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教学设计 >

高中历史教案反思

时间: 新华 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教案反思篇1

【教学目标】

(一)课程标准:“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二)据学情,本课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础知识。

(2)结合课文、利用图片、历史资料等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总结康、梁的主要活动;通过讨论 “戊戌变法的意义”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境播放音乐导入新课;通过历史剧表演对康有为上书了解康有为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完成情感目标;

(2)通过名片介绍、记者采访、共同讨论,师生的互动探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完成能力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已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教学准备】

教师的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的准备:知识预习、历史短剧、资料收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音乐,创设情境]

教师播放电视剧《英雄刀少年》主题曲:肝胆相照。让学生感受音乐带来的熏陶,营造课堂氛围。

教师:翻开日历;今年是2008年,同时也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而110年前的公元1898年9月29日,谭嗣同等六君子在北京菜市口被斩首示众,秋风凛冽,吹冷一腔热血,举国震惊,大清帝国的逍遥梦,在这一天被彻底击碎。一切是怎么回事?让我们把日历往回翻。假如我们生活在那个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出公车上书)

(二)学习新课

1、公车上书

[角色扮演,体验历史]:公车上书课本剧

剧情介绍:(学生课前准备)1895年这一年,一个年仅30岁的青年谭嗣同正在广为搜罗和阅读当时介绍西方科学、史地、政治的书籍,丰富自己的知识,有一天他在街上行走。“号外,号外,京师爆发公车上书,康梁上书失败!”“给我拿一份”。谭嗣同看了报纸,心情沉重。轻声读出:亚洲第一海军大国清政府呕心沥血多年的帝国北洋水师在甲午中日战争威海卫战役中全军覆没,签定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甲午战败,击碎了洋务派的自强梦,却唤醒了更多的有识之士。康有为在北京组织“公车上书”,谭嗣同则叹道,“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梁启超则心忧“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观看短剧,思考历史}: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①公车上书的原因是什么?

②公车上书结果如何,有什么影响?

(引导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的原因是因为当甲午战后《马关条约》的签定,影响是揭开维新变法的序幕,并补充介绍历史知识公车,回忆公元前356年的商鞅变法,使学生理解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而唯有变法才能救国图强)

[名片档案,个人风采]:学生模拟变法人物

学生分别出示康有为、梁启超和谭嗣同的个人名片,登上讲台向大家模拟历史人物进行介绍。

(主要介绍代表人物:1、康有为:少年立大志,曾经在香港逗留的经历,使他深受触动,从此萌发在中国实现变革实现资本主义的理想。2、梁启超:少年聪慧,13岁考中秀才,17岁中举。在万木草堂结识了康有为之后,即拜康有为为师,跟随师父为维新变法奔走。3、谭嗣同,号复生,出生官宦人家,却厌恶科举功名,读了万卷之书,走遍神州大地,立志改变中国现状。)

[关注国运,发表见解]:创设情境写“上书”

讨论:假如你是1895年的一位爱国读书人,请你也写一份“上书”,陈述怎样救亡图存!

(三)百日维新

[舌战群儒]

教师:既然有了思想就要大胆行动,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又三次上书光绪帝,指出形势危机,惟一途径就是变法。但顽固派大臣竭力阻挠,康有为与顽固派进行了论战。

播放《走向共和》视频片段,观看“康有为驳荣禄,荣禄生气中途退场”内容。

通过舌战群儒和上书内容,可以看出康有为维护清朝统治、抵制人民反抗但又有忧国忧民的思想跃然纸上,所以光绪帝被深深地感动了,于是接见康有为,表示不做“亡国之君”,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

师生分析总结:光绪帝为什么支持变法?

