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高中教案 > 生物教案 >

高中生物教案参考模板

时间: 沐钦 生物教案

病毒不具备细胞形态,一般由一个核酸长链和蛋白质外壳构成(核酸长链包括RNA与DNA,病毒复制时有DNA的直接进行转录,而含有RNA的病毒需要进行逆转录成DNA后再进行复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高中生物教案参考模板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中生物教案参考模板

高中生物教案参考模板(篇1)

一、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经过两年的生物学学习,学生已经储备了很多生物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本节课主要讲述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生理特性,教材对酶的本质和特性作了重点介绍。本章本节课内容是高二生物教材的重难点内容。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现象皆与酶的活动有关。在本章节中通过探索验证酶的特性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精神。

首先,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对酶的发展历程、特性、作用等都已经知道并理解。这些都与接下来的酶的特性紧密相关。也一定程度上反馈了上节课的上课质量和学生的掌握情况。并且为接下来的教学作为指导。其次,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比如说加酶洗衣粉,学生都可能接触过,那么他们就会有很多问题出现了:加酶洗衣粉添加了什么类型的酶呢?酶在洗衣粉里是怎样工作的?在使用加酶洗衣粉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等等的问题。这样,一方面学生会形成无意注意,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效率,学习效果也大大提高。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从这方面下手,收集资料,增大信息量,活跃课堂气氛。再者,酶的`生产应用的引入,一定程度上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觉得生物对他们来说,不是只是抽象的某某技术,某某发现,某某科学家等等,而是贴近日常生活的,很常见的东西,他们会有这样的想法:“如果我掌握了这个,那我是不是就相当于令人羡慕的科学家了呢?”这样,也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为以后的择业多一个选择。

二、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在这节课中,我打算先回顾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酶的本质,作用。然后问大家一个问题:“生活中你遇到酶了吗?”其次,给大家展示几张酶的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看大家反应,并尝试总结。再者,就用几个案例来一一说明酶具有哪些特性。

2、本节课的生物学概念:

酶的特性:酶特别具有的。与众不同的性质。

酶的专一性:酶对所作用的底物有严格的选择性。一种酶仅能作用于一种物质,或一类分子结构相似的物质,促其进行一定的化学反应,产生一定的反应产物。

酶的高效性: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具有高效率的催化能力。

酶的作用条件温和: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是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其代表是温度跟酸碱度。

三、学习动机的唤起和保持

1、通过提问一些看似跟学习无关的,其实大有玄机的问题。比如说:“你们家用什么牌子的洗衣粉?你们喜爱的牛仔裤是怎样子做成的呢?”当然,在众多的答案中,教师要绕回主题。

2、展示一些能够引起注意的图片,比如说面包,啤酒。也能引起他们的无意注意,也能激发他们的有意后注意等等。以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

3、教师的语言当然也要适当地调整,尽量使用贴近学生的,但又不失专业的语言。也一定程度上引起注意。

4、可以尝试布置学生去查阅关于酶的资料,并综合汇报展示。

四、落实课程目标

本节课要实现的高中生物学课程内容是: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案例分析:酶的特性

收集酶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并加以分析运用了酶的哪些特性,再综合汇总,然后汇报。

五、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达到以下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特性。

(2)能够准确说出酶的特性包括那个方面,并举例说明。

2、能力目标:

(1)通过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使学生学会与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2)试图准确辨认酶在生活生产中(比如说某商品)运用了哪些特性。尝试搜集感兴趣的相关资料,汇总、分析、总结。

(3)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的虚拟实验活动,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程序和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感受酶在生活中的应用,自然地形成酶在生活中应用多样,种类多样,但用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它的特性。也形成了一种观念:生物其实离我们很近,它不仅仅是科学家的事,我们也可以当“科学家”。

(2)在学习的过程中,懂得一个道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且也使学生养成好奇、勇于质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科学探究精神。

六、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酶的三特性: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温和及其案例

教学难点:

1、酶如何“娇气”了?

2、低温的时候酶失活了吗,为什么?

