看看你们做的地球仪与老师的地球仪除了大小外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相同之处:地轴、南极、北极。不同之处:大家有没有发现老师的地球仪上面有很多点和线?这些线就是纬线和经线,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地球仪上的一个重要的图示──纬线和经线。

板书:一、纬线和经线

活动:请同学们概括什么是纬线。

学生概括,补充说明: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活动:1.分别请几位同学上台用准备好的细绳在地球仪上标示出几条纬线;

提问: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纬线有什么特点?(提示:纬线的形状、长度的变化规律、指示方向等)

学生思考并回答。

板书:1.纬线

(1)定义: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特点:①指示东西方向(与地轴垂直)

②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

③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是的纬线)

请同学们画出的纬线──赤道,并观察所画的纬线是否符合以上特点。

过渡:大家按照刚才的方法看看什么是经线,经线有什么特点,经线和纬线有什么不同?

活动:1.分别请同学上来用细绳标示出两条经线;

2.学生与教师共同归纳: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叫做经线。

引导:与纬线相比,经线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

板书:2.经线

(1)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2)特点:①指示南北方向(与赤道垂直)

②每条经线都是半个圆

③经线的长度全部相等

知道了纬线、经线的定义及他们的特点后,请问同学们地球仪上可以画出多少条经纬线(无数条),为了区别这些经纬线,我们给他们确定了不同的度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纬度和经度。

板书:二、纬度和经度

我们先来了解纬度。

引导:首先我们要找到一条0°纬线,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那么0°纬线在哪里,它经常被人们叫做什么名字?

学生观察课本第8页,图F、G并回答。

师生共同归纳:0°纬线就是我们早已认识的赤道。

活动:展示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郊赤道纪念碑的图片。

学生活动:让学生上台在地球仪上查找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并在标示出基多市。

提问:纬度是从0°纬线开始的,其度数变化有什么规律?的纬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

学生观察地球仪或课本第8页,图F、G并回答。

小结:纬度是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增的。的纬度是90°,它们在北极和南极。

承转:细心的同学会发现纬度沿赤道呈两边对称,那么怎样区分两条度数相同的纬线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小结:我们把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字母“N”表示,也就是英文北方“North”的开头字母;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做南纬,用字母“S”表示,也就是英文南方“South”的开头字母。

学生活动:让两位学生上台,一位学生任意指示一条纬线,请另一位在地球仪上找出纬线。

引导提问:如果我们要选择一条纬线把地球平均分为两个半球,选择哪条纬线作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最为合适?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

小结:同学们真聪明,和科学家们的想法完全一致。我们以赤道为界,把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学生活动:手拿若干标有纬度的卡片,每组两位同学任意抽取一张。同学们根据卡片上注明的纬度,按规律站成一排(可自标明赤道的那张卡片,协助同学一起完成这个活动),站好后,每位排队的同学说出自己所在的半球名称。

板书:1.纬度

(l)0°纬线──赤道

(2)纬度的变化规律;范围:0°~90°

(3)南北半球的划分。

引导:按照我们学习纬度的方法,首先我们找到0°经线,同学们找找看0°经线在哪里?

讲述: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那条经线为0°经线,又叫做本初子午线。(展示有关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图片)

学生活动:让两位学生上台标出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大概位置(注意纬度就可以了),然后通过这个地方画出0°经线(本初子午线)。

讲授:0°经线确定了,那么,按规定0°经线以东称为东经,用字母“E”来表示,是英文东方“East”的开头字母;0°经线以西称为西经,用字母“W”来表示,是英文西方“West”的开头字母。我们看看它的范围是多少呢?如果先不考虑东西经,我可以沿地轴绕一圈,也就是说范围是0°~360°,但是由于我们分了东西经,所以经度的范围应该是0°~180°,经度的变化规律就是从0°经线向西和向东到180°经线经度逐渐增大。

学生活动:在地球仪上找出东经30°、西经30°、西经150°、东经150°这几条经线;

引导:看看在你们找出的东经30°和西经150°、西经30°和东经150°这两组经线都有什么特点?它们是不是分别构成了经线圈?任何一条经线都可以找出与之相对应的一条经线和其构成一个经线圈。每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为两个均等的半球,同学们想想看哪条经线圈最适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学生讨论并回答)

引导学生归纳:以西经20°和东经160°这两条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因为这个经线圈大部分通过的是海洋,这样就避免了把非洲、欧洲等一些国家分在不同的半球上给带来的不便。

提问:1.北纬一定在北半球,南纬一定在南半球,是否正确?