学生1:巩固封建统治,希望有所作为,不当亡国之君。

学生2:利用变法从慈禧手中夺回统治权。

学生3:也有爱国、保国、抵制外强的思想。

[京师现场采访报道]

学生模拟《中外纪闻》的记者,在_城楼现场报道:旧历戊戌年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皇帝登上_城楼颁发诏书,标志变法开始。那么,变法涉及哪些内容呢?我们来到变法记者招待会,采访光绪皇帝,学生扮演光绪皇帝向大家介绍了变法的有关内容:

出示幻灯片──光绪帝照片和百日维新内容

政治方面: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经济方面: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文化教育方面: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教师补充介绍京师大学堂的创建)

军事方面:训练新式军队等等。

(教师出示幻灯片──变法的进步性和变法的局限性,师生共同分析:有利于打破封建政治的体制,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没有触动封建顽固派的实权地位,没有涉及议院、定宪法等政治主张,没有采取维新派掌管军队的措施。以至于面对后来的政变阴谋束手待毙。)

(四)我以我血荐轩辕

[永远的谭嗣同]

教师:变法的结果如何呢?

学生:失败了。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下令逮捕维新人士。

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因此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又因这次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历时103天,所以又称“百日维新”。

教师出示幻灯片介绍袁世凯告密,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禁的故事。

播放视频:戊戌政变后,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日本)。有人极力劝说谭嗣同逃走,他谢绝劝告者说:“不有行者,谁图将来?不有死者,谁鼓士气”?“我国二百年来,未有为民变法而流血者,如有,请自嗣同始”。不久,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这就是历的戊戌六君子。

全班一起朗读:谭嗣同的绝命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教师:维新派要杀的贼指谁?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

学生:贼指慈禧为首的顽固派;“无力回天”是因变法遭到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镇压失败而无法挽回的局面;“死得其所”是因为谭嗣同甘为变法流血牺牲,不愿逃走。

(五)我评谭嗣同

[师生互动,讨论探究]

教师:谭嗣同的死值得吗?

学生1:不值得,是因为逃走后还可保存实力继续斗争,不应该做这样的牺牲。

学生2:值得,是因为谭嗣同用他的献身精神激励后人继续斗争。

教师:一百多年前,谭嗣同为变法血染菜市口,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表现了爱国志士们为了国家进步不惜牺牲生命的英雄气概。沧海浮生,岁月如潮,谭嗣同在时间里轮回,我们会永远铭记。

教师:戊戌变法有何历史意义?

学生讨论后,师生总结: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救亡的政治和思想解放运动。虽然挫败了,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对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教师:戊戌变法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它为什么会失败?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

总结如下:戊戌变法的性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失败的原因:领导变法运动的民族资产阶级天生软弱,维新派力量弱小,又没能发动群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顽固派势力过于强大。结论: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小结]

教师: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符合历史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继续奋斗。

高中历史教案反思篇2

1.通过阅读教材,知道古代希腊的两个文明中心发源地,了解希腊城邦的一些基本史实。

2.能准确简述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状况,认识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3.通过阅读教材,了解亚历山大东征的基本概况,分析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正确认识古代世界主要战争的两面性作用。

雅典民主政治

正确认识亚历山大东征

情景导入法、讲授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年我国将举办冬季奥运会,这使北京成为第一个既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又将举办冬季奥运会的城市。

同学们,你们知道奥林匹克起源于哪里吗?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知识点一希腊城邦

1.地理位置: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小亚细亚半岛西岸、黑海沿岸、意大利南部以及西西里岛等地区。

2.希腊最早的文明产生于爱琴海地区。这一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3.希腊城邦出现的时间:公元前8世纪;突出特点:“小国寡民”;居民分为公民和非公民。

知识点二雅典的民主政治

4.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伯里克利主政时期,雅典达到全盛,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雅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公民大会。

知识点三亚历山大帝国

5.公元前4世纪,希腊北部边陲的马其顿成为军事强国。

6.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领3.5万大军,进攻波斯帝国。

7.亚历山大东征具有侵略性质,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但是,东征和帝国的建立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希腊城邦

1.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古希腊文明最早产生于哪里?主要有哪些文明?

爱琴海地区。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2.希腊城邦的突出特点是什么?这主要与什么有关?

“小国寡民”。与地理位置有关,希腊多山,不利于统一。

3.希腊城邦的居民分为公民和非公民,你知道二者有什么区别吗?

