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高中教案 > 物理教案 >

物理学生教案高一

时间: 沐钦 物理教案

物理学生教案高一都有哪些?物理过程。要对物理过程一清二楚,物理过程弄不清必然存在解题的隐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物理学生教案高一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物理学生教案高一

物理学生教案高一篇1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说出分解力的方法

2、学生会用作图法求分力,并能根据作图法说出力的分解在理论上是无限的

3、学生能结合实际需要对指定力进行分解,会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计算分力的大小,能用作图法分析分力的变化

4、学生能结合问题体会力的分解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力的分解是有用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按照实际情况通过平行四边形定则分解指定的力成为本课的重点,而判定分力的方向则成为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1)课题引入

实验演示,引入新课

教师演示:两个绳提起矿泉水瓶,一根绳也可以实现。复习合力分力概念,明确合成的规律。

问题引入:一个力提起重物,能否用两个力来代替。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为后续学习活动提供时间保障。

(2)引导学生发现,在活动中发现规律

力的分解多样性的活动设计

问题引导:请同学们画两个力,用来替代事先画在投影片上的力。

学生活动:用彩笔把作图分解。完成作图后,将作图利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到屏幕上。

教师引导:作图是否正确?判断依据是什么?(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

教师叠加不同分组展示并追问:都正确吗?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力的分解满足平行四边形、力的分解的不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

设计意图:实验器材常见,贴近生活。矿泉水瓶即便落地,破坏作用很小。通过活动,自然驱动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同时用定性分析替代定量计算,做到重点突出,难点分散。

矢量的合成和分解定则

问题情境:某人向东行走了30m,又向北行走了40m,这个人的运动位移是多少?

学生活动:求解总位移,总结发现位移的合成也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

师生总结有大小又有方向,相加时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的物理量叫做矢量。

学生总结:位移、速度、加速度、力等物理量均为矢量,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的运算法则。而标量只需按照算术法则进行相加。

教师引导:平行四边形定则可以简化成三角形定则。通过在黑板上图解的方法让学生看出矢量求差的方法。

问题讨论:电流强度是矢量还是标量?

设计意图:矢量的核心要求是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分解或合成。是对早期矢量知识的升华,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渗透思想,需要学生在活动中加以体验。矢量减法可以适当降低要求。

物理学生教案高一篇2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高中物理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结合笔者的课堂教学实践和多年的教学经验,认真分析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并对如何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作了一些思考和探寻。

物理学是一门应用非常广泛的基础科学,是新技术、新科学和新思维的原动力,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高中物理学蕴含着大量的知识,理论性较强,对学生的运算、分析、理解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培养学生,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形成自主思考和规划人生的意识和能力、批判性思考的能力。课堂教学是培养上述能力的主渠道,所以只有通过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达到以上教学目标。那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专家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有所进步。具体体现在:学生在认识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全面提高高中物理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是实现教学三维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一个根本措施。在全面实施新一轮课改的形势下,深入研究和探讨如何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很有必要的。

一、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有针对性的对如何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出对策,首先我们讨论一下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几个因素。

1.教师的个人特征与教学的有效性

影响教学有效性与教师特征有密切关系。教师的特征——如教师的性别、年龄、经历、个性以及信仰,在很大程度上,一个教师的个人特征决定了他会成为什么样的教师。

教育家康纳德在性别差异的问题上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各项研究似乎都表明:一般来说,男教师看上去比女教师更加盛气凌人,喜爱发号施令,因而男教师的课堂组织得更有条理,一切都在他们的掌握之下;然而女教师往往会去营造“更温馨”的教学环境,还有男教师比较偏爱女学生,女教师比较偏爱男学生。

年轻而缺乏执教经验的教师关注的往往不是教学,而是教学中个人魅力以及社交能力的体现。他们努力工作,往往是为了在学生中树立自己独特的教学形象,他们更关心学生的爱好,而不是花时间去教导学生,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假设你反应敏捷、老成持重、热情洋溢、善于积累经验,那么这些性格和行为特征会如何影响你的教学行为以及主导你和学生的关系呢?例如,如果我们想在课堂上占据主导地位,或许就会选择将自己置于教师的正前方,采取讲授式的教学形式;如果我们想让学生占主导地位,或许就会采取讨论或探索学习的教学形式。所以一个教师的性别、年龄、教学经验以及他的个性对教学的有效性都具有一定的影响。

