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初中教案 > 九年级教案 > 化学教案 >

化学教案简短

时间: 新华 化学教案

化学教案简短篇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2.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据此进行简单的计算,初三化学教案:第四章第二节定量认识化学变化。

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

2.认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依据,理解内容和形式的辨证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发展的意义。

教学内容:

1.无数实验证明,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lawofconservationofmass)。

2.在化学变化中,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各原子质量不变。因此,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3.用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化学变化。

书写化学方程式遵循的原则是:(1)以客观事实为依据;(2)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4.依据化学方程式进行化学反应简单计算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应用和成立原因;

2.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及配平;

3.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学难点:

1.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2.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探究活动: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及成立原因。

教学过程:

一、质量守恒定律

1.探究学习:质量守恒原理的证明

发现问题:酒精灯内的液体燃烧后会逐渐减少,生锈的铁钉质量比原先质量增加,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后总质量却没有变;那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会发生什么变化?增加,减少还是不变?

提出假设:化学变化前后质量的总质量不变。

设计实验:

(1)参照课本P96图4-13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

现象:在蓝色的硫酸铜溶液中,滴入无色氢氧化钠溶液后,锥形瓶中产生蓝色沉淀,天平保持平衡。

文字表达式:硫酸铜(CuSO4)+氢氧化钠(NaOH)→硫酸钠(Na2SO4)+氢氧化铜[Cu(OH)2]

结论:参加反应的硫酸铜和氢氧化钠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硫酸钠和氢氧化铜质量之和。

(2)参照课本P96图4-14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

现象:胶皮滴管中的稀盐酸滴入到小试管中的碳酸钙上,产生大量气泡,锥形瓶中的氢氧化钙溶液逐渐变浑浊,天平仍然保持平衡状态。

文字表达式:碳酸钙(CaCO3)+盐酸(HCl)→氯化钙(CaCl2)+二氧化碳(H2O)+水(H2O)

二氧化碳(H2O)+氢氧化钙[Ca(OH)2]→碳酸钙(CaCO3)+水(H2O)

结论: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总量没有发生改变。

形成结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即质量守恒定律(lawofconservationofmass)

2.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原因

(1)根据化学反应的本质,原子的重组,即参加反应的各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质量也基本不变

(2)在宏观上,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也不变

3.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

(1)必须在化学反应中,如:100g酒精和100g水混合形成200g酒精溶液,并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2)在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时,一定要注意是参加反应的总质量和生成物的总质量才相等

如:酒精燃烧后,质量逐渐减少,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的话,参加反应的酒精和氧气的质量总和应该与生成的二氧化碳及水的总质量相等,而二氧化碳和水散失在空气中,无法称得质量,所以质量减少,化学教案《初三化学教案:第四章第二节定量认识化学变化》。而铁钉生锈后质量会增加,则是因为参加反应的铁和氧气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铁锈的质量,当然铁锈的质量就会大于原先金属铁的质量。

例题:4.6g某物质R在空气燃烧后,能够生成8.8gCO2和5.4gH2O,请你分析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分析:我们可以用化学式表示该反应:R+O2→CO2+H2O,生成物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所以根据质量守恒原理,反应物中的碳、氢、氧元素质量应该和生成物中的质量分别相等。首先能够判断在反应物R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我们就要根据质量来算了:

m(C)=m(CO2)×ω(C)=8.8g×=2.4g;m(H)=m(H2O)×ω(H)=5.4g×=0.6g

氢元素与碳元素质量总和只有3g,而R中有4.6g,所以在该物质中氧元素就要占1.6g。综合上述,该物质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二、化学变化的表示方法

1.化学方程式的原则(1)严格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需要化学方程式配平

(2)严格尊重实验事实,不可主观臆造

2.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以P为例4P+5O2=2P2O5

4×315×322×142

(1)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情况下,完全燃烧,生成了五氧化二磷

(2)每4个磷原子在点燃条件下能与5个氧分子完全反应,生成2个五氧化二磷分子

(3)每124份质量的磷在点燃的情况下,能与160份质量氧气完全反应,生成284份质量五氧化二磷

3.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因此,在化学方程式两边的化学式前面要配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化学方程式左、右两边每一种元素的原子总数相等。化学方程式配平后,短线改成等号。

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有多种,这里介绍几种简单的方法:

(1)最小公倍数法:例如配平化学方程式:NH3+Cl2-N2+NH4Cl

观察上式:左边有3H,右边有4H,氢原子的最小公倍数是12。因此,在NH3前配上化学计量数4,在NH4Cl前配上化学计量数3,即:4NH3+Cl2-N2+3NH4Cl

