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教学设计 >

数学教案实用表格

时间: 新华 教学设计

编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规划教学流程,增强教学自信心。怎么写出优秀的数学教案实用表格?这里给大家分享数学教案实用表格,方便大家学习。

数学教案实用表格

数学教案实用表格篇1

教材分析: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第二册第一单元的内容,也是学生学习本册的重难点之一。它与20以内的进位加法同等重要,都是最基础的知识。因此,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并通过合理的练习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切实为以后学习打好基础。学会计算并运用于生活中解决问题,对理解运算的意义,体会数学的作用,和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单元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地、比较迅速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应用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3、通过数学学习,初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通过操作,让学生经历多样化的计算过程,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自己喜欢的口算方法并能够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加法的口算。

教学难点:

1、理解十几减9和十几减几的算理并掌握其计算方法;

2、能解答求另一个加数以及相差数的应用题。

数学教案实用表格篇2

活动目标

1、学习按大小顺序将3以内的物体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进行排序。

2、乐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排序方法,并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3、体验数学排序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趣味练习-排序

2、教具:苹果树一棵、3个大小不一样的苹果图片2套、2张有小红旗标志的操作卡

3、每个幼儿一套操作材料;草莓、香蕉、桔子、西瓜、菠萝、梨子、石榴大中小各一套,分别放入7个盒子中。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兴趣。

1.出示苹果树,引导幼儿观察。

教师:瞧,果园里苹果树上的苹果成熟了,哪个小朋友想来摘苹果呢?

2.分别请2位幼儿上来摘苹果,引导幼儿比较苹果的大小。

提问:这2个苹果有什么不一样呢?哪一个小?哪一个大?(小的、大的)

3.教师再摘一个,引导幼儿比较说出最大的。

教师:老师也来摘一个苹果,小朋友看看我摘的这个苹果和他们比一比是怎么样的?

(最大的)

4.师幼共同小结:3个苹果大小都不一样,他们一个小的,一个大的,还有一个是最大的。

二、学习将3个苹果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序。

1.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序:小的--大的--最大的。

教师:这些苹果想学小朋友们排队开火车的游戏呢,他们想请你们帮忙,你们愿意吗?

请把最小的苹果当排头,站在第一个,其它的苹果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沿着这个小红旗所指的方向排在这个苹果的后面,应该先排谁呢?

(请1--2位幼儿上来排)

2.幼儿和教师一起说排序的规则:小的--大的--最大的。

3.请幼儿按教师的要求将苹果按从小到大的顺序练习排序,边排边说:

小的--大的--最大的。

三、幼儿探索从大到小的顺序将苹果进行排序。

1.继续出示3个大小不一的苹果,引导幼儿观察。

教师:你们瞧,这里又摘了几个苹果呢?他们也有什么不一样吗?(大的、小的、最小的)

2.师介绍排序要求:这一次,这3个大小不一样的苹果想请小朋友们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

请小朋友继续在操作卡上试一试,排一排呢!

3.幼儿操作活动,探索从大到小的排序方法,教师指导幼儿边排边说:大的--小的--最小的。

4.请1--2名幼儿上来边展示自己的排序方法。

四、师幼共同小结: 今天,小朋友们真了不起啊,学会了给3个苹果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进行排序。

还会一边排一边说:小的--大的--最大的;大的--小的--最小的。

五、游戏:送水果。

1.介绍送水果的游戏规则:

教师:送水果前先请小朋友选好自己要送的水果,然后和拿相同水果的两个好朋友一起

比一比3个水果的大小,最后再按照从小到大或者从大到小的顺序来排排队,

开着小火车送到我们班,好吗?

2.幼儿自由找水果,相互比较并协商按一定顺序排队送水果,结束活动。

数学教案实用表格篇3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培养学生善于探索的精神。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民族自豪感。

2、知识目标:通过演示和对简易天平的实际操作,观察,探索等式的基本性质、从等式出发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判断是不是方程。

3、能力目标:通过简单的天平实验理解并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结合教学内容,培养概括、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方程的概念。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方程”的概念,并会应用

教具准备:

天平、空水杯、水(可根据实际变换为其它实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上课要用到一种重要的称量工具,它是什么呢?对,它是天平。同学们对天平有哪些了解呢?天平由天平称与砝码组成,当放在两端托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时,天平就会平衡,根据这个原理,从而称出物体的质量。

二、新知学习

1、实物演示,引出方程。

操作天平:第一步,称出一只空杯子重100克,板书:1只空杯子=100克;

数学教案实用表格篇4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结合实例和具体活动,感知镜面对称现象。掌握镜子内外图形对称、左右错位的规律,能利用镜子寻找对称轴(特别是不能对折的物体)。

2.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发现、交流,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特征的过程,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解释生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能力。

3. 情感目标: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探索镜面对称的一些特征。

教学难点:

感知镜面对称现象,发展空间知觉和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镜子。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引入新课

