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案设计
优秀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高中教案设计怎样写才正确?接下来给大家整理高中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教案设计篇1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
目的要求
1、学习文中一些实词、虚词,掌握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
2、理解课文在材料的选取,剪裁和组织方面的特点。
3、了解信陵君礼贤下士的谦虚作风和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积累重要实词、虚词与句式。
2、了解信陵君礼贤下士的谦虚作风和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教学设想
本文属于自读课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照注释理解文意。
课时安排:
二教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第一课时
一、介绍时代背景。
战国时代,出现了一个特殊的阶层,即“士”的阶层,这是个知识分子阶层。这些人走公室,跑私门,不狞不猎,不农不商,靠知识糊口于四方。他们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或有高强的武艺,能文能武,又懂政治,懂经济,懂军事,懂外交,为各国统治者效劳。他们在战国时代起着异乎寻常的作用,他们可以左右各国的政策,处理各国的外交,指挥各国的军队,如著名的纵横家苏秦与张仪两人几乎操纵着战国时代各国的外交关系。这些士人投奔到权贵的门下,以谋生活,故称为门客,或食客。各国贵族都大量收养门客。其中收养门客名声最大的是四君,即魏国的信陵君无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他们都收养几千门客,对内维护自己的势力以对付政敌,对外与敌国作政治、军事上的斗手。
二、解说文题,并指导学生了解原文大意。1、学生朗读课文,划出有疑难之处。2、教师读课文。
三、集中学习1—4节
1、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并将注释下的注音、部分疑难词语的注释写到原文中。2、师生共同疏通,积累、掌握重点词句。3、落实具体文言语段翻译。
第二课时
一、集中学习5—12节
1、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并将注释下的注音、部分疑难词语的注释写到原文中。2、师生共同疏通,积累、掌握重点词句。3、落实具体文言语段翻译。
二、难句解析
①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所以……者”是固定句式,“……的原因”。“以”,“因为”的意思。全句译作:(我)赵胜自动地攀附贵国结为姻亲的原因,(是)因为(我认为)公子有高尚的德行,能够急人之难。
②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具”通“俱”,“告”后省略“之”,代侯生。“所以”表示“……的原因”。“秦军”前省略“于(跟,同)”。全句译作:见到侯生,把(自己)打算同秦军拼命的(这种)情况的原因都告诉了(侯生)。
③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所以……者”是“用来……的”意思。全句译作:我对待侯生的礼节够周到的了。
④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恨”字有“遗憾”是不及物动词,后面不能带宾语。句中带了宾语“之(我)”可以解释为“不满意”。“恨之”就是“对我很不满意”。“以是”是“因此”的意思。
⑤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求”字的宾语应该是“人”如姬想找到一个能帮她报父仇的人,但一直没能找到。因此可以理解为“欲求极其父仇(之人)。”⑥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向刭,以送公子。“行日”,行程日期。“以”后省“公子”。全句译作:让我计算公子的行程日期,在你到达晋鄙军的日子,(我将)面朝北自刎,用(我的行动)报答公子。
三、分析课文内容:
全文共12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概括介绍信陵君的身份和“仁而下士”的品德。第二部分(3~4),详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行动。其一为信陵君与侯赢的交往过程。其二为信陵君与朱亥的交往过程。第三部分(5~12段),具体叙写“窃符救赵”的故事。故事发生(5~6段)秦兵围邯郸,魏王畏秦不敢求赵。赵请救于魏,公子欲助而不能。故事发展(7~8段)信陵君四见侯生①信陵君私约车骑,欲死秦军,行过夷门,见侯生。②信陵君见侯见生无一言半辞送他,心中疑惑,退回复见侯生。③信陵君得虎符后,出发之前再见侯生。④侯生推荐朱亥随信陵君同行,信陵君再次出发,过谢侯生。故事高潮(9段)破秦救赵故事结局(10~11段)信陵君得胜归来,侯生北乡自刭。故事尾声(12段)信陵君留赵不归。
第一部分对信陵君的概括介绍突出的是他“仁而下士”的品质起到笼罩全篇的作用。第二部分是具体描写他如何“仁而下士”,第三部分是他“仁而下士”所获得的成果。
第二部分,在结构上是后面“窃符救赵”故事的铺垫。正因为信陵君“仁而下士”才得到了侯生与朱亥的帮助,使他得以却秦救赵,建功立业。
文中三个主要人物性格特点都很鲜明。
信陵君:仁而下士,有义勇精神。侯赢:穷而志坚,有超人的才智与忠心。朱亥:有骨气,有义勇精神。
关于侯赢在信陵君到达晋鄙军之日北向自刎一事,可以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去理解。战国时,士人交往的一条重要准则是“士为知已者死”,信陵君能“仁而下士”,且“待侯生者备矣”侯生就会成为“为知己者死”的士。文中朱亥说:“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就是当时这一道德观念的反映。第二,可以看作是侯生为激励信陵君,坚定他的意志而为。因为当初侯生一讲出“夺晋鄙军”的计策,信陵君就哭了。晋鄙是为国领兵在外的大将,下决心杀了他是要有大决心支持的。侯生可能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坚定信陵君的夺军信心。第三,侯生为信陵君出此计,客观上救了赵国,也保住了魏国,但毕竟是欺君之举。欺君是不忠的。为了保住声誉,只有一死。
四、分析课文写作上的特点:
1、对材料的处理上,精心安排详略。所有的材料都是为表现人物的主要特征而设的。为突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特点,详细地记叙了他礼遇侯生的种种表现,特别是自迎侯生一节,尤为详细。这里写得越详细,我们就越能理解后面侯生甘冒死罪为信陵君献上“窃符”“矫杀晋鄙”的计策。与朱亥的交往写得略,身为公子的信陵君“数清”一个屠夫,本身就是“能下士”的表现,和“自迎侯生”的表现具有相同的作用,所以作略写处理,仅仅留下一个“公子怪之”的小悬念。在“窃符救赵”这一主要事件中,侯生献策是详写,因为这不仅是救赵成功的关键,而且能表现人物的特点,又能反映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效果。而领兵进击秦军的军事行动则一笔带过,因为与主题关系不大。2、通过人物之间的关系表现人物的性格。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的特点时,除了直接写他的言行外,还通过其他的人物作侧面烘托。如“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皆窃骂侯生”。市人对侯生的傲慢态度难以忍受,就从侧面烘托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真诚和难能可贵。
五、积累重要实词、虚词与句式。
1、字词解析
①注音释义
士无贤不肖(xiào才能低的)
侯生摄敝衣冠(bì破旧的)
公子往,数请之(shuò多次地)
公子姊为赵惠文王……(zǐ姐姐)
冠盖相属(zhǔ连续)
宾客辩士说王万端(shu劝说)
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duó揣测,估计)约车骑百余乘(shèng量词)
今有难(nàn危难)
侯生乃屏人间语(bǐng使人退避。jiàn秘密地,悄悄地)椎杀晋鄙(chuí动词,用铁椎打)
矫杀晋鄙(jiǎo动词,假托……命令)公子遂将晋鄙军。勒兵……(jiàng统帅。lē文中作“检阅”讲)嚄唶宿将(sùjiàng有经验,有威势的老将。)北乡自刭(jǐng用刀割脖子)
②通假字
直上载公子上坐(“坐”能“座”)
俾倪(通“睥睨”,斜着眼睛看。)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乡”通“向”)公子与侯生决(“决”通“诀”)
③词性活用
A、名词作动词
仁而下士(谦逊地对待)
留军壁邺(营垒──驻扎)
如姬资之三年(资财──出资悬赏)朱亥袖四十斤铁椎(衣袖──袖里藏着)
B、形容词作动词
不敢以其高贵骄士(骄傲──傲慢地对待)臣修身洁行数十年(清洁──使……高洁,使动用法)公子从车骑,虚左(使……空着,使动用法)为能急人之困(着急──能急救患,为……着急为动用法)公子怪之(奇怪──感到奇怪意动用法)
C、动词的使动用法
公子从车骑(让……跟从着)
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使……站立着)侯生乃屏人间语(让……退避)
D、名词作状语
北救赵而西却秦(向北,向西)
皆谦而礼交之(礼貌──以礼)
④一词多义
故: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缘故)故久立与其客语(故意)
今公子故过之(特意)
朱亥故不复谢(有意)
世莫能知,故隐屠问耳(所以)
引:
公子引车入市(带领)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延请)
复引车追问侯生(退回)
为公子先引(引路)
就:
乃谢客就车(上,登上)
赢欲就公子之名(成就)
金就砺则利(接近,靠近《劝学》)
使归就戮于秦(接受《殽之战》)
下:
礼贤下士(谦逊地对待)
旦暮且下(攻下,打下)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低等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每薄暮,下管键(使用《狱中杂记》)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少于《赤壁之战》)
辞:
辞决而行(辞别)
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语)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推辞)近日奉辞伐罪(命令《赤壁之战》)
臣等不肖,请辞去(辞退《廉颇蔺相如列传》)
存:
公子亲数存之(问候)
却秦存赵(保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存在)
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生存《出师表》)
⑤古今异义
以公子为长者(古:有德行的人。今:年长的人)胜所以自附为婚姻(古:姻亲。今: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句式解析
A、省略句
欲以(之)观公子(省介词宾语“之”代“直上载公子坐,不让”的作法)遍赞(于)宾客(省介词)
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之)俱(省介词宾语“之”代信陵君)可使(之)击之(省宾语,“之”代朱亥)
B、倒装句
请救于魏(介宾短语后置)
何功之有(“之”字是动宾倒置的标志,等于说“有何功”)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主谓倒置,等于说“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安在”是动宾倒置,等于说“在安(在哪儿)”)
C、判断句
赢乃夷门抱关者也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王异母弟也
D、被动句
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高中教案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在诵读中感悟诗歌意象,把握思想情感。
2.朗读、背诵全诗,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3.学习诗歌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
【导入】
同学们好!上节课我们跟随日本著名作家青冈卓行披文入里,从独特的视角欣赏到了维纳斯雕像的神韵之美,也学会了如何用审美的眼光去发现、欣赏艺术的美;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审美眼光,走进戴望舒先生朦胧优美的诗境,沐浴诗的光辉,接受诗歌艺术的陶冶吧!
【教学目标】(多媒体展示)
【教学过程】
一、走近作者—戴望舒
1.请一位同学根据预习简要介绍戴望舒,另一位同学予以适当补充
2.教师精要简评(屏幕显示)
二、走进“雨巷”—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诗歌情调,理清思路,
1.教师明确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情感.重点字音检测(课件展示)
2.个性化朗读
(1)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文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安排两位同学读全诗)
(2)阅读评议学生讨论交流朗读的优点与不足之处。
(3)学生在评议感悟的基础上再次朗读,展示阅读。
3.播放视频:江南雨巷、《雨巷》诗朗诵
学生观看视频,听配乐朗诵,整体感知诗歌
4.交流视听感受,学生结合预习谈谈自己对诗歌的整体感受。
(1)从诗文中看到了什么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篱墙、“我”、姑娘)
(2)从诗文朗诵及视频画面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情调?(朦胧、忧伤、凄婉动人)
(3)理清诗文思路[找出体现思路的语词](教师依次逐步屏显下列内容)
我希望逢着丁香姑娘走近我
(追求)飘过我身旁
到了篱墙
(照应)
走尽雨巷……
我希望飘过丁香姑娘
(继续追求)
思考讨论诗歌意象虚幻性。问题:诗中的情境意象是以怎样德方式出现的?
