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教学设计 >

九年级化学教案设计

时间: 新华 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教案设计篇1

教学重点:

分子概念的建立及对分子行为的微观想象的形成;从宏观和微观上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

教学难点:

对分子概念的理解;领悟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别。

通过实验、图片展示及假象粒子的存在,指导学生抽象思维的方法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参考:

一、布置复习内容和家庭小实验

1.复习内容:初二物理有关分子运动论的初步知识。

2.家庭小试验:将等体积的大米与小米混合后观察总体积的变化。

二、课堂教学过程

1.复习检测(投影)

判断下列变化的类型,并说明理由。

(1)水受热变为水蒸气。

(2)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

2.引入

同学们想过没有,我们周围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各种物质,象清澈的流水,闪亮的金属,雪白的食盐,它们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3.所要研究内容的实施过程:

1)演示实验

演示氨水与酚酞混合的试管实验,学生观察、汇报实验现象(包括:混合前氨水、酚酞的颜色及混合后溶液的颜色;氨水的气味)并判断它们是否发生化学变化。

2)指导学生实验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两人一组做书203页氨分子扩散实验。提出观察要点:氨水与酚酞没有直接接触,能否使酚酞变红?若有变化,变化的顺序是什么?(学生观察、记录并汇报实验现象)

3)提出问题

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氨水与酚酞没有直接接触,为什么酚酞点也会变红?而且是由放氨水的地方由近及远地变红?老师补充问题:实验时,氨水滴在棉花上,为什么你能闻到刺激性气味?生活中白糖放在水里不一会儿就没了,而水有了甜味?湿衣服能凉干?如何解释这些现象,大家可以想象一下,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4)学生讨论

学生大胆想象物质的构成,四人一组讨论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

5)汇报与交流: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6)解释

结合学生的回答解释:我们可以想象到物质是由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实验中氨的小粒子跑到酚酞点处,酚酞就变红。如果跑道我们的鼻孔里,接触到嗅觉细胞,就能闻到氨的刺激性气味。糖放在水中一会儿变没了,而水有了甜味,是因为糖的小粒子扩散到水的粒子中间去了。湿衣服能凉干,是因为构成水的粒子在风吹日晒下扩散到了空气中。现在科学实验已经充分证明:物质都是由相应的粒子构成的,分子就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板书:

第二章第一节分子

7)投影:实物投影打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说明分子的真实存在。并指明糖、水、氧气、二氧化硫等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学生如果感兴趣课下可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找其它分子的照片。

C60分子结构

8)多媒体展示、讨论

多媒体展示:水受热变成水蒸气,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微观过程。

讨论:这两个变化中,物质的分子有没有变化;如何从分子角度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9)汇报与交流: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10)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并提出问题: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变化,而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如:硫分子,氧分子在点燃条件下变成了二氧化硫分子,那么由二氧化硫分子构成的二氧化硫气体,是否具有硫和氧气的化学性质呢?(如:是否助燃)为什么?

11)思考、回答:因硫的化学性质由硫分子保持,氧气的化学性质由氧分子保持,而二氧化硫分子只能保持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板书:

一.概念

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12)提问:概念中关键字词是什么?对这些关键字词如何理解?

学生思考回答

13)讲解:(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讲解)概念中加上“化学”二字是因为通常物质的物理性质都是该物质大量分子聚集在一起表现出来的,而不是每一单个分子所能表现的。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熔点、沸点等。

“最小”是指分子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分子,也不能保持原来物质的化学性质。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14)提出问题:分子很小,但事实证明了它的存在,那么分子具有哪些性质呢?