只有公民才能占有土地,公民可以享有很多权利,同时,参军打仗是公民的义务。非公民包括外邦人和奴隶。外邦人没有政治权利,不能占有土地。奴隶几乎没有任何权利和自由。公民与非公民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二者界限分明,非公民转化为公民,极为困难。

探究二雅典的民主政治

阅读下面的材料,探究问题。

雅典民主政治家伯里克利在一次演讲中说:“我们的制度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就法律而言,一切人解决他们私人纠纷方面都是平等的;就人的价值而言,无论任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出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们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们个人才能。”

(1)伯里克利主政时期,雅典最高权力机构是什么?

最高权力机构是公民大会,具有立法、司法等多种职能。

(2)如何认识伯里克利时代雅典的奴隶制民主政治?

①为雅典的昌盛提供了政治上的条件,把古代世界的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②占雅典人口绝大多数的外邦人、奴隶、妇女没有任何政治权利。它本质上仍是少数奴隶主对广大奴隶的专政。

探究三亚历山大帝国

1.阅读教材,说出亚历山大东征的开始时间、背景、过程、结果。

开始时间:公元前334年;背景:马其顿的强大;经过:击败波斯大军——攻占地中海东岸——埃及——灭波斯;结果: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

2.有人说:“亚历山大东征是一次侵略战争,没有任何积极意义。”对此,你如何看待?

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亚历山大东征具有侵略性质,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但是,东征和帝国的建立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大量工商业者随军队流动,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

(四)归纳总结整体感知

(五)课堂检测巩固新知

见本书对应练习。

在本课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探讨了雅典民主政治和亚历山大东征这两个重难点问题。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我引导学生要一分为二的看待,要能够结合当时的背景来分析评价。学生们对于此类探究活动很感兴趣,各小组都能够积极发言,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高中历史教案反思篇3

一、课标要求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中国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习俗方面变化的具体表现;

通过观看课件和课外收集资料,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了解其原因;

总结归纳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的能力;

回忆已学知识,透过变化的现象看到本质,培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前调查、查找资料,及学生自主课堂展示(辅之教师所提供的材料)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化;

(2)通过整理和归纳材料,在对比分析中理解变化的原因,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随着西方的文明冲击,中国社会逐步近代化的历史发展趋势,认识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使得人民的物质生活发生了质的飞跃。在感受祖国发展的同时,更加热爱祖国,热爱生活。

三、学习对象分析

学生经过半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问题分析能力。且本课与人们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学生有一定的体会感受,通过使用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图片和材料,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难点在于这些社会生活与习俗变迁背后的原因,因此,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知识,探讨影响这些变迁的因素。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

难点:结合已学内容,认识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五、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收集资料 教案

六、教学过程设计(预计用时1课时)

(一)导入

近现代的历史,相对来说是大家比较熟知的,同时对我国而言近现代也是一段风雨激荡与众不同的历史。古老的中国在西方的不断入侵下,开始了由传统向近现代的转变。这一转变既可以从改变国家、民族的政治经济等大事中体现,也可从平凡人的社会生活中体现。本单元题为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他既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等大变迁的外在表现,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来审视中国近现代史。本单元共三课内容分别讲述了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与习俗、交通通讯、大众传媒的变迁。接下来就让我们学习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二)新课讲授

1.过渡:师:本课题为“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重点讲述了人们衣、食、住和风俗的变化,关键在于一个“变”字,今天我们任务便是要认识近现代以为这些方面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又是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在这之前,我让大家分别就本课的相关内容做了些调查,接下来就请两位同学就你们自己选择的方向,来做出展示。

2.学生活动(展示1:近现代服饰的变迁)

3.点评及提问探究环节

问题一:为何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人的服饰五花八门?

(学生作答)

答题要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及地区差异性

传统向近现代转型的动荡

问题二:为何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人们的衣着十分朴素,单一?

答题要点:政治:的影响()

经济:物资匮乏,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思想:社会主义的革命文化教育,勤俭节约的风尚

外部:“一边倒”外交政策,受苏联影响较大

4.学生活动(展示2:近现代社会风俗的变迁)

5.点评及提问探究环节

问题三:为何近代社会人们的风俗发生巨大变化?

