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教学设计 >

万能的初中数学教案怎么写

时间: 新华 教学设计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从而更好地组织教学。要怎么写万能的初中数学教案怎么写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万能的初中数学教案怎么写,供大家参考。

万能的初中数学教案怎么写篇1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理解并掌握分式的乘除法法则,能进行简单的分式乘除法运算,能解决一些与分式乘除有关的实际问题。

(2)技能目标

经历从分数的乘除法运算到分式的乘除法运算的过程,培养学生类比的探究能力,加深对从特殊到一般数学的思想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中让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中渗透类比转化的思想,使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分式的乘除法法则进行运算。

难点:分子、分母为多项式的分式乘除运算。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入课题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同样,好的引入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因此我用实际出发提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问题1:求容积的高是,(引出分式乘法的学习需要)。

问题2:求大拖拉机的工作效率是小拖拉机的工作效率的倍,(引出分式除法的学习需要)。

从实际出发,引出分式的乘除的实在存在意义,让学生感知学习分式的乘法和除法的实际需要,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

(二)类比联想,探究新知

从学生熟悉的分数的乘除法出发,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解后总结概括:

(1)式是什么运算?依据是什么?

(2)式又是什么运算?依据是什么?能说出具体内容吗?(如果有困难教师应给于引导,学生应该能说出依据的是:分数的乘法和除法法则)教师加以肯定,并指出与分数的乘除法法则类似,引导学生类比分数的乘除法则,猜想出分式的乘除法则。

(分式的乘除法法则)

乘法法则:分式乘以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三)例题分析,应用新知

师生活动:教师参与并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完成例题。

P11的例1,在例题分析过程中,为了突出重点,应多次回顾分式的乘除法法则,使学生耳熟能详。P11例2是分子、分母为多单项式的分式乘除法则的运用,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我采取板演的形式,和学生一起详细分析,提醒学生关注易错易漏的环节,学会解题的方法。

(四)练习巩固,培养能力

P13练习第2题的(1)、(3)、(4)与第3题的(2)。

师生活动:教师出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解答,并让学生板演或投影展示学生的解题过程。

通过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通过课堂跟踪反馈,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进一步熟练解题的思路,也遵循了巩固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让学生板演,一是为了暴露问题,二是为了规范解题格式和结果。

(五)课堂小结,回扣目标

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课堂小结: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在知识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3、你有什么收获呢?

师生活动:学生反思,提出疑问,集体交流。

(六)布置作业

教科书习题6.2第1、2(必做)练习册P(选做),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

板书设计

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提纲式的板书设计,因为提纲式—条理清楚、从属关系分明,给人以清晰完整的印象,便于学生对教材内容和知识体系的理解和记忆。

万能的初中数学教案怎么写篇2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2、3.

2.学生掌握综合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2、3来解决问题.

3.进一步培养学生类比的教学思想chayi5.com.

4.通过相似性质的学习,感受图形和语言的和谐美

二、教法引导

先学后教,达标导学

三、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是性质定理的应用.

2.教学难点:是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有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叙述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1.

[讲解新课]

让学生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得出性质定理2.

性质定理2: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同样,让学生类比“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得出命题.

“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教师对学生作出的这种判断暂时不作否定,待证明后再强调是“相似比的平方”,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性质定理3: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注:(1)在应用性质定理3时要注意由相似比求面积比要平方,这一点学生容易掌握,但反过来,由面积比求相似比要开方,学生往往掌握不好,教学时可增加一些这方面的练习.

(2)在掌握相似三角形性质时,一定要注意相似前提,如:两个三角形周长比是,它们的面积之经不一定是,因为没有明确指出这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以此教育学生要认真审题.

例1已知如图,∽,它们的周长分别是60cm和72cm,且AB=15cm,,求BC、AB、、.

此题学生一般不会感到有困难.

例2有同一三角形地块的甲、乙两地图,比例尺分别为1:200和1:500,求甲地图与乙地图的相似比和面积比.

教材上的解法是用语言叙述的,学生不易掌握,教师可提供另外一种解法.

解:设原地块为,地块在甲图上为,在乙图上为

学生在运用掌握了计算时,容易出现的错误,为了纠正或防止这类错误,教师在课堂上可举例说明,如:,而

[小结]

1.本节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2和定理3.

2.重点学习了两个性质定理的应用及注意的问题.

七、布置作业

教材P247中A组4、5、7.

八、板书设计

数学教案-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万能的初中数学教案怎么写篇3

总体说明:

完全平方公式则是对多项式乘法中出现的较为特殊的算式的一种归纳、总结.同时,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是初中数学中运用推理方法进行代数式恒等变形的开端,通过完全平方公式的学习对简化某些整式的运算、培养学生的求简意识有较大好处.而且完全平方公式是后继学习的必备基础,不仅对学生提高运算速度、准确率有较大作用,更是以后学习分解因式、分式运算、解一元二次方程以及二次函数的恒等变形的重要基础,同时也具有培养学生逐渐养成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的作用.因此学好完全平方公式对于代数知识的后继学习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本节是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整式的运算》的第8小节,占两个课时,这是第一课时,它主要让学生经历探索与推导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符号感与推理能力,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数学中的作用.

一、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的技能基础:学生通过对本章前几节课的学习,已经学习了整式的概念、整式的加减、幂的运算、整式的乘法、平方差公式,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平方差公式一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探索和应用的过程,获得了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了一定的符号感和推理能力;同时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很多探究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独立探究意识以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会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

(2)了解完全平方公式的几何背景.

数学能力:

(1)由学生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与推理能力.

(2)发展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情感与态度:

将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暴露出来进行分析,避免形成教学上的“相异构想”.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

2、完全平方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1、消除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避免形成“相异构想”;

2、完全平方公式结构的认知及正确应用.

四、教学设计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十一个教学环节:学生练习、暴露问题——验证——推广到一般情况,形成公式——数形结合——进一步拓广——总结口诀——公式应用——学生反馈——学生PK——学生反思——巩固练习.

第一环节:学生练习、暴露问题

活动内容:计算:(a+2)2

设想学生的做法有以下几种可能:

①(a+2)2=a2+22

②(a+2)2=a2+2a+22

③正确做法;

针对这几种结果都将a=1代入计算,得出①②都是错误的,但③的做法是否一定正确呢?怎么验证?

活动目的:在很多学生的头脑中,认为两数和的完全平方与两数的平方和等同,即:

(a+2)2=a2+22,如果不将这种定式思维,就很难建立起一个正确的概念;这一环节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的这种错误或其它错误充分暴露出来,并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原有的定式思维是错误的,为下一步构建新的思维模式埋下伏笔.

第二环节:验证(a+2)2=a2–4a+22

活动内容:(a+2)2=(a+2)•(a+2)=a2+2a+2a+22

活动目的:在前一环节已经打破了学生的原有的思维定式的基础上,给学生建立正确的思维方法,避免形成“相异构想”.

