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心得范文 >

阿q正传读书心得100字

时间: 新华 心得范文

在写心得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包括学习方法、思考方式、问题解决方式等方面。写好阿q正传读书心得100字是有技巧的,接下来给大家分享阿q正传读书心得100字,方便大家学习。

阿q正传读书心得100字篇1

昨天写完<阿Q正传有感之一>,越想越觉得,我们其实不仅仅是阿Q,其实也是那个赵太爷。我们明明和阿Q一样喜欢高攀,却不允许他来高攀自己。我们觉得阿Q可笑,恰恰也是因为内心深处觉得他“不配”,觉得他等于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而我们之所以可以吃“天鹅肉”,是因为我们自己觉得我们不是“癞蛤蟆”。其实,我们是不是“癞蛤蟆”,那也要看从谁的角度看。

阿Q在这个世界上,显然在谁的眼里都是个无关紧要的人。没有人在乎他的“行状”(“行状”是一个日语词,鲁迅先生喜欢借用一些日语里的汉字词汇来表达某种微妙的意思。在这里,阿Q的“行状”即阿Q的来龙去脉和现在的状态)。人们“只拿他玩笑”,忙不过来了,就雇他干活,闲时便想都没人想起他来。说得直一点,就是活着还是死了,都没人在乎。别看阿Q在别人眼里无关紧要,但他自己还挺自尊。跟人发生口角时,还会以“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什么东西!”来试图占人家的上风。而且只要听到有人说他能干,也不管是真心还是讥笑,他都很喜欢。因为自尊心得到了一点满足。

思想家们常说,人都是孤独的。的确,如果不知道上帝在自己身上有一个永恒的计划,我们每个人也都如阿Q,在这个世界上真的都无关紧要。没有你,地球照样转。我们虽然不至于像阿Q连个真心关心自己的家人都没有,但即使是爱我们的家人,也不完全知道我们的“行状”,更不要说我们的内心世界。所以,从本质上说,脱离了上帝,我们的存在,就有如阿Q,显得既孤独,又空虚无奈。除了劳累能够偶尔换来一句“你真能做”的肯定之词,让我们的自尊心稍稍得到些满足以外,就再无别的了。要说有别的,就是还要在这个活着的过程中,经常与人发生各种矛盾冲突,还要因为自己身上的某个缺点忍受他人的各种讥讽嘲笑与欺凌,让自尊心大受损伤。

阿Q正是如此。阿Q最致命的缺点,其实不是他脑袋上那个癞疮疤,而是他的自尊。因为自尊心越强的人,越容易感到被冒犯,因此也越容易与人发生冲突。正是这个自尊,给阿Q带来了不少麻烦。因为这个自尊,他绝对不允许别人提他脑袋上的癞疮疤。凡能联想到他的癞疮疤的字眼,都不让人说。只要有人犯了忌讳,也不问是有心无心,他“便全疤通红地发起怒来”。自尊心越强的人,就越容易发怒。只不过我们觉得,像阿Q这么没本事的人,就不配有自尊心。因此看到这里,我们就又会在心底里暗暗觉得阿Q可笑,忍不住想说:阿Q你这贱骨头,你就认命得了。你还有什么资格发怒啊?

阿Q发怒时,他还会估量对方,“口讷的他便骂,力气小的他便打”。这“柿子拣软的捏”的毛病,也是人共有的。我们虽出于教养和面子,不骂人,也不打人,但仔细察验,心底里对那些不如自己的人的藐视,不能说完全没有。

尽管是拣了软的捏的,可不知道为什么,阿Q最后发现吃亏的总是自己,就改为“怒目而视”。从跟人打,到变为“怒目而视”,其实从表面看,就是变得更加文明了。然而,怒目而视,还是引来一场打。所以现在,自尊的我们,比阿Q学得更加聪明了一点。我们表面上显得更加文明了。因为我们知道自己打不过别人,骂又觉得丢人,也知道当面怒目而视,亦有可能引来灾祸,所以在感觉到我们的某个看得见或看不见的“癞疮疤”被冒犯时,如果冒犯我的是比我权高位重的人,我就假装谦虚认错;一看冒犯我的是不如我的人,就会表现出嗔怒“你这人怎么说话的呢?”然而,更多时候,为了表现得我们很有教养,很宽容大度,我们会不动声色,但我们会在心里“怒目而视”。我猜,如果我们的意念能够杀人,估计这世界上已经不剩几个人了。

“在心里怒目而视”还不解气的话,就只能也像阿Q一样,继续通过单方面地贬损对方来自我安慰了。虽不屑得像阿Q说“儿子打老子”这类幼稚可笑的话,但“这世界变得越来越不像话”之类的,是常说的。也会说“他绝对是嫉妒我”“他那种人绝对是自己不幸福才欺压我的”“其实我比他幸福多了”,谁能说自己没有用这类话安慰过自己呢?实在气不过,甚至还会有点像诅咒似地说“他那个性格脾气,肯定容易生病,肯定容易早死”。如此看来,我们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比阿Q显得更加文明,更加有教养,也更加有知识,然而我们的内心,却难说不是因为更加自尊而变得更加邪恶了。只是就如圣经所说,“人心诡诈,坏到极处,无人识透”罢了。

