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教学设计 >

初中历史教案500字

时间: 新华 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教案500字篇1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包括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水平的提高和商业的繁荣及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史实,进而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通过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和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自唐朝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及其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南方商业的繁荣”是本课的重点。本课的难点是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复习辽、北宋、西夏、金、南宋的建立。

北宋与辽、西夏,南宋与金都发生过战争,战场主要在北方。这时,南方相对安定,在这种有利的环境下,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并逐渐超过了北方。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出示《耕获图》

指导学生看图,并回答:

仔细观察《耕获图》,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宋朝农业生产的情况。

①图画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

——这幅图反映了宋代南方地区田庄里的农民繁忙劳动的景象。图中的农民在从事犁地、车水、挑送、插秧、扬场、舂米、磨粉等劳动。

②种植的主要作物是什么?——稻谷

③插秧和扬场的场面同时出现,说明什么问题?

——证明宋代已有了双季稻了。

④为什么在宋朝时能够由一年一熟变为一年两熟?

新引进的品种占城稻耕作周期短;南方气候温暖。

总结南方农业的发展的表现:

1、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占城稻)

2、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产量的大幅提高(“苏湖熟、天下足”)

3、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棉花:从两广、福建到长江流域)

学生思考: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1、经济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

2、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气候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南方自然条件保持较好。

3、政治因素:南方战乱较少,为经济发展提供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思考“宋代南方手工业与前代相比有哪些发展?”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归纳:丝织业水平超过北方;棉织业首先在南方兴起并初步发展;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的重心,制瓷工艺取得新的突破;造船业发达,居世界首位。

1、丝织业水平的提高(蜀地、江浙)

2、棉织业的兴起(海南岛发展到东南沿海)

3、制瓷业的成就(哥窑的冰裂纹瓷器,瓷都:景德镇)

4、造船业的发展(广州、泉州)

(通过图片展示说明南方手工业的水平)

三、南方商业的繁荣

1、南方商业都市的发展(商业都市:开封、杭州)

强调杭州改为都城临安后,繁荣程度远远超过了北宋时的开封。

2、海外贸易的发展

(1)外贸港口:广州、泉州;

(2)市舶司的设立

3、货币制度的变化(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已经超过了北方,对朝廷的财政收入起着重要作用,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最终完成。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进行归纳、总结,对历史发展的脉络形成较为完整的认识。

4、小结:

类别发展成就

农业的发展

粮食作物占城稻的引进与推广;苏湖成为粮仓;水稻产量居粮食首位

经济作物棉花、茶树的种植和栽培得到推广

手工业的发展

纺织业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棉织业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制瓷业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重心;浙江哥窑烧制冰裂纹瓷;景德镇成为瓷都

造船业居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商业的繁荣

商业都市杭州是南宋时最大的商业都市

对外贸易

在当时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广州、泉州是大商港;对外贸易范围扩大;外贸收入是朝廷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货币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5、作业:课后作业

初中历史教案500字篇2

一、内容与分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原始的农耕生活,指的是半坡氏族村落,河姆渡氏族村落始的农耕生活情况,理解它关键就是要在教学中注意充分利用历史遗物图片、历史地图,观察分析图中的历史信息。认识它的用途,进而了解当时的农耕生产和生活状况,教学的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解决重点的关键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原始农耕典型的共同特征,把握好不同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变化。

二、目标与分析

1.目标:了解中华文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掌握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状况,

2、分析:理解河姆渡、半坡居民与前人的比较,原始氏族村落农耕文化的特点,掌握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私有财产、贫富分化和阶级的出现等概念难以理解,产生这一问题的困难的原因是初一的学生理解分析能力差,方法欠缺,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教师引导学生去分析私有财产、贫富分化和阶级出现的原因,其中关键是在教学中多开展一些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

四、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一:半坡氏族村落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使学生了解到半坡氏族村落的发展情况。

师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内容,结合教师提供的补充材料思考回答问题

问题1:半坡氏族村落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如何?

