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教学设计 >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时间: 新华 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抗战中军民是如何以民族大义为重,同仇敌忾,抗击日寇的。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文中要求识的生字。

教学重难点:

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读书指导

1.解题:为什么会有“缺口”?谁留下的“缺口”?

2.学生自由读,要求学生读准、读通、读顺。

3.检查学生读书情况,随机纠正,指导。

4.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你有什么感受?

二、讨论

讨论问题:

1.大胡子为什么要为饥民跪下?

2.大家在如此饥饿的情况下,为什么又将抓到手的馒头默默地放到车上?

3.当大胡子少校和耿师长站到尤小翠的坟前时心里会想些什么?你们此时心情如何?

讨论方式:

1.自主读书感悟。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教师总结。

三、积累内化

在文章中找出有关描写人物外貌的语句。

四、识字指导

“触、栓、搐、振”是翘舌音不要念成平舌音。

五、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篇2

教材分析

搭石在农村是司空见惯,而城里的孩子却是见所未见,缺少农村生活体验的城市学生,要领会文中搭石的美以及联结着家乡的小路,联结乡亲美好的情感,存在一定的困难。本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字里行间的意思,更要让学生透过朴实的文字感受乡村人们走搭石的情景,感受山里的人朴实、善良的人性之美。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探究、实践、体验”的学习方式。在教室搭建搭石让学生走一走搭石,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走搭石的情景引导学生充分地研读课文,合作探究,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结合画面体验,理解文本。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美的。

2.理解“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句子的深刻含义

课前准备

铺搭石用的石头。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步学习感知课文,自学生字新词,交流自己学习收获,对课文进行质疑。

第二课时

一、复习,质疑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搭石》这篇课文,同学们从中读懂那些内容?

2.在学习中还有哪些疑问需要大家讨论的问题?

二、学习课文,解质疑

1.在这些问题中“为什么说搭石,构成家乡一道风景呢?”,这道题理解了,其它的几个问题就迎刃而解。

读“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风景是什么意思?

师:是啊,风景是指美丽的地方,文中哪些地方描写了家乡搭石的“美”,请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师:不错,我们的班的同学真会读书,找出了文中描写搭石美的句子,请自己再读一读好好体会一下家乡的搭石到底美在哪里?

(生说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师相应指导学习,师简笔画)

2.找出文中描写人们排搭石的关联词(“无论……只要……直到……才……”)读读,从这些关联词中你读懂什么?

课件:课间同学在操场做游戏,做得很高兴,可看到地上有纸张,他们都会停下来把纸拣干净。

①谁能用书上关联词(“无论……只要……直到……才……”)说说这件事。(小组交流)

②“在家乡上了点岁数的人“无论……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稳”他为什么“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石块搭上而且还要在再上边踏上几个来回?这是什么美?所以这一段应带着什么语气来读这句?

【通过对照亲身体验,感受乡亲们美好的心灵】

3.这里的人心真美。还有哪些句子也是写家乡搭石的美?

4.你是从哪里看出来?轻声读这段话,想象那优美动人的画面,说说你眼前浮现出什么情景。(简笔画)

【简笔画勾勒,再现人性之美。研究表明,看一遍比听一遍所获得的信息多1.66倍。单凭听觉,一份材料3天后只能记住15%;单凭视觉3天后只能记住40%;如果视听结合,3天后则能记住70—75%。通过简笔画把老人摆搭石、一行人走搭石、在搭石前互让、背老人走搭石一道道亮丽山村风景图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感受山村搭石的美,感受乡亲互帮互助的心灵美。简笔画在给学生传递信息的同时也给学生想象空间。】

师:同学们很会想象,老师这儿也有一排搭石,谁敢来走一走?

(学生一个个争相上来走搭石,师随机抽几个上台走搭。)

A(一个人走)

师:你为什么要走这么快?

B(两个人走)

师:你想办法超过他?

