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教学设计 >

2023初一地理教案

时间: 新华 教学设计

2023初一地理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设计

1.了解农业的主要部门、农业的重要性、我国农业分布的差异。

2.学会用网络查阅资料,能够进行信息的分析与综合。3.培养识图能力。明确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增强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地理知识已有所了解,有一定的读图能力,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其“自主-协作”的学习习惯。农业是很重要的生产部门,但要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农业分布情况,更重要的是要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观念。

重点:农业在我国地理分布上的差异。

难点:理解农业分布差异的原因。

三、教学模式

这节课是基于局域网络下的“学”与“教”,上网查阅着力于培养学生自主协作学习和动手动脑的能力。教学过程中通过人机交互、生生交互、师生交互开展教学活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如下。

四、教法设计

本节课利用网络,采取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动手动脑,实现知识的落实。

五、教学过程设计

授课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网络应用分析导课“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都和农业有关,说明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农业。回忆。复述。创设情境,引起兴趣。新课探究(过渡:农业与我们有怎样的关系呢?板书课题)我们先来谈谈农业与我们的关系。

(一)农业与我们〖明确〗我们的吃、穿、用都来自农业。什么是农业?农业的主要部门有哪些?发展农业有什么意义?(教师小结)学生阅读课文后举手回答。发挥学生的观察力,培养表达力。过渡:我国的农业是怎样分布的呢?

(二)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1.我国的种植业分布在哪里?以种植什么作物为主?为什么这样分布,与什么有关系?2.畜牧业主要分布在哪里?畜牧业的分布与降水有怎样关系?我国有几大牧区?都有什么著名的畜牧品种?3.我国的林业主要分布在哪里?属于什么地形区?降水情况怎样?属于什么干湿地区?4.我国渔业是怎样分布的?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是哪里?(教师评价、小结)〖明确〗表现为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上网查询,把全班分成四个大组,每组查一个问题。师生互动。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合作、交流的精神。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把范围大的事物缩小化。创设视觉平台。分析我国的农业为什么这样分布。(师生互动共同完成)学生思考、回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反馈练习

课本活动1(教师指导并评价)学生读图分析、填图。训练读图能力。

课本活动2(教师指导并评价)学生思考、分析、作答。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了解影响农业的因素除了气候、地形之外还有海拔。小结师生共同回顾。查漏补缺,重申重点,进行爱国教育课外作业设计十年后理想农村的图画。创设学生大胆设想的平台。

六、板书设计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

农业与我们(二)

农业的地区分布1.农业1.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的分布

2.农业的主要部门2.分布特点

3.农业的重要性

2023初一地理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3.通过对地球形态认识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对事情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难点

地球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方法

谈话法和讲授法。

教学媒体

教学挂图、地球仪和学生用小型地球仪,自制投影片: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线和经度与东西半球的划分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人类居住和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的形状是个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些知识.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读一读”,思考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几个阶段?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愈来愈正确。特别是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的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圆形球体。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多少千米?如果我们将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这个差值还有多少?

学生活动:经过计算得出,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21米,如果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时这个差别几乎就看不出来了。因为差别很小,通常人们仍将地球看成圆球体。

【板书】1地球是一个十分接近圆球体的不规则球体

运用课本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并计算地球的平均半径,运用地球的赤道半径,计算赤道的周长,它约为4万千米。

【板书】2赤道半径、极半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我们知道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再来观察地球仪,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制作的地球的模型。

【板书】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提问讨论】(1)地球仪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2)地球仪的球面上有那些地理事物?

(3)在地球仪上找到南北极点。

(4)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

学生活动并回答问题:

(1)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旋转轴和球面共同组成。

(2)球面上绘着地图,地图上标有南北极和经纬度,颜色、符号、文字、表示陆地、山脉、河流、海洋、湖泊等地理事物。

(3)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

(4)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北方)的一点为北极;与北极相反一点为南极。

【板书】三、地轴和两极

【教师演示】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指导学生转动自己的小型地球仪,让学生领会“一轴两点”并领会地球上东西方向的确定。

【板书】四、经线和纬线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提问:

(1)地球仪上连接南北极的线称为什么线?(经线)在地球仪上沿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称为什么线?(纬线)

(2)观察地球仪,经线和纬线,哪个是半圆,哪个是圆?

