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教学设计 >

集合数学教案范例

时间: 新华 教学设计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从而更好地组织教学。集合数学教案范例怎么才能写好?这里分享一些集合数学教案范例,方便大家学习。

集合数学教案范例

集合数学教案范例篇1

教学内容:

冀教版六年级72、73页

教学目标:

1、经历了解税收的意义、解决有关税收实际问题的过程。

2、了解税收的有关知识,会解答有关税收的实际问题。

3、体会税收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培养依法纳税的意识。

重点难点:

会解答有关税收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学生课前去进行各种税种的调查,初步了解它们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昨天我去“大清花”饺子馆吃了一餐饺子,味道可真不错!一共用了168元,收银员找钱时还主动给了我一张发票,你能评价一下这种做法吗?

对,这个餐厅知法、守法,开发票对谁有好处?

开发票减少了餐厅的利润,但却增加了国家的税收,看来越来越多的人具有了纳税意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纳税的知识。

板书:纳税

二、了解纳税及其作用

1.你知道哪些纳税的知识?

2.那今天这节课你还想学习哪些纳税方面的知识?

(什么是纳税?为什么要纳税?怎样纳税?……)

3.要想更多更准确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或途径来学习呢?

(看书、查资料、上网、去税务局或向税务局的亲戚朋友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4、让学生自由说一说

纳税就是根据国家各种税法的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纳税是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只要人人都有纳税意识,我们的国家一定会更加繁荣、富强!

5、说得很好,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已经了解了什么是纳税,为什么纳税,可作为小学生,光了解这些还不够,还应争当小纳税人,学会怎样纳税!

教师介绍上网查询内容,纳税有哪几个步骤?()

在这几个步骤中,哪个与数学密切相关?要运用到哪部分数学知识?

(百分数、百分数的计算)

究竟怎样运用这部分知识呢?谁知道如何纳税?怎样计算税款?

(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税率。应纳税额=各种收入×税率)

板书公式:各种收入×税率=应纳税额

应纳税额简单的说就是指什么?(应交的税款)

各种收入呢?是一定的吗?税率是一定的吗?你了解哪些税率(不同的税率)

那我选这个3%的来还!为什么不行?(根据税种选择税率来还。)

那你会哪种税种的计算方法?(消费税、营业税……)

都会算了吗?看这道题会算吗?(例1)

板书:230×5%=11.5(万元)

230是什么?5%是什么?230×5%表示什么?

6、看来同学们没吹牛,确实会算营业税了,关于其它税种的计算还有什么问题或难以理解的地方吗?

可能说,什么是应纳税所得额。

师:谁能帮助他?个人所得税怎样计算?

师:会算个人所得税的请举手!看来个人所得税的计算靠自学还真有点难度,不急,我们一起解决它!哪些人要交个人所得税?

师:对,只要有工资收入的公民都有可能要交个人所得税!

(出示:个人所得税图表)

能看懂吗?什么意思?

帮我算算好吗?(猜猜我的工资收入?)

好吧,就透露这个秘密给你们,我上个月的工资收入是2100元,奖金是380元,该怎样算我的个人所得税?

板书:2100+380-2000=480(元)

480×5%=24(元)

谢谢大家,我一定会依法纳税的!

三、练一练

练一练1—4题

四、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借助网络、运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了纳税中的数学问题,知道了运用各种收入×税率=应纳税额的方法来计算要交的税!对于今天所学的知识,大家还有没有疑问?

如果没有,那老师这有几个话题想和同学们一起探讨!

主题

1.你能为自觉纳税设计一句广告语吗?

2.如果我是税务稽查员,如何防止偷税、漏税行为?

3.我们能为纳税做些什么?

板书设计:

纳税

各种收入×税率=应纳税额

230×5%=11.5(万元)

集合数学教案范例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二、教学重难点

借助丰富的活动,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口算卡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

四、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谈话: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时间单位“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2.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3.练习: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三)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补充:

①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2)跑步比赛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动: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五)作业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

集合数学教案范例篇3

古典概型

一、目标引领

1.理解随机事件和古典概率的概念?.

2.会用列举法计算一些随机事件所含的基本事件数及事件发生的概率.

?重点及难点

重点是求随机事件的概率,难点是如何判断一个随机事件是否是古典概型,搞清随机事件所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及其总数.

?二、自学探究

在课前,教师布置任务,以数学小组为单位,完成下面两个模拟试验,

试验一:抛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分别记录“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次数,要求每个数学小组至少完成30次(最好是整十数),最后由课代表汇总.

试验二:抛掷一枚质地均匀的骰子,分别记录“1点”、“2点”、“3点”、“4点”、“5点”和“6点”的次数,要求每个数学小组至少完成30次,最后由课代表汇总.

三、合作交流

在我们所做的每个实验中,有几个结果,每个结果出现的概率是多少?

学生回答:

在试验一中结果只有两个,即“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并且他们都是相互独立的,由于硬币质地是均匀的,因此出现两种结果的可能性相等,即它们的概率都是.

在试验二中结果有六个,即“1点”、“2点”、“3点”、“4点”、“5点”和“6点”,并且他们都是相互独立的,由于骰子质地是均匀的,因此出现六种结果可能性相等,即它们的概率都是.

引入新的概念:

基本事件:我们把试验可能出现的结果叫做基本事件.

古典概率:把具有以下两个特点的概率模型叫做古典概率.

(1)一次试验所有的基本事件只有有限个.

例如试验一中只有“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两种结果,即有两个基本事件.试验二中结果有六个,即有六个基本事件.

(2)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

试验一和试验二其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均相同.

随机现象:对于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出现也可能不能出现,且有统计规律性的现象叫做随机现象.试验一抛掷硬币的游戏中,可能出现“正面朝上”也可能出现“反面朝上”,这就是随机现象.

随机事件:在概率论中,掷骰子、转硬币……都叫做试验,试验的结果叫做随机事件.例如掷骰子的结果中“是偶数”、“是奇数”、“大于2”等等都是随机事件.随机事件“是偶数”就是由基本事件“2点”、“4点”、“6点”构成.随机事件一般用大写英文字母A、B等来表示.

必然事件:试验后必定出现的事件叫做必然事件,记作.例如掷骰子的结果中“都是整数”、“都大于0”等都是必然事件.

