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教学设计 >

高二生物教案设计

时间: 新华 教学设计

高二生物教案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学会描述身边的生物,区别生物和非生物,会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生命现象。

②通过观察、讨论、领会,能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重点)

2.能力目标

通过事物的对比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课前准备:

一盆生长旺盛的含羞草,多媒体课件;学生查找与生物的基本特征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

安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2分钟课件展示:呈现出绚丽多彩的大自然:空中有白云、飞机、太阳,还有蝴蝶、小鸟。远处有山林、草地,草地上有大大小小的蘑菇、蟋蟀、蚂蚁。近处有一只母鸡领着一群小鸡在觅食,小狗趴在旁边吐着舌头。还有一座小桥,水中有游鱼、水草……欣赏图片,感受大自然的和谐之美。从美丽的大自然画面引入,使学生从感到熟悉、亲切、有趣,产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同时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提出问题

导入新课

2分钟提出问题:画面中哪些是生物?

哪些不是生物?为什么?

积极思考、尝试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问题中来,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程度。

自主学习

知识点一:我们身边的生物

1.学生观察、小组讨论后回答:飞机、白云、太阳、山石、桥、水等是非生物,因为它们都没有生命;蝴蝶、小鸟、草、鸡、狗、鱼、蘑菇等是生物,因为它们都有生命。

【过渡语】同学们观察的很细致,我们把有生命的物体称为生物。自然界就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组成的。在我们的身边,生活着多种多样的生物,它们与我们朝夕相处。

2.观察教材图1.1—1,插图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生物?

学生边观察边回答:有中华鲟、啄木鸟、东北虎、银千年银杏树、蝴蝶还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大肠杆菌。

3.为了加深学生对生物的理解,让学生列举自己身边熟悉的生物,由学生介绍课前收集到各种生物的资料。

4.现在已被人们认识的生物有200多万种。根据各种生物的特点,人们通常它们分成三类: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现在你能将图1.1—1所示的生物进行分类了吗?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明确生物是有生命的。

学生要根据身边的实例及教材的学习等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

尝试分类:中华鲟、啄木鸟、蝴蝶、东北虎是动物;银杏树是植物;大肠杆菌是微生物。使学生感受自然界的神奇,通过提取脑海中的生活常识,自然而然的解决问题。

学生形成自然界是有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观点。

在学生视野充分拓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众多的生物简单分类,明确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三大类。

组织交流

点拨建构

18分钟【过渡语】仔细观察周围的动植物,你会发现它们的形态、大小和生活习性各不相同,但在千差万别中却存在着共性:他们都是有生命的。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呢?

知识点二:生物的生命现象

1.小组探究活动: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插图和生活经验,举例说明生物所具有的这些生命现象。小组选出小组长、记录员、发言人。

动物有哪些

生命现象?植物有哪些

生命现象?

2.教师巡回指导,并参与小组的讨论。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3.现在各小组将你们的发现与大家交流吧。

高二生物教案设计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

2.认识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是生物的变异。

3.通过对某一性状的变异的深入探究。使学生能够描述:

(1)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2)生物变异的原因:不同种类、个体之间的差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其次与环境有关。

(3)生物变异的类型:可遗传变异(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造成);不可遗传变异(仅由于环境的改变造成)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提问、表达的能力。

2.通过“对某一性状的变异进行深入探究的实验”,突出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和科学方法的训练。尤为侧重训练学生处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调查结果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让学生体会到通过科学探究得出结论的成就感。

2.让学生产生对生物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对某一性状的变异的深入探究,使学生能够描述:

1.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2.生物变异的原因:不同种类、个体之间的差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其次与环境有关。

3.生物变异的类型:可遗传变异(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造成);不可遗传变异(仅

由于环境的改变造成)。

教学难点:

分析生物变异的原因。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对变异的现象很熟悉,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可能浓厚。

2、学生很爱进行探究实验,但部分学生合作探究能力不够。

3、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可能会根据课本上的结论直接得出,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探究中的讨论题。

4、对变异的原因地分析,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探究讨论,大部分学生能够弄清楚。

