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幼儿教案 > 大班教案 >

怎么写大班数学教案反思

时间: 新华 大班教案

写教案时,需要注重教学反思,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总结和记录,以便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下面是一些怎么写大班数学教案反思免费阅读下载,希望对大家写怎么写大班数学教案反思有用。

怎么写大班数学教案反思篇1

活动目标

1、愿意大声回答教师的问题。

2、按要求正确地在排序板上摆放,并尝试一一对应地方法比较俩组物体的多少。

3、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4、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一一对应的俩中物体的多少。

2、幼儿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谁多谁少后,引导幼儿说出多的是谁少的是谁。

活动准备

玩偶、书、小筐

活动过程

1、小熊请客。

2、小狗小猫排排队。

3、小狗小猫谁多谁少。

4、幼儿操作活动。

活动反思

这部分幼儿掌握的不是太好,还需要加深幼儿对物体多少的理解。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我将取长补短,引导幼儿们在活动中学习更多的知识。

怎么写大班数学教案反思篇2

活动目标:

1、学习7的加减,能根据花朵颜色的不同列出加、减法算式并进行7以内数的加减运算。

2、进一步巩固对加、减法算式及其含义的理解。

3、爱动脑筋,能积极参与加减运算活动。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有看图列组成式的经验,学习过6以内各数的加减和7的组成。

2、物质准备:,

——教具:图片一张(上面画7只猴子,其中1只小猴,6只大猴;2只猴子在树上,5只猴子在草地上;3只猴子在吃香蕉,4只在吃苹果。)

——学具:《幼儿用书》(p11、12、13页),幼儿人手一支笔。

活动过程:

1、看猴子去。

——教师:还记得《7只小猴去旅行》的故事吗?小猴们旅行回来了,我们去看看它们吧。

——教师(出示图片):小猴在哪里?它们都在干什么?

——请幼儿说一说每个小猴子的位置,以及它们正在做什么?如:1只小猴子,6只大猴子………

——教师:你能用一道算式来表示吗?

——引导幼儿列加法或减法算式,并说一说每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如:1+6=7

表示1只小猴子和6只大猴子合起来是7只猴子。再如:7—1=6表示7只猴子中,有一只小猴子剩下的都是大猴子。

——继续引发幼儿的思考:你还能列出和刚才不一样的算式吗?

2、幼儿操作活动。

——看图按特征标记列算式。请幼儿观察画面上的实物有多少?它们的颜色和其它特征是怎样的?然后,列出7的第一组加法或减法算式。

——观察连续的三幅图,讲述图片的含义,列出加减算式。

——带领幼儿分别打开《幼儿用书》第12、13页,引导幼儿练习7的第二组、第三组加减运算。(也可采用分组练习的方式,本活动只完成一页练习,其它练习放在日常或区域中进行。)

3、活动评价。

请幼儿介绍“看特征列算式”的活动,鼓励幼儿说出每道算式的意思,帮助幼儿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怎么写大班数学教案反思篇3

目标

1学习用刻度尺连续测量并记录蚕豆的生长过程,对测量活动感兴趣。

2对植物生长过程有探究愿望。

活动准备

种植区——蚕豆小火车;各种自然测量工具(火柴棍、回形针、积木、油画棒……);可供制作刻度尺的卡纸;记录本等。

活动过程

1、量一量豆苗有多高。

(1)师:小朋友们种的蚕豆苗都发芽了。现在,我们要来比一比谁种的豆苗长得高。你们有什么办法?(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说出测量的多种方法:叠拳头、虎口码、木棍量……)

(2)幼儿自由测量,记录测量结果。(幼儿选择喜欢的测量工具测量自己的豆苗)

(3)展示、交流测量结果:你选用了什么测量工具,你的豆苗有多高?(用手指头量,有一个手指节高;用拳头量,比一个拳头矮一点;用积木叠,有四块积木高……)

2、比一比谁的豆苗高。

(1)师:你们都量出了自己的豆苗有多高,现在你能说出谁的豆苗最高?为什么?(如“亲亲的豆苗高,因为有四块积木高,果果的豆苗矮,只有一个拳头高,四当然比一大了”。“不对,虽然四比一大,可是,积木很小的,四个叠在一起还是很矮”……)

(2)师:到底谁的豆苗高?用你们的方法能比出来吗?(引导幼儿将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演示比对)

3、讨论测量豆苗的最好方法。

(1)师: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很方便地测量并比较豆苗的高度?(引导幼儿说出“用同一种方法进行测量”。)

(2)介绍刻度尺。

(3)为每棵蚕豆苗制作一把刻度尺(指导幼儿裁剪卡纸条。用统一的方形积木块作刻度),布置测量环境:火车新干线。

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每日进行观察,每一个星期将观察结果在刻度尺上作一次标记,并记录时间。引发幼儿观察思考:第几天的时候谁种的蚕豆苗长得超过了谁种的?同样是蚕豆,为什么有的长得快?有的长得慢?

怎么写大班数学教案反思篇4

活动目标

1、尝试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比较道路的远近并表达测量结果。

2、了解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3、在探究测量的过程中感受同伴合作的快乐,提高动手能力,体验测量活动的乐趣。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尝试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比较道路的远近并表达测量结果。

活动难点:了解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活动准备

黑板道路图6张幼儿记录表6张记录笔6支雪糕棒若干水彩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问好导入。

(一)教师情景导入,出示黑板上的路线图

阳光明媚的一天,丽丽小朋友要和妈妈一起去游乐园,他们准备从家里出发走路过去,现在丽丽面前一共有三条路线,你们帮她看看哪条路最近?