不可能事件:实验中不可能出现的事件叫做不可能事件,

基本事件有如下的两个特点:

(1)任何两个基本事件是互斥的;(2)任何事件(除不可能事件)都可以表示成基本事件的和.

四、精讲点拨

例1:从字母a、b、c、d任意取出两个不同字母的试验中,有哪些基本事件?

解:有ab,ac,ad,bc,bd,cd.

例2:(1)向一个圆面内随机地投射一个点,如果该点落在圆内任意一点都是等可能的,你认为这是古典概率吗?为什么?

答:不是古典概型,因为试验的所有可能结果是圆面内所有的点,试验的所有可能结果数是无限的,虽然每一个试验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同”,但这个试验不满足古典概率的第一个条件.

集合数学教案范例篇4

教学内容:

1、认识负数:教材第1—6页例1—例4以及练习一

2、实践活动:面积是多少第10—11页

教学目标:

教学难点:

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出示图片2:南京的气温是0摄氏度

师:南京的气温是多少摄氏度?

出示图片3:北京的气温是零下4摄氏度

师:和南京比,北京的气温怎么样?

师:在数学上怎样区分零上4摄氏度和零下4摄氏度的呢?

6、练一练

(2)小小气象记录员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2、练一练(p6的1、2两题)

三、描述正数和负数的意义

出示:+3,-3,40,-12,-400,-155,+8848

师: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线,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四、练一练

2、每人写出5个正数和5个负数。p6第3题。

3、小结: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集合数学教案范例篇5

活动目标:

1、能从画面中,对应出每个人钓鱼的数量,并转换成数字。

2、让幼儿练习多少关系的比较以及10以内的减法列式计算。

活动准备:

1、图画纸、回纹针、磁铁、竹筷子、蜡笔、毛线、海报纸、笔、大水盆。

2、1-5数字卡三份,减法卡、等于卡。

活动过程:

㈠引起兴趣

1、问幼儿有没有看过钓鱼?告诉幼儿我们要自己来做一些鱼,这样就可以准备进行钓鱼比赛了。

2、教师示范一次钓鱼道具的制作:

⑴用图画纸画鱼,并用剪刀剪下来,再用回形针夹在鱼的嘴巴上,一只鱼就完成了,鼓励幼儿制作不同种类的鱼。

⑵接着,利用竹筷子、毛线、磁铁制作钓竿:将毛线的一端绑上竹筷子,另一端绑磁铁。如果担心不牢,可用胶带固定,不要缠太厚的胶带即可。

㈡团体活动

1、将幼儿制作的鱼,全部放在一个在水盆里面,让幼儿可以尽情地钓鱼。但同时要告诉幼儿,现实生活中钓鱼,不能钓太多,够吃就好。

2、教师限定时间,时间到后,请幼儿收竿,带着钓到的鱼,请教师帮忙把数量记录在海报纸上。

3、教师回收所有的钓鱼道具,请幼儿集合,让幼儿专心于学习数学活动。

4、教师随意举两个人为例,提问:这两个人谁钓得多?谁钓得少?多多少?少多少?并问幼儿怎么判断多多少?少多少?

5、引导幼儿以算式表达数学概念,教师用数字卡、减法卡、等于卡,进行示范。

6、在黑板上,以图卡排出表达式,并用口语表达,例如:强强钓了五条鱼,珊珊钓了两条鱼,谁钓的比较多?多多少?幼儿可能会以手指头或自己的方式找出答案,教师可加入表达式,让幼儿学习抽象符号,并说明,强强比珊珊多钓了三只鱼,五减二等于三:5-2=3

7、让幼儿运用上述方式,任选两位同伴钓鱼的数量做比较。

8、请幼儿将自己练习的成果与同伴分享。

集合数学教案范例篇6

1、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二单元的《相遇问题》

2、教材分析及学生特点:

相遇问题是和人们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数学的知识。本课研究两个物体在运动中的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在这之前,学生已掌握的`是关于一个物体运动的情况,了解了速度、时间、路程的相关概念,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欠缺生活经验与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3、设计思想及理念

设计思想:

(1)注重生活资源与课堂资源的整合,为学生创新奠定必要的认知基础。

(2)注重数学素养和信息素养的整合,为学生创新提供另一条思考的路径。

理念:

(1)注重将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教师通过书本、网络所提供的资源进行整合,从而实现教学目的。

4、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相遇问题的应用题的基本结构,掌握解题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分析、概括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形成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热情,培养人人参与学习和自觉把数学知识应用实际生活的意识。

B: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

5、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相遇问题的应用题的基本结构,掌握解题方法。

难点:掌握相遇问题的出发时间、出发地点、运动方向、运动结果的知识要点及相互关系。

6、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复习旧知,引发联想

画面演示,画外音叙述:

这是一列货车,每小时行5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4小时能行多少千米?

这是一列客车,每小时行6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4小时能行多少千米?

请学生谈谈对这两道题的想法。

2、学生表演,理解概念

刚才,大家对前面的知识掌握的很好,今天,我们就要在速度、时间、路程关系的基础上,研究稍复杂的行程问题(师板书课题)。在学习新课之前,有四个词,请同学们理解一下。可以一人单独思考,用双手演示进行理解,也可以两人配合表演。

屏幕上依次闪动出现:相对、同时、相遇、相距

(1)请学生用动作和语言把这四个词的意思表演出来。注意:相遇与相距的区分。

(2)老师叙述,学生表演。

两个小朋友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对而行,5分钟时,两人相遇了。

提问:问这两位同学,每人走几分钟,再问大家,他们同时走了几分钟。

(二)尝试探索

1、出示例题

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钟走65米,小丽每分钟走70米。经过4分钟,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2、提出问题

看到例题,你会想到什么问题?

师生对问题进行筛选,重点解决下面几个问题:

(1)他们两1分钟走了多少路?2分钟呢?3分钟呢?

(2)4分钟的时候会出现什么情况?

(3)他们相遇时,小强和小丽所走的路程与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有什么关系?(让全班同学闭上眼睛思考)

3、列式讨论

(1)请同学用算式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要能说出每一步的意思。

主要有两种思路:

第一种:65×4+70×4

第二种:(65+70)×4

4、认识速度和

题目中的65米、70米叫做什么?现在把65米和70米合在一起,谁能给这个和,起个合适的名字呢?

