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教学设计 >

初中地理教案的模版

时间: 新华 教学设计

教案是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根据老师安排的教学内容进行学习、思考、模仿等过程。写初中地理教案的模版要注意什么?这里给大家提供初中地理教案的模版下载,供大家参考。

初中地理教案的模版篇1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掌握经线的基础上,了解经度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经度的划分方法。

二、教学时间

约10分钟。

三、教具

地球仪,一张直径30cm的圆纸,一条注出经度的宽3cm的长纸条。

四、教学过程:

师:[指地球仪上经线]我们已经讲过了经线,它是连接两极的半圆线;所有经线长度都相等;两条相对的&39;经线组成经线圈;经线指示南北方向。为了区别每条经线,给经线标出度数,这叫经度。它是怎样划分的?[出示一张直径约30cm的圆纸片]我们来看,这圆纸的两边是两个半圆线,代表两条经线,它们现在是相对的,组成了一个……[指圆纸周边]

生:经线圈。

师:对,现在把圆从中间折起,这折出的直线相当于地轴,它和经线之间形成两个半圆的面。请看现在这两条经线之间[折成直角]所夹的角是多少度?

生:90°

师:[又缩小一半]这样呢?

生:45°

师:对,[展示圆面]现在这两条线中间多少度?

生:180°

师:很好,[指圆纸背面]如果再看这面呢?

生:也是180°

师:对,所以经度一共有360°,为了区别清楚,要找一个0°作起点,经过各国共同商定,以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板书]的经线作为0°经线[指地球仪],叫作本初子午线[板书],现在大家都从图上找一找。

生:[看图]

师:0°经线确定后[在地球仪上指出并演示]向东10°、20°、30°……越向东度数越增加,到180°;从0°经线向西10°、20°、30°……越向西度数越增加,也到180°。[板书]向东为东经度(E),向西为西经度(W)。0°和180°是东、西经共有的。[画板图]请看这两幅图(图1)有什么不同?并和我一起画。

生:0°经线向东是东经度,数字递增;0°经线向西为西经度,数字也是递增的。

180°经线向东为西经度,数字递减;180°向西为东经度,数字也是递减的。

师:对,我们注经度时一定要注明东经度或西经度。地球仪的经度常注在赤道上,地图多注在图下。

[出示注好经度的纸条,并围成一圈]

大家回去裁一张纸条(2cm—3cm宽,40cm长)从0°开始,注上经度(每1cm作10°),最后在180°处粘在一起,成一纸圈,帮助你加深对经度划分的了解。

初中地理教案的模版篇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东南亚的范围及包括的国家,掌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掌握东南亚地形、气候的一般特点,及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在地形、气候方面的差异。

2.通过指导学生使用地图,分析东南亚的重要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特点,提高学生的读图和分析图的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问题的能力。

3.通过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关系的分析,了解地理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教学重点

东南亚重要的地理位置,东南亚的地形、气候特点。

教学用具

《东西半球图》、《东南亚地形图》、热带雨林气候的天气示意图。

教学方法

讲述法与谈话法相结合。

教学提纲

第一节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一、范围、地理位置及国家

1.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2.联系两大洲、沟通两大洋的“十字路口”

3.位于南纬10°至北纬25°之间

二、自然条件

1.地形: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马来群岛多火山、地震。

2.气候:①热带雨林气候②热带季风气候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我们在学习东亚区域地理时,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东亚的?(范围、地理位置、居民及自然条件和经济特点。)

引入新课我们今天学习东南亚的区域地理,仍然是从这几个方面分析,找出它与东亚的差异,/Article/Index.html>总结出东南亚区域地理特征。

学习新教材

一、范围、地理位置及国家(板书)

[读图]读《东西半球图》,教师指图明确范围,在图中找出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教师做简单介绍。

[提问]从图上看东南亚位于哪两个大陆和哪两个大洋之间?(从海陆位置看,东南亚在亚洲东南部,濒临太平洋和印度洋,正处于亚洲和大洋洲,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十字路口”,从古至今一直是海上交通要道,马来半岛南面的马六甲海峡,是通过这个路口的咽喉,交通位置十分重要。)

1.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2.联系两大洲、沟通二大洋的“十字路口”

[读图]读“马六甲海峡的航线”图。教师介绍马六甲海峡。

[提问]日本把马六甲海峡为“海上生命线”,这是为什么?提示学生可参看“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源示意图”回答。(日本的工业原料依赖于进口,需从亚洲、非洲等地进口石油、铁矿石等,而马六甲海峡是它必经之地。日本向亚洲、非洲等地大量出口工业产品,同样需经马六甲海峡,它直接关系到日本经济的发展。)

[读图]读《东南亚政区图》引导学生思考,东南亚地区和东亚地区所占纬度有什么不同?哪些国家位于赤道两旁?(东亚大部分在北回归线以北,东南亚则位于南纬10°至北纬25°之间,绝大部分在北回归线以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位于赤道两侧。)指导学生从图上找出东南亚包括的国家和地区,参看课本附表,东南亚国家概况,做/Article/Index.html>总结归纳。

3.位于南纬10°至北纬25°之间

东南亚的这种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对其自然环境有什么影响呢?

二、自然条件(板书)

1.地形

[读图]读《东南亚地形图》指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总的看地形有什么特点?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有什么区别?(学生回答略)教师指图介绍主要地形的分布。

[教师归纳]总的看东南亚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和三角洲多在大河的下游及沿海。从中南半岛看,(教师边讲边绘中南半岛山河示意图,要求学生从图上找出主要山脉及河流名称)与我国西南部山水相连,呈南北向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形势。

[提问]这种山河大势给当地居民生产活动带来什么影响呢?(上游流经山区,地势险峻,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为工农业生产提供动力。下游水流缓慢,两岸形成冲积平原,土质肥沃,灌溉便利,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提问]在图上找出中南半岛上五个国家的首都,它们所在位置有什么共同点?为什么?(都在河流沿岸。这一带为冲积平原,自然条件优越,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农业发达,人口稠密。)

[做一做]填写课本第114页表格。

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板书)

[提问]指导学生读《东南亚地形图》后问马来群岛与中南半岛相比较,地形有什么区别?(同样多山,但大河很少,一般河流短小,平原少,地形崎岖,而且多火山。如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有“火山国”之称。)

[看景观图]指导学生看课本“坦博腊火山大爆发”图。

[读一读]指定学生朗读课本第115页的“读一读”。

[提问]为什么马来群岛多火山?提示学生参看《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示意图》,并注意与日本比较。

[教师归纳]马来群岛与日本群岛一样,也是位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所不同的是,马来群岛处于印度洋、太平洋两大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

[提问]火山爆发会给当地带来什么影响?(一方面会带来巨大的灾难,另一方面火山喷出的火山灰富多种元素,也会使当地的土壤肥沃。)

马来群岛多火山、地震(板书)

总的看东南亚的多山地形与其所在位置是分不开的。它不仅影响了东南亚的地形,也影响了东南亚的气候,我们来分析一下本区气候特征。

[提问]东南亚属于哪个气候带?提示学生参看“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图。(属热带多雨地带。)

[提问]这里的气候有什么特点?指导学生看《世界年平均气温图》和《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这里年均温可达20℃以上,年降水量大部分在20__毫米以上。因此是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

[教师讲述]但由于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所在位置不同,它们之间的气候也存在差异,尤其在降水上,可以分为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2.气候

①热带雨林气候(板书)

[读图]指图,明确热带雨林气候的分布地区——马来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的大部分。

[提问]这一带纬度位置特点是什么?(赤道附近。)

[提问]这一带每天的天气变化过程怎样?指导学生读热带雨林气候的天气示意图,请一学生按图分析一天的天气变化情况。(日出以后,气温逐渐升高,地面上的空气受热上升,天空云量逐渐增多;午后两三点钟,天空浓云密布,雷电交加,降下大量雨水;到傍晚云量减少,天气转晴。)

[提问]这里为什么会经常产生这样的天气变化叱?提示学生可参考“降水的分布和变化”一节的内容。(马来群岛位于赤道附近,全年气温高,气压低,同时四周为广阔的海洋,水汽来源充足。日出后,地面空气受热上升,上升过程中温度不断下降,空气中的水汽容易达到饱和而凝结成水滴,产生对流雨。)讲课过程中,绘制上升气流降水示意图。

正是由于这里有充足的热量和降水,所以可以生长终年常绿茂盛的森林,我们叫这种植物类型为热带雨林。并且这里的农作物全年可以播种,都能收获。

②热带季风气候(板书)

[读图]指图,明确热带季风的分布地区——中南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北部。

[提问]什么是季风气候?中南半岛的风向有什么变化?指导学生参看“亚洲东部一、七月的气压和风向”图。(季风气候是指在一年之内,随季节不同,风向有规律的变。这里一月为东北风,七月为西南风。)

[教师讲授]中南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北部,每年11月到第二年5月吹东北风,是来自亚欧内陆的风,所以较干燥,降水少,形成旱季。6月到10月吹西南风,它来自湿热的印度洋,所以降水很多,形成雨季。

[提问]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最大的区别是什么?(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多雨,而热带季风气候有旱季和雨季之分。)

[教师补充]由于热带季风气候一年有雨季、旱季之分,所以这里的农作物多在雨季播种,在旱季收获。

复习巩固按照板书,引导学生回忆本课所学的重点知识。

布置作业填写课本第116页[做一做]中表格;阅读第116页“读一读”。

初中地理教案的模版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我国的人口数量居世界首位以及我国的人口特点和人口政策。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绘制和阅读“人口增长曲线图”和地理图表的能力,以及计算和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我国人口国情国策的教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认识我国实行的意义。

教学重点

掌握我国人口的总数和我国人口分布的情况以及人口分布的特点。

教学难点

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以及人口分布的特点。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自学式探究学习法。

