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高中教案 > 生物教案 >

高考生物教学教案

时间: 沐钦 生物教案

高考生物教学教案都有哪些?病毒不具备细胞形态,一般由一个核酸长链和蛋白质外壳构成(核酸长链包括RNA与DNA,病毒复制时有DNA的直接进行转录,而含有RNA的病毒需要进行逆转录成DNA后再进行复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高考生物教学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考生物教学教案

高考生物教学教案精选篇1

《植物的无性生殖》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植物的无性生殖”是第一章第七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植物的营养繁殖与植物的组织培养。本节课所讲授的主要部分是“植物的营养繁殖”,主要讲解的内容有:让学生理解营养繁殖(嫁接、扦插、压条),该部分,最主要地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亲自实验操作学习嫁接技术。除此之外,让学生了解组织培养,即无性生殖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和植物的有性生殖有了深入的了解,为学习本节内容奠定了知识基础。生活中,学生虽听说过“无心插柳柳成荫”,也见过一些利用嫁接培育的植物,但大多数学生对此没有实践经历。所以本节课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尝试实验操作,这样既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又能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组织培养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但现在许多高校都有组织培养实验室,网络上也有实验视频。可以让学生通过视频形象地感知组织培养技术,同时亦可开展生物兴趣小组,让学生参观组织培养实验室。从而让学生在学会相关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列举植物的无性生殖、区别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

2、理解嫁接、扦插、压条实验技术。

3、认识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

【保底教学目标】其中1、2为保底教学目标,因其是本节的重点内容,考试所占比重较高,因此将其确定为保底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亲自实验操作嫁接、扦插与压条技术的能力。

【保底能力目标】此处既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营养繁殖,同时亦能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列举植物的无性生殖、区别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

2、理解嫁接、扦插、压条实验技术。

3、认识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亲自实验操作嫁接、扦插与压条技术的能力。

五、教法教具材料的准备

(1)准备蔷薇枝条、刀片、嫁接薄膜。

(2)准备天竺葵。

(3)提前录制芽接与枝接的实验视频。

六、教学过程

[导入]:

1、复习式导入法:【保底教学】因此处内容已讲过,因此提问时,着重提问班里的后进生,拟采用两大组PK形式进行提问。

(1)绿色开花植物有六大器官,按照功能分为两大类:

根、茎、叶是营养器官;

花、果实、种子是生殖器官。

(2)种子的主要结构是胚,它是由受精卵发育来的,因此用种子繁殖属于有性生殖。

【保底教学】:“卵”易错字,找后进生到讲台上书写。

2、谈话式导入法

[师]同学们,我想大家都听过“无心插柳柳成荫”这句话,那同学们想想这就话所描述的柳树是由种子生长发育而来的呢,还是由柳树枝条发育而来的呢?

[生]柳树枝条发育而来的。

[师]没错,植物的生长发育不是必须依靠种子生长发育这种有性生殖方式才可以,无性生殖同样能长成岑天大树。而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植物的无性生殖”。

[新授]:

(一)植物的营养繁殖

<一>营养繁殖

[师]学生自学课本P39“植物的营养繁殖”内容,约1min。

利用多媒体形象展示甘薯、马铃薯、草莓、落地生根的繁殖。

同学们,这些植物是如何进行繁殖的呢?

[生]甘薯根;马铃薯、草莓茎;

落地生根叶。

[师]很好,那么根、茎、叶又是植物的什么器官呢?

[生]营养器官。

[师]没错,像这种用根、茎、叶等营养器官进行繁殖的方式叫做营养繁殖。【注】落实学生笔记。

<二>嫁接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P40-41页中的“嫁接”,约2min。

1、读图识嫁接

利用多媒体,展示“嫁接”图片,让学生形象感知嫁接的概念,并且理解为什么要嫁接。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幅图片有什么特点?

[生]整棵树由两部分构成。

[师]同学们观察很细致,这就是“嫁接”的结果。

接上去的枝条或芽叫做接穗。

承接接穗的植物体叫做砧木。

(详细介绍课本P41页所展示的图片中,接穗与砧木的特点。)

接穗(柿树):产量高、营养价值丰富,但耐寒、耐寒性不强。

砧木(君迁子):耐寒、耐寒,但果实小、产量低。

[师]同学们,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要嫁接呢?

[生]获得更好的遗传性状,生长速度快。

2、学生分组实验:【能力教学】

【注】强调实验安全,小心用刀。

学生四人一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蔷薇的嫁接。

目的要求:尝试进行蔷薇的嫁接。

材料器具:蔷薇枝条,刀片,嫁接薄膜和枝剪。

实验过程:①学生观看老师提前录制的相关实验视频。

②学生实验,四人一小组,左右两大组进行PK。

【注】: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奖励班级储值金卡。

3、教师提问:

①嫁接成活的关键是?