5、质疑

“对这道题还有什么不同的想法或问题吗”

(三)巩固发展

1、基本练习

(1)两只轮船同时从上海和武汉相对开出。从武汉开出的船每小时行26千米,从上海开出的船每小时行17千米,经过25小时两船相遇。上海到武汉的航路长多少千米?

(2)五(1)班举行一个“艺术节”,分配小红和小丽两名同学折纸鹤,小亮折纸花,小红平均每小时折20只纸鹤,小丽平均每小时折25只纸鹤,小亮平均每小时折18朵纸花。这三个同学一起折了2个小时,正好完成任务。一共折了多少只纸鹤?

2、看图说题,列出综合算式。小组讨论,一人说题,其他人列式。

3、游戏

再请两位同学表演,并提问两人相对而行可能出现什么情况?

(1)两人相遇;

(2)行走一段未相遇;

(3)相遇后继续行走。

给两位同学带上不同的头饰。头饰上标有65米、70米字样,分别表示速度。

教师一边叙述,一边出示5分钟时间的牌子。

(1)小红和小丽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对而行,小红每分钟走65米,小丽每分钟走70米,两人走了5分钟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

(2)小红和小丽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对而行,小红每分钟走65米,小丽每分钟走70米,两人走了5分钟时还相距200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

(3)小红和小丽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对而行,小红每分钟走65米,小丽每分钟走70米,见面后两人擦肩而过,5分钟时又相距200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

集合数学教案范例篇7

采用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方式,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体验发现物品形体特征的乐趣。

课题生成:

语言教育活动中的听说游戏在课程书中的设计形式一般比较单一。如何根据幼儿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设计教案,调动幼儿最大的积极性来参与教育活动,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一直是我努力的方向。现代国内外许多教育家提出的幼儿园教育应注重“感知教育”,重视教育过程的观点,使我茅塞顿开。因此,我选择了幼儿身边无处不在,随处可触的“圆”作为在语言教育活动中充分实施感知教育探索的开始。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认识圆形并用恰当的语言描述:__是圆形的,__×也是圆形的。

2、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想像力和培养幼儿的创造性。

3、提高幼儿的竞赛意识和快速反应能力。

活动准备:

1、足球、乒乓球、篮球等一些具有圆形特征的物体。

2、水果如苹果、桔子、荔枝等。

3、大量具有各种形状的玩具。

活动过程:

1、激发兴趣,引出主题。

(1)请小朋友们猜一猜红布下到底藏了什么呢?引发幼儿讨论和有意注意。(足球、篮球、乒乓球、钟表、鼓等。)

(2)慢慢揭开红布,向幼儿展示物体,诱导幼儿边看边说它们的名称和形状,引出活动主题“有趣的圆”。

2、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感知“圆”的特性。

(1)请个别幼儿上前触摸各种球体,去发现其特征在老师下说出自己对“圆”的感受。(很光滑,圆溜溜的没有尖尖的角。

(2)请小朋友们和老师比赛好吗?看谁在教室内找到的。又多又快(2分钟)。组织全体幼儿在室内寻找。

(3)让我们蒙起眼睛试试看,还能摸到“圆”吗(3分钟)。

3、室外发现,开拓思维。

小朋友,教室外面还有圆吗?(有)多吗?(多)让我们一起到室外去找一找。(5分钟)

开拓幼儿想像力和创造性,丰富幼儿对“圆”的经验。

4、击鼓传花,听说竞赛。

(1)说明游戏竞赛规则:幼儿分为两队,各代表红花队和黄花

①鼓点响起,两队各自传花:鼓点一停,两队持花者站起,红队持花者说上句:__是圆形的,后由黄队持花者说下句也是圆形的。说对者可由老师在黑板上相应花前贴上一枚圆片,如说错和重复别人的句子都不能贴磁片。

②游戏双方两队以圆形磁片多者为胜方。

(2)赛后,老师进行简单小结,为胜方鼓掌祝贺,同时也为方增强信心鼓掌支持。

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以“有趣的圆”为主题进行绘画。

课题评价:

一、效果分析

在这一教育活动中,游戏贯穿始终。我首先采用“猜”引起幼儿极大兴趣,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接下来不断地以游戏的方式幼儿动口、动手、动脑,使幼儿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保持着积极主动、稳定的学习情绪。平时不爱发言的小朋友也能高举小手“老师,我知道!”从而较好地达到了预期教育目的。

为何这次活动能取得良好效果呢?我想主要有以下两个的原因:

一是给每一位幼儿都创造了参与成功的机会,充分发幼儿的主体作用;

二是充分调动了幼儿的感知能力。

二、专家点评

幼儿总是对他们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有趣的圆》以游戏方式,通过让幼儿一猜、二看、三说、四找、五摸、六发现、七竞赛。仅使幼儿在表面和经验的层面上获得更深一步的感知印象,还为幼儿进行创造性思维提供了条件。

教育活动中的室内、室外转换,不拘泥于空间的限制,在学中玩,活跃了气氛,拓宽了教学途径,更符合中班年龄的幼儿活泼、好动、思维具体形象性的特征。

设计的环节以绘画的方式进行延伸活动,可使幼儿大胆不仅巩固了本次教育活动的成果,而且让幼儿获得了创造潜以充分发挥和表现的机会。

总之,此活动设计对我们拓展幼儿数学教育内容和活动都是有所启发的。

三、反思与讨论

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帮助幼儿建构数的概念,你还有好主意吗?