阿q正传读书心得100字篇2

《阿Q正传》读完了,《阿Q正传》的形象便印在我的心中。《阿Q正传》是一个被那个时代所抛弃的人,他一无所有,只靠打工度日。尽管他“真能做”,但社会的沉重压迫和剥削,使他时时处于生命危机,受尽欺凌。他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自欺欺人,浑浑噩噩,苟且偷生。被别人打时,他自我安慰说:“是儿子打老子。”他的“精神胜利法”可谓天下第一。来自:作文大全阿Q是悲哀的。他并不懒惰,他是靠自己的劳动获得食物的;阿Q也有梦想,他想有一个家,享有名声、有地位——但他在别人的心中永远是卑贱、微不足道的。现在,我们已经远离阿Q那个时代了,但他那种“精神胜利法”似乎依然可行。

一个胆小的人受到别人的欺辱,嘴上虽然不敢说,但心中一定是愤愤不平,在背后说那人的坏话,将那人骂得体无完肤了。

一位机关干部受到上级领导的批评,心中一定想:“总有一天,你“下”了,我“上”了,你就会栽到我手里……”

阿Q的“造反有理”似乎也流传至今。

一个孩子看到父亲吸烟,而自己却受到了父亲的管制不准吸烟,便觉得这个社会太不公平了!

可笑却又顽固的阿Q精神依然存在,存在于所有人心中……

阿q正传读书心得100字篇3

刚开始读阿Q正传时,还认为这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个高明的自我安慰法,心里暗自佩服。可越到后来便越觉得不对了。

阿Q是个挺懂自我安慰的人,别人打他,他也就只当不孝的儿子打老子。可是别人会怎么想呢?别出心裁人一定会觉得阿Q是个胆小鬼,是个怯懦的人。谁了不会希望自己是个胆小、懦弱的人。

这篇文章是写给当时的人看的。鲁迅先生以辛辣的文字讽刺了旧社会中国人的懦弱、麻木、无知、自大、的性格。阿Q是其中的代表。

阿Q精神在现在不是好精神,也不是坏精神,是介于好精神和坏精神之间的不好不坏的精神。

阿Q精神是好的,但只有合理地运用它,它才会真正的好。

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有阿Q精神呢?一件事情无论如何没有办法做到时,才可以用阿Q的这种精神。但如果可以做到,就应该居理力争,再困难也不可以放弃。

有一点阿Q精神可以,但不能成为阿Q第二。

这就是我的理解。

阿q正传读书心得100字篇4

平衡的现象很常见,平衡的图画、平衡的文字、平衡的建筑……天平是平衡的,世界唯有平衡才能稳定,平衡是不可缺少的。事物需要平衡,心理也需要平衡,看见的东西需要平衡,看不见的更缺不了平衡。但是,这种平衡一旦被扭曲,就不再是原来的平衡了。

我看过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虽只是粗略地看了一遍,对主人公阿Q却留有很深的印象。阿Q的“一精一神胜利法”,可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种阿Q一精一神就是一种心理平衡的扭曲形态。

阿Q经常到处惹麻烦,总被别人打,但他并不伤心沮丧,并没有感受到失败的痛苦。被打之后,总是笑着说:“儿子打老子”,然后很快地将这件事忘记。一般来说,不管有钱没钱,都要到酒店去喝几口酒,下次还不改,仍是被打。有一次他又招惹上了一个人,那人叫王胡,王胡打了他之后说:“这不是儿子是打老子,是人打畜牲。”阿Q连连答应,可是王胡一走,他又说儿子打老子了。这种一精一神胜利法倒也好处不少,整天笑口常开。但是他的处理方法不对,不应该将事忘记,而是应该记住,不去再做类似的事了,这样,偶尔用用这种方法,也其乐无穷。

阿Q被比他厉害的人打过之后,不服气。这时候,若过来的比他弱小的人,那就倒霉了,那个人就要被阿Q好好欺负一番了。那次被那个假洋鬼子打了一下,不快活。正好一个小尼姑过来了,阿Q就将她打了一顿解气。那个小尼姑气愤地跑了,骂他,他反倒哈哈大笑。这样阿Q就获得了心理上的平衡,尝到了胜利的喜悦。

像阿Q这样的人,现在也有,特别是欺负弱者这一行为,在学生中是常见的。但是,阿Q这样与那时候的背景有很大的关系,是时代创造了阿Q,是时代造就了“一精一神胜利法”,是时代扭曲了人的心理。

鲁迅的这本书,真实的反应了那个时代人民的生活,阿Q的悲剧想必是千千万万人的结局吧。难怪鲁迅先生要“弃医学文”来矫正国人“扭曲的平衡”。

阿q正传读书心得100字篇5

《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未庄为历史舞台,以主人公阿Q的活动为线索,以批判阿Q的病态心理精神胜利法为重点来组织材料。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作者不但从中国的现实社会出发,以农民的实际生活为基础,概括出阿Q的典型性格,并且着眼于辛亥革命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设计未庄这样一个闭塞落后的江南农村,作为阿Q生活的典型环境。阿Q这个形象,既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又具有深刻的典型好处。从这个好处上说,《阿Q正传》是辛亥革命时期农村生活的一面镜子,是旧中国劳动人民的奴隶生活的深刻写照,也是中国近代民族被压迫历史的缩影。