1. 讲《猴子捞月》的寓言故事。 猴子在路边散步,看到天空高挂一轮圆月;猴子走到井边,发现井边有一轮圆月,猴子以为天上的月亮掉到了井里;猴子大声叫喊,同伴扛来长长的网兜。众猴子怎么也捞不出“月亮”。 问题:“这是什么原因?”(不是月亮掉到井里,而是井水倒映出月亮。) “在生活中,你们好有没有发现类似的现象?”(照镜子时,出现的现象;光滑的地板也会出现倒影等。)

2. 揭示课题。

(1)总结,说明以上几种现象的特征。

(2)板书课题:镜子中的数学。

二、组织活动

1. 教师示范。

(1)在黑板上贴一个大的黑体字——“王”的一半。

(2)把镜子放在虚线上(对称轴),让全班学生观察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

(3)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发现?(看到“王”字,镜子里的图形是镜子外图形的对称图形。)

(4)让学生试一试。

2. 试一试。

第(1)题: 让学生把镜子放在虚线上,看看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 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在书上画出对称图形。 说一说,这条虚线在对称图形中称什么?

第(2)题

(1)镜子中的小女孩是举起了左手,小女孩其实举起的是哪只手?

(2)从镜子你能知道现在是几点吗?

(3)小组讨论:你发现了镜子中有什么数学学问?究竟小女孩照镜 子时是几时?

(4)小组代表汇报小组讨论的成果。

3. 小游戏

模拟照镜子的游戏。

师:假设苏老师站在镜子前,谁来做镜子中的苏老师呢?

(师生表演。)

采访镜子中的人:你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准确?

(同桌互相做游戏,请一组学生全班展示。)

三、归纳小结,提升认识

师:今天同学们有什么收获?你的心情怎样?

(评析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关注学生情感。)

数学教案实用表格篇5

知识结构:

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其应用.它可用边的关系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为判断三角形的形状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依据.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应用.在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时,分不清哪一条边作斜边,因此在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断三角形的形状时而出错;另外,在解决有关综合问题时,要将给的边的数量关系经过代数变化,最后达到一个目标式,这种“转化”对学生来讲也是一个困难的地方.

教法建议:

本节课教学模式主要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及“类比”的教学方法.通过前面所学的垂直平分线定理及其逆定理,做类比对象,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互动,造成“情意共鸣,沟通信息,反馈流畅,思维活跃”,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具体说明如下:

(1)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利用类比的学习方法,由学生将上节课所学习的勾股定理的逆命题书写出来.这里分别找学生口述文字;用符号、图形的形式板书逆命题的内容.所有这些都由学生自己完成,估计学生不会感到困难.这样设计主要是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习惯及能力.

(2)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判断上述逆命题是否为真命题?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学生会感到有些困难,这里教师可做适当的点拨,但要尽可能的让学生的发现和探索,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3)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

(1)理解并会证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2)会应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

(3)知道什么叫勾股数,记住一些觉见的勾股数.

2、能力目标:

(1)通过勾股定理与其逆定理的比较,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

(2)通过勾股定理及以前的知识联合起来综合运用,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

(2)通过知识的纵横迁移感受数学的辩证特征.

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其应用

教学用具:直尺,微机

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探索法

教学过程 :

1、新课背景知识复习(投影)

勾股定理的内容

文字叙述(投影显示)

符号表述

图形(画在黑板上)

2、逆定理的获得

(1)让学生用文字语言将上述定理的逆命题表述出来

(2)学生自己证明

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有下面关系: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强调说明:(1)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区别

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逆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2)判定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①角为、②垂直、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2、 定理的应用(投影显示题目上)

例1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

则这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证明:∵

∵∠C=

例2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中,∠B=,AB=3,BC=4,CD=12,AD=13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

解:连结AC

∵∠B=,AB=3,BC=4

∴AC=5

∴∠ACD=

例3如图,已知:CD⊥AB于D,且有

求证:△ACB为直角三角形

证明:∵CD⊥AB

又∵

∴△ABC为直角三角形

以上例题,分别由学生先思考,然后回答.师生共同补充完善.(教师做总结)

4、课堂小结:

(1)逆定理应用时易出现的错误:分不清哪一条边作斜边(最大边)

(2)判定是否为直角三角形的一种方法:结合勾股定理和代数式、方程综合运用.

5、布置作业 :

a、书面作业 P131#9

b、上交作业 :已知:如图,△DEF中,DE=17,EF=30,EF边上的中线DG=8

求证:△DEF是等腰三角形

板书设计 :

探究活动

分别以直角三角形三边为直径作三个半圆,这三个半圆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提示:设直角三角形边长分别为

则三个半圆面积分别为

数学教案实用表格篇6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初步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学会含有字母的乘法算式的简写、略写方法。

2.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在探索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中,建立字母式子的模型,充分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作用和优越性。

3.在学习中逐步感受符号化思想,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新知。

出示黄河边上一个小村庄的图画,村子旁边有一个池塘,课件出示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

师生做游戏:儿歌接龙: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

老师问:谁能用我们上节课学过的知识,找出规律,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来。

(a只青蛙a张嘴,2a只眼睛4a条腿)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的方式唤起学生的激情和学习的乐趣。

二、走进村庄进行巩固练习。

谈话:想去这个美丽的村子吗?在去的路上还要先解决一些数学问题,你们有信心吗?