[学生答问]:
“希望”一词自始至终,表明诗中情境只是作者在迷茫状态下的虚幻追求
“结着愁怨”,说明作者和丁香姑娘一样,有着忧愁,为理想不得实现而忧愁。
“悠长、悠长”写出了道路的漫长,“独自”写出了诗人的孤独,“彷徨”写出了诗人在那个年代的迷惘。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写丁香姑娘外表的美丽,气味的芳香,象征着诗人理想的美好、高洁。
“走近”“飘过”“到了”“走尽”“消散了”等词语,写丁香姑娘飘然而来,又飘飘而去,象征着理想的缥缈、空虚,由此可知诗人的伤感、迷惘。
小结:诗歌整体特色象征手法,朦胧、含蓄
《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4)走出影音,诗文留给了你怎样的情绪?(无尽的徜徉与回味)
这首诗何以有如此的魅力让我们回味无穷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诗文共同探讨吧!(学生齐喊学习口号:奇文共赏,领略风光!)
三、徜徉雨巷品味精读
1.学生朗读品味诗歌,试选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或意象加以赏析交流
教师明确重点: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是朦胧,整首诗都笼罩在朦胧的意境之中。作者为了能营造成这种朦胧的意境一共采用了6个典型意象。
道具背景:雨巷、油纸伞、丁香、篱墙(景物)人物形象:我、姑娘
油纸伞: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暮春时节,在悠长的雨巷,撑出一顶油纸伞,为小巷平添了一份寂寥,凄清氛围,也撑起了一个风雨中独立消魂的形象。
雨巷:小巷在长长的青石板路上延伸着,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濛濛的细雨,更是充满了朦胧意蕴之美。它悠长寂寥,牵动起行人的无限忧思,形成一种无尽的绵邈之美。
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一词。在诗人的眼
里,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譬如屈原“香草美人式”的
比喻一样,诗人为什么要用丁香来修饰姑娘?(她有丁香一样的忧愁,
丁香一样的芬芳。)
明确:(分屏展示)
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形状象结,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颜色朦胧却不轻佻,芳香宜人。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在古典诗词中,丁香与愁结下了不解之缘。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所以,丁香往往是美丽、高洁和愁怨彷徨的象征。这首《雨巷》用丁香来形容姑娘,增添了意象的忧郁、空灵之感,与整首诗的感情基调十分符合。
篱墙:颓圮衰败,更给人一种哀怨、惆怅的凄凉氛围。
“我”和姑娘:彷徨寂寥、冷漠惆怅、悄然飘然、凄婉迷茫
总结:
诗人选取了一组和谐凄美的意象,贯以表情绪、动作、物态的词,勾画出了全诗迷离飘渺的超然意境,让人回味无穷。
《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2.涵泳回味,背诵诗文,学生同桌互动3.诗文朗诵展示
四.走出雨巷,回味思考(探究活动)
1.把握诗歌情感
作者用雨巷、丁香、丁香姑娘等典型的意象,准确的传达出了“忧伤”这种典型情绪。那为什么戴望舒这么忧伤呢?
学生思考交流,教师明确:
(1)失恋的痛苦:在爱情上,戴望舒第一次的恋爱在1927年,他爱恋着同学施蜇存的妹妹,后来恋爱失败了,戴望舒十分痛苦。
(2)现实的黑暗,使作者充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参考背景)
2.富有音乐感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请同学们是从诗文的句式结构、修辞、节奏及音韵的方面揣摩交流,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1)《雨巷》的音节特色
总体节奏舒缓悠扬,妙用复沓句式,节奏整齐和谐,叠词运用富有律动美。
(2)诗歌的押韵
《雨巷》共7节,每节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长,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诗行中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悠长的旋律,这样的音质就同诗人追求的幽深空濛的意境,凄婉徘徊情调很好地融合起来。这也是音节要舒缓悠扬的原因所在。
(3)修辞上用排比的手法,增添幽深空濛的意境。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句是排比。这几句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画得非常妩媚,但却带着淡淡的忧愁,表现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但理想又难以实现的惆怅。同时反复吟咏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营造了一种幽深空濛的意境。
(5)《雨巷》大量很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双音词,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颓圮,忧愁等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彷徨、芬芳、惆怅这些双声叠韵词本身就代表着音韵和节奏,形成了精巧优美,舒缓涌动而又迷蒙空灵的意境。
明确:诗歌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五、小结鉴赏诗歌方法
刚才在徜徉雨巷涵泳其中的过程中,我们已一道完成了对该诗的鉴赏,请同学们回味总结一下我们诗歌鉴赏的过程和方法,明确以后再学习鉴赏诗词歌,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学生探讨后明确: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诗。
2、理解诗歌,在诵读中感悟作品,体会思想感情。
3、分析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鉴赏诗歌。
六、回味文本跟视屏诵读结束语:
同学们,读着优美的诗文,徜徉于文学的殿堂,你的心里是否在涌起几分感动。是呀,人生是坎坷的,但生活是多彩的,唤起我们对生活的激情吧,只要追求不断,生活的美好便会一直展现,无论坦途还是艰险。
七.课下作业:
1.熟练背诵全诗,并能够默写。
2.学用诗歌的象征手法,选取恰当的意象,试写一首诗歌
【教学设计】
(一)教学难点、重点
1、感悟诗歌意境
2、体会象征手法的运用
(二)教学方式:感悟法、朗读法、启发式。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预习要求:结合注释及学案初步理解,熟读课文。
高中教案设计篇3
一、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①掌握快速阅读的方法,熟悉“发表看法,提出建议”的口语技能,高中英语教学案例。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组织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①培养学生筛选局部和整体信息的能力和独立阅读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②培养学生质疑意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综合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情感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和信息素养。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教材内容:本课教学内容是新课标,Canada---TheTrueNorth与以往接触过的介绍国家的文章相比,本课的内容没有整体介绍加拿大的地理概况和风土人情,而是透过一个旅人的眼睛来看加拿大。相比较而言,这样的课文难度更大。
教学重点:①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②学生组织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重点突破】任务驱动,层层深入。利用“任务驱动”方法,使学生利用资源自主探究、解决一系列层层深入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作为问题的精心设计者和疑难问题的点拨者,培养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
教学难点:①对课文内容中细节的理解。②对网上各种信息源的比较筛选,及学生易受无关因素的&39;干扰而导致的学习效率问题。【难点突破】设置情境,循序渐进,层层递进。设置富有情趣的情境,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探究。循序渐进的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和协作学习。
三、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教学策略】:①本节课的教学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出发点,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地进行信息加工、知识意义构建、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则适时介入,引导、启发、组织、帮助、促进。②设计创造性思维问题。所谓创造性思维问题即是指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问题。创造性思维问题的设计应遵循这样几个原则:题型具有开放性、解题富有挑战性。
【教法】:①演示法:把制作的课件、动画等显示给学生看,便于学生对微观知识的把握,并从旧知中获得启迪,从而解决问题。②评价阅读法:将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收集、整理和内化而形成的学习成果,在全班学生中展示,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后续学习热情。③任务驱动教学法: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问题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并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四、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步:热身活动:猜单词。在这个步骤中,我给出两组前一节课学过的词,分别让两组同学上来猜。所采用的方式类似于《幸运52》:单词是出现在屏幕上的,其中一个同学背对着屏幕,他是猜者;另一个同学则是解释者,他要用英语或辅以动作将单词的意思表现出来。两组同学之间展开竞争,看谁猜得又快又多。这个活动不仅可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活跃了课堂气氛,令同学们很快融入课堂氛围。
第二步:读前活动(一):自由展示。在上这一课之前,我给学生布置的预习任务是介绍你最想去的地方。Whichcountryorplacewouldyouliketovisitmost?Why?学生们自由组成小组,上网查找相关资料,然后对所搜集的信息进行整理,最后形成自己的powerpoint展示文件。在课堂上,由本小组的发言代表上来进行展示和介绍。这一环节是这节课的重头戏。
第三步:读前活动(二):自由交谈。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有机会去加拿大,你最想看什么?IfyouhaveachancetovisitCanada,whatwouldyouexpecttoseethere?先要求他们在小组内讨论,然后再在全班同学面前发言.
第四步:读前活动(三):小组讨论。经过了前面的大量的有关加拿大的信息的冲击,你愿意用哪三个词语来描述加拿大?WhatthreewordswouldyouusetodescribeCanada?Why?请小组代表发言。
第五步:加拿大概况综述。这一步骤是对上几个步骤的总结,同时也是教师整合并优化了有关加拿大的各种信息所进行的展示。目的是进一步加深同学们对加拿大的了解,对他们所获取的知识进行梳理,也为下一个步骤展开铺垫。
第六步:掠读课文。(firstreading)在这个步骤中,我给出了8个问题,让同学们带着这8个问题来阅读课文。读完后回答问题。
1.WhyarethecousinsnotflyingdirecttotheAtlanticcoast?
2.Whatisthecontinenttheyarecrossing?
3.Whatis“TheTrueNorth”?
4.WhydomanypeoplewanttoliveinVancouver?
5.WhathappensattheCalgaryStampede?
6.WheredoeswheatgrowinCanada?
7.WhywouldshipbeabletoreachthecentreofCanada?
8.NametwonaturalresourcesthatCanadahas.
第七步:精读课文。(secondreading)在这个步骤中,我给出了5个跟课文内容有关的句子,让同学们判断正误。如果该句是错的,请给出正确答案。
1.ThegirlswenttoCanadatoseetheirrelativesinMontreal.
2.DannyLinwasgoingtodrivethemtoVancouver.
3.YoucancrossCanadainlessthanfivedaysbybicycle.
4.ThegirlslookedoutthewindowsandsawNativeIndiansandcowboys.
5.ThunderBayisaportcityinthesouthofCanada,nearToronto.
第八步:复述课文(retelling)给出课文中的关键词汇,让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复述课文。
Helpfulwordsandexpressions
greatscenerysecondlargestgoeastward5,500/fromwesttoeast
hereinVancouversurroundedbyski/sail
第九步:口头作文(oralpractice)设定一个情境,给出一些关键词汇,让同学们模仿课文来编一段对话或一篇短文。
SupposetwoofyourcyberpalsinCanadacometovisitShenzhenandyouaremeetingthemattheairport.Whileyouaredrivingthemhome,youaretellingthemsomethingaboutChinaandShenzhen,justaswhatDannyLinsaidinthetext.
Workingroups.Youarerequiredtopresenteitherashortpassageorashortdialogue.
Helpfulwordsandexpressions
greatscenerythirdlargestgonorthwardfromsouthtonorth
alongthecoastthemeparks
第十步: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将第九步中的口头作文写出来,变成书面作文。
Writedowntheshortpassageortheshortdialoguethatyou’vejustworkedout.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新课标,我将本节课设计为竞赛、导入、个人探究、互动交流、协作探究和讨论及口头作文等九个步骤。我充分发挥自制网络课件的优势,使本节课的内容更加充实,容量更多。既贯通了所要学的知识,又拓展了课外知识,使得本节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更加浓厚,积极地自主探究,讨论问题热烈,课堂气氛活跃!
高中教案设计篇4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会应用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
(2)账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推导过程:
(3)会应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解决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在定义的理解和通项公式的推导、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的能力,体验从特殊到一般,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提高熟悉猜想和归纳的能力,渗透函数与方程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师指导下学生的自主学习、相互交流和探索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用于发现的求知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①等差数列的概念;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
①理解等差数列“等差”的特点及通项公式的含义;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情分析】
我所教学的学生是我校高一(7)班的学生(平行班学生),经过一年的高中数学学习,大部分学生知识经验已较为丰富,他们的智力发展已到了形式运演阶段,具备了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弱,学习数学的兴趣还不是很浓,所以我在授课时注重从具体的生活实例出发,注重引导、启发、研究和探讨以符合这类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设计思路】
1.教法
①启发引导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性.