15)指导学生实验

a.继续观察氨分子扩散的实验现象,提示观察酚酞点颜色的变化,思考氨分子是否固定不变。

b.指导学生做品红扩散的实验,观察品红的颜色及水的颜色的变化,思考品红分子在水中是否静止不动。

c.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酒精和水(建议量取酒精和水的体积要稍大),观察混合后总体积与混合前二者体积和是否相等。思考分子之间是否有空隙,(可让学生回忆家庭小实验中大米与小米混合后总体积的变化)

16)学生讨论:通过以上实验及苯分子的照片,讨论分子有哪些性质(可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微观粒子运动的动画)

17)汇报与交流: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18)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并阅读课本27页,总结分子性质。

板书:

二、分子性质

1、分子质量和体积非常小

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3、分子之间有间隔

19)演示实验:出示硫粉和铁粉并加以混合

提出问题:

a.硫粉和铁粉混合在一起由几种物质组成(强调组成物质种类不同)

b.硫粉和铁粉混合在一起如何把二者分开(目的在于说明二者混合后各自的性质保持不变)

板书:

三.纯净物和混合物

(根据事例总结纯净物和混合物定义)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

20)举例:学生根据对混合物和纯净物的理解,举出几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混合物和纯净物的例子

21)思考:从分子角度如何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由一种分子构成

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22)讨论:为什么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纯氧气中却能燃烧

23)汇报与交流: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24)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并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讲解。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显示氧气固有的支持燃烧的性质。但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因为空气中约占五分之四体积的氮气影响了氧气的性质,所以化学研究所用的物质必须是纯净物,但是世界上没有绝对纯净的物质,纯与不纯是相对的。

25)小结:学生小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

[板书设计]

第二章第一节分子

一.分子概念

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非常小

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3.分子之间有间隔

三、.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分子构成)

混合物:由不同种物质组成

(分子构成)

探究活动

氨分子扩散实验

实验准备:浓氨水、酚酞溶液、试管、胶头滴管、烧杯(1大3小)

方案一:取少量的酚酞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方案二:如图操作实验,观察现象,并思考该现象说明了什么?

家庭小实验

等体积的大米和小米混合后总体积的变化。

提示:可各取1体积的大米和小米,观察实验结果。通过等体积大米和小米的混合体会1+1是否一定等于2。

九年级化学教案设计篇2

学习目标:

1、掌握托盘天平、量筒、胶头滴管、玻璃棒、铁架台等常用仪器的用途和使用

注意事项

2、初步学会物质的称量、过滤等基本操作

学习重点、难点:

1、掌握托盘天平、量筒、胶头滴管、玻璃棒、铁架台等常

用仪器的用途和使用注意事项

2、初步学会物质的称量、过滤等基本操作

导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托盘天平只能粗略称量固体物质的质量,能称准到___________克。

〈1〉称量方法:

①称量前先把___________放在标尺的零刻度处,检查天平是否___________。

若指针偏右,可将平衡螺母向__________调。

②称量时称量物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用镊子夹取砝码,先加___________,

再加___________,最后移动________,直至天平平衡为止,读取砝码和游码的

质量。物质的质量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称量完毕,应将砝码放回_____________,把游码移回_________________处。

〈2〉注意事项:为防止天平受到污染和损坏,应特别注意:

①称量干燥固体药品前,应在两个托盘上各放______________,然后把药品放在

其上称量。

②易潮解的药品,必须放在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里称

量。

2、量筒的使用:量筒用来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

〈1〉选择的依据: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用方法:使用时,应把量筒放在_____________________上,正确的读数

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仰视读数

____________________,俯视读数____________________。不可用手举起量筒看

刻度。量取指定体积的液体时,应先倒入接近所需体积的液体,然后改用

___________滴加。

〈3〉量筒是计量仪器,有均一的刻度,只能用来量度液体的体积,绝不能用来

加热或量取热的液体,也不能在其中溶解物质、稀释和混合液体,更不能用做反

应容器。

二、交流与共享:

1、某学生用托盘天平称量8.1g物质,(1g以下使用游码)称后发现误将砝码分液体后,又仰视液面,读数为10ml。则该学生实际倾倒的液体体积()A.9mlB.小于9mlC.大于9mlD.因操作错误无法判断

三、自我测试:

1、下列情况下,应怎样继续操作?(1)调节天平平衡的过程中,若发现指针偏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称取5克食盐的的过程中,若发现指针偏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称量某未知物质质量的过程中,若发现指针偏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俯视量筒内凹液面最低点读数为20ml,倒出液体后,仰视量筒内凹液面最低点读数为10ml,则倒出后液体体积为()。A.大于10mlB.小于10mlC.等于10mlD.无法判断

