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教学设计 >

七年级语文教案反思万能

时间: 新华 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教案反思万能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分析小说的一般方法,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特点。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感悟课文所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体会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2.了解人物性格,理解表现劳动人民的纯朴可爱和怀念社戏的关系。教学难点:本文结尾对“豆”与“戏”的评价、赞美的理解。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正音;2.朗读课文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整体感知

四、小组合作,交流展示

1、本文的中心情节是什么?围绕这一中心写了哪些事情?

2、文中哪些事情详写?那些事情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3、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作者为什么说“在我是乐土”?

4、作者写月下行船是从哪些方面烘托“我”的急迫心情的?

5、写月下归航时,主要写了什么趣事?这时“我”的心情和去看戏时有什么不同?

6、文章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戏”真的好看吗?请结合文中具体的词句解说。

四、检测延伸:练习巩固(见导学案)

五、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对“下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中喜爱的片段进行批注赏析。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小组合作,交流展示(见导学案)

四、检测延伸(见导学案)

五、作业布置:

和父母交流童年的趣事,积累写作素材,写一篇题目为“童年的花儿”的作文,500左右。

七年级语文教案反思万能篇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对生活的意义

2、条理清楚地复述故事情节;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3、树立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激励勇敢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条理清楚地复述故事情节。

2、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教学准备】

1、学生:

⑴ 课前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⑵ 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

⑶ 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与同学交流。

2、教师:

⑴ 备课时,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

⑵ 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或借助小黑板,小卡片等辅助工具。

【设计思路】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65岁那年写的,它回忆了8岁时一次爬悬崖的经历。这篇文章,富有教益,从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小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不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成一个个小困难,就不难克服。

课文叙事性较强,足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会写作意图时,可以从事与理的角度入手,要求学生复述故事情节,说说从中悟出的生活哲理。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

这篇课文,内容上很有咀嚼的余地,特别是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这一句,喻意更值得体味。教学时应致力于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倡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课文,从而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至于朗读教学,应跟课文教学的整个过程结合起来,教师可以挑爬下悬崖这一重要片断进行教读,以加深体会和领悟。

【教学过程】

一、精心导入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次实验:

(大屏幕显示实验内容,老师有表情地讲述)

一只饥饿的鳄鱼和一些小鱼放在水簇箱的两端,中间用透明的玻璃隔开。刚开始鳄鱼毫不犹豫地向小鱼发动进攻,它失败了,但毫不气馁;接着它又向小鱼发动了第二次更猛的进攻,它又失败了,并且受了重伤;它还要进攻。第三次,第四次多次攻击无望后,它不再攻击。这个时候,心理学家将挡板拿开,鳄鱼仍然一动不动,它只是无望地看着那些小鱼在它的眼皮底下悠闲地游来游去,放弃了继续的努力,最终活活饿死。

听到这样一个故事,同学们有什么感慨?能简要谈谈吗?

(学生各抒己见)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看一看作者是如何战胜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安排听取小故事作为导入的内容,是为学生设置良好的学习情境,打破思维混沌的状态;导入性说话又训练了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初入课堂就能立刻进入参与思维和参与训练的积极状态)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看清读准、边读边思、圈点勾画、记住内容。

(培养学生口诵心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复述课文内容:

大屏幕投影复述要求:

⑴ 抓住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

⑵ 突出重点,尤其是脱险部分。

⑶ 口齿清楚,态度大方,条理清晰,能正确表达感情。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满足学生自求得知的心理,勾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回忆、联想,帮助学生掌握记叙要素,理清故事情节)

3、课堂交流:

组织学生说说读了这篇课文后的感想。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发表意见的能力)

三、研读与赏析

(对一篇文章,除了整体把握外,更重要的是对一些重要情节进行研读。这样,对文章所表达的深刻内涵就会有更好地领会,从而更贴切地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1、有感情地朗读16~23节:

投影出示朗读方法:

1、读音准确,语速适中,停顿合理,语调抑扬。

2、把握好人物的心态和情态,语气恰当,感情真挚。

促发学生激情,加深体验和领悟。

2、合作探究:

大屏幕出示问题组:

1、找出我爬下悬崖的具体动作以及刻画我的心理活动的语句,揣摩我的心理变化。

2、作者把爬下悬崖的过程描写得如此细致生动,有什么目的?

