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初中教案 > 七年级教案 > 地理教案 >

高中地理目录教案

时间: 沐钦 地理教案

研究区域特征和区际间的依赖是地理学综合研究的重要主题。地理学的空间表达也是多元、多样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高中地理目录教案7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中地理目录教案

高中地理目录教案(精选篇1)

目的:

1.通过案例分析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形成的成因、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2.通过案例分析酸雨形成的原因、污染过程和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3.理解调整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对大气污染治理的普遍意义。

4.分析大气污染现象发生的时空尺度差异。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形成的成因、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2.酸雨形成的原因、污染过程和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难点:可吸入颗粒物的概念、酸雨的危害及防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讲授法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大气是自然环境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虽然大气也具有一定的自净作用,但若排放的大气污染物超过大气环境容量(自净能力)时,就会产生大气污染。大气污染造成的影响和危害是多方面的。

一、大气污染现象和大气污染物

1.大气污染

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大气圈中的原有成分被改变,而且增加了某些有毒有害的物质,致使大气质量恶化,影响了原有的生态平衡,严重威胁着人体健康和正常的工农业生产,并对建筑物及各种设备设施造成损害,这种现象称为大气污染。

案6例博帕尔毒气泄漏事件

通过案例能够掌握:

1.本案例讲述的是大气污染中的急性中毒事件。(说明:大气污染现象是多种多样的,它们污染和影响的时空尺度不同:有急性中毒事件;有困扰某个局部地区的地方性大气污染问题;有的则是全球性的大气环境问题,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关注。)

2.事件的污染源:联合碳化物工厂

事件的污染物:45吨剧毒性甲基异氰酸盐气体

事件造成的危害:1 750人当即丧生,2万人终生残废,受毒气影响的人数达50万,还有无数十、羊、家禽死去。多年以来一直危害着博帕尔市民的健康,继续吞噬着人们的生命。

2.大气污染物

(1)可吸入颗粒物(技术上标为TMl0)

①“总悬浮颗粒物”:空气中悬浮着无数固体颗粒的统称。

②可吸入颗粒物:指总悬浮颗粒物中去掉10微米以上的那些大颗粒,它是空气质量播报中一个重要参数。

原因:人的的鼻毛、分泌物和黏膜可以将大多数大于10微米的粉尘过滤掉,只有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才会随气流进入气管和肺部。

阅读什么是空气污染指数(简称APl)?

通过材料了解如下问题:

1.概念:空气污染指数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或地区评估空气环境质量状况的一种指标。它是将许多复杂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经一定方法处理,变成公众易于理解和掌握的形式。

2.目前北京空气质量日报公布的主要污染物有: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和臭氧。

3.空气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各种污染物中危害最大的污染物的污染程度。空气质量级别根据国家环保局统一规定划分为五级。

③可吸入颗粒物的危害:

如果吸入颗粒物过多或颗粒物中含有毒有害成分时,就可能出现免疫功能障碍,危害健康。颗粒物中如果含有较多病菌和病毒时,则可能引发传染病;长期吸入过量颗粒物,积聚在肺部,可能使人患“尘肺病”;有些颗粒物沉积在肺部,还可能引起恶性病变。

说明:

①吸入少许颗粒物并非坏事。它们能刺激并锻炼人的免疫机能。

②我国北方降水量较少,植被覆盖率较低,有些地区土地荒漠化加剧,加上近年来建筑工地遍布,城市汽车数量猛增,尾气排放缺乏标准或不达标,使可吸入颗粒物成为不少城市的主要空气污染物。

(2)酸雨

①概念:人们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降水称为酸雨。

说明:酸雨不单指“雨”,也包括雪、雹、雾等各种酸性的降水形式。

②形成酸雨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有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

③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A.水生生态: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

B.土壤生态:使土壤酸化,造成养分淋失,影响微生物的活性,使土壤肥力降低,导致农作物减产;

C.植物生长:腐蚀树叶,使光合作用受阻,影响森林生长,林木成片死亡;

D.建筑物:腐蚀石材、钢材,造成建筑物、铁轨、桥梁和文物古迹的损坏。

④我国的酸雨:(以硫酸型酸雨为主)

A.特点:以煤炭为主要能源。随经济发展,酸雨分布范围亦有扩大的趋势。

B.分布范围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 西南地区

90年代 扩大到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

目前 扩展到华北和东北地区

阅读 欧洲、北美的酸雨问题

通过阅读能够使学生有如下认识:

酸雨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虽然在分布上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但出现酸雨的范围在日益扩大。目前,整个欧洲都在降酸雨,在北关东部和加拿大南部酸雨也很严重,酸雨还席卷了包括印度、日本、中国、东南亚在内的—亚洲,因此,酸雨是全球性大气环境污染现象。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是当今世界公认的三大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它们的产生与大气污染有关。

