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高中教案 > 地理教案 >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教案

时间: 沐钦 地理教案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教案如何写?研究区域特征和区际间的依赖是地理学综合研究的重要主题。地理学的空间表达也是多元、多样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教案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教案精选篇1

本节内容是高三地理复习“中国的自然灾害”的系列篇,在此前学生已初步形成了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化害为利、趋利避害”的原则认识自然灾害。这部分内容教材介绍的比较概略,只是从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分布地区、形成条件两大方面进行了介绍。然而这三种灾害在我国无论是危害地区还是危害程度都有扩大和上升的趋势,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同时也把这节课做为自然灾害的专题来复习,内容更加丰富,对学生知识储备、地理技能和地理思维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本节专题学习的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和连发性的特征,对人类生产和生命造成较大的.危害,因此,面对各种自然灾害,我们首先要了解它、认识它,同时还要防御它,保护自己,珍惜生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三种自然灾害的含义、特征及在我国的分布地区。

2、分析、比较三种自然灾害的形成条件,提高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3、根据三种自然灾害的特征,分析滑坡崩塌泥石流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危害。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案例,分析三种自然灾害的形成。

2、小组讨论交流分析三种自然灾害的关联性,人类活动对三种自然灾害的影响;人类采取的应对措施。

3、通过课堂训练环节,达到对当堂内容的巩固和提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理解和认识,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在小组讨论、交流中,形成团队合作意识和对问题的探究能力。

3、积累户外出行的经验,养成自我保护意识,形成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教学重点

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教学难点

分析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尤其是人类活动对三种自然灾害的影响。

教学方法

问题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学法指导

针对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学会在对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提高对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的认识和防御意识。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视频播放:“滑坡、泥石流”

教师与学生交流:这种灾害听说过吗?在哪里怎么听说的?你经历过吗?但愿没有经历。

观看视频和师生互动观看视频、设计情景,把学生的思路带入到既熟悉又陌生的环境中去,从而开始本节课的学习。 1、滑坡、崩塌:山体岩石在重力、地震和流水作用下,产生的断裂、滑落、堆积。

2、泥石流:大量的泥沙、石块等固体物随山洪流动。

1 、提出问题:根据上述灾害的含义和对图片的阅读,你能看出这些灾害大多分布在什么地形?

2、提出问题:根据地形分布的特点,分析我国哪些地形区具备这样的地形特点?

3、阅读地图,指出我国上述灾害的多发地区。

4、提出问题:如果一个地区具备了山高坡陡的地形条件,就一定会发生滑坡、泥石流吗?是否还有其诱因?

5、讨论:从气候区、降水特征分析上述地区的气候特点。

例:冰雪融水、地震

6、讨论:有时三种自然灾害在同一地区同时发生,这是为什么?

(①三种自然灾害形成的地形条件相同—地貌、气候。②滑坡、崩塌为泥石流提供物质来源。)

资料:不科学地开挖山坡,劈山造田,毁林开荒,人工爆破采石等,则是诱发滑坡的人为因素。据世界有关部门统计,全世界大约有70%的滑坡,都是由于人类不科学的工程施工等所引发的。

近十几年来,三种自然灾害在长江上游地区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这是否和人类活动有关?你认为和哪些人类活动有关?观察图片(或视频)尝试给滑坡崩塌泥石流下个定义。

根据画面情景说明三种自然灾害的特性。

[来学生交流发言,阐述理由。

学生交流发言,阐述理由。

阅读“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分布”图,准确说出分布地区。

学生可联系刚才观察过的图片或视频,结合灾害的爆发,逐步得出气候因素的影响。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教案精选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火山的概念、组成及其形成;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模拟实验,能描述火山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够体会自然地理的神奇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火山的组成以及火山的形成。

【教学难点】

火山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方法

设置情境法、讲授法、演示实验法。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PPT展示一组日本富士山的图片

同学们,上课前老师给大家展示一组图片,大家看看图片上的地方是哪里?我听到很多同学都认出来了,说是日本的富士山,很正确,富士山是日本人的象征和骄傲。那同学们知不知道,富士山是属于我们上节课所学的三种山岳类型中的哪一类?对,属于火山。这节课,我就一起来具体学习一下——火山。(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1、教师做演示实验,模拟火山形成过程:

在桌上放一个锥形瓶,瓶中装适量白醋和洗涤剂,用滴管向锥形瓶中滴入小苏打溶液。滴入后,瓶内产生泡沫,随着泡沫的不断增加,溢出瓶外,堆积在锥形瓶周围。

教师做实验时,学生观察实验过程,观察时注意保持安全距离,解决以下问题:

(1)学生观察后,描述所看到的实验现象。

(2)学生运用初中所学化学知识——酸碱中和反应,解释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3)学生类比演示实验的现象及产生的原因,推理火山的形成过程。

最后,教师总结归纳火山的'形成过程: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

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这样形成的山体就是火山。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形成的是宽广的玄武岩高原。

2、结合课本和实验后的泡沫状态,学生思考并回答:

(1)火山由哪几部分组成?

(2)每个部分分别对应泡沫堆的哪个部位?

3、结合课本,学生回答:火山的规模范围有多大?

(三)巩固拓展

(1)PPT展示我国长白山天池的视频和图片。

(2)介绍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的相关小知识。

(四)小结作业

课下搜集其他火山的相关资料,做成PPT或视频,下节课进行汇报和分享。

五、板书设计

火山的形成:

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

六、教学反思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教案精选篇3

【学习目标】

1、读地形图及地形剖面图,理解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基本特点,能说出这种地势特点对我国气候、河流的影响。

记住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及其分布;认识山脉是地形的“骨架”。

3、理解我国地形复杂多样、高原山地面积广大的特点以及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4、能在中国地形图上准确找出并填注主要地形区,了解其主要特征。

【导入新课】

在第一章里,我们学习了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中国的人口与民族,对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划及中国的人口分布、人口问题、民族情况等都有了了解,那么中国的地形地貌如何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二章中国的地形。本节内容需要三个课时。

【自学提纲】

(第一课时)

一、地势西高东低

1、交流展示

学习提示:读P20页图2—1,归结并交流下面问题:

(1)我国地势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我国地势可分为几级阶梯?每级阶梯的平均海拔高度大约是多少米?

(3)青藏高原、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分别位于哪一级阶梯上?

2、小组探究

学习提示:结合P20图2—1与P21图2—2及P23图2—9,分组讨论探究下列问题:

(1)第一、二阶梯的分界线是沿着山、山、山一线。

(2)第二、三阶梯的分界线是沿着山、山、山、山一线。

(3)第一阶梯的主要地形区有高原与盆地。

(4)第二阶梯的`主要地形区有三大高原:、 、与三大

盆地:、 、等。

(5)第三阶梯的主要地形区有三大平原:、 、与三大

丘陵:、 、等。

(4)第四阶梯是大陆架,主要包括渤海与黄海的全部、东海的大部分及南海的一部分。

3、拓展练习

学习提示:阅读下列材料,分组探究问题: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使得我国的江河大多自西向东流淌。这些大江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加强了内地与沿海的朕系。在阶梯的交界处河流落差较大,水能资源丰富,我国的大型水电站大多建设在这些地带。此外,西高东低的地势还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可以说西高东低的地势是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的一大优势。

问:我国西高东低、阶梯状的地势特点对气候、河流有什么影响?

(第二课时)

二、山脉纵横交错

自主学习

学习提示:读P20—P21课文与图2—2,归结并交流下面问题:

我国主要走向的山脉名称:

东西走向有:北列有—;

中列有—;

南列有等。

南北走向有:、 、 。

东北—西南走向有:= 1 GB3 ① — — —;

② —;

= 3 GB3 ③等。

西北—东南走向有:、 、 。

弧形山系有:。

小组交流

学习提示:分组讨论探究下列问题:

(1)位于中国和(国家)交界处的是世界最高峰,

有世界“第三极”之称。

(2)为什么珠峰周围分布着很多冰川?

探究展示

学习提示:读P22阅读材料与图片,探究交流下面问题:

(1)你能迅速在图上找出五岳的位置吗?它们分别位于哪个省?

(2)你能向大家介绍五岳的哪些自然与文化特色?

(第三课时)

三、地形复杂多样

1、小组探究

学习提示:请阅读课本23页图2—9内容,分小组讨论探究下列问题:

(1)地形图上多样而复杂的颜色说明了。

导入新课

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城市土地利用,知道了城市中的各种经济活动需要占有或者利用一定的城市土地,形成了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但是,由于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有限,各个地块的交通通达性和地价等也各不相同,因此,经济活动之间必然要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集,就形成了功能区。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城市功能区和空间结构。

推进新课

板书:三、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

师城市功能区可划分为哪些类型?