阿Q,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孤苦伶仃地寄住在土谷祠里,只靠给人家打短工来维持生计。在他身上,最显著的特点是“精神胜利法”:自甘屈辱,自甘轻贱,而又自我解嘲,自我陶醉。他的“精神胜利法”在那个时代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不仅仅是阿Q这样的下层农民所特有的,也反映出某些国民性。

当时的统治者应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应对丧权辱国的形式,仍然自称“天朝”,沉醉在“东方的精神礼貌”的安慰中,鼓吹中国礼貌“为全球所仰望”,这不也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如出一辙吗?再放眼今朝,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可是仍然有许多的“阿Q”不学无术、游手好闲,整天怨天尤人,不求上进,慢慢的堕落成为社会负担,这些人既可悲又可怜。

“狮子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这是鲁讯用《狂人日记》来形容农村土豪劣绅的品性,赵太爷父子是当时农村土豪劣绅的代表。在小说中,他们基本上没有表现出善性,而是因富贵尊显而骄横,又因腐败没落而怯懦。他们剥夺了阿Q的最低的生存权利。他们自我能够妻妾成群,却以封建礼教的维护者的面目出现,惩治向吾妈求爱的阿Q,当革命的风声传到未庄,他们卑谦地称阿Q为“老Q”,当看到革命风暴势不可挡时,他们又投机钻营,成为革命队伍中的破坏力量。

在塑造阿Q这个典型形象时,鲁迅先生十分讲究情节的张弛、明暗的详略:对主人公阿Q的活动是露,对其他陪衬人物则是藏,对阿Q在未庄的活动描述得繁,在城里的活动则轻描淡写。此外,鲁迅先生还个性工于讽刺手法和幽默语言。

鲁迅先生创作《阿Q正传》的意图可作如下陈述:着眼于启蒙,写出旧中国的人生,主要是广大受剥削压迫的劳动人民的苦难、悲愤而又愚昧落后的人生,期望改良这悲惨的人生,唤醒那沉睡的民众。

《阿Q正传》思想内涵博大精深,艺术手法精湛绝伦,是鲁迅先生最杰出的代表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也是世界文化长廊中的一件珍品,是千古不朽的名著。

鲁迅先生在荆天棘地的艰苦环境里运用小说这一艺术形式进行战斗,为我们留下了《呐喊》和《彷徨》两个集子(历史小说《故事新编》除外)。《呐喊》收集了从1918年到1922年创作的小说14篇,于1923年8月出版。《彷徨》收集了从1924年至1925年创作的小说11篇,于1926年8月出版。

《阿Q正传》享有世界声誉,当它一收笔,便被介绍到美、法、日、俄等十多个国家,至今已有四十种不一样文字的译本。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曾说过:“这部讽刺写实作品是世界性的,法国大革命时也有过阿Q,我永远忘不了阿Q那副苦恼的面孔。”

《阿Q正传》从它诞生至今,已过去七十多个年头,“阿Q”已成了常挂大中国人民口上的一个常用名词,“阿Q精神”也成了自潮或讽刺他人的用语。

阿q正传读书心得100字篇6

对于历史,我不敢妄加评论。没有资格也没有资本去解读历史的变迁。我只是简单的把最真实的想法写下来。

在未庄这个小镇上,发生了太多的故事。

在未庄这个小镇上,重复了太多的故事。

在这里,每个人有自己的位置,赵太爷知道,他是全镇的焦点;假洋人知道,他是革命的“先行者”。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唯独阿Q不知道,所以他成为了人们眼中的坏人。

阿Q的悲剧,是全未庄的悲剧。没有思想,自私自利,一切小农经济中的弊端,都在未庄出现。“精神胜利法”贯穿始终,不论受到怎样的侮辱,阿Q都能顺利的化解。当阿Q的不开心被内心的胜利解决掉,未庄人竟变得索然无味。然而“精神胜利法”并不只属于阿Q,它属于钱太爷,赵太爷,属于每一个人,太爷们仗着自己的权势,目空一切,革命党仗着自己的力量,与之抗衡。“精神胜利法”甚至属于当时的中国,被侵占的中国看不到自己的伤疤,反而是自欺欺人。未庄,只是一个缩影。阿Q,只是一个代表。

在未庄人眼里,包括阿Q自己,都认为他不配拥有任何一项作为一个人类应该有的。他不该被人尊重,不该拥有爱情,更不该革命。奴隶社会的奴性再一次展现出来,人们只想着妥协。邹七嫂可能认为,抱着赵太爷的大腿,就万事大吉了。就连阿Q想要革命时,都无法脱离自身的奴性,依然用自己难以遗忘的农民身份,自私的盘算可以得到什么。