3、父亲对我的指点,哪一处你感触最深?对你有什么启示?

4、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学生朗读课文后,讨论回答。学生间互相评论、补充,教师点拨。学生在体会动作、心理描写时教师用表格的形式加以总结。

附投影片:

爬下悬崖 动作 心理 哭 信心全无 伸、探、踩 有了信心 又照着做 信心大增 移动、爬下、啜泣 巨大的成就感

让学生独立观察、发现和表述,使他们主动介入审美的全过程,感知美,体味美。

3、朗读最后一段。

(充分发挥文章的感染作用)

四、体验与反思

1、质疑交流:

教师鼓励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和个人的感受,多角度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师生间可互相质疑,形成讨论交流的过程。

大屏幕展示思考质疑题:

1、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让我自己下来?

2、如何评价杰利及其他四个孩子?

以上二题有助于学生多角度加深理解课文,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2、拓展延伸:

⑴ 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怎么办?

⑵ 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让学生走进课文,既受到情感的熏陶,又训练了口语交际)

3、经验反馈:

大屏幕投影问题:

读了这篇文章,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战胜生活中的困难,实现理想?

(充分发挥语文教材情与美的特点,着力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五、视野拓展

课外阅读艾尔玛·邦贝克(美)的《父亲的爱》,比较与课文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异同。

(这一环的核心是阅读的实践,即引导学生运用从阅读实践中求索到的知识、思考问题的方法,再去阅读新的文章,实现知能的转化)

七年级语文教案反思万能篇3

《狼》选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在《聊斋志异》里有《狼三则》,都表现了狼的__诈狡猾这一主题,本文是其中一篇,蒲松龄用简洁凝练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机智的屠夫战胜两只狡猾__诈的狼的故事,表明了面对以狼为代表的恶势力时,我们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最终胜利的主题。

二教学目标

1.通过使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能理解文章基本内容。

2.理解并掌握“苫蔽,顾,假寐,眈眈,洞,遂,黠,犬坐”等文言实词的含义,并了解古今异义以及词类活用的文言现象。

3.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多角度的阐释自己对文本寓意的理解与感受。

教学重点:2

教学难点:3

课时:一课时

三教法,学法

情景导入法,诵读教学法(学生自读,教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小组探究法(我主要用在探究并阐明文本寓意)

学法:小组合作法朗读法提问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堂开始时在PPT上播放狼的图片,边看边请学生回答对狼的印象如何?(__诈,狡猾,团队合作,聪明,若有学生回答出聪明等词,教师可以引导说,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下狼这篇文章,看看到底是狼聪明还是人聪明)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给下列汉字注音

缀,窘,苫蔽,眈眈,瞑,尻尾,假寐,黠

2,解释下列文言词的含义

缀,并驱如故,顾野有麦场,苫蔽,弛担持刀,眈眈,犬坐,意暇甚,暴起,洞其中,隧入,尻,盖,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重点在于解释词类活用的文言现象)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语音正确,节奏合理,有感情朗读

学生自读(每组派一个代表朗读)教师课文评价并指导,然后老师范读,最后听录音。

(四)文本研习

1.熟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

在前面多次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概括一下这个故事(要求语言简练,概括全面)

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在此基础上,请学生提问不懂的字词,让其他学生进行解答,发挥大家的积极性,遇到学生回答不出来的,教师再进行讲解。

2.深入思考,进行探究

问题一:默读课文,并划出文中写狼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表现了这两只狼的哪些特点。

贪婪:“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如故。”

狡猾: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一狼洞其中,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问题二:文中除了写狼,还写了屠夫,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3,4自然段,思考文章是通过什么来刻画屠夫的?请在课本中圈出屠夫与狼搏斗的动作,并分析,你看到了一个()的屠夫。

通过动作描写,第3段的“顾”,“弛”,“持”和第4段的“暴”,“劈”“毙”“转视”“断”等动词,“顾”,“弛”,“持”和第4段的“暴”“劈”“毙”表明屠夫的勇敢和善于抓住时机,转视表明屠夫的谨慎、小心。

问题三:(1)两只狡猾贪婪的狼被屠夫“毙之”,作者对这件事有什么议论?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只增笑耳。

(2)这句话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态度?

尽管狼很狡猾凶残,玩弄阴谋,但在与人的斗争中,只会自食其果,因为人有着狼没有的智慧和力量。

(3)作者在这里只是嘲讽的狼吗?

