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幼儿教案 > 小班教案 >

初中生生物课程教案

时间: 沐钦 小班教案

人类和其他人生物共同生活在生物圈的美好家园。生物圈包括大气圈底部、大部分水圈和岩石圈表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初中生生物课程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中生生物课程教案

初中生生物课程教案(精选篇1)

空气质量与健康

教学目标

1.描述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尝试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

教学重点

1.通过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了解空气

2.质量对人体健康有哪些影响。

3.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教学准备

1.教师:指导学生课前收集有关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关系的资料;指导学生调查家庭成员的吸烟情况;准备有关吸烟危害性的资料。

2.学生:调查家庭成员吸烟情况;收集相关资料。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回忆上节课的内容,回答问题。

复习提问:呼吸运动是如何进行的?

导言: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呼吸,一天要呼吸两万多次,空气质量直接影响人的健康。

2.空气质量影响人体健康

2.1资料发布

2.1.1几位学生上讲台发布所收集的有关空气质量影响人体健康情况的资料,其余学生聆听并对资料内容表示惊讶,产生触动。

课前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有关信息,上课时指导学生发布这些信息。

2.1.2阅读课本P52~53的资料分析,并分组讨论问题。学生代表本组同学的意见,组内其他学生补充。

指导阅读,组织并参与学生讨论,分析、评价,给予鼓励。

资料分析

2.1.4说出调查结果。通过交流分析,了解吸烟的危害。

课前组织学生调查各自家庭成员的吸烟情况,为家长算笔吸烟帐。

引导学生认识到吸烟的危害性。

分析资料,并质疑:吸烟危害健康,为什么有人还要吸烟呢?

小组成员阐明对吸烟的看法,并提出可行的策略方案。

2.1.5展示从报纸上剪贴的吸烟危害健康的资料,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

2.2在教师的引导下交流,说出治理沙尘暴的对策。

出示沙尘暴的资料,让学生了解沙尘暴对人体的危害,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2.1结合肺内气体交换的原理,理解煤气中毒的原因,提高防范意识。

讲述煤气中毒的原理,加强学生的防范意识,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3.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

阅读并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疑惑。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的探宄方案,让学生通过阅读,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采集和测算空气中尘埃粒子及探究方法

强化认识,进一步了解探究的方法和步骤。

展示探究步骤,提出在探究中应注意的事项。

小结和练习

用自己的语言说出通过本节课所学习到的知识和能力方面的提高。讨论如何完成课后练习。

课后探究

课后分组,小组成员分工采集和测算当地空气中的尘埃粒子,并将结果进行公布和交流。

组织分工,强调活动的注意事项,参与交流,对学生的活动进行评价。

课后活动

到有关部门获取有关当地空气质量的资料,了解当地存在的空气质量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可行的改进建议。

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

初中生生物课程教案(精选篇2)

八年级生物上册《水中生活的动物》学案

第一节 水中生活的动物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常见类型

2、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特征

3、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4、关注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

二、教学重点

1、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探索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5-1-1水中生活的动物

(第1课时)

一、动物的种类

1、大约有150万种

2、两类 一类是脊椎动物 (分类依据:体内有无脊柱)

另一类是无脊椎动物

二、水中生活的动物——鱼类

1、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链鱼、鳙鱼

2、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两个特点:一是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

二是能在水中呼吸

3、鱼类的形态特点:

a)体形:呈梭形(流线形),能减少水中阻力

b)体色:背面颜色较深,腹面颜色较浅,是一种保护色

c)体表:被覆鳞片,体表有黏液,减少水中阻力

d)体表感觉器官——侧线:能感知水流和测定方向

e)运动器官——鳍

胸鳍:平衡作用,帮助转换方向

腹鳍:平衡作用,防止左右摇摆

臀鳍:平衡身体作用

背鳍:对鱼体的平衡起着关键的作用,防止身体侧翻

尾鳍:控制前进方向,产生前进的动力

躯干部和尾部:妆生前进的动力

f) 鳔:使鱼能够浮停在不同的水层中

g) 呼吸器官——鳃 鳃丝 :气体交换的场所

鳃弓

鳃耙 :过滤水中的物质

4、鱼:体表被有鳞片,用鳃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以此适应水中生活。

六、作业

1、目前已发现的动物种类约有( )