课前准备

1.搜集我国人口分布、政策等图片文字资料,

2.根据搜集的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课

(师)上节我们学到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了解我国的地形位置,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对我国的交通、气候、对外交往等的影响,本节课我们学习中国的人口和民族(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录像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二、新授

(一)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人口是世界人口大国。

2、了解我国人口增长快的原因以及给中国的发展带来的影响。

3、分析我国为什么要实行计划 

4、掌握我国人口分布的情况以及人口分布的特点。

(二)出示自学指导:

1、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P11的活动题,从中理解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及我国人口的增长。

2、理解我国解放前与解放后人口增长情况。

3、理解我国计划 的政策和实行该国策取得的成就(P12活动)。

4、了解我国人口密度,完成P13活动题。

5、了解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三)教师巡视,注意发现问题。

(四)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初中地理教案的模版篇4

【教学重点】土地资源的分类,利用保护

【教学手段】

挂图:世界土地资源分布示意图、世界地形图、世界自然带分布挂图

投影片:(1)某地土地利用示意图;(2)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景观图片(复合片);(3)需要回答的问题;(4)土地资源破坏1———一组数字及文字资料;(5)土地资源破坏2————漫画或图片;

【教学过程】

(提问)我们讲到的自然资源有哪些?其中哪些是可以再生的自然资源?(学生思考回答)

(引导)今天我们研究一种可再生资源。人们都说,万物土中生,所以我们就先学习土地资源。土地有什么用?(学生回答)

(板书)一、土地资源的重要性

(承转)假如你们小组有一块和学校差不多大小的土地,你们将如何利用它呢?请设计一块土地利用图,自己定图例、比例尺、方向等画出来。(学生分组活动)

(板书)二、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

(学生作品展示投影片1)显示学生设计的土地利用类型示意图,学生讲解。

(教师讲解,投影片2)根据土地资源利用情况,将其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公交占地等。

(思考)沙漠、戈壁、石山、荒地等是土地资源吗?(是土地资源,虽然目前难以使用,但随着人类利用土地水平的提高将来可以利用)那么世界土地资源是如何分布的呢?

(板书)三、土地资源的利用分布大势

(投影片3)读挂图(世界地形图、自然带分布图)及教材P56__土地资源的分布__图,回答下列问题:

1、耕地主要分布在哪里?为什么?

2、目前大片原始森林主要保留在那几个自然带?

3、世界上草原面积广阔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哪两个自然带内?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补充/Article/Index。html>总结)耕地多分布在温带平原及大江大河流经的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土层深厚,利于农作物的生长。由于河流经过,可以形成肥沃的冲积平原,并且有河流水灌溉,有利于农业发展。目前大片原始森林主要保留在热带雨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世界上草原面积广阔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温带草原带、热带草原带。

(过渡)通过刚才学习可以了解到,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已经被人类利用,但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应用,造成许多问题。

(板书)四、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引导思考)读下面的材料,分析世界土地资源遭受破坏的原因

(投影片4,土地资源的破坏1)

全世界耕地每年有5万~7万km2成为沙漠;1/4耕地遭受不同程度的风蚀、水蚀,每年流水冲走肥沃的土壤250亿吨,沙漠吞没的土地约600万公顷;

中国耕地退化7。7万km2,占耕地总面积的40。1%,其中水土流失占34。26%,盐碱化占8%,沙化耕地占1。93%,耕地退化导致低产贫困,甚至威胁到群众的基本生活和生存条件,甚至成为__生态难民__。

(投影片5,土地资源的破坏2)读漫画__新增人口住房要占一部分耕地__、__大难临头__,漫画说明什么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请结合前面的文字资料,大家进行讨论。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小结)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与地球上有限的土地资源之间产生矛盾,造成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水土流失加重,沙漠面积扩大,耕地面积减少,土壤污染加重等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使我们必须要考虑的。请你写一篇文章或画一幅漫画,以提醒人们对土地资源的现状有足够的重视或给人们发出警告,应该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

【设计思想】

对于本章第一节来说,土地资源部分教学应该起到__示范__作用,从讲解内容的选择到讲解方法与学习方法,都对以后几章的学习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初中地理教学必须考虑教学内容及与学生实际理解力之间的关系,所以许多内容的学习应该通过读图、分析文字或图表资料、漫画、景观图片、录像、VCD等多给予学生感性认识,丰富其原有的表象,通过一定量的积累,再达到认识上的飞跃。

对于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的体验,能够了解一些,所以让学生回答即可,根据学生回答内容引出土地资源的利用分类。但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更明确这一知识点,所以分组进行活动,自己设计某一块土地的利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对学生作品的展示,给与学生成就感。教师总结时将各组提到的利用类型归纳后用投影打出来,同时辅以景观图片,增加学生的认识,这一点对城市的孩子尤其重要。

对于土地资源分布大势,主要以读图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为主。利用世界土地资源分布图,结合世界地形图和世界自然带分布图,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是:地理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和影响的。并且培养学生利用多幅地图综合分析的意识和能力。通过读图,让学生说出与人类关系密切的类型即耕地、林地、草地的分布,教师有意识的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同时还要通过读图让学生明确土地资源的含义中还有目前不能或难以利用的土地部分。教师的归纳,使同学明确主要土地资源的分布与气候、地形、河流等自然要素的关系,为今后讲解人类的活动提供基础知识。

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保护,主要在于学生了解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利用资料分析原因并能够找出解决的方法。通过这些活动,增强土地资源有限与无限性的认识。最后认识到人类的发展不能够以牺牲土地资源为代价。

总之主要是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建立师生互动体系,教师引导思维方向,归纳整理思维的线索和知识的结构,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交流发现展示,提高兴趣,增加感性认识,培养思维品质。

初中地理微格教案范文第二十一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3.通过对地球形态认识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对事情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难点

地球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方法

谈话法和讲授法。

教学媒体

教学挂图、地球仪和学生用小型地球仪,自制投影片: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线和经度与东西半球的划分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人类居住和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的形状是个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些知识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读一读”,思考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几个阶段?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愈来愈正确。特别是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的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圆形球体。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多少千米?如果我们将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这个差值还有多少?

学生活动:经过计算得出,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21米,如果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时这个差别几乎就看不出来了。因为差别很小,通常人们仍将地球看成圆球体。

【板书】1地球是一个十分接近圆球体的不规则球体

运用课本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并计算地球的平均半径,运用地球的赤道半径,计算赤道的周长,它约为4万千米。

【板书】2赤道半径、极半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我们知道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再来观察地球仪,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制作的地球的模型。

【板书】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提问讨论】(1)地球仪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2)地球仪的球面上有那些地理事物?

(3)在地球仪上找到南北极点。

(4)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

学生活动并回答问题:

(1)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旋转轴和球面共同组成。

(2)球面上绘着地图,地图上标有南北极和经纬度,颜色、符号、文字、表示陆地、山脉、河流、海洋、湖泊等地理事物。

(3)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

(4)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北方)的一点为北极;与北极相反一点为南极。

【板书】三、地轴和两极

【教师演示】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指导学生转动自己的小型地球仪,让学生领会“一轴两点”并领会地球上东西方向的确定。

【板书】四、经线和纬线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提问:

(1)地球仪上连接南北极的线称为什么线?(经线)在地球仪上沿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称为什么线?(纬线)

(2)观察地球仪,经线和纬线,哪个是半圆,哪个是圆?

(3)所有经线长度是否相等?所有纬线长度是否相等?

(4)纬线自成纬线圈,那么,经线如何组成一个经线圈?

(5)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

学生小组讨论以后,代表发言,全班总结。

【板书】五、经度和纬度

继续观察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有多少条经线?学生说有无数条。为了区别出每一条经线,人们给经线规定了不同的度数,即经度。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找到0度和180度经线,由0度经线向东西各划分出180度。分别称为东经度和西经度。观察0度和180度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同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哪一个经线圈穿过的陆地面积大?哪一个小?(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线组成的经线圈穿过的陆地面积小)。

【教师讲解】国际上习惯用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组成的经线圈,将地球分成东西两个半球。

学生活动:观察地球仪,找到赤道,由赤道向南向北各划分90度,分别成为南纬和北纬。观察课本“低、中、高纬度的划分”图,说出它们各自所占的纬度范围。根据自己学校所在的纬度,说出它大致位于哪个纬度带。观察课本“南、北半球的划分”图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图,南、北美洲和南极洲在哪个半球?亚洲主要在哪个半球?南北半球中哪个半球的陆地面积大?东西半球中哪个半球的海洋面积大?

初中地理微格教案范文第二十二篇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东南半岛与马来群岛的地形特征、河流特征、气候特征。

2.通过阅读地图,能够从图中获取相应地理信息,提升识图、析图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

3.形成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山河分布特点和气候特点。

难点:山河分布及气候特点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歌曲导入法。给学生播放李谷一先生的《赠缅甸友人》,引导学生注意听其中的歌词: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提问学生:这里的江水是指的哪一条江?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而导入到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地理位置与国家

【教师活动】出示世界地图和东南亚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点拨识图技巧。

【提问】你们能从图中找出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吗?并试着说一说他们的地理位置特点?

【学生回答】连两大洲,通两大洋,类似于一个十字路口。

【教师总结】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十字路口”。大致位于°N与10°S之间。

【教师活动】出示世界行政区划图,引导学生找出东南亚地区的主要国家有哪些?哪些与我国接壤?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东南亚包含的国家主要由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等11个国家,其中与我国接壤的有老挝、缅甸、越南。

2.自然地理特征

【教师活动】出示中南半岛的地形图,引导学生结合教材观察。

【提问】中南半岛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点?与之相关的河流呢?

