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高中教案 > 化学教案 >

高中化学知识点教案

时间: 沐钦 化学教案

高中化学知识点教案都有哪些?构建基础实验一综合性实验一研究性实验—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其中综合性和研究性实验学时不低于总实验学时的20%。除实验教学基本内容外,各高校还可增加特色实验内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高中化学知识点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中化学知识点教案

高中化学知识点教案(精选篇1)

金属材料

教学目标

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能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了解常见金属的特征及其应用,认识加入其他元素可以改良金属特性的重要性;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

通过比较学习,帮助学生形成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构建出与金属材料相关联的知识体系。

通过资源共享,激励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通过对金属物理性质与用途关系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价值。

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金属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难点:如何合理开发金属物质的用途。

实验准备

教师:镁条、黄铜片、纯铜片、纯锡、硫磺等。

学生:易拉罐(铝镁合金)、带封口的娃哈哈塑料瓶、焊锡、铁锅碎片、不锈钢制品以及自主选择的其他材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点评

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

1912年,英国斯科特探险队的船只,在去南极的途中,因天气十分寒冷,可是用于取暖的煤油却漏光了,以致探险队员全部冻死在南极冰原。原来装煤油的铁桶是用锡焊接的,而锡却莫名其妙地化为了灰尘。1867年冬天,俄国彼得堡海军仓库的大批锡砖,一夜之间不翼而飞,留下了泥土一样的灰色粉末。

采撷短小、精致的历史故事,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听了上面两个小故事,你能猜出产生事故的原因吗?

在日常生活中,你碰到过类似因为不恰当使用金属而导致的尴尬事吗?说出来听听。

现在,你最想知道哪些关于金属材料的知识?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及时整理。

活动探究

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在物理性质上的差异:小组协商选择你认为有价值的金属和非金属材料,自己确定研究方案,从光泽、硬度、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熔点等多方面进行比较。

现在,你知道金属材料具有哪些共同的物理性质吗?

知识共享

在日常生活中,你经常用到哪些金属材料?你能设计出更别致的用途吗?有兴趣的同学,请你走上讲台,为我们做一次精彩的演说!现在,你知道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和用途有哪些关系了吗?

变讲台为师生共同拥有的活动舞台。

归纳整合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全新的体验?请同学们说说。

第 二 课 时

师生交流

要把“神舟”5号飞船(如图)送入太空,就需要推力很大的宇宙火箭,并且要求火箭的飞行速度达到每秒8公里以上才行。在这样快的速度下,火箭外壳与大气摩擦将会产生上千度的高温。与此同时,当火箭发动机工作时,还要喷出几千度的高温气流,这样一来,火箭尾部就得承受摄氏四千度以上的高温。

适时应用STS渗透教育。

结合教材表8-1,谈谈你的想法。

事实上,目前已制得的纯金属只有90余种。由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仅有的这些纯金属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工农业生产和国防技术现代化的需求。因此合金材料应运而生。

自然过渡。

活动探究

合金材料与纯金属材料在物理性质上的差异:小组协商选择你认为有价值的合金材料与纯金属材料,自己确定研究方案,从光泽、颜色、硬度、熔点等多方面进行比较。

现在,你知道合金材料有哪些优良的物理性能了吗?

拓展探究

设计与辩论:综合考虑飞行中火箭的实际情况:①设计出制造火箭外壳所用材料的物理指标;②公开辩论所设计物理指标的可行性。

在应用中更深刻地领会知识。

归纳整合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全新的体验?请同学们说说。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目标

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化合物的溶液的反应。

通过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学习,能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的良好行为习惯、从细微实验现象差别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形成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

重点和难点

金属与氧气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置换反应的判断

实验准备

教师:镁条、锌片、铁片、铜片、稀盐酸、稀硫酸、铝丝、铁丝、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和多媒体课件。

学生:镊子、试管夹、试管架、试管、砂纸、火柴、酒精灯、小木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点评

第 一 课 时

创设情境引入

多媒体展示下列实物照片:黄金项链、银戒指、铁匠铺刚打制出的镰刀、镁条。

从学生熟悉的装饰品入手,有力地激发了学生寻求“金属为什么会变色”的欲望。

问题

是否为各种金属的本质颜色?

不是本质颜色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

①学生讨论并填写下列表格并交流:(任选两种)

物质

本色

观察到的颜色

是否

变色

原因

(猜想)

②猜想镁条、镰刀变色的原因。

③链接民间谚语:“真金不怕火炼”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学生讨论、小结:有的金属能与氧气发生反应,有的不能。如(化学方程式):3Fe+2O2 Fe3O4。

从生活中的普通现象得到金属能与酸反应这一性质,无生硬感和灌输感,可谓水到渠成。

衔接生活小知识

绿豆在铁锅中煮熟后为何会变黑?

