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初中教案 > 九年级教案 > 化学教案 >

关于化学教案

时间: 新华 化学教案

关于化学教案篇1

教学反思

本节课课文很长,内容很多,要压缩在一节课内很有压力,这是不利的地方;也有有利的地方,学生在学习生物的时候,对于六大营养素还是比较熟悉的,再加上现在各种营养品广告的`普及,学生对于本课的内容应该很亲切,其中一些应该很好上手。根据对课本、教案的研究,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并制作了相应的学案和课件。

以前授课时发现时间不够,课后我反思过,主要是在蛋白质在生理活动中的作用这一块说的太细致了,这些并不是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没必要剖析的这么清楚,而且我明显意识到缺乏练习,空讲概念没有意义。对此,我对课件和教案做了改动。

改动后的课程安排如下:首先通过课前营养师资格考试题目,引入本课的内容。在课堂教学阶段,充分发挥小班化小组合作的优势,让学生以自学课本和小组讨论的形式,分4个阶段(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完成导学训练基础知识部分的内容。在阶段之间,穿插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习题,及时的巩固知识。最后小结阶段,再用营养师资格考试题目结束,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份菜单和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

授课的过程比较顺利,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比较感兴趣,师生互动都比较好。学生能够从课本中找到生活中实用的知识,内心还是很高兴的。课下的作业情况让我不大满意,反映出了本节课中,在重难点方面强调的不够。最典型的例子,学生对于六大营养素这一重要的考点不是很清楚,也许是受电视影响,都以为“钙铁锌硒”这些元素也是营养素,元素和营养素都有“素”字,区分起来很是不方便。我对自己本课的准备和表现基本满意,但其中暴露出的不足之处,是我接下来的工作中需要尽力解决的。

关于化学教案篇2

教学模式

化学教学中的科学探究的教学模式

地位

作用

初中阶段第一次接触气体的制法,对以后的学习有很重要的作用,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

1.     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反应原理.

2.     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3.     理解分解反应的定义极其化合反应的`区别.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德育目标

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教学重点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教学难点

催化剂,催化作用

教学疑点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

教学方法

演示.讲解.讨论,采取科学探究法

教材处理

1.     复习氧气的性质,了解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利用科学探究法,通过演示实验,引导,探求出实验室制氧气的方法,原理.

教学手段

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引入

讨论上一节思考题,即如何检验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

追问空气中氮气,二氧化碳,氧气四瓶无色气体如何鉴别

复习氧气性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会物质检验于鉴别方法

演示实验[2-6],[2-7][2-8]

观察总结

演示

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总结

通过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

阅读教材

阅读思考,讨论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催化剂和催化作用,从而强化催化剂定义中的关键词

引导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突破难点

总结分析

讨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两个文字表达式特征,归纳分解反应概念

点评评价准确进行分析把握概念的准确本质。

激发学生兴趣,进而准确的把握概念的本质

小节

总结要点和方法

补充

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明确学习目标

板书

关于化学教案篇3

化学电源教案新人教版选修

课题原电池第四章第二节化学电源课型新授课授课人高二化学任教时间1月20日班级高二化学教学目标重点1.掌握几种典型电池的用途和特点.2.掌握几种典型化学电池的电极反应难点1.掌握几种典型电池的用途和特点.2.掌握几种典型化学电池的电极反应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总体设计个性化设计时间组织教学

复习提问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师生相互问好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已复习内容导入新课

一、化学电池的种类

二典型电池的介绍

1.碱性锌—锰干电池:

负极:Zn+2OH--2e-=Zn(OH)2

正极:2MnO2+2H2O+2e-=2MnOOH+2OH-

电解质:KOH

电池反应:Zn+2MnO2+2H2O=2MnOOH+Zn(OH)2

指名背诵

创设情境

幻灯展示

师生共同完成

各组讨论,抢答

课堂小结

巩固练习

布置作业银锌钮扣电池

关于化学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a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

b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c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知觉性和积极性。

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永恒运动的,是不可消灭的。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

4.美育渗透点: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中的仪器美,化学实验现象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别)及其应用。

难点: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疑点: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的区别。

解决办法: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列表记录实验现象,由学生讨论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

(2)通过学生讨论而归纳出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

三、实验及教具准备:

试管,带弯管的单空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坩埚钳,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夹),研钵,火柴,药匙,胆矾,碱式碳酸铜,镁带,澄清石灰水,水。

四、学法引导

1.学会概念辨别,注意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如,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就可以从概念、特征、伴随的现象等方面加以区别;从变化发生过程中两者的相互关系寻找它们的联系。

2.学会观察化学实验。

首先要观察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再注意观察变化中的现象,如变色、发光、放热、放出气体、发出声音……反应停止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学会观察实验,将有助于我们思考变化的原因,推测变化的原理,总结变化的规律。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看录像“走向化学世界”、“漫游化学世界”;表演小魔术:会变色的“水”(稀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稀盐酸);看课本中的彩图:小猫烤火、水中的鸟笼,引入新课。

新课讲授:

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学生讨论]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构成物体的材料叫做物质。区别两个概念:物质与物体。如铁这种物质能制成铁钉、铁锤等物体。