被逼无奈的未庄人想来想去,只能去欺负最纯净的,也是最好欺负的尼姑。他们认为的胜利,就局限于此。阿Q也想这么做,可他被排斥在外,于是他在外观上,像极了革命党。其余的,他也不想去关心。

无知的阿Q终于无知的死去了。大概三天后,未庄人就找到下一个阿Q了。因为人死了,魂还在。值得庆幸的,阿Q在死前,才知道自己要死了。即使被人们用可怕的眼神看着,他也顾不得多想。他只是想到了狼。

或许,未庄人对待未庄人,是狼。对待外村人,是羊。这个小镇上,故事不断。

阿q正传读书心得100字篇7

今天,我读了《阿Q正传》的第一、二章,它令我感受颇深,让我明白了因为那时封建社会的压迫所以造成了人们的心态扭曲。

第一章是《序》:一:阿Q由于穷,赵太爷非常看不起他,所以赵太爷向阿Q骂道:“你是我本家么?你哪里配姓赵!”说完就给啦阿Q一个嘴巴,阿Q哪敢反抗,就并没有抗辩他确凿姓赵。二:作者不知道怎样写阿Q的名字,本来人人都叫他阿QUEI,可阿Q死后,作者不知道怎么写名字,所以就略写为阿Q。三:就是他的籍贯了。如果他姓赵,在群名百家姓上注解是陇西天水人也,但他的姓也不可靠,所以,阿Q的籍贯也不确定。

第二章是《优胜记略》:阿Q没有家,就住在土谷祠里,给别人做短工,有一回,一个老头子说阿Q真能做,阿Q也摸不着他是赞扬阿Q还是讥笑阿Q,但阿Q很喜欢。阿Q也是有自尊心的。未庄的居民、秀才、太爷、有钱的人阿Q全都不放在眼里。他总是打力气小的人,但是总是他吃亏的多。他用妙法克服敌人以后,就跑到酒馆喝酒,不知怎么的,他和谁打起来了。。。。。。他这回感到了失败的痛苦了,但他立刻反败为胜,之后就打了自己两个嘴巴,不知不觉就睡着了。

《阿Q正传》是在著名作家鲁迅先生写的《呐喊》里其中的一篇文章,小说通过阿Q的命运,表现了农民在封建制度的压迫和腐朽的传统思想的毒害下造成的人性的扭曲,揭示了旧民主革命的脱离群众和不彻底性。这本书为什么叫呐喊呢?哦—!是因为鲁迅先生已经看到了人们的心态扭曲,看到了这个世界的黑暗!用他的笔当做犀利的武器,来抨击当时黑暗的社会;来唤醒愚昧的人们。想用呐喊声唤醒大家,让大家从这个世界里走出来,看到这个世界的黑暗。阿Q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当时,阿Q一无所有,只靠打短工度日。尽管他“真的能做”,但社会的沉重压迫和剥削,使他时时处于生存危机,受尽欺凌。他只好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自欺欺人、浑浑噩噩,苟且偷生!阿Q的做法真是令我又急、又气、。气和急是因为:赵太爷明明看着阿Q可怜,还让阿Q无姓,并且打了阿Q,阿Q地位低,没权没势,只好忍着疼,匆匆离去。

第三章写了《续优胜记略》,阿Q虽然常常优胜,那是因为赵太爷打了才出了名的。今天先读到这里了,下回我们再一起接着读。

阿q正传读书心得100字篇8

也许,在那个时代,像阿Q那样的人,还会有一条“活路”;可是,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那些只会逃避现实、使用精神胜利法的人只会被淘汰,而不会取得成功。

也许,有时候,作作白日梦、满足一下自己的心愿也是允许的,可是,我们不能把幻想当成生活的全部,而是要有计划的去努力,尽量地去完成自己的心愿,让自己的梦不再是虚幻的,让自己的梦变成眼前的现实吧!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读好书是我们唯一能在社会上立足的方法,更是实现我们梦想的唯一途径!

阿q正传读书心得100字篇9

《阿Q正传》读完了,《阿Q正传》的形象便印在我的心中。《阿Q正传》是一个被那个时代所抛弃的人,他一无所有,只靠打工度日。尽管他“真能做”,但社会的沉重压迫和剥削,使他时时处于生命危机,受尽欺凌。他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自欺欺人,浑浑噩噩,苟且偷生。被别人打时,他自我安慰说:“是儿子打老子。”

他的“精神胜利法”可谓天下第一。来自:作文大全阿Q是悲哀的。他并不懒惰,他是靠自我的劳动获得食物的;阿Q也有梦想,他想有一个家,享有名声、有地位——但他在别人的心中永远是卑贱、微不足道的。此刻,我们已经远离阿Q那个时代了,但他那种“精神胜利法”似乎依然可行。

一个胆小的人受到别人的欺辱,嘴上虽然不敢说,但心中必须是愤愤不平,在背后说那人的坏话,将那人骂得体无完肤了。

一位机关干部受到上级领导的批评,心中必须想:“总有一天,你“下”了,我“上”了,你就会栽到我手里……”

阿Q的“造反有理”似乎也流传至今。

一个孩子看到父亲吸烟,而自我却受到了父亲的管制不准吸烟,便觉得这个社会太不公平了!

