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初中教案 > 九年级教案 > 语文教案 >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

时间: 新华 语文教案

语文教师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同时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语文教学,不妨写一篇初三语文教案和我们分享一下。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1

【训练要求】

1.了解文章修改的范围。 

2.认识并掌握修改文章的四种方法。 

3.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

【训练安排】二课时 训练过程 

一、课前尝试 1.知识储备 

(1)修改文章应该从哪些方面着眼? (大改)立意、选材,(中改)结构、过渡、句式、修辞,(小改)语序、语病、词语、错别字、标点等。 

(2)修改有哪几种方法? “增”、“删”、“改”、“调” 

(3)“增”、“删”、“改”、“调”具体是指对文章作怎样的修改? 教材P49 

(4)什么是润色? 

润色是为了是文章好上加好,广义上的修改是包含润色的,大改则不属于润色的范畴。像修辞的规范使用、语序的合理调整、句式的相应变换、同义词近义词的准确使用都属于润色的范畴。 

二、课堂指导及

例文分析 

1.着眼全篇,宏观把握。面对已起草好的作文,我们应先整体浏览,从全局出发,看文章中心是否明确,看所选材料是否紧扣中心;然后再考虑文章整体框架方面的环节,看文章结构是否紧凑,布局详略是否合理,过渡是否自然。只有从全篇入手进行修改,才能统观全局,从大的背景上权衡得失,局部修改才能有依据,才能有效的提高作文水平。 

2.重视开头和结尾的修改,快速攫住阅卷者心理。考场作文更要注意开头结尾的章法。如开头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或引用诗文富有诗意,或排比反复创造旋律;结尾或呼应开头,或议论作结,或含蓄表现,或点明话题。

3.小处着手,细致检查。

一般来说,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①是否有标题,标题是否恰当(没有标题扣2分,标题不恰当扣1分);

②字数是否符合要求(每少50字扣1分);③是否有遗漏字、重复字;④是否有错别字(有3个扣1分);

⑤标点是否有误(标点的位置是否恰当;切忌随手一点,句逗不分或一逗到底,更不能都点成圆点);

⑥是否符合格式要求(标题是否在首行正中、分段后首句是否空格,应用文的款式不符是重要扣分点等);

⑦是否有语病(一类卷可以有一两个病句,二类卷可以有三四个病句,五个以上病句只能在三类卷以下),等等。 

4.重视文面,多就少改。文章尽量少修改,非改不可,要使用规范的修改符号,并讲究修改的位置,即使是在上下左右边框处增加的修改文字也应该整整齐齐自成局部的整体,给人以眉目清楚之感。修改画出的线条能直勿斜,能少勿多,切忌横竖交叉呈现蛛网状。更忌随意涂画,将文面搞得青一块紫一块。考场作文的修改不像练笔作文那样随意,应该精而当,既要改到文章要害处,又要注意保持卷面的美观,让人赏心悦目,一见倾心。

当然,我们平时要培养自己动笔之前列提纲的习惯。思路没有想好之前决不动笔,提纲写成后要反复修改,直至自己满意后再动笔。这样,思路通了,提纲有了,书写成文就变得非常容易了,再也不会出现搜肠刮肚抓耳挠腮的窘状了,同时写出的作文也会脉络分明,层次清晰,文章的毛病也会少了。

【例文解剖】

(一)示例选自朱正《鲁迅手稿管窥》

(二)示例选自写作练习1 东华门的夜市尤为热闹。那里,人来人往,川流不息,不仅有本市人,外地人也很多,甚至连那些披红戴绿的外国女郎也要结伴来此光顾。每当华灯初上,各种小吃的不同香味就随风四处飘荡,招揽食客。这里小吃名目繁多,天南地北,风味各异。上海的汤圆竟和北京不一样,滑润可口。先前是煤火烤羊肉串,焦香四溢;如今又多了一种油炸羊肉串,更令你垂涎三尺。这里的小吃,北京风味的还是居多。卤煮火烧实惠、经济;宫廷小吃华美、别致;炸春卷焦黄、酥脆;油茶面润口、清甜;莲子粥爽口不腻......总之,只要你一走进这个夜市,不由得你不沿着每个小吃摊去转悠、去品尝。

【修改指导】这是记叙段中出现的比例不匀。从首句可以看出,作者原来想写东华门夜市比其他夜市更热闹。段旨应当扣紧“热闹”二字写,但形容其热闹的只有三言两语,整段文字几乎都是描写名目繁多的小吃。我们知道,“小吃”与夜市的热闹有密切关系,但因为这段不是以介绍小吃为主,所以对它只可略写不能详述。