A、150种 B、100万种 C、150万种 D、200万种

2、观察水中生活的鱼,会看到它的口和鳃盖后缘相互交错地时而张开,时而闭合,这是鱼在( )

A、摄食 B、生殖 C、呼吸 D、排泄

3、鲫鱼在水中向前游泳的动力主要来自( )

A、胸鳍和腹鳍的不断摆动 B、尾鳍的不断摆动

C、尾部和身体的左右摆动 D、各种鳍的不断摆动

4、鱼呼吸时,水流流经的路线是( )

A、体外 鼻孔 鳃 血液 B、体外 口 鳃 血液

C、体外 口 鳃 体外 D、体外 鼻孔 口 鳃 体外

七、教学反思

5-1-1水中生活的动物

(第2课时)

一、其他水生动物

1、腔肠动物:有口无肛门,食物从口进入消化腔,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仍由口排出体外。如:海葵、珊瑚、海蜇、水母、水螅等。

2、软体动物:身体柔软靠贝壳来保护的动物。如:贝、螺、蚌、乌贼、章鱼等。

3、甲壳动物:体表长有质地较硬的甲。如:水蚤、虾、蟹等。

4、其他动物:海豚、鲸、海豹(哺乳动物)、龟、鳖(爬行动物)等。

二、动物间的联系: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

三、水域环境的保护

四、作业:

1、下列不属于鱼纲的动物是( )

A、鲫鱼 B、金鱼 C、鲸鱼 D、青鱼

2、在常见的腔肠动物中,能食用的是( )

A、水螅 B、海蜇 C、海葵 D、珊瑚虫

3、水域环境遭到破坏的原因是( )

A、工厂污水的排放 B、生活污染物的排放

C、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 D、包括以上三项

五、教学反思

初中生生物课程教案(精选篇3)

第二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教材分析: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属教材新增内容,旨在通过调查,认识我们身边的生物,进一步了解生物有别于非生物的共同特征,在学习方法上,从宏观到微观,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学习,而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通过对身边生物的调查,力求使学生认识并掌握调查的一般方法,使之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便于后续探究活动的进行。

初一学生对生物的了解有一定基础,但对生物种类的识别及科学调查方法缺少一定的经验,本节内容也是对学生掌握科学的调查方法的一次指导和训练。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进行归类。

2.学生尝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3.学生通过学习能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增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保护我们身边的生物开始。

教学重点: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初步培养学生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教学难点:

1.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状况,从而注意保护生物资源。

课时准备:

学生:确定调查路线,笔(有条件可带放大镜,照相机)

1、知识方面

(1)全面理解健康的定义。

(2)尝试综合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

(3)说出保持好身体、保持好心情的方法。

2、能力方面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能力,联系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2)学会保持身体健康的基本方法

(3)学会调控情绪的技能,保持心理健康。

3、思想情感方面

(1)关注健康问题。

(2)培养关爱健康、珍惜生命的情感,认识到体育锻炼、做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维护心理健康和良好社会关系对增进健康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尝试综合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

难点:学会调节情绪的技能,保持心理健康。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准备合适的教学多媒体材料。

(2)、准备学生活动的活动资料卡。

初中生生物课程教案(精选篇4)

重点:种子的萌发条件

难点:种子萌发需要外界条件的原因,以及种子萌发时内部物质的转化。

手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分析得出结论为主

设计思想:

采取观察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提前在课下进行实验,让学生从实验的现象入手,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适当给以提示,最后由学生观察由教师完成课本上的有关实验,归纳出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关于种子萌发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前实验进行观察,并通过教师准备的实验材料及挂图来描述,最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关键的问题:一粒饱满的且胚完好的种子在得到充分的外界条件下是否一定能够萌发成幼苗?从而将话题引入种子的休眠和寿命的问题中。

教学过程:

(课前可提前一至两周的时间,让学生思考种子萌发的条件是什么?并随机的发给学生一些种子,让其根据自己的经验,让种子萌发。观察其萌发过程中的变化,并对实验的过程进行记录。)

一、导入:

提出问题:

1、说明种子的各部分结构及其作用是什么?

