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教学设计 >

八年级数学教案活动

时间: 新华 教学设计

通过教案,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信心。什么才算好的八年级数学教案活动?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八年级数学教案活动,供大家参考。

八年级数学教案活动篇1

学习目标

1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

2会对实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知道实数和数轴上的点的关系.能估算无理数的大小

3了解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

学习重点正确理解实数的概念

学习难点理解实数的概念

问题用计算机把下列有理数写成小数的形式

5−3,7,8,1190,9

我们知道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所以任意一个有理数都可以写成有限小数或无限不循环小数的形式,反之,任何有限小数或无限小数也都是有理数。

那么无限不循环小数叫什么呢?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许多数的平方根或立方根都是无限不循环小数,例如、、−、等都是无理数,π=3.1415926…也是无理数。

实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有理数有限小数或无限小数依此分类实数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

像有理数一样,无理数也有正负之分,由于非0有理数和无理数都有3479115

正负之分,所以依此分类为

正实数正有理数

正无理数

实数0负有理数负实数负无理数

一、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集合内

0.6、-

43、0、

33、0.13、π、

(1)有理数集合:{}

(2)无理数集合:{}

(3)整数集合:{}

(4)分数集合:{}

(5)实数集合:{}

我们知道,每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无理数是否也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呢?

事实上,每一个无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表示出来。即数轴上的点有些表示有理数,有些表示无理数。

当数从有理数扩充到实数后,实数与数轴上的点就是一一对应的,即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反过来,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实数.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之间也是一一对应的。

与有理数一样,对于数轴上的任意两个点,右边的点所表示的实数总比左边的点表示的实数大。当数从有理数扩充到实数以后,有理数关于相反数的绝对值的意义同样适合实数。

(1)数a的相反数是-a,(a表示任何实数)

(2)一个正实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实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学到的知识有

2、这节课你的收获有

3、这节课应注意的问题有

练习题

a

1、若实数a满足a1,则()A、a0B、a0C、a0D、a0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无限小数都是无理数B.带根号的数都是无理数

C.无理数是无限小数D.无理数是开方开不尽的数

3、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的是()

A整数B有理数C无理数D实数

35x

4、绝对值等于的数是,的相反数是,8的相反数是;12的

相反数是_________________,绝对值是.

5、如果一个实数的绝对值是37,那么这个实数是

八年级数学教案活动篇2

【例5】小芳以200米/分的速度起跑后,先匀加速跑5分,每分提高速度20米/分,又匀速跑10分,试写出这段时间里她的跑步速度y(单位:米/分)随跑步时间x(单位:分)变化的函数关系式,并画出函数图象.

y=

【例6】A城有肥料200吨,B城有肥料300吨,现要把这些肥料全部运往C、D两乡.从A城往C、D两乡运肥料的费用分别为每吨20元和25元;从B城往C、D两乡运肥料的费用分别为每吨15元和24元,现C乡需要肥料240吨,D乡需要肥料260吨,怎样调运总运费最少?

解:设总运费为y元,A城往运C乡的肥料量为x吨,则运往D乡的肥料量为(200-x)吨.B城运往C、D乡的肥料量分别为(240-x)吨与(60+x)吨.y与x的关系式为:y=20x+25(200-x)+15(240-x)+24(60+x),即y=4x+10040(0≤x≤200).

由图象可看出:当x=0时,y有最小值10040,因此,从A城运往C乡0吨,运往D乡200吨;从B城运往C乡240吨,运往D乡60吨,此时总运费最少,总运费最小值为10040元.

拓展:若A城有肥料300吨,B城有肥料200吨,其他条件不变,又应怎样调运?