生商业区、居住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师回答得很好。那么,这些功能区的形成,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生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

那么,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呢?

师北京市中心城区没有形成中心商务区,而是形成了行政区,这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生历史文化因素。

师很好。早期的土地利用对日后的土地功能分区有着深远的影响,城市的发展和更新改造就需要考虑如何继承和保持城市的特色。那么,受历史因素的影响,昔日的土地利用,是否是一成不变的呢?学科%网

生否。

师城市的功能分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非一成不变。例如,许多有污染的工厂从市区迁至郊区,原址改建为住宅区等。因此说城市的土地利用也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

师(承转)在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各种因素中,对城市功能区划分影响最显著的应该是经济因素。请同学们思考,多数城市中,它们的中心地区都是什么功能区呢?

生中心商务区。

师那么,中心商务区为什么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呢?

[合作探究]

生(讨论后回答)靠近市中心,就可以接近的消费群,而且交通通达性强,商家愿意付很高的租金,一旦离开市中心,就只愿付很低的租金。

师(精讲)在市场经济中,由于城市土地供应有限,条件好的地点需求量大,地租高,在竞争环境下,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请同学们观察下图,受付租能力的影响,住宅区和工业区是如何布局的呢?

课件展示:

图片:

生(观察图片后回答)A为商业区,是城市的中心,因为商业付的地租。B为住宅区,靠近市中心附近,对商业的吸引力下降,但住宅区选择这里,既方便工人上下班,又接近市场。C为工业区,由于这里不是位置,商业和住宅活动只愿意付很低的租金,只有工业出的租金,所以,工业就成为该区主要的土地利用形式。

师请同学们读教材图25,中心商务区的建筑有什么特点?

生建筑物以高层为主。

师由于城市中心地价高,建筑物一般都高大密集,而且商业、服务、金融、贸易、信息等活动都高度集中。

课件展示:

中心商务区主要功能示意

请同学们再观察上面一组图片,谈一下城市中心商务区主要有哪些功能。

生中心商务区是整个城市的商业核心区,主要功能有商业枢纽职能、交通中心职能、房地产开发职能、旅游职能等。

师可见,城市中心商务区的功能很多,对城市的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另外,中心商务的变动,对城市的用地结构、功能分区、商业网点布局和房地产价格也都具有显著影响。

师(承转)从图中看出,中心商务区、住宅区、工业区等功能分区,主要分布在城市的市区,在景观特色上,表现为城市用地和城市建筑集中成片分布,也叫城市的建成区。城市除了建成区外,在周围还有一部分环状分布的郊区,也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行政上归城市管辖。

[问题探究]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31上的活动材料,完成下列几个问题:

1.分析建成区与郊区的关系。

2.谈一谈郊区的景观特色。

3.分析郊区的主要功能,完成下表:

农业

经营园艺业和畜牧业,以满足城市居民对蔬菜和副食品等的需求

土地利用

环境保护

旅游

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资源库(学生分成三组,一组讨论问题1,二组讨论问题2,三组讨论问题3)

学生讨论后回答:

一组:建成区为郊区提供货物和服务,郊区为建成区提供一些农副产品,以满足城市居民对蔬菜和副食品的需要。

二组:郊区在景观上,主要表现为农业用地,如粮食种植、蔬菜花卉种植及乳畜养殖等。

三组:土地利用——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

环境保护——防止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物种减少等生态问题。

旅游——游览、蔬菜花卉等园艺种植基地、养殖场、开展生态旅游、民俗风情游等。

师(进行激励性评价并承转)在历史、经济、交通、社会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城市功能区在空间的分布与组合上,往往形成各种不同的空间结构模式,请同学们看教材P32的阅读材料,了解西方城市结构学说。

生(阅读材料)

师利用多媒体,再次观察三种城市地域空间结构图,并判断它们分别属于哪种城市空间结构。

生同心圆式、扇形式、多核心式。

师(承转)这几种模式,是在进入工业社会后,主要由资本和市场决定的,这一时期的城市地域结构以中心商务区为核心。其实,在不同的社会和经济制度下,城市地域结构有不同的发展特点。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33的阅读材料。思考:我国古代城市空间结构有什么特点?