高中地理目录教案(精选篇2)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气污染的概念。掌握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形成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2、理解酸雨形成的原因、污染过程和危害,及防治措施。3、学会分析大气污染防治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分析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和酸雨形成的成因、危害,及其防治措施。2、理解调整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对大气污染治理的普遍意义。3、分析大气污染现象发生的空间尺度差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思想意识。2、培养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 重点 1.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和酸雨形成的成因、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难点 1.可吸入颗粒物的概念、酸雨的危害及防治。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批注 导入新课: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大气污染也随之加重。现在,全国二氧化硫年排放量高达1857万吨,烟尘1159万吨,工业粉尘1175万吨,大气污染仍然十分严重。酸雨区污染日益突出。酸雨区由80年代的局部地区发展到现在的西南、华南、华中和华东4个大面积的酸雨区,酸雨覆盖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30%以上,我国已成为继欧洲、北美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重酸雨区。这些大气污染是怎么产生的?又需要采取什么有效措施来解决呢?

第三节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一、大气污染现象和大气污染物

1.大气污染

活动: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理解大气污染的概念。

学生回答后归纳大气污染定义。

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大气圈中的原有成分被改变,而且增加了某些有毒有害的物质,致使大气质量恶化,影响了原有的生态平衡,严重威胁着人体健康和正常的工农业生产,并对建筑物及各种设备设施造成损害,这种现象称为大气污染。

活动:阅读教材第25页案例6博帕尔毒气泄漏事件。分组探究事件的污染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批注 源、污染物及其造成的危害。

学生分析并回答。点拨归纳(1)大气污染现象是多种多样的,它们污染和影响的时空尺度不同:有急性中毒事件;有困扰某个局部地区的地方性大气污染问题;有的则是全球性的大气环境问题,如酸雨,需要全人类共同关注。

(2)事件的污染源:联合碳化物工厂。事件的污染物:45吨剧毒性甲基异氰酸盐气体

(3)事件造成的危害:1 750人当即丧生,2万人终生残废,受毒气影响的人数达50万,还有无数十、羊、家禽死去。多年以来一直危害着博帕尔市民的健康,继续吞噬着人们的生命。

转承:大气污染主要包含哪些对人体有害的大气污染物质?

2.大气污染物

(1)可吸入颗粒物

活动: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理解可吸入颗粒物含义,讨论可吸入颗粒物制定标准依据。

讲解①“总悬浮颗粒物”:空气中悬浮着无数固体颗粒的统称。

②可吸入颗粒物:指总悬浮颗粒物中去掉10微米以上的那些大颗粒,它是空气质量播报中一个重要参数。

原因:人的的鼻毛、分泌物和黏膜可以将大多数大于10微米的粉尘过滤掉,只有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才会随气流进入气管和肺部。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26页阅读材料,思考什么是空气污染指数,空气污染指数与空气质量的关系是什么?

学生回答问题后, 教师展示结论并讲解,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1)概念:空气污染指数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或地区评估空气环境质量状况的一种指标。它是将许多复杂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经一定方法处理,变成公众易于理解和掌握的形式。

(2)目前北京空气质量日报公布的主要污染物有: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和臭氧。

(3)空气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各种污染物中危害最大的污染物的污染程度。空气质量级别根据国家环保局统一规定划分为五级。

③可吸入颗粒物的危害:

如果吸入颗粒物过多或颗粒物中含有毒有害成分时,就可能出现免疫功能障碍,危害健康。颗粒物中如果含有较多病菌和病毒时,则可能引发传染病;长期吸入过量颗粒物,积聚在肺部,可能使人患“尘肺病”;有些颗粒物沉

积在肺部,还可能引起恶性病变。

①吸入少许颗粒物并非坏事。它们能刺激并锻炼人的免疫机能。

②我国北方降水量较少,植被覆盖率较低,有些地区土地荒漠化加剧,加上近年来建筑工地遍布,城市汽车数量猛增,尾气排放缺乏标准或不达标,使可吸入颗粒物成为不少城市的主要空气污染物。

转承:我们了解了大气污染和大气污染物,那么下面来了解一种全球性的大气污染现象——酸雨。

(2)酸雨

活动: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图2.16和图2.17,理解酸雨的概念、形成的污染物和危害。

学生回答后归纳①概念:人们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降水称为酸雨。

②形成酸雨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有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

③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A.水生生态: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

B.土壤生态:使土壤酸化,造成养分淋失,影响微生物的活性,使土壤肥力降低,导致农作物减产;

C.植物生长:腐蚀树叶,使光合作用受阻,影响森林生长,林木成片死亡;

