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教学设计 >

初中的教案语文教案

时间: 新华 教学设计

编写教案有助于教师规范教学流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写初中的教案语文教案有什么要注意的呢?这里给大家带来初中的教案语文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的教案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

2.理解本文借物抒情的特点,学习写景状物的写法。

3.自我反思,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

重点、难点

l.重点: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

2难点:理解本文借物抒情的特点,学习写景状物的写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

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词的音。

迸溅出beng)忍俊不禁(jin)

仙露琼浆(qiong)盘虬卧龙(qiu)

2.查工具书,解释下面的生词。

(l)迸溅:向外溅出或喷射。

(2)繁密:多而密。

(3)稀落:稀稀疏疏,出现得少。

(4)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5)酒酿;江米酒。

(6)挑逗:逗引,招惹。

(7)忍俊不禁:忍不住笑。忍俊:含笑。

(8)仙露琼浆:形容鲜美的酒。

(9)盘虬卧龙:回旋地绕像卧着的龙。

3.阅读全文,思考预习提示及课后练习。

课堂教学

一、导入

自然景物是丰富多彩、婀娜多姿的。它会令人心旷神怡,会令人浮想联篇,感悟到人生的真谛。读完《紫藤萝瀑布》我们一定会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我们的生命。本堂课我们主要解决如何读懂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及如何赏析散文语言的问题。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老师配乐范读,学生听读思考)

2.问题设计:

A.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概括文章内容。

B.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有什么变化?

C.作者由紫藤萝瀑布对生命产生了怎么样的感悟?

3.学生讨论、交流,老师引导、归纳、明确:

读懂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首先要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概括文章的内容,看看写了什么物,从哪些方面写的,突出了物的什么特点等。如本文写的是紫藤萝,从形、色、态、味几个方面写的,突出了紫藤萝生长的旺盛,生机勃发的特点。文章又插叙了紫藤萝在“十年浩劫”中被摧残的不幸命运,结合下文的议论,我们可以理解作者是要表达“花会遭遇各种各样的不幸,但一旦环境改变,它又会勃发出旺盛的生命力”的主题,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其旺盛生命力的赞美。

其次,我们要有写物是为了写人的意识,要注意作者的感情变化,那往往是文章的行文线索。另外,我们在读文章时要多问个为什么。如我们读到作者由“焦虑和悲痛”变得“宁静和喜悦”时,就应该问问:作者为什么“焦虑和悲痛”?又为什么变得“宁静和喜悦”?因为作者写的比较含蓄,要理解她为什么“焦虑和悲痛”,有必要补充写作背景。(课件展示:宗璞一家,在“_”中深受迫害,“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作者的心头。这篇文章写于1982年5月。当时作者的小弟身患绝症,作者非常悲痛(1982年10月小弟病逝),徘徊于庭院中,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感悟到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于是写成此文。)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文中为什么要插叙在“十年浩劫”中紫藤萝的不幸遭遇了。原来花的命运正是人的命运的象征。花能够从不幸中走出来,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人难道不能吗?作者正是从花的身上幡然悟出了人生的真谛,所以释怀,变得“宁静和喜悦”了。

再次,我们要注意作者对物和人发表的议论,那往往是文章的主旨和中心。如文中写道:“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是画龙点睛之笔,是文章形神的结合点。我们可以结合文意理解,它的意思是:不幸是生命的必然,我们不要囿于不幸,被不幸压倒,而要珍惜生活,珍爱生命,像紫藤萝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让生命更加绚丽多彩。因此文章结尾说:“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三、研读与赏析

本文以“紫藤萝瀑布”为题,但文章的主要内容显然不仅仅是描写紫藤萝。作者面对盛开的紫藤萝花,深受启示,抚今追昔,感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这种写法称之为“借物抒情”。借物抒情,首先要根据表达的需要写好物,请同学们认真研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紫藤萝的。

1.提问: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紫藤萝的?写作顺序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从四个方面写。

初中的教案语文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诗大意,并能说出作者创作的观察顺序。

【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诗的学习,学生能够增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激发用语言描述所见美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多媒体出示西湖十景的图片,请学生试着用语言描述图片上的美景。

进过几轮互动,教师点出学生可能会犯的错误:1语句啰嗦,用词不讲究;2叙述缺乏逻辑性和条理性;描述没有情感渗透。然后教师引题:“美景之所以美,是因为有好的诗句清晰细致地描述。那我们今天就来看看中唐的伟大诗人白居易是如何描述美景的。”

2.用多媒体出示白居易个人信息如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太原(今属山西)人。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词不多,但影响后世甚大。有《白氏长庆集》。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3.用多媒体出示“律诗”的相关知识:律诗是一种中国诗歌体裁,体诗的一种,兴盛于唐。律诗对格律要求非常严格,每句有几个字就称几言,常见的类型有五律和七律。通常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称一联,共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首的颔联、颈联的两句是对仗句。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律诗通常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二)整体感知

老师设置如下问题,请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请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解释全文,并找出诗中所描绘景物的地点。

从孤山寺的北面来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第一句作者即点明地点,即孤山寺北贾亭西。

(三)深入研读

教师继续设置如下任务,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回答:

1.本诗的前两句中出现了哪些景物?这些观察景物是按照怎样的顺序?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描写了水、云、莺、树、燕、泥、花、草。这些景物大致可分为如下两组:

水、云、花、草______________远景,静景

莺、树、燕、泥______________近景,动景

则,此处的观察顺序是由远及近再到远,由静及动再到静。

此处教师须着重解释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两句是写愿景。因为近看看不到太多的&39;花和草,只有远看,才能看到繁多而多彩缤纷,让人目不暇接的花,才能看到绿荫连绵犹如水一般的草。

2.这样写有何好处?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从距离上讲,由远及近再到远,突出了景观优美而丰富,远近四处都是美好的景色,也侧面写出了景色太美让人目不暇接的感受;从动静上讲,由静到动再到静,体现了观察的真实性,远处的景观体现静态的美感,近处的景观鲜活生动,符合真实生活的逻辑;远近结合,动静交叉,使整首诗既富有整体上的画面美感,局部又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既描述了美景,又写实地体现了客观存在,呈献给读者一副非常真实,具体的西湖春景图。

3.颔联中的“争”和颈联中的“没”两字可否“啼”“遮”?为什么?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不可以。此两处都是在运用比拟的手法形象地突出了景观的特点:首先,“几处早莺争暖树”是将“莺”拟人,用人争先恐后的样子描述早春的莺鸟成群结队地在树上鸣叫的场景,若将“争”换成“啼”,使“群莺鸣树”的样子不够形象生动,也缺乏动态的活泼感;其次,“浅草才能没马蹄”是将“草”拟物成水,只有水才能“没”,而春天的绿草还不是很茂盛,被风吹也不会显现出剧烈的摇动,就像是刚刚没过马蹄的水湾一般,清浅而柔顺。此处若是将“没”换成“遮”,读者就失去了将草和水相关联的想象空间,语言表达就会略显平淡,不够真实生动。

4.本诗中除了比拟,作者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除了比拟,还有对仗,每联上下句之间不但字词对偶,平仄和押韵也都达到了律诗的要求;另外首联下句还使用了夸张,用云水同低夸张地表现了春水初生,白云低垂,水天一色的场景。

(四)拓展延伸

教师再次用多媒体出示“西湖十景”的图片,请学生任选一张再次进行口头描述,注意描述的顺序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否可使用一些修辞增加画面的真实感,遣词造句是否有美感又富逻辑。

(五)小结作业

总结文章内容,请同学将上述口头描述写成一篇200-300字的习作。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初中的教案语文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自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梳理小桃树的生长过程。

2.勾画描写小桃树的语句,作者的情感变化。

3.进一步体会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寄托在小桃树上的“志”。

教学重点:

1.品析描写小桃树的语句,体会作者对小桃树的独特感情。

2.比较小桃树的成长和“我”的人生经历,领会小桃树的深刻内涵。

3.进一步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的明暗线索,把握作者的思路,理解课文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准备:

查找贾平凹的资料。制作PPT。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贾平凹,生于陕西商洛的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当代作家。父亲是乡村教师,母亲是农民。“”中,家庭遭到毁灭性摧残,他沦为“可教育子女”。1972年以偶然机会进入西北大学学习汉语言文字。此后一直生活在西安,从事文学编辑兼写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秦腔》《古炉》等。小说《秦腔》曾获全国茅盾文学奖。

二、整体把握

出示任务:1.概括我的小桃树的来历。

反馈指导:小桃树是“我”吃完桃子后,种在院子的角落里的长出来的。

出示任务:2.“我”和小桃树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反馈指导:知道作者在小桃树上存着自己的梦。

出示任务:3.作者的梦是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作者的梦有了些什么变化?