二、交流谈话

刚刚你们是用眼睛来判断道路的远近,这样的方法叫目测法。除了目测法,我们能借用身边的哪些东西来测量路的远近呢?

三、分小组初步尝试测量

(一)向幼儿介绍黑板上的测量记录表。

(二)向幼儿介绍测量方法和测量工具(雪糕棒),做到首尾相连,不留缝隙。

(三)幼儿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测量,协商分工后进行道路测量并记录。教师注意观察幼儿的测量过程。

(四)幼儿分享交流经验及记录结果。

四、教师根据幼儿的操作及交流分享情况进行小结。

(一)教师小结集体问:你们用雪糕棒测量出那条路最近?哪条路最远?

(二)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每一组的记录表,为什么同样的测量工具,同样的路,最后测量出来的数字会不一样呢?

(三)师:有可能是测量方法出现了问题,我们请萌萌小朋友上来测量一下看看。(注:建议邀请答案出错的幼儿演示测量方法)

五、再一次验证测量

(一)建议教师请幼儿验证数据出错的路线,或者有意识提醒幼儿重点验证出错的路线。

(二)教师再次分发统计表,请幼儿用再次进行测量。

六、教师总结

通过操作与观察,我们发现同样的测量工具,测量出的数字越大证明这条路越长,数字越小证明这条路越短。

教师出示自己测量的记录表公示给幼儿观察,请统计数据和教师结果不一样的小组利用区角或者餐前活动再次测量,得出正确答案。

七、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回家用老师教的目测法和测量法量一量家里的物品。

活动图片:

活动总结

这节课的整体效果还是不错的,在有些细节上我还需要多注意和改进。在上完课请小朋友上位做操作材料的时候,应该分别请小朋友上位或者摸头上位,这样会更有秩序,我没有注意到,结果小朋友上位就很拥挤也很吵闹。在活动中,尽管之前我已经考虑了很久怎么样把语言说的更严谨,但是真正上的时候还是有一些略显含糊的地方,导致一些幼儿的操作方法不是很准确。所以在数学活动中要尽量把话说准确,以免有些小朋友理解失误。

这节活动也有一些好的方面,因为活动中导入的测量路线非常的贴近生活,所以幼儿在测量的时候特别的开心,积极性也特別的高。在操作的过程中,因为幼儿之间的能力有所差距,测量出的结果有对有错,所以在活动的过程中我给了幼儿多次交流多次尝试的机会,发现问题就要给幼儿解決问题的机会。如果他们不能从中自己发现问题,我们应该在互动上懂得随机应变。

怎么写大班数学教案反思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剪"春"活动,引导幼儿自主表现春天美丽的事物。

2、激发幼儿大胆的想象,自由剪出不同变化的"春"字。

3、通过幼儿自主的操作,初步理解"减法"的含义。

4、让孩子们能正确判断数量。

5、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重点难点:

1、重点:能大胆想象剪出不同变化的"春"字

2、难点:初步理解减法的含义

材料与环境创设:

1、幼儿已经学会剪"春"字

2、工具:剪刀、固体胶、手工纸(每人数量不同)方形铅画纸

3、5以内的减法题(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1、今天,春姑娘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纸,看看春姑娘都带来是什么颜色的纸?那绿色代表什么?

2、今天春姑娘又要请你们剪"春",上次你剪"春"字的时候,"春风"遇到了谁?

二、幼儿剪"春"要求:

1、在剪之前先数数春姑娘给你带来了几张纸?

2、每个"春"字都要不一样。

3、将剪好的"春"字贴在铅画纸上。

(在幼儿剪几张纸后老师示意停下。老师给的纸不一定剪完)

三、比较"春"字

1、请幼儿介绍一下,你的几个"春"字有什么地方不一样?

2、教师总结幼儿变化的地方,及时肯定幼儿的`大胆想象。

四、找题目:

1、师:今天春姑娘一共给你们几张纸?现在还剩下几张纸?是多了还是少了?我们可以用哪种计算方法来表示?为什么用减法?

师概括:当剩下的东西比原来的总数少了时,我们就用减法来表示。

2、请幼儿根据自己剪"春"字的用纸情况找相应的题目表示,并在等号后写上答案。

3、提问:你为什么选这道题?(师生共同总结题目中每个数字的含义)

五、延伸:

引导幼儿向同伴、客人老师介绍自己剪的"春"字和相应的减法题。

怎么写大班数学教案反思篇6

活动过程:

一、激发用脚测量的兴趣。

(教师示范跨步测量的方法)小朋友,我们来玩个游戏,看好我是怎么过来的?(跨一步、并一步)我从大椅子跨到小朋友这儿,跨了几步呢?

二、幼儿感受用脚测量的乐趣。

(1)请个别幼儿练习跨步测量。

想试一试吗?我请一个小朋友从你的小椅子跨到前面的大椅子要跨几步?我们可以边跨边数。

(2)请男小朋友练习跨步测量。

现在我请男小朋友从你的小椅子跨到黑板要跨几步?

(3)请女小朋友练习跨步测量。

看,女小朋友也等不及了。我们也来试一下从你的小椅子到黑板要跨几步呢?

