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教学设计 >

如何下载初中数学教案

时间: 新华 教学设计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面向大多数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写好如何下载初中数学教案不是那么简单,下面给大家分享如何下载初中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

如何下载初中数学教案篇1

绝对值

一、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

①能准确理解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

②能准确熟练地求一个有理数的绝对值。

③使学生知道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能更深刻地理解相反数的概念。

2.能力目标:

①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概括的思维能力。

②初步培养学生由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和分类讨论的思想,让学生领略到数学的奥妙,从而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②通过课堂上生动、活泼和愉快、轻松地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以及求一个数的绝对值。

教学难点 :绝对值定义的得出、意义的理解及求一个负数的绝对值。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式、讨论式和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问题:相反数6与-6在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各是多少?两个相反数在数轴上的点有什么特征?

(二)新授

1.引入

结合教材P63图2-11和复习问题,讲解6与-6的绝对值的意义。

2.数a的绝对值的意义

①几何意义

一个数a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到原点的距离。数a的绝对值记作a。

举例说明数a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按教材P63的倒数第二段进行讲解。)

强调:表示0的点与原点的距离是0,所以0=0。

指出:表示“距离”的数是非负数,所以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

②代数意义

把有理数分成正数、零、负数,根据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可以得出绝对值的代数意义: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用字母a表示数,则绝对值的代数意义可以表示为: 

指出:绝对值的代数定义可以作为求一个数的绝对值的方法。

3.例题精讲

例1.求8,-8,,-的绝对值。

按教材方法讲解。

例2.计算:2.5+-3--3。

解:2.5+-3--3=2.5+3-3=6-3=3

例3.已知一个数的绝对值等于2,求这个数。

解:∵2=2,-2=2

∴这个数是2或-2。

五、巩固练习

练习一:教材P64 1、2,P66习题2.4 A组 1、2。

练习二:

1.绝对值小于4的整数是____。

2.绝对值最小的数是____。

3.已知2x-1+y-2=0,求代数式3x2y的值。

六、归纳小结

本节课从几何与代数两个方面说明了绝对值的意义,由绝对值的意义可知,任何数的绝对值都是非负数。绝对值的代数意义可以作为求一个数的绝对值的方法。

七、布置作业 

教材P66 习题2.4 A组 3、4、5。

绝对值

一、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

①能准确理解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

②能准确熟练地求一个有理数的绝对值。

③使学生知道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能更深刻地理解相反数的概念。

2.能力目标:

①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概括的思维能力。

②初步培养学生由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和分类讨论的思想,让学生领略到数学的奥妙,从而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②通过课堂上生动、活泼和愉快、轻松地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以及求一个数的绝对值。

教学难点 :绝对值定义的得出、意义的理解及求一个负数的绝对值。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式、讨论式和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问题:相反数6与-6在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各是多少?两个相反数在数轴上的点有什么特征?

(二)新授

1.引入

结合教材P63图2-11和复习问题,讲解6与-6的绝对值的意义。

2.数a的绝对值的意义

①几何意义

一个数a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到原点的距离。数a的绝对值记作a。

举例说明数a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按教材P63的倒数第二段进行讲解。)

强调:表示0的点与原点的距离是0,所以0=0。

指出:表示“距离”的数是非负数,所以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

②代数意义

把有理数分成正数、零、负数,根据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可以得出绝对值的代数意义: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用字母a表示数,则绝对值的代数意义可以表示为: 

指出:绝对值的代数定义可以作为求一个数的绝对值的方法。

3.例题精讲

例1.求8,-8,,-的绝对值。

按教材方法讲解。

例2.计算:2.5+-3--3。

解:2.5+-3--3=2.5+3-3=6-3=3

例3.已知一个数的绝对值等于2,求这个数。

解:∵2=2,-2=2

∴这个数是2或-2。

五、巩固练习

练习一:教材P64 1、2,P66习题2.4 A组 1、2。

练习二:

1.绝对值小于4的整数是____。

2.绝对值最小的数是____。

3.已知2x-1+y-2=0,求代数式3x2y的值。

六、归纳小结

本节课从几何与代数两个方面说明了绝对值的意义,由绝对值的意义可知,任何数的绝对值都是非负数。绝对值的代数意义可以作为求一个数的绝对值的方法。

七、布置作业 

教材P66 习题2.4 A组 3、4、5。

如何下载初中数学教案篇2

一、 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在分析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确定了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首先来看一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有理数的加减法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它是整个初中代数的一个基础,它直接关系到有理数运算、实数运算、代数式运算、解方程、、研究函数等内容的学习。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让学生根据一些现实模型,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就第一章而言,有理数的加减法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加、减法可以统一成为加法,乘法、除法和乘方可以统一成乘法,因此加法和乘法的运算是本章的关键,而加法又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种有理数运算,学生能否接受和形成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的思考方式(确定结果的符号和绝对值),关键是这一节的学习。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渗透的德育目标是:(1)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

二、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上述对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 ,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代数和的概念,理解有理数加减法可以互相转化,会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2. 通过学习理解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继续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3.通过加法运算练习,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小节的重点是依据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准确迅速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难点是省略符号与括号的代数和的计算.

由于减法运算可以转化为加法运算,所以加减混合运算实际上就是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了解运算符号和性质符号之间的关系,把任何一个含有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算式都看成和式,就可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计算.

(二)教法建议

1.通过习题,复习、巩固有理数的加、减运算以及加减混合运算的法则与技能,讲课前教师要认真总结、分析学生在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常犯的错误,以便在这节课分析习题时,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改正.

2.关于“去括号法则”,只要学生了解,并不要求追究所以然.

3.任意含加法、减法的算式,都可把运算符号理解为数的性质符号,看成省略加号的和式。这时,称这个和式为代数和。再例如:-3-4表示-3、-4两数的代数和,-4+3表示-4、+3两数的代数和,3+4表示3和+4的代数和等。代数和概念是掌握有理数运算的一个重要概念,请老师务必给予充分注意。

4.先把正数与负数分别相加,可以使运算简便。

5.在交换加数的位置时,要连同前面的符号一起交换。如:12-5+7 应变成 12+7-5,而不能变成12-7+5。

备注:教学过程我主要说第一小节---去括号

(三)教学过程: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运用类比、联想、转化的思想,突破难点.

如何下载初中数学教案篇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函数是初等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贯穿于整个初等数学体系之中,也是实际生活中数学建模的重要工具之一,二次函数在初中函数的教学中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初中代数内容的引申,也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更为高中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和圆锥曲线奠定基础。在历届佛山市中考试题中,二次函数都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2)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对学生基本数学思想和素养的形成起推动作用。

(3)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等知识的联系,使学生能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2.课标要求:

①通过对实际问题情境的分析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并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

②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能从图象上认识二次函数的性质。

③会根据公式确定图象的顶点、开口方向和对称轴(公式不要求记忆和推导)。

④会根据二次函数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学情分析:

(1)初三学生在新课的学习中已掌握二次函数的定义、图像及性质等基本知识。

(2)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较学习新课时有明显提高。

(3)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很高,思维敏捷,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4)学生能力差异较大,两极分化明显。

4.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掌握二次函数y=图像与系数符号之间的关系。通过复习,掌握各类形式的二次函数解析式求解方法和思路,能够一题多解,发散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和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

制作动画增加直观效果,激发学生兴趣,感受数学之美。在教学中渗透美的教育,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会感受探索与创造,体验成功的喜悦。

5.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掌握二次函数y=图像与系数符号之间的关系。

(2)各类形式的二次函数解析式的求解方法和思路。

(3)本节课主要目的,对历届中考题中的二次函数题目进行类比分析,达到融会贯通的作用。

难点:(1)已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说出函数性质

(2)运用数形结合思想,选用恰当的数学关系式解决几何问题.