②分组讨论法:有利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③讲练结合法:可以及时巩固所学内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2.学法
引导学生首先从三个现实问题(数数问题、水库水位问题、储蓄问题)概括出数组特点并抽象出等差数列的概念;接着就等差数列概念的特点,推导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对各种能力的同学引导认识多元的推导思维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从0开始,将5的倍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得到的数列是什么?
2.水库管理人员为了保证优质鱼类有良好的生活环境,用定期放水清库的办法清理水库中的杂鱼.如果一个水库的水位为18m,自然放水每天水位降低2.5m,最低降至5m.那么从开始放水算起,到可以进行清理工作的那天,水库每天的水位(单位:m)组成一个什么数列?
3.我国现行储蓄制度规定银行支付存款利息的方式为单利,即不把利息加入本息计算下一期的利息.按照单利计算本利和的公式是:本利和=本金×(1+利率×存期).按活期存入10 000元钱,年利率是0.72%,那么按照单利,5年内各年末的本利和(单位:元)组成一个什么数列?
教师:以上三个问题中的数蕴涵着三列数.
学生:
1:0,5,10,15,20,25,….
2:18,15.5,13,10.5,8,5.5.
3:10072,10144,10216,10288,10360.
(设置意图:从实例引入,实质是给出了等差数列的现实背景,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等差数列是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数学模型.通过分析,由特殊到一般,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知识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二:观察归纳,形成定义
①0,5,10,15,20,25,….
②18,15.5,13,10.5,8,5.5.
③10072,10144,10216,10288,10360.
思考1上述数列有什么共同特点?
思考2根据上数列的共同特点,你能给出等差数列的一般定义吗?
思考3你能将上述的文字语言转换成数学符号语言吗?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三列数具有的共同特征,然后让学生抓住数列的特征,归纳得出等差数列概念.
学生:分组讨论,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前数和后数的差符合一定规律;这些数都是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只要合理教师就要给予肯定.
教师引导归纳出:等差数列的定义;另外,教师引导学生从数学符号角度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
(设计意图:通过对一定数量感性材料的观察、分析,提炼出感性材料的本质属性;使学生体会到等差数列的规律和共同特点;一开始抓住:“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为同一常数”,落实对等差数列概念的准确表达.)
三:举一反三,巩固定义
1.判定下列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若是,指出公差d.
(1)1,1,1,1,1;
(2)1,0,1,0,1;
(3)2,1,0,-1,-2;
(4)4,7,10,13,16.
教师出示题目,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订正并强调求公差应注意的问题.
注意:公差d是每一项(第2项起)与它的前一项的差,防止把被减数与减数弄颠倒,而且公差可以是正数,负数,也可以为0 .
(设计意图:强化学生对等差数列“等差”特征的理解和应用).
2思考4:设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an=3n+1,该数列是等差数列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强化等差数列的证明定义法)
四:利用定义,导出通项
1.已知等差数列:8,5,2,…,求第200项?
2.已知一个等差数列{an}的首项是a1,公差是d,如何求出它的任意项an呢?
教师出示问题,放手让学生探究,然后选择列式具有代表性的上去板演或投影展示.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评价、引导,总结推导方法,体会归纳思想以及累加求通项的方法;让学生初步尝试处理数列问题的常用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归纳、猜想,培养学生合理的推理能力.学生在分组合作探究过程中,可能会找到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教师要逐一点评,并及时肯定、赞扬学生善于动脑、勇于创新的品质,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鼓励学生自主解答,培养学生运算能力)
五:应用通项,解决问题
1判断100是不是等差数列2, 9,16,…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
2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a5=10,a12=31,求a1,d和an.
3求等差数列 3,7,11,…的第4项和第10项
教师:给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操练,教师巡视学生答题情况.
学生:教师叫学生代表总结此类题型的解题思路,教师补充: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和公差就可以求出其通项公式
(设计意图:主要是熟悉公式,使学生从中体会公式与方程之间的联系.初步认识“基本量法”求解等差数列问题.)
六:反馈练习:教材13页练习1
七:归纳总结:
1.一个定义:
等差数列的定义及定义表达式
2.一个公式: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3.二个应用:
定义和通项公式的应用
教师:让学生思考整理,找几个代表发言,最后教师给出补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去联想本节课所涉及到的各个方面,沟通它们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在新的高度上去重新认识和掌握基本概念,并灵活运用基本概念.)
【设计反思】
本设计从生活中的数列模型导入,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学习数列的兴趣.在探索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分析、观察,归纳出等差数列定义,然后由定义导出通项公式,强化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教学采用启发方法,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探讨解决问题为途径,以相互补充展开教学,总结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形成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高中教案设计篇5
一、反复朗诵,体验诗中的节奏、韵律,从而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
二、训练学生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咀嚼品味诗歌意境美。
三、训练阅读,读出一定的诗味,达到激发学生兴趣,陶冶性情的目的。
教学设想:这首诗语言华丽轻盈,章法,音韵柔美和谐,在形式美方面达到很高的水准,如有条件,可播放有关康桥大学的风光片,伴以轻柔的有欧洲田园风情的乐曲,以使学生能够在诗意的氛围中充分感受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由《人间四月天》将学生带入徐志摩的话题中,让学生讲述对他的了解,适当补充一些内容。如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主张等。
1、诵读课文。教师做出提示: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应读出委婉细致的感情。在朗读时,注意读出轻盈的节奏。
2、教师范读,学生模仿。
3、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感知诗歌的内容。
(1)、提问:根据背景资料,你认为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什么感情?
明确:对康桥的依依惜别的深情。
(2)、提问:诗人在离别时,写了康桥的哪些风光?你能概括出几幅画面?
明确:有岸边的柳树、康河的水草、榆树下的清潭。
(3)、提问:诗人告别时,作了哪些动作?
明确:招手、寻梦、放歌、沉默。
1、第一节,连用了三个轻轻的,向西天的云彩告别,给全诗定下了抒情基调。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
2、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中的生动色彩的描绘,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既喻出它形态的美好,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谁能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婚妻子呢?艳影,荡漾在我的心头,物我合一,情景交融,
3、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惬意平静。并有向诗人打招呼之意。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不仅物我合一,而且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流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
4、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澜,浮藻间好像沉淀着彩虹做的梦境,融情入景,将人带入梦一般的意境中。
5、第五节,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在流连忘返的观景过程中,诗人似乎已经忘了他即将要离开,撑着长篙去寻找那彩虹似的梦。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的想要放歌,快乐的情绪达到顶点。
6、第六节,物极必反,乐极生悲,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情绪低落下来,于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离别的伤感的笙箫,诗境恢复寂然,连夏虫好像也体会到离别之情,保持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充满了无法化解的离愁别绪,将诗人深思默想的心境推到了极致。
7、第七节,与开头呼应,诗人是那样的不舍得离去,却不带走一片云彩,不愿惊动心爱的康桥,不舍得让康桥与我一同伤感。这一节不是对第一节的简单重复,而是更另觉悟,眷恋,同时也有一种洒脱的意味。
附: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离别康桥的情景作别云彩分、淡淡的无奈和伤感
(静)
河畔的金柳
(比喻、移就)
(恋)康河的水草
(乐)拜伦潭
(往昔梦想)
寻梦
(快乐极点)
(哀、静)
高中教案设计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
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认识岩石圈的范围、结构,掌握地壳的组成;岩石圈的组成物质及物质循环;
褶皱、断层与地貌的关系,研究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形成的主要地貌类型。
2、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课本插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岩石圈的位置、范围、结构,提高运用读图观察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b5E2RGbCAP能够熟练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同时能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自己动手绘制褶皱、断层、向斜、背斜等地质构造简图,培养准确判断地质构造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三大岩石的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物质的运动性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念,认识世界万物是相互联系的,是发展变化的;p1EanqFDPw通过对地质构造意义的学习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提高科学素养。
【重点难点】:
1、地壳内部物质循环
2、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判断
3、地貌的变化及其成因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自主探究列表分析比较分析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板图
【讲授过程】:引入新课
通过上一单元的学习,我们从宇宙对地球有了一个宏观的认识,知道了宇宙环境对于地球的形成和发展来说特别重要,但人类是生存在地球上的,影响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的直接因素是地球自身的环境。因此,从本单元开始我们就进入地球本身对做一些微观的了解。DXDiTa9E3d提问:
1、阅读单元标题,说说你的理解?
2、阅读本单元序言部分的图文,设计出地球圈层构成的知识框架,并说明各圈层之间的关系?
归纳引入:地球有四大圈层,四大圈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RTCrpUDGiT提问:
1、阅P26图,指出岩石圈的范围,并说明岩石圈对人类活动的意义?(结合2-1-1图)
承转:人类活动受地表形态的影响,而岩石圈是形成地表形态的基础,因而,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岩石圈的具体情况。5PCzVD7HxA
一、岩石圈
快速阅读一、二两部分内容,试设计本部分内容的知识框架:
仔细阅读该部分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试用资料说明大洋地壳与大陆地壳的差异?
2、阅读P30知识窗,了解岩石、矿物与元素的关系及地壳的元素组成?(根据时间采取课堂还是课后完成)
3、试绘制简单的示意图说明各大岩石的形成及分类?(可分组进行;一组回答,其他组点评;老师可展示其他比较形象、实际的示意图)jLBHrnAILg4、P29“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可能指哪些岩石,这说明三大岩石之间有何联系?完成P31活动1。xHAQX74J0X5、地壳的物质循环对人类活动有何意义?完成P31活动2。
承转:读图2-1-6试说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对地表形态的具体影响?(学生对图中的地表形态进行说明并归纳总结)分类内力作用外力作用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试解释下列现象:
1、两千万年以来,珠穆朗玛峰地区抬升了大约两万米,但珠穆朗玛峰海拔只有8848.13米。
2、黄河每年将16亿吨泥沙输往下游,大部分注入渤海,但千百万年来,渤海的轮廓并没有太大的变化。3、上述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二、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不断地改变着地表形态,形成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地貌景观。
(一)内力作用的“足迹”
展示《岩层分布示意图》——褶皱、断层直观图
思考:沉积岩在形成时一般为水平或接近水平分布,可是为什么在山区常常看到岩层是弯曲的或是断裂错位的?
阅读本部分图文完成下列问题:
1、填表地质构造褶皱断层形成基本单元岩层形态地貌形态
2、褶皱和断层在形成过程及地貌上有何异同?
3、图2-1-10与2-1-11中的构造和地貌有何异同?并解释原因?
4、研究这些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生活有何意义?具体说明。
承转:内力作用为地表形态的形成提供了“粗毛坯”,外力作用就像一位雕塑师,不断地对“粗毛坯”进行塑造成。那么,外力是如何塑造地表形态的呢?LDAYtRyKfE
(二)外力作用的表现
阅读课本第一自然段,认识几种主要的外力并设计前五种外力作用的关系图?
各种外力都是一把刻刀不断雕塑着地表,其中最锋利的是流水作用和风力作用。阅读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部分的图文,完成下列问题:
1、填表外力作用流水作用风力作用分布地区作用形式地貌类型典型地貌
2、冲击扇、冲击平原、三角洲的位置有何不同?
3、沙丘的迎风坡和背风坡的坡度有何不同?
4、黄土高原和黄土高原地区钱沟万壑现象的形成有何不同?
5、如果在沉积地貌处做一个剖面,剖面上会出现什么现象,试解释其原因?
除了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外,还有哪些外力对地貌产生着巨大影响?它们作用下的地貌会是怎样的呢?