修改方法:扣准“热闹”二字详写夜市的景观,将小吃放在描写人流、声响等当中简要叙述。下面是修改稿:

东华门的夜市比起其他夜市来要热闹得多了。每当华灯初上,这里的人流就多了起来。男女老幼摩肩接踵,穿来穿去。这里的顾客不仅有讲一口普通话的“老北京”,那带有各地方言的“五湖四海”也很多,甚至连那些散发着异味芳香的外国友人也结伴来此充当“食客”。还未踏进夜市,明亮的灯光就映入了你的眼帘,诱人的香味就扑鼻而来,招揽顾客的吆喝声就灌入了你的两耳。沿着每个小吃摊位去转悠的人们,几乎都被那不同风味、名目繁多的小吃诱惑了。有的人坐在简单小桌旁品尝着飘香的卤煮火烧;有的人站在一边,端着碗津津有味地嚼着上海的汤圆。烤羊肉串的摊前围了一堆人都在等待着那带有辣味的羊肉串„„整个夜市充满着欢乐的气氛。

修改后的文字重点紧扣“夜市的热闹”,消除了比例不匀的毛病。并且还把那些有语病的句子及错用的词语都逐一做了适当的修改。如“四处飘荡”改为“诱人的香味扑鼻而来”,因为“飘荡”是形容具体事物的,应改为“飘散”。作者又未单纯修改词语,而是结合了表达意义修改了语句:“招揽食客”的主语是“各种小吃”,显然不合情理,改为“招揽顾客的吆喝声就灌入了你的两耳”既合了情理,又紧扣段的主旨。

三、课堂练习

(一) 说 勇 气    ——从揩黑板谈起

①一个班级发生了这么一件事:

②一天,上课铃响了。老师就要来上课了。可是,黑板还没有人揩。大家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谁也没有敢上前去。(A)这时,一个同学在众目睽睽之下,铤而走险地上去很快将黑板揩干净了。当时,(C)没有一个同学不从心里不佩服这个同学有勇气,是他,为大家做了件好事。

③这个同学之所以能够做出其他同学所做不出的好事来,显然是由于勇气,是勇气在鼓厉和支持着他。由此看来,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与勇气有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勇气,是战胜困难的武器,是事业成功的可靠保证。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从青年时代就遵照父亲的嘱咐,立志编修史书。

(B)他博览群书,考查山川形胜,调查轶闻旧事,搜集了大量的史料,开

始写作。其间虽遭受宫刑之辱,也不抛弃事业,终于经历了二十年左右时间,写成了不朽的纪传体通史《史记》。

④原泰安市检察长公丕汉,在调查以原市委书记胡建学为首、一百多人参与的特大贪污、走私、受贿案件时,不惧怕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威吓,甚至是对他本人和家人的生命威胁。在超凡勇气的支配下,顶住歪风邪气,度过一道道难关,终于在上级领导的指挥下,依法惩处了这个犯罪团伙,为党,为人民立了大功。

⑤勇气实在可贵。只要我们有勇气,不论我们面前的困难有多大,我们的对手有多凶,我们就会有获胜的希望,因为“狭路相逢勇者胜”。在今天,我们所说的勇气其实就是一种革命精神。我们青年学生,要学好知识,将来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作用,同样是需要勇气的。我们人人都应该像揩黑板的同学那样,从小事做起,培养自己的勇气。无论什么时候,都要牢记“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第③段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指出并加以改正。 

鼓厉改正为鼓励; 

(2)文中画横线(A)(B)句中分别有一个词语使用不当,请改正过来:  

“铤而走险”,改为“自告奋勇”;“考查”

改为“考察”。 

(3)文中画横线(

C)句是一个病句,联系上下文,应改正为___

大家都从心里佩服这个同学有勇气。 

(4)第⑤段中引用了两个名言警句,其中有一个用得不合适,它是“_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_____”。   

(5)第③段中引用的事实论据不恰当,请简述理由并另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理由:

______司马迁事例意在证明“有志者事竟成”

,与本文论证中心不符。  补充事例:__围绕“勇气,是战胜困难的武器,是事业成功的可靠保证”

这一中心补充的事例即可。  

(6)第④段事例前缺少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请联系上下文内容,补写出这个过渡句。   ______勇气,不仅是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也是顶住歪风邪气的重要支柱。(意对即可)