七、课前准备

1、教师课前收集相关资料,比如说酶的应用的图片,案例。

2、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资料,并加以指导。

高中生物教案参考模板(篇2)

一、教学目标

1.简述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写出ATP的结构简式;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2.通过小组讨论和自主合作探究得到新知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

3.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体会生物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生物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ATP化学组成的特点及其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我国晋朝“车胤囊萤”的典故,邀请学生分享感受,学习古人勤奋学习的态度。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与能量有关的物质。顺势提出问题:“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能直接利用它们吗?那种物质为萤火虫尾部细胞的发光直接提供能量呢?”从而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新课教学

1.合作探究1:探究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利用多媒体展示“萤火虫发光器实验”所需要的材料器具,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强调实验设计要遵循对照、等量和单因子原则,之后请学生预测实验现象及可能的结论。随后多媒体展示具体的实验流程,最后得出结论,ATP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以人民币比喻ATP,在细胞中糖类、脂肪等有机物储存有大量的能量,但不能被直接利用,可以比喻为存折,存折不能直接流通,ATP分子能被直接利用可以比喻为货币,货币可以直接流通,这样加深学生对细胞的能量“通货”的理解,并能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探究2:ATP分子的结构特点。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88页,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说一说ATP的结构特点,体会自己获取知识的乐趣。随后,分组分发各种碱基、核糖、磷酸模型,引导学生互相合作,共同完成ATP模型的构建。通过展示模型和相互评价进行修正,在互评的过程中理解ATP的化学结构特点,构建正确的ATP的分子结构模型。总结ATP能作为直接能源是因为ATP的化学性质不稳定,远离A的那个高能磷酸键容易水解,也很容易重新形成,ATP和ADP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3.合作探究3: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多媒体展示如下问题情境:

“一个成人一天在静止状态下所消耗的ATP为48kg,在紧张活动的情况下,ATP的消耗可达0.5kg/min。而细胞内ATP、ADP的总量仅有2-10mg”。

“用32P标记磷酸加入细胞培养液中,短时间内快速分离出ATP,ATP的总量变化不大,但是大部分ATP末端磷酸基团却已经带有放射性标记”。

问题1:生物体内的ATP有什么特点?ATP与ADP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思考2:在细胞中,ADP若转化成ATP需要些什么条件呢?ATP若要转化成ADP又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呢?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总结ATP与ADP的相互转化的条件及过程。此时提出问题:ATP与ADP的相互转化是否是可逆反应,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发表意见。

在ADP转化成ATP的过程中,所需要的能量从哪里来呢?以此引出ATP的形成途径。

4.合作探究4:ATP的利用。

多媒体展示90页的图解:在ATP转化成ADP的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到哪里去了呢?请学生自主说一说,并讨论ATP还有哪些其他用途,对该知识点进行补充和完善。

(三)当堂练习,巩固提高`

通过课堂练习加以巩固。

(四)小结作业,课外拓展

学生自主分享这节课的收获,老师加以补充,构成完善的知识体系。

课后作业:多媒体展示资料:氰化钾是阻止人体内新的ATP合成的毒药,人中毒后在3~6分钟内就会死亡。思考:氰化钾为什么顷刻使人毙命?通过互联网搜索查找相关知识并归纳原因。

高中生物教案参考模板(篇3)

一、教学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理解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4.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图文转换能力和组织合作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具与教法

利用多媒体教学,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大家打开课本的章首,上面一图是雪山环境,如果把一杯水放在雪山的环境中,这杯水的温度是低还是高,哪么在这个环境中的边防士兵的体温又是多少呢?下面一图是炼钢炉旁边的工人,这个环境温度如何?如果放一杯水在炼钢炉旁边,这杯水的温度与放在雪山的那杯相比较那个高?炼钢炉旁边的工人的体温又是多少?为什么放在雪上和炼钢炉旁边的水的温度一高一低,然而在这两个环境中的人体温却一直是37℃左右?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人体内的环境——人体内环境和稳态。

高中生物教案参考模板(篇4)

一、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经过两年的生物学学习,学生已经储备了很多生物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本节课主要讲述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生理特性,教材对酶的本质和特性作了重点介绍。本章本节课内容是高二生物教材的重难点内容。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现象皆与酶的活动有关。在本章节中通过探索验证酶的特性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精神。

首先,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对酶的发展历程、特性、作用等都已经知道并理解。这些都与接下来的酶的特性紧密相关。也一定程度上反馈了上节课的上课质量和学生的掌握情况。并且为接下来的教学作为指导。其次,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比如说加酶洗衣粉,学生都可能接触过,那么他们就会有很多问题出现了:加酶洗衣粉添加了什么类型的酶呢?酶在洗衣粉里是怎样工作的?在使用加酶洗衣粉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等等的问题。这样,一方面学生会形成无意注意,一定程度上提高学__,学习效果也大大提高。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从这方面下手,收集资料,增大信息量,活跃课堂气氛。再者,酶的`生产应用的引入,一定程度上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觉得生物对他们来说,不是只是抽象的某某技术,某某发现,某某科学家等等,而是贴近日常生活的,很常见的东西,他们会有这样的想法:“如果我掌握了这个,那我是不是就相当于令人羡慕的科学家了呢?”这样,也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他们的学__。也为以后的择业多一个选择。

