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高中教案 > 历史教案 >

高三历史教科书教案

时间: 沐钦 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科书教案都有哪些?考古学是一门特别有用的学科,它处理的是埋藏的地点和物品,一旦出土,就有助于研究历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高三历史教科书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三历史教科书教案

高三历史教科书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中国古代商业生产发展的概况以及不同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理解坊与市、交子、商帮等重要概念;知道商业与人民生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出示相关史料,引导小组合作探究中国古代商业的特点,提高思辨能力,以及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各代商人发展状况的了解,感受商业发展的辉煌,理解商业活动在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古代商业发展和繁荣的重要表现。

【难点】

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呈现《周书》中关于农工商业的描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提问: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古代中国什么时候开始有商业活动?商人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商业发展与哪些因素有关?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古代商业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先秦商业

过渡:商业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大家知道商人什么时候出现的吗?

学生阅读课文回答后,教师总结:周武王灭商后,商朝的遗民为了维持生计,东奔西跑地做买卖,日子一长,便形成一个固定的职业。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贩卖的物品为“商品”,从事交换的行业为“商业”。这种叫法一直延续到今天。

(二)秦汉商业

过渡:秦汉以来,面对商业的发展,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请同学们看一段材料。

学生阅读材料后回答,教师总结: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三)隋唐商业

1.商业繁荣的原因

播放敦煌纪录片关于敦煌莫高窟45窟盛唐时期壁画《胡商遇盗图》片段,同时展示开元通宝图片,学生思考唐代商业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观察并思考,回答出原因:社会繁荣、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货币的流通。教师补充材料,出示京杭大运河的图片,启发学生回顾大运河开凿的意义。学生联系旧知可回答,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商品流通,促进了隋唐商业的繁荣。

2.商业繁荣的表现

教师出示白居易《卖炭翁》原文,提问“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体现了唐代的商业交易场所是什么?学生可知是市。教师进一步补充,城内仍有坊、市之分,并受时间限制。政府在市内设置官员管理物价、税收等。同时市中有邸店、柜坊,出现了飞钱。此时邀请同学上台模拟唐代商人贸易现场,理解邸店、柜坊和飞钱的含义。

师生共同总结:邸店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场所。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飞钱又称“便换”,是我国早期的汇兑业务形式。

(四)宋元商业

1.宋代商业

教师展示《清明上河图》图片,提问这幅作品是哪个朝代的?描绘了哪些繁荣的场景?

学生答出:宋代张择端的风俗画,城内既有繁华的商业街区,又有专业交易场所。店铺林立,早市、夜市昼夜相接,酒楼、茶馆、瓦子错落有致。

教师进一步提问,看出宋代商业繁荣的表现是什么?学生自由阅读教材第13页,同时出示交子图片,学生可知一是城市商业的繁华,以开封和临安为例。二是商品种类繁多,各种类型的集市出现。许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开始商品化。三是纸币的发行。金属货币发展到纸币,出现了交子。

2.元代商业

过渡:元代蒙古人征服了欧亚大陆,版图,那么元代的商业发展又如何呢?

学生思考后,教师指出,元政治统一后,海陆交通便利,横跨欧亚的丝绸之路再度繁荣。重新疏浚大运河,南北海运畅通,东南沿海交通发达。

接着出示材料提问:材料一中“此城”指哪个城市?材料二中海外贸易的港口在哪里?