1.过河:

村子旁的一条大河,大坝高154米,水面到坝顶的高度是x米。水面以下的大坝高度是()米。

集体分析问题,然后再让学生独立做。

2.参观果园:

谈话:刚才我们轻轻松松的过了河,继续往前走吧。(课件出示一个果园)看,你发现了什么?。

课件出示第9题:

一篮香蕉:m千克

一篮苹果:n千克

你能说出每个式子表示的意思吗?

①m-n②m+n③4m④m+2n

小组交流,集体订正

3.走进学校:

(1)学校操场上正在进行一场篮球赛,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第7题:

每投中一个得2分。小云投中了a个,小华投中了b个。

①小云得了()分。

②小华得了()分。

③小云比小华多得()分。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2)我们再到教室去看看吧,就参观4年级吧,看,黑板上的题你会做吗?

出示第8题:

磁悬浮列车的速度可达到432千米/时,进站前,平均每分钟减速a千米。6分钟后,速度减少了()千米;9分钟后,速度为()千米。

第二问可以先小组内讨论,然后再让学生做。

4.穿过树林:

师:学校前面出现了一片树林(课件出示第10题)

速生杨的树径每年大约增长3厘米。

①如果栽种时的树径魏5厘米,x年后这棵树的树径是多少厘米?

②当x=6时,这棵树的树径是多少厘米?

第二步求式子的值。由于题目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对题中所说的事情比较陌生。练习时,可先给学生讲清题目说的是什么事情,待学生弄明白题意后,再进行练习。

课件继续显示:

速生杨的面积是100公顷,松树的面积比速生杨多了x公顷。当x=80时,松树有多少公顷?

让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参观地点的转移呈现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练习的实效,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同步发展。同时让他们再次感受到通过自己的努力换来成功的喜悦,把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延伸了下去。

三、评价鼓励,全课总结

谈话:这节课,我们参观了黄河边的村庄,解决了有关的问题。每一个同学都开动了脑筋,通过与周围同学的密切合作和自己的主动探索获得了许多知识。谁想说一说在这节课上我们连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教案实用表格篇7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了解相遇问题的特点,并学会解答求路程的相遇问题。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分析,提高学生灵活解答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及趣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求路程的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

理解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正好是两地的距离,相遇时间为两人共同所走的同一时间。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多媒体CAI、小黑板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1、列式计算   

(1)李诚从家到学校,每分钟走70米,4分钟到达,他家离学校有多远? 

(2)张华从家到学校,每分钟走60米,4分钟到达,他家离学校有多远?

2、板出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

二、引入

过去,我们研究的是一个物体运动时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两个物体运动时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

三、新授

1、教学准备题

(1)点击中准备题出示题目

(2)学生理解题意。

(3)找出出发时间、地点、运动方向。

相向而行

时 间间 

(4)点击热键        和          强调出发时间和运动方向。 

(5)用课件演示两人同时从两地向对方走去,引导学生思考会出什

么情况。利用课件继续演示会出现的三种情况(相距、相遇、交叉而过)。

(6)利用课件出示准备题的表格,指导学生填表格的一、二行并课

件演示填空内容。

(7)请一学生上来利用交换性课间完成表格第三行的填写。

(8)引导学生讨论:出发三分钟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多少?这时,张华走了几分钟?李诚呢?他们俩人共走了几分钟?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有什么关系?

(9)小结:出发一段时间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零,这时两人就相遇了,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相遇问题。(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2、教学例5。

(1)点击新课出示例5。

(2)理解题意。

(3)四人小组讨论:

a、        两人是怎样走向学校的?

b、        4分钟后两人怎样? 

c、        两人所行的路程与全路程有什么关系?

(4)学生试做。

(5)用电脑课件演示解题思路并讲评。

(6)学生看书、质疑。

(7)小结:我们解例5时用了哪两种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学生做课本第59页的第1题和第2题。

2、利用课件出示选择题:

两人同时从两地走来,甲每分走52米,乙每分走48米,走了10分钟,两地相距多少米?

(1)2000米 (2)1000米  (3)无法确定。

四、全课总结

1、今天学了什么内容?

2、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用了哪几种方法?

3、质疑。

五、聪明题。

小华和小明相向而行,小华以每分钟20米的速度走了3分钟后,小明才开始出发,他每分钟走25米,5分钟后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少米?

数学教案实用表格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会运用计算方法较准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计算过程。提高学生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养成认真检查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哪一位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教学难点:

加进上来的数。

教学关键:

把进上来的数写在前一位的下面。

教学内容:

P30—P31。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主题图,请同学描述图中的情况。

提出问题:16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钱?

二、探究新知,建立模型

1.列算式:16×4=?

