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教学设计 >

小学数学一年级的教案设计

时间: 新华 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一年级的教案设计篇1

一 教学内容分析

《跳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34-35页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学习“8”和“9”的加减法,同时,结合学生一些日常的活动,将解决问题的思想也渗透在计算的学习中。教材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加减法计算的需要,从而产生学习加减法计算的动机和兴趣。

二 学生分析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0-10并掌握了7以内的加减法,已具备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这个班的学生大部分上过学前班,数的组成也基本上知道;大部分的学生会看图说算式。所以这节课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提出相关的减法问题的能力,组织学生交流加减法算式,体会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三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正确计算“8”和“9”的加减法。

(2)能根据提供的信息,列出不同的算式。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的情境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经历看到一幅图写出四个不同算式的过程,体验和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逐步养成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教学过程

活动一:说一说

上体育课了,有很多小朋友在一起跳绳。(课件出示)

1、同学们从图中可以发现什么数学信息?说说看。

4个男生和4个女生;1个戴帽子的、7个没戴的;3个穿裙子的、5个穿裤子的……。

然后完成有关算式: □+□=□

2.请小朋友仔细观察图,你还能说出哪些加减法算式?(同桌合作,边说边写,教师巡视指导)

3.师生共同整理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看、说、写,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并且有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活动二:画一画

(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初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的意识。)

1.老师知道小朋友们都喜欢画画。今天,我们就和小象一起当一名小画家。请小朋友拿出准备好的学具(“小画家”卡),先看小象怎样涂方格,并帮它把算式填完整;再想还可以有哪几种不同的涂法和算式,请完成在卡片上。

2.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参与交流,并及时作出评价)

3.小结:

小朋友们真是又聪明又能干,不但方格涂得漂亮,而且列出了很多不同的加减法算式。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再展示一下自己的本领吗?好,现在我们一起来做课本35页的练一练。(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让学生自己先涂方格,再列算式,然后小组再交流。不仅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还要学会交流,学会合作。】

活动三:练一练

(通过练一练,进一步巩固新知。)

1.说一说,填一填。(1题是开放型习题,只要学生的解释、想象合理,就应给予鼓励)

2.算一算(综合练习)

3.数学游戏:找朋友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找朋友的游戏情境中,轻松的练习并巩固了9的分解与组成。】]

活动四:试一试(34页的内容)

(通过“试一试”这一学习活动,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1.刚才小朋友表现得很棒。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看谁最聪明,大家愿意吗?

2.师出示卡片,指名口答。

如8+□=□或□-4=5(教师可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设计意图:通过试一试,可以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初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活动五:数学故事

课件出示第35页八戒吃瓜图

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看图编故事。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堂总结:

这节课,小朋友们都表现得很好。回家后,把你今天所学的本领告诉爸爸、妈妈好吗?

小学数学一年级的教案设计篇2

内容分析:  空间与图形在生活中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准》指出: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转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在生活中,学生对这些内容并不陌生,为了便于掌握这一工具,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教材在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就编排了认识物体是在学生初步学习了数数比较,1到10的认识与相应加减法及分类,位置与顺序导知识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端,目的.是通过有趣的活动和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一个观察和摆弄实物,感知并抽象出四种基本几何体的过程,着重感知这些立体图形的形状特征,再给出它们的名称,并能辨别与直观归类,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身边的几何体。在进行数学交流中体会生活中有数学,为后继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与活动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能辩认出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通过动手操作和认真观察等活动,体会物体的形状特征,并初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3、通过一系列学习活动,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敢于探索,敢于交流的意识。

教学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几何形体;送礼物的包装盒;实物展示平台、多媒体课件。

学生每组一盒礼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导语:同学们,你们喜欢礼物吗?这是智慧爷爷送给你们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倒出来看看吧,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礼物?

2、学生交流

3、这么多的礼物你能给分一分类吗?

4、小组合作分类

5、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分的。

6、小结引导出按形状相同分类。

二、体验探索、合作交流

1、分一分,揭示概念

a、小组活动,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师巡视。

b、小组汇报(说说是怎样分开的,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可能会说:一组是长长方方的,一组是方方正正,一组是像柱子一样的,两头圆的,一组是圆的球。)

c、提示概念(多媒体从实物中抽象出立体图形)。

2、摸一摸,感知特点

a、动手摸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然后说说自己的感受,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b、师概括,同学们说得真不错,老师真佩服你们,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新朋友的名字吧!

3、说一说

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物品形状也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或球的吗?