在生活中有这样一个现象:绿豆在铁锅中煮了以后会变黑;苹果、梨子用铁刀切了以后,表面也会变黑。请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

教师讲解:这是因为绿豆、苹果、梨子与多种水果的细胞里,都含有鞣酸,鞣酸能和铁反应,生成黑色的鞣酸铁。绿豆在铁锅里煮,会生成一些黑色的鞣酸铁,所以会变黑。

问题: 从刚才的生活小常识中你有什么启示?

过渡自然。

由生活常识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比平淡的言语过渡更具“挑逗性”,学生也觉得“学习化学真有用”。

学生猜想:金属与酸可能会发生反应。

活动与探究:探究金属能否与酸反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观察)

金属

是否有气体产生

速度

用燃着的木条放在

试管中,有何现象

学生完成表格,讨论、交流。

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猜想→探究→交流→分析归纳→小结,使学生觉得金属活动性顺序好像是自己刚发现的,既有所获,又体验了成功感。

知识情景再现

①观察漫画。

②补充素材:多媒体展示银戒指、铅、白金戒指与硫酸反应的现象。

问题:从你的探究和情景素材中你有何发现或有哪些收获?

学生回答:

①不是所有的金属都可与酸发生反应。

②金属种类不同,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不一样。

③产生的气体能燃烧,经检验是氢气。

学生书写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板演)(教师指导)

①Mg+2HCl=MgCl2+H2↑

②Zn+2HCl=ZnCl2+H2↑

③Fe+2HCl=FeCl2+H2↑

问题1:根据与酸反应的快慢或剧烈程度,能否判断出上述金属中哪种最易与酸反应,即它们的金属活动性如何?

问题2:①上述反应是否是我们学过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②上述几个反应有何共同点?

借助教学的辅助手段,让知识再现,有利于突破难点,扫清障碍。

学生讨论、归纳

反思小结:

①Mg、Fe、Zn、Cu的金属活动性依次减弱。

②置换反应的定义。

联想与运用:

1.多媒体展示:下列反应是否都是置换反应?

a.CO+CuO=Cu+CO2

b.Fe+CuSO4=FeSO4+Cu

c.NH4HCO3=NH3↑+CO2↑+H2O↑

2.活动与探究:黄金饰品中的假货常常鱼目混珠,社会上有些不法分子常以黄铜冒充黄金,进行诈骗活动。因为单纯从颜色、外形上看,黄铜(铜锌合金)与黄金极为相似,所以很难区分。现请你设计两种实验方案鉴别真假黄金,要求写出实验方法、现象和结论。

反思小结

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金属的哪些化学性质?

②你还有哪些收获或疑惑不解的地方?

巩固与练习

①课本P14 1、3、4。

②课后小实验:Sn、Pb、Ag与稀盐酸反应。

看似练习,实为伏笔,为下节课进一步得出金属活动性顺序搭台阶。

第 二 课 时

复习巩固

你知道了金属的哪些化学性质,并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①能与O2反应:4Al+3O2=2Al2O3。

②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

Mg+2HCl=MgCl2+H2↑

Fe+H2SO4=FeSO4+H2↑

质疑激趣(小故事)

奇怪的天平:趣味化学小组的张同学,从实验室借来一台天平,在天平两端秤盘里各放两只大小和重量都相等的烧杯,再在两只烧杯中分别倒入等质量的硫酸铜溶液和硫酸镁溶液,使天平保持平衡。接着他又拿两个质量相等的铝球,并同时将这两个铝球分别放入两个烧杯之中,这时天平两端继续保持平衡。过一会儿,将铝球取出,天平慢慢地倾斜了。是天平出了毛病,还是其他什么原因?

问题:为什么把铝球放入两烧杯中天平不能平衡?导致天平不平衡的原因你能否猜一猜?

学生猜想:可能是铝与其中的一种溶液发生了反应,而另一种没有。

学生验证猜想

①教师展示:铝丝、硫酸铜溶液、硫酸镁溶液。

②学生探究,完成下表:

药品

实验现象

结论

铝与硫酸铜溶液

铝与硫酸镁溶液

③教师补充:铁丝、铜丝、硝酸银溶液、硫酸铜溶液、硫酸铝溶液。

④学生实验“自助餐”,完成下表中的任意两个。

反应物质

实验现象

结论

⑤学生交流。

问题:同学们刚才吃“自助餐”的时候有什么发现?

学生1:我发现铝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而不能与硫酸镁溶液反应,知道了天平不平衡的原因。

学生2:我发现铁能置换出铜、银,不能置换出铝。

学生3:我发现铁、铜不能置换出铝,但能置换出银。

问题:根据你的发现,你能分析一下原因吗?

学生分析:

①铝能置换出铜、银,说明铝的活动性比铜、银强。

②铁能置换出铜、银,说明铁的活动性比铜、银强。

③铁、铜不能置换出铝,说明铝的活动性比铁、铜强。

学生归纳:Fe、Cu、Al、Ag的活动性顺序从强到弱是Al、Fe、Cu、Ag。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金属活动性顺序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问题与启示

问题:①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能与酸反应?