理清作者“梦”之路。

反馈指导:幸福——希望——轰轰烈烈干一番大事

出示任务:4.作者为什么要感激小桃树?

生可能会回答:因为小桃树顽强生长的精神打动了“我”。

三、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出示任务:1.画出课文中描写小桃树在不同生长阶段中的形态、颜色、动作、神态的重点语句,并说说这些描写表现了小桃树的什么特点?

反馈指导:摹形着色的:“纤纤生灵”“太小”“瘦瘦的、黄黄的”“太白、太淡”“单薄”等等———表现了它的弱小

描写动作、神情的:“哆嗦”“弯着头,抱紧着身子”“努力撑着”“挣扎”“抖着”“摇着”“苦涩涩地笑”等等———表现它面对逆境顽强搏斗

出示任务:2.我的小桃树经历了哪些艰辛与磨难?

要求:先找到小桃树生长的句子,在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到,可以联系上下文来谈句子的感受。

指导:学生默读课文,自主批画,写体会,教师巡查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及时指导学困生,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反馈:“它长得很委屈,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小桃树生长的艰辛与磨难。

“我却怎么也不能安睡,想起这甜甜的梦是做不成了,又不甘心不做,就爬起来,将桃核儿埋在院子角落里,想让它在那儿蓄着我的梦。”——生存环境的恶劣

“大家都笑话它,奶奶也说:“这种桃树是没出息的,将来开花也界不出果子。””——体会大家对小桃树的嘲笑

他们嫌长的不是地方,又不好看,曾想砍掉它,奶奶却不同意,常常护着,给它浇水。——体会小桃树的坎坷

“我看着它,却发现从来没有一只蜜蜂、一只蝴蝶来看它。”——体会小桃树的孤独与寂寞

出示任务:3.小桃树在生长过程中“我”为什么那么关心爱护它?

反馈指导:文章一开头就饱含着作者对小桃树的一往情深:当初始怀着它能给我带来幸福的希望,让它“孕育着我的梦”而种下它,所以,“我”偏爱它。见到它长得纤弱,没人管它,为自己漂泊他乡忘却了它而难过。当自己生活遭到挫折,见到小桃树在风雨中挣扎,顽强同命运作斗争时,“我”不油对它产生赞美之情。

四、问题探究

出示任务:1.本文运用了什么手法?

反馈指导:文章由物及人,托物言志。

出示任务:2.你从小桃树的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反馈指导:敢于克服困难,在逆境中顽强拼搏,作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等。

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要有着为理想而坚持不懈的信念。

出示任务:3.理解“人世原来有人世的大书,我却连第一行文字还读不懂呢。”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反馈指导:引导学生体会人生的道路上有鲜花,同样也布满荆棘,只有坚持不懈、顽强不屈、追求梦想而不屈不挠就一定能读懂人世的大书。

出示任务:4.作者表面上是在写小桃树,实际上是在写谁?

反馈指导: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出示任务:5.本文一方面写小桃树的成长过程,一方面写自己的经历,这是什么写法?

反馈指导:明线与暗线。

五、总结全文

小结讲解:本文描写了一棵在逆境中诞生,在逆境中成长的小桃树,历经风雨仍顽强生存。赞颂了小桃树顽强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揭示一个生活的哲理:不屈不挠的奋斗,定会战胜磨难,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六、作业

1.课外阅读贾平凹的《丑石》和《我的小桃树》原文。

2.以《我的》为题写一篇作文,尝试使用明线暗线交织的叙述方式。

初中的教案语文教案篇4

一、导入(3分钟)

1、当冰山带着眩目的荣耀,渐渐融化,/你开阔的前额便从无边的浩淼中升起。/在这个漂泊的世界里,心像铁锚一样下沉,思考却升上浪巅,额际的皱纹,与海平线震颤,起伏。/我看见曾经雕塑过你风暴和巨浪的指纹,读海的语言,风的语言,水鸟的语言。/大海以幽深和苦涩日夜洗涤,摇撼。/生命逐渐冷却,旋涡陡然转动,雄鹰守侯崖岸,/听,大海的呢喃!(音乐:海浪声音起)

2、1800年前,一位53的老人站在了渤海岸边,凝神静想,回忆往事如烟;心潮澎湃,敢问前程坦然。1800年后的今天,我们用文字和他交谈,一起走进他的密语心田。

3、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曹操的《观沧海》。

4、谁能说说你所知道的曹操?

二、通读(11分钟)

5、通读:

⑴读读诗题,读读诗。(齐读、自读)

⑵背背诗。(自背、查背、背给同桌听、查背3~4人、齐备)

⑶看看字怎样写。写诗。(黑板上8个竖线,7个人一人一句)(订正)

⑷吟诵。

一起读,带着感情。(在背景音乐下朗读,3~5个人)

说说读诗后的感受:印象,感觉,评价,体会,感悟都可以。(3~4个人)

6、小结:叙事、写景、感慨。

在作者的笔下,海水是多么的美呀!它摇曳不定,波浪滔天,苍苍茫茫,一片浑然。

三、解疑(20分钟)

7、学生们有不会或不懂的吗?(在前面作好标记)

(重点解决的问题:生词。翻译。)

8、连起来读,自己说说意思。(同桌互动)

9、小结:鲁迅称曹操是改造文章的祖师。在中国古典文学发展历史上,这是第一首山水诗。大海是没有生命、没有感情的,但作者却把它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情。全篇从大处着墨,通过秋风、洪波、日月、星辰等雄伟恢弘的景象,着力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赋予大海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寄予着作者很深的感慨。(穿插背景)

提问:谁能说说作者的感慨?或者感受?

总结:作者宏观纵览,所见者大。海水、川岛、树木、百草、日月、星汉。(板书)

视野宽阔、粗线勾勒。

真可谓:巨眼睥睨万物,胸中自有天下。

总结:“澹澹”蕴涵了动荡不息的力。

“耸峙”蕴涵了挺立不摇的力。

“丛生”蕴涵了竞争不伏的力。

“丰茂”蕴涵了旺盛不息的力。

“日月之行,星汉灿烂”更蕴涵着宇宙造化的热烈奋发的伟力。

这一切,都仿佛跃动迸发于浩淼无涯的沧海之中。不,是跃动迸发于作者广阔的胸怀之中。

四、体悟(10分钟)

10、请同学们用自己最喜欢、最擅长的方式来谈谈感受、收获。比如:可以画简笔画、写解说词、翻译、说说作者的观察角度和顺序、或者是怎样展开描写的、改写成散文、朗读、写一段评价的文字、给曹操写一封信、给渤海风光影片写文字脚本、表演、等等。(画──翻译──朗诵──信……等等)

五、结论(1分钟)

作者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更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大海寄托了一种胸怀,高山也许是一种象征吧!