化学研究物质,如水是由什么元素(第二章学)组成?水由什么构成?(第三章学)构成水的粒子结构怎样?(第三章学)水除了具有溶解其他物质的性质外还有哪些性质?这都是化学要研究的内容。化学还是一门研究物质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板书: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教师讲解观察实验的`方法。

学习化学必须重视实验,注意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积极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观察实验现象的程序:

投影: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

变化中:物质发生的主要现象,如是否发光、放热、颜色怎样变化、是否有气泡产生,产生的气体是否有气味,有什么颜色的沉淀产生等。

变化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

描述实验时应注意语言清晰、准确,只说现象不说结论。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并列表记录。分别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1、2这两个实验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的物质。这是判断物质发生物理变化的依据。

3、4这两个变化的共同特征是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的物质,这是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

引导学生小结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

板书: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物质。

(化学反应)

[讨论]这两种变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和联系?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但不能作为判断一个变化是不是化学变化的依据。

[讨论]判断一个变化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应依据什么?

[练习]口答课本第5页习题1、2。

[讨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发光放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B、固体变成气体一定是物理变化

C、化学变化过程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

D、物理变化过程一定伴随着化学变化

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通过四个实验,我们知道水沸腾时能变成水蒸气,而水蒸气遇冷又能凝结成小水滴,胆矾是蓝色的晶体,镁带在空气中能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能转化成三种物质,这些都是物质本身特有的属性,即物质的性质,引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讲述]物质的性质,无论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均指物质的特有属性,物质不同,其性质也不同。下表有助区别两种概念。

[投影]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概念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性质确定

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知

通过化学变化可知

性质内容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等

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稳定性等

[讨论]

1、下列哪种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A.导电性B.挥发性C.可燃性D.溶解性

2、下列各组物质能根据在水中的溶解性区别开的一组是()

A.豆油和汽油B.水和酒精C.铁块和铝块D.面粉和白糖

3、判断下列描述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A、铜绿受热时会分解;

B、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氧化镁;

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重;

E、木棒受力折断。

[小结]物质的变化和物质的性质的区别。

我们应把握住一点,即变化是一个过程,是动态的;而性质是物质内在的属性,有时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让其表现出来,而有时只需用感观和仪器感知测量即可。

四、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学生阅读课本第3、4页内容,讨论: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学生阅读课本第4页内容,了解化学工业的过去和现状。

五、如何学好初中化学?

[小结]注意学习化学的方法(抓好预习、听讲、复习、作业四个环节),重视并做好化学实验。

预习指导:做到初步了解重点、难点、画出不懂的问题。

听讲:边听、边观察、边思维、边记忆,争取在课堂学会。

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随堂练习:

布置作业

复习课本1-4页,画出概念和记忆要点

板书设计

绪言

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观察实验的方法:

[投影]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

变化中:物质发生的主要现象,如是否发光、放热、颜色怎样变化、是否有气泡产生,产生的气体是否有气味,有什么颜色的沉淀产生等。

变化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

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物质。

(化学反应)

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关于化学教案篇5

相信很多朋友都会知道,人体中是需要各种营养物质的共同配合才能够使得身体健康的,而如果缺少某种或某些营养物质的话,则人的抵抗力就会下降,所以日常大家要注意知道人体需要什么营养物质。下面大家请一起来看看,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有哪些?

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是:

1、叶酸400微克/日

最佳来源:芦笋、甜菜、椰菜、强化麦片

2、维他命B61.5毫克/日

最佳来源:比目鱼、鲱鱼、金枪鱼、瘦牛排、鸡胸肉、香蕉、土豆

3、维他命C75毫克/日

最佳来源:哈密瓜、椰菜、葡萄汁、橙汁、草莓、菜椒

4、维他命E23个国际单位,15毫克/日

最佳来源:花生酱、葵花油、红花油、榛子、葵花子

5、钙1000毫克/日,50岁以上1200毫克/日

最佳来源:甘蓝、脱脂奶、酸奶酪、沙丁鱼

6、铁15毫克/日,50岁以上10毫克/日

最佳来源:瘦牛排、虾、加强型早餐奶酪、小麦、扁豆、杏脯、豆腐、牡蛎

7、镁320毫克/日

最佳来源:荞麦、豆腐、杏仁、葵花子

8、锌12毫克/日

最佳来源:牛排、猪排、小牛肉、豆腐、牡蛎

对于上述的营养物质是摄取,大家在日常的饮食中则需要多加注意一下。因为很多时候,如果偏食的话,则容易造成缺少营养物质,这样谁也不想看到的结果。所以建议家长要注意多督促孩子,要均衡饮食,日常饮食是不要偏食。

关于化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碱金属的性质、化学性质和原子结构,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来了解它们在性质上的差异极其递变规律。

2.能力目标: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碱金属元素的性质,以及跟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科学方法模式的训练,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法。

教学用品:

1.学生用品(两人一组):金属钾、滤纸、小刀、石棉网、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火柴、镊子。

2.教师用品:除学生实验用品外。

3.还需要蒸馏水、酚酞溶液、锥型瓶、玻璃片、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提问]碱金属元素包括哪几种元素?