学生解读得知,材料一中“此城”为元大都;材料二中泉州是元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常有百艘以上海船停泊,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五)明清商业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找出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简要概括明清商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城镇商业呈繁荣景象,棉花、茶叶、甘蔗、燃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农产品商品化得到了发展;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白银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出现了地域性的“商帮”,如徽商和晋商。

接下来教师安排小组交流讨论:思考穿越唐宋元等几个历史朝代,看到的商业活动会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分别上台表演。最后教师启发学生思考: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可从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等多方面回答。学生发散思维后,教师总结:盛世稳定,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路港口发达,文化繁荣。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作业:课后请大家为当下“一带一路经济带”的发展建言献策,写一份调查报告,下节课交流。

高三历史教科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夏朝和商朝的历法、战国的24节气;知道扁鹊的成就;了解屈原和编钟。

2、过程与能力:通过分析史料和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运用资料的能力,培养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详细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学习诗人屈原,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

[重点与难点]

本课重点是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

本课难点是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故事法)

我们同学每天都在读书、写字,要接触大量的文字,文字帮助我们记事、传达信息、获取信息,文字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祖先在文字没产生之前是如何记事、传达信息的呢?(学生能说出结绳记事、刻符号等等)

一、文字的演变

1、先展示各种文字—--陶器刻符、甲骨文、金文、竹简、帛书(让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

2、关于这些文字,你想知道些什么呢?你对哪种文字最感兴趣呢?(让学生选择学习内容)

3、甲骨文:商朝的文字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称为甲骨文。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来的,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金文

4、小结:随着书写工具的变化,字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展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书法条幅,学生感受书法艺术美,陶冶了情操,同时对文字字体演变有了简要的了解)。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字字体在进行不断的演变,向着简明、快捷的方向发展。

汉字形声表意,历经千年而不衰,成为维持和联结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希望同学们热爱我们的汉字,并写好汉字好吗?

(这种形象直观的教学能发挥多种教育功能,既可以使学生清晰掌握我国汉字的早期演化过程,也可以通过了解造字方法增强学生准确运用汉字的本领,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能够培养学生观察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过渡:随着对天象的观察,我国的历法发展起来。]

二、向学生展示网上的资料)

(1)什么叫历法?

(2)夏朝的历法的发明、商朝历法的特点、战国24节气从生活入手,让学生了解历法和24节气,并让学生深入思考他们的作用。让学生课下继续搜集24节气的谚语。

三、扁鹊

⑴名医扁鹊,望、闻、问、切四诊法

⑵补充扁鹊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四、屈原

诗歌赏析,体会屈原的思想感情,并从中受到启迪。

(说明:《离骚》是屈原被流放后用诗歌形式写成的自叙传,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表达了崇高炽热的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激情。同时通过阅读和分析《离骚》,教育学生认识学习两千多年前的屈原忧国忧民、高洁耿介的崇高品德和为追求理想顽强奋斗的精神。)

五、战国时期盛行钟鼓之乐

提供一些资料供学生了解。

六、整合知识:纲要知识图(可让学生自己画,小组互相交流)

七、总结认识:(总结出今天的收获,并引导学生继续探究)

1、通过学习这些知识,你还有哪些想进一步了解?你打算怎样继续去了解呢?

2、对于这些知识,你还能用其他形式表现出来吗?

3、约定:把自己探究的成果互相交流和展示。

附:板书设计

1、商朝的文字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称为甲骨文

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3、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金文

4、历法产生于夏朝,完善于商朝,战国时测出24节气。

5、名医扁鹊,望、闻、问、切四诊法。

6、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称为楚辞。

7、战国时期盛行钟鼓之乐

高三历史教科书教案(篇3)

一、导入新课:

放电视剧《__》的主题曲,创设历史情景,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并引发思考,问:

1、讲的是汉朝哪个皇帝的故事?

2、你知道关于汉武帝的哪些故事?

历的汉武帝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今天穿越时空,置身西汉,走近大汉天子——汉武帝。

二、教授新课:

歌中唱到“守业更比创业难”,西汉自高祖刘邦建立以来,历经惠、文、景帝几代人努力,到武帝时,他不但守住这份业,而且还发扬光大,今天把中国人称为“汉人”,把我们的语言叫“汉语”,就是因为汉朝的强盛对后世影响深远。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汉武帝是如何守住这份业的?

(展示)汉武帝在文治方面做的`如何?