这道题,你会计算吗?试着在练习本上计算,能用几种方法就用几种方法。

2.汇报计算方法。

(1)口算。4个16相加得64。

(2)10×4=406×4=2440+24=64

(3)重点讲解竖式的方法。

从个位算起,相乘满二十,

就向十位进2。十位上相乘

后不要忘记加进上来的数。

3.谁能试着总结多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强调乘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三、巩固练习,理解应用

1.用竖式计算,30页1题,四名同学板演并讲一讲自己的计算方法。

2.学生独立完成30页2题。

3.独立完成31页2题。说一说自己的方法。可以分别计算出结果再连线,也可以找规律,通过观察不计算出结果来连线。

4.一件上衣的价钱是一条裤子的2倍,买这样一套衣服需要多少钱?

分析:想求一套衣服需要多少钱,首先要求出上衣多少钱,上衣的价钱是一条裤子的2倍,上衣价钱为18×2=36(元),一套衣服的价钱就是36+18=54(元)。

5.光明小学2名教师带领31名学生去海洋馆参观,成人票15元,儿童票8元,用300元钱买门票够吗?

2名教师要花2×15=30(元)

31名儿童要花31×8=248(元)

248+30=278(元)278<300

答:用300元钱买门票够。

四、作业

31页第1题。

数学教案实用表格篇9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主要内容

(1)平面向量数量积及其几何意义

(2)用平面向量处理有关长度、角度、直垂问题

2、教材编写特点

本节是必修4第二章第3节的内容,在教材中起到层上启下的作用。

3、教学内容的核心教学思想

用数量积求夹角,距离及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运算,渗透化归思想以及数形结合思想。

4、我的思考

本节数学的目标为让学生掌握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定义,及应用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定义处理相关夹角距离及垂直的问题。因此,让学生们学会把数学问题转化到图形中,及能在图形中把图形转化成相关的数学问题尤其重要。

二、学生分析

1、在学平面向量的数量积之前,学习已经认识并会找向量的夹角,及用坐标表示向量的知识。因此,对于a·b=∣b∣︳a︴cosθ(θ=),容易进行相应的简单计算,但对于理解这个式子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需把a·b=∣a∣∣b∣cosθ转化到图形

a·b=∣OM∣·∣OB∣=∣b∣cosθ∣a∣

即a·b=∣a∣∣b∣cosθ理解并记忆。

对于cosθ=,等的变形应用,同学们甚感兴趣。

2、我的思考

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学习本节知识,在处理例题成练习上,计算量不易过大。

三、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平面向量数量积及其几何意义。

(2)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小组探究学习,讨论并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运算推理的能力。

四、教学活动

内容师生互动设计意图时间1、课题引入师:请同学请回忆我们所学过的相关同里的运算。

生:加法、减法,数乘

师:这些运算所得的结果是数还是向量。

生:向量。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有关向量的新的运输,数里积(板书课题)由旧知引出新知,让学生知道我们学习是层层深入,知识永不止境,从而把学生引入到新的课程学习中来。3min2、平面向里的数量积定义师:平面向星数量积(内积或点积)的定义:

已知两个非零向星a·b,它们的夹角是θ,则数量∣a∣·∣b∣cosθ叫a与b的数量积,记作a·b,即a·b=∣a∣∣b∣cosθ,注:①a·b≠a×b≠ab

②O与任何向量的数里积为O。直接给出定义,可以让学习对新知识的求知数得到满足,并对新知识的探究有一个方向性。5min3、几何意义师:同学们猜想

a·b=∣a∣∣b∣cosQ

用图怎么表示

生:a·b=∣a∣·∣b∣cosθ

=∣OM∣·∣OB∣

师:数里积a·b等于a的长度与b在a方向上的投影∣b∣cosθ的面积。

师:请同学们讨论数量积且有哪些性质

通过自己画图培养学生把问题转化到图形上,到图形上解决问题的能力。

5min性质师:同学们a·b为非零向果,a·b=∣a∣·∣b∣cosθ。当θ=0°,90°,180°时,a·b有什么性质呢。

生:①当θ=90°时

a·b=a·b=∣a∣·∣b∣cosθ

②当a与b同向时

即θ=0°,则a·b=∣a∣·∣b∣

当a与b反向时,

即θ=180°,则a·b=∣a∣·∣b∣

特别a·a=∣a∣2成∣a∣=a·a

③∣a∣·∣b∣≤∣a∣∣b∣

学生自己的探究性质,体会并深入理解向里数量的运算性质。8min生:①a·b=b·a(交换)

②(λa)·b=λ(a·b)

数学教案实用表格篇10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规律并用代数式表示规律的过程。能用字母和代数式表示规律。

2、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感。

3、通过学生具体操作、实践、归纳,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创造,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提高学生观察图形和分析,归纳能力,掌握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

4、创设问题情境,充分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操作,思考归纳和互相讨论,使规律、符号感得到成为学生研究的必然结果,从中使学生体会合作与成功的快乐,由此激发其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和勇气。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操作思考,由特殊归纳一般规律,并用字母表示规律.

2、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建立符号感.