D.建筑物:腐蚀石材、钢材,造成建筑物、铁轨、桥梁和文物古迹的损坏。

补充:酸雨不单指“雨”,也包括雪、雹、雾等各种酸性的降水形式。

活动:阅读教材,分组讨论,思考我国的酸雨的特点和分布地区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多媒体显示归纳

A.特点:我国以煤炭为主要能源。随经济发展,酸雨分布范围亦有扩大的趋势。

B.分布范围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 西南地区

90年代 扩大到长江以南、青藏高

原以东

目前 扩展到华北和东北地区

活动:学生阅读教材第28页阅读材料“欧洲、北美的酸雨问题”,

通过阅读达到以下认识:

酸雨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虽然在分布上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但出现酸雨的范围在日益扩大。目前,整个欧洲都在降酸雨,在北关东部和加拿大南部酸雨也很严重,酸雨还席卷了包括印度、日本、中国、东南亚在内的—亚洲,因此,酸雨是全球性大气环境污染现象。

高中地理目录教案(精选篇3)

教学目的:

1.通过案例分析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形成的成因、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2.通过案例分析酸雨形成的原因、污染过程和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3.理解调整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对大气污染治理的普遍意义。

4.分析大气污染现象发生的时空尺度差异。

教学重点:

1.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形成的成因、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2.酸雨形成的原因、污染过程和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教学难点:可吸入颗粒物的概念、酸雨的危害及防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讲授法等

教学过程:

漫画导入:图中有哪些污染?

大气是自然环境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虽然大气也具有一定的自净作用,但若排放的大气污染物超过大气环境容量(自净能力)时,就会产生大气污染。大气污染造成的影响和危害是多方面的。

一、大气污染现象和大气污染物

1.大气污染

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大气圈中的原有成分被改变,而且增加了某些有毒有害的物质,致使大气质量恶化,影响了原有的生态平衡,严重威胁着人体健康和正常的工农业生产,并对建筑物及各种设备设施造成损害,这种现象称为大气污染。

提问:自然原因有哪些?

案6例 博帕尔毒气泄漏事件

通过案例能够掌握:

1.本案例讲述的是大气污染中的急性中毒事件。(说明:大气污染现象是多种多样的,它们污染和影响的时空尺度不同:有急性中毒事件;有困扰某个局部地区的地方性大气污染问题;有的则是全球性的大气环境问题,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关注。)

2.事件的污染源:联合碳化物工厂

事件的污染物:45吨剧毒性甲基异氰酸盐气体

事件造成的危害:1 750人当即丧生,2万人终生残废,受毒气影响的人数达50万,还有无数十、羊、家禽死去。多年以来一直危害着博帕尔市民的健康,继续吞噬着人们的生命。

2.大气污染物

(1)可吸入颗粒物(技术上标为TMl0)

①“总悬浮颗粒物”:空气中悬浮着无数固体颗粒的统称。

②可吸入颗粒物:指总悬浮颗粒物中去掉10微米以上的那些大颗粒,它是空气质量播报中一个重要参数。

原因:人的的鼻毛、分泌物和黏膜可以将大多数大于10微米的粉尘过滤掉,只有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才会随气流进入气管和肺部。

阅读什么是空气污染指数(简称APl)?

通过材料了解如下问题:

1.概念:空气污染指数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或地区评估空气环境质量状况的一种指标。它是将许多复杂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经一定方法处理,变成公众易于理解和掌握的形式。

2.目前北京空气质量日报公布的主要污染物有: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和臭氧。

3.空气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各种污染物中危害最大的污染物的污染程度。空气质量级别根据国家环保局统一规定划分为五级。

③可吸入颗粒物的危害:

如果吸入颗粒物过多或颗粒物中含有毒有害成分时,就可能出现免疫功能障碍,危害健康。颗粒物中如果含有较多病菌和病毒时,则可能引发传染病;长期吸入过量颗粒物,积聚在肺部,可能使人患“尘肺病”;有些颗粒物沉积在肺部,还可能引起恶性病变。

讨论:为什么北方的沙尘暴天气比较多?

我国北方降水量较少,植被覆盖率较低,有些地区土地荒漠化加剧,加上近年来建筑工地遍布,城市汽车数量猛增,尾气排放缺乏标准或不达标,使可吸入颗粒物成为不少城市的主要空气污染物。

(2)酸雨

①概念:人们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降水称为酸雨。

说明:酸雨不单指“雨”,也包括雪、雹、雾等各种酸性的降水形式。

②形成酸雨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有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

③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A.水生生态: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

B.土壤生态:使土壤酸化,造成养分淋失,影响微生物的活性,使土壤肥力降低,导致农作物减产;

C.植物生长:腐蚀树叶,使光合作用受阻,影响森林生长,林木成片死亡;

D.建筑物:腐蚀石材、钢材,造成建筑物、铁轨、桥梁和文物古迹的损坏。

④我国的酸雨:(以硫酸型酸雨为主)

A.特点:以煤炭为主要能源。随经济发展,酸雨分布范围亦有扩大的趋势。

B.分布范围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 西南地区

90年代 扩大到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

目前 扩展到华北和东北地区

思考:为什么我国南方的酸雨比北方的严重?