第三环节:推广到一般情况,形成公式

活动内容:(a+b)2=(a+b)(a+b)=a2+ab+ab+b2=a2+2ab+b2

活动目的: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究过程,体验到发现的快乐.

第四环节:数形结合

活动内容:设问:在多项式的乘法中,很多公式都都可以用几何图形进行解释,那么完全平方公式怎样用几何图形解释呢?

展示动画,用几何图形诠释完全平方公式的几何意义.

学生思考: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来诠释完全平方公式?(课后思考)

活动目的: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数与形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数与形是可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第五环节:进一步拓广

活动内容:推导两数差的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

方法1:(a–b)2=(a–b)(a–b)=a2–ab–ab+b2=a2–2ab+b2

方法2:(a–b)2=[a+(–b)]2=a2+2a(–b)+(–b)2=a2–2ab+b2

活动目的:让学生经历由两数和的完全平方公式拓广到两数差的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体会到符号差异带来的结果差异,由第二种推导方法体会到两数差的完全平方公式是两数和的完全平方公式的应用.

第六环节:总结口诀、认识特征

活动内容:比较两个公式的共同点与不同点:(a+b)2=a2+2ab+b2

(a–b)2=a2–2ab+b2

特征:①左边都是一个二项式的完全平方,两者仅有一个符号不同;右边都是二次三项式,其中第一、三项是公式左边二项式中每一项的平方,中间一项是左边二项式中两项乘积的两倍,两者也仅一个符号不同;

②公式中的a、b可以是任意一个代数式(数、字母、单项式、多项式)

口诀:首平方,尾平方,首尾相乘的两倍在中央.

活动目的:认识完全平方公式的特征,总结出完全平方公式的口诀,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避免学生在应用该公式中出现错误.

第七环节:公式应用

活动内容:例:计算:①(2x–3)2;②(4x+)2

解:①(2x–3)2=(2x)2–2•(2x)•3+32=4x2–12x+9

②(4x+)2=(4x)2+2•••••(4x)()+()2=16x2+2xy+

活动目的:在前几个环节中,学生对完全平方公式已经有了感性认识,通过本环节的讲解以及下一环节的练习,使学生逐步经历认识——模仿——再认识.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阶段.

第八环节:随堂练习

活动内容:计算:①;②;③(n+1)2–n2

活动目的:通过学生的反馈练习,使教师能全面了解学生对完全平方公式的理解是否到位,完全平方公式的应用是否得当,以便教师能及时地进行查缺补漏.

第九环节:学生PK

活动内容:每个学生各出五道完全平方公式的计算题给自己的同桌解答,比一比谁的准确性率高,速度快.

活动目的:活跃课堂气氛,激起学生的好胜心,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完全平方公式的理解与应用.

第十环节:学生反思

活动内容: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收获1:认识了完全平方公式,并能简单应用;

收获2:了解了两数和与两数差的完全平方公式之间的差异;

收获3:感受到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在数学中的作用.

活动目的:通过对一堂课的归纳与总结,巩固学生对完全平方公式的认识,体会数学思想的精妙.

第十一环节:布置作业:

课本P43习题1.13

万能的初中数学教案怎么写篇4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会画已知点关于已知直线的对称点,会画已知线段的对称线段,会画已知三角形的对称三角形。

2、经历探索轴对称的性质的活动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作已知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的一般步骤。

教学难点:怎样确定已知图形的关键点并根据这些点作出对称图形。

学习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完成课本第10页的操作,即图1—6,并将你完成的操作带到课堂上来。

2、思考:

下列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请把它们找出来,画出它们所有的对称轴。

3、请你在下图的方格内,设计一个轴对称图形。

二.自学、合作探究

(一)自学、相信自己(书本)

实践、操作:

1、思考:如图1-9,3点都在方格纸的格点位置上。请你再找一个格点,使图中的4点组成一个轴对称图形。

2、如果直线外有一点,那么怎样画出点关于直线的.对称点?

问题一:画点关于直线的对称点的方法,并说明道理。

问题二:怎样画已知线段的对称线段?怎样画已知三角形的对称三角形?说说你的想法和依据。

(二)思索、交流(书本例题练习难)

3、分别画出图1-10(1)、(2)、(3)中线段关于直线对称的线段。

4、分别在图图1-10(1)、(2)、(3)的直线上取一点,并画关于直线对称的.

(三)应用、探究(难度大综合纵横思考)

例题讲解

例题1、如图所示,要在街道旁修建一个牛奶站,向居民区A、B提供牛奶,牛奶站应建在什么地方,才能使A、B到它的距离之和最短?

例题1

例题2

三.学习体会(空)

四.自我测试(书本练习)

1.练习1下列数字图象都是由镜中看到的,请分别写出它们所对应的实际数字,并说明数字图象与镜面的位置关系。

1、如图1,线段AB与A’B’关于直线l对称,

⑴连接AA’交直线l于点O,再连接OB、OB’。

⑵把纸沿直线l对折,重合的线段有:。

⑶因为△OAB和△OA’B’关于直线l,所以△OAB-△OA’B’,直线l垂直平分线段,∠ABO=∠,∠AO’B=∠。

图1图2图3

2、如图2,三角形Ⅰ的两个顶点分别在直线l1和l2,且l1⊥l2,

⑴画三角形Ⅱ与三角形Ⅰ关于l1对称;

⑵画三角形Ⅲ与三角形Ⅱ关于l2对称;

⑶画三角形Ⅳ与三角形Ⅲ关于l1对称;

⑷所画的三角形Ⅳ与三角形Ⅰ成轴对称吗?

3、如图3,四边形ABCD是长方形弹子球台面,有黑白两球分别位于E、F两点位置上,试问怎样撞击黑球E,才能使黑球先碰撞台边AB反弹后再击中白球F?

万能的初中数学教案怎么写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把简单的与数量有关的词语用代数式表示出来;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把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成代数式?

难点:正确理解题意,从中找出数量关系里的运算顺序并能准确地写成代数式???

教学手段

现代课堂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用代数式表示乙数:(投影)

(1)乙数比x大5;(x+5)

(2)乙数比x的2倍小3;(2x-3)

(3)乙数比x的倒数小7;(-7)

(4)乙数比x大16%?((1+16%)x)

(应用引导的方法启发学生解答本题)

2、在代数里,我们经常需要把用数字或字母叙述的一句话或一些计算关系式,列成代数式,正如上面的练习中的问题一样,这一点同学们已经比较熟悉了,但在代数式里也常常需要把用文字叙述的一句话或计算关系式(即日常生活语言)列成代数式?本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个问题?

(二)、讲授新课

例1用代数式表示乙数:

(1)乙数比甲数大5;(2)乙数比甲数的2倍小3;

(3)乙数比甲数的倒数小7;(4)乙数比甲数大16%?