用5分钟的时间,学生阅读课文,自主学习。分为3组,分别找政治、思想、经济面临的问题?有什么措施?起什么作用?各组学生相互提问、解答。

政治:王国问题→颁布“推恩令”→内容→作用:政治上一统于皇帝,加强中央集权。

(问)与景帝的“削藩”有何不同?(景帝用武力“硬”的,武帝用“软”的,手段更高明、更巧妙)。

(过渡)但是,削弱王国实力的做法,在当时招来了诸子百家的责难,他们由于立场不同,议论纷纷,甚至朝廷,谩皇帝,面对这种局面,汉武帝怎么处理?

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废除诸子百家的学说,惟独推崇儒家学说。)兴办太学,推行儒家教育。看图观察太学的基本情况。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经济:措施:(统一铸币、盐铁官营)→原因→作用:经济上一统于皇帝。

(展示)感受探究,讨论“五铢钱”为什么是天圆地方的形状?

这样子就从政治、思想、经济等各方面将权力一统于大汉天子手中,这就是大一统。董仲舒宣称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上天的儿子,是人间的主宰。“天子”一词由此而来。

(过渡)看了武帝在文治方面的作为后,感到他确实是有勇有谋的政治家,那么,武功方面又如何呢?

文治上的大一统为武功提供了坚实的政治、经济基础,国力强盛后打败了匈奴,开始了开疆拓土的征战,请认真观察比较一下:秦、汉的疆域对比;汉朝管辖范围大大扩张,奠定了祖国地大物博的基础。

回顾总结:复习本课线索、内容。

高三历史教科书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中国古代商业生产发展的概况以及不同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理解坊与市、交子、商帮等重要概念;知道商业与人民生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出示相关史料,引导小组合作探究中国古代商业的特点,提高思辨能力,以及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各代商人发展状况的了解,感受商业发展的辉煌,理解商业活动在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古代商业发展和繁荣的重要表现。

【难点】

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呈现《周书》中关于农工商业的描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提问: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古代中国什么时候开始有商业活动?商人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商业发展与哪些因素有关?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古代商业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先秦商业

过渡:商业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大家知道商人什么时候出现的吗?

学生阅读课文回答后,教师总结:周武王灭商后,商朝的遗民为了维持生计,东奔西跑地做买卖,日子一长,便形成一个固定的职业。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贩卖的物品为“商品”,从事交换的行业为“商业”。这种叫法一直延续到今天。

(二)秦汉商业

过渡:秦汉以来,面对商业的发展,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请同学们看一段材料。

学生阅读材料后回答,教师总结: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三)隋唐商业

1.商业繁荣的原因

播放敦煌纪录片关于敦煌莫高窟45窟盛唐时期壁画《胡商遇盗图》片段,同时展示开元通宝图片,学生思考唐代商业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观察并思考,回答出原因:社会繁荣、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货币的流通。教师补充材料,出示京杭大运河的图片,启发学生回顾大运河开凿的意义。学生联系旧知可回答,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商品流通,促进了隋唐商业的繁荣。

2.商业繁荣的表现

教师出示白居易《卖炭翁》原文,提问“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体现了唐代的商业交易场所是什么?学生可知是市。教师进一步补充,城内仍有坊、市之分,并受时间限制。政府在市内设置官员管理物价、税收等。同时市中有邸店、柜坊,出现了飞钱。此时邀请同学上台模拟唐代商人贸易现场,理解邸店、柜坊和飞钱的含义。

师生共同总结:邸店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场所。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飞钱又称“便换”,是我国早期的汇兑业务形式。

高三历史教科书教案(篇5)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中国四大发明、数学、天文学、历法、农学和医药学的发展历程,分析其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

②对比中国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发挥的作用,思考其不同的原因,并从中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后逐渐滞后的原因。

③训练学生注重考古等文物资料的运用,从而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科学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①学生通过自主思考,推论中国四大发明产生的便利,在老师引导下理解中国古代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②学生通过综合分析我国在数学、天文学和农学上的成就,在老师引导下探讨中国古代的科技结构,并分析其原因;