(3)所有经线长度是否相等?所有纬线长度是否相等?

(4)纬线自成纬线圈,那么,经线如何组成一个经线圈?

(5)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

学生小组讨论以后,代表发言,全班总结。

【板书】五、经度和纬度

继续观察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有多少条经线?学生说有无数条。为了区别出每一条经线,人们给经线规定了不同的度数,即经度。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找到0度和180度经线,由0度经线向东西各划分出180度。分别称为东经度和西经度。观察0度和180度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同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哪一个经线圈穿过的陆地面积大?哪一个小?(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线组成的经线圈穿过的陆地面积小)。

【教师讲解】国际上习惯用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组成的经线圈,将地球分成东西两个半球。

学生活动:观察地球仪,找到赤道,由赤道向南向北各划分90度,分别成为南纬和北纬。观察课本“低、中、高纬度的划分”图,说出它们各自所占的纬度范围。根据自己学校所在的纬度,说出它大致位于哪个纬度带。观察课本“南、北半球的划分”图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图,南、北美洲和南极洲在哪个半球?亚洲主要在哪个半球?南北半球中哪个半球的陆地面积大?东西半球中哪个半球的海洋面积大?

2023初一地理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1、在地形图上熟悉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

2、通过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

3、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使用读图和资料分析的方法获取地理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

教学重点:主要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的名称及分布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思路及策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在教学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图片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同学们回顾一下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我国地势自西向东分为几级阶梯?我国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分别是什么?

2、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同学们回想一下,地形包括哪五种类型?

3、引导学生读图2.4(《我国地形图》),找一找这五种地形类型在我国是否都有?(我国五种地形都具有)

4、引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的课题。

(板书)地形复杂多样

(二)新课,合作探究:

1、从图2.4上可以看到,我国不仅有纵横交错的山脉、雄伟广袤的高原、一望无际的平原,还有群山环抱的盆地以及起伏和缓的丘陵。请同学们判断以下画片分别表示的是什么地形。

2、提到地形:(读图)我国有哪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呢?同学们在《我国地形图》上分别找出来,并注意它们的方位、名称及其写法。

活动:首先教师把中国轮廓图画在黑板上,然后根据学生读图《我国地形图》,分别请三个学生把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都板书在黑板上。

2023初一地理教案篇4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刚从小学进入初中,对地理学科有较强的好奇心,体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但第一部分较抽象,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化抽象为具体,化验难为易,使学生对地理的学习有良好的心态。

二、教材分析

本学年使用的教材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年初审通过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地理》,教材的主要特点如下:

1、教材在结构设计中加大了“活动”的力度。教材中的“活动”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已经从复习巩固课堂知识,转而承担一部分新知识的教学。通过“活动”这种形式,切实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增强了教材的探究性和实践性。

2、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教材中尝试不同的呈现方式,例如一些地理概念的图释、说明地理问题的对话、展示地理过程的组照或组画等,不断给学生以新鲜感,激发他们对地理课的兴趣。

3、密切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尤其是注意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教材十分重视对每一个教学内容的引入,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旁,是鲜活的。

4、平实、生动的语言风格。教材中尽可能避开生涩的地理专业术语,鄙弃板着面孔说教的语言风格。例如,尝试在表现学生对话的对话框中,使用学生的语言。此外,一些小标题也比较活泼,富有启发性。

5、版式设计生动活泼

三、教学总体目标

1、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2、加强实践和探究活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重视爱国主义情感、环境保护意识、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人文精神的培养。

四、教学安排

与同学们谈地理(2课时)

1.1地球和地球仪(1课时)

1.1地球和地球仪(4课时)

1.2地球的运动(3课时)

1.3地图(2课时)

单元复习(1课时)

校运会、国庆节停课

第一单元小测(1课时)

2.1大洲和大洋(2课时)

2.1大洲和大洋(1课时)

2.2海陆的变迁(2课时)

2.2海陆的变迁(1课时)

第二单元复习小测(1课时)

3.1多变的天气(1课时)

3.1多变的天气(1课时)

3.2气温和气温的分布(2课时)

3.2气温和气温的分布(1课时)