教学难点:多角度认识搭建的正方形图形。

三、教学准备:

1、投影仪、投影片。

2、每个学生准备一盒火柴棒。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8年奥运会将在我国举行,为了迎接8年奥运会,我设想(用投影显示)以这种形式从左往右搭8个正方形,谁能在10秒钟内告诉老师需要多少根火柴棒?(学生思考一会,不能迅速作答)这时教师趁机告诉学生数学的一个基本:由简单入手,深入浅出解决问题!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探索勇气。

(二)探索规律并用字母表示。

先让学生用火柴棒搭一搭,数一数,并填写下表:(预先给学生)

搭正方形个数1、2、3、10、100。

用火柴棒根数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极动手,教师巡视,发现学生都能很快写出前四格的正确答案,但有不少学生最后一格空着,不知如何是好,这时教师没有立即讲解。

问:表格中哪几格可以直接通过搭拼后数出来?

生:前四格。

教师趁机问:搭100个正方形的火柴棒根数不能数出来,那该怎么办呢?我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再回答。教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同学们展开了热烈讨论,并抢着说出了答案,教师要求说出理由。

生1:因为第一个正方形用4根,每增加一个正方形增加3根,所以搭100个正方形所需火柴棒根数为4+3×99=301(根)。

生2:先搭一根,然后每一个正方形需三根,按这样搭100个正方形就需要火柴棒1+3×100=301(根)

生3:把每一个正方形都看成用4根搭成的,然后再减去多算的99根,共用了:4×100-99=301(根)

生4:上面一排和下面一排各用了100根火柴,中间竖直方向用了101根,共用了火柴棒100+100+101=301(根)。

(对于每一种算法教师不作评判,都由学生评判)

正当同学们为自己努力所获得的成果庆幸时,我又提出:(投影显示)如果用X表示所搭正方形的个数,那么搭X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与同伴进行交流。

(学生积极讨论,气氛活跃,不到两分钟,同学们陆续举手)其中一组:根据搭100个正方形所需火柴棒的计算方法,得到了四个答案:

①[4+3(X-1)]根②(3X+1)根

③[4X-(X-1)]根④[X+X+(X+1)]根

教师加以肯定后提出,有没有向第五种挑战的呢?(同学们思考片刻)

生6:搭第1根、第3根、第5根……分别看作每个正方形需4根火柴棒,那么第2个、第4个、第6个……分别需要2根,这样共需火柴棒(4×+2×+1)根。

师:请选择其中一种方法算一算搭8个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

生:6025根。

师:你们是怎样算的呢?请一个同学说一说。

生:把8代替式子(3X+1)中的X,得3×8+1=6025。

师:很对。大家的答案一致,说明刚才从不同的思考角度得到的不同形式的答案都是正确的,以后学了“去括号,合并同类项”之后就知道结果是一样的。(鼓励的口气)你们以后要多注意对一个问题从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对一个事物能采用多种方法去表达,对一道题能想出不同的解法,善于归纳,你们在知识上就能成为最富有的人。

(点评: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使学生自己完成由特例归纳一般规律,并用字母表示一般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初步形成符号感,并体会到探索一般规律的必要性。)

(三)进一步探讨字母表示数

师:在4+3(X+1)、X+X+(X+1)、1+3X,4X-(X-1)中的X表示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正方形的个数”,“整数”、“正整数”

师:撇开搭火柴棒问题呢?

学生:(抢着说)“有X个商场”、“长方形的长是X厘米”、“班级中有X个学生”、“气温是X℃”……

师:同学们已举出了很多例子,说明字母能代表任意数,长度,个数等。写出你所知道的用字母表示的图形的周长或面积公式、及字母表示的运算律(投影显示)。并指出字母所表示的数(各写两个)。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板演,其余在组内交流进行评议)

(点评:通过谈一谈,写一写,对字母的意义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过程,形成符号感)

(四)归纳:

师:(投影显示)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思考下列问题并说一说,

1、你是怎样得到表示规律的代数式的?

2、字母能表示什么?

3、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规律、字母表示数有何看法?(点评:通过反思,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出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理解字母表示数的重要意义,加深符号感。)

(五)巩固练习:

书:P142

(六)作业

(七)课后反思:

本堂课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了转变过去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模仿的学习方法,体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一,教学中为学生创造大量的操作、思考和交流的机会,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从多个角度进行考虑,注重学生间相互方式的运用,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数学教案实用表格篇1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 ,探索并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与分数相乘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养成教育训练点:

教学重点、难点

1.结合具体情境, ,探索并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准备:

1.每人准备一条约10厘米长的纸条;

2.每人准备5张长方形的纸。

教学过程:

一、探索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先让学生读一读教科书第7页的一段话。再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一张纸条,按照例题所述剪一剪。

剪好后,师问:怎样列式求“剩下的部分占这张纸条的几分之几?”

并根据剪的结果写出得数。

1/2×1/2=1/4 1/4×1/2=1/8

学生列出算式后,师问: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引导学生理解,求剩下的部分占这张纸条的几分之几就是求1/2的1/2是多少,与上节课学习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意义相同,所以用乘法计算。

折一折,涂一涂 3/4×1/4-=?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张长方形纸,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折一折,涂一涂。

讨论:(1)请你说一说,红色部分占斜线部分的几分之几?占整张纸的几分之几?