2.课堂教学活动与教学有效性

好的课堂组织教学,既能让学生学到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各项技能。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之间的沟通、教师的教学策略和学生的学习策略都影响着教学的有效性。

研究表明,有效教学本质上取决于教师建立能够实现预期教育成果的学习经验的能力,而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学习的内容不是给予的,学生要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去探索未知,亲自去发现它,最终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布鲁纳强调应该广泛应用“发现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保留一些使人兴奋的观念”,同时“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它”。

3.环境与教学有效性

有效教学实际上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活动使学生的学习达到预期的效果。在预期所能达到的效果中,除了教师、学生、内容等相关因素外,还有环境的影响。考虑到课堂教学活动的环境,很显然,课堂环境的很多方面都与教学成功与否有关。

教师可以使用各种资源,而且可以采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设备在一定程度上辅助教学,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一定的兴趣,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知识。比如,教师在讲解平抛的运动规律时,如果采用单纯的口头上或书面上直接告诉学生平抛遵循的规律,学生未必对此知识点产生深刻的印象。倘若在讲解的过程中插入现场演示实验和一些演示动画,这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让学生更加形象地记忆平抛运动,理解它的运动规律,提高探索未知知识的能力。

二、如何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要求教师成为一个有效教师

有效教师是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学习效果可得到测评的教师。有效教师应具备以下几种个性特征:激发学生学习的个性、以成功为中心、专业的行为举止。激发学生学习的个性包括热心、幽默、热情和多样化。在教师具备的特征中,最能使学生努力学习的特征就是热情。热情的教师传达给学生的信息是,他们不仅自信而且喜欢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他们信任和尊重学生,他们教授的课程是有用的而且是有趣的。充满热情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持之以恒地完成任务,激励学生学习,让学生们学到更多的知识,得到更多满足感。在为学生营造一个支持性的、轻松、满意、学有所获的教学环境时,教师的热心和幽默是重要的因素。教师是通过与学生建立正面的、支持性的人际关系来表现其热心的。在学生眼里热心的教师是一个“真实的人”,他们比较乐意与教师沟通,促进师生关系。学生经常提到他们喜爱的教师身上具有一些特点,适当的幽默感往往是其中之一。幽默能打消紧张情绪,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安全感和自信,促进信任,并且还能减少不守纪律的问题。

在学生看来,有效教师是可靠的,值得信任的。要想得到学生的信任,你需要开诚布公、平等地和学生交流,坦率地征求与接受学生的意见或批评。学生常把自己的教师当成是自己的模仿对象,很多时候教师的言行举止和对事态度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所以有效教师必须是个态度积极的人,对自己和对学生取得成功都抱有很高的期望,是以自我的成功和学生的成功为中心的人。有效教师鼓励和支持学生,使学生得到归属感、满足学生渴望得到喜爱、获得成功的需要。有效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出专业而灵活的行为举止,公事公办的行为,必要时有灵活性和适应性;对所教学科、教育学和学生的透彻了解,都能提升专业的行为举止。只有有条理地组织课堂活动,才能帮助学生达到预期的目标。

2.教师还应该组织高中物理课堂的有效教学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提问,充分发挥提问的功能。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意义建构需要精心的问题设计,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都需要由精美的问题设计来体现。经常听到学生说,上课听得懂,下课不会做;也经常听到老师说,我已经强调多少次了,已经分析得够透彻了,可是学生还是茫然不知所措,解题时张冠李戴,导致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精心设计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主动性思维而变成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学效果不理想。所以最有效的教师能营造并维持高度互动的课堂气氛——课堂上不是教师满堂灌,而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而教师有效提问的能力和这种课堂气氛是密不可分的。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并逐渐学会建构知识、理解知识、领会知识、运用知识。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是依据现实的生活情境设置问题,设置问题需要层层深入,由简单到复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不仅要能引起学生的思考,而且要能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创新意识,争取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有效地提高物理课堂的教学质量。