二、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在这节课中,我打算先回顾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酶的本质,作用。然后问大家一个问题:“生活中你遇到酶了吗?”其次,给大家展示几张酶的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看大家反应,并尝试总结。再者,就用几个案例来一一说明酶具有哪些特性。

2、本节课的生物学概念:

酶的特性:酶特别具有的。与众不同的性质。

酶的专一性:酶对所作用的底物有严格的选择性。一种酶仅能作用于一种物质,或一类分子结构相似的物质,促其进行一定的化学反应,产生一定的反应产物。

酶的高效性: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具有高效率的催化能力。

酶的作用条件温和: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是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其代表是温度跟酸碱度。

三、学习动机的唤起和保持

1、通过提问一些看似跟学习无关的,其实大有玄机的问题。比如说:“你们家用什么牌子的洗衣粉?你们喜爱的牛仔裤是怎样子做成的呢?”当然,在众多的答案中,教师要绕回主题。

2、展示一些能够引起注意的图片,比如说面包,啤酒。也能引起他们的无意注意,也能激发他们的有意后注意等等。以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

3、教师的语言当然也要适当地调整,尽量使用贴近学生的,但又不失专业的语言。也一定程度上引起注意。

4、可以尝试布置学生去查阅关于酶的资料,并综合汇报展示。

四、落实课程目标

本节课要实现的高中生物学课程内容是: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案例分析:酶的特性

收集酶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并加以分析运用了酶的哪些特性,再综合汇总,然后汇报。

五、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达到以下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特性。

(2)能够准确说出酶的特性包括那个方面,并举例说明。

2、能力目标:

(1)通过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使学生学会与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2)试图准确辨认酶在生活生产中(比如说某商品)运用了哪些特性。尝试搜集感兴趣的相关资料,汇总、分析、总结。

(3)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的虚拟实验活动,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程序和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感受酶在生活中的应用,自然地形成酶在生活中应用多样,种类多样,但用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它的特性。也形成了一种观念:生物其实离我们很近,它不仅仅是科学家的事,我们也可以当“科学家”。

(2)在学习的过程中,懂得一个道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且也使学生养成好奇、勇于质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科学探究精神。

六、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酶的三特性: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温和及其案例

教学难点:

1、酶如何“娇气”了?

2、低温的时候酶失活了吗,为什么?

七、课前准备

1、教师课前收集相关资料,比如说酶的应用的图片,案例。

2、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资料,并加以指导。

高中生物教案参考模板(篇5)

一、考题回顾

高中生物《细胞核的功能》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出示上届学生制作的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设问:

1.你能认出它们中的哪些结构?

2.这些细胞器相互合作,如同工厂的各个车间和部门,这些细胞器如何确保合作无间呢?

学生根据模型识别细胞器,并经讨论回答:需要一个控制中心。顺势导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资料分析

结合初中所学知识初步认识细胞核的重要性。

过渡:对于细胞核的认识必须要通过实验来证明,不能靠猜测,科学家是如何认识细胞核的功能呢?

资料1:美西螈核移植实验

问:(1)美西螈的体色由什么决定?说明了什么结论?(提供细胞核的美西螈决定,生物肤色由细胞核决定。)

(2)回顾初中克隆羊多莉的产生过程,生物性状由谁控制?(是由细胞核控制的。)

动画展示资料2:蝾螈受精卵横缢实验

问:(1)分隔后蝾螈受精卵的两半有什么不同?出现的不同结果说明什么问题?(一半有核,一半无核的;有核的一半能分裂,无核的一半则停止分裂;细胞核与细胞分裂有关。)

(2)这个实验结论的得出是体现了实验的什么原则?(单一变量原则。)

图片展示资料3:变形虫去核及核移植实验

问:(1)如果让你设计实验探究细胞核的功能,该如何设计实验?(介绍变形虫去核和核移植实验。)

(2)该实验的结果说明了什么结论?对照实验完善吗?(细胞核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

视频展示资料4:伞藻嫁接与核移植实验

问:(1)切去帽后长出来的新帽的形状是由柄决定的?还是由假根决定的?(假根。)

(2)该实验能否说明伞帽的形状由细胞核控制?(能。)

(三)归纳总结

师生共同总结:

资料1和资料4主要体现了生物性状的遗传由细胞核控制。

资料2和资料3主要体现了细胞代谢是由细胞核控制的。

最后,学生总结细胞核的功能: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四)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

提出问题:结构决定功能,细胞核具有怎样的结构才能具有这样的功能呢?引出下节课对细胞核结构的学习。

【板书设计】略

【答辩题目解析】

1.在教材中这节课提到了制作真核细胞的模型,请问是哪种类型的模型?你能再列举一些例子吗?