师:你为什么不超过他?

师:所以走搭石……

生齐:不能抢路。

C(三人一起走第一个人突然止步)

师:他突然上步会造成什么情况?

师:所以走搭石……

生齐:不能突然上步。

D三人依次走。

师:这就叫……(协调有序)

【情景演示,展示人性之美。文中“紧走搭石慢过桥”、走搭石不能抢路、不能突然止步、一行人走搭石人影绰绰,协调节器有序,对于没见过搭石,更没走过搭石的城里的孩子,单靠读文是很难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根据研究表明识别一种东西,用语言描述,要用2.3秒;用线条符号和图示要用1.5秒;用黑白照片,要1.2秒,用彩色照片,要用0.9秒;用实物要用0.4秒。因此在课中请一个学生走,后师问:“你为什么要走这么快?”生:“保持平衡,不会摔倒。”无需教课开讲解,看到眼前的情景学生自然理解“紧走搭石慢过桥”的意思;再请两个学生一起走搭石,让后面学生想办法超过前面的学生,师:“你为什么不超过他?”生:“搭石太小,我没处落脚。”师:“所以走搭石……”,生齐:“不能抢路。”;三人一起走第一个人突然止步,后面的学生从搭石上落下来,这就是不能突然止步;最后让一行学生依次走过搭石,这就叫协调有序。在情景展示中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受乡村人们走搭石的美景。】

5.真是给人画一般的美感。(出示画面,这是什么美?)能把这美感读出来吗,读出叠词给人的韵律感。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人们摆搭石、走搭石的情景,文还有哪些句子也写出搭石的美?

师:你再给大家读一下,同学注意听这一句写什么?(简笔画)

师:还有呢?

“假如遇到……”

师:“理所当然”什么意思?为什么人们会看成“理所当然”?

师:为什么人们会觉得是应该的?

师:是啊,这两句话读来让人感到融融乡亲之情,读起来让人感到多么亲切。谁能把这亲切感读出来?谁能读得更亲切一点?指读。

6.老师跟你们配合读好吗?老师读前面的词语(如果……,总会……。假如……年轻人总要……)停下来后你们接着读。

【读中感悟,领会人性之美。语文不仅是工具学科更是人文学科。语文课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教给孩子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灵感、__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并最终积淀成为人的精神世界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要实现语文课这一教学目标,就必须强调通过读以获得感悟的教学方法。“一读”领会自己能读懂的内容,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二读”找出文描写搭石美的句子;“三读”带着赞美的语气读这些句子领悟乡亲心灵美的情感;“四读”,让学生轻声、自由地读。读时做到如醉如痴物我两忘,把读书、理解、表达融为一体,做到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到陶冶。】

师:刚才同学提的这些问题都解决了吗?(逐一把已解决的问题擦掉。)

7.学习、了解了作者家乡的搭石,你会发出怎样的赞叹?作者发出怎样的感慨?

生齐读:第5自然段。

师:“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这是赞美什么?

师:还赞美搭石的什么?

师:乡亲哪些美好的情感?

(小结:摆搭石、走搭石、互让、背老人过搭石板书:心美)

三、布置作业

1.读课文感受文中描写的景物美和人们心灵的美;

2.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写一件平凡事物中的美。

板书设计:21搭石美好的心灵

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为此本课教学从以下三各方面着手:

1.质疑问难。本课教学从指导从质疑入手,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最后梳理学生的质疑以“为什么说搭石,构成家乡一道风景呢?”统领学生的问题。这样做:①有助于学生深入思考,发现问题;②有助于老师了解学生自学情况,老师教学有的放矢。

2.情景展示。什么是搭石对于城里的学生是陌生的,更没有走搭石的体验,因此课堂教学通过简笔画勾勒搭石、让学生走搭石感受家乡人们走搭石的情景,把家乡搭石美丽风景展现在学生面前。