阅读P36知识窗,了解冰川、海浪侵蚀形成的地貌类型及分布位置。
(根据时间采取课堂还是课后阅读)
外力的来源很多,作用形式也多,因而,塑造的地表形态千姿百态、丰富多彩。人类生活在地球表面,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有何关系?试举例说明。Zzz6ZB2Ltk(学生回答)
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采用读图观察法、绘制示意图法、列表对比法、讨论法等地理
学习方法我们学习了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岩石圈的结构、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及循环、地质构造与地貌;
高中教案设计篇7
主要内容:
第一节环境与资源特征
第二节产业基础与经济发展
第三节资源开发与环境整治
教学重点:
1、阐明东北区的资源与环境特征和资源优势。
2、阐明东北区农业、工业等布局的特征和发展前景。
3、指出东北区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的主要问题。
第一节环境与资源特征
东北区位于中国的东北部,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面积78.8×104k㎡,约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8.2%,人口10696万(20--年),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4%。
一、自然地理条件
(一)地表结构
略呈半环状的三带,外带是黑龙江、乌苏里江、兴凯湖、图们江和鸭绿江等流域低地;紧接着是山地、丘陵;山地、丘陵地以内则是广阔的平原。中生代燕山运动,奠定了本区的地形轮廓。
(二)自然景观
温带湿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地表积雪时间长。深厚的季节冻土与多年冻土广泛分布,草甸化与沼泽化现象显著。夏季气温较高,降水集中,对植物的生长有利。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及草甸草原是东北自然景观的主要表现。
二、资源优势
(一)农业资源丰富、质量良好
(1)有辽阔富饶的土地资源,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耕地面积为192×104h㎡,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9.7%,人均占有耕地为0、167h㎡,相当于全国人均量的2倍。土壤比较肥沃,东北区广泛分布黑土、黑钙土、草甸土等,都有深厚的暗色表土层。全区可垦荒地多,约有667×104h㎡。
(2)是我国森林主要分布地区。大兴安岭北段为寒温带针叶林分布区,以兴安落叶松为主,小兴安岭、长白山地以红松、糠椴、胡桃楸、水曲柳等为主,材质优良。
(3)东北草甸草原区,草地面积2866、7×104hm㎡,占全区土地面积的23.8%,是我国重要的牧业基地之一。牧草的蛋白质含量高,草质好,适口性强,适合多种牲畜饲养。
(4)本区内陆水面约333、3×104h㎡,南临黄海、渤海,利于发展淡水渔业和海洋渔业。
(二)水资源比较丰富
较多的降水,较低的蒸发量以及植被茂密的山岭,保证了本区有比较丰富的水资源。集水面积在1000km2以上的河流有290多条,水网稠密。多年平均河川径流总量为1653×108m。6—9月汛期占全年水量的70%~80%。
地下水资源较丰富。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约为330×108m。水力资源的理论蕴藏量约为1530×104kW(大于10000kW),其中可开发的约为1370×104kW。
本区水资源分布的特点是东丰西歉,北多南少,总量属中等,人均占有量少,相当于全国人均值的72.5%。
(三)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配合较好
矿产资源丰富,矿种比较齐全,已探明储量的有100余种,其中储量居全国前3位的达45种。主要金属矿产有铁、锰、铜、钼、铅、锌、金以及稀有元素等。能源矿产有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非金属矿产。
有菱镁矿、石墨、滑石、白云石、石棉、钾长石、硼、金刚石等。相互配合良好,便于开发利用。
第二节产业基础与经济发展
一、以重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基地建设
东北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个重工业基地。前期以钢铁、机械为重点,后期以石油开采加工为重点,逐步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工为主体的重型工业结构。
(一)以钢铁工业为主的冶金工业基地
钢铁工业是东北区工业的基础,以鞍(山)钢、本(溪)钢为主,建起了包括大连钢厂、抚顺钢厂、北满钢厂,以及通化、齐齐哈尔、凌源等钢铁厂在内全国的钢铁工业基地,有力地支持了全国的经济发展。
(二)以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为中心的机械工业基地
以沈阳、齐齐哈尔为主,形成机床、重型机械、冶金设备、矿山设备生产基地。以长春、大连为中心形成运输机械制造中心,能够生产汽车、内燃机车、船舶、铁路客车、拖拉机、收割机等。以哈尔滨为中心形成动力机械制造业基地,能够生产大、中型水电、火电发电机组及先进的`输变电设备。
(三)利用资源优势,建立了能源生产基地
煤是本区主要常规能源。全区煤炭储量约723×104t,煤集中分布在本区东部和西部。石油储量和产量长期约占全国的1/2左右,是我国的储油和产油区。其中80%的储量集中分布在大庆。
(四)以大庆、吉林、辽阳、大连、盘锦、锦西、抚顺为主的化工工业基地
石油加工能力占全国29%,以硫酸、纯碱、烧碱、硼酸为主的基本化工原料工业,以有机化工原料、合成材料、精细化工、橡胶加工等为主的化学工业在全国有相当的优势。化工产值占全国的12.6%。以石油化工为主的化学工业可成为全区有潜力的支柱产业。
(五)其他骨干产业得到良好发展
全国重要的纺织工业基地;食品工业具有坚实的基础和发展远景;建材工业也有相当规模;木材加工及综合利用工业也具有优势。
二、农业基地建设(一)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
(1)本区是大农业结构比较完整,农、林、牧、渔业俱全的农业地区。全国重要的粮食、大豆、甜菜生产基地,玉米、大豆、甜菜的产量分别占全国的32%,45%和54%,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甜菜、亚麻、柞蚕茧产量分别占全国的54%,90%和82%,均为本区的重要工业原料作物。
(2)以农区舍饲为主的畜牧业。本区畜牧业既有与耕作业紧密结合的舍饲畜牧业,也有以放牧为主的畜牧业,但以舍饲为主。全区产奶量约占全国的1/4,是中国主要产奶区。
(3)具有全国意义的用材林基地。东北区是全国的天然用材林区,全区林地总面积约4665×104h㎡,其中有林地3550×104h㎡。东北林区基本上为国有林区。全国130多个森林工业局有82个分布于本区。
(二)松嫩平原农业基地建设
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出发,坚持开发利用、保护、治理相结合,坚持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统一。今后应立足于资源的深度开发,着重解决产量不稳不高的问题,加强水利建设和建立旱作农业技术体系,增强对旱、涝的抗御能力;合理调整作物品种布局,避免、减轻低温冷害;努力培肥地力并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强化种植业和饲养业、农区和牧区的结合;巩固提高以玉米、水稻、小麦、大豆、甜菜以及肉、奶为主的农业综合商品生产基地。
(三)三江平原的开发治理
三江平原是由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三江冲积而成的低湿平原。1949年以来,以国营农场为主力军,开垦了大量荒地,耕地面积由1949年的40×104hm2扩大到目前的370×104hm2。国有农场机械化程度高,机耕、机播、机械收割面积分别达耕地的99.5%,93.4%和87%。沼泽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和泥炭资源,又有广阔的土地资源。对沼泽的开发利用,应全面规划,因地制宜,综合利用。
三、交通运输、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一)比较发达的综合交通运输网
在东北区的交通运输网中,铁路居主要地位,约有70多条,营业里程占全国的28%。铁路密度达125km/k㎡,高于全国57km/k㎡的水平,纵横交织的铁路连接着全区各主要城市和工矿中心。
东北区公路建设发展迅速。公路总长已达14×104km,以大中城市为中心形成不同层次的辐射公路网。
以大连港为中心,以及营口、丹东、锦州港的海上运输已展开。管道运输主要是从运输大庆、扶余油田的石油至东北、北京各炼油厂,部分经大连鲇鱼湾港外运。
(二)邮电通讯业:目前综合通讯能力严重不足
目前综合通讯能力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电话普及率低,长途电路不足,农村通讯严重落后,管理机制和服务质量跟不上发展的需要。
四、对外开放与边境贸易发展
(一)东北区具有对外开放的优越区位
周边有俄罗斯、蒙古、朝鲜,与韩国、日本也相距不远。从世界地缘角度看,我国东北区及俄罗斯的西伯利亚、蒙古、朝鲜半岛、日本共同构成“东北亚经济圈”。东北区正处于这一经济圈的中部,为本区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南部形成了以大连为中心的港口群,在北部形成了满洲里陆上口岸。
(二)图们江地区开发
图们江部分河段是中、朝、俄三国界河。以图们江口为中心,以900km为半径,可以到达东北亚各国。图们江下游地区处于东北亚地区的中央部位,它是我国从陆路进入日本海的惟一水路通道,也是实现东北亚各国的区域经济互补的重要结合点和经济联系的枢纽。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将“小金三角”定义为图们江经济区,把“大金三角”定义为图们江经济开发区。图们江开发一般指“小金三角”的经济开发。
第三节资源开发与环境整治
一、水利建设东北区水资源分布不均,南部、西部水资源短缺,特别是辽中南地区,城市密集、工业集中,水的供需矛盾十分尖锐。跨流域调松花江水入辽河是解决南部水资源短缺的主要途径。
水利建设的另一重点是松花江、辽河的整治,提高干流防洪工程的标准,同时加强辽河支流柳河流域的水土保持。
二、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森林资源丰富是本区得天独厚的优势,树种在300种以上,经济价值较高的有50多种。森林生态严重破坏:
(1)采育失调,采伐大于更新,资源减少,材质下降。
(2)森林覆盖率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19世纪末至今,黑龙江省森林覆盖率由70%降到35、55%,林缘平均后退150km。并造成生态平衡失调,气候变坏,水土流失加剧,旱涝灾害频繁发生。
合理开发措施:
第一,坚持合理采伐。
第二,促进珍贵树种红松的更新。
第三,积极营造人工林。
三、开发旅游资源
1、冰雪旅游。
2、长白山、五大连池、镜泊湖等火山熔岩风景名胜旅游。
3、自然风景有千山、林海雪原、兴凯湖、以及扎龙等自然保护区。
4、沈阳故宫为清初皇宫旅游四、生态环境建设。
大量采伐森林,长白山和大、小兴安岭采育严重失调,森林日减,林相渐趋恶化,特有的野生动植物也在迅速减少,有的濒临灭绝。草原建设投资很少,而开垦草原,以农挤牧的现象严重,加上草原普遍超载过牧,导致土地沙化、碱化,草原退化加剧,产草量下降。从农业上看,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普遍下降,有机质明显减少。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大气、水、土壤污染严重,危及人体健康。环境中的化学元素或化合物过剩或不足,而引起的地方病也较普遍。主要有克山病、大骨节病、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氟病等。
东北区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切实加强资源保护与环境的治理。依靠法律和经济、技术手段加强对水、土、森林、草场、野生动物、水产等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有效保护;积极治理三废污染,净化生态环境;对地方病多发区加强环境的改善,逐步促使生态环境的良性、协调发展,达到资源环境的永续利用。
四、能源建设
为了解决能源不足,需加速建设东西部和南北两头能源基地建设。
(1)西部煤电新基地建设。重点开发霍林河、元宝山、伊敏河等大型煤田,相应新建和扩建元宝山、伊敏河、通辽、海拉尔等电厂,建设坑口电站。
(2)开采北部煤炭资源,建设一批火力、水力发电站,扩建鹤岗、双鸭山、鸡西、七台河煤矿及相应的电厂,将来可与俄罗斯合作在黑龙江中上游建设大中型梯级电站。
(3)开发东部的珲春煤田,新建扩建白山水电站等。
(4)扩大南部的能源建设,利用铁法煤建铁岭电厂,用晋煤建绥中电厂、鲅鱼圈港口电厂,同时筹建核电站。
教学活动建议主题:东北区在东北亚经济圈中的地位和作用
方法:阅读文献
能力训练:网上收集信息能力
要求:完成1份小报告
思考与练习
1、简述东北区的基本特征。
2、分析东北平原农业开发中的主要环境问题
3、分析东北工业基地的发展前景如何?