①气候:南方降雨多,大量酸性气体随雨水降落地面扩;

②地形:南方多低山丘陵,空气流动性差,而北方风力大,酸性气体易扩散

③土壤:北方多碱性土壤,大气中碱性土壤颗粒与酸雨中和

④南方煤炭含硫量高,排放的酸性气体多

阅读 欧洲、北美的酸雨问题

看图:世界酸雨的分布图,思考:

世界酸雨主要分布中哪些地区?

通过阅读能够使学生有如下认识:

酸雨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虽然在分布上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但出现酸雨的范围在日益扩大。目前,整个欧洲都在降酸雨,在北关东部和加拿大南部酸雨也很严重,酸雨还席卷了包括印度、日本、中国、东南亚在内的—亚洲,因此,酸雨是全球性大气环境污染现象。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是当今世界公认的三大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它们的产生与大气污染有关。

二、大气污染防治

1.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能源生产和消费

2.大气污染的防治:节能和提高能源效率、开发洁净煤技术、开发新能源、利用可再生能源、控制机动车污染,以及工业污染控制等方面。

高中地理目录教案(精选篇4)

1.了解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过程,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

2.理解现代旅游的基本特点,旅游活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3.能正确分析旅游活动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一、旅游的发展及现代旅游的特点

1.旅游业的概念:旅游业是联系旅游主体(旅游者)和旅游客体(旅游资源)的纽带,是以旅游者为对象,为他们提供所需商品和服务的综合性产业。

2.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

3.现代旅游的特点: eq blc{(avs4alco1(旅游主体的大众化,旅游形式的多样化,旅游空间的扩大化,旅游目的的娱乐化))

二、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

1.现代旅游的六大基本要素

eq avs4al(2.六要素, 的作用) eq blc{(avs4alco1(基本条件:旅游交通,核心:游,增加旅游收入的重要途径:购和娱,必要条件:食和宿))

3.六要素之间的关系: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1.旅行社的出现标志着旅游活动发展到了现代旅游阶段。(×)

2.旅游就是为了放松,所以现代旅游的目的都是娱乐、消遣。(×)

3.现代所有旅游活动都是由现代旅游六要素构成。(×)

4.旅游空间扩大化主要是由于( C )

A.旅游资源的价值不断提高

B.人类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

C.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

D.新景点不断被开发

5.旅游活动六要素中,增加旅游业收入的重要途径是( B )

A.食、宿 B.购、娱

C.行、游 D.食、娱

知识点一 现代旅游的特点及快速发展的原因

[问题探究]

1.读教材P2图1.1,探究下列问题。

(1)图中数据表明国际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都呈________趋势。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该图反映了现代旅游的什么特点?

答案:(1)上升 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的提高,劳动时间的缩短使大众出游成为可能。

(2)该图说明旅游活动已成为普通大众的消费行为,反映了现代旅游主体的大众化特点。

2.读教材P3图1.2和图1.3,探究下列问题。

(1)图1.2体现出现代旅游的形式为________,图1.3体现出现代旅游的形式为________。

(2)两幅图体现出现代旅游__________(特点);实现这一特点的条件是什么?

答案:(1)乡村旅游 红色旅游

(2)形式的多样化 随着经济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旅游者的旅游需求越来越多。现代旅游活动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

[总结深化]

1.现代旅游的特点

2.现代旅游快速发展的原因

现代旅游快速发展的原因主要从旅游者自身条件和社会条件两方面分析。旅游者只有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充足的时间及良好的身体条件,才有旅游欲望。而真正要实现尽兴畅快的旅游目的,还需要良好的社会条件。如安定的环境、便捷的交通和舒适的食宿环境等。这样旅游者才能使旅游愿望变成现实。

20世纪50年代,新的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迅速发展,世界局势也日趋稳定。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安定,使人们外出旅游的欲望日益增强。交通条件的改善,尤其是超音速大型客机的出现,使世界各地的距离日益“缩短”。再加上世界各国、各地区对旅游业的重视,旅游资源不断开发,旅游环境、旅游服务日趋完善,从而使现代旅游快速发展。

[对点演练]