(2)你能按照上面的方法先涂出1/4,再涂出1/4的3/4吗?

做一做:按照上面的方法折一折,想一想,并算出结果。

2/3×1/5 5/6×1/3

说一说:你能总结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吗?

小结:分数与分数相乘,分子与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与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想一想:此法与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方法有矛盾吗?

试一试:

1/4× 2/3 3/52/9 7/8×5/14

强调:能约分的要先约分。

二、课堂练习

1.计算练习。

教科书第8页“练一练”第2题。

学生计算后观察:分数相乘的积一定小于每一个乘数吗?

2.解决问题。

(1)教科书第8--9页“练一练”第3、4、5、6、7题。

学生完成后,说说解题思路。

(2)教科书第9页数学故事 “唐僧分瓜”。

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三)

分数乘分数的运算法则:分子相乘,分母相乘,能约分的要约分。

数学教案实用表格篇12

混 合 运 算

——三步式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1页的例1、例2,练习二十中的有关练习。

教学目的: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地脱式计算三步式题。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类推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教学难点 :运用知识的迁移、类推,使学生主动探索三步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规范地脱式计算。

教学过程 :

一、         情景导入  ,教学例1

师:先向大家提一个问题:如果你拿了压岁钱,最想买什么?

噢,你们买这么多东西,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小强用压岁钱去买了什么?

1、         电脑出示情景一:小强拿了压岁钱,来到北京华联超市。他先到电器类柜台,买了一台复读机,标价120元。又来到文具类柜台想买橡皮泥,小强看到橡皮泥正在特价:买5桶100元。他想了想,走到售货员阿姨处说:“我买3桶橡皮泥行吗?”阿姨笑咪咪地说:“行”。于是小强拿了一台复读机和3桶橡皮泥来到收银台结帐。

师:从刚才的录象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还想到了什么?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小强一共要付多少钱呢?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20+100÷5×3

2、         (板书:有加法、减法,又有乘法、除法,先算乘法或除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4、出示卡片: 315—60÷15×4    14+16×4—50

72—45+121÷11  420÷7+86—54   

5、出示“做一做”第一题。(比赛谁得了冠军?)

二、         情景导入  ,教学例2

1、         电脑出示情景二:小强来到收银台结帐,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后,复读机可以便宜20元。

2、         师:你从录象中,又可以想到些什么呢?

师:复读机的价钱是一桶橡皮泥的价钱的几倍?

学生讨论,引导列式:(120—20)÷(100÷5)

交流运算顺序,计算出结果。

师板书:有两个括号的,可以同时把两个括号里面的先算出来。

3、         出示卡片:

74+(96÷6—8)  (15×40—360)÷6

(26+19)×(49÷7)  480÷(96÷16+6) 

4、         出示“做一做”第二题(比赛谁得了冠军)

三、         巩固练习

1、         看看、说说、算算、议议

在16—3×4÷2这个算式的不同位置加小括号(媒体出现)

(16—3)×4÷2   (16—3×4)÷2

16—3×(4÷2)   (16—3)×(4÷2)

2、         数学医生:

45+55÷5—20       130+60—90×2

=100÷5—20        =190—90×2

=20—20            =100×2

=0                 =200

3、         在下面O里填上和左边不同的运算符号,使两边的计算结果相等。

2+4+1=2O4O1                  12—6—2=12O6O2

2+8+3=2O8O3                  13+24=1O3O2O4

四、         小结:

1、         今天,你跟着老师学到了什么知识呀?(板书课题:混合运算)

2、         师:在做题时我们要注意:

一审(看清题里是否有小括号,有哪些运算)

二想:(想一想这道题的运算顺序)

三算:(按照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数学教案实用表格篇1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已有的分数乘整数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建构,使学生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汇报展示、互动交流中,体验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3、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总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提出学习目标。

1、复习。

计算下列各题并说出计算方法。

1/10×5/8×53/7×

上面各题都是分数乘以整数,说一说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2、揭题:分数乘分数

3、提出学习目标。

让学生先说一说,再出示学习目标

(1)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与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是否相同。

(2)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二、展示学习成果。

1、小组内个人展示

学生独立自学、完成课本10页例3、“做一做”(教师相机进行指导,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重在让学生展示不同的思维方法和错例,特别是引导小组内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

2、全班展示

(1)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展示

1/5×3/4就是求1/5的3/4是多少;1/3×1/4就是求1/3的1/4是多少

(2)算法展示

生1:不能约分,直接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1/5×3/4=1×3/5×4=3/20

生2:先计算出结果,再进行约分。

8/9×3/10=8×3/9×10=24/90=4/15

生3:在计算过程中能约分的先约分,再计算。

8/9×3/103与9先约分,8与10先约分,再计算。

2)比较二、三两种计算方法,选择算法。

通过对比,让学生体会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比较简便,同时向学生说明先约分的书写格式。

(3)错例展示:

错例1:约分后,把分子与分子相加,分母与分母相加;错例2:学生没把计算结果约成最简分数。

3、学生质疑问难,激发知识冲突。

(1)针对同学的展示,学生自由质疑问难。

(2)教师引导学困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在学习中碰到困难了吗?能把你遇到的困难说给大家听吗?那你对同学的展示有什么想法与建议吗?