接穗的形成层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

【保底教学】落实学生笔记。

②新生出的枝条开花结果后是水蜜桃还是毛桃呢?

<三>扦插

1、教师演示:

教师演示扦插天竺葵的实验。

2、教师提问:

①扦插在剪取茎段时,为什么上端的切口是水平的?而下端的切口是斜向的?

水平:减少伤口水分过多蒸发。

斜向: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积。

②扦插的概念。

【保底教学】落实学生笔记。

<四>压条

1、教师讲解

充分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形象地感知压条的概念与过程。

2、教师提问

[师]为什么要剥去半圈树皮?

[生]在剥去树皮的部位积蓄有机养料,促进生根。

<五>及时巩固:

1、以图区分嫁接、扦插与压条。

2、营养繁殖与种子繁殖(有性繁殖)有什么本质区别?

营养繁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能力教学】此处为重点内容,注意启发学生,并落实学生笔记。

3、营养繁殖的优势?

①保持了母体的遗传性状;

②比种子繁殖快。

<六>练一练

1、营养生殖与有性生殖的本质区别(D)

A、能否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

B、能否进行细胞_

C、能否形成生殖细胞

D、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2、一枝原来开红花的碧桃树嫁接到开白花的碧桃树上,新嫁接的

枝条开花的颜色是(A)

A红色B白色

C粉红色D红色和白色

3、繁殖优良品种的果树、花卉时,为了保持这些品种的优良性状,

在下列繁殖方式中,不要采用(A)

A种子繁殖;B扦插繁殖;

C压条繁殖;D嫁接繁殖。

(二)植物的组织培养

知识延伸——利用实验视频进行讲解。

七、随堂检测

(一)、基础达标

1、把马铃薯切成小块种在土壤里,这种繁殖方式叫做()

A.压条B.嫁接C.扦插D.营养繁殖

2、水蜜桃味甜,毛桃味酸,现将水蜜桃(接穗)接到毛桃(砧木)上,成熟后接穗接出的果实味道是()

A.酸味的B.甜味的C.一半酸一半甜D.酸甜适中

3、下列各项不属于营养繁殖的是()

A.利用根繁殖B.利用茎繁殖

C.利用叶繁殖D.用种子繁殖

4、营养繁殖在生产中的益处有()

①繁殖速度快②后代性状一致③短期内可以获得大量性状一致的植株④引起品种的退化

A①③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④

(二)学考体验

1、(2012福州)“无心插柳柳成荫”所描述的植物繁殖方式是()

A.扦插B.嫁接C.克隆D.播种

2、(2012济南)下列哪一种繁殖方式不能保持果树原有的优良性状?

A扦插B嫁接C压条D用种子繁殖

3、(2013东营)素有“水果”称谓的草莓果肉多汁、酸甜可口。草莓生长良好时,会生出一种藤蔓,在藤蔓的端头又会生出新的小植株。草莓的这种繁殖方式是()

A种子繁殖B有性生殖C植物嫁接D营养繁殖

八、板书设计

第七节植物的无性生殖

材料:根、茎、叶

营养繁殖

方法:扦插、嫁接、压条

植物的无性生殖

组织培养

高考生物教学教案精选篇2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在实验前介绍了消化系统的组成,学生对消化系统已经有了感性认识,紧接着设计一个探究实验。让学生在亲历探究实验的过程中,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来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教材的设计遵循了从结构到功能、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

本实验是一个典型的探究案例,它隐含着生物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二、学情分析

有利的一面:

学生通过生活体验对牙齿与舌的功能有一些感性认识,知道唾液腺分泌唾液。

通过以前的学习,部分学生已领悟了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

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对生命的奥秘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不利的一面:

1、实验操作技能欠缺。

2、探究能力欠缺,体现在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还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消化、物理性消化、化学性消化的含义。

(2)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让学生针对实际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和验证,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决策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2)通过学生如实记录、分析实验结论,培养他们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及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

教师如何有效地组织、引导整个探究过程,并抓住时机训练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观念。

四、教法学法

教法

1、通过学生咀嚼馒头的情境引入,从而提出探究问题。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作出假设。

2、从分别设计牙、舌以及唾液对馒头的消化的单一变量对照到合并探究多个变量的对照。

3、采用自我反思,交互式评价方式分析实验失败原因,使学生深刻领悟探究方法的内涵。

学法

1、学生根据体验馒头味道的变化,自主提问,作出假设。自主设计实验,通过实验现象观察得出相应结论。

2、自我反思,交互式评价方式分析实验失败原因,深刻领悟探究方法的内涵。

从而使启发诱导式的教法与探究式的学法和谐共振。

五、教学流程

课前准备

鉴于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少、能力弱。挑选部分学生实验前简短培训,了解实验原理,操作要领。在实验中让这部分学生去带动其余学生,让实验落到实处。

情境引入

品尝馒头,要求进行较长时间咀嚼,感受馒头味道的变化,从而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探究实验

⑴提出问题:

馒头是怎样变甜的呢?