实施新课程以来,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已经成为教师教学的共识。部分高中生不爱学习,喜欢调皮捣蛋是普遍现象,但是对新鲜事物、奇特的东西有一种非常好奇的心理特点,并且表现出极强的执着精神和强烈的探秘需求。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研究基础的科学,多数学生对物理实验都抱有很大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个积极的因素组织教学。物理实验能力是高考对物理学科要求的五项能力之一,由于以往忽视对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的培养,物理实验教学的效果也相对不明显,所以我们有必要实行有效的物理实验教学。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培养重视实验的思想。学生在学习物理实验的过程中,除了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外,更重要的是掌握实验的思想,培养学生探索未知知识的能力。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进行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另外,教师也应该重视课外实验,教师在日常的探究实验教学过程中,要经常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小实验、小制作的原理、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使实验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进一步训练学生的思维意识。

3.课堂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环境对学生的行为、学习的积极性都有强大的影响力。勒温和他的助手们得出结论:人的需求和周围环境条件的相互作用是解释个人行为的一个要素。教师可以通过课堂环境的两大因素来促进学生的学习,改进学生的行为。自然环境指课堂上独立于人的那些方面,比如教室的大小和形状、座位安排、工具和材料的有无及摆放位置。而心理环境只存在于人的内心世界,比如课堂气氛。设计一个好的自然环境,可以让学生更有安全感,更加全身心的投入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助于组织学生进行学习,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目标。

总之,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有效教师应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知识的容器。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有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从“要我学”转化成“我要学”。这些都需要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来实现,所以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物理教师教学的灵魂。

物理学生教案高一篇3

知识目标

1、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2、初步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求解共点力的合力;

3、会用作图法求解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并能判断其合力随夹角的变化情况,掌握合力的变化范围。

能力目标

1、能够通过实验演示归纳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态度

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归纳出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这同时也是本章的重点.

2、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通过作图法确定合力是本章的难点;

教法建议

一、共点力概念讲解的教法建议

关于共点力的概念讲解时需要强调不仅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的力是共点力,力的作用线相交于一点的也叫共点力.注意平行力于共点力的区分(关于平行力的合成请参考扩展资料中的“平行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师讲解示例中要避开这例问题.

二、关于矢量合成讲解的教法建议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归纳出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这同时也是本章的重点.由于学生刚开始接触矢量的运算方法,在讲解中需要从学生能够感知和理解的日常现象和规律出发,理解合力的概念,从实验现象总结出力的合成规律,由于矢量的运算法则是矢量概念的核心内容,又是学习物理学的基础,对于初上高中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大的飞跃,因此教学时,教师需要注意规范性,但是不必操之过急,通过一定数量的题目强化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认识.

由于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基础首先是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在前面力的知识学习中,学生已经对单个力的分析过程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在知识的整合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练习做好规范演示.

三、关于作图法求解几个共点力合力的教法建议

1、在讲解用作图法求解共点力合力时,可以在复习力的图示法基础上,让学生加深矢量概念的理解,同时掌握矢量的计算法则.

2、注意图示画法的规范性,在本节可以配合学生自主实验进行教学.

第四节 力的合成与分解

教学设计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力?

2、力产生的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总结,并引出新课内容.

二、新课引入:

1、通过对初中学过的单个力产生的效果,与两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引出共点力、合力和分力的概念,同时出示教学图片,如:两个人抬水、拉纤或拔河的图片.(图片可以参见多媒体素材中的图形图像)

2、提问1:已知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F1、F2的大小分别为50N、80N,如果两个力的方向相同,其合力大小是多少?合力的方向怎样?(教师讲解时注意强调:‘描述力的时候,要同时说明大小和方向,体现力的矢量性’)

3、提问2、进一步在问题1的基础上提问,若F1、F2的两个力的方向相反,其合力大小是多少?合力的方向怎样?

教师引导学生得到正确答案后,总结出“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规律:

物体受几个力共同作用,我们可以用一个力代替这几个力共同作用,其效果完全相同,这个力叫那几个力的合力.已知几个力,求它们的合力叫力的合成.

指明:

(1)、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大小之和,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

(2)、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大小之差,合力的方向跟较大的力方向相同.

4、提问3、若两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时,其合力大小又是多少?合力的方向怎样?

教师出示投影和图片:两个学生抬水对比一个同学抬水,让学生考虑:一个力的效果与两个力的效果相同,考虑一下是否“合力总比分力大”?