二、教学方法:

1.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既直观、生动地反映图形变换,增强教学的条理性和形象性,又丰富了课堂的内容,有利于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

2.将知识点分类,让学生通过这个框架结构很容易看出不同解析式表示的二次函数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形成一个清晰、系统、完整的知识网络。

3.师生互动探究式教学,以课标为依据,渗透新的教育理念,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结合初三学生的求知心理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开展教学.形成学生自动、生生助动、师生互动,教师着眼于引导,学生着眼于探索,侧重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思维的训练。同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行分层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知识,能力得到提高。

三、学法指导:

1.学法引导

“授人之鱼,不如授人之渔”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传授学生基本知识,还要培育学生主动思考,亲自动手,自我发现等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达到教学终极目标。

2.学法分析: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生”,因此教师有组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并参入到学习活动中,鼓励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习惯与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设计理念:《课标》要求,对于课程实施和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4、设计思路:不把复习课简单地看作知识点的复习和习题的训练,而是通过复习旧知识,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1、教学环节设计:

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运用类比、联想、转化的思想,突破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环节: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复习旧知识的目的是对学生新课应具备的“认知前提能力”和“情感前提特征进行检测判断”。学生自主完成,不仅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能为课堂教学扫清障碍。为了更好地理解、掌握二次函数图像与系数之间的关系,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按照分层递进的教学原则,设计安排了6个由浅入深的题型,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为下一步的探究做好准备。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本环节通过开放性题的设置,发散学生思维,学生对二次函数的性质作出全面分析。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经历发现过程,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运用知识,体验成功: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同时配有两个由低到高、层次不同的巩固性习题,体现渐进性原则,希望学生能将知识转化为技能。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感受成功的喜悦。

安排三个层次的练习。

(一)从定义出发的简单题目。

(二)典型例题分析,通过反馈使学生掌握重点内容。

(三)综合应用能力提高。

既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对在获取新知识中体现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策略进行反思,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方法与小结

由总结、归纳、反思,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且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作业设计:(见课件)

3、板书设计:(见课件)

五、评价分析:

本节课的设计,我以学生活动为主线,通过“观察、分析、探索、交流”等过程,让学生在复习中温故而知新,在应用中获得发展,从而使知识转化为能力。本节教学过程主要由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合作交流;探究新知――运用知识,体验成功;知识深化――应用提高;归纳小结――形成结构等环节构成,环环相扣,紧密联系,体现了让学生成为行为主体即“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数学新课标》要求。本设计同时还注重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活动设计,让学生在活动、合作、开放、探究、交流中,愉悦地参与数学活动的数学教学。

如何下载初中数学教案篇4

课题:

对数函数

(1)——定义、图象、性质目标:

1.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图象及其性质以及它与指数函数间的关系,会求对数函数的定义域。

2.培养培养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能力、归纳总结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化归转化能力;

3.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善于独立思考的习惯,体会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

重点:对数函数的定义、图象、性质

难点: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间的关系

过程:

一、复习引入:实例引入:回忆学习指数函数时用的实例我们研究指数函数时,曾经讨论过细胞分裂问题,某种细胞分裂时,得到的细胞的个数是分裂次数的函数,这个函数可以用指数函数=表示。现在,我们来研究相反的问题,如果要求这种细胞经过多少次分裂,大约可以得到1万个,10万个……细胞,那么,分裂次数就是要得到的细胞个数的函数。根据对数的定义,这个函数可以写成对数的形式就是如果用表示自变量,表示函数,这个函数就是由反函数概念可知,与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这一节,我们来研究指数函数的反函数对数函数

二、新课

1.对数函数的定义:函数叫做对数函数;它是指数函数的反函数。对数函数的定义域为,值域为。

2.对数函数的图象由于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所以的图象与的图象关于直线对称。因此,我们只要画出和的图象关于对称的曲线,就可以得到的图象,然后根据图象特征得出对数函数的性质。

活动设计:由学生任意取底数作图,观察分析讨论,教师引导、整理3.对数函数的性质由对数函数的图象,观察得出对数函数的性质。见P87表图象性质定义域:(0,+∞)值域:R过点(1,0),即当时,时时时时在(0,+∞)上是增函数在(0,+∞)上是减函数活动设计:学生观察、分析讨论,教师引导、整理4.应用例1.(课本第94页)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1);(2);(3)分析:此题主要利用对数函数的定义域(0,+∞)求解。解:(1)由>0得,∴函数的定义域是;(2)由得,∴函数的定义域是(3)由9-得-3,∴函数的定义域是注:此题只是对数函数性质的简单应用,应强调学生注意书写格式。例2.求下列函数的反函数①②解:①∴②∴

三、小结:对数函数定义、图象、性质四、作业:课本第95页练习1,2习题2.81,2

如何下载初中数学教案篇5

教学目的 知识技能使学生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决有关面积、体积方面和经济方面的问题.

数学思考 提高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以及用数学的意识,渗透转化的思想、方程的思想及数形结合的思想.

解决问题通过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决日常生活及生产实际中遇到的有关面积、体积方面和经济方面的问题.

情感态度 通过探究性学习,抓住问题的关键,揭示它的规律性,展示解题的简洁性的数学美.

教学难点 审题,从文字语言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

知识重点 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有关面积、体积方面和经济方面的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问题一: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师生共同回忆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1)审题;(2)设未知数;

(3)列方程;(4)求解;

(5)检验;(6)答.

问题二:矩形的周长和面积?长方体的体积?

问题三:如图,某小区内有一块长、宽比为1:2的矩形空地,计划在该空地上修筑两条宽均为2m的互相垂直的小路,余下的四块小矩形空地铺成草坪,如果四块草坪的面积之和为312m2,请求出原来大矩形空地的长和宽.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读题,找到题目中的关键语句.

学生活动:在关键语句中找到反映相等关系的语句,探究解决办法.

教师活动:用多媒体演示分析,解题方法.

做一做

如图,有一块长80cm,宽60cm的硬纸片,在四个角各剪去一个同样的小正方形,用剩余部分做成一个底面积为1500cm2的无盖的长方体盒子.求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

课堂练习:将一个长方形的长缩短5cm,宽增长3cm,正好得到一个正方形.已知原长方形的面积是正方形面积的,求这个正方形的边长.

问题四:某商场销售一种服装,平均每天可售出20件,每件赢利40元.经市场调查发现:如果每件服装降价1元,平均每天能多售出2件.在国庆节期间,商场决定采取降价促销的措施,以达到减少库存、扩大销售量的目的.如果销售这种服装每天赢利1200元,那么每件服装应降价多少元?

学生活动:在众多的文字中,找到关键语句,分析相等关系.

教师活动:用多媒体帮助学生分析试题.提示学生检验解的合理性.

课堂练习:1.经销商以每双21元的价格从厂家购进一批运动鞋,如果每双鞋售价为a元,那么可以卖出这种运动鞋(350-10a)双.物价局限定每双鞋的售价不得超过进价的120%.如果商店要赚400元,每双鞋的售价应定为多少元?需要卖出多少双鞋?

2.某商店从厂家以每件18元的价格购进一批商品,该商店可以自行定价.据市场调查,该商品的售价与销售量的关系是:若每件售价a元,则可卖出(320-10a)件,但物价部门限定每件商品加价不能超过进货价25%的.如果商店计划要获利400元,则每件商品的售价应定为多少元?需要卖出这种商品多少件?(每件商品的利润=售价进货价)

复习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本题为后面解决有关面积、体积方面问题做铺垫.

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使学生会解决有关面积的问题.

解决体积问题的问题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以及渗透转化和方程的思想方法.

强调对方程的解进行双重检验.