作者嘲讽的不仅仅是狼,而是狼所代表的黑暗的恶势力。面对这样的恶势力,我们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问题四:作为一个故事,文章在第四段就已经结束了,为什么还要增加第五段,是否画蛇添足?以前学过的哪篇文章在文章结构上(先叙述后议论)和本文相似?

这可以说是一种体式,在《聊斋志异》里基本上每篇文章,在叙述后蒲松龄都会发表一下自己的评论了,上学期学过的《伤仲永》,和这这篇文章在结构上类似,都是先叙事后议论,不仅这些,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文章后面就有“太史公曰”,这可以说是一种传统的格式,只不过蒲松龄做了一些调整。

3.课外拓展阅读

(1)阅读《聊斋志异》《狼三则》其中的其他两则

(2)参看电影《狼图腾》,深入思考从生态平衡的角度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对待狼,并写成一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

(3)展开想象力,把本文改编成白话文;同时将两者进行对比,初步领会本文语言的简洁凝练之美。

五板书设计

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七年级语文教案反思万能篇4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领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2、注重涵泳品味,把握直抒胸臆、大声呼告的抒情方式。

3、学会给课文做批注,把握关键语句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领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2、注重涵泳品味,把握直抒胸臆、大声呼告的抒情方式。

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资料,学会给课文做批注,把握关键语句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作者端木蕻良的资料,有关写作背景,结合“阅读提示”给课文做批注。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首先一起欣赏一个美丽的地方,看完后,谈谈你的感受。(出示东北地区的美丽图片。)

这个地方就是我们中国的东北地区,她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然而,九一八事变之后这个地方被日本人的铁蹄所践踏,东北人民国破家亡、流离失所。那个时候人们内心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感受东北流亡作家的爱国炽情。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1.展示搜集的作者简介

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辽宁昌图人。现代作家。1932年发表小说处女作《母亲》。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大江》《曹雪芹》,短篇小说集《憎恨》《风陵渡》等。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东北作家群。

20世纪30年代中期,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及关内各地的一些青年作者,如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等人,习惯上被称为“东北作家群”。他们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不屈的人民融成一团,显示出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令人感奋。

3.写作背景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表明了作者即使牺牲也要保卫祖国,使祖国得到解放,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保卫祖国的感情。

4.展示重点词语读音,然后多种形式读写。

端木蕻良(hóng) 炽痛(chì) 嗥鸣(háo) 谰语(lán) 斑斓(lán)

怪诞(dàn) 浆液(yè) 亘古(gèn) 默契(qì) 田垄(lǒng) 蚱蜢(zhàměng) 污秽(huì) 白桦树(huà)

5.展示重点词语的意思。

炽痛:热烈而深切。 嗥鸣:(野兽)大声嚎叫。

斑斓:灿烂多彩。  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怪诞:奇怪,古怪。 亘古:远古。

污秽:肮脏的东西。

泛滥:江河湖泊的水溢出,比喻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

默契: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四、课堂新授活动

活动一:倾听誓言,整体感知内容。

现在请大家认真欣赏课文朗读视频,整体感知内容,然后回答下面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两部分的主要内容。

点拨:第一段主要写,“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此热血沸腾。

第二段主要写,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魂牵梦萦,“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由战斗而牺牲!

2、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点拨: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烈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

3、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讨论:本文抒发了作者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感和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之情,具有强烈的爱国色彩。

活动二:大声朗读,触摸挚爱的土地

同学们,当我们的国土沦丧时,你不悲痛吗?当我们的人民被蹂躏时,你不伤心吗?下面请你带着对祖国的热爱,有感情的大声朗读课文,给课文做批注,自主探究下面问题,然后小组内交流。

1、作者挚爱的这片土地是怎样的?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

1)作者挚爱的这片土地是美丽的。从下面语句看出来:“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故乡的土壤是香的。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扬。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

2)作者挚爱的这片土地是富饶的。从下面语句看出来:“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飞。稻禾的香气是强烈的,碾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

3)作者挚爱的这片土地是我生活过的。从下面语句看出来:“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我吃过我自己种的白菜”。

4)作者挚爱的这片土地是神秘独特的。从下面语句看出来:“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总结:文中许多描写像电影特写镜头一样,叠现出家乡一幅幅动人的画面。让人怎能不热爱这片关东原野?