集合数学教案范例篇8

《奥运会》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七单元第二课时,是在学生认识、读懂扇形统计图,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之后安排的。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收集、整理数据,选择统计图,来解决“奥运会”的问题。

教学中我先呈现了我国从第2__届奥运会至第2__届奥运会奖牌情况统计表,然后呈现三幅统计图,分别表示第25——2__届奥运会我国金牌获得情况,2__届我国金牌分布情况、获金牌的变化情况;用三种统计图从不同角度来描述数据,让学生体会到三种统计图各有特点,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紧接着我提出教材的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比较、体会每种统计图的特点。折线统计图上能明显的看出第25——2__届奥运会我国获金牌数的变化情况;条形统计图上能更明显的看出第25——2__届奥运会我国获得的金牌数,扇形统计图上能看出第2__届奥运会我国奖牌的分布情况。在此情况中进一步认识和归纳统计图的不同特点,并能在现实生活中正确灵活地运用。

本课重点是读懂三种统计图,了解特点后,再选择统计图来表示数据。因此,读懂统计图,了解统计图的特点是关键。学生只有充分了解统计图的特点,才能正确选择统计图。因此在教学时我采用如下策略:结合教材中提供的现实生活中的统计表,引导学生观察统计表中各栏目的内容和相对应的数据,结合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推理、比较;再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汇报的方法引导学生得出具体情境中如何选择合适的统计图,从而得出各种统计图的作用和特点,最后结合“练一练”来检测、评价学生的达标情况。

集合数学教案范例篇9

教学目标

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2.学会求出某二元一次方程的几个解和检验某对数值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3.学会把二元一次方程中的一个未知数用另一个未知数的一次式来表示;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并渗透德育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难点: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新闻链接:桐乡70岁以上老人可领取生活补助,得到方程:80a+150b=902880.2.

2.新课教学:

引导学生观察方程80a+150b=902880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异同?

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3.合作学习:

给定方程x+2y=8,男同学给出y(x取绝对值小于10的整数)的值,女同学马上给出对应的x的值;接下来男女同学互换.(比一比哪位同学反应快)请算的最快最准确的同学讲他的计算方法.提问:给出x的值,计算y的值时,y的系数为多少时,计算y最为简便?

4.课堂练习:

1)已知:5xm-2yn=4是二元一次方程,则m+n=;

2)二元一次方程2x-y=3中,方程可变形为y=当x=2时,y=_

5.课堂总结:

(1)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注意书写格式);

(2)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定性和相关性;

(3)会把二元一次方程化为用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作业布置

本章的课后的方程式巩固提高练习。

集合数学教案范例篇10

教学内容: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

2、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从而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

3、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教学难点:

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尺,知道比例尺表示的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按一定的比把实际距离进行放大或缩小。请同学们观察教科书P55的图。

2、说说图中反映的的是什么现象?哪些是将土体放大了?哪些是将物体缩小了?生活中还存在许多放大与缩小的现象,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二、新授

1、教学例4

(1)出示例4,让学生说说题中要求的按“2∶1”放大图形什么意思?(按2∶1放大图形也就是图形的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2)学生尝试着画出正方形和长方形放大后的图形。

(3)画直角三角形时,引导学生思考: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不能看出是多少格,怎么办?(只要把两直角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再连成封闭图形就可以了)画完后通过量一量的方式,发现放大后的斜边的长度也是原来的2倍。

(4)观察对比原图形和放大后的图形,说说有什么变化?(一个图形按2∶1的比放大后,图形各边的长度放大到原来的2倍,但图形的形状没变)

2、例4的延伸

(1)如果把放大后的这组图形的各边再按1∶3缩小,图形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讨论后的出:A、图形缩小了,但形状不变。

B、缩小后的图形各条边分别缩小到原来长度的。

(2)学生独立画出缩小后的图形,指名投影展示。

3、归纳小结: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4、学生独立完成书P57的“做一做”,交流是怎样思考与操作的,并及时纠正错误。

三、巩固练习

1、教科书P60练习九第1题,找出图形A放大后的图形。

2、教科书P60练习九第2题。

四、总结

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集合数学教案范例篇11

教学内容:教材第68页例2,练习十一第2题。

教学目标

1.综合运用统计知识学会从折线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并作出正确的判断和简单的预测。

3.理解折线统计图中各个数据的具体含义,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从折线统计图中获信息,并能作出决策。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回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二、探究交流、总结规律

1.小组探讨、交流。

出示教科书第68页两幅折线统计图,

提问:根据这两幅统计图,你们了解到哪些信息?

根据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谈感受。

学生可能会谈到:

A和B两人绘制的是同一个公司员工的月薪统计图,为什么看起来不一样呢?第一幅图看起来工资增长很快,第二幅图看起来工资增长较慢。

2.引导释疑。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提问:

请大家仔细观察,两幅图看起来虽然不同,但它们所描述的统计数据却是完全一致的,之所以两图不同,原因在于绘图时采用的单位不同:左图1格代表50元,右图2代表100元。

3.小结。

引导学生认识到:

在利用统计图进行比较和判断时,一定要注意统一标准,才不致发生误会。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69页练习十一2.

2.补充练习。

四、总结概括

1.学习了这节课,你知道在利用统计图作分析判断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吗?

2.谈你的收获。

(本课注意事项:从折线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时,特别要注意标准是否统一,以免影响到正确的判断和预测。)

集合数学教案范例篇12

探究过程十分重视形象思维教学和推理思维教学。如我在教《连加、连减》时,在学生看图(左边3只小鸡,中间2只小鸡,右边1只小鸡)讲图意并列式计算后,我让学生观察3+2+1这个式子里有几个运算符号,3、2、1各表示什么?整个式子表示什么?从而小结:像这样把三个数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我们用加法计算,而这种加法式子我们叫连加;接着让他们小组讨论3+2+1这个算式应该怎样算,最后让他们思考这个算式还可以怎样列式?在探究教学中,我用思考题启发学生说话,了解学生的思维情况,并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给予肯定、纠正或补讲,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形成探究能力。在教连减时,我让学生观察比较:前面的式子(3+2+1)我们把它叫做连加,那这个式子(8-3-1)叫做什么呢?此时,我紧扣“旧”知识,捕捉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训练点,给学生探究时间,让他们观察、比较、思考、讨论,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进而形成初步的探究氛围。

综述: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第一册中的“6到10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单元中的一节计算教学课。它是学好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关键。计算是一切数学活动的基础。因此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课程中的一项最基础性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有3点:一、懂得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二、理解并知道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三、会正确口算加减两步计算式题。由于计算教学本身具有的抽象性,学生学习起来显得十分枯燥,以往学生对这类知识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知识掌握不扎实。基于以上情况,教师从以下三方面展开教学:1)情境激趣,引发思维2)网上探究,协作交流3)强化练习,拓展运用4)全班交流,总结评价。信息技术提供的网络资源以其它媒体和手段无法替代的情境再现、超时空交流等功能与优势,为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提供了理想的学习环境和操作性平台,为学生呈现了仿真的学习情境,充分激发了学习兴趣,并为他们提供了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氛围,引导他们积极体验,在特定的环境中主动积极地建构自己的学习经验。在多媒体网络环境支撑下的数学基础性课程教学,可以有效地缩短学生认知的过程,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为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促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得以牢固地掌握,并达到灵活运用。

教学策略分步阐述(教案模板):

课   题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学科   年级  

教学目标 

一、懂得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

二、理解并知道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三、会正确口算加减两步计算式题。

重、难点  

信息环境及媒体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分 步 策 略

谈话引入:“小朋友,都乘过公共汽车吗?”