小结与作业

课堂

小结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通过实际要求检验根的合理性,要注意审题能力的培养.

本课

作业课本第43页习题2

课后随笔(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如何下载初中数学教案篇6

4.1二元一次方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与一元一次方程的比较,能说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会辨别一个方程是不是

二元一次方程;

2、通过探索交流,会辨别一个解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的解,能写出给定的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了解方程解的不唯一性;

3、会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等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数学说理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

1、通过与一元一次方程的类比,探究二元一次方程及其解的概念,进一步培养运用类比转化的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培养关注生活,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培养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难点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不唯一性和相关性。即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有无数个,

但不是任意的两个数是它的解。

2、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寻求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认识二元一次方程,了解二元一

次方程的特点,体会到二元一次方程的引入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2、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激发学习情绪,营造学习气氛,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

空间,自主探讨,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不唯一性和相关性。

3、通过学练结合,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一个数的3倍比这个数大6,这个数是多少?

2、写有数字5的黄卡和写有数字2的蓝卡若干张,问黄卡和蓝卡各取几张,才能使取到的卡片上的数字之和为22?

思考:这个问题中,有几个未知数?能列一元一次方程求解吗?

如果设黄卡取x张,蓝卡取y张,你能列出方程吗?

3、在高速公路上,一辆轿车行驶2时的路程比一辆卡车行驶3时的路程还多20千米。如果设轿车的速度是a千米/时,卡车的速度是b千米/时,你能列出怎样的方程?

二、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1、推陈出新发现新知

引导学生观察所列的方程:5x?2y?22,2a?3b?20,这两个方程有哪些共同特征?这些特征与一元一次方程比较,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你能给它们取个名字吗?

(板书:二元一次方程)

根据它们的共同特征,你认为怎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含有两个未知数,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一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2、小试牛刀巩固新知

判断下列各式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

(1)x2?y?0(2)12a?b?2b?0(3)y?x(4)x??123y

3、师生互动再探新知

(1)什么是方程的解?(使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2)你能给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下一个定义吗?(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一对未

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若未知数设为x,y,记做x?,若未知数设为a,b,记做

?y?

4、再试牛刀检验新知

(1)检验下列各组数是不是方程2a?3b?20的解:(学生感悟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唯一性)

a?4a?5a?0a?100

b?3b??1020b??b?6033

(2)你能写出方程x-y=1的一个解吗?(再一次让学生感悟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不唯一性)

5、自我挑战三探新知

有3张写有相同数字的蓝卡和2张写有相同数字的黄卡,这五张卡片上的数字之和为10。设蓝卡上的数字为x,黄卡上的数字为y,根据题意列方程。3x?2y?10

请找出这个方程的一个解,并写出你得到这个解的过程。

学生在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中体验和了解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唯一性。

6、动动笔头巩固新知

独立完成课本第81页课内练习2

三、你说我说清点收获

比较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方程两边都是整式

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一次

如何求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四、知识巩固

1、必答题

(1)填空题:若mxy?9x?3yn?1?7是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则m?n?x?2y?5变形正确的有2

10?__?10①x?5?4y②x?10?4y③y?④y?44

(3x?7是方程2x?y?15的解。()(2)多选题:方程

y?1

x?7

(4)判断题:方程2x?y?15的解是。()y?1

2、抢答题

是方程2x?3y?5的一个解,求a的值。(1)已知x??2

y?a

(2)写出一个解为x?3的二元一次方程。

y?1

3、个人魅力题

写有数字5的黄卡和写有数字2的蓝卡若干张,问黄卡和蓝卡各取几张,才能使取到的卡片上的数字之和为22?设黄卡取x张,蓝卡取y张,根据题意列方程:5x?2y?22你能完成这道题目吗?

五、布置作业

如何下载初中数学教案篇7

一、教材分析

幂函数是学生在系统学习了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之后研究的又一类基本初等函数。是对函数概念及性质的应用,能进一步培养利用函数的性质(定义域、值域、图像、奇偶性、单调性)研究一个函数的意识。因而本节课更是一个对学生研究函数的方法和能力的综合提升。从概念到图象(),利用这五个函数的图象探究其定义域、值域、奇偶性、单调性、公共点,概括、归纳幂函数的性质,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一般认知规律。从教材的整体安排看,学习了解幂函数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获得比较系统的函数知识和研究函数的方法,以便能将该方法迁移到对其他函数的研究。

二、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心理特征,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幂函数的定义,会画常见幂函数的图象,掌握幂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初步学会运用幂函数解决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过程与方法]引入、剖析、定义幂函数的过程,启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体会数学概念的学习方法;通过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引领学生主动探索幂函数性质,体会学习数学规律的方法,体验成功的乐趣;对幂函数的性质归纳、总结时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和识图能力;运用性质解决问题时,进一步强化数形结合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生活实例引出幂函数概念,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研究函数的规律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养成积极主动,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学习习惯和品质;树立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精神。

三、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幂函数的定义与性质;

(2)指数α的变化对幂函数y=xα(α∈R)的影响。从知识体系看,前面有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学习,后面有其他函数的研究,本节课的学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就知识特点而言,蕴涵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就能力培养来说,通过学生对幂函数性质的归纳,可培养学生类比、归纳概括能力,运用数学语言交流表达的能力。

[教学难点]

(1)指数α的变化对幂函数y=xα(α∈R)性态的影响。

(2)数形结合解决大小比较以及求参数的问题。从学生认知发展看,他们具备一定的学习新函数的能力,可以通过学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方法来类比,但毕竟幂函数在三种初等函数中是最难的,因为它分类的情况很多,且性质多而复杂,我采用让学生自己利用计算机作出函数的图像,从中归纳性质的方法来突破难点。

四、学情与教法分析

1.学情分析

从学生思维特点来和认知结构看,前面学生已经学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对新函数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一方面可以把本节课与前面的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进行类比学习,但另一方面本节课分类情况多,性质归纳困难,尤其是三个函数放在一起可能产生混淆。对进入高中半个学期的学生来说,虽然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也初步形成,但缺乏冷静、深刻,思维具有片面性、不严谨的特点,对问题解决的一般性思维过程认识比较模糊。

2.教法分析

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但在思维习惯上还有待教师引导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出发,在教师的带领下创设疑问,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探索,逐步解决问题。采用引导发现式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教师点拨,启发学生主动观察、主动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来达到对知识的发现和接受。

3.教学构想

新课标的要求是通过实例,了解y=x,的图像,了解它们的变化情况。而原数学教学大纲要求掌握幂函数的概念及其图像和性质,在考查掌握函数性质和运用性质解决问题时,所涉及的幂函数f(x)=xα中α限于在集合{-2,-1,-,1,2,3}中取值。新课标无论从内容的容量和难度上都要远低于旧课标。而苏教版的教材严格按照新课标要求处理此部分内容,内容体系均未超出课标要求。所以我们应以新课标为准绳,控制难度与要求。由于本节课的难点在于指数α的变化对幂函数y=xα(α∈R)性态的影响,本身幂函数比较抽象,所以我采用在多媒体教室让学生用Excel来模拟得到图象,再从图象上观察、归纳函数的性质。从心理学上讲,自己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印象更深刻,学生容易接受与理解。

如何下载初中数学教案篇8

12.6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三)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决有关增长率问题.

(二)能力训练点:进一步培养学生化实际问题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学会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有关增长率问题.

2.教学难点 :有关增长率之间的数量关系.下列词语的异同;增长,增长了,增长到;扩大,扩大到,扩大了.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二)整体感知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和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

(1)原产量+增产量=实际产量.

(2)单位时间增产量=原产量×增长率.

(3)实际产量=原产量×(1+增长率).

2.例1 某钢铁厂去年一月份某种钢的产量为5000吨,三月份上升到7200吨,这两个月平均每月增长的百分率是多少?