三、引导幼儿初步学习记录的方法。

我来考考小朋友,刚才你从小椅子跨到大椅子,跨了几步?那我们把这个结果记录下来。那小椅子到黑板呢?小朋友想一下,从你们的小椅子还可以跨到哪里呢?

四、幼儿在情境中练习用脚测量,并进行简单记录。

(1)练习用脚测量,进行简单记录。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许多的动物朋友,看一看有谁呀?小朋友要去小动物家,还必须有一张邀请卡,就是让小朋友知道从你的小椅子到小动物家要跨几步,然后到前面的桌子上找一个相应的数字贴上去。那如果我们要去第二个小动物家,应该还是从哪儿出发?现在邀请卡已经为你们准备好了,请你们从椅子底下拿出来。请小朋友看一下,你第一个去谁的家?第二次呢?好,现在我们开始吧!

(2)通过提问,幼儿得出测量结果。

你去了哪个小动物家?用了几步?谁来说说你到哪个小动物的家近,到哪个小动物的家远?

五、幼儿自主选择测量的距离,并进行记录。

小朋友,想想看,还可以从哪些别的地方开始吗?谁来试一试,我们把这个结果也记录下来。现在我们都来尝试一下,你从哪个地方开始到哪个地方结束,把它量一量、画一画,并在纸上记录下来。刚才,我们都是在教室里面量的,那现在我们带着纸和笔去外面量一量、跨一跨吧!

怎么写大班数学教案反思篇7

活动目标:

1.会认识半点,了解时针和分针的运转关系。

2.学习计划自己的片断活动内容,感受幼儿园生活的作息时间。

3.有初步的时间概念,知道要珍惜时间。

4.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并感受集体活动的乐趣。

5.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活动准备:

1.时钟、自制的《半点作息表》。

2.材料配套:幼儿活动操作材料《科学·时钟》、《科学·认识整点和半点》。

活动过程:

1.复习巩固对整点的认识。

师:钟面上有几个数字?长针叫什么,短针叫什么?分针走一圈,时针走多少?

游戏《拨钟报时》,教师拨钟,幼儿报时。如教师拨8点,提问:现在是几点整?分针指在数字几?时针指在数字几?

2.出示《半点作息表》,引导幼儿观察并认识半点。

师:小朋友在干什么?短针指向数字8和数字9的中间,长针指数字6,是8点半。

3.师幼梳理:半点时,分针指在数字6上,时针指向两个数字的中间,如时针指向2和3的中间,就是2点半。

4.引导幼儿观察8点和8点半,比较整点与半点的不同。

5.玩游戏&《报时拨钟》,巩固对整点、半点的认识。

6.指导幼儿完成操作材料《科学·认识整点烽半点》。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引导幼儿到区域继续游戏《报时拨钟》。

活动反思:

时钟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日常生活用品,对于学前班孩子来说,认识钟表,加强时间观念,懂得爱惜时间是很有必要的。因此,我组织了《认识半点》这个数学活动,本次活动我从幼儿已掌握整点认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半点的认识。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引导幼儿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树立珍惜时间、遵守时间的观念。

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第一组通过观察和操作,能读出钟面的时刻,探索钟面半点指针的规律;第二组通过观察和操作,在老师的帮助与辅导下能读出钟面的时刻,理解半点指针的规律;第三组通过观察和操作,在老师的帮助与辅导下能指出半点指针的规律,可以跟读钟面的时刻;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及思维能力;教育幼儿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反思整个活动过程,我认为活动是基本成功的,幼儿在积极主动的探究过程中能力得到了提高,身心获得了发展,主要体现在:

1、充分利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

在幼儿的生活经验里,已经有了一些钟表的知识储备:上学的时间、放学的时间、做课间操的时间······虽然这些认识是浅显的、感性的,对于不同的幼儿来说层次也是不同的,但是仍为幼儿学习“认识钟表”提供了经验基础。为此,课中我充分利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先让幼儿看钟面的时刻,再想一想半时是怎样看出来的?幼儿通过比较,异中求同,最后概括出“分针指着6,时针最后走过数字几,就是几点半。”的规律。

2、充分体验“生活数学”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本课的活动中,我注重从幼儿的实际出发,安排了“说说你在这个时间正在做什么”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幼儿体验“生活数学”。

总之,在课堂活动中应创设有利于幼儿发展的情境,让幼儿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中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理解并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本次活动过程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实际接受能力来设计的,活动中孩子和教师真正融合在了一起,活动的效果较好。

怎么写大班数学教案反思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通过学生操作学会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知道长和短是比出来的。通过小组活动探讨对比高矮的不同办法。

2、培养学生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在小组活动中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会到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页、10页,及练习一的第6、8题。

教具、学具准备

1、15袋不同的物品。

2、两枝不同颜色不同长度的铅笔。

3、教学所用的实物图。

教学设计

教学长短

1、引导学生观察。

师谈话:今天,程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精美的纸袋,你们想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吗?

[设计一个悬念,让学生一上课就把注意力集中在纸袋上,吸引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请组长将纸袋中的东西倒出来。大家看一看,都有什么?