⑵作出假设:

馒头在口腔中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唾液的作用有关。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在感性经验基础上引导分析在口腔中使馒头变甜的相关因素,然后做出合理的假设,不仅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活跃气氛,更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了科学做出假设的方法---即从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中做出合理假设。

⑶制定计划:

a、提示:

①设计一组实验,有的只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的只探究唾液的作用。

每个组选择一个因素进行探究。

设计意图:把难点进行分解。本探究涉及到两个探究因素,让学生同时对两个探究因素设计对照试验,有一定难度,让每个组选择一个因素探究,降低了难度,学生跳一跳是能摘到桃子的。

②淀粉是馒头的主要成分。淀粉是没有甜味的,淀粉分解后形成的麦芽糖是有甜味的。

③淀粉遇碘变蓝,但麦芽糖遇碘不会变蓝。

④口腔的温度大概是37℃。

b、思考:

①怎样模拟舌的搅拌、牙的咀嚼,唾液的参与以及口腔的温度?

②你选择的是什么因素对淀粉的消化?实验的变量是什么?怎样确保只有变量不同,其它条件都相同?

③怎样检验淀粉是否被消化?(学生说出方法后,教师建议:滴加4滴稀碘液后置于温水中水浴加热,观察颜色的变化情况。)

设计意图:这3个思考题是突破难点的关键,弄清了问题①③,不需要教师做任何强调,学生就能明白该实验有的组要把馒头切碎,要搅拌,以及整个实验要保持在37℃下进行,滴加碘液等具体操作的原因;问题②是引导学生控制变量,顺利设计对照实验的核心问题,学生只要清楚了这个问题,设计出合理的方案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c、分组讨论设计(要求图示说明,图示板演)

一大组:牙齿和舌头作用实验方案;

另一大组:唾液的作用实验方案;

d、学生汇报,教师引导整合

为了让学生突破难点顺利掌握从探究一个因素上升到同时探究两个因素的方法,我采用先易后难,先分解后整合的策略。具体过程为:教师根据学生板演图,把两组对照实验中相同实验组合为一体,适时点拨:为了提高效率我们可以把两个因素放到一起同时进行探究,只要先把实验组设计出来,各对照组只要变量与其不同,其它条件相同即可。由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e、完善实验设计

⑷实施计划

⑸得出结论

⑹表达交流

小组汇报实验完成情况,反思实验失败的原因,交互式评价。为进一步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影响做下铺垫。

进一步探究:

为什么强调在37℃条件下进行实验?你能设计实验来说明温度对淀粉消化的影响吗?

兴趣小组展示课前做好的处于60℃条件下的实验现象,从而使学生知道温度对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存在影响。

课堂小结

1.探究实验的一般方法

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单一变量原则

3.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舌搅拌与牙齿咀嚼对淀粉的消化有促进作用。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

课后反思

1、未雨绸缪,有的放矢。实验的准备工作很重要,教师实际操作对实验能达到的效果了然于心。

2、鉴于淀粉的分解过程无法直观感受。将原实验设计中后滴加稀碘液改成先滴,通过颜色由蓝变浅蓝、再变成黄色来感受淀粉分解的过程。

3、由考虑单一变量提升到同时考虑多个变量的探究。

4、增加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影响的实验,拓展学生的思维。

但是,由于学生知识储备的原因,在实验操作上有些方面不规范。

高考生物教学教案精选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举例说出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地方措施。

②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

③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2、能力目标:

①调查当地常见的几种传染病,并说出其病原体、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②理解抗原和抗体的概念及二者的关系。

②了解自己接种疫苗情况,体会父母对子女健康成长的关心。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①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②说明人体的三道防线,理解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③区分抗原与抗体,描述 人体的免疫功能。

2.难点:①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②区分抗原与抗体,描述 人体的免疫功能。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传染病及其预防

(一) 引入

(二) 新知探究

1、 学生阅读教材P68,观察图VIII-1思考问题:

①传染病和非传染病的区别?传染病的特点。

②举例说明什么是病原体?

③分析图VIII-1中的病原体引起的疾病

在了解传染病特点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想:传染病在满足什么条件(即环节)下就可流行起来呢?