1、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

2、种植粟(世界最早为河北武安磁山)

3、饲养猪、狗等动物,用渔具捕鱼

4、食物种类丰富,粟(主)、鱼、肉、蔬菜(副)

5、建筑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

6、制造彩陶,刻画符号

7、纺线、织布、制衣

例题: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的陶器主要有(A)

A、彩陶B、黑陶C、白陶D、红陶

变式练习: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原始农耕居民是(D)

A、北京人B、丁村人C、河姆渡人D、半坡人

问题二、河姆渡氏族村落

设计意图:通过此题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河姆渡村落的发展历史。

师生活动:先学生阅读教材内容,然后结合教师补充材料思考回答问题。

问题1:我们看课文中“干栏式房屋”图,这能说明什么呢?

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过着定居生活,河姆渡原始居民除了种植水稻、开凿水井、建筑干栏式房屋以外,还饲养家畜,以猪、狗、水牛为多。河姆渡原始居民还制造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

问题2: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开始了原始的农耕生活;大量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种植水稻、建筑房屋、开凿水井;饲养家畜,制作陶器、玉器和乐器。

初中历史教案500字篇3

(一)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目标:

慕尼黑会议;德吞并捷克;突袭波兰;二战全面爆发;奇怪的战争;德攻占丹、挪、卢、荷、比;敦刻尔克撤退;法国溃败和戴高乐的自由法国运动;不列颠之战;德军侵入巴尔干;突袭苏联;二战扩大;苏联卫国战争开始;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2.思想教育目标:

①慕尼黑会议是英、法牺牲小国以达到祸水东引的目的的一次大阴谋,英、法纵容法西斯侵略,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世界大战首先在帝国主义国家英、法和德、意之间全面爆发,英、法尝尽苦果。

②二战初,德、意和英、法之间是帝国主义的非正义战争,中国等进行的是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战争,苏联进行的是反法西斯卫国战争。

3.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思考题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复杂情况下分析战争性质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慕尼黑阴谋,法国的溃败,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2.难点:二战初期性质的复杂性。

(三)教学时数:4课时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讲述,谈话法,投影,录像

(五)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德、意、日三国勾结,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导入 新课] 由于德、意、日三国勾结,疯狂地对外侵略扩张,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威胁,加速了发动侵略战争的步伐,终于导致了二战的爆发。

[讲授新课]

一、慕尼黑会议(板)

(挂93页图)1936年,德国无视凡尔赛和约的规定,将军队开进菜茵非武装地区。1938.3希特勒出兵吞并了奥地利,这两次行动都是违反巴黎和约的规定的,但都没有得到英、法的抵制和制裁,这使希特勒的野心越来越大,他的下一个目标,便对准了捷克斯洛伐克。捷克西北部的苏台德区居民大部分是德意志人,他们在捷克属于少数民族,希特勒唆使当地的纳粹党羽提出苏台德区“自治”的要求,接着又提出苏台德区与德国合并,捷政府拒绝了合并要求。希特勒便在德捷边境集结军队,进行战争威胁,而对德国的侵略行为,捷、英、法分别是什么态度呢?(P92小一)

英法政府既害怕战争,又妄想祸水东引,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把希特勒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使其两败俱伤坐受渔翁之利。因此英国首相张伯伦挟着一把雨伞,风尘仆仆两度飞往德国和希特勒谈判。 同时,又向捷政府施加压力,强迫捷政府接受希特勒的条件,慕尼黑会议正是法西斯德国对外扩张政策和英法纵容的产物。

1.慕尼黑会议(板)

1938年9月底,德、意、英、法首脑希特勒、墨索里尼、张伯伦、达拉第在德国的慕尼黑城召开会议,并签订了协定,协定的内容是什么呢?(P92大二)他们在没有捷克代表参加的情况下,就决定了捷克的命运。(P92小二)

英、法出卖了捷克的利益,德国又在侵略扩张的道路上迈出了一步。

(讨论)英、法与捷本无利害关系,况且法还是捷的同盟国,那么,它们为什么与德、意一起策划慕尼黑阴谋,支持德占捷呢?(①英、法国内普遍存在畏战情绪,千方百计避免战争;②仇视苏联,祸水东引)这是大国强权政治的表现,这种牺牲小国利益,满足自己私欲的行为是卑劣的,也必然是要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慕尼黑阴谋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使希特勒看清了英法的软弱可欺,得寸进尺,慕尼黑协议的墨迹未干,德军就长驱直入布拉格,1939.3吞并了整个捷克。

2.德国吞并捷克(板)