分析:设平均每月的增长率为x.

则2月份的产量是5000+5000x=5000(1+x)(吨).

3月份的产量是[5000(1+x)+5000(1+x)x]

=5000(1+x)2(吨).

解:设平均每月的增长率为x,据题意得:

5000(1+x)2=7200

(1+x)2=1.44

1+x=±1.2.

x1=0.2,x2=-2.2(不合题意,舍去).

取x=0.2=20%.

教师引导,点拨、板书,学生回答.

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为计算简便、直接求得,可以直接设增长的百分率为x.

(2)认真审题,弄清基数,增长了,增长到等词语的关系.

(3)用直接开平方法做简单,不要将括号打开.

练习1.教材P.42中5.

学生分析题意,板书,笔答,评价.

练习2.若设每年平均增长的百分数为x,分别列出下面几个问题的方程.

(1)某工厂用二年时间把总产值增加到原来的b倍,求每年平均增长的百分率.

(1+x)2=b(把原来的总产值看作是1.)

(2)某工厂用两年时间把总产值由a万元增加到b万元,求每年平均增长的百分数.

(a(1+x)2=b)

(3)某工厂用两年时间把总产值增加了原来的b倍,求每年增长的百分数.

((1+x)2=b+1把原来的总产值看作是1.)

以上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总结下面的规律:

设某产量原来的产值是a,平均每次增长的百分率为x,则增长一次后的产值为a(1+x),增长两次后的产值为a(1+x)2,…………增长n次后的产值为S=a(1+x)n.

规律的得出,使学生对此类问题能居高临下,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例2 某产品原来每件600元,由于连续两次降价,现价为384元,如果两个降价的百分数相同,求每次降价百分之几?

分析:设每次降价为x.

第一次降价后,每件为600-600x=600(1-x)(元).

第二次降价后,每件为600(1-x)-600(1-x)•x

=600(1-x)2(元).

解:设每次降价为x,据题意得

600(1-x)2=384.

答:平均每次降价为20%.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完毕,学生板书,笔答,评价,对比,总结.

引导学生对比“增长”、“下降”的区别.如果设平均每次增长或下降为x,则产值a经过两次增长或下降到b,可列式为a(1+x)2=b(或a(1-x)2=b).

(四)总结、扩展

1.善于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严格审题,弄清各数据相互关系,正确布列方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以及渗透转化和方程的思想方法.

2.在解方程时,注意巧算;注意方程两根的取舍问题.

3.我们只学习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所以只求到两年的增长率.3年、4年……,n年,应该说按照规律我们可以列出方程,随着知识的增加,我们也将会解这些方程.

四、布置作业 

教材P.42中A8

五、板书设计 

12.6 一元二次方程应用(三)

1.数量关系: 例1…… 例2……

(1)原产量+增产量=实际产量 分析:…… 分析……

(2)单位时间增产量=原产量×增长率 解…… 解……

(3)实际产量=原产量(1+增长率)  

2.最后产值、基数、平均增长率、时间  

的基本关系:  

M=m(1+x)n n为时间  

M为最后产量,m为基数,x为平均增长率  

12.6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三)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决有关增长率问题.

(二)能力训练点:进一步培养学生化实际问题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学会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有关增长率问题.

2.教学难点 :有关增长率之间的数量关系.下列词语的异同;增长,增长了,增长到;扩大,扩大到,扩大了.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二)整体感知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和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

(1)原产量+增产量=实际产量.

(2)单位时间增产量=原产量×增长率.

(3)实际产量=原产量×(1+增长率).

2.例1 某钢铁厂去年一月份某种钢的产量为5000吨,三月份上升到7200吨,这两个月平均每月增长的百分率是多少?

分析:设平均每月的增长率为x.

则2月份的产量是5000+5000x=5000(1+x)(吨).

3月份的产量是[5000(1+x)+5000(1+x)x]

=5000(1+x)2(吨).

解:设平均每月的增长率为x,据题意得:

5000(1+x)2=7200

(1+x)2=1.44

1+x=±1.2.

x1=0.2,x2=-2.2(不合题意,舍去).

取x=0.2=20%.

教师引导,点拨、板书,学生回答.

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为计算简便、直接求得,可以直接设增长的百分率为x.

(2)认真审题,弄清基数,增长了,增长到等词语的关系.

(3)用直接开平方法做简单,不要将括号打开.

练习1.教材P.42中5.

学生分析题意,板书,笔答,评价.

练习2.若设每年平均增长的百分数为x,分别列出下面几个问题的方程.

(1)某工厂用二年时间把总产值增加到原来的b倍,求每年平均增长的百分率.

(1+x)2=b(把原来的总产值看作是1.)

(2)某工厂用两年时间把总产值由a万元增加到b万元,求每年平均增长的百分数.

(a(1+x)2=b)

(3)某工厂用两年时间把总产值增加了原来的b倍,求每年增长的百分数.

((1+x)2=b+1把原来的总产值看作是1.)

以上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总结下面的规律:

设某产量原来的产值是a,平均每次增长的百分率为x,则增长一次后的产值为a(1+x),增长两次后的产值为a(1+x)2,…………增长n次后的产值为S=a(1+x)n.

规律的得出,使学生对此类问题能居高临下,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例2 某产品原来每件600元,由于连续两次降价,现价为384元,如果两个降价的百分数相同,求每次降价百分之几?

分析:设每次降价为x.

第一次降价后,每件为600-600x=600(1-x)(元).

第二次降价后,每件为600(1-x)-600(1-x)•x

=600(1-x)2(元).

解:设每次降价为x,据题意得

600(1-x)2=384.

答:平均每次降价为20%.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完毕,学生板书,笔答,评价,对比,总结.

引导学生对比“增长”、“下降”的区别.如果设平均每次增长或下降为x,则产值a经过两次增长或下降到b,可列式为a(1+x)2=b(或a(1-x)2=b).

(四)总结、扩展

1.善于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严格审题,弄清各数据相互关系,正确布列方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以及渗透转化和方程的思想方法.

2.在解方程时,注意巧算;注意方程两根的取舍问题.

3.我们只学习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所以只求到两年的增长率.3年、4年……,n年,应该说按照规律我们可以列出方程,随着知识的增加,我们也将会解这些方程.

四、布置作业 

教材P.42中A8

五、板书设计 

12.6 一元二次方程应用(三)

1.数量关系: 例1…… 例2……

(1)原产量+增产量=实际产量 分析:…… 分析……

(2)单位时间增产量=原产量×增长率 解…… 解……

(3)实际产量=原产量(1+增长率)  

2.最后产值、基数、平均增长率、时间  

的基本关系:  

M=m(1+x)n n为时间  

M为最后产量,m为基数,x为平均增长率  

如何下载初中数学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了解数轴的概念和数轴的画法,掌握数轴的三要素;

2、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会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3、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相互联系的观点。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并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难点是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数轴的概念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缺一不可,二是这三个要素都是规定的。另外应该明确的是,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但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数并不都是有理数。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用数轴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今后充分利用“数轴”这个工具打下基础。

二、知识结构

有了数轴,数和形得到了初步结合,这有利于对数学问题的研究,数形结合是理解数学、学好数学的方法,本课知识要点如下表:

定义三要素应用

数形结合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原点

正方向

单位长度帮助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每个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但数轴上的点并非都是有理数比较有理数大小,数轴上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要大

在理解并掌握数轴概念的基础之上,要会画出数轴,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要知道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会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三、教法建议

小学里曾学过利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为此我们可引导学生思考:把射线怎样做些改进就可以用来表示有理数?伴以温度计为模型,引出数轴的概念。数轴是一条具有三个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这三个要素是判断一条直线是不是数轴的根本依据。数轴与它所在的位置无关,但为了教学上需要,一般水平放置的数轴,规定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要注意原点位置选择的任意性。