生(阅读并思考后回答)我国古代在“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影响下,形成一种将城市有组织地融入自然环境之中的“山水城市”,而古代帝王都城的规划建设,大多以皇宫为中心。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教案精选篇4

一、教材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传统工业区》这节课属于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理必修2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三节第一课时,本单元教材紧紧围绕工业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一主线,其中前两节课主要介绍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及工业地域的形成,而传统工业区这节课则是在前两节所学理论知识基础上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世界主要传统工业区的形成条件,衰落的原因,综合整治的措施,并能借鉴他国的经验对中国的传统工业区提出综合整治的措施。本课的学习还为后面新工业区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从课改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本节教学内容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传统工业区的概念和分布。

鲁尔区传统的区位条件及衰落的主要原因。

鲁尔区综合整治的措施。

能力目标: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工业图表和工业数据的技能。

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从分析个别案例到上升到一般规律的思维过程。

情感目标: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关注全球的、我国的、当地的传统工业和环境现状,增强全球意识、爱国家和爱家乡的情感。

3、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传统工业区的区位因素,衰落的原因及综合整治的措施。

难点:应用所学的理论及方法解决实际的问题。

二、教法

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

2、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

生的共同发展。

3、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地理课件,将文字、图形、动画等媒体综合在一起,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学法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1、运用地理图表:在地理课中,图表是最重要的一种知识载体,在图表上可以获得很多地理信息。

2、学会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3、学会探究: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四、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在初中时学过世界地理,对教材中涉及到的国家及地区有一定的了解。

前两节课学习了区位因素及工业地域的相关理论知识。

2、能力基础:具备一定得阅读地图,分析地理图表的能力,具备一定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基础:体验过合作学习的乐趣,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

五、说教学设计

1、复习旧知导入新知

请同学们说出三次技术革命发生的时间及出现的工业部门,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发现前两次技术革命出现的工业部门主要是传统工业,第三次技术革命后出现的工业部门则属于新兴工业,我们发现新工业部门发展的十分迅速,那么传统工业将面临怎样的境遇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探讨传统工业的兴衰与发展。

这样导入的目的:通过学生已有的旧知识自然的导入新课让学生轻松的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2、讲授新课

1)、传统工业区的特点及分布

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说出传统工业区的特点,幻灯片出示世界工业分布图,让学生找出世界主要传统工业区(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等)的分布。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总结知识能力,训练读图能力。

2)、案例分析(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德国鲁尔区是典型的传统工业区之一,下面我们以鲁尔区为例分析传统工业区的兴衰与发展。教师边讲述边板书

板书:兴衰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板书提示案例分析的思路与过程,即案例分析分一下三步进行。

第一步,运用地图分析鲁尔区的区位条件

播放鲁尔区概况录像,通过这段录像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到鲁尔区的地理位置及其繁荣程度等概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出那么鲁尔区是靠什么发展起来的呢?幻灯片出示教材65页图4.9,让学生分组读图分析鲁尔区有哪几方面的优势区位条件?在学生分析之前,教师及时进行学法指导,教师提示分析工业的区位因素应从资源、市场、交通等方面分析,这样学生就能有的放矢的在地图中搜索信息。讨论3分钟后让学生代表到讲台前指图讲解,其他同学补充。最后教师用课件总结,鲁尔区的区位条件主要包括

①煤炭资源丰富

②充沛的水源

③靠近铁矿石产地

④水陆交通便利

⑤广阔的市场。

设计意图:通过录像让学生对鲁尔区有了更直观亲切的认识,然后展示地图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去挖掘地图中的信息,这样学生边讨论,边分析,充分利用多种器官来学习,不仅满足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与理解,与他人的合作能力等,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及时进行学法指导让学会分析传统工业区区位优势的方法。

第二步,通过材料分析鲁尔区衰落的原因

继续播放录像,展示鲁尔区衰败的景象,看了这段录像在同学们的头脑中不禁会产生一个巨大的问号,曾经繁荣的鲁尔区如今怎么衰败成这个样子?