③学生通过对比东西方在不同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联系所学知识,探讨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而在近代迅速衰落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学生通过了解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伟大智慧和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萌发对祖国历史与科技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②学生通过探讨中国科技在近代迅速衰落的原因及其影响,树立科学精神,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1)古代科技发展主要成就(2)培养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

【学习难点】(1)分析科技发展的原因 (2)对于数学、天文学和历法基础知识的掌握

教学工具

幻灯片。图片。

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

(课件展示本课课题)

问题情境1:说到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大家最为熟悉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主要找到关于四大发明的回答)

问题:那为什么大家对于四大发明会最为熟悉呢?(并引导学生理解这一提问所询问的实质内容,即“四大发明到底产生了哪些影响?”)

学生回答:……(利用课件中四大发明传播的路线和课本学思之窗的内容,引导学生从回答对中国的影响推及到对世界的影响:

造纸术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1)火药传入欧洲后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骑士阶层衰弱,封建制度逐渐瓦解

(2)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为近代欧洲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扩张创造可能,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

(3)欧洲人借鉴了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的解放。

教师引导:概述四大发明对世界的贡献,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一子目了解四大发明发展的具体过程。)

【推进新课】

一、四大发明的发展历程

1、造纸术

(1)学生阅读课文完毕后,教师让学生概述造纸术的发明与发展过程,并进行归纳总结

(2)展示西汉时期与东汉时期出土的纸,阐明造纸术发展到不同时期纸张有不同用途

2、印刷术

(1)由老师来概述中国古代印刷术由雕版印刷术向活字印刷术的发展历程

隋唐之际,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

宋代雕版印刷进入黄金时期,人们开始使用彩色套印技术,宋刻本被后世藏书家视为珍品。

11世纪中叶,毕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经济便捷,是印刷业的大革新。

(2)简要讲述毕昇活字印刷术的操作办法,展现古人的智慧

3、火药

(1)由老师来概述中国古代火药的发现与应用

火药最初萌生与中国古代的炼丹家

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出现了最早的火药武器如突火枪、火箭、火炮等

宋代为了抵御辽、西夏和金的进攻,军事上广泛使用火炮

(2)展示文字与图片材料概述火药在军事在运用

4、指南针

简述中国指南针技术的发展,引导学生讨论不同时期指南针利弊,概述我国人民在实践中不断改进现有技术发挥出的卓越智慧。

(过渡:四大发明虽然是我们现在最为熟知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但是在古代中国人心中最有价值的科技却是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几项科技成果)

二、《九章算术》与珠算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并让学生自行总结,教师检查补充

2、讲述《九章算术》姓名来由、成书时间,并根据《九章算术》目录阐明《九章算术》是一部注重实用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的内容十分丰富,全书采用问题集的形式,收有246个与生产、生活实践有联系的应用问题,其中每道题有问(题目)、答(答案)、术(解题的步骤,但没有证明),有的是一题一术,有的是多题一术或一题多术。)

3、重点介绍十进位制计数法与算筹的运用。关于十进位制计数法,先讲述关于古人学习“一、二三”后对其后数字写法的笑话,提出进位制的优点,其后对比十进位与美洲玛雅人20进位和巴比伦60进位体现十进位的便利,最后用马克思在《数学手稿》中称十进位计数法为“最妙的发明之一”

4、讲算筹时重点突出他与阿拉伯数字表示法的对比,分析其原因:①携带便利②表示简单③在纸张应用还不是很发达时,算筹具有巨大的优势

5、算筹后来演变成了珠算,随着明代商业的繁荣,珠算最终淘汰算筹,人们已经可以用珠算法解决加减乘除和开平方、开立方运算问题,现在会计资格考核中,还保留着珠算的评级。明朝时珠算法以传播到朝鲜、日本、东南亚以及世界其他地区。

(过渡:为什么在中国古人心中数学会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呢?)