关于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应该明确的是有理数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但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根据几个有理数在数轴上所对应的点的相互位置关系,应该能够判断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通过点与有理数的对应关系及其应用,逐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四、数轴的相关知识点

1、数轴的概念

(1)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这里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缺一不可。二是这三个要素都是规定的。

(2)数轴能形象地表示数,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但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数并不都是有理数。

以数轴是理解有理数概念与运算的重要工具。有了数轴,数和形得到初步结合,数与表示数的图形(如数轴)相结合的思想是学习数学的思想。另外,数轴能直观地解释相反数,帮助理解绝对值的意义,还可以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因此,应重视对数轴的学习。

2、数轴的画法

(1)画直线(一般画成水平的)、定原点,标出原点“O”。

(2)取原点向右方向为正方向,并标出箭头。

(3)选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并标出…,—3,—2,—1,1,2,3…各点。具体如下图。

(4)标注数字时,负数的次序不能写错,如下图。

3。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1)在数轴上表示的两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2)由正、负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可知:正数都有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3)比较大小时,用不等号顺次连接三个数要防止出现“”的写法,正确应写成“”。

五、数轴定义的理解

如何下载初中数学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说出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法则

2、能熟练运用法则结合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特别是应用绝对值概念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能利用数轴对多个有理数进行有序排列。

3、能正确运用符号"<"">""∵""∴"写出表示推理过程中简单的因果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运用法则借助数轴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

难点:利用绝对值概念比较两个负分数的大小。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设计

(一)交流对话,探究新知

1、说一说

(多媒体显示)某一天我们5个城市的最低气温    从刚才的图片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从常见的气温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可能有些学生会说从中知道广州的最低气温10℃比上海的最低气温0℃高,有些学生会说哈尔滨的最低气温零下20℃比北京的最低气温零下10℃低等;不会说的,老师适当点拔,从而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以下填空。

比较这一天下列两个城市间最低气温的高低(填"高于"或"低于")

广州_______上海;北京________上海;北京________哈尔滨;武汉________哈尔滨;武汉__________广州。

2、画一画:(1)把上述5个城市最低气温的数表示在数轴上,(2)观察这5个数在数轴上的位置,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3)温度的高低与相应的数在数轴上的位置有什么?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发现原点左边的数都是负数,原点右边的数都是正数;同时也发现5在0右边,5比0大;10在5右边,10比5大,初步感受在数轴上原点右边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教师趁机追问,原点左边的数也有这样的规律吗?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进一步验证了原点左边的数也有这样的规律。从而使学生亲身体验探索的乐趣,在探究中不知不觉获得了知识。)由小组讨论后,教师归纳得出结论:

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正数都大于零,负数都小于零,正数大于负数。

(二)应用新知,体验成功

1、练一练(师生共同完成例1后,学生完成随堂练习1)

例1:在数轴上表示数5,0,-4,-1,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将它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用"<"号连接。(师生共同完成)

分析:本题意有几层含义?应分几步?

要点总结:小组讨论归纳,本题解题时的一般步骤:①画数轴②描点;③有序排列;④不等号连接。

随堂练习: P19 T1

2、做一做

(1)在数轴上表示下列各对数,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①2和7   ②-6和-1  ③-6和-36  ④-和-1.5

(2)求出图中各对数的绝对值,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3)由①、②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后,代表站起来发言,口述自己组的发现,说明自己组发现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规律的能力。)

要点总结:两个正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数大;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数反而小。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由学生总结得出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法则。

(1)正数都大于零,负数都小于零,正数大于负数。

(2)两个正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数大。

(3)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数反而小。

3、师生共同完成例2后,学生完成随堂练习2、3、4。

例2比较下列每对数的大小,并说明理由:(师生共同完成)

(1)1与-10,(2)-0.001与0,(3)-8与+2;(4)-与-;(5)-(+)与-|-0.8|

分析:第(4)(5)题较难,第(4)题应先通分,第(5)题应先化简,再比较。同时在讲解时,要注意格式。

注:绝对值比较时,分母相同,分子大的数大;分子相同,则分母大的数反而小;分子分母都不相同时,则应先通分再比较,或把分子化相同再比较。

两个负数比较大小时的一般步骤:①求绝对值;②比较绝对值的大小;③比较负数的大小。

思考:还有别的方法吗?(分组讨论,积极思考)

4、想一想:我们有几种方法来判断有理数的大小?你认为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由学生讨论后,得出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共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法则,另一种是利用数轴,当两个数比较时一般选用第一种,当多个有理数比较大小时,一般选用第二种较好。

练一练:P19 T2、3、4

5、考考你: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有没有的有理数,有没有最小的有理数,为什么?

(2)有没有绝对值最小的有理数?若有,请把它写出来?

(3)在于-1.5且小于4.2的整数有_____个,它们分别是____。

(4)若a>0,b<0,a<|b|,则你能比较a、b、-a、-b这四个数的大小吗?(本题属提高题,不要求全体学生掌握)

(新颖的问题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思维的习惯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6、议一议,谈谈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由师生共同完成本节课的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有理数大小比较的两种方法,一种是按照法则,两两比较,另一种是利用数轴,运用这种方法时,首先必须把要比较的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然后按照它们在数轴上的位置,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用"<"(或">")连接,这种方法在比较多个有理数大小时非常简便。

六、布置作业:P19 A组、B组

基础好的A、B两组都做

基础较差的同学选做A组。

如何下载初中数学教案篇11

一、课题引入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正数与负数的概念,作为教师有必要了解数系的发展.从数系的发展历程来看,微积分的基础是实数理论,实数的基础是有理数,而有理数的基础则是自然数.自然数为数学结构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数的发展”(也即“数的扩充”),有着两种不同的认知体系.一是数的自然扩充过程,如图1所示,即数系发展的自然的、历史的体系,它反映了人类对数的认识的历史发展进程;另一是数的逻辑扩充过程,如图2所示,即数系发展所经历的理论的、逻辑的体系,它是策墨罗、冯诺伊曼、皮亚诺、高斯等数学家构造的一种逻辑体系,其中综合反映了现代数学中许多思想方法.

二、课题研究

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着诸如上升5m,下降5m;收入5000元,支出5000元等各种具体的数量.这些数量不仅与5、5000等数量有关,而且还含有上升与下降、收入与支出等实际的意义.显然上升5m与下降5m,收入5000元与支出5000元的实际意义是不同的.

为了准确表达诸如此类的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仅用小学学过的正整数、正分数、零,是不够的.如果把收入5000元记作5000元,那么支出5000元显然是不可以也同样记作5000元的.收入与支出是“意义相反”的两回事,是不能用同一个数来表达的.因此,为了准确表达支出5000元,就有必要引入了一种新数—负数.

我们把所学过的大于零的数,都称为正数;而且还可以在正数的前面添加一个“+”号,比如在5的前面添加一个“+”号就成了“+5”,把“+5”称为一个正数,读作“正5”.

在正数的前面添加一个“-”号,比如在5的前面添加一个“-”号,就成了“-5”,所有按这种形式构成的数统称为负数.“-5”读作“负5”,“-5000”读作“负5000”.

于是“收入5000元”可以记作“5000元”,也可以记作“+5000元”,同时“支出5000元”就可以记作“-5000元”了.这样具有相反意义的两个数量就有了不同的表达方式.

利用正数与负数可以准确地表达或记录诸如上升与下降、收入与支出、海平面以上与海平面以下、零上与零下等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再如,某个机器零件的实际尺寸比设计尺寸大0.5mm就可以表示成“0.5mm”,或“+0.5mm”;如果“另一个机器零件的实际尺寸比设计尺寸小0.5mm”,那么就可以表示成“-0.5mm”了.在一次足球比赛中,如果甲队赢了乙队2个球,那么可以把甲队的净胜球数记作“+2”,把乙队的净胜球数记作“-2”.