三、对重难点的讲解和自学、探究指导

1.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学生的自学和小组探究之后,再经过交流讨论和教师指导均能解决。

2.难点的解决:a.学生在探究之后得出的实验结论大多数是课本上的变异的原因,与实验数据的解读相关性不大。应该引导学生根据大、小花生的平均值得出所以结论。

b.接着,利用探究实验中的讨论题地回答得出变异产生的原因。

3.在小组探究中,有些小组对测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以及做曲线图有困难,教师应该加强指导。

4.对于探究实验中的讨论题,主要依靠小组间的交流和讨论解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举一些常见的实例帮助理解。

四、教学资源

1、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课本。

2、大、小花生果实若干,坐标纸。

五、教学方法

自学,学生探究,师生讨论,教师讲解。

六、板书设计

第五节生物的变异

一、生物的变异现象

二、探究一种变异现象: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

问题:花生果实的大小是由于品种不同吗?

假设:不同品种的花生果实大小(平均值)是由品种的特性决定的。

结论:大花生的平均值大,小花生的平均值小,这是由于品种的不同(基因有差异)决定的,但同一品种的花生果实大小还受环境的影响。

1、变异的类型及原因:

a.遗传的变异: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

b.不遗传的变异:遗传物质没有改变,是由环境改变引起的

2、生物性状与基因和环境间的关系:

表现型(性状)==基因型(基因组成)+环境

七、设计思路

设计思路概述

本节内容有两大部分,在第一部分中,生物变异的普遍性和引起变异的因素是需要同学掌握的内容。而探究活动“花生果实大小的差异”,是为了提高学生处理调查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设计把学生的探究活动放在可前进行,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培养起创造能力。第一课时主要完成对变异原因的教学。

八、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学方法设计

1.为了使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把自然界中的现象再现到学生的眼前,特利用课本图片进行直观教学。

2.为了实现能力目标,便于让老师捕捉学生面对问题时的真实想法。采用师生互动探讨式教学,引导学生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收集数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课堂组织设计1.为了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提高学习效率,把学生分成6-7人一组展开活动。

2.在“对某一性状变异的深入探究”的学生活动中,每小组的6-7人自由选择分工。

基础知识解决措施设计

生物变异的概念通过学生活动“找特征、找差异”,让学生观察P40四幅图片,归纳: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

不同种类、个体之间的差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其次与环境有关。1.对先天性和后天性近视进行分析或对先天性卷发和人工卷发进行分析。

2.完成课本P45练习1和配套练习册P19-20的第2、3、7、

11题。

生物变异的类型让学生活动找出列举特征中的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能力培养解决措施设计

突出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和科学方法的训练。在制定实验探究方案时,对于大、小花生的短轴长度的测量方法,可让学生展开广泛的探讨。

训练学生处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各小组收集数据制成曲线图并进行图形分析和讨论。

情感培养解决措施设计

对生物学及大自然的热爱之情。1.利用配套练习册P21第15题,培养学生的自然审美观。

2.学生列举常见的变异实例。

3.一句结束语:大自然是如此的千姿百态、丰富多彩,那是因为生物的变异。

回顾和利用俗语引入课题:在本章开始我们学过:生物界普遍存在着变异现象。俗话说:“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生物的变异是怎么回事。板书课题。

(二)教授新课

先让学生阅读课本40页第一段内容和四幅图片,引出“一、生物的变异现象”的教学。

提出问题,引出探究:同学们对上述变异及前面研究过的各种相对性状(由变异产生的),你对某一性状的变异做过深入的探究吗?引出“二、探究:花生果实的大小的变异”的探究活动。

让学生分组探究,教师巡回指导,然后小组交流,并利用讨论题1~3引导学生达成共同的结论。

之后,再利用讨论题4~5以及教师举例,师生分析总结出变异的类型及原因,强调生物的性状与基因组成和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