[组长带领大家参加活动,促进小组合作交流。]

2、交流、汇报。

a.请各组说一说:你们的纸袋里有什么?

b.小组交流、汇报。

学生可能说出:两枝铅笔,一枝绿色、一枝花色;两把尺子,一把是蓝色,一把红色,三根彩带,一根是粉色,一根是紫色,一根是白色。

c.要求学生把同样的东西放在一起。

引导提问:你又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物体有长有短。

(板书:长短)

[此处,让学生在分类放东西活动中,通过眼睛看和动手操作,感知物体有长短。]

3、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

a.请学生说一说:怎样知道哪个物体长些,哪个物体短些?

b.小组合作探究比长短的方法。

[在这里,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各组学生边讨论边动手,从不同角度发现比长短的不同方法。并给学生交流展示自己探索的成果。]

c.小组汇报。学生可能说出:

①看出来的。

②把它们平放在桌子上,一头对齐,或竖着放在桌面上,比出物体的长短。

③两头都不对齐,如图:也能比出物体的长短。

d.揭示比较的一般方法。

教师强调:我们不管把铅笔竖着放在桌子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子上,或者把彩带拉直平放在桌子上比长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把要比的几个物体的一端对齐。也就是说,比较长短时,一般把要比的几个物体的一端对齐。

e.出示铅笔图,引导学生说出谁比谁长、谁比谁短。

4、反馈练习。

a.比长短游戏

①让学生可自由结合,自己选择的长短的对象告诉学生:你们想比什么就比什么,愿意比什么就比什么。

②交流汇报。让学生说一说比较哪些物体的长短和比的结果。

b.出示教科书第12页第6题。教师谈话:你看蛇和鳄鱼也在为谁长谁短争执起来。请小朋友来做裁判,好吗?

学生观察并交流。

[实物图中的蛇是特制的,学生说出自己的判断后,我就将蛇卷曲的部分拉直,结果和学生说的一样,直观生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学生的正确判断,及时表扬:你们真聪明,没有被卷曲的迷惑。

教学高矮

1、设置情境,引入课题。

在黑板上方贴一朵红花,下方贴一朵红花。

问:谁愿意将黑板上的红花摘下来?

请一名学生上台摘红花。

学生拿到了下方贴的一朵红花。怎么着,也拿不到黑板上方贴的.红花。

这时,教师轻松地将红花拿下来。

[此处,设置摘红花的情景引入高矮教学内容,自然有趣。]

问:程老师为什么能拿到这朵红花?

生:因为程老师个子比这个小朋友高。

师:这位小朋友为什么没能拿到这朵红花呢?

生:因为小朋友个子矮。

指出:下面我们共同研究比高矮。

2、探究比高矮的方法。

a.引入研究内容。

师:谁愿意和这位小朋友比一比高矮。

(请一位和他高矮差不多的学生上台,并让两人分开站在讲台的左右两边。)

师:大家能看出谁高谁矮吗?

生:不容易看出来。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信心。]

b.请各组同学讨论比高矮的方法。

c.小组汇报、交流。

得出结论:

①脚跟并拢,站直,背靠背,就能比出来了。

②还可以靠墙作记号,比一比谁高。

3、反馈练习。

a.独立完成第12页第7题。

b.排队游戏。

师:请第三小组同学从1报数请这七位小朋友上台按高低排成一排。(师观察,学生在站位置时,都与其他人进行了比较。有个别的同学两个人高矮不相上下,学生也注意从鞋底的厚薄、鞋跟的高低来区别。)

[排队游戏让学生的学习活动达到了一个高潮。学生把一些细小环节考虑在内,想出不同的方法让7位同学排成一排。]

教学设计说明

长短,高矮都属于比较物体长度的问题。在实际生活中,长短、高矮联系较为紧密,所以我将它们放在一个课时处理。这部分知道无论从内容设计还是从呈现形式上都给我和学生带来全新的感觉,针对新教材,我在设计本节课时力求体现《标准》的精神,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整堂课都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让学生通过亲自体验,实际操作,感知以小组合作形成长短、高矮的概念。实行开放性教学,让学生自主参与、互相交流,培养学生乐学,积极探索的学习态度。这节课力争突出以下特点。

1、设悬念,引发兴趣。

一个精美的纸袋里是什么?是学生急于想知道的,他们的注意力在一下子就会集中在纸袋上。可能有的学生会用手摸,或用闻的方法猜测里面是什么。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他们会带着问号进入下一个环节。

2、人人参与。

整堂课以小组合作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物体有长、有短;通过小组同学的讨论,发现比长短的各种方法。特别是比蛇和鳄鱼长短时,学生都有自己比较长短的一套方法,且方法多样。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多种活动,多种收获。

在诸多活动中,使每个同学都学有所获。

专家评析

长短、高矮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长短高矮的概念,二是比长短、高矮的方法。这节课,主要使学生感知上述概念,探索比的方法。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观察操作的内容,体现了把数学知识置入具体活动情境教学的新理念。程老师按《标准》的要求,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组织一个个教学活动。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课堂气氛热烈活泼,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这节课具有以下特点:

1、激发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小学生学习的动力。程老师在教学中十分重视用语言和不同的活动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学习。例如,上课伊始,教师用你们想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吗?简捷问话,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吸引到学具袋上,促使学生产生用学具袋里的东西进行活动的心理需求。进而,学生高高兴兴地展示学具袋里的东西,并在分类摆放的操作活动中感知物体有长、有短。再如,在学生探寻到比的方法之后,安排了比长短的游戏,让学生自由结合,想比什么就比什么,愿意比什么就比什么这使学生感到新奇:老师让我们自己玩学生活动的兴趣高,主动积极地选择各种比的对象,并认真比出长短。在学会比高矮之后,安排了排队游戏,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学会全力投入比一比的活动中,并体尝成功的快乐。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2、让学生主动探索,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程老师教学时,把探索比长短、比高矮方法的任务交给各组来完成。各组学生积极动手操作、讨论,然后,向全班同学介绍,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和指出比的方法,容易产生不同的或说多种比法。小组合作的方式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促成多种方法的产生。各组研究成果的展示,使学生了解和自己(本组)找到的不同的方法,由此领悟到解决同一个问题有同的方法。这正体现了《标准》中提倡的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同时,在交流各组研究成果之中,学生不断体尝成功,欣赏自己的发现,感到我行,欣赏本组的成果,感到我们小组棒,看到全班发现的多种方法,会意识到全班同学都很聪明这样,有助于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怎么写大班数学教案反思篇9