3、下列关于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A.将滴管伸入液体中,挤捏橡胶乳头吸取液体B.取液后,应保持橡胶乳头头在上,不要平放或倒置C.将滴管悬空放在容器上方,轻捏橡胶乳头,滴入试液D.滴液后,不要把滴管放在试验台上,以免污染滴管

4、过滤操作中错误的做法是()。A、滤纸必须紧贴在漏斗壁上,不留气泡B.滤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C.滤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D.倾倒液体时只要小心,可不用玻璃棒引流

5、量取35ml酒精,应选用的仪器是:①100ml的量筒②滴管③250ml的量筒④50ml的量筒⑤10ml的量筒()A、①②B、③C、⑤D、②④

6、判断:1.托盘天平可称准到0.01克。()2.称量药品时,用手直接取砝码。()3.用滴管滴加液体时,为防止滴出,滴管下端紧贴试管内壁。()

四、教(学)后记:

九年级化学教案设计篇3

探究式教学是以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探究或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教材分析

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保护空气(污染与保护)。本课题教学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可以说不存在什么教学难点。本课题主要研究空气的成分及空气污染的有关知识。小学自然课中学过有关空气的知识,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从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把“空气”作为较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开始,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化学殿堂。

思路说明

首先用科学家拉瓦锡实验引入探究空气的主要成分的原理,学会探究具体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包含学会观察实验,发现实验问题,解决问题等等。然后介绍空气主要成分的物理性质和用途,初步了解物质分类的方法,并在实际的思考与讨论下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以及防治的途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

(4)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运用观察、实验、收集资料,从日常生活经验进行总结等方法获取信息;

(3)运用分析、对比、归纳的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对待任何事物都必须有一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3)逐步树立关注社会,热爱自然并为社会进步而学习化学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空气的组成;

2.空气组成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对实验的

九年级化学教案设计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3)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2)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的辩证思想。

(2)树立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难点】

1.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2.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工具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为什么只有在“两个一定条件”下,它们才有确定意义?

【交流回答】

改变条件可以使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也不相同。这节课我们就从量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溶解能力。

【归纳总结】

定量描述物质的溶解能力(即溶解度)的要素:①在一定温度下;②等量的溶剂里,人们统一规定:在100g溶剂里;③溶液为饱和状态;④单位为g。

固体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大要素:①一定温度下;②100g溶剂里;③溶液为饱和状态;④溶质的质量。

【提出问题】

理解了溶解度的概念,那你了解平时所说的“易溶”、“难溶”与溶解度的关系吗?请看下面资料。

【课件展示】

溶解度的相对大小(20℃时的溶解度)

【提出问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溶解度,那么溶解度是怎样表示的呢?

【课件展示】

教材P36表9-1

【分析小结】

上述是表示溶解度的一种方法:列表法。

列表法表示溶解度不直观,不能表示物质在任意温度时的溶解度,也不能直观表示某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向,下面我们寻找另一种表示方法──溶解度曲线。

【活动与探究2】

请同学按教材P36~P37要求绘制溶解度曲线,并讨论回答相关问题。

【归纳总结】

通过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情况,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溶解度的大小,也可以查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

1.溶解度的三种情况:

(1)大多数物质的&39;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KN03。

(2)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如NaCl。

(3)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Ca(0H),。

2.交点P表示,在该温度下,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

【提出问题】

我们研究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那么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又该如何表示呢?

【课件展示】

1.展示教材P38讨论,并回答有关问题。

2.烧开水时,锅底有很多小气泡,为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交流回答】

1.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有关。压强越小,溶解度越小;压强越大,溶解度越大。

2.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小。

【练习讨论】

如何增加养鱼池水中的含氧量?