(三)当堂练习

让学生做课本45页练习1和配套练习册(甘肃省配发)19~21页的2、3、7、11和15小题,学生不会的,教师帮助解答。

高二生物教案设计篇3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细胞通过分裂而增殖》选自《生物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章第三节。本节内容讲述细胞增殖是一种生命现象,体现了微观生物学知识。在学生掌握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本节课主要围绕“细胞体积为什么这么小?”这个问题展开教学,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理解细胞不能无限增大的原因,并为第二课时的教学提供平台,埋下伏笔。

(二)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生物课程的指导思想和新课程标准的.的四项要求:

①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②面向全体学生;

③倡导探究性学习;

④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制定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解释细胞保持较小体积的主要原因;

(2)通过模型方法进行生物学的研究。

2、能力目标:

(1)尝试利用数学方法探究细胞生长极限的问题;

(2)运用数学方法分析、归纳、推理、处理实验数据,得出细胞表面积与体积关系的规律。

3、情感与价值目标:

(1)让学生体验模型实验法对获得知识和理解知识的重要作用;

(2)让学生认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会用批判性思维方法解决问题。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两个活动来研究“细胞的体积为什么这么小?”的问题。

难点:活动“研究细胞体积与细胞表面积的关系”中学生提出预测、处理数据、得出结论。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步入中学,思维活跃,敢于质疑和讨论,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还不能完全离开实物的支持,且以往学习中较少涉及到细胞知识,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观察、操作和分析能力的差异会产生不同层次的学习效果。而且七年级学生对“细胞大小与外界物质扩散的关系”的理解有一定难度,因此本节课设想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活动,来提高课堂效率。

三、教学策略

(一)教学用具

教具形式:制作教学课件;准备实验材料:酚酞琼脂块、氢氧化钠溶液、毫米尺。

使用方式:教师展示课件,指导学生用实验材料按活动二的目的要求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扩散的关系。

效果预测:引起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使他们由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逐步过渡到对抽象知识的理解。

(二)教法

依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做中求学,引导探究型学习)

(直观教学法、比较归纳法、反馈法等)

①直观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②实验探究法: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两项探究活动,锻炼学生的实验探究技能。

③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对所获得数据和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交流、处理,共同得出结论。

④课堂习题检测使教师发现问题,及时补充,进行教学反馈。

(三)学法

(观察法、讨论法、归纳分析法等)

本节内容理论性强、抽象复杂,所以课前要指导学生做好预习,课堂上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中解决问题。

①指导学生以“细胞体积为什么这么小?”这一问题为主线,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②指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处理分析实验数据,理解细胞体积与细胞表面积的关系。

③指导学生采用发散性思维的方法,联想的方法将模拟实验结果迁移到真实细胞,从而得出结论。

(四)重难点突破策略

重点的落实方案:教学中通过设置情景,引出问题“细胞的体积为什么这么小”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展示课件进行直观教学,组织学生参与探究活动,在实际操作中理解较小的细胞与其物质代谢的关系。

难点突破策略:教师逐步质疑和引导,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动脑思考,参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得出结论。

高二生物教案设计篇4

一、教学目标

1、说出遗传密码的阅读方式。

2、说出遗传密码的破译过程,包括伽莫夫的三联体推断,克里克的实验推断,尼伦伯格和马太的蛋白质体外合成实验。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遗传密码的破译过程,引导学生感受这种思维过程并产生与科学家的思维共鸣。

(二)教学难点

1、克里克的T4噬菌体实验。

2、尼伦伯格和马太的蛋白质体外合成实验。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研究背景

什么是莫尔思电码呢?它是由美国画家和电报发明人发明的一套有“点”和“划”构成的系统,通过“点”和“划”间隔的不同顺序来表达不同的英文字母、数字、和标点符号。请根据莫尔思电码表,将书本中问题探讨中的那段电文译成英文。

学生:where

are

genes

located

学生:基因位于DNA上

要破译一个未知的密码,一般的思路就是比较编码的信息,即密码和相应的译文。对遗传密码来说最简单的破译方法就是将DNA顺序或mRNA顺序和多肽相比较。但和一般的破译密码不同的是,遗传信息的译文——蛋白质的顺序是已知的,未知的都是密码。