分析:要确定的乙数,既然要与甲数做比较,那么就只有明确甲数是什么之后,才能确定乙数,因此写代数式以前需要把甲数具体设出来,才能解决欲求的乙数?

解:设甲数为x,则乙数的代数式为

(1)x+5(2)2x-3;(3)-7;(4)(1+16%)x?

(本题应由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完成)

最后,教师需指出:第4小题的答案也可写成x+16%x?

例2用代数式表示:

(1)甲乙两数和的2倍;

(2)甲数的与乙数的的差;

(3)甲乙两数的平方和;

(4)甲乙两数的和与甲乙两数的差的积;

(5)乙甲两数之和与乙甲两数的差的积?

分析:本题应首先把甲乙两数具体设出来,然后依条件写出代数式?

解:设甲数为a,乙数为b,则

(1)2(a+b);(2)a-b;(3)a2+b2;

(4)(a+b)(a-b);(5)(a+b)(b-a)或(b+a)(b-a)?

(本题应由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完成)

此时,教师指出:a与b的和,以及b与a的和都是指(a+b),这是因为加法有交换律?但a与b的差指的是(a-b),而b与a的差指的是(b-a)?两者明显不同,这就是说,用文字语言叙述的句子里应特别注意其运算顺序?

例3用代数式表示:

(1)被3整除得n的数;

(2)被5除商m余2的数?

分析本题时,可提出以下问题:

(1)被3整除得2的数是几?被3整除得3的数是几?被3整除得n的数如何表示?

(2)被5除商1余2的数是几?如何表示这个数?商2余2的数呢?商m余2的数呢?

解:(1)3n;(2)5m+2?

(这个例子直接为以后让学生用代数式表示任意一个偶数或奇数做准备)?

例4设字母a表示一个数,用代数式表示:

(1)这个数与5的和的3倍;(2)这个数与1的差的;

(3)这个数的5倍与7的.和的一半;(4)这个数的平方与这个数的的和?

分析:启发学生,做分析练习?如第1小题可分解为“a与5的和”与“和的3倍”,先将“a与5的和”例成代数式“a+5”再将“和的3倍”列成代数式“3(a+5)”?

解:(1)3(a+5);(2)(a-1);(3)(5a+7);(4)a2+a?

(通过本例的讲解,应使学生逐步掌握把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分解为几个基本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5设教室里座位的行数是m,用代数式表示:

(1)教室里每行的座位数比座位的行数多6,教室里总共有多少个座位?

(2)教室里座位的行数是每行座位数的,教室里总共有多少个座位?

分析本题时,可提出如下问题:

(1)教室里有6行座位,如果每行都有7个座位,那么这个教室总共有多少个座位呢?

(2)教室里有m行座位,如果每行都有7个座位,那么这个教室总共有多少个座位呢?

(3)通过上述问题的解答结果,你能找出其中的规律吗?(总座位数=每行的座位数×行数)

解:(1)m(m+6)个;(2)(m)m个?

(三)、课堂练习

1?设甲数为x,乙数为y,用代数式表示:(投影)

(1)甲数的2倍,与乙数的的和;(2)甲数的与乙数的3倍的差;

(3)甲乙两数之积与甲乙两数之和的差;(4)甲乙的差除以甲乙两数的积的商?

2?用代数式表示:

(1)比a与b的和小3的数;(2)比a与b的差的一半大1的数;

(3)比a除以b的商的3倍大8的数;(4)比a除b的商的3倍大8的数?

3?用代数式表示:

(1)与a-1的和是25的数;(2)与2b+1的积是9的数;

(3)与2x2的差是x的数;(4)除以(y+3)的商是y的数?

〔(1)25-(a-1);(2);(3)2x2+2;(4)y(y+3)?〕

(四)、师生共同小结

首先,请学生回答:

1?怎样列代数式?2?列代数式的关键是什么?

其次,教师在学生回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指出:对于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应按下述规律列代数式:

(1)列代数式,要以不改变原题叙述的数量关系为准(代数式的形式不唯一);

(2)要善于把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分解成几个基本的数量关系;

(3)把用日常生活语言叙述的数量关系,列成代数式,是为今后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做准备?要求学生一定要牢固掌握

练习设计

1、用代数式表示:

(1)体校里男生人数占学生总数的60%,女生人数是a,学生总数是多少?

(2)体校里男生人数是x,女生人数是y,教练人数与学生人数之比是1∶10,教练人数是多?

2、已知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4厘米,一边是a厘米,

求:(1)这个长方形另一边的长;(2)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板书设计

§3.2代数式

(一)知识回顾(三)例题解析(五)课堂小结

例1、例2

(二)观察发现(四)课堂练习练习设计

教学后记

由于列代数式的内容既是本章的重点,又是本书的重点,同时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故在设计其教学过程时,注意所选例题及练习题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使学生逐步地掌握好这一内容,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使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初的培养。

万能的初中数学教案怎么写篇6

学习目标:

1、能用不同的方法探索并了解三角形3个内角之间的关系;;

2、会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解决问题;

3、知道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的关系;

4、通过观察、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学习重点:

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学习难点: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推理和应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感悟新知

1、三角形蓝和三角形红见面了,蓝炫耀的说:“我的面积比你大,所以我的内角和也比你大!”

红不服气的说:“那可不好说噢,你自己量量看!”

蓝用量角器量了量自己和红,就不再说话了!

同学们,你们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2、你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呢?

方法一:度量法。

方法二:剪拼法。

3、你还有其他说明方法吗?

二、探索规律,揭示新知

1、议一议:如,3根木条相交得∠1、∠2.若a∥b,则∠1+∠2=。

理由:。

2、操作:把木条a绕点A转动,使它与木条b相交于点C.根据形,你能说明“三角形3个内角的和等于1800”的理由吗?

3、说理:

(补充说明:也可以转化为平角进行说明。)

4、方法小结:在这里,为了说明的需要,在原来的形上添画的线叫做辅助线。在平面几何里,辅助线通常画成虚线。

5、你还有其他方法说明“三角形3个内角的和等于1800”吗?

(1)

(2)

6、思路总结:为了说明三个角的和为1800,转化为一个平角或同旁内角互补,这种转化思想是数学中的常用思想方法。

三、尝试反馈,领悟新知

例1:如,AC、BD相交于点O,∠A与∠B的和等于∠C与∠D的和吗?为什么?

例2.如右,在△ABC中,∠A=3∠C,∠B=2∠C求三个内角的度数。

若将条件改为∠A:∠B:∠C=2:3:4,又如何解呢?

四、拓展延伸,运用新知

1、随堂练习

2、结论: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3、巩固练习:

①、△ABC中,若∠A+∠B=∠C,则△ABC是()

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D、等腰三角形

②、在一个三角形的3个内角中,最多能有几个直角?最多能有几个钝角呢?为什么?