真可谓:

水天一色,登高景现心亦远;风月无边,望海神明气不凡。(板书)

同学们可以可后思考:作者是在一天中什么具体的时间来观沧海的呢?(下课)

初中的教案语文教案篇5

1、能正确译讲并背诵第4-5段。

2、学习文章的描写方法。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口技》。(板题:口技)

(过渡语)我们将如何学习这课文呢?请看:

二.投影显示学习目标:

1、能正确译讲并背诵第4-5段。

2、学习文章的描写方法。

(过渡语)同学们,有没有信心达成学习目标呢?好,下面开展自学竞赛。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一读课文,译讲课文)。

(一)先学。

1、师: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自学指导准备译讲课文第4-5段。请看:

2、投影出示:请同学们小声读课文,并对照课下注释练习翻译,10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译讲课文(如有不会的地方,可小组内讨论也可举手问老师)。译讲方法:先读一句原文,再解释重点词,最后连起来翻译整个句子。

3、学生自学,准备译讲;师巡视,了解学情。(教师切不可干走出教室等无益的事,更不可接打手机。)

(二)后教。

1、(过渡语)下面,请大家对照译讲方法译讲课文4-5段。

2、指名译讲:后进生先译讲,发现错误,请其他同学帮助更正;如还不对,老师更正,并分类板书学生译讲错的词语。

3、质疑问难。

(1)过渡语:同学们,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2)鼓励不懂的同学举手提出疑问,大家给予帮助。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二读课文,学习描写方法)。

(一)先学。

1、师:同学们,到现在为止都能把全文正确地翻译了。那我们现在又来继续自学,请看自学指导(投影显示),同学们,看全文并思考为了写口技艺人的“善”,作者是如何生动地描写的?6分钟后比一比看谁回答得最好。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情。(教师切不可干走出教室等无益的事,更不可接打手机。)

(二)后教。

1、指名学生回答。

2、其他学生补充、更正。

3、教师则边听学生的回答边适时、引导并板书。

五、当堂训练:

1、师:同学们都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正确译讲了,下面比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背诵课文第4-5段。

2、学生自背,发现不熟的地方,反复读,准备抽背。

3、学生齐背第4-5段。

4、互背。

5、指名背。

初中的教案语文教案篇6

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本诗的意义,体会诗歌的意境。

2.学习通过朗读、想像阅读诗歌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1.准确把握本诗的意义,体会诗歌的意境。

2.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朗读、想像。

(三)教学难点

通过想像体会诗歌意境的具体方法。

教学过程

[录音机播放:海潮声,汹涌澎湃的音乐声]

同学们:听,这是什么声音?……

[板书:海]

你们喜欢大海吗?……我也喜欢。从小,海就是我的梦。于是,读了很多描绘海的诗文。

“看那闪闪的白沙闪闪地明亮/是珠贝的摇篮/是星星的憩园/是珊瑚的梦乡/太阳的梦是红的/月亮的梦是白的/也曾有美人鱼在晒月光……”

边读边想着那些优美文字所描绘的情景,突然发现,原来,我与海贴得那么近。

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朗读方法一起来神游大海。

[板书:观沧海]

[板书:学习目标:给朗读插上想像的翅膀以驰骋于诗的意境]

首先,听老师把这首诗朗读一遍,大家熟悉一下。(老师范读)

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诵读,要求读准确。

请同学们一齐朗读,并展开你的想像,在眼前展现诗所描绘的图景,感受意境。(配乐朗读)

我不知道你是否像我小时候一样,体会到了诗的画面和意境。如果是,那么将你最喜欢的诗句展开充分的想像,并把它描绘出来,喜欢图画的同学,画幅画;喜欢写作的同学,有三五个句子进行描绘。

四位同学一组,互相交流。然后各组推举1至2篇较好的作品。(教师巡视,预选。)

我们一起来欣赏和评点同学的作品,看看是否描绘出了诗所描绘的图景,表现出诗所表现的意境。

(老师选出第一种类型的作品一份---图画类,是否扣住诗歌文辞的描述。由本作品作者解说。)

__同学,你为什么要画这些景物呢?……

是的,我们想像诗的意境,要能准确体现诗歌文辞本身的描述。

[板书:以文辞为本]

(老师选出第二类作品一份---文字类,是否有拓展性想像。)

请同学们说说,这段文字在“以文辞为本”这一点上做得怎样?……

那么,你们喜欢他哪些语句的描述呢?请说说理由。(老师引导同学着重赏评修辞的运用、描写的角度等,体会语句的生动形象性。)

……

这些句子诗中有没有写到?……

__同学,你怎么会想出这个情景来的?

……

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去丰富我们的想像世界?……

是的,我们想像诗的意境,要会调动自己的经验积累去拓展想像。这种经验积累,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也可以是以电视、书籍、网络等其他渠道获得的。如果我们把这些积累写进你的想像,这段文字、这幅画面会不会更丰富呢?……拓展想像,才能使诗的画面成为立体感强、色彩鲜明、动静结合的活的景。

[板书:借积累延展]

(老师选出第三类作品---图画或文字类,是否能表现出诗的意境。)

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一下:①这幅作品的想像是否丰富?②这段文字(或画面)的描述、想像,是否能够准确表现这首诗的意境?诗表现的是怎样的意境?请举例说明。

……

为什么诗人能写出如此气势磅礴、意境宏丽的诗?……

不错,是融入了诗人的豪情。官渡之战,他平了袁绍之乱。写此诗时,他正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平定少数民族之乱。注释中的乌桓就是其中之一。他正逐渐实现统一北方的大略,胸中涌动着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和宏伟抱负。大家想想,放眼面对如此浩瀚的大海,怎能不触景生情,意气风发?以情入景,才能写下如此大气的诗篇。

我们想像意境,要领会诗人的情感,并设身处地,与之产生共鸣,才能正确体会意境。

[板书:与诗情共鸣]

下面,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一下诗歌,大家根据阅读诗歌的方法---以文辞为本,借积累延展,与诗情共鸣,再作一次想像。

现在,大家是不是能住诗中的景物拓展,是不是能回忆起自己面对大海的感触,如果将自己当做曹操,是不是能体会他当时的豪情?下面,请大家在乐曲的伴奏乐声中修改你刚才的描述。时间3分钟。(音乐伴奏)

请同学们课堂交流……

同学们都能比较准确地把握诗的意境。请大家自由轻声诵读诗歌两遍,要求:①读出感情;②尽量记忆。

现在,请大家站起来。

③尽情体会。

现在,你就是一代枭雄曹操。站在高高的碣石山上,秋风吹动你的战袍,衣袂飘飞,放眼观望苍茫无际的大海,不觉豪情满怀,一起放声吟诵《观沧海》。

这堂课,大家借助反复的朗读、充分的想像,成功地体会了《观沧海》这首诗的意境。这是阅读诗歌的方法之一。中国诗歌宝库中群星璀璨。你们可以用这种方法去驰骋于更广阔的诗歌天地,领略中国古曲诗歌美妙的韵致。

作业

赏读《夜上受降城闻笛》,写下对这首诗的想像和理解。文体不限,300字左右。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作业提示:

本诗抒写戍边将士乡情。前两句写色。丘陵下的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像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高城外的月色,皎洁寒冷,有如秋霜般令人生寒。第三句写声,在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末句写情,此景此音,唤起征人的不尽乡愁。学生在把握诗的基本意义和诗的情感的基础上,可展开合理而充分的想像。