高中教案设计篇8
通史概要:
本专题主要叙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50多年来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发展的基本历程。专题内容以十一届为标志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十一届之前,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十一届以后,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前一时期的内容,包括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以及“-”的十年____三个时期,其中前7年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后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集体领导下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20年既取得过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也发生过严重的失误和挫折。后一时期从十一届开始,以和江为核心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人,根据“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实行了改革开放,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终于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0年来,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健康、稳定发展,已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并明确了新的奋斗目标。
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标要求: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制订及实施背景、内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内容、特点、实质、意义及问题;列举社会主义曲折发展十年的正确和失误的决策,分析其经验教训;了解“十年-”时期的经济发展的状况,总结其历史教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课前采访调查和课堂上运用教材中及教师所引用的图文资料中的有效信息,判断和评价十年探索中的成就与失误,并在此基础上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经验教训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此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非常艰巨的过程,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能正确反映并符合中国具体实际情况时,就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反之,就会遇到挫折,从而使学生受到国情教育和思想教育。
重点难点:
重点: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三大改造的完成;中共“八大”在探索建设道路方面的理论成果。
难点: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从中国共产党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其经验教训。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建议:
(1)讲述本节内容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课前先采访一下自己的爷爷奶奶对那段历史的印象和看法,了解第一手感性历史资料;并列出自己对这段历史的疑惑。结合学生了解的知识和存在的疑惑备课、制作课件,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课上学生可分组讨论。
(2)关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目,建议教师:
①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文字、图片等课外材料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体会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背景、重要性、及其取得的成就及其对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意义。
②帮助学生理清过渡时期的含义及时限,并了解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③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归纳分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经过、方式、特点、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并且分析说明为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
(3)关于“曲折发展的十年”一目,知识点繁多,建议教师:
①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先从整体上梳理本框节内容,教师可设问助其梳理:在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了哪些积极的探索?取得了哪些成就?出现过哪些失误?(可由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②对部分内容具体分析:
A、对于“中共八大”,建议教师利用中共八大的相关内容作为依托,培养学生积极关注国情,正确分析国情,深刻了解国情的意识。并明确:中共八大的路线方针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遗憾的是,由于中共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思想还不够成熟,八大的正确方针在党内未能牢固确立,一些重要思想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充分坚持下去。
B、对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相关内容,老一辈人应该是记忆深刻,所以学生在课前采访自己的爷爷奶奶时,应该获得了不少感性的信息,课上建议教师以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先相互交流一下所获得的信息,并利用多媒体添加一些文字、图片等资料,加深印象,在此基础上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作出客观的评价,并从中获取启示。(可由学生分组讨论)
C、对于“国民经济的调整”,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了解其首要的方向和“八字方针”的含义。
③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年曲折发展的经验教训。
(4)“十年____”中的国民经济一目,建议教师利用多媒体投影相关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先让学生从感性角度了解-中的国民经济的发展概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国民经济出现困难的原因和周恩来总理和同志主持中央工作时国民经济回升的原因;最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为中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极其沉痛的教训。
(5)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归纳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
高中教案设计篇9
【新知识点】
1、高中生心理阶段的划分。
2、高中生心理发展的主要方面。
3、高中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4、高中生心理健康标准。
【重点难点】
1、理解并牢记高中生心理发展诸方面的主要表现。
2、分析并掌握高中阶段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安排】
1、导入新课
老师列举出与健康心理有关的一些行为与现象,由此提问:心理健康的定义到底是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从而引出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关于心理健康含义的界定。
2、引人新课
人的心理发展是个连续变化的过程,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特有的状态,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高中生,也就是我们自身的各种心理现象。
3、教学实施
互动问答:进人高中,我们就自然成为高中生了,谁知道高中生具体是从几岁到几岁?以此引人对高中阶段的具体划分及相关介绍。
从小到大,我们评价一个学生一般都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呢?学生会回答“三好学生”、“五好学生”、德、智、体、美、劳等,从此引出学生对个体发展的几个主要方面的讨论与学习、学生的回答往往不够全面,老师要善于引导,做到准确不遗漏。
具体到每个方面各有什么特点呢?这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告知学生要认真领会,理解并牢记。
4、作业设计
开放性讨论:对照高中生心理健康标准,看看自己对自己到底了解多少?哪些方面还有待改进?
【教学过程】
高中阶段又称青年初期,是人生最宝贵的黄金时期,约从14上5岁开始到17、18岁结束。经过前几个阶段的连续发展,高中生在生理发育上已基本成熟,在智力发展上也已接近成人水平,在个性及其他心理品质上表现出更加丰富和稳定的特征。青年人朝气蓬勃、精力充沛、充满热情,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趋于成熟,开始走向生活。国外有的心理学家把这个时期看作心理性“断乳期”,即摆脱过去那种对父母的依赖关系,要求独立自主活动,完成个体社会化的时期。
就心理健康而言,高中生心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智力的迅速发展。
高中生的感觉、知觉灵敏度、记忆力、思效能力不断增强,逻辑抽象思维能力逐步占主导地位,他们开始以批判&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有独到见解,喜欢质疑和争论。这个时期他们开始思考人生和世界,提出许多有关“人生目的”、“人生意义”、“生活理想”等一类的&39;问题。由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所以他们常常会为此感到苦恼、迷茫、沮丧与不安。
(2)自我意识增强。
随着知识的积累,智力的发展以及独立安排生活道路这一客观要求的逼近,高中生的自我意识日渐成熟,他们倾心于认识自己的身心发展及其社会价值,独立地评价自己和别人,并逐渐克服评价的片面性,力求全面分析,逐步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能较好地进行自我教育。
(3)情绪、情感趋向成熟。
高中学生的情绪与情感已逐渐趋向于成熟和稳定,但与成人相比又显得动荡不稳,这个时期的学生办事积极、富于热情、情感易被激发、行动迅速,表现为奔放、果断。但由于生理和自我意识上的急剧变化,有时学生的情感、情绪容易过于激动,随着智力的不断增长和社会需要,学生慢慢形成许多具有明确道德意识的社会性情感,如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义务感、正义感和民族自豪感等,其深刻性和持久性明显提高,由于对情感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高中学生的情感逐渐走向稳定。
(4)意志发展迅速。
高中学生遇到困难时,往往乐于独立思考,想办法克服困难,表现出良好的主动性,不像儿童那样轻易求助于别人。同时,高中学生控制和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也逐渐增强,当然有时也表现出冲动。此外,由于神经系统功能尤其是内抑制功能的发达,以及动机的深刻性和目的水平的提高,使青少年在面对困难时表现出坚韧性。他们勇于求成,凡事不肯轻易认输,即便受挫也不灰心。
(5)言行趋于完善和成熟。
言语和行为特征是表达高中生心理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志。高中学生的词汇已很丰富,且内容日渐深刻;语言表达中的独白言语趋于完善;书面语言表达趋于成熟,内部言语表达已达到完全“简约化”的水平、这个时期的学生要求完全摆脱成人的干预,独立行事;要求社会承认他们行为的社会价值;要求两性交往、恋爱等。他们要求像成人一样的参与社会生活,但又往往不善于控制自己的行为,特别是在情感受到挫折时容易冲动。
(6)性意识的发展。
我国学者一般将性心理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异性疏远期(12~14),接近异性期(14~16),向往异性期(16~18),恋爱期(18岁以后)。高中生经过短暂的异性疏远和相斥之后必然是渐浓的关注与接近。男女生开始注意异性对自己的态度,往往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以博得异性的好感。此时期的少男少女正处在钟情、思春的股陇状态。他们对异性的关注具有好奇性、实验性和盲目性。其交往指向是泛泛的,多数是因相互的好感自然吸引。这个阶段的大多数学生还没有对特定异性的倾慕,但也有少数男女生开始倾慕特定的异性,出现了恋爱。这时性机能虽然日趋成熟,但正确的道德观和恋爱观一般尚未形成,如果他们之间的正当交往受到压抑,又受到不良影响对异性的神秘感和好奇心可能导致他们的越轨行为和不正当的交往关系。
综上所述,高中阶段上与少年后期相接,下与青年中期相连,因此,在身心发育和社会成熟方面与之互有一些交叉。
而作为少年期的结束,青年期的开始的高中阶段个体心理的发展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不平衡性:
青年期是个体在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上走向成熟的时期。作为青年初期的高中生,正处在从幼稚的儿童期向成熟的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处于与儿童的外界获得时期相对应的内部获得时期。在这一时期、高中生的生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心理的发展却相对落后于生理的发展,他们在理智。情感、道德和社交等方面,都还未达到成熟的指标,还处在人格化的过程中。也就是说,高中生的生理与心理、心理与社会关系的发展是不同步的,具有异时性和较大的不平衡性。
(2)动荡性:
高中生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生理和某些心理发展同道德或其他社会意识发展之间的不平衡性,一方面创造了个性发展以及道德和社会意识发展的条件,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高中生心理过程的种种矛盾和冲突,表现出一种成熟前的动荡性。一正如别林斯基所说的:“青年期也就是向成年过渡的时期,这种过渡往往总是分裂、不调和的……一个人已经不满足于自然的意识和朴素的感觉,他想知道更多。可是因为他在获得令人满意的知识之前,必须经过千百次的迷误,必须与自己作斗争,所以他也有磋跌的时候。这一点无论对于个人或是对于人类,都是一个确定不移的法则。”高中生心理发展的动荡性表现在知、情、意、行等各个方面。例如,他们思维敏锐,但片面性较大,容易偏激。他们热情,但容易冲动,有极大的波动性。他们的意志品质也在发展,但在克服困难中毅力还不够,往往把坚定与执拗,勇敢与变干、冒险混同起来,在行为举止上表现出明显的冲动性,是意外伤亡率最高的年龄阶段。在对社会、他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上,常易出现困惑、苦闷和焦虑,对家长、教师表现出较普遍的逆反心理和行为。另外,生理上的剧烈变化,会带来所谓“青春期骚动”,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和剧烈的“性困扰”,心理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有人说,青年既不是一切显露无遗、明明白白的“白箱”,也不是一切不可知、看不见内部结构的“黑箱“,而是一个以模糊不定、动荡多变为主要特征的“灰箱”。
(3)自主性:
高中生正处在心理上脱离父母的时期,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温斯把它称为心理上的断乳期。随着身体的迅速发育,自我意识的明显加强。独立思考和处理事物能力的发展,高中生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迫切希望从父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开始积极尝试脱离父母的保护和管理。他们具有很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热衷于显承自己的力量和才能。不论是在个人生活的安排上,还是在对人生与社会的看法上,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自己的主张。他们已不满足于父母、老师的讲解,或书本上的现成结论,对成年人的意见不轻信,不盲从,要求有事实的证明和逻辑的说服力。对许多事物都敢于发表个人意见,并为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争论不休。如果说生理上的断乳是个体被动地离开父母,那么心理上的断乳则是个体主动地离开父母。
(4)前瞻性:
青年是连接过去与将来的中介环节,是从过去通向未来的过渡阶段。正如F马赫列尔所说:“青年是在把过去一现在一未来联结起来的连续轨道上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处于青年初期的高中生有着最广阔的未来前景和最佳的前景距离,他们对发展与未来充满了憧憬和向往,发展与未来是高中生最向往也是最广阔的领域。匈牙利诗人裴多菲曾在《冬天的晚上》~诗中这样描述青年占有未来的优势:
年轻的一代,他们并不谈到过去。
生活在他们前面而不在后面,
对于过去,他们何必考虑。
他们的灵魂漫游到未来的边际。
这种面对未来的前瞻性使得高中生特别地富于理想,它引发高中生迫切地追求自我实现,这种对未来的占有优势,使得人们总是把青年同社会的未来相联系,指出“谁赢得青年谁将赢得未来”。
(5)进取性:
由于生理上的迅速发育成熟,以心理上的迅速发展,使高中生精力充沛,血气方刚,反应敏捷,上进心强,不安于现状,富于进取,颇具“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如果说成老年人容易满足于已得到的利益,趋于保持现状,不思进取,青年则事事正在有待解决之中,常常是满怀希望,乐于开拓。对此梁启超有一段极妙的对比:“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作者注:当时青年的概念尚未普及,这里讲的少年泛指人生的少年期和青年期)常思未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放生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放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惟思既往也,事之皆其所以经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将来也,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
(6)闭锁性:
高中生不像儿童时期那样经常向成人敞开自己的心扉,他们的内心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又不轻易表露出来,心理的发展呈现出闭锁性的特点。他们非常希望有单独的住宿房间,有个人的抽屉,并喜欢把抽屉锁起来,好像有什么秘密的东西不愿让别人知道,其实里面并无什么要紧的东西。他们不大爱对长辈讲话了,在长辈面前显得寡言。高中生爱写日记,也是这种闭锁性的表现。记日记既可倾吐心声,又可保守秘密。心理发展的闭锁性使高中生容易感到孤独,因此又产生了希望被人理解的强烈愿望。他们热衷于寻求理解自己的人,找“志同道合”的知心朋友,对知心朋友,他们能坦率地说出内心秘密。
(7)社会性:
虽然心理内容的社会性早在儿童时期就已开始出现了。但是更大规模的深刻的社会化,则是在青年期完成的。小学生进人中学后,就好像在人生的旅途中,豁然开朗地步人了一个新的境界。如果说小学生心理的发展主要是接受家庭和学校的影响,那么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心理的发展就愈来愈多地接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高中生对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很感兴趣,喜欢探听新鲜事,很想像大人一样对周围的问题做出褒贬的评论,对社会活动的参与日益活跃。如模拟角色活动“假如我是校长”、“假如我是班主任”,对自治、自理、自立、自行结社、创办协会、刊物等的要求,充分表明他们思考问题已远远超出学校的范围,做集体、国家主人翁的思想开始萌发并日益强烈。尤其对未来生活道路的选择,成为他们意识中的重要问题。他们在考虑未来的志愿及抉择时,比小学生和初中生更具现实性和严肃性。而这种对未来生活道路的选择,对高中生心理发展的社会性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高中教案设计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懂得地域分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
(2)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获取“由赤道到两极、由沿海到内陆”的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3)读“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获取“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4)结合实例了解人类怎样利用地域分异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掌握区域分析与对比的地理研究方法,利用景观图片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培养从图像中提取、认定、加工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
(2)结合实际分析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培养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的思想,因此在对自然环境的利用中要做到因地制宜,形成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正确态度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
1.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难点】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理解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那么现在我提出一个观点:自然环境除了具有整体性,还具有差异性,并且地域差异在自然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可以说自然环境中不可能存在任何两个自然状况完成相同的区域。你们同意我的这种观点吗?