2.病文举例

将香喷喷的比萨摆在餐桌上的时候,我深深地呼吸了一下飘满清香的空气。为什么这么善待我自己呢?因为这次考试我的英语成绩终于取得了突破,一向我不认识它、它也不认识我的英语,我终于弄懂了一些简单的语法,在考试的时候能够确定为什么选择这个答案了。(《奖励自己》片段)

失误点评:这篇文章抓住了命题者的意图,在作文中写出了奖励自己的原因。但是,如果能够进一步思考和发掘鼓励自己的深沉原因,那么文章的立意就会深刻多了。 

升格指导:如果能写写“我”鼓励自己是因为心灵的成长,是因为思想上的成熟,是因为我终于战胜了自己,那就更好了。如:我曾在出手大方的同学黯然神伤,也曾在名列榜首的同学前自惭形秽,还曾在父母失望的眼神下羞愧不已。现在,香喷喷的比萨摆在餐桌上,空气中实物的香味令我垂涎欲滴,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决定要好好地用美味的比萨奖励自己,不仅是因为我在这次英语考试中成绩获得了突破,还因为我终于战胜了自己心里“顽强”的敌人——自卑。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通过朗读和借助关键词体味诗歌的韵律美、朦胧美和情感美。

⑵、借助本诗,初步了解《诗经》的特点。

⑶、学会从多种角度分析诗歌的主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品味,体会诗歌意境,感受人物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人执着追求理想永不放弃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细读课文,品味感悟。

2、难点:探究诗歌主旨的多义性。

三、教学过程:

一、渲染情境,导入课文

在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长满芦苇的河畔,发生了一个凄美的故事。一位男子面对伊人唱出一首缠绵悱恻的情歌。你听„„

二、初读课文,唤醒情感

1、师深情朗读第一节。

2、 自由、放声朗读。再请三位同学每人朗读一节。

3、 同学们,听完朗读,大家有什么发现吗?

生:有一样的地方,如“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

生:三节诗歌结构都非常相似。

师:是的,这是诗经的一大特点,称为重章叠句。大家来齐读一下,感受诗歌重章叠句的魅力。

三、细读课文,品味感悟

1、 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蒹葭》既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画。下面我们来细读诗歌,走进这首诗,走进这副画,你依稀看到 ?

片段一:生:有位恋人在芦苇丛中对情人深情的吟唱。

师追问:这是什么样的一片芦苇丛。生:茂盛的。师再追问;是诗中哪个词告诉你这么多的?生:诗中的“苍苍”。

生读,出示:A 、蒹葭苍苍

B 、蒹葭苍——苍——

再读。为什么要这么读呢?苍什么意思?怎么读?生多次试读。

师:这是一副苍茫的凄美的画面。如果改为蒹葭苍盛,你觉得怎么样?

生读,回答:这样就没有韵味了。

师:说的很好,有韵味。像苍苍这样重复的词我们称之为叠字。蒹葭这样声母一样的,我们称之为双声叠字。类似的还有:

学生找,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齐读,感受韵味。

片段二:师:这位美丽的女子在哪里?

生:在河的对岸。

师:还可能在哪里?生:在心中。

师:在河的对岸,有一段距离,所谓距离产生美。你还依稀看到什么?

生:„„

2、每个同学的心中都有一副属于自己的画面,但它们都是朦胧的、凄美的,当置身其中,我们还会听到很多声音。请再次细读全诗,以“我仿佛听见了_____”句式,说说你都听见了什么。

片段三1:生:水流的声音。

师:很好,你直接走进了诗歌的心中。诗中哪儿能听出来呢?

生: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师:这个伊人在哪里?生:在水之一方。

师追问:虽然在河的对岸,伊人是否真的在。生齐答:在!

师:是的,诗人坚信伊人一定在,尽管有一定的距离。此时此刻。他的心情应该是高兴、幸福、满怀憧憬的。

这种憧憬集中体现在什么地方?

生: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生读,体会这种幸福感和无限憧憬。师:在朗读中那个字可以体现?生:“在”。师:所以在读时“在”要拖音。

屏幕出示: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假如要加个感叹词,应该加什么?生答:“啊”。

出示:所谓伊人, 啊 !在水一方。

这个“啊”不能响亮的读,为什么呢?生:这种憧憬是放在心中的。师:你最懂主人公的心了。一起读,读出这种默默地欣喜、憧憬、幸福。

把“啊”的情感都放在“在”个。

男生读,全班和。屏幕出示:

男生: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齐和: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师:读的真好,再看。

片段三2:屏幕出示: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师:主人公什么心情?