计算机显示屏上出现了一辆正在行驶的公共汽车,可以清晰地看到车上有8名乘客,随着刹车声响,汽车到站。这时老师问:“汽车到站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教师通过切换、演示功能,把学生操作后的结果进行展示交流:“原来有8个人,到站后,上来×人,下去×人,车上还剩×人”。接着老师请学生们用一个式子表示出刚才交流的结果

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设置了内容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和学会应用。

选择学生三个板块的练习题上传至教师机进行展示教师帮助引导学生作总结评价。

有人上车,有人下车

用鼠标移动电脑图像中的人物上车与下车”。

把车上的几个人“拉”下来,再把马路边上的若干人“拉”上了车。

小组同学的合作讨论下,列出了各自的算式,

学生自主地选择点击相应的板块

由学生自己介绍进行全班交流

多媒体技术把生活场景搬进课堂,通过形象、具体的移动变化、动态的图像与音频构成了仿真的学习情景,激发了兴趣,帮助学生展开想象引发思维。并通过多媒体技术把学生思维的过程形象地再现出来,使学生在新颖的操作活动中提高了形象思维能力。

发挥学生内在的学习潜能的

运用生活经验和原有的知识经验的重组建构

通过对经验的唤起,学生在操作和思维活动中理解了加减两步计算式题的原理等意义,通过意义的建构,感悟并理解了加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概念的掌握和巩固,关键在于应用。

在生动、丰富的情境中进行强化新知识的练习巩固和应用。

学生在信息技术呈现的图像、声音的激励下,不断体验成功。在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中掌握知识,获得技能。

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集合数学教案范例篇13

教材分析

圆是学生在初中已初步了解了圆的知识及前面学习了直线方程的基础上来进一步学习《圆的标准方程》,它既是前面圆的知识的复习延伸,又是后继学习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索并掌握圆的标准方程,能根据方程写出圆的坐标和圆的半径。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圆的标准方程的学习,掌握求曲线方程的方法,领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难点

以及措施

教学重点:圆的标准方程理解及运用

教学难点:根据不同条件,利用待定系数求圆的标准方程。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及高一年级学生的年龄、认知特征,紧紧抓住课堂知识的结构关系,遵循“直观认知――操作体会――感悟知识特征――应用知识”的认知过程,设计出包括: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内容的教学流程。并且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以此使学生获取知识,给学生独立操作、合作交流的机会。学法上注重让学生参与方程的推导过程,努力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促其在尝试中发现,讨论中明理,合作中成功,让学生真正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学习者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从知识层面上已经掌握了圆的相关性质;从能力层面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数据处理能力,对数学问题有自己个人的看法;从情感层面上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性高,但他们数学应用意识和语言表达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教法设计

问题情境引入法启发式教学法讲授法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法讨论交流法练习巩固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导学案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引入

回顾复习

(2分钟)

1.观赏生活中有关圆的图片

2.回顾复习圆的定义,并观看圆的生成flash动画。

提问:直线可以用一个方程表示,那么圆可以用一个方程表示吗?

教师创设情景,引领学生感受圆。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引出本节主旨。

学生观赏圆的图片和动画,思考如何表示圆的方程。

生活中的图片展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园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自主学习

(5分钟)

1.介绍动点轨迹方程的求解步骤:

(1)建系:在图形中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2)设点:用有序实数对(x,y)表示曲线上任意一点M的坐标;

(3)列式:用坐标表示条件P(M)的方程;

(4)化简:对P(M)方程化简到最简形式;

2.学生自主学习圆的方程推导,并完成相应学案内容,

教师介绍求轨迹方程的步骤后,引导学生自学圆的标准方程

自主学习课本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并完成导学案的内容,并当堂展示。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

合作探究(10分钟)

1.根据圆的标准方程说明确定圆的方程的条件有哪些?

2.点M(x0,y0)与圆(x-a)2+(y-b)2=r2的关系的判断方法:

(1)点在圆上

(2)点在圆外

(3)点在圆内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探讨,从旁巡视指导学生在自学和探讨中遇到的问题,并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探究成果。

集合数学教案范例篇14

一、注重学生的操作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

本节课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从事操作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比较两个物体的轻与重,让学生不断体验、感受物体的轻与重。通过让学生“掂一掂、拎一拎和吊一吊”等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理解物体的轻与重和掌握判断物体轻与重的方法,同时,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物体体积大不一定重的道理,以及在不同情况下可采用不同的判断方法。这样的教学过程才符合新的数学课程观,数学的学习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去自主参与、互动、体验、感悟,帮助学生在一系列的有效数学活动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增强学生间的交流和协作精神,同时让学生积累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

二、注重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创设情境和设置悬念,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去猜想、实践、体验、论证。在课的引入部分,首先让学生猜测哪个盒子更重,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在学生利用已有生活经验,用眼睛看判断出两个物体的轻与重之后