答题要点:外:鸦片战争后,西方物质文明和思想文化影响

内:

近现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推动中国风俗近代化

近代政治变革和政府政策推动

思想解放运动

问题四:除此之外,近代以来还有那些习俗发生了变化?(学生作答)

6.表格总结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

探究:近代以来影响人们的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的因素有哪些?

思路:

1、外部:西方物质文明和政府政策的推动

2、政治体制变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动

3、经济体制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4、思想解放的作用

5、科技革命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影响

······

7.教师课后总结,布置作业

(三)板书设计

14.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一、物质生活的变化

1.衣

2.食

高中历史教案反思篇4

通史概要:

本专题主要阐述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的历史。初中教材中,已经介绍了民族资本发展的一些基本史实,所以在讲授中需要学生把握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线索: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近代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变化。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特别是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出现短暂春天。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发展较为迅速,但抗日战争爆发后,特别是抗日战争结束后,民族工业日益萎缩。

一、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课标要求:

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有何变动;理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概况;思考买办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了解张謇和荣氏兄弟的事迹,并进行评价,使学生能把人物命运与时代背景结合在一起思考。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提供的材料、图片以及教师的引导,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为了使学生感性地了解历史,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和阅读法等学习有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教师要使学生理解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艰难,让学生体会到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背景及意义。

难点: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与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关系;初创时期的民族工业多集中于轻工业的原因;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远远超过官僚资本主义,成为中国工业资本的主体的意义;基于民族工业而产生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与壮大对于此后中国社会政治的影响。以上几个难点多带有一定的理论性,也比较抽象,需要教师逐步引导学生理解。

教学建议

(1)以黄梅戏《天仙配》音乐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会逐渐瓦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2)“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目,首先需要学生回忆专题一的内容,理解在鸦片战争前,中国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然后,引导学生回忆两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内容,理解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让学生看书,找出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具体表现和影响。最后,使学生理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3)“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一目,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关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中部分内容,可以让学生阅读教材,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出近代民族工业产生的原因、时间、产生途径、代表性企业、早期发展情况。注意在讲述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时,可以补充介绍洋务运动。指出洋务运动创办的民用工业对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起了一定的诱导作用。在介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概况时,可以补充一些数据、图片,加强教材的直观性。

关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这部分内容,让学生看书,找出民族资本主义取得初步发展的原因、发展的状况、代表性企业、特点以及意义。打出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和与民族工业发展概况相关的资料,在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民族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的自然和社会(或地理、历史)原因,培养学生综合考虑问题的意识。同时通过幻灯片打出于张謇、周学熙以及荣氏兄弟相关的资料,加深学生的认识。

二、民国年间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课标要求:

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民国初年的兴办实业潮、抗战前夕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抗战胜利后民族工业发展的困境等史实。理解民国初年出现兴办实业潮的主客观因素、币制改革的影响和导致抗战胜利后民族工业陷入困境的因素。认识民国年间民族工业发展的曲折历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民国初年兴办实业潮出现的原因,学会将历史现象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分析。从分析“币制改革”、“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结果,学会辩证地看待国民政府的这两项改革举措。学会运用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看待民国年间民族工业发展的曲折历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间民族工业发展较快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工业很快萧条的原因,理解帝国主义的侵略是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全面了解民国年间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历程,认识民族工业要想健康成长,必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呈现出“短暂春天”的原因和表现;1935年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及其意义;民国后期民族工业发展困难的原因。

难点:民国年间民族工业发展的曲折性;国民政府建立后采取的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官僚资本对民族资本的控制与压迫。

教学建议:

(1)分析子目,从整体上介绍本节内容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战间—短暂春天;抗战前夕—短暂发展;国民党后期—陷入困境。