③、如△ABC中,CD平分∠ACB,∠A=70度,∠B=50度,求∠BDC的度数。

五、课堂小结,内化新知

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你还有什么疑问?

六、布置作业,巩固新知

1、必做题:

习题7.5第1、2、3、4题。

2、选做题。

如右:试求出中∠1+∠2+∠3的度数

七、教学寄语,拓宽课堂

老师寄语:

如果你想学会游泳,你必须下水;

如果你想成为解题能手,你必须解题。

万能的初中数学教案怎么写篇7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二元一次方程》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第一节。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这为本节的学习起了铺垫的作用。本节内容是二元一次方程的起始部分,因此,在本章的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概念;

2.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和解的不唯一性;

3.会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二)数学思考:

体会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的必要性,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转化思想和主元思想。

(三)问题解决:

初步学会利用二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感受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唯一性。获得求二元一次方程解的思路方法。

(四)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发现意识和能力,使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二元一次方程及其解的概念。

教学难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里“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的理解;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法:情境教学法、比较教学法、阅读教学法。

学法:阅读、比较、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从学生熟悉的姚明受伤事件引入。

师:火箭队最近取得了20连胜,姚明参加了前面的12场比赛,是球队的顶梁柱。

(1)连胜的第12场,火箭对公牛,在这场比赛中,姚明得了12分,其中罚球得了2分,你知道姚明投中了几个两分球?(本场比赛姚明没投中三分球)师:能用方程解决吗?列出来的方程是什么方程?

(2)连胜的第1场,火箭对勇士,在这场比赛中,姚明得了36分,你知道姚明投中了几个两分球,罚进了几个球吗?(罚进1球得1分,本场比赛姚明没投中三分球)师:这个问题能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吗?,你能列出方程吗?

设姚明投进了x个两分球,罚进了y个球,可列出方程。

(3)在雄鹿队与火箭队的比赛中易建联全场总共得了19分,其中罚球得了3分。你知道他分别投进几个两分球、几个三分球吗?

设易建联投进了x个两分球,y个三分球,可列出方程。

师:对于所列出来的三个方程,后面两个你觉的是一元一次方程吗?那这两个方程有什么相同点吗?你能给它们命一个名称吗?

从而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第一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体会一元一次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从而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第二、三问题设置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当实际问题不能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的时候,我们可以试着列出二元一次方程,渗透方程模型的通用性。另外,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通过创设轻松的问题情境,点燃学习新知识的“导火索”,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我要学”的主人翁姿态投入学习,而且“会学”“乐学”。)

2.探索交流,汲取新知

概念思辨,归纳二元一次方程的特征

师:那到底什么叫二元一次方程?(学生思考后回答)

师:翻开书本,请同学们把这个概念划起来,想一想,你觉得和我们自己归纳出来的概念有什么区别吗?(同学们思考后回答)

师:根据概念,你觉得二元一次方程应具备哪几个特征?

活动:你自己构造一个二元一次方程。

快速判断:下列式子中哪些是二元一次方程?

①x2+y=0②y=2x+

4③2x+1=2x④ab+b=4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课设计的重点,为加深学生对“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的内涵的理解,我采取的是阅读书本中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形成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对“项的次数”的.思考,进而完善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概念的理解,通过学生自己举例子的活动去把“项的次数”形象化。)

二元一次方程解的概念

师:前面列的两个方程2x+y=36,2x+3y=16真的是二元一次方程吗?通过方程2x+3y=16,你知道易建联可能投中几个两分球,几个三分球吗?

师:你是怎么考虑的?(让学生说说他是如何得到x和y的值的,怎么证明自己的这对未知数的取值是对的)利用一个学生合理的解释,引导学生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让学生归纳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及其记法。(学生看书本上的记法)

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取值,猜x和y的值,从而更深刻的体会二元一次方程解的本质: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取值。引导学生看书本,目的是让学生在记法上体会“一对未知数的取值”的真正含义。)

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唯一性

对于2x+3y=16,你觉得这个方程还有其它的解吗?你能试着写几个吗?师:这些解你们是如何算出来的?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目的有三个:首先,是让学生学会如何检验一对未知数的取值是二元一次方程的解;其次是让学生体会到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不唯一性;最后让学生感受如何得到一个正确的解:只要取定一个未知数的取值,就可以代入方程算出另一个未知数的值,这也就是求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方法。)如何去求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例:已知方程3x+2y=10,

(1)当x=2时,求所对应的y的值;

(2)取一个你自己喜欢的数作为x的值,求所对应的y的值;

(3)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y;

(4)用含y的代数式表示x;

(5)当x=负2,0时,所对应的y的值是多少?

(6)写出方程3x+2y=10的三个解.

(设计意图:此处设计主要是想让学生形成求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一般方法,先让学生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再从他们解一元一次方程的重复步骤中提炼出用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然后把它与原方程比较,把一个未知数的值代入哪一个方程计算会更简单,形成“正迁移”,引导学生体会“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过程,实质是解一个关于y的一元一次方程,渗透数学的主元思想。以此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大显身手:

课内练习第2题

梳理知识,课堂升华

本节课你有收获吗?能和大家说说你的感想吗?3.作业布置

必做题:书本作业题1、2、3、4。

选做题:书本作业题5、6。

设计说明

本节授课内容属于概念课教学。数学学科的内容有其固有的组成规律和逻辑结构,它总是由一些最基本的数学概念作为核心和逻辑起点,形成系统的数学知识,所以数学概念是数学课程的核心。只有真正理解数学概念,才能理解数学。二元一次方程作为初中阶段接触的第二类方程,形成概念并不难,关键如何理解它的概念,因此本节课采用先让同学自己试着下定义,然后与教材中的完整定义相互比较,发现不同点,进而理解“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一次”这句话的内涵。在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是让学生体会“一个解、不止一个解、无数个解”的渐进过程,感受到用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并不能求出一对确定的未知数的取值,从而让学生产生有后续学习的愿望。

在讲授用含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时候,采用“特殊、一般、特殊”的教学流程,以期突破难点。首先抛出问题“这几个解你是如何求的”,

此时注意的聚焦点是二元一次方程;其次学生归纳先定一个未知数的取值,代入原方程求另一个未知数的值,此时注意的聚焦点是一元一次方程;然后教师引导回到二元一次方程,假如x是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方程可以看成是一个关于谁的一元一次方程,此时注意的聚焦点是原来的二元一次方程;最后代入求值,此时注意的聚焦点是等号右边的那个算式,体会“用含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在求值过程中的简洁性,强化这种代数形式。另外,在引导学生推导“用含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过程中,渗透数学的主元思想和转化思想。

万能的初中数学教案怎么写篇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会将有理数的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把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通过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揭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渗透事物间普遍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二、教学重点:运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熟练进行减法运算。

三、教学难点:理解有理数减法法则。

四、教材分析:本节是在学习了正负数、相反数、有理数加法运算之后,以初中代数第一册第53页的有理数减法法则及有理数减法运算的例1、例2为课堂教学内容。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是一种基本的有理数运算,对今后正确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并对解决实际问题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法

六、教具:幻灯片

七、课时:1课时

八、教学过程:

1、计算(口答):

(1)1+(-2)

(2)-10+(+3)

(3)+10+(-3)

2、出示幻灯片二:

如图:

这是20__年11月某天北京的温度为-3~3℃,它的确切含义是什么?这一天北京的温差是多少?