生:焦急,看到却不能到达。

师:哪个字体现了这种情感?生:“宛”。

师:读出主人公心中淡淡的惆怅。个读,齐读。

如果加个感叹词,应加

溯游从之, 唉 !宛在水中央。

师:我们不能篡改诗歌,所以应该把“唉”的情感加在“宛”上。

女生读,全班和。屏幕出示:

女生: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齐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央。

片段三3:师:在这首诗中,除了有流水的声音,有没有划水的声音。从哪个词语看出?

生:“溯游、溯洄”

师:这种划船是轻松的还是艰辛的?

生:艰辛的。

师:这种艰辛还能体现在哪儿?

生:“阻、长”读出“艰辛”。

生读:“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齐读: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i]。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3、这是一首有声有色的画面,更是一副有温度的画面。请以“我真切感受到了句式,说说你的感受。

片段四:生:我感受到主人公真挚的真情。

师追问:你从什么地方读出真挚的真情?

生:从“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i]。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可看出主人公奋力向前,不停追寻。

师再追问:奋力向前,追寻了多少次?

生:“两次”、“三次”、“六次”

师:其实既不是两次、三次,也不是六次,而是无数次,只要生命不息,追寻就不止。我们读到什么精神?

生:执着

师:是啊,正是主人公的执着 成就了他的经典。让我们站起来起读这首诗歌表达对他的敬意吧!

学生起立,师读第一节,学生齐读后二节。

四、走出课文,探究主旨

1、因为伊人身份、面目的含蓄朦胧,千百年来读者对“伊人”的解读也是众说纷纭。伊人是否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呢?

生:寻梦、看到摸不到的东西、幸福、寄托、最美好的东西。

师:是的,就像一则广告中所写: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心情。

2、师赠言共勉:在追寻的路上,我们热烈地期盼和追寻着美好,也许这种追寻最终不能实现,但路上的风景和希望足以温暖我们无悔的青春——”

五、设计作业,巩固所学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3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难点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设想

《鱼我所欲也》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出自《孟子》,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它在文字上有些难度,又是以议论为主,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但教师应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充分的自信,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其次,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诵读,采取不同的形式,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陶。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所谓诵读,就是朗读和背诵。要求做到准确、流利、有感情,在诵读的过程中疏通字句,梳理层次,加深理解,探究特色,习得语感,培养能力。这种方法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

2.质疑法:这里所说的质疑,并非指教师想提问学生,而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自己不懂之处提问,或者是对文章的观点或其他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 由一二位同学讲一则跟孟子有关的小故事,如“孟母三迁”“孟母对织”。

2. 归纳至今为人们所乐于运用的孟子名言。如: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尽信书不如无书。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 《孟子》还留下了很多有生命力的成语,抢答说出哪些熟悉的成语是出自《孟子》的。例:专心致志、与人为善、舍己为人、明察秋毫、缘木求鱼、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等。

4. 课文涉及的孟子的名言是哪一句,蕴含的成语是什么?

“鱼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舍生取义”。

二、作者作品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弄清字音和停顿。

读音:

(1)不为苟得也(wéi) (2)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

(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停顿及重音: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2.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的两个小节,读后请其他学生指出读错的字词。

3.齐读全文。

4.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处(字、句)可以勾划出来,准备进行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进行交流。

5.请两三名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不要求字字落实)。

四、布置作业:熟读课文,自己试着翻译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4

一、理解分析第一段

(注意:1、结合朗读;2、指导督促学生做好字句解释的笔记)

(一)请学生说句子大意,间以师生质疑、释疑,指导学生根据上下文选择词典中的义项。借助注释、学生的阅读积累及教师的讲解了解六个人物的故事。(关键词:发、举、士、市)

(二)师:这六个人物有什么共同特点?(板书:六个历史人物)

生:出身卑微,有的是农夫,有的是囚犯、有的是奴隶……;后来都干出了一番大事业。

师:仅是“出身卑微”的地位相似?况且像管夷吾,并非生来就是囚犯,百里奚也非生来就做奴隶的啊。看看他们的生活状态吧!农夫——面朝黄土,背朝天,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泥水匠、筑墙工——辛苦的体力劳动;鱼盐贩子——辛苦奔波,社会地位低;囚犯——徘徊在生死边缘;隐士——生活清贫;奴隶——失去尊严,自由掌握在主人手里。(学生与教师应和着分析)

生:他们生活艰苦,经历了磨难。

师:是的,他们都经历了一番磨难,经历了一番艰苦磨炼,而最后都干出了一番大事业,名垂青史。从中我们可以悟出什么道理吗?