5、教师可以通过平行四边形定则演示器演示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演示实验可以参考多媒体素材中的视频文件);

演示1:将橡皮筋固定在A点,演示用两个力F1、F2拉动橡皮筋到O点,再演示用F力将橡皮筋拉到O点,对比两次演示结果,运用力的图示法将力的大小方向表示出来,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获得和理解力的平行四边性法则,在实验前,教师可以设计F1、F2的大小为3N和4N,两个力的夹角为90度,这样数学计算比较简单,学生很容易会发现F1、F2和F的关系满足勾股定理,进而得到力的平行四边性定则,教师总结: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作邻边,作平行四边形,所夹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

6、学生可以通过分组实验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性定则(可以参考多媒体资料中的视频试验):

试验器具:一块方木板,八开白纸两张,大头钉若干,弹簧秤两个,橡皮筋一个,细线若干,直尺两个,

学生在教师的知道下,组装好试验设备,进行试验验证.

强调:需要记录的数据(弹簧秤的示数)和要作的标记(橡皮筋两次拉到的同一位置和两个分力的方向)

7、教师总结:经过人们多次的、精细的试验,最后确认,对角线的长度、方向,跟合力的大小、方向一致,即对角线与合力重合,力和合成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

8、让学生根据书中的提示自己推倒出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式.

三、课堂小结

探究活动

关于“滑轮”问题的研究

题目

关于“滑轮”问题的研究

内容

在初中学习的有关滑轮问题后,对“定”、“动”滑轮作用的理解,尤其是动滑轮的使用时,是否一定省力?研究一下初中的物理课本,在什么条件下,应用动滑轮省力最多?观察生活中应用滑轮的实例,说出自己的心得,或以书面形式写出相关内容以及研究结果.

物理学生教案高一篇4

一、 教材分析

在上一节实验的基础上,分析v-t图像时一条倾斜直线的意义——加速度不变,由此定义了匀变速直线运动。而后利用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的是倾斜直线,进一步分析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无论时间间隔∆t大小, 的值都不变,由此导出v = v0 + at,最后通过例题以加深理解,并用“说一说”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物体做变速运动的理解。

二、 教学目标

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 图象。

2、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 图象,概念和特点。

3、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 = v0 + at,并会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1、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 图象,概念和特点。

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 = v0 + at,并进行计算。

三、 教学难点

会用 图象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 = v0 + at。

四、 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加速度的概念,及表达式 a=

导入新课:

上节课,同学们通过实验研究了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小车运动的υ-t图象。

设问:小车运动的 υ-t图象是怎样的图线?(让学生画一下)

学生坐标轴画反的要更正,并强调调,纵坐标取速度,横坐标取时间。

υ-t图象是一条直线,速度和时间的这种关系称为线性关系。

设问:在小车运动的υ-t图象上的一个点P(t1,v1)表示什么?

学生画出小车运动的υ-t图象,并能表达出小车运动的υ-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学生回答:t1时刻,小车的速度为v1 。

学生回答不准确,教师补充、修正。

预习检查

情境导入

精讲点拨:

1、匀速直线运动图像

向学生展示一个υ-t图象:

提问:这个υ-t图象有什么特点?它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有什么特点?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又有什么特点?

在各小组陈述的基础上教师请一位同学总结。

2、匀变速直线运动图像

提问:在上节的实验中,小车在重物牵引下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物体的加速度有什么特点?直线的倾斜程度与加速度有什么关系?它表示小车在做什么样的运动?

从图可以看出,由于v-t图象是一 条倾斜的直线,速度随着时间逐渐变大,在时间轴上取取两点t1,t2,则t1,t2间的距离表示时间间隔∆t= t2—t1,t1时刻的速度为 v1, t2 时刻的速度为v2,则v2—v1= ∆v,∆v即为间间隔∆t内的速度的变化量。

提问:∆v与∆t是什么关系?

知识总结: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提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线的斜率表示什么?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线与纵坐标的交点表示什么?