太空旅游业近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2016年4月10日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创立的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研发的“龙飞船”成功输送了一个充气式太空舱,与国际空间站对接后,用作未来的“太空酒店”。据此回答1~2题。

1.太空旅游的兴起,表明(  )

A.旅游主体的大众化

B.旅游空间的扩大化

C.旅游方式和内容的多样化

D.旅游目的的娱乐化

2.太空旅游的兴起,与下列因素无关的是(  )

A.科学技术的进步

B.人们求知、探秘和猎奇欲望的增长

C.交通工具的发展

D.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增进友谊

解析:1.B 2.D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求知、探秘和猎奇欲望的增长,加之交通工具的发展,使世界各地的距离日趋“缩小”,人类旅游活动的空间日趋扩大,原来无人类涉足的太空也逐渐成为人们竞相追逐的旅游热土。

3.读国际旅游收入与国际旅游人次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国际旅游人次曲线,分析国际游客的变化趋势。

(2)国际旅游收入与国际旅游人次之间有何关联性?

(3)国民收入状况是决定旅游人次、出游距离、消费水平的基本条件之一。据此判断发展中国家发展国际旅游业应优先发展何种类型的旅游业。

解析:第(1)(2)题读图即可获取答案。第(3)题,发展中国家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应优先发展入境旅游。

答案:(1)国际游客逐年上升。

(2)国际旅游收入和国际旅游人次成正相关。

(3)发展中国家因经济收入低,具备旅游条件的人数少,因此利用发展国际旅游业的机会,优先发展入境旅游业,以吸收更多的外汇收入,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知识点二 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

现代旅游由食、宿、行、游、购、娱六个基本要素构成,其在旅游中的地位各不相同,表解如下:

要素 说明 地位 食 这是首要的,只有吃得好,才能游得好,所以一定要吃饱、吃好、吃干净 “宿”和“食”是人们的基本要求,也是旅游业必须满足的基本条件 宿 不要住太贵的饭店,因为出来主要是旅游,而不是睡觉,所以干净、舒适即可 行 选择游览目的地,一定要注意该处进得去,也出得来 旅游交通是旅游活动的基本条件。绝大多数旅游者必须借助交通工具,才能实现旅游的愿望 游 一定要同导游配合好,可领略更多乐趣和知识 “游”是旅游六要素的核心,游览活动主要依托旅游景区开展 购 异地他乡购些物品既有纪念意义,又是乐趣之一 “购”和“娱”是增加旅游收入的重要途径 娱 娱乐乃人之常情 [指点迷津] 旅游活动三要素与现代旅游六要素

旅游活动三要素是指旅游者、旅游资源和旅游业,现代旅游六要素是指食、宿、行、游、购、娱,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如下所示:

(1)区别:所站立场不同。

旅游活动三要素 站在第三者立场说的。主体:旅游者;客体:旅游资源;联系主客体的媒介:旅游业 现代旅游六要素 站在第一者立场上说的,是主体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要进行的六项活动 (2)联系:现代旅游六要素中的食、宿、行、购、娱是由旅游业完成的,而游是对旅游资源的游览、观赏,同时购、娱也是旅游资源功能的一部分。

[对点演练]

2014年5月17日新华网海南频道消息,2014(第二届)大学生海南旅游线路设计大赛暨大学生海南旅游季活动16日正式启动。本次大赛口号为:爱旅游,爱生活,我的旅游,我做主;海南旅游,创意无限。据此回答1~2题。

1.本次海南旅游线路设计中,最不可能直接展示的旅游要素是(  )

A.食 B.宿 C.行 D.购

2.下列关于现代旅游六要素及其地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游”是旅游活动的基本条件

B.“食”和“宿”是增加旅游收入的唯一途径

C.“购”是旅游活动的核心

D.旅游景区的吸引力是“娱”和“购”兴旺的基础

解析:1.D 2.D 第1题,旅游线路设计中,最不可能直接展示的旅游要素是购。第2题,在现代旅游六要素中,“游”是旅游活动的核心,其他活动都是围绕其进行的;“行”是旅游活动的基本条件,是旅游活动的开始;“购”“娱”“食”“宿”虽然都能增加旅游收入,但由于“购”和“娱”涉及面广,是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

3.结合以下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 四川旅游指南。

■游记攻略:

·四川游记攻略:最新九寨沟攻略

·四川黑竹沟:神秘失踪的死亡地带

·四姑娘山:“东方的阿尔卑斯”

·措普沟:令人神往的天堂

·四川游记攻略:千里独行九寨沟 ■导游地图:

·成都市交通地图

·四川旅游景点路线地图

·成都旅游景点分布示意地图

·四川省交通地图

·九寨黄龙旅游景点导游地图   ■住宿指南:

·成都天府宾馆优惠

·成都市旅游酒店住宿一览

·资阳市旅游酒店住宿一览·雅安市旅游酒店住宿一览

·宜宾市旅游酒店住宿一览 ■交通指南:

·成都交通介绍

·成都到四川各景点汽车站

·成都周边游出行攻略

·乐山交通介绍

·攀枝花旅游交通概况 ■民风民俗:

·彝族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四]

·彝族火把节的传说

·乐山大佛的来历

·彝族插花节

·泼水迎亲和摔跤婚礼——彝族婚俗

■美食指南:

·九寨沟的美食

·成都的串串香

·四川小吃——担担面

·别具风格的“三合泥”

·峨眉山“好吃街”美食数不胜数   (1)现代旅游由六大基本要素构成,题干材料中未直接展示______和______两个基本要素。

(2)旅游饭店是向旅游者提供多种服务的多功能场所,不仅能满足人们在旅游活动中“宿”和“食”的要求,还可以使人们享受到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乐趣。

(3)以下对旅游中“食”和“宿”的建议科学正确的是(多选)(  )

A.外出旅游尽量不要错过品尝当地的特色食品

B.注意饮食、饮水卫生,忌暴饮、暴食

C.如有条件,出游前可委托信誉好的旅行社代订房间

D.旅游中以“游”为主,应尽量节省住宿开支,旅店能睡就行

(4)山东省某中学的学生李明计划在2016年暑假期间独自到四川九寨沟游玩,他想尽可能地欣赏旅游途中的美丽景色,请为其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  )

A.飞机 B.公共汽车

C.磁悬浮列车 D.轮船

解析:解答本题应抓住以下关键点:(1)现代旅游由食、宿、行、游、购、娱六个基本要素构成。(2)“游”是旅游六要素的核心,旅游饭店是能够为旅游者提供多种服务的多功能场所;旅游交通是旅游活动的基本条件。

答案:(1)购 娱 (2)购 娱

(3)ABC (4)B

高中地理目录教案(精选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旅游者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以及旅游者的经济承受能力、闲暇时间等因素对其选择旅游目的地、旅游线路等的影响。

2.学会从多种渠道收集旅游地的信息,包括旅游地的资源特色、时空可达性、旅游接待设施和条件及旅游费用等。

3.了解普通旅游者在选择不同的旅游目的地和旅游线路时,所遵循的一般性原则。

4.应用自己已掌握的自然地理知识,分析地形、气候、水文等条件对旅游安全的影响,并了解应该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设计旅游活动的影响因素、遵循的原则以及如何保障旅游安全

难点:选择不同旅游地和旅游线路时所遵循的一般原则

教具准备:各种图片、图表

教学方法:探究讨论法与联系实际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旅游者的出游愿望和能力

(一)旅游者的主观愿望

从主观上来说,个人的兴趣(旅游动机)和爱好(旅游偏好)不同,对旅游目的地、旅游线路、旅游内容等的选择都会不同。

1.旅游动机——是直接推动和指导人们进行旅游活动的内在原因或动力。

图5、1 旅游者的旅游动机

从图中可以看出,人们的旅游动机非常丰富和复杂,如观光、考察和研究、会议和商务活动、宗教朝拜、疗养和健身、学习、娱乐、探亲访友、购物等。每个人的旅游动机受到个人知识、经验、内心印象以及各种信息(大众媒介的宣传广告、口碑等)的强烈影响。同一个旅游者,在不同的时间和条件下,其旅游动机也会发生变化。旅游动机还会随着旅游地交通条件的变化、人文环境的变化,以及不断变化的信息、旅游价格等而不断更新。

通过读图,了解以下知识:人们的旅游动机非常丰富和复杂,主要有:消遣娱乐、追新求奇、考察研究、会议、商务活动、宗教膜拜、疗养健身、学习、探亲访友、购物观光等。

讨论:(1)旅游动机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2)同一个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在不同的时间和条件下是否会发生变化?

点拨:(1)每个人的旅游动机受到个人知识、经验、内心印象以及各种信息(大众媒介的宣传广告、口碑等)的强烈影响。

(2)同一个旅游者,在不同的时间和条件下,其旅游动机也会发生变化。旅游动机还会随着旅游地交通条件的变化、人文环境的变化,以及不断变化的信息、旅游价格等而不断更新。

旅游偏好

因为性别、年龄、心理、兴趣、职业、经济收入、文化程度、社会地位、家庭结构、常住地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等方面的不同,而喜欢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旅游活动,因而对旅游线路的选择也有差异,这就是旅游偏好。

图5.2 西安碑林和华山的游客文化

图文资料显示: 不同的旅游地其旅游活动内容存在明显的差异,人们的文化程度不同会有不同的旅游偏好,并影响人们选择了不同类型的旅游地。西安碑林和华山相距不远,前者是历史文化景观,后者是山地景观。二者相比,碑林游客的文化程度高于华山游客。当然这种文化程度对旅游地选择影响也是相对的。

思考

1.读图5-2,说说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对旅游活动的偏好有什么不同?