(二)遗传密码的阅读方式的探索

1954年,科普作家伽莫夫在理论上尝试了遗传密码的解读,他设想:若一种碱基与一种氨基酸对应的话,那么只可能产生4种氨基酸,而已知的天然氨基酸有20种,因此不可由一种碱基对应一种氨基酸;若2个碱基与一种氨基酸对应的话4种碱基共有16种不同的排列组合,也不足以编码20种氨基酸;因此他认为3个碱基编码一种氨基酸就可以解决问题。4个碱基与一种氨基酸对应的话就会产生256种排列组合。相比较而言。只有三联体较为符合20种氨基酸。伽莫夫是用数学的排列组合的方法在理论上作出推测的,后来的实验证实这一推测是完全正确的。

接下来,人们不禁要问在三联体中的每个碱基只读一次还是重复阅读呢?以重叠阅读和非重叠方式阅读DNA序列会有什么不同?思考P74的问题:

当图中的DNA的第3个碱基发生改变的时,如果密码子是非重叠的,这一改变将影响多少个氨基酸?

学生:1个。

如果密码子是重叠的,这一改变又将影响多少个氨基酸?

学生:3个。

当图中的DNA的第3个碱基T后插入一个碱基A的话,如果密码子是非重叠的,这一改变将影响多少个氨基酸?

学生:将会影响后面所以的氨基酸。

如果插入2个碱基呢?

学生:也会影响后面所以的氨基酸。如果插入3个碱基呢?

学生:将会在原氨基酸的序列中多一个氨基酸

当图中的DNA的的第3个碱基T后插入一个碱基A的话,如果密码子是非重叠的,这一改变将影响多少个氨基酸?如果插入2个,3个呢?

学生:如果插入1个碱基,影响3个氨基酸,多肽比原来正常多肽多1个氨基酸

学生:如果插入2个碱基,影响4个氨基酸,多肽比原来正常多肽多2个氨基酸

学生:如果插入3个碱基,影响5个氨基酸,多肽比原来正常多肽多3个氨基酸

(三)遗传密码的验证(克里克实验)

1957年,克里克设计了一个实验,有力的证明三联密码的真实性,他用T4噬菌体染色体上的一个基因通过原黄素处理可以使DNA脱落和插入单个碱基,通过这样的方法他们发现加入或减少一个或两个碱基都会引起噬菌体突变,无法产生正常的蛋白质,而加入或减少三个碱基却可以合成正常的蛋白质,为什么会这样呢?

结合书本74页有关句子中插入英语字母对语句产生的变化来理解。

当插入1、2个碱基时,会对后面所以的氨基酸产生影响。当插入3个碱基时,则可能对部分的氨基酸有影响,所以有可能合成正常功能的蛋白质。

补充遗传密码的特点:

(1)不间断性:mRNA的三联体密码是连续排列的,相临密码之间无核苷酸间隔。

(2)不重叠性:对于特定的三联体密码而言,其中每个核苷酸都具有不重叠性。不重叠性使密码简单而准确无误。并且当一个核苷酸被异常核苷酸取代时,不会在肽链中影响多个氨基酸。

(3)减并性。

(4)通用性。

(5)起始码和终止码:GUG作为起始码,到目前为止只在一种噬菌体蛋白质中发现过,在正常情况下,它是缬氨酸的密码子。所以说肽链合成的第一个氨基酸总是甲硫氨酸。

(四)遗传密码对应规则的发现

马太和尼伦伯格和克里克的方法和思路完全不同,他们采用的体外合成蛋白质的技术

(1)去模板:除去DNA和mRNA。在细胞提取液中含有核糖体、ATP及各种氨基酸。是一个完整的翻译系统。

(2)加入多聚尿嘧啶核苷酸代替天然的mRNA,发现合成了单一的多肽,既多聚苯丙氨酸。这一结果不仅证实了无细胞系统的成功,也说明UUU是苯丙氨酸的密码子。

高二生物教案设计篇5

第一单元生物与生物圈

第一章认识生物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教师寄语:有生命,就精彩!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初步认识生物2.区别生物和非生物3.说出生物特征