期中复习考试

3.3降水和降水的分布(3课时)

3.4世界的气候(2课时)

单元复习(1课时)

第三单元小测(1课时)

4.1人口与人种(2课时)

4.1人口与人种(1课时)

4.2世界的语言和宗教(2课时)

4.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2课时)

单元复习小测(1课时)

5发展与合作(2课时)

单元复习(1课时)

总复习

2023初一地理教案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的比例,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

2.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名称及空间分布。

3.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及相互位置关系。

4.通过学习七大洲、四大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探究互助,游戏激趣等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参

与课堂教学与经历整理、分析、归纳、总结的学习过程,领悟合作、互助、讨

论、交流的意义,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

2.教学过程:采用直观教学原则,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3.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动眼、动脑、动手、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今天正确反映在地图上的海陆面貌,是无数人科学

研究的结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的比例,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

2.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名称及·空间分布

【教学难点】

1.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名称及空间分布。

2.通过学习七大洲、四大洋,培养学生的&39;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1.地球仪、世界地形图、自制各大洲轮廓剪纸图片。

2.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探究活动法、直观教学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人新课』:同学们,我国航天英雄杨利伟是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吗?(不是)那么你们是否知道世界上第一位乘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是谁吗?(加加林)他说:“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它应该叫作‘水球’,而不应叫‘地球’。”这是为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世界的海陆分布》。

设计意图:通过设疑,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讲授新课』: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板书)

「活动一」:创设情境组织辩论:是“地球还是水球?”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讨论,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1.提出问题:观点A:应该继续称我们居住的家园为“地球”;观点B:应该把地球改为“水球”更为准确?

2.学生辩论:把全班分两大组,双方展开辩论,并让学生说出证明各自观点的理由。

3.印证观点:教师对双方的辩论给予评价鼓励后印证双方的观点。①出示地球仪:蓝色表示什么?(海洋)

②投影展示东西半球,东西半球分界·线是什么?地球表面大部分是什么颜色?说明了什么?

③展示:“南北半球”图观察是否蓝色面积大?

小结:通过以上的观察和印证,无论怎样平分半球,在地球的任何一个半球上,都是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地球正如宇航员看到的,确实是个水球,但是人类生存在这个水球的陆地上,所以人们还是习惯把我们的家园叫“地球”。

设疑:那么,地球表面陆地和海洋分布有什么特点?

读教材“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看看地球表面海陆的面积比例各占多少?学生总结:海洋占71%,陆地占29%,即“三分海洋、七分陆地”。(板书)

(拓展延伸)同学们,今天我们了解的地球表面海陆分布情况,是无数的科学家及像杨利伟这样的航天英雄拼搏奋斗和科学探究的结果,地球还有很多未被人类认识的领域,需要你们不断努力学习,为将来去发现和探究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承上启下对所学知识形成系统印象,将孤立的知识点穿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引起学生兴趣,直观、形象。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指导学生读图总结地球上水多于陆。提出疑问,调动学生好奇心;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活动二」:采用“分组抢答”的形式,理解有关概念。

1.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有关大陆、大洲、岛屿、大洋、海以及海峡的有关概念。

2.课件展示:大陆、半岛、岛屿、海洋的景观图,并让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上找出相应的位置。(看谁找的又快又准)

3.各组代表提问本组成员进行抢答:(1)说出大陆、岛屿、半岛和大洲区别。(2)说出大洋、海和海峡的区别。

4.各组选一名代表,将上课前剪好的大洲轮廓,在组内进行辨别加深学生对大洲轮廓的印象。

设计意图:文字与图结合,分组抢答辨认。加深对概念的认识。并做到生生互动。

「活动三」:以游戏的方式完成:

1.选五组代表,分别演示将课件中的大洲和大洋名字,用鼠标拖动到相应的位置上。规定当某一组代表演示时,其他代表转身不看。看哪个组完成得好。

(答对,你真棒5分。答错了,要认真啊)

2、拼图游戏:用大洲轮廓图各组进行七大洲的位置排序。(评出最快的组奖励)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灵活运用地图掌握各大洲大洋的相对位置关系。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索精神。

「活动四」:以“分组讨论”形式完成下列问题。

1.读世界地形图,找一找,想一想,不同的大洲一般以什么作为分界线?