②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能相互从其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

启示:①金属与酸发生反应的条件。

②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的条件。

反思小结

①归纳金属的化学性质:与氧气反应、与酸反应、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

②金属活动性顺序应用:置换反应的条件。

高中化学知识点教案(精选篇2)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甲烷的性质,理解取代反应的含义,了解甲烷的用途。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思维能力。

3.通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增强安全意识、环保意识、能源利用的观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践活动、探究实验、模型、图片等,培养学生关心科学、研究科学和探究科学的精神

2、通过讲授、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和实验条件控制、比较、类比等科学方法,教给学生科学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初步掌握研究物质的方法――结构解析、推测可能的性质、设计实验、解析现象,得出结论。

教学重点:掌握甲烷的性质

教学难点:理解取代反应的含义

教学方法:实验探索法

媒体选用:实验、投影、电脑动画、录像

教学过程:

[引言]初中的时候我们已学过甲烷,那么大家一起回忆下甲烷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呢?

[学生回忆回答]

[教师讲解]由初中我们可以知道甲烷的分子式是CH4

[板书]一、甲烷的结构

1、甲烷的分子式:CH4

[提问]那么甲烷的电子式是怎样的呢?

[学生思考回答]

[板书]2、甲烷的电子式:

[模型展示]展示甲烷的球棍模型

[过渡]我们知道了甲烷是最简单的一种有机物,甲烷是正四面体结构,接下来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研究甲烷的性质,认识甲烷的用途。

[板书]二、甲烷的性质

[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甲烷的色态、水溶性,小心地闻气味,动手演示甲烷与空气密度的比较实验器。

[归纳、板书]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比空气轻,难溶于水。

[演示]将甲烷分别通入加了酸碱指示剂的盐酸、氢氧化钠、高猛酸钾溶液中。

[学生观察描述]溶液颜色均无变化

[归纳、板书]

2、化学性质:

a、一般情况下,性质稳定,跟强酸、强碱或强氧化剂等不起反应。

[讲述]甲烷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在特定的条件下,也会发生某些反应。

[板书]

b、特定条件下的反应。

[演示]氯气和甲烷的混合气体在光照条件下的反应,用一只配双孔塞的大试管,把试管的体积划分成五等份并做上标记。试管内装满饱和食盐水,塞上双孔塞,两导管用止水夹夹住,倒放大试管,让导管A与盛有饱和食盐水的水槽相通。将装置放在化学投影仪前,从导管B通人氯气,收集氯气到标记四的地方,再通入甲烷,使试管内的食盐水排到标记五的地方。这样试管内甲烷和氯的比是1∶4。打开投影仪开关,使强光照射试管并投影到银幕上。

[讲述]注意观察反应现象,用化学投影仪光源代替自然光源的好处是反应易控制且不受天气影响。

[观察]盐水面上升。黄绿色消失,油状物出现(请学生讲述实验现象)

[讲述]实验现象说明甲烷跟氯气在光照下直接起反应生成了新物质,这一反应发生的过程是怎样的呢?生成物又是什么呢?这个反应是什么类型的反应呢?为了形象、直观地说明这些问题,我们用电脑动画模拟反应过程表示如下。

[演示]电脑动画模拟一氯甲烷的生成过程。

[讲述]从模拟过程可以看出,在光照的条件下甲烷分子中的氢原子可被氯气中的氯原子所取代而生成一氯甲烷和氯化氢,但是反应并没有终止,生成的一氯甲烷仍继续跟氯气作用,依次生成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和四氯甲烷,请看反应模拟过程:

[演示]电脑动画模拟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甲烷的生成过程。

[讲述]根据反应过程,这个反应生成一氯甲烷、二氯甲烷的化学方程式。

[设问]这两个化学方程式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方程式比较有何不同?

(1)用结构式代替分子式;

(2)用箭号(→)代替等号(=)。

[讲述]为了明显起见,用结构式代替分子式,注意化学方程式箭号(→)表示。这是因为有机化合物参加的化学反应往往比较复杂,常有副反应发生等。因此,这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通常不用等号,而是用箭号(→)表示,且常常用结构式代替分子式。

[设问]同学们能否将生成三氯甲烷和四氯甲烷的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

[投影]四个反应的方程式。

[讲述]在这些反应里,甲烷分子里的氢原子逐步被氯原子所代替而生成了四种取代产物,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叫取代反应。

[演示](1)取代反应:

[演示]电脑动画重复模拟取代反应的全过程,进一步理解取代反应的含义。

[讲述]纯净的甲烷能在空气里安静地燃烧,发生氧化反应。

[演示]点燃纯净的甲烷,注意观察火焰。然后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烧杯,把烧杯倒转过来,向杯内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观察]淡蓝色火焰,烧杯内壁很快变模糊有水生成,生成物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讲述]纯净的甲烷能在空气里安静地燃烧,同时放出大量的热。

[板书](2)氧化反应:

CH4+2O2CO2+2H2O+Q

[讲述]甲烷是一种很好的气体燃料。但是必须注意,如点燃甲烷跟氧气或空气的混合物,会立即发生爆炸。在煤矿的矿井里,如果空气中甲烷的含量达到一定比例时,遇到火花就会发生爆炸,所以必须采取安全措施,如严禁烟火、注意通风等,以防止爆炸事故发生。此例说明,对一个化学反应有充分、全面的认识,才能利用它、控制它,防止其有害的一面。

[讲述]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加热到1000℃左右,甲烷就开始分解;当温度再升高时,分解比较完全,生成炭和氢气。

[板书](3)热解反应:

CH4C+2H2↑

[小结]甲烷的性质与结构的关系。

[讲述]由于甲烷在特定条件下的这些性质决定了甲烷在生活生产实际中的广泛用途。

[板书]

三、甲烷的用途

[讲述]性质决定用途。甲烷取代反应的产物(CH3Cl、CH2Cl、CHCl3、CCl4)都是很好的有机溶剂,热解反应的产物氢是合成氨和汽油的重要原料,热解反应的产物炭黑是橡胶工业的重要原料,也可用于制造颜料、油墨和油漆等。甲烷燃烧时放出很多的热量,所以甲烷可用做气体燃料。简介天然气的应用和农村沼气制取的原料、发酵过程、使用和发酵废物利用。着重强调指出沼气的应用对合理开发农村能源、肥料,改善环境卫生,防止疾病的传染所起的作用。

[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甲烷的性质和用途,要求重点掌握甲烷的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理解有机物取代反应含义,注意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产生活实际。

[思考]1.甲烷的性质与氢气的性质有何区别?

2.取代反应与置换反应有何区别?

[作业]书本课后练习

高中化学知识点教案(精选篇3)

教材分析:

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是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元素化合物等知识进行综合、归纳,从理论进一步加深理解。同时,作为理论指导,也为学生继续学习化学打下基础。这部分知识既是化学必修2的内容,也是选修化学的基础。本章内容虽然是理论性知识,但教材结合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化学史实来引入和解释,使理论知识与元素化合物知识相互融合,以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学情分析:

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学生对电子层的概念已经有了不同程度的认识和理解,再进一步介绍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材没有具体介绍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而是直接给出了1~18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简单规律,学生有能力自主完成次部分内容。学生能够比较熟练的绘制数学中的坐标系图像,本节课讲数学思想融入进来,更加直观和形象。对于原子半径的查找作为课下小组探究的内容,增加学生小组合作意识,课堂上学生愿意代表小组成员展示,符合高一学生的心理要求。

高一学生的大脑里的知识结构仍比较简单,同化新概念的能力不强,这就要求教师努力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调整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帮助学生加强新旧概念间的联系,同化理解新概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元素的原子半径、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出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微粒半径及大小的比较。

过程与方法:1、归纳法、比较法。2、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点:元素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变化的规律,微粒半径及大小的比较。

教学难点:元素周期律的探索与发现过程。

教学策略和方法:本课在设计上主要以发现教学方式进行,以学生的自主发现探究为主,利用教材提供的数据,指导学生进行理论探究,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辅助以讲授法,发现法,读书指导法,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形成“全员参与,学生为本”的课堂氛围,程度的利用各方资源为课堂教学服务。

课堂类型:新授课

教学手段:多媒体、学案辅助教学

教学设计理念:

化学概念是将化学现象、化学事实经过比较、综合、分析、归纳、类比等方法抽象出来的理性知识,它是已经剥离了现象的一种更高级的思维形态,反映着化学现象及事实的本质,是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因此化学概念学习与教学的理论研究受到广泛的重视,注重教学的阶段性就是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掌握好知识处理的分寸,准确把握知识的深广度,在不同阶段给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教学中不能不顾学生实际能力,过分追求科学性和完整性,将概念随意扩展和深化。

对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元素化合价变化规律,以学生动手绘图为主,引导学生将表格数据转化为图像,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这样的设计,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数形转化能力,也会使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另一方面利用图像的直观性,也能大大降低学生对规律性的理解难度,实现课堂的高效开展。

高中化学知识点教案(精选篇4)

元素元素符号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元素。2.元素符号。3.单质和化合物。4.氧化物。

(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核电荷数相同则元素种类相同;核电荷数不同则元素种类也不同,即质子数的变化,引起了元素的种类变化的事实,渗透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元素概念的初步形成及理解。

2.难点原子与元素,单质与化合物,氧化物与化合物及含氧化合物的区别与联系。

3.疑点

(1)如何理解元素概念中“同一类原子”?

(2)怎样正确区分和运用原子与元素,单质与化合物,氧化物与化合物及含氧化合物?