能力目标:、通过积极主动参与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区别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生物的生命现象”的讨论,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关爱生物的良好品质。

学习重点:生物的共同特征。

学习难点:生物的各特征对生物生活的意义。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__________,也可以借助_________、__________等仪器,或利用__________等工具,有时还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

二、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一定认识其中不少的生物。那么,我们的教室里有哪些生物?请各小组讨论后出示课前观察的结果。

三、合作探究

(一)通过各小组的回答说明,要想区分生物与非生物,我们必须首先学会观察。阅读课本P2页回答下列问题:

下列关于科学观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科学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B.科学观察必须借助有关用具才能进行

C.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事实就是,并及时记录下来

D.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

(二)阅读课本P2-P5页,探究下列问题:

1、填充下图,识记生物的基本特征。

2、观察动物题材的投影片和教室里盆栽植物,结合课本第插图,讨论:

(1)植物和动物对营养物质的获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人类同其他生物呼吸均需要吸入__________、呼出_______________。

(3)动物和人排出体内废物的方式有哪几种?

(4)课本第五页插图的内容说明了什么?

四、拓展创新

1、除了课本介绍的,你还知道生物有哪些特征?看哪个小组说得好

2.下面是猫和鼠的部分生命现象,请分析说明它们各属于生物的何种基本特征

(1)小猫长成大猫属于。

(2)猫生小猫属于。

(3)猫生猫,鼠生鼠属于。

(4)一窝猫中有白猫、黑猫和花猫,这种现象属于。

(5)鼠听到猫叫,立即躲近洞里的现象属于。

五、归航拾贝

六、达标测试

1.下列现象中的物体属于生物的是………………………………………………()

A.机器人弹钢琴B.火山爆发时岩浆喷出

C.钟乳石在慢慢长大D.馒头上长出“白毛”

2.牵牛花清晨开放,傍晚关闭,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的特征…………………()

A.需要营养B.进行呼吸C.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D.生长和繁殖

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种生命现象说明生物体具有哪个特征…………()

A.呼吸B.排出体内废物C.对刺激作出反应D.生长和发育

4.下列属于生物共同特征的是………………………………………………………()

A.都能运动B.都能呼吸C.都有细胞结构D.都生活在水中

5、科学家对蜜蜂群体的自然活动状况进行跟踪拍摄,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A、实验法B、观察法C、调查法D、分类法

6.请说出元代散曲名家马致远的名曲《秋思》中的生物和非生物。(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曲中的生物有:

曲中的非生物有:

7、请将左右两列中相关联的内容用线段连接起来。

动物取食应激性

鲸喷出水柱营养

向日葵朝向太阳繁殖

植物开花结果生长

人体排汗排泄

蘑菇由小长大遗传

子女与母亲相似呼吸

七、学习感悟

参考答案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一、课前预习: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照相机测量

二、合作探究

(一)B

(二)1.①营养②进行呼吸③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④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⑤生长⑥繁殖

2.(1)植物是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以植物或别的食物为食,从中获取营养物质。但是,无论是植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还是动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都是来自自然界中的一些简单的物质,它们都是一样的。

(2)氧气二氧化碳

(3)动物和人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排出体内废物,如出汗、呼出气体、排尿等方式将废物排出体外。

(4)狮子发现猎物后迅速追击;斑马发现敌害后迅速奔跑;含羞草受到碰触时,展开的叶片合拢。说明了生物对来自外界的各种刺激做出一定的反应。蘑菇能从小到大;种子萌发成幼苗,幼苗不断长大;小鸡破壳而出。说明了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当生物体长到一定的时候,就开始繁殖下一代。

三、拓展创新

1.(1)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有细胞构成的。

(2)生物都有新陈代谢作用。

(3)生物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4)生物体都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6.(1)生物能生长(2)生物能繁殖(3)生物能遗传(4)生物能变异(5)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

五、达标测试

1.D2.C3.D4.B5、C

6.曲中的生物有:老树、昏鸦、瘦马、人;曲中的非生物有: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夕阳、天涯