【学生回答】山河相间,地势北高南低。河流由北向南延伸。

【教师总结】中南半岛的地势大致北高南低。北部的地势高峻,与中国山水相连,高山和大河由北向南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地表形态。河流上游湍急,流速快,水力资源丰富,下游水流平缓。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出示中南半岛的年气温和降水分布图。

【提问】中南半岛的气候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中南半岛大部分为热带季风气候,有旱雨两季。每年的6—10月盛行西南风,为雨季;每年的11—次年5月盛行东北风,为旱季。

【教师活动】展示马来群岛的分层设色地形图,马来群岛的年气温和降水分布图。

【提问】马来群岛的地形特征、河流特征、气候特征分别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马来群岛岛屿众多,其中大多数岛屿地势崎岖,山岭很多,平原较少,河流湍急。赤道横穿马来群岛中部,群岛大部分为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

【拓展延伸】

【提问】中南半岛与马来群岛如此这般的自然地理特征对人类活动有什么影响呢?

【学生回答】人口大多分布在平原地区。

【教师总结】人口集中分布在大河的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以及沿海地带,而山区和岛屿则人口稀少。水热条件好,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分享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作业:对比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地理特征,并完成下表:

四、板书设计

中公讲师解析

初中地理微格教案范文第二十三篇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巴基斯坦的基本地理特征,记住卡拉奇。

2.知道印度河对巴基斯坦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3.通过分析自然条件对巴基斯坦农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建议】

1.关于“巴基斯坦”的教材分析:

巴基斯坦为新增加的选学内容,教材讲述的内容较少。主要是了解巴基斯坦的自然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由于其内容许多在总论部分已经涉及到,为了避免重复,所以只是重点突出的设计了两个标题。

“南亚西北部的__国家”概括了巴基斯坦的地理位置及主要宗教。巴基斯坦位于南亚西北部,这一点对它的气候影响较大,进而影响其经济发展。宗教问题是南亚尤其是印巴之间的一个重要问题。

“印度河平原为经济中心”突出概括巴西的自然地理特征,说明印度河平原对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该地区主要的制约因素是降水不足,所以其农业、城市、工业的发展,主要以印度河为中心进行。

2.关于“巴基斯坦”的教法建议:

巴基斯坦是一个世界文明古国,应使同学了解其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宗教及风俗习惯等,可以布置学生查找一些有关的资料,以事例说明印度与巴基斯坦在领土、宗教等问题上的争议,关注南亚与我国西南相邻国家局势的发展变化,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培养收集资料的能力。

对于巴基斯坦自然条件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该节体现得较充分,可以将该节作为一个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因素分析。

三.【教学重点】

印度河对巴基斯坦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四.【教学难点】

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五.【教学用具】

巴基斯坦景观图片;巴基斯坦地形与降水图;印度河与印度河平原图;巴基斯坦铁路线、主要城市等分布图

六.【教学过程】

(引入)上节课学习了印度,这节课学习与印度关系非常密切的国家----巴基斯坦

(板书)第三节巴基斯坦

(提问)谈谈你对印巴关系或巴基斯坦的了解(学生自由回答)

(展示巴基斯坦主要城市的景观图片)

七.【板书设计】

第三节巴基斯坦

A.南亚西北部的__国家

1.地理位置

2.悠久的历史

3.民族与宗教

B.印度河平原为经济中心

C.主要城市:

首都---__堡,最大城市、港口---卡拉奇

D.探究活动

初中地理微格教案范文第二十四篇

【教学重点】

1.我国南北方耕作制度的差异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

2.抓紧粮食生产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我国南北方耕作制度的差异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

【教学媒体】

计算机课件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

(引言)

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研究了中国地理环境方面的有关知识,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将一起学习和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了解和熟悉我们利用环境、改造环境以及保护环境方面的知识。

在人类的所有活动中,人们最早从事的活动就是农业生产活动;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古国,农业生产的地位至今都居各业之首。

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了解我国的农业生产。

(板书)第七章中国的农业

(提问)1.农业生产为什么能成为人们最早从事的生产活动?

两个原因,一是生存必需,即所谓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件件都是农业生产的产品;二是生产技术相对简单,人们易发明和掌握。

(提问)什么是农业?我们首先要明确农业的概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广义上的农业或叫大农业,即通常所说的农、林、牧、副、渔五业。

(展示)农业的分类图片

请学生一一读出各业的主要产品并分析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特别注意补充农业生产的内容,不仅种粮食,还种棉、菜、油、糖等作物。

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农业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必需的吃、穿、用等物质资料。

请学生观察后回答问题。

(展示)分别展示纺织厂、陶坛储酒车间的图片。

(提问)图中展示的是什么生产?(纺织工业)

这种工业生产的原料有什么?(棉花)棉花是农业产品。

这张图片展示的是什么生产?(造酒,是酿造工业)

原料是什么?(粮食,所以叫米酒)

(展示)农机作业图片

(提问)图中的机械是农民自己制造的吗?

(回答)(不是,它们是工业产品)

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农业还给工业生产提供大量的原材料和消费市场。

所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提问)请同学们分析:大农业的五业当中,哪一业最重要?(种植业。所以,狭义的农业就是指种植业)

(承转)下面我们就从种植业谈起。(转入第一节的教学)

(提问)什么是种植业?制约种植业的因素有什么?

教师明确给出种植业的概念:种植业是指在耕地上种植农作物的农业生产部门。它深受多种自然条件的影响。

(提问)那么,这个生产部门有哪两个必需的自然条件呢?

引导学生分析种植业的两个必需自然条件(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一是土地,二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

因此,土地质量的好坏以及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气候因素就都会影响到种植业的类型和特点。

(提问)是不是所有的土地都能种植农作物?(高山、戈壁、沙漠等土地不能种庄稼)

什么样的土地可以种庄稼呢?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沃,水源丰富的土地,才适宜种植业的发展,即只有耕地,才能发展种植业。

(提问)是不是所有的耕地都完全一样呢?

(展示)水田、旱地、梯田的图片

(提问)(转入气候条件)为什么北京不能种椰子,黑龙江不能种香蕉,新疆不能种水稻?

请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因为任何一种农作物的生长都需要足够的热量、水分、光照等气候条件。

综合上面的分析,既要有耕地,又要有适宜的气候,两者都具备,才能发展种植业(转入种植业的地区分布)。

所以,世界上温带和热带的一些河流冲积平原地区,往往成为人类发展种植业最早的地区,并因此成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请学生说出世界著名的文明发祥地(南亚的印度河—恒河平原,西亚的两河平原,北非的尼罗河三角洲,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

我们已经知道,我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农业大国之一。据考古发现,早在氏族公社时期,我国的黄河、长江流域就已出现了原始的种植业。直到今天,种植业仍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部门。

下面,我们就详细了解我国都种植什么主要作物,在什么地方种植。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前面学过的知识,从地形、气候等方面综合分析,我国满足上述两方面条件的地区在什么地方?

(展示)中国地形图、中国温度带、干湿地区分布图,指导学生阅读,得出:我国种植业为主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

(展示)练习的图片,根据分析找出正确的一幅图。

(提问)整个种植业区内是不是全种植一种农作物?(不是)

(展示)动画:中国主要种植业区和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一边展示,一边请学生辨认农作物并了解各种农作物主要分布的地区。

教师落实各种主要农作物的地区分布:小麦主要分布在秦—淮以北,水稻主要分布在秦—淮以南,棉花主要分布在长江和黄河之间的平原地区;糖料作物中的甘蔗分布在南部的台、闽、粤、琼、桂、川等省区,甜菜则分布在北方的黑、吉、内蒙古、新等省区;油料作物中的油菜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花生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地区。

(提问)在我国广大的种植区内,这些地方(指图)种水稻、甘蔗、油菜等并且一年内能二熟至三熟;而这些地方(指图)能种植小麦、棉花、花生、甜菜等,但一年内只一熟或两年三熟,为什么?(转到我国南北农业的差异)

因为,就是在种植区内,各地的热量、水分等气候条件也存在着显著差异,导致不同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品种和农作物种植的次数都不相同。尤其我国南北方之间,这种差异最显著。

(提问)请学生回答并在图中指出我国南北方的界线(秦岭—淮河)。

一边看动画概括,一边指导学生填下面的表。

耕地类型

温度带

干湿状况

粮食作物

油料作物

糖料作物

熟制

北方

南方

(提问)这些农作物都是因为人类生存需要,才种植它们;但每一种农作物人们需要的数量并不一样多,那么,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需要量最大、与我们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哪类作物?(粮食作物)

(提问)为什么粮食生产和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

(1)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

(2)我国人口众多,粮食需要量大;(请学生计算一下,我国12亿人口,每人若按400千克的粮食标准,每年需生产多少粮食才能满足需要?)

(3)随着人口的迅速增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引导学生阅读“我国粮食总产量及其人均值的变化”图,请学生思考家里平时吃的粮食、蔬菜、食油、食糖是当地生产的,还是从其他地方运来的?);

(4)自然灾害频繁,粮食产量波动大。

(小结)所以,粮食生产是关系到我国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政府历年都把努力增产粮食放在首要地位。

(活动)我们下面请同学们筹划一下我国如何努力发展粮食生产的问题。

请学生分析回答(提醒学生不要脱离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得出提高粮食产量的主要途径:一是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二是要用科学方法种田,提高单位面积粮食的产量和质量(视情况补充节约粮食,反对浪费,从我做起这方面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也就是说,用科学方法种田,提高单位面积粮食的产量和质量是目前我国增产粮食的主要途径。

(提问)谁能在这方面做做文章?

引导学生从种田的科学方法和自然条件上分析,找出商品粮基地。

因为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所以首先要找那些自然条件优越(面积广大、土壤深厚肥沃的平原,热量充足、降水较多且灌溉便利),生产水平高,便于统筹管理的地区;在这些地区用科学方法种田(种田的科学方法一般包括:优良种子、先进的种植技术、科学的管理方法)。这些地区就叫商品粮基地,目前全国有九大商品粮基地。

(展示)九大商品粮基地图(课上做练习:先在投影图上请学生练习,方法是一个学生指,另一个学生答;然后,指导全体学生一起在中国空白图上填注)。

(提问)商品粮基地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有什么作用呢?