八年级数学教案活动篇3

第一章分式

1、分式及其基本性质

分式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只不变

2、分式的运算

(1)分式的乘除乘法法则:分式乘以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积的分母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2)分式的加减加减法法则: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异分母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再加减

3、整数指数幂的加减乘除法

4、分式方程及其解法

第二章反比例函数

1、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图像、性质

图像:双曲线

表达式:y=k/x(k不为0)

性质:两支的增减性相同;

2、反比例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第三章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条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第四章四边形

1、平行四边形

性质: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

判定: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一组对边平行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推论: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2、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

(1)矩形

性质: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矩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

判定: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推论: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2)菱形性质: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菱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

判定: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3)正方形:既是一种特殊的矩形,又是一种特殊的菱形,所以它具有矩形和菱形的所有性质。

3、梯形: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

等腰梯形:等腰梯形同一底边上的两个角相等;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同一个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八年级数学教案活动篇4

总课时:7课时使用人:

备课时间:第八周上课时间:第十周

第4课时:5、2平面直角坐标系(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下,会根据坐标描出点的位置;

2.通过找点、连线、观察,确定图形的大致形状的问题,能进一步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

1.经历画坐标系、描点、连线、看图以及由点找坐标等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2.通过由点确定坐标到根据坐标描点的转化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转化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丰富的情感、态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已知的直角坐标系下找点、连线、观察,确定图形的大致形状。

教学难点:在已知的直角坐标系下找点、连线、观察,确定图形的大致形状。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感受生活中的情境,导入新课(10分钟,学生自己绘图找点)

在上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定义,以及横轴、纵轴、点的坐标的定义,练习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由点找坐标,还探讨了横坐标或纵坐标相同的点的连线与坐标轴的关系,坐标轴上点的坐标有什么特点。

练习:指出下列各点以及所在象限或坐标轴:

A(-1,-2.5),B(3,-4),C(,5),D(3,6),E(-2.3,0),F(0,),G(0,0)(抽取学生作答)

由点找坐标是已知点在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根据这点在方格纸上对应的x轴、y轴上的数字写出它的坐标,反过来,已知坐标,让你在直角坐标系中找点,你能找到吗?这就是本节课的内容。

第二环节分类讨论,探索新知.(15分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方格纸,自己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然后按照我给出的坐标,在直角坐标系中描点,并依次用线段连接起来。

(-9,3),(-9,0),(-3,0),(-3,3)

(学生操作完毕后)

2.(出示投影)还是在这个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下列各组内的点用线段依次连接起来。

(1)(-6,5),(-10,3),(-9,3),(-3,3),(-2,3),(-6,5);

(2)(3.5,9),(2,7),(3,7),(4,7),(5,7),(3.5,9);

(3)(3,7),(1,5),(2,5),(5,5),(6,5),(4,7);

(4)(2,5),(0,3),(3,3),(3,0),(4,0),(4,3),(7,3),(5,5)。

观察所得的图形,你觉得它像什么?

分成4人小组,大家合作在刚才建立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选出小组中最好的)添画。各人分工,每人画一小题。看哪个小组做得最快?

(出示学生的作品)画出是这样的吗?这幅图画很美,你们觉得它像什么?

这个图形像一栋房子旁边还有一棵大树。

3.做一做

(出示投影)

在书上已建立的直角坐标系画,要求每位同学独立完成。

(学生描点、画图)

(拿出一位做对的学生的作品投影)

你们观察所得的图形和它是否一样?若一样,你能判断出它像什么呢?

(像猫脸)

第三环节学有所用.(10分钟,先独立完成,后小组讨论)

(补充)1.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下列各点,并将各组内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1)(0,3),(-4,0),(0,-3),(4,0),(0,3);

(2)(0,0),(4,-3),(8,0),(4,3),(0,0);

(3)(2,0)

观察所得的图形,你觉得它像什么?(像移动的菱形)

2.在直角坐标系中,设法找到若干个点使得连接各点所得的封闭图形是如下图所示的十字。

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讨论是否正确。

第四环节感悟与收获(5分钟,学生总结,全班交流)

本节课在复习上节课的基础上,通过找点、连线、观察,确定图形的大致形状,进一步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本内容。

在例题和练习中,我们画出了不少美丽的图形,自己设计一些图形,并把图形放在直角坐标系下,写出点的坐标。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习题5、4

A组(优等生)1、2、3

B组(中等生)1、2

C组(后三分之一生)1、2

八年级数学教案活动篇5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二次根式的性质。

2.内容解析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二次根式概念的基础上,结合二次根式的概念和算术平方根的概念,通过观察、归纳和思考得到二次根式的两个基本性质.