2、作者说“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你从文中什么地方能看出来?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使我不得不回去。”

“这种声音已经和我的心取得了永远的沟通。”

“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

“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离开她。”

“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

活动三:涵咏品味,体会强烈的抒情

同学们,作者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作者不仅在文中直抒胸臆,大声呼告,还用了其他方法表达自己的感情。现在,我们涵咏品味语句,体会文章强烈的抒情,然后围绕下面问题进行智力抢答赛,看谁回答的又快又准确。

1、“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这两句话使用了怎样的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点拨: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对着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眷念,并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做“母亲”的意思。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起强烈的共鸣。

2、“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这几句话反复出现“当我……的时候”,有什么作用?

点拨:这几句话大量运用排比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有利于抒发内心的情感。

3、“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情感时有怎样的特点?

点拨:选择白桦林、蒙古狗、奔马群、红高粱、黑土地等东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句式构成了排比,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了对东北家乡的热爱之情。

4、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点拨: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的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的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在修辞上叫做“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活动四:字斟句酌,体会关键词句

请大家结合写作背景,合作交流下面的问题:

1、作者在第一段中列举了大量物产、景色有什么作用?

点拨:作者把故乡写得如此美好,如此丰饶,能让我们更爱她,并为她的美好被埋葬而感到悲愤。这更能激起我们对侵略者的仇恨以及恢复故乡的美好的信念和决心。

2、“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点拨: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之情。表明“我”将抗击侵略者,为保卫家乡牺牲一切,并具有相信最终能获胜的坚定信念。

3、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的含义?

点拨:“泛滥”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又引申为“思想、事物到处扩散”。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抑地向四下泛滥奔流,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滥”来形容较之用“澎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

4、怎样理解文中“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个词语的含义?

点拨:“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作者使用“埋葬”形容我的欢笑,是为了说明我的欢笑已经死去了,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所以用“埋葬”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谁埋葬了我们的欢笑,谁夺去了我们的“田垄”,我们就要埋葬他们!让埋葬我们欢笑的田垄成为埋葬侵略者的墓地!这其实是使作者发出铮铮誓言的原因之一。

5、“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存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里喷涌着血液一样。”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这句话里“红熟的浆液”喻指什么?

点拨:这句话是说作者思乡的心情就像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就要喷涌而出。

“红熟的浆液”表层是指“大地深处沸腾的浆液”。深层是指作者内心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般。

6、文章结尾一句“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的含义是什么?

点拨:作者愿意为了土地不惜奋斗,为了美丽的东北故乡而奋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表达了强烈而深沉的爱国之情。

活动五:拓展阅读,激发爱国热情

同学们,当国难当头的时候,许多作家、诗人纷纷拿起手中的笔,与敌人斗争,抒发爱国之情,现在,我们欣赏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感受诗人的爱国热情,热爱我们的祖国。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作者把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的情感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仿佛使人谛听得到心脏的跳动,感受得到热血的沸腾。希望我们学习作者那种对故乡、对土地、对祖国炽热的爱,努力学习,早日成才,用实际行动回报祖国。

六、布置作业

1.学习本文直抒胸臆、呼告的手法,抒发自己对家乡、学校的感情。

2.背诵课文中喜爱的语句。

板书设计: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回忆:故乡美丽、富饶

倾诉:热爱、怀念、眷恋故乡

誓言:回到故乡身边,为她战斗

七年级语文教案反思万能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积累、运用好词好句,学会写简短的解说词。

2、能力目标: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感悟作者细腻、生动的描写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阅读想象画面,欣赏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媒体的运用ppt课件

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1、师:相传在四百年前广东新会的天马村有一条小河,河中有块泥潭小岛,一天一只仙鹤看中了这儿环境优美便衔来一根榕树枝,说也奇怪这棵榕树很快的生长起来枝繁叶茂,远看像浮动的绿洲。一个美丽的清晨,这只仙鹤带来了成千上万只仙鹤,每于清晨薄雾中,万千灵鸟嘎嘎呼唤,翩翩起舞,凌空翱翔,野趣盎然,蔚为壮观。那一片和鸣谐调的天籁之声,“人间那得几回闻”,成了南国的一道奇观——鸟的天堂。板书课题《鸟的天堂》。

2、释题:理解“天堂”(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鸟的天堂”(小鸟的乐园)。你认为什么样的地方才能成为“天堂”(环境优美,物产丰富)带着这种美的感受读一读课题:《鸟的天堂》

3、质疑:“鸟的天堂”指什么?为什么叫“鸟的天堂”?通过质疑,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

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自读,把课文读通读顺,注意发音,难写的字要留意;整体感知课文,初知大意,同时着重思考以下问题:作者几次去鸟的天堂,分别是在什么时候,每次看到了什么?