4.解决方法

讲练结合,教给学生必要的方法和技巧,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思维铺垫台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具准备

教材图示2—8的放大图或幻灯片,写有常见的24种元素序号、符号、汉字名称相对应的小黑板,写有元素符号和名称相对应的卡片,写有习题的幻灯片。

五、学生活动设计

1.教师以氧气、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为例指出在这三种物质的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凡是核电荷数为8的原子都归为一类,称为氧元素。

学生根据教师引导,归纳出元素的定义。

[目的: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回忆相对原子质量的比较标准时教材上的小注及教师讲解,理解元素概念中“一类”二字的含义。

[目的:。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化学用语的能力,树立严谨的、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3.学生观看图片,了解、讨论、认识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几种元素。

[目的: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

4.教师展示写有常见24种元素的元素序号、元素符号、汉字名称相对应的小黑板。以其中两种元素为例,讲解读法、写法及用法。

学生根据教师讲解阅读教材第38页小注,分别读出元素名称并将元素进行分类,总结出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目的: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

5.将元素符号和元素名称制成卡片,学生在课堂上练习记忆,注意符号和名称的对应。

[目的:通过游戏,变枯燥记忆为有趣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6.课堂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目的:使学生在练习中能较为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7.学生讨论并填写“原子和元素的比较表”。

8.学生把已学过的纯净物做实例进行分类,并在练习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行归纳出物质的分类。

[目的: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高中化学知识点教案(精选篇5)

《溶质的质量分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质量分数的计算,引导学生查看商品的标签,认识化学在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难点

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及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工具

投影仪及相关图片、实验用品(烧杯、试管、药匙、玻璃棒、量筒、水、食盐、硫酸铜固体、鸡蛋)。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上一节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对平时我们认为的“饱和溶液就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就是稀溶液”的错误观点有了明确的认识。那么判断溶液的浓或稀的依据又是什么呢?这就是这节课要讨论的问题。(板书:溶液的质量分数)

二、新课教学

师:同学们,你们在夏天喜欢游泳吗?

生:喜欢。

师:那你们到水里后,是漂浮在水面上,还是沉在水下呀?

(生纷纷议论,有的说沉入水里,有的说漂在水面上,但大多数人认为会沉到水下)

师:请同学们看下面两幅图片:(死海图片)

师:这是死海里的景象,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人可以漂浮在水面上吗?

生:盐份多,浓度大。

师:说得好!下面我们来做实验,来具体说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奇景。

【活动与探究】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区别两杯糖水的浓度大小?如何区别两杯食盐水的浓度大小?

生:通过品尝它们的甜味和咸味大小鉴别,更甜或更咸的为浓度大的糖水或盐水,反之浓度小。

师:但是在实验室,由于很多试剂有毒,根本不能通过品尝来判断浓度大小。那如何判断它们的浓度大小呢?

[实验]在三只试管中各加入10mL水,然后分别加入约0.5g、1.0g、1.5g固体硫酸铜。比较三种硫酸铜溶液的颜色。

分析:在这三支试管中,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小结]①对于有色溶液,可以根据颜色来粗略地区分溶液是浓还是稀:一般来说,颜色越深,溶液越浓。

师:对于食盐溶液的浓度大小,也可以通过下列实验判断。

【探究实验】鸡蛋在水中漂浮

取一个烧杯,加入250mL水后放入一只鸡蛋。按下面的步骤进行实验并如实填写下表。

[分析]在此过程中所得的几种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小结]溶液的密度越大,浮力越大。(与死海的漂浮原理相同)

师:其实,表示溶液浓度大小的方法有很多,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溶质的质量分数。什么是溶质的质量分数呢?请同学们看教材第42-43页,找出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

生:溶质的质量分数=×l00%。

师:同学们归纳得不错,这正是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刚才在实验中出现了多组数据,请你在表中任选1~2组数据来计算对应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讨论:已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克。有人说:“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6%。”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1)在20℃时,100克水中溶解36.0克氯化钠正好达到饱和状态。

(2)在20℃时,100克水中最多只能溶解36.0克氯化钠。

我们从中可得到的信息就是:溶剂的质量为100克,溶质的质量为36克。

那么,该溶液的质量分数就为:36.0g/(100g+36.0g)×100%=26.47%。

(3)错,它把溶液与溶剂混淆了。

师:其实,溶质的质量分数这个概念,在生活中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同学们可以先尝试着做一做:冬天,人们常给皮肤抹上一点甘油溶液,使皮肤保持湿润。用400克甘油溶解在100克水中,配制的甘油溶液效果。该甘油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板书讲解解答过程)

解:甘油的质量是400克,水的质量是100克。

所得溶液的质量为:400g+100g=500g

溶质的质量分数=×100%=80%。

答:所得甘油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80%。

[教师小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用到了另一个等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如果我们能将这两个等式熟练运用,那么只要知道了“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以及“溶质的质量分数”四个量中的任何两个,我们就可以求出另外两个。

师:下面同学们再做这样一个练习:

在一次探究活动中,小江同学收集到如下标签:

请你利用标签中的数据设计一个简单的关于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题目,设计好后与同桌交换练习。完成后交由同桌批改。

(学生进行设计并交换完成)

课后小结

师(在教室巡回指导后):刚才我看到同学们设计的题目以及同桌互相的批改后,发现同学们的想象力真是超出了我的预期,看来,同学们这节课还是挺有收获的。现在我们好好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