【参考答案】

教材中尝试制作的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属于物理模型。

物理模型的概念是指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特征的模型。比如: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血糖调节的模型等都是物理模型。物理模型操作简便,形象并且可以多次重复加深印象;而且物理模型建构的同时训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另外,生物教学中所涉及的模型还有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

2.简单说说染色体和染色质的异同点。

【参考答案】

染色质是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染色的物质,它与染色体是在细胞周期不同阶段相互转变的形态结构。染色质指间期细胞内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及少量RNA组成的线性复合结构,是间期细胞遗传物质的存在形式。染色体是指细胞在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过程中,由染色质凝聚而成的棒状结构。二者之间的区别不是在化学组成上,而是在构型上,反映出它们处于细胞周期的不同阶段。

高中生物教案参考模板(篇6)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准确描述遗传信息的转录过程。理解并掌握mRNA结构特点及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转录的Flas_及动态组图,发展观察识图能力,提高分析归纳和推理判断的能力,体验用生物学观点认识和分析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核糖核苷酸、mRNA、tRNA等物质的结构及功能特点,形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基本科学理念。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mRNA的结构特点,遗传信息的转录过程。

(二)难点:理解转录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ppt展示一对双胞胎的照片并引发学生思考:这两个孩子如此相像,他们这些相似的性状是什么物质体现的?

学生思考回答:蛋白质。

教师设问:他们性状相似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基因相同。

教师设问:那么基因是如何控制蛋白质合成的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探究这一问题——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二)探求新知

1.RNA的结构特点

教师设问:遗传物质DNA一般都存在于细胞核中,而蛋白质的合成则是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进行的,那么细胞核中的DNA是如何控制细胞质中蛋白质的合成过程的呢?

学生回答:应该还有一种中间物质,在DNA和蛋白质之间充当信使。

教师对学生的设想给予充分的肯定,随后用ppt展示这一信使——mRNA的结构和功能特点:由核糖核苷酸A、G、C、U组成,与DNA配对,mRNA上的碱基可以携带DNA上的遗传信息。RNA分子较小,可以从核孔中出来进入细胞质中的核糖体。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p62,自学tRNA和rRNA的内容并完成与DNA对比的表格,总结DNA与RNA在组成的基本单位、五碳糖、碱基、类型、分布、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区别。

教师将学生汇总的表格展示在ppt上,并强调每种RNA的结构与功能的特点,让学生初步体会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理念。

高中生物教案参考模板

2.DNA到RNA的转录

教师设问:DNA的遗传信息是怎样传给mRNA的呢?

学生带着这一疑问观看一遍完整的转录过程的Flas_。

教师再次播放转录过程动画,学生参考导学案上的问题串,即转录的场所、原料、产物、模板、配对的原则分别是什么?再次认真观察每个过程的变化点。并完成表格。

高中生物教案参考模板

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转录的过程,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纠正指导,引导学生总结出完成详细的转录过程:

①DNA双螺旋揭开,DNA双链的碱基得以暴露,其中一条链提供准确模板;

②游离的核苷酸随机地与DNA链的碱基碰撞,当核苷酸的碱基与DNA的碱基互补时,两者以氢键结合;

③新结合的核苷酸连接到正在合成的mRNA分子上;

④合成的mRNA从DNA链上释放,而后,DNA双链恢复。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转录的概念: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

(三)总结提升

教师结合板书带领学生进行本节课知识的归纳,引导学生自主绘制知识概念图。

(四)巩固提高

学生思考讨论:转录成功的mRNA的碱基序列与DNA单链模板的碱基序列和模板互补的碱基序列有什么异同?