2 学生阅读课本P69资料分析和P70文字,完成以下问题:

①小组讨论完成P70的讨论题。

②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是什么?

③举例说明什么是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④艾滋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分别是什么?如何预防?怎样与艾滋病患者相处?

学生交流展示,老师点拨:

①、区分“病原体”与“传染源”

②、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缺一不可。

既然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缺一不可,那么我们如何预防传染病达到健康的目的呢?

3、学生阅读P71第二自然段,了解三种预防措施是什么?在此基础上观察图VIIII-3,说出这些措施分别属于哪一方面?学生小组讨论后展示。

师强调点拨:控制 切断 保护三个动词,通过6幅图片理解。指出要根据针对对象来确定是哪一措施。

(三)教师小结:

(三)当堂达标:

学案P100达标测试题1、3、5、6、7、9

(四)作业布置:

互动训练P56第一题 P58第九题及调查当地的传染病

高考生物教学教案精选篇4

生物圈

教学目标:

1.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2.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3.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教学重点:

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教学难点: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对比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调查了校园里面的生物,知道了生物无所不在,那你们知道,这么多的生物都共同生活在哪个共同的家园中呢?(地球)很好(打开课件,展示地球图片)这就是我们的地球,那我们是生活在地球的内部还是生活在表面这一层呢?(表面)很好,外面这一圈就是我们生物共同生活的地方,科学家们把它叫做生物圈,很多同学对生物圈不熟悉,我们今天这节课就是学习关于生物圈的知识。

(课件中打出生物圈的定义)我们科学家们早就对生物圈下了定义,哪位同学帮老师读一下生物圈究竟是什么?包括哪两个方面?(定义: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其实只是地球表面的一薄层,科学家把这一薄层叫做生物圈.包括地球上一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那我来问一下你们生物圈除了包括生物之外,还包括什么?(生物生活的环境)很好,那我们的生物圈究竟有多大,能包含这么多东西呢?我们先来看看我们地球的厚度是多少?(12750千米)那生物圈呢?(20千米)看来我们生物圈只占了地球的一小部分,却有那么多生物生存着。所以生物圈中的生物不是都生活在同一上层面中的,而是我们的生物圈分为三大部分,就是包括大气圈的底部,岩石圈的表面,水圈的大部。那三大圈中各生活着什么生物?这三大圈是否绝对分开?(小组讨论两分钟)有的生物可以到达生物圈的各个圈层,例如人,还有没有别的例子?我们世界的人口将近60亿,而我们地球的空间是有限的,科学家们设想能否把我们人类和其他生物移居到其他星球上?比如月球,火星?(不可能,因为那里没有水,氧气,温度太低或太高…)那为什么我们的地球又能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呢?(因为生物圈有满足生物生存的各种条件)讨论书本P5~6六幅图片,看各幅图片中生物圈满足了它们的哪些条件。完成书本练习:1、向日葵生长需要什么条件?长颈鹿的生活需要什么条件?2、向日葵和仙人掌,牛和海豚的生存条件有什么不同?3、为什么干旱使粮食严重减产?分析图片:熊猫频临灭绝的原因?蕉树枯萎原因?得出结论:动物、植物等所有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一样的,它们都需要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做练习:

1、生物圈为其中的生物提供的生存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关于生物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生物圈仅由植物、动物及其中的微生物构成

B.生物圈包括地球的全部,即地球内部也有生物

C.生物圈指生物活动能达到的范围,包括月球

D.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生物及其生存空间的总称

3、有人说:“只要有充足的牧草和水,牛羊就能正常生活”,你认为这种看法对吗?如果不对,说说你的理由。

布置下节课准备的内容:如果你翻动花园、庭院中的花盆或石块。,常常会看到一些身体略扁、长椭圆形、灰褐色或黑色的小动物在爬动,这就是鼠妇又叫潮虫。下节课每小组至少要抓到五只回来做实验,抓好时要把它们放在湿的土中养着,而且避免光照,不然很容易死。

教学后记:

同学们对于一些熊猫,蕉树等接近生活的图片比较感兴趣,以后可以多举这方面的例子。

教学反思:

因为这节课的理论知识比较多,而且知识点相对简单,只是介绍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学生很容易精神不集中,应该考虑多用一些有趣的事例或者图片供学生思考,像讲到为什么其他星球没有生物,应该多找一些其他星球的资料告诉学生,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地球只有一个,要保护地球的意识。学生对于做练习比较感兴趣,如果时间允许,也可以考虑每讲完一个知识点安排一至两题练习,加强学生知识点的同时也能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高考生物教学教案精选篇5