【学生活动】

利用所学知识和阅读教材P38~P39资料讨论回答。

课后小结

【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了固体、气体物质的溶解度的概念,了解了固体溶解度的相对大小,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并且通过活动与探究总结出了影响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我们还可利用已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课后习题

【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

九年级化学教案设计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初步了解有关氮气和稀有气体的一些主要用途。

2.了解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以及如何加强对空气污染的防治。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了解空气的组成。

2.介绍空气污染的严重危害,以增加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用品

水槽、钟罩、燃烧匙、酒精灯、红磷。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

师:(放映海南风光组图)大家看,这是我们美丽的海南岛,每年来这里旅游的人数高达数百万,那么,吸引众多游客的是什么呢?

生:阳光、沙滩、海浪、空气。(学生众说纷纭,当有学生说到空气时,)

师:很好,海南拥有质量一流的空气,被人们称做“天然大氧吧”。那么,空气在哪里呢?生:就在我们的周围。

师:好,这节课我们就进入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第一课题空气的学习。(板书课题)展开课题师:我们知道,空气看不见摸不着,那怎样才能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呢?同学们能否根据生活经验来说一说?

生:开动电风扇,感觉有风,就是因为空气在流动。

生:吹气球,发现气球鼓起来了,说明有空气了。(学生中一片反对声:那不是空气,是呼出的气体。)

生:用打气筒给车胎打气,就是将空气压入车胎。(此处学生回答多少,就多少。)师:想一想,能否设计一个最简单的实验来证明空气的存在呢?可以利用你们桌面上的仪器。前后左右的四个同学可以讨论一下。(教师板书:

1、用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学生无声)师(手拿一个小烧杯提示):这个烧杯里有什么?试一试将一个小烧杯向下压入水中,会怎样?(学生探究实验1,用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

生7:压下去感觉有压力,小烧杯口有气泡冒出,水无法到达底部,说明确实存在空气。师:以上事实说明空气确实存在,那么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呢?这是我们今天将要探讨的主题。(板书: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这个问题,也许对于今天的你们觉得很简单,但是科学家们却是经过了几百年的研究才解开了空气的成分之谜。那么,科学家是怎样研究空气的组成的呢?(多媒体播放连环画:拉瓦锡对空气成分研究的实验。)

师:现在,让我们把思维拉回到课堂,今天我们能否像拉瓦锡一样用定量的方法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呢?(板书:

2、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师生合作共同探究

师:下面我们准备分四个大组进行探究实验2,(开始讲解探究目的和实验原理)那么,这个实验怎么操作呢?请大家认真看老师的操作,尤其是一些关键之处。(边操作边讲解操作重点和观察重点):希望大家严格按照老师规定的红磷用量和弹簧夹打开的时间来操作,看哪组同学的实验结果最接近科学家的结论?(多媒体展示探究实验2安排,提示信息。并发给学生一张实验报告单)(学生们开始动手做实验,教师边巡视边指导学生实验;计划用10分钟)。思考与交流

师:好,已经有很多同学完成了探究实验。下面请各小组派一名代表上来汇报实验结果并分析原因。从第1组开始。(学生开始逐个汇报实验结果。教师边听边提问边纠正学生所答。同时多媒体逐个展示汇报结果。)

师:大家评价一下,哪组结果最接近科学家的结论?

生:第4组。师:给第4组掌声鼓励。(全场掌声一片)。下面我们小结一下:(边说边板书)刚才大家观察到的红磷燃烧时的实验现象是┅┅,这个反应可用文字来表达:红磷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了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就是我们看到的白烟,很容易被大家误认为是气体,其实它是五氧化二磷的固体小颗粒聚集而成的。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知道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板书后多媒体展示实验汇总表)

师:为什么

2、3组的实验中,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呢?(边说边放映讨论题),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将答案补充完整。教师逐一讲解气体减少的体积少于1/5的原因:(多媒体展示)学生补充三个答案后,可将第2组燃烧过的红磷放在实物投影上,看看有没有烧完?