可笑却又顽固的阿Q精神依然存在,存在于所有人心中……

阿q正传读书心得100字篇10

《阿Q正传》它是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为背景,塑造了一个深受封建主义压迫和毒害的不觉悟的农民形象。暴露出国民的弱点,写出国人的灵魂。从作品的宇里行间中,我能体会到作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同时作者也集中描写和痛彻批判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通过在辛亥革命中阿Q的表现和悲剧命运,深刻地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作品在故事情节的展开和人物性格的刻画,深广的背景和人物的命运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等糅合在一起,组合得十分成功。

阿Q这一当时国民性格的典型,他临死前,两件最遗憾的事情是:画押的圆圈画得不够圆,二是游街时,没有唱出几句戏来。这是多么的可笑,更是多么的可悲呀!这决不是临危不惧,而是愚昧至极,他毫无真正的精神世界,连动物都会同情他这一套的精神胜利法,阿Q没有灵魂,就是死了也上不了天,只有一幅欺软怕硬的躯壳,他的存在对别人来说毫无意义。多他不多,少他不少,最多会成为人们无聊时的谈资。

阿Q死后,人们的态度各不一样,有的说:“阿Q是坏人,被枪毙就是证据。”有的说:“枪毙没有杀头好看。”还有的却说:“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唱一句戏,白跟了一趟。”这些麻木的语言就是对自认比阿Q高一等的人们对阿Q最后的“祝福”,令人可悲!《阿Q正传》就像是一个凹透镜,当时的人们就像是一束光,这束光穿过凹透镜集聚成了明亮的一点,这一点就是阿Q,他的身上汇聚了所有当时的中国人的东西……希望阿Q会在现在的社会里消失,成为一个真正幽默的笑话。

阿q正传读书心得100字篇11

鲁迅的《阿Q正传》我已经读过许多次了,至今依然还没能完全弄懂其中的深意。

看了鲁迅写的《阿Q正传》,发现这正是传统社会产生坠落的中国人的典型,就如鲁迅所说,阿Q的影响早已存在他的心中好多年了,只是正好有了个社会把它发表出来而已,而鲁迅为何写这篇文章,我想是为了想要宣封人性弱点的看法吧!所以鲁迅用带点讽刺意味的手法来写出中国人病理的社会和人性的.善良与罪恶。在这篇文章里面,我感受最深的应该就是阿Q那被践踏的人格以及觉得自己永远最赢的“精神胜利法”了,这实在是一个要不得的想法,这个想法是阿Q在遭受到种种挫折后所发明出来的东西,说好听一点是精神胜利法,其实根本就是鸵鸟的心理,遇到困难只往地下钻,不会真正的去解觉问题,只能够转身就跑。

虽然这都是我个人的观点,但是这是我看完这本书领会最深的一些问题,虽然鲁迅笔下的中国人被讽刺的一文不值,但是鲁迅想要告诉大家的应该是不要在故步自封,不要只活在自己的世界理,也不要对人太过自私,不然永远都不会进步。

但是,我只想说:“鲁迅精神万岁!”

阿q正传读书心得100字篇12

阿Q最后还是死了。记得是谁说“鲁迅先生如果没有英年早逝,最后也会被杀或者沉默。”沉默是一种对人精神上残忍的酷刑,剥夺了话语权,就是单向传播中的受奴役者。但阿Q是个用不沉默的人,他敢说,并且总是不加修饰地把自己心里的想法直接地说出来,他对代表权势的赵老太爷说“我姓赵”,他对自己的性幻想对象吴妈说“我想跟你困觉”,他对自己的顶头上司白举人说“是我说你拿人家五十两的”,也许是这种近乎于傻子似的单纯让他不能在这个社会上生存。狂人日记里不还说么“总之你不该说,你说便是你错。”在那个时代,大家都欺软怕硬夹起尾巴做人。能够不死便好,少说少听少看多做,可偏偏阿Q又是一个特爱看热闹的角色。跑去看杀人撞上了偷窃然后还掺了一脚跑了,这样也还好,回去风光了一把,可偏偏又是自己藏不住事儿,整个未庄都知道阿Q成了盗贼,被全部人排斥的没权没势没钱没地位的阿Q,看你还怎么在未庄生存下去。但是阿Q不怕,阿Q有精神胜利法。

当听说革命党进庄的消息后,整个未庄都开始惶恐不安,原来等级分明的人们已经默认的平衡像是要被打破了。和阿Q一样的农民阶级开始暗中观察望风,似乎期待着那些地主财主们被革命掉,又害怕到来的是更为恐怖新的剥削者,还有胆大一点的人进城被学生剃了辫子。在那些地主们纷纷倒戈准备自己出路的时候,阿Q在桥上欢快地喊着“我革命了,我造反了,我要什么就有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这样大胆狂放的言论却让赵老太爷他们心里颤了一颤的。人们对于未知东西的恐惧,在它越来越接近自己想象的本来面目的时候反倒觉得安心。