上式中:右边有3Cl,所以在左边的Cl2前配"3/2"(使Cl原子个数相等);左边有4N,右边的3NH4Cl中有3N,所以在N2前应配"1/2"(使N原子数相等),即:4NH3+Cl2-N2+3NH4Cl

上式两边分别乘以2,使各项化学计量数变成最小整数比,即:8NH3+3Cl2==N2+6NH4Cl

(2)观察法

先找出化学方程式中原子数目多的化学式,令该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为1

例如:配平化学方程式NH3+O2-NO+H2O

NH3的原子数目比较多,令其化学计量数为1;依据"等号"两边各种原子的数目相等确定其他各项的化学计量数。上式中有1N和3H,所以右边的NO前面应配"1"(使N原子个数相等),H2O前面应配2/3(使H原子的个数相等),此时,右边有5/2个O,所以左边的O2前面应配5/4(使氧原子个数相等),即:NH3+5/4O2-NO+3/2H2O。

化学教案简短篇2

《氧气的制法》化学教案

知识目标

1.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反应原理.

2.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3.理解分解反应的定义极其化合反应的`区别.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德育目标

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教学重点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教学难点

催化剂,催化作用

教学疑点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

教学方法

演示.讲解.讨论,采取科学探究法

教材处理

1.复习氧气的性质,了解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程度

2.利用科学探究法,通过演示实验,引导,探求出实验室制氧气的方法,原理.

教学手段

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引入

讨论上一节思考题,即如何检验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

追问空气中氮气,二氧化碳,氧气四瓶无色气体如何鉴别

复习氧气性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会物质检验于鉴别方法

演示实验[2-6],[2-7][2-8]

观察总结

演示

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总结

通过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

阅读教材

阅读思考,讨论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催化剂和催化作用,从而强化催化剂定义中的关键词

引导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突破难点

总结分析

讨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两个文字表达式特征,归纳分解反应概念

点评评价准确进行分析把握概念的准确本质,化学教案-氧气的制法,化学教案《化学教案-氧气的制法》。

激发学生兴趣,进而准确的把握概念的本质

化学教案简短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钠的化合物的主要用途

(2)、掌握钠的两种氧化物及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性质之间的差异

(3)了解碳酸钠和碳酸钠的鉴别方法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训练学生用对比的方法认识事物和全面的分析事物的逻辑思维能力

(3)完善学习的实验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

(1)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期望;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我国化学家侯得榜对世界制碱工业、中国化学工业作出的巨大贡献,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

教学难点: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教学法。

教学过程:

[引入]展示盛在试剂瓶中Na2O和Na2O2样品,请学生观察并思考:它们是金属钠与氧气在什么条件下化合生成的?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标明电子转移的方向的数目。请两位同学板演。

4Na+O2=2Na2O2Na+O2点燃Na2O2

[过渡]Na2O和Na2O2都是钠的含氧化合物这节我们学习——————

[板书]第二节钠的化合物

一、钠的氧化物

[提问]:通过对钠的氧化物观察,你能认识钠的氧化物的哪些物理性质?请列表加以对比。

[投影]

化学式Na2ONa2O2

颜色白色淡黄色

状态固态固态

[追问]对钠的氧化物物理性质,还能了解它们的溶解性,根据你了解的Na2O的性质,Na2O在水中仅使溶解过程吗?学生思考并回答:Na2O在水中不是简单的溶解,而是与水发生了反应。并让学生写出化学方程式。

[板书]Na2O+H2O=2NaOH

[过度]Na2O与水发生化学反应,已经属于化学性质。Na2O2是否能表现类似的性质?

[演示][实验2-5]把水注入盛有Na2O2固体的试管中,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检验生成的气体。并向试管中注入酚酞试剂。

[提问]你观察到什么现象?由此可推出反应产物是什么?

[学生问答]产生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O2

无色溶液变为红色-有碱生成,推知为NaOH

.[板书]2Na2O2+2H2O=4NaOH+O2

[讲解]Na2O2与水发生反应,生成NaOH和O2,请同学们分析反应的化学原理。并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指出氧化剂

[板书]

2Na2O2+2H2O=4NaOH+O2↑

[演示]向品红溶液中加入少量Na2O2

[思考]这说明Na2O2具有什么样的作用,为什么会有这种作用

[讲解]Na2O2中-1价的氧元素具有强氧化性,所以能使品红等有机色质褪色,表现漂白性,可以来漂白织物,麦杆,羽毛等。

[演示]请一位同学上讲台演示[实验2-6],以说明Na2O2与水反应是一放热反应。

[讲解]Na2O与CO2反应生成Na2CO3

[板书]Na2O+CO2=Na2CO3

[追问]Na2O2与CO2的反应情况是怎样的呢?