教师引导观察

教师总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1、师:谁能把10-3=7这个式子中的性质符号补出来呢?

(+10)-(+3)=7

再计算:(+10)+(-3),师让学生观察两式结果,由此得到:

(+10)-(+3)=(+10)+(-3)

观察减法是否可以转化为加法计算呢?是如何转化的呢?

(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注意学生的参与意识)

2、再看一题:

计算:(-10)-(-3)

教师启发:要解决这个问题,根据有理数减法的意义,这就是要求一个数使它与-3相加会得到-10,那么这个数是多少?

问题:计算:(-10)+(+3)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上述两题结果,由此得到

(-10)-(-3)=(-10)+(+3)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式子,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呢?

教师总结:由以上两式可以看出减法运算可以转化成加法运算。

教师提问:通过以上的学习,同学们想一想两个有理数相减的法则是什么?

教师对学生回答给予点评,总结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强调法则:(1)减法转化为加法,减数要变成相反数(2)法则适用于任何两个有理数相减(3)用字母表示一般形式为a-b=a+(-b)

3、例题讲解:

出示幻灯片三(例1和例2)

例1计算:

(1)6-(-8)

(2)(-2)-3

(3)(-2.8)-(-1.7)

(4)0-4

(5)5+(-3)-(-2)

(6)(-5)-(-2.4)+(-1)

教师板书做示范,强调解题的规范性,然后师生共同总结解题步骤,(1)转化(2)进行加法运算。

例2:小明家蔬菜大棚的气温是24℃,此时棚外的气温是-13℃,棚内气温比棚外气温高多少摄氏度?

师巡视指导,最后师生讲评两个学生的解题过程。

课后练习1、2

教师巡视指导

师组织学生自己编题

1、谈谈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2、本节课涉及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什么

教师点评:有理数减法法则是一个转化法则,要求同学们掌握并能应用进行计算。

课堂检测(包括基础题和能力提高题)

1、-9-(-11)

2、3-15

3、-37-12

4、水银的凝固点是-38.87℃,酒精的凝固点是-117.3℃。水银的凝固点比酒精的凝固点高多少摄氏度?

学生思考后抢答,尽量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学生观察思考如何计算

学生观察思考

互相讨论

学生口述解题过程

由两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第1小题学生抢答

第2小题找两个学生板演。

学生回答

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收获和体会,教师参与互动并给予鼓励性评价。

综合考查学以致用

既复习巩固有理数加法法则,同时为进行有理数减法运算打下基础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

让学生通过尝试,自己认识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计算。

学生通过一个问题易于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可以照顾不层次的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体验知识的应用性。

能增强学生学习的&39;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学生尝试小结,疏理知识,自由发表学习心得,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独立解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2.6有理数的减法

有理数减法法则:

(+10)-(+3)=(+10)+(-3)

(-10)-(-3)=(-10)+(+3)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例1:

例2:

练习: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在问题探索过程中,以提问的形式展现新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讨论交流的气氛很热烈,解决问题后有一种成就感,从而使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学习,并且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万能的初中数学教案怎么写篇9

一、教师自我介绍。

1.静听上课铃声,养成良好预备习惯(教师提前1分钟,面带微笑走上讲台。)

师:亲爱的小朋友们,再过一分钟,我们就会听到上课铃声了,让我们静静地等待吧。(孩子们静静地倾听。)

铃声响过,师:这就是上课铃声,多响亮呀,它告诉我们:上课啦,上课啦,小朋友们坐好啦!身子快挺直,小手快放好,眼睛看前方,小嘴不吵闹。(教师示范,表扬做得好的孩子)

师:小朋友们可真聪明,一听就懂,一学就会,坐得多端正,听得多专心,对啦,铃声响起来,我们的心儿静下来,笑容露出来,快乐的学习开始啦!

2.通过识字,进行教师的自我介绍。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我是谁吗?我是数学老师。(故作神秘)想不想知道我叫什么名字?我的名字里有三个字,我把它写在黑板上。(一笔一划写上自己的名字)小朋友,这就是汉字,读什么呢?不认识?没关系,我只要给它注上拼音,你们就知道读什么啦!(在名字上注上拼音)请几个小朋友读一读。小朋友的拼音学得不错呀!知道老师名字的小朋友举手,都知道啦?真了不起!不过在我们中国,为了表示对长辈的尊重,我们不能直接喊长辈的名字,老师也是你们的这个长辈,你们平时应该怎么和我打招呼呢?(孙老师好!)真是个懂礼貌的好孩子!(师生互相打招呼,例如:展鹏鹏,你好!孙老师好!)

3.教师展示自己的特长,给学生留下好的印象。

师:孙老师和小朋友们一样,平时也有很多爱好呢,请小朋友来猜猜看,老师喜欢什么?(教师根据自己的特点,画一些简单的符号。例如书(爱看书,说说自己看书的故事)音符(喜欢音乐)漂亮的字(爱好书法)

师:我还喜欢什么呢?对啦,孙老师最喜欢小朋友们!小朋友们,愿意和孙老师交朋友吗?呀,我真是太高兴啦,我多了那么多的朋友啦!那你们愿意跟着孙老师学本领吗?好的,朋友们,从今天起,让我们一起努力,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把自己变得更棒!

二、熟悉校园,班级,激起学生成为小学生的自豪感。

1.歌曲引线,让学生体验成为一名小学生的自豪。

师:现在,让我们来听一首歌,会唱的小朋友可以跟着唱。小朋友们的歌声里充满了快乐,你们为什么会这么高兴呢?是呀,我们现在已经从幼儿园毕业了,上小学啦,我们有一个新的称呼,叫——小学生。开心吗?老师祝贺你们!(很庄重很认真地)成为一名小学生,就会学到更多的知识,会写字,会看书,会许多许多本领,多了不起!谁来神气地说说这句话:我是小学生!(你来说,多自信的小学生!我真喜欢这位小学生!)一起说说。,

2.知道学校名称、班级名称以及所在位置。

师:小朋友,我们的学校叫什么名字呀?(出示学校图片,教师讲解:位置,功能)我们是几年级几班呢?我们的教室在哪儿?