(生思考、回忆)

师(布置练习):生活中你们都见到过哪些溶液,请你们找到溶液标签、记录的内容并计算其中各种溶质的含量。

高中化学知识点教案(精选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2.了解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3.能鉴别地氮肥。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初步区分氮肥、磷肥、钾肥。

【教学难点】

归纳初步区分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过程

学习指导一:化肥的简介

【自主练习】

阅读书本79-81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农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很多,其中氮、磷、钾需要量较大,因此氮肥、磷肥和钾肥是最主要的化学肥料。

2.拿出常见的氮、磷、钾肥让学生观察,然后填写下表:

(1)氮肥中一定含有氮元素,磷肥中一定含有磷元素,钾肥中一定含有钾元素。给出2分钟的时间,二人一组,一个同学说 出化肥名称,另一个同学写出化学式并说出这种化肥属于哪种肥料。

(2)氮肥中氨水是液态;碳酸氢铵有强烈的氨味,应密封保存。

(3)把全班分成6个小组,每个小组算出一种氮肥的含氮量,让学生说出每种氮肥的含氮量,记住。

(4)给出2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说出农作物的症状,由其他学生说出这种作物需要施用哪种肥料。

3.有些化肥中同时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营养元素,这样的化肥叫复合肥料。如NH4H2PO4、(NH4)2HPO4、和KNO3等。

4.浅谈使用化肥和农药的利和弊。

【教师点拨】

总结归纳化肥的作用时,尽量简洁。氮肥长叶;磷肥长根;钾肥长茎。农作物哪一部分出了毛病,就施哪种肥料。

【跟踪练习】

1.为了防止枇杷裂果,果农要适时适量地施用钾肥,下列物质中属于钾肥的是(A)

A.K2SO4 B.CO(NH2)2

C.Ca(H2PO4)2 D.NH4NO3

2.下列化肥中,能使农作物生长茂盛、叶色浓绿的是(B)

A.KCl B.NH4NO3

C.NaHCO3 D.Ca(H2PO4)2

3.小明家的小麦出现大面积倒伏现象,你认为应增施的化肥是(A)  A.氯化钾 B.碳酸氢铵

C.尿素 D.磷矿粉有效成分

学习指导二:初步学会区分常用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方法

【自主练习】

阅读书本82-83页的有关内容,同学们自己动手作演示实验完成下列问题:

1.比较氮肥(氯化铵、碳酸氢铵)、磷肥(磷矿粉、过磷酸钙)和钾肥(硫酸钾、氯化钾)的外观、气味和在水中的溶解性,归纳它们的性质。

2.取下列化肥各少量,分别加入少量熟石灰粉末,混合、研磨能否嗅到气味?

【小组讨论】

1.上述实验中,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什么?它们反应的实质是哪几种粒子在一起发生了反应?

2.如何检验某种物质里是否含有铵根离子?

先取少量的待测物质于研钵中,加入熟石灰研磨,把润湿的pH试纸放在容器口的正上方,润湿的pH试纸变蓝色,证明该物质里含有铵根离子。

学习指导三:氮肥的简易鉴别

【自主练习】

阅读书本83页的有关内容,如何鉴别氨水、碳酸氢铵、硫酸铵、氯化铵、硝酸铵和尿素?

(1)氮肥中氨水是液态;碳酸氨铵有强烈的氨味,据此可直接将它们与其他氮肥相区别。

(2)取剩余的氮肥各少许于研钵中,加入熟石灰研磨,有氨味的是硫酸铵、氯化铵、硝酸铵,无氨味的是尿素。

(3)取硫酸铵、氯化铵、硝酸铵的溶液各少许于试管中,加入硝酸钡,产生的白色沉淀是硫酸铵,化学反应方程式(NH4)2SO4+Ba(NO3)2 2NH4NO3+BaSO4↓;无沉淀的两种溶液中再滴加硝酸银溶液,有沉淀的是氯化铵,白色沉淀是氯化银,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NH4Cl+AgNO3 NH4NO3+AgCl↓;无沉淀的是硝酸铵。

【跟踪练习】

1.下列化肥从外观即可与其他化肥相区别的是(C)

A.硫酸钾 B.硝酸铵 C.过磷酸钙 D.氯化钾

2.区别下列相关化肥的方法可行的是(D)

A.NH4Cl与KCl:看颜色

B.NH4HCO3与KCl:加水

C.K2SO4与Ca3(PO4)2:闻气味

D.(NH4)2SO4与K2SO4:加熟石灰研磨后闻气味

3.下列化肥能与碱性物质混放或混用的是(D)

A.碳铵 B.硝铵 C.硫铵 D.硫酸钾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硫酸氨化肥加入熟石灰研磨能嗅到刺激性氨味

B.含Cl-的盐溶液能与AgNO3溶液反应,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C.含SO42-的盐溶液能与Ba(NO3)2溶液反应,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D.某盐能与盐酸反应放出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该盐一定是只含有CO32-的盐