对于二次根式的性质,教材没有直接从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得到,而是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先通过“探究”栏目中给出四个具体问题,让学生学生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就具体数字进行分析得出结果,再分析这些结果的共同特征,由特殊到一般地归纳出结论.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理解二次根式的性质.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二次根式的性质的过程,并理解其意义;

(2)会运用二次根式的性质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

(3)了解代数式的概念.

2.目标解析

(1)学生能根据具体数字分析和算术平方根的意义,由特殊到一般地归纳出二次根式的性质,会用符号表述这一性质;

(2)学生能灵活运用二次根式的性质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

(3)学生能从已学过的各种式子中,体会其共同特点,得出代数式的概念.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二次根式的性质是二次根式化简和运算的重要基础.学生根据二次根式的概念和算术平方根的意义,由特殊到一般地得出二次根式的性质后,重在能灵活运用二次根式的性质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和解决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问题.由于学生初次学习二次根式的性质,对二次根式性质的灵活运用存在一定的困难,突破这一难点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好每一道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掌握二次根式的性质,培养其灵活运用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二次根式性质的灵活运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

1.探究性质1

问题1你能解释下列式子的含义吗?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每一个式子的含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式子都表示一个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的平方.

问题2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填空,并说出得到结论的依据.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后,让学生展示其思维过程,说出得到结论的依据.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计算或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得出结论,为归纳二次根式的性质1作铺垫.

问题3从以上的结论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这个规律吗?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归纳得出二次根式的性质:(≥0).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概括出二次根式的性质1,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例2计算

(1);(2).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巩固二次根式的性质1,学会灵活运用.

2.探究性质2

问题4你能解释下列式子的含义吗?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每一个式子的含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式子都表示一个数的平方的算术平方根.

问题5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填空,并说出得到结论的依据.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后,让学生展示其思维过程,说出得到结论的依据.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计算或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得出结论,为归纳二次根式的性质2作铺垫.

问题6从以上的结论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这个规律吗?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归纳得出二次根式的性质:(≥0)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概括出二次根式的性质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例3计算

(1);(2).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巩固二次根式的性质2,学会灵活运用.

3.归纳代数式的概念

问题7回顾我们学过的式子,如,(≥0),这些式子有哪些共同特征?

师生活动:学生概括式子的共同特征,得出代数式的概念.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式子的共同特征,形成代数式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4.综合运用

(1)算一算:

【设计意图】设计有一定综合性的题目,考查学生的灵活运用的能力,第(2)、(3)、(4)小题要特别注意结果的符号.

(2)想一想:中,的取值范围是什么?当≥0时,等于多少?当时,又等于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此问题的设计,加深学生对的理解,开阔学生的视野,训练学生的思维.

(3)谈一谈你对与的认识.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二次根式性质的理解.

5.总结反思

(1)你知道了二次根式的哪些性质?

(2)运用二次根式性质进行化简需要注意什么?

(3)请谈谈发现二次根式性质的思考过程?

(4)想一想,到现在为止,你学习了哪几类字母表示数得到的式子?说说你对代数式的认识.

6.布置作业:教科书习题16.1第2,4题.

五、目标检测设计

1.;;.

【设计意图】考查对二次根式性质的理解.

2.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A.B.C.D.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运用二次根式的性质进行化简的能力.

3.若,则的取值范围是.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一个数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的理解.

4.计算:.

【设计意图】考查二次根式性质的灵活运用.