吞并捷克后,法西斯德国的军事、经济力量大增,在战略上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侵略的野心更加狂妄,但希特勒考虑到,自己目前的力量不足,必须避免两线作战,鉴于苏联的强大,他打算先打败吞并英法的盟国和中立国,打垮英、法,再进攻苏联。所以,在吞并了捷克后,便于1939.4下达了永远消灭波兰的作战计划,经过精心的策划后,于1939.9.1闪击波兰。

3.德军闪击波兰,二战全面爆发(板)

9.1德军以58个师、2500辆坦克、6000门大炮、2000多架收音机的强大兵力,对波兰发动了“闪电”般的突然袭击,这无疑等于对波兰的盟国英、法一记响亮的耳光,使其非常难堪,加上国际舆论的压力,英、法两国政府向德国提出了停止军事行动的要求,又遭拒绝,被迫于9.3对德宣战。全面爆发。

二、德国占领西欧(板)

英法对德宣战后,实际上是宣而不战,始终按兵不动,坐视波兰孤军苦战而亡,因此被称为“奇怪的战争”。

1.奇怪的战争(板)

在西线,英法拥有115个师,而德国只有23个师,但英法却没有利用这一优势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却躲在钢筋水泥工事里相望。到39年底,法军只损失了1400人,英国远征军损失3人,10.2波兰灭亡,波兰人民倍受苦难,整个战争期间,被德国法西斯杀害的高达600多万人。(问)英法国为什么静坐观战呢?(祸水东引之心未死)

(录像片:波兰沦陷20′)

英、法静坐观战的局面持续了7个多月,这就给法西斯德国以从容调配兵力,准备新的进攻的时间。德国并没有东进去进攻苏联,而是集中力量对付英法。

当英、法军队坐失战机的时候,法西斯德国已经做好了西进的准备,丹麦、挪威是控制北海、波罗的海的必争之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又是瑞典铁矿输往德国的交通孔道。1940.4.9清晨,德军突袭了丹麦、挪威,四小时内占领丹麦,傍晚又占领了挪威的首都奥斯陆,挪威军队退到内地继续战斗,英、法军队在挪威沿岸登陆援助挪威,但是遭到炮火的攻击而被迫退却。6.10德军占领了挪威。

1940.5.10德军在西线发动了攻击,希特勒计划先占领比利时、卢森堡、荷兰,再迫使法国投降。卢国小力弱,不战而亡,荷兰抵抗了四天以后宣布投降,比利时进行了英勇的战斗,到5.28才宣布投降。当时,在比利时境内的英、法盟军约有40万人,被迫向法国北部的敦刻尔克撤退,遭到德军的包围轰炸,经过努力,约有34万人得以撤到英国海岸,但是全部重型武器却落到了德军手中。

(录像:敦刻尔克大撤退21′)

2.敦刻尔克撤退(板)

这次撤退为反法西斯战争保存了有生力量。

在攻打比利时的时候,德军主力已经从比利时绕到了马奇诺防线的背后,于5.14突破法国要塞色当,随即转锋南下。6.5德军向法国发动了总攻,意大利看到法国就要失败,赶忙趁火打劫,于6.10对法宣战,同时出兵进攻法国的南部,6.14德军未发一弹占领了巴黎,22日,法国投降,法国号称帝国主义强国之一,仅仅在一个多月的战斗中就溃败了,法国长期对德推行纵容政策,结果把自己葬送到希特勒的铁蹄之下,戴高乐将军坚持抵抗德国的侵略,流亡到英国,领导“自由法国”的运动。

3.法国的溃败(板)

希特勒在欧洲的军事胜利,盟军的连连挫败,引起了英国国内对张伯伦政策的严重不满,就在挪威即将陷入德军手里的时候,5.10张伯伦被迫辞职,邱吉尔继任英国首相。

法国沦亡后,希特勒想劝说英国谈和,遭到邱吉尔的拒绝,于是,希特勒下令,准备入侵不列颠。

(录像片:不列颠之战22′38″)

4.不列颠之战

1940.7.10德国为了控制空权,发动了称之为“不列颠之战”的大空战。每天,德国出动几百架次甚至上千架次的飞机对英国轮番轰炸。但是,空袭没有挫败英国人民的斗志,反而增强了他们反法西斯斗争的决心。希特勒入侵英国本土的计划被无限期地搁置起来,法西斯德国第一次遭到重大失败。

三、苏联卫国战争的开始(板)