基因在染色体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必修2《遗传与进化》的第二章第二节,表面上看本节要说明的是“基因在哪里?”的问题,其根本是要解释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减数分裂与孟德尔遗传规律紧密相连,而减数分裂又是高中生物学的重点和难点,可以说解决了本节的问题是去掉了高中生物学学习道路上的一只“拦路虎”。

2.教材的处理和课时安排

本节内容量大,主要讲两个问题,一是通过萨顿假说和摩尔根的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一是对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现代解释(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实质),如果一节课讲完,时间肯定很紧,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也得不到锻炼,因此我计划安排两课时,第一节课完成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证明,并配以少量的练习,第二节课完成对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实质的理解,辅以较多的练习。

3.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本节课的特点,结合学生对前面内容(孟德尔的两个实验和减数分裂)的熟练程度,本节课主要达到以下三方面的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认同基因在染色体上(这是理解孟德尔两大定律实质的前提)

⑵能力目标:体会科学研究中的“类比推理”的重要性。

⑶情感目标:学习科学家敢于怀疑的科学精神(当时就是因为摩尔根对孟德尔遗传理论的不相信和对萨顿的怀疑才使他找到了科学的真理)。

4.重难点的确定

如果要记住“基因在染色体上”这个结论是非常容易的,这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关键是要求学生理解体会这个结论的来历,学会这种科学研究的思路。因此如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教法

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就是“提倡探究性学习”,我对此的理解是,并非所有的探究活动都需要去做实验探究,也并非普通的课就不需要探究,这个理念是希望让我们和学生都形成一种习惯,即对我们发现的问题首先可以提出假设,然后实验证明,最后得出结论,也即探究的一般思路。这堂课我就准备按这样一个思路来讲授,因为这节内容刚好符合这样一个特点,首先是萨顿发现孟德尔假设的一对遗传因子,它们的分离与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这样一个现象,于是就提出了假设(萨顿假说),然后是摩尔根的实验……,当然本节课还有很多地方可以用到启发式教学方法,比如问题探讨中“请你试一试,将孟德尔分离定律中的遗传因子换成同源染色体,把分离定律再念一遍,你觉得这个替换有问题吗?由此你联想到什么?”如果学生能在老师的启发下答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甚至说“遗传因子是不是就是染色体”,我们这堂课已经成功了一半。

三.说学法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仅仅通过教师的传授及学生个体的主动学习是不够的,教学任务需要更多地依赖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互作用以及群体协商与对话等教学情境来实现。所以本节课除了传统的传授法之外,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达到教学目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主动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重要的潜在作用。

四.说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问题导入

请你试一试,将孟德尔分离定律中的遗传因子换成同源染色体,把分离定律再念一遍,你觉得这个替换有问题吗?由此你联想到什么?(这是教材上设计的问题,非常地好,好在很容易使学生将遗传因子与染色体联系起来,如果学生能在老师的启发下回答出遗传因子在染色体上,哪怕说“遗传因子是不是就是染色体,”那我们这堂课已经成功了一半。

(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类比推理让学生从感性上接受基因在染色体上)

通过上面的导入很容易过渡到萨顿的发现以及假说,但是要说明一点,假说的提出不是无根据的乱说,而是通过“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因为萨顿发现基因和染色体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这里面需要给学生介绍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之一--类比推理,并强调其重要性),然后是小组合作学习“思考与讨论”:

你同意以上的分析(指基因在染色体)吗?如果你也认为基因在染色体上,请你在图中染色体上标注基因符号,解释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P28图)

这个“思考与讨论”必须让学生来完成,当学生将基因标注在染色体上之后,会发现不管是F1还是F2代,结果与前面孟德尔所做的实验(还没有发现减数分裂之前)完全是一致的,到这个时候学生会有这种感觉:将孟德尔所说的遗传因子标注在染色体上是一点都没有问题。

(三)摩尔根的实验

由推理得出的结论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其正确与否,还需要观察和实验的检验。

实验图解(略)

对于摩尔根的实验我想特别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选材是关键(果蝇)

2、所研究的性状(红眼和白眼)也很重要,是一对相对性状,符合孟德尔的分离定律。

3、关注特殊的现象(白眼性状总是与性别相关联)是实验最终的突破口。

4、性染色体的发现推动了这个实验的进展。

将控制白眼的基因w定位在X染色体上,Y上没有它的等位基因,上述的实验现象的导了合理解释。这里有必要让学生写出红眼雌蝇与白眼雄蝇的遗传图解:

还必须提醒学生注意,在孟德尔对豌豆的杂交实验现象提出合理解释之后还必须有一个验证,即测交实验,因此这里也需要多摩尔根的解释进行验证,这个过程让学生完成,有利于对前面遗传图解的巩固。

高考生物教学教案精选篇6

新陈代谢与ATP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ATP是生命直接能源,在所有生物的代谢中占有普遍的重要地位,为后续学习光合、呼吸作用作铺垫,具有承前继后之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①、能写出ATP的分子简式并说出其结构特点

②、能画出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的过程并能理解ATP的形成途径

③、知道ATP对细胞中能量代谢中的意义

④、能利用ATP是新陈代谢的直接能源解释实际问题,并理解ATP作为"能量通用货币"的含义

能力方面

学生通过分析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及其对细胞内供能的意义,初步训练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实验设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让学生在分析自己身体内发生的ATP-ADP循环及其重要意义过程中,体验到生物学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价值,加强学生对身边的科学(RLS)这一理念的理解。

3、教学的重点难点

我对本节内容确定的重点是:ATP的分子简式及其结构特点、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其对细胞内能量代谢中的意义、能理解ATP作为“能量通用货币”的含义。

针对这些重点内容,其中最难让学生理解的是: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其对细胞内能量代谢中的意义、对ATP作为“能量通用货币”的含义的理解。

二、说学法

因为本节知识难度不是很大,学生基本能看懂书本对于这一节知识的介绍,所以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的设计的解释、资料的阅读、问题的讨论和思考以及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本课时的内容。

三、说教法

以知识结构为基础、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关键,加强理解和应用。尽量联系糖类、脂肪、叶绿体、线粒体、主动运输等与能量相关的和初中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知识展开教学。并且通过建立实验的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的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最关键的内容,通过设疑、析疑、解疑和多媒体辅助来强化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

四、说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情境:利用荧火虫的尾器发光的实验:先得到尾器、然后放置会发现尾器的发光情况会逐渐消失、设置对照实验,A组加入适量的ATP粉剂(展示课前买来的ATP、并让学生传看),B组加入等量蒸馏水。结果会发现A组的尾器的发光量加强,而B组继续减弱。

让学生讨论这一情境

学生对于这一问题情境是可以理解的,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学生能够从直观上知道ATP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和具体的作用。

设问:燃烧一匙葡萄糖,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细胞中的能量以什么形式释放出来?又是如何被利用的呢?

然后围绕标题展开教学,教学时利用身边的生活实例:如用百元大钞与一元小票购买小件物品,如果我们总是拿大额面值的钞票进午行交易会很麻烦,相反如果我们把百元钞票换成100张一元小票,在进行交易时就会很方便,有这样的例子来比喻细胞中的能量——在细胞中百元大钞相当于储存能量的有机大分子,ATP分子就是那个可以在细胞内流通的“小票”,即能量的通货,这样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标题,并能激发学习兴趣。

2.ATP分子具有高能磷酸键:

通过再次呈现ATP药物及说明、介绍ATP为动力的纳米发动机等贴近生活实际和学生感兴趣的新科技内容,寓教于乐,形成ATP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展现ATP结构动画及其“近亲”腺苷的图片、引导观察和比较,调动积极性并利于形成ATP的形象认识。要让学生清楚ATP三个磷酸键的不同。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了解何谓“高能磷酸键”。

师生共同归纳ATP的名称、简式、物质性质、功能作用,形成ATP的理性认识。

3.ATP、ADP相互转化

继续以上面的比喻进一步展开,将细胞中的能量通货比作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零用钱,它会随着每天的花销而减少,因此要维持正常生活必须不断破开大面值的钞票给予补充,细胞中大面值钞票主要是糖类等有机物。在有机物分解时释放出的能量能被用来合成ATP,这个过程通过ATP与ADP的相互转化来实现。并通过动画形式介绍、图文转化提问、学生前台板书等过程教学,加强理解记忆、培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其中,重点从酶、能量走向等方面对相互的两个过程进行比较:ATP水解时,远离腺苷的磷酸键断裂——放能。合成时是可逆的,但要注意与化学中可逆反应知识的干扰,并以此引出下一个问题—ATP的形成途径。

4、ATP的形成途径

通过学生自学、图文表述提问、师生共同归纳、展示动画等程序教学。注意与后面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知识的衔接作铺垫。并与ATP的结构、功能、转化的知识浑然一体,为进一步学习后面的知识奠定基础。

5、ATP的利用

一是主要讲清楚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与ATP的分解和合成关系;二是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解,让学生在看懂图解的基础上,再依据教材51页的图解,讨论ATP还有哪些用途,从而对该知识点进行补充和完善。