4、引导归纳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意义:一个数乘分数,表示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计算法则:分数乘分数,用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能约分的先约分,再计算。

三、拓展知识外延

1、完成课本12至13页练习二第3、6题。

2、生活中的数学

(1)一个长方形长3/5分米,宽1/2分米,它的周长、面积各是多少?

(2)用三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可以拼成一个新的图形。如果正方形的边长是3/5分米,那么拼成的新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四、总结反思,激励评价。

五、布置作业:

1、列式计算

(1)的是多少?

(2)千克的是多少?

(3)小时的是多少?

2、智力冲浪:甲乙两个仓库,甲仓存粮30吨,如果从甲仓中1/5取出放入乙仓,则两仓存粮数相等.两仓一共存粮多少千克?(A类同学做)

数学教案实用表格篇14

教学目标:

1.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百分数。在具体情境中,解释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究归纳能力。

3.让学生在操作和探索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激趣引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

生:喜欢!

师:老师也非常喜欢旅游,并且去过好多地方。(出示老师外出旅游的照片,并加以介绍)

【设计意图】:以自己为例,展示旅游照片,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师:谁来说说,你们都去过哪些名胜古迹?师: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一起到山东的风景区去游览一下,好吗?(出示信息窗1)

2、师:谁知道,这几幅图分别是山东的哪些城市的什么景区?

生:……

师:读一读下面的几句话和统计表,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从旅游景区有关数据的统计导入新课,能发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从中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二、体验合作,自主探究

(一)教学百分数的读法

师:16%、9%、9.3%怎么来读?

生:16%读作:百分之十六9%读作:百分之九9.3%读作:百分之九点三(全班齐读,另举例指名读)

【设计意图】:学生对百分数的读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指导读出百分数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任意举出几个百分数让学生读,便于加深对百分数读法的印象。

(二)教学百分数的意义

1、师:它们各表示什么意思?

(以16%为例,小组讨论,指明解释9%、9.3%)

得出结论: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

师:百分数也叫做百分比或百分率。

(板书:百分数)

师: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是在原来的分子后面加上%来表示。

2、想一想,你在生活中那些地方见到过百分数?

【设计理念】:从学生身边的生活中寻找百分数的信息,提高学生学习百分数的兴趣。渗透百分数的实际运用的普遍性。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练习巩固,知识延伸

自主练习

1、使学生体会小数、分数、百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特别注意分数与百分数的区别: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也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百分数只能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2、课后练习第二题,仔细阅读题中的相关信息,说一说每个百分数表示的意义。

【设计意图】:在语言叙述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更好地对知识进行巩固。

3、课后练习第3、4题,尤其注意100%意义的理解。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走进生活、课后延伸,研究我们身边的数学,在进行计算巩固练习的同时,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自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4、课后第5题,联系已学过的分数的意义,把全国人口数看作单位“1”(100%),汉族人口占总数的92%,少数人口则占1-92%=8%

板书设计:

山东假日游百分数

数学教案实用表格篇15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学习比较轻重的方法,并初步学会记录。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活动准备:

1、两个蛋壳小娃娃、一篮玩具、一桶水、一个布娃娃,苹果、梨、柑橘各一个。

2、每个幼儿一架自制天平称、一个小篮(内装玻璃珠、木珠、积塑等)、记录纸、笔等。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两个蛋壳小娃娃:“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两个小娃娃,它们是用什么做的?(蛋)这两个小娃娃,一个是用蛋做的,一个是用蛋壳做的。请小朋友想办法分辨出哪一个是蛋?”

请一幼儿上前分辨,并说出方法。

教师小结:“刚才这方法叫惦一惦。”

2、出示各种玩具、材料,让幼儿分组用各种方法比出它们的轻重。

教师:“你们用什么方法分出它的轻重?”

启发幼儿说出:端一端、提一提、抱一抱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3、教师出示自制的天平称:“要想准确比较物体的轻重还可以用称一称的方法。”教师在天平称一头放木珠,一头放玻璃珠,请幼儿观察,哪边重,哪边轻。师小结:“玻璃珠重,木珠轻,重的一头垂下去,轻的一头翘起来。”(学习词汇:垂、翘)

4、分组操作活动—比较两种物体轻重。

(1)请幼儿从篮子里拿两样东西比轻重。

(2)请幼儿与同伴交流操作结果。

5、教师出示三种水果:“老师这儿有三个水果,苹果、梨,柑橘它们谁重、谁轻?”请一名幼儿用教师的天平称,共同得出结论后,教师在黑板的记录纸上示范记录结果。(学习词语:不轻不重)