出示两个用眼睛看也难以判断的物体,这就引出了用手掂的方法。如两个物体掂不出(重量差不多时)如何来判断,实践中又产生新的问题,五件物品选用什么方法比较好等等。

通过一系列的设置情境,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掌握了判断方法,培养学生估测能力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三、允许学生选择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体现学生学习自主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把五件物品按从轻到重的顺序整理。教学中,教师不是直接让学生吊一吊比较,而是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用什么方法来判断,并让他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去合作完成,通过学生的实践与交流,发现用掂太烦,根据从材料的特点之能判断出最重的和最轻的,最终通过合作交流统一认识,选用吊的方法来判断较好,从而自己解决了这一问题,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四、重视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语言是思维的窗口,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是低年级重要的教学任务,在操作之中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结果进行语言训练,通过独立说、同桌说、集体说的形式,使学生能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的轻与重。在课堂中应体现思维性、兴趣性、活动性和自主性,教师应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尊重学生,这样学生才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学生才学得愉快、有趣、活泼,学得扎实。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对于这些想法我及时予以了肯定,凡是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老师决不包办代替,这样不仅让学生有一个宽松平等的学习氛围,也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当遇到严谨的科学问题的时候,我就引导学生选择科学、更便捷的方法来解决。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互帮互助的情景一直贯穿其中,低年级学生对卡通人物十分感兴趣,情景的引入可以让低年级活泼好动的孩子更积极地投入各项活动,从中还可以让学生体会传统美德——互帮互助,在潜移默化中学生感受到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五、有效利用现代化技术,激发学生兴趣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数学教学,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优点,就在于它可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多样化、具有交互性,有利于因材施教,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来源于生活,为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我运用信息技术创设了许多情景:唐老鸭和米老鼠的争论:到底谁轻谁重让孩子们进行猜测并想办法验证。米老鼠手上的物品无法比较时该怎么办,而生活中的办法就是掂。还出现学生爱玩的跷跷板,让学生感受在游戏中也有比轻重,在跷跷板停止晃动时,哪边在下面就是谁重。当两边的重量相等的时候,跷跷板就平衡了。学生在课上可以看到生活中常见的情景,游戏中常见的玩具,自然而然就能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不可分了。

集合数学教案范例篇15

设计意图:《装食品》是小班数学活动,主要是让幼儿进一步感知5以内的数量,能正确点数,并能根据点数取相应数量的物体。本次活动,通过请幼儿装食品,学会按点数取物,在按点数归类中,初步体验点子可以表示物体的数量。集体尝试按点数装食品,按点数归类,可以加深幼儿对活动的理解,进一步发展幼儿计数能力和判断等量的策略。

活动目标:

1﹒进一步感知5以内数量,能正确点数并说出总数。

2﹒能根据点数取相应数量的物体。

活动重点:感知5以内的数量,能正确点数并说出总数。

活动难点:能根据点数取相应数量的物体。

活动准备:贴好点卡标签的塑封袋若干、贴好点卡标签的桌子各一个、自制食物若干。

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一、点数取物,学习点数

1﹒教师出示自制的食物图片若干。看,超市里进了一批好吃的食品,有蛋,寿司,蛋卷,但是还没有包装好,想请小朋友们帮忙,你们愿意吗?

2﹒先来装鸡蛋。教师出示有点卡标签的塑封袋。看一看包装袋上有什么?有几个点子?”

3﹒有几个点子,就要装几个鸡蛋。那应该拿多少个鸡蛋放进这个袋子里呢?

4﹒教师将相应的食品数量装进袋里。

5﹒再来装蛋卷。请个名幼儿点数包装袋上的点子并放入相同数量的蛋卷。并进行检查。

6﹒最后装寿司。请该幼儿按袋上的点子数取相应数量的食品放入袋中。引导幼儿数一数,确认无误。

二、点数归类,巩固点数

1﹒出示有点数标签的桌子。接下来,我们要把刚才包装好的食品袋放到桌子上。提问:每张桌子上也有什么?数一数这些桌子上分别有几个点子。

2﹒提出要求:袋子上有几个点子,就把它放在相同点子的桌子上。

3﹒提问:①刚才老师装好的一袋食品应该放在哪个桌子上?(教师示范)

②刚才小朋友装好的食品应该放在哪个桌子上?(请个别幼儿上来操作)

三、集体操作,加深对规则的理解

1﹒请幼儿先把食物包装好,每人装两袋。然后放进相应的桌子上。

2﹒幼儿集体操作, 教师观察指导。

4﹒检查。请几个幼儿先检查食品袋有没有放错的,再请几个小小检验员上来检查袋中食品数量是否与袋子上的点数吻合。

5﹒如有错的单独拿出,教师进行讲解纠错。

集合数学教案范例篇16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64~66页,练习十三第1~4题。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角,能指出角、边和顶点;能用常用的符号来表示角,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每个学生准备一张圆形纸片;一些特殊的角;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射线,请同学们确定一个点,以这个点为端点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射线。

学生操作后,选学生有代表性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

教师: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回答:发现从一点引入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是角。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教师:看看同学们画的角,是一样大的吗?

学生发现有的角大,有的角小。

教师:这些角哪些角大,哪些角小呢?我们除了可以观察和重叠比较外,还可以通过角的度量来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

[点评:这个教学环节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入手,让学生从画角的操作过程中,体会角的意义是“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并且由学生画出的角有大小,巧妙地引出角的度量问题。]

二、进行新课

1.量特殊的角。

教师:角的度量需要量角器,下面我们动手自制一个简易的量角器。请同学们拿出你的圆形纸片,把它对折,变成了什么?

学生对折后回答:半圆。

教师:把这个半圆对折后形成什么角呢?

学生操作后回答:变成直角。

教师:这个直角是多少度?

学生:90度。

教师:把这个90度的直角再对折(学生操作),现在这个角是多少度?

学生:是90÷2=45(度)。

教师:请同学们把纸片展开成半圆,发现什么?

学生:半圆上有一些折痕。

教师:把这些折痕画出来,你能在这个半圆的折痕上从左到右找到0度、45度、90度、135度和180度的角吗?

学生找出来后,请学生拿给大家看,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找这个角的。

教师:我们把0度写作0°,把45度写作45°。请同学们用这种写法,在半圆上标出相应的度数。

学生操作后,在视频展示台上出示学生的半圆纸片(如图45)。图45

教师:这样一个简易的量角器就做成了。同学们可以把书本封面上的一个角放在这个量角器上比一比,看看是不是90°?教师边讲边做示范后,学生把书放在半圆上比。

教师:能说一说比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吗?

引导学生说出量的时候要和标有0°的线对齐,并且角的顶点要和半圆上几个角的顶点对齐。

教师:我们把标有0°的线叫做0°刻度线,半圆上几个角的端点叫做量角。图46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量一量自己的三角板上的角,能找到45°的角吗?再用三角板上的一个直角和一个45°的角拼在一起,看量出的角是多少度?

学生量角后,汇报时要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量的,让学生掌握0°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再看另一边是多少度的量角的方法。

[点评:这个教学环节用做简易量角器的方法,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认识量角器并且掌握量角的方法,这样不是把知识的教学停留在“教”上面,而是体现在“做”的过程中,能更好地体现“做数学”的课程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主动获取知识。]

2.量一般的角。

教师拿出一个25°的角问学生:用你们手中的量角器能量出这个角的度数吗?