师:大家想一想,刚才第2组的红磷用量是很少的,但是为什么还有少量红磷剩余呢?学生开始讨论。教师认真倾听学生回答,边补充边完善。师:(小结)红磷燃烧到一定时候,由于瓶内氧气剩余不多,红磷不再燃烧了,氧气有剩余,瓶内气体减少的体积就会小于1/5。

师:以上是我们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粗略测定。(板书:

2、粗略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补充“粗略”二字)。经过漫长的科学探究,科学家们早已解开了空气的成分之谜。目前,人们已能用实验方法精确的测定出空气中各种成分的体积分数。(板书:

3、空气的精确成分)(多媒体展示:空气的组成和各成分所占的体积分数)。配音介绍:大家看,氧气在空气中并不是最多的,它占空气总体积的2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氮气,占78%。其余还有1%的气体中,是后来的科学家陆续发现的氦、氖、氩、氪、氙等稀有气体,占了0.94%,剩余的被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杂质平分秋色,各占0.03%,其他气体中主要是水蒸气。)课堂练习

师:我们来看一道题:(多媒体展示题目:)(接着做课堂练习题:多媒体展示)

(板书)第一节空气

一、空气的组成和用途

(板书)

二、空气的污染和防治

1.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①煤燃烧产生的烟雾

②石油化工排放的烟雾

③汽车排气形成的烟雾

2.造成污染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3.防止和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

①工业三废的回收与处理

②提高汽油、柴油质量

(讲解)

1.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造成“温室效应”对自然界的影响。

2.臭氧“空洞”的形成──对自然界的影响等。3.空气污染及防治等相关问题.[作业]练习侧和一张环境保护的小报.

九年级化学教案设计篇6

化学电源

一、促进观念建构的教学分析

1.教材及课标相关内容分析

前一节已经学习了电池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本课时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几种常见的化学电源在社会生产中的应用;通过碱性锌锰电池、蓄电池和燃料电池进一步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和原理;了解化学电源的发展以及电池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增强环保意识。

2.学生分析:

前的第一课时学习了: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原电池的条件。由于学生之前没有电化学的基础,理解原电池原理有一定的难度。

3.我的思考:

通过视频、学生讨论、交流等方式导出生活中同学们熟悉的各种电池的发展过程,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然后依次的分析,各种化学电源的原理,电池的缺陷,既增强了学生的分析,综合,应变能力,同时又促进了对原电池原理的进一步理解。

二、体现观念建构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一次电池,二次电池,燃料电池的反应原理,性能及其应用;会判断电池的优劣。

2.过程与方法:

本设计以开放式教学为指导思想,辅助以视频、讨论、归纳等手段,让t“_blank“学生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理论知识,增强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化学电源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了解环境保护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信息搜集处理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及处理策略

一次电池,二次电池,燃料电池的反应原理,性能及其应用?是教学重点,化学电池的反应原理是教学难点。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参与收集有关一次电池、二次电池、燃料电池的材料,视频展示、课堂讨论交流以及联系前面所学知识,将各类电池的结构特点、反应原理、性能、以及适用范围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主动对化学电池的反应原理进行建构。

四、促进观念建构的教学整体思路与教学结构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五、促进观念建构的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原电池相关知识[引入]1、讨论交流如果没有电池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2、引导以Cu-Zn原电池为例让学生回顾有关原电池的知识。【学生思考、讨论】

1.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2.原电池的原理(以Cu-Zn原电池为例)

负极(Zn):Zn–2e=Zn2+

正极(Cu):2H++2e=H2↑

总反应:Zn+2H+=Zn2++H2↑从复习所学知识,引出原电池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伏打电池?【视频展示】

电池的历史和伏打电池

【学生讨论总结】

伏打电池有什么缺陷?

电解质为硫酸溶液,不便于携带,伏打电池工作持续性差不能够推广使用学会分析化学理论和实际应用的差别,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伏打电池的缺陷【提问】

如果你是伏打,你想如何对你的电池进行改进?

