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初中教案 > 八年级教案 > 数学教案 >

八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

时间: 金成 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小编带来八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5篇,希望大家喜欢。

八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

八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极差的定义,知道极差是用来反映数据波动范围的一个量。

2、会求一组数据的极差。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

1、重点:会求一组数据的极差。

2、难点:本节课内容较容易接受,不存在难点。

三、课堂引入:

下表显示的是上海2001年2月下旬和2002年同期的每日最高气温,如何对这两段时间的气温进行比较呢?

从表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比较两段时间气温的高低,求平均气温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经计算可以看出,对于2月下旬的这段时间而言,2001年和2002年上海地区的平均气温相等,都是12度。

这是不是说,两个时段的气温情况没有什么差异呢?

根据两段时间的气温情况可绘成的折线图。

观察一下,它们有区别吗?说说你观察得到的结果。

用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减去最小值所得到的差来反映这组数据的变化范围、用这种方法得到的差称为极差(range)。

四、例习题分析

本节课在教材中没有相应的例题,教材P152习题分析

问题1可由极差计算公式直接得出,由于差值较大,结合本题背景可以说明该村贫富差距较大、问题2涉及前一个学期统计知识首先应回忆复习已学知识、问题3答案并不唯一,合理即可。

八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篇2

一、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1、了解方差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理解方差概念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

3、会用方差计算公式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

重点:方差产生的必要性和应用方差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方差公式

二、自主学习:

(一)知识我先懂:

方差:设有n个数据 ,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分别是

我们用它们的平均数,表示这组数据的方差:即用

来表示。

给力小贴士:方差越小说明这组数据越 。波动性越 。

(二)自主检测小练习:

1、已知一组数据为2、0、-1、3、-4,则这组数据的方差为 。

2、甲、乙两组数据如下:

甲组:10 9 11 8 12 13 10 7;

乙组:7 8 9 10 11 12 11 12、

分别计算出这两组数据的极差和方差,并说明哪一组数据波动较小.

三、新课讲解:

引例:问题: 从甲、乙两种农作物中各抽取10株苗,分别测得它的苗高如下:(单位:cm)

甲:9、10、 10、13、7、13、10、8、11、8;

乙:8、13、12、11、10、12、7、7、10、10;

问:(1)哪种农作物的苗长的比较高(我们可以计算它们的平均数: = )

(2)哪种农作物的苗长得比较整齐?(我们可以计算它们的极差,你发现了 )

归纳: 方差:设有n个数据 ,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分别是

我们用它们的平均数,表示这组数据的方差:即用 来表示。

(一)例题讲解:

例1、 段巍和金志强两人参加体育项目训练,近期的5次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谁的成绩比较稳定?为什么?、

测试次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段巍 13 14 13 12 13

金志强 10 13 16 14 12

给力提示:先求平均数,在利用公式求解方差。

(二)小试身手

1、.甲、乙两名学生在相同的条件下各射靶10次,命中的环数如下:

甲:7、8、6、8、6、5、9、10、7、4

乙:9、5、7、8、7、6、8、6、7、7

经过计算,两人射击环数的平均数是 ,但S = ,S = ,则S S ,所以确定

去参加比赛。

1、求下列数据的众数:

(1)3, 2, 5, 3, 1, 2, 3

(2)5, 2, 1, 5, 3, 5, 2, 2

2、8年级一班46个同学中,13岁的有5人,14岁的有20人,15岁的15人,16岁的6人。8年级一班学生年龄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分别是多少?

四、课堂小结

方差公式:

给力提示:方差越小说明这组数据越 。波动性越 。

每课一首诗:求方差,有公式;先平均,再求差;

求平方,再平均;所得数,是方差。

五、课堂检测:

1、小爽和小兵在10次百米跑步练习中成绩如表所示:(单位:秒)

小爽 10.8 10.9 11、0 10.7 11、1 11、1 10.8 11、0 10.7 10.9

小兵 10.9 10.9 10.8 10.8 11、0 10.9 10.8 11、1 10.9 10.8

如果根据这几次成绩选拔一人参加比赛,你会选谁呢?

六、课后作业:

必做题:教材141页 练习1、2 选做题:练习册对应部分习题

七、学习小札记:

写下你的收获,交流你的经验,分享你的成果,你会感到无比的快乐!