4、猜一猜:a:师说特点,生猜几何体的名称

b、小组内成员互猜。

5、找一找:在自己的物品中找两件与老师讲台上几何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6、请大家翻开课本,把今天学的这几种物体认一认,读一读。

三、巩固练习

1、做课本上练习1、2

2、小小设计师:学生用各种形状物品搭一件自己喜欢的东西(一边搭一边说用什么形状做什么)并玩一玩。

一年级学生喜爱卡通人物智慧爷爷,抓住学生特点,创设情境导入,易于激发学生兴趣。

在情境中操作,能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充分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是活动的体现。

学生亲历操作过程,能加深学生的理解。

各种感官充分利用,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增强理性的理解。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加强交流。

在活动中感知,小组成员充分参与,做到面向全体。

在玩中说,既独立又自主。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小学数学一年级的教案设计篇3

教学内容:

在街上(一年级第二学期P.15)

设计意图:

二期课改强调学生对学习活动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关注学生学习经验的形成、积累和建构。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学会判断空间事物的左与右,通过观察图片,判断左与右,通过动手、动脑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在设计时,力求与学生生活相联系,使数学知识回到生活中,让学生具有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生活,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数学。由于学生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已经初步正确建构“左与右”的概念,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在搞清自己身上的左与右及身边周围的左与右的基础上,来到大街上找左右。先是与学生同方向的小丁丁和小巧。这里教会学生看图的方法,然后是与自己方向相反的小亚。在完成题2、3后,穿插一个游戏“面对面”,让学生体会“面对面”的物体方向是相反的,为完成题4作铺垫。在课的最后,我还是以一个“跟我做”的游戏来结束本课,既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悟相对物体的方向是相反的,也是将本课推向又一个__。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空间和生活情境中的左、右位置关系。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智能、语言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等。

3.情感目标: 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教学重点:

学会判断空间事物的左与右。

教学难点:

体会“面对面”的物体方向是相反的。

教学准备:

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空间中的左与右

1. 联系实际: 我们已经分清了自己身上的左与右,下面我们在教室里找一找,站在每个人自己的位置上, 说说你的左边有什么?你的右边有什么?

(教师示范)

站在我的位置上看,我的左边有窗,我的右边有门。

2. 出示第1题图片,说说图意: 观察图片说说,故事是发生在什么地方?

板书课题:大街上 在大街上你看到了什么? 过马路时要注意什么?

是啊,大街上来来往往的车辆和行人真多,真热闹啊!我们在过马路时,安全最重要。

板书:过马路,要安全,先看左,再看右

3. 出示第2、3题: 小丁丁也想过马路,他先看看左,再看看右。他向左看到了什么?向右看到了什么?

在图的下面填上左或右。完成题2后核对。 这时,小巧也准备过马路。小巧在哪里?生指出图上的位置 她向左看到了什么?向右看到了什么?你能试着做一做这道题吗? 生独立完成题3后校对。

4. 认识相对物体的方向是相反的: 谁能说说老师和我们小朋友站的位置之间有什么关系?

(面对面)

那么下面我们就来做一 个 “面对面”的游戏: 这是我的左手,用动作来告诉我,你的左手在哪里? 这是我的右耳,用动作来告诉我,你的右耳在哪里? 你有没有发现什么?

(两个面对面的物体,它的左右的方向是相反的)

继续进行“面对面”的游戏: 谁能来指一指老师的左眼? 同桌两个小朋友面对面,听口令,指出对方的左与右。

5. 出示第4题: 我们再回到图上看看,小亚站在哪里?(小巧的对面) 和我们小朋友呢?(也是面对面的)

你能说说:小亚向左看到了什么?向右看到了什么? 生完成第4题后和核对。

二、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在街上”,认识了左与右,在我们的生活中也经常会碰到这 个情况。

小学数学一年级的教案设计篇4

课内比教学,教学大比舞活动,在我校有计划进行着。我在教学《乘加乘减应用题》这节课中,把教学过程当作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学习数学,享受数学活动带来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

1、大胆放手,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实现算法多样化。

学生提出了”还剩几个玉米棒“这个问题后,我通过让学生先认真观察图画,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法,然后展示自己解决的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

2、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享受收获的快乐。

在鼓励和引导学生列出几个乘加乘减的算式后,我让学生结合图,展示自己真实的想法,形象具体地说明了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这样,既给学生提供了参与数学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又让学生充分地进行了自主探索、发展创造、讨论交流,使学生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在这个主动的、互相启发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获得了收获成功的体验,充分享受着数学学习活动带来的快乐和喜悦。

小学数学一年级的教案设计篇5

物体分类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

知道它们的名称,能辨认这几种物体,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经历直观认识物体的过程,并在合作交流中获得良好的体验.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及小组合作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设计

一、活动一:创设情境,在分类的活动中初步感知物体的形状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请来了许多你们喜欢的小伙伴,你们瞧,有积木、皮球、还有橡皮泥呢!我们要和这些小伙伴共同走进美妙的数学世界,去认识大自然中很多美好的物体,如果你们很高兴就向老师招招手!