展示以下两个v-t图象,请同学们观察,并比较这两个v-t图象。

知识总结: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增加,这个运 动叫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减小,这个运动叫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分小组讨论

每一小组由一位同学陈述小组讨论的结 果。

学生回答: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表示物体的速度不随时间变化,即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v = 0, = 0,所以加速度为零。

分小组讨论

每一小组由一位同学陈述小组讨论的结果。

由于v-t图象是一条直线,无论∆t选在什么区间,对应 的速度v的变化量∆v与时间t的变化量∆t之比 都是一样的, 表示速度 的变化量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即加速度。所以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的运动,是加速度不变的运动。

学生回答:v-t图线的斜率在数值上等于速度v的变化量∆v与时间t的变化量∆t之比,表示速度的变化量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即加速度。

v-t图线与纵坐标的交点表示t = 0 时刻的速度,即初速度v0。

学生回答:甲乙两个v-t图象表示的运动都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但甲图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乙图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减小。

让学生通过自身的观察,发现匀加速直线运动与匀减速直线运动 的不同之处,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

3、匀变速直线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

提问:除用图象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外,是否还可以用公式表达物体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教师引导,取t=0时为初状态,速度为初速度V0,取t时刻为末状态,速度为末速度V,从初态到末态,时间的变化量为∆t,则∆t = t—0,速度的变化量为∆V,则∆V = V—V0

提问:能否直接从图线结合数学知识得到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

知识总结:匀变速直线 运动中,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是V= V0 + a t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 V0 + a t可以这样理解:由于加速度a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所以at就是整个运动过程中速度的变化量;再加上运动开始时物体的速度V0,就得到t时刻物体的速度V。

物理学生教案高一篇5

一、关于教学计划的说明:

本学期继续使用人教版《必修二》,共三章,分别为第一章《曲线运动》、第二章《万有引力与航天》、第三章《机械能守恒定律》。

同时高中物理是普通高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与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相衔接,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高中物理课程有助于学生继续学习基本的物理知识和技能;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探索自然、的兴趣和热情;认识物理学对科学进步以及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为终身发展,形成科学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以平抛运动和匀速圆周运动为例,了解物体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研究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和规律;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及其在天体运动中的应用;功和能的概念,以及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

(2)了解研究物理学的基本观点和思想,学习研究问题的方法;

(3)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关注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发展趋势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4)能应用有关物理知识和技能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动合成和分解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体会万有引力定律发现过程中的思路和方法;

(2)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3)通过物理规律和概念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中的作用;

(4)具有一定的质疑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让学生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能体验自然规律探究的艰辛和喜悦;

(2)具有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有关信息是否科学的意识;

(3)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坚持自己的正确观点,具有团队精神。

三、教材分析:

第一章《平抛运动》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单元第一节:讲述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和曲线运动的特点。

第二节、第三节:讲述研究曲线运动的基本方法──运动的合成和分解,并用这个方法具体研究平抛运动的特点和规律,这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内容。

第一单元第四节、第五节、第六节:讲述匀速圆周运动的描述方法和基本规律。分析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以及离心现象。

第一单元第七节:讲述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

第二章《万有引力与航天》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节:学习开普勒关于行星运动描述的有关知识;

第二节和第三节:学习万有引力定律的知识;

第四节、第五节: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在天体运动中的有关知识;

第六节:学习经典力学的局限性。

第三章《机械能守恒定律》可分为四个单元:

第一、二、三节:讲述功和功率;

第四、五、六、七节:讲述动能和动能定理、重力势能;

第八、九、十节:讲述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四:具体实施:

基础+学法+培养兴趣

1.精讲

首先,概念的引入和讲解务必要清晰。为此应该对重点的内容反复强调,对重要概念的引入和理解应用要多举例,结合情景进行教学。其次,把握好进度,不随意增加难度。例题和习题的选择要慎重,应符合学生的实际,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在高一阶段的例题仍然是对概念的理解和简单的应用。对于提高题,由于主要面对的是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以方法指导为主,而一般的习题必须考虑到大多数的普通学生,并且要结合精练。

2.及时的反馈

课上和课后都有一个较完整的反馈机制。比如上课要及时进行反馈性的练习,以课后习题为主。作业有问题的学生要与之交流,从中了解问题所在,以便及时改进。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经常沟通。

3.加强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其中要求之一是让学生重视课本。做法:笔记直接做在课本上,课后习题都要在课本上有完整的解答,把课本补充成为一本好的学习资料。

4.对于学习困难学生的具体措施

一定要让这些学生都把该弄懂的基础知识掌握,一发现问题立即帮助他们解决。对他们正确引导,消除心理防备,适当放慢速度,使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螺旋式上升。

5.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帮助我上好每一堂课;维持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使学生保持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要用真诚去关心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6.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1)培养学生的兴趣,从兴趣入手;

(2)指导他们培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3)帮助他们举一反三。

7.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向备课组各位老师请教,尤其要多听老教师的课。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和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整合。

物理学生教案高一篇6

一、自由落体运动

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思考: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是否相同?为什么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情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不同?