2.分别说出亚欧、亚非以及南北美洲的分界线?

3.学生看世界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讨论后各组代表订正答案,并选出优秀小组)

①赤道横穿哪几个大洲?

②分别说出太平洲、北冰洋沿岸各有哪些大洲?

③分别说出北美洲和南美洲主要位于哪个半球?亚洲、欧洲、非洲主要位于哪个半球?

④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大小顺序排列。

「活动五」:组织全体学生动手参与,用“简单几何图形”在一张白纸上进行“一笔画世界”的绘图比赛。(可选几幅画的较好的让学生传阅,给予鼓励)教师巡视查阅后,并引导学生对照找出自己图中的问题进行校正。

『达标练习』:(练习题三)

2023初一地理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大小;认识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掌握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方法。

2.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认识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经纬线的意义及特点。

教学难点:经纬线的含义;经纬度的概念;运用经纬同确定地理位置。

教学准备:

地球仪、东西半球分布图、南北半球分布图等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讲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曾经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

学生回答:圆形、椭圆形……

补充说明: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活动:将课本上四幅图用挂图按照顺序展示出来,学生讨论完后,请代表上台边指示图片边讲述。

图1:“天圆地方”

图2:“盖天说”

图3: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

图4:地球卫星照片

请学生讲述第一幅图:“天圆地方”

补充小结:在古代,人们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

总结:同学们都非常聪明,不像古代人一样完全凭借直观的认识世界.简单地认识天空是圆的,大地是平的。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逐渐发现大地并不是那样平坦。比如:

①海边远方驶过来的航船,先看见船桅,后见船身;②月食时,地球的影子边缘总是弧形的。

请学生讲述第二幅图:“盖天说”

引导提问:对于这样的说法,同学们能否提出质疑?

(学生活动)

总结:从海边看帆船到发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们对地球形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体的假想。为了证实这样的假想,人类需要到地球的另一端去看看,为此,很多探险家进行了多次全球性的航行。你能说出历史上都有哪些著名的环球航行?

(学生回答)

讲述并引导:最著名的就是16世纪初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进行的环球探险航行。下面请同学讲述麦哲伦航海的故事。

总结: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的巨大意义就是充分的证明了地球的形状是个球体。那么现在我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上来为我们讲述。

(学生回答)

讲述:现在我们进入了太空可以在空中看到完整的地球并为地球拍了照片,确证地球是个球体。

提问:刚才,我们同学把我们人类认识地球探索地球的过程给演示了一遍,从“天圆地方”到“盖天说”,再从麦哲伦环球航行到地球卫星照片,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由简单认识到猜想到实践,由错误的现象到真理的漫长岁月,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从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中,同学们都有哪些感想?我们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学生回答)

总结:我们要学习先辈,对待任何事物要科学,要坚持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为探索真理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我们还要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勇于实践,这样才能发现真理,取得成功。

承转:我们认识了地球是球型的,那么她是不是真的是一个标准的球体呢?(可加入学生讨论)我们现在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一般来说,人们往往用表面积、周长、半径等数据来说明球体的大小。大家看到课本第6页图c,说明地球究竟有多大?

展示挂图:课本图p5C图地球的大小

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讲述:精确的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因此,准确地说,地球应该是两极稍扁,赤道稍鼓的球体。当然,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还是微不足道的。例如:赤道半径只比北极半径长21千米,如果把地球缩小成地球仪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

板书:

1.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稍鼓的球体

2.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

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启下;下面我们一起形象地看看地球

板书: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活动:出示地球仪并展示给同学们看。

学生活动:仔细观察地球仪并动脑筋思考,地球仪与真实的地球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

(学生回答)

补充说明:

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不存在的,比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3.地球仪是有地轴的,而现实中并没有地轴。

提问:根据自己对地球仪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试着给地球仪下个定义。

(学生回答)

归纳:地球仪是人们按照地球的形状,并且以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而制成的地球的模型。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大小和名称。地球仪可以让我们更直观的了解整个地球的全貌,还能帮助我们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情况。今后,我们经常要借助地球仪来学习地理知识,所以,同学们应当学习有关地球仪的知识。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地球和地球仪的基本知识,了解了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初步地认识了地球仪。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地球仪的一个重要图示--纬线和经线。

布置作业:参照课本的活动,回家制作一个小地球仪,课余比比看谁做的最好。

板书设计: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稍鼓的球体

2.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

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第二课时

复习上节课内容提问:1.地球的形状是什么?