生:同意!
师:如果我们有可能做一次长途旅行,比如从我国炎热的华南到温凉的北方,或者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再或者从高山的山麓攀登到山顶,都会有明显体验。那为什么在陆地环境中存在着地域差异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板书: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师:我们先来看一组图片(多媒体展示“热带雨林”和“内蒙古草原”),请同学们来简要描述一下热带雨林和苔原景观的植被差异。
生:略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细致!那么在更大的范围内,比如亚洲,乃至扩展到全球来看,是不是也存在着这种差异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5.6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生:略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很多,那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低纬度地区,一年中太阳高度角较大,地面获得的热量较多,所以气温较高,植物生长旺盛;而高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较小,地面获得热量相对较少,所以气温较低,植物生长力相对较弱。
师:那么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差异不仅存在,而且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具有明显的规律性。请同学们分析一下造成这种景观差异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差异反映出了怎样的地理规律。
生:小组讨论,回答。
师:刚才大家说得真具体,甚至有的同学还举了例子。那我们可以读出共同的结论是:以热量差异为基础,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板书:赤道到两级的地域分异规律热量差异
师:同学们,从赤道向两级的这种递进关系是纬度方向还是经度方向呢?(维度)那么自然地理环境会沿着纬度变化方向有更替,那沿着经度变化的方向会不会变化呢?情况又是怎样呢?让我们进行一次旅行,从我国黑龙江省出发向行,沿途可以遇见哪些景观呢。(图片展示:逐一出示点,学生依次回答景观名称)
生:大、小兴安岭森林带——内蒙古草原——塔克拉玛干沙漠/戈壁
师:形成这种自然景观差异的原因的是什么呢?
生:略
师:在学习地球上的水的时候,我们学习了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回忆一下,有什么特点?
生:东南多,西北少;夏秋多,冬春少。
师:好。因为我国各地距海远近不同,降水量多少就不一样,各地表现出不同的&39;干湿状况,也就生长着不同类型的植被,发育着不同的土壤,从而呈现出不同的景观。由此可见,自然地理环境还具有怎样的地理规律呢?
生: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板书: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水分差异
师:北京奥运提出的口号是“绿色奥运”。有人建议在北京大量种植常绿阔叶树种,请同学们结合北京的气候,想一想,这样做合适吗?为什么?(展示北京的气候直方图)
生:不可以,因为北京是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而常绿阔叶林生长在亚热带。
师:很好,因此北京在绿化中,应该以种植,对,应该以温带落叶树种和适应温带地区的草类植物为主。常绿阔叶树种不能很好地适应北京气候,成活难度大,养护费用会很高。
师:同学们,你们有人登过山吗?哦,有。那么登上山顶有什么感觉呢?
生:略(累呀!)
师:对!特别是海拔高度比较大的山脉,随着高度的增加,气压、气温、空气中的水分等等都会发生变化,相应地自然景观也会发生变化,所以一些地方有“一山有四季”的说法。下面我们来一起研究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喜马拉雅山地区由于海拔高度大,垂直自然带发育是比较典型的。从它所处的纬度来看,它的基带(最下面的一个自然带)与平地上的自然带是一致的,有没有哪位同学知道呢?
生:喜马拉雅山纬度大致在28°N,因此其基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师:是的,当随着高度的增加,自然带也发生相应的变化。请同学们看P101“活动”,山地分析为什么喜马拉雅山南北坡的垂直带谱有那么大的差异呢?小组讨论一下。
生:(小组讨论,略)
师:同学们,已经大致地说出山地垂直带谱的特点。那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南坡的高差比北坡大,纬度也比北坡低。是迎风坡,在山下的水热条件比北坡好,因此南坡自然带普遍比北坡复杂。那么现在同学们思考一下,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是由什么因素造成的?
生:水热状况
板书:山地垂直的地域分异规律水热状况
师:那么这些地域分异规律对我们现实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实用价值呢?同学们可以借助书P101阅读来思考。
生:略
师:有没有同学能来举例一下?
生:在我国温带水域,水葫芦生长旺盛,既可消耗水体中多余的养分,又可作为饲料和绿肥,发挥了较好的生态效益。但是,如果把它们引种到亚热带水域却因生长过于旺盛而引发了生态灾难。
师:嗯,很好。当然其实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利用这三个规律解释的地理现象。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哪位同学愿意来帮助其他同学总结一下?
生:由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向内陆;以及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师:那么产生这些规律的主导因素又分别是什么呢?
生:这些规律是建立在热量、水分和水热差异的基础上。
师:很好,现在老师就要来考考大家这节课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了。下面我们来做课本上的思考题,同桌之间互相讨论。
生:略
师:刚才我们见识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地域分异规律的很多例子,那么全球的自然地理环境都完全遵循地域分异规律吗?请举例说明。
生:略
师:老师看到很多同学摇头,那么老师给个小提示:绿洲。绿洲存在于干旱沙漠中,只要有水,就可以植树、种草、种庄稼,它是不是我们上面所学的三个地域规律中的哪个可以解释的?
生:不行。
师:是的,因此我们把这种没有一定规律的现象称为非地带性现象。那么相对应的,上面所学的三种就是地带性规律。同学们,陆地上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具有不同的区域特征。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则是绝对的,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是有一定规律的,可是在规律性中又表现出复杂性——非地带性现象。
板书:非地带性规律
课堂小结:自然带的分布是复杂的,这是自然地理环境千变万化、纷繁复杂的根源所在;自然带的分布是有规律的,这是人类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基础。有规律分布的自然带构成了全球和谐的自然环境整体,同时自然带之间错综复杂的要素关系,有许多是人类还没有认识到的。因此,人类不能随意去破坏任何哪怕是极微小的环节。我们要在复杂的自然环境中把握其内在规律,特别是要从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联系上把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展生产,从而造福人类,实现人地关系的和谐。
高中教案设计篇11
【课标要求】
1、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2、以某农业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的发展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教材分析】
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地理条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以致影响到区域经济的特点、布局和发展方向。本章教材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这一中心,从农业、工业和城市的角度做出了阐述。本节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首先从气候、地形、土壤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方向介绍了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然后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角度指出了该区农业的布局特点,着重介绍了商品粮基地农业生产的突出特点,最后从水土流失、黑土退化、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自然灾害频繁和环境污染等方面揭示了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角度指出了该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其中,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及发展方向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学习本节内容应抓住: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决定区域发展特点→区域发展方向这一主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网络、报刊、杂志等各种媒体收集地理信息及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地理信息,如结合本地的农业、发展条件,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理论和方法对本地区的农业地理信息进行梳理、分析、解释,得出本地区的农业发展特点、发展中存在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
2、关注中央的农业政策和经济发展的策略调整,了解全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
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
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3.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难点】
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
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
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同一区域的自然条件往往适合发展多种农业,所以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
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一个区域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据区域内部的地理分异特点,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如: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东北地区。
该区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
二、地理条件
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地理条件分析
⑴气候条件——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①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②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季。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是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思考:1.东北大米因质量优而广受市场欢迎,这与气候条件有什么关系?
点拨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长,因此品质上乘,再加之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几乎不需要施用农药,天然具有绿色大米优势。
2.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为农村的综合发展提供了什么有利条件?
点拨有利于农忙季节时,集中人力物力投入农业生产;在农闲时,发展副业,增加农业收入,还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等。
3.与我国主要农业地区相比,热量条件是东北地区的劣势,但是也可以认为热量条件是东北地区的优势。试分别举例说明。由此,你得到什么启示?