活动目标:

通过动手操作,让幼儿亲身感知——许多可以分成1个、1个。

活动准备:

小猴头饰、桃树模型。

活动过程:

1、小朋友扮演小猴儿,围着桃树唱歌、跳舞。并引导他们说出"树上有许多桃子。"

2、请每只小猴子摘一个桃子,边摘边说"我摘了1只桃子。"亲身感知许多可以分成1个1个。

3、小猴子们每人举起手中的桃子,大声说出:"许多可以分成1个1个。"

怎么写大班数学教案反思篇10

教学目标

1、能进行30以内的物群计数,说出总数

2、体验两个一数计算模式

3、能友好合作,耐心细致地用新的办法计数。

4、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5、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教学准备

活动道具:黑白棋子各1筐,空筐两个(自备)多用插板1个,已插好的29个组块(如图)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师“派派麦麦带来了许多围棋子,你知道一筐有多少吗,怎样才能知道呢?(数一数)“派派和麦麦想请你用一种新的方法数出有多少个棋子,这种方法叫两个一数,你们知道两个一数是怎么数的吗?大家会数了吗?”

2、演示规则教师:“请小朋友每人去找一个好朋友,两人合作来做数数的游戏。(请一名幼儿配合,边说边演示下面的操作),两人分工,一个数白棋子,一个数黑棋子,一个数白棋子。数之前先在活动单上的方框先画出你数的是那种棋子,然后开始两个两个数,数完之后在活动单上圈出你的总数,然后两人交换材料再做一次、最后看看两人圈出的总数是否一样。“教师:“这个活动的名字就叫“数的&39;快“。大家会玩了吗?

3、介绍巩固活动出示底纸1(排座号):“今天我们可以接着玩“排座号“的游戏,还记得是怎么玩的吗?“请幼儿复述规则。

4、分组操作

幼儿自选操作活动,教师帮助幼儿理解理解规则,教师重点关注幼儿合作游戏和两个一数的表现,并做个别指导。观察指导教师巡视幼儿的操作,观察幼儿能否友好合作,能否将两个数,选择指导对象,适时提供帮助。

5、提示换组

教师:“做完一个活动的小朋友请你先把材料还原,然后可以去其他组去玩一玩。

6、交流评价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目标为三点:

1、能进行30以内的物群计数,说出总数。

2、体验两个一数计算模式。

3、能友好合作,耐心细致地用新的办法计数。幼儿在活动中,积极参与操作,兴趣点很高。但是对于两个一起数的方式,很多幼儿还是在这节活动中很难掌握,我发现大部分幼儿在操作活动环节还是会一个一个的点数。通过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减少棋子的数量,比如一开始各投放20个黑白棋子,然后通过幼儿的掌握水平,再逐渐增加棋子的数量。

怎么写大班数学教案反思篇11

一、活动目标:

1、学习用正确的方法比较高矮,感知两个或三个物体的高矮。

2、初步理解掌握“高”“矮”的相对关系。

3、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乐于和同伴分享快乐。

4、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5、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环境准备:入口处摆放一个小拱门。

2、幼儿准备:画有高矮不同的三棵树的练习纸。

三、指导要点

1、活动重点:感知高矮,学习比较高矮的方法。

2、活动难点:理解高矮的相对关系。

3、指导要点:引导幼儿用目测、对比的方法比较高矮,初步了解比较高矮是需要参照物的,是相对的。

四、活动过程

1、初步感知高矮。

(1)请幼儿入场。(幼儿依次从入口的小拱门下走过)

(2)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人走过的时候要弯腰才能过,有的人走过的时候不需要弯腰呢”幼儿自由讨论并发言。

(3)教师总结:小朋友有的高,就要弯腰才能过。有的矮,就不需要弯腰。

2、比高矮,初步了解比高矮的正确方法。

(1)教师和幼儿比高矮。

教师站在地上立正,幼儿站在地上立正,比一比,谁高谁矮?

“老师比小朋友高,小朋友比老师矮”。

(2)幼儿之间比高矮。

先是两个幼儿站在不同的高度上比高矮,再站在同一高度上比高矮。引导幼儿讨论:哪一种比高矮的方法才是正确的?