在空气中与在真空中的区别是,空气中存在着空气阻力.对于一些密度较小的物体,例如降落伞、羽毛、纸片等,在空气中下落时,受到的空气阻力影响较大;而一些密度较大的物体,如金属球等,下落时,空气阻力的影响就相对较小了.因此在空气中下落时,它们的快慢就不同了.

在真空中,所有的物体都只受到重力,同时由静止开始下落,都做自由落体运动,快慢相同.

2.不同物体的下落快慢与重力大小的关系

(1)有空气阻力时,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轻重不同的物体的下落快慢不同,往往是较重的物体下落得较快.

(2)若物体不受空气阻力作用,尽管不同的物体质量和形状不同,但它们下落的快慢相同.

3.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1)v0=0

(2)加速度恒定(a=g).

4.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二、自由落体加速度

1.自由落体加速度又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来表示.

2.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的自由落体加速度都相同.

4.在不同地理位置处的自由落体加速度一般不同.

规律:赤道上物体的重力加速度最小,南(北)极处重力加速度;物体所处地理位置的纬度越大,重力加速度越大.

三、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规律

因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及其推论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

1.速度公式:v=gt

2.位移公式:h= gt2

3.位移速度关系式:v2=2gh

4.平均速度公式: =

5.推论:Δh=gT2

●问题与探究

问题1 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情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相同吗?你有什么假设与猜想?

探究思路:物体在真空中下落时,只受重力作用,不再受到空气阻力,此时物体的加速度较大,整个下落过程运动加快.在空气中,物体不但受重力还受空气阻力,二者方向相反,此时物体加速度较小,整个下落过程较慢些.

问题2 自由落体是一种理想化模型,请你结合实例谈谈什么情况下,可以将物体下落的运动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

探究思路:回顾第一章质点的概念,谈谈我们在处理物理问题时,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如何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使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进一步理解这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问题3 地球上的不同地点,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相同吗?

探究思路:地球上不同的地点,同一物体所受的重力不同,产生的重力加速度也就不同.一般来讲,越靠近两极,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就越大;离赤道越近,加速度就越小.

物理学生教案高一篇7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通过高一上期对学生的了解和高一上期期末统考情况来看,大部分同学的基础知识不牢固,从高一上期的学习情况可以看出同学们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不到位而出现能力提升困难。

因此本学期教学过程中重双基工作。学生活泼,学学期学习中老师注意时刻督促,控制学生时间。

二、教材内容,教学主要任务和教学重难点:

1、教材内容:必修二(1-4章)

第一章:抛体运动

第二章:匀速圆周运动

第三章:万有引力定律

第四章:机械能和能源

2、教学主要任务:本期吸取上期经验教训,拟定两个主要任务:

一是让学生落实双基,着重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尽量少提升(可以给予部分学生提升练习);

二是进一步让学生体会物理学中的建模思想,强化学习物理情境--模型--规律---方程--求解五大步骤。

3、教学重难点:本书高考考察内容为前四章,且对第四章的考察分量与前三章总和相当,因此主要内容可分两部分:

一是曲线运动,

二是机械能守恒、动能定理。难点为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的应用。在高考中这部分知识为主要考察点。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养成解物理题五步曲习惯。

2、完成年级分配的物理科班上线人数。

3、期末考试理科物理单科进邛崃前三。

四、提高教学质量具体措施:

1、注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仅争对少部分进行能力提升。

2、进一步强化物理学的建模思想,强调物理解题五步曲的.应用。

3、高一物理教研组实行集体备课,落实五统一。

4、落实堂清、日清、周清、月清工作,特别是日清和周清工作,要求学生过关,迫学生练习过手。

35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