2.东经一定在东半球,西经一定在西半球,是否正确?

(学生回答)

板书:2.经度

(1)0°经线──本初子午线;

(2)经线的范围(0°到180°),经度的变化规律;

(3)东西半球的划分:西经20°、东经160°所构成的经线圈。

巩固总结此课。

反馈练习:

1.关于经纬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每条经线都自成一个圆圈B.纬线长度都相等

C.地球仪上经线有360条D.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地球赤道周长约为()

A、4万千米B、8万千米D、4万米D、8万米

3.与120°E经线构成经线圈的是()

A.60°WB、60°EC、120°WD、120°E

4.本初子午线的经度是()

A.180°B、0°C、160°ED、20°W

5.赤道是()

A.划分经度的起点B.东西半球的分界线C.南北半球的分界线D、90°纬线

6.东半球的经度范围是()

A.0°和180°之间B、20°W以西到160°EC、0°E和160°W之间D、20°W以东到160°E

1.关于地球半球的叙述,正确的是()

A.20°N未必位于北半球B.150°E经线未必位于东半球

C.任何一个纬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平分为两个相等的半球

D.任何一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平分为两个相等的半球

2.关于经度、纬度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经度越大离本初子午线越远B.纬度越高,离赤道越近

C.的经度是360°D.180°经线以东经度越来越大的为东经

板书设计:

一、纬线和经线

1.纬线

(1)定义: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特点:①指示东西方向(与地轴垂直)

②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

③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是的纬线)

2.经线

(1)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2)特点:①指示南北方向(与赤道垂直)

②每条经线都是半个圆

③经线的长度全部相等

二、纬度和经度

1.纬度

(l)0°纬线──赤道

(2)纬度的变化规律;范围:0°~90°

(3)南北半球的划分。

2.经度

(1)0°经线──本初子午线;

(2)经线的范围(0°到180°),经度的变化规律;

(3)东西半球的划分:西经20°、东经160°所构成的经线圈。

怎么写教案地理篇2

一、说教材

《中国人口》是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第三节的内容,本节教材主要讲述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人口分布的情况。是中国地理中非常重要的人文地理知识,是学生学好中国地理,尤其是学好我国工业、农业、交通、城市等知识以及分区地理知识的基础。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只有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才能合理布局工业、农业、交通和城市。因此,学好本节教材,掌握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将为学好后面各章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说出我国人口总数,

2、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并简陋分析建国后我国人口增长快的原因。

3、学会制作人口增长曲线图

4、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分布概况

5、使学生明白实行____是我国的基本估国策,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出路,也是我们每一位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人口分布是本节教材的重点,为我国人文地理的学习打基础。

如何交换学生分析图表和动手作图是本节的难点。本节教材出现了四种类型的图表:如扇状统计图、柱状统计图、线状统计图、人口密度分布图,因此,如何教会分析上述图表和绘制人口增长曲线图是本节的难点。

四、说学情

经过七年级世界地理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世界地理中世界人口的学习,使学生已经具备了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等基本概念和人口分布图的阅读能力,这将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八年级的学生散漫、不勤于思考和不重视地理课也将使本节课的难点突破具有一定的挑战。

五、说教法、学法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创设一定的情境下,主要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加以点拨。

六、说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情境创设:第13亿个公民诞生的图片资料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入《中国人口》的学习

新课学习:

活动一感受130000000

a.多媒体展示《2000年世界人口构成饼状图》,中国占21.2%

b.多媒体展示《我国省级行政单位人口数量图》找出5000万以上人口大省,9个。

c.生活中人口拥挤的画面:下班的路上、海滨浴场、春运的候车室

说明:让学生感受13亿不再空洞、不再抽象。直观地在他们的脑海中建立起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形成为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从而解决了本节的一个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活动二我们来发现:

我国人口达13亿,那么我国人口的发展状况如何呢?

a.展示我国人口增长示意图公元0年----公元2000年的变化状况,这主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归纳:慢

较快

飞速发展(基本国情),解决了教与学的重点。

b.师生共同完成建国以来我国人口增长的曲线图,教会学生作人口增长曲线图,从而突破了教学难度。这个难点的突破体现师生互动、师生合作的教学理念。

c.在自制的我国建国后人口增长曲线上进行自主分析,自主发现问题:

1949-1990变

1990-20__化变慢,原因:____

d.____的国策

说明:整个活动中,主要是学生自主活动,去动手做,去观察,去发现,不

仅能力得到了培养,而且也初步树立树立学生正确的人口观、情感态度、价值观。

活动三探讨人口分布的特点

13亿人口在我国有的地区多,有的地区少,分布如何呢?

a.人口密度的复习:比较中、俄、美、世界。横向比,我国的人口密度大

b.展示各省级单位的人口密度图,找出d小大的省区、分布概况。

c.展示人口密度图归纳总结:东多西少

以上探索的过程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过程,使由简---难,由分析、推测---科学证实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又突破了教学的另一个重点人口分布特点。

课后拓展延伸:探究

1.为什么我国人口东多西少

2.我国人口过多带来了哪些人口问题

七、说板书

一、人口多,是世界第一

1、人口多

2、人口增长快、原因国情→国策

3、国策:____

二、人口分布不均:东多西少

这篇八年级地理说课稿:《中国人口》说课稿就介绍到这里了,希望大家喜欢!

怎么写教案地理篇3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使学生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大气热力环流等基本原理。

3.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能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且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讨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

2.利用图表分析归纳“温室效应”。

3.通过实验活动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4.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对“风的形成”的理解,学会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一地的风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2.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3.近地面风向确定方法。

教学难点

1.大气受热过程。

2.热力环流。

3.地转偏向力对大气运动方向的影响。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补充内容:大气的组成及垂直分层

1.大气的组成:

①干洁空气:N2、O2、CO2等

②水汽: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主要集中在对流层中

③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主要集中在对流层中

2.大气的垂直分层:

(1)对流层:

①主要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

②厚度:不均一(赤道达17~18千米;中纬度达11~13千米;两极地区8~9千米)

③特点: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递减(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大气以对流运动为主;有复杂多变的天气现象

④意义:对人类影响最深刻的一层

(2)平流层:

①主要组成:干洁空气

②厚度:从对流层顶至距地面50千米

③特点: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

④意义:该层中距地面21~23千米处为臭氧层,可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被称为“地球的保护伞”;该层有利于高空飞行

(3)高层大气:

①主要组成:干洁空气

②厚度:从平流层顶至距地面2000~3000千米(地球大气的上界)

③特点:又可划分为中间层(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热层(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散逸层

④意义:该层中距地面80~500千米处为电离层,可传播无线电短波通信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几种常用的辐射形式:(物体本身的温度越高,其辐射的能量越集中在其短波部分)

(1)太阳辐射——短波辐射(简介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

(2)地面辐射——长波辐射

(3)大气辐射——长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

3.太阳是地球的根本热源,而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活动]P29

二、热力环流:

1.产生原因: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

[活动]P292.热力环流的形成:

[比较各点气温与气压的大小]3.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

(1)海陆风:白天吹海风,夜晚吹陆风

(2)山谷风:白天吹谷风,夜晚吹山风

(3)城市风:高空风从城市吹向郊区,夜晚风从郊区吹向城市

[活动]P30

板书设计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1课时)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热力环流:

教学反思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画图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形成

1.气压梯度: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

2.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面上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

①特点:垂直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②意义: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3.风的形成:

(1)高空的风:

①水平气压梯度力——根本动力(既影响风向也影响风速)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2)近地面的风:

①水平气压梯度力——根本动力(既影响风向与影响风速)

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③摩擦力——永远与风向相反(既影响风向,也减小风速)

[习题]:北半球一人背风而立,高压和低压分别在他的哪个方向上?