粮食生产是我国的头等大事,并且,我国的人均粮食产量还没有达到世界的平均水平,那我们干脆把我国的所有耕地都用来种粮食,这样行不行?(不行)为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一是我国的自然条件和土地资源是多种多样的;二是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也是多种多样的)。

所以,就必须在坚持“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还要贯彻“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和“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的方针,因地制宜,使农林牧副渔得到全面发展。

(小结)

(1)了解了农业的概念和重要性;

(2)学习了在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影响下,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布和主要农作物分布;

(3)抓紧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的意义;

(4)九大商品粮基地及其分布。

初中地理微格教案范文第二十五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

2、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

3、了解亚洲的主要气候类型

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

2、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2、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1、亚洲的位置特点;

2、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教学难点:

亚洲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

导入:在上学期从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来研究问题。这个学期将以大洲为研究对象,去研究某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状况。

通过一系列提问,让学生回答,引出亚洲。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

复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师:要认识一个大洲,首先要明确它的位置。观察一下亚洲位于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哪个半球?

小结: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这是它的纬度位置。

引导:了解一个地区的位置还要了解其海陆位置。观察亚洲周围的大洋,各位于亚洲的方位。亚洲周围的大洲,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学生看图回答。

小结:这样我们就明确了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完成P3活动一1题

(展示“亚洲的范围图”)

引导:亚洲和其他大洲之间,有些是以海洋作为天然洲界,有些大陆相连的地方则是人为划定的洲界线。如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欧洲之间。

提问:参照地图能描述出亚洲与周围其他大洲的界线吗?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分界;西南临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为洲界;东北隔着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与大洋州隔海相望。

过渡:让学生大致读出亚洲所跨的纬度位置,与其他大洲比较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先大致目测,与亚洲相比,只比较南美洲和非洲)

完成P3活动一2题

顺承:亚洲不但所跨纬度最广,而且还有许多世界之最。

(展示“七大洲面积比较”图)

从此图可以看出亚洲面积。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

比较亚洲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得出亚洲东西距离。

小结:根据以上的观察和分析,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亚洲的位置、面积、范围。

通过双边活动,训练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完成P3活动一3题

过渡:要了解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除地理位置外,还需认识它的地形、湖泊、河流及气候等方面。讲述世界第一大洲的亚洲地形的特点。

(展示“亚洲地形图”或看课本P4图7。3亚洲地形图)

引导:这种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高度,可以直观地看出不同地形类型,这是哪类地形图?

生:分层设色地形图。

(指导学生基本的读图方法)观察下方的陆高海深表。结合地图判断不同的颜色各代表什么地形。我们来认识一些主要的地形区,描述一下他们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请不同组的学生展开竞赛,抢答,活跃气氛,增强组内的合作意识。)

A组:主要山脉及山峰(喜玛拉雅山及主峰等)

B组:主要高原(帕米尔高原、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德干高原、伊朗高原等)

C组:主要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等)

D组:主要半岛(阿拉伯半岛、马来半岛等)

学生查图讨论回答出各地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导: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从位置和海拔两方面考虑,看出亚洲地形特点: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引入地形剖面图。

(展示“亚洲大陆沿3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和北美洲沿4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观察区别两图。

学生读图归纳:亚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表现出起伏大,中部高,两侧低的特点。而北美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西高东低。

过渡:河流是构成自然环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展示“亚洲地形图”)

在图上找出几条大河,观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注入的海洋。

归纳亚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点。

特点:

受地形影响,亚洲地势的中高周低决定了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向四周放射状分布的特点。

在这些高山大川之间,还有一些的湖泊。请大家在图上找出:里海、贝加尔湖、死海。(展示阅读材料只能感有关资料,指导学生进一步结合地图理解其特征)

完成P5活动4、5题

板书设计:

第七章亚洲

第一节“日出之地”――亚细亚洲

一、位置

纬度位置: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亚洲所跨的纬度约90度,经度约164度。

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南面印度洋,北接北冰洋,西濒地中海。位于欧洲西侧、非洲东北侧、大洋洲北侧、北美洲西南侧。

边界:亚洲西部以乌拉尔山脉、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西南部隔苏伊士运河与非洲相连,东部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二、地形和河流

地形:亚洲地面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河流:向四周呈放射状分布

初中地理微格教案范文第二十六篇

教学目的

1.了解地势的概念,掌握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基本特点。了解地势对我国气候、河流的影响。

掌握三级阶梯的界线。了解我国近海大陆架的分布。

掌握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特点及其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2.通过对地势特征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并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的能力。

3.通过对我国地势及地形等知识的学习加深学生对祖国面貌的了解,进而激发他们学习中国地形的兴趣和自觉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重点是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本节难点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中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

教学方法

讲解法为主。

教具

中国地形图,中国阶梯状示意图的投影片,中国地图册。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当我们了解了我国疆域和行政区划之后,为进一步认识我们的祖国,就该学习我国的自然地理特征。请问,一个地区自然环境由哪些要素组成?(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根据大家在世界地理学习中的经验,说说应该先学习哪个地理要素呢?(地形)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我国的地形情况。

学习新教材

第二章中国的地形[板书]

第一节地形概况[板书]

[读图练习]观察分析“中国地形图”,然后沿北纬32°纬线画一幅东西方向的地形剖面示意图。请一同学到前面在黑板上画一幅示意图。

[提问]通过对地形剖面示意图的分析,说出我国地形高低起伏变化有什么特点?(西部高,东部低,由西向东像阶梯似的一阶一阶地降低的。)

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板书]

1.地势的定义:地势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板书]

[读图练习]读“我国地势阶梯分布示意图”,结合“中国地形图”说出三级阶梯各自的海拔高度、主要地貌类型及阶梯间分界线的山脉名称。(学生回答后,教师将正确答案填入下表内)。

2.三级阶涕的概况[板书]

注:括号内为要填写的内容。

[教师讲解]我国大陆上的第三级阶梯,继续向东延伸就进人了海洋。这部分被称为大陆架。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用较浅的蓝色表示大陆架。

[读图练习]读“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大陆架的分布状况。

3.我国近海大陆架的分布[板书]

主要分布在:渤海和黄海的全部海底,东海海底的大部分和南海海底的一部分。

[过渡]前面我们从整体上分析了我国地势的总体趋势,下面我们来具体地分析一下我国地形的特点。

二、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板书]

[提问]什么叫地形?地形的主要类型有哪些?(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地形是指陆地表面各种各样的具体形态。根据海拔高度和形态大致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五种类型。

[读图练习]指导学生看“中国地形图”分析我国都有哪些地形类型?(山地、丘陵、盆地、高原、平原等各种类型都有。)

1.五种地形齐全[板书]

[分析示意图]让学生看课本第12页“各类地形面积比例示意图”,说出哪种地形最多,哪种最少?(山地最多,丘陵最少。)

[教师讲解]人们习惯上把山地、丘陵、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那么大家再根据“各类地形面积比例示意图”来分析我国地形类型的组成时,就可以看出,我国山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说明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

2.山区面积广大[板书]

[小结]地形种类齐全和山区面积广大,是我国地形的主要特点,这种地形特点对我国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

3.地形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板书]

[讨论]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响?

[教师归纳]多种多样的地形,为我国发展农、林、牧、副等多种经营形式提供了有利条件:广大的山区为我国发展旅游业和采矿业提供了条件。不利方面:平原面积少不利于耕作业和粮食生产的发展;崎岖的山区又使交通不便。

复习巩固

[填图练习]在“我国地势阶梯分布示意图”的空白图上,填注三级阶梯、主要地形区、阶梯间分界的山脉。

[思考]根据我国地势的特点,说明我国哪些地区水能资源可能最为丰富,其原因是什么?

初中地理微格教案范文第二十七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

2.了解我国主要的温度带以及划分的.标准。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形成原因。

2.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

德育目标

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重点

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差异。

●教学难点

1.有关气候图的分析判读。

2.温度带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观察对比等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1.投影仪、录像带以及有关图片。

2.绘制有关复合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经常收听天气预报,联系七年级所学地理知识,可以知道天气方面的要素有哪些呢?在众多的天气要素中,气温和降水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我国的气温分布以及因它而划分的温度带。

(板书)第二节气候

(观看图片)从图片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冬季不仅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同时也有鲜花盛开、绿草茵茵的南国景致。

可见,同是冬季、同是春节期间,我国南北的气温和景观差别很大。

一、南北气温的差异

1.冬季南北温差很大

[讲授新课]

(提问)那么在“我国一月份的平均气温分布图”上是否也可以分析出同样的结论呢?

看《中国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图)

(读图观察)下面同学们仔细阅读一下代表北半球我国冬季的《中国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怎样读懂这幅图呢?

①搞清图例和气温数值,仔细观察气温递变有什么规律?(学生答后,教师小结:我国冬季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是由南向北递减,即越往北去,气温越低)

②海南与黑龙江的漠河气温大约相差多少度?

③秦岭-淮河一线一月平均气温大约多少度?