3.读中感悟。本可教学不仅重视朗读指导,更重视读中感悟,四次朗读每次要求不同从初读到欣赏陶醉感悟搭石那种不求名利,默默无闻,为社会做贡献精神,以及乡亲们为他人着想互帮互助的人性之美。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篇3

教学目标:

1、学_甘于清贫的革命精神,正确理解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的关系。

2、学习简明生动地叙述一件事,在叙述中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

学_甘于清贫的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交流课前收集的信息,对_同志产生初步了解,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学生班级范围内交流,互相补充。

2、 教师补充,强调_同志的为人品质,导入新课。

二、 检查预习,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1、提问:_是一个怎样的人?

2、板书课题。

3、自由交流。

4、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突出“清贫”。

三、 再读课文,深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 学生带着问题大声朗读课文

(1) 什么是清贫?

(2) 文中哪些内容最能凸显_同志的这一可贵品质。

2、 集体反馈交流。

3、 画出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圈画关键词语,在旁边作恰当的批注。

4、 集体交流,教师作适当点拨,注意学习习惯的培养。

5、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你读了这些文字有什么感想?你觉得清贫这一可贵的品质对当时的革命有什么意义?

四、 分角色朗读课文,深入理解人物的精神品质。

1、找出“我”与“士兵”的对话内容,同桌分角色朗读

2、指导同桌朗读。点评:读得怎样?该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

3、再次朗读。

五、 质疑,培养思维能力

1、 学生交流课前和课中产生的问题。

2、 互相探讨,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质疑精神。

3、 教师质疑,落实课文选材教学。

(1)想一想:课文第8小节对_“家底”的补叙有什么表达作用?

(2) 志敏为什么要坚持一种“清贫”的生活态度?

六、 拓展,辩一辩。

1、 辩一辩:在提倡全面小康的时代,清贫还需要吗?

2、 学生充分思考,辩论,教师最后做正确的引导。

七、 作业

1、把文中的一桩趣事说给家长听。

2、有人说_烈士“清”而不“贫”,你同意吗?请写一写。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篇4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词。

2.通过朗读体会_同志甘于清贫的可贵品质,感受他坚定的革命志向和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

3.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正确理解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体会_同志甘于清贫的可贵品质,感受他坚定的革命志向和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_的狱中作品《清贫》,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再读课题《清贫》。上节课我们读通了课文,初步感受了_清贫的一生,现在我们来回忆一下这篇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故事?

现在,我们就继续走进_,感受他清贫的一生。下面同学们打开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体现_清贫的句子,并想一想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现在我们来小组交流一下勾画的部分,并抓住具体的词句说说是怎么体会出来的。

二、精读课文

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哪些地方体现了_的清贫?并抓住具体的词句说说你是怎样体会出来的。

第9段

那些地方体现了_的清贫?抓住具体的词句来说说怎么体会出来的?

旧汗褂裤和线袜:什么样的?读出来!(板书)深山坞

:什么意思?除了这两件东西之外他还有别的东西吗?_参加革命后,家里被烧被抢了十几次,很可能除了这两件东西之外,什么都没有了。

传世宝:什么是传世宝?什么样的东西通常被称为传世宝?在这里指什么?为什么加双引号?_将这两件东西奉为“传世宝”别人怎么看?“齿冷三天”什么意思?富翁们可能怎么笑话他?这样笑话他,_还将这两件东西做为传世宝,我们体会到_怎样?在乎这些笑话吗?(清贫,而且甘于清贫,清贫并没有使他感到羞耻,反而让他感觉是个宝。)读出这种感觉来!老师范读(感受到乐观,甘于清贫)

读到这里让我们感觉到了_生活的“贫”

联系_的身份,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数百万元在今天看来也不是一个小数字。一点一滴,还可以换成那个词?(板书)谁来谈谈对“一点一滴”这个词的理解,读出来!