这时教师顺势发给每组同学一份材料,让同学分组讨论分析材料,找出鲁尔区存在的问题。

创设情境:面对这种现状德国人该如何应对呢?假如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是鲁尔区大大小小官员,面对你的城市经济一天天衰落,环境一天天恶化,你还能吃得香,睡的着吗,那该怎么办?马上召开小组讨论会,共同制定鲁尔区综合整治的方案。讨论5分钟后学生纷纷主动发言,说出自己的看法。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很快突破重点,为破难点打下基础。

教师总结:根据各位官员的报告,我的秘书也给我整理出一套鲁尔区综合整治的方案。

我认为鲁尔区综合整治的核心是调整产业结构,即减少煤炭、钢铁企业的数量,扩大单个企业的规模,并引进技术水平高的电子、汽车等中小企业,同时发展第三产业,使产业结构多元化,另外,调整产业布局,(结合鲁尔区综合整治图片)比较原采矿区和现采矿区的分布有什么不同,(新采矿区向西迁移,目的是就近获得铁矿石,甚至将钢铁厂向西部沿海地区转移,与荷兰联营建立炼钢炉,然后将生铁运到鲁尔区。)另外继续拓展交通,完善基础设施;积极采取措施消除污染美化环境。整治后的鲁尔区重新走上了经济良性发展的道路,请欣赏整治后的鲁尔区的'一角(录像),通过录像让同学们相信这些措施是可行的,也为下面的问题辽中南工业基地的改造提供思路。

3)、知识反馈与迁移

课件展示辽中南工业区图片,讨论分析:

①比较辽中南工业区与德国鲁尔区的区位条件有何异同?

②分析辽中南工业区衰落的原因有哪些?

③借鉴鲁尔区综合整治的经验,谈谈你对振兴辽中南中业区的看法?

设计意图:通过这道习题让本节课的知识得以升华,让同学们能够学以致用,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也培养了同学们热爱家乡的情操。

课外探究作业:撰写“浅谈辽中南工业基地的兴衰与发展”小论文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1、成果:

①打破了“讲解、模练”的传统型教学模式,落实了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理念,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探

究意识和过程意识的培养。

②大多数学生能达成预定目标。

③创新之处:课堂活动设计较新颖而且多样,能成功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问题设计有梯度,能实现分层次教学。

2.不足:

①时间不够充裕。

②学生回答问题时语言表述不够精练。由于学生个体基础存在差异,所以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很好的突破难点。

3.改进方法:在课前培训“小先生”,课上由“小先生”带头组成活动小组,便于模拟活动的顺利开展;另外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差异,对于课上未能很好把握和消化难点的同学,课后请“小先生”帮忙继续学习,而从而引导学生课上课下互相帮助,学会积极主动地学习。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教案精选篇5

教学重点

1.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

2.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分布特点。

3.城市功能分区。

4.中心地服务范围的特点及其商品等级和服务等级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

2.中心地理论。

教具准备课件、投影仪、补充图片。

知识与技能

1.明确影响城市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2.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掌握其分布特征。

3.了解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并理解经济发展水平、交通状况在城市功能分区形成中的重要性。

4.了解中心地的概念,掌握其数量与城镇规模的关系,并理解中心地理论。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讨,使学生学会分析城市分区及其土地利用情况的方法。

2.利用个案分析,归纳城市功能分区划分依据和研究过程。

3.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对“中心地”理论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节内容,明确城市区位选择、城市功能分区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人为本”的城市空间结构思想。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

“不同聚落的景观图”

师请学生观察城市与乡村的区别,并回答城市与乡村有何区别。

生(回答)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是一定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与乡村相比,城市具有人口和产业活动密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比较高、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相对发达的特点。

师(承转)为什么世界上有的地方城市多,有的地方城市少?一个城市为什么建在这里,而不建在那里?要回答这两个问题,就必须了解城市的区位因素。

板书:一、城市区位分析

推进新课

师什么是城市区位?

生城市区位是指城市与外部自然的、社会的和经济的事物间构成的空间关系。

师(激励性评价)从概念中可以看出,城市区位的选择既受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也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因此,城市区位既有自然地理区位,也有经济地理区位。什么是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呢?

生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是指城市与周围的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

师(进行激励性评价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下列图片。)这些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地理区位有哪些关系?

(图二)重庆位置示意(图三)

[合作探究]

学生分为两组,一组讨论探究(图一)、(图二),二组讨论探究(图三),讨论后回答。

一组:为什么在大河入海口处,在优良的海港和河流附近,在干流与支流交汇处,有利于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二组:为什么在临近河流、湖泊和海洋的地方,有利于形成城市?