(教师小结)由此可见,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是:越往北去,气温越低,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板书

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气候》

本节课主要的思路:首先由天气与气候的关系引入气候,再从气候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气温和降水),进入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我国气温、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与成因的分析,最后由气温与降水的综合特征总结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一、复杂多样;二、季风气候显著。三、多特殊天气;四、多旱涝灾害。

教学反思: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让学生知道,原来知识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在课堂上,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在这节课上充分利用地图,让学生读图,识图。善于对地图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课堂效果看,我感觉导入顺畅自然,重点难点突出,语言表达流畅,整节课结构紧密,知识传授严谨,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分析与引导上做了适当的设计,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听课兴趣,学生学习气氛好。这节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让学生知道,原来知识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在课堂上,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足之处:一些活动课题学生参与的不够充分,活动气氛需要加强.学生发表意见时,学生的个体作用发挥的不够好,不能照顾到更多的学生,有些问题应该放手让学生研究,给学生更大的探究空间。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加强对学生的培养。

今后的努力方向:学生读图、识图、分析与运用地图的能力及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还是比较弱,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指导学生读图培养学生从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

初中地理微格教案范文第二十八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形成原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严峻现实.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及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搜集分析资料得出结论,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环保意识及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及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

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教学方法】讨论法、归纳法、对比法、启发引导法

【教学准备】

教师:

1.关于反映黄土高原地表特征的图片和资料等.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演示实验器材.

3、课前把全班同学分成六个小组.

学生:提前收集有关黄土高原的图片、资料文字等信息.

【课件设计思路】

课件内容主要包括黄土高原的概况视频,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图,黄土高原景观图片,黄土形成的原因材料,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以及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图及原因分析.课件设计原则是简单、精要、实用.力图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让学生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上升到理性认识.重在重点知识和重点图片的分析和归纳.在应用时根据学情灵活、有选择性的利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多媒体屏幕上依次出现四段描述,都是关于我国的一个著名地形单元,大家一起猜一猜.(可以随时抢答)

1、从飞机上看下去,褐黄色的原野,几乎看不到一丝绿色.

2、从出发地看目的地并不远,但车子上坡下坡,绕了好几道梁子才到.3、这里的人们因地制宜,挖了窑洞居住,冬暖夏凉.

4、我国科学家刘东生因毕生研究黄土成因取得巨大成效而获得20__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称为“黄土之父”——(黄土高原)

教师:黄土高原是教材中涉及到的第一个跨省区域,同时也是教材重点分析的我国唯一一个地形区.(帮助同学复习一下中国的地形区)

活动一:信息交流―――黄土高原知多少

学生:一一说出涉及到黄土高原的知识(学生个人以及小组之间回答,对表现好的给以表扬鼓励.)

教师讲解:黄土高原概况展示图片:黄土高原景观图.

学生:根据讲解和图片组内讨论交流形成对黄土高原的整体认识.

教师引导:积极鼓励思考快而正确的同学在班内展示成果.(倡导以强带弱,追求课堂效率.)教师:难怪美国记者__在《西行漫记》中写到:“有的山丘像巨大的城堡,有的像成队的猛犸,有的像滚圆的大馒头,有的像被巨手撕裂的岗峦,上面还留着粗暴的指痕??”

学生:根据课件内容简单说明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的特点.

(增强印象,培养学生的数据整理能力,以检验课堂学习效果.)

教师:(首先赞扬学生认真观察和思考的学习态度).有人曾经形容如果将黄土高原上的黄土做成1米宽和1米厚的黄土墙,则能从地球到月球一个来回.

课件:展示中国地形图、黄土高原在全国的位置图和跨越的省区图

活动二:学生分小组找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具体分布范围?(培养学生概括和总结的能力.)

学生:

1、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落实到地形图上)2、包括:陕西、山西、甘肃东部和宁夏大部分地区(落实到政区图上)

活动三:分小组讨论黄土高原的成因.

教师:关于黄土高原的成因,许多科学家已经在我们前面做了很多研究工作,其中“风成说”是得到广泛支持的观点.我们可以客观地对这一学说进行分析.

学生:从图“黄土形成过程示意图”中可以看出,黄土的形成与我国的戈壁、沙漠、黄土的分布是一致的

(理由)

(黄土高原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来的)

学生:从教材P27找出哪些“风成说”的证据,并思考说明的问题.

(学生小组分析讨论;教师穿插其中,及时解难答疑并了解学情.培养学生依据资料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学生:个人或小组发表不同的意见或见解.(教师对学生发表的见解给以正确的评判,对有创新性的见解加以表扬、鼓励和推广.)

1.“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

2.“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说明带来黄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

3.“黄土高原黄土的矿物质成分与堆积地方的基岩的矿物种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矿物成分相同.”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是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

4.“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逐渐形成的,而是外来的

教师:介绍获得20__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黄土之父”——刘东生院士的研究黄土成因的感人事迹.(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课件:投放关于黄土地貌的图片和资料.(塬、梁、峁、林、柱等)

教师:既然“风成说”认为是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那么黄土应该是均匀覆盖在现在的黄土高原地区,为什么形成沟壑纵横的景象呢?

学生:严重的水土流失.

活动四:分小组讨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学生:据图归纳

1、自然原因(地形、气候、土壤、河流、植被等)

2、人为原因(毁林、开荒、开矿)

教师引导:思考并讨论各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对困难问题逐一通过分析和结合实验,帮助学生理解,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1)地形:地面破碎平地少,斜坡多易造成水土流失.(结合物理知识)

(2)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易造成水土流失.

(3)土壤:土质疏松易溶于水.(对比黄土和岩石的溶解性)

(4)植被:数量多少影响水土流失的强弱.(P29活动题1的实验)

总结:看来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形特点与自然要素密切相关,同时人类活动也会产生

很大的影响,并且使区域的特点发生变化.

活动五:结合P69活动题2的对话,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植被的减少会造成水土流失,形成千沟万壑,而地表的破坏又会加剧水土流失.关系如下所示:

课件:中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图

教师总结:发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具备的条件:A、地形条件:地表坡度较大的山区B、降水条件:降水量大或是降水的季节性差异大

小结:因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严重,会带来什么后果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课后作业】完成学习探究P90—91

【教学反思】

授课详略得当,注重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这一难点的突破.效果很好.在授课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牢牢抓住了学生的能力培养,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在观察中、讨论中、展示中、合作中逐步显示和培养学生的能力.学生的知识掌握扎实,能力得到了提升.但总觉得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下可适当拓展知识.

初中地理微格教案范文第二十九篇

教材分析

1、本节要求掌握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以及地区分布规律。降水的的测定、变化及分布,是天气预报的两大主要指标之一,也是研究气候的两大要素之一。本节内容承上启下,上一节探究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本节通过探究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最后归纳出气候的主要影响因素。

2、降水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有密切的联系,降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交通是否顺畅,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学情分析

本节课规律多、知识容量大,对七年级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但是该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联系身边的地理事物或现象,激活书本知识,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具,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所学知识。

学生认知障碍点:影响降水量多少的因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降水的概念及降水的主要形式。能举例说出降水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掌握世界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过程与方法:

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世界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情参与,了解降水,了解人类的生存条件,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降水的多少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降水的季节变化。

全球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难点:绘制降水柱状图,总结各地降水的变化规律。

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找出全球降水的分布规律。

初中地理教案的模版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图,能够说明其范围和相对地理位置——沿长江地带分布的特点;并对本区与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做出简单的评价;

2.通过阅读气温和降水统计图表,说明长江地带气候的特点;

3.通过学习长江对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和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了解长江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

4.通过阅读长江沿江地带的分层设色地形图、自然资源分布图以及上、中、下游景观图片,对比分析及归纳本区内的区域地理差异,并初步培养对比分析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1.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形与气候

2.长江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学生活动

1.显示“长江沿江地带在中国的&39;位置”图:说出长江沿江地带的范围和形状

2.显示长江沿江地带地形图(学生读地图册P34—35地形图):①说出长江沿江地带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沿长江地带分布)②分析长江沿江地带地理位置优越性。

班级交流展示。

[CAI]显示:一、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1.长江沿江地带的范围和形状

2.地理位置优越——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

过渡:长江沿江地带不仅地理位置优越,而且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学生活动]

1.显示长江沿江地带地形图:

①长江沿江地带的主要地形区并根据课本P88图8.19及图8.20概要描述长江上游与下游的地形特点。

②说出长江主要的支流、湖泊及其对长江水运的影响。

③针对长江沿江地带东西部地形上的差异,应采取不同的利用方式(完成课本P88活动1,2)

2.显示“上海、武汉、重庆年内各月气温与降水量”图:

①说出长江沿江地带的气候类型;

②分析长江沿江地带气候特点。

3.自然条件

(1)地形:上游以高原、盆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为主

(2)河流:河湖众多,发达的长江水系——地表水资源丰富、航运发达,上游水能丰富

(3)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充足、降水丰富

[CAI]显示“长江沿江地带自然资源的分布”图:

①长江沿岸有哪些自然资源?

②长江上下游地区的自然资源在种类和数量上的区别。

[CAI]显示:

4.自然资源: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能资源、耕地面积广

二、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

[CAI]显示:

1.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

(1)“H”型的经济格局

[学生活动]读课本P77图8.22“‘H’形的经济格局”:

①沿海地带与西北内陆地区的各自发展的优势是什么?

②为什么长江沿江地带具有纽带作用?

③试说出沿江地带纽带作用的意义。

过渡:长江沿江地带不仅使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纽带,还具有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辐射作用

[CAI]显示:

2.沿江地带的辐射作用

[学生活动]

1.显示:“长江沿江地带的工业及主要工业区”图,并参考课本P78第一段课文:

①说出长江沿江地带最具活力的部门是哪一个?

②长江沿岸江地带辐射的基础和条件、动力是什么?

2.显示“长江略图”(学生参看课本P78图8.23),在图上填绘出嘉陵江、汉江、赣江等支流的名称;并用彩色笔描绘出在重庆、武汉、九江、南京、上海交汇的南北向铁路干线。(河流由学生用绘图笔在屏幕上画出)

3.分析长江沿江地带辐射作用的意义是什么?