三、天文学成就

1、通过提问导入数学对于天文历法和农学成就的重要作用,进入对天文学成就的讲述

2、讲述天文学成就:

(1)天文观测记录(世界公认最悠久最系统):

A.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及哈雷彗星的记录

B.世界上最早的星表:《石氏星表》(现存做古老的星图)

C中国首创赤道坐标的科学性及价值为现代天文学所承认:赤道坐标

(2)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浑仪、简仪等

四、历法与农学成就

1、简述历法脱胎于天文,简述《夏小正》“殷历”,讲述历代皇帝重视历法,改朝换代后第一件事就是颁布新历。

2、简述《授时历》姓名的来由、地位与成就,重点讲述《授时历》中回归年的记述离现代科学测定的回归年长度仅相差26秒。另外为了编订《授时历》,元代历官在东西6000余里,南北长11000里的广阔地带,建立了27个测验所,进行实测完成。合起来涵盖面积达到1650万平方公里,比现在中国领土的1.5倍还要多。

3、简述干支纪年法

4、简述四大农书,主要注重,四部农书的区别,重点介绍《齐民要术》的名字内涵和内容

西汉:氾胜之《氾胜之书》现存最早的农学专著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起自耕农,终于醋酸”

元朝:王 祯《农书》 全国范围的农业经验总结

明朝:徐光启《农政全书》 农业政策与农业技术

(过渡:中国人民在与农业相关科技方面的成就表现了其农业文明的特征,但同时中国人民在医药学方面的成就也十分显著,并创立了与西方医药学相区别的独立的中医学系统)

五、医药学

1、医学:简述《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的成就

2、药学:简述《本草纲目》的重大成就

3、简述中国独特的经络学说和针灸疗法

由于这些特点导致了我国后来的科技发展出现了这样的状况,课件显示表格材料

提问:通过表格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回答:……

于是英国著名的研究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院士曾经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在上古和中古时代,中国科学技术一直保持一个让西方望尘莫及的发展水平,中国科学发现和发明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已被证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而中国古代文明却没有能够在亚洲产生出与此相应的现代科学,其阻碍因素又是什么?”

长期领先的原因:

(1)政治:最早确立封建制度,是当时社会制度最先进的国家。统一是历史主流,社会相对稳定。

(2)经济:中国农业、手工业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推动了科技发展。

(3)民族交流、对外关系:国内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各民族互相学习,共同创造了古代文化.也在不断吸取外来先进的文化来提高自己。

(4)教育事业发达,为科技发展提供人才。

(5)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衰落的原因:

(1)政治:当时中国腐朽的封建制度阻碍了中国现代科技的产生。

A 中国封建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科技成果的产生、推广和应用。

B 明清统治者加强文化专制和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禁锢了思想,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

C “闭关”政策.阻碍了东西方文化的正常交流。

(2)经济:明清时期,封建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不能对科技的发展提出迫切要求和推动力。

(3)科技结构自身的缺陷制约着中国科技的发展。

(看下一段材料和之前看过的圆明园视频,分析除了先前讲到的原因还有哪些原因)

迷信观念盛行、对科学态度的落后

课后小结

四大发明实在是不错,但实在是太早太早了。对祖先的创造发明当然应该尊重……一个民族的创造力就象一个人的生命力一样,要通过长期的延续来证明。你如果永远的在说自己幼年时期的聪明和强壮,而后来一蹶不振,听来听去会让人听不下去的。而且在我看来,中国人在古代最重要的创造发明一定不在那四项……一个精耕细作的农耕文明,天文历法肯定是它的第一发明;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中医中药肯定是它的第二发明。

课后习题

【思考】

1、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以前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古代科技发达的原因是什么?(从政治、经济、对外关系、教育等方面)

参考:①政治: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②经济: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

③民族交流、对外关系:国内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各民族互相学习,共同创造了古代文化,也在不断吸取外来先进的文化来提高自己; ④教育事业发达;

⑤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请体会: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处于绝对领先地位是在什么时候?※为什么能长期领先?为什么又落后了?