附:板书设计

观沧海

曹操

学习目标:给朗读插上想像的翅膀

以驰骋于诗的意境

以文辞为本

沧海

借积累延展

与诗情共鸣气势磅礴,意境宏丽

教后记:

古典诗词大量引入教材,使学生更多地体会到中国古典文字的韵致,但相比于浩瀚的古诗来说,这些也只是沧海之一粟。因此,突出学法指导,是变“学会”为“会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要著。本堂课在这方面作出了尝试,学生将《观沧海》一诗作为范例,通过探索掌握一种欣赏、领悟诗歌的方法,并借助这种一般方法,独立地进行更广泛的诗歌欣赏。使用范例讲授一种学习内容就像一个物体发出声音使另一个同步频率的物体也发出声音那样,能让那些在课堂上没有教过的同类内容或课外大量的内容为学生所认识,或者引起学生自发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自主阅读的热情。

传统教学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尽力让学生掌握一大堆所谓具有系统性的材料,其结果,学生根本不可能在这样的教学中获得系统的认识,反而在头脑中充塞了一大堆杂乱无章的材料。本堂课的教学追求深而不是广,教学突出重点,抓住难点,让某些枝节一带而过,使重点知识能在同学头脑中扎根,达到一课一得的效果。

在教学中,学生依靠本首诗歌对阅读方法的寻找,一开始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试探,通过老师的启发,经过思考、讨论、明确,一直追踪到问题的实质,并进一步来纠正自己的“误”,实践“正”。这样的“试误学习”,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并获得成功体验。

课堂情境的精心渲染,把学习带入诗境,多次诵读、背影音乐的烘托、画面的冲击、宽松愉悦的交流氛围,营造了优化的教学情感氛围,学生的认知效率得以提高。

本人认为这是一堂自我感到满意的一节课,但由于教学手段限制,有些内容没能展示出来。

初中的教案语文教案篇7

知识目标:

1、反复诵读,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3、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

能力目标:

1、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2、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

2、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歌曲《水调歌头》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苏轼是一位且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他的诗浪漫瑰丽,气势不凡;他的词境界高远,开启宋词豪放一派;他的书法大气淋漓,并列“宋四家”之一;他的绘画也自成一家,为后人所称道。在散文方面,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创作数量很大,而且以气势纵横,变化多姿,畅达明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官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人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断章取义。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他几次都差点丢了性命。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三、欣赏影片,初步感知

课文视频

四、疏导字词

遂至()亦未寝()

藻荇()竹柏()

五、指导朗诵(配乐)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与苏轼同游了承天寺,现在我们通过小组合作来将原文翻译成现代文,自然分组,选出中心发言人。

八、合作探究,品味文本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提示:一是因为作者被贬谪,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2.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这月色有什么特点?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皎洁空灵

比喻

3.你是如何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两层意思:

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

二、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九、拓展练习:

1.收集有关写月的著名诗句及篇章,并作好摘录。

2.试采用文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发挥你们丰富的想象力,描绘月夜下你们认为最迷人的景色。

十、板书

记承天寺夜游

初中的教案语文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自我介绍,建立良好的师生初次见面印象

2、谈语文学习的作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3、提学习语文的要求,规范学习行为

教学步骤:

一、开场白(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板书名字)我的父母希望我成为优秀的人,今天我更希望我的学生各个都成为优秀的人。在这个温和的九月我们初次相识,在以后的一年时间里我们将朝夕相处,我希望和大家在语文学习的天地里快乐地耕耘收获,更希望和大家成为知心的朋友。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聊聊,让我走近您,也让您了解我。

二、语文学习的认识(读书的作用)

我们同学从幼儿园开始认字,到小学初中一直到高中,近十年的语文,那我想问问我同学,学习语文有什么用?

会听说读写,就是一切学习的基础。

如果仅此,那我们只要学到小学的程度就可以了。为什么高中大学还要学呢?

巴金曾说过一句话:“人不就是单靠吃米活着的”意思就是说人除了物质需求外还要有精神需求。一个人只有精神健康才就是真正的健康。而学习语文,阅读书籍就就是我们获取精神食粮的重要途径。一项最新的调查显示读书已经就是现代人生存的需要。

阅读使人充实,笛卡儿说:“读一本好书就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在温州这样一个非常物质的城市,人们浮躁功利,同学平时也经常会遇到一些麻烦的不顺心的事情。如果在这个时候能静下心来读一篇好的文章,就像吃了一剂定心丸一样地舒畅。

举例子:一个学生很聪明,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即使趴着睡觉最后也能通过考试——当然成绩就是不理想的。他喜欢理科,不学语文,觉得语文学习没用。性格偏激,行动鲁莽,和同学老师关系紧张,自己也很痛苦,如果他能多读一点书,陶冶性情,心态自然会平和许多。

古今中外有大智慧成大事业的人都就是喜欢读书的。古代有个钱思公家里虽然非常富贵,但很少其他嗜好,曾跟朋友说:“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宋代的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说:“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这就就是著名的“三上”的由来。可见古人阅读写作思考之勤。

三、学习读书三境界: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

(3)“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

(1)就是说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虽然环境不好,但应该登高远眺,树立大志。如果立志考浙大,纵然考不上,温大也必唾手可得。

(2)就是说做学问成大事业不就是轻而易举的,必须经过辛勤劳动的过程,“为依消得人憔悴”,就就是说要像渴望恋人那样,废寝忘食,孜孜不倦,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态度决定结果。

情商重于智商。

保龄球规则:

10+10+10+10+10+10+10+10+10+10=300

9+9+9+9+9+9+9+9+9+9=90

语文学习重在日积月累。别忽视自己平时比别人少学一点。平时小小的差距会使您莫名其妙地落后。要重视自己比别人多一份努力,相信量变一定会达到质变。

(3)就是说经过反复追寻,研究,到底取得了成功。可见道路就是曲折的,前途就是光明的`。

四、语文学习的要求

三要求:

一预习的要求——①标段落②抄写课文生字词(注解)

二上课的要求——①圈点勾画②写批注

三课后的要求——①作业本②文海拾贝

准备三本本子:

预习本(课代表1负责收发批改,每课一次)

练习本(课代表2负责收发,披阅,每课一次)

文海拾贝(教师批改讲析,每周一次)

我会给两位课代表各一张作业登记表,每次作业分五个等级登记。要按一定比例记入学期结束的成绩单中,未即使上交的您要向我说明理由。

五、结束语

还有所谓“教学相长”,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什么疑问,意见,请向我提出来。您可以在课后跟我聊天,也可以在随笔里向我提出来,也可以在qq里讲。我希望成为您们的好老师,更希望成为您们的好朋友。

那么现在我需要两个非常负责认真又能干的课代表,如果有意向的同学课后可以跟我讲一下。

在代表一定要选很负责很听话的。最好有一个能力也很强的。可以向班主任咨询,也可以向学生了解。也可以让学生自我推荐。

初中的教案语文教案篇9

活动目标:

1、认识自我,正确对待成长中的烦恼。

2、了解他人的烦恼,重新审视并评价自我。

3、学会沟通与理解,帮助别人解脱烦恼

4、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培养关注并热爱生活的情趣。

活动重点:

1、正确认识、审视、评价自我。

2、能正确表达感受、心理和体会。

3、激发热爱生活的情趣。

课前准备:

学生:

1、提前布置学生玉溪,准备好小记者的资料。

2、可以自由结合,互设情景,做采访准备。

3、可向爸爸、妈妈、朋友了解少年时期的烦恼。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美国故事片《成长的烦恼》。

活动过程:

一、播放故事片《成长的烦恼》(片段),学生畅所欲言谈感想。

1、你喜欢这部影片吗?为什么?