革命在未庄成为了假洋鬼子勾结各种财阀乡绅之后的产物,老百姓们可以继续接受以前的压迫反倒舒了一口气。但阿Q想要革命的小火苗并没有因此熄灭,他在假洋鬼子之后去尼姑庵闹革命学人家把辫子盘起来,说明他已经开始有了懵懂的革命意识,只是还不明显。那阿Q革命是为什么呢?在阿Q的梦里,似乎参加了革命,成为了革命的首领。他成了新的“赵老太爷”,赵老太爷变成了以前点头哈腰奉承的自己,他穿皮袄戴官帽还趾高气扬地骂“王八蛋!”。他满足了,他以为只要自己革命了,要什么是什么,喜欢什么有什么。他可以不再被同等的人嘲笑,不再交莫名其妙的保护费,不再不敢姓“赵”,甚至可以不让赵老太爷姓赵。他是愚昧的,甚至即便他参加革命党胜利之后的结局也可以看见,类似太平天国的末路。被抓了也没有觉得沮丧,阿Q说,监牢里的配置比土谷祠还好。

无姓无名无籍贯无行状无家无固定职业的六无产品是不被这个社会承认的,最阿Q后无声无息无牵无挂地死了,连一句“我手执钢鞭将你打”都没唱。众看客砸砸嘴巴狂呼大不过瘾,人命被人把玩的时代,人人不敢说真话的时代,做作假装不想被排斥就被同化的时代,现在也有,阿Q和赵老太爷的故事还在上演,三六九等的标尺从补丁破布到丝绸华服的对比,谁敢说没有以貌取人过。

阿Q死了,还有千千万万个阿Q活着。有阿Q就有赵老太爷,就有假洋鬼子,就有地保,就有小D。众看官,且慢慢看。

阿q正传读书心得100字篇13

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为世人留下了许多精神佳作。《阿Q正传》便是其中的一篇。我兴致勃勃地翻开书,开始走进阿Q这个悲剧人物的内心世界。

鲁迅笔下的阿Q,受到以赵太爷为代表的封建势力的剥削和压迫,社会地位低下,生活境遇十分凄惨。在他的身上有中国旧式农民安守本分,任劳任怨的优点,也有思想保守、认知愚昧、意识狭隘的缺点。

阿Q是千千万万贫苦大众中的一员,他对革命的认识模糊,直到辛亥革命风起云涌,他看见赵太爷等一干欺软怕硬的封建统治者威风扫地后,才开始向往革命,但他在思想上并没有真正认识革命的意义,并继续用他那可悲可笑的“精神胜利法”来安慰自己,根本不承认自己迷信,陶醉于幻想的自尊中,或通过转嫁屈辱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自轻自贱。当这些都没用时,就自欺欺人,把失败变为精神上的虚幻胜利。这一点,阿Q至死都没有醒悟。鲁迅先生借阿Q的“精神胜利法”,批判了那个时代在思想上没有觉悟的中国人,认为这是中华民族觉醒与振兴的最大障碍之一。

阿Q想参加革命,却不得其所,反而成为革命党和封建势力妥协的牺牲品,被送上了断头台,落了个“大团圆”的下场。阿Q的下场,正如辛亥革命的结局;阿Q本身的悲剧,也是辛亥革命的悲剧。小说正是通过阿Q的结局,深刻的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最终导致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农民群众。

阿q正传读书心得100字篇14

妈妈给我买了一本《鲁迅儿童文学选集》,因为对阿Q这个名字好奇,所以《阿Q正传》是我读的第一篇文章,在《阿Q正传》的字里行间都刻有他的情绪和对社会的满腔悲伧。阿Q是辛亥革命前后生活在江南未庄的流浪雇农。

阿Q深受剥削、压迫和凌辱,这本已是十分悲惨了,更令人心痛的是:他对这些竟然麻木健忘,并且养成自卑自贱自欺自轻自慰的恶习,甚至靠那些凌弱的小者来发泄被人欺压之气,以让自己获得平衡。阿Q的性格之所以形成这样恶习是基于他所生活的环境和人生遭遇。阿Q最喜欢与人吵嘴打架。见到不会说话的人他便骂,见到力气小的人他便打。与王胡打架打输了时,便说君子动口不动手,假哭丧棒才举起来,他已经伸出头来等待了。

对小D,则是扬起了拳头向小D摆出了一副挑战的态度,对没有抵抗力的尼姑则动手动脚。阿Q临死之前感到最遗憾的两件事是:一是画押的圆圈画的不圆。二是游街时,没能唱出几句戏来。这两件遗憾的事是多么的可笑啊,又是多么的可悲。这绝对不是临死前的临危不惧,而是愚昧至极。阿Q是没有灵魂的,就是死了也没办法上天。因为他只有一副以大欺小的躯壳,他的存在对于我们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多他一个少他一个都没有关系。阿Q死后,人们对阿Q的死态度各不一样,有人说:“阿Q是坏人,被枪毙就是有力的证据。”有人说:“枪毙没有杀头好看。”还有人说:“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唱一句戏,白跑了一趟。”这些语言就是人们对阿Q的“临死祝福”。