6、总结巩固

从生物进行生命活动耗能的知识和ATP的基础知识方面进行总结,构成完善的知识体系,并最终理解ATP在生物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最后增加补充练习以巩固。

高考生物教学教案精选篇7

月季的花药培养

课题2 月季的花药培养

1.说出被子植物花粉发育的过程及花药培养产生花粉植株的两种途径。

2.说出影响花药培养的因素。

3.学习花药培养的基本技术。

4.尝试用月季或其他植物的花药进行培养。

一、被子植物的花粉发育

1.被子植物的花粉是在______中由____________经过______分裂而形成的,花粉是单倍体的生殖细胞。

2.被子植物花粉的发育要经历______________时期、______期和______期等阶段。

二、产生花粉植株的两种途径

1.花药中的花粉 ――→脱分化    ――→分化丛芽2.花药中的花粉 ――→脱分化     ――→再分化丛芽――→诱导生根 ―→移栽

两种途径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主要取决于培养基中______的种类及其__________。

三、影响花药培养的因素

1.诱导花粉植株成功率高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

2.材料的选择与不同植物、同种植物亲本的生理状况,以及花粉发育时期有关。从花药来看,应当选择花期早期的花药;从花粉来看,应当选择______期的花粉;从花蕾来看,应当选择____________的花蕾。此时期的营养状态及生理状态比较好,对离体刺激敏感。

思考:为什么花瓣松动会给材料的消毒带来困难?

3.亲本植株的生长条件、材料的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等对诱导成功率都有一定影响。

四、实验操作

1.材料的选取

选择花药时,一般要通过______来确定花粉是否处于适宜的发育时期,此时需要对花粉________进行染色,最常用的方法有__________法和焙花青—铬矾法,它们分别可以将细胞核染成红色和蓝黑色。

2.材料的消毒

通常先将花蕾用体积分数为____________浸泡大约30 s,立即取出,在无菌水中清洗。取出后用无菌吸水纸吸干花蕾表面的水分,再用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溶液消毒,最后用无菌水冲洗3~5次。

3.接种和培养

(1)剥离花药:灭菌后的花蕾,要在______条件下除去萼片和花瓣。剥离花药时,一是要注意尽量____________(否则接种后容易从受伤部位产生__________);二是要彻底去除______,否则不利于__________或________的形成。

(2)接种花药:剥离的花药要立刻接种到培养基上。通常每瓶接种________个花药。

(3)培养:利用的培养基是______培养基,pH为5.8,温度为____ ℃左右,幼小植株形成后才需要光照。培养20~30 d后,花药开裂,长出__________或释放出________。前者还要转移到____________上,以便进一步分化出再生植株;后者要尽快______并转移到新的培养基上。

(4)通过愈伤组织形成的花粉植株,__________的数目常常会发生变化,因而需要作进一步的鉴定和筛选。

答案:一、1.花药 花粉母细胞 减数

2.小孢子四分体 单核 双核 1 4 小孢子四分体 居中 靠边 2 1 生殖 营养

二、1.胚状体

2.愈伤组织 激素 浓度配比

三、1.材料的选择 培养基的组成

2.单核 完全未开放

思考:花瓣松动后,微生物就可能侵入花药。

3.低温预处理 接种密度

四、1.镜检 细胞核 醋酸洋红

2.70%的酒精 0.1%的氯化汞

3.(1)无菌 不损伤花药 愈伤组织 花丝 愈伤组织 胚状体 (2)7~10 (3)MS 25 愈伤组织 胚状体 分化培养基 分开 (4)染色体组

菊花茎的组织培养与月季花药培养技术的异同

二者都是快速、大量繁殖花卉的技术手段。

菊花茎的组织培养 月季花药培养

点 外植体细胞类型 体细胞 生殖细胞

培养结果 正常植株 单倍体植株

光的要求 每日照射12 h 幼小植株形成后

才需要光照

相同点 理论依据、培养基的配制方法、无菌技术及接种操作等基本相同

另外,花药培养的选材非常重要,需事先摸索适宜时期的花蕾;花药裂开后,长出的愈伤组织或释放出的胚状体也要及时更换培养基;花药培养对培养基配方的要求更为严格。这些都使花药的培养难度加大。

花药的全能性高于植物组织。另外,花粉植株属单倍体植株,高度不育。如果需要育种,需对花粉植株幼苗进行秋水仙素处理,才能获得正常可育的个体。

题型一 花粉的发育

【例题1】 关于被子植物花粉的形成,说法正确的是(  )。

A.花粉是花粉母细胞经有丝分裂形成的

B.花粉的发育要经历小孢子四分体时期、单核期和双核期

C.花粉发育经历双核期时,两个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并不完全相同

D.花粉母细胞形成花粉粒中精子的过程是一系列减数分裂的过程

解析:花粉是由花粉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的;其发育经历了小孢子四分体时期、单核期和双核期等阶段。双核期两个细胞核是由一个细胞核经有丝分裂产生的,它们具有完全相同的遗传物质。花粉粒内的生殖细胞再经有丝分裂得到2个精子。