保证遗传信息传递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五)课外拓展

列表比较DNA复制和转录的异同点。

四、板书设计

高中生物教案参考模板

五、教学反思

高中生物教案参考模板(篇7)

一、案例背景及学情分析

《减数分裂》是苏教版《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二章“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的第1节内容。本节课内容与上学期学过的有丝分裂有密切的关系,同时又是后面学习遗传变异的基础,所以本节课内容在整个高中生物学习中有着承上启下,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本节课内容由于图像多,曲线多,变化抽象等特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减数分裂是高中生物教材比较经典的一个内容,也是我们广大教育者值得思考的一节课。为了学生便于理解,这节课采用多媒体动画、绘图和列表等方法来模拟减数分裂各时期的变化以及整个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在整个减数分裂的学习中采取多种活动形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让学生用建好的彩纸到讲台上演示减数分裂染色体的变化。另外,由于我们普通班的学生基础比较差,所以在讲解和演示的过程中要做到形象化、整体化和直观化,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减数分裂的概念;

精子的形成过程;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分子数的化。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活动,体验合作的力量,养成团体意识和合作意识;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用辩证的观点认识生命现象。

教学重点

(1)减数分裂的概念;

(2)精子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分子数的变化

教学方法

利用探究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模型模拟教学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

法等来学习减数分裂的相关内容。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用ppt打出“受精过程”和“胚胎发育”的动画,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进入学习目标做好心理准备。然后和学生一起讨论我们人类是由什么发育而来的。

教师提问:假设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以有丝分裂的方式产生两性生殖细胞,这个假设成立吗?通过学生的假设,从而进入新课《减数分裂》。

(2) 减数分裂的概念

活动一 小组自主学习:减数分裂的概念

学生阅读教材掌握减数分裂的概念,同时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对象”、“时期”、“特点”、“结果”几个字,让学生从这几方面来更深刻的理解减数分裂的概念。

下一步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开始减数分裂模拟探究活动。

(3) 精子的形成过程

在让学生模拟减数分裂之前,先让学生了解“同源染色体”、“联会”和“四分体”这三个概念,并在ppt上投出:1对同源染色体=1个四分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4个DNA分子

活动二 合作探究:精子的形成过程

每组分发一套染色体模具(用硬纸剪成染色体形态,2种颜色纸表示同源染色体,用小磁铁表示着丝点),其中让一组去黑板上模拟精子的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规律。

学生通过模拟减数分裂的过程,基本掌握了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特点,通过小组的构建学生产生了不同的模式图,关于各个时期的特点学生也发生了一些分歧,也存在一些疑惑。全班形成了三种主要模型构建: 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 ②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没有分裂 ③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知道染色体如何分配

看完学生的展示后,老师对每个组的模式进行纠正,重点讲解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特点,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特点和有丝分裂基本相同。在给学生进行指导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知识点:①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形成四分体的时期,同源染色体分离的时期 ②着丝点分裂的时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的时期 ③染色体减半和DNA减半的时期

老师强调: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了4个精细胞,精细胞经过变形成为精子。

老师ppt展示精子形成过程,看完展示让学生黑板展示精子形成的大概步骤:

师生共同总结:一个精原细胞经过两次分裂形成了四个精细胞,每个精子细胞中含有数目减半的染色体。

(4)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的变化

活动三 合作探究: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的变化

通过前面的合作模拟探究、阅读教材、动画展示,让学生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构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的变化模型(坐标图以及表格),并要求学生能用表格进行归纳总结,安排学生在黑板上展示(以生物体内的染色体为2N为例)。

按照表格上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的数量变化画出减数分裂过程的变化曲线。

(5) 归纳总结

①染色体复制发生在: 间期

②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发生在: 减Ⅰ前期

③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 减Ⅰ后期

④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发生在:减Ⅱ后期

⑤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 减Ⅰ分裂完成时

⑥DNA数目减半发生在: 减ⅠⅡ分裂完成时

(6) 作业布置:完成导学案相关练习

(7)板书设计

2.1减数分裂

一、减数分裂概念

对象:

时期:

特点:

结果:

二、精子形成过程

1. 部位:

2. 过程

三、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的变化

教学反思:减数分裂的学习是在以学生过去的知识-有丝分裂为基础的,教学中通过“温故而知新”的方式复习有丝分裂的知识,进而导入新课。新知识的学习是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的,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完善了学生的知识体系,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减数分裂是微观,动态,连续的变化给正确认知带来困难。为了突破教学难点,一方面制作多媒体动画演示减数分裂过程,精心设计将微观变为宏观的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利用学生自制的模型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让学生对减数分裂的过程掌握得更为透彻。同时,在合作探究过程中,一步步渗透着学生主动参与的新课程理念。

26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