小结:比高矮的正确方法,是在同一水平线上比。

3、初步理解“高”和“矮”的相对关系

(1)请一高一矮两个小朋友比较,再让高的小朋友跟老师比较或让矮的跟更矮的小朋友比较。让幼儿理解比较高矮是相对的。

(2)分别请三个小朋友从高到矮排队,并分别说出谁高谁矮,谁比谁高,谁比谁矮。

(3)幼儿练习:请幼儿给高矮不同的三棵树涂上不同颜色,并按从高到矮、从矮到高的顺序进行排序。老师巡回指导、评价。

(4)游戏:找个朋友比一比。

幼儿边拍手边念儿歌:“找、找、找,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立正,比一比,我是高来还是矮。”游戏反复进行2~3次。

幼儿每次找不一样的朋友,说说比高矮的结果。说出;“我和__一样高”、“我比__高,__比我矮”等。

4、延伸活动:

在活动室,鼓励幼儿可以找任何物体或小朋友和自己比高矮。并能用语言表述出来,如:我比画高,画比我矮;我和栏杆比,我高、栏杆矮等等。提醒幼儿要站在同一平面上做比较。

五、评价要素

是否掌握比较高矮的方法,发现高矮的相对性。

六、活动建议

回家和爸爸、妈妈分别比高矮,如果小朋友和爸爸、妈妈三个人一起比高矮,该怎样比?把比的方法告诉大家。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的目标有三点:

1、学习用正确的方法比较高矮,感知两个或三个物体的高矮。

2、初步理解掌握“高”“矮”的相对关系。

3、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乐于和同伴分享快乐。

在活动的开始,为了吸引幼儿的兴趣,我先选择几位位高矮有明显差异的孩子从老师布置的拱形门走过,让幼儿观察,为什么有些幼儿过拱门的时候不用弯腰,而有些幼儿过拱门的时候需要弯腰,通过这一直观现象来引起幼儿的兴趣,引出高矮。

在第二部分中,让幼儿观察比较教师和小朋友的高矮,这时候让小朋友通过眼睛去发现,得到明确的高矮结果。到了幼儿之间比高矮时,我稍微做了一些小的变动,先让两位小朋友在同一水平上比出高矮,然后请刚才比出矮的小朋友站在椅子上,这样一来,情况发生了变化,高的小朋友变成矮的,矮的小朋友变成高的,这时候,有几位小朋友立即说:“这样不算”。本来我就是想让幼儿看看这样比高矮公平吗?没有想到这几位小朋友观察的很仔细。我马上说:“是的,这样不算,那为什么呢?”通过引导小朋友观察,注意到有没有椅子的差别。通过讨论孩子能得出结论:不同平面上进行高、矮比较是不能的,必须在同一平面上。

最后,我通过游戏《找个朋友比一比》让幼儿理解物体高或矮的相对性。在这个环节中,让幼儿通过反复的游戏,多次的比较,充分的说明了一个问题,高矮是变化的,相对的,关键是看他跟谁比,要两两比较才能有结果的

这节活动是从幼儿实际生活出发,在整个环节中,流程进行的比较顺利,也有不足之处:让幼儿在不同一水平线上比较的高楼的高矮时,讨论还不够充分,仅仅通过教师小结性的语言将概念灌输给幼儿,反而使幼儿对于物体比较高矮需要在同一水平线上直立进行的概念理解不深,在后来的区域活动中将继续针对此问题设计专门的游戏让此概念让幼儿通过游戏进一步体验、领悟。

怎么写大班数学教案反思篇12

教学目标:

1、以自身为中心区分自己身体的左右。

2、愿意与同伴交流,分清自己的左边和右边。

3、提高空间方位知觉和判断力。

4、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5、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教学准备:

手环人手一个。

教学过程:

1、猜谜激趣。

“一棵小树五个杈,不长树叶不开花。从早到晚不讲话,写字画画不离它。”

2、区别自己身体的左右。

(1)区别左右手。

①请小朋友举起拿笔的那只手,招招手。

②交流做哪些事情需要用到右手?

③伸出左手摇一摇。

④出示手环,请把手环戴在右手。

⑤小结:戴手环的这只是右手。摇摇手的是左手。

(2)区别左右脚。

①我们的身上除了左手、右手,还有什么也分左右的?

②区分左右脚、左右眼睛、左右耳朵。

③小结:左手的这边是左边,右手的这边是右边。

3、感知左、右边。

(1)请小朋友看看自己身边,请问你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

(2)改变方位,区分左右。

4、游戏:我说你做

(1)举起你的右手;举起你的左手

(2)抬起你的右脚;抬起你的左脚

(3)用你的右手拉你的右耳朵;用你的左手拉你的左耳朵

(4)用你的右手摸你的左眼睛;用你的左手摸你的右眼睛

5、竞赛游戏:我说你做

(1)按手环颜色分组进行比赛

(2)比赛中用五角星进行评价

6、评出冠军组。

活动反思:

活动中,充分发挥孩子自身的作用,给幼儿充分互动的空间、时间与机会,达到提高幼儿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的目的,发展幼儿的空间方位知觉和判断力。本课的目标是通过律动、游戏等活动,感知以主体为中心区分左右。并能正确说出自己的左边和右边。激发幼儿与同伴交流的关系,能准确的说出物体所在的“左”“右”方位。

怎么写大班数学教案反思篇13

活动目标:

1、学习按物体的厚薄、长短进行正、逆排序。

2、发展幼儿思维的可逆性、传递性和双重性。

3、培养幼儿爱动脑爱学习的良好习惯。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老师这里有一些你们的好朋友,想不想知道是谁呀!

二、基本部分

1、长短的排序

(1)出示长短不同的铅笔5支,我们来比较他们的长短,谁愿意给铅笔排队?

(2)请幼儿介绍自己的办法,大家讨论后统一评比办法。

2、幼儿探索排序的办法,总结出两种排序。

(1)这5支铅笔按照从长到短的顺序排队,谁来帮忙?