高三历史教科书教案(篇6)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诗经》和楚辞、汉赋和唐诗、宋词和元曲、明清小说各种文学体裁特点与成就;

(2)理解:文学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同时,文学的发展、繁荣又是以经济、政治为基础的。揭示文学的发展与当时社会经济、政治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运用:比较不同历史时期文学的特点。探究文学发展与社会经济、政治之间的内在联系。

2、过程与方法:阅读、比较、讨论探究、综合归纳法。

(1)通过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日常积累,通过阅读,讨论分析各个不同时期的文学发展特色;

(2)通过阅读,练习,欣赏等方式积极参与教学;通过独立思考或合作学习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合作学习和相互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我国古代辉煌灿烂的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巨大贡献;

(2)通过对古代辉煌灿烂的文学成就学习,让学生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怀和美感教育;

(3)以一些杰出的文学家身上具有的热爱祖国、关怀民情等高尚的思想情操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塑造健全的人格。

教学重难点

重点: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

文学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反映;使学生对一些著名的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社会背景紧密地联系,更好地去解读作者的写作意图。

难点:不同时期文学形式发展变化的根源

教材对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的形成和兴盛的原因分别叙述,只是了解了具体的原因,教师需要从具体的原因中去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根源:文学形式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教学工具

幻灯片。图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文学无论就其体裁的多样性、还是产生的时间、所取得的成就,在世界文学史上,都是无与伦比的。请同学们诵读: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提问:这些诗句是哪些作品中的?是什么体裁?有何特点?

阅读教材,了解本课的知识结构和基本内容:

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史

宋词和元曲

明清小说

探究问题一从《诗经》到唐诗

【A级目标】从《诗经》到唐诗发展过程中,各阶段的主要文学体裁形式、特点、地位与影响是什么?由学生结合教材自主完成:

《诗经》 地位: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

时限:汇集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

内容: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其中的精华,是反映人民劳动和生活的民歌。

特点: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语言丰富,内容古朴,现实感强

影响:①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奠定了基础,

②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③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楚辞起源:战国时期,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而创作新的诗歌体裁

特点: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

代表作:《离骚》(浪漫主义抒情长诗)

汉赋起源:汉朝时,文学家以楚辞为基础,创造出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

特点:辞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大一统时的恢宏文化气度

代表:西汉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二京赋》

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繁荣时期。

初唐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盛唐边塞诗 高适:“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岑参:“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山水诗 孟浩然:“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王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诗仙” 李白(浪漫主义诗人):“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壮飞思经纶”

“诗圣” 杜甫(现实主义诗人):“三吏”“三别”

中唐白居易 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

[B级目标] 思考讨论:

唐诗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o 提示学生结合政治学科中的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等角度从政治、经济、民族交往、对外交往、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思考。最根本的是经济。除此之外,还有阶级基础,以及一些具体的原因。这是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在后面还要结合宋元时期与明清时期文学发展的原因,归纳文化发展的一般原因。

教材表述为:开放的社会环境和繁荣的经济,科举考试以诗赋为主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也可表述为:国家的统一和国力的强盛,为诗歌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南北、中外的文化交流也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开明兼容的政治及文化政策和科举“以诗取士”,不仅使文人思想开放、活跃,也直接刺激了诗歌创作的迅猛发展。

【C级目标】

【学思之窗】学生合作探究

结合下面所给的材料和自己所学过的知识,想一想,除了文学,《诗经》、楚辞是否对其他方面也有影响?如果有,你能举例说明吗?