【讨论交流】……

【汇报结果】

将电解质制成固体;

何开发高能电池?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引入碱性锌锰电池,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其反应原理

导入碱性锌锰电池

【视频展示】

碱性锌锰电池的构造

【提问】

碱性锌锰电池的反应原理【学生讨论交流】

电极反应:

负极:Zn(s)+2OH-(aq)-2e-?=Zn(OH)2(S)

正极:2MnO2(s)+2H2O(l)+2e-=2MnOOH(s)+2OH-(aq)

总反应:Zn(s)+2MnO2(s)+2H2O(l)=2MnOOH(s)+Zn(OH)2(S)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分析讨论碱性锌锰电池优缺点【要求学生交流】碱性锌锰电池的主要的性能、使用范围,应用前景以及缺陷等方面的知识。【汇报总结】优点:比普通电池性能好,它的比能量和可储存时间均由提高,适用于大电流和连续放电,是民用电池的升级换代产品。

缺点:放电完了,不能再用理解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引入蓄电池,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其反应原理

导入二次电池

【视频展示】

铅蓄电池的构造

【提问】

铅蓄电池电池的反应原理【汇报交流】电极反应:(放电时)可以自发进行

负极:Pb(s)+SO42-(aq)-2e-=PbSO4(s)

正极:PbO2(s)+4H+(aq)+SO42-(aq)+2e-=PbSO4(s)+2H2O(l)

总反应:Pb(s)+PbO2(s)+2H2SO4(aq)=2PbSO4(s)+2H2O(l)

?电极反应:(充电时)不能自发进行

阴极:PbSO4(s)+2e-?=?Pb(s)+SO42-(aq)

阳极:PbSO4(s)+2H2O(l)-2e-=PbO2(s)+4H+(aq)+SO42-(aq)

总反应:2PbSO4(s)+2H2O(l)=Pb(s)+PbO2(s)+2H2SO4(aq)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研究实际问题能力学生进一步分析讨论蓄电池的优缺点【要求学生讨论】蓄电池在应用中存在的优缺点。【汇报总结】优点:电压稳定,使用方便,安全可靠,价格低廉,可多次重复使用。

缺点:比能量低,笨重,废弃电池污染环境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能力学生讨论交流形电池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展示资料幻灯片:

对自然环境威胁最大的五种物质:铬、镉、铜、铅、汞及对人类造成的危害;

干电池的负极材料:锌汞齐,1节1号干电池会使1m2?的土地永久实效,而仅我国一年就生产各种电池上亿节。观看幻灯片,增强环保意识认识上述电池对环境的污染学生相互交流上述各种电池的共同缺陷【提出问题】:

上述各种电池的共同缺陷是什么?如何改进?

分析:

干电池中的汞、蓄电池中的铅、镉,三种金属都是对自然环境威胁最大的物质,都会造成环境污染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入燃料电池,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其反应原理

【视频导出】

燃料电池,展示氢氧料电池,分析其反应原理

酸性介质电极反应:

负极:2H2-4e-=4H+

正极:O2+4H++?4e-=2H2O

总反应:2H2+O2=2H2O

碱性介质的电极反应:

负极:2H2+4OH--4e-=4H2O

正极:O2+2H2O+4e-=4OH-

总反应:2H2+O2=2H2O学生会书写不同条件下氢气燃料电池的电极反应

学生进一步分析讨论燃料电池的优缺点【提出问题】:

燃料电池有哪些优缺点?【汇报总结】优点:能量转换率高;可组合成燃料电池发电站,废弃物少,噪音低。

缺点:输出电压低,需串联使用,体积较大;需连续供给反应物,排除生成物,附属设备多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能力引导学生探讨电池优劣的判断标准以及对未来的电池的设想。【学生讨论】

电池优劣的判断标准什么?

你设想未来的电池应该具有那些特点?

【引领学生完成课堂总结】

通过“总结”提升学生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

六、板书设计

第二节化学电源

一、复习原电池

1.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2.原电池的原理(以Cu-Zn原电池为例)

负极(Zn):Zn–2e=Zn2+

正极(Cu):2H++2e=H2↑

总反应:Zn+2H+=Zn2++H2↑

二、碱性锌锰电池

电极反应:

负极:Zn(s)+2OH-(aq)-2e-?=Zn(OH)2(S)

正极:2MnO2(s)+2H2O(l)+2e-=2MnOOH(s)+2OH-(aq)

九年级化学教案设计篇7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元素》一节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题2的内容,本节课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为学生从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元素,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打好了基础。本节内容是后面章节《离子》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元素的概念;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元素周期表发现史的教育,体味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元素周期表探究元素之间规律性联系,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量变引起质变的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重点:掌握元素符号的意义和元素周期律