板书设计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2课时)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

1.气压梯度:3.风的形成:

2.水平气压梯度力:

教学反思

怎么写教案地理篇4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和自然带的概念和分布。

2.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3.掌握水循环、物质循环、植被类型等基本地理概念和知识。

4.能够分析和解释地理环境的形成和表现。

二、教学内容

1.地球的自然环境和自然带的概念和分布。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3.水循环、物质循环、植被类型等基本地理概念和知识。

4.地理环境的形成和表现。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地球的自然环境和自然带的概念和分布、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2.教学难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表现。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演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和自然带的概念和分布、水循环、物质循环、植被类型等基本地理概念和知识。

2.实践法:通过实际案例和图片等多媒体教学媒体,让学生感受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课堂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分析和解释地理环境的形成和表现。

五、教学过程

1.导入(10分钟)

教师通过实例引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整个课程的目标和重点。

2.知识讲解(40分钟)

教师讲解地球的自然环境和自然带的概念和分布、水循环、物质循环、植被类型等基本地理概念和知识,并通过实际案例和图片等多媒体教学媒体,让学生感受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3.分组讨论(30分钟)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地理环境的形成和表现,分析和解释不同地理环境的差异。

4.整合总结(20分钟)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整合和总结,并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六、教学资源

1.教材:地理教材

2.多媒体教学媒体:实际案例、图片等

3.教学工具:ppt、黑板、笔记本电脑等

七、教学评价

1.课堂表现:学生是否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讨论等。

2.作业表现:学生是否完成作业,作业质量如何等。

3.考试表现: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和技能,考试成绩如何等。

八、教学建议

1.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2.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学生应该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以提高学习效果。

怎么写教案地理篇5

(引入1)今天我们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我们先来回顾近五年江苏高考,每年必考,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高考原题。把每道题目浏览一遍,从这些题目中我们发现考查的关键词基本都是哪些词语呢?--自然景观、自然带类型、自然带的分布规律。根据这3个考点我们要做哪些事呢?

我们要做的事:

1、了解自然带的概念和分布;

2、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3、掌握陆地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和表现;

4、学会应用地域分异规律,评价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

(引入2)今年暑假出去旅游了吗?肯定有不少同学出去旅游了!应该也拍了不少照片吧!我从我的朋友圈里找了一些照片分享给大家!

(学生欣赏照片)海南三亚、南山竹海、哈尔滨白桦林、北京树林茂密的高尔夫球场、内蒙古希拉穆仁草原、某地塔克拉玛干沙漠。

(过渡)植被是地理环境的一面镜子,我们来对比两张照片的植被类型有什么不同呢?一张是草原,一张是森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我们一起来看地图(可能会回答热量、水分、气候,师往前引导),找到这两个位置。

总结:不同的热量和水分会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出现不同的植被和土壤—最后形成自然带。

(过渡)有关自然带的分布图你掌握了多少?我们来检测一下

1.我们先一起来说一说气候类型(齐说)

2.(先在黑板上画好框,学生填写1-5,6-10)请两位同学上黑板写出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其他同学完成活动1的填图。

(过渡)我们一起来回忆下之前看到的图片,有海南的三亚,它的自然带是什么呢?、江苏南山竹海,它的自然带是什么呢?哈尔滨白桦林,它的自然带是什么呢?(再次复习自然带)从热带季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变化体现了什么分异规律呢?

(生: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请同学们思考这种分异规律的形成基础是什么呢?形成原因呢?分布特征(引导学生到板图,指图什么方向更替、什么方向延伸呢?接着师画图表示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典型地区(复习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

(过渡)有一位北京的朋友今年暑假自驾去了某地,下面是他拍的一些照片,从北京出发,是什么自然带呢?向西到内蒙古草原,是什么自然带呢?最后到达某地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什么自然带呢?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到温带草原带到温带荒漠带又体现了什么分异规律呢?(生答: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请同学们思考这种分异规律的形成基础是什么呢?形成原因呢?分布特征(引导学生到板图得出特征,师画图表示南北延伸、东西更替)?(根据特征找出典型分布地区)典型地区?