八年级数学教案活动篇6

一、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在回顾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双基”,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从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复习中,让学生进一步探索知识间的关系,明确内在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计算能力。

3、通过专题强化训练,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

4、通过模拟训练,培养学生考试的技能技巧。

二、复习重点:

1、第2章: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

2、第3章:分式。

3、第6章:一元一次不等式。

三、复习方式

1、总体思想:先分单元复习,再综合测试。

2、单元复习方法:学生先做单元导学稿,收集各小组反馈的情况进行重点讲解,布置作业查漏补缺。

3、综合测试:定时检测,教师及时认真阅卷,讲评找出问题及时训练、辅导。

四、复习措施及注意事项

(一)分单元复习阶段的措施:

1、复习教材中的定义、概念、规则,进行正误辨析,教师引导学生回归书本知识,重视对书本基本知识的整理与再加工,规范解题书写和作图能力的培养。

2、在复习应用题时增加开放性的习题练习,题目的出现可以是信息化、图形化方法形式,或联系生活实际为背景出现信息。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题目有层次,难度适中,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

3、重视课本中的“数学活动”,挖掘教材的编写意图,防止命题者以数学活动为载体,编写相关“拓展延伸”的探究性题型以及对例、习题的改编题。复习阶段采取的措施:

4、对于复习阶段作业的布置,少而精,有针对性,并且很抓订正及改错。

5、发挥备课组教师的集体力量,在试题的选择上作到面面俱到,重点难点突出,不重不漏。

(二)综合测试阶段的注意点

1、认真分析前两年的统考试卷,基本把握命题思想,掌握重难点,侧重点,基本点。

2、根据历年考试情况,精心汇编一些模拟试卷,教师给学生讲解一些应试技巧,提高应试能力。

3、在每次测试后注重分析讲评,多用激励性语言,不要讽刺、挖苦学生,更不要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这个题目不是讲过多遍了吗?你怎么还是错了,真是……”。相信每个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都能在期末考生中超常的发挥。

八年级数学教案活动篇7

分式方程

教学目标

1.经历分式方程的概念,能将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用分式方程表示,体会分式方程的模型作用.

2.经历实际问题-分式方程方程模型的过程,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人体,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进取心,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将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用分式方程表示

教学难点:

找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有两块面积相同的小麦试验田,第一块使用原品种,第二块使用新品种,分别收获小麦9000kg和15000kg。已知第一块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比第二块少3000kg,分别求这两块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你能找出这一问题中的所有等量关系吗?(分组交流)

如果设第一块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为kg,那么第二块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是________kg。

根据题意,可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

二、讲授新课

从甲地到乙地有两条公路:一条是全长600km的普通公路,另一条是全长480km的高速公路。某客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平均速度比在普通公路上快45km/h,由高速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是由普通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时间的一半。求该客车由高速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

这一问题中有哪些等量关系?

如果设客车由高速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为h,那么它由普通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为_________h。

根据题意,可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分组探讨、交流,列出方程.

三.做一做:

为了帮助遭受自然灾害的地区重建家园,某学校号召同学们自愿捐款。已知第一次捐款总额为4800元,第二次捐款总额为5000元,第二次捐款人数比第一次多20人,而且两次人均捐款额恰好相等。如果设第一次捐款人数为人,那么满足怎样的方程?

四.议一议:

上面所得到的方程有什么共同特点?

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有什么区别?

五、随堂练习

(1)据联合国《20__年全球投资报告》指出,中国20__年吸收外国投资额达530亿美元,比上一年增加了13%。设20__年我国吸收外国投资额为亿美元,请你写出满足的方程。你能写出几个方程?其中哪一个是分式方程?

(2)轮船在顺水中航行20千米与逆水航行10千米所用时间相同,水流速度为2.5千米/小时,求轮船的静水速度

(3)根据分式方程编一道应用题,然后同组交流,看谁编得好

六、学习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感想?