根据Na2O2中氧元素的化合价特征及Na2O2与H2O反应的反应类型,讲解Na2O2与CO2的反应

Na2O和Na2O2性质对比

化学式Na2ONa2O2

颜色白色淡黄色状态固态固态

与水反应Na2O+H2O=2NaOH2Na2O2+2H2O=4NaOH+O2↑

与CO2反应Na2O+CO2=Na2CO32Na2O2+2CO2=2Na2CO3+O2

用途漂白剂供氧剂

[过渡]钠的重要化合物还有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板书]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一物理性质

[展示]请学生观察试剂瓶中的无水碳酸钠,碳酸钠,十水碳酸钠晶体的颜色,状态。检验它们是否溶于水:取碳酸钠,碳酸氢钠各少量,分别装入试管中,加5-6毫升水,振荡,观察有什么现象。

[结论]均溶于水。碳酸钠的溶解度大于碳酸氢钠。

[板书]

二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2-7]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3ml稀盐酸,将两个各装有0.3gNa2CO3或NaHCO3粉末的小气球分别套在两支试管口,观察现象。

[现象]气球均膨胀起来,盛NaHCO3的气球膨胀的快,体积大。

[说明]NaHCO3与盐酸反应比Na2CO3与盐酸剧烈得多,并且生成气体多。

[练习]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改写成离子方程式。请两个学生板演。

【学生观察】表面皿中昨天放置的结晶碳酸钠和试剂瓶里的结晶碳酸钠有什么不同?这是什么现象?若加热十水碳酸钠,有什么现象?能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吗?

【板书】3、受热分解

Na2CO3·10H2O====Na2CO3+10H2O

【教师引导】无水碳酸钠能继续分解吗?

【演示】[实验2-8]把Na2CO3放在试管里,约占试管容积的1/6,往另一支试管里倒入澄清的石灰水,然后加热。观察现象,换上一支放入同样NaHCO3的试管,加热。观察现象。

现象:Na2CO3受热没有变化;

NaHCO3受热时,试管口内壁有细小无色液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板书】2NaHCO3===Na2CO3+CO2↑+H2O

结论:热稳定性Na2CO3>NaHCO3

可利用上述的反应来鉴别Na2CO3和NaHCO3。

【介绍生活常识】发酵粉;面碱、小苏打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总结碳酸钠、碳酸氢钠的用途。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完成填写下表:

化学名称碳酸钠碳酸氢钠

化学组成

(化学式)无水物结晶水合物NaHCO3

Na2CO3Na2CO3·10H2O

俗称纯碱、苏打小苏打

晶体颜色无水物结晶水合物白色晶体

白色粉末无色晶体

溶解性(水中)大较大

与盐酸反应Na2CO3+2HCl=2NaCl+CO2↑+H2ONaHCO3+HCl=NaCl+CO2↑+H2O

热稳定性受热不分解2NaHCO3====Na2CO3+CO2↑+H2O

[阅读]

通过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对世界制碱工业和我国化学工业做出的巨大贡献,激励学生为建设好自己的祖国发愤读书。

【探索性研究】某未知溶液中加入盐酸产生无色无味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该溶液中一定

⑴可能含CO32-离子;

⑵可能含HCO3-离子;

⑶同时含CO32-HCO3离子。

到底是哪种情况呢?请同学们课后设计实验,到实验室通过实验证明。

【作业】三、四。

化学教案简短篇4

我们人体由三大部分营养物质组成,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糖类是我们直接的供应能量,而脂类就是帮助我们保暖,调节体温的一类重要物质。至于蛋白质,则是我们身体当中最不可或缺的一大类营养物质,它不仅给我们供能,而且也是我们各个身体器官的组成部分,是非常重要的。

营养素中如无机质以及维他命类在体类可以直接被吸收,但如蛋白质、糖质等分子较大的营养素,则没办法通过肠壁和细胞膜,因此有必要先将之分解变化,才可被吸收,以供身体所需。

食物进入口中先被咀嚼磨碎,到胃中再由消化酵素胃朊酶使蛋白质分解为更小的份子。此时蛋白质的大部分会被分解成为氨基酸,而被吸收至小肠中,这是由于肠粘膜以及胰脏所分泌的消化酵素(肽酶、胰朊酶等)的作用。小肠未能吸收的蛋白质转到大肠中时,由肠内的细菌再予分解。这些分解物中有时会产生对身体有害的物质,例如由腐败菌而产生的胺等,所幸肠内还有一种众所周知的乳酸菌,能对腐败菌发挥有效的抑制作用。