2、种子中含有哪些物质?

3、如果你是农民,你会选择什么样的种子种在田里?

组织学生回答问题。

总结,并引入课题:

种子里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以及供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这是种子能够发育成幼苗的内部条件。那么,是否种子具备了这些自身的内部条件就能萌发成幼苗呢?种子的萌发还需要什么条件,种子又是怎样萌发成幼苗的,这些内容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

(一)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1、组织学生汇报课前的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2、分析学生的实验,指出其中不科学或不准确的内容,如“学生很容易认为阳光也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之一”。

3、引导学生分析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有哪些,并设计对比实验。

4、组织学生观察教师提前完成的实验结果,并对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5、总结:

根据对实验的结果分析,得出结论: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水分。

除此之外,有些植物的种子萌发时还受到一些其他的因素的影响,如:光照条件、酸碱性等。

(二)种子萌发的过程:

1、组织学生汇报课前实验时对种子萌发过程的观察记录。

2、出示种子萌发过程的录像或课件,组织学生观看。

3、教师结合种子萌发的实物进行总结:

菜豆种子的萌发过程:

(1)种子吸水后,体积胀大,种皮胀破。

(2)胚根首先伸长,突破种皮,发育成幼根。

(3)子叶以下的胚轴伸长,带着两片子叶伸出土面。

(4)子叶分开,黄白色的胚芽在光下逐渐变绿,发育成茎和叶。

玉米种子萌发的过程:

(1)种子吸水后,胚根先从种子里伸出,发育成幼根。

(2)胚芽由胚芽鞘保护伸出土面,子叶留在种子里。

(3)胚芽鞘里的胚芽长出新叶。

4、提出问题:"以上介绍的种子萌发的过程只描述了种子外部形态的改变,那么在种子萌发的过程中其内部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实验:请几位学生分别尝尝萌发的小麦种子和干燥的小麦种子,有什么不同感觉。

请参与实验的学生介绍自己的感受。

教师总结:

萌发的种子有甜味,干燥的种子没有甜味。

启发学生分析讨论出现这种实验现象的原因。

组织学生发言。

总结:

干种子里的淀粉没有发生转化,不含糖分;萌发的种子里的淀粉已转化为糖,所以有甜味。由于淀粉不溶于水,所以必须转变成能溶于水的糖后,胚才能吸收利用。菜豆种子中子叶里的营养物质经转化后运送给胚芽、胚根和胚轴;玉米种子中胚乳里的营养物质经转化后由子叶吸收转运给胚芽、胚轴和胚根。

(三)种子的休眠和寿命:

1、提出问题:“我们家中贮存的种子,并不都能萌发。这是什么原因呢”?

2、组织学生分析原因(提示:(1)种子是由细胞构成的,有生命的。(2)种子形成多数是在秋季。)

3、总结:

种子是具有一定寿命的,所以存放时间过长的种子有可能已经死亡。而刚成熟的种子也不能萌发,是因为它们正处在休眠时期,这是种子在形成后,对寒冷的冬季适应的结果。

4、出示实物投影,介绍种子发芽率测定的方法。

三、巩固:(如时间不够,可做为课下练习)

1、我们吃的绿豆芽,主要是由种子的哪部分发育而成?

2、子叶出土与不出土的种子,在播种时深度上有什么不同?

板书设计: 第三节 种子的萌发

一、种子萌发的条件:

1、自身的条件:胚是完整的,并且是活的。

2、外界的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水分

3、影响种子萌发的其他因素:

二、种子萌发的过程:

胚根发育成根

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子叶或胚乳提供各部分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三、种子的休眠和寿命:

探究活动

探究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材料用具:

取饱满健壮的红皮小麦种子和白皮小麦种子若干粒,刀片一个,镊子一个,培养皿4个,卫生纸若干张,清水,标签,胶水等。

实验步骤:

(1)浸种使小麦种子萌动。

(2)将萌动的红皮小麦200粒和白皮小麦200粒分别放在标有1号和2号标签的培养皿中,观察它们的发芽率。

(3)将萌动的红皮小麦20粒和白皮小麦20粒,分别切下它们的胚,分别放置胚和胚乳部分。

(4)将切下的10粒红皮麦种和10粒白皮麦种的胚,分两部分放在标有3号标签的培养皿中,观察它们的发芽率。

(5)将切下的10粒红皮麦种和10粒白皮麦种的胚乳部分,分两块放在标有4号标签的培养皿中,观察它们的发芽率。

①3号培养皿中的两种小麦胚能不能长成幼苗? 。

②4号培养皿中的两种小麦胚乳能不能长成幼苗? 。

③设置1号和2号培养皿的意义是什么? 。

④试根据探究性实验的结果,说明种子的胚和胚乳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各起什么作用?

⑤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是什么?

⑥有兴趣的同学可将红皮小麦的胚"嫁接"在白皮小麦的胚乳上,或把白皮小麦的胚"嫁接"在红皮小麦的胚乳上,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并观察结果,对结果进行讨论。

初中生生物课程教案(精选篇5)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2.运用实验法独立设计并完成本章的探究活动。

3.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

重点和难点

1、 认识光合作用。

2、 绿色植物在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

3、 探究活动的设计。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材分析

通过生物呼吸和燃料燃烧都会消耗大气中的氧气,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为什么没有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明显增多,氧气含量降低的悬念,引起学生对大气中碳—氧平衡是如何维持的问题产生兴趣。

可将金鱼藻的放氧实验分成两步进行演示。首先让学生观察光下金鱼藻放气泡的实验,引出光合作用除了能制造有机物还能制造什么物质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引导学生作出假设。然后再做气体燃烧状况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结果推测金鱼藻放出的气体是氧气。

关于光合作用原料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对普利斯特利的三个实验先分别进行分析,再将分析结果综合起来考虑,得出光合作用不但能产生氧,而且利用了二氧化碳的结论。植物所产生的氧气除了满足自己生存的需要外,还可以供给其他生物使用。建议教师在学生分析完三个实验后,尽可能引导学生的思维再上升一个层次。即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普利斯特利为什么要设计三个实验,才能得出最终结论?”目的是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综合看问题的意识,当一个现象由多种因素控制时,应当先研究一种因素,控制其他因素。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一、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实验装置采集气体,对气体成分进行简单探究,获得结论。

学生根据课本叙述和教师的讲解学习实验过程,获得结论。

教师提供实验装置,并指导学生进行采集,引导学生对气体进行探究。

讲解并引导学生学习实验规程,组织学生讨论。

二、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

1、 利斯特里实验

2、 探究活动

通过课本对普利斯特里的三个实验分别进行分析,初步获得光合作用不但产生氧,而且利用了二氧化碳的结论。

利用教师提供装置制定探究计划,实施探究计划。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养成综合看问题的意识。

提示学生注意事项,鼓励学生自己寻找材料用具,设计实验。

三、光合作用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根据光合作用的有关实验,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和总反应方程式,进而初步认识光合作用对于生物圈的意义。然后根据教师提供的数据,对教师提问进行分组讨论,进一步认识光合作用在维持碳—氧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引导学生归纳光合作用的总方程式和概念。通过概念初步分析光合作用对于生物圈的意义,而后给学生提供数据,并设置思考题,启发学生从理性上认识光合作用在维持碳—氧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四、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作用

观察教师出示的三种种植密度不同的植株结的果实,进行讨论,分析原因,理解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到田间进行观察或访问有经验的老农,了解不同种植密度的植株结果的情况,分析原因,理解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出示三种不同的植株,引导学生从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方面进行讨论,理解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初中生生物课程教案(精选篇6)

目标

1、了解开花的一般习性、影响开花的主要因素;

2、知道绿色开花植物的两种传粉方式,能够举例说明风媒花和虫媒花的结构特点和人工辅助授粉的意义。

情感目标

通过“风媒花和虫媒花”对传粉的适应特征,继续树立“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1、花的传粉方式和风媒花、虫媒花的特点,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植物生长到一定的时间就要开花,花开才能传粉,传粉的结果是产生种子和果实。植物的这一系列的生理过程,“传粉”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不同的植物,它们的传粉方式是不一样的。对于某一种植物来说,传粉的方式又是相对稳定的。植物具有什么样的传粉方式,这与植物本身花的结构有关,是长期对环境适应的结果。只有了解了不同种植物的传粉方式,才能更好地促进和提高植物的授粉率,为多结果实和种子奠定良好的基础。