学生:不能。

教师:这就需要我们有更精密的量角器。

多媒体课件出示量角器。

教师:看,这个量角器和你们手中的量角器比,有哪些不一样?

学生直观地发现,这个量角器的刻度更多,并且有内外两圈刻度。

教师:这里是把半圆平均分成了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就是1°;这样的量角器有内外两圈刻度,有两条0°刻度线,方便同学们从两个方向测量角的度数。

教师:同学们测出1号角是25°,这里角的符号我们通常用“∠”来表示,所以可以记作∠1=25°。请同学们用这种方式记你们测出的其他角。学生记角。

教师:量角时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略)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

[点评:这个教学环节主要从量特殊的角过渡到量一般的角,从而引发需要更精密的量角器的要求,在此基础上,重点放在对量角器的认识和量角上面,通过学生的具体操作提高学生对量角方法的掌握水平。〕

3.做活动角。

指导学生做活动角,然后让学生旋转一条边,形成大小不同的角。

教师:在做活动角的过程中,你发现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学生回答后,请学生判断图47中两个角的大小,然后用量角器量一量,指导学生总结出角的大小主要看角张开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的结论。图47

〔点评:这个环节主要通过做活动角和判断角的大小让学生体会角的大小与角张开的大小的关系,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准备。〕

三、课堂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三第1~4题。

集合数学教案范例篇17

教材简析:

“三角形的面积”是一节常见的课,一般的做法是在由学生拼组后直接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本设计最大的特点是改革了这一常见的做法,在拼组后,通过对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的探究,指导学生直接利用这种关系尝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在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后,再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更能为学生所接受。

教学内容:

苏教版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P15~P16的内容,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计算面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难点是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公式的含义。

教、学具准备:

CAI课件、红领巾、每个小组准备相同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两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提出问题。

师:(出示一条红领巾)同学们,这是一条红领巾。它是什么形状的?那你们会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吗?

2、揭示课题。

师: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板书课题:三角形的面积)

二、操作“转化”,推导公式

1、寻找思路。

师:是的,我们还不会计算三角形的面积。那同学们想一想,开始我们同样不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后来我们通过什么方法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呢?

师:对,我们用“割补”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板书:转化)成了一个长方形,这样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那同学们,我们能不能把三角形也“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呢?

师:大家想想,怎样“转化”呢?可不可以用“割补”的方法呢?

[应变预设:同学们根据已有的经验,一般会认为可以用这种方法,教师可以选择一种方法实际“割补”,让学生明白这种方法不好,需要寻找更好的方法。]

2、动手“转化”。

师:看来用“割补”方法很难“转化”。那我们可不可以用拼一拼的方法来“转化”呢?老师为每个小组的同学都准备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请大家拼一拼,看看能不能把三角形“转化”成一个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开始吧。

小组合作拼组图形,教师巡视指导。

[应变预设:可能有些同学不会拼组,教师可指导他们用旋转、平移等方法,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一个长方形。]

师:拼好了吗?用这种拼一拼的方法能不能把三角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呢?谁来说一说,你们用这种方法把三角形“转化”成了什么图形?

[应变预设:一般情况下学生会拼出如下几种形状,老师选择其中三个图形贴到黑板上。]

师:同学们,为什么有些小组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小组却拼成了一个长方形呢?你们想想,这是什么原因呢?

[评析: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不同类别,弄清拼成不同形状的原因。]

3、尝试计算。

师:同学们真棒,大家都发现,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一个长方形。现在请同学们看图1。

师:这个平行四边形就是由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的,它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那么,其中一个三角形的底和高又分别是多少呢?

[评析:引导学生说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和原来的三角形等底等高,为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作铺垫。]

师:知道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你们能求出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算一算吧。

师:算完了吗?它的面积是多大?

师:我们知道,这个平行四边形是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0平方厘米,那这个绿色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大呢?想一想,小组同学商量商量吧。

[应变预设:在设法求三角形的面积时,可能有部分同学不明白三角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不会计算。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可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除以2得出。]

师:同学们太了不起了,开动脑筋,已经算出了这个绿色三角形的面积。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屏幕,(课件出示,如下图)你们会计算屏幕上这个蓝色三角形(底3cm,高2cm)的面积吗?算一算。

[应变预设:学生可能不会计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虚线三角形,和蓝色三角形是完全一样的,它们也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使学生明确3×2是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求这个三角形的面积还得除以2。]

师:同学们,你们太棒了!又计算出了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再看屏幕,(课件出示,如下图)你们还能计算这个三角形(底6cm,高4cm)的面积吗?

[评析:由清晰的由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到由一实一虚的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再到一个独立的三角形,面积计算逐步深入,层层推进,引导学生经历了由具象到抽象的过程,思维含量非常丰富。]

4、推导公式。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已经尝试着求出了三个三角形的面积,大家都算得很好。那么现在你们能把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写下来吗?先写一写,同桌同学再商量商量吧。

[应变预设:大多数的学生可能会说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教师应给以充分的肯定:你们推导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再引导学生说出推导的过程。]

5、理解公式。

师:同学们,老师有点不明白,为什么你们写这个公式时用三角形的底乘高呢?“底×高”表示什么意思呢?为什么还要“÷2”呢?

[评析:通过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困惑,加深学生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含义的理解:“底×高”表示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因为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要“÷2”。这样既突破了教学难点,更加深了

学生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

6、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师:同学们,如果用a表示三角形的底,h表示三角形的高,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你们会不会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呢?请写一写吧。

[评析:拼一拼、算一算、说一说、写一写……不知不觉中,同学们自己推导出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自然地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今天我们一动手起推导出的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发现了,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如下图,课本P85页的数学常识。)

[评析:这样表面是介绍数学常识,但实际渗透了爱国思想教育。]

三、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推导出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现在我们就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这是刚才看到的那条红领巾,同学们,你们知道怎样才能求出做一条这样的红领巾要用多少红布吗?

师:对,要求做一条红领巾要用多少红布,实际是求这条红领巾的面积是多少?而要求这条红领巾的面积是多少?必须了解哪些数据呢?