7、动物取食----营养

鲸喷出水柱----呼吸

向日葵朝向太阳----应激性

植物开花结果----繁殖

人体排汗----排泄

蘑菇由小长大----生长

子女与母亲相似----遗传

第二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教师寄语:勤观察,多调查,增知识,拓视野!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行归类。

能力目标:学生尝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学生通过学习能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增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保护我们身边的.生物开始。

学习重点: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及分工合作能力。

学习难点: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状态。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我国的森林资源每五年清查一次,这就是__________,人口普查也是_____。

二、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生物的特征,课下每个小组都对我们学校的生物做了调查,请各小组把你们的调查方法和结果进行展示,说出你们组是怎样调查的,结果是怎样的。

三、合作探究:

(一)通过学生的发言,明确以下知识:

1.调查时首先要明确和,制定合理的。调查的范围很大时,就要进行,调查过程中要如实。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和,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

2.调查校园的生物种类的方法步骤是:

(1)选择调查范围(校园)

(2)分组:__________人为一个调查小组。

(3)设计调查路线

(4)调查记录(请特别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里等处容易被忽略的小生物,还有空中偶尔飞过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5)归类

(6)将归好类的生物的资料进行整理,写在笔记本上。

(二)生物的归类方法

1.请根据本小组在室外开展的“调查校园生物活动”的有关情况填写下列内容:

(1)我们的调查路线是;

(2)我们的调查范围是;

(3)我们组一共调查到了()种生物,其中植物()种,动物()种,其他生物()种;说说它们与人类的关系。

(4)从调查到的生物中选1~2种,说说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不同?

(5)这次活动中,我体会最深的是:

2.对调查到的生物进行分类,可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将生物分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三大类;也可按照生活环境将生物分为_______和______等;还可以按照用途,将生物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四、拓展创新:

下图是某同学在“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这一活动过程中,所拍摄的五幅照片。

(1)根据照片所提供的信息判断:该同学是在什么样的地域环境中开展调查的(如海洋、淡水水域、陆地等)?

请对调查的具体地点进行简要描述:

(2)如果将照片中的生物进行分类,你会怎样做?

写出你的分类依据:

列出你的分类结果:

五、归航拾贝

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你还有的困惑:

六、达标测试

1.调查时首先要明确和,制定合理的。调查的范围很大时,就要进行,调查过程中要如实。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和,有时要用数

学方法进行统计。

2.调查时要选取的对象是……………………………()

A.对象中的一个B.对象中的一部分C.全部对象D.以上都对

3.下列生物按生活环境划分的是……………………()

A.猫头鹰和鼠B.鱼和河水C.空气和阳光D.狗和水草

4.关于调查的不正确叙述是………………………()

A.人口普查也是调查B.森林资源的清查是调查

C.要对调查的对象逐个进行D.对调查的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

5.我国在进行人口普查时,下列哪项工作不是调查时应该做的………………(

A.确定调查目的和对象B.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

C.选取样本抽样抽查D.整理分析调查结果

6.在调查校园生物中,以下同学的做法,正确的是………………………………()

A.小军发现好几株他不认识的植物,于是把它们拔出来,带回家研究

B.小梅拔开草丛,一只蟋蟀蹦了出来,很快蹦到校园外面去了,小梅把它记录下来

C.小伟调查记录中有蚰蜒,其他同学都没有,小伟决定把它删掉

D.小明发现一只老鼠,太恶心了,不记录

7.将以下的一些生物分类:银杏树、鲫鱼、木耳、海带、奶牛、蚂蚁、白菜、大肠杆菌

(1)按形态结构特点分类:

(2)按生活环境分类:

8谈起宠物(如狗、猫)你一定很感兴趣,你所居住的小区或村庄内有一定数量的宠物存在,它们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如何保证它们不向人类传播疾病等问题,也许你并非十分清楚。因此,我们有必要做广泛的调查,并把所调查到的相关内容告诉身边养宠物的人。那么,你(或你们小组)打算怎样做这个调查呢?