6、幼儿第二次分组操作活动—比较三种物体的轻重。

(1)请幼儿从小篮子里拿三样东西比轻重。

(2)请幼儿记录操作结果。

教学反思:

此次活动来源于幼儿生活,体现了尊重幼儿的发展、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动者与活动的主体这一教育思想。活动一开始,教师以游戏的方式引入活动,选用压跷跷板这一生活场景,使幼儿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对比较轻重产生了兴趣。接着,教师引导幼儿比较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物品,通过对不同物品不同形式的比较,进行多角度顺向与逆向的提问,激发了幼儿积极思考,发挥了幼儿的创造性。整节活动设计紧凑,环环紧扣,幼儿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的过程中,比较了物体的轻重,体验了采用多种方式比较物体轻重的乐趣。

数学教案实用表格篇16

教学目标:

1、通过数格子的方法,比较面积大小,初步体验面积的守恒。

2、在操作过程中能积极尝试,主动学习。

教学准备:

小长方形、三角形若干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手指游戏《看看谁的小手反应快》

二、进入课题今天老师要小朋友来比一比,看看哪一个的面积大呢?

三、过程

1、提出疑问师:小朋友,老师这里有两张纸,你们认为它们是一样大的吗?为什么?你们有什么好的办法来验证哪一张大哪一张小吗?

师:那如果老师给小朋友一些小长方形,你们能利用这些小长方形比较出大和小吗?

2、利用小长方形,形成初步的面积守恒概念

1)师:谁来用小长方形试一下?这张纸你用几个小长方形铺满的?然后在试一下另外一张纸,需要多少个小长方形呢?

2)小结:如果两张纸都用了相同的数量的小长方形,说明它们是一样大的。

3、幼儿操作,巩固概念。

1)请两位位小朋友拿5块小长方形,拼出一个图案,老师把图案出示在黑板上。

2)师:请小朋友一起来看一看这两位小朋友拼出来的图案,他们都是用了几块小长方形呢?(5块)那说明它们的面积是一样大的吗?(一样)

四、游戏《数格子》

教师出示事先准备画好的格子,格子上面画有不同形状的图案,请幼儿来观察,看看哪一个图案占用的面积最大。

五、课堂小结

六、课后延伸请幼儿完成生活数学p16-17页的内容。

七、活动结束

八、活动评价

数学教案实用表格篇1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有关字母排序的变换问题,并会解决简单的字母变换问题(3个字母排序)。

2、初步体会程度规则对字母排序变换的影响,了解变换的周期性。

教学重点:

简单的字母排序的变换问题。

教学难点:

1、体会程序规则对排序的影响。

2、培养学生做事有条理,次序分明。

教学用具:

字母卡片(或数字卡片)、指令条。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⑴甲、乙丙三位同学排成一列,顺序为甲、乙、丙。

⑵变为丙、乙、甲的顺序。学生观察,并用一句话概括活动的过程。

引入

生:变换前、后两个人的位置。

师:这就是指令,我们通过执行不同的指令可以重新排列甲、乙、丙3人的顺序位置。

二、情境展示,探索新知。

出示A、B、C三张卡片。

⑴ABC→BAC

想一想:执行了什么指令?你能概括说明吗?

(变换左边两张卡片的位置)

⑵ABC→CAB

想一想:执行了什么指令?

(将最右边一张卡片放到最左边,其余卡片顺次进一格或向右退一格)

⑶ABC→BAC→CBA

想一想:这一过程中执行了什么指令?你能描述吗?

(先执行①指令,再执行②)指令)

师:先执行指令①,再执行指令②记作执行指令序列①②,所以(3)还可以记作:执行指令序列(1)(2)

ABCCBA

⑷尝试填空

①ABC(CAB)(ACB)

即执行指令序列②①

ABC(ACB)

②执行指令序列①②①

ABC(BCA)

③小结:改变卡片的顺序可以通过执行不同的指令来完成,与指令的序列也有关系。

⑸继续填空,感受“周期性”。

①ABC(ABC)

ABC(ABC)

学生填完后,说说有什么感受?

②CBA(CBA)

CBA(CBA)

进一步验证。

③ABC()()()

三、练习拓展,开阔思维。

⒈执行指令序列②①多少次。

ABCABC

⒉寻找指令序列。

①BCA→BAC,可以执行什么指令序列?

②ABC→CBA,可以执行什么指令序列?(根据学生解答分析情况,进入下一环节:这个指令序列可以缩短吗?)

四、我的设计

你能重新设计一种指令序列,连用2次后,把ABC调整为ABC吗?

五、作业。

⒈一个厨师带了一头猪、一条狗和一筐菜过一条河,因为船太小,一次只能带一样东西,但他不在时,狗要咬猪,猪要吃菜,请同学们想一想,应该怎样安排过河?

⒉三张卡片A、B、C,根据①交换右边两张卡片的位置,②将左边第一张移到最右边,其余依次向左退一格。

⑴ABC()

⑵ABC()

⑶ABC()

⑷ABC()

⑸ABC()

72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