教学难点:元素概念的理解

二、说学情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们对于化学知识以及物质的宏观组成已经有了一定积累,但对于物质的微观结构还没有太深入的认识,学生在化学学科中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多采用直观方法指导学生学习。

三、说教法

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结合教材分析和学生实际情况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法为:讲解法、谈话法、指导发现法。

四、说学法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本节课内容,我将本节课的学法确定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五、说教学过程

(一)温故导入

教师通过问答的方式带领学生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复习内容包括原子的构成、构成物质的几种粒子(阴离子、阳离子、原子、分子)的关系,并重点强调数量关系: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结构是本节知识学习的基础,在开始新课前复习有关原子的内容,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为知识的迁移打好基础。

(二)新授

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常用的事物、照片或是图片,包括药品(含氟牙膏、加碘盐、葡萄糖酸钙、各种维生素复合剂等)、各种矿泉水和音量、各种食品包装等,通过阅读、比较这些物品给出的信息,让学生体会标识中的元素种类、元素含量以及元素对人体的作用等。

比较学生熟悉的几种物质,O?、O3、H2O、H2O2等物质中都含有化学符号O这种成分,引导学生认识它们都含有氧原子,但是它们的性质各不相同。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我进行讲解阐释。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具有类似原子和元素的例子,帮组理解元素的概念。如可以组合无数英文单词的26个英文字母、由有限的几个积件可以搭建很多不同形式建筑的儿童玩具积木,等等,由此说明元素可以组成多种物质。由此引出目前已发现一百多种元素,这些元素组成丰富多彩、形态万千的物质世界。

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图4-4“地壳中的各种元素的含量(质量分数)”,得出结论:地壳中各种元素的含量或多或少,差异很大,氧、硅、铝、铁含量相对较多,而与生物关系密切的氢、氮、钾等相对较少。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观察记忆位于前四位的元素(氧、硅、铝、铁),并指出跟生物关系密切的元素不足,有必要适当施加化学肥料,以提高粮食等农作物的产量,保证人类生存的需要。

将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完成教材P71讨论题。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发生变化,而元素种类不发生变化。通过此种形式使学生加深对元素概念的了解。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及课本75页、76页资料,引入元素符号部分的内容。引导学生议一议:为什么要采用元素符号?它的书写规则是什么?由此让学生体会元素符号的重要作用,练习、记忆元素符号的书写,并强调元素符号书写时的注意事项,为进一步学习化学式做准备。

由超市中物品的分类引出元素周期表,学生初步了解元素周期表的构成、表中各个数字的意义、了解化学家门捷列夫的贡献,了解化学周期表对于化学研究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完成课本76页的活动1来练习使用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史本身就是活生生的科学探究史,通过呈现补充材料、引导学生讨论的形式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还要应讲究科学诚信。

材料如下:新华社20__年7月15日电,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公开承认,该实验室1999年发现的两种超重元素(即118号元素和116号元素)的实验数据是“捏造”的,有关研究人员从事了“不正当科学行为”,造假者已被开除。这项被列为“1999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之一的成果,德国、法国和日本的研究小组却无法重复其实验,而当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他们自己重复做该实验时,也制造不出这种元素。在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后,他们发现实验中的一项重要指标根本就是子虚乌有,因此他们撤回了3年前的研究结论。

本题可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多方面地了解科学。具体来讲,该事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科学本质,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1)科学家也是人。引导学生从多元角度看待科学研究的过程、局限性以及所涉及的问题,有助于学生脱离那种对科学的简单化认识,使他们认识到,虽然科学家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科学家们在从事科学工作时,仍然具有人的本性,不完全是客观的、理性的,科学家也会犯错。

(2)科学是动态的“求真”的过程。“不正当科学行为”告诉我们,科学研究的成果一直不断地接受检验。科学不是永远不犯错误,但正是因为科学最终必须建立在客观存在的基础之上,有自我纠错机制,所有欺诈行为终将会被科学界内的同行揭穿而身败名裂,科学的不正当行为还会误导科学家们的研究工作,危害科学的发展,有的甚至可能伤害人类生命,