o 1972年,中日建交。毛泽东在会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的时候,送给他一套自己喜欢的《离骚》。

o 20__年第七届世界运动会,龙舟首次作为表演项目出现,赢得观众的关注和赞叹。同年,广州亚运会组委会开始筹划将龙舟运动带入第16届亚运会。理由是,龙舟不仅是对竞技体育的一种弘扬,更是对民族传统的一种展示

o 当今世界,有的国家也有端午节,韩国甚至向联合国申请端午节是它的国家的文化遗产。

解题关键:结合政治学科文化生活的影响,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考虑,体现学科渗透。

o 答案提示:《诗经》、楚辞的影响早已突破了文学领域,渗透到有多方面影响。《诗经》、楚辞的影响早已突破了文学领域,渗透到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精神生活、民族性格、民族心理、社会风俗等各个方面。

例如,楚辞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成为古人探求真理的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以其爱国主义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

探究问题二 宋词和元曲

[A级目标]宋词派别和代表

1【名词欣赏】可选取的著名词作有:

南唐李煜的《虞美人》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李清照《一剪梅》 岳飞的《满江红》

在网上下载这些词曲,学生联唱。

老师强调:苏轼对宋词的贡献特殊大;宋词分为两大派别。

婉约派 北宋柳永:《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

两宋之交李清照:“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豪放派 北宋苏轼:宋词豪放派的开拓者。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南宋辛弃疾:作品以豪放为主,婉约词也很出色。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B级目标】

1宋词发展的原因和唐诗又有什么不同?是什么?

原因①两宋商业发展,城市繁荣(物质基础)

②市民数量增加,词更能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

③两宋社会矛盾民族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思想情感

2婉约派和豪放派的风格有何区别?

婉约派即婉转含蓄。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而豪放派:风格是豪放激愤,气势雄伟,内容以记事、说理为主,表达内心感慨。

而要指出的是某一个词作家他的风格并不是固定的,有时是婉约和豪放兼而有之。如陆游。即使像豪放派的典型代表苏轼,也有婉约之作。

3 为何说苏轼对词的贡献很大? 拓展了词的内容和抒写的范围。

4 什么是元曲?元曲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1)含义:散曲和元杂剧合称元曲。

(2)背景:元杂剧就在金院本和说唱诸宫调的基础上,由于现实的要求、群众的爱好,大大扩大了题材和内容,展开了我国戏曲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13世纪后半期是元杂剧雄踞剧坛最繁盛的时期。四折一楔子的结构形式是其显著的特色之一,“一人主唱”是元杂剧的又一显著特点。元杂剧唱与说白紧密相连,“曲白相生”。

(3)成就:元曲以关汉卿、马致远(“元曲四大家”之一,另两位是郑光祖、白朴)等人的创作成就最高

①关汉卿:代表作有《窦娥冤》、《望江亭》等

②马致远:代表作有杂剧《汉宫秋》、《青衫泪》,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C级目标】

1唐朝诗歌和宋词的几格有何不同?与其时代背景有何关系?

唐诗豪放,体现张扬个性昂扬的时代精神;宋词则体现出内敛,相对含蓄的风格;

这与盛唐的繁荣与宋朝时民族之间的战争,北宋没有实现封建大一统有关。

2诗、词、曲有何区别?对中国近现代有何影响?

o 学生思考、讨论。得出正确的结论:诗:主要指绝句和律诗,讲究严格的格律,句式整齐,对仗工整,用韵规范

o 词:句子长短不齐便于抒发感情和演唱

o 曲:可雅可俗,更为生动活泼。

影响:诗词在近代现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如伟人毛泽东继承和发扬了词,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起了宣传和鼓舞作用。

o 唐诗宋词也成为中国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小结:中国诗体发展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即由四言诗到楚辞,到五言诗,到七言诗。古体诗之后有律绝诗,律绝诗之后有长短句的词。反映了由简趋繁,由粗趋细的发展必然性。

问题探究三明清小说 学生阅读思考:

【A级目标】中国小说发展概况?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志怪小说《搜神记》

唐代传奇:情节曲折离奇的短篇小说

宋代话本:供说话人使用

明清小说:空前繁荣

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文言短篇小说:《聊斋志异》;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B级目标】明清小说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①封建社会走向衰落,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

②工商业的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经济领域新气象;

③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

[C级目标] 1学生讨论、分组分别回答明清小说的代表作品的主要内容和地位是什么?