(2)请幼儿排序,大家验证,有错误的地方请幼儿纠正。

(3)请另一名幼儿,用不同的方法排队,大家一起验证。

师总结:排队有两种方法,可以从长到短,也可以从短到长排。

2、厚薄的排序,巩固幼儿对两种排序方法的掌握。

(1)出示厚薄不同的图5张,请幼儿探索排序的方法。

(2)请幼儿说一说你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排列的,大家一起验证。

3、操作练习,共同验证。

三、结束部分

分9组幼儿,每组5人幼儿,请幼儿按不同的方法进行排序,并分享。

四、延伸部分

在区角中,投放有关排序的操作材料,让幼儿操作、巩固。

怎么写大班数学教案反思篇14

活动目标:

1、学习按图形的两个特征标记分类并正确记录其数量。

2、培养幼儿用语言讲述操作结果的习惯。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乐意参与活动,体验成功后的乐趣。

活动准备:

图形拼图一幅,标记卡、数字卡若干,各种图形若干,数字印章,印泥、操作用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集体教学活动

1、学习用两个特征标记对图形进行分类。

以集体、个别、小组的形式,学习用两个标记卡记录三角形、长方形的不同点。

2、学习按标记记录数量

幼儿一次按标记集体、分组操作记录相应图形的数量(用数字卡表示)。

3、引导幼儿学习讲述操作结果

要求幼儿看着标记图,说一说,图中有几个什么样的图形。

二、幼儿操作活动

1、分类游戏(幼儿分别取自己的图形卡片)

看一看,说一说,你的图形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看教师出示标记图,图形特征与标记相符的幼儿,举起卡片站起来。

送图形回家,要求图形必须符合门牌号。

2、记数活动

活动反思:

数学能为幼儿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情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身心潜能,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素质,使智力和非智力品质协调发展。引导学生在“玩"中学,“趣"中练,“乐"中长才干,“赛"中增勇气。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组织纪律性。

怎么写大班数学教案反思篇15

目标:

1、学习数形配对,并区分6和9,复习9以内的数字。

2、初步了解数字的不同排列可以组成不同的电话号码。

3、通过编电话号码,感受数字的丰富变化,体验数字给生活带来的方便与快乐。

准备:

1、几何图形组合画三幅

2、小猴、小熊、小兔的图片各一

3、幼儿每人两份操作图

4、铅笔人手一支

5、玩具电话机一部

过程:

一、看图编电话号码

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下个星期,我们班有两个小朋友要来过生日了,我们邀请几个小动物一起来分享生日蛋糕,好吗?请小朋友帮忙想个办法,用什么方法通知它们呢?(写信、打电话、到家里去请、上网、发Email等)

师:你们真会动脑筋,想了很多办法,你觉得这些办法中什么办法最快呢?(打电话)

师:那我们就打电话邀请它们吧!我们要先查一查小动物的电话号码。我们先来查一下小猴家的电话。(出示小猴图片、几何图形组合图)咦?怎么只有图形没有数字呢?别着急,号码就藏在这些图形里面呢!(引导幼儿观察图形并记录数字583469。请6位小朋友一起来示范)这就是小猴家的电话:583469(跟老师读两遍),(请一幼儿上来打电话给小猴:喂,你好!是小猴吗?我是月亮班的小朋友,下个星期,我们有小朋友过生日了,我请你来吃蛋糕,好吗?好的,再见!)

师:小猴家的电话终于打通了,我们还要查一下小熊和小兔的电话。(出示小熊、小兔的图片、几何图形组合图)它们的电话号码也藏在这些图形里,不过,我要请小朋友来找了,找出来了把数字写在老师发的纸条上,看谁找的又快又对。(也可考虑分两组同时进行操作)(操作结束后,请幼儿把正确号码写在黑板上:583496、582734)两组各派一个代表打电话邀请小熊和小兔。

二、感知数字的变化

师:电话终于打通了,我们小朋友真能干。我们给自己鼓鼓掌。(幼儿拍手)小朋友有没有发现,小猴家的号码有几个数字?小熊家的呢?小兔家的呢?这些号码都有6个数字,为什么电话号码是不一样的呢?(因为数字的排列不同)

观察:这三个号码有什么不一样的呢?(小猴家的号码是6、9,小熊家是9、6,小兔家没有这两个数字,有的是2、7)相同的是什么?(三个号码都是6位数,前两位都有5、8)

师:老师经常要把6和9搞错,请小朋友来帮帮我,怎么样才能记住6和9。(让幼儿说出6的圆圈在下面,9的圆圈在上面)

师:这三个号码中一共用了哪些数字宝宝?(幼儿说一个,教师出示一张数卡)还有哪个数字宝宝没出来?(1)出示0:你们认识这个数字吗?(教师给数字宝宝按0——9的顺序排好队:这些有趣的数字宝宝还有一首好听的儿歌呢!我们一起来读读看:1象铅笔细又长,2象小鸭水上飘,3象耳朵听声音,4象小旗随风摇,5象秤钩秤重量,6象豆芽咧嘴巴,7象镰刀割青草,8象麻花拧一道,9象勺子能盛饭,0象鸡蛋做蛋糕。

三、交流所收集的电话号码

师:我们的电话号码就是用0——9这些有趣的数字编出来的,小朋友家也有电话,但都是不一样的,下面我们就请每个小朋友开火车来把自己带过来的号码大声地读给大家听,以后有什么事你们可以互相打打电话。

(1)请幼儿大声地读自己带来的电话号码。(边读边说说由几个数字组成的)