(2)“民国初年的兴办实业潮”一目,是本课重点,“春天”的出现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建议教师从辛亥革命的影响导入。在分析原因时,还可适当增加临时政府奖励实业的法令和《临时约法》中的部分条款, 展示一些抵制日货的图片或影视资料,揭示反帝爱国运动也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此外还需教师补充一点,北洋军阀政府推出一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经济政策,使民族工业得以继续发展。讲外部条件时,需阐明这是“春天”出现的主要原因。发展概况,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炼信息,归纳要点,教师可简单介绍荣氏兄弟和简氏兄弟及其企业的发展,(幻灯片展示),接着师生共同探究在此期间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3)“抗战前夕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一目,可以结合教材指出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资本主义取得发展的原因,重点介绍“法币政策”,注意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评价这一政策。关于其发展概况,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炼信息,归纳要点即可。最后,需要指出民族资本主义在发展的同时,受到了官僚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道路曲折而又艰难。

(4)抗战时期的民族工业发展,教材中没有介绍,需要教师结合教材“知识链接”中“民族工业的西迁”,指出抗战中民族工业受到了沉重打击。

(5)“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困境”一目,可以让学生讨论:为什么抗战胜利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反而日益萎缩呢?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对教材提供的资料进行认真分析,认识到美国的经济掠夺、官僚资本的挤压、通货膨胀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民族工业陷入绝境,纷纷倒闭。

三、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课标要求:

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历史教案反思篇5

【摘要】高中历史课程教学逐渐被大家关注,课程教学的实施是落实高中课程改革的关键。课程应当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广大一线努力执行新课程的理念,对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面对新课程,一线仍有许多问题和困惑。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评价设计研究

由于课程的改革已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因此在历史教学方面也有了相应的转变,同以往的课程评价对比来讲,新课程教学的评价设计更加展现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素质的提升。可是,许多地区对历史教学的评价设计标准都不统一,有些地方实施的评价仅仅是换汤不换药,并没有展现出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所以,通过长期的教学研究以及教学经验,文章对高中历史教学的评价设计提出一些策略。

一、对教学评价设计的分析

1.传统评价设计的不足

教学评价设计是教学活动的一个关键环节。由于历史新课程教学改革在我国大面积开展,传统教学评价设计里的不足在改革中逐渐表现出来。

评价设计体系不但要关注一般的史实,还要使学生可以认同很多具有专家个人情感的史论。

当前的高中历史评价设计体系和机制对于学生的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起到了阻碍的作用,大多会以智为重,智又以掌握知识为重。这样的评价设计体系已经远离了学生的社交生活及社会生活实践,远离了学生的立场和经验,而对于学生全面发展最为重要的技能、技巧的构成方面来讲,全面发展的评价设计、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合作精神以及价值观等方面都过于忽视。这样只注重知识的考核方式会让学生的全面发展失去平衡。

2.新的评价设计方式

因为传统的历史评价设计标准有很多不足之处,并且由于新课程的改革以及新课标的执行,高中历史教学一定要具备新的评价设计准则。而新的历史课程所需的教学评价不但要遵从

高中历史教案反思篇6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427、429-432班的历史教学工作,经过一个学期对于学生的接触和了解,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特作教学计划如下: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高一历史学科采用人教版教材,教学内容是历史必修二,是经济专题史,主要反映了人类社会经济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经济活动是赖以自下而上和发展的基础,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且它在政治、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所以必修二在三门必修课中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要求学生在了解中外历史上重要经济制度、经济政策、重大经济事件及重要人物基础上,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经济史的内容理论性较强,学习的难度增大。

二、具体教学时间安排:

第一周~第四周:(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准备好段考)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五周~第九周:(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准备期中考试)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十周~第十四周

第五单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第十四周~十八周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第十九周~学期末本学期总复习,准备期末考试。

三、补充说明:

考虑到本学期期间涉及到中考高考等会占用一定的教学时间,将视特殊情况随时再调整教学安排。

四、教学措施:

1、认真教好每一堂课。上课是整个教学的中心环节,采用问题教学法和讨论法,激励学生的学习,激活学生思维。同时重视基础知识,搞好学科内专题研究。在教学过程中,构建知识体系,注重知识迁移,培养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2、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历史知识趣味化。努力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采用“情境教学”,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在愉快中学到知识。

3、教学过程中以学为主,真正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学案导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加强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合作是一种体现个人品质与风采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4、耐心辅导每一个学生,认真批阅学生的每一次作业。搞好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及时反馈教学,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使每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张扬,提高课堂效率。

54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