[课堂小结]

课堂检测:

1.选择题

(1)长江沿江地带的气候属于()

A.温带季风气候B.热带季风气候C.亚热带季风气候D.温带大陆性气候

(2)沿江地带四大港口城最西部的是()

A.上海B.重庆C.武汉D.杭州

(3)长江最长支流在下列哪个城市汇入长江()

A.上海B.长沙C.重庆D.武汉

(4)关于上海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全国最大城市

B.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C.全国最大的科技教育中心

D.位于长江入海口,是全国最大港口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长江沿线大力发展无烟行业————旅游业。

B.在长江中上游地区发展淡水养殖业。

C.长江沿线都可以发展内河航运业。

D.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利用落差大发展水电业。

初中地理教案的模版篇6

(1)重视世界上地理问题突出地区和国家出发,从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上的热点问题和热点地区出发,选择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半个多世纪里,世界上冲突、战争最频繁的热点地区;(2)围绕西亚之所以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重要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石油资源、匮乏的水资源及宗教文化差异问题逐一铺陈展开,并采取揉和的方法,将本区的气候特征、经济发展、居民特征和国家风俗习惯等内容连带写出;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重点在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地理读图能力以及总结规律、原因分析、信息判断等项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以及人地协调的观念。

教学要求

知识目标:1.读图说明西亚地区的范围、位置;分析本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掌握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二洋三洲五海之地,东西方交通要道;丝绸之路。

2.明确西亚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及西亚石油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

3.通过读河流图及气候图,分析本区水资源状况,并讨论由此可能产生的地区争端和冲突。

4.通过阅读材料及图片,使学生了解西亚地区的文化差异和宗教矛盾。

能力目标:根据收集到的图片、新闻等一些资料,对中东地区有所了解;通过图片、地图了解三洲五海之地;将收集到的有关中东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一些地理概念。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上地理问题突出的热点地区和热点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料观及人地协调观念;明确在各国、各民族关系中,应强调对话而非对抗,呼吁世界和平。

教学重点

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丰富的石油资源。

教学难点

西亚重要的石油运输线;

教学过程

课题导入

播放录像。教师课前搜集有关录像,如第一部分“千年争端,今日焦点”。看录像时,要求学生记录并思考:(1)西亚的地理概念是什么?(2)西亚地区的千年争端因何而起?(3)西亚成为今日焦点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一、三洲五海之地

教师提问:西亚地理位置具有什么特点,使其成为东西方势力争夺的热点?讨论并回答。向学生阐明“西亚”概念和名称起源。

引导学生指图说出“三洲五海之地”的含义和具体位置,并指出本区还有哪些重要的海域和咽喉要道。教师应特别指出“里海”与其它四海的不同,并强调“海洋”与“湖泊”以及“内流湖”在概念上的差别。

提问:读图说出“土耳其海峡”与“苏伊士运河”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性?

(1)同为两大洲界线;(2)土耳其与埃及因此成为地跨两大洲的国家;(3)欧洲通往印度洋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国家的海上道路因苏伊士运河而大大缩短,方便了西方国家向东方的殖民扩张和资源掠夺。如课时允许,还可对苏伊士运河的历史和与埃及经济的关系作补充介绍。

二、丰富的石油资源

提问:提到西亚就不能不提到石油,而为什么说西亚是世界石油宝库呢?建议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从地图和“活动”课文入手,从空间(分布)和数量(储量、产量、出口量)两方面探求结论。

教学中要注意不同形式地图的作用,如通过读西亚石油分布图,可使学生明确西亚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可对照世界政区图,由学生说出主要的产油国。

教师应由此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也可由此初步探讨单一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知识综合思维的意识和能力,并渗透能力和价值观念的培养目标。

可引导学生结合本区地形、气候图,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这些石油国在发现石油前,经济以何为主?(干旱缺水,高原山地为主──灌溉农业及牧业──经济落后贫困)

(2)石油枯竭后,他们的经济出路又在哪里?(发散讨论)

三、石油输出路线:

1、西亚——地中海和红海沿岸——西殴和北美。

2、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流洋——马六甲海峡——日本。

3、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流洋——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西殴和北美。

四、匮乏的水资源

1、从本区气候特征入手,引导学生说出为什么在西亚地区,水资源比石油资源更宝贵?进而讨论水资源匮乏会对本区的生产生活造成什么影响?

2、引导学生分析本区水资源分布特征(分布不均,多国共用),进而分析“为什么说西亚一直在为水而战?”

3、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不依靠战争,西亚各国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水资源匮乏的问题?(建议以沙特阿拉伯的海水淡化工程和以色列的节水农业为例,加深学生对良性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协调人地关系的认识;还可以举从邻近的土耳其等富水国家输水的例子。)

五、文化差异

1、建议以录像、图片资料等直观素材介绍三大宗教文化的差异性。

2、让学生收集有关阿拉伯文化和风俗习惯的资料,在课上相互交流。

3、通过录像,活动──巴勒斯坦问题”,开展以下讨论:

(1)谈谈你对阿以冲突的认识?(或为什么说阿以冲突是西亚问题的核心?)

(2)你认为世界各国发生矛盾时,应以什么样的态度来解决才是最明智的?

教学反思

本节课紧紧围绕长期的热点地区和三洲五海之地这两个问题展开。西亚这里是世界争端的焦点,认识这里的自然地理特征,了解当地的人文文化,学习石油资源,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是意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生学习起来事半功倍。这是地理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将对学生终身学习地理乃至其他知识产生深远的影响。“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了《西亚》这节内容,我们从中获得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对我们有用吗?从西亚经济的发展中学习可以借鉴的经验,就是对我们有用的知识。而这样的知识是极富有生命力的。

初中地理教案的模版篇7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南极洲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知道南极洲是冰雪覆盖的大陆;酷寒、干燥、烈风的冰原气候;丰富的淡水、铁、煤、鲸、企鹅、磷虾等自然资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3。教育目标:让学生了解南极洲是科研的宝地,理解人类对南极洲的科学考察,了解我国在南极洲建立的长城站、中山站和科学考察的近况,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在南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认方向。人类对南极洲的科学考察。

教学难点:在南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认方向。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复习提问上节课内容。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请你说说南极和北极地区的位置特点和气候特点。

二、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走进了冰天雪地的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在那么冷的环境中,有没有动物呢?(学生回答有,并且举例说明。)那么,这些动物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动物资源。20__年我国在挪威的斯瓦尔巴群岛上,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人类对两极地区的探索还远远不够,今后就要依靠大家去探索啦。所以,我们现在一定要努力学好各课的知识。大家回家后找到了许多的有关两极地区的小材料,各种趣闻,小故事。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三、讲述新课:

指导学生以阅读形式,找出有关的答案。

㈢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自然资源

1、淡水资源

地球上68%的淡水一冰雪形式存储于两极地区。淡水资源十分丰富。

2、矿产资源

南极地区,已发现220种矿物,煤储量丰富,查尔斯王子山脉上有是节上最大的铁矿床,另外还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3、生物资源

请同学们看一下图片,62页“两极地区的动物”。

63页,活动题。

㈤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

指导学生阅读64页,《南极探险》。了解人类征服南极的过程。

1、人类对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

2、我国在南极建立的两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中山站

3、我国对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指图,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这两个考察站的地理位置。)

教师引导:20__年我国在挪威的斯瓦尔巴群岛上,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人类对两极地区的探索还远远不够,今后就要依靠大家去探索啦。

所以,我们现在一定要努力学好各课的知识。大家回家后找到了许多的有关两极地区的小材料,各种趣闻,小故事。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学生活动:学生站到讲台上,给大家讲一下自己所了解的南北极趣闻、故事等等。

作业:目标检测的相关内容。

教学后记:

后半节课,学生自主交流,讲一下关于两极地区的小故事,学生们的积极性都很高,课堂气氛热烈,下课后,学生们的发言仍没有结束。以后可以上一节关于两极的地理知识交流课。

初中地理教案的模版篇8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初步认识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通过标准时间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介绍,培养学生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对地图的阅读,使学生学会从地图上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2.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二)教学难点

学会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

教学方法

复习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教学媒体

地图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第1课时

同学们:长城、日本富士山、喜马拉雅山脉在哪里?

学生发言:中国、亚洲、日本??

(讲授新课)

板书第一章认识大洲

第一节亚洲及欧洲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二页第一自然段。指导学生找到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学生阅读。教师进行总结。

板书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在一起,合称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

学生通过阅读图6-1,进行讨论后总结。

提问亚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板书3.亚洲的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纬度范围:南纬10度(S)~北纬80度(N)之间;

经度范围:东经25度(E)~西经170度(W)之间;主要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

(2)海陆位置

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们通过对亚洲的学习,应该明白,当谈及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我们应该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说明。

承接:通过老师刚才描述亚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骤,现在请你们来分析一下欧洲的地理位置。

学生通过读地图6-1,对欧洲的地理位置进行描述。

活动:分小组讨论,发表各自意见,然后进行总结。

(1)读图6-1:欧洲大陆经度范围:西经9度(W)~东经66度(E);纬度范围:36°N~71°N。

(2)全部位于北半球,绝大部分位于东半球。

(3)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西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相邻,西北隔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面与亚洲相邻。轮廓破碎,海岸线曲折。

(课堂总结)

通过刚刚的学习我们重点掌握了如何利用地图去分析某一大洲的地理位置,即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分析。了解了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知识导入)

我们现在是北京时间上午11点的时候,那么现在美国应该是什么时间呢?

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这与什么有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世界上的时间?(讲授新知识)

板书二、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

1.地方时

讲述把太阳位置最高的时候定为当地的12点,并依此推定一天的时间。这就是地方时间,简称世界时。

板书2.时区及换算

讲述全球一共划分成24个时区,每一个时区跨15度经度。

其中零时区(也叫中时区),从西经7.5度~东经7.5度。

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和为一个时区,称东西十二区。172.5°E~172.5°W

依据数轴图示法讨论、完成课文中的思考题。

阅读材料: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

学生小组讨论:

1.为什么会产生“地方时”?

2.时区是怎样划分的?

3.我国采用的是哪个时区的区时?