生: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必须经过一番艰苦磨炼。

师:正是如此,逆境出人才,人才是在忧患中造就的。(板书:人才在忧患中造就)

二、理解分析第二段

(一)教师提问关键字意思,提示“使动用法”,请学生试着解释句子大意。难点教师给予帮助。(关键字:故、是、苦、劳、饿、空乏、拂、乱、所以、动、忍、曾益)

(二)师:经历磨难的好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生: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师:要使他内心惊动,性格坚韧,增加他原本没有的才能,途经是——

生:(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

师:是啊,必须让他在各个方面都经受一番磨难,由此磨炼出杰出的品格和才华。这样,才能担当起上天赋予的重任啊!(板书:苦劳饿 空乏 拂乱——动心忍性 曾益不能)

(三) 师:这一段所说的中心意思可以怎么来概括?

生:人必须经历一番艰苦磨炼才能成才。

师:咦,是不是与上一段意思一样啊?——这两段说的是同一个意思。不过,论说的方法可不一样。

生:第一段是举例子,第二段是在分析道理。

师:严格地说,第一段是以事例为议论的依据,我们称为“举例论证”,人们常说“事实胜于雄辩”,举例论证例证是人们议论分析时常用的方法。(板书:举例论证 )

三、 布置作业

(一) 背诵第一、第二段。复习字句解释。

(二) 自己串讲第三第四段。

一、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齐读课文。

二、学生解释第三段的句意。教师指导、点拨。(关键字:恒、过、困、衡、虑、作、征、发、喻、入、楚、法家、拂士、敌国、外患)

三、师:能否用概括第一、二段的句子“人才必须在忧患中造就”来概括这一段?

生:不能,因为这里还写到了国家。

师:是的,这一段在前两段的基础上有了内容的拓展,由人说到了国家。(板书:由人到国)有一副对联可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我说上联,同学们能否对出下联?

人处困境方能奋发,

生:国无忧患常会灭亡。国少忧患易遭灭亡。等等。

师:横批呢?

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板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师:所以啊,孟子最后总结道:“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我们来解释解释句子的意思。(请学生讲,教师指导、点拨。关键字:生、忧患、死、安乐;句子解释时的语序调整。)

四、 师生齐读课文。

五、 教师简单归纳本文写法上的特点。

六、结束语:

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就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历史无数次地证明了他的观点。当我们遇到挫折,身处困境之时,不要埋怨,不要害怕,不要气馁,你应该感谢生活给了你一个磨炼自己的机会,好好把握这个机会,努力锻造自己的品格和学识才干,你就会走出逆境,开创出一片新天地!

七、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由背诵。时间允许则当堂背诵。

八、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复习字句解释。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5

1、知识目标

(1)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2)用认读、译读、思读、悟读四种方式教、学,让学生掌握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握文章的内容。

(3)积累重要文言词语,并把握其词义。如:郭、夫、委、去、域、兵革、亲戚等。

(4)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懂得战争中“人和”的重要作用。

(2)强调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创设问题情景。

(3)学习古人的论证方法。

3、德育目标

(1)强调“人和”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

(2)让学生认识孟子超人的智慧和对国家作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通过思读、悟读,让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

一、 情景导入

二、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三、教学难点:论证结构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以读为核心,讨论点拨,师生互动。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示范朗读带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教学角度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估计时间

第一板块(认读)

一、 情景导入

中国有句俗话:得民心者得天下。在中国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君主同学们能列举处几位呢?孟子一生满腹经纶,不在其位而谋“仁政”,展现出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让大家了解一种能够克敌制胜的方法。

二、 资料助读(多媒体展示)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全书共七篇,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7篇,计261章,约35000字。。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三、 在教师的指导下朗读课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教师播放本课泛读带。多媒体展示一些字词读音。

郭(guō) 粟(sù) 亲戚(qīng qi)

2、复读课文,注意读出语句的停顿。

3、教师指导学生分角色赛读课文。(教师评点)

1、学生分组讨论,作出回答。

2、学生听讲,思考,究竟是什么方法?

3、找一名普通话比较标准的学生朗读,其他人听读,了解记忆对孟子的简单介绍。

4、学生听读课文。标画出不认识的字音和不会读的断句。

5、学生按要求齐读课文。

6、学生赛读。读得好的,加以鼓励。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方案相关文章:

2022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9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