消灭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是希特勒德国的一贯目标,为此他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1941年夏季,德国已经占领了欧洲的许多国家,控制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做好了侵略苏联的准备。6.22法西斯德国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以190个师、3700多辆坦克、5000架飞机的庞大兵力,对苏联发动了突然袭击,规模之大,史无前例。

(录像片,扩大战争12′)

1.突袭苏联(板)

德国妄图在1.5~2个月内打败苏联,苏联被迫进行卫国战争,二战扩大了。

2.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板)

苏联卫国战争的初期,由于准备不足,使德军在几个月里,深入苏联境内,北路围攻列宁格勒,南路深入乌克兰,尤其是中路德军直逼苏联首都莫斯科,形势危机,对此,英勇的苏联军民,在斯大林和苏联政府的领导下,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寸土必争,誓死保卫莫斯科,捍卫国家,成功地阻止了德军的进攻,保卫了莫斯科。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是德军在二战开始以来的第一次大失败,苏联红军粉碎了希特勒军队“天下无敌”的神话,使全世界人民受到了极大的鼓舞。

[巩固小结]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德国无视凡约,在欧洲扩大战祸。英、法为达到祸水东引的目的,召开慕尼黑会议,牺牲捷克,满足德国,但德国野心更大。1939.9.1闪击波兰,二战全面爆发。面对德国的进攻,英、法宣而不战,坐视波兰灭亡。波兰灭亡后,并没有按英法的希望去进攻苏联,反而对付英法,不久法国灭亡。德又对英国进行空袭,但没有成功。1941.6.22德突袭苏联,二战扩大,苏联人民开始了卫国战争,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伟大胜利,粉碎了法西斯德国天下无敌的神话。

(六)板书设计 :

初中历史教案500字篇4

〖内容标准

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①了解秦统一六国,建立统一国家的基本情况。

②知道秦始皇开创皇帝制度,推行郡县制,建立一整套官僚体制和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修筑驰道,连接长城等加强和巩固统一措施的基础知识。

2.能力培养

①讨论秦建立统一国家的进步意义。

②识读“秦朝疆域图”,能指出秦朝疆域的四至,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③观察文字、货币、度量衡在统一前后的插图,指出统一后的优势所在。

④识读“秦代驰道示意图”能指出通往齐、燕地区和吴、楚地区的驰道;能正确指出秦长城西起和东至的所在地区。

⑤归纳秦始皇建立统一国家时的各方面活动,并就秦始皇建立强权正体和实行统一措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评价。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秦的统一,明确秦统一六国实现从小国林立到国家一统的演进,符合历史的潮流和人民的愿望,是历史的进步。

②通过学习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感知这些措施对促进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和交流的作用,以及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

③通过学习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秦始皇在统一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要点

1.重点秦的统一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统一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分立混战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统一的国家,而统一的趋势则成为此后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秦始皇将战国时期的官制加以调整和扩充,建成一套适应统一国家需要的新的行政机构。成为我国长达20__年多年历史的基本制度。经济文化上的整齐划一举措,不仅加强了统一国家制度的交通,而且促进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总之,秦的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难点如何正确理解秦始皇的统一措施对我国古代民产生的深远影响,其中有利与不利因素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应根据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地从政治上的强权统治和经济文化上的促进作用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让学生能较全面认识统一措施的作用。

〖教学分析

1.秦灭六国

①指导学生运用第6课“战国形势图”,结合“秦兵马俑骑士与战马图”以及“长平之战”的材料,组织学生分析秦王政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掌握秦先后灭掉六国的&39;次序。比如:蚕食韩魏,利于东进;长平之战,伤赵元气;十年激战,兼并六国。

②组织学生着重讨论秦灭六国建立统一国家的进步意义。一是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小国林立的局面,完成了统一大业;二是有利于当时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2.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是秦始皇在政治上采取的重大措施,运用“秦政治体制示意图”,向学生说明三点:

①回忆“三皇”、“五帝”,说明“皇帝”一词的名声煊赫与权力庞大。突出政自定“皇帝”称号后,这个称号延续了20__多年,直到清朝被推翻为止。

②介绍中央三公――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的职责、地位,介绍地方郡守、县令的职责、地位,强调中央和地方的官职都由皇帝任免,官员必须绝对服从皇帝。

③引导学生分析秦始皇建立强权正体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可从巩固国家统一和加强统治两方面进行分析。