4.地球上“今天”与“昨天”的分界线在哪里?

板书3.北京时间

讲述北京时间即为东八区的区时。

板书4.国际日期变更线

讲述为了避免日期上的&39;混乱,国际上规定大致以180度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自西向东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要减去一天。

(课堂总结)

本节学习世界时区的知识,同学的掌握情况不是很好。作为初一的学生,对于时区,国际日期变更线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要用比喻的方法,做出形象的比喻,使学生形成较深的印象,并且加深理解能力。

板书设计

第一节亚洲及欧洲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3.亚洲的地理位置

二、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

1.地方时

2.时区及换算

3.北京时间

4.国际日期变更线

初中地理教案的模版篇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会运用有关数据描述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

2、能结合实例说明众多的人口给我国环境、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的不利影响,提高对我国人口政策的认识。

3、能准确说出我国黑河——腾冲人口地理分界线(胡焕庸线),并比较我国西北、东南在人口数量、人口密度方面的地区差异,从而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学会利用中国人口增长曲线图,获取相关的地理信息,锻炼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案例资料,学会提取地理信息,进行知识的分析、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心我国的基本国情,坚持基本国策,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中国人口的增长趋势,以及对社会造成的压力。

2、中国人口的分布规律与特点,以及人口分界线。

【难点】

人口压力的表现,以及造成人口空间分布不均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

地图法、谈话法、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

教师展示:人流如潮的火车站、异常拥挤的求职场景、摩肩接踵的小学课堂直观图片,配合具体的数字图表直接导入,让学生对我国人口产生心灵震撼。

我国的人口为什么这么多,人口分布又有什么特点呢?这就这这节课我们要讲的内容——《众多的人口》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人口最多的国家

承转:同学们都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众多”到底是多少呢?请同学们说出这一数字是?

学生: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5,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提问】

读课本P11页图1—2—1“中国人口增长曲线”分析:

①比较20__年和1949年统计数据,说说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数量变化。

②说说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增长最快和最慢的时期。

【图片展示】:

指导学生读图:人口增长率高低与增长量的多少的相对关系。

【质疑】:

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的国家,每年的净增长人口反而比较少,这是什么原因啊?

【启发式讲述】:

在相同人口基数的`基础上人口增长率越高,人口增长的数量就越多。但如果人口基数不同,人口增长的数量就不与增长率成正比例关系了。

【思考】:

尽管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已经下降,但人口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为什么?

【安排学生活动】

了解我国的人口压力

阅读课本12页“活动”给出的三个材料,小组内讨论完成材料下面的三个问题。

①根据材料一,说说我国人口数量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

②根据材料二,说说我国人口数量对农业生产的压力。

③根据材料三,说说我国人口数量对就业、医疗、教育等当面的压力。(教师点拨:从总量、人均、新增人口的生产与消费等来讨论)

多媒体展示一组人图片:

正反方辩论:目前我国还应不应该实行生育的人口政策!

【图片展示】

读图1—2—2图1—2—3,了解中国人口压力现状,并讨论。

初中地理教案的模版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地区;知道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初步掌握用实验验证假设的方法。

2、通过对黄土高原形成原因的分析,初步了解科学论证的一般方法;对黄土高原过去至现在发展变化的过程分析,初步掌握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是区域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

3、了解一些黄土高原的文明特点,知道她曾孕育了华夏文明。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2、通过科学探究,通“风成说”初步了解黄土高原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客观接受前人的科学成果和亲自动手实验操作的验证自己的假想,体验追求真理的艰辛,从而培养对真理的执着探究精神和科学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文明特点。

难点: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景观、人们生活方式各不相同,产生许多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

下面我们看一段视频。

看后猜猜看她属于我国哪个地区?你对什么印象深刻?导入新课内容。

【活动】一、文明的摇篮

[板书]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板书]一、文明的摇篮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第23页的内容,了解黄土高原有哪些文明的特点。(黄土地、宝塔、窑洞、白羊头巾、信天游等)

学生活动:学生看书,初步了解黄土高原文明的特点。

设计目的: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为课文后续内容教学作铺垫。

【活动】文明的摇篮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观看下列一组反映黄土高原文化特点的图片:黄土高原地貌、窑洞、信天游等。

学生活动:看图、思考,了解黄土高原文明最具代表性的几个特点。

设计目的:以图片给学生具体的印象。加深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讲授】一、文明的摇篮

学习一个地方,我们首先要知道它的位置。学生阅读课本第24页回答问题。

1、区域、阶梯及“四至”。

2、所跨省区。

[板书]1.位置:东起太行山脉,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

[板书]2.主要跨越的省区:跨越了晋、陕、宁、甘等四省;

学生读图6.25找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跨越的主要省区,小组派代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并能根据地图信息回答问题。

【讲授】文明的摇篮

在黄土高原这片土地上,奔流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请大家在书第24页图6.25黄土高原的地形图上用笔描出黄河的轮廓。“几”字形轮廓。

利用多媒体手段,放映有关华夏文明的视频。

[板书]3.文明的摇篮:灿烂的古文明、革命圣地、黄土风情。

学生活动:动手在图6.25上描出黄河的轮廓。看视频,获取书本之外的有关黄土高原的信息。

设计目的:让学生了解就是这边土地曾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让学生尽可能多角度地获取课本以外的知识信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进一步加深学生黄土高原是我华夏文明摇篮的印象。

【过渡】导入本课时第二部分。学生看阅读材料(P26),然后讨论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并将讨论结果和观点向大家汇报。

学生看书,思考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并积极发言。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活动】二、风吹来的黄土

[板书]1、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风成说。

利用动画和视频分别向学生展示黄土高原“风成说”原理。

结合“活动”,请学生讨论并回答支持“风成说”的依据。

活动第2题留着课后思考。

看视频,思考问题,参与讨论,寻找答案。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讲授】风吹来的黄土

[引导]请同学们看教材上第26页有关黄土地貌的内容,了解黄土高原地貌的特征。

黄土塬:顶部平坦开阔,四周被流水侵蚀形成沟壑。

黄土梁:塬面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分割成长条状的山梁。

黄土峁:梁进一步被沟谷切割分离,形成孤立的馒头状山岳。

黄土川:沟谷进一步发育成川。

[板书]2.黄土高原的地貌景观——沟壑纵横;

了解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初中地理教案的模版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地图和图片说明澳大利亚特有生物的生存原因。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说明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及人口的分布特点,并能够在地图上指出澳大利亚的首都和主要城市。

3.使学生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说明澳大利亚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和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

4.初步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说明澳大利亚的自然条件对其农牧业和工矿业发展的影响。

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性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读取信息、分析信息,运用比较和综合的方法,概括总结某种地理事物规律的能力,判读和分析地图的能力,通过知识迁移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掌握,培养学生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价值观念。

教学重点

1.澳大利亚特有的古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2.澳大利亚经济发展特点。

3.澳大利亚人口和城市的分布。

教学难点

1.澳大利亚农牧业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2.澳大利亚工矿业发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比较综合、解说等方法。

教具准备

1.有关澳大利亚录像资料。

2.实例图片。

3.自制电脑课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歌曲《浪迹地球》引入,展示澳大利亚人文和景观的特色图片。教师出示《悉尼歌剧院》图,创设情境,引出澳大利亚之行。

板书:澳大利亚

[讲授新课]

过渡语:今天我们要去澳大利亚旅行,开始行程之前,首先要了解它在世界中的位置。

电脑展示:课本73页图8.35澳大利亚在世界中的位置

学生活动:

①学生在图上找出澳大利亚。

②以它为中心,找出与澳大利亚相邻的大洲和大洋。

提问学生:在我们开始澳大利亚之行之前,请你谈一谈,我们应该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

学生回答:服装、饮食、语言、货币等方面做准备。

过渡语:第一站我们到悉尼去参观野生动物园。

教师提问:你知道澳大利亚有哪些特有生物吗?

学生:袋鼠、鸭嘴兽、考拉等。

教师:这些动物长什么样,他们是如何生活的?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动物园。

电脑展示:动物的图片。老师做简单介绍。

袋鼠:是澳大利亚的标志,是澳大利亚人生活中的一道重要风景。你们看,前面那只袋鼠正拖着美丽的长尾巴,怀藏可爱的“小宝贝”,跳跃着前进在澳大利亚广袤的牧场上,整洁的城市里。

鸸鹋:是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不过它比鸵鸟更高大,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鸟类之一。不过翅膀和尾巴已退化,所以不会飞翔,但善于奔跑,有“飞毛腿”之称,并能连续长跑,因此赢得了“长跑运动员”的声誉。

鸭嘴兽:它是哺乳类却会下蛋,它最主要的奇特之处在于它亦兽亦鱼,而又非兽非鱼。它是水陆两栖动物,它通过下蛋繁殖后代,但它所孵出的小鸭嘴兽又是哺乳的,因此,生物学家经过多年的争论,才将鸭嘴兽列为世上稀有的“卵生哺乳动物”。

树袋熊:与我国大熊猫相媲美。它长着一张胖乎乎的孩儿脸,一个黑黝黝的大鼻子,一双黑豆似的圆眼睛,两只毛茸茸的短耳朵,一身又厚又密的灰色毛,滑稽可爱、憨态可掬。它们虽然属于走兽,但几乎从不下地行走,它们吃在树上,睡在树上,以树为家。

老师提问:澳大利亚的特有生物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回答:很古老。

教师提问:为什么只有在澳大利亚才有如此多的古老生物?试着用大陆漂移说的观点解释一下。

电脑展示:大陆漂移的图片。

分段提问:

1.澳大利亚大陆约在什么时候与其他大陆分离的?

2.澳大利亚大陆长期孤独地存在于南半球的海洋,这对生物的进化会产生什么影响?