次序时间作者见到了什么作者的感慨

(三)自主感悟

a:品读“美丽奇特的大榕树”

在学生整体感知后,进行自主阅读,要求:找出自己认为优美的句子,各抒己见。

1、师板书(画一棵榕树)一株榕树便天堂,这是一株怎样的榕树?(观看视频资料)

2、你看到了一颗怎样的树?(大、绿、茂盛、生机勃勃……)要求学生把他想到的写在黑板榕树上。

3、作者看了榕树后有什么感慨?(板书:“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4、认真读读课文1—9自然段,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大声地读一读,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1)大的特点:

在一个地方,河面变窄了。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树叶真绿得可爱。那是许多茂盛的榕树,看不见主干在什么地方。

师:四百多年前,河中一个泥墩、一棵榕树长期繁衍,形成枝叶覆盖1万多平方米。相当于150个多媒体教室那么大)(哇!)

师:称赞它生: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我有机会看请他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树木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面上,伸进泥土里。

教师结合课件介绍画面

师:称赞它生: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上,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师:怎样理解“卧”?

师:称赞它生: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师:齐读第7自然段。

(2)生命力旺盛的特点

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四):总结

七年级语文教案反思万能篇6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感情。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的方法。

2、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语言。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对于冬季这个季节来说同学们应很熟悉,现在也即将进入初冬,请你用一句话来描绘你眼中的冬天,(凛冽的寒风、白雪飘飞……)是的,在许多人眼中冬天就是冷的、枯燥的代名词,但是作家老舍眼中济南的冬天却别有一番情趣,今天我们就来体会他笔下的一幅冬天的水墨画。

二、整体感悟把握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或听录音。

2、带着以下问题学生自由朗读。(要求把握语气、语速、语调等)(投影,指导学生把问题带入课文,四人小组讨论。)

⑴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一个词最能体现济南冬天的特点,为什么是个宝地?

⑵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⑶请划出你喜欢的句子。

明确:

①“温晴”是济南冬天的特征,济南的冬天与北京、伦敦、热带相比无风声,有日光,日光是慈善的,有美丽的山水,像在小摇篮里。

②作者主要抓住了济南的冬天里的山水,阳光下的山,薄雪覆盖的小山,城外的远山,泛绿的水。

课堂小结:文章与北平、伦敦、热带作比,突出了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然后细致的描绘济南冬天的山水,处处渗透了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三、赏析、探究(四人一组讨论)

指导读2~5节(投影出问题)

1、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抓关键词)

2、细读第3节作者的写景顺序是怎样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你认为这些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3、把你刚才划出的喜欢的句子读几遍,说说好在哪里?

明确:

①阳光照耀下的山—温静或暖和、安适;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

城外的远山—水墨画或淡雅;水——绿。

②自上而下、山上、山尖、山坡山腰,为了突出对济南冬天的喜爱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细致的描绘薄雪下的山之美,依山写景从上到下的描绘,如把山坡上的斑驳色彩说成是“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使山活了起来;把夕阳照耀下的粉色薄雪比喻为害羞的少女:“像少女一样”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我们带入想象联想的境界,使事物具体形象可感。

③示例:

⑴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房顶上卧着点雪。用“卧”字写村庄写雪写其形态活灵活现。

⑵“不忍得”将水人格化水有了灵气,更为了突出写绿。

课堂小结:济南的冬天如此的娇媚动人是因为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写出了山水。

四、拓展延伸

请用你的笔勾勒出你对家乡冬天的感受。(多角度)要抓住景物的特征。(读写一体,一篇小作文。)

五、作业

假如你是一位导游在冬天带领游客来济南追随老舍的足迹,请你设计一下导游词。(提示:简要介绍济南的历史地理位置,介绍老舍及其笔下的冬天,查阅一下资料)