2.怎样描述地球的大小?

3.什么是地球仪?

4.地球仪与地球的区别。

导入新课:通过地球仪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全貌,研究地球表面地理事物的位置及分布状况。上并拿出教具──地球仪。

提问:大家看看你们做的地球仪与老师的地球仪除了大小外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相同之处:地轴、南极、北极。不同之处:大家有没有发现老师的地球仪上面有很多点和线?这些线就是纬线和经线,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地球仪上的一个重要的图示──纬线和经线。

板书:一、纬线和经线

活动:请同学们概括什么是纬线。

学生概括,补充说明: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活动:1.分别请几位同学上台用准备好的细绳在地球仪上标示出几条纬线;

提问: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纬线有什么特点?(提示:纬线的形状、长度的变化规律、指示方向等)

学生思考并回答。

板书:1.纬线

(1)定义: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特点:①指示东西方向(与地轴垂直)

②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

③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是最大的纬线)

请同学们画出最大的纬线──赤道,并观察所画的纬线是否符合以上特点。

过渡:大家按照刚才的方法看看什么是经线,经线有什么特点,经线和纬线有什么不同?

活动:1.分别请同学上来用细绳标示出两条经线;

2.学生与教师共同归纳: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叫做经线。

引导:与纬线相比,经线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

板书:2.经线

(1)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2)特点:①指示南北方向(与赤道垂直)

②每条经线都是半个圆

③经线的长度全部相等

知道了纬线、经线的定义及他们的特点后,请问同学们地球仪上可以画出多少条经纬线(无数条),为了区别这些经纬线,我们给他们确定了不同的度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纬度和经度。

板书:二、纬度和经度

我们先来了解纬度。

引导:首先我们要找到一条0°纬线,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那么0°纬线在哪里,它经常被人们叫做什么名字?

学生观察课本第8页,图F、G并回答。

师生共同归纳:0°纬线就是我们早已认识的赤道。

活动:展示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郊赤道纪念碑的图片。

学生活动:让学生上台在地球仪上查找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并在标示出基多市。

提问:纬度是从0°纬线开始的,其度数变化有什么规律?最大的纬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

学生观察地球仪或课本第8页,图F、G并回答。

小结:纬度是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增的。最大的纬度是90°,它们在北极和南极。

承转:细心的同学会发现纬度沿赤道呈两边对称,那么怎样区分两条度数相同的纬线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小结:我们把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字母“N”表示,也就是英文北方“North”的开头字母;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做南纬,用字母“S”表示,也就是英文南方“South”的开头字母。

学生活动:让两位学生上台,一位学生任意指示一条纬线,请另一位在地球仪上找出纬线。

引导提问:如果我们要选择一条纬线把地球平均分为两个半球,选择哪条纬线作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最为合适?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

小结:同学们真聪明,和科学家们的想法完全一致。我们以赤道为界,把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学生活动:手拿若干标有纬度的卡片,每组两位同学任意抽取一张。同学们根据卡片上注明的纬度,按规律站成一排(可自标明赤道的那张卡片,协助同学一起完成这个活动),站好后,每位排队的同学说出自己所在的半球名称。

板书:1.纬度

(l)0°纬线──赤道

(2)纬度的变化规律;范围:0°~90°

(3)南北半球的划分。

引导:按照我们学习纬度的方法,首先我们找到0°经线,同学们找找看0°经线在哪里?