(2)文言短篇小说集:蒲松龄(清朝)——《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是一部积极浪漫主义作品。它的浪漫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对正面理想人物的塑造上,特别是表现在由花妖狐魅变来的女性形象上。另外,也表现在对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上。作者善于运用梦境和上天入地、虚无变幻的大量虚构情节,冲破现实的束缚,表现自己的理想,解决现实中无法解决的矛盾。

(3)讽刺小说:吴敬梓(清朝)——《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一面封建社会的照妖镜。它通过对封建文人、官僚豪绅、市井无赖等各类人物无耻行为的真实生动的描写,深刻地揭露了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的腐朽性,强烈地抨击了罪恶的科举制度,并涉及了政治制度、伦理道德、社会风气等等,客观上否定了整个封建制度。否定、鞭挞科举制度,谴责官僚集团,揭露封建礼教,同情人民群众,这样一些内容使《儒林外史》成为一部具有进步的民主思想的名著。。《儒林外史》是我国讽刺文学中的精品,也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高峰.

2结合政治学科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比较几个时期文学发展的原因,归纳一定的历史时期文学民展的一般原因是什么?

2归纳总结:1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般原因有哪些?

学生讨论探究,参考结论为:

(1)政治因素:分析当时国家是否统一,政治是否清明、稳定;

(2)经济因素:分析当时经济是否发展繁荣;

(3)文化政策因素:分析统治者文化政策是否有利于文化发展;

(4)文化交往因素:分析民族之间、中外之间是否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

(5)人民群众因素:分析当时广大人民群众辛勤劳动的作用。

规律的总结:

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是当时经济的发展。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的反映。

还有其他一些具体的原因:如一定的阶级基础、以及特殊的社会环境、统治者的政策等。

3 为什么在我国封建社会的早期和繁荣时期诗歌能得到较大的发展而到明清时期,诗歌又衰落下去了呢?

学生联系我国封建社会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回答。提示:封建社会晚期,政治上封建专制主义强化,思想专制也得到加强,所以诗歌这种直抒胸意的文学形式就不能生活和发展,只能通过小说来间接反映现实、揭露社会腐败现象。

高三历史教科书教案(篇7)

日本明治维新

一、导入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洪水不但冲垮了欧洲的封建秩序,引起了美洲的起飞,同时也震撼着古老的亚洲。

二、日本明治维新:

八组同学演示“日本明治维新”

结合地图,展示19世纪中期日本的社会状况。封建幕府统治的腐朽,经济发展的落后,人民起义不断,西方列强的入侵。

引导学生分析,内忧外患下,封建的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注意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阐述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

帮助学生弄清封建领主经济的概念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几股新生力量。引导学生把握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和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倒幕派形成的原因、来源,简介武装倒幕的过程。

重点分析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和历史意义。

结合教材内容先由学生归纳改革的内容,再结合本目几段资料和插图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政治经济方面的措施。

然后,通过学生思考,对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其一成一败的原因。引导学生从社会历史背景、力量对比、改革的前提、改革的具体内容以及国际环境等方面进行比较。

最后,关于明治维新的意义,首先应充分肯定它的积极成果,然后再适当地讲述它的消极影响;分析时要结合改革的措施。

三、小结

19世纪中期是资本主义在全世界大发展的时期。发生于这一时期的日本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是日本从封建社会转变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极为重要的里程碑,是日本由封建弱小的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强国的转折点。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日本的明治维新虽然成功了,但由于这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日本的封建势力仍然很强大。随着其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日本很快跻身于世界帝国主义列强行列中,给日本乃至亚洲历史投下了阴影。

讨论: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有何不同?

35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