下面老师为同学们讲述一个真实的小故事;

_同志参加革命之后,_就恨上他家了,他家被烧被抢十几次了。锅碗瓢盆都被砸了,粮食被抢了,他的母亲实在没有办法,才去向_要钱,你们猜_是怎么说的?

你们想知道_当时是怎样说的的吗?_说:妈,我是当主席,可当的是穷人的主席,哪里是官。苏维埃刚建立,革命才有个头,我们每个人的饭钱才7分呀!

_对母亲说这句话时心理可能怎么想的?

忠孝难两全呐!_回绝了母亲的要求,这回我们再来说说_的“贫”是因为什么?板书“清”

此时,我们对_是怎样的感情?让我们怀着对_的敬佩之情再来读读这句话。

第二段

在_被俘,两个国民党士兵搜身时,哪又让我们看到_的清贫。说说从哪个词语中看出来的?读出来!

两个国民党兵士发现一个铜板也没有搜出也产生了一个和我们一样的疑问:(怎么会没有钱)同学们一起来告诉他们是因为什么?齐读上一句

体会国民党兵士的贪婪

国民党的伟人们不信,他们认为这颇似奇迹,或认为夸张。两个国民党兵士不信,他们满肚子热望的想从_这里发洋财。同学们找找他们搜钱时搜了几次,都是怎么搜的?

课件出示三句话

看看他们的几次动作,再看看他们的心情,你体会到了什么?从那个词语中体会出来的?

我们通常拿什么东西用捏?(细小的东西)他们是怎样捏的?

这还不算完,他们还不止捏了一次,

这次是怎么捏的?自己捏捏体会体会,换成别的词可以吗?

从他们的心情上,你又看出什么?

他们见搜不出什么,又采取了另一种手段——威吓

他们是怎样威吓的?我们应怎么读?

同桌分角色练着读读

(分角色朗读,老师读叙述部分)评价:他们读的怎样?

其中_的一段话老师也很想来读读,师读。

_是怎样说这句话的?

现在怎么还笑得出来?这是什么笑?淡淡的表现出什么?

下面我们带着对敌人轻蔑的笑,讥讽的笑,带着_被捕时的从容、淡定再来读读_的话!

三、学习最后一句

国民党的兵士尚且如此贪婪,国民党当官的更是变本加厉,搜刮民财。所以当时,国民党被称为“刮民党”。那做为共产党的大官,_为什么可以做到如此清贫?

_在狱中写到;

师:为了党,为了阶级,为了革命事业,_甘于清贫,因为清贫能使他身更正,眼更明,心更亮,清贫能使他战胜困难,清贫能使他找到前进的方向。用书上的一句话就是:“”齐读。早在赣东北时,_就将这句话做为自己的座右铭。

_到底是不是这样做的,读读_的事迹,你们就知道了。

(3名同学读,教师配乐)

1名,这是_因清贫而具有的正气,大义灭亲,这就充分向我们证明着这句话,一生读。

2名,这是因清贫而明理,这又一次向我们证明———

3名,这是因清贫而乐观,这还是在向我们证明———(齐读)

4但在我们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困难不止这些,爬雪山、过草地,没有弹药,粮食短缺等等,革命者也不止_一个,上到毛主席,下到普通士兵,千千万万。但他们都具有这样的美德——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让我们再读这句话。

_是清贫的,革命者是清贫的,但却有人说他们很富有,你同意吗?那以_为代表的革命者,他们的“富有”是什么呢?(板书)

说的太好了,清贫本身就是一种财富。正是因为这些以_为代表的革命者精神的富有,才是我们革命能够成功,新中国能够成立的原因。

四、小结

1935年8月6日_被国民党_杀害,牺牲时年仅35岁,_清贫的一生用8个字来形容再恰当不过,那就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透过他的清贫,我们看到了他伟大人格的富有。

郭沫若同志也曾用一首诗来盛赞_烈士。我们一起读!