点拨劣势主要表现为许多对热量要求较高的作物品种不能种植,仅能种植一些热量要求不高的如春小麦、甜菜、大豆等作物,并且只能做到一年一熟;长冬无法放牧,还要解决
好牲畜的防寒问题,但冬季长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故东北的土壤较肥沃;同时冬季的积雪在春季融化,缓解春旱现象,还可以改善土壤墒情。
⑵地形、土壤条件
①地形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
②一般来说,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而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林牧业。
ⅰ西部高原地势平坦,降水较多,是优质草原牧场
ⅱ中部和东北部平原广阔,面积占全国平原总面积的1/3
ⅲ周围山地环绕,森林资源丰富,木材蓄积量占全国总量的31%。
③土壤肥沃——广泛分布黑土、黑钙土,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
⑶社会、经济条件
①工业特别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如亚麻纺织、毛纺织、乳品加工等对原料的需求,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②东北地区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农产品、农业种植技术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为拉动本区发展外向型农业提供了重要机遇。
③人口密度小,人均耕地多。利于农业经营规模化,且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活动:搜集相关资料,分析下列地区(任选一两个)发展特色农业的地理条件。
1、珠江三角洲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
点拨:珠江三角洲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的有利条件有:临近港、澳、台地区,港口、铁路和航空等交通发达,自然条件优越,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高。
2、x疆南部(南疆)已建设成为我国的棉花生产基地
点拨:南疆光照充足,土地资源广阔,山麓地带有高山冰雪融水可供灌溉,当地种植长绒棉历史悠久,市场对长绒棉需求大。
3、海南岛成为我国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
点拨:海南岛地处热带,热量和降水条件可满足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市场尤其是国内市场对橡胶等热带作物的需求量大。
4、云南省昆明附近重点发展花卉种植业农业布局特点
点拨:昆明四季如春,气候条件适宜发展多种花卉品种,昆明等国内市场对花卉的需求量大。
二、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综合考虑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确定区域农业发展方向→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农业部门。
1.综合考虑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同一区域的自然条件往往适合发展多种农业,所以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
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一个区域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据区域内部的地理分异特点,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高中教案设计篇12
一.学情分析
英语听说读写四项技能中,写作是相对较难的.在教学中,学生惧怕写作,教师觉得写作教学难,批改学生作文也难,因此一般对阅读理解较为重视,而对写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忽视对学生写的能力的培养,以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了多年外语后,写作能力仍然很差.学生写作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用汉语思维方式造句、语法错误多、谋篇布局与衔接能力弱。
二.TeachingContents教学内容
正反观点类作文,以国家教育部要求中小学生参加冬季长跑活动为题
三.DesignofTeachingObjectives教学目标设计
1.Knowledgeability知识目标
Toknowtheskillsofwriting.
2.Abilitygoals能力目标
Enablethestudentstouseadvancedvocabulariesandvarioussentencepatterns.
3.Learningabilitygoals情感目标
Enablethestudentstoknowtheimportanceofdoingexercise.
四.TeachingImportantPoints(教学重点)
1.Theskillsofagoodcomposition
五.TeachingDifficultPoints(教学难点)
1.Thepracticeofdifferentsentencepatterns
六.TeachingMethods(教学方法)
1.Task-basedmethod(任务型教学法)
七.TeachingAids:(教学辅助手段)
1.Ablackboard
2.Aprojectorandacomputerformultimedia
八.Teachingprocedures(教学过程)
StepIGreetingandleadingin(3minutes)
T:Whatmakesagoodcomposition?
(Letstudentsthinkaboutthesequestionsandshowtheirideas.)
StepIIPre-Writing(10minutes)
T:1.Showstudentsapictureaboutfishtomakethemknowthethreepartsofagoodcomposition.
T:2.askthemaquestionagain,whatmakesagoodparagraph.Andthendosomeexerciseofwritingskills.
StepIII.While-Writing(20minutes)
最近,国家教育部要求中小学生参加冬季长跑活动:建议小学生每天跑1000米,初中生1500米,高中生米。对此,有些人表示支持,有些人表示反对。请你根据以下材料,写一篇以“Shouldwegivemoreattentiontostudents’healthorgrades?”为题的短文,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1.词数150左右。
2.对所给要点,逐一陈述,设当发挥,不要简单翻译。
StepVGroupwork(3minutes)
给学生一张评分表,让同学们互换作文,严格按照评分表上的给分点进行互评。Let’simproveit:
StepⅥConclusionandHomwork(1minutes)总结和布置作业(1分钟)
MakeabriefsummaryaboutHowtoWriteaGoodCompositionandassignthehomework.
教学反思:
1、本节课主要采用过程教学法训练学生的写作。过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交际理论,认为写作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群体间的交际活动,而不是写作者的个人行为。它包括写前阶段,写作阶段和写后修改编辑阶段。在此过程中,教师是教练,及时给予学生指导,更正其错误,帮助学生完成写作各阶段任务。课堂是写作车间,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彼此交流,提出反馈或修改意见,学生不断进行
写作,修改和再写作。在应用过程教学法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时,学生从没有想法到有想法,从不会构思到会构思,从不会修改到会修改,这一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由于能得到教师的及时帮助和指导,所以,即使是英语基础薄弱的同学,也能在这样的环境下,写出较好的作文来,从而提高了学生写作兴趣,增强了写作的自信心。
2、在回顾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时,我发现,学生并未像以往一样表现出对写作的畏惧情绪;相反,大部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较高。究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写作前我已经进行了大量的语言输入,有效的写作指导,学生熟悉了必要的语言表达形式和语篇结构;二是写作的内容和形式都较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贴近真实的交际行为,难度较小。
3、在合作学习中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刘道义曾指出“写作不能仅仅理解成个人行为,因此在教学中不宜总是采取学生单独写出作文来让教师批改的模式,而应该提倡学生开展两人或数人小组活动,通过讨论合作完成写作”。合作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策略,在小组合作完成写作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主动性,实现彼此间的互动,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在我执教的另一班级,由于在课堂上没有小组合作设计广告和小组的互评环节,而是让学生独自完成,学生交上来的作品中错误明显较多,没有创意,质量不高。
4、传统的英语写作评价标准过多地注重学生语言的准确性,而忽视了文章的.整体性和流畅性。因此教师对学生写作的评价应该扩大视野,从不同角度去评价学生的写作成果。我在课堂上设置一个写作报告评价量表,简单易操作,通过小组互评的形式,学生之间互相借鉴,取长补短,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学生在听取其他同学和教师的意见后进行修改,使其写作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5、注意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在时间安排充足的情况下,教师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创设生动和逼真的情景,在轻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鼓励和倡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维、大胆实践。教师的科学引导是前提,学生的有效参与是关键。只有在师生高效合作下,写作课才能真正达到效果。
高中教案设计篇13
一、教学重点
1、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大致了解该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学生通过对具体字句的感悟能够把握作者感情的变化。
3、学生通过对文章情感的把握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这篇诗歌。
二、教学难点
1、对于&“绘画美”的感悟。
2、对于文章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工具
多媒体
四、教学方法
对比鉴赏法、扩写法、美读法、分组讨论法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
以古曲《阳关三叠》入境,与大家一起背诵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这是一首关于什么的诗篇呢?(离别)
这是古人的离别,那么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首现代的离别诗歌《再别康桥》,看一看这种离别又是一种怎样的离别。
【正文】
1、整体感知
一起朗读这首诗歌,感知这首诗歌写得怎样?
(好、美或者举诗歌中的一些具体景物作答)
2、对比鉴赏(通过对比进一步感知本诗的意境美)
通过对比得出:“金柳”、“新娘”、“艳影”给人创造了一种唯美的意境,好像让人看见了一幅新娘对着镜子摇曳身姿的动态画面一样,而“柳树”、“姑娘”、“影子”通过对比就显得枯燥无味。
“娘”和“漾”押韵,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而“娘”和“徊”则没有这样的效果。
3、思考
在第二段中,让作者心境荡漾地究竟是什么样的场景?
4、鉴赏
根据上面的诗歌第二段的鉴赏方式,分组讨论:3、4、5、6段中通过作者的精心描写,你可以看到什么场景,请你把这种场景描述出来。
(把组分好,然后每小组一小段)
(总结参考------同学回答完了之后进行总结)
第三段:康河沁人心脾的河水中,青荇自由自在的在软泥中欢快的招手。
第四段:梦像彩虹一样五彩斑斓,每一片康河的浮藻间都沉浸着有待发现的自由的梦。
第五段:撑一支长篙,驾一叶扁舟,我在康河的柔波中泛舟寻梦,那满天的星光倒映在康河的水波中,水天一色。小舟在星光中摇摆穿行。此情此景,只有用歌声才能表达我的心情。
第六段:梦依旧,人以非。我还能撑一支长篙去寻找自由的梦吗?今晚的沉默将伴着我悄悄地离开。离开这自由的康桥,离开这自由的梦。
现在大家已经把文本的意境表达出来了。作者给大家描绘了一个让人向往的康河世界。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既然大家已经把诗中的画描述出来了,那么你能给每幅画取一个美丽的名字吗?
5、诗图
6、思考[来源:]
作者在描写这些让人憧憬的景观时,他的情感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呢?请在诗歌的每一段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字或词。
难舍难分(有一种不愿打破宁静的依依不舍之情)
欢喜(看到康桥有如此的美景作者满心欢喜)
眷恋(招摇的水草是自由的象征是我想要的)
迷恋(很多梦想藏在浮藻间他们都是我的梦)
沉醉(撑着长篙寻着梦我快乐无比我要放歌)
失落(回顾现实青春不再梦不再只能离别吧)
难舍难分(失去了梦让我的心隐隐作痛还是走吧)
7、写作背景(加深学生对作者情感的了解)
1922年归国后,徐志摩在现实的中国为了生活苦苦挣扎。1928年当他第三次欧游,第二次游历英国剑桥时,站在曾经梦想飞翔的康桥上,眼前不禁想起了早已不在的自由欢乐。作者感慨万千,后来在归国途中写下了这首感怀的离别诗篇。
8、朗诵
首先:老师范读
其次:学生互读(在朗读时要加强情感的投入)
再次: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通过对比让学生有所感)
9、总结
绘画美——云彩、金柳、青荇、水草、星辉、夏虫。音乐美——节奏轻快,韵律柔和,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建筑美——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
10、探讨
作者离别的仅仅就是自己的母校剑桥大学吗?他离别的还有什么呢?