2、你喜欢戏剧中的哪一个人物?说说自己的观后体验。

3、小组选一名发言代表,在全班交流。

4、可以有分歧、有争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5、教师小结:无论你喜欢哪个任务,都无可非议,关键是你明白了这是一群可爱的少年成长中的烦恼,这些烦恼仿佛就在近前,就在我们身边或我们的成长中,最可贵的是不仅能说出,而且还能不断地审视和正确评价自我,这就是笑声中的烦恼,也是《成长的烦恼》一片带给人的艺术魅力。

二、下面让我们来交流一下:我们是否也有成长的烦恼。

1、全班分四大组,各族抽取一格题目。

2、题目打在屏幕上:

(1)说说自己的烦恼一组。

(2)替朋友解脱烦恼为(二组)

(3)回首成长中的烦恼。(三组、四组。三组是记者,四组是被采访人。)

3、在预习的基础上,各组准备五分钟后,各组进行小组擂台赛。

4、准备好后各组派代表进行交流,其余同学可参与评析。比一比哪个组的同学语言流畅,敢于直言,态度诚恳,用语礼貌。

5、全班交流。

三、活动小结:

全班四个大组同学的三项活动都围绕“成长中的烦恼”这个主题展开的,大家不仅说出了自己的烦恼,了解了他人的烦恼,同时也有了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的向上的态度,这对同学们的成长是很有益处的。假使我们能正确认识自我,学会为他人着想,以冷静的思索和应有的谅解去化解、释然许多烦恼,那么,生活将变得更加灿烂美好!

四、作业:

将今天的知心话、心中情写在作文本上,记下自己成长中的烦恼和快乐。

初中的教案语文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点评:应为“知识与技能”)

1、培养语感,养成多读书的好习惯;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

2、文从字顺,有条不紊地表情达意。

过程与方法:

以讲授为主,方法与实例相结合,组织讨论,启发引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良好的行文习惯。

【教学重点】:文从字顺,有条不紊的表达。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语感,学会修改作文。(点评:后一点去掉,因为是写作课)

【课程类型】:新授课(点评:应为写作课)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小品导入:

观看小品《不差钱》丫蛋自我介绍片段。

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你觉得这个孩子丫蛋的开场白有什么严重问题?为什么惹人发笑?

(答案预设:用词不当,不注意场合,感觉胡说八道,没有条理,没有中心)

(设计意图:接近生活的素材,贴近学生。让学生在轻松幽默的氛围中了解语言的合理运用,对本课要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进入愉悦主动的学习状态。)

师: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讲话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语言组织,要注意讲话场合,注意自己的用词是否合适,要不然就会闹笑话。写文章的时候也是一样的,好的文章,一定要表达清楚,不能前言不搭后语,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讲的——文从字顺。

二、课题释义

同学能来说说你对于这四个字的理解么?——(ppt呈现“文从字顺”)

从——顺从顺——通顺文字通顺,表达清楚

(设计意图:从字面意思分析导入,主题鲜明,目的明确。是学习目标的呈现。)

三、结合实例,归纳要点

1、文字通顺

(展示病句)

你能说说这些句子有什么问题么?你能改一改么?

(学生个人寻找回答)

教师归纳:所以,讲清楚一句话,要注意词语的搭配和顺序,不能张冠李戴,不能牛头马嘴,更不能前后颠倒,否则读起来就相当别扭。因此,在写一个句子的时候,简单点来解释,我们就是要将话捋顺了说。

2、意思连贯

当然,除了把一个句子写通顺,还要注意句和句之间的连接,句子和句子就像条项链,流畅了才能漂亮。人在向别人陈述一个问题时,要注意话与话之间怎样衔接别人才会听得懂。下面老师和同学们来做一个转述话语的游戏,看看谁能把话说清楚。

(互动游戏:请同学A同学B上台;

教师对A说:请告诉B我很喜欢她;

B对A:老师说她很喜欢你。

师:B请对全班同学说A同学刚才和你说什么了?

B:A刚才告诉我,说老师说很喜欢我。

教师选择班里一名同学,请问你刚才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同学C:老师让A同学告诉B同学,说老师很喜欢B同学,并且让B同学告诉全班同学这件事。)

教师总结归纳:通过这个游戏我们注意到,向别人陈述一个问题时,要注意事情的发展的顺序,注意人物事物之间的关系,并且要注意关联词的运用。切忌东一句西一句。

3、标点符号的运用

除了文字之外,我们的文章里还有一些“小兵”,就是标点符号,不过可不要小看这些“小兵”,它们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不信,来看下面的故事:

(标点小故事)(请问你能读出几种意思?)

师:所以,标点乱点的话,表意上也许差别会很大哦。

4、注意分寸、场合、常识

我们刚才在课堂开始的时候看到丫蛋的开场白,好像挺流畅,但是却让人听的心惊肉跳,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她用词不当,(展示病句)看看下面这些句子是不是和她说的一样?

(展示病句)

师总结:很多词汇在感_彩上,范围上,有很多差别,所以一定要斟酌用词的分寸。

(设计意图:此环节为突出重点,特设计句子修改,传话游戏,幽默小故事情节,学生通过自主分析,合作探讨,师生集体探究等方式获得感悟,让枯燥的知识点活跃起来,并达到识记效果。)

四、方法指导:

1、养成朗读的习惯,读经典,培养语感。

2、修改作文:A自读,是否拗口?B读给他人听,看是否有问题。

(设计意图:此环节为讲授,承上启下环节。为学生下一步的练笔的方法指导。)

五、视频观察,练笔(点评:如果改为写景片断训练更好,这样会更符合教材体系、单元写作要求)

我们学习了这么多,光说不练不行,老师给大家播放一段有趣的动画《倒霉的地鼠》,请你仔细观察故事的情节顺序,动物的动作、表情、特点。用150字左右的文章描述一下。力求语句通顺,抓住特点,表达流畅,文从字顺。

(播放视频)

1、学生练笔

2、学生红笔小组互评(点评:把互评放在这一课时,给学生预留的写作时间太少。)

3、展台展示或朗读展示,教师口头评价。

(设计意图:此动画的选择符合七年级学生心理状态,趣味性为主,情节简单但明晰,动物角色表情夸张,学生喜闻乐见。练笔互评,将本文难点在之前指导的基础上以互助合作的形式突破。)(点评:“练笔互评”写作讲评“一堂清”,对于初一学生,有些难度)

六、通过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总结归纳。

初中的教案语文教案篇11

学习目标:1、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2、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自学能力。领略故事

的旨趣。感知两个人物的性格。

3、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

教学重点: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培养学生阅读赏析文言文的自学能力。

教学难点:领略故事中的&39;旨趣。

教学过程:

预习导学

资料助读:

(一)关于庄子

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人,中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辩论家。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二人并称“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品为《庄子》,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深远影响。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通过掌握运用自然规律达到长生,这就是所谓“天人合一”;漠视物质利益,不为世间的虚名微利而操劳,这就是所谓“清静无为”。

相传,庄子自幼聪明好学,与惠施为同学、挚友,曾南游楚越,探访古风,率性认真,崇尚自然,非毁礼法,傲视王侯。楚威王曾以厚礼聘其为相,被他拒绝,从此终身不仕,退隐江湖,以编草鞋为生。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

(二)关于《庄子》

1、《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其文海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2、《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第一,想象奇幻;第二,构思巧妙;第三,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第四,文笔海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风格。其散文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自学课文,完成下列要求:①阅读《资料助读》,摘录重点文学常识并旁批在文中。②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独立试译课文,按照“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力求每个文言实词都能找到相应的现代汉语。③完成预习题,小组互助交流,准备在班上展示。