七年级语文教案反思万能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

2、熟读课文、掌握文中字词及文章主旨

教学重点及难点:

1、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领会一切技巧皆从“习“中来的道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学习指导资料及多媒体课件

学法提示:

以自主阅读为主,兼以讨论、交流、总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铁齿铜牙纪晓岚》这部电视剧,大家都看过吧?纪晓岚诙谐幽默的言辞以及他博学多识的睿智,都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一篇文章《老翁捕虎》,欣赏一下他的文风。

二、作者简介:

纪均(1724-1805),清代学者、文学家,字晓岚,一字春帆,乾隆年间进士,官到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谥文达。能诗文,多宣扬封建伦理观念及歌功颂德。晚年著《阅微草堂笔记》,全书着重宣传封建道德及因果报应,且议论说教过多,但文字质朴简明,涉猎面广,多方面表现了作者的学问和见解。有《纪文达公遗集》。

三、关于笔记小说:

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它采用文言,篇幅短小,记叙社会上流传的奇异故事、人物的逸闻轶事或其只言片语。在故事的叙述、人物性格的描写等方面都已初具规模,作品的数量也相当可观,但就作者的主观意图而言,还只是当成真实的事情来写,而缺少艺术的虚构,它们还不是中国小说的成熟形态。在这一时期,文言小说的主要形式有志怪与志人小说。前者如干宝的《搜神记》,后者如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在艺术上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四、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旌德县邑人徽州皓然咯咯嗽哂彪

此畜屹立颔下尾闾毛帚下缒信夫嗣秉烛谬巧厉文恪公

2、教师范读课文

3、学生再读课文

4、学生快速朗读课文

5、学生分小组朗读课文

五、疏通文意:

1、学生对照注释,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

(1)、非聘徽州唐打猎,不能除此患也。

(2)、乃遣吏持币往。

(3)、归报唐氏选艺至精者二人,行且至。

(4)、大失望,姑命具食。

(5)、童子作虎啸声,果自林中出,径搏老翁。

(6)、视之,自颔下至尾闾,皆触斧裂矣。

(7)、其目以毛帚扫之,不瞬;其臂使壮夫攀之,悬身下缒不能动。

(8)、习伏众神,巧者不过习者之门。

2、小组讨论疏通,划出不理解的句子的字词

3、学生质疑,教师答疑

4、学生相互口头翻译

5、教师指定学生翻译,强调翻译

六、重点突破:

提问1、作者写“至则一老翁,须发皓然,时咯咯作嗽;一童子十六七耳”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为了增加悬念,即跌宕有致笔法,同时也为下文老翁打虎一节作铺垫。

提问2、“乃遣吏持币往”和“乃厚赠遣之”分别说明了什么?

明确:前者说明知县对唐氏打猎寄于厚望,后者说明知县对一老一少杀死老虎的由衷敬佩和感谢。

提问3、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告诉我们“熟能生巧”、“功到自然成”的道理。

七、难点解析:

1、文章中哪些地方表现出老翁对自己伏虎本领的自信?(用原文回答)

(A、老翁察中涵意不满,半跪启曰:……B、老翁哂曰:“我在,尔尚畏耶?”)

2、本文对捕虎过程写得简短而详尽,我们应如何理解?

(文中简短而较为详细地写捕虎过程,目的是在于突出唐老翁的自信、从容和超群的捕虎绝技,与上文中的“大失望,姑命具食”形成对比。)

3、作者为什么不惜笔墨引用《庄子》的话及史嗣彪、励文恪的事?

(揭示捕虎者身怀绝技的原因,说明熟能生巧、练能生巧的道理。)

4、为什么写“近城有虎暴,伤猎户数人”以及捕虎的老翁和童子?

(为下文唐翁捕虎埋下伏笔。)

八、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记叙“唐打猎”祖孙俩不费太大力气就制服一只凶猛老虎的经过,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正直、淳朴和智慧,说明一切技艺皆从“习”中得来的道理。

九、课堂训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旌德县邑人徽州皓然咯咯嗽

哂屹立颔下尾闾缒信夫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族兄中涵知旌德县时。(2)老翁哂曰

(3)径搏老翁(4)不瞬

(5)习伏众神(6)老翁手一短柄斧

十、拓展延伸:

你是否有过类似的体会或经历?请写出来与同学交流。

52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