点拨:具有较高学历的人,一般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较强的求知欲,因而乐于参加入文内涵比较丰富的旅游活动,如游览西安碑林;学历较低的人,一般相对比较喜欢健康欢乐的旅游活动,以娱乐和消遣为主要目的,因而倾向选择山地自然景点,如游览华山。但是这种差异不是绝对的。

2.比较一下父母与自己喜欢的旅游活动有没有区别?为什么?

点拨:一般来说,父母作为成年人,比较沉着老练,活动量相对比青年人小,喜欢到清静幽雅的地方去旅游;孩子则活泼好动,体力充沛,对新鲜事物好奇心较强,对新奇的地方比较感兴趣。

3.列举出三个你最想去的地方,并谈谈你的理由。

点拨:各人的选择虽然不同,但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各自的兴趣、爱好、知识经验、内心印象,以及各种信息进行原因分析。

(二)旅游者的客观条件

1.游客的经济承受能力

游客自己的经济收入以及游客自己愿意支付的旅游费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旅游者选择去什么地方旅游,以及旅游时间的长短和旅游过程中的消费水平的高低。

2.闲暇时间

是否能够出门旅游还依赖于人们闲暇时间的多少。一般而言,旅游者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越多,出游时间就越长。但人们闲暇时间的分布会影响旅游目的地的淡季与旺季分布,又反过来影响旅游者的出游选择。

活动

设计一份调查问卷,对社区居民的旅游动机、旅游偏好、经济能力等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简要分析。

高中地理目录教案(精选篇6)

【课标要求】

1、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2、以某农业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的发展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教材分析】

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地理条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以致影响到区域经济的特点、布局和发展方向。本章教材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这一中心,从农业、工业和城市的角度做出了阐述。本节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首先从气候、地形、土壤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方向介绍了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然后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角度指出了该区农业的布局特点,着重介绍了商品粮基地农业生产的突出特点,最后从水土流失、黑土退化、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自然灾害频繁和环境污染等方面揭示了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角度指出了该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其中,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及发展方向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学习本节内容应抓住: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决定区域发展特点→区域发展方向这一主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网络、报刊、杂志等各种媒体收集地理信息及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地理信息,如结合本地的农业、发展条件,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理论和方法对本地区的农业地理信息进行梳理、分析、解释,得出本地区的农业发展特点、发展中存在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

2、关注中央的农业政策和经济发展的策略调整,了解全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

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

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3.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难点】

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

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

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同一区域的自然条件往往适合发展多种农业,所以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

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一个区域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据区域内部的地理分异特点,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如: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东北地区。

该区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

二、地理条件

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地理条件分析

⑴气候条件——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①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②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季。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是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思考:1.东北大米因质量优而广受市场欢迎,这与气候条件有什么关系?

点拨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长,因此品质上乘,再加之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几乎不需要施用农药,天然具有绿色大米优势。

2.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为农村的综合发展提供了什么有利条件?

点拨有利于农忙季节时,集中人力物力投入农业生产;在农闲时,发展副业,增加农业收入,还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等。

3.与我国主要农业地区相比,热量条件是东北地区的劣势,但是也可以认为热量条件是东北地区的优势。试分别举例说明。由此,你得到什么启示?

点拨劣势主要表现为许多对热量要求较高的作物品种不能种植,仅能种植一些热量要求不高的如春小麦、甜菜、大豆等作物,并且只能做到一年一熟;长冬无法放牧,还要解决

好牲畜的防寒问题,但冬季长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故东北的土壤较肥沃;同时冬季的积雪在春季融化,缓解春旱现象,还可以改善土壤墒情。

⑵地形、土壤条件

①地形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

②一般来说,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而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林牧业。

ⅰ西部高原地势平坦,降水较多,是优质草原牧场

ⅱ中部和东北部平原广阔,面积占全国平原总面积的1/3

ⅲ周围山地环绕,森林资源丰富,木材蓄积量占全国总量的31%。

③土壤肥沃——广泛分布黑土、黑钙土,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

⑶社会、经济条件

①工业特别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如亚麻纺织、毛纺织、乳品加工等对原料的需求,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②东北地区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农产品、农业种植技术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为拉动本区发展外向型农业提供了重要机遇。

③人口密度小,人均耕地多。利于农业经营规模化,且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活动:搜集相关资料,分析下列地区(任选一两个)发展特色农业的地理条件。