1、文学常识填空:

庄子是(朝代)人,名,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是

家学派的重要的代表人物,世并称二人为“”。《庄子》是所著。其中名篇有《》、《》等,庄子主张“”和“”。

2、读一读,并给加点字注音:

惠子相()梁鹓鶵()()醴()泉鸱()

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3、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惠子相梁()或谓惠子()搜于国中()

子知之乎()发于南海()非梧桐不止()

于是鸱得腐鼠()鸱()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3、翻译句子,注意特殊句式。

(1)(省略句)惠子相梁{惠子相(于)梁}:

(2)(倒装句)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于国中(搜)}三日三夜:

(3)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二、学习研讨

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并思考:

1、庄子讲鹓鶵故事中“鹓鶵”“鸱”“腐鼠”各比喻什么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2、感知庄子与惠子两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

三、拓展阅读

庄子钓于濮(pú)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sì)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tú)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译文:一天,庄子正在涡水垂钓。楚王委派的二位大夫前来聘请他道:“吾王久闻先生贤名,欲以国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为君王分忧,下以为黎民谋福。”庄子持竿不顾,淡然说道:“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时已三千岁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锦缎,供奉在庙堂之上。请问二大夫,此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还是宁愿生时在泥水中潜行曳尾呢”二大夫道:“自然是愿活着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啦。”庄子说:“二位大夫请回去吧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哩。”

探讨:庄子说话技巧给了我们今天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四、积累成语

鹏程万里扶摇直上越俎代庖望洋兴叹朝三暮四东施效颦无中生有呆若木鸡每况愈下邯郸学步大相径庭昭然若揭似是而非学富五车栉风沐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螳臂当车涸辙之鲋沉鱼落雁相濡以沫

五、20__中考文言文新动态

初中的教案语文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熟读成诵。

2、品读语文精练、准确的语言;学习多角度生动细致写景的方法。

3、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感受词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第一课时:准确、流利朗读课文,读出感情,理解课文,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第二课时:精读重点段落,评讲练习

教学难点

1、准确理解诗人对历代帝王的评价。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

一、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用人民大会堂里的巨画《江山如此多娇》引入。

2、介绍写作背景。

3、范读(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4、读准下列词语

莽莽妖娆折腰红装素裹稍逊成吉思汗一代天骄

5、学生朗读课文

6、齐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请分别概括这首词上下两片的内容。

二、质疑赏析

(一)赏析文段一

1、朗读

2、完成下列思考题:

①文段开头三小句写了什么内容?在写作上起到什么作用?

②诗人“望”到了哪些景观?作者是怎样进行描绘的?

③请你简单概括一下作者描绘意境的特点,且用课文中的一小句来概括祖国河山的特点。

(二)赏析文段二

1、朗读

2、完成下列思考题:

①文段第一大句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②诗人是如何评价这五位历史人物的?

③“惜“字包含了哪些意义?

④请找出文中的中心句,并说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朗读指导

1、齐读

2、教师点评

3、听配乐朗读

3、个人朗读,学生点评

4、齐读

四、巩固迁移

1、小结

2、学生自由朗读,进行背诵。

3、布置作业:

①背诵课文

②积累写雪的诗句

③《导学导练》P1

初中的教案语文教案篇13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讲课的题目是《归去来兮辞》。

对于本节课,我将贯彻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

首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归去来兮辞》选自人教版高年级语文必修一第四课,本文是陶渊明的一篇文言文,描写了诗人辞官归隐的喜悦心情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学习本文,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文言文鉴赏能力,树立高洁的理想和坚定的人生追求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情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是教师授课的依据和出发点。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概括和归纳的能力,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再加上初中阶段对文言文的知识学习已有一定的积累。但由于第一次接触辞体,所以在理解内容上,教师会引导学生学会对比分析从而掌握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一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读懂文章大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析词句,理解作者归隐的原因,体会作者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辞官归隐的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中作者表现的对田园生活的无限喜悦以及遗世独立、乐天安命的隐士精神,学习作者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四、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赏析重点词句,理解作者归隐的原因。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向往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

五、教学方法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所以本节课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来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通读感悟法、小组讨论法、问答法、对比分析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不但使学生了解这节课所要学习的课题和内容,还要形成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将采用温故知新的导入,我会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创设情境,引出陶渊明的《饮酒》和《桃花源记》,并进行知识重温,从而顺利引出我的新课《归去来兮辞》。这样由温故引出新知,能贯穿对知识的掌握,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首先,我会引导学生圈画出重点实词和虚词,并让他们汇报对这些实词虚词的预习情况。扫清了字词的障碍后,有利于对整篇文章的把握。

然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对整篇文章的大意进行概括,鼓励学生同桌间互相交流并回答,学生有可能回答“本文写了陶渊明归隐田园,表达对田园生活的无限热爱”或“本文写了陶渊明弃官场爱田园,表达对官场的厌恶”等答案。我会对学生给予肯定,并进一步在学生回答上总结完善。本文作于辞官之初,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梳理文章大意有利于为接下来深入研读做了有效的铺垫,也更好地发挥了学生自主性探索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是对文本的对话。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分为如下几个步骤进行:

首先,让学生再次默读全文,圈画关键词句,找出作者归隐的原因。学生在圈画文本时,我会进行巡视指导,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有“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深愧平生之志”“寻程氏妹丧于武昌”;第一段中“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等。

然后,我继续追问学生,在这些原因中,哪一个是作者归隐的主要原因。为了更好地全面理解作者归隐意图,我适当点拨,可联系陶渊明《归园田居》的作品主旨进行联系分析,学生综合《归园田居》中“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进行思考并回答。主要原因是陶渊明“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深愧平生之志”“既自以心为形役”。我之所以这样设计,发挥学生对比分析的思维能力,有利于深挖文章主旨,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接着,我让学生谈谈对这些主要原因进行赏析,进行5分钟的小组讨论,派小组代表发言。小组代表回答可能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说明陶渊明天性热爱自然,返璞归真的隐士情怀;(板书:本性爱自然)“深愧平生之志”抒发作者的平生志愿并非在官场黑暗中与同流合污,而是两袖清风,高风亮节,向往和平安居的理想社会。“既自以心为形役”作者感慨被官场世俗劳心伤神,还是觉得田园生活才是诗意的人生。(板书:厌官场世俗、好田园之乐)这样层层深入地剖析文本,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能水到渠成地突破重点。

最后,在了解作者归隐的缘由后,我让学生总结这首辞中作者表达的情感。我会让学生再次自由读全文,以读内化,更好地走进作者的内心。学生的答案较为丰富,我会在他们的答案基础上完善总结:表达了作者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向往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也抒发了他为追求高尚的人生理想,坚定自己高洁的人生追求。(板书:高尚的理想志趣,坚定的人生追求)

(四)拓展延伸

在拓展延伸环节,我提问学生,学习陶潜的《归去来兮辞》感受到了田园诗意的隐士精神后,可找出相似的主题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呢?学生可能找出刘禹锡《陋室铭》、范仲淹《岳阳楼记》等。通过拓展对比分析,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对高尚的精神情操和人生追求的熏陶,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五)小结作业

我将采用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进行深化情感,让学生意犹未尽,体会文章的内涵。作业我采用开放式,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旨在巩固课堂所学和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

七、板书

我的半数是对于课本讲解内容的高度概括,便于学生清晰地了解陶潜归隐的原因,直观的感受作者高尚的理想情操和人生追求。条理清晰,工整完美,这样的板书是在学生互动的过程中得出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初中的教案语文教案篇1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壶口瀑布的美。