师:那就请大家动手量一量它的底和高吧。

[评析:这里并没有直接给出红领巾的底和高,需要学生共同合作实际测量,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师:量完了吗?请大家算一算,看看做这样一条红领巾到底需要多少红布?

[应变预设:指导学生运用公式进行正确的计算,展示学生的算式,集体订正。]

四、联系生活,适当拓展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些道路交通警示标志吗?(课件出示下面这些道路交通警示标志。)知道它们的具体含义吗?

师:交通标志对于维护交通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同学们,这些交通标志是什么形状的?

师:对,它们都是三角形的。(课件出示其中一个三角形标志的底和高,如下图)请大家算一算,这个标志牌(底9dm,高7dm)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应变预设:指导运用公式进行正确的计算,,然后集体订正。]

师:同学们,你们还能算出这三个三角形的面积吗?(课件出示如下图1:底3厘米,高4厘米;图2:底4厘米,高1。5厘米;图3:底2。5厘米,高2。8厘米)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四、全课总结,反思体验

教师:这节课你们学习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总评:这节课教师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并引导学生将“转化”的思想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动手操作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亲身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整一节课,教师尽量把时间和空间让给学生,组织他们动手实践,引导他们自主探索,参与他们的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集合数学教案范例篇18

教学目标

1、在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认识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个方向,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来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在观察、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运用生活经验进行思考的意识。

3、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经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4、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并感受集体活动的乐趣。

5、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教学难点

在具体场景中根据不同的参照物来确定方向。

教学重点

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南四个方向。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认识四个复合方向。(课件出示小动物方位图)

1、小朋友们,六一儿童节快到了,为了准备六一的表演,小动物们进行了紧张的排练。今天,它们要进行试演了,看——小老虎出场了。(课件出示)它的好朋友小猴也来了(课件出示),它站在小老虎的哪个方向?(北方)还有小老鼠、小羊、小兔呢,你们看看它们分别站在小老虎的哪一面?“(出示三个小动物,课件指向南西东)还有小猪呢?它可是要表演踢踏舞的,它会从东面和西面之间出场的,小朋友们,你们能用手指出是哪一面吗?(一起指,课件出示箭头)那你知道,这一面应该怎么说吗?(东北面)真棒!看小猪出来了。(课件出示小猪)小牛会从西面和南面之间入场,这一面该怎么说?(西南面)为什么叫西南面?(在西面和南面之间)你们同不同意?(课件出示箭头)看,它来了!(课件出示小牛)你们猜小狗会从哪面入场?(西北或东南)哪里是西北?用手指一指,西北面在哪两个方向之间?东南面呢?小狗出来吧(课件出示小狗)它是从哪一面出来的呀?(箭头指向西北)还有哪一面没有表演?(东南面)你猜会是谁?快出来吧小鸡!大家都等你呢!(课件出示鸡)

2、刚才我们确定小动物们的位置时说出了几个方向?(八个)你能一次说出这八个方向吗?自己说说。__你记住了几个?__你呢?

小结:以小老虎为中心,小猴在它的北方,与北相对的是南面,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还有四个复合方向,它们是:东与北之间的东北方,东与南之间的东南方,西与北之间的西北方,西与南之间的西南芳。

根据小结板书:北西北东北西东西南东南南。

3、仔细观察老师画的方向盘,你觉得这几个方向之间有什么特点?(东和西总在南和北前面,如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东北与西南,西北与东南,字是相反的方向是相对的)小朋友真爱动脑筋,发现了这么多特点。

4、刚才我们都是以小老虎为中心来确定小动物的方向的,你能以别的小动物为中心说说它的周围有哪些小动物吗?如:小羊的西南面是谁?小兔在小羊的哪一面?你能像老师这样用新学的四个复合方向提问吗?(同桌之间互相提问)谁愿意考考大家?

二、练习,熟悉方向。

1、下面来看看我们熟悉的校园。(课件出示校园平面图)学校大门在哪个方向?(北)从大门进来就可以看到精致的小花园。教学楼在小花园的哪一面?实验楼在小花园的哪一面?操场在教学楼的哪一面?如果请你当小导游,用四个复合方向向游人介绍我们的校园,你能行吗?先自己试试。谁愿意?指名答。

2、刚才只是小练兵,小导游们,我们要走出校园,去向游人介绍我们美丽的长沙,你们敢吗?让我们去五一广场看看。(出示五一广场图)你能找出图上哪一面是北面吗?真了不起!(南门口是地名,一听就知道它在南面,那与它相对的就是北面,所以这一段叫黄兴北路,那图上哪一面是东,哪一面是西)各位游客,我们现在站在五一路与黄兴路交汇的十字路口上,春天百货、平和堂、东汉名店、绿化广场分别在十字路口的哪一面呢?小导游,你能介绍一下吗?先说给你的同学听。谁有信心站起来介绍?我要从平和堂往东汉名店去,应该往哪个方向走?我从春天百货出发,想去绿化广场坐坐,往哪个方向走呢?谁能当游客,考考小导游?

3、下一步,我们要走出长沙市,到湖南各地去看看,好吗?先买张湖南地图研究研究。(出示湖南地图)图上每有块就是一个地区。我们住的长沙市在哪里?早听说张家界风景如画,我想去看看,你们说我应该往哪儿走?(西北方)湘西的永州也很有名,我也想去,从长沙出发该往哪里走呢?(西南方)从永州到长沙,又该往哪个方向呢?

4、湖南省也看过了,湖南在首都北京的什么位置呢?我们看看全国地图。(课件出示全国行政图)讲解:图上每一块就是一个省,这绿色的一片就是湖南,画了五角星的就是北京。湖南在北京的什么位置呢?(南方或南偏西、西南,一般说南偏西)在北京的西北方向有一个盛产葡萄、哈密瓜的地方,你知道是哪里吗?(新疆)你猜是哪一块?指四川,这里是四川省,那里的人和我们一样爱吃辣椒,四川在北京的什么方向?(西南)在湖南的什么方向?(西北)台湾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东南)你猜东北三省是哪三个省?(指:在东北方向连起来的三个省)

三、总结。

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个很愉快的课程,因为整节活动中游戏的时间多,而且小朋友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但是要让孩子们能真正的理解这节教学活动的内容,并做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却不是那么容易。

73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