这篇文章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和他自欺自贱自轻自慰不肯面对当今现实的性格,反映出当时我们中国人民的软弱。这种性格不仅是阿Q,还有许多雇农和他一样。阿Q给了我们一个不可自欺自贱自轻自慰的很好例子,使我们懂得了应该面对现实,不要被困难所吓倒。

阿q正传读书心得100字篇15

出自于鲁迅笔下的阿Q是一个以喜剧形式开头却以悲剧收场的复杂的人物形象。《阿Q正传》主要讲述了阿Q孤苦伶仃,靠打短工过日子,备受欺辱却用他的“精神胜利法”艰难度日的故事。他是一个有着严重的心理疾病的流浪农民形象,开头就写到赵家老太爷不允许他姓赵,还随意打骂他,可以看出赵老太爷的蛮横,但同时也看出阿Q虽然勤劳能干,但是自己仍然没有得到别人的尊重,甚至路人都可以随便欺负他。

挨打了却说自己终于被儿子打了,人们嘲笑他头上长了癞疮疤,他因此忌讳说光,明明自己没有老婆,却还吹嘘说“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这些都是他精神胜利法的体现。但是这种精神胜利法虽然能够对自己产生心理安慰,但是却显得很卑微,很懦弱,这是说明他无法正视自己的缺点与磨难,而选择了逃避,正是因为他的一次次逃避与自我安慰才导致了最后悲惨的结局,直到死,他也没有喊出“救命”这两个字,他还不知道自己到底为什么会被处死,但是他的骨子里却有一种韧劲,这种韧劲就是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是靠自己解决,自己承受,无论是精神胜利法还是偷萝卜,自己追女孩子,进城打工等等,虽然偷萝卜,偷东西来卖是一种令人发指的行为毋庸置疑,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没有因为走投无路而向别人摇尾乞怜,他把自尊看得如此重要,只是走错了方向而已。

从鲁迅创作这篇小说的初衷来看,阿Q是革命期间有病态心理的中国国民的象征,同时,阿Q充满了矛盾的思想性格,也体现了中国人的思想深受封建宗法的毒害。小说中出现的阿Q的“革命梦想”正是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他进城的日子里,亲眼见过新鲜的“砍头”事件等等,大开眼界,回村后,便翻身妄想成为村里人的“统治者”,在读书人面前佯装很有见识,为了向村民们炫耀一番,宣称自己也要“造反”,加入革命的大军之中,而革命的人却将他视为草芥。阿Q本来就是粗浅的人,怎么可能懂得革命的事情,这也正说明了,目光短浅深受封建思想残害的农民无法成为革命的中坚力量这个道理,这是农民自身的局限性决定的。

鲁迅正是因为看到了当时人们战争失败却还自我安慰,自欺欺人的现实,同时意识到农民的局限性以后,才创作出来阿Q这个悲剧的人物形象。通过阿Q的悲惨结局,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够看清中国备受欺辱的真相,希望破除封建思想对人们的残害,希望国民能够正视失败,痛定思痛,这样,才能够挽救中国。

阿q正传读书心得100字篇16

他想:革命也好吧,革这伙妈妈的命,太可恶!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了。和精神胜利不同,阿Q这个时候的感受完全具有现实的根据:向来骄横霸道的赵太爷换了一副面孔,怯怯地迎着他低声叫老Q;赵白眼也改口称他Q哥,想从他这里探听革命党的口风。

但这有点被压迫者的报复思想,阿Q对革命并不了解。当封建地主篡夺了革命的果实,扼杀了农民的要求时,阿Q还只是阿Q,留给他的是悲惨的结局,也是辛亥革命的悲剧。农民急切的要求地位,而革命不深入农民是无法成功的。

阿q正传读书心得100字篇17

看了鲁迅先生所写的《阿Q正传》,我发现他笔下所描写的阿Q是旧社会的腐败所产生的堕落的中国人典型,阿Q正传读后感感。鲁迅先生用讽刺意味的手法写出了人性的善良与丑恶。在这篇小说中,我印象最深的应该就是阿Q那“精神胜利法”,这是一个要不得的方法。

“精神胜利法”是阿Q在遭受种种挫折后所发明出来的东西,其高明之处在于遇到困难就逃避,不想去真正地解决问题,不找问题根源所在,只能转身就跑,读后感《阿Q正传读后感感》。如果我们读书用“精神胜利法”,就会在同学当中无法立足。而小说中的阿Q为了减轻外来的压力,他只能用自欺欺人的办法来逃避现实,以自负来安慰自己,于是愈陷愈深,也使自己永远活在自己所编织的美妙的.虚幻世界里。

自己明明处于劣势,但因为外在的种种挫折,无奈中,于是只用精神胜利法来取得心灵上的慰籍,但这毕竟是一种自我麻醉的办法罢了,它并不会使自己更强。阿Q的社会地位非常低下,没有属于自己的土地,他只能卖劳力生活,经常做短工,别人让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还要接受有钱人的欺辱,以及村里人的戏弄,这个现象让我十分气愤,如今社会也有类似现象发生。