在革命过程中,向_烈士那样的革命者有千千万万,课下我们就找来他们的事迹读读,让我们的心灵一次又一次感受伟大精神的洗礼。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篇5

教学目标:

1、读课文,知道“生命垂危、预感”等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尝试在阅读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感受文中小男孩对母亲和妹妹的真挚情感和作者对这个不幸家庭的深切同情,从而加深对亲人,亲情的珍爱,对生命的珍惜。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师:前不久,我们从《风中的菊花》一课中,认识了一个小男孩。他忍饥挨饿,用乞讨来的钱为去世的妈妈买了一束万寿菊庆祝生日,表达了自己对妈妈无尽的思念和深切的爱。今天,让我们再读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再一次共同感受人世间至深至爱的亲情。

二、事件导入,启发质疑,整体感知:

1、师:故事发生在有一年的圣诞前夕,作者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条消息。同学们自己来读一读。

出示:一个喝醉酒的司机开车撞了一对母女,小女孩当场死亡,那母亲生命垂危。

理解“生命垂危”

师:那位母亲是生?是死?两天以后,作者在报纸上看到后续报道。一起读。

出示:那位母亲死了。

2、师:这原本是一个温馨幸福的四口之家,可是现在——(出示本课插图)小女儿先去了天堂,母亲也静静地躺在殡仪馆里。留下的是伤心的父亲和年幼的男孩。

出示:那天晚些时候,我实在无法——静静地坐下去了。我买了一捧白玫瑰,来到给那位母亲举行告别仪式的殡仪馆。

我含着热泪离开了……

师:读了这段话后,同学们心中有什么疑问吗?

(预计:①作者为什么无法静静地坐下去,来到殡仪馆?

②为什么要买一捧“白玫瑰”?

③为什么含着热泪离开了?

……)

3、轻声读读这个故事,想想:在母亲生命垂危到不幸离开人世的两天时间里,作者和图片上的男孩之间曾经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试着借助这道填空来说一说。

出示:

我在百货商店玩具柜台为孙儿买礼物时,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男孩的对话中,我了解到他执意要买洋娃娃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后来,我把自己的钱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交流填空。

5、引读第一节。

6、小结,板书:相遇:相知:相助

7、师生配合读填空。

三、学习第二、三节,了解小男孩的不幸遭遇:

1.师:原来,在那个圣诞节前的夜晚,作者和小男孩之间曾经经历了相遇、相知到相助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者的心情也渐渐地发生了变化。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相关的内容,划出作者心情变化的句子。

2.交流,出示:

①我有点好奇,弯下腰,问他:“亲爱的,你要把她送给谁呢?”

②我的心几乎停止了跳动。

3.原先只不过是有点好奇,可到了后来,作者竟然震惊到心几乎停止跳动。小男孩究竟对他说了些

什么?令他的心情在短短的时间里,发生了如此明显的变化?请同桌同学,分角色读一读作者与男孩间的这番对话,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心情变化。

4.分角色交流,师生配合读。

5.小结:那个虽然只有五岁,可却那么纯真、懂事、重情重义的小男孩又一次出现在了我们眼前,让人看得心疼。也难怪作者愿意出钱,帮助他实现这个愿望。

四.学习四、五、六节,感受作者的同情之心:

1.导入出示:我心里安慰着自己——那男孩当然不会和这事有关。

我始终无法忘记——那商店里的小男孩,有一种预感告诉我,那男孩和这事有关。

这两句话之间有矛盾吗?