【当堂训练】

教学至此,敬请使用学案当堂训练部分。

高中化学知识点教案(精选篇7)

专题3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专题目标】

1.掌握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掌握元素周期表(长式)中0族元素的原子序数和电子排布。

3.以第3周期为例,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如:原子半径、化合价、单质及化合物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以ⅠA族和ⅦA族为例,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经典题型】

题型一:几个量的关系( X)

例1 已知某元素的阳离子R2+的核内中子数为n,质量数为A,则mg它的氧化物中所含质子的物质的量是 ( A )

A. B.

C. (A-n+2)mol D.

点拨: 由A→M→n→N

规律总结: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离子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巩固:1 以NA表示阿佛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B )

A 53g碳酸钠中含NA个CO32- B 0.1molOH-含NA个电子

C 1.8g重水(D2O)中含NA个中子

D 标准状况下11.2L臭氧中含NA个氧原子

题型二:0族元素的原子序数和电子排布及电子排布的规律运用

例2 写出10电子的微粒的化学式

指出53号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点拨:10电子的稳定结构→Ne→以Ne为中心→左右移动

54号元素是第5号0族元素→回答的是53号→前推一位

规律总结:

0族元素的原子序数和电子排布的规律很强:2、10、18、36、54、86、118相隔二个8、二个18、二个32;8、18、32就是该周期容纳的元素种类。阴、阳离子的稳定结构就是向最近的0族靠。

例3 R为短周期元素,其原子所具有的电子层数为最外层电子数的1/2。它可能形成的含氧酸根离子有①R2O42-、②RO4-、③R2O32-、④RO3-。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BC )

A. 当它形成①时,不可能形成④ B. 当它形成②时,不可能形成③、④

C. 当它形成①时,不可能形成②、③ D. 当它形成②时,可以形成①

点拨:易漏解应全面思考

规律总结:

⑴核外电子是由里向外,分层排布的。

⑵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个;最外层电子数不得超过8个,次外层电子数不得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得超过32个。

⑶以上几点互相联系。

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是书写结构示意图的主要依据。

巩固:2 具有下列结构的原子一定属于碱金属的是 ( CD )

A. 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 B. 最外层电子数为次外层电子数的一半

C. M层电子数为K层电子数的一半 D. K、L层电子数之和比M、N层电子数之和大1

3 分别处于第二、三周期的主族元素A和B,它们的离子的电子层相差2层。已知A处于第m族;B处于第n族;A只有正化合价。则A、B原子核外电子总数分别为 ( D )

A. m、n B. 3、7 C. m-2、10n D. m+2、n+10

题型三:推断元素原子序数差

例4 若短周期中的两种元素可以形成原子个数比为2:3的化合物,则这两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差不可能是 (D)

A. 1 B. 2 C. 5 D. 6

点拨:设两种元素的符号分别为X和Y,则化合物的化学式为X2Y3,即X为+3价,Y为-2价,在短周期元素中满足此要求的X元素有5B、7N、13Al,Y元素有8O和16S。

规律总结:

从化合价入手或从直觉----代表物入手都可以。

巩固:4 周期表前20号元素中,某两种元素的原子序数相差3,周期数相差1,它们形成化合物时原子个数之比为1︰2。写出这些化合物的化学式 。

题型四:位、构、性三者关系

例5 下表是X、Y、Z三种元素的氢化物的某些性质: ( B )

元素熔点/℃沸点/℃与水的反应导电性(纯液体)

X-283-162不反应不导电

Y-10219放热反应,形成酸性溶液不导电

Z680/剧烈反应,生成H2,并形成碱性溶液导电

若X、Y、Z这三种元素属于周期表中的同一周期,则它们的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是

A. X、Y、Z B. Z、X、Y C. Y、X、Z D. Z、Y、X

点拨:导电性→化合物类型;与水反应→氢化物的稳定性

例6 砹(At)是原子序数的卤族元素,推测砹或砹的化合物不可能具有的性质是(A)

A. HAt很稳定 B. 易溶于某些有机溶剂

C. AgAt不溶于水 D. 是有色固体

点拨:位近性近

例7 在一定条件下,RO3n-中和氟气可发生如下反应:

RO3n- + F2 +2OH-=RO4- +2F-- +H2O 已知R为短周期元素,则可知在RO3n--中,元素R的化合价是 ;元素R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

点拨:离子方程式的电荷守恒和氟无正价

规律总结:结构决定位置,结构决定性质,位置体现性质。

周期数=电子层数

主族数=最外层电子数=正价数

|正价|+|负价|=8

巩固:5 X、Y、Z是短周期元素的三种常见氧化物。X跟水反应后可生成一种具有还原性的不稳定的二元酸,该酸的化学式是 ;Y和X的组成元素相同,Y的化学式是 ;1mol Z在加热时跟水反应的产物需要用6mol的氢氧化钠才能完全中和,在一定条件下,Y可以跟非金属单质A反应生成X和Z,单质A是 。