3.填写表格(拼音)。(反面印儿歌)

学校:奎屯市三小

姓名:

班级:一()

教室所在位置:南一楼

我的老师:孙老师

(请几名小朋友上来读读自己填写的内容)

三、上下课基本规则训练。

1.学习《上下课》儿歌。

上课下课歌

上课铃响,快进课堂。下课铃响,不慌不忙。

坐姿端正,专心听讲。做好准备,再出课堂。

积极动脑,发言响亮。走路轻轻,入厕及时。

自觉做好,人人夸奖。游戏文明,争做榜样。

师: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生,上下课应该怎么做呢?我们来学习一首儿歌。

2.解读儿歌要求,细化上下课的规范。(注意时间安排,来不及可留待下节课再进行,切忌匆忙,每个规范要训练到位,在进行下个规范的训练)

下课铃响,及时上厕所,课间不在走廊里追逐打闹,做好下节课的准备工作,书本文具摆在什么位置,上课怎么站立和老师打招呼,举手发言姿势、下课和老师再见等方面的要求。

四、总结。

师:小结:小朋友们,我们是小学生啦,我们的学校又大又漂亮,有美丽的花坛,干净的操场,宽敞的教室,还有可亲的老师,可爱的小朋友,喜欢我们这个大家庭吗?让我们相亲相爱,在这个大家庭里开心地学习、生活吧!

其他要注意训练的要点(可选用,时间允许的话,可加入第一课时):

一、小朋友简单自我介绍(让孩子们互相认识,知道这是一个受欢迎的新集体。)

二、知道养成正确的读写姿势才能保护视力,初步学会正确的读写姿势,初步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读书看书姿势,握笔姿势,坐姿,站姿)

三、继续进行坐姿训练、听课发言常规训练、课前准备和下课时的常规训练。

训练要求:

1.坐姿要求:小手平方桌面(右手在上),双脚平放地面,腰背挺直,眼睛看着黑板或老师。

2.听课发言要求:听课要专心,坐姿端正,不能教室里随意走动,不能同桌或边上的小朋友随便讲话,眼睛跟着老师转。别的同学发言,要认真倾听,如果有话要说,要先举起右手,得到老师的同意,起身,向右或向左轻移一步,站到凳子旁边,双手自然垂肩,腰背挺直,发言要响亮。

3.课前准备和上课规范训练要求:根据课表安排,拿出相对应学科的课本、作业本以及文具,按大的在下,小的在上的顺序整齐地摆在课桌的左上角(或右上角),动作要轻。师生问好,学生站姿参考发言时站立要求,坐下立刻端正坐姿。

4.下课训练要求:老师说下课,小朋友们再见,小朋友起立,说老师再见。然后轻轻收好课桌上的东西,把下节课要上课的课本文具轻轻摆好。轻轻走路,轻轻说话,及时入厕,安全游戏。

5.路队训练要求:安静,快速,整齐,和前面小朋友对齐,不能走到队伍外面,上下楼梯靠右行走,不能推挤。

万能的初中数学教案怎么写篇10

【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边边边公理的内容,能运用边边边公理证明三角形全等,为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创造条件;

2、继续培养学生画图、实验,发现新知识的能力。

【说重点难点】

1、难点:让学生掌握边边边公理的内容和运用公理的自觉性;

2、重点:灵活运用SSS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请问同学,老师在黑板上画得两个三角形,△ABC与△全等吗?你是如何判定的。

(同学们各抒己见,如:动手用纸剪下一个三角形,剪下叠到另一个三角形上,是否完全重合;测量两个三角形的所有边与角,观察是否有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角对应相等。)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探讨了两个三角形只满足一个或两个边、角对应相等条件时,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

等。满足三个条件时,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探讨研究。

二、实践探索,总结规律

1、问题1: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会全等吗?做一做:给你三条线段,分别为,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吗?

先请几位同学说说画图思路后,教师指导,同学们动手画,教师演示并叙述书写出步骤。

步骤:

(1)画一线段AB使它的`长度等于c(4.8cm)。

(2)以点A为圆心,以线段b(3cm)的长为半径画圆弧;以点B为圆心,以线段a(4cm)的长为半径画圆弧;两弧交于点C.

(3)连结AC、BC.

△ABC即为所求

把你画的三角形与其他同学的图形叠合在一起,你们会发现什么?

换三条线段,再试试看,是否有同样的结论

请你结合画图、对比,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同学们各抒己见,教师总结:给定三条线段,如果它们能组成三角形,那么所画的三角形都是全等的。这样我们就得到判定三角形全等的一种简便的方法: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边边,或简记为(S.S.S.)。

2、问题2:你能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法解释这个(SSS)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法吗?

(我们已经知道,三条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而相似比为1时,三条边就分别对应相等了,这两个三角形不但形状相同,而且大小都一样,即为全等三角形。)

3、问题3、你用这个SSS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法解释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吗?

(只要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完全确定了)

4、范例:

例1如图19.2.2,四边形ABCD中,AD=BC,AB=DC,试说明△ABC≌△CDA.解:已知AD=BC,AB=DC,又因为AC是公共边,由(S.S.S.)全等判定法,可知△ABC≌△CDA

5、练习:

6、试一试: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为、、,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吗?把你画的三角形与同伴画的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所画出的三角形都是相似的,但大小不一定相同)。

三个对应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三、加强练习,巩固知识

1、如图,,,△ABC≌△DCB全等吗?为什么?

2、如图,AD是△ABC的中线,。与相等吗?请说明理由。

四、小结

本节课探讨出可用(SSS)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并能灵活运用(SSS)来判定三角形全等。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不一定会全等。

万能的初中数学教案怎么写篇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说出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法则

2、能熟练运用法则结合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特别是应用绝对值概念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能利用数轴对多个有理数进行有序排列。

3、能正确运用符号"<"">""∵""∴"写出表示推理过程中简单的因果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运用法则借助数轴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

难点:利用绝对值概念比较两个负分数的大小。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设计

(一)交流对话,探究新知

1、说一说

(多媒体显示)某一天我们5个城市的最低气温    从刚才的图片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从常见的气温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可能有些学生会说从中知道广州的最低气温10℃比上海的最低气温0℃高,有些学生会说哈尔滨的最低气温零下20℃比北京的最低气温零下10℃低等;不会说的,老师适当点拔,从而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以下填空。

比较这一天下列两个城市间最低气温的高低(填"高于"或"低于")

广州_______上海;北京________上海;北京________哈尔滨;武汉________哈尔滨;武汉__________广州。

2、画一画:(1)把上述5个城市最低气温的数表示在数轴上,(2)观察这5个数在数轴上的位置,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3)温度的高低与相应的数在数轴上的位置有什么?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发现原点左边的数都是负数,原点右边的数都是正数;同时也发现5在0右边,5比0大;10在5右边,10比5大,初步感受在数轴上原点右边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教师趁机追问,原点左边的数也有这样的规律吗?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进一步验证了原点左边的数也有这样的规律。从而使学生亲身体验探索的乐趣,在探究中不知不觉获得了知识。)由小组讨论后,教师归纳得出结论:

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正数都大于零,负数都小于零,正数大于负数。

(二)应用新知,体验成功

1、练一练(师生共同完成例1后,学生完成随堂练习1)

例1:在数轴上表示数5,0,-4,-1,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将它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用"<"号连接。(师生共同完成)

分析:本题意有几层含义?应分几步?