在人体组织中,肌肉以及皮肤所需要的蛋白质最多,肌肉大约18%~20%是蛋白质。而肌肉又是人体蛋白质的最大储藏库。皮肤组织大约14%是蛋白质。当皮肤受到轻度灼伤时,患部会变硬,数日后会剥落,而在表皮最下部的基底细胞生成新的蛋白质。在正常的情况下,表皮大约四个星期就会产生一次新生组织,而旧的表皮则以污垢的形态脱落。所以手术前后有充足的蛋白质,可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及促进伤口愈合。

化学教案简短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糖类和蛋白质的检验方法;

2.掌握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水解反应、反应条件对水解反应的影响;

3.了解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简单分类、主要性质和用途;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归纳思维能力及分析思维能力,信息搜索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①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组成特点;

②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及检验方法;

③蔗糖的水解反应及水解产物的检验

三、教学方式:

问题解决学习,小组讨论合作,小组实验探究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意图

新课引入:同学们中午都吃些什么?米饭、面条、蔬菜、肉、鸡蛋以拉家常方式引入课题,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

环节一:三大营养物质的组成特点

提出问题:根据表3-3思考讨论如下问题:

①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上有什么共性;你能说出它们的类别?

②糖类各代表物的分子式有何特点?它们之间又有何联系?

③分析葡萄糖和果糖的结构式有何特点?

④通过以上分析你对哪些物质属于糖类有何认识?

⑤油和脂在组成上有何区别?

⑥如何鉴别它们?检验?

小组热烈讨论,汇报结果学生通过讨论分析糖有个基本的认识,

环节二葡萄糖淀粉蛋白质的特征反应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实验,强调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分组实验,记录现象,总结葡萄糖、淀粉、蛋白质的检验自己动手,让学生在做中学

环节三水解反应(共性)蔗糖水解教师边演示实验,边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油脂的水解较复杂,由酯化反应的特点----水解反应---油脂水解的产物----两种环境下产物的差异---皂化反应

蛋白质水解产物----各种氨基酸

观察、记录、思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环节四自主学习三大营养物质的存在与应用

阅读、讨论了解常识,培养自学能力归纳总结表达能力

环节五课堂小结

见板书特出重点,形成知识体系

环节六课堂小测

板书设计

第四节基本营养物质

一、糖类、油脂、蛋白质的化学组成

1.共性和属类

都含C、H、O三种元素都是烃的衍生物,其中油脂属于酯类

2.分类与同分异构现象

二、糖类、油脂、蛋白质的性质(鉴别方法)

(一)特征反应(特性)

1.葡萄糖

①新制氢氧化铜产生砖红色沉淀,医学上用于诊断糖尿病

②银镜反应制镜工业,热水胆瓶镀银(还原性糖或者-CHO的检验方法)

2.淀粉—常温下淀粉遇碘(I2)变蓝

3.蛋白质

①颜色反应

②灼烧

(二)水解反应(共性)

①单糖不水解,二塘、多糖水解产物是单糖

②油脂酸性、碱性水解(皂化反应)

③蛋白质水解产物氨基酸

化学教案简短篇6

一、简介

《燃烧与灭火》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章。本课选取了学生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化学变化-燃烧,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燃烧的条件,完全燃烧、不完全燃烧、爆炸等有关知识;根据日常生活中熄灭火的方法和燃烧条件,让学生分析、归纳出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二、学习者分析

本章是学生在用实验和探究的方法认识、研究生活中的常见物质:空气、氧气、二氧化碳和水,并对构成物质的微粒、物质的组成的表示方法等知识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学习这些新内容。

学生通过学习可以了解火是人类文明的摇篮,燃烧特别是不完全燃烧会导致环境污染,火失控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在此过程中,形成“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探究实验、欣赏图片等活动,可激发学生学习情感,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空间,培养其创造性。

三、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通过本课,将实现《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如下方面:

1.认识燃烧、爆炸条件,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知道灭火的简单原理和方法。

2.通过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等内容的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3.能用化学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某些燃烧,爆炸的现象和原因。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新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立足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探究过程,形成科学探究的初步能力,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学习求知欲。

学生是课程的主体,教学中要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对于“物质为什么会燃烧?”“氧气的量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燃烧现象吗?”“如何灭火和科学用火?”这些根据内容提出的问题可让学生从生产、生活实际获取素材;燃烧条件、蜡烛的不完全燃烧、灭火的方法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探究。

要精心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教学过程。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信息量增大、内容丰富、设计面广,课堂中可用多媒体技术来达到展示实验步骤的目的,使教学内容更直观化、形象化。

47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