借助实际例子能够让学生较好地理解为什么要引入负数,认识到负数是为了有效表达与实际生活相关的一些数量而引入的一种新数,而不是人为地“硬造”出来的一种“新数”.

三、巩固练习

例1博然的父母6月共收入4800元,可以将这笔收入记作+4800元;由于天气炎热,博然家用其中的1600元钱买了一台空调,又该怎样记录这笔支出呢?

思路分析:“收入”与“支出”是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可以用正数或负数来表示.一般来说,把“收入4800元”记作+4800元,而把与之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支出1600元”记作-1600元.

特别提醒:通常具有“增加、上升、零上、海平面以上、盈余、上涨、超出”等意义的数量,都用正数来表示;而与之相对的、具有“减少、下降、零下、海平面以下、亏损、下跌、不足”等意义的数量则用负数来表示.

再如,若游泳池的水位比正常水位高5cm,则可以将这时游泳池的水位记作+5cm;若游泳池的水位比正常的水位低3cm,则可以将这时游泳池的水位记作-3cm;若游泳池的水位正好处于正常水位的位置,则将其水位记作0cm.

例2周一证券交易市场开盘时,某支股票的开盘价为18.18元,收盘时下跌了2.11元;周二到周五开盘时的价格与前一天收盘价相比的涨跌情况及当天的收盘价与开盘价的涨跌情况如下表:单位:元

日期周二周三周四周五

开盘+0.16+0.25+0.78+2.12

收盘-0.23-1.32-0.67-0.65

当日收盘价

试在表中填写周二到周五该股票的收盘价.

思路分析:以周二为例,表中数据“+0.16”所表示的实际意义是“周二该股票的开盘价比周一的收盘价高出了0.16元”;而表中数据“-0.23”则表示“周二该股票收盘时的收盘价比当天的开盘价降低了0.23元”.

因此,这五天该股票的开盘价与收盘价分别应该按如下的方式进行计算:

周一该股票的收盘价是18.18-2.11=16.07元;周二该股票的收盘价为16.07+0.16-0.23=16.00元;周三该股票的收盘价为16.00+0.25-1.32=14.93元;周四的该股票的收盘价为14.93+0.78-0.67=15.04元;周五该股票的收盘价为15.04+2.12-0.65=16.51元.

例3甲、乙、丙三支球队以主客场的形式进行双循环比赛,每两队之间都比赛两场,下表是这三支球队的比赛成绩,其中左栏表示主队,上行表示客队,比分中前后两数分别是主客队的进球数,例如3∶2表示主队进3球客队进2球.

如何下载初中数学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应用所学的函数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会建构函数“模型”。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一次函数的应用问题,发展抽象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变量与对应的思想,形成良好的函数观点,体会一次函数的应用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一次函数的应用。

2、难点:一次函数的应用。

3、关键:从数形结合分析思路入手,提升应用思维。

教学方法

采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逐步地熟悉一次函数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范例点击,应用所学

【例5】小芳以200米/分的速度起跑后,先匀加速跑5分,每分提高速度20米/分,又匀速跑10分,试写出这段时间里她的跑步速度y(单位:米/分)随跑步时间x(单位:分)变化的函数关系式,并画出函数图象。

y=

【例6】A城有肥料200吨,B城有肥料300吨,现要把这些肥料全部运往C、D两乡。从A城往C、D两乡运肥料的费用分别为每吨20元和25元;从B城往C、D两乡运肥料的费用分别为每吨15元和24元,现C乡需要肥料240吨,D乡需要肥料260吨,怎样调运总运费最少?

解:设总运费为y元,A城往运C乡的肥料量为x吨,则运往D乡的肥料量为(200—x)吨。B城运往C、D乡的肥料量分别为(240—x)吨与(60+x)吨。y与x的关系式为:y=20x+25(200—x)+15(240—x)+24(60+x),即y=4x+10040(0≤x≤200)。

由图象可看出:当x=0时,y有最小值10040,因此,从A城运往C乡0吨,运往D乡200吨;从B城运往C乡240吨,运往D乡60吨,此时总运费最少,总运费最小值为10040元。

拓展:若A城有肥料300吨,B城有肥料200吨,其他条件不变,又应怎样调运?

二、随堂练习,巩固深化

课本P119练习。

三、课堂总结,发展潜能

由学生自我评价本节课的表现。

四、布置作业,专题突破

课本P120习题14.2第9,10,11题。

板书设计

1、一次函数的应用例:

如何下载初中数学教案篇13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能根据一个数的绝对值表示"距离",初步理解绝对值的概念。

2、给出一个数,能求它的绝对值。

(二)能力训练点

在把绝对值的代数定义转化成数学式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转化思想指导思维活动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解释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2、从上节课学的相反数到本节的绝对值,使学生感知数学知识具有普遍的联系性。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数形结合理解绝对值的意义和相反数与绝对值的联系,使学生进一步领略数学的和谐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发现法,辅之以讲授,学生讨论,力求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要求,注意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自得知识,自觅规律。

2、学生学法:研究+6和-6的不同点和相同点→绝对值概念→巩固练习→归纳小结(绝对值代数意义)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给出一个数会求出它的绝对值。

2、难点: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代数定义的导出。

3、疑点: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电脑)、三角板、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提出+6和-6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研究讨论得出绝对值概念;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讨论解答归纳出绝对值代数意义。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以上我们学习了数轴、相反数。在练习本上画一个数轴,并标出表示-6,0及它们的相反数的点。

学生活动:一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画。

【教法说明】绝对值的学习是以相反数为基础的,在学生动手画数轴的同时,把相反数的知识进行复习,同时也为绝对值概念的引入奠定了基础,这里老师不包办代替,让学生自己练习。

(二)探索新知,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做得非常好!-6与6是相反数,它们只有符号不同,它们什么相同呢?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很难得出答案。

师:在数轴上标出到原点距离是6个单位长度的点。

学生活动:一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师:显然A点(表示6的点)到原点的距离是6,B点(表示-6的点)到原点距离是6个单位长吗?

学生活动:产生疑问,讨论。

师:+6与-6虽然符号不同,但表示这两个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都是6,是相同的。我们把这个距离叫+6与-6的绝对值。

2、4绝对值(1)

【教法说明】针对"互为相反数的两数只有符号不同"提出问题:"它们什么相同呢?"在学生头脑中产生疑问,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但这时学生很难回答出此问题,这时教师注意引导再提出要求:"找到原点距离是6个单位长度的点"这时学生就有了一个攀登的台阶,自然而然地想到表示+6,-6的点到原点的距离相同,从而引出了绝对值的概念,这样一环紧扣一环,时而紧张时而轻松,不知不觉学生已获得了知识。

师:-6的绝对值是表示-6的点到原点的距离,-6的绝对值是6;6的绝对值是表示6的点到原点的距离,6的绝对值是6、

提出问题:

(1)-3的绝对值表示什么?

(2)3的绝对值呢?

(3)a的绝对值呢?

学生活动:(1)(2)题根据教师的引导学生口答,(3)题讨论后口答。

一个数a的绝对值是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数a的绝对值是a

【教法说明】由-6,6,-3,这些特殊的数的绝对值引出数的绝对值,逐层铺垫,由学生得出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既理解了一个数的绝对值的含义也训练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突破了难点。

(三)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师:字母可以表示任意数,若把a换成,9,0,-1,-0、4观察数轴,它们的绝对值各是多少?