七.作业布置

八年级数学教案活动篇8

1、定义: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1)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

(2)平行四边形的邻角互补,对角相等;

(3)平行四边形的&39;对角线互相平分;

3、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平行四边形是几何中一个重要内容,如何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是个重点,下面就对平行四边形的五种判定方法,进行划分:

第一类:与四边形的对边有关

(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第二类:与四边形的对角有关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第三类:与四边形的对角线有关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八年级数学教案活动篇9

第一章分式

1、分式及其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只不变。

2、分式的运算

(1)分式的乘除乘法法则:分式乘以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积的分母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2)分式的加减加减法法则: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异分母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再加减

第二章反比例函数

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图像、性质。

图像:双曲线

表达式:y=k/x(k不为0)

性质:两支的增减性相同;

第三章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条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第四章四边形

1、平行四边形

性质: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

判定: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一组对边平行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推论: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2、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

(1)矩形

性质: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矩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

判定: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推论: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2)菱形性质: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菱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

判定: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3)正方形:既是一种特殊的矩形,又是一种特殊的菱形,所以它具有矩形和菱形的所有性质。

3、梯形: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

等腰梯形:等腰梯形同一底边上的两个角相等;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同一个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第五章数据的分析

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

八年级数学教案活动篇10

一、学习目标

1、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及其应用。

2、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算理。

二、重点难点

重点: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及其应用。

难点:探索多项式与单项式相除的运算法则的过程。

三、合作学习

(一)回顾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法则

(二)学生动手,探究新课

1、计算下列各式:

(1)(am+bm)÷m;

(2)(a2+ab)÷a;

(3)(4x2y+2xy2)÷2xy。

2、提问:

①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②还有什么发现吗?

(三)总结法则

1、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__________X,再把所得的商______

2、本质:把多项式除以单项式转化成______________

四、精讲精练

例:(1)(12a3—6a2+3a)÷3a;

(2)(21x4y3—35x3y2+7x2y2)÷(—7x2y);

(3)[(x+y)2—y(2x+y)—8x]÷2x;

(4)(—6a3b3+8a2b4+10a2b3+2ab2)÷(—2ab2)。

随堂练习:教科书练习。

五、小结

1、单项式的除法法则

2、应用单项式除法法则应注意:

A、系数先相除,把所得的结果作为商的系数,运算过程中注意单项式的系数饱含它前面的符号;

B、把同底数幂相除,所得结果作为商的因式,由于目前只研究整除的情况,所以被除式中某一字母的指数不小于除式中同一字母的指数;

C、被除式单独有的字母及其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不要遗漏;

D、要注意运算顺序,有乘方要先做乘方,有括号先算括号里的,同级运算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

E、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法则。

八年级数学教案活动篇11

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定义: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1.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矩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

矩形的性质: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矩形的对角线平分且相等。

八年级数学教案活动篇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确定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会用提公因式法把多项式分解因式.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探索多项式各项公因式的过程,依据数学化归思想方法进行因式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分析、类比以及化归的思想,增进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主动积极地积累确定公因式的初步经验,体会其应用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掌握用提公因式法把多项式分解因式.

2.难点:正确地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

3.关键:提公因式法关键是如何找公因式.方法是:一看系数、二看字母.公因式的系数取各项系数的公约数;字母取各项相同的字母,并且各字母的指数取最低次幂.

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交流,导入新知

【复习交流】

下列从左到右的变形是否是因式分解,为什么?

(1)2x2+4=2(x2+2);(2)2t2-3t+1=(2t3-3t2+t);

(3)x2+4xy-y2=x(x+4y)-y2;(4)m(x+y)=mx+my;

(5)x2-2xy+y2=(x-y)2.

问题:

1.多项式mn+mb中各项含有相同因式吗?

2.多项式4x2-x和xy2-yz-y呢?

请将上述多项式分别写成两个因式的乘积的形式,并说明理由.

【教师归纳】我们把多项式中各项都有的公共的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的公因式,如在mn+mb中的公因式是m,在4x2-x中的公因式是x,在xy2-yz-y中的公因式是y.

概念: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那么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两个因式乘积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二、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教师提问】多项式4x2-8x6,16a3b2-4a3b2-8ab4各项的公因式是什么?

【师生共识】提公因式的方法是先确定各项的公因式再将多项式除以这个公因式得到另一个因式,找公因式一看系数、二看字母,公因式的系数取各项系数的公约数;字母取各项相同的字母,并且各字母的指数取最低次幂.

三、范例学习,应用所学

【例1】把-4x2yz-12xy2z+4xyz分解因式.