(当堂练习)例1-3下面我们通过解题探究来巩固这两种分异规律。

(学生说)你是怎么分析的?解题思路。例1通过自然带确定要找的是地中海气候,对应图中去找。例2学生分析解题思路。判断沿途的气候类型,得出对应的自然带

(过渡)同学们有没有爬过高大的山体,像黄山、庐山等,在爬到山顶时能明显感受到气温有什么变化吗?为什么呢?--海拔变高,气温变低。好!我们来看这座山,植被从山脚到山顶为什么会不一样呢?--气温、水分不同。导致不同的原因是海拔变化。这种从山脚到山顶的植被变化体现了什么分异规律呢?

有关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我们要解决三个问题。

第一,关于垂直自然带数量问题。

1.第一种情况,两座山海拔相同,纬度不同,自然带数量有什么差异呢?--纬度越低,自然带数量越多。

2.第二种情况,两座山纬度相同,海拔不同,自然带数量有什么差异呢?--海拔越高,自然带数量越多。所以,影响自然带数量的因素有3个。

第二,关于垂直自然带分布特点。

第三,关于雪线高度问题。影响雪线的因素:降水、气温。

(当堂练习)例4

(结束)最后用3句古诗结束今天的课程。

请说出以下诗句反映了哪种地域分异规律:

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而为枳。”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怎么写教案地理篇6

[课标要求]

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2、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臧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在地图上识记秦岭—淮河线的位置

2、根据已学的知识,说明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3、运用地图指出我国四大地理单元的位置。

4、培养学生利用地图,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组内的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通过必答和抢答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认识我国辽阔的美好河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的辅助工具,启发引导学生利用地图分析地理问题

[学习方法]讨论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准备]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由《晏子使楚》这篇课文中的“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这句话提出为什么?从而引出秦岭—淮河一线这一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一、秦岭—淮河的位置

(一)认识秦岭—淮河的位置设计了以下4个问题:

1、根据地图请你说说秦岭的走向?

2、淮河的流向是自至。

3、目前淮河的河水大部分经注入东海。

4、图上填注秦岭—淮河经过的省级行政区

5、判断下列,位于秦岭—淮河线以南的有哪些?

A、湖北B、山东C、江西D、山西E、河北F、浙江

(第1、2题为读图基础题;第3题为知识拓展题;第4、5题既复习了省级行政区的分布,又为进一步明确位置奠定基础)

(二)、介绍秦岭和淮河

1、介绍秦岭:学生看景观图并阅读课文材料

2、介绍淮河:学生在阅读材料后,完成下列问题

A、黄河夺淮入海是怎么回事?黄河水改道淮河,流入海洋

B、黄河夺淮入海后,淮河成为“害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黄河携带的泥沙,沉积在淮河的河道中,使淮河水流不畅

二、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1、从复习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图、温度带的分布、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干湿地区的分布、水资源的分布,加深对秦岭—淮河线地理意义的理解。(0℃、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800mm年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区和湿润区的分界线。)

2、课本P76活动

3、课本P77活动

1955年1月发生强寒潮时,秦岭北侧的西安最低气温为-20.6℃,秦岭南侧的安康最低气温为-7.6℃。请你解释两地气温差异的形成原因?(由于秦岭的阻挡,冷空气的影响,在秦岭南侧减弱。)

4、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差异

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差异(竞赛)

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差异(拓展)

综上所述:秦岭与淮河是我国东部重要的地理界线。在它的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的生产生活习惯有显著的差异。(课本P77)

三、四大地理区域(课本P78活动)

看一看下列山脉是哪些地区的分界线。并用线连接起来。

阴山第二阶梯与第三级阶梯

太行山季风区与非季风区

秦岭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

课本P79活动根据课本阅读材料,用直线将下列地理事物合理地连接起来。

沙漠广布

东南半壁农耕为主

牧业为主

西北半壁人口众多

四、课堂小结及课后反思:

47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