2、从教学的安排看,讲到风媒花和虫媒花的时候,北方的学校已进入了秋季,而秋季开花的植物相对春季、夏季要少得多,给教学造成一定的困难。可根据所在地的环境特点,有计划的提早安排采集的种类、时间、地点。也可以在不同的开花季节,照些像片,也可以把像片制成幻灯片以备课上之用。

教法建议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开花现象是有一些感性认识的,所以讲述时要结合学生日常的生活知识,并要强调开花时花的各部分都已发育成熟,花被展开,花蕊显露出来。

对于风媒花和虫媒花的特征,可以先通过录像或实物,让学生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有的学生误以为玉米植株上雄花的花粉落在雌花的柱头上,也属于自花传粉。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弄清自花传粉的概念,并指出凡是单性花都不可能进行自花传粉。

建议教师要求学生在异花传粉植物生长开花季节进行人工辅助授粉。进行人工辅助授粉时要设置对照植株(即除未进行人工辅助授粉以外,其他方面的情况尽可能相同的植株),只有通过对比,才能看出人工辅助授粉的效果。

教学设计

重点:花的传粉方式;风媒花和虫媒花的特征。

难点:对虫媒花和风媒花的观察和比较。

手段: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设计思想:

对于开花和传粉的概念,学生本身具有一定的了解,但并不一定准确,所以本节课通过学生对录像的观察和教师

初中生生物课程教案(精选篇7)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了解不同浓度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

2.了解水蚤的分类地位、生活环境、结构特点等;

3.掌握实验设计的一般原则;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探究能力;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到酗酒对人体的危害;

2.懂得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教学理念:

在教学设计中,我始终强调“STS”教育思想,贯彻新课程教育理念,尽可能多地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具体做法如下:

1.遵循探究性学习的一般原则,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前进:

实验方案指导着实验的进行并影响实验结果,因此,教学过程中,重点突出实验方案的设计。为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意识,将学生分组,选出小组长,分组讨论本组的实验方案,小组之间再互评,在教师的点拨下,最终设计出完善可行的实验方案。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探究目标逐步实现。

2.重点培养学生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对多组实验数据取平均值来减小实验误差,采取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点、连线等方法来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等,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3.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实验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培养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例如设计实验方案时必须遵循的原则,解决水蚤的心率高(200次至300次/每分钟)、难计数、易产生误差等。

实验结束后,及时引导学生认识酗酒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等,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由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人们常说:酗酒有害健康,这句话有没有科学依据呢?

开门见山的引入,体现了关注社会,以人为本的思想。

(二)设计和完善实验方案:

学生讨论实验方案环节,教师稍作引导,突出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畅所欲言,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

完善实验方案环节,师生互动,强调设计实验必须遵循的单一变量原则和设置对照原则等,体现科学实验的严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实施实验方案:

选取实验材料环节,创建“材料自选超市”,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按需取材,充分体现学生开展实验的自主性。

实施实验方案阶段:注重实验细节,力求使得实验更加科学、准确:

①使用凹玻片,确保酒精能够充分影响水蚤;

②针对学生在计数水蚤心率过程中遇到的水蚤心率过快,难以准确计数的问题,让学生开动脑筋,展开讨论。最终让学生自己提出了更为准确的“打点计数法”,大大提高了计数水蚤心率的准确度。

(四)整理、分析实验数据:

学生分组汇报实验数据,师生互动,共同分析实验误差。同时,针对数据较多难以直接得出结论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绘制折线图,化繁为简,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得出实验结论: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准确、科学的实验结论。

四、教学反思:

本堂课仍有很多不足之处。例如语言较为平淡,不够柔和;学生的讨论环节中教师的主导意识较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等等。

总之,我的这堂实验课只是对探究性实验教学的一点尝试,敬请各位领导、专家不吝赐教,批评指正。

29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