(2)小结:我们山观地区家里的电话和小灵通号码都是由8个数字宝宝组成的,手机号码是由11个数字组成的,常用的比较特殊的电话象110、119、等只有三个数字组成。

四、给小动物编电话号码(可以作为延伸活动)

1、师:这些数字真有趣,有许多小动物家还没有电话呢?下面我们小朋友来做件好事,用数字来帮它们编个电话号码吧,这样就方便大家联系了,你们说好不好?(幼儿自编号码、有意识地请几个孩子上来念念所编的号码)

2、把小朋友编的电话号码做成电话簿。(教师装订)

结束语:一本电话簿编好了,我们赶紧出去告诉其他小动物,他们一定会很高兴的。

怎么写大班数学教案反思篇16

活动设计背景

虽是学前大班的学生,但学生的书本学具时常乱放,小书包里的东西也是乱糟糟的;通过此课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爱护学具,按书本学具的大小、长短,有序地整理自己小书包的能力。

活动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

2.通过学生操作学会一般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知道长和短是比出来的。

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爱护学具的良好习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5.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比较方法,会比几个物体的长短。

活动准备

1.十二袋不同的物品。

2.两支不同颜色、不同长度的铅笔。

活动过程

一、感知物体有长、有短

1.引导观察

谈话:小朋友,你们每组的桌子上有两个纸袋,你们想知道里面装的什么东西吗?现在你们两个人一袋把它们倒出来看一看,有什么?

2.交流、汇报

(1)问:能告诉老师,你发现什么了吗?

(2)小组交流。

(3)学生汇报。

(4)引导说出:物体有长、有短。

二、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

1.提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呢?

2.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3.小组汇报。

4.揭示比较的一般方法。

我们不管把铅笔竖着戳在桌面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面上,还是把小棒平放在桌面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般把要比的几个物体一端对齐。

5.出示铅笔图,引导学生说出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并板书长、短。

三、反馈练习

1.教师谈话:现在,我们做一个比较长短的游戏,你们可以自由结组,想比什么就比什么,愿意比什么就比什么。

2.学生活动。

学生会比学具、跳绳、胳膊、手、脚等。

四、巩固练习。

做书中的练习题。

五、整理学具

教师提出要求:

1.原来学具袋中的东西不动,把书和自己的东西收拾好。

2.每两人装一袋,再把桌面上的学具摆一摆,比一比,听清要求。

3.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长的一个装进纸袋里;再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短的一个装进袋里。

4.各组都只剩下一个学具时,让学生把剩下的一个学具也装进袋里。

5.把装好的学具袋放在桌子的左上角。

六、小结。

教学反思

1、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大多学生能够掌握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并能动手正确的比较物体的长短。

2、多数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整理好自己的小书包,但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天一日就能成的,还需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加大练习力度,反复训练。

2、大班数学活动长短、宽窄、厚薄排序教案反思

怎么写大班数学教案反思篇17

活动目标

1、在比较活动中体验参与数学活动的乐趣。

2、进一步培养幼儿的比较性观察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3、学习区分高矮,掌握区别高矮的简单方法,初步理解高矮的相对性。

活动准备课件:

数学卡——3—3比较概念,3—4比较概念,3—5比较概念。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教师组织幼儿做相反游戏,激发兴趣。老师说“高”,小朋友说“矮”,同时蹲下;老师说“矮”,幼儿小朋友说“高”,同时站起来。

二、展开

1、学会区别高矮。

(1)和同伴比高矮,

请幼儿和伙伴比一比,说出:谁高谁爱?谁和谁一样高?

(2)数学卡:3—3比较概念

比一比,两座楼,哪一座高?哪一座矮?两个礼品盒,哪一个高?哪一个矮?两个厨子,哪一个高?哪一个矮?两个梯子,哪一个高?哪一个矮?

2、比较两个物体的高矮,掌握比较的方法。

(1)请一高一矮的两名幼儿,矮的站在凳子上,高的站在地上;用挡板遮住他们的下半身,让幼儿判断,谁高谁矮。

(2)一只长颈鹿在地上,一只小猫爬到树顶,小猫低下头对长颈鹿说:“瞧!我长得比你高。”提问:小猫的话对吗?为什么?

(3)讲解比较高矮的正确方法小结:比较高矮时要占站在同一高度。

3、感知高矮的相对性。(教师注意表述要清楚明白)

(1)数学卡:3—4比较概念三座楼相比:

甲楼同乙楼比,甲楼比乙楼高,乙楼比甲楼矮。甲楼同丙楼比,甲楼比丙楼矮,丙楼比甲楼高。三棵树相比:

引导幼儿说出:乙跟丙比,丙比乙高,乙比丙矮。

(2)讨论:为什么第一次乙高?第二次乙变矮了呢?

(4)小结:一个人或一个物体是高是矮,要看和谁相比,高和矮是会变的。

4、小组4人排队,渗透高矮排序。请幼儿说出谁比谁高,谁比谁矮,进一步感知高矮的相对性,尝试按从矮到高的顺序排队。

5、音乐游戏“找朋友”

老师播放一首欢快的儿童舞曲,幼儿按节拍拍手,找到朋友后握手、鞠躬、比高矮。

待幼儿均找到朋友后,音乐停止,幼儿说出两人比较的结果。游戏反复进行,朋友不断交换。

三、结束

活动评价,表扬积极参与比较、认真观察的幼儿。

7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