师(激励性评价后,精讲)从图中,我们观察到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对

城市区位选择有很大影响,另外,在水源条件较好的山前平原,在荒漠地区的绿洲,也有利于形成城市,而且,由于自然地理过程通常是很缓慢的,因此自然地理区位对于城市的影响是相对稳定的。学习了影响城市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请同学们来完成下列探究题。

世界上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为什么主要分布在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在河口三角洲,为什么城市会相对密集?在滨海地区、平原地区、低海拔的河谷地区,为什么城市会比较多?请谈一谈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

资源库生(合作讨论,探究后回答)因为在中低纬度地区,既有适度的降水,又有适中的气温,所以世界上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河口三角洲,由于肥沃的土壤和便利的灌溉条件,自古以来就是农业生产的先进地带。滨海地区、平原地区、低海拔的河谷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是人口集中分布的地区,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地理区位。

资源库(承转)以上举例,分析的是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地理因素,下面我们再来学习城市的经济区位。

师(提问)什么是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

生(读书后回答)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是指城市与周围经济事物的空间关系。

师请同学们观察图片并思考:武汉与攀枝花的形成与经济地理区位有哪些关系?

课件展示:

生(合作探究后回答)武汉位于京广线上,并有汉丹线、武大线等经过,因此,铁路交通很发达。武汉位于长江与汉江汇合处,水路交通很发达。攀枝花的兴起是随着攀枝花铁矿的开采而发展起来的。

师(评价后提出)除了铁路、工矿企业外,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还受哪些经济事物的影响呢?

生(阅读教材后回答)还有港口、城市、商品、农业基地等经济事物。

师(继续提出问题)这些经济事物对城市经济地理区位的影响是否有变化呢?

课件展示:

图片“株洲城市的发展图”

师分析讨论哪一要素的变化对株洲的分布及发展带来了很大影响?

生交通线的变化。

师(评价后指出)这说明城市经济地理区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经济空间格局的变化而改变。

师城市区位除了自然地理区位和经济地理区位外,还有什么样的区位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28活动材料,并讨论一个城市的地理区位应从哪些方面进行分析。

[合作探究]

生城市区位还包括政治文化地理区位,分析城市的地理区位,应从自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来分析。

师(承转)掌握了影响城市区位选择的因素,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城镇的空间布局有何特点呢?

生(阅读教材后回答)

师(精讲总结)城镇空间分布具有以下特点:(1)人口密集地区城镇数量较多,并在其人流、物流的集聚部位形成较大的城市。(2)沿河、沿湖、沿海地区城镇较多,在两条河流交汇处或大的河流入海处,往往会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3)在交通运输枢纽处,比如两条或多条铁路交会处、铁路干线与公路干线交会处、两条或多条公路交会处,也会形成比较大的城市。(4)在历史文化胜地、旅游地、大规模的商品集散地和边境口岸,都有可能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教案精选篇6

随着盛夏的来临,20__——20__学年度渐行渐远,回首来时路,没有惊喜,多的只是一份坦然,踏踏实实又一年。

一年来,按照学校部署和上级安排,我主要承担了七年级的地理课和兼职学校信息稿的书写以及学校博客反思的审核推荐,每月二七区多彩期刊中心校荐稿筛选上传,二七区教师进修网反思审核编辑,校教研组长和区地理兼职教研员。

一切都需要按部就班,一切都需要行走于惯常之间,也为了保证突出重点,我很自然地这样分割自己的时间,每天到校后重点备课、整理课件、导学案,批阅学生的作业、试卷,梳理待发信息稿件,以不耽误上课为基本点。晚上回家进行策划信息稿方案,以及完成博客审核等,按要求进行教研策划和材料的搜集编撰。

虽然看起来忙了一点儿,但是有挑战就有拓展的空间,有参与就有学习提升的历练,慢慢多了一些从容,也就多了一些淡然。

不经意间,一年来,每周的课都能按时上完,每周平均三篇的信息稿也能及时上传,间周一次的教科研活动也有效上演,博客审核等工作也及时打点儿,另外也见缝插针参与了学习力课题等报告的完善。