学生活动:口答:,,,,

师:你在自己画的数轴上标出五个数,让同桌指出它们的绝对值。

学生活动:按教师要求自己又当"小老师"又当"学生"、教师找一组学生回答,并及时纠正出现的错误。

(出示投影1)

例求8,-8的绝对值。

师:观察数轴做出此题。

学生活动:口答

师:由此题目你能想到什么规律?

学生活动:讨论得出—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绝对值相同。

【教法说明】这一环节是对绝对值的几何定义的巩固。这里对于绝对值定义的理解不能空谈"5的绝对值、-7的绝对值是多少"?而是与数轴相结合,始终利用表示这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是这个数的绝对值这一概念。教师先阐明这个字母可表示任意数,再把换成一组数,学生自己又把换成了一些数,指出它们的绝对值,这样既理解了数所表示的广泛含义,又巩固了绝对值的定义。然后,通过例题总结出了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的绝对值相等这一规律,既呼应了前面内容,又升华了绝对值的概念。

师:观察数轴,在原点右边的点表示的数(正数)的绝对值有什么特点?

在原点左边的点表示的数(负数)的绝对值呢?

生:思考,不能轻易回答出来。

师:再看前面我们所求的,你能得出什么规律吗?

学生活动:思考后一学生口答。

教师纠正并板书:

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0的绝对值是0。

师:字母可表示任意的数,可以表示正数,也可以表示负数,也可以表示0。

教师引导学生用数学式子表示正数、负数、0,并再提问:这时的绝对值分别是多少?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教师加入讨论,学生互相补充回答。

教师板书:

师强调:这种表示方法就相当于前面三句话,比较起来后者更通俗易懂。

【教法说明】用字母表示规律是难点。这时教师放手,让学生有目的地考虑、分析,共同得出结论。

(四)归纳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绝对值。

(1)一个数的绝对值是在数轴上表示这个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2)求一个数的绝对值必须先判断是正数还是负数。

回顾反馈:

(出示投影2)

1、-3的绝对值是在_____________上表示-3的点到__________的距离,-3的绝对值是____________。

2、绝对值是3的数有____________个,各是___________;绝对值是2、7的数有___________个,各是___________;绝对值是0的数有____________个,是____________。

绝对值是-2的数有没有?

八、随堂练习

1、判断题

(1)数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数的点与原点的距离()(2)负数没有绝对值()

(3)绝对值最小的数是0()

(4)如果甲数的绝对值比乙数的绝对值大,那么甲数一定比乙数大()(5)如果数的绝对值等于,那么一定是正数

2、填表

九、布置作业

课本第50页2、4。

如何下载初中数学教案篇14

【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边边边公理的内容,能运用边边边公理证明三角形全等,为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创造条件;

2、继续培养学生画图、实验,发现新知识的能力。

【说重点难点】

1、难点:让学生掌握边边边公理的内容和运用公理的自觉性;

2、重点:灵活运用SSS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请问同学,老师在黑板上画得两个三角形,△ABC与△全等吗?你是如何判定的。

(同学们各抒己见,如:动手用纸剪下一个三角形,剪下叠到另一个三角形上,是否完全重合;测量两个三角形的所有边与角,观察是否有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角对应相等。)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探讨了两个三角形只满足一个或两个边、角对应相等条件时,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

等。满足三个条件时,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探讨研究。

二、实践探索,总结规律

1、问题1: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会全等吗?做一做:给你三条线段,分别为,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吗?

先请几位同学说说画图思路后,教师指导,同学们动手画,教师演示并叙述书写出步骤。

步骤:

(1)画一线段AB使它的`长度等于c(4.8cm)。

(2)以点A为圆心,以线段b(3cm)的长为半径画圆弧;以点B为圆心,以线段a(4cm)的长为半径画圆弧;两弧交于点C.

(3)连结AC、BC.

△ABC即为所求

把你画的三角形与其他同学的图形叠合在一起,你们会发现什么?

换三条线段,再试试看,是否有同样的结论

请你结合画图、对比,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同学们各抒己见,教师总结:给定三条线段,如果它们能组成三角形,那么所画的三角形都是全等的。这样我们就得到判定三角形全等的一种简便的方法: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边边,或简记为(S.S.S.)。

2、问题2:你能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法解释这个(SSS)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法吗?

(我们已经知道,三条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而相似比为1时,三条边就分别对应相等了,这两个三角形不但形状相同,而且大小都一样,即为全等三角形。)

3、问题3、你用这个SSS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法解释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吗?

(只要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完全确定了)

4、范例:

例1如图19.2.2,四边形ABCD中,AD=BC,AB=DC,试说明△ABC≌△CDA.解:已知AD=BC,AB=DC,又因为AC是公共边,由(S.S.S.)全等判定法,可知△ABC≌△CDA

5、练习:

6、试一试: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为、、,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吗?把你画的三角形与同伴画的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所画出的三角形都是相似的,但大小不一定相同)。

三个对应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三、加强练习,巩固知识

1、如图,,,△ABC≌△DCB全等吗?为什么?

2、如图,AD是△ABC的中线,。与相等吗?请说明理由。

四、小结

本节课探讨出可用(SSS)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并能灵活运用(SSS)来判定三角形全等。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不一定会全等。

如何下载初中数学教案篇15

【学习目标】

1.借助数轴,初步理解绝对值和相反数的概念,能求一个数的绝对值和相反数,2.会利用绝对值比较两负数的大小;学习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和分类讨论的思想。

3.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想的过程和结果;

【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学习重难点】

重点:会求一个数的绝对值和相反数,会利用绝对值比较两负数的大小。

难点:对绝对值和相反数的代数意义、几何意义的理解。

【学习过程】

模块一预习反馈

一、学习准备

1.数轴:规定了__、__、__的一条直线叫做__.

2.数轴上两个点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正数大于,负数小于,正数大于一切。

3.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30—p32,预习过程中请注意:⑴不懂的地方要用红笔标记符号;⑵完成你力所能及的习题和课后作业。

二、精读教材

4.相反数的意义

+3与—3,—5与+5,—1.5与1.5这三对数有什么共同点?还能列举出这样的数吗?

归纳:如果两个数只有__不同,那么称其中一个数为另一个数的__,也称这两个数__.特别地,0的相反数是__。如,+3的相反数是—3,也可以说+3与—3互为相反数。相反数是成对出现的,不能单独存在。

《2.3绝对值》课时练习

一、选择题(共10题)

1.有理数的绝对值一定是()

A.正数B.负数

C.零或正数D.零或负数

答案:C

解析:解答:根据绝对值的定义可知: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正数,零的绝对值是零;所以答案选择C选项

分析:考查有理数的绝对值,注意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正数,零的绝对值是零

2.绝对值等于它本身的数有()

A.0个B.1个C.2个D.无数个

答案:D

解析:解答:根据绝对值得定义可知正数和零的绝对值是它本身,所以答案选择D选项

分析:考查绝对值这一知识点.

3.相反数等于-5的数是()

A.5B.-5C.5或-5D.不能确定

答案:A

解析:解答:根据相反数的定义可知,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所以答案选择A选项

分析:考查相反数的基本概念。

2.3绝对值》同步练习

10.如果a=-a,下列成立的是()

A.-a一定是非负数B.-a一定是负数

C.a一定是正数D.a不能是0

11.下列说法:①一个数的绝对值一定是正数;②-a一定是一个负数;③没有绝对值为-3的数;④若a=a,则a是一个正数;⑤-20__的绝对值是20__.其中正确的有__.(填序号)

12.若绝对值相等的两个数在数轴上的对应点的距离为6,则这两个数为()

A.+6和-6B.-3和+3C.-3和+6D.-6和+3

如何下载初中数学教案篇16

教学目标:

1、通过解题,使学生了解到数学是具有趣味性的。

2、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出示趣味题

师:老师这里有一些有趣的问题,希望大家开动脑筋,积极思考。

1、小卫到文具店买文具,他买毛笔用去了所带钱的一半,买铅笔用去了剩下钱的一半,最后用去剩下的8分,问小卫原有()钱?