6 同周期的X、Y、Z三种元素,已知它们的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是HXO4、H2YO4、H3ZO4,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 含氧酸的酸性:H3ZO4>H2YO4>H3XO4 B. 非金属性:X>Y>Z

C. 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按X、Y、Z顺序由弱到强

D. 元素的负化合价的绝对值按X、Y、Z顺序由小到大

7 周期表中相邻的A、B、C三元素中,A、B同周期,A、C同主族。已知三种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9,三种元素的原子核中质子数之和为41。则这三种元素是A___S__、B__Cl___、C___O___(填元素符号)。

随堂作业:

1 设某元素某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为m,中子数为n,则下述论断中正确的是

A. 不能由此确定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B. 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m+n

C. 若碳原子质量为wg,此原子的质量为(m+n)wg

D. 核内中子的总质量小于质子的质量

2 X和Y两元素的阳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X元素的阳离子半径大于Y元素的阳离子半径,Z和Y两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Z元素的原子半径小于Y元素的原子半径。X、Y、Z三种元素原子序数的关系是 (D)

A. X>Y>Z B. Y>X>Z C. Z>X>Y D. Z>Y>X

3.同主族元素所形成的同一类型的化合物,其结构和性质往往相似,化合物PH4I是一种无色晶体,下列对它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 它是一种共价化合物 B. 在加热时此化合物可以分解

C. 这种化合物不能跟碱发生反应 D. 该化合物可以由PH3跟HI化合而成

4在两种短周期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它们的原子个数比为1:2,设两种元素的原子序数分别为a和b,则下列对a和b可能的关系概括得最完全的是 ( )

①a+b=15 ②a=b+15 ③a=b-5 ④a+b=22

A. ①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④

5根据中学化学教材所附元素周期表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K层电子为奇数的所有元素所在族的序数与该元素原子的K层电子数相等

B L层电子为奇数的所有元素所在族的序数与该元素原子的L层电子数相等

C L层电子为偶数的所有主族元素所在族的序数与该元素原子的L层电子数相等

D M层电子为奇数的所有主族元素所在族的序数与该元素原子的M层电子数相等

6重水A与普通水B分别跟足量的金属钠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A、B的质量相等时,产生气体的体积在同温、同压下相等

B. A、B的质量相等时,产生气体的质量相等

C. A、B的物质的量相等时,产生气体的体积在同温、同压下相等

D. A、B的物质的量相等时,产生气体的质量相等

7短周期元素X、Y,X的原子序数小于Y的原子序数,二者可以形成两种气态化合物A和B。已知在相同条件下,A、B的密度之比为15:22,且当A、B以体积比1:3混合后,对H2的相对密度为20.25。试写出X、Y的元素符号及A、B的化学式。

8 A、B、C、D、E五种元素,它们的核电荷数按C、A、B、D、E顺序增大,C、D都能分别与A按原子个数比为1:1或1:2形成化合物,CB可与EA2反应生成C2A与气体物质EB4,E的M层电子数是K层电子数的2倍。请回答:

⑴写出这五种元素的名称:A_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

⑵画出E原子结构示意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写出D2A2和EB4的电子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写出D单质与铜盐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设想你去某外星球做了一次科学考察,采集了该星球上十种元素单质的样品,为了确定这些元素的相对位置以便系统地进行研究,你设计了一些实验并得到下列结果:

单质ABCDEFGHIJ

熔点(℃)-150550160210-50370450300260250

与水反应√√√√

与酸反应√√√√√√

与氧气反应√√√√√√√√

不发生化学反应√√

相对于A元素的

原子质量1.08.015.617.123.831.820.029.63.918.0

按照元素性质的周期递变规律,试确定以上十种元素的相对位置,并填入下表:

A

B

H

10 已知1个N2O3分子的质量为akg,1个N2O5分子的质量为bkg,若以1个氧原子(16O)质量的1/16作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则NO2的式量为_______________。

11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表中所列的字母分别代表某一化学元素。

(1)下列 (填写编号)组元素的单质可能都是电的良导体。

①a、c、h ②b、g、k ③c、h、1 ④d、e、f

(2)如果给核外电子足够的能量,这些电子便会摆脱原子核的束缚而离去。核外电子离开该原子或离子所需要的能量主要受两大因素的影响:

1.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力 2.形成稳定结构的倾向

下表是一些气态原子失去核外不同电子所需的能量(kJ•mol-1):

锂XY

失去第一个电子519502580

失去第二个电子729645701820

失去第三个电子1179969202750

失去第四个电子955011600

①通过上述信息和表中的数据分析为什么锂原子失去核外第二个电子时所需的能量要远远大于失去第一个电子所需的能量。 。

②表中X可能为以上13种元素中的 (填写字母)元素。用元素符号表示X和j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 。

③Y是周期表中 族元素。

④以上13种元素中, (填写字母)元素原子失去核外第一个电子需要的能量最多。

33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