要点总结:小组讨论归纳,本题解题时的一般步骤:①画数轴②描点;③有序排列;④不等号连接。

随堂练习: P19 T1

2、做一做

(1)在数轴上表示下列各对数,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①2和7   ②-6和-1  ③-6和-36  ④-和-1.5

(2)求出图中各对数的绝对值,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3)由①、②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后,代表站起来发言,口述自己组的发现,说明自己组发现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规律的能力。)

要点总结:两个正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数大;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数反而小。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由学生总结得出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法则。

(1)正数都大于零,负数都小于零,正数大于负数。

(2)两个正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数大。

(3)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数反而小。

3、师生共同完成例2后,学生完成随堂练习2、3、4。

例2比较下列每对数的大小,并说明理由:(师生共同完成)

(1)1与-10,(2)-0.001与0,(3)-8与+2;(4)-与-;(5)-(+)与-|-0.8|

分析:第(4)(5)题较难,第(4)题应先通分,第(5)题应先化简,再比较。同时在讲解时,要注意格式。

注:绝对值比较时,分母相同,分子大的数大;分子相同,则分母大的数反而小;分子分母都不相同时,则应先通分再比较,或把分子化相同再比较。

两个负数比较大小时的一般步骤:①求绝对值;②比较绝对值的大小;③比较负数的大小。

思考:还有别的方法吗?(分组讨论,积极思考)

4、想一想:我们有几种方法来判断有理数的大小?你认为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由学生讨论后,得出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共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法则,另一种是利用数轴,当两个数比较时一般选用第一种,当多个有理数比较大小时,一般选用第二种较好。

练一练:P19 T2、3、4

5、考考你: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有没有的有理数,有没有最小的有理数,为什么?

(2)有没有绝对值最小的有理数?若有,请把它写出来?

(3)在于-1.5且小于4.2的整数有_____个,它们分别是____。

(4)若a>0,b<0,a<|b|,则你能比较a、b、-a、-b这四个数的大小吗?(本题属提高题,不要求全体学生掌握)

(新颖的问题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思维的习惯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6、议一议,谈谈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由师生共同完成本节课的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有理数大小比较的两种方法,一种是按照法则,两两比较,另一种是利用数轴,运用这种方法时,首先必须把要比较的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然后按照它们在数轴上的位置,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用"<"(或">")连接,这种方法在比较多个有理数大小时非常简便。

六、布置作业:P19 A组、B组

基础好的A、B两组都做

基础较差的同学选做A组。

万能的初中数学教案怎么写篇12

【地位作用】

《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第三节的内容。本节共计两课时,加法运算律是第二课时的内容,依据教材的安排本节课应是让学生在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的基础上来运用加法运算律,最终能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并能用运算律简化运算。加、减法可以统一成为加法,因此加法的运算是本小节的关键,而加法又是学生初中阶段接触的第一种有理数运算,学生能否接受和形成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的思考方式(确定结果的符合和绝对值),关键在于本一节的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有理数加法运算法则,使学生掌握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并能用有理数加法进行简化运算。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归纳能力,通过分类结合思想渗透,提高学生运算能力,尤其是简便计算能力的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有理数加法运算律

难点:灵活运用有理数运算律简便运算

重难点的突破:

1、处理好知识之间的联系。适时复习,以旧带新,相互对比。

2、给出大量具体的例子。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思考、抽象概括、补充完善的过程,从不同的问题情境中抽象出相同的数学模型。

【学情分析】

认知:七年级的学生年龄和认知水平还较低,学生爱表现、有较强的好胜心理等特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善于结合学生的这些特征是上好这节课的关键所在。

能力:1.学生对正数加正数,正数加零的情况较为熟练,但计算准确率不高。

2.对异号两数相加确定符号,绝对值大减小掌握不好。

3.学生善于形象思维,思维活跃,能积极参与讨论。

【教法与学法】

教法:以引导法为主,辅之以直观演示法、小组讨论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全过程。

学法: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使学习过程直观化、形象化。通过PK赛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掌握简便运算的技巧

【教学过程分析】

回顾复习,承前启后

例题讲解,合作学习

应用练习,巩固新知

归纳总结,反思提高

作业布置

万能的初中数学教案怎么写篇13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是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在学生已经学习过一次函数(包括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以及会建立二次函数模型和理解二次函数的有关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应用、拓展,是对前面所学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图像与性质的一次升华,又是今后学习《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二次函数的应用》、《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预备知识,又是学生高中阶段数学学习的基础知识,它在教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本节课最大特点,是结合图形来研究二次函数的性质,这充分体现了一个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数形结合数学思想。因此,这一节课,无论是在知识上,还是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

通过分析,我们知道,《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有着广泛的应用。我认为这节课的重点是:作出函数=ax2+c的图象,比较函数=ax2和函数=ax2+c的异同,了解它们的性质;函数=ax2+c的图象与性质的理解,掌握抛物线的上下平移规律是本节课的难点。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会做函数=ax2和=ax2+c的图象,并能比较它们的异同;理解a,c对二次函数图象的影响,能正确说出两函数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2)了解抛物线=ax2上下平移规律。

过程与方法目标

本节课,过程是由抽象到直观,再由直观到抽象(既二次函数=ax2+c的关系式——作出图像——说出二次函数=ax2+c的图像与性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探讨、分析、分类讨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养成全面看问题、分类讨论的学习习惯,通过直观多媒体演示和学生动手作图、分析,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教学结构设计

建立以“实施主体性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学教结合式。让学生先自己动手画图,然后由老师来演示,这样从直观的看图观察,思考,提问,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学教结合”为模式的课堂结构设计为“三个阶段”:

①准备阶段教师先从回忆函数=ax2图象与性质,从而导入二次函数=ax2+c的图像与性质,进而带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②参与阶段学生围绕目标自我表现,相互交流,启发理解。

③应用与升华阶段这一阶段是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升华。延伸阶段要做到“三化”,一是知识的深化,二是知识向能力、技能的转化,三是学习方法的固化,即演练巩固,牢固掌握其方法。

万能的初中数学教案怎么写篇14

教学目标

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2.学会求出某二元一次方程的几个解和检验某对数值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3.学会把二元一次方程中的一个未知数用另一个未知数的一次式来表示;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并渗透德育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难点: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新闻链接:桐乡70岁以上老人可领取生活补助,得到方程:80a+150b=902880.2.