(二)物体分类

1.你们看,老师把它们分别放在了你们的学具盘里,请各小组同学商量一下,能把这些小伙伴分分类吗?再说一说你们为什么这样分,好吗?

2.学生分小组活动

3.学生反馈

(1)按材料分:把纸做的放在一起,塑料做的放在一起;

(2)按颜色分:把红色的分在一起,黄色的分在一起,花的放在一块;

(3)按形状分:把长的放在一起,方的放在一起,象柱子似的放在一块,球放在一起;(4)按大小分:把大的放在一起,小的放在一起

(三)教师小结

你们真聪明,想出这么多的分类方法!今天,我们先来研究按形状分的这一类,他们就是按数学眼光来分的.

二、活动二:摸一摸,说一说各种形体的特点

(一)描述物体的形状

1.选一个你最喜欢的小伙伴,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它的样子,再为它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好吗?

2.学生反馈

3.教师同步出示图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

(二)整理学具

我们先把长方体放在盘子里,再把圆柱放在长方体的旁边,盘子里还缺谁呢?

(三)构建立体图形

学生闭上眼睛,教师说物体名称,学生想象它的样子,并用手比划出物体的样子

三、活动三:小组游戏,进一步感知各种形体的特征

(一)摸出物体,说出形状

教师:我这里有一个神奇的袋子,你们想知道里面有什么吗?请听好游戏规则,先闭上眼睛,把手伸进袋子里,摸到一个物体后说出它的名字,再拿出来让同学验证,说对了我们用掌声来祝贺他.先从1号同学开始活动.

(二)按指定的形状摸出物体

教师:由一名同学指定大家在袋子里摸出具体形状,摸对了,小组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称赞他,从1号开始轮流活动.

四、活动四:联系生活实际,深化新知

(一)数一数

1.数一数,这个机器人是由哪些形状的物体组成的?

2.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说一说

说一说,你身边的物体都是什么形状的?(在小组内交流)

五、活动五:创作活动

(一)搭一搭

小组合作,用学具盘里的物体,搭出一件作品,并说一说用了什么形状的物体、各是多少个,以及搭建的作品的名称等.

(二)捏一捏

用橡皮泥捏出自己最喜欢的形体,进行展示交流.

小学数学一年级的教案设计篇6

“分类”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38页、40页练习六1~3题

教学目标 :

1.引导学生观察商场实物的摆放情况,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4.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学会物体进行分类方法。

教学具准备:

学具袋(6袋不同的物品)。

教学过程 :

一 、创设情境,探求新知

1.感知分类。

教师出示书柜,把手中的书本非常整齐的摆放在书柜中.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老师是把一样的物品放在了一起。

[从生活引入,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激发学习兴趣。通过看录像,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通过学生相互叙述,使叙述在观察、思维、想像、交流中初步感知分类的方法。]

2.明确分类。

揭示概念:像老师这样,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板书课题)

教师再出示一个书柜,比较乱,书和练习本放在一起了,让学生谈一谈观看这样的'书柜的感受.进一步明确分类的意义.

[通过学生观察,进一步体会分类的意义,分类使生活更方便了,同时感受到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就有数学。]

二、巩固发展,体验分类。

1.摆一摆。

出示书柜,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相应物品分类摆放在柜台里。

学生汇报物品是如何摆放的,教师从而明确分类的必要性──通过分类使每种物品看得更清楚了,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许多方便。

[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分类中初步体验分类的必要性。]

2.分一分,完成做一做。

(1)教师出示很多水果和蔬菜,说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类活动。

[为学生提供“做”的机会,通过亲手操作进一步体验分类。]

(2)小组活动,组内互相交流是怎样分的,体验分类的方法。

通过分一分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分类的作用。

[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3)汇报交流

教师在巡视中指导,同时注意西红柿的分法,及时纠正错误.

3.练习,练习六1—3题。

(1)第1题

启发学生在书上圈一圈,并说一说是怎样圈的?为什么这样圈?

(2)第2题

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将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

启发说出:前、后4辆车是同一类的。

(2)第3题

教师说明题意,学生互相交流,使学生明确其中一个与其它三个不是同类。

[通过学生独立练习,加深对分类的理解和体验,同时渗透集合思想。]

4、补充练习

(1)每组一袋物品,明确要求:先议一议怎样分,哪一组分得又快、又准确。然后汇报说明。

(2)出示很多蔬菜和水果,请小组同学分类.然后派代表汇报.最后对容易出现错误的西红柿要进行指导.

[补充练习是对所学知识的综合练习,使学生体验分类的技巧。]

5、拓展练习

出示9张卡片,要求学生分类。学生进行汇报。(可出现两种分类的标准)。教师小结:分析事物要从多角度去看。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类,回家之后自己整理书包和书柜,看谁整理的最干净、整齐。

59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