1、珠江三角洲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

点拨:珠江三角洲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的有利条件有:临近港、澳、台地区,港口、铁路和航空等交通发达,自然条件优越,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高。

2、x疆南部(南疆)已建设成为我国的棉花生产基地

点拨:南疆光照充足,土地资源广阔,山麓地带有高山冰雪融水可供灌溉,当地种植长绒棉历史悠久,市场对长绒棉需求大。

3、海南岛成为我国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

点拨:海南岛地处热带,热量和降水条件可满足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市场尤其是国内市场对橡胶等热带作物的需求量大。

4、云南省昆明附近重点发展花卉种植业农业布局特点

点拨:昆明四季如春,气候条件适宜发展多种花卉品种,昆明等国内市场对花卉的需求量大。

二、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综合考虑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确定区域农业发展方向→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农业部门。

1.综合考虑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同一区域的自然条件往往适合发展多种农业,所以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

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一个区域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据区域内部的地理分异特点,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高中地理目录教案(精选篇7)

【课标要求与分析】课标要求:

在新课标中,对《城市化》的第一个小知识点“城市化”有如下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对于上述内容,课标还提出了活动建议: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讨论城市的变化,交流感想。

课标分析:

本次课程内容主要学习四个内容,根据上面课标的要求,本节课不仅要求学生对城市化有理性的概念及特点的认识,还要求学生在感性上去感知城市化。同时,课标说明了本节内容的教学方法,运用图片对比及学生参与活动来让学生对城市化形成更深的认识。

【教科书分析】

本次课包括四个内容:一是城市化的概念及其过程;二是衡量城市化的标志;三是推动城市化的的动力;四是城市化的影响。重点为城市化的概念及其过程;城市化的特点;推动城市化的的动力。难点是城市化特点的概括。对于“城市化的影响”这一内容,只要求简单了解。

【学情分析】

“城市化”研究是我们身边的地理现象,从学生的已有基础知识来看,他们对城市化有一定的了解,但这种了解往往是粗浅的、片面的,本节教学将以图片、讲解及分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更加理性、深入地了解城市化相关问题。

在前两节从静态的角度分析了城市化的空间结构与服务功能的特征之后,本节教材主要从动态的角度探讨城市化。

【设计理念与思路】

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学习。主要以讲解+小组讨论为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影像与教材的学习,能准确的说出城市化的定义及其衡量标志。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学习推动城市化的动力。3、理解城市化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展示武汉的一些照片,让学生从感知上认识城市。2、展示课本图片,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城市化的定义。3、以城市化的概念入手,讲解衡量城市化的标志。

4、小组讨论推动城市化的动力。

5、展示城市化前后的建筑、交通、生活方式等的不同图片,让学生理解城市化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让学生对城市化有更深刻的了解,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方法】

讲解法、演示法、小组讨论实验法

【教学媒体】黑板、多媒体

【教学过程】

1、学生观看有关武汉的一些照片,让学生从感知上对城市有个大概印象。2、课件展示伦敦1801年、1851年和1981年的城市扩展图提问:伦敦市的区域范围呈现一种什么趋势?3、课件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

先引导学生看图例,并提出问题“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等级及数量上有哪些变化?”,然后让学生观察图片并进行思考,在此期间,将我国城市等级分类标准补充到板书上,最后请一位学生进行回答,并对其回答进行判断和补充。4、由上面的环节归纳出城市化的概念。

5、由城市化的概念,引导学生分析、学习衡量城市化的标志。6、通过练习题目对刚才所学知识进行巩固题目一:城市化最主要的标志是:(C)A、城市人口数量增加B、城市规模扩大

C、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

D、城市数量增加

题目二: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对城市化的理解正确的是:(D)A.大批的农民迁移到城市,由农民变为市民B.农民进城的数量越多,就说明城市化率越高C.农民进城越多,这个地方的社会发展越先进D.农民生产方式的工业化、生活方式的城市化

7、由上面的题目二,提出“我国最近几年出现的大量农民工涌进城市与城市化的关系”这一问题,并进行解释,解释时说明这只代表老师个人观点。

8、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是什么原因推动向农民工等农村人涌向城市,推动城市化的动力有哪些?”,根据班级学生情况,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别分析使农业人口离开农村的原因有哪些,吸引农业人口进入城市的原因有哪些,并结合自己身边的事例进行说明分析。总结学生讨论结果,并不断进行解释、补充。

展示课本上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驱动示意图》,以比较形象的方式让学生对推动城市化的动力进行学习。

9、展示城市化前后的建筑、交通、生活方式等的不同图片,让学生理解城市化的影响。10、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并指出本节课的重难点。

26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