2.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特点。

3.学习作者从声响、形状、态势等不同角度来描写壶口瀑布的特点的方法。

4.领会文章蕴含的深刻意义——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而最能体现黄河奔腾的气势的,莫过于黄河壶口瀑布了,教师简单介绍壶口瀑布的位置与形成。出示3张有关瀑布的照片,请学生判断哪张为“壶口瀑布”。请学生用一个词语,描绘一下3张中最喜欢的那幅照片,或在看到照片时的感觉。

今天我们学习的“文化散文”家笔下的壶口瀑布,感受壶口瀑布的气势。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感受壶口瀑布的气势

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听读,一边听一边画出描写壶口瀑布的语句,感受语言的魅力及壶口瀑布的气势。

学生自由朗读,根据刚刚听读的体会,带着感情朗读课文,再次体会壶口瀑布的意境美。并说说文章两次写到壶口瀑布的情景,分别是什么季节。在文中标出两次所在的段落。

明确:第一次是雨季,在第二自然段;第二次是枯水季节,在第三、四自然段。

目标导学二:分析壶口瀑布的特点

1.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雨季和枯水季壶口瀑布的语句。思考:雨季的瀑布有什么特点?枯水季的瀑布又有何特点?你是从哪些句子中看出来的?

明确:

(1)雨季壶口瀑布特点:惊心动魄、气势磅礴。

从下面句子可以看出来:

①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②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

③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

(2)枯水季瀑布的特点:气势磅礴、雄伟壮大、坚韧不拔、刚中带柔的特点。

从下面句子可以看出来:

①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目标导学三:体会黄河象征的民族精神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1.小组讨论: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这段文字?

明确:语气应该由平缓渐渐提速,带着惊叹、赞美的语气朗读。

2.看到这黄河之水使作者想到什么?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明确:由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想到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想到了博大包容的胸怀。正因为如此,在作者笔下黄河之水也被赋予人的情感,而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正是寄予在对黄河之水的描写之中。这种写法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3.请继续朗读第六自然段,作者由黄河之水想到人之外,还想到了什么?

明确:想到民族的精神。他由黄河的“柔中带刚”“遇强则抗”“勇往直前”联想到中华民族的坚强不屈,借对黄河的赞美,表达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歌颂。

小结:作者描写了黄河之水惊心动魄的场面、雄浑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之水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性格特点及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同时由黄河的性格想到中华民族虽历经艰难,但宁折不弯,坚忍刚强,勇往直前的精神。通过议论和抒情,抒发了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赞美之情。

三、板书设计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跟着作者一起感受了壶口瀑布雨季和枯水季不同的美,并体会了黄河之水象征的民族精神,请同学们一起来回顾黄河之水有哪些精神(请学生发言)。这节课我们将从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方面继续感受壶口瀑布的气势和精神。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体会侧面描写的表达效果

1.在写雨季的壶口时,作者写“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这一感受,有何用意?

明确:侧面描写,从“我”的感受出发,间接写出了在雨季瀑布令人畏惧的气势,使人感受较深,省略更是令人遐想无穷。

2.你还能找到运用侧面描写的例子吗?

明确:第三自然段,“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引用当地人讲的“猪毛被拔光”的事,侧面体现壶口瀑布的迅疾。

3.作者在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为什么又写脚下的石呢?

明确:写脚下的石被水凿得窟窟窍窍,旋出光溜溜的大坑,侧面表现出河水遇强则抗,坚韧的特点,表明水的刚强和抗争精神。

4.作者的重点是要写枯水季的壶口瀑布,为什么还要写第一次来观看壶口瀑布的感受?

明确:第一次是远观,写壶口瀑布给人惊心动魄的感觉,为后文具体描写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起到铺垫和渲染的作用。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目标导学二:品味本文语言特色及效果

1.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描绘雨季瀑布的特点的?

明确:

①听觉角度:在半山腰“涛声隐隐如雷”,近处涛声“震耳欲聋”。

②视觉角度:“河谷里雾气弥漫”“像一锅正沸着的水”“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

2.作者描绘雨季壶口瀑布时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请找出你认为最有表现力的一句具体分析。

(1)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明确:本句运用比喻,将涛声比作雷声,把汹涌澎湃的河水比作沸水,突出壶口瀑布惊心动魄、气势磅礴的特点。

(2)(瀑布)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其时,正是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

明确:句中用了“跌”“吸”“灌”“冲”一系列动词来描写河水,突出河水险急、汹涌澎湃的气势,使河水的形象更加立体可感。

3.作者描写了壶口上游的河水和脚下的深沟,找出相应的语段,仔细品味其语言特色,体会其意境。

(1)上游:“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

明确: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将枯水季仍然气势磅礴、汹涌无比的瀑布水流快、水密的特点展现了出来,令人仿佛身临其境一般,回味无穷。

(2)龙槽壶口:

①“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

明确:运用“吸”“拢”“冲”“跌”“碎”“升”“跨”“穿”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黄河奔腾至此由于地理环境的改变,一下从河床跌入深谷,碎成点,碎成雾,充满灵性与生命力量。

备课笔记

【学法指导】

分析描写壶口瀑布的语言特点,应该从多种角度入手,修辞手法、用词角度、句式特点等。

②“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中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明确: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时奔腾的黄河之水已变成了飞流而下的瀑布——浑厚、壮阔、猛烈、凝重。

③“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明确: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和长短句结合的语言,形象地写出了河水在遇到阻碍后寻找其他的出路,成为泉、溪,突出其柔的一面。

目标导学三:学习本文写景的语言特点

作者调动多种感官,运用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并运用一系列具有表现力的动词,结合自身的感受,描写了壶口瀑布惊心动魄的场面、雄浑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之水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性格特点及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39;精神。请你选取生活中的一处景物,仔细观察,结合内心感受,写一个描写景物的片段。不少于200字。

示例:站在湖岸的观景台上,我激奋的心情几乎跃出胸腔。试想,面对这一湖蓝得“晕”人的碧水,扑面的芳香水汽,哪有生命不振奋呢?哪有意兴不飞扬呢?我尽全力把身子往前倾,脖子向前伸,瞪大眼睛向湖中望去。湖中间的水域,似乎有一台一刻不停运转着的机器,生产出粼粼清波,后头的清波驱赶着前面的,一齐向四面递进,奔向湖岸;阳光照在清波上,粼粼闪动,有些晃眼,像薄薄的金片铺于太阳底下;清波一波连着一波,波波相依,蔚为壮观,就像天上掉下来的一块布满无数皱褶的绿色大布;蓝色的湖面映托着湛蓝的天空,天空高远,朵朵白云如只只绵羊,悠闲自得,似乎是不愿意离开这人间美景;湖面上水雾氤氲,缭绕着弯扭着盘旋着往天空升腾,但到了一定高度就不见了踪影。

初中的教案语文教案篇15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品析课文,指导学生学习旁批这一读书方法,并学会在阅读中通过写旁批表达自己的感悟或疑惑。

2.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将旁批的读书方法内化并迁移到课外阅读中,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品析课文内容,学习旁批这一读书方法,学会在阅读中通过写旁批来表达自己的感悟或疑惑。

教学难点:

在情境中将旁批的读书方法内化并迁移到课外阅读中。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讨论法、赏读评议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探究旁批的内容、实践旁批的方法来完成的。

2.学生就课文做出新的旁批后,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来品评旁批的高下,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好的旁批的标准。

3.设置情境中的小组活动,引导、鼓励学生将课堂所学的读书方法迁移到课外阅读中,自主进行读写结合的旁批,并在小组讨论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导语:中国古人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所谓“动笔墨”,其实就是边读书边做圈点批注。它是读书的方法,更是读书的习惯。有些精彩的批注,因为能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理解和思考书本内容,甚至和经典名著一起流传到了后世,很多人都更愿意选购附上这些点评批注的名著版本。常见的有金圣叹批注的《水浒传》、脂砚斋批注的《红楼梦》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于圈点批注这种读书方法的兴趣。

(二)方法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请大家打开第一单元的课文《雨的四季》,同学们请看,正文旁边有编者为我们做的批注,这和点评批注版的《水浒传》《红楼梦》排版很相似,这种在正文旁边用简短的文字写的批语就叫旁批。

1.教师出示问题: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旁批,想一想旁批可以有哪些形式?如果对文章还有不理解的地方怎么写旁批呢?(评论式旁批、提问式旁批)

2.教师出示问题,引导全班思考并讨论: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再读一读课文的旁批,想一想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做文章的旁批呢?