解:-4x2yz-12xy2z+4xyz

=-(4x2yz+12xy2z-4xyz)

=-4xyz(x+3y-1)

【例2】分解因式,3a2(x-y)3-4b2(y-x)2

【思路点拨】观察所给多项式可以找出公因式(y-x)2或(x-y)2,于是有两种变形,(x-y)3=-(y-x)3和(x-y)2=(y-x)2,从而得到下面两种分解方法.

解法1:3a2(x-y)3-4b2(y-x)2

=-3a2(y-x)3-4b2(y-x)2

=-[(y-x)2•3a2(y-x)+4b2(y-x)2]

=-(y-x)2[3a2(y-x)+4b2]

=-(y-x)2(3a2y-3a2x+4b2)

解法2:3a2(x-y)3-4b2(y-x)2

=(x-y)2•3a2(x-y)-4b2(x-y)2

=(x-y)2[3a2(x-y)-4b2]

=(x-y)2(3a2x-3a2y-4b2)

【例3】用简便的方法计算:0.84×12+12×0.6-0.44×12.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怎样计算更为简便.

解:0.84×12+12×0.6-0.44×12

=12×(0.84+0.6-0.44)

=12×1=12.

【教师活动】在学生完全例3之后,指出例3是因式分解在计算中的应用,提出比较例1,例2,例3的公因式有什么不同?

四、随堂练习,巩固深化

课本P167练习第1、2、3题.

【探研时空】

利用提公因式法计算:

0.582×8.69+1.236×8.69+2.478×8.69+5.704×8.69

五、课堂总结,发展潜能

1.利用提公因式法因式分解,关键是找准公因式.在找公因式时应注意:(1)系数要找公约数;(2)字母要找各项都有的;(3)指数要找最低次幂.

2.因式分解应注意分解彻底,也就是说,分解到不能再分解为止.

六、布置作业,专题突破

课本P170习题15.4第1、4(1)、6题.

板书设计

八年级数学教案活动篇13

教学目标:

1、经历数据离散程度的探索过程

2、了解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量度极差、标准差和方差,能借助计算器求出相应的数值。

教学重点:

会计算某些数据的极差、标准差和方差。

教学难点:

理解数据离散程度与三个差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计算器,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投影课本P138引例。

(通过对问题串的解决,使学生直观地估计从甲、乙两厂抽取的20只鸡腿的平均质量,同时让学生初步体会平均水平相近时,两者的离散程度未必相同,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入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量度极差)

2、极差:是指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极差是用来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二、活动与探究

如果丙厂也参加了竞争,从该厂抽样调查了20只鸡腿,数据如图(投影课本159页图)

问题:1、丙厂这20只鸡腿质量的平均数和极差是多少?

2、如何刻画丙厂这20只鸡腿质量与其平均数的差距?分别求出甲、丙两厂的20只鸡腿质量与对应平均数的差距。

3、在甲、丙两厂中,你认为哪个厂鸡腿质量更符合要求?为什么?

(在上面的情境中,学生很容易比较甲、乙两厂被抽取鸡腿质量的极差,即可得出结论。这里增加一个丙厂,其平均质量和极差与甲厂相同,此时导致学生思想认识上的矛盾,为引出另两个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量度标准差和方差作铺垫。

三、讲解概念:

方差:各个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数,记作s2

设有一组数据:x1,x2,x3,,xn,其平均数为

则s2=,

而s=称为该数据的标准差(既方差的算术平方根)

从上面计算公式可以看出: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或标准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

四、做一做

你能用计算器计算上述甲、丙两厂分别抽取的20只鸡腿质量的方差和标准差吗?你认为选哪个厂的鸡腿规格更好一些?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通过对此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回顾了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步骤,并自由探索求方差的详细步骤)

五、巩固练习:课本第172页随堂练习

六、课堂小结:

1、怎样刻画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

2、怎样求方差和标准差?