2.重点感受“安慰”和“预感”的内涵。

3.解答之前所提的问题。

4.小结:一捧白玫瑰,包含着作者对这个不幸家庭的深切同情。一枝白玫瑰,则寄托了小男孩对母亲的深深热爱和无尽思念。作者被男孩的心意所打动,故事就以这枝白玫瑰为名。

出示课题:一枝白玫瑰(有感情地齐读课题)

5.体会:作者为什么会含着热泪离开殡仪馆呢?(板书:相见)

作者的眼前出现了这样一幅悲伤的画面——

出示填空:

我看到了那位母亲躺在那儿,手拿一枝白玫瑰,怀抱着一个漂亮的洋娃娃和那男孩的照片,想起了__________________,又听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含着热泪离开了……

6.想象说话。

7.引读全文。

五、总结:

读了这个故事,我们的眼睛也湿润了。这枝白玫瑰伴随我们一起,静静地聆听着,悄悄地绽放着。此刻,它要向我们倾诉的是:亲人永远是你最亲最近的人,亲情永远是人世间至深至爱的情。生命永远是可贵的。让我们每一个人都珍爱亲人、珍视亲情、珍惜生命)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毽子的有关知识,学会制作毽子的方法。学习毽子简单的踢法,锻炼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勇于探究,锻炼学生的胆量。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观察生活,发现问题与探究问题的兴趣,学会与人交往,与人合作。在玩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学会制作毽子的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将键羽固定在键托上

教学准备:

不同材料做成的毽子、羽毛、塑料布、塑料绳、毛线、弹力线、垫圈、螺丝帽、酒瓶盖等。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出示谜语:一物生来真轻巧,身长羽毛不是鸟。没有翅膀脚边飞,落地没脚难起跳。(打一体育用品)

2、学生猜谜,说出理由。

3、教师展示毽子,并出示视频资料(花毽表演),学生观看后,提出问题:看完这么精彩的表演,你有什么感受?

4、踢毽子好玩吗,想不想玩一玩、踢一踢自己做的毽子?(想)板书课题。

从学生最喜欢的猜谜语和看视频活动入手,让大家在玩中进入今天的课堂。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获得“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了毽子的踢法,引起玩毽子、做毽子的欲望。

(二)认识毽子,探究制作毽子的材料。

1、引言:要想做好一个键子,我们先来认识它。从桌洞里拿出毽子,仔细观察你们小组的毽子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2、学生观察,小组汇报。

3、教师小结,了解毽子的组成。

4、学生猜想制作键羽和键托的材料,教师相机展示不同材料做成的毽子。

在生活中有很多材料可以制作毽子,可学生见到的一般都是羽毛键。通过这一环节的探究,学生的思路打开了,生活即课堂,制作毽子的材料随处可见,激起了做毽子的兴趣,培养学生乐于观察、乐于探究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探究毽子的做法。

1、引言:探究完做毽子所需要的材料,下一步我们该来探究它的做法。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或途径学会做毽子?

2、学生交流方法,教师引导用拆一拆的方法来探究。

3、小组合作,探究毽子做法,教师指导帮助。

4、全班交流。

A、交流羽毛键的做法。

(1)学生到前面来边讲解边示范羽毛键的做法。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应注意的地方。

师:你觉得我们在扎键羽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学生说出应注意将键羽对整齐再扎,扎的紧一些)

(2)教师示范用布条穿过垫圈的过程。

B、交流塑丝键的做法。

(1)学生到前面来边讲解边示范羽毛键的做法。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应注意的地方。

(2)教师引导:在生活中,我们见到的塑料绳都是一根一根的,怎样才能让它变成细丝状?(学生说出自己的办法)教师示范用针将塑料绳挑成细丝状。

5、引导学生说出什么样的材料可以用制作羽毛键的方法制作,什么样的材料可以用制作塑丝键的方法制作,让学生明确不同的材料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制作毽子。

6、小结做毽子的步骤,教师相机板书。

7、小结学做毽子的方法:同学们,刚才我们利用认真观察、动手拆一拆的方法学会了做毽子,同学们可真了不起,希望同学们在以后遇到困难的时候,善于观察,善于动脑,动手做做看,你一定会有自己的发现。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引导者。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主动获取新知,主动获取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做毽子的方法,而且能从中学会解决困难的方法,培养了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勇于探究的兴趣。

(四)小组合作,制作毽子。

1、引言:学会了做毽子的方法,我们下一步该干什么?(做毽子)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制作毽子,比一比,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哪一个小组做的花样多,哪一个小组做的既美观又实用?