让我真切地体会到一份付出一分收获,只要自己积极去干,不抱怨,忙中偷闲也会感受到快乐多一点。比如博客中收获博友的关注和祝愿,让自己的成长看得见,再比如专注于教学方案设计的创新性实践,不断追求基于课程标准教学把握学生的兴趣点,课堂导入重在学习目标的唤醒和切入点,注重课堂中学生的体验和学以致用观,分别代表学校进行了课程纲要分享课和复习课,还进行了区观摩课教研,课堂达标中也频现亮点。特别是在市教育局组织的送课下乡中受到与会教师的认同评点。同时辅导学生在区统考中一直名列前茅,校本课程开展提升了学生学科学习观。

同时,作为教研组长,我组所有学科在区统一测评中均居于前列,每位参与课堂达标教师都能走到决赛终点,集思广益中区时政论坛获得了第一名,课题申报,小论文评比,博客教研也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总之,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同事、同行的支持下,很多时候有惊无险,踏踏实实又一年,经历着水到渠成的历练,也收获着瓜熟蒂落的心安。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教案精选篇7

本学期地理组成员践行新课程理念、提高教育教学实效为中心,提高教师教学教研能力为重点,认真落实教学常规,提高教学效率;组织好学校公开课并进行认真地评课与学习,加快培养本组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在专业知识技能和教学方面取得较大的提高。积极进行师德大讨论,身正为范学高为师,从思想上更加坚定地沿着教师的成长方面进行。本学期主要工作:

一、坚持集体备课,听课,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1、备课

我组特别重视集体备课,把它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来抓。同备课组教师每周有一次集体备课活动,做到三定(即定时间、定内容、定地点);三备(即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五统一(即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教学要求、统一教学进度、统一重难点、统一布置作业和测验)。集体备课时,对过去的一周教学体会进行交流,效果显著,一起交流教案,使教案中的课时,教学目标,教学程序,精选例题、习题、测验内容得到统一,教学方法得到取长补短。集体备课还采用短小、综合、灵活的特点进行活动,初一和初二两个年级合在一起进行备课,采用既分又合的方式,利用组会或听课后的时间等进行交流、讨论,既互相学习,又使初一和初二的教学更好地融合在一块,使地理学科的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2、听课

组内教师每人每学期听课达20节以上,并且不放过每一次学习的机会。努力地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每人每学期必须上一堂公开课(重点体现课题研究),相互听课评课,共同促进。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课堂教学"活"起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学习质量得到提高,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优势,坚持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加深印象,提高兴趣,因势利导。

二、坚持教带研,以研促教,相得益彰。

我们组的教研理念是一切无益于学生成长的教研都不是好的教研。一贯坚持教带研,以研促教,使教研真正成为每位教师成长的沃土。

在我组教师的努力下,第一个教研专题“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已出具模式:读图——发现信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达成共识。第二个教研专题是“地理教学与生活地理”,获得区级教研专题。在实际教学中,认真落实,不断交流、总结经验,本专题研究的思路是:关注地理与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阐述其中的地理背景;关注地理与生产之间的联系,阐述地理在生产中的应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设计地理探究活动;关注社会热点,培养社会情感。第三个研究专题以缩短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宗旨,确立了“把时间还给学生为主题,课堂教学20分钟模式为辅题”,因时间较短,本专题作为下学期主要研究的内容。在今年12月份由教研组长带头上了一节充分体现我组教研专题的观摩课,受到了个位领导及教师的好评。

三、坚持发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作用,新教师得以快速成长。

本学期因工作的调整,原来教语文的教师李爱霞改教了七年级地理,有关地理学科的教材、教法、教研专题、教学思路等都很陌生,作文教研组长,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我,就要做好新教师的引领工作。发挥其带头人及骨干教师的作用,从备课、讲课、听课都做认真仔细的分析与指点,功夫不负有心人,李爱霞老师进步非常快,工作非常认真、努力,因此,在期中考试成绩非常优秀,大大超过了老师,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四、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互联网在给生活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给我们的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展示和交流空间。为了更快地促进教师自身成长,本学期我们教研组尝试以教育博客的形式与河北省网络教研示范校唐山岔河镇中进行网络教研。在博客上以文字交流教学经验,尝试资源共享。网络教研,给我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教学平台,拓宽了我们的视野,更迅速地促进了我们的专业化成长。

总之,在本学期本组以学习和提高自我为主,从教学能力和培养学生方案进行讨论与提高,认真务实、一步步成长。

36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