七、布置作业:习题5.5第1、2题。

八年级数学教案活动篇14

极差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极差的定义,知道极差是用来反映数据波动范围的一个量

2、会求一组数据的极差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

1、重点:会求一组数据的极差

2、难点:本节课内容较容易接受,不存在难点。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教材P151引例的意图

(1)、主要目的是用来引入极差概念的

(2)、可以说明极差在统计学家族的角色——反映数据波动范围的量

(3)、交待了求一组数据极差的方法。

四、课堂引入:

引入问题可以仍然采用教材上的“乌鲁木齐和广州的气温情”为了更加形象直观一些的反映极差的意义,可以画出温度折线图,这样极差之所以用来反映数据波动范围就不言而喻了。

五、例习题分析

本节课在教材中没有相应的例题,教材P152习题分析

问题1 可由极差计算公式直接得出,由于差值较大,结合本题背景可以说明该村贫富差距较大。问题2 涉及前一个学期统计知识首先应回忆复习已学知识。问题3答案并不,合理即可。

六、随堂练习:

1、一组数据:473、865、368、774、539、474的极差是 ,一组数据1736、1350、-2114、-1736的极差是 .

2、一组数据3、-1、0、2、X的极差是5,且X为自然数,则X= .

3、下列几个常见统计量中能够反映一组数据波动范围的是( )

A.平均数 B.中位数 C.众数 D.极差

4、一组数据X 、X …X 的极差是8,则另一组数据2X +1、2X +1…,2X +1的极差是( )

A. 8 B.16 C.9 D.17

答案:1. 497、3850 2. 4 3. D 4.B

八年级数学教案活动篇15

不知不觉间,从开学到现在已有一段时间了。回顾这段时间来自己的数学教学工作,感觉无论是课堂教学效果还是学生的学习成绩都不容乐观。上学期末,学生的考试成绩不是很理想,所以在在本学期中,我结合自身的实际和学生的特点,认真的备课,上好每一堂课,在这段时间的教学中,我有如下的教学反思:

一、备课过程中还有不足的地方,没有充分认识到知识点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从几次的小测验来看,数学成绩处在中等及稍偏下的学生成绩下滑较大。回顾自己在教学中所进行的备课工作,以及针对性练习,感觉难度过大,没有估计到中等生的学习能力,无形中给中等生的听课和理解增加了难度,造成其对知识点的理解不够透彻,运用知识的能力下降。通过小测试考试试卷,发现中等生在答题的过程中,知识点混淆不清,解题思路混乱,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

二、对部分成绩较好的学生的监管力度不够,放松了对他们的学习要求。

考试不仅中等生的成绩下滑,少数平时数学成绩较好学生考试成绩很差,勉强及格甚至不及格。究其原因是对该部分学生在课后的学习和练习的过程中,没有过多的去关注,未能及时发现他们存在的问题并给以指正,导致其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学习也不如以往认真,作业也马虎了事,最终成绩出现重大危机。

三、没有抓紧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从平常的测验,作业来看,相当部分学生存在着计算方面的问题,稍微复杂一点的计算错误百出,简单的几何作图和识图能力都很差。有部分学生甚至不会找全等三角形对应边、角,常用的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如“SAS”、“ASA”“SSS”这几个定理都没有掌握好,至于角平分线性质及判定定理和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与判定就更不用说了。相当部分学生分不清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的区别与联系,不会进行简单的开方计算。

通过八年级数学上学期的教学和下学期教学的这段时间,我深刻体会到在学生真的在数学方面学习兴趣不像其他科目一样感兴趣。所以我们数学老师任重而道远,既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当他们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时,我们教师在观察的过程中应该做适当的评价和提示,以弥补学生学习自主学习能力的不足之处,从而达到化难为易、提高学生数学水平的目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和课后的接触中诚信的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殷切的期望和美好的激励。我们教师都喜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数学,真诚的赞美学生数学做题或学习的成功,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在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和不断被自己“聪明”的解决问题的成功愉悦中进行学习,让他们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整体的数学教学还是要从最基础的抓起,计算是基础中的基础。从试卷上所反映出来的问题说明本班学生在最基本的计算上还有待于加强。其次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健是会分析,分析能力的提高,才能更有效地解决问题的。再次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还有待于加强,对于图形题、作图题这类比较抽象的空间思维能力的题,学生的解决能力还存在欠缺。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还要加强学生分析问题、概括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多重视学生的反馈,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最后还是要从自身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上去分析,加强业务学习,注重课堂教学,认真对待每一次的教学,及时反思,及时总结。

八年级数学教案活动篇16

1、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5、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八年级数学教案活动篇17

课题: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已知三边画三角形的方法;

(2)掌握边边边公理,能用边边边公理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3)会添加较明显的辅助线.