八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篇3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领会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的有关概念.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过程,能在全等三角形中正确找出对应边、对应角.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观察、操作、分析能力,体会全等三角形的应用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会确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2、难点:掌握找对应边、对应角的方法.

3、关键:找对应边、对应角有下面两种方法:

(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

(2)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

教具准备:

四张大小一样的纸片、直尺、剪刀。

教学方法

采用“直观──感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举出形状、大小相同的实例,加深认识.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导入课题

1、先在其中一张纸上画出任意一个多边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图形有何特点?

2、重新在一张纸板上画出任意一个三角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图形有何特点?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用脑思考、与同伴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用剪刀剪出重叠的两个多边形和三角形.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事先在纸上画出三角形,然后固定重叠的两张纸,注意整个过程要细心.

【互动交流】剪出的多边形和三角形,可以看出:形状、大小相同,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用“≌”表示.

概念: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教师活动】在纸版上任意剪下一个三角形,要求学生手拿一个三角形,做如下运动:平移、翻折、旋转,观察其运动前后的三角形会全等吗?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实践感知,得出结论: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师活动】要求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每个剪下的三角形,同时互相指出每个三角形的顶点、三个角、三条边、每条边的边角、每个角的对边.

【学生活动】把两个三角形按上述要求标上字母,并任意放置,与同桌交流:(1)何时能完全重在一起?(2)此时它们的顶点、边、角有何特点?

【交流讨论】通过同桌交流,实验得出下面结论:

1、任意放置时,并不一定完全重合,?只有当把相同的角旋转到一起时才能完全重合.

2、这时它们的三个顶点、三条边和三个内角分别重合了.

3、完全重合说明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内角对应相等,?对应顶点在相对应的位置.

八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篇4

第三十四学时:14.2.1平方差公式

一、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平方差公式的过程。

2.会推导平方差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

二、重点难点

重点: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难点:理解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灵活应用平方差公式。

三、合作学习

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吗?

(1)20_×1999(2)998×1002

导入新课:计算下列多项式的积.

(1)(x+1)(x—1);

(2)(m+2)(m—2)

(3)(2x+1)(2x—1);

(4)(x+5y)(x—5y)。

结论: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即:(a+b)(a—b)=a2—b2

四、精讲精练

例1: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3x+2)(3x—2);

(2)(b+2a)(2a—b);

(3)(—x+2y)(—x—2y)。

例2:计算:

(1)102×98;

(2)(y+2)(y—2)—(y—1)(y+5)。

随堂练习

计算:

(1)(a+b)(—b+a);

(2)(—a—b)(a—b);

(3)(3a+2b)(3a—2b);

(4)(a5—b2)(a5+b2);

(5)(a+2b+2c)(a+2b—2c);

(6)(a—b)(a+b)(a2+b2)。

五、小结

(a+b)(a—b)=a2—b2

八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熟练掌握简单图形的移动规律,能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能够探索图形之间的平移关系;

2、能力目标:

①,在实践操作过程中,逐步探索图形之间的平移关系;

②,对组合图形要找到一个或者几个“基本图案”,并能通过对“基本图案”的平移,复制所求的图形;

3、情感目标:经历对图形进行观察、分析、欣赏和动手操作、画图等过程,发展初步的审美能力,增强对图形欣赏的意识。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图形连续变化的特点;

难点:图形的划分。

三、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磁性板,若干小正六边形,“工”字的砖,组合图形。

五、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演示课件):教材上小狗的图案。提问:

(1)这个图案有什么特点?

(2)它可以通过什么“基本图案”,经过怎样的平移而形成?

(3)在平移过程中,“基本图案”的大小、形状、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

小组讨论,派代表回答。(答案可以多种)

让学生充分讨论,归纳总结,老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并对每种答案都要肯定。

看磁性黑板,展示教材64页图3-9,提问:左图是一个正六边形,它经过怎样的平移能得到右图?谁到黑板做做看?

小组讨论,派代表到台上给大家讲解。

气氛要热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掘他们的想象力。

畅所欲言,互相补充。

课堂小结: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启发学生在我们周围寻找平移的例子。

课堂练习:

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完成。

例子一定要和大家接触紧密、典型。

答案不惟一,对于每种答案,教师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六、教学反思:

本节的内容并不是很复杂,借助多媒体进行直观、形象,内容贴近生活,学生兴致较高,课堂气氛活跃,参与意识较强,学生一般都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美学思想,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2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