3.统一措施

①指导学生识读“秦朝疆域图”,能正确指出秦疆域四至的所在地,明确秦是当时世界上大国的概念。以“统治如此广阔的疆域,除了政治上建立强权正体外,秦始皇在经济和文化上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呢?”导入“统一措施”一节。

②运用教材的插图、资料,引导学生对文字、货币、度量衡进行统一前后的对比观察,明确其优势所在。

③识读“秦代驰道示意图”,知道通往齐、燕地区和吴、楚地区的方向。了解匈奴的情况和匈奴对秦的威胁,强调万里长城是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是人类文明的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④组织学生开展对思考题“秦王朝进行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道的统一,你认为好处在哪儿?秦的统一相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分立,其进步又在哪儿?”的讨论。

⑤归纳秦始皇在建立统一国家上的各方面活动,并就秦始皇建立强权正体和实行统一措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评价。。

(以上内容主要来源于教师用书)

〖教学实录

〔复习旧课〕

师:第6课我们学习了“商鞅变法与社会变革”,(提问)“春秋五霸”是哪五霸?(提问)“战国七雄”是哪七雄?他们的地理位置在哪?商鞅变法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有关商鞅变法的问题希望同学们多记、多看、多想。

今天,我们接着学习下面的内容。请同学们翻到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8课秦的统一

(板书,以下绿色黑体字为板书内容)

〔阅读教材〕

下面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看书时用笔标出你认为应该掌握的内容或者你不理解的内容,看完书之后,我会要求大家合上书本,回顾你记忆中的本课内容。

补充:

嬴(yíng)政郡(jùn)〔合书布点〕

△采点布点

学生阅读完教材后,找学生讲述教材内容,根据学生讲述的内容采点、布点(板书)。

秦灭六国时间策略顺序意义长平之战

皇帝阳陵虎符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郡县李斯

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轨长城

△布点小结

今天,几位同学对课本内容的复述,我是比较满意的。我想改变前几节课的做法,要求述点的同学,先由我来指定,其他同学注意听,中途不要随插话,如果有什么问题,一定要等别人把话说完,举手向老师示意,得到允许后,站起来,面向全班同学和教师表述自己的观点。

〔分层推进〕

△再读教材(大约2分钟)

△快速提问(5分钟)

①秦灭六国的时间?(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的十年间。进一步提问:公元前230年是几世纪多少年代?)

②秦灭六国的策略是什么?(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秦灭六国的过程,概括为四句顺口溜:秦灭六国计谋精,远交近攻二步行,打败削弱再灭亡,十年统一顺民心。)

③秦灭六国的顺序是什么?(韩、赵、魏、楚、燕、齐,)

④秦灭六国的意义是什么?(结束了长期以来分立混战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秦王朝,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当时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⑤秦王嬴政灭六国后,自称什么?(“始皇帝”,后人称其为秦始皇。秦国与秦王朝,秦王嬴政与秦始皇的区别:秦国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之一,秦王朝指的是秦王嬴政灭六国后建立的王朝。灭六国,称皇帝前称为秦王嬴政,称皇帝之后称为秦始皇。)

⑥秦始皇在中央设立的主要官职?他们的职责是什么?(丞相——掌管政务;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他们孝必须绝对服从和执行皇帝的命令。)

⑦秦始皇在地方实行的制度是什么?职权怎样?(略)

⑧秦始皇采取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轨、连接长城。)

⑨识图:第43页“秦朝疆域”,找出秦朝的都城、四至、长城的起止。

△处理问题(约15分钟)

①为什么秦能灭六国?

⑴客观条件——人民渴望统一。“战国七雄”之间,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不断进行战争,使生产遭到极大破坏,给人民带来难以忍受的痛苦和灾难;封建割据严重阻碍各地区间的经济交往。《孟子离娄》描绘战国时期的战争场面是:“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纵观烽火连天、刀光剑影的270年战国历史,可知孟老夫子的这番话并没有夸张的成分。因此,人民渴望统一,结束分裂割据。“战国七雄”中谁能承担“统一”的历史重任呢?