2.新课教学:

引导学生观察方程80a+150b=902880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异同?

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3.合作学习:

给定方程x+2y=8,男同学给出y(x取绝对值小于10的整数)的值,女同学马上给出对应的x的值;接下来男女同学互换.(比一比哪位同学反应快)请算的最快最准确的同学讲他的计算方法.提问:给出x的值,计算y的值时,y的系数为多少时,计算y最为简便?

4.课堂练习:

1)已知:5xm-2yn=4是二元一次方程,则m+n=;

2)二元一次方程2x-y=3中,方程可变形为y=当x=2时,y=_

5.课堂总结:

(1)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注意书写格式);

(2)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定性和相关性;

(3)会把二元一次方程化为用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作业布置

本章的课后的方程式巩固提高练习。

万能的初中数学教案怎么写篇15

相反数

一、学习目标

1了解相反数的概念。

2给一个数,能求出它的相反数。

3根据a的相反数是-a,能把多重符号化成单一符号。

二、教学过程

师:请同学们画一条数轴,在数轴上找出表示+6和-6的点,看一看表示这两个数的点有什么特点,这两个数本身有什么特点。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生:人人动用手画数轴,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师:深入了解各小组的交流情况,讨论结束后,提问1、2人,帮助全班同学理清思考问题的思路。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知道什么叫相反数,给出一个数能求出它的相反数。

生:阅读课本第59页,并完成练习一第(1)~(4)题。

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强调“0的相反数是0”也是相反数定义的`一部分。

师:请同学们先想一想,a可以表示一个什么数,a与-a有什么关系。然后阅读课本第60页,并完成剩余的练习题,由小组长负责检查练习情况。

师:认真了解各小组的学习情况,特别是对简化符号的题和学习困难的学生,要重点对待。

生:认真思考,阅读课本,完成练习。小组长、教师对学习困难生及时进行辅导。

师:请同学们先小结一下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然后,看一看习题2.3中,哪些题你能不动笔说出结果,请在四人小组里互相说一说。(除A组第2题外都可以直接说出结果)

生:小结。完成习题1.3中的有关练习。

练习

1在下列各式中分别填上适当的符号,使等号左右两端的数相等;

-(+19)=____________19;

____________10.2=+(+10.2);

____________(+12)=-12;

____________(-25)=+25。

2把下面的多重符号化成单一符号:

-[-(-0.3)]=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

-[+(-50)]=____________。

3根据a+(-a)=0,那么(-8)+x=0可得x=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y+(+3.75)=0,可得y=____________。

4下面的说法对不对?请举列说明。

(1)一个有理数的相反数的相反数就是这个有理数本身。

(2)一个有理数的相反数一定比原来的有理数小。

(3)-a是一个负数。

作业

在数轴上记出2,-4.5,0各数与它们的相反数,并指出表示这些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是多少。

万能的初中数学教案怎么写篇16

知识结构

本节首先给出了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表示方法,在此基础上给出相似比的概念,并利用探究法得出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

重难点分析

相似三角形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相似三角形是研究相似形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图形,是在全等三角形知识的基础上的拓广和发展,全等形是相似形的特殊情况,研究相似三角形比研究全等三角形更具有一般性.对应边和对应角子相似三角形中占有重要地位,学生在找对应边及对应角时常常出现错误.

教法建议

1.从知识的逻辑体系出发,在知识的引入时可考虑先给出相似形的概念,在给出相似三角形的概念

2.在知识的引入上,可以从生活实例的角度出发,在生活中找几个相似三角形的例子,在此基础上给出相似三角形的概念

3.在知识的引入上,还可以从知识的建构模式入手,给出几组图形,告诉学生这几组图形都是相似三角形,由学生研究这些图形的边角关系,从而得到对相似三角形的本质认识

4.在相似三角形概念的巩固中,应注意反例的作用,要适当给出或由学生举出不是相似三角形的例子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5.在概念的理解过程中,要注意给出不同层次的图形,要求学生从中找出相似三角形,既增加学生的参与又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6.在本节内容中对应边及对应角的寻找学生常常出现混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设计由浅入深的一系列题组由学生寻找其中的对应边或对应角,并说明根据,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概念,理解相似比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预备定理,并了解它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3.通过预备定理的条件所构成的图形的三种情况,教给学生对一致性问题的思考方法.

4.通过学习,培养由特殊到一般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二、教学设计

类比学习、探索发现.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是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及预备定理,教学中要让学生加深对相似三角形概念的本质的认识.

2.教学难点:是相似比的概念及找对应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什么叫做全等三角形?它在形状上、大小上有何特征?

2.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也和对应角有什么关系?

【讲解新课】

1.相似三角形

相似三角形的本质特征是“具有相同形状”,它们的大小不一定相等,这是和全等三角形的重要区别.为加深学生对相似三角形概念的本质的认识,教学时可预先准备几对相似三角形,让学生观察或测量对应元素的关系,然后直观地得出:两个三角形形状相同,就是他们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定义: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

符号“∽”,读作:“相似于”,记作:∽,如图所示.

反之亦然.即相似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性质).

∽,

另外,相似三角形具有传递性(性质).

注:在证两个三角形相似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位置上.

思考问题:(l)所有等腰三角形都相似吗?所有等边三角形呢?为什么?

(2)所有直角三角形都相似吗?所有等腰直角三角形呢?为什么?

2.相似比的概念

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K,叫做相似比(或相似系数).

注:①两个相似三角形的相似比具有顺序性.

如果与的相似比是K,那么与的相似比是.

②全等三角形的相似比为1,这也说明了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的特殊情形.

3.预备定理:平行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如图所示.

教材通过探讨的方法,根据题设中有平行线的条件,结合5.2节例6定理的结论,再根据三角形的定义,从而得出了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的结论,这里要强调的是:

(1)本定理的导出不仅让学生复习了相似三角形的定义,而且为后面的证明打下了基础,它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2)由本定理的题设所构成的三角形有三种可能,除教材中两种情况外还有如左图所示的情形,它可以看成BC截两边所得,其中,本质上与右图是一致的.

(3)根据两个三角形相似写对应边的比例式时,每个比的前项是同一个三角形的三边,而比的后项是另一个三角形的三条对应边,它们的位置不能写错,作题时务必要认真仔细,如本定理的比例式,防止出现的错误,如出现错误,教师要及时予以纠正.

(4)根据两个三角形相似写对应边的比例式时,还应给学生强调,这两个三角形中相等的角所对的边就是对应边,对应边应写在对应位置.

(5)建议教师在教学中经常采用一些形象性语言,如:有平行就有成比例线段,有平行就有相似三角形.

【小结】

1.本节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概念.

2.正确理解相似比的概念,为以后学习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打下基础.

3.重点学习了预备定理及注意的问题.

73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