2、苹苹做加法,把一个加数22错写成12,算出结果是48,问正确结果是()。

3、小明做减法,把减数30写成20,这样他算出的得数比正确得数多(),如果小明算出的结果是10,正确结果是()。

4、同学们种树,要把9棵树分3行种,每一行都是4棵,你能想出几种

办法来用△表示。

5、把一段布5米,一次剪下1米,全部剪下要()次。

6、李小松有10本本子,送给小刚2本后,两人本子数同样多,小刚原来

有()本本子。

二、小组讨论

三、指名讲解

四、评价

1、同学互评

2、老师点评

五、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如何下载初中数学教案篇17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推理、证明的格式,理解判定定理的证法、

2、掌握平行线的第二个判定定理,会用判定公理及定理进行简单的推理论证、

3、通过第二个判定定理的推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进行推理的能力、

4、使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只有学好文化知识,才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从而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39;教育、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启发式引导发现法、

2、学生学法:积极参与、主动发现、发展思维、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判定定理的推导和例题的解答、

(二)难点

使用符号语言进行推理、

(三)解决办法

1、通过教师正确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发现定理,解决重点、

2、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行完成推理过程,解决难点及疑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三角板、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设计练习,复习基础,创造情境,引入新课、

2、通过教师指导,学生探索新知,练习巩固,完成新授、

3、通过学生自己总结完成小结、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掌握平行线的第二个定理的推理,并能运用其进行简单的证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整体感知

以情境创设,设计悬念,引出课题,以引导学生的思维,发现新知,以变式训练巩固新知、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和一种判定方法,根据所学看下面的问题(出示投影)、

学生活动:学生口答第1、2题、

师:你能说出有什么条件,就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呢?

学生活动:由第l、2题,学生思考分析,只要有同位角相等或内错角相等,就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

教师将第3题图形画在黑板上、

学生活动:学生口答理由,同角的补角相等、

师:要求学生写出符号推理过程,并板书、

教法说明:本节课是前一节课的继续,是在前一节课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所以通过第1、2两题复习上节课所学平行线判定的两个方法,使学生明确,只要有同位角相等或内错角相等,就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第3题是为推导本节到定定理做铺垫,即如果同旁内角互补,则可以推出同位角相等,也可以推出内错角相等,为定理的推理论证,分散了难点、

师:第4题是一个实际问题,题目中已知的两个角是什么位置关系角?

学生活动:同分内角、

师:它们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互补、

师:这个问题就是知道同分内角互补了,那么两条直线是不是平行的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如何下载初中数学教案篇18

教学设计思想:本节安排1课时讲授;影子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教学中引用太阳光照射下的影子种种生活中的实例,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影子在生活中的存在,激发学习的兴趣。课前布置作业让学生观察不同时刻物体影子的变化,亲自感受变化的情况,再通过教师讲授逐步加深对投影相关概念的理解,并掌握其应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经历实践、探索的过程,知道平行投影、正投影的含义;

能够确定物体在太阳光下的影子的特征;

知道在不同时刻物体在太阳光下形成的影子的大小和方向是不同的。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想象、实践形成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探索不同时刻不同物体的影子的变化规律:影子长的比等于物体高度的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理论研究自然现象,引发对大自然和社会生活探索的欲望,提高学习兴趣,增进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平行投影的含义。

教学难点:通过对平行投影的认识进行物体与投影之间的相互转化。

教学方法:启发式。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媒体:幻灯片。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让学生在课前观察物体在阳光下的影子,自己总结出一些结论。

一、创设情景

问题1:

师:请看这幅图片,哪位同学知道这是什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陈述:日晷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定时刻的仪器,它由“晷面”和“晷针”组成。

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晷面。随着时间的推移,晷针的影子在晷面上慢慢地移动。以此来显示时刻。(看下图)

设疑激趣:利用古代显示时刻的物体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引出课题

问题2:

师:太阳光可看成平行的直线,在阳光下,我们经常看见物体的影子,那同学们你们知道影子的长短和方向在一天中是怎样变化的吗?

下面我们来看几副图片:(幻灯显示)

(1)(2)(3)

上面的三幅图是在我国北方某地某天上午不同时刻的同一位置拍摄的,请根据树的影子,判断拍摄的先后顺序,并说明理由。

生:通过这几天观察,如果上午观察物体的影子,都是逐渐变短的一个过程,所以拍摄的先后顺序是:(3)→(2)→(1)。

师:这位同学回答的很正确;但是哪位同学能解释一下呢?

生:上午太阳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逐渐升高,这里我们把太阳光线看成平行的直线,根据以前我们学过的几何知识,通过画图,显而易见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逐渐变短的。

师:回答的很好;根据上面的总结,我们观看下面的图片,观察有什么变化?

在我国北方地区,人们居住的房屋窗户大多是朝南的,中午某时刻室内的窗影在一年四季里会有什么变化呢?

学生相互讨论,交流。

生:夏天的时候影子是最短的,冬天是最长的,春秋次之。

活动:学生有丰富的关于影子的生活经验,让他们结合经验想象自己的影子从早到晚是如何变化的(包括大小和方向)?并叫三个学生代表太阳、物体、影子,模拟太阳东升西落。得出结论:大——小——大;西——北偏西——正北——北偏东——东。

教师总结:物体在光线的照射下,会在地面或墙面上留下它的影子,这种现象就是投影(projection)。

太阳的光线可看做平行线的,像这样的光线照射在物体上,所形成的投影叫做平行投影。光线是投影线,地面或墙面是投影面。

如上图,用一束平行光线竖直照射水平放置的三角尺上,投影线、三角尺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是平行投影。在这种平行投影中,光线是竖直照射在水平面上的。像这种平行投影又叫做正投影。

现在大家对投影有了一定的了解,再看下面这个图形,思考问题:[

如图,正方体正面(R面)在V面上的正投影。

1.R面的正投影是什么图形?与R面相对的面的在正投影是什么图形?

2.Q面的正投影是什么图形?与Q面相对的面的正投影是什么图形?

3.P面及与它相对的面的正投影分别是什么图形?

学生相应回答上面的问题。

师:我们学习了投影的相关概念,也观看了许多投影的图片,那同学们思考这样的问题:

(1)一个物体的正投影是立体图形还是平面图形?

(2)点、线段和多边形的正投影可能分别是什么图形?

第一问显而易见,教师可以找中下等学生回答。

第二问教师可以通过课件演示,学生观看,回答问题。(参看课件:点、线、面的投影)

师生互动:

例:旗杆直立在A处,它的平行投影如图所示。

(1)请画出小明站在B处时的投影(用线段表示)。并说明你这样画的理由。

(2)如果小明站在C处,请画出他的投影(用线段表示),并比较小明站在B、C两处投影的长短。

(3)旗杆的高度与它投影长的比和小明的身高与他投影长的比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完成这道例题,教师再进行讲解。

教师总结:一般地,两个直立于地面的物体在阳光下的投影,或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两个物体、他们的平行投影及过物体顶端的投影线,分别组成直角三角形,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三、练习

1.大致说出我国北方的确一天中(早晨、中午、傍晚),人在阳光下的投影的方向和长短。

2.下图是一棵大树在阳光下的投影,请画出另一棵树的投影(用线段表示)。

3.结合地理知识,谈谈在我国哪些地区会有太阳直射现象。这时人的投影是什么样的?

四、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平行投影

一、导入平行投影

问题1:正投影

二、新授例:

问题2:

三、练习

投影:

四、总结

73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