2、教师出示制作当中应注意的问题

3、学生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4、展示,评价,试踢。

充分发挥小组的力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学会与人交往,与人合作。

(五)学踢毽子,感受快乐。

1、教师示范毽子常见的几种踢法。

2、学生在欢快的音乐中玩自己制作的毽子。

(六)拓展延伸

1、引言:看到同学们开心的样子,老师也替你们高兴。踢毽子是我国的传统体育项目,到今天已发展成了一项新兴体育运动——毽球。1984年,国家体委将毽球列入全国比赛项目,每年都要举行毽球比赛。接下来,我们一起欣赏一段精彩的毽球比赛。

2、教师播放视频。

(七)小结收获,布置作业。

1、引言:短短的四十分钟马上就要和我们说再见了,在这一节课中,你都学到了些什么?

2、学生畅谈自己的收获。

3、小结:时间是有限的,可探究却是无止境的,课下我们继续探究:(出示课件)

a、课下尝试用中间没有孔的铁片或硬币做一个毽子。

b、用自己做好的毽子在班内举行踢毽子比赛,并想一想毽子的好踢不好踢与什么有关。

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走出课堂,继续探究,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篇7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体会童话魅力。

2.理解文本的内容,体会小豌豆为人们做好事的美好心灵。从而使孩子们懂得生活中不能没有爱,爱是最伟大的,也是最幸福的。

3.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文本的内容,体会小豌豆为人们做好事的美好心灵。

【教学难点】

体会小豌豆为人们做好事的美好心灵。从而使孩子们懂得生活中不能没有爱,爱是最伟大的,也是最幸福的。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学

问题导入:我们上节课大致了解了课文中所讲的五粒豌豆的故事,老师想看看大家是否还记得我们上节课讲的内容。

课件出示问题,学生回答。

课件出示:

1.五粒豌豆各自的志向是什么?它们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

2.你最喜欢哪粒豌豆?为什么?

二、学生试学

1.默读第13~17自然段,小组合作思考:小女孩从第五粒豌豆上发现了什么?这个发现对小女孩来说有什么作用?

生读文章,小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并在全班交流汇报。

课件出示:

第五粒豌豆生根发芽,并开出小花,对病重的小女孩来说是难能可贵的,因为小女孩在这粒豌豆上看到了生命的希望,看到了生命的曙光。当豌豆开出小花时,小女孩的生命之花也随之绽放开来。

2.再读第13自然段至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问题。

课件出示:

第五粒豌豆是怎样长大的?它对小女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生读相关段落,小组讨论表格中的内容,完成表格填空。师巡回指导。

(2)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描写豌豆的变化和小女孩的变化的相关语句,规范订正表格中填写的内容。

3.读到这里,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呢?请大家结合前面四粒豆的结局说一说。

(1)教师引导学生读相关段落,并思考问题。

(2)师点名学生回答,相机点拨引导。

课件出示:

总结:其余四粒豌豆虽然也各有各的归属,但是它们的结局并没有意义,第五粒豌豆绽放了生命的光彩,给人带来了希望和快乐。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价值,第五粒豌豆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值得人们敬佩。

4.作者描写其余四粒豌豆的结局有什么作用?

生各抒己见。

师总结:交代其余四粒豌豆的结局,尤其是两次写水沟里的豆,是幽默的讽刺,减轻了全文的凝重感,使文章更富有趣味性。(板书: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设计意图:

在精读的基础上,剖析人物的价值,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合作共学

课件出示:

1.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看法?

2.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引导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两方面体会人物的特点。

四、拓展延伸

想象一下,小女孩会对第五粒豌豆说些什么呢?

生自由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56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