[板书]锂(Li)、钠(Na)、钾(K)、铷(Rb)、铯(Cs)、钫(Fr)。

由于它们的氢氧化物都是易溶于水的强碱,故有碱金属元素之称。

[引入]这些元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将从它们的结构特征和性质等方面进行探讨。由于钫是放射性元素,暂时不讨论。

[板书]第三节碱金属元素

1、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和碱金属的性质。

(一)、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

[投影](表2-2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

[讨论]分析表2-2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可发现什么规律?(前后四人为一组,展开讨论)。

[板书](学生小结)

1.相同点:最外电子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

2.递变规律:从锂到铯核电荷数增大,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讲述]碱金属元素在原子结构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及递变规律。我们知道,结构决定性质,因此,我们可以推测碱金属在性质上也存在相似性和递变规律。下面,我们先研究它们的物理性质,请同学们先阅读教材表2-1及其有关的内容,然后进行以下讨论。

[讨论]碱金属的主要物理性质有那些相似性及递变规律?

[板书](二)、碱金属的物理性质

[投影](学生小结)

碱金属的物理性质:

1.相似性:(1)银白色(铯略带金色)(2)硬度小(3)密度小

(4)熔点低(5)导热导电

2.递变性:从锂到铯

(1)、密度呈增大趋势

(2)、熔点、沸点逐渐降低。

[讲述]一般的说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单质的密度增大。但从Na到K出现了“反常”现象,根据密度公式,Na到K的相对原子量增大所起的作用小于原子体积增大所起的作用,因此钾的密度比钠的密度小。

通过上面的讨论可以得知,碱金属的主要物理性质跟结构一样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及其递变性。那么在化学性质上是不是也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呢?

[讨论]根据碱金属的原子结构,推测碱金属的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学生小结]碱金属元素的最外电子层上都只有一个电子,因此可以推测它们都与钠相似,都能与氧气等非金属以及水等起反应。但由于从锂到铯核电荷数增大,电子层数增多,所以它们在化学性质上也有一定的差异。也存在着递变规律。

[板书](三)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1。碱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讲述]同学们的推测是否正确,还需要通过实验进行论证。

[学生实验]用镊子取一小块钾,擦干表面的煤油后,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观察发生的现象。

[提问]观察到哪些现象?比较与钠的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有什么差异?

(学生回答)钾熔化成小球,剧烈燃烧,钾比钠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

[提问]从上述现象比较钠与钾的失电子的能力和金属性。

(学生回答)钾比钠更易失去电子,金属性更强。

[讲述]钾燃烧后生成的是比过氧化钾更复杂的氧化物,由于大纲和教材不要求,我们就不讨论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查阅有关的资料进行学习。下面我们观察钾与水是如何进行反应的

[板书]2、碱金属与水的反应

[演示实验]教材[实验2-10]

[提问]在上述实验中能够观察到什么实验现象?

(学生回答)钾块浮在水面上,熔化成光亮的小球,在水面上迅速游动,发出嘶嘶声,溶液变红。

[提问]钾与钠分别与水反应何者更强烈?

(学生回答)钾更剧烈。

[提问]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可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钾密度比水小,熔点较低,与水反应是放热反应,生成物中一种是氢气,另一种是氢氧化钾。

[课堂练习]写出钾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学生板书]2K+2H2O===2KOH+H2↑

[提问]根据上述实验事实,比较钾与钠的失电子能力和金属性强弱顺序。

(学生回答)钾比钠易失去电子,金属性更强。

[讨论]阅读教材中碱金属反应的有关内容,结合上述两个实验,总结碱金属性质的有关的规律。

(学生小结):

[投影]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相似性:1、都能与氧气等非金属反应

4Li+O2====2Li2O

2Na+S===Na2S

2、都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物和氢气

3、均为强还原剂:M-e-===M+

从锂到铯递变规律:

1、与氧气反应越来越剧烈。

2、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

3、金属性逐渐增强。

[叙述]从上面的实验及大量事实证明,同学们前面根据原子结构所作的推论是合理的,也是正确的,今后我们在学习中要学会这种方法。由于碱金属的化学性质都非常活泼。因此,它们在自然界中都以化合态存在,碱金属的单质都由人工制得。实验室保存碱金属时,都要密封保存,以隔绝空气,如把K、Na保存在煤油中。Li因密度小于煤油,而应存放在石蜡中。

[投影]巩固练习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锂可以保存在煤油中

(B)钾在空气中燃烧生成过氧化钾

(C)从锂到铯其密度逐渐增大

(D)从锂到铯其熔、沸点逐渐降低

2、碱金属在与氧气、氯气以及水的反应中有什么共同点?

4、碱金属在与盐溶液反应时有什么共同点?

[小结]

碱金属(M):LiNaKRbCs

⑴原子半径

⑵失e-能力

⑶金属性

⑷单质还原性

⑸MOH碱性

⑹M与H2O反应

⑺M与O2反应

⑻M+的氧化性

⑼熔点、沸点

⑽硬度

⑾密度

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

[作业]

P40:三、四

47672