⑵主观条件——“战国七雄”秦国实力最强。秦国实行了商鞅变法,它是各诸侯国“变法”中比较彻底的,变法后秦国的旧制度废除了,政治、经济、军事力量都得到发展,成为“战国七雄”中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因此,灭六国实现统一的重任就落在秦国的肩上了。

⑶正确的策略:远交近攻、各个击破。

②中央集权制度

集权就是把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集中于中央。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个裁决,中央的主要官员都必须绝对服从皇帝和执行的命令。指导学生看第44页图“秦政治体制示意图”。

③秦始皇采取的巩固统一措施及其影响:(指导学生看课本中的相关图片)

⑴文字小篆隶书

李斯受命统一文字,规定小篆为全国推广的标准文字。日常文书来往通用的是隶书。

文字的统一,解决了原先六国文字异形的状况,便利国家政令的发布和民间文化的交流。并直接影响汉字的演进和发展。后世各种汉字字体都呆溯源于秦。

⑵货币圆形方孔钱

圆形方孔钱与古代天圆地方的观念有一定的关系。我国历史都依照秦钱的样式铸行,它通用了两千多年。

货币统一,将战国后期秦国的圆形方孔钱作为流通货币,解决了拾、流通的困难,方便了经济交流。

⑶度量衡

解决了各地换算之间的困难,便利经济的发展。

⑷车道

驰道,意为奔驰车马之道。直道意谓路线直、距离近、行驰快的道路。

解决了交通不便,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和地区间的联系。

④秦的统一相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分立,其进步又在哪里?

有利于统一国家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加强军事力量;有利于巩固民族的团结。

〔贯通评价〕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统一国家。秦始皇开始中央集权制度,推行郡县制,建立一整套官僚体制。同时采取统一文字、货币统一、统一度量衡、修筑驰道和直道、连接长城等加强和巩固统一的措施,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秦的统一在历史上且有进步作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始皇在统一过程中的作用是巨大的。

初中历史教案500字篇5

教学目标

1、八国联军侵华是帝国主义发动的空前野蛮残暴的殖民战争,加深对帝国主义本质的认识。

2、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说明中华民族有着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

难点为什么说《辛丑条约》是空前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1860年英法联军在北京犯下什么滔天罪行?

生:火烧圆明园

师:可是中国的劫难并没有停止,就在英法联军占领北京40年后,北京又一次被列强占领。这是什么战争?

【讲授新课】

一、原因:为镇压义和国运动

师:看P24小字,找出义和国运动的兴起时间、地点、、领导阶级、口号。

生:1899年,山东,农民阶级、“扶清灭洋”

师:从口号和P24“阅读广场”中,可以看出义和国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生:反帝爱国运动

师:义和国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有什么异同

生:义和国运动只反帝不反清,是反帝爱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既反帝又反清,是反帝反封运动。

师:1900年,义和国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看P24插图,图中写着什么?董军门是指清甘军首领董福祥。义和团运动的迅速发展,引起谁的恐慌和仇视?

生:帝国主义

师:由此可见,帝国主义发动这场战争的原因是什么?

生:为了镇压义和国运动

二、经过(1900.6~8.)

师:找出时间和侵略国家

生:1900年6月,英、法、美、德、意、日、俄、奥

1、侵略国:英、法、美、德、意、日、俄、奥

师:1900年6月,八国联军20__多人,从天津乘火车向北京进犯,统帅是谁?

生:英国海军中将西摩

2、统帅:西摩、瓦德西

师:战斗在京津铁路线上打响,义和国和清军在廊坊、杨村狙击敌人。义和团在廊坊大败侵略军说明什么?

生:中国人民具有反抗外国侵略的斗争精

3、廊坊大捷

师:西摩率残部狼狈退回天津。与此同时,聚集在大沽口外的各国军舰攻陷了大沽炮台。看25插图,八国联军大沽口登陆。大沽口在天津市塘沽区东大沽海河入海口。八国联军随后向天津进犯。义和团和清军开始了保卫天津的战斗。7月14日,天津陷落。八国联军从天津出发,沿运河两岸向北京进犯。8月14日,北京陷落。

4、攻占北京

师: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仓皇出逃。在逃往西安的路上,她下令剿灭义和团。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联军的统帅是谁?

生:瓦德西

师:瓦德西是德国陆军元帅。他特许侵略者公开抢劫三天。看P26小字,看看他们在北京的滔天罪行。他们烧杀抢劫,无恶不作,圆明园第二次被毁。看插图《八国联军屠杀义和团》,上面写着什么?齐化门就是今天的朝阳门。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义和团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是他们的英勇斗争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看P24导入框。

三、结果:《辛丑条约》

师:1901年,农历辛丑年,英、法、美、德、意、日、俄、奥、比、西、荷11国与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看插图,左边是11国公使,右边是清政府代表庆亲王奕劻(前)、李鸿章(后。)条约的内容是什么?