3.引申思考:实际上,长期处于孤立状态的大陆,不仅仅是澳大利亚大陆,还有南极大陆,为什么澳大利亚大陆有那么多特有动物,而南极大陆却很少呢?

学生活动:讨论。

学生回答:

1、6500万年前。

2、会减缓生物进化的速度。如果这些动物又没有生存的天敌,就能够生存至今。

3、南极洲位于地球最南端,气候寒冷环境恶劣,不利于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老师补充小结:由于澳大利亚远离其他大陆,海洋阻碍了各大陆间的动物迁徙与交流,使旧大陆上的高级食肉猛兽,如狮、豹、虎、狼等无法自己远涉重洋来到这里,也使这些古老动物得以保存至今。所以独特位置是澳大利亚古老生物得以保存的一个重要原因。

板书:位置——孤立于南半球海洋上

总结过渡:澳大利亚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四面环海,面积768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唯一独占一个大陆的国家。几千万年以前,澳大利亚大陆就同其他大陆分离,孤居一方,独立发展。长期以来,自然条件比较单一,动物演化缓慢,又没有大型食肉天敌的侵扰,许多珍奇的原始动物生生不息,一直繁衍至今。现在,我们一起来体会“世界活化石博物馆”的真实含义。

学生活动:一名学生模拟播音员给大家朗诵课本74页资料。

师生互动:老师提问,学生齐答来帮助学生抓住资料当中的关键词语。

老师提问:澳大利亚有多少种其他大洲没有的植物?

学生齐答:9000种。

老师提问:澳大利亚有多少种其他大洲没有的鸟类?

学生齐答:450种。

老师提问:全球有多少有袋类动物分布在这里?

学生齐答:全球150种除了南美洲有几种外,大部分都分布在澳大利亚。

板书:种类繁多

过渡:参观完悉尼动物园,下面我们去墨尔本,参观牧羊场。

电脑展示:墨尔本《牧羊场》的图片和视频。

教师讲述:这是澳大利亚墨尔本附近的牧羊场,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绵羊数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

设置悬念:澳大利亚盛产羊和羊毛,这是世人皆知的事实。然而①澳大利亚是从何时开始发展养羊业?②又是谁最先把羊这种澳大利亚大陆原本没有的动物引入这块乐土的?

学生回答:18世纪后期,欧洲的殖民者随船带到澳大利亚29只绵羊。

教师提问:为什么澳大利亚非常适合绵羊的生长和繁殖呢?

学生:气候、地形适宜。草多,没有大型食肉动物。

电脑展示:展示《澳大利亚地形》空白图。

老师提问:澳大利亚的地形东部、中部西部有什么差异?

学生回答:东部为山地,中部为平原,西部为高原。

电脑展示:视频,补充大自流盆地相关知识。

教师提问:如果你是一位澳大利亚牧场主的话,如果仅从地形的角度来考虑的话,你准备把你的牧羊场建在何处?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

学生回答:中部是大面积的平原,地下水丰富,牧草优良,没有大型野生食肉动物,可以一年四季露天围栏放牧。

电脑展示:《澳大利亚的气候》图片。

教师提问:说出澳大利亚有哪些气候类型?

学生回答: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气候。

教师提问:如果你是一位澳大利亚的牧场主的话,如果仅从气候的角度来分析的话,你又准备把你的牧场分布在哪里呢?如果综合地形和气候因素,你又有什么打算?

学生自由讨论。

学生回答:分布在中部、西部的热带草原气候区,东南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西南部的地中海气候区。

电脑展示:《澳大利亚农牧业的分布》图。教师提问:澳大利亚的养羊业有几种方式?

学生:两种。一种粗放牧羊带,一种是绵羊与小麦混合经营带。

教师提问:如果你是澳大利亚对外贸易总公司的经理的话,如果你们公司主要出口羊毛和小麦的话,你觉得这些工业原料应来自于澳大利亚的哪些地区?

学生回答:东南部和西南部。因为那里是羊毛和小麦混合经营带。

过渡:同学们,我国的平均人口密度是多少呢?(120人/平方千米)你们知道澳大利亚的人口密度是多少吗?(学生看书了解2.5人/平方千米)是我国的1/45。澳大利亚国土面积是多少?(768万平方千米)由此,可以看出澳大利亚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澳大利亚的农场规模很大,一般可以达到几千公顷。这么少的人要管理这么大的农场,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呢?

学生结论:农牧业生产高度机械化。

老师:时间差不多,旅行快结束,请学生总结这节课主要学习的内容。

思维拓展:澳大利亚发展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学生回答:

1.发展特色农业。

2.农牧业机械化,提高粮食产量。

初中地理教案的模版篇12

一、情景导入

见书问题

二、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探究:

我们知道,在平面内建立直角坐标系后,平面内的点都可以用坐标来表示,为此,要确定区域内一些地点的位置,就要建立直角坐标系.

思考:

以什么位置为原点?如何确定x轴、y轴?选取怎样的比例尺?

小刚家、小强家、小敏家的位置均是以学校为参照物来描述的,故选学校位置为原点.

以正东方向为x轴,以正北方向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取比例尺1:10000(即图中1格相当于实际的100米).

点(150,200)就是小刚家的位置.

画出小强家、小敏家的位置,并标明它们的&39;坐标.

归纳:

注意:

(1)通常选择比较有名的地点,或者较居中的位置为坐标原点;

(2)坐标轴的方向通常以正北为纵轴的正方向,正东为横轴的正方向;

(3)要标明比例尺或坐标轴上的单位长度.

三、课堂练习

下图是小红所在学校的平面示意图,请你指出学校各地点的位置.

四、课堂小结

怎样利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初中地理教案的模版篇1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四川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地区差异;了解四川旅游业的发展;了解四川省的交通发展。

2.能力目标

学会运用地图、资料分析四川省经济发展的优势;培养学生对比、归纳和综合分析等能力。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和终身学习地理知识的愿望。

教学重点

如何充分发挥当地优势发展地方经济。

教学难点

学会如何从社会经济的角度描述一个地区。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四川东西差异大,自然灾害频繁。特别是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给四川带来了重创,同时也给四川带来了更大的机遇。四川人民在2009年以14.5%的经济增速向全国人民递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四川人民是如何在经济上迅速崛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崛起的四川”。

[教师活动]

1.(板书)崛起的四种。

2.用多媒体展示图8.7、8.8、8.9、8.10、8.11.

3.提问:说说自己家乡有哪些特色的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学生活动]回答:

1.……

2.……

[教师活动]

1.更正或补充。

2.(板书)西部的经济强省。

3.家乡人民把四川建设成了我国的西部地区工业总产值最大、工业门类齐全、优势产品较多的省级行政单位。

4.提问:家乡人民发掘了哪些优势条件来发展经济?

[学生活动]回答:

1.……

2.……

[教师活动]

1.更正或补充。

2.(板书)旅游天堂。

3.(转承)“天下山水之观在蜀”。四川的旅游业,地震灾后迅速复苏。2009年,四川人民将旅游业作为灾后重建的优势产业和先导产业,大力实施重振旅游工程,全省累计实现旅游总收入1472.48亿元,同经增长34.8%.

4.说说自己家乡有哪些旅游景点?

[学生活动]回答:

1.……

2.……

[教师活动]

1.补充饮食文化及红色旅游资源等。

2.对旅游资源分类:

自然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

人文旅游资源

[学生活动]将自己列举的与老师补充的旅游资源分类。

[教师活动]作为学生,在旅游业发展中我们能做些什么?

[学生活动]完成P.105的活动。

[教师活动]

1.更正或补充。

2.(转承)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交通。由于受盆地地形的影响,昔日的四川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但四川地处西南腹地的&39;位置,使四川自古就是西南交通的要冲。在四川人民的努力下,如今的四川,早已天堑变通途,成为大西南的交通枢纽。

[学生活动]完成P.107的活动。

[教师活动]用多媒体展示四川的发展战略,激发学生热爱四川的情感和建设四川的责任感。

[师生小结]

板书设计

西部的经济强省

自然旅游资源

崛起的四川旅游天堂

人文旅游资源

高速发展的现代化交通

初中地理教案的模版篇14

教材分析

1、本节要求掌握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以及地区分布规律。降水的的测定、变化及分布,是天气预报的两大主要指标之一,也是研究气候的两大要素之一。本节内容承上启下,上一节探究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本节通过探究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最后归纳出气候的主要影响因素。

2、降水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有密切的联系,降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交通是否顺畅,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学情分析

本节课规律多、知识容量大,对七年级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但是该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联系身边的地理事物或现象,激活书本知识,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具,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所学知识。

学生认知障碍点:影响降水量多少的因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降水的&39;概念及降水的主要形式。能举例说出降水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掌握世界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过程与方法:

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世界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情参与,了解降水,了解人类的生存条件,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降水的多少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降水的季节变化。

全球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难点:绘制降水柱状图,总结各地降水的变化规律。

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找出全球降水的分布规律。

初中地理教案的模版篇15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们了解什么是工业,及工业生产,了解工业生产的过程和类型。明白工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是国家独立、自主、现代化的保证。结合同学的日常生活实际,了解工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享受工业带给我们的幸福。

通过本节教学和学生的表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工业分布特点:不能分析出分布的原因,沿线、沿海、沿江、沿河分布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便利的交通,再次体现交通运输的作用,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2对工业区的形成和发展,缺少综合的认识和分析,如:资源的分布对工业的影响,联系学习印度的工业分布与原料产地的关系,理解辽中南发展重工业的基础和有力条件。

3识图能力有待提高,读图分析能力单一。学习上海的工业,尽管没有发展工业所相关的资源,但不能从社会需求、市场空间、经济发展、交通运输、城市特点等优势方面分析。

4联系生活实际,说己了解的家乡的一些工业,哪些是轻工业,哪些是重工业,他们的原料、生产过程、产品、对生活的作用等方面是否一样。

75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