看完这本书,我体会最深的是:不论何时何地,我们应不要逃避现实,而是要敢于面对困难,打倒困难。其实,这也是鲁迅先生所想要告诉我们的。

阿q正传读书心得100字篇18

当我写下题目的时候,我想我可能要写一点“大逆不道”的东西了。

时间回到大一,我初次接触《中国现代文学史》这门课程。时至今日,我对该课程依然保持着足够的热情。那个时候,田青老师给我们传授或来自课本或来自生活的知识。最让我们亢奋的是,她为我们演绎一些经典作品的语段,用她幽默的语调生动反映作者的思想,这个文学内涵夯实的老太太给我们的大一生活注入了不一样的色彩。尤其是谈到鲁迅,她“前卫”的思想使我们在欢快的氛围中一步步接近周先生。

我记得期末考试时有一道关于《阿Q正传》的基础题,是要求记住《阿Q正传》的“目录”——序、优胜记略、续优胜记略、恋爱的悲剧、生计问题、从中兴到末路、革命、不准革命、大团圆。当时的我并不像现在这样“清醒”,并没有认真关注作品的内容和内涵,只是死记硬背的记下了“目录”,以此为考试服务。谁能想到时隔两年我又翻到了这个影响文坛多年的篇目,更令人惊喜的是我有幸观看了岑范先生导演的改编自《阿Q正传》的电影。

在第一章序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为阿Q作传的四点困难——文章的名目难,立传的通例难,阿Q的名字难,阿Q的籍贯难。第一难是最终“我”以“闲话休提言归正传”中的“正传”二字解决。第二难却是阿Q的姓氏问题,文中说他大概姓赵,但因他“炫耀”与中了秀才的赵太爷儿子是本家,还比秀才长三辈而挨了赵太爷耳刮子。看到此处,不免庆幸十分。倘使我生在民国年间,姓什么还由不得自己了,得看有权势的人的脸色,真是够“妈妈的”了。也有人说阿Q是“依权附贵”,这也未免太过“耸人听闻”,具体情况如何?恐怕只有那个时代清楚。再看看这个鱼肉乡民的地保老爷,得亏他生在百姓没怎么“开智”的民国,要是他生在如今,一人一口唾沫也足以淹死他“腐臭”的灵魂和“光鲜”的身躯。第三难是阿Q的名字如何写,用原文的话说,“人都叫他阿Quei,”“阿Quei,阿桂还是阿贵呢?”无人知晓,就连赵太爷的秀才儿子博雅的茂才先生“竟也茫然”。第四难是籍贯,虽说“照《郡名百家姓》上的解,说是‘陇西天水人也’,但可惜这姓是不甚靠谱的.,因此籍贯也就有些决不定”。

阿Q被人们所熟知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阿Q语录”。“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儿子打老子……”“我和你困觉”等等,诸如此类,语出雷人。尤其让人们难以忘记的是“精神上的胜利法”。记得学习此篇时,老师为我们留下了讨论讲解的作业,我当时还将“精神胜利法”美化了一番,现在想想真是“无知者无畏”啊!其实这是鲁迅先生对当时社会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也是这个原因,阿Q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一个典型。这是鲁迅对国民性批判的整体把握,有“退守”“惰性”“巧滑”“虚伪”“麻木”“健忘”“自欺欺人”“卑怯”“奴性”和“无特操”等。茅盾先生对阿Q也有一段经典的言论:“我们不断的在社会的各方面遇见‘阿Q相’的人物,我们有时自己反省,常常疑惑自己身中也不免带了一些‘阿Q相’的分子,但或者是由于怠于饰非的心理,我又觉得‘阿Q相’未必全然是中国民族所特有。似乎这也是人类的普通弱点的一种。”诚如沈先生所言,即便在现在这样的社会,“阿Q相”的人物也是存在的,但更多的是它成为了人们性格中的一部分。不可否认,我也有这样的一些毛病,尤其是在初中至读大学之前这段时间最为明显。好在大学是个更大的空间,它让我们见识了更广的空间,也让我们触摸了更深的领域。尽管人性在后天的成长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阴暗的一面,但良知和规矩始终会束缚恶魔的獠牙。

既然有阿Q这样的人,就避免不了分析原因。曾几何时,我们在分析阿Q时将一切都归根于时代背景。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是个动荡的年代,虽统称为民国,但军阀势力割据一方,今日你打他一拳,明日他扇你一巴掌,如此往复,百姓苦不堪言。再加上封建势力的愚民策略,大多数中下层民众无心关注国事也无力为国操劳,保持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即便是有人知晓一些上层的变迁也是一知半解,根本没有理解其实质。文中的“假洋鬼子”“赵太爷”“举人老爷”等就是假革命真剥削。而阿Q就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小丑——畸形的人。他的生活是“苟活式的生存”,“也是‘私欲中心’的人格系统及其生存方式”。他的所谓“自尊”是通过“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儿子打老子……”这样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获得的。

75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