1、曾经想要实现的文学上的梦。
2、两年的康桥生活让他和林徽因有了不解之缘,文章里的第二段中隐含有林徽因的出现让作者心境荡漾的意思。
11、板书
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2、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再别康桥》。
2、对《再别康桥》进行扩写。
【教学反思】
新月派的诗歌注重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因此在阅读鉴赏时要好好的揣摩形式与内容这两方面,然后才能在把握作者写作情感的基础上去有感情的朗诵。以此作为出发点我从两个角度入手对文章进行了分析。第一,内容方面的“绘画美”作为教学难点重点突破;第二,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在诗歌的字句中如何的体现。这两点突破之后再进行朗读训练,会更有益于对这篇诗歌的理解和把握。
具体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达到对诗歌“绘画美”的感悟,我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比如:对比鉴赏法、美文扩写法、讨论法等,从不同的方面调动学生对诗歌意境进行感悟。化抽象的美为一种可鉴赏的美。对于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的把握,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在第四、第五段上有很大的障碍。特别是对“揉碎”的理解有两种,一种是彩虹似的梦已经被揉碎了;一种是彩虹似的梦分散在每一片浮藻间。怎么会“满载一船星辉”呢?在这里我让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在脑海中幻化出满天的星星洒满康河,一叶扁舟摇曳其间的场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每一段中体现情感的词在美文扩写的过程中大体都有涉及,稍加点拨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朗读可以说是本文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朗读过程中我采用了对比朗读的方法。用自己的范读和黄磊朗诵的《再别康桥》flash进行对比。让学生领悟到诗歌朗读是要把握节奏、重音等基本内容还要领悟作者的情感融进自己的感情。“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位学生有自己的情感,有自己的读法。
本节课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在内容的层次方面,临场上没有很好的把握。分析其中的原因有下:第一,内容的设计方面有点偏多,有点想要面面俱到。这样一堂课的容量太大,使得有些内容还没讲完就下课了。比如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如果重新教授的话应该分两节课要好一点。第二,讲台上比较紧张,在授课时出现的本应该在后讲授的内容放到了前边讲。造成课堂的内容很乱。第三,在课前预习时没有明确的问题提示,最好应该让学生先尝试着扩写文章。这样课堂上就不用苦思冥想还无所得了。
总的来说就设计而言应设计成两课时;就预习而言应该让学生明确预习的内容;就备课而言,应该熟记于心。努力做到课前仔细准备、课上临场不乱。
高中教案设计篇14
我们称古希腊是民主政治的摇篮。古希腊语中民主意思是人民掌握权力。今天的民主通常是指与_相对立,少数服从多数的人民(或公民)当家作主的一种政治模式。民主意味着在形式上承认公民一律平等,承认大家都有决定国家制度和管理国家的平等权利。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的第一课内容。是整个历史教材中的亮点之一,它带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本课内容主要讲述古希腊民主政治在特定历史环境中产生、发展、辉煌及衰退的过程,给我们展示了一幅不同于中国古代_政体的另一幅灿烂的政治画卷,让我们去亲自感受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在人类政治历史发展历程中地位和重要影响。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本课在整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这一课的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重要概念城邦、雅典民主政治等
2)结合历史材料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认识雅典民主政治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为后世提供了一个最值得参照的政体形式,为人类文明中的政治组织形式的完善提供了一条可供选择的道路,并从历史发展的高度来理解民主政治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3)分析雅典民主政治与其地理环境和城邦制度的关系,懂得每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其国情、经济发展等因素相关。
过程与方法:
通过展示背景材料,生成问题,让学生运用归纳、对比、概括、探究等方法来感悟历史,即感知新知识——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体会历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地理环境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影响;感受雅典民主政治的辉煌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理解希腊奴隶制度是把双刃剑的含义;体会人类文明的源远流长。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理环境对希腊民主政治的影响;伯利克里改革的内容、作用。
难点: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实质;古希腊民主政治的作用和影响
二、说学情
高一学生在初中学习九年级上册历史时已经对古希腊雅典城邦的民主制度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由于初中阶段不重视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因此对相关内容的印象比较模糊,而且学生对政治文明的内涵还不甚明了,对古代西方的历史更是陌生,加上本课涉及内容繁多,知识比较深奥难懂,从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达到课标要求确有难度。因此我们应力求将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以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将知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另外,本课涉及的民主政治话题可能会使部分学生产生片面理解或是偏激言论,这时就需要我们的正确疏导,帮助他们形成健康向上的世界观。
高中教案设计篇15
一、教学目标
1、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2、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3、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三、课时安排2
四、教学过程
1、〔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老师提示。
〔生答师提示〕1、提示:血浆生化指标指的是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其中包括机体多种代谢产物的含量。健康机体的生化指标一般都处于正常范围内。当机体某项生理功能出现障碍时,势必影响其代谢产物的含量,因此血浆的生化指标可以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并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例如,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的细胞内,以心脏和肝脏的活性最高,在血浆中的活性很低。当某种原因使细胞膜通透性增高时,或因组织坏死细胞破裂后,可有大量转氨酶进入血浆,引起血浆中转氨酶活性升高。
2、提示:这说明(1)内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内环境的稳定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2)不同个体存在一定差异。
3、提示:(1)肌酐含量超标,肌酐是有毒的代谢废物,积累过多会影响健康。这表明肾脏的排泄功能有障碍。(2)葡萄糖含量超标,血糖含量过高可并发酮症酸中毒、糖尿病的心血管合并症等。(3)甘油三脂超标,可引起高脂血症,易并发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
〔问题〕以“本节聚焦”的问题,再次提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Homeostasis: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学生互动〕学生思考与讨论,师提示。
1、提示:绝大多数人都有过发高烧的经历,可以让同学先谈谈自己发高烧时的感受。
正常的体温是体内细胞进行各种生化反应最适宜的温度。在发高烧的状态下,由于内环境发生一系列变化,导致体内的各种反应出现紊乱,于是机体功能发生异常。发热时的主要症状大部分集中在中枢神经系统,病人感觉不适、头疼、头晕、嗜睡等,同时常有食欲不振、厌食、恶心的表现。发热时机体处于一种明显的分解代谢过旺的状态,持续高热必定引起器官的功能负荷加重,有可能诱发器官功能不全或引起组织损伤。孕妇发热可能导致胎儿发育障碍,是一个重要的致畸因子。对于6个月至4岁的幼儿来说,持续高热容易发生惊厥,相当数量的患儿由此造成脑损伤,如智力落后,甚至癫痫,因此应注意及时采用物理方法或服用药物来退烧降温。
2、提示:内环境渗透压会变小。当内环境渗透压变小时,内环境中的水将较多地通过渗透作用进入细胞内,造成细胞吸水肿胀,进一步导致细胞代谢和功能紊乱。严重时会出现疲倦、周身不适、表情淡漠、恶心、食欲减退、皮下组织肿胀等症状。
3、提示:因为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压和氧分压低,易造成体内缺氧。这说明外界环境的变化势必影响内环境的稳态。若外界环境变化不甚剧烈,并且机体代偿机制良好,内环境的&39;波动较小,仍能维持稳态;若外界环境变化剧烈,机体代偿机制不好,内环境稳态将受到破坏,就会影响身体健康。
〔社会联系〕生思考,师提示。
〔讲解〕夏天时,空调房间与室外的温差较大,如果经常进出空调房间,就会出现咳嗽、头痛、流鼻涕等感冒症状。如果在温度较低的空调房间呆的时间过长,就会引起关节酸痛或颈僵背硬、腰沉臀重、肢痛足麻、头晕脑胀等。如果呆得太久,由于空气不好,容易使人头晕目眩。这些症状就是空调综合征,俗称空调病。空调病的主要表现为:感冒、过敏、风湿痛、黏膜干燥、紧张、烦躁、注意力难以集中、头痛,等等。据分析,空调对人的影响主要在于:空调风使人体表面水分蒸发量加大,毛孔收缩,不能正常排汗,也会引起内分泌的紊乱;空调房间里,气流方向经常变换,气流速度增加,空气热量不断变动等因素干扰了人体的嗅觉,削弱了人体对空气中病菌、过敏原和异味的反应;房间内湿度太低,会对眼、鼻等处的黏膜产生不利作用,导致黏膜病;室内空气与外界几乎隔绝,干燥而又温度适宜,空气中有害细菌含量快速上升。
〔板书〕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活的必要条件。
〔实验并讨论〕生看或做实验,思考,师提示。
1、生物材料加入HCl或NaOH后pH的变化更像缓冲液。
2、提示:缓冲液加入少量酸碱后,pH变化不明显。原因是磷酸缓冲液中含有NaH2PO4/Na2HPO4,其中NaH2PO4溶液呈酸性,当加入少量NaOH时,可以中和OH-;Na2HPO4溶液呈碱性,当加入少量HCl时,可以中和H+。水溶液则不同,因而加入酸碱后,pH变化明显。
3、提示:生物材料中含有缓冲对NaH2PO4/Na2HPO4、H2CO3/NaHCO3等,它们能够对酸碱度的变化起缓冲作用。此外,机体还可以通过对生理活动进行调节来维持pH稳定。例如,当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中会产生大量的乳酸和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可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是一种弱酸,可以分解成C02和水。血液中的C02增多会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增强,增加通气量,从而将C02排出体外,所以对血液的pH影响不大。当乳酸钠进入血液后,与血液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这样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以及机体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血液的酸碱度维持相对稳定。
【关于人体血液pH值缓冲作用原理】
人体血液不会因为进入少量酸性和碱性的物质而使其pH值超出7.35~7.45之间,原因是血液中含有缓冲物质,如H2C0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在此结合有关生化知识对H2C03/NaHCO3在维持血液pH值稳态中所起的作用加以说明。
它们的电离如下:H2C03一→H++HC03-(1)(双向,可逆);NaHC03一→Na++HC03-(2);由于(2)式完全电离,有大量的HC03-存在,对(1)式电离产生同离子效应,使HC03-和H+结合成H2C03,也就是说(2)式的结果抑制了(1)式H2C03的电离,因此血液中存在大量的H2C03和HC03-,而H+浓度很小。
当血液中进入少量酸(例如乳酸、磷酸等)时,由于血液中存在大量HC03-,能和进入的酸中的H+结合成电离度很小的H2C03,使血液中氢离子浓度几乎没有升高,因此血液pH值并不明显降低。
当血液中进入少量碱时,此时血液中的H+与进入碱中的OH-结合成难电离的H20,当血液中的H+稍有降低时,血液中存在的H2C03,就立即电离出H+来补充血液中减少的H+,使血液pH值并不明显升高。
正是因为H2C03和HC03-的大量存在才会使血液的pH值不会因为少量碱、酸的进入而造成明显升降。
〔小结〕略(黑体字部分)。
〔作业〕练习一二题。
1.D。2.C。3.D。
4.提示:因为人体各种生命活动是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细胞代谢本质上是细胞内各种生化反应的总和。内环境为这些生化反应的进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条件。当内环境稳态保持正常时,细胞的代谢活动能正常进行;当内环境稳态失调时,细胞代谢活动就会受影响。因此内环境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拓展题
提示:当动物进食高浓度的糖溶液后,大量的葡萄糖被吸收进入血液,导致血糖浓度暂时升高。血糖浓度的升高会刺激机体加速分泌胰岛素,同时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在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共同调节下,血糖浓度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具体调节机制可参考第2章有关血糖平衡调节的内容。
自我检测的答案和提示
一、概念检测
1、判断
(1)×;(2)√;(3)×;(4)√。
2、选择
(1)D;(2)D;(3)D。
3、画概念图
略
二、知识迁移
(1)水是良好的溶剂,为各种生化反应提供溶液环境;水是体内物质运输的载体;水在体温调节方面有作用;水是某些生化反应的反应物;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等。
(2)说明健康的人体具有维持体内水平衡的能力。
三、技能应用
(1)否。
(2)血液中的糖分既可来源于食物中的糖类物质,也可来源于其他物质在体内的转化。
四、思维拓展
提示:航天器和航天服中的生命保障系统,主要由氧源(气瓶)和供气调压组件、水升华器和水冷却循环装置、空气净化组件、通风组件、通信设备、应急供氧分系统、控制组件和电源、报警分系统、遥测分系统等组成。它能够为航天员提供呼吸用氧,并控制服装内的压力和温度,清除航天服内C02、臭味、湿气和微量污染等。这套生命保障系统与压力服(给宇航员提供正常大气压)一起,在人体周围创造适宜人生存和工作的微型气候环境,有利于宇航员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高中教案设计篇16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景中见情,因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2、体会诗词的意境美,尝试诗词创作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景与情关系的处理
2、意境美的把握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1、由音乐(<<阳关三叠>>)引出有关别离的话题,略说离别种种,导入课文。
2、听配乐朗诵<<雨霖铃>>,引导学生进入诗境。初步感受本词的魅力。
3、设问:
柳永通过哪些手段抒写离情别意的?从文中找出典型语句。
明确:直接抒情与借景抒情。(略)
4、重点讨论分析借景抒情中景物选择安排的妙处,寒蝉长亭晚都门\兰舟千里烟波(上阕),杨柳岸晓风残月(下阕),实现目标
5、介绍柳永其人。
6、再听配乐朗诵,生有感情地诵读全词。
7、附以李清照词一首,柳永词一首,引导学生初步体会婉约词的特点,把握词的意境美。
8、尝试诗词创作,原则为求意到即可,力争句工。
9、结语。
附:八声甘州柳永
对萧萧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冉冉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出处,正恁凝愁。
点绛唇李清照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注:详细内容见多媒体课件。
高中教案设计(16篇免费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