答案:B

题型二 花药培养过程

【例题2】 下列有关花药离体培养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对材料的选择最常用的方法是焙花青—铬矾法,这种方法能将花粉细胞核染成蓝黑色

B.材料消毒时需先用酒精浸泡,然后用氯化汞溶液或次氯酸钙溶液浸泡,最后用无菌水冲洗

C.接种花药后一段时间内不需要光照,但幼小植株形成后需要光照

D.接种的花药长出愈伤组织或胚状体后,要适时转换培养基,以便进一步分化成再生植株

解析:对材料的选择最常用的方法是醋酸洋红法。

答案:A

题型三 花药离体培养的应用

【例题3】 下图表示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培育优质玉米的过程。对此过程的相关描述错误的是(  )。

A.B→E过程中细胞全能性的高低发生了改变

B.C试管中形成的是高度液泡化的薄壁细胞

C.A植株和F植株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相同

D.培养出的F植株一般不能直接应用于扩大种植

解析:分化程度越低的细胞,其全能性越高,因此经脱分化获得的细胞全能性高于经再分化获得的细胞的全能性;A是正常植株,而F是经过花粉离体培养获得的单倍体植株,染色体组数减少一半;培养出的F植株是单倍体植株,具有植株弱小、高度不育等特点,因而一般不能直接应用于扩大种植。

答案:C

1.某名贵花卉用种子繁殖会发生性状分离,为了防止性状分离并快速繁殖,可以利用该植物的一部分器官或组织进行培育,发育成完整植株。进行离体培养时不应采用该植物的(  )。

A.茎尖 B.子房壁 C.叶片 D.花粉粒

2.选择花药时,确定花药发育时期最常用的方法是(  )。

A.碘液染色法 B.焙花青—铬矾法 C.醋酸洋红法 D.直接镜检法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镜检选择花药时需用醋酸洋红法将花粉细胞核染成红色或用焙花青—铬矾法染成蓝黑色

B.初花期的花蕾营养状态及生理状态较好,可提高花粉诱导的成功率

C.用于花蕾消毒的药品有体积分数为90%的酒精、无菌水及质量分数为0.1%的氯化汞溶液等

D.灭菌后的花药从除去萼片和花瓣、剥离花药到将花药接种到培养基上,整个过程都需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4.下列不是影响花药培养因素的是(  )。

A.材料的选择和培养基的组成 B.亲本植株的生长条件

C.材料的低温预处理以及接种密度 D.做实验的时间

5.花粉母细胞经________分裂形成四个单倍体细胞,连在一起,叫________时期。四个单倍体细胞分开,进入________期。然后每个单倍体细胞进行一次________分裂,形成2个细胞,一个是________细胞,另一个是________细胞。生殖细胞再进行一次________分裂,形成2个精子。从理论上讲,这三个细胞遗传物质________,都是体细胞的________,所含基因________。

答案:1.D 花粉粒是由花粉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的,细胞内的遗传物质与亲本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繁殖名贵花卉,为了防止性状分离,既不能用种子繁殖,也不能用花粉粒进行组织培养。

2.C 在花药离体培养中,确定花粉发育时期最常用的方法是醋酸洋红法。花粉细胞核内有染色体,染色体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而醋酸洋红为碱性染料。通过染色,可以确定花粉发育时期。

3.C 对花蕾消毒的药品中酒精的体积分数应为70%。

4.D 花药离体培养是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的,不受时间的限制。

5.解析:花粉粒是由花粉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而形成的。被子植物花粉的发育要经历小孢子四分体时期、单核期和双核期等阶段。在小孢子四分体时期,4个单倍体细胞连在一起,进入单核期时,四分体的4个单倍体细胞彼此分离,形成4个具有单细胞核的花粉粒。这时的细胞含浓厚的原生质,核位于细胞的中央(单核居中期)。随着细胞不断长大,细胞核由中央移向细胞一侧(单核靠边期),并分裂成1个生殖细胞核和1个花粉管细胞核,进而形成两个细胞,一个是生殖细胞,一个是营养细胞。生殖细胞将再分裂一次,形成两个精子。这两个精子的基因型与营养细胞的基因型相同。

答案:减数 小孢子四分体 单核 有丝 营养 生殖 有丝 相同 一半 相同

33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