2、能力目标:

(1)通过尺规作图使学生得到技能的训练;

(2)通过公理的初步应用,初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

(1)在公理的形成过程中渗透:实验、观察、归纳;

(2)通过变式训练,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SSS公理、灵活地应用学过的各种判定方法判定三角形全等。

教学难点:如何根据题目条件和求证的结论,灵活地选择四种判定方法中最适当的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学用具:直尺,微机

教学方法:自学辅导

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投影显示

问题:有一块三角形玻璃窗户破碎了,要去配一块新的,你最少要对窗框测量哪几个数据?如果你手头没有测量角度的仪器,只有尺子,你能保证新配的玻璃恰好不大不小吗?

这个问题让学生议论后回答,他们的答案或许只是一种感觉。于是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三角形的三个元素――三条边。

2、公理的获得

问:通过上面问题的分析,满足什么条件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让学生粗略地概括出边边边的公理。然后和学生一起画图做实验,根据三角形全等定义对公理进行验证。(这里用尺规画图法)

公理: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应用格式:(略)

强调说明:

(1)、格式要求:先指出在哪两个三角形中证全等;再按公理顺序列出三个条件,并用括号把它们括在一起;写出结论。

(2)、在应用时,怎样寻找已知条件:已知条件包含两部分,一是已知中给出的,二时图形中隐含的(如公共边)

(3)、此公理与前面学过的公理区别与联系

(4)、三角形的稳定性:演示三角形的稳定性与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在演示中,其实可以去掉组成三角形的一根小木条,以显示三角形条件不可减少,这也为下面总结“三角形全等需要有3全独立的条件”做好了准备,进行了沟通。

(5)说明AAA与SSA不能判定三角形全等。

3、公理的应用

(1)讲解例1。学生分析完成,教师注重完成后的点评。

例1如图△ABC是一个钢架,AB=ACAD是连接点A与BC中点D的支架

求证:AD⊥BC

分析:(设问程序)

(1)要证AD⊥BC只要证什么?

(2)要证∠1=

只要证什么?(3)要证∠1=∠2只要证什么?

(4)△ABD和△ACD全等的条件具备吗?依据是什么?

证明:(略)

八年级数学教案活动篇18

514.3.2.2等边三角形(二)

教学目标

掌握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教学难点

等边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教学过程

I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回顾上节课讲过的等边三角形的有关知识

1.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三条对称轴.

2.等边三角形每一个角相等,都等于60°

3.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4.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其中1、2是等边三角形的性质;3、4的等边三角形的判断方法.

II例题与练习

1.△ABC是等边三角形,以下三种方法分别得到的△ADE都是等边三角形吗,为什么?

①在边AB、AC上分别截取AD=AE.

②作∠ADE=60°,D、E分别在边AB、AC上.

③过边AB上D点作DE∥BC,交边AC于E点.

2.已知:如右图,P、Q是△ABC的边BC上的两点,,并且PB=PQ=QC=AP=AQ.求∠BAC的大小.

分析:由已知显然可知三角形APQ是等边三角形,每个角都是60°.又知△APB与△AQC都是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由三角形外角性质即可推得∠PAB=30°.

III课堂小结

1、等腰三角形和性质

2、等腰三角形的条件

V布置作业

1.教科书第147页练习1、2

2.选做题:

(1)教科书第150页习题14.3第ll题.

(2)已知等边△ABC,求平面内一点P,满足A,B,C,P四点中的任意三点连线都构成等腰三角形.这样的点有多少个?

(3)《课堂感悟与探究》

5

74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