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从课文层次结构的把握、内容的理解、词句的品析、写法的`探究等角度对课文做旁批,并结合课文内容举例分析(在探究中带入对课文语言美的品析,关注作者的写作手法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旁批的形式,降低畏难心理,并通过品析课文内容、探究批注的方法,了解批注对读书的作用。

(三)方法实践

1.教师布置任务:请同学们尝试在课文中找出一处你有心得或有疑问的地方,自己动笔写一则旁批。

2.教师组织班级内的交流讨论:我们一起来评一评、品一品同学们写的旁批。看一看哪位同学写的旁批对品析、理解课文起更好的作用。借着讨论,我们也来思考一个问题──好的旁批应该是什么样的?

明确:好的旁批应该是在找到可品之处的基础上理解准确的、表述精当的,能引发人思考的批注。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旁批的读书方法,在课堂交流中了解好的批注应具备哪些因素,提升自己批注的水平。

(四)活动学习

教师布置围绕下列情境展开小组活动。

我们的校刊增加了一个新栏目──“名家散文推荐”,本期推荐的文章是先生的《夏感》(七年级上册自读课本《我的四季》第4页),需要由栏目编辑部写出文章的旁批,以帮助读者们更好地理解、欣赏、感悟这篇文章。请同学们分小组成立“名家散文推荐”栏目编辑部,完成以下任务:

1.每一位小编辑先独立思考、自己在自读课本的《夏感》原文旁做两则旁批。

2.编辑部成员之间通过交流、品评、筛选、修改,最终形成四则以上的精品旁批,批注在老师印发的《夏感》原文材料上。

3.下课后将每组的成果展示在班级的公共区域供大家品评。

【设计意图】将自读课文中所学的读书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实现能力的迁移和内化。

(五)布置作业

课后请摘抄自己喜欢的一篇文章,或者几个精彩片段,并独立完成5则以上的旁批。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的读书方法,并学着将圈点批注法与摘抄结合起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初中的教案语文教案篇16

教学三维目标

1.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感悟作者一家人深深的亲情。

2.能够通过细节描写,把握文章中的四人的形象。

3.学会赏析语言,体会语言中所富含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够通过细节描写,把握文章中的四人的形象

难点:

学会赏析语言,体会语言中所富含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家,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它是一个避风的港湾,一个幸福的摇篮。它给了我们无尽的关爱和温情,也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亲情和关爱的空间。而和亲人一起散步,更是一个幸福的时刻。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莫怀戚一家一起散步,去感受家庭里浓浓的亲情。(板书课题:散步).

(二)初读课文

预习与交流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时间是初春,地点是田野上,人物有我、妻子、儿子和母亲,我们一起散步。所以可以概括为我们一家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

2.作者简介

莫怀戚(1951—20__),笔名周平安、章大明。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后任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从事文学创作二十余年,小说见长。1994年获全国庄重文文学奖,散文《散步》和《家园落日》选在了中学语文课文之中。作品有长篇小说《经典关系》、系列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中篇小说《透支时代》《陪都旧事》《花样年月》《六弦的大圣堂》等。

3.背景链接

《散步》是当代作家莫怀戚于1985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通过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的散步的事件,引发了作者的一种“生命的感慨”,抒发了一种交织在母子、父子、祖孙三代之间浓浓的亲情。此文语言平易朴实,但内涵丰富,耐人寻味,使读者的心灵随着作者优美的文字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美的旅行。

(三)精读

1.自由朗读课文,课文的题目是《散步》,思考他们为什么去散步呢?

【交流点拨】初春的景色很美,而且母亲也熬过了一个严冬,出去走走还可以唤醒母亲心中的活力,所以一家四口一起出去散步。

2.文中说,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真要出去散步,多累啊,应该让母亲在家多休息才好呢。

【交流点拨】老人更需要关爱,如果把母亲一个人留在家里,母亲会觉得很孤单。一家人一起散步,会让母亲感受到家的温暖。

(二)整体感知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

1.刚才大家说到文中有四个人物,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他们是怎么样呢?

【交流点拨】.

关于“我”:“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就象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为母亲的身体着想,不把母亲当累赘,硬要母亲出来,在初春的好天气里运动运动,对老年人有好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说:‘走大路。’”很尊重老人家的意见,知道母亲伴同“我”的日子不会很长,所以很珍惜和母亲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背起了儿子。”

(孝顺善良).

关于我的母亲:“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母亲很害怕自己给儿子、孙子、媳妇造成麻烦,怕成为他们的拖累,所以宁愿一个人在家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母亲对我说”母亲很为小辈着想,不愿意为难自己的儿子,更不愿意为了自己而搅了一家人出游的兴致

(善解人意,爱护小辈).

关于儿子和妻子:

儿子天真活泼,聪明伶俐也非常懂事,在爸爸作出决定后他欣然接受没有一点蛮横无理的态度。

妻子很贤良,是位慈爱的妈妈和孝顺的儿媳。对丈夫温顺有理,对婆婆尊敬有加,对儿子关怀倍至。在她身上也渗透了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高尚情操。

(妻子:温柔贤惠).

(儿子:聪明乖巧).

2.通过对四个人物的描写,这个“亲情”又渗透了哪些情感?

【交流点拨】(“我”和母亲之间、妻子和儿子之间——母子情).

(“我”和妻子之间——夫妻情).

(母亲和儿子之间——祖孙情).

(四)研读。

深层探究

1.下面同学再读一遍课文,找出最能打动你的,并谈一谈为什么会为此打动。

【交流点拨】.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摸摸,让我感受到奶奶对孙儿的那种爱抚和疼爱;还有她遵从了孙儿的想法,因为她不想让孙儿委屈。这里能体会到浓浓的亲情

2.文中还有哪些句子是体现亲情之美的句子呢?

【交流点拨】.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现在很多人爱幼满分,但尊老却不及格。而我,在尊老和爱幼之间,我做出的选择是首先服从尊老,为什么呢?因为爱幼,我的机会多得是,而孝顺父母能等吗?不能,子欲养而亲不待,所以,孝顺父母要及时啊!

3.从这一家的散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人间真情?

三代人之间深沉的爱;中年人的责任感;尊老爱幼;一家人的幸福和谐。

(五)小结。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颂扬了我国人民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文章只选取一个三代同堂的普通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来写,但却表现了一个重大的主题。所以同学们对生活中的小事一定要仔细观察,用心感受,才能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其实,在我们经过的平写出凡日子里,都蕴涵了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就像文中提到的那转瞬即逝一幕幕将永远留在我们心底久久回味,从而使我们更爱自己的家人,更珍惜亲情,珍爱生命。这就是今天我要告诉大家的。

70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