讲述: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那条经线为0°经线,又叫做本初子午线。(展示有关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图片)

学生活动:让两位学生上台标出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大概位置(注意纬度就可以了),然后通过这个地方画出0°经线(本初子午线)。

讲授:0°经线确定了,那么,按规定0°经线以东称为东经,用字母“E”来表示,是英文东方“East”的开头字母;0°经线以西称为西经,用字母“W”来表示,是英文西方“West”的开头字母。我们看看它的范围是多少呢?如果先不考虑东西经,我可以沿地轴绕一圈,也就是说范围是0°~360°,但是由于我们分了东西经,所以经度的范围应该是0°~180°,经度的变化规律就是从0°经线向西和向东到180°经线经度逐渐增大。

学生活动:在地球仪上找出东经30°、西经30°、西经150°、东经150°这几条经线;

引导:看看在你们找出的东经30°和西经150°、西经30°和东经150°这两组经线都有什么特点?它们是不是分别构成了经线圈?任何一条经线都可以找出与之相对应的一条经线和其构成一个经线圈。每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为两个均等的半球,同学们想想看哪条经线圈最适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学生讨论并回答)

引导学生归纳:以西经20°和东经160°这两条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因为这个经线圈大部分通过的是海洋,这样就避免了把非洲、欧洲等一些国家分在不同的半球上给带来的不便。

提问:1.北纬一定在北半球,南纬一定在南半球,是否正确?

2.东经一定在东半球,西经一定在西半球,是否正确?

(学生回答)

板书:2.经度

(1)0°经线──本初子午线;

(2)经线的范围(0°到180°),经度的变化规律;

(3)东西半球的划分:西经20°、东经160°所构成的经线圈。

巩固总结此课。

布置作业:做下面练习:

1.关于经纬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每条经线都自成一个圆圈B.纬线长度都相等

C.地球仪上经线有360条D.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地球赤道周长约为()

A、4万千米B、8万千米D、4万米D、8万米

3.与120°E经线构成经线圈的是()

A.60°WB、60°EC、120°WD、120°E

4.本初子午线的经度是()

A.180°B、0°C、160°ED、20°W

5.赤道是()

A.划分经度的起点B.东西半球的分界线C.南北半球的分界线D、90°纬线

6.东半球的经度范围是()

A.0°和180°之间B、20°W以西到160°EC、0°E和160°W之间D、20°W以东到160°E

7.关于地球半球的叙述,正确的是()

A.20°N未必位于北半球B.150°E经线未必位于东半球

C.任何一个纬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平分为两个相等的半球

D.任何一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平分为两个相等的半球

8.关于经度、纬度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经度越大离本初子午线越远B.纬度越高,离赤道越近

C.最大的经度是360°D.180°经线以东经度越来越大的为东经

板书设计:

一、纬线和经线

1.纬线

(1)定义: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特点:①指示东西方向(与地轴垂直)

②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

③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是最大的纬线)

2.经线

(1)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2)特点:①指示南北方向(与赤道垂直)

②每条经线都是半个圆

③经线的长度全部相等

二、纬度和经度

1.纬度

(l)0°纬线──赤道

(2)纬度的变化规律;范围:0°~90°

(3)南北半球的划分。

2.经度

(1)0°经线──本初子午线;

(2)经线的范围(0°到180°),经度的变化规律;

(3)东西半球的划分:西经20°、东经160°所构成的经线圈。

2023初一地理教案篇7

一、指导思想

通过上学期期末考的情况分析,学生学习地理的水平停留在考前的“临时抱佛脚”。平时不注重问题的解决,和与老师的有效沟通与探讨。

这学期教学的重点就是改变上学期的颓势,抓重点——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初二会考为指针,加强课堂教学,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同时,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

二、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本人承担初一年六个班的地理教学任务,每周12个课时。上学期,平均只有2、3人的优秀率,比起其他的学科有拖后腿的迹象。有的班级B级的同学较多,后劲充足;但也有一些班级落后面实在是大。这学期,需要关注的就是,优秀率的提升,还有班级落后面的改善。

三、教学目的要求

1、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月一考,作业方面做到单独面批和与小组长检查相互结合的办法,来缓解班级数量太多,作业积压的程度。

2、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针对考试抓重点。

3、更多注重平时读图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四、本期教材重点、难点

(1)各大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

(2)几个大国的人文特征

五、完成本期教学任务的具体措施

1、认真备课,精益求精,争创优秀教案。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学会读图、填图,从宏观上了解地理单元的知识。进行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数据的强化记忆,对地理知识进行必要的储备。参加听课评课活动。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3、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处,教务处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4、拟好复习计划,制定复习提纲,认真组织复习。每次月度考试后,全面做好每个学生,每个班级的质量分析。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5、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61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