(3)得出事实的科学实验应该是可重复的。如果不可重复,科学就不能接受它,可重复性是科学最根本的一条准则。通过这种教育能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到科学学习,特别是实验过程中观察记录、收集证据的重要性,从而加深对科学研究的理解。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探究,我给予指导。让学生观察每周期开头的是什么类型的元素,靠近尾部的是什么类型的元素,结尾的是什么类型的额元素,这说明元素之间存在着什么规律性的联系?与“元素周期表”这个名称是否有关系?之后教师进行讲解,使学生明确其中的规律。通过此种形式,加深学生对于元素周期表的认识及规律的把握。

(三)拓展应用

有条件的学校,可带领学生参观地质博物馆,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岩石的标本和各种矿物标本,了解地壳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的存在形式。另外,可让学生自己寻找一些常用药品、食物或生活用品的商标,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比较它们在使用后对人体造成的正面和负面影响,体会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重要性。

(四)课堂小结

通过提问的形式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尝试说说实际生活与本节课所学内容存在怎样的联系。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本77页练习题

2、巩固复习本节课所学:元素、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相关知识

六、说板书设计

(一)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二)元素符号:书写规则

(三)元素周期表:规律

九年级化学教案设计篇8

【学习目标】

1、在认识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的基础上,学会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掌握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和格式,理清解题思路,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初步认识定量研究化学反应对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意义

【情境导入】

氢气是未来的理想能源,人们正在探索一种光解反应器,装载入汽车中,可直接将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作为汽车能源。那么,同学们能否计算出加满一桶水18千克,能让汽车跑多远呢?首先应弄清楚的是:18千克水能分解产生多少氢气?

【回顾反思】

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

以上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

(1)__

(2)__

(3)__

【探求新知】

(1)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电解水过程中分子之间的定量关系:水分子、氢分子、氧分子间的质量比恒等于∶∶。

(2)从宏观的角度分析电解水过程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水、氢气、氧气之间的质量比恒等于∶∶。

【归纳小结】

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比等于化学反应方程式各物质的与相应乘积之比。

【讨论交流】

1.如果有36g水通电完全分解,可生成多少克氢气

2.如果要生成16g氧气需电解多少克水?

【归纳小结】根据化学方式计算的解题步骤:__

【实际应用】根据前面你掌握的计算方法,尝试解决下列问题。

1.工业上通过电解Al2O3制金属铝,反应方程式为2Al2O3通电4Al++3O2↑。如果加工一个铝锅需要1kg铝,至少需电解多少千克Al2O3?

1.氢气是未来理想的汽车燃料,1kg氢气就能供一辆功率为50kw的汽车跑大约100km。水是氢之源,找到合适的催化剂,即可利用光能分解水制取氧气。一桶水大约18kg,请你自编一道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并解答。

自编题目:

解答:

【能力提高】饲养观赏鱼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增进人们对生活的热爱。空运观赏鱼是必须密封,为了解决鱼的吸氧问题,可在鱼箱的水中投入过氧化钙(化学式为CaO2)。过氧化钙与水反应的方程式为:2CaO2+2H2O=2Ca(OH)2+O2↑。若每只鱼箱每天需耗氧气52.8g,则需要投入过氧化钙多少克?

化学素养评价5—4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O:16Fe:56C:12Ca:40Cl:35.5Na:23

()1.4克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水的质量为:

A、38克

B、36克

C、34克

D、240克

()2.铁在纯氧中完全燃烧生成四氧化铁,那么铁氧气四氧化铁的质量比为:

A、56:32:232

B、56:16:232

C、56:64:232

D、168:64:232

()3.某物质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8.8g二氧化碳和5.4g水,则关于这种物质的组成描述正确的是:

A.该物质只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B.该物质中碳元素与氯元素的质量比为12:1

C.该物质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D.该物质的分子中碳原子与氢原子的个数比为1:2

()4.在4A+5B=4C+6D反应中,已知34gA与80gB完全反应生成了54gD。若已知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0,则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A.68

B.34

C.17

D.51

57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