调查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调查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调查对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调查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调查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学习感悟

参考答案第二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一、课前预习:调查调查

二、合作探究

(一)1.调查目的调查对象调查方案抽样调查记录整理分析

2、略

(二)1.略

2.动物、植物、其他生物;水生生物、陆生生物;家禽、家畜、作物、宠物

三、拓展创新

1.(1)淡水水域略

(2据生活环境将照片中的生物分为水生生物(凤眼莲、莲、虾、蛙),陆生生物(蜻蜓、蚂蚁);据形态结构将照片中的生物分为植物(凤眼莲、莲);动物(虾、蛙、蜻蜓、蚂蚁)。

五、达标测试

1.调查目的调查对象调查方案抽样调查记录整理分析

2.D3.D4.B5.C6.B

7.(1)植物:银杏树、海带、白菜、动物:鲫鱼、奶牛、蚂蚁、其他生物:木耳、大肠杆菌

(2)水生生物:海带、鲫鱼、陆生生物:银杏树、木耳、奶牛、蚂蚁、白菜、大肠杆菌

8、目的:搞清楚宠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及如何防止它们向人类传播疾病

方式:采用访谈法等

对象:饲养的宠物

范围:本小区或村庄

方案:根据所调查对象,制定调查计划。如调查内容、调查步骤……

高二生物教案设计篇6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

(1)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区别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2)理解特异性免疫对人体的主要作用。

(3)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

2、方法与过程: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实例与教材相结合的办法,说明抗体、抗原及特异性免疫等几个基本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在医药卫生事业和传染病的预防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向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

难点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抗原、抗体与吞噬细胞间的关系

学习过程

学案导案

预习导学1人体免疫分_______和_________两类。

2、抗原是指__________,抗体是指____________。

3、免疫有哪些功能?

4、我国规定的“四苗”常规接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计划免疫的目的和意义?我们生活的空间有大量的病原体,为什么有的人容易生病而大多数人又不易生病?这与人体的免疫有关。导入新课。

阅读全文并思考问题。

课堂探讨

1、交流预习情况

认真思考问题。

学习小组内部讨论问题,并求同存异。学习小组长负责

2、小组展示成果

各组分别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组与组之间互评互改。

3、教师对疑难点适时点拨

问题预设:

⑴、在为严重烧伤的病人植皮时,是应该用病人自己健康的皮肤,还是用别人的健康皮肤?为什么?

⑵、生活中为什么有些人会发生过敏反应?了解免疫功能异常情况。

⑶、准备自己预防接种证,了解自己接种过那些疫苗及作用。

⑷、如果没有患过某种疾病也没有进行疫苗的接种,

人体是否有可能产生抗体?1、学生交流过程中,老师深入各组参与讨论,并适当提示、点拨。

2、老师明确答案。并对各组表现予以简单评价。

3、对于学生的疑问做出明确的解释说明。

知识反馈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范围对体外异物都反应对一种异物有反应

特性非专一性专一性

形成生来就有后天形成的

作用弱强

强调本节课重点和难点: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区别,免疫、抗体、抗原等概念。

课堂自测

同学们根据本节课内容完成下列各题。

1、能够起到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几种物质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对大多数的病原体都起作用。

2、特异性免疫是指当_______入侵人体时,身体免疫系统受刺激产生了_______。当同样的病原体再次入侵时,就会迅速产生抵抗的作用。

3、患过麻疹或天花的人,终生不会再次患上这种病,是因为身体中产生了()。

A、麻疹B、抗体C、病毒D、非特异性免疫

4、我国对12岁以下的儿童进行“四苗常规接种”,分别针对的四种类型疾病不包括()。

A、麻疹B、结核C、甲肝

D、百白破、白喉、破伤风

5、不是艾滋病传播途径的是().

A、性传播B、血液传播

C、接触传播D、母婴传播

6、在下列实例与免疫类型之间连线。

皮肤的屏障作用

唾液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特异性免疫

发炎反应非特异性免疫

人患过麻疹后就不再患麻疹

老师对学生做题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作简单提示。

课后反思

52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