生:①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②北京的东交民巷划为使馆区,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③清政府向各国认错道歉,并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④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战略要地。

师:①是哪方面的规定?

生:经济

师:赔款本息共计9.8亿两,加上各省各地方的教案赔款(约3000万两),总数超过白银10亿两。当时清政府每年财政收入只有8千多万两,这相当于清政府12年的总收。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当时中国人口4亿5千万,赔款4亿5千万两,用意在要每个中国人都要向他们交1两白银的“罚金”。这是侵略者要通过赔款来惩罚、污辱所有的中国人。②是哪方面的规定?

生:外交

师:危害是什么?

生:使馆区成为国中之国,各国公使成为清政府的太上皇,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师:③是哪方面的规定?

生:政治

师:危害是什么?

生: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师:④是哪方面的规定?

生:军事

师:危害是什么?

生:便利侵略者对清政府进行军事控制和直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活动。

四、影响

师:《辛丑条约》是一个空前丧权辱国的条约。从此,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生: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板书

一、原因:为镇压义和国运动

二、经过(1900.6~8.)

1、侵略国:英、法、美、德、意、日、俄、奥

2、统帅:西摩、瓦德西

3、廊坊大捷

4、攻占北京

三、结果:《辛丑条约》

四、影响

初中历史教案500字篇6

【三维目标】

1.了解罗马的兴起、由共和国向帝国的转变、罗马帝国衰落的基本脉络;描述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对外扩张和版图范围;概述古罗马的政治体制;掌握《十二铜表法》的内容和意义。

2.通过罗马共和国向罗马帝国的转化,分析罗马共和制崩溃、君主制建立的原因,培养学生用变化发展的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认识古代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奴隶制性质,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制作年代尺,进一步梳理罗马的兴衰史。

3.认识国家实行民主政治的意义,认识战争的本质,树立热爱和平的意识。

【重、难点】

重点:《十二铜表法》;罗马的兴衰过程

难点:古代罗马的政治体制演变及原因;

【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自主学习;

2.建构知识──合作探究;

3.深化主题──反思总结。

【课时数】

1课时

【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有一句俗语叫“条条大路通罗马”。这是什么意思呢?你知道罗马是怎样兴起和发展的吗?

提示:条条大路通罗马:是指做成一件事的方法不只一种,人生的路也不止一条等着我们发现。条条大路通罗马是著名的英语谚语。出自罗马典故。古罗马原是意大利的一个小城邦。公元前3世纪罗马统一了整个亚平宁半岛。公元前1世纪,罗马城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罗马帝国为了加强其统治,修建了以罗马为中心,通向四面八方的大道。今天我就一起学习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一起领略古罗马的魅力。

设计意图:介结合熟知的谚语引出所学内容,引起学生好奇心,也为之后学习罗马帝国的发展做铺垫。

【教学过程】

一、罗马城邦

1.罗马的兴起、征服与扩张

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归纳古罗马兴衰时间,理清本课脉络。

提示:公元8世纪——罗马文明兴起

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

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颁布成文法;

公元前3世纪初——征服意大利半岛、战胜迦太基;

公元前2世纪——征服东地中海地区;

公元前73年——斯巴达克奴隶起义;

公元前49年——凯撒控制元老院;

公元前31年——屋大维掌握最高统治实权;

公元前27年——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

2世纪——罗马帝国进去黄金时期;

3世纪——罗马帝国陷入政治、经济大危机;

4世纪——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

教师讲述:自公元前1000年,众多民族迁移到这里,聚居生活,形成了许多城邦。罗马城邦便是在这个时期逐渐从意大利半岛中部的台伯河畔兴起。公元前509年,罗马人建立起奴隶制共和国。罗马共和国建立之后,不断对外扩张,迅速统一意大利半岛,并最终称霸于地中海。

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相关史事”,了解共和国建立后对外扩张的情况,重点了解三次布匿战争。

提示:

第一次——公元前264——公元前241年——迦太基败

第二次——公元前218——公元前201年——迦太基丧失了独立地位

第三次——公元前149——公元前146年——迦太基城被夷为平地[

4.教师讲述:布匿战争是罗马对外扩张中发生的重大战役。迦太基是非洲北部腓尼基人建立的重要奴隶制国家,它垄断了地中海西部的运输贸易,逐渐富裕强大起来。当罗马人征服意大利南部后,一场与迦太基的残酷战争不可避免地爆发了。因罗马人称腓尼基人为“布匿人”,所以这场战争称“布匿战争”。

初中历史教案500字篇7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进步,感受到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生发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之情。认识到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掌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业制度发生的变化及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的情况;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运用漫画、地图、实物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采用分组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加强学生间的团结协作;设计课后延伸内容,让学生拓展知识,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合理方案。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巨大变化。组织学生分四个小组学习,合作探究,在交流中感受变化。

2.难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业制度的变化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通过学生的社会调查和教师的适时引导突破难点。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讲授: 过去男女谈婚论嫁,常以“四大件”作为物质基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旧四大件”早就被“新四大件”所取代,(课件展示新旧“四大件”图片)。“四大件”的演变,足以说明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衣食住行的变迁

(一)服饰看变迁

1.新中国刚成立时,人们的服装上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城市市民一般穿侧面开襟扣扣的长袍,妇女穿旗袍。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裙。

2.六、七十年代人们的服饰被称为“蓝(灰)色的海洋” 这一时期人们的衣着不仅色彩和样式单调,而且数量有限,需要凭布票来购买。

3.“_时,青少年喜欢穿绿色的军装。

4.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二)日益丰富的饮食

“民以食为天”,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吃”的方面有何变化呢?

1.改革开放前,“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后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的人们 “吃”的水平也很低,营养严重不足。有些地方有些年份甚至难以果腹,只好以野菜、粗粮充饥。城镇居民吃粮油要凭票供应,居民每天只能凭粮票、肉票、菜票 等获取有限的食物。

2.改革开放后,大米等精细口粮成为人们的主食,蔬菜种类日渐丰富,90年代营养搭配、绿色食品、膳食平衡成为百姓饮食“主旋律”。人们不但能吃饱还要吃好,吃出营养、吃出文化、吃出健康。

教师过渡:人们常说,我们现在吃得好了,穿得好了,住得也好了,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怎样的改善呢?

(三)面貌一新的居民住宅

1. 人均居住面积:改革开放前,人们的居住条件较差,1978年人均居住面积,城镇只有3.6平方米,农村是8.1平方米。改革开放后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十几年里,中国的城市面貌和百姓住房条件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到2000年,人均居住面积,城镇超过了10平方米,农村超过24平方米。

提问:你在家里有独立的房间吗?请说说你家现在的居住条件怎样?

2.配套设施、房屋装修: 改革开放前随处可见破旧木板房,改革开放后逐步被外表装饰漂亮的楼房所取代。城镇居民住上了高楼大厦,而且装饰讲究,宽敞明亮,中国农村的住房变化同样令人吃惊。

(四)四通八达的交通

改革开放前,农村靠畜力和步行,城市靠公共汽车和自行车,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乘出租汽车和开私家车的人多了起来,除此之外,我国铁路、公路和航线的增长都很快,出门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坐飞机不再是件稀罕事,开私人汽车出行的人也占了一定的比重,说明我国的交通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和改革前交通工具紧张,道路拥挤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提问:

1、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汽车的发展,随之带来了什么严重的问题?

2、如何缓解城市中交通堵塞和环境污染问题

教师过渡:了解完了衣食住行状况,我们再来看一下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两个内容:

就业和社会保障

提问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就业制度发生了哪些变化?

提问2:铁饭碗要不要打破 ?为什么?

提问3:对于改革过程中产生的“弱势群体”应该怎么帮助?

课后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正是由于改革开放,使我国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人民的生活水平才有了大幅度提高。

课后习题

1、改革开放前,人们买粮食要凭粮票,主要是因为当时( )

A人口多,耕地少

B 政府控制城镇人口规模

C 政府提倡节约粮食

D 经济发展水平低

2、下列符合_期人们服饰特点的是( )

A 服装争奇斗艳

B 时装表演成为风景线

C 穿解放装,千篇一律

D 西服革履,风度翩翩

3、下列各项就业办法中属于

“铁饭碗”的是( )

A 持